2012乡镇公务员申论热点材料(共5篇)

时间:2019-05-14 22:4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乡镇公务员申论热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乡镇公务员申论热点材料》。

第一篇:2012乡镇公务员申论热点材料

山东乡镇公务员申论-乡镇机关工作的特点

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其管理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其着力领域主要是农业。而中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农”问题。因此,作为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在深刻了解自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乡镇机关及其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乡镇机关设置“全”字当先

乡镇机关,就其机构设置而言,可谓“全”字当先。就全国来看,广大乡镇机关的管辖范围大小不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但其机构设置却基本一样,那就是“小而全”。其一,机构门类全。从结构看,党、政、军、企、群,一应俱全;从行业分,农、工、商、运、建、服,群集于此。其二,工作内容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民政、卫生、治安、计划生育、工商、财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居)民委员会建设等,样样皆有。其三,兼容功能全。乡镇作为基层行政组织,由于受编制的限制,并不像县级以上机关那样,分设同样的机构与之一一对应。所以,很多时候,一个机构或者岗位,很可能对口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上级部门分配的工作。乡镇机构不设人大常委会、没有独立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就不得不经常性地以基层政权“全权代表”的身份出现。真可谓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针穿”了。因此,乡镇机关必须也只能是“多面手”的聚集地。

(二)乡镇机关工作以农为本

如前所说,中国国情决定了我们的乡镇机关主要是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这自然就决定了其不同于更多更直接地在现代工业文明熏染下的城市管理服务工作。自古的农业文明传统和长期的农业生活习惯,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积习灌注,这些都是乡镇机关工作的独特背景。特别是农民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下,如何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这些都需要乡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找准路子,踏稳步子,依法有效行政。

(三)乡镇机关行政五大特征

1.直面农民群众。乡镇干部处在广大农村第一线,直接同农民和居民接触,管理辖区内的各项社会事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要靠乡镇干部的递接作用直接和广大群众见面,并想方设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从而带领他们去努力完成。同时,农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特别是在广阔天地里改造自然获取生存、发展和幸福和平之机会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组织直接回复满足,在很多情况下更需要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2.管理汇报结合。乡镇机关面对的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社会中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村务选举、婚丧嫁娶、儿童失学等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它都得管。管得多,而不让老百姓感到厌烦和掣肘,这需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提高管理技术和行政能力的精细化程度。因此,更要管得细。真正从农民群众满不满意、愿不愿意、高不高兴的核心追求出发去管理,去服务,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切的问题。就此而言,乡镇机关真是头绪纷杂,任务繁多,内容琐细。也正因此,就必须坚持原则,贯彻政策。不管是宪法还是地方组织法等专门法律,赋予乡镇机关的权限都是有限的。遇到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乡镇机关需要依法依规向上级请示、汇报,不应擅作主张。

3.执行原则高效。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往往是原则性要求,广泛性意见和适应性举措,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乡镇机关在执行时化原则为具体,以具体操作细化总体意见,以当地实际落实重大举措。同时,乡镇机关与广大群众经常保持直接接触和密切联系,很多工作就其现实性而言,无法过度强化原则性,强调笼统化。因此,既要保证原则不动摇,又要坚持高效优质,这的确是对其行政素养的考验。

4.注重综合协调。在乡镇,既有乡镇所属的部门和单位,又有许多上级职能部门派驻的单位。诸如林业、水务、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农机、广播电视等等县市级单位都可能会在乡镇派驻机构。要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加强统一领导,搞好条块结合。

5.必须整体推进。正因为乡镇工作兼具具体性、综合性、执行性特征,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及其它各类组织,虽都有各自的职能和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搞协同,靠协调。大多数工作必须跨越部门来开展,想要将其截然分开,各干各行,以做到近乎绝对意义上的权责分明,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务必要树立集体行政意识,要学会做多面手。

人民日报社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龙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实践证明,这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2011年,可以说是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好形势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在连年增产增收之后,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在高成本下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约束很多;在高基数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更要看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站在高起点,再续“黄金期”,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就必须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面向产业需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下大气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必须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保护,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绷紧“三农”这根弦,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力争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盘点近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力挺“三农”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日前正式发布。文件强调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据记者了解,从2004年到今年,中央已经连续发布了九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有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近年“中央一号文件”一览: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总体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总体要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总体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总体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总体要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总体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

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总体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

农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2012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新华网北京2月1日电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0500字,共分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文件指出,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

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此外,文件还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点解读

2011年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了2012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有针对性地阐述了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稳定粮食生产时刻不能放松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11424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为近16年来首次。

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温家宝在会议上指出,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丰则农业稳,农业稳则天下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运行新情况,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对此,农业部已确定,2012年将千方百计使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的基础是稳定面积,重点是提高单产,关键要依靠科技,立足于抗灾减灾,目标是“两增一稳”,即夏粮早稻增产、秋粮稳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应,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今年“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2011年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了2012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有针对性地阐述了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稳定粮食生产时刻不能放松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11424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为近16年来首次。

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温家宝在会议上指出,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丰则农业稳,农业稳则天下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运行新情况,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对此,农业部已确定,2012年将千方百计使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的基础是稳定面积,重点是提高单产,关键要依靠科技,立足于抗灾减灾,目标是“两增一稳”,即夏粮早稻增产、秋粮稳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应,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

今年“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8年关注“三农”,2012年的“一号文件”仍是如此。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韩长赋说,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我国能实现粮食“八连增”,2007年以来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发挥了突出作用。集成展示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52%。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发凸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务必集中力量、抓紧部署。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同时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快征地制度改革

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

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做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温家宝的讲话,为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吃了定心丸。当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漠视征地法律程序,造成耕地快速减少,农民利益受到损害。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对此,温家宝强调,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开展相关工作,今年一定要出台相应法规。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表示:“面对日趋复杂的征地矛盾,制度改革完善重点应该放在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上,让被征地农民分享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成果。”

甘藏春说,征地补偿是按照土地财产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征地安置是按社会公平原则,由国家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失地救助和长远生活保障,两者完全不同,总体上要把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长远安置区别开来。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应该在征地成本中加大。

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8年关注“三农”,2012年的“一号文件”仍是如此。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韩长赋说,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我国能实现粮食“八连增”,2007年以来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发挥了突出作用。集成展示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52%。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发凸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务必集中力量、抓紧部署。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同时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快征地制度改革

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做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温家宝的讲话,为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吃了定心丸。当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漠视征地法律程序,造成耕地快速减少,农民利益受到损害。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对此,温家宝强调,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开展相关工作,今年一定要出台相应法规。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表示:“面对日趋复杂的征地矛盾,制度改革完善重点应该放在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上,让被征地农民分享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成果。”

甘藏春说,征地补偿是按照土地财产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征地安置是按社会公平原则,由国家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失地救助和长远生活保障,两者完全不同,总体上要把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长远安置区别开来。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应该在征地成本中加大。

新华网:土地闲置的根源是“政策闲置”

近日,国土部公布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于闲置土地的认定、处置和处罚等环节,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办法拟规定,未动工开发建设,土地闲置满两年,经批准后可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这项规定无疑对打击囤地、炒地等违规行为起着震慑作用。然而类似的规定,公众已经司空见惯,早在1999年4月国土资源部就出台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需缴纳20%以下闲置费;闲置两年的要无偿收回。距今已过去12年时间,土地闲置现象并没有多少改观。此次出台的新规难免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实在让人兴奋不起来。

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政府批准,超过约定、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国有建设用地。一边是开发商大量囤地、炒地,带动地价飙升,进而促使房价居高不下;一边是广大老百姓买不起房,寄望于政府抑制措施的出台。然而,各种政策却屡屡陷入“下有对策”的困境中。两相对比,国家对处置闲置土地的规定就显得备受关注。事实上,不仅是国土部的政令无法落实,包括国务院、住建部出台的政策同样没有被严格执行。200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规定,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满两年的,依法应当无偿收回。2010年9月,国土部联合住建部,出台了土地闲置公共政策,规定土地闲置一年以上的企业禁止拿地,但土地闲置依旧屡禁不止。

由此可见,对于治理闲置土地从来不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关键在执行力上大打折扣,导致政策新规不断,土地乱象却无法监管。从严格意义上说,如果12年前的“国字号”能够得到落实,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治理措施完全能够见成效,也就用不着多个部门的文件不断。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恶劣的,因为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每次政策新规出台都引来公众的目光聚焦,长期以来只打雷不下雨,受损害的不仅是老百姓利益,也将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事实上,新政新规的频繁出台,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闲置土地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政策“闲置”时,法律和政策无法施行和落实才是最大的顽疾。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并非出台新政策新规定就能解燃眉之急,关键是如何集中力量铲除“病根”,从根源上寻求破解之道,方能事半功倍,这也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和智慧的重要课题。

新华网:农民工变新型合同工,新在哪?

清洁工、水暖工、装修工、电焊工、搬家工、建筑工……以前,人们都叫他们“农民工”,25日,他们却作为“新型合同工人”,胸戴红花,身披彩带,踩着红地毯昂首迈入中牟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大楼。同样的活动,去年是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今年则是优秀“新型合同工人”表彰大会。中牟县委书记杨福平认为,“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对农民一种极大的不公,“所以从今年起,我们就改变了称呼。”(12月26日《东方今报》)

农民工这一称谓,确实涉嫌歧视。前不久,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就“农民工”称谓提出了质疑,并呼吁取消这一称谓。“„农民工‟应该呼吁取消这个概念。农民是职业呀,哪有生出来就是工人的?哪有生出来就是商人的?结果偏偏农民生出来就是农民,刚生出来就变农民了,他还没干活儿呢,就农民了。”如今,中牟县将农民工称谓改为新型合同工人,既是对卢展工的积极回应,也是从字面上消除歧视农民工的一种努力。

从农民工到新型合同工,这一变化固然值得肯定,但尤其需要明确的是,变成新型合同工的农民工,既需要名正言顺,更需要名至实归。

合同工,顾名思义,与用工方签有合同的工人。既然是新型合同工,其精义应该体现在合同上。没有合同,就无法确认劳动关系,一旦日后与用工方发生摩擦,就难以合法维权。但放眼现实,农民工的一大惨淡景象是,他们不少人并没有合同。日前,在北京大学发布的一份名为《京、渝、沪、深四城市建筑工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75.6%的受调查建筑工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签订过劳动合同的受访者中,63.6%的工人自己手上没有劳动合同。如果连合同都没有签、都签订不了,谈何合同工?

既然是新型合同工,就应该享有合同工的尊严。社会学家陆学艺曾经表示,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民工总体上处于“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歧视、文化上排斥、制度上限制”的境地,应该说现如今农民工的权利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他们并没有融入城市,不是不愿意融入,而是很难融入,或者说融入不了。于是,我们看到,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但农民工依然是候鸟式生存,城市只是他们停留的驿站、劳作的工厂。他们在城市里是孤独而卑微的异乡者,尽管他们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但他们依然处于“社会拒人、权利亏人、心理贬人、文化伤人”的困境之中。

为了让新型合同工名副其实,就应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新型合同工到新市民,有不少路要走。首先城市应以感恩、包容的心态对待新型合同工,而不是需要时和颜悦色,不需要时眉头紧皱,一脚踢开。诚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所称,应用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同化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其次,要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他们成为新市民。一方面拆除制度藩篱,比如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敞开城门,让新型合同工从身份上成为新市民,让他们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则是提供平等的福利保障,不能厚此薄彼,像对待市民一样对待他们,如果农民工无法取得同等的福利,他们即便褪去了农民工的标签,也依然是脆弱的边缘化的新市民。

改名容易,名至实归却难。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农民工终将成为真正的合同工,成为市民,成为工作有尊严、生活有体面的新兴群体。而当前,职能部门所要做的,就是尽快使他们名副其实,而不是一改(名)了之。

新华网:以建议的方式开展监督

监督关系政党、政权的兴衰成败。监督可以使一个政党、政权约束自己的行为,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有效预防腐败,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央纪委驻商务部纪检组(以下简称“纪检组”)作为中央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首要职责就是对驻在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重点工作进行监督。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纪检组逐步形成了以建议的方式开展监督的工作模式:即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督促整改工作,寓监督于引导、提醒、协商、督促、服务之中。2007年以来,采取“建议式监督”方式向商务部就各种问题提出建议210件(次),取得较好效果。

开展“建议式监督”的主要考虑。第一,有利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监督工作,须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我们在监督实践中遇到的主要是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制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这类不具有对抗性的问题和矛盾,应该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采取建议的方式开展监督,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加以解决。第二,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发展。开展监督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发展、促进发展。采取建议的方式开展监督,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有利于实现这样的目的。第三,有利于发扬民主。“建议式监督”把监督方和被监督方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大家面对共同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监督的过程也是商量的过程、互动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调动起来,达到改进不足、促进工作的目的。第四,有利于监督效果最大化。监督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既需要监督方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也需要被监督方的理解和配合。开展“建议式监督”,由于监督方尊重被监督对象,所以提出的建议容易被采纳,监督工作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进,取得明显的效果。

开展“建议式监督”应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第一,深入实际,找准问题。搞好监督的前提是要了解和掌握情况,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越全面、越真实、越充分,对问题就看得越准、抓得越牢,就越有发言权。第二,加强研究,深入分析。开展“建议式监督”既要掌握和了解情况,还要有观点、有分析、有说理,体现综合性、思想性、前瞻性。纪检组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加大分析和研究的力度,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多方面背景和主客观原因,注意挖掘普遍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同时注意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尽可能把问题看得深一点、想得全一点、说得准一点。第三,提出对策,出好主意。“建议式监督”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施援手,既要“诊病”,又要“开药方”,帮助解决问题。这对纪检组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但要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要有针对性、专业性、可操作性,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第四,跟踪检查,落实到位。开展“建议式监督”,要注意抓好建议的落实,使监督工作能够切实发挥作用,防止出现“你提你的建议,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的现象。这就要求“建议式监督”刚柔相济,既有人性化的、和风细雨的一面,也有严肃的、刚性的一面。

开展“建议式监督”的几点体会。第一,坚持统筹兼顾,服从服务于大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党和人民利益及驻在部门的发展大局出发,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推进监督工作。既看到和肯定成绩,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指出问题,掌握好监督工作的步骤、方法、力度和节奏,维护驻在部门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第二,坚持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这些年来,我们把驻在部门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执行中央的制度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情况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集中力量抓紧抓实。第三,坚持沟通协商,努力在思想上取得共识。开展“建议式监督”要讲政治、讲大局,加强与驻在部门党组的沟通,取得充分理解和支持。在提出具体建议时,除了书面、电话沟通,还应采取登门拜访、当面沟通的方式,有的问题还要多次、反复地协商,交换意见,不强加于人,力争做到让监督对象口服心服。第四,坚持制度保障,发挥集体的力量。开展“建议式监督”是一种组织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中纪委监察部驻商务部纪检组监察局履行监督职责的暂行办法》,从领导监督、个人监督拓展到组织监督、集体监督,形成一种制度性安排,保证了监督成效。

半月谈:地方政府政务微博如何“织”?

微博,已经成为继新闻网站、论坛、博客之后,网络舆论生成的又一重要载体。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开设微博,将其作为信息发布的渠道、为民服务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动的空间。但是,伴随着政务微博的兴起与发展,一系列新挑战、新问题也逐步显现。那么,如何规范政务微博自身发展,如何回应网络舆论,如何预防与管理可能的风险?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在政务与媒体融合的时代,政务微博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目前,微政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盲目的粉丝崇拜现象;高举问政大旗,却缺乏躬身听政的诚意;风格化、个性化与官方性、权威性难以权衡的难题;内容单一,更新滞后;总体动态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系统联动不到位,特别是很多部门没有统一政策和规章等问题。因此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个系统的完善,即加强微政务系统的横向与纵向构建,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多范围地满足人民的诉求;加强部门之间的纵向引导,从小做大,从弱做强,从软做硬,从虚做实。@微博银川 的微博金字塔结构包括问政、平安、宣传、组织等19层,各层沟通顺畅。如一居民楼发现放射性物质,环保部门检测辐射程度及范围大小;医疗机构检查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部门检测附近食品安全;物业部门配合警方调查来源等。

两个变量的统一,即做到粉丝数量与服务质量的统一。跳出粉丝崇拜思想的禁锢,落实“提高形象,解决问题”的思想。粉丝数只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之一,微政务应多关注网友的满意度与互动质量,从本质上扭转微政务的服务态度。

三个主体的联动,即处理好并维护好网民、微政务、媒体三者的关系,构建动态的管理机制。尤其注意机构之间的联动。凡涉及民生、司法、教育、医疗等社会热点问题或具有一定价值的新闻信息,要主动@对口媒体。不同地区的同类机构之间亦可关注有关事件,不仅可以进行信息沟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更起到了二级传播的作用,创造更多关注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个要点的把握,即专业人才的打造、微博运营的定位、博文内容的考究、微博应用的推动。首先,微政务应得到政策扶持与领导重视,实行科学的政策,针对专业素养和网络素养等能力进行专业人员培训,达到“一流的微博账号需要一流的微博管理人员”的要求。其次,各部门微政务应根据自身职能特点,做到“三化”:板块风格明朗化,信息分类细致化,语言表达专业化。再次,博文内容上应该做到“五个点”:图文并茂一点,庄重严谨一点,堵疏协调一点,真诚谦卑一点,真实高效一点。最后,积极使用微访谈、微直播、投票、微群等应用和产品,与网站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和应用微博新产品。

微政务系统的完善、变量的统一、主体的联动、职能的健全,可从根本上转变微政务的服务态度,做到以稳定为重、以求实为任,构建信任机制,真正为人民服务。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积极而为 量力而行

“积极而为,量力而行”,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改革深水区、社会转型期,这八字民生观,意味深长。

民生问题,关乎千家万户。我国有1亿多小学生、5000多万初中学生,背后是超过3亿的家长群体;我国老年人口数超过整个欧洲老年人口之和,“4—2—1”的家庭格局让更多人面临赡养压力。可以说,从成长到养老,每个人的一生,都与“民生”二字紧紧相连。对于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怎能不积极而为?

因为庞大,更显复杂。正如有人所说,中国各地发展阶段,囊括“三个世界”,跨度超过百年。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差异性,使每一地、每一步都面临不同的“发展语境”。比如农民工问题,对中西部流出地,表现为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对东部流入地,则是权利保障和社会融合的问题。根据情况,量力而行,同样重要。

“积极而为”与“量力而行”结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医改为例,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多次提出总体意见;各地根据不同情况,探索适当路径:有2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支撑的“神木模式”,也有贫困县走出的“桑植探索”、“蓝山经验”。即便面临“最高难度”的医改,北京也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宗旨下,跨出建立门诊医生工作站、预约挂号等改革的一步又一步。

从方法层面看,积极而为,是顶层设计,调动财政、制度、社会等各种资源,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量力而行,则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发展阶段,有多大能力就解决多大问题。在涉及最广大人群、最广泛区域的民生政策上,这二者结合,尤为重要。

不仅是方法论,“积极而为,量力而行”更是负责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无论是就业、教育、社保,还是医疗、农民工、保障房,这些领域莫不面对欠账较多、财力有限、头绪繁多的问题,莫不需要以极大勇气和担当推进改革。也正因此,才更需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在闯关之路上走稳走好。

实践中,“积极而为”与“量力而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了积极而为,量力的天平上,困难容易压倒条件,量力而行反变成“量力不行”。而如果没有量力而行,积极而为就可能成为“极端而为”,好心办坏事,适得其反。

回首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从“杀出一条血路”、“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包容增长,都隐含着积极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哲学。不仅是在民生领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大格局中,同样需要把握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把中国带入更美好的未来。人民日报社论:在发展中开创环境保护新局面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总结“十一五”环保工作,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任务,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把环境保护事业推向前进,为科学发展奠良基,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意义十分重大。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我国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法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环保基础能力建设逐步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日益密切,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在两三百年内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环境违法现象依然严重,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不加快改变这种状况,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经济难以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可以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有效推动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环境保护,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国已经进入总体小康的阶段,优美的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但现实中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还有不少。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是一个重要标志。加强环境保护,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

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当前,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一大热点,也是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新焦点。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从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承担国际责任等多方面考虑,都需要我们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切实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一方面,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决不能动摇。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也存在转型不够的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双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要完善经济政策,强化环境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支撑,切实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强化企业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的治理力度,同步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妥善处置环境事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让我们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征程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开创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更为协调、更加健康的新局面。

半月谈:把污染账算到历史头上,太不靠谱

在江西德兴市,江西铜业集团下属的多家矿山企业,多年将工业废水排入乐安河,祸及下游数十万群众。但矿山企业和环保部门却称:德兴早在唐宋年间就有采铜历史,污染主要是由于历代废弃采矿区产生,现代企业不应代历史受过。

把污染责任推给唐宋两朝,真能想得出,脑筋急转弯够可以的了。若能把这等机灵劲用在治理污染上,就不会出现触目惊心的污染乱象了。这一说法,虽然机灵得很搞笑,但也没证据支持,是矿山企业和环保部门的自说自话,你们做过科学检测了吗?分明是上世纪70年代产生的问题,何以让不说话的历史担当?当地政府的调查报告昭示了这一点: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上游有色矿山企业的生产,乐安河流域每年接纳的“三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000多万吨,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和有毒非金属污染物种类有20余种……相关人群重金属中毒病症和奇异怪病时有发生。无须赘言,把污染的账算到历史头上,太不靠谱,厚颜无耻!

类似的环境污染屡见不鲜,多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对钱太渴望了,对项目“饥渴”,只要能让地方财政来钱,有污染的利税企业也奉为座上宾,关爱有加,沆瀣一气,充当污染排放的“保护伞”……这都不是什么秘密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渐成环境污染的重灾区,环保重拳出击的重点方向应当转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为了追逐带血的利润,“利税大户”恣意排污,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可怕的是,当地环保部门放弃了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挖空心思为污染企业狡辩,这比环境污染的危害更严重。环保部门都与污染企业合穿一条裤子了,充当污染企业的挡箭牌了,我们还有保护环境安全的铁拳吗?

当然,环保部门也有苦衷。他们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说话办事要看地方政府“首长”的眼色行事,不能坏了地方财政招财进宝的好事。因而,环保部门当污染企业的挡箭牌也是无奈。这说明,要想让环保部门有作为,大胆执法,必须改革管理体制,由中央对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环境保护法》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法典,但它和其它一些法典比,有苍白乏力之嫌,当务之急是要让《环境保护法》真正地硬起来。还要把环保纳入政绩考核,让民众打分,加强对环境污染的行政问责力度,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度,遏制住地方“首长”触犯环保底线的冲动,倒逼地方政府担当起环保的重责,等等。

半月谈:教育资源患寡更患不均

近日,有两件与教育有关的事件引发外界关注。

一件是:近日,教育部推出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登录网络;另一件是:11月20日,一条新浪微博称,贵阳市金阳新区出现5辆“美式校车”,由金阳新区管委会购买,该车每辆39万元,供北师大贵阳附小使用,只接老师上下班,不接学生上下学。这两件事都引发了各界关注,也引发了外界对教育公平、择校费行为的大讨论。

尽管对于教育部推出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外界赞扬之声大过质疑之声,有专家甚至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学校的办学差距,是减少盲目择校的有效途径。”但也有许多家长和学生不同意这种观点。一位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或许最具代表性,她说“网络课堂主要是为了孩子拓宽视野,而家长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课程,主要是针对升学、考级用的,两者难以相互替代”。而对于网友爆料的贵阳市金阳新区“美式校车”只接老师上下班,不接学生上下学的事件。虽然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网友的爆料有夸大成分,该车在在学校举行的活动中,学生都是乘“大鼻子”校车往返,但网友还是对校车为何要用享有优先通行等特权的“大鼻子”,如何保证这5辆美式校车公平的供各校使用、如何避免校车成为学校教师的专用车……等提出了疑问。

两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引来公众的广泛关注,背后其实是公众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过于焦虑的表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深受外界诟病。但一些当政者常把这种现状的存在归咎于“财力不足”。其实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是与地方财力有关,但那只能算是一个次要因素,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扭曲的政绩观,才是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罪魁祸首”。近年来,先后有一些地方宣布实行9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但最先实行免费政策的这些地方却并非是在全国、全省、甚至是本地区最富的县市,甚至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市,而一些财力强大的市、县至今还处于观望状态,可见能否实现免费9年义务教育,财力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地方领导是否能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才是关键所在。其实,教育资源费分配不公的现状又何尝不是这样造成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扭曲的政绩观,使一些主政一方的领导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近年来,教育不公的现状虽饱受公众质疑,许多专家呼吁要缩小这种差距,但收效甚微,甚至在有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择校费的节节高攀。网上有人把一些富丽堂皇的地方政府大楼、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那种巨大的反差,让人看后久久不能释怀。说实在的,许多人同我一样,有着这样的一个美好愿望:让农村的孩子同许多城市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接受教育,能够吃饱穿暖,这是也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然而这在许多地方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愿景,短期内恐难以实现。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全社会都应关注他们的成长、发育。而均衡教育资源,让农村的学生平等的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无疑是对农村孩子的最大关爱,因而必须下大力气,让教育资源分配渐趋公平。但这种现状的改变,却并非易事,既需外界呼吁,也需政府官

员改变执政理念,把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放在重要位置,更需制度跟进,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具有立法权的各级人大完全有必要制定出专一的地方性法规,对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问题进行规范,法规出台后,人大可以依照法规之规定,对该法规在本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某些办事不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官员,可以督促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者,可以祭出法律赋予的特定问题调查、质询、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对其进行问责,如果要是真这样的话,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问题上谁还焉敢不重视。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丰收灾”靠什么破解

近年来,农产品“丰收灾”现象在一些地方陆续出现。在郑州“萝卜哥”因萝卜滞销而免费送人之后,12月8日河南又传出十万亩胡萝卜滞销的消息。在其他一些地方,从海南农户把香蕉用来喂猪,到内蒙古土豆遭遇卖难,再到江苏大白菜两分钱一斤仍卖不动等等,丰收却不能增收的“丰收灾”,导致一些农民损失惨重,让人们忧心忡忡。

面对这一现象,媒体在呼吁、政府部门在组织促销,甚至一些地方领导走上街头直接叫卖。这些做法,有的的确缓解了一些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具体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未必是媒体和政府部门的长项,等到出现“丰收灾”再来搞这种“救济式”援助,未免为时已晚。那么谁又有这等优势?

“丰收灾”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农产品的生产还是一种“小农经济”。一个个分散的农民在凭经验、凭感觉种植,今年土豆好卖,明年接着种;大家都去种,不滞销才怪。一些地方官员也在凭有限的考察和直觉指导农民种植,比如发现板栗好卖,就让全县农民种板栗,结果大赔本,伤心的农民只好又把板栗砍掉。这些情况表明,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是成败的关键。那么谁又有这等本领?

诚然,搞“农超对接”,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品链等等,都是破解“丰收灾”的必要之举,但从根本上来说,还要靠更为长效化、专业化的行业合作经济组织。“丰收灾”的出现,恰恰说明经济组织的缺位。凭经验感觉搞农业生产,同样说明经济组织缺席。在市场运行中,只有灵活的经济组织,才能准确捕捉到市场行情,知道市场需要什么,饱和量是多少。因而,农民被组织起来种植,才告别了经验感觉种植,其农产品才会适销对路。农产品被组织起来,才会进入高效流通体系,实现产销通畅。

前不久,广东决定对社会组织“松绑”“放权”,“重点培育和优化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服务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制”。北京也规定,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四大类社会组织,可由民政部门直接申请登记。从制度上给行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生存发展环境,才有市场经济海洋中各类经济组织的一展身手。

在发展经济组织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创造良好生存环境,可以依法监管,却不可以越俎代庖。真正管用的各类经济组织,都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从市场中自发成长起来的,能够高效地实现产销对接,方便地为生产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只有真正将这些组织扶持起来、放开手脚,才能克服目前一些行业协会只收会费不干实事、徒有其名的弊端,持续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有效服务,让丰收给农民带来实惠和喜悦。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今天怎样为道德撑腰

年轻公务员殴打父母,舆论哗然。市委书记迅即亲笔致信,语重心长,引发一座城市的道德反思。这是最近发生在深圳的故事。

当舆论纷纷指责当事人时,这封信以就事论事的态度出现,没有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没有简单粗暴的行政干预,而是以私人信件的方式,语词恳切,态度宽容,指向一个更深远的问题:社会转型期,如何支撑起我们的道德?

毋庸置疑,揭露假的、谴责恶的、批判丑的,这是为道德撑腰的重要手段。对“郭美美事件”及其背后黑幕的质疑和挖掘,在慈善界掀起“透明风暴”;对微博中以讹传讹谣言的求证与澄清,也让自媒体在“自我净化”中培育出社会责任。正因为一次次的“惩恶”,善的高度才得以彰显。

然而,这绝不是为道德撑腰的唯一方式。与“惩恶”同样重要的,是“扬善”。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文化价值,更是一种理性的精神。要彰显道德,仅靠牢骚、抱怨、指责、打压等消极手段,远远不够。

“只要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深圳市委书记的公开信,传递价值导向。道德楷模的评选,三届吸引了2.87亿人参与,汇集强大的道德之力;“感动中国”等有着广泛影响的活动,让公众收获的也不只是感动。见微知著,春风化雨,道德才能孕育和谐。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前段时间,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表态引来热议。即便操作还有困难,这也提醒我们:从政府机构到专业协会、社会团体,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以制度化的方式为道德保驾护航。正如深圳日前公开征求意见的《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助人免责、助人受助等,都是对道德的强力支撑。

向上向善氛围的培育,媒体作用举足轻重。过分拔高道德典型,会出现“捧杀式”的失真;过分夸大偶然负面事件,则会出现“棒杀式”的粗暴。两者都会伤害整个社会的道德认知。在议程设置时,媒体需要有积极、正面的价值追求与立场,不可只为博取眼球,制造轰动。

作为社会管理者,公权力机构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石。如果公职人员勾连暴力、酒驾、猥亵等恶名,机构部门沾染强拆、欺骗、腐败等劣行,其所引发的道德波动不容忽视。正如一位领导所说:公信力是公权力的基础。“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管住权力之手,筑牢权力公信,同样是在倡导道德。

为道德撑腰,更重要的力量来自每个人的道德自觉。道德于人,不仅是奉献,更是收获。恪守诚信时得到真诚赞美,帮助别人后收获由衷致谢……在道德生活中,那些心理满足、那些个人实现,那些被需要、被重视的感受,都是幸福感的源泉。践行道德当然不是为了施恩图报,但“德福一致”的溢出效应,同样弥足珍贵。

道德不是孤立的,它是与政治、经济、法律等并行的社会规则。道德问题也非中国独有,工业时代以来全球都在反思物质进步与道德滑坡的裂变。为道德撑腰,最根本还是把社会的治理结构,奠定在积极的社会伦理基础上,在每个公民的道德成长中,达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

新华评论:抢萝卜本来,也许,是可以避免河南滑县农民韩红刚种的80多亩萝卜滞销。因为觉得“总比烂在地里强”,他决定免费赠送给市民食用。媒体刊登消息后,数万市民蜂拥而至,不仅萝卜被拔光了,连他种的红薯也被偷了三四万斤,晾晒的红辣椒被成捆抱走,地边上种的两亩菠菜也被拔得剩下三分之一。急得韩红刚只能哀求:“阿姨、大姐、叔叔、大哥们,给我留点东西吧,我还得让孩子上学呢!”而一些得到消息较晚所以一无所获的市民还发出了抱怨:报纸登了,拿着报纸来,但是这儿什么都没有。他们认为韩红刚是糊弄老百姓,是一种炒作。

后来事情闹大,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韩红刚开微博说“吃亏是福”,不知道那些开着车一拉就是上万斤萝卜的“市民”怎么看待这件事。我们无意于在此哓哓说些某些人素质如何、道德如何的话头,相信知道这件事的读者们在这方面比我们能说、会说、善说。我们只想探究,还是面对这样的市民,有没有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方面,既然这么多人把80亩萝卜一抢而空,看来不是大家不爱吃、不会吃萝卜,而是大家不想按照市价买而已。当然,还要再加上一些从众心理在其中作祟。韩红刚自己也说,这些萝卜到市场上会涨不少的价钱,中间的利润都让别人拿走了。这也就是前一段一直在说的,菜农和消费者两头受罪。假定,当地政府的菜篮子工程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使得流通环节的加价降下来,让市场上的菜价不那么高得发指,是不是眼皮子浅的市民就会少些呢?我们还是要乐观地相信,“你敢不要钱,他就敢不要脸”的人并不是多数。事实上,从事后网友跟韩红刚在微博的互动来看,好人还是大多数。

另一方面,发生这样不体面的万人哄抢事件,集中凸显了社会公益力量的缺失。无论当地政府部门,还是最初刊发消息的媒体,任意一个环节都比韩红刚有资源来管理免费赠送这个活动的开展,也都有可能预见到发生混乱的风险。但凡有人来帮助组织协调和维护一下,韩红刚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况且,受益的也不仅仅是韩家一方。“易”有云: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有人监督管理,也是帮助那些抱有“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思想的人们向善。两全其美的好事一桩,惜乎无人看到,无人能做。(张丽)

新华评论:不换的针头,刺中了乡村医疗乱象

安徽省涡阳县近日发生丙肝人群聚集性感染,安徽省卫生部门初步调查,此次感染中发现的丙肝阳性患者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一个体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感染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据永城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截至28日,他们对马桥镇部分居民调查,也已发现104例丙肝抗体呈阳性,确诊6例丙肝患者。传染源最终确定,还需进一步调查。

尽管传染源最终确定还需进一步调查,但168人丙肝抗体呈阳性的残酷事实,以及感染人数仍可能增加的态势,不能不让人把矛头指向那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个体诊所,不能不聚焦于那个多年不换的针头,因为感染者“曾经在河南永城市马桥镇苗浅卫生所进行过静脉推注,该卫生所医生吴文义从来不换针头”。

这是一个“神奇”的针头,一个罪恶的针头,它刺破了监管缺失。据永城市卫生局副局长左玉安说:“我们初步调查,吴文义不是村医,没有在市卫生局备案。”既然不是村医,为何能够堂而皇之地给村民看病?而且,吴文义看病居然看出了名声——病人发烧拉肚子,只要被他静脉推注一次,再吃点药很快就能痊愈,他被称作“一针灵”。不是村医的人都“遐迩闻名”了,当地监管部门难道还不知道吗?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吴文义从来不换针头。早在1987年,卫生部就要求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以及输液、输血管和针头;而如今,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早就被明令列入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和《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2009年版),国家还制定了《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但为何在基层仍然实现不了“一人一针一管”?是成本太高还是医疗常识匮乏,乃至于法制宣传不到位?不管何种原因,一个针头使用数年,足以说明当地监管部门何其不作为。

这个罪恶的针头,刺破的不只是监督失语,还刺中了不少基层民众看病难等困境。从报道中可知,感染者多是安徽涡阳县丹城镇人,但涉嫌肇事的诊所,却地处河南永城市马桥镇,安徽涡阳患者跨省求医,固然是因为距离涉嫌肇事的诊所较近,但也反证当地医疗资源不够发达,连充足也算不上,否则也不会跨省求医,何况前去求医的诊所“以前没有挂牌,也比较简陋,卫生条件差”。

但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以前农村还有赤脚医生,农民看病相对较易,现在赤脚医生不见了,村里的诊所也不见了,农民看病起码需跑到镇上。消失的诊所背后,同样折射出兼并之痛,这让人想起了乡村教育,幼儿园、小学被兼并,带来的可怕后果是农村孩子受教育遇到诸多难题。好在,目前正在推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建立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广社区卫生服务,这大有必要。

一个小小的针头,刺痛了哀伤的人心,刺中了沉重的现实。在我们剑指所谓“神医”吴文义的同时,别放过不作为、乱作为的监管部门,也别忽略乡村亟须医疗资源的迫切诉求。(王石川)

人民时评:用好扶贫“新国标”这把尺子

不能只看扶贫标准“长高”,更要看扶贫开发的基础夯实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按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对于扶贫“新国标”,会场内掌声热烈,会场外好评如潮,贫困地区的人们更是充满着兴奋与期待。

2300元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新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它意味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从2688万人增加到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13.4%,贫困人群扩大了1个亿。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迷雾重重,国内控通胀、保增长面临挑战,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在此情况下,大幅提高扶贫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央推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更高、更快、更强奔向全面小康的坚强决心。

扶贫新国标,要求生活水准的提高。中国扶贫世界瞩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2.5亿农村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到2010年,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拉大,贫困地区与外部世界的鸿沟豁然可见。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仅物价指数上涨,消费需求也普遍提高,“水涨船高”,提高扶贫标准,打一场新的扶贫战役,也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新标准必将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活力,点燃贫困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

扶贫新国标,要求发展内涵的提升。贫困地区人均收入2300元的标准,只能解决“不愁吃、不愁穿”。可是,贫困乡村的孩子也渴望热菜热饭,老人也需要温暖关怀,他们也渴盼电话、宽带和公交车,他们也需要早日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因此,贫困农村还要实现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与其它地区农村同步发展,不能只看扶贫标准“长高”,更要看扶贫开发的基础夯实。因此,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规划布局中,要加大对贫困农村政策倾斜力度,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铺路架桥、加油攒劲儿。

扶贫新国标,要求使命责任的加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大幅提高扶贫标准,加大开发力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我国扶贫开发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更需振奋精神、不负重托。扶贫任务重了,要工作更踏实;扶贫资金多了,要花得更到位;扶贫项目多了,要安排更科学;扶贫范围大了,要感情更投入。坚决杜绝贫困县出现豪华办公楼、豪华接待、豪华用车现象。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扶贫新国标,是一把尺子,它将丈量出立党为公的品格、执政为民的担当、深化改革的勇气。我们要用好这把尺子。

半月谈:“临时工”执法为何一再上演

深圳宝安区一位联防队员手持钢管、警棍,对一间电器维修店的老板娘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而联防队给出的解释是:违法队员属于临聘人员,且已被开除,只是一直找不到他人,他的制服和警棍才未被收回。(《都市晨报》11月9日)

又是“临时工”!好像一出事,有关部门就会立马祭出“临时工”来明哲保身。先解聘、再声明、继而整顿队伍,如此一推六二五,果真能摆脱干系吗?不客气点说,“死罪能免、活罪难逃”,聘用临时工的用人单位至少要负三点责任。

一要负“失察”之责。一些“临时工”素质低下,粗暴执法,甚至是知法犯法,显然要归咎于用工单位在招聘时没有严把准入关。比如深圳这名涉案联防队员,经常酗酒滋事,还“打跑了几个老婆”,如此品行不端的社会闲散人员,用人单位居然也为之“敞开大门”。为了“工作需要”,不分优劣都往篮子里拣,必定会造成“人员混杂、体系混乱”。

二要负“失律”之责。就算“临时工”先天素质不达标,用人单位也应该进行后天的法制培训,方才符合“同工同酬同管理”的用工要求。而有关单位一没有入职训诫、二没有约法三章,就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和管理权限交给“临时工”,而且是“用人不疑”,对“临时工”的所作所为从不加以约束。就拿深圳这位临聘联防队员来讲,隔三差五去打砸电器维修店,“多次被投诉”,联防队竟然不管不究,这心放得未免也太宽了吧?

三要负“失脱”之责。对于“临时工”的辞退也未做到善始善终。深圳这名临聘联防队员被辞退时,既未追回制服和工作工具,也未发放解聘公告,单方面解除合同就算了事了。并且任由联防队员着制服、持警棍到日常巡逻场所继续“执法”,最终酿成悲剧,难道用工单位就能撇清干系吗?恐怕法律不会答应。

如果再深入一点追究,深圳宝安区联防队还要负“渎职”责。早在2004年,公安部就要求各地开展治安员队伍聘用人员专项清理行动,2005年以后不再招聘治安员,2008年以后不得以任何名义留用治安员。深圳宝安区联防队对联防制度显然是“清而不退”,这又当何讲?

好在法律并不糊涂,不仅对涉案队员绳之以法,而且对当地联防队课以重罚。但是法律再公正,也要靠职能部门执行,如果有关部门不接受教训,依旧不管不律“临时工”,并且把“临时工”当作推卸责任的借口和工具,那么深圳悲剧还会上演。

人民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联合国有关机构预计,2100年将达100亿。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寿时代也快步向人们走来,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在亚洲,高龄人口规模、增长量、增长速度和高龄化都非常集中。高龄老人主要集中在东亚。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在亚洲最高,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中也居第一。

中国也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其特点:一是来得早。发达国家多数是在完成工业化、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还在3000美元以下,“未富先老”。二是增速快。老龄人口是中国总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发达国家老龄化水平从5%上升到10%,普遍用了40多年,而中国只用了18年。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2033年左右,将结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迎来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达60%-70%和40%-50%的严峻的20年。

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宏观上,注重统筹协调、政策指导。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日本、香港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新加坡、韩国等,并未因老龄化而抑制其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快速人口老龄化国家的相关经验。只要统筹协调,积极应对,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仍然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就业不完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现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因此,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其公共政策的安排就不能只是一种应急策略,必须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人口老龄化尽管首先表现为一个人口现象,却不断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各个领域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公共政策要想在这个系统中发挥持久有效的作用,就必须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统筹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关系,并促进和支持各种不同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中国已相继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第三个五年规划。

微观上,力求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国家着力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与此同时,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之路。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要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方针,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42万张。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加强老年社会管理工作,各地要建立老龄工作委员会。

此外,还要解决“老有所为”问题,重视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充分融入社会。

人民时评:耕地保护要杜绝“监守自盗”

耕地减少现象依然令人痛心。在本报曝光了重庆南川800亩土地莫名“失踪”事件(详见本报11月19日第四版)的同日,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在报上也撰文指出:目前的征地过程中,的确存在耕地快速减少、牺牲被征地农民利益的现象。

对地方滥占耕地事件,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处罚力度,但至今不绝、前赴后继的“踩红线”现象,背后的症结值得深思。作为粮食安全根基的耕地,伴随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保”压力不断增大,为什么一些地方的“动作”会经常发生变形——热衷于加快征地和出让土地,却忽略了征地应有的法律程序和应当承担的民生职责,以至于出现耕地保护“监守自盗”的行为。

分析上述违法行为的背后,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深刻背景:

其一,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建设用地需求的惯性增长与其有效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不断加剧,耕地保护的宏观目标与耕地建设占用的利益博弈局面仍未根本转变。

其二,当前的征地制度导致农地非农化远快于农民城镇化,一些地方征地中“要地不要人”、“占地不用地”,造成了大量伪城市化的农民和大量闲置浪费的农地。

其三,土地出让的主体不明,使用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农民土地权益,“代行”土地出让,随意改变约定土地用途,甚至变相开发建设,引致耕地“变性”和农村集体利益受损。

这也提醒我们,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既要从耕地本身着眼,更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在城乡发展转型中优化人、地、业三者的密切关系,妥善处理土地经营收益的管理与分配关系,推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时间与空间的全要素保护。

对政府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理性的地方发展战略与建设规划,对适宜的征地规模、补偿安置能力及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海南陵水征地模式之所以被称道,就在于它明确了政府、企业、农民的责权益关系,建立了平等协商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和土地增值收益共享办法,既保证了合理征地和耕地保护,又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发展权。

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的主体,既享有权益,也担负有责任。尤其在转型期,针对一些地方不爱农惜地的现象,也亟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与政策,根本扭转人为抛荒、压损和侵占的问题,探索建立激励性的耕地保护责任与机制,真正让耕地保护者有其利,让耕地占用者尽其责,使农民保护和利用耕地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从古至今,土地问题不仅仅是土地本身。将耕地保护视为一种“立体责任”,在更加宏观的系统中统筹,对“失踪”的土地有更明确的问责,唯此,才能杜绝耕地保护中的“监守自盗”,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人民时评:清除校车高危“常态”,不能再拖了

在甘肃省庆阳正宁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校车事故中,有一组令国人惊痛且匪夷所思的数字:核载9人,实载64人,21人死亡……

所有人第一反应都是难以置信:超载7倍,孩子们难道只能像沙丁鱼一样摞着?开车的、跟车的,眼睁睁看着往里塞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怎能坐视不管?

然后就有消息说,有人管过的。事故前三天,庆阳市教育局、正宁县教育局在检查中发现,该幼儿园存在校车超载,勒令整改。显然,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把这个“勒令”太当回事儿,令人揪心的超载车继续上路,直到在16日的大雾中逆行狂奔……

又有消息说,校车里挤着的孩子,大部分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还有消息说,这是该县唯一的幼儿园,有1000多个孩子。

拼起这些信息,“匪夷所思”就变成了“原来如此”——政府监管是一纸空文,父母监护成了空白,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带来交通困境,校车就成了一匹高危的脱缰野马。

且看最近一年内的校车惨剧:湖南衡南县松江镇搭载20名小学生的三轮摩托车失事,14位学生死亡、6个孩子受伤;河南新野县上港乡一辆超载面包车交通事故,车内十数名孩子伤亡;湖南邵阳塘田市镇一艘满载初中生的渡船沉没,十余人死亡……这些校车事故背后,无一例外写着“严重超载”。根据调查,目前农村里的校车超载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成为“常态”。或许,正宁县被拘的幼儿园董事长估计心里也在喊冤:校车哪有不超载的?

可怕就可怕在这个“常态”。

自2006年起,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大规模布局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中小学,把学生集中在县乡中心学校,目的是让教育资源集中利用,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项善政。然而,大量村级小学、乡级中学消失,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孩子们上学路途远了,交通如何解决?

捉襟见肘的教育部门尚无力提供充足的校车专款、规范学生交通工具,“超载车”、“黑校车”便应运而生。“多拉”、“快跑”成了他们节省成本、牟取利润的不二法门。

乡村学校撤并的改革雷厉风行,相应的配套措施却还没有及时跟进,学生的交通、住宿、伙食等方面还缺乏周密设计、财政配套、资质审核与严格监管。在我国,尽管2007年强制实施了校车的国家标准,但一再上演的悲剧表明,这项规定还没有很好落实。而诸多空白与无力之后,高危的“常态”黑校车就这样流布全国乡村。

亡羊补牢,不妨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在美国,校车拥有诸多特权,其安全系数是坐私家车和坐公交车上学的40倍,只要进入接送孩子区域,其他车辆一律停下,超车将面临严重处罚。

面对已成软肋的校车,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只有责、权、利的到位,才能让校车监管硬起来。

清除校车的“高危常态”,孩子们一天也不能等了。

人民时评: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

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

一位山东“最美女孩”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以及车祸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因祸结缘”的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位名叫刁娜的24岁龙口姑娘,前不久与丈夫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女子被撞倒在路中央。为了不让伤者被二次碾轧,“不让小悦悦悲剧重演”,刁娜与丈夫毫不犹豫地下车救人,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护在伤者身前疏导交通。天色较暗,车流中的刁娜不幸被撞倒,右腿骨折。刁娜的善举也感染了车祸中的肇事者、被救者,他们用友善、谅解和诚信,续写了一段关于良知、公德与责任的佳话……

在一个民族陷入集体的道德焦虑、道德追问之时,刁娜的善行义举,各方的人性善良,既是一抹亮色,也让我们深思。

这段时间,摔倒的老人无人扶、轧伤的孩子无人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原本天经地义的行为成为迟疑不决的纠结。人们在问,我们是否真的患上了“路人冷漠症”?素以守望相助、急公好义著称的中华民族,是否真的集体丢弃了善意与义举?

这种道德焦虑当然有其现实基础,不过,“道德信心”不应被轻易否定。一方面,在一些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中,“路人冷漠症”有被过度渲染、放大之嫌;另一方面,每一次“痛心”与“焦虑”的背后,恰恰说明,如潮的向善之心从未泯灭和走远。以小悦悦事件为例,事发后,仅在新浪微博的转发与评论就多达453万余条,微博“小悦悦悼念堂”的关注者多达19万余人。这种道德渴求、对善与恶的鲜明立场,不正是道德复苏、弘扬的最坚实基础吗?

更重要的是,储存于民间向善的道德力量依然深厚博大。我们拥有像刁娜那样的“最美女孩”、拥有像杭州吴菊萍那样的“最美妈妈”,也拥有大火中为邻居架梯、救了20多条命的上海“最美奶奶”朱燕珍……这些美好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动且温暖,让我们互信与互爱,让

我们确信:“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实,行善本该不假思索,平凡朴实。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朱燕珍很淡然:“这有啥,谁都会这样做!”善念默默涌动在国人心中,这是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最深厚的民意基础。而平常的向善之心,才能激发出临危救人的勇气,让善的一闪念凝成大义大勇,温暖人间。

“大义大勇”在生活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举手之劳的平凡善举。拥挤的公交车上,能否为白发老人让个座?有人问路,能否耐心回答甚至送上一程?邻家没人冒出黑烟,能否及时拨打119并通知其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性的善良温暖就在这样的微小善举中,不断凝聚成“最美”的风景。

爱,是一次举手之劳,也应是长久温暖;是危难之下的“最美”,也是日复一日的“平常”。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着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从政府、媒体到每一个人,都合力凝聚真善美的力量,抑止假丑恶的泛起,从指责“路人”走向从我做起、走向道德践行。

新华评论:“走、转、改”的道理所在

时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新闻战线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并逐步向社科理论、文艺出版等思想文化领域延伸。短短两个多月,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为什么要开展这一活动?或者说开展这一活动的“依据”是什么、道理在哪里?我们不妨从宣传思想文化与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作些分析。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人们熟知的一句名言。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句话并不全面。毋宁说,那些与实践和生活脱节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真正扎根实践和生活的理论之树则是常青的。而且,不独理论如此,社会意识的其他表现形式如新闻宣传、文学创作、艺术活动等同样如此——只有常接“地气”、广采“民风”,才能不断繁荣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新闻宣传、文艺等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以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为源泉、发展依据和检验标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丰富多彩、活力无限,能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不竭的创作素材和力量源泉。理论发展创新、新闻报道服务大局、文艺创作产生精品,需要这些领域的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汲取智慧、寻找灵感。事实证明:那些来自实践、源于生活、具有浓郁“泥土气息”的理论、新闻和文艺作品等是鲜活生动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而那些脱离实际、在“象牙塔”中构造的理论、新闻和文艺作品等则是苍白无力的,往往只能昙花一现。在“走、转、改”活动中,许多同志以亲身体验深刻认识到:“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记者就应该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坦途”。

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决定了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这也决定了新闻报道要忠实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同时服务人民群众、引导社会舆论;文艺作品要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做到这一点,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真实反映现实、真正掌握群众。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新闻和文艺作品等要“彻底”,就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要“掌握群众”,就要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认同、转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具体行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大力转变作风,走出“深闺”、走进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社情民意;同时切实改进文风,深入群众生活,学习群众语言,努力使自身的语言、文字、表演等朴实生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由此看来,“走、转、改”活动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事物、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形势快速发展变化、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转、改”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常态工作,需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一切有理想、有志气、有担当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都应当自觉地投身于这项活动中,在推动实践、服务人民的同时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理论透析】做好群众工作,应当实现“五个新转变

做好群众工作,应当实现“五个新转变”

在群众工作理念上,实现从传统管治型向现代服务型的转变。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关于群众工作的理性认识,它是用以指导群众工作的目标、宗旨和根本原则等。党的群众工作理念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群众工作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二是为实现群众工作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而选择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在第一个层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映和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理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这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在第二个层面,“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等体现了实现群众工作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可以看出,不管是从哪个层面来讲,服务群众都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理念。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统治、管制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下移工作重心,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和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真诚周到的服务推动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加强,才能使基层工作逐步形成“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工作格局,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具体服务中,切实地感受到党的存在、党组织的存在、党员的存在,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

在群众工作的目标定位上,实现从保稳定向促和谐的转变。工作目标就是未来的工作方向,这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有了清晰的目标,才有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当前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仍有意无意地把群众工作的目标放在保稳定方面,这种目标定位是导致许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维稳的工作目标自然带来维稳的工作思路,这种思路重心放在“堵”上,而不是“疏”上,因而更多的靠权力而不是靠法制,靠高压而不是靠疏导,靠封闭思想、堵塞言路而不是靠民智开启,靠我压你服而不是心悦诚服。现实中,这种工作思路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来说耗时耗力耗财,收效甚微且问题愈来愈多;对群众来说,只会更多感到压力、愈发敏感,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因此,群众工作定位应加快从保稳定向促和谐的转变。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是指社会各阶层、社会集团、各部分人群之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等关系协调、和睦相处。这种和谐表现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基础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政治权力关系的合理适当,一个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合理适当。群众工作的定位向促和谐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群众工作重点转到协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方面。因为利益被侵害和利益关系不协调是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根源。群众工作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稳定是把重心放在矛盾产生之后的消解和处理,关注焦点在于矛盾之“现状”;促和谐的重心是放在消除矛盾产生的根源上,关注焦点在于矛盾之“成因”。从根本上来说,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树立促和谐的目标定位,努力维护群众利益,消除矛盾成因。促和谐,在政治权益保障方面,要求必须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公共权力的执掌者保证把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促和谐,在经济利益关系协调方面,就要求在利益不断实现、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建立利益调节均衡机制。其重点一是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利益主体,健全和完善反应灵敏的市场自我均衡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实现从具体问题应对到系统化的转变。群众工作的制度化就是把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为党的群众工作制度规则的过程。群众工作的制度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长久推动力。当前,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往往是针对某种现象单打一,如,干部联系点制度、进村入户制度、民情恳谈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对当前党群关系某些突出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应急性制度多,目标性制度少;单一性制度多,整体性制度少;特定性制度多,普适性制度少;治标的制度多,治本的制度少等问题,因而制度的有效性受到限制。为适应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应注重向系统化转变。制度的系统化,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制度构成,还是一种制度化的机制。作为目标,它要求制度科学、合理、规范;作为一种制度构成,它要求各个制度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界限清晰的制度体系;作为一种机制,它要求制度之间能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按照这种要求进行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扎实有效,才能发挥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用。

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实现从以满足群众经济利益为重点向维护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利益为重心的转变。党的群众工作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党群互动应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群众工作的内容也应以满足群众的利益为重点。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以往,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往往更多关注于满足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无可厚非,在当时的现实中也是正确可行的。因为,那时群众工作的矛盾和冲突焦点更多集中于经济利益上面。现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内部各部分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不仅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同时也表现为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矛盾。在政治领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议政意识要求我们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立通畅的协商和对话渠道,要求我们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联系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的方式。这些要求同部分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政治体制之间,同一些干部以权代法、压制民主、强迫命令之间会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冲突。在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已逐步地从生存需要扩展到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而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服务提出较高的要求,现实中这些方面的发展又相对滞后,这也会引发一些矛盾。在文化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已经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较为富裕的衣食住行,人们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准,这时人们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我们当前所能提供的社会文化设施硬件和社会文化产品软件与这种追求相比都还存在一些差距。可以看出,新形势下群众的利益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从经济利益的矛盾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而,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我们也应实现从以满足群众经济利益为重点向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利益为重心的转变。

在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解转变。调研中,常听到基层干部感叹,每到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时间节点,针对维稳和涉访工作,就会高度紧张,疲于应付。这种运动式的、灭火式的、被动应对式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愈来愈呈现出局限和弊端,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群众工作的发展要求。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解的转变。第一,要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去同人民群众共甘苦,体验群众的疾苦,不当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者;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把握群众的情绪和脉搏。第二,要全力帮助解决群众所困所需。这就要求我们现阶段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发展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要主

动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中,群众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群众的意见有是非之别,群众的情绪有积极与消极的不同。对待落后的群众、不正确的意见、消极的情绪,广大党员和干部不能听之任之,盲目迁就,而应主动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引导群众前进,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

【半月谈】乡村治理须加快转型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种从未有过的深刻历史变动之中,这就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以传统农业为支撑的农村很容易沦于边缘地位。为因应这一变化,中央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要适应这一战略举措,乡村治理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以下两大转变。

一是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导力量。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农业税历史最长的大国。封建社会,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收税,通过税收满足专制统治和公共工程建设的需要。孙中山先生说:“人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就是纳粮,除了纳粮之外,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就很薄弱,人民不管谁来做皇帝,只要纳粮,便算尽了人民的责任。政府只要人民纳粮,便不去理会他们别的事。”

在传统乡村,民众大量“别的事”是由家族等基层社会组织来处理的。因此,孙中山说:“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对民众而言,纳税只是一种外在于他们生活和命运的义务,他们与主要承担收税任务的政府只是水与油的关系,政府只是漂浮于上层的“官府”,其治理方式也是一种悬浮式治理。

1912年结束帝制,建立民国,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政权下乡”,即国家政权由县向乡镇延伸,但这种延伸主要还是为了管制的方便和税收的获取。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农村政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取多于予”。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取向逐渐改变。国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一举废除农业税。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但这一转变也使得原有的政府与农民间的联系削弱了,新的联系又未能建立起来,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治理“真空”。

那么这种新的联系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服务。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政府职能急需向服务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我国近些年农村综合改革的方向主要是精简乡镇机构,对如何加强服务则重视不够,在新形势下,应该将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定位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向下给力,着眼于服务,着力于基层。这方面,广东省云浮市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首先,是在乡镇“大部制”改革中,设立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如农情研判中心、民居办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其次,是在村一级设立服务性合作社,乡镇办事人员在村办理公务,做到“办事不出村”,由此实现服务性管理的“纵向到底”,并在这一过程中重建政府权威。这类权威与民众需要是相吻合的,因此更具有民意基础。

当然,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过程中,基层政府还需要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上级政府也需要更多地向下给力,增强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财政基础。

二是社会向“组织化社会”转变。组织是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石。近些年,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有了雄厚的财力,这是能够一举废除农业税的条件,也为改善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国家治理除了经济基础,还需要社会基础。现在一些地方期望以简单的经济方式处理社会问题,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经营体制,农村横向联系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呈现“分散型社会”特征。人员分散且处于流动之中,资源分散且处于外流之中,乡村治理缺乏组织依托。孤立的个人是软弱的,孤立的个人可能也是危险的,他们很容易以极端的方式应对问题,由此导致治理成本高昂。

当前仅仅依靠政府管理“纵向到底”是有限度的,政府无法包办也包办不了大量的社会事务。而村、组两级干部职数有限,也很难将所有社会事务都管起来并管理好。农村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存在许多“空白点”“薄弱点”,这就需要建立各种新型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加强横向联系,吸纳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乡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一精神同样适用于乡村治理。近年来,一些乡村探索建立了村民理事会、社区理事会、乡民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主导下,以理事会为制度平台,将农村中有威望的各类人员积聚起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实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兴办了大量公益事业,实现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横向到边”,成为“纵向到底”服务性管理的重要补充,为乡村治理转型拓展了新的方向。

人民日报评论: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金秋送爽,今又重阳。在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62周年之际,我们又迎来中国传统敬老日九九重阳节。在此,我们祝愿所有老年人平安幸福、健康快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助老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老龄机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老龄事业的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全社会的老龄意识明显增强,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较快发展,老年精神

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广大老年人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人口老龄化进程带来的严峻考验。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3%。“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更加凸显。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

发展老龄事业的关键,是把老龄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安排,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提供全力保障,整体推动老龄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

发展老龄事业的方向,是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着力构筑中国特色的老龄战略对策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使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发展老龄事业的办法,是加大老龄工作的宣传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大老龄工作格局,共同关注、关心老龄事业,关爱、帮助广大老年人,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夕阳无限好,如同旭日升。在新的起点上创新发展老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国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精诚团结,扎实工作,努力推进老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理论热点透析:城镇化 化什么 怎么化

稳步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那么,“十二五”的“城镇化”,“化”什么?怎么化?这是亟待人们考虑和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

城镇化,化什么?

一、城镇化要化以投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向以消费为内核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转化

工业化创造供给,而城镇化的最大经济效能则是创造出持久增长的需求。从长远来看,城镇化在培育消费需求,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城镇化为主要动力的非农化过程,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场扩大的过程。

我国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消费依然是国民经济的短板,而影响需求不足的群体则是农村消费。目前7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很低,农村人均消费能力不到城市的30%。把农民留在农村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农民的新增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农业收入,而是在城市中获取的非农收益。如果能在接下去几十年里,将7亿多农民中的4.5亿人转变为城市人口,那么中国的内需市场将有一个极大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和非农化,农民的总收入显著提高,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接近40%。如何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可行能力以及就业机会,如何保障他们的就业权利,是增加新内需的关键。

近30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以年均约1%的速度提升,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但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大部分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在60%—65%,而目前中国在46%左右,滞后15—20个百分点。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从现在不到40%,提高到75%,那么,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而且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可以维持 20年。因而,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将扩大内需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

二、城镇化要化从注重政府投资的短期刺激机制,向注重民间投资的长期驱动机制转化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资本是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民间投资作为新生的投资方式,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增加供给、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同时,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动地方经济的开发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及“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格局正处于新一轮的调整和重新排序,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对原有经济结构的简单恢复,而且要对新的经济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尽快启动民间投资,实现从政府投资拉动向社会投资拉动转变,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稳定回升,也关系着未来更长时间经济发展的路径和质量。以城镇化激活民间投资的创新思路在于:通过调结构、扩内需,消化过剩生产能力,形成新的民间投资热点,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先进生产能力。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投资领域中对民间资本的进入壁垒,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行业;制定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加大城乡保障住房建设,激活房地产投资,这样既有利于房价回到合理水平,从而刺激住房消费,也有利于增加房地产投资。

三、城镇化要化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进而实现经济的服务化

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将在中国未来形成的新的消费热点和产业层次,对城市公共产品产生很大需求,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健康、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将加快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测算表明,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居民消费率至少可以提高 4—5个百分点。同时,城镇化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化不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城镇

化发展步伐能有力推进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的共享。

城镇化,怎么化?

一、以农民市民化为切入点推进城镇化,开展以人为本的人口转移和流动的政策设计

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引致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空间过程,涵盖了城镇和乡村两大地域空间的转型历程。在城乡二元体制尚未完全打破的背景下,城镇化肩负着突破城乡二元分割、协调城乡发展的历史使命,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人口城镇化的主旨,实际上就是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与农民共享城镇化的利益。因此,按照实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目标设计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农

●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网友提问

网友: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一方面担心孩子课业负担重,另一方面却又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里送?

答:这种现象也是教育不公的一个表现。由于优质资源稀缺并相对集中在一些学校,很多家长为了增加孩子择校的“筹码”,不得不让孩子利用业余时间上各种“补习班”,考取各种“证书”。这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也是“择校热”背景下的扭曲行为,从根本上要靠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来缓解。

观点声音

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

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一代才会是自信的一代、身心健康的一代。

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术成为学人的向往,让教师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敬称。

教育《规划纲要》是改革创新的试金石,是民主决策的一次成功尝试。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所有学龄儿童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享受有质量的教育。

深度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人民日报》2010年3月1日。

(责任编辑:罗旭)

怎么看看病难:小处方的大影响

2010年07月0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医25年,她开处方平均单张不超过80元,最小的一张只有2毛7分钱;她的看、触、问、听等微笑服务,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她,就是武汉汉口金桥社区医生王争艳。2009年9月25日,经过3万多市民无记名投票,她从两万多名医生中胜出,当选为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王争艳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数百家报纸、网站先后报道、转载,数以万计的网民跟帖热议。她被群众爱称为“小处方医生”。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人们对王争艳的赞扬,不仅是对她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敬佩,更反映了对进一步解决看病难问题的热切盼望。

● 看病难难在哪里?

2009年7月,北京市卫生局组织了一次特殊的体验活动,请19家著名大医院的院长分别到其他大医院“当一天患者”,亲身感受普通群众是怎么看病的。其中一位院长从排队挂号到离开医院共用了近7个小时,但真正看病不过20分钟,排队等候占整个就诊时间的95.1%。院长“看病”的经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看病难的现实情况。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近年来,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药品生产、流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63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等多项居民健康指标也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有41.2%的居民对门诊服务不满意,44.2%的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看病难,就是人们对看病就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满意之处的概括,仔细分析,主要“难”在以下四个方面:

到大医院看病难。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是“三长两短”——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许多患者反映,到大医院看一次病,很难统计出要排多少次队,交多少次费。看一次病折腾大半天的时间,可真正用来看病的时间只有十来分钟。这不仅让普通患者感到身心疲惫,对于老人、孩子、残疾人、孕妇等患者来说,更是苦不堪言。

挂专家号更难。由于对医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不少人一生病,无论大病小病,总觉得找个专家看看,心里更踏实。而大医院的大专家人数又非常有限,因此造成了专家号一“号”难求的局面。为了挂上一个专家号,有的患者全家总动员、轮流排队挂号,有的则彻夜排队,更有患者发动一切资源找关系挂号。再加上由“号源”紧张引发的号贩子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使得一些热门专家号被炒到了数百元甚至上千元。

医药费用负担重。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12倍!2008年全国医院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991年的12.5倍和10.1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0%和14.5%,比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率高10多个百分点。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更是倍感负担沉重。

而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农村居民看病最难。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不仅医疗资源不足、技术薄弱,而且看病就医极不方便。很多农民为了看病要跋山涉水,走上十几公里、几十公里路。一些得了疑难杂症的农民为了确诊病情或者寻找希望,要到县外、省外,甚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就医,这不仅增加了就医难度,更加重了经济负担。

上面列举的只是看病难的一些突出表现。应该看到,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遇到的看病难,已经和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不同,在医疗资源总量已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目前的看病难更多地表现为接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检查费用高,许多费用是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效率不高、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带来的。经过努力,这些问题应该也是能够解决的。

● 看病难的原因何在?

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才好对症下药。解决看病难问题,同样如此。只有认真分析看病难问题的形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那么,看病难的“病根”究竟在哪里?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尽管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足。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平均为75%左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水平(平均为55%左右)。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医疗费用缺乏分担机制;这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医院“自劳自吃”的收入结构,形成了药品、检查收入与医生收入挂钩的机制,对费用的升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目前我国总体卫生资源不足,配置还不合理,本应为“金字塔”结构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70%左右的卫生资源在城市,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广大农村只拥有30%左右的卫生资源。一些大医院过度发展,而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设备和条件差,而且普遍缺乏合格的全科医师,导致群众患病后往往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纷纷涌向大城市大医院。

公立医院趋利化。目前,我国71%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争相使用大型设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致使医疗费用大幅攀升,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我国剖腹产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就是这种机制带来的后果。加之一些医院就医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共享,恶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强化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

医保保障水平低。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已经覆盖了12亿多人口,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保。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众仍然需要自费就医,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压力。

药品价格虚高。我国药企数量多、规模小,群众戏称“卖药的比吃药的还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监管不到位,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部分厂商利欲熏心,采用违规手段虚报成本、肆意加价等现象严重。再加上医院主动控制药物成本的动力不足,许多药企采取红包回扣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进入医院。近年来国家虽然连续20多次降低药价,但许多企业采取换名、换包装、换成分比例、重新审批等办法避开国家的降价约束,群众仍然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惠。

此外,由于医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药、新技术不断出现,加上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卫生服务成本增长很快;部分群众缺乏对基本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医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提供大检查、多开贵重药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问题。

知识点“以药补医”

长期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比例逐渐减少,为了维持其正常运转,解决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问题,便允许公立医院销售药品时加成15%—20%作为补偿,这就是“以药补医”的由来。作为一项补偿政策,“以药补医”模式曾经对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鼓励医院创收,实行收入归己,自行支配,客观上助长了医院的趋利性,带来了很多问题。据2008年统计,上海某大医院收入的三种来源中,药品加成收入占57.3%。为了实现这么高比例的药费收入,医院和医生自然会倾向于给患者开大处方、用高价药、多做检查等。“以药补医”已成为造成看病难、药费贵的重要因素。目前,医改方案提出要进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改变“以药补医”模式。

为解决医药卫生领域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2009年3月,中央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明确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和任务,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指明了方向。

● 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

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区的张大妈,以前看病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大医院,最近由于腿脚不便,只好去了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前心里总犯嘀咕,怕这里看不好病会误事。没想到不用挂号直接就能看,而且医生服务态度挺好,水平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张大妈的一番话,道出了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在缓解群众看病难方面的重要作用。

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设在城乡居民生活圈中,且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社区医生是居民的邻居、朋友,在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和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医患关系方面有着大医院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使用基本药品、适宜技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活动,从预防为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入手,通过让居民少生病来缓解看病难。因此,要切实缓解看病难,一个重点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推动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让它成为群众接受便捷就医服务的首选,从而有效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近年来,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着医疗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等问题,不少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还停留在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老三样”的水平;适应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医疗人才不足;基本药物在社区医疗机构还未得到全面使用;大医院的患者还没有充分分流到基层。因此必须把“强基层”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着力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分工合作的分层就医格局,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使全国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室,并配备必备医疗设备设施,改善就医条件和环境。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加快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建设。把城市卫生投入重点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合理调整和配置资源,既要将现有的一批小医院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又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完善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仅需要“硬件”的发展,更离不开“软件”——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要重点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城乡基层服务,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同时,也要鼓励大医院通过对口支援、人员培训等方式,帮助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总之,要构建一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协调有序的运转机制。目前,大医院业务量的80%是可以在基层解决的。平均来说,看同样的疾病,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成本高30%。要科学界定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市、区、县级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着力提高临床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以及专科服务,国家和省级医院则主要把精力用于提升医疗技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医学创新能力、解决疑难重症疾病诊治上。通过在基层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引导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使基层医疗机构真正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怎样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根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医生诊断需住院而病人未住院的比例高达25.1%,其中主要因“经济困难”的占70.3%。可见,缓解看病难,既要让群众看病更便捷,也要努力把群众医药费的负担降下来。前者涉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后者涉及医疗服务的有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为重要。

一般来说,医药费用负担主要取决于群众参加的医保保障水平、药品费用和医疗服务费用的高低。医疗保障制度体现社会互助共济精神,对于个人抵御疾病风险、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药价高低主要与其定价标准、流通环节加价幅度、医院加成政策相关;医疗服务费用主要取决于医院采取的诊疗行为、收费标准和收费模式。因此,必须从医疗保障制度、药品生产流通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同时着手,多管齐下,努力“调制”一服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复方药”。

一是通过医疗保障建设“减负”。在农村要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人数稳定在高位;提高筹资标准,今年政府补助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20元;提高补偿比例,力争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左右。在城镇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加快覆盖就业人口以及老人、残疾人和儿童;今年城镇居民医保的政府补助水平也要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改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简化报销手续,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各项制度之间的衔接工作。

二是通过基本药物制度“减负”。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治病优先需要的基本药物进行统筹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其价格的稳定性和可及性。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价格零差率销售,通过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使群众用上安全、放心和价廉的药品。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已经发布,确立了307种基本药物;通过试点使得许多地方基本药物价格降低了25%—50%,且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三是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减负”。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的主体,承担着为广大群众健康服务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公益性方向。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规范合理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公立医院真正姓“公”。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链条,改变过度依赖药品销售收入维持运转的局面。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少“大处方”和过度检查,进一步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公立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加政府补贴、增设药事服务费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四是通过强化规范监管“减负”。要对非国家基本药物加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和药品注册审批,大力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尽快建成高效率、低成本、符合国情特点的药品流通供应保障体系。加强产供销各环节的监管,杜绝旧药“高

价复出”。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对公立医院财物收支、业务开展、资源布局的规范,开展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估,吸收患者和群众参加对公立医院管理的监督,使得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落到实处。

观点声音

让医疗回归公益的前提是让公益医院医生这一职业变成公益职业,而不是牟利职业。

要改变“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的现状,就必须把公共财政投资重点放在农村和城市社区,改善民生当有大手笔!

中医的“简、便、验、廉”等特点,在解决看病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该加大对中医药研发的支持力度。

医改不是“速效针”,更像是调养气血的中药处方。

有一支稳定、敬业、高素质的医疗队伍,比拥有先进设备和豪华医院重要得多。

● 深化医改将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实惠?

2009年3月,备受瞩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以此为标志,新一轮医改揭开了大幕。

医改方案的制定,从2006年6月启动,历经了近3年时间的讨论、研究和修改。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既发挥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积极作用,又征求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达数万条。这是一个体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重大变革的医改方案,是一个凝聚社会各方面心血和期待、惠及13亿人健康福祉的医改方案。

医改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合理划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主要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这“三基”,建立一个从医到药,从预防到治疗,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机制,做到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这是我国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指明了方向。那么,医改方案实施已一年多了,它的效果如何?还将给我们带来哪些看得见的实惠呢?

一年多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为3038万名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为175万名农村妇女免费检查宫颈癌、为2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做复明手术等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11年,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提高公共健康管理水平,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

一年多来,中央投入200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岗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制定《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在16个城市开展试点。到2011年,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共新建、改造14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层培训医疗卫生人员189万人次;公立医院将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明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一年多来,新增城市和农村医保覆盖人口10116万,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到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将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一年多来,3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实行零差率销售,有效降低了药价。到2011年,所有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将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俗话说:“健康是福。”医改方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远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那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定信心,共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吧!

知识点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主要任务及试点城市名单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九项任务:一是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二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三是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四是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五是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六是加强公立医院管理;七是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八是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九是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共16个城市。东部6个:辽宁鞍山、上海、江苏镇江、福建厦门、山东潍坊、广东深圳;中部6个:黑龙江七台河、安徽芜湖和马鞍山、河南洛阳、湖北鄂州、湖南株洲;西部4个:贵州遵义、云南昆明、陕西宝鸡、青海西宁。

深度阅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人民日报》2009年4月8日。

相关链接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网站。

(责任编辑:罗旭)

人民网评:让每一分善良都散发最璀璨的光彩

从10层楼房坠落的2岁女孩妞妞的命运,牵动无数人的心;徒手抱接女孩,自己的手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的女士吴菊萍,让很多人心生感动。

“英雄妈妈”、“最美妈妈”的赞誉如潮涌来,还有公司表示要给20万元的“感动阿里奖”——这些都是这位平凡的、同样身为年轻母亲的吴菊萍所没有想到的。

当躺在病床上,悄悄跟丈夫说着手臂“好疼”时,吴菊萍同样没有想到,自己那一举动的后果是手臂的严重骨折,“如果治疗不及时,这只手臂有可能以后都抱不了自己的孩子”。而吴菊萍只是说,“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有网友用公式估算出,吴菊萍接到小女孩的一瞬间,手臂承受的负担相当于接住一个335.4公斤的物体。医生的专业分析更让人吃惊,“如果孩子偏差一点点,落在她脖子上,她可能高位截瘫;落在头上,就可能当场死亡。”

非常敬佩!母亲伟大!——所有的赞美都不为过。恰如网友的感慨:“从物理学上讲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爱的世界没有力学。那一瞬间,一个平凡的女人学会了乾坤大挪移,完成了一个奇迹。”

说的真好!爱的世界里没有力学。同样,爱的世界里也没有“数学”——划算不划算的加减乘除,得与失的斤斤计较。

在人与人的世界里,这种爱让我们超脱世态的炎凉,让我们在前行之路上彼此温暖,并且,体验着一种为人的尊严。除了感动,我们还应做些什么呢?

珍惜每一桩善举的价值,珍惜每一桩善举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让好人所有的付出都更有价值,让所有的爱都能给社会最多的力量。

比如,别让幼小的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给家里的窗户安好栏杆,为防止孩子高空坠落的悲剧重演,我们应该多一些未雨绸缪;同理,严格校车管理,让社会车辆养成礼让校车的驾驶习惯,给我们的孩子在路上最大的安全,我们也应该做得更好……

尚未脱离生命危险的小妞妞,现在看不到自己家楼下晚上亮起的那片烛光,那是周围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为她祈福而点燃的烛光。那烛光寄托着我们所有人的希望——孩子,好起来。

那烛光也应让我们牢记一点:让每一分善良都散发最璀璨的光彩。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我们要尽心尽力。

人民网评:为“网络问政”喝彩

——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②

6月17日,网友“zhangou2952”在天涯论坛贵州版块贴出《致贵州省长的一封信》,直指贵州公务员招考办事效率低下。4天之后,贵州省省长赵克志给天涯网友zhangou2952回帖:“我代表贵州省政府和公务员招考主管部门,向广大考生表示歉意”。省长的回复,迅速引发了网民“围观”,一天之内,该帖访问数高达5万人次。

这只是当下“热火朝天”的“网络问政”一个缩影。走过第五个年头的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已经得到了48位省委书记、省长的公开回复,18个省份以书面文件的形式确保规范化、制度化地办理留言。放眼全国,北方网的“政民零距离”、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奥一网的“网络问政”等平台,也早已是百花齐放。另外,遍布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政府微博、网络发言人从2010年以来纷纷涌现„„

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正是中央领导提出并率先垂范的。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的亲自“触网”,是我党一贯重视党群、干群鱼水、血肉关系的优良传统,在新技术媒介时代的发扬光大。互联网快捷、广泛、低门槛等特点,为政府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提供了“最短路径”。“网络问政”的一头是各级党政机关,一头是近5亿网民,它的应运而生宛如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让政府在百姓眼中的距离不再遥远,其发展势头已经是“不可逆转”和“锐不可当”。人民网舆情频道曾有网友表示:“网民鼠标轻点,就与总书记在一起了!”在腾讯向胡锦涛总书记赠送QQ号后,网友激动地说:“我想知道总书记的QQ号码,等他有空的时候,加他聊几句!”

诚然,“网络问政”不可能完全取代现实中举报、信访等渠道,更不可能解决所有现实中的问题。但它有助于改善官民沟通,减少隔阂和误判,一系列草根权益个案问题得以解决,避免了扩大和升级,有利于缓解基层社会矛盾,减少民众痛苦和官民摩擦。“网络问政”还可以汇集民智,优化决策,并增加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民众配合。

“网络问政”是一把双刃剑。网民在议政过程中,有可能存在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侵犯隐私等问题。一些激进的网民已经不满足于网上的口水战,开始走下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用“行为艺术”表达利益诉求,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某些“在地议题”,一旦脱离个案语境,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容易被外地“围观”网民过度解读和过激反应,从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迅速放大成全国性问题、全局性问题。“网络问政”也不能急于求成,网民对公权力要有一个理性的评价,对于公权力任何一次的进步不妨给予掌声,否则只能是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的延续和累积。当然,政府更要珍惜网民的期待和耐心。

一个有趣的对比:百度贴吧有镇江吧、常州吧、无锡吧、苏州吧,苏南的这4座城市中,越靠近上海,经济总量越大,但帖文数量也越多,对政府的议论和批评也越厉害。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网络舆论的发达,恰恰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的表现。政府要习惯和学会在杂音中执政。舆论压力大不可怕,高明的领导者总是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如果对身边一个个经

济、民生问题个案失察和麻木,坐视矛盾激化,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社会将更不稳定。

“网络问政”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不平衡。在江苏睢宁,“上网减少上访”,各个单位均明确一名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兼任网络发言人,在48小时之内回复网民们提出的问题,全县进京、去省、到市上访总量大幅下降。山东菏泽牡丹区21个乡镇和34个区直单位集体在微博上实名亮相,开创县级政区整体开设官方微博群与民众互动的先河。但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对于“网络问政”仍然在犹豫、观望,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甚至威胁网民“将对你听其言、观其行、观后效,密切关注你的煽动性言论是否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再视情处置”(南阳市公安局答复网友批评),“跨省抓捕”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领导干部需克服对互联网的隔膜、恐惧和排斥心理。网络舆论不是洪水猛兽,互联网也不是恐怖地带。只要你对网民襟怀坦白、以诚相待,网民也会给予充分的谅解和支持。前不久,四川会理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上,一张县领导考察乡公路的照片露出破绽,三位地方官悬浮立于公路之上。网民调侃政府造假,群起效仿PS,把三位地方官嵌入国内外各处著名景点。会理迅速开通微博,向社会道歉,承认工作人员曾对照片曾进行拼接、修改,甚至与网民一起品评PS悬浮照的优劣,恳求网友让县领导“免费周游世界”后,不妨再关注下会理的旅游文化。这种坦诚和自我调侃,得到了网民的谅解,很有亲和力。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会理县与网站联手的一次“反向营销”行为。

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农产品涨价

背景链接] 2010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三部委通报了对相关企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操纵市场价格的违法行为,并对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企业处以最高100万元的罚款。1 [当前现状] 2010年,我国粳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了民众对物价的普遍担心。3月,各地市场上绿豆价格飙升,上涨最多的从18元/公斤涨到了24元/公斤,涨幅达三成多。[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减少了城市郊区农产品种植面积,进而影响供应;另一方面,原来的农民进城打工,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居民收入提高,吃菜、吃肉的比重也增加了。此外,蔬菜生产基地从大城市郊区逐步转向外地农村,流通环节增多、运输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重要原因。

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以来气候条件不利,西南地区大旱、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蔬菜、大蒜、绿豆的生产、供应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有社会资金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

造成影响:

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也不一定能够在涨价过程中得到好处。

对策措施:

农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农产品正常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秩序,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当前管理社会通胀预期,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安定人民群众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是政府应当从多个层面遏制当前的农产品涨价潮。比如在生产领域,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查处和打击各种有失公平的承包协议或者是合作协议,维护农民的种植权益;在加工领域,适当降低事关民生物资行业的税收和政府收费,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对不合理的物价波动及时出台抑制措施。

三是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波动的价格监测制度。建立更加灵敏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扩大监测覆盖的广度,增加监测数据的深度。在广度方面,要完善价格监测的品种和范围,不仅要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还要关注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小品种商品价格。在深度方面,要丰富、细化价格监测的指标,不仅要监测价格水平,还要监测市场成交量、库存量等。

四是要防范农产品价格短期内不合理上升。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政策调控的着力点要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增加供给,防止打压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升。

五是是在农民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帮助农民走出价格波动的困境;最后,由于市场信息掌握在经销商手上,还要谨防一部分人在市场敏感期通过制造概念,渲染涨价氛围。

此外,从全国层面建立统一、规范、合理、有序的流动的、信息共享的蔬菜批发市场和电子交易市场,避免盲目运输。加大科研投入和严把检验检疫关也必不可少。

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生活垃圾分类

【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8月26日,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试点工作的通告》,其中通告垃圾分类时间为2010年8月28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区、居住小区、学校、大型商场、酒店、旅游景点等部分单位中选定为垃圾分类试点的单位将予以公布。其实,早在2000年时,海口就已经开始推行垃圾袋装收集和分类收集工作,但一直进展缓慢,此次生活垃圾分类再次“上路”能走多远,成为大众关注焦点。

(2)从环卫部门解到,2000年,海口市按照国家建设部对八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部署,积极探索,把垃圾袋装收集和分类收集工作在珠江物业等5个条件相对成熟的物业辖区同步展开。经过几年的艰苦实践,垃圾袋装工作基本得到较好的落实,散装垃圾随意倾倒现象基本得到遏止。

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由于国内城市均属于探索阶段,没有更好的经验做法可学习和借鉴,加之海口市像其他城市一样,在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政策引导、政府调控方面的欠缺,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垃圾管理包括分类收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不明确,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无法再继续推行下去。

(3)海口市环卫局业务处刘波处长表示,10年前启动的严格意义上说是垃圾袋装收集,而这次是真正从垃圾源头开始做起生活垃圾分类。海口市计划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要求到2013年实现垃圾资源利用率达到30%,分类收集率达到60%。“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刘波表示,为了更好地推行垃圾分类,有关部门对八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参观考察。回来后,对海口的生活垃圾分类方式、类别、容器等都做出了规范,还有专业的队伍进行管理。

(4)1990年,北京市垃圾总量不到200万吨,而2009年却已达到669万吨。全市大约2000万常住人口,日均产生垃圾1.83万吨,据测算,如果装满卡车,足可以围着市区内的三环路绕整整一周。

面临严峻的市政难题,北京市政府打出组合拳,一边增建垃圾处理厂和焚烧厂,一边要把垃圾减量作为长期措施。垃圾分类是减量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从2000年开始,北京已尝试垃圾分类,但效果一直不佳。2009年,市府痛下决心,在600个居民小区、30%的党政机关,一齐试点垃圾分类处理,还制定了专门的达标基准;在社区免费发放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垃圾袋;增设立志愿者,在市民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超市试点净菜上市等,最大限度使垃圾减量,并使之资源化。

但是,与国外相比,北京的垃圾分类做得很不够。北京生活垃圾的三种末端处理方式,即生化处理、焚烧和卫生填埋,从技术水平的层面上,几乎与国外相当。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等前端处理方面,就和国外有很大差距。诸如日本、德国等国家,就连废弃的空瓶子都能细化出很多分类,通过不同的投放口,使之进入不同的分类系统。

“垃圾分类减量”本应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 “分类减量”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垃圾分类需用多个塑料袋分装垃圾,不仅提高生活成本,做起来也繁琐费事。一些临时居住在北京的外来人员和年轻上班族,因为工作繁忙或粗心,更不愿分类投放垃圾。环保专家王桂琴表示,多年来,市民养成了垃圾混装的习惯,要改变生活习惯,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再者就是欠缺环保意识。市民必须要明白进行垃圾分类减量对环境、对北京市、对自身到底有何益处。这只能靠政府加强宣传。

虽困难重重,而今北京市在垃圾减量分类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09年,北京市区全年垃圾产生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郊区县的年垃圾产生总量增长率比2008年明显下降,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7%。

【核心观点】

(1)从根本上说,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市民的素质。如果上升到公共道德层面,则“垃圾分类”堪称一种“比较高的道德要求”。垃圾分类的管理和理念在一些国家早已非常成熟和深入人心,倘若我们拿来借鉴,不难发现,国外发达国家都有国民素质决定的公共道德作为有力支撑。我们的现实窘境是,不少人连一些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还坚持不了,行人乱穿马路、机动车红灯照闯之类,都是各地全方位的存在。因此,如果把“垃圾分类”单纯地当作一个“孤立的事情”来看,就不大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一方面需要媒体加强“环保公益宣传”,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就应该添加“环保课程”,从小就树立市面的环保意识。

(2)我们可以构建“相对严格的”、“公众参与制定”的“垃圾管理措施”,规定清晰每天“排放”废弃物的类别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持续推行。在推进过程中,对那些粗心大意的人、对那些有心违反的人,处以一定的提醒和警告,以加深其“垃圾分类印象”,甚至鼓励其成为“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

(3)从国外的经验看,我们不能等所有的设施都配套了,再来提倡垃圾分类,居民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全改变的。只有调动全社会的参与,全程管好垃圾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必由之路。每个单位、每个人应担负起责任和义务,提倡垃圾分类、从源头做好垃圾减量。

(4)现阶段,分类垃圾箱上只有简单的图片标识,没有文字介绍,如果增加“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文字介绍将更加清楚明了。垃圾分类不但体现了一个人、一个国家的素质,它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图片标识”角度,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动更多的“心思”。

(5)垃圾分类,首先要把垃圾正确地扔进垃圾筒。人们虽然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可很多人其实不懂如何分类,大多数人并不能清楚地判断,哪些东西是可回收的,哪些东西是不可回收的。看看大街上的分类垃圾筒,可燃垃圾中充斥着塑料袋,不可燃垃圾里也混入了果皮。这样还是乱扔,跟没有分类还是没有区别,因此要想把垃圾分类做好,首先得把规则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大家知道。对此,媒体在公益广告的“设计环节”要更为“专业”,要能引导市面对“垃圾种类”做出正确的区分。

人民时评:习近平“三观”的核心是什么?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并讲话。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心尽力干好工作。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何谓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习近平同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正确的世界观,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就共产党人如何看待人生、权力、事业,如何立身、用权、做事,作了系统的回答。“三观”是对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的思想观念的概括浓缩,世界观标举人生指南,权力观揭示权力本质,事业观蕴含施政方向,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深入理解“三观”,其思想脉络中,其实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领导干部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人民谋幸福。干部权力源于人民,权力使用和运行也要服务人民。共产党人的事业,只能是为了广大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事业。也就是说,要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为人民努力干事创业。“三观”,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映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理念。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三观”不仅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政治自觉。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我们正在大力践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回顾党的历程,“人民”是政治实践的永恒主题,人民利益是党的奋斗目标和最高价值。

“三观”的提出,也很有现实针对性。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化,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人民群众态度冷漠,行为恶劣。从思想根源上,就是一些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脱离了“人民”这个本位,理想信念丧失,人生价值迷失,公仆位置颠倒。在他们看来,权势显赫、富甲一方等是人生理想,权力是谋取私利的最好工具,工程项目是升官发财的阶梯。这样的思想倾向,不仅使少数党员干部日益脱离人民群众,也使其施政行为偏离了科学发展轨道,带来严重的发展问题和社会影响。如何用包括“三观”在内的正确观念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政治道德,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课题。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种种机遇和挑战,如何继续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待,干出一番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幸福的事业?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用毕生精力和奋斗来做出回答的重大问题。人民时评:根治草原鼠患不能只用“鼠药

要有效遏制鼠害,必须解决超载过牧,这就要运用生态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杜绝对自然的过度索取

提及草原,人们常会想到那句著名的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今,这样的风景已很难再觅。

5月的内蒙古草原,正遭受着一场严重的鼠害:草原上满地的鼠洞,让骏马难再奔驰;刚刚返青的牧草,被老鼠大肆吞噬;绿色的草地正在变成黄褐色的荒漠。据统计,内蒙古草原鼠害危害面积超过9800万亩。

当地人说鼠害猖獗是因为草原退化,可草原退化又是因为什么呢?正如生态学所揭示的,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主因还是人类无节制的活动——既有历史上的开垦农田,也有近年来的滥捕草原动物,还有长期的超载过牧。

草原也是人类的家园,怎么能不让人活动?关键要节制,要敬畏自然,尊重草原生态系统的规律。

内蒙古草原上,千百年来流传着一段古老的对话。孩子问母亲:“妈妈,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搬迁?”母亲说:“孩子,我们要是固定在一处,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地搬迁,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会感到舒服。”这一对话让我们看到游牧和草原生态之间那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草原生态既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在草原上,牲畜对草场的作用表现在采食、踩踏和施肥三个方面。适度的采食、踩踏、施肥可以松土并促进牧草的生长,但草原经不起牲畜长时间的频繁踩踏。所谓不能竭泽而渔,我们可以利用草原,但也要给草原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是京津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那里在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有“塞外江南”之美誉。上世纪80年代以后,牧民的牲畜成倍增长,过度放牧导致沙化程度愈演愈烈。9年前,中科院专家试验性地在已严重沙化的4万亩草原上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牧民养畜所需饲草在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生长。如今,这片草原重现生机,野兔、狐狸、大雁、灰鹤、狼等野生动物也渐次回

归。

我们并不敢说,4万亩草原上的做法能够复制到所有草原,可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解决草原退化的问题,需要一种系统的眼光,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当前内蒙古的鼠患,令人揪心,为解燃眉之急,投入更多的资金,施用技术含量更高的药物,非常必要;把鼠情预测预报与防治体系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对于遏制年复一年的鼠害也是意义重大。然而,仅仅这些,似乎还难以彻底消除造成鼠害的主因——超载过牧。解决超载过牧,根治草原鼠患,既要有应急之举,更应该运用生态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杜绝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着眼,完善现行草原承包制度,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科学管理和利用草原。草原之外的人也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衣食住行在哪些环节过度消耗了资源,造成了污染,从而克制过度的欲望,从身边做起,造福生态。

人民时评:应该关注“蚁族”什么

关注“蚁族”,更应该关注让他们得以发展,实现社会流动的制度通道

由湖北省人才中心和武汉大学联合完成的湖北省“蚁族”调研报告近日出炉。报告显示,武汉“江蚁”数量为3万—6万人,近半数“江蚁”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八成“江蚁”出身社会底层。

“蚁族”意指城市里“蜗居”的大学毕业生一族。他们还处在爬坡阶段,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同情。由于资历有深浅、能力有大小、学识有高低,人们的收入和生活状况有差异是正常的。在一个不同阶层能够正常流动的社会里,有“蚁族”存在并不可怕。但如果“蚁族”的境遇无法通过正常的社会流动得到改善,那么,“蚁族”就不再是个人问题了,而需要站在全社会的高度加以考量。

其实,许多国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蚁族”。有的国家并没有仅仅着眼于单一的“蚁族”群体,而是把“蚁族”放在了整个社会分配体系中进行考量,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实施反垄断、同工同酬、福利改革等措施缩小贫富差距。这样的措施,一方面可以防止少数既得利益者拼关系、找后门,保证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弥补初次分配不公的缺憾。

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而言,关注“蚁族”的命运,具体来说,应当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就业与创业的公平环境,通过公正的机制,保障公平竞争,疏通人才向上流动的通道;二是彰显劳动价值,通过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为底层群体改善生活、改变命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提供与贡献相匹配的收入、与劳动相对等的报酬,让“蚂蚁”也拥有放飞理想的机会和条件。

总之,我们对“蚁族”的关注,不应仅仅停留于他们困顿的过去、艰难的当下,而应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关系他们得以发展,实现社会流动的制度通道。只有建立了健康的社会流动通道,“蚁族”才能鼓起“奋斗即能改变命运”的勇气,国家才会拥有健康和可持续的未来。人民时评:“难管”不是“惰政”理由

正因为有难度,更需要监管部门主动出击,实现监管的动态化、精细化、系统化

5月10日,我国首例食品包装质量安全消费维权案在北京开庭。原告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诉称,在两家知名餐馆所购买的餐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对人体具有极大危害。

尽管此案尚未尘埃落定,但目前在我国的餐饮行业中,一次性餐盒的安全问题确实不容忽视。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每年一次性塑料餐盒的需求量约为150亿只,其中国家明令淘汰的发泡塑料餐盒占一半左右,对消费者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曝光以来,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食品安全的监管取得了不小成效。然而,近期以来,用植物油抛光大米,往面粉里掺漂白粉,在火锅里添“地沟油”……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屡屡浮出水面,而这些案件曝光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均由业内人士举报。

联系到上述“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的专业背景,人们不禁疑惑,如果没有业内人士的主动举报,是不是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就无从得知?为什么这些破坏行业发展的“潜规则”,可以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安然“潜伏”?

不可否认,尽管近年来各监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某些监管部门、某些监管环节仍然存在着“惰政”现象。

首先,是主动性问题。近些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众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经媒体曝光或业内人士揭露之后,监管部门才有所作为,“民不举,官不究”成为了某些监管部门缺乏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的真实写照。如此缺乏主动性的监管,无异于是对违法行为的一种纵容。

其次,是协作问题。在我国,一条食品产业链由若干个行政部门分段监管,需要多部门相互协调,通力配合。现实却是部门多、效率低。比如,一头猪从喂养、出栏、运输、屠宰到销售,有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近10个部门在监管,有些监管领域交叉重合,有些领域却缺位错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部门之间难免“踢皮球”。

第三,是与时俱进的问题。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动态管理,不仅平时应主动评估食品产品的安全风险,还应及时制定、调整标准以适应社会发展。然而,现实中,检查处置工作忙于应付,就事论事;一些食品标准,甚至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例如近日曝光的长沙“下脚料猪油”,虽然是在污水横流的小作坊炼制,却通过了权威部门的检测。缺乏与时俱进的监管依据,不仅为事后执法带来

难度,也使事前预防沦为空谈。

应该看到,我国食品监管对象的数量多、品类杂,无证无照、季节性强的小作坊以及无证照餐饮点还大量存在,这些难点让食品监管成为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但“难管”不应成为监管部门“惰政”的理由,相反,正因为有难度,更需要监管部门主动出击,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动态化、精细化、系统化。对于监管者来说,这不仅检验着执法的能力,更检验着执政为民的意识、科学发展的水平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遏制土地拆征的“利益依赖”

被出售”和“被爆破”现象,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卖地财政”过分依赖的必然结果

央视报道,江苏扬州市某新建小区房屋在业主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当地政府评估出售,经媒体报道后才中止;新华社报道,广西南宁市一栋待售商品房遭爆破拆除,6层整楼倾而未倒,被称为“楼歪歪”,这两桩新闻,近来引发批评质疑。

表面看,“被出售”和“被爆破”的理由都很充分,“被出售”的起因是政府计划改造区域整体环境并保护古运河,“被爆破”的由头则是要内部拆除重建。但是,这两个看似出于公共利益的决策考量,恰恰有悖于公共利益。

改造区域整体环境,无论理由多么正当,都不能以剥夺小区居民的合法居住权和知情权为前提。这样的决策不仅因有违程序正义而使居民财产面临被侵犯的危险,也在事实上越过了法律规定的边界。同样,以“内部原因”对待售楼实施爆破,似乎可以绕过法律的约束,但绕不过民众的疑虑:到底是因质量问题拆除,还是为了二次出让土地?到底是开发商所为还是其他人在幕后推动?

“被出售”和“被爆破”并非个案。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的“楼歪歪”、“楼脆脆”现象,为住建部有关责任人宣布的“中国建筑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不断提供着新的注脚。部分楼房的“短命”,除了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违规建房导致质量下降,一些地方追求土地反复出让的红利导致楼房拆了建、建了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土地反复出让谋求红利,危害很大。其一,征地拆迁环节的寻租空间被人为扩大;其二,谋取经济或政绩红利具有强大的动能,令一些地方忽略个人财产保护和民生利益的政策篱笆;其三,打着公共利益旗号在土地拆征上谋取利益,不仅会造成公共利益范畴的概念混乱,也会降低法律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其四,征地拆迁的高频率,不仅造成了大量资金的低效率运转,也造成了对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从根本上说,对土地拆征怪现象监控不严甚至形成利益依赖,这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卖地财政”过分依赖的必然结果。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来源,没有找到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靠地吃地”就成为重要选择。当经营权拍卖受限于土地的稀缺性时,以不同的名目反复拍卖土地经营权就应运而生。正因如此,“被出售”、“被爆破”之类事件才反复上演。

因此,遏制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拆征的利益依赖,迫在眉睫。在监管环节,需要强化对楼房建筑质量的政府监管力度,保证建筑寿命达到合理年限;在土地使用规划环节,要引入更合理、更科学的程序,避免“拍脑门”决策,民众代表也应该介入这一环节,以保证其知情权不被有意忽略;最重要的是,在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要迈出更大的改革步伐。只有更为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和新的稳定财税收入来源确立下来,地方政府对土地拆征的利益依赖才有望消除,“被出售”和“被爆破”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消失。

人民时评:大旱考验我们什么

大旱如“大考”。它让我们在努力“找水”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抗旱体系的薄弱环节

近日降雨未能解渴,西南大旱仍在持续。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截至3月底,西南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716万亩,有1939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抗旱救灾正进入攻坚阶段。

按最坏情况打算,做最充分准备,云南、贵州等地把用水计划倒排到了5月底。水利部门查水量、查墒情、算水账,科学调配水资源。能引水的修管道,能打井的打井,没条件的靠拉水、送水,一项项科学抗旱预案的完善,让我们在大旱中更加有序应对,让千方百计保饮水有了依托……

抗旱攻坚,考验政府的应急能力,也检验着科学抗旱体系。大旱如“大考”,让我们在努力“找水”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抗旱体系的薄弱环节。

这次大旱,多数困难群众在乡村,反映出农村水利设施的不足。相比城市的大型水利设施,山区农村的小水库、小山塘、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欠账多、投入少、标准低。在云南,有2868座小

(二)型水库存在病险,贵州有小

(二)型病险水库757座……“干渴”的西南农村面临“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的窘境。

其实,这种窘境并非西南地区独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这次旱灾再次警示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这次大旱,也检验出抗旱机制的薄弱环节。旱灾是个“慢性病”,抗旱是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也离不开抗旱预案和

组织体系、指挥系统等的顺畅高效运转。面对特大干旱,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抗旱水源规划。在贵州的一个山区,由于缺少地质资料,打井队来现场勘探,结果发现打一口要800米,打得起群众也用不起。抗旱专业服务队伍规模小、装备弱、手段单一,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抗旱效果。

这次大旱,同样考验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了水资源,抗旱无从谈起。在西南一些山区,人们做饭、烤烟叶仍然靠烧柴,山上的树木砍光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地方水源并不丰富,却依然上高耗水项目,农业依然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这些说到底是忽视了自然规律。面对水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旱情还在发展,西南抗旱将迎来关键时期。打水井、建水池、掏山泉,无论多艰难,灾区群众正想方设法抢育秧苗、生产自救,因为“雨总会有下的一天,做好准备,到时用得上”。完善抗旱体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场旱灾终究会过去,但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如何在旱灾过后,依然重视科学抗旱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抗旱减灾的能力,走出“年年抗旱年年旱”的困扰,这是一个经常而又紧迫的任务。

人民时评:如何回应群众“不当”表达

决策者多一些善意、沟通和公仆情怀,群众就会多一些耐心、理解和支持

日前,广西村民“跪求修路”的新闻,引发持续关注。报道甫出,当地政府即前往现场调查,结果发现,涉事村落并不缺水,所谓的“九旬挑水老人”跪求场面,乃两村民事先“导演”。村民此举是想引起政府关注,尽快修通村路。最新消息称,该地有关领导表示,理解村民心情,下一步一定会修通这条路,对于策划此事的村民,不以任何形式追究。

初读这则新闻,不禁暗自捏把汗——担心当地又要在证据确凿后动用司法“强势维护形象”,担心“事件策划者”又要被追究问责,甚至担心报道者被“跨省追捕”,而当看到“不追究”表态时,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进步。

首先,舆论初起时,当地政府没有条件反射地否认一切,没有抓住一点(不缺水)不及其余,而是第一时间下去调查,并在最短时间内公布真相,使得一起在西南大旱背景下的个体事件,没有节外生枝,体现处理类似事件较为得体的一种态度。

其次,政府承认“路没修通”这个基本事实,肯定村民“异举”的初衷,并对群众的无奈表示理解,而不是指责村民“陷害政府”,不是动辄放言“追究肇事者责任”,也没有抛出“特殊时期制造恐慌”的狠话,从而避免了矛盾激化。

最后,所在乡党委表态“无论如何会修通道路”,这是对殷殷民意的务实回复,体现了知错即改的精神。虽然最终结果有待时间检验,但这个时候不推诿责任,不用套话、空话、废话、假话去忽悠群众,去考验舆论耐心,值得肯定。

不缺水,路照修。“挑水老人跪求修路”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工作作风的一些积极变化,但其中仍有一丝担忧:如果换一个地方,换一些领导,事情是否会得到同样的处理?领导干部会不会首先与群众“比无奈”,强调“吃饭财政”的无助,让群众感到解决无望?

“跪求修路”,让人深思。对群众热盼而政府暂时还办不到的事情,应该坦诚地告诉群众有哪些难处,哪些事非一朝一夕之力能解决;在群众上访、“下跪”表达诉求时,第一反应不应是指责其“给政府添堵,给工作添乱”,而应该看到群众的困难,想到群众解决困难之不易。在群众有意见的地方,政府确有过失的,应大大方方承认并设法解决。在群众陈情方式值得商榷而事情又确需解决时,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真诚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这才是人民公仆所应有的表现。

要修的“路”很多,要办的事很杂,决策者多一些善意、沟通和公仆情怀,群众就会多一些耐心、理解和支持,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第二篇:2012公务员申论热点

2012公务员申论热点范文

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任何不和谐的因素都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而目前一些政府机关单位严重的工作作风问题非常令人担忧,已经成为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危险因素。提出问题

政府机关单位的作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自由主义的现象比较严重,不认真贯彻上级领导的决策和意图,政出多门,缺少“一盘棋”的理念和大局观念;对待下级群众态度粗暴,工作中以权谋私;工作敷衍,推诿拖拉,工作不作为或乱作为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机关单位的整体形象,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威胁。问题的具体表现

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政府机关作风不正,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提速期、改革攻坚期,这个时期具有矛盾多发、集中而复杂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抓得不紧,服务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机关干部对企业、对基层反映的问题,对群众提出的诉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各种矛盾不能做到主动防范、及早处置,社会就难以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就只是一句空话。

点明主题的重要性

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集中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政府机关作风不正,容易使群众对政府机关单位失去信任,产生矛盾,不利于开展群众工作,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失去强大的生力军。因此,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切实政府转变机关单位工作作风,需要落实和完善各单位现行党政领导班子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实行承诺服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和群众意识,弘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树立勤政为民、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的思想,使领导干部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办事效率跃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切实政府转变机关工作作风。

加强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政府机关单位的工作作风建设,切实改善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才能形成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背景材料】

200年来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2度多,主要诱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高碳排放。据测地表温度目前还在以每年0.2摄氏度的速度快速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梦想。

【题目】

结合上述材料,请围绕“建设低碳社会”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建设低碳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构不错,条理清晰】

全球气候变暖已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的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也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的梦想。而我国作为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因此,惟有主动出击、因地制宜、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长。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大力构建低碳社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要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同时,要科学引导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建议对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璃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

突出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要重视能源规划的制定与落实,要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和不可再生、可再生及新能源等各类专项规划,把能源开发的区域和时限进行有序安排,适时微调和修正,严格按规划稳步推进,以综合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应充分发挥国家工业生态园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

开展科技创新、加大新能源开发,积极发展低碳技术。要依托现有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要在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求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技术。不单指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可燃冰、水电、核电等清洁和新能源本身,也包括能源传输方式如超高压、智能电网等。

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既有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履行减排义务的现实考虑,更有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开拓经济发展空间的长远打算。当前,我们应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以及对外合作,将我国的低碳社会计划稳步推进。

【点评】

文章首先从当前全球变暖的大势入笔,随后顺势转入对我国节能环保、减排低碳现状的具体分析,从而一并举出相应之策,文尾再次陈明利害,严密扣题,用倡议收笔。全文整体脉络清晰,层次感较强,观点立场鲜明准确,语言流畅得体。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建设低碳社会的大趋势,并言明了当前积极发展“低碳”的重要意义;第二段为第二部分,对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作以具体分析,剖析了现今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面临的新挑战,凸显出当前减排低碳的严峻形势;第三段至第五段为第三部分,为对策部分。分别从促进全民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突出规划加快产业挑战、及开展科技创新三个方面,一一论述了应当采取的相应举措;第四部分即文尾,将“低碳”贴合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理念上,使文章又冲起一个新的高度,并用积极的倡议作结,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文章值得借鉴参考之处,一是结构布局上,几部分内容安排的相得益彰,互有照应。每段内容都各显其用,目的鲜明,不可取代。承启转折自有其序,使全文读来浑然一体;二是第二段的分析部分援引了一定的数字性实据,使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三是语言文字规范朴实,虽无华彩之词的细琢巧饰,却又无意间给文章增加了几分亲和力。

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收笔之句语气略平,气势稍弱。

明确职责抵制低俗

——致××省全体媒体工作者的倡议书随着各类新型媒体的出现,传媒技术和理念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号召力日益显著。媒体工作者则承担着利用传媒,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以高品质的、具有健康格调和品位的文化产品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责任。然而,个别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不惜制作、播放媚俗、低俗的电视节目。近期热播的一些内容低俗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就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为积极响应《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和《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的要求,现向××省全体媒体工作者发出《明确职责抵制低俗》的倡议书:

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珍惜受众的信任,明确自身定位和岗位责任,珍惜声誉,要尊重受众、尊重他人、尊重同行,反对自我膨胀、自我吹嘘,努力做好广大受众的朋友和知音。

二要坚持传递主流价值,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坚持传递主流价值,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开拓创新节目类型,通过媒体客观、准确、全面的报道,倡导主流文化形态,更多地关注公平正义、人文关怀;要揭露社会低俗、愚昧、消极的现象,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重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体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三要把好嘉宾关、主持人关、话题关、内容关、审查关和播出关。要认真核实嘉宾的身份,严禁伪造嘉宾身份;主持人主持节目要大方得体、用语纯洁规范,杜绝低俗、媚俗、颓废、宿命、无聊的内容;对节目的话题和内容严格把关,不选择低俗的话题作为节目话题,对于低俗、愚昧、消极的内容在节目审查时要及时删除,严把审查关和播出关,积极做好媒体的把关人。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思想多元化引发的观念碰撞比较激烈,而引领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建立之中。越是在这个时候,大众媒体承担的责任就越重,媒体工作者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不能赢了收视率丢了责任心。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什么都重要。

在此,我们呼吁并热忱欢迎××省全体传媒工作者积极响应,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媒体把关人,自觉主动抵制低俗电视节目,以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昂扬的斗志,共同携手,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托,做一名合格的媒体人!

建立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制度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由于长期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我们对城市老年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对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很完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也开始面临许多挑战:

一是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导致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二是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或者将关注重心向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对老年父母的实际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健康状况却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加大了家庭的负担。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发挥多种养老方式的作用,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多种宣传途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认真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儿女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第二,不断完善家庭养老。首先,通过宣传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子女,强化孝敬父母的意识,使“孝”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其次,老人可以及早做好自我养老经济储备,尽量经济独立。最后,加强法制监督。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监督,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第三,搞好社区养老。应增加老年福利机构的数目,争取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福利机构。在经济好的地方可将老年福利机构如养老院等产业化,引入个人或企业的投资。扩大养老院服务范围,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等服务。其次,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孤寡老人提供捐赠。同时,可以在城乡敬老院之间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增加城乡老人的交流,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一是及时对现有农村保险基金进行清理、整顿,由市财政或责任主体多方筹集资金,弥补亏空。同时,加强管理,确保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和健康运作,提高农民继续出资参保的信心。二是继续试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因地制宜,确定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的标准,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认真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把新农保的实惠落实到人。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家庭养老为主导,进一步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既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为实现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严厉打击手机色情 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扫黄打非”是一项持久战,但谁也没有想到,黄色信息的生命力竟是如此的顽强。从现实生活的街头巷尾,到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黄色信息都曾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国家针对低俗信息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暴力、色情等低俗信息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欣慰之余,人们却发现,“黄毒”蔓延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手机网络,大有“借尸还魂”之势。

近年来,手机与我们的生活早已融为一体,手机的功能也拓展到网络世界。很多青少年,甚至是小学生都拥有手机,在方便交流的同时,很多青年迷恋手机网络中的色情信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手机色情信息的泛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打击手机色情,净化网络环境,成了千千万万家长的心声,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治理手机色情泛滥,除了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外,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立法进程,制定和完善专门的法律。有法可依是打击手机色情的前提,运用法律的威慑力,提高犯罪成本,是治理手机色情泛滥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之一。

第二,严格执法,狠抓手机色情泛滥的重点环节。企业业务推广渠道、手机网站内容接入、服务器层层转包、手机上网代收费和涉黄网站变换域名逃避监管是手机网络涉黄的重点环节,以国家工信部治理手机色情信息为契机,严肃执法,对违法传播色情信息的人绝不姑息。

第三,推进问责机制,规范企业责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能仅以利益作为最高追求,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手机色情泛滥与运营商的社会责任缺失不无关系,要推行问责机制,对违法企业相关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

最后,还要切断手机色情网站背后的产业链条和利益链条。在产业链条和利益链条完整的情况下,治理手机色情泛滥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必须加强执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切断其背后的利益链条,防止色情传播规模化。

严厉打击手机色情,营造健康网络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健康美好的明天!

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方面,社会公益事业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薄弱,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管理落后、治安环境复杂;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工伤人员生存状况欠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完善的社会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它们事关社会秩序的平稳、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序,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全局,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故此,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良好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结合国情,借鉴国外政府的做法,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完善。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坚持社会公正公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第一、理顺社会各方面关系,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尊重社会各方的不同利益主体地位,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确保社会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公平化;第二、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务透明度,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建立方便、高效渠道,增进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第三、完善中央和地方结合和统一的行政管理执法体制,加强职能整合与机构整合,比如,在市县城市管理领域、农业和文化卫生领域,推行行政相对集中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解决部门权能交叉、多重多层执法、执法扰民问题;

二、明确政府在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社会公平方面的公共责任,避免完全市场化、唯市场化的倾向。一方面,将改革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从专注效率转向兼顾效率与公平,从单纯强调经济快速增长转向强调发挥社会政策功能,坚持政府对社会公正的责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及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社会保障,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公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可预测性,形成覆盖广、层次高、功能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加坡、突尼斯、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新加坡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自助原则,建立了以中央公积金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尼斯政府引导国有和私营部门积极参与社保体系的建设,社保覆盖面逐步由工薪阶层扩大到非工薪阶层、农民工、劳务输出人员等,同时增加了保障内容;

四、制定、完善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如《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障法》《劳动保护法》、《劳资协议法》等;同时,确保政府行为的法律程序公开、公正、透明,尊重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进依法行政;

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一方面,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另一方面,规范行业市场经营秩序,严肃处理违法违规生产等行为,加大执法检查和惩处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地方政府的安全保障能力;

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等价值观念教育,形成和提升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增强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经全民讨论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得到了所有宗教和种族的认同,并把它提升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

我们要站在社会公平正义及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的高度,进一步促进社会管理格局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

大学生当村官意义重大

针对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一事,社会上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叫好的,认为这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重视,开辟了就业新渠道;也有质疑的,觉得大学生在农村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埋没了大学生的所学;更有甚者,认为当今农村最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这项政策没有多大意义,等等。我认为选聘大学生到农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现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更是当务之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内不少地方已经涌现出一批比较先进的农村,在这些村子里农民生活水平比城里的还要高,各项事业发展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这些毕竟是星星之火,并未形成燎原之势。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而这离不开高素质的村领导。选派大学生任村官,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

其次,目前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拓宽就业渠道也是势在必行。随着高等教育连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应地就业压力成倍增加。在农村开辟大学生就业岗位,虽然不能彻底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大局面,但毕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为大学生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并且还可以从此形成良好的导向,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再次,大学生村官能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拔干部需要那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特别是在基层一线锻炼过的年轻干部,选派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接受锻炼,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成长,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储备大量的人才。

最后,大学生当村官是大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中国的农村社会很复杂,中国的农村现在也很落后,到既复杂又落后的农村当干部,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一种历练。当大学生村官们干出一番成就的时候,就会感知到村干部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就会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认为年轻人娇生惯养,不能担当社会的主角。大学生村官下基层,正好弥补了他们长期徜徉于校园没有吃过苦的缺陷,为他们认识自我提供了一面镜子。

在基层的农村将迎来更多大学生村官的同时,我们也必将迎来一个焕然一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规范执法 树立执法公信力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现代资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涉警事件被媒体曝光。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的“躲猫猫”“洗澡死”“喝开水死”等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折射出我国执法机关仍存在着对在押人员刑讯逼供、体罚虐待犯罪嫌疑人、放纵牢头狱霸等不公平、不文明执法行为。执法人员在执法环节和执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媒体面前被无限放大,执法机关的公信力遭到严重质疑。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执法公信力迫在眉睫。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前提。要培养民警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规范执法的内在力量,要把道德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范畴,结合队伍管理和执法实际,从点滴抓起,逐步形成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平和、理性、文明、规范、公正执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转变错误执法观念。要让执法人员认识到,在打击违法犯罪时,必须始终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保护守法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被打击对象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发生执法不公、执法扰民、执法犯法、设置法外障碍等现象。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老百姓最担忧、难办、期盼的事放在心里,抓在手上,做在实处,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提高执法质量。

三要严格落实执法责任。落实执法责任,是减少随意、无序执法,杜绝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一个重要执法保障。要按照职责分工,合理划分执法人员执法权限,逐步建立起逐级负责的执法责任制。尤其是要针对不同的执法部门和岗位,按照不同的职责权限,明确执法工作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执法责任,对工作中出现的执法过错严格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过失。

四要规范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是改进执法工作的关键。要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有效防止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要认真总结执法工作经验,建立健全执法过错举报制度、执法回告公示制度,切实按照规定公开执法依据、制度和程序,做到公开裁决、公开调解。

五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大警务公开力度,真正赋予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的“知情权”,方便社会各界监督;加大内部监督力度,法制、纪检、督察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从严查处;加大外部监督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加快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网上办案系统,实行网上受案、网上审批、网上监督和网上考评,实现对民警执法办案全程监督,确保案件办理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规范执法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公安的神圣职责,不容许肆意践踏。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执法部门的努力,同样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监督和参与。

第三篇:公务员申论热点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房价

【热点评述】

如何解决住房问题,让中端收入群众买得起、住得起,我认为要善用金融工具,利用金融杠杆为中产阶层住房服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稳定房贷利率。房价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价高、开发商融资成本高,如果一味提高利率,群众购房压力更大。建议对房贷利率,要实行相对稳定政策。在利率提高的调控政策下,对购第一套房贷14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应继续给予七折或更低的利率优惠。新房贷政策只适用于第二套以上的,如此可以缓解中产阶层的刚性购房压力。

二是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据分析,7月第三次加息后,公积金基准利率差距达到了2.15%,选择公积金自住购房的比例将明显增加。但是我国目前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强制性。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一些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特别是县、乡镇一级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至今未能享受到这一好政策。就这一问题,我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强制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要求实行强制性措施,像征收社保一样,实现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覆盖市县,全国与各省市县联网,强化监管工作。同时要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服务,简化手续,方便群众申贷,并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和帮助欠发达地区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

三是大力实施“三旧”改造,把商住房开发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起来。这就必须完善支持“三旧”改造的财政政策措施,制定金融机构对“三旧”改造工程的融资扶持政策。同时,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用地作为保障性住房用地,其余用作商住房开发,通过不同的品质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消费需求。

【点评】

宏观调控不能囿于加税思维,不能总是以抬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方式来进行调控,这样的调控在近年来几乎没有成功过;问题的关键是要真调控,真正把房价问题看成是社会问题,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把房价稳定下来甚至降下来。

地铁事件

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A出口上行自动扶梯发生故障,突然下行,导致当时正在搭乘电梯的部分乘客摔倒。据北京市卫生部门通报,事故已造成1名乘客死亡,20多名乘客受伤,其中3人伤情较重。

从新闻图片看,事故现场较为凌乱,伤者的体态以及地上的斑斑血迹,让人揪心不已。根据相关方面信息,所有受伤乘客都在第一时间被送至附近医院,而北京市政府和京港地铁也启动应急预案,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同时对电梯运行开展事故隐患彻查。人们相信,在相关方面的协同努力下,此次事故的一系列后续处理当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妥善安排”并非仅仅就事论事,而是要透过此次惨剧,发现潜在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方法,提升服务的水准,更好地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吃一堑,长一智。”倘若“妥善安排”只是一时或应景的“妥善”,那么以后的教训恐怕会更加惨痛。

此前,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发生过类似扶梯逆行致人受伤的事故,其中原因或是机器设备失灵,或是管理维护不够,并不复杂。想来,此次北京地铁事故的原因也大同小异。但不管何种原因,事故所引发的关于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应的服务和管理问题,都值得认真总结和检讨。

像北京地铁这样的公共交通系统,客流量很大,运行负担很重,安全隐患也多,因而对相关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重压之下,相关部门若稍有懈怠,就可能酿成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前些天,北京下了场暴雨,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北京一些地铁站马上成了网友戏称的“积水潭”。如此不堪一击的脆弱,让公众对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对有关部门的管理服务能力心生疑虑。

诚然,我们的许多公共场所、公共设施有历史形成的客观局限,但在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方面面,人本观念的缺失,人性考虑的淡漠,制度上的漏洞,执行中的软弱,也是显而易见、不可避讳的。这些主观上的弱点,正是有关方面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中急需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就目前形势而言,这样的努力缓不得,更放不得。

此次北京地铁事故也许是偶发的,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容不得我们抱丝毫的侥幸。大都市公共场所密集,人员流动频繁,情况相当复杂,因而稍有不慎或是闪失,其后果的严重性也会成倍地放大。对相关方面来说,这样的情势自然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而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考验相关方面智慧的时刻,也越是相关方面负起责任、忠实履职的紧要关头。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从每一次事件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

提升国民素质

4月20日上海世博会首次试运行当天,拍摄于世博园内的几张照片就在网络上四处疯传,本来光可鉴人的不锈钢梯状饮水台上一片狼藉地堆放着废弃的塑料餐盒、食品袋,安检处的拥挤、世博公交站点前的乘车难等问题被暴露无遗。

我国国人素质不高,表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之中。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各方面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但隐蔽在现代化城市光鲜外表下面的道德意识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等等,离真正的现代文明却还差得太远!

国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看法,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口碑。除了政治形象、文化形象、产品形象等,公民形象也是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如何、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形象。

素质,是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中被忽视的一门功课。无论是上海世博会上面对数百万全球各地参观者,还是在其他行业中数以千计的群体,提高素质、改善形象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

其次,强化新闻媒体作用。新闻舆论在提高国民素质中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是导向。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二是监督,运用新闻媒体广泛性、多样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及时地揭露和鞭挞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和不良现象,从而达到弘扬正气,遏制邪气的目的。

问责机制

【背景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5月22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将“问责”制度纳入党的纪律条例,第一次规定出问题不仅要问责行政负责人,更要问责党委负责人,也是第一次对被“问责”官员“复出”作出明文规定。

2010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对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执行有力,绝不允许各自为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行政。

【标准表述】

[内涵]问责机制说到底是一个谁来问责的问题,是一个向谁负责的问题。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当然是要对人民负责。所以问责机制的内驱力就要落实在群众的监督权上。常态化的政府问责,必须以健全的问责机制为基础,通过立法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始终处于一种负责任状态,杜绝任何行使权力的行为脱离法定责任机制的监控。

[意义]第一,它是硬约束。制约、规范了领导权力,有多大的“权”就担多大的“责”。这必将大大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第二,它是宽范围。以前行政行为出问题,主要问责行政负责人,党委负责人并没有进行问责的规定。问责规定第一次把党委负责人纳入问责范围。第三,它是民字牌。这个规定不但把依靠群众写入原则之中,而且明文点出“检举、控告”是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来源,并重视对群体性事件的问责。另外,对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官员异地复出现象,也做了详细规定。

[措施]国家公务员网(www.xiexiebang.com)认为一方面要从立法上进一步细化政府和官员的权责,不仅开出官员明细的“权力清单”,更需设计出明确的失职状态下的责任后果;另一方面,须以严密的规则将各种责任方式、问责主体、问责程序以及责任实现的监督等纳入法制轨道,尤其是要建立对问责的事后监督制度,对免职官员的复出进行必要的约束,以防止官员问责流于形式。

国考申论范文:创新认识

晓西院长将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定位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心,原创性的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苗圃,创业者的摇篮。可见其对创新的重视。

创新是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中华大词典),最早出现在萧乾先生的作品《一本褪色的相册》中:“在语言创新方面,享有特权的诗人理应是先驱。”创新是困难的,“创”即首创、初次,是在前所未有的基础上开辟新的领域;创新是痛苦的,因为创新就意味着不断的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

创新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江泽民在给《自然》杂志撰写社论时指出:在未来的5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里,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天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这些研究所必然孕育的优秀人才。这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基础研究和创新性研究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共同提出了“创新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口号。据对有关资料统计,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有90%源于基础研究和其他原始性创新。

我国的创新性研究工作还有待改善,原创性新成果涌现还不够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论文统计信息表明,按SCI、EI、ISTP三种检索工具统计,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含期刊和国际会议科技论文)占世界总数的3-4%,按论文数排列,居世界第8位,其中主要反映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SCI收录我国论文数为2-3万篇,居世界的第10位左右。我国科研成果的数量不少,但整体研究质量还有待提高,原创性创新研究成果还不够多。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重要性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国内外无数的创新成功及失败的事例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研究集体是一个人才梯队,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求这个梯队所有人都是一流人才,但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而往往正是这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决定了这个研究集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二是人才的稀缺性。人才主要来自于教育,来自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团队的培养,优秀研究团队的缺乏和优秀人才的大量外流的状况,造成了人才的稀缺,我们对人才要格外珍惜。三是人才问题具有空前的紧迫性。当今世界,各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是,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

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处理好引进外地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的关系。既要避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想,打击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又要防止“武大郎开店”作风,为优秀人才的引进设置人为的障碍。同时要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前好多科学家包括青年学术带头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专注于科学研究本身,而是花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上,变相地造成人才使用过程中的浪费,这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此外,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容许失败;鼓励竞争,崇尚合作,竞争不是拆别人的台,而是自己做到更优秀。

当前我们的科学研究项目几乎无一失败,在成果鉴定中几乎都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等评价,这不符合科学的规律和创新的规律。我们现有科技项目评审的某些观念和做法,如“如遇风险、一票否决”等,虽然减少了选题失败的风险,但很容易导致扼杀创新,特别是一些小人物的创新。并且容易导致单纯跟踪发展的倾向,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漠视他人的原始创新

国考申论范文:政府诚信——诚信社会的基础

当前,诚信缺失的现象在我国相当严重。被媒体曝光的安徽“毒奶粉”,已造成多名婴儿死亡,而与其相似的事件,如陈年月饼、有毒大米、“苏丹红”等也屡屡发生,令人咋舌惊心。这种不诚信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一般市场主体中,甚至蔓延到了政府部门。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字,去年全国拖欠的巨额工程款中,政府项目拖欠占1/3以上,也就是说,一些政府成了拖欠大户。这些形形色色的不诚信现象不仅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而且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必须着力加强诚信社会的建设,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诚信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

首先,政府诚信是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来说,诚信包括政府诚信、行业诚信、商业诚信、个人诚信等等。一个诚信的社会正是由这些众多诚信组成。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掌握着社会的公共权力,它是一个社会共同体资源分配的最重要力量,这种地位决定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将对社会群体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诚信来说亦是如此,所以,在当代社会,政府诚信已经成为社会诚信的核心,政府诚信引导着社会诚信。

其次,政府是建设诚信社会的主导力量。

政府不仅是诚信社会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是主导性的力量。一方面,政府必须着力倡导诚信的观念,这是因为,现代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形成都是以信任为主要原则的。从政治层面上来看,民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类政治共同体所普遍奉行的政治价值,而民主制度的有效运作恰恰在于政府与民众的相互信任,即政府相信民众会对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作出合乎理性的恰当选择,而民众也相信选举产生的政府可以按照民众的意愿来行使公共权力。从经济层面上来看,现代经济体制无不以市场调节资源分配为基础,市场本身又以契约为基础,而契约必须基于定约双方的相互信任,没有了诚信,契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市场经济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为了维护现代经济与政治秩序,政府必须倡导诚信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以切实的行动来实践诚信。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政府如果言而无信、朝令夕改,必将失去威信,并有可能被民众所抛弃。所以,政府要靠自身的诚信来获得民众的认同。正如资料中所言:“在政府加速转型、打造服务政府的今天,与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相比,诚信才是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形象。”诚哉,斯言!

最后,要通过多种手段打造诚信政府。

孔子说过:“上有所好,下必胜焉。”一个诚信的社会必须靠政府来引导,而政府的诚信要靠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公务人员通过多种手段来打造。一要从教育入手。切实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时刻牢记执政为民的思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二要重视制度建设。健全政府自身的诚信机制,使政府有稳定的政策及其制定机制,有公共权力合理使用的机制,有健全的责任机制。三要严惩失信行为。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公务人员,出现失信行为,都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给予相应惩戒。

综上所述,建设诚信社会的关键在于政府诚信,政府诚信的关键在于建设。我们相信,只要各级政府和领导机关给予高度重视,全社会形成合力,一个诚信社会必将展现于世人面前。

地沟油

【背景链接】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一个令人发指的问题──“地沟油”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有些人长期以倒卖“地沟油”为生,他们把这些地沟油经过化学处理后装入成品油桶流入餐桌,这些地沟油流入餐桌严重威胁到我国公众的生命健康。“地沟油”事件频频发生,但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这个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政府监管缺失、立法体制不完善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我国近期频繁发生的地沟油生产销售的犯罪案件,震惊全国。其涉及范围之广,生产规模之大,出乎人们的想象。“地沟油”流入餐桌,很早就已经出现了,虽然我国有关部门经过严厉打击,但“地沟油”事件依然阴魂不散,据有关专家统计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达百万吨级,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地沟油”事件的频繁发生反映了围绕“地沟油”形成的利益链未能从机制上打断。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升级到大工厂,产业分工细化为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地沟油”生意不但打不死,甚至还越做越大。在餐厨垃圾处理上,我国长期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这为那些不法商贩提供了大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的空间。再者,也反映了我国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重点监管的对象,为什么长期以来发生的“地沟油”事件屡打不绝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利益的驱动。一些黑心经营者将“地沟油”非法贩卖,回馈的利润高达十几甚至几十倍,从而诱使一些人为了利益,昧着自己的良心,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二是立法体系不完善。现今我国刑法中针对“地沟油”问题还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而且“地沟油”事件的不同环节存在“罪与非罪”界限不清楚的问题。

三是监管不力。就“地沟油”的监管工作而言,工商、质检、环保、公安、食品监督局等部门虽都有管理职权,但谁是主导部门不明确,长期处于推诿扯皮状态,导致执法监管不到位,整治力度不大,使黑心经营者钻了空子。四是市场空间很大。“地沟油”的价格比正常食用油的价格要便宜很多,有些企业为了省钱,他们忽视健康,不讲卫生、不讲科学,低价购买“地沟油”食用,这就为“地沟油”销售提供了较大的市场。

五是打击难度大。在打击“地沟油”的过程中,不仅它的贩运、制作、销售本身很隐蔽,而且国家没有出台对非法制做“地沟油”食品处罚的检测标准,再加上也没有研制出非法使用“地沟油”食品的检测仪器,这就给打击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对策措施] “地沟油”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公众的身体健康,要想有效杜绝“地沟油”流向餐桌,就必须制定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一是重权出击。各职能部门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用关注民生的政治责任感,重视对“地沟油”的综合治理工作。对非法贩运、生产、销售“地沟油”窝点,加大打击的力度,依法从重处理。

二是出台科学的管理办法。责成相关部门抓紧出台对非法制做“地沟油”食品处罚的检测标准;迅速研制非法使用“地沟油”食品的检测仪器;同时完善餐饮业食用油进货台账,切实把好食用油进货关。

三是针对“地沟油”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由于“地沟油”问题存在一系列的环节,针对这些环节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现今我国食品监管千疮百孔,存在执法权力与监管义务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为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销售、使用“地沟油”等违法行为,坚决防止“地沟油”进入食物链。我们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及时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保证谁监管、谁负责,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五是开发“地沟油”的再利用价值。通过政府引导、统一收运、定点处置等办法,建立产业化处置、市场化运作和资源化利用的疏导机制,以形成一条规范有序的产业链条,变废为宝。把“地沟油”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开发,不仅解决了“地沟油”出路,而且变废为宝,可以生产出大量生物柴油、生物燃料等新能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六是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对“地沟油”的危害,进行广泛宣传。要深入农村对广大农民进行讲科学、讲卫生、讲健康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加大对“地沟油”举报的宣传力度,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让所有消费者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堵死“地沟油”流入食品市场,杜绝“地沟油”上餐桌。

土地

一、时政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快速发展,耕地保护也初见成效,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我国土地管理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依然出现乱征地、滥用地、非法使用土地等突出问题,群众反响强烈。土地问题上的官员腐败以及因土地而引发的干群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去年9月江西宜黄因为强拆而发生的自焚事件,成为社会焦点。4月19日,国家土地督察公告显示,2010年开展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违法违规用地3.42万宗,涉及土地面积73.35万亩,其中耕地27.45万亩,有13个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超过1万亩。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名违法建设等类型的农村违法用地量大面广。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持续扩大,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占用耕地。据第一次农业用地普查公布的结果,1996年,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9.51亿亩,2003年就降至18.5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而目前下降到18.26亿亩,过去十几年减少了1.25亿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4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果这个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粮食安全就存在问题。坚持世界最严耕地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粮食安全警戒线,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不二选择。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节约用地、规范用地、科学合理用地刻不容缓。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土地管理制度问题是首次进入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程表,这与国家近期加强土地管理有关。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国土地管理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中国人历来钟情于土地。在古老的自然崇拜中,土地据有重要位置,曾经是广泛的民俗宗教。几千年前,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就是国家的代称。中国漫长的农业立国史,使土地崇拜情结成为深厚、凝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尊崇土地、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文化,其实几千年绵绵延延,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从“社日”到“土地日”,一以贯之。珍惜土地是中国人民传承千古的美德。

2011年的“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这个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珍惜土地与科学发展相依相从、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现实意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现在许多地方的工业化、城市化,实际上还在沿袭平面扩张的道路,无节制地使用土地、蚕食耕地,这就使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雪上加霜。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一些地方以“发展”的名义、成百上千亩地占用良田,结果推平了土地“晒太阳”,或者上了一大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垃圾项目”。拿珍稀的耕地换这种“垃圾项目”,不仅浪费土地,而且浪费资金、浪费劳动力,这更是焚琴煮鹤的愚蠢行为。

用地对发展是紧约束,国情对用地是紧约束。这一切,要求我们承认用地约束(这是客观的),自觉约束用地(这是主观的),也就是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集约用地。在中国的国情下,只有寸土必惜其贵,寸土必尽其用,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保证。

二、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利用存在哪些问题

1、过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发展。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用地总体上依然粗放浪费,许多地方新城、新区快速扩张,城镇低密度、分散化扩张态势明显,工业用地容积率仅为0.3-0.6,农村地区空心村、闲置废弃地普遍存在,空闲用地占村庄用地比重达10%-1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刚性上升,土地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显现,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未来用地形势更加严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2、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存在依赖。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加之,依赖出让土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困局。

3.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忽视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的现象。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人地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土地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土地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一些地方政府对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护不够。

三、关于土地问题的几个认识问题

1、有专家认为,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你怎么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确保13亿人有饭吃,历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立足自给而别无他途。但人多地少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资源短缺一直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性因素。若没有足够的耕地面积,国家粮食安全将无从谈起。

除自然因素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地需求增长是近10多年来造成我国耕地资源不断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供给角度看,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加之受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的限制,近年来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我国耕地资源的净流失现象越来越突出。

工业化、城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使得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从整体看,在目前农业单产难以大幅度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的提升空间也越来越窄的情况下,未来我国粮食需求的增长将直接转化为对耕地的刚性需求。因此,保护耕地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2、有观点认为,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发展是个悖论。你怎么看?

近20年来,我国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确实出现了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的情况。这似乎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了这样一个困境:坚守耕地红线与推进城镇化似乎难以两全。

事实上,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并没有因为国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而减缓。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了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节约集约用地较好地兼顾了保障城镇化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重要求。

严格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内的基本耕地,并不意味着现有耕地都不能占用,而是强调各项建设都要节约集约用地,能不占用耕地就应尽量不占,能用劣地就尽量不用好地。对于符合城镇化发展方向、符合产业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非农建设,我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了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在用地政策上是有保障的。这更加明确了我国统筹兼顾耕地保护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方针。加强耕地保护,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计划控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还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形成土地利用的“倒逼”机制,促进城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这反过来又将有助于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减少占用耕地特别是减少占用城镇周边的优质耕地,保持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一些地方在进行农村土地整治时,“赶农民上楼”,认为可以提高土地整治的效率。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拆村并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规模化的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初衷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地方因为某些官员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农田整治为重点,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涉及村庄撤并等方面的土地整治,必须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得强拆强建。严禁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流转农民承包地。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

四、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政策

要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

第一,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第二,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标准。

第三,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力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第四,切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设。

五、关于土地管理的重要论述

1、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4月2日至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山西省吕梁山区的岚县、兴县和临县,深入田间地了解民生。在岚县北关村、兴县张家湾村和村民座谈时,温家宝说,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土地权益。耕地不仅是农民的利益,也是国家利益,因为中国人太多,地太少。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修路、建房都不能乱占农民耕地。

3、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先进代表,与他们座谈时说,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时期,资源相对不足,需求刚性较强,用地矛盾突出,国土资源管理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必须从国家大局和长远出发,创新思路和方式,完善体制机制,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坚守保护耕地的“红线”,加大稀有矿产资源保护力度,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努力提高资源保障程度,使国土资源这一要素投入发挥更大效益。

李克强指出,要进一步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和布局,特别要确保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保持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合理增长,为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提供保障。要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加快闲置土地清理查处,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整治,为人民管好用好土地。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短缺已然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水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

为此,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国家,珍惜水资源,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无疑是必要之举。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在研究探索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一定能克服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困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活质量的重要考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洒脱曾是古人的休闲理想。在当代,尽管高企的物价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巨大,人们对这种悠闲生活的期待却没有改变。

近年来,在多个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幸福指数排行中,排在前列的并非北京、上海、深圳这些经济发达城市,而是杭州、成都等以休闲生活闻名的城市。专家指出,人们已逐渐把生活品质作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幸福是什么?我觉得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就是能跟家人、朋友共度快乐的休闲时光。”柳思思说。

现在工作繁忙的柳思思每周都会抽一两天陪家人吃饭、散步,跟朋友一起运动。她觉得这让她的生活更充实、紧张的工作也显得更有意义。

在山东一所高中担任英语教师的陈恒被同事一致认为是“会生活、会玩的人”。他每天早晚都会跟爱人一起到公园散步,周末还喜欢到湖边钓鱼或去郊区爬山。“现在城市的公园、景区都整修得很漂亮,还对市民免费开放,多到这些户外的地方走走,不仅能锻炼身体,心理情绪也能得到很好的调节。”陈恒说。

不过他也提出休闲时间的不足也是开展休闲的一个重要限制。据《2010-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对北京居民休假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66.90%的被访者曾享受过带薪休假,17.85%的被访者没有固定双休日。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少单位对职工带薪休假保障不积极,而员工则往往为了保住工作而“不敢休假”。

陈国忠分析,当前推动休闲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倡导休闲观念,不仅要提供大量休闲资源让人们“有钱有地方休闲”,更为重要的是要率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有钱有时间休闲”。

目前,山东省在国民休闲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将职工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纳入同级文明单位考核、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考核,鼓励职工根据个人意愿,灵活安排年休假时间,让休闲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

食品安全

【背景链接】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断出现,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为了除虫害,有人大量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致使蔬菜、果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为了提高产量,有人盲目使用违禁激素;为了增加猪的瘦肉率,有人竟在饲料中掺上“瘦肉精”;为了使面粉和粉丝增白,有人胆敢把有毒化学品“吊白块”掺和其中;为了骗钱,有人用稻草沤水兑上色素和盐当酱油卖;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有人把含有黄曲霉素的霉变陈大米抛光上腊充新大米出售,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

【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一次事件过后,往往不会去思考它深层次的原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现,具体说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食品生产的总体水平不高;

其次,由于食品生产源头多、链条长,食品安全统一管理的难度很大;

再次,环境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风险性居高不下;

最后,我国的食品监管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大量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处在法律监督的“盲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有4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一共有12万家;有16万、17万家是获得相关的证照,但是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还有16万、17万家是什么证照都没有获得的。

解决措施: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1)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2)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控制技术;

3)重点抓好源头治理工作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4)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5)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反应机制;

7)加强舆论监督,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由网络问政到当面问政

“举牌哥”“鲨鱼妹”“光亮哥”“拇指妹”„„在这个夏天,一个个广州年轻人用个体独特的方式,勇敢表达对社会的关注,积极参与公共事件的决策,掀起了一个个网络热点。政府与民众的良性沟通机制在网络上风生水起。

新生代从网络“拍砖”走向“面对面”问政

眼下,像“拇指妹”一样具有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新生代青年不断涌现。反对地铁翻修方案的“举牌哥”陈逸华,呼吁市民停止食用鲨鱼的“鲨鱼妹”邓茜元„„他们从网络“灌水拍砖”走向现实生活,以标新立异的行为艺术,吸引了公众对公共事务及社会事业关切的目光。

“很多人问我做这些事的动力是什么,其实我很想反问一句为什么不去做呢?”已在一家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找到工作的区佳阳说,大学期间她就对旧城保护、维护妇女权益、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一直比较关注。

“拇指妹”等新生代青年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对社会建设发展及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吸纳民意的新渠道。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说,这些新生代发起的公益性倡导活动,形成了广而告之的“附议”,“一个人的意见不一定会被采纳,但当发起人发出倡议、转发人以各自的方式附议,就意味着这些意见要提上议事日程,进入讨论阶段”。

同时,对于广州市建委主动约谈“拇指妹”的做法,要切实解答民众的疑惑,不能只满足于个案式的答疑解惑,更要形成和完善长效机制。

年轻的声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平台的表达与传播。这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加强公众参与、公民表达、公共意见整合,以及拓展和畅通政府吸纳民意的渠道与方式,带来了新启发与新课题。

新时代干群关系怪象

背景资料

“这是一种极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是对抗南阳市一千多万群众为迎接农运会而齐心协力改善我市交通状况努力奋斗的大潮流,你的想法也好、呼吁也好,完全是逆潮流而动,是螳臂挡车。公安机关将对你听其言、观其行、观后效,密切关注你的煽动性言论是否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再视情处置。”河南省南阳市公安局在回复网友关于“交通整治”变质的留言有上面的语言,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回帖。

2010年3月河南睢县“杯具门”,一农民向乡长反映问题时,欲拿办公桌的水杯喝水,引发冲突。随后,安徽宿州“杯具门后传”,一村民讨要征地款与镇党委副书记发生冲突,被副书记用茶杯咂晕。2010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一份“社会关系与社会稳定”调研报告显示:有超过五成的社会群众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而却有55%的国家公务员认为十群关系“很融洽”或“较融洽”

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新时代干群关系怪象的原因有许多,国家公务员网老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对于干群关系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缺乏政府服务意识认识不到位,行动上缺少“沉”下去,与群众亲密接触的切实行动,不利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存在执政意识与执政理念上的偏差,在具体的过程中存在依赖强制手段,不当行为和乱作为,不仅未能消除和化解矛盾,反而激化了问题的扩大,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等到广泛改善”;在十七大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四个大兴”,首要的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二是近年来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财富分配政策未能及时调整,贫富矛盾开始突显,部分群众不满情绪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我们现行的体制不健全,使得部分权力未能得到有效监督,部分官员官权力寻租、官本位现象未,恶化了干群关系。

三是部分干部执政能力与执政素质不高,无法赶上我国当前的具体形势变化,在具体执政过程中行政不作为、乱作为。

四是当前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价值观多元化,部分干部和群众思想受到影响,出现觉悟下降,认识不清的状况。

策略

国家公务员网专家认为要解决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干群关系,需要我们从思想引导、素质提升、机制建设等多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尤其是基层行政人员,用先进的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

二是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机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好干群关系中的突出矛盾,有效缓解当前干群怪象发生。

三是依据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做到为“利为人民所谋”,“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是加强基层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提升相应素质,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与本领;创造性地构建干群沟通机制,扩大沟通渠道,确保干群关系持久稳定和长期和谐。

五是加强反腐体系的建设,加大惩治力度,创建“网络问责制”,引导社会媒体及其他民间监督力量积极参与对行政工作的监督,形成监管合力,打造为民廉洁政府,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加大住房保障

一栋栋保障房,承载着千万个普通家庭的住房梦想,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保障房质量,责任大过天。一旦发生问题,其负面影响将使保障房建设的正面意义大打折扣。

然而,今年以来,保障房、安置房中“墙脆脆”、“楼歪歪”、“渗水房”等情况却时有发生。人们不禁想问:同为保障房,为何有的质量让人舒心,有的却让人闹心?

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保障房建设有难度;

资金回笼慢、成本上涨快、利润空间小,保障房建设回报少;

建设规模大、开工项目多、监管人员少,保障房监督力量弱。

于是,在一些保障房项目中,开发商偷工减料,监理方听之任之,政府部门监管不力,致使质量问题频发。

保障房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能有丝毫马虎和放松,必须强化建设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旦出了问题,不论责任人走到哪里,都要追究责任。

进一步完善保障房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要将建设模式和质量监管纳入法律规范的框架中。

对违反工程质量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致使工程产生结构安全、主要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质量缺陷,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事故的情况,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将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到实处,需要加强监管,建立业主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有的地方在保障房小区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工程质量各方责任主体名称及主要责任人姓名。这一做法,有助于明确监管对象,强化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杜绝责任人的侥幸心理。

责任在于人心。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需要法治、监督的保障,更需要各方强化质量意识,以最强的责任感、最大的诚意,将好事办好。

从这个角度讲,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增强震慑效果,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尊严

一、关键词解读

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温家宝总理解释“尊严”的含义有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难看出,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尊严”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是一朵开在“蛋糕”上的花。人民能不能活得有尊严,还要看“蛋糕”做得大不大、分得好不好。

二、背景链接

2010年“两会”,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第一次提出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尊严”成为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热词。

三、真题回顾

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健康是关系人民幸福的大问题

200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民生问题

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民生问题

200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媒体与民主决策

200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

四、热点解读

给人民以尊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人民的“尊严”来自于国家的尊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尊严能离开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那份扬眉吐气的自豪感,透露出幸福与尊严。

其次,人民的“尊严”来自于制度的完善。自由、平等和博爱是实现人的尊严的基本前提,民主、法治和宪政是实现人的尊严的重要保证。只有整个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才能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歧视,并享有尊严。

再次,人民的“尊严”来自于个体的自尊。保护和实现人的尊严,必须从每个人自身做起。首先我们每个人都要尊重自己,自爱、自重、自律然后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同时,只有尊重别人,他人才会尊重自己,也只有充分享受权利并认真履行义务的成熟的公民才能真正成为赢得社会尊严的主体。

最后,能否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与公权力的依法施行有密切而直接的关系。当政府权力被运用于保障公民权利,当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当公民的权利丰满坚实、公共服务健全均等之时,一个更有尊严、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也将随之来临。

政绩考核机制

【背景材料】作为一位长期研究政绩考核问题的学者,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认为,科学的政 绩考核指标设计,要求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作为两个基本内容的依据,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以职能职责考核为主,兼顾重点项目考评;以绩效结 果导向为主,兼顾考核管理过程;以衡量组织长远目标实现程度为主,兼顾考察解决突 出问题的表现;以稳定性考核指标为主,兼顾动态性考核指标。

针对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 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字数在 1000~1200 字。

【范文】扭转考核机制龙头 校正官员从政方向 中共十七大以来,政府在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已在深化干部 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其中基层干部、群众民意调查在考核、选拔干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加大。在原来的“以 GDP 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标准下,许多地方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同时一大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国家积极出台 的中国官员绩效考评的新机制,不再单纯地以 GDP 增长速度为唯一考核标准,而是在考 核中更加重视官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力度,以及民意的支持度。这 一系列新颖的措施,也使得地方官员必须打破常有的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新的、符合本 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同时还必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充分重视民意。考核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重要 内容,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 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绿 色 GDP 既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又意味着全新的政绩观。它不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绿色 GDP 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并以可监测的形式与干部的政绩 挂起钩来,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促使干部从思想上提高自己 的生态意识,努力在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改变 自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促使干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资源环境保护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一种有力的道德自律,对自己行为的环境后果负责,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从根本上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非理性冲动;三是绿色 GDP 核算体系在国家批准实施后,便具有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对干部的上述要求就与依 法行政的原则结合起来,这样也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同时国家应该逐步建立起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长效机制,把它作为考评组织工 作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指标,使之真正成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 “晴雨表” 和改进组织工作的有力杠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 原则选拔干部。对干部的选拔,要看他在群众中是否有较高威信,在民主推荐、民主测 验、民主评议中是否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并推行公示制,“凡是群众信不过的,绝对不能提拔”。关注民生问题,是执政党的自然选择。改变唯 GDP 论英雄的政绩评价 方式,明确提出更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

成效,这种考核内容导向上的调整,就是要求干部对自己“要做什么事”不能出现理解 上的偏差,为干部工作提供指南。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重视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民意在考核中的比重,这是“以 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的建立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 重要手段。

公务员申论范文: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反腐败必须标本兼治,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的需要。反腐败既要加强事后的惩治,更要加强事前的防范;既要强调道德自律或思想觉悟的约束,更应加强制度化、法律化的反腐败体制和系统全面的预警防范体制的建立。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标本兼治,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工作目标,在坚持治标的同时,加强反腐败治本的力度,工作如何开展,如何选准战略基点,并进行有效战略选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一、战略基点:体制性控制、科学化管理、法制化约束

1.体制性控制。从体制上控制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协调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在传统体制下,政经合一,利益没有分化,大一统的治理格局有效地发挥了利益协调功能。在加快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利益主体进一步分化了,但利益主体的地位、边界没有在体制上予以最终确定,加之政治经济运行体制的改革没有到位,主体利益的实现大量地是以不规范的方式进行;一些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不能按照规范的政治准则和商品经济原则实现,而是通过迂回的方式,在各种矛盾与摩擦的格局下间接地得到实现。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就极具有广泛的体制性基础。体制性的漏洞又为少数腐败分子提供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因此,改革现行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协调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从体制上控制并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是反腐败战略的首要基点。

2.科学化管理。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经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使社会运行更加文明、规范。以完备、科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法规和程序制约权力,规范主体行为。

腐败现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各类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它的存在和发展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基础。腐败现象的客观现实性要求人们要在科学研究和全面分析反腐败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从管理角度,在机制、措施、政策上制定出更为完备的体系,以便更有效、有力地与腐败现象作斗争。近年来,在反腐败的具体实践中,各地涌现出了种种做法和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中央纪委也相应制定了一些制度、法规,但各地创立的制度和措施缺乏统一规划,做法各异,没有把局部经验普及到全局,上升为整体反腐败方略。

3.法制化约束。依靠法制,对中国反腐败斗争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意义。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效反腐败,必须实现反腐败斗争方式的战略转移。法治是对人治的否定,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政治文明,同时也是一种现代的治国方式。法制的规范化、统一性、强制性、稳定性决定了对腐败现象行为前、行为中和行为后具有全方位、长期性的抑制和制裁作用。依靠法制反腐败充分体现了效率与公平、防范与惩处、打击与保护、治上与治下的统一,在规范各种政府行为、调整社会关系和处理相关社会矛盾方面,体现出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二、战略选择:把反腐败斗争与体制改革、管理制度改革、法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转变观念,把推进体制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和法制建设的开展当成反腐败斗争的基础工程来抓。

体制改革、管理制度改革、法制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从两者的功效来看,推进体制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和法制建设,从根本上减少了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也是防止和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现实需要和直接手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我们在工作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当前,特别要强调,反腐败治本之策要围绕体制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和法制建设的实际开展工作。

2.强化改革过程中的监督和纪律约束,保证体制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和法制建设的规范化。

当前,推进体制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和相应的法制建设,在中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党政机关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在改革过程中的每一举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建设,而且对改革和建设的全局也具有带动和影响作用。因此,监督党政机关体制改革沿着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规范化轨道前进,是当前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中心工作,是体制转型时期反腐倡廉的关键所在。纪检、监察机构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施有效监督。

3.重视法制,把反腐败斗争纳入到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来。

以法治国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必须逐步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精神,必须保护人民当家作主和参政、议政、监督的权利,推进国家政治活动的公开化、民主化;完善党政机关各项政治制度和设施,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化。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矿难频发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伤亡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以事故多发的煤炭行业为例,我国每百万吨煤炭死亡率是美国的200倍,印度的 10倍,死亡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全世界每年矿山的死亡人数是1.3万左右,我国就占了近一半。

金钱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矿难事故频发?一个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当地党政一把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乃至从业人员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安全设施、安全系数不能达标。

一国有企业管理者认为,小煤窑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能够获取暴利,他们对待矿工像对待猪狗,强迫工人每天干十几个小时,而且随意不发工资。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打手,谁不听话就下毒手。为省钱,他们几乎从不购买安全设施。

在湖北某乡镇的十几个小窑主除了贪官的亲朋就是无赖。群众说,没靠山又不敢耍无赖你就做不成小窑主,他们之所以能挣钱靠的是无法无天,许多小窑主有打手,有枪,不老实就给你一枪。他们有钱有势,不把人当人看。山西一家小煤窑去年发生爆炸事故后,窑主为防止事故外传,逃避责任,竟残忍地关上了井下工人逃生的出口!

煤炭产地一般都是在落后山区,工业不发达,除了挖煤之外就靠种庄稼,而一担粮食只能卖几十元,远远没有冒险挖煤来钱容易,因此就出现了许多“冒险家”。在许多煤炭产地时常不断传来小窑主雇人行凶的消息,面对小煤窑主的横行其他人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一国有大矿领导对去当地督查关闭小煤窑的官员和记者说:既不欢迎也不反对。他坦率地说,你说我害怕小煤窑主?我就是怕。那年我当矿长时停了一家小煤窑的电,小煤窑主曾经要出 40万买我的人头,吓得我赶紧把孩子送亲戚家了,那段时间我出门,甚至下井都带着枪。我怕暗杀。人有几条命?要死到战场上,为国捐躯还留个好名声,死在小窑主手里算啥?

小煤窑非法开采由来已久。80年代初国家就开始对非法小煤窑进行整顿和关井压产,十几年的关井整顿已经把小煤窑主锻炼得很会看风使舵,很会和政府打游击战,管得松了就上马,管得紧了就撤人。有的小煤窑曾被连续关闭过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湖南有家小煤窑曾经上上下下 40多次,问他今后还开不开,他说看形势。

权力

在许多产煤区,除了煤炭企业,再没有其他大企业,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小煤窑。湖南某地一领导曾对记者说,该地区有1400多家小煤窑,如果依法对这些小煤窑进行取缔关闭,大概40%以上的乡镇干部和教师发不出工资。这位领导说,在某种意义上,保护小煤窑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一矿主对扮作购煤者的记者说:“我们这矿虽然不合法,但是合理,天天有乡镇领导来我这儿值班数车数,一吨煤收我 20元钱。不是跟你吹,关了我这矿,乡镇那些当官的就得去喝西北风。”

据报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去湖南暗访郴州小煤窑,到长沙与省里有关负责煤矿安全监察的领导联系后不久,郴州就已经知道了暗访计划。可见保护小煤窑利益的不仅是地方官,还有负责关闭整顿小煤窑的官员。

湖南、陕西、吉林等省最近都发现,许多小煤窑都有地方官员参份入股,他们明处是政府官员,甚至是负责关井的政府官员,暗处又是拿红利的小煤窑主。湖南双峰县彩合煤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 三十多个股东中竟有十几个是乡镇和县里领导。试想,让这些人去关闭小煤窑能关得成?历次整顿小煤窑都发现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对官的管理。管煤矿的官是上级任命的,小窑主是领导暗许的,他们背后有靠山。老百姓说,这些问题都是“官”们一手造成的。

当官的在金钱面前出卖原则,小煤窑主在金钱面前出卖良心,一些打工者居然也因钱而昏了头脑。在一些地方事故发生后,有人对死者家属得数万元抚恤金羡慕不已。家里死了人,听见的不是哭声而是争夺抚恤金的吵骂声。

关井已经把老百姓的心关疲了。在许多矿区,几乎没有老百姓相信关闭小煤窑这回事。山西一村民就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我眼看着小煤窑被关闭了十几次,每次县里乡里都来成百的人,前头警车开道,后边喇叭大吼,但都是拍几个镜头就班师回朝了,哪里还管小煤窑再不再生产,这不是演戏又是什么?”

国家三令五申有关确保安全生产事宜,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即使在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也还在发生重特大事故。面对如此状况,人们绝不能等闲视之,必须从根本上铲除有关领导人严重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必须彻底杜绝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的侥幸心理。从我国刑法规定看,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刑事处罚偏轻。由于此类犯罪涉及面宽,损失大,难以补救。这样的处罚不足以警戒后人,也不能对受害者及其亲属予以安抚,更不利于犯罪分子接受教训。因此,应当加重刑事处罚。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任何法律,不论它制定得多么完善,但它毕竟是纸上的东西。要将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只有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以及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使有关法律、法规切实落实,才有可能保障生产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公务员申论范文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目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救助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还有很多不足。

对于一个尊重人的生存权利、强调公平的社会而言,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建设:

第一,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整个社会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因此,救助体系不是为某一部分人准备或在某一个局部展开的,它应该让人人知道,只要是达到救助标准的,都可以接受它的救助,不管是农民、打工者、教师还是其他人,坚决做到人人平等。

第二,整合现有的社会保障网络,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可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利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高效率和城乡全覆盖。可采用多种接入方式,使网络覆盖到城市的每一个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农村的每一个乡镇,实现救助体系覆盖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不仅有关部门获取救助信息的渠道拓宽,城乡居民也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政府的各项救助政策,并及时在当地申请并快速获得帮助。

第三,拓宽目前的社会救助资金来源。社会救助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救助资金要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实行刚性约束,并逐年增加。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加强宣传和引导,募集更多资金。城镇、社区可设立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随时接收社会各界捐赠的款物。

第四,加强对申报及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这种监督不全是来自上级政府的监督,而必然需要包含来自民众,尤其是低保户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呵护贫困群体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为贫困群体提供起码生存需求和最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制度,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去做好。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官员的功利价值观

联系到每年招考公务员时异常火爆的情形,江苏常州最近发生的公推干部职位受冷遇就显得很有些耐人寻味。据6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常州4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47名领导干部,然而公告发布1个月以来,到昨天为止报名者才37人。这次公开选拔领导职位除了中院副院长和常州市外事办副主任,其余都是常州各高校的中层职位,而目前竞争相对激烈的则是前面两个岗位,无人问津的岗位多是高校的中层职位。

“公推干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许多地方都有过尝试,不少地方还有相当成功的经验。这种由“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式的过渡,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公推干部的岗位都是经过“慎重”筛选的,一般都是人们印象中的“清水衙门”,间或地有一些如财政局一类单位的副职,这些岗位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即便如此,这类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这次之所以出现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局,说到底还是高校的中层岗位太多的缘故。

针对这种情形,常州有关方面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职位受冷遇的情形,是因为“专业性强”,“能达到条件的人不多”。然而,47个岗位,有45个是高校的中层职位,此次公选的职位分布呈如此不对称局面,是导致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首因。常州此次公选高校中层职位领导干部与此前江苏各地公选厅长、市长、局长的火爆场面相差甚远。有专家针对这一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中层干部不像厅长、局长那样吃香,对社会缺乏吸引力就很正常了,这从中也反映出社会对当什么官是有一套很功利的价值体系的。而人民网针对这种现象,就发出了“当官只为功利”的诘问。

官员的功利价值体系是切实存在的,并且是必须加以正视的。什么样的官位具有什么样的含金量,这是连不具有官场经验的老百姓也心知肚明的事情。何止官位,就是普通的公务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也会有不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权力权限,正因如此,才有什么“清水衙门”、“肥缺”一类的说法。有些地方针对这种现象,曾用强制性的手段统一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即使如此,人往“肥”处走的趋利冲动也不曾停歇。而不时地见诸报端的有人为平级调动至“油水”多的部门、岗位,不惜进行巨额贿赂,也可看出“肥缺”的所谓含金量。而“交通厅长落马”现象,则是这一问题的最现实、最生动的注脚。

对官位或岗位的功利考量,是一种自然的冲动。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这个道理不差。但在制度设计时,不能先入为主地假定官员就一定是个心无尘埃的人民公仆。现代政治理论认为,和人一样,任何政府都是有趋利性的,必须假定其是一个“坏政府”,然后设计制度来扼制和约束它,防止政府使“坏”。对官员一样,必须用各种规范来防止官员滥用权力和资源。如果官员不能随意地支配和滥用权力,那么职位的差别就不会太大,官员对职位趋利“位差”就不那么明显了。杜绝了寻租的可能,所有的同一级别的职位在理论上都是一样的。

正视客观上存在的不同职位的不同含金量,正视官员的正常的功利价值观,则就要求我们规范公权,堵塞漏洞,客观、理性地匡正以往的偏颇,进一步清明正风。

常州公推干部职业遇冷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拿什么样的职位来公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慎重考量的问题,而如果公推的都是技术性、专业性要求比较强的职位,那么公众就会顺理成章地产生如下疑问:不拿来公推的职位都是什么人在把持着?如果对他们进行像对参选的公推干部一样的近乎苛刻的考核的话,还有多少人能够胜任呢?

国考申论范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同时又要遵循经济学规律。违背生态规律的经济增长,必将失去环境资源的支撑;而偏离经济规律的经济活动,也同样难以持久。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推动:

第一,发挥政府优势,从上到下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而我们是在从粗放到集约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目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考虑经济效益,或迫于环保、公众、国际市场的压力;不少地方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出于提升城市或地区形象,往往缺少实质性政策措施。因此,需要各级党政官员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二,既要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也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我国有许多环境法律、资源管理法律与循环经济有关,但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并没有完全到位,在不同的地方,执行情况也不一样。要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生态市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整个国家的需要,有必要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使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加快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机制,逐步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目前,在许多地方,对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仍然过于看重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以致对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成本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现象。现行的GDP不能反映为使经济增长而使环境资源付出的代价,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还有很多技术和观念的障碍,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一套能够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考核标准。对环保考核,特别是各级政府签订的环保责任书,要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以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第四,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发展循环经济,政府的行政推动是重要的,但关键是建立市场机制。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经济制度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和对循环经济企业的激励制度等等。

现阶段为鼓励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应该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财政补贴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补贴、税前还贷补贴等形式的措施。购买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对资源税收制度和资源价格要系统研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五,国家要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就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建设,创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研环境。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国家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鼓励和帮助企业投入循环经济技术研究。

第六,鼓励公众参与,推动生态循环型社会建设。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鼓励支持公众参与,许多企业也是在公众环境意识、社会道德和国家环境法律的压力下,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在对公众、官员和企业领导加强各种环保教育的同时,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鼓励支持社会公众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

国考申论范文:政府要善于以媒体为镜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现代社会,媒体是政府最真实、最客观、最便利的一面镜子,政府的一言一行,在媒体上得到反映;公众对政府得失的种种评价,在媒体上一一折射出来。因此,政府要善于以媒体为镜,照出自己的不足,改进自身的工作。

一个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老领导说得好:“媒体不是你的部下,也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朋友,不过这个朋友是带有挑战性的。”所谓挑战性的朋友就是诤友,就是能够起到镜子作用的朋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政府决策难免千虑一失,具体的施政行为更难保不出任何纰漏。人需要镜子,政府也需要媒体这位诤友,为其明得失、正言行。

就我国政府的实际而言,媒体是信息源、是智慧泉、是传声筒、是监督镜,是联结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是政府发布信息、阐述政策、了解民情、引导舆论,做好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好帮手。如果没有媒体的监督批评,类似圆明园防渗工程环保影响的一些政府工作疏失就无法及时纠正和弥补,偌大的中国,目无法纪的政府工作人员不知会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果善用媒体,媒体就会成为政府的朋友,2008年抗震救灾中政府表现出的信息透明赢得了各界的普遍赞赏就是明证;如果敌视媒体,就会把媒体制造成敌人,从而把政府推向公众的对立面。

当前我国确实仍有一部分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媒体,不善于运用媒体做好工作,出现不利的舆论倾向时消极应对,甚至把提出正确意见的媒体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而在突发事件等问题的处理上陷于被动。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已经是大势所趋,各级政府领导必须顺应形势,转变观念,善用媒体,争取主动。

以媒体为镜,就要善待媒体,以之为友。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把握政务公开化的趋势,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了解传播规律,尊重传媒权利,真正把媒体放在诤友的地位上,发挥其促进政府工作的积极作用。

以媒体为镜,就要善用媒体传声。要重视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力强的特点,善于运用媒体传播政府声音,解释政府立场,引导公众的思想和行为。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所提示的,增强领导干部的行政意识,讲究利用媒体传声的方法方式,提高对媒体讲话的艺术,学会用媒体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时代的语言来传递声音,改善表达效果,真正说服和打动公众,使自身的立场为群众信服。

以媒体为镜,就要善纳媒体之谏。勇于对照媒体批评改进自身的不足,对符合实际的批评要发扬民主,认真汲取,以此修正失误、完善政策,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并使决策的实行获得舆论的支持。

以媒体为镜,就要善采百姓之言。把媒体作为与民众沟通互动的平台,作为密切与群众联系的中介,利用媒体广开言路,多种渠道听取群众的批评、建议、意愿、要求等不同呼声,认真受理和反馈,不断提高群众监督政府工作的热情。

“新闻监督是成本最低的监督,也是效率最高的监督。”政府如果不能对媒体善加利用,这把双刃剑极可能调转过来对政府造成伤害,让新闻监督成为代价最沉重的监督。对此,政府不可不察也。

李天一事件

[原因分析]

“富二代”、“星二代”的家庭教育失败,有共性原因,也有突出的个性原因。

从共性原因看,当今的家庭教育都很淡漠,且有将家庭关系变异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的趋势,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不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而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不管是富裕人家,还是一般家庭,基本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即普遍崇尚“权势”与“财富”,把父母的权势、家庭的财富,无形中转变为孩子的社会地位。这种“权势观”和“财富观”,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个性原因看,“富一代”和“官一代”显然不希望“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代”,他们希望孩子成才,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却问题多多。

其一,父母由于事业、交际,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少,因此有“补偿”心理,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来表达对孩子的关注,也由此反复刺激孩子的物质欲望。

其二,父母在孩子面前并不约束自己的言行,且为了表明自己的“能干”,总爱表露用钱和权可以搞定一切,把生意场和官场上的规则带进家庭。

其三,父母身边的人对孩子百般呵护,要啥有啥,即便父母告诉他不要张扬,但孩子却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为所欲为的“王国”。

[对策措施]

总结如下措施:

一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和现行学校教材,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大学生公民意识、人文素质的教育,开设更多针对性课程,引进先进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摒弃简单空洞的说教。

二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可以通过限制贵族学校,取消重点、师范学校的评定等方式,教育经费投入实现公开、公平,使“富二代”、“星二代”与普通人公平发展、公平竞争,避免他们与社会的隔绝和产生等级观念。

三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接受道德、法制、理想、信念的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四是重视家庭教育。可以端正他们的名利观和金钱观,并适当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心,教会他们独立和自给自足。

浅谈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

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要使群众认可”。“为民书记”郑培民的这些质朴语言,对正确的政绩观这一问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政绩观呢?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其根本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首先,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所以,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需要我们摈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的观念,摈弃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的观念。只有善于在全局上谋发展,注重各方面工作的整体推进,这样的政绩观才是科学的。

其次,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布局合理、动态平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好地域、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良性互动,探索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轨道。

再次,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要避免重近轻远,只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却缺少统筹规划的误区,改变那种只管建设、不管保护,只顾眼前增长、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最后,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因此,要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有形之碑,固然可以广而告之,昭示天下;而弥足珍贵、真正能够流芳百世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只有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为皈依,才能创造出真正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政绩。

效益与环境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是21世纪中国给予世界的一个承诺,也是给中华民族以及我们的炎黄子孙的一个承诺。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供需紧张的资源约束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能源利用率低效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近年出现的电力、石油、煤炭紧张状况已经向我们发出了预警:现有资源已经难以承受经济快速发展之重,我们的生存环境越发“退化”。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家园是我们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向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之路势在必行,而且是解决当前能源紧缺、减少污染与改善环境的最好途径。

今天,在我们大谈GDP时,却很少有人想到 绿色GDP,很多企业确定了自己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却很少引导企业把自己的发展战略、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联系到一起,企业很少借助高新技术成果来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当他们看到这样的数据时,也该换一种思维了。“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4.4%,而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分别占到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十五’期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9.5%,而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如果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就要超过30亿吨,石油消费70%靠进口。城市空气质量污染严重,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情况更不容乐观。

形成这种局面的关键点就在于对效益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在单纯的获利者看来,改善环境就是一种纯粹的浪费,其实不然。“好的环境不光是免费的”,更是能创造出无限的“效益与财富”,因为“阳光、空气、水源”是人类维持生命最重要的元素。

有效解决效益与环境的“矛盾”,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来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进出口关税和配额、差别电价等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全面实施节能工程和水污染处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减排工程。

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制定、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等节能减排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限期整改、经济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四是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节能减排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经济手段激励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引进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行动。

五是,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科研资金,加大节能减排的科技攻关力度,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

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大量消耗、大量生产、大量废弃、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资源最优利用、循环利用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七是把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循环经济的实现情况以及当地环境保护情况纳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体系;

八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节能减排行动中来。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和政府的事情,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广泛的新闻宣传,使全社会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提高全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九是要大力加强替代性能源的研究,缓解对碳资源的依赖性,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是要“酸雨毒雾”还是“蓝天碧水”,是只要单纯的经济指标,还是绿色经济指标,是当前中国人必须认真面对的两个问题,惟有妥善解决低度资源消耗、适度消费,并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环境友好与生态文明大发展,才有机会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背景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丰富异常,具有多样性,与物质文化的构成要素不同而且更脆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包含国内和国外两种类型,其权利性质应当界定为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当注重以下原则:中央统筹原则、地方建制原则、权威评估原则、注重宣传原则、技术保障原则。

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人民精神的源泉。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危机,探讨如何从法律角度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固定的法律术语,其首次出现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中,该通知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作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具有以下两个区别于一般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丰富异常,具有多样性。参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定义的六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全部六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其数量上占有优势。

二、非物质文化相对物质文化而言更脆弱。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世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吞噬,能够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人员较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公约》为我国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我国首先批准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于年底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规范支持。同时,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翌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确定了首批共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真诚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主体及客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主体即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责任的承担者。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种责任的承担者。

一、国际主体。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公约》,提到了如下几个宗旨和原则:第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的原则;第二,所有社团、个人和国际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当被尊重;第三,在国际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地方层面上提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认识;第四,在国际层面上开展合作和援助。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公约制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细则。

公约中涉及的主体大致有如下几个:联合国大会。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特别强调了对于土著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不但主持起草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而且还成立了“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机制,并积极开展国际援助活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要是通过《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保护文学艺术,应当说,该组织的作用尚未被完全发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性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性质,学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性质应当界定为知识产权。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具有无形性,不具有实体性,其存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第二,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的特点;第三,受其非物质性的决定,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地再现或者复制自己。

比照这些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备这些特征,因而应当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其必须是依靠人们的口头表述、书面书写或者是其他表现形式存在。第二,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这些内容会永续存在、不会消失,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第三,无论哪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可复制性,可以不断地复制和传播。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性质是知识产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指导原则

虽然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个人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这些“濒危”的古老文化仍然没有摆脱消失的命运。这是因为,在采取行动之时没有明确的原则作为行动的指导,因而经常是徒劳无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明确如下指导原则。

中央统筹原则。我国是单一制国家,能够集中全国最广泛的力量来完成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同时,中央能够统计并且以宏观的视角来安排工作的重点,提高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种统筹工作包括基本的技术指导,发布保护类别名录和名单,提供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组织各地交流等。

地方建制原则。在中央统筹部署之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建制问题,应当由地方政府来完成。首先,这种做法符合中央集权但地方自治的国家基本组织形式。第二,地方政府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情况以及当地可利用的资源更为了解,有利于迅速展开工作。第三,当地政府了解当地资源并且能够更为便利地利用当地资源,可以更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由当地政府制定的保护规则应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权威评估原则。所谓权威评估原则即保护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程序都应当请相关的研究部门或者业内的专家学者予以权威评估,对其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进行论证,而后才能实施,避免产生不良影响的规则对于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注释

①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社会保障问题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一)、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

1、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制度缺陷。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原因并不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中国现在的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

3、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

(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1、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

2、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

3、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4、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

二、房屋拆迁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7月《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个拆迁百姓的心里话》,开始了向社会公开拆迁问题的矛盾。8月22日,南京市民翁彪在玄武区邓俯巷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点燃了自己浇满汽油的身体;9月15日,安徽农民朱正亮在天安门前“自焚”。一时间,媒体哗然,举国震惊。

9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随后,中央又派出4路人马,分赴山东、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突击调查拆迁问题,为中央最高决策层制定消除动迁纠纷隐患的方案提供参考。

10月产29日,北京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两起因野蛮拆拆迁引发的恶性事件,并宣布其中一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另一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警方也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政府部门如此作为,尚属首次。

在具体行动展开的同时,制度层面的工作也在跟进。目前,全国已有近20个省市修改了有关拆迁的法规,明确规定“补偿金不落实不得拆迁”,“拆迁中不得粗等”,开始把利益的天平倾向弱势的一端。

12月23日,建设部发布了《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要求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行为,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个文件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

近日,建设部向媒体通报了刚刚制定的《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包含6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二)、造成拆迁纠纷广泛存在的原因:

一是直接原因,即汹涌的城市化浪潮和近乎疯狂的开发区“圈地运动”,必然使与之相连的“拆迁”成为一个历史现象。

二是根本原因,在于私权和公权的矛盾,即当私权面对公权的时候,总是显得那么的无力和无助。

(三)、对策

1、应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为前提。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

2、调整和规范政府在拆迁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完善和规范相关的制度,对拆迁人权益的保护予以程序化。

3、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让权力逐步退出拆迁领域,重新界定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职能,消除以政代法。

绿色新农村建设

蓝天碧水、鸟语花香,曾经是农村常见的景色,农村也是许多城市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逐步向农村转移,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的破坏,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空气污染等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也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有其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思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引起各方重视,因此也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产业化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三是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四是乡镇企业环保基础薄弱,多数乡镇企业规模较小,治污设施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相关设备。五是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环保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村容整洁就是指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洁净、整齐,就是要做到少污染、无污染。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必须引起各方重视,切实采取可行措施,解决当前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是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各地的农村环保工作。要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中来,制定可行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落实各方的责任和职权范围,做到专人负责。同时,还要健全对农村环境质量的检测和报告制度,对一些重要环境污染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定期报告重要水源和检测点的检测情况,及时掌握污染情况。

二是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工作的资金投入。从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提高农村环保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建设农村环保的基础设施,包括设立垃圾桶、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处理厂等。同时,可以就地招聘农村环卫工作人员,并支付工资。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将资金落到实处。

三是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如建立沼气池,回收牲畜粪便和农作物的秸秆用来产生沼气,再用沼气来做饭等,既节能又环保。还可以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四是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排查力度。对一些高污染的企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责令企业购置污染物处理设备,做到污染物的零排放。设立奖惩措施,对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各项优惠政策,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停产整顿,甚至取消其营业资格。

五是在农村居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环保工作组进村驻组,集体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村民自觉维护农村环境的意识。

让天蓝起来,让水绿起来,农村环境保护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建设一个绿色的新农村!

申论范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目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救助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还有很多不足。

对于一个尊重人的生存权利、强调公平的社会而言,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建设:

第一,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整个社会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因此,救助体系不是为某一部分人准备或在某一个局部展开的,它应该让人人知道,只要是达到救助标准的,都可以接受它的救助,不管是农民、打工者、教师还是其他人,坚决做到人人平等。

第二,整合现有的社会保障网络,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可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利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高效率和城乡全覆盖。可采用多种接入方式,使网络覆盖到城市的每一个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农村的每一个乡镇,实现救助体系覆盖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不仅有关部门获取救助信息的渠道拓宽,城乡居民也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政府的各项救助政策,并及时在当地申请并快速获得帮助。

第三,拓宽目前的社会救助资金来源。社会救助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救助资金要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实行刚性约束,并逐年增加。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加强宣传和引导,募集更多资金。城镇、社区可设立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随时接收社会各界捐赠的款物。

第四,加强对申报及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这种监督不全是来自上级政府的监督,而必然需要包含来自民众,尤其是低保户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呵护贫困群体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为贫困群体提供起码生存需求和最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制度,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去做好。

国考申论范文:土地“市场化”和“行政化”矛盾

回顾历史,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实质就是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展开的。自从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以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冲破农民公社的束缚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土地改革已经大致经历了三十年左右,这三十年间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要求不断突出,与此共生的“农村土地的流转”开始在我们身边日益频繁的发生。

但今天的我们,在看待“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依然会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和政策的惯性,在涉及九亿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即土地问题上,我们一直贯彻行政主导的模式,而非市场经济模式。因为保持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惯性,所以表现出过多的行政思维及行政干预,而背离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于是,在“农村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就出现了“土地剪刀差”,农村土地虽是“集体所有”,但只能由政府买,由政府定价。政府征用土地后,再将使用权出让给企业,政府从中获得了巨额“剪刀差”,投入到城市建设等方面。企业则在出让、开发等行为中赚取巨额利益。城市居民通过购买房地产,改善生活、工作条件,有的还随着土地升值,获得了财富的增长。这一套路,被一些地方政府称之为“经营城市”,但农民的利益却受到很大损害。

农民无法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实际获益,这便成为了许多农民不愿“放手”土地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土地作为稀缺性资源,将土地流转价格“市场化”,取消“政府单方定价”。而对于土地流转,一方面,政府应具有顺势而为、推动现代农业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应有防止“一哄而上”造成农民失地的“义务”。政府的放与收,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因此,政府应巧妙运用“有为之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努力做到把“市场的归市场,政策的归政策”。

这一现实问题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对农村发展与稳定等重大问题。所以,政府需要处理好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的矛盾,领导好这场土地政策的改革。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引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支持”农民表达“个人意愿”,并充分“保障”农民“自身权益”。这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国考申论范文:农民工圆梦需要多措并举

每个人都有梦想,或为国为民,或热衷权利,或追求富余,但不论大小,梦想都是现实行动的不竭动力,为每个人指引着前进的道路。农民工这一被多数人漠视甚至歧视的群体,他们离开了农村可以依靠的土地,来到城市打工生活,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但由于受到户籍、相关政策的限制,却始终不被城市接纳,他们脱贫致富,成为城市人的梦想还是遥遥无期。

当前,我国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一些农民工在城市由于工资低,致富受阻,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离开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错误认识,以及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和一系列歧视政策。解决城市农民工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齐心协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企业自主用工的要求,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将城乡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二是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障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规定发放。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

三是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农民传授外出就业基本知识。

四是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的问题,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

五是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民工的单位和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保证其行使民主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

六是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户籍问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适当放宽农民工户口条件;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

农民工梦想的实现,需要社会的高度关注,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希望在多种措施的共同实行下,农民工的梦圆之路能成为坦途。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述关于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六大任务时首先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述关于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六大任务时首先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当然首先要依靠人的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美国,达到世界排第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尽人意之处依然存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应进一步减轻;素质教育还应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改革还应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重数量轻质量、重招生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学术腐败还在一定程度上滋长。

教育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进一步努力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水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只有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才是人成长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很多贫困家庭咬紧牙关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摆脱贫困。教育公平是千千万万的贫困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曙光。

首先,进一步做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对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要健全学生的资助制度,保证贫困家庭、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基本素质;在城市,重点规范教育收费,严禁通过择校等手段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第二,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已经超过美国,达到世界排名第一。使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这本身对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高等教育规模、数量迅速膨胀的同时,质量却没有全面跟上。个别高校、个别专业出现了教学水平滑坡、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就业工作统计弄虚作假、教育腐败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滋生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监督,特别是财务制度的监督。规范高等院校基础建设的规模和招投标制度。畅通举报渠道,杜绝学术腐败、弄虚作假等现象。

第三,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做好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的贯彻。加大财政投入,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得了职业教育。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应健全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这既是培养大批优秀教师、鼓励更多优秀青年投身教育事业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促进贫困家庭子女能够上得起大学的有力举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教育是传播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培养思想道德的主要手段。我们应站在为人民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加大投入,打造好教育这块民族发展的基石。

手机“红名单”

垃圾短信、推销电话,想必每个人都深受其苦。市民杨先生不堪垃圾信息袭扰,将运营商告上法庭。运营商方面律师则表示,已将原告列入一份“红名单”,通知全体代理商不得再向杨先生电话推销、发送广告短信。而能够荣登那份红名单的,基本都是省领导、市领导级别的人物。杨先生如不是把运营商逼急了,是断然不可能享受这种“领导待遇”的。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所谓的“红名单”,是运营商为领导们度身定做的免骚扰名单,享有不受信息骚扰的特权。运营商因为这些垃圾短信、推销电话赚了大钱,“全体代理商”这样的表述,已经将其背后巨大的利益链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但此特权其实是正常的、基本的权利。

杨先生一个人的问题解决了,千百万用户被垃圾信息骚扰的问题却仍然存在。这几年,各运营商也常摆出一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委屈姿态,民众被垃圾信息骚扰的基本现实始终没能改变,各种垃圾短信、诈骗短信数量一直增加。此次“红名单”泄露的天机,运营商是垃圾短信源头,既然有技术让领导们免于骚扰,就一定有技术让全国用户免于骚扰,关键问题是:在诱人的利益之下,他们只是做一些虚与委蛇的“假动作”,应付民众罢了。

免骚扰“红名单”的出现,不仅暴露了运营商的真面目,也让人们对特权阻碍民生改善更多了一份警惕。免受垃圾短信骚扰这样的特权,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大众免受骚扰的最大障碍领导免除了身受骚扰之苦,自然就不会有改变现状的紧迫感;监管运营商的部门,领导想必也是有此特权的,管起事来,自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特权,成了普通人免受垃圾短信骚扰的一大障碍。

类似的特权:住房,一些地方想着法子给领导团购经适房或集资盖房;教育,领导的子女总是可以免除排队之苦,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此之谓“权力择校”。在这些老百姓大呼吃不消的民生领域,一些领导却躲在特权编织的避风港里,民生改善往往也就因此受阻手握决策权、主导政策走向的领导们没有切身之痛,怎会有动力推动民生改善?更有甚者,现在一些地方往往是某个权力部门团购经适房,甚至以单位名义为孩子集体权力择校,让整个服务民生的部门都隔绝于民生疾苦之外。

第一,“红名单”也是一种歧视,是一种特权,是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强制交易。运营商竟将垃圾短信视为为公众免费提供的便捷,而不经允许的强制推销,这个逻辑让人无语。

第二,对于网络运营商而言仍然只用一句话搪塞:我们只是平台的提供者,不负担任何责任。已经再无效力了。一旦弱化了网络运营商的义务,也就弱化了他们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应该明确网络运营商与各级代理商之间的连带责任,使他们之间建立连带的法律关系,从而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加大网络运营商的监督义务。

第三,加强立法。利用短信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短信市场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第四,加大技术投入。为手机安装防火墙软件,类似一种手机防火墙的客户端软件,可以根据黑白名单等关键字和号码段的设置,来自动拦截部分垃圾短信。让每一个公民享有公平的“特权”。

人口老龄化

近年来,由于我国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目前为止,人口老龄化逐年加重,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是否要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等,将会是申论考试的热点之一。

一、总体特征

1、材料内容紧扣当前社会热点

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我国不少城市凸显出来,不少城市也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总体来看,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制定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出,2011年河南法检申论考试正是紧扣当前社会热点展开,同时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还在进一步扩大,要求应试者具有很强的宏观把握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2、继续沿用申论考试传统的命题模式

今年的申论考试仍然采用传统的命题模式,具体说,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选取的都是紧扣当前社会热点的话题,并且有时也会借鉴其他省份或者联考申论的话题;其次,考试题目设置上,也是采用申论考试传统的命题模式,即 “三道题模式”,具体说就是一道概括题,20分;一道分析题或对策题,30分;一道大作文题,50分。

二、材料分析

本次申论考试共有九则材料,全部围绕“人口老龄化”的主题展开。以下我们将按材料顺序分别对每则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材料1:讲述了我国在未来几十年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材料2:讲述了国外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材料3:讲述了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会给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带来压力。

材料4:讲述了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试行的“统帐结合”制度存在问题。

材料5:讲述了我国城镇的养老院、福利院供不应求的问题。

材料6:讲述了我国养老机构普遍收费偏高的问题。

材料7:讲述了我国政府对于养老的一些政策措施。

材料8:讲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材料9:讲述了上海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题目分析

第一题,要求考生进行材料的概括:“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300字。20分)”

该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考生要首先明确这几则材料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考生需要通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寻找材料里面反映的有关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些特点,然后进行概括总结出来即可。

第二题,是一道概括+对策题:“深入分析给定资料提到的我国养老工作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指出当前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1.问题概括准确恰当,对策思路切实可行。2.不超过500字。30分)”

这道题考查考生对于材料的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必须首先对材料里面出现的“主要矛盾”进行准确地概括,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也就是相应的对策。

第三题,是一道大作文题:“‘给定材料9’提到,上海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有条件地鼓励育龄夫妇生育二胎,请针对该项措施,参考给定材料,写一篇评论。(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角度。2.观点明确,具有说服力。3.语言畅达,条理清楚。4.总字数800-1000字。50分)”

这个大作文的写作重点是让考生通过对整体材料的把握,找到材料里出现的相应信息,先对上海的做法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这样做的利弊,最终得出结论,到底是应该这样做还是不应该这样做。这个题目主要考察考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防止权力滋生腐败

整合各类交易,形成监管合力。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初衷,是统一公共资源交易的招投标平台,将原来分散的交易平台集中建成一个整合型平台,以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的高效率运转和集中监督管理。这个统一的交易场所和平台,整合了相同或相近的功能业务,不仅节约了资源、精简了机构,而且便于形成监管合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原先各个部门自己办市场时与市场交易机构的种种牵连关系,加之实行统一进场交易、统一监管,减少了寻租机会,降低了腐败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近年来各地纷纷以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抓手推进反腐败长效机制建设。如湖北省在省、市、县三级建立了74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政府投资的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等建设工程项目,以及公开招标的政府采购项目和医疗器械、药品采购等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交易,并以中心平台为载体,由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对交易活动实施全程监管。

完善组织架构,着力创新体制。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上具有一些共性:一是成立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招管委),作为招标投标市场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公共资源交易中重大事项的审议和通过等;二是成立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招管办),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管理,对招投标交易进行现场监督,对各职能管理部门履行职能情况进行监督,受理各种投诉和举报等;三是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统一的执行组织,具体负责原先分散于各个职能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坚持了决策、监管、执行相互协调和制约的原则,从组织和运行层面实现管办分离、职责分开、制约与协调相结合。当然,由于现实环境、经济情况不同,各地在具体规定和运作方式上有一定区别,但在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机制上所进行的创新都回应了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要求。

应用现代技术,实现阳光交易。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注重电子平台建设,发挥网络的监督作用,努力实现公共资源的阳光交易。在公开透明方面,加大硬件建设投入,为阳光交易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大屏幕、手机短信通知系统、电子化标书等公示设备,将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各界的评议和监督;使用专家语音通知系统,随机抽取并电话通知评标专家,保证评标前专家信息的保密;使用询标变声处理系统,使评标专家和投标人在评标、询标答辩过程中不能相互识别;在开标室、专家评标室、答疑室、公共走廊等重点位置实施音频视频监控,确保交易过程公开透明;使用采购电子竞价系统,保证“符合需求、质量服务相等、报价最低”的原则得到贯彻实施。在公开信息方面,大多建立了网站,设置招投标动态、政策法规、交易信息、办事指南、下载专区、价格信息等板块,还设有建设项目交易、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交易等各类专业频道;采购人、供应商、中介组织等还可以通过手机网站查询系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在公众参与方面,设立专业论坛、曝光台、讨论区等功能区,让更多民众了解交易的相关规定和具体情况,扩大了监督主体范围。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服务能力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也逐步扩大。然而,当人们开始过上“轮子上的生活”的同时,由此造成的交通拥堵成为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城市规划不科学、市民交通意识淡薄等因素。如何解决“汽车没行人快”这一顽症,应成为交通主管部门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就是城市的发展,路永远没有汽车发展得快,修路速度是赶不上汽车发展速度的。因此,特别是大城市一定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汽车承担着城市公共客运的主要任务,要在稳步增加线路、延长营运里程、扩大站点覆盖面的基础上,优化线网结构和运力配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和多样化交通需求。公共汽车线路和停靠站点要尽量向居住小区、商业区、学校聚集区等城市功能区延伸,达到方便人民群众的目的。首先,应确立公共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城市公交是人民群众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但是目前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尚不完善,与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还有差距。目前,还需要:第一,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城市中心区线路减少重复,边缘地区扩大覆盖,以提高公交运送速度为重点,满足大客流长距离出行需求;以优化减少线路重复为重点,合理配置公交运力资源;以扩大公交服务范围为重点,方便小区居民出行。第二,建设公交枢纽。加快公交综合枢纽建设,方便小汽车与公交换乘,方便乘客换乘。沿中心城周边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车站规划建设小汽车驻车换乘系统,制定鼓励换乘的停车收费政策,减少市区小汽车交通量。第三,加大路权优先力度。路权优先是提高公交运行速度、缩短乘客出行时间、增强公交吸引力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公共交通的信号优先系统,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完善公交专用道使用管理办法,加强专用道管理。其次,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一个首要问题,但也需要科学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管理理论、科学的城市交通规划和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等诸多方面共同努力,切实形成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和同步管理。国家公务员网(www.xiexiebang.com)认为目前我们还需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大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和管理条件是避免和减少交通拥挤和堵塞的必备条件。二是强化联合执法,实施综合治理。整治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和配合,为了搞好疏堵保畅,政府应将各项工作指标按照职能部门进行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三是找准切入点,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使城区道路交通拥挤和堵塞状态得到根治。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宣传上不断求新,紧贴百姓生活。利用电视台播出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开辟专栏,拍摄新闻节目,宣传交通法规,曝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在宣传上加大投入,力求形式多样。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全面系统科学地制定总体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公交发展步伐,尽快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安全出行营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以正确的政绩观看待名人故里之争

近年来,各地的历史名人故里之争,公众早已司空见惯,我们不难看出事件背后的 利益驱动因素,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涌现出众多名人,但近年来,各地仍不时发生 名人归属权之争。从炎帝到老子、孙子的故里上演了一幕幕争抢的闹剧,从安徽人、江 西人和婺源人、尤溪人、建阳人共抢一个朱熹等类似事件中,不难看出,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地隐藏背后的利益考量,名人故里的开发,会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 济收入,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旅游的附属产品。名人故里之争是对品牌的争夺,地方希望通过名人、通过文化,来营销这个城市、这个地方。如果所谓的争议失去了利益的附着,离开了对利益的追逐,那争议的价值则 大打折扣。“美不自美得人而彰”,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在市场经济时代,利益经 济要独揽,这可以理解,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需要共享的,不仅是中国,乃至全 世界的精神文化成果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尤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每一个世人都有 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义务。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则应文化优先,利益让位。很多地方参与到名人故里之争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可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借此提升本地知名度;三是通过对遗址和名人故里的修整,优化当地环境。” 不管原因怎么划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当下各地争夺名人故居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提高,实质却是地方政府想创收的计策之一,都与 GDP 挂钩。地方发展经济本无可厚非,相它反本来就应该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将文化适当商业化也有其好处,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传承文化,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许多地方为通过名人故居打造自己城市名片不惜巨额投资,埋头大兴土木,新建文化广场、主题公园,江油为李白故居投资进7亿,安陆为此投资也在 1 亿以上,如此等等,但是 文化搭台经济就总能唱好戏吗?河南郑州在官渡之战的遗址上做了一个人造景点,投资了几千万,现在一天的门票收入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因此,各地政府应该运用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对待名人故里之争的问题,正确处理 政绩观的思想。政府不能盲目为了追求名人故里所带来的旅游和经济利益,为了取得名人故里的地位而盲目投资建设,造成诸多的资源浪费和“入不敷出”的投资。正确的政 绩观本质上是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 政绩,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 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当地政府一定要理性地看待名人故里,一切措施要以人为本,不 能仅仅为了旅游和文化品牌带来的经济立意而忽略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始终坚持保 护为先、经济发展次之的思想,这才是政府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体现。如何正确处理名人故里之争是一个政府是否真正以人为本、政绩观是否成熟的一个严峻考验,只有在紧密联系本地具体实际的前提下,对名人故里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开发,才能取得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和共同发展。

国家公务员网(www.xiexiebang.com)点评:本篇文章趋向于评论文的格式,文章中对策表述部分不是重点,而是通过最近各地关 于名人故里之争背后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说明了当地政府为了片面追求 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通过这些文化资源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盲目开发、相争,指出这是一种错误的政绩观思想。通过指出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政绩观,要兢兢业业、真抓实干。

来创造新的政绩,来更好的为人民群众谋取福利。同时也说明了对于文化资源应该以保 护为先、开发次之,政府必须确立这种保护开发的思想,这也是一个政府政绩观是否成熟的重要体现。

农业“三化”

【背景链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些年连续下发7个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巨大支持和强大动力。省委书记孙政才指出,要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委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在国家大局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标准表述】

[意义]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看,抓好粮食生产是我们所应承担的重大政治责任;从吉林振兴发展的大局看,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从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看,促进农民增收意义十分重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看,推动农村社会进步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城镇,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确保粮食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农措施]

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要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上来,关键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要以县域突破为主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

突出工业化这个工作重点,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不断提升县域工业整体水平。切实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承载能力,打造创业平台。突出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搞好县域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产业化集中区的产业布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要以做大做强县城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

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推进,在做大做强长吉两个特大城市和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进一步把县城突出出来。坚持以壮大县域经济为先导,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支撑能力。要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吸纳人口和就业的能力。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推动农民向市民转换,向城镇居住转移,不断改善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条件。

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适应“三化”统筹发展的趋势,从全局出发科学谋划农业和农村工作。深入研究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切入点,深入研究重点产业之间配套融合、相互支撑的结合点,深入研究各个方面工作之间相互衔接、统筹推进的着力点,增强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在扩大基层民主、转变干部作风上下功夫,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好务。

[农业发展措施]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尽管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依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从国家全局看,这一点对我们吉林尤为重要。

国家公务员网(www.xiexiebang.com)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次,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省农业优势突出,地位重要,耕地约占全国的1/25,提供商品粮约占全国的1/10,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1/6,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体目标,突出抓好新增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力争把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快实施畜牧水产业攻坚计划,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抓好蔬菜和药材基地建设。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地培育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等,发挥农业多种功能。要把粮食生产和加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和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探索推进粮食主产区工业化新路子。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循环产业,推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转化增值。

最后,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村流通现代化。

健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现货和期货市场体系,推广连锁配送物流体系,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利用等农业环保技术,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的前提下,推动家庭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制度创新,为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供信息、技术、金融等全方位服务。

抗旱救灾

一、名词解释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二、相关背景链接

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自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时至今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事关经济全局,意义重大。抗旱救灾工作不仅关系粮食安全,而且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旱区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当前全国旱情国家公务员网(www.xiexiebang.com)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西南地区旱情十分严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449万亩,占全国的85%;其中云南省耕地受旱面积4794万亩,占全国的43%。二是因旱饮水困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2212万人,是多年同期的1.9倍,其中79%集中在西南5省(区、市)。而且,饮水困难群众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部分山区群众需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拉水,拉水成本每立方米达到30-80元。三是旱情持续时间长,旱灾损失十分严重。一些旱区持续受旱时间接近5个月,现在仍呈发展趋势;云南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70亿元。四是北方地区旱情露头。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三、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

(一)原因分析

1.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西南地区许多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只能够吃老本。去年9月以来,云南、贵州大部及广西、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多年同期总体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区偏少七至九成。到3月中旬,云南全省库塘蓄水仅为46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亿立方米。

2.温度偏高,目前云南冬季以来的平均温度是1950年到现在为止最高的。降水少,温度高,必然造成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很严重,出现严重的干旱。

3.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云南省的水资源是比较丰沛的,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特别是缺少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再加上云南、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

(二)旱灾的影响

1.西南旱区饮水困难人口不断增加,解困难度越来越大。按预测,3、4、5月云南全省饮水困难群众将分别达到900、1080、1200万人。以1000万人测算,通过水库供水,实施应急调水,打井开采地下水以及群众自救等措施可解决300万人,尚有700万人需要靠拉水送水来保障饮水,确保人畜饮水的难度越来越大。

2.抗旱水源日趋紧张,生活、生产用水矛盾更加突出。如果云南省干旱持续到5月中旬,现有45亿立方米的库塘蓄水将基本用完,局部地方将面临无水可用的极端状况。

3.灾区群众收入锐减,灾民救助任务重,大春生产压力大。

4.是我国北方地区“十年九春旱”,若后期出现少雨温高多风天气,北方地区的旱情将会迅速发展,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严峻局面。

四、面对旱灾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一)减少旱灾所造成的损失

1.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会商研判。组织旱区对缺水情况逐县、逐乡、逐村、逐户排查摸底,进一步细化完善供水方案,合理使用和调配好有限的抗旱水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2.因地制宜,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抓紧建设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为春耕生产用水提供有力保障。

3.如果具备人工增雨的作业条件,气象部门应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增加降水量。

(二)抗旱救灾措施

第一,旱区各级防汛抗旱、水利部门必须算好水账。首先进行全面排查摸底,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对现有水源统一管理和调配。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第二,春耕备耕要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为春耕生产做好充分准备,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

第三,建立长效抗旱机制,通过编制抗旱规划和加快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保障等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

国考申论范文: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当代,人类生态系统处于脆弱状态:水污染严重,黄河断流,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污染,环境污染,森林大面积的减少,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种种现象都表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不再安全,如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第一,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在影响生态安全的所有因素中,应该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类自身。一国生态是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活动的大小,因此,维护生态安全第一重要的就是在民众中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建国后在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在我国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注意生产技术向高质量的生态型技术转变,要彻底放弃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第三,加快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目前,大多数人对生态安全的具体内容还不甚了解,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是否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也就失去了社会衡量标准。因此,建立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很重要。

第四,加强生态安全网络建设。在网络经济时代,生态安全的维护同样也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生态安全信息网的作用是巨大的。人们需要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交流信息、研究成果和各自的看法,尤其是生产决策者更需要去了解目前的生态发展动态,从而不会做出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相冲突的决定。

第五,加强生态安全的法制建设。虽然我国也就生态安全问题作了一些宣传,但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因此,维护生态安全离不开法律的强制手段。我国已经制定了有关环保的法律。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法律并加强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生态安全法规,对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作出明确的规定,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处罚。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状况差别较大,要实现国家生态安全仅仅依靠宣传、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依靠法律手段来推进我国生态安全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有一部科学、完善的国家生态安全法律才能使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有所约束,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的生态安全建设。

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不再安全,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不能实现国家生态安全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因此只有尽一切努力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才能实现我国的长治久安。

协调和谐发展

一、关键词解读

1、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

也就是说,和谐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行为合拍、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和谐发展强调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高度综合和合理竞争,共生与自生能力的结合,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耦合,时、空、量、构、序的统筹,以及哲学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实现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因此,和谐发展可以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2、经济建设的新表述--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背景链接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在党的报告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十五、十六大坚持了这个说法;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关于效率和公平的新论述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消除那些片面追求效率,忽视公平价值的的认识和现象,从而进一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十七大报告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正式使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有快发展”。按照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增长来评价经济建设的逻辑,必然导致轻视或漠视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和资源、环境约束,无法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表述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消除GDP崇拜,改变过去“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经济发展朝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三、热点分析

民生愿景的新描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新提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1)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改革不完善和体制不健全的原因,又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因素;既有现实因素,又有历史原因。

(2)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措施

在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关键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首先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

其次,要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再次,要努力建立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部署

①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②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③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④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⑤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四、精选例文

实现持续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既要加快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又如何保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应是一个重要问题,它的意义十分重太。

1、是我国老旧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工业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在过去10年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用能量将随之增长,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防治与工业发展的矛盾将十分突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些工业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技术落后,能源(资源)消耗高,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在80年代10年中,我国仅20%的企业进行了较全面的技术改造,而真正达到技术先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符合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则很少。因此,老旧工业企业改造将是我国的一个长期任务,而实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环境可容”的多重目标,则是今后老旧工来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其效果可以缓解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工业持续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随之增加所导致的环境与工业发展的矛盾,改变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比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加快偿还污染治理欠帐的速度。

2、是实现健全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基于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我们认为以“经济”为唯一目标的小康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小康社会。健全的小康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多重目标的小康社会,它除了要求经济收入、能源消费数量及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外,环境生态目标是健全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了环境污染的控制程度、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程度、自然生态恶化趋势的缓解程度等。而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走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3、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样,保护环境不仅是保护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资源价格体系和市场体系,改革过去那种“产品高价”、“原料低价”和“资源无价”的扭曲现象,充分发挥环境与资源作为资源与生产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开放的角度看,我们不仅要在保护环境中利用外资,也要在利用外资中保护环境。所以,环境保护是从根本上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大事。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会为外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4、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经济、资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和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随之将产生愈来愈严重的区域及全球性各类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会发生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会遍及全球。目前举世瞩目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主要环境问题已成为没有国界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也是人类社会至产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和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而且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地稳定全球气候,也不可能靠某一个国家的单独行动,在全球范围内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5、是我国唯一的正确选择。环境和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生存与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个基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制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提供的空间有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使用。

各类环境问题都是由于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环境问题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适当地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建设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走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和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控制环境问题”的道路和模式。因为,我们不能借鉴那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这种短期看得见的“效益”将很快消失,而后果是经济发展受阻。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对我国来讲意味着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而且随之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使环境保护失去持久的经济支持能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

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对宏观调控的目标,人们本来早有共识。可近一两年,经济学界却旧话重提。争论的焦点,不在宏观调控到底有哪些目标,而在调控的诸多目标中,究竟以哪一目标为先?有学者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可也有学者主张宏观调控仍应坚持以“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仔细比较,两者有着很大不同:一方是以增长为首,一方则是以就业为先。

那么,增长与就业,对宏观调控何者更重要?这里目标的排序,直接决定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有一个精辟的比喻:经济好比一个人,增长是指身体长高,发展是指素质改善。正如身体长高不等于素质改善,增长与发展,不可混为一谈。从“发展是硬道理”,推不出“增长优先”的结论。相反,把就业放在宏观调控目标之首,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宏观调控应坚持以就业为先,而且“经济增长”应排在“增加就业”与“稳定物价”之后。

宏观调控以就业为先,在于如果失业问题严重化,则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一、失业带给社会成员以不良的影响。失业人员的收入锐减,虽然单位和国家有失业救济金,但是在城市的高物价、高消费的情况下,无疑杯水车薪。尤其是,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制度很不完善,在全社会范围内,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失业之后,面临房子、医疗、孩子的教育等问题。因而,失业者的生活状况不尽人意;此外,失业者在失业后的归属感丧失,失望、沮丧、甚至绝望,一时难以走出阴影。再加上年龄因素,再就业也很困难,这些都会影响失业者的心理状态。

二、失业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失业者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导致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管理跟不上、信息不灵通的中国企业倒闭、破产。除对经济的影响外,失业人口过多,也会危及社会秩序。过多的失业人口,极易形成黑社会组织,危及社会治安。同时,失业还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上访、破坏活动会随着失业的增加而增加。

那么,政府在调控上需要采取几个措施解决就业问题:

首先,大力开展人本服务,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在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全力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指导各地充分利用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其次,积极推进再就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推行政府再就业培训经费补贴与再就业效果挂钩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创业培训与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相结合工作模式,增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再次,压缩传统过剩行业,大力发展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真正放松行政控制和管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减少管制,通过推出一些促进其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刺激措施就业;此外,对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中小企业进行小额信贷支持。

总之,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强调宏观调控当以就业为先,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马虎不得,急需切实解决。

食以安为先

“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中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做好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大,重于泰山!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曾经强调:“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对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重大意义的认识,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能根本解决,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地沟油、“红心蛋”、福寿螺、多宝鱼、注水肉等等食品安全问题事件还屡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有的是由于一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条件差、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产品农兽药残留量超标问题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问题。而另一问题完全是少数不法商贩利令智昏,置消费者健康于不顾,违法违规生产操作,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利益。有的还故意逃避检验监管流入海外市场,严重影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们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标准体系和监管执法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对人民负责的认识高度,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先,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

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要建立严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和进出口等各个环节监管。一方面,加强对问题突出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等重点单位、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重点产品、企业进行的专项治理力度。另一方面,更要建立健全覆盖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监管环节的长效机制,强化监管责任,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加强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订修订快速应急机制,尽快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档案,对制假售假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及时发布查处问题、改进工作的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予以曝光,推动改进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个别恶意炒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媒体和个人,要依法处理。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食品市场空前繁荣,品种日益丰富。在这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出现一定的问题,是有着其必然性和长期性的。而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依法使用好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扎扎实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严格安全生产

或许,将来人们回首我国的铁•发展史,会发现Χ绕“7•23”动车追β事故的深刻反思与不懈努力,如同一次及时的“信号灯”,使中国高铁坚定地沿着科学理性的既定轨道前行。

就在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铁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运营初期的速度,并对拟建铁•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根据新的运行方案,高铁降速50公里开行。

频出的故障,特别是“7•23”事故的发生,暴¶出高速运行下的隐患。事故原因尚待查明,此时降低运行速度,既是对“δ知风险”中人的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有利于在增加安全冗余的前提下,改进技术管理,积累运行经验。作为一个新型的、复杂的大系统,高铁包含的固定设施、移动设备、控制系统、运营管理等子系统,无疑需要足够的磨合。循序渐进的方式,既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是世界各国高铁在磨合乃至挫折中不断前进的普遍经验。

当然,很多人还是希望,现在的“降速”,是为了更好的“磨合”,更是为了促进将来的“安全提速”。就在“7•23”事故后,仍有不少人继续选择高铁,甚至还有人憧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再快些便捷些。事实上,更好、更快、更强,这是人类对文明进步的共同追求。而已经展现了社会价值和发展前途的高铁,正让更多国家和人们坚信,其δ来如同当初的飞机一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化。这对于“铁轨上的中国”来说,尤显重要。

时代在义无反顾地向前走。试图回到“绿皮车时代”,那是一种退步,也不可能为广大群众答应和选择。中国需要现代化高铁,这既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国δ来的一次发展新机遇。我们无法容忍以生命为高昂代价的畸形发展,但因为一些事故就彻底否定高铁,也是因噎废食。“7•23”事故付出的沉痛代价,反而让我们更加坚信: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是何等重要和急迫。今天高铁发展中所暴¶出的一些隐患与不足,反映了此前过于注重建设速度而忽略科学发展的状况。缩短了运行磨合期、忽略了人员培养、滞后了管理手段和服务配套的协调跟进、轻视了大众对一项新技术的认同接受„„正是一些过时的观念、落后的管理、冷漠的服务并δ完全与“绿皮车”一起退役,有的反而“搭了便车”,才掣肘着今日高铁又好又快地前行。

对逝去的生命,最好的悼念是吸取教训。对高铁的δ来,最急切的问题是在坚定信心中更加坚持科学发展。京沪高铁运行40多天后,国务院作出对高铁的大调整,正反映出从政府到公众对于“我们需要什ô样的高铁”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共识。高铁之“高”,远不只是速度之快、技术之先进,而应包涵运行安全、价格亲民、服务温馨、管理科学等诸多要素。说到底,高铁的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深深焊进铁轨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

“就像一个人跑步,不能老是以加速度在冲刺,他必须要放慢一下脚步,为了以后跑得更好。”日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对我国经济增速“降温”这样形容。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沿着科学发展道•,不断迈出坚实步伐,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远。高铁是这样,在现代化之•上高速前进的中国,更是这样。

应对药价虚高的建议

我国的医疗改革经历了20多个风风雨雨,如今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徘徊。对于医改这一“疑难杂症”,不能简单地说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是作为政府高度关注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药价依然虚高,“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不和谐音符依然在跃动。近年来,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药价虚高。但是,这一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了让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于基本药物,国 其最高零售价格,并且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予以公布。这样可以防止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店漫天要价。对于高端的药品,可以交给市场实现自由竞争,由消费者自己选择。

(2)提供财政支持。加大财政支出,为制药企业的药 的技术创新提供经费保障。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研发、创新,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了盈利,他们会把这一支出成本转移到药品价格上面,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负担。政府如果能够为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提供必要的经费,就会保证药品的价格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流通到消费者手中。

(3)开 点,取消“以药养医”体制,施行“医药分家”。当前,医院运行机制最大的弊端是依靠医院创收,实行收入归己,自行支配。这种“以药养医”机制导致医院追求经济收入,公益性淡化,是药价虚高的罪魁祸首。如果“医药分家”,医疗机构只负责给病人诊断、开处方,而病人可以自主选择药店购药,就可以使药价脱离医院控制,回归合适价位。

(4)严查生产和流通环节。虽然国家大规模地限制了多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但是每次“降价令”一发出,降价药品就会顷刻间“卖光”,人间蒸发了。制药企业通过“四改”(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改给药途径),降价药品就会老酒换新瓶重新粉墨登场,价格却成几何增长打着滚地往上翻,有的干脆只换个包装就上市。如果对“包装”环节严格把关,就会保障降价药品的正常生产和销售,老百姓也不会为了仅仅换个包装的药品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5)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建 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和政府集中采购配送,规范出厂价格,严格监督临床使用,这是解决医药购销秩序混乱、药价虚高的治本之策。

胡锦涛总书记 指出,要建设“病有所医”的和谐社会。“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其精神,更要认真贯彻执行,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国考申论范文:打造民生为本的责任型政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的名句,至今犹能发人深省。改善民生,责任重于泰山。一个漠视群众冷暖,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对城乡居民关注的各种民生问题视而不见的干部,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干部,更不会是一个受人民群众拥护爱戴的干部。各级领导干部唯有牢记民生责任,才能时刻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益;唯有以扎扎实实的行动换取民生之福祉,才能不辜负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我国已开始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在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不断扩大,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民生为本的责任型政府的总体目标体系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整体提高,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当前政府责任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制度创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政府必须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外部制度环境与保障,反对不正当竞争,约束利益主体的不规范行为,而且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确保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双赢。

二是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和管理者、社会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仲裁者,政府的目标主要是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障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的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逐步缩小地区间及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是作为社会公益的实现者,政府要不断加强其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要积极提供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与公共医疗保障等;大力改善群众居住、交通等条件,保护自然环境等。要做到深入实际,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保证群众最大程度地享有基本的温饱、便宜的医疗、充分的就业、平等的教育、无忧的保障等。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保是民生之盾,这些问题正是当前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任务和目标。

四是作为社会公正的代表,政府必须大力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政务公开和行政民主,拓宽公民参政渠道,大力培育公民杜会,逐步提高公民的自治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公民自身的发展。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生改善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改革的过程,而后者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前者的成败。公共行政转型意味着政府权力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改革自觉性的同时,更要通过施加强大的外部压力,实现公共行政的转型。可以通过加强人大监督、实施信息公开、硬化财政预算约束等途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公共行政转型,打造一个民生为本的责任型政府,造福于人民。国考申论范文: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积极应对问题和挑战,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我们要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社会保障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重点方面:

(一)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社会保障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一种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证。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立法层次不高等问题。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本届全国人大已将社会保险法列入2007年的立法计划,目前已进入草案修改论证阶段。此外,还要修订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法规,制定社会救助法、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和企业年金条例等法律法规。需要强调的是,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关键在于强化执法。有法不依等于无法。现在,社会保障执法中处罚力度太弱,在一些地方违法者众,最后成了法不责众。因此,必须依法严厉处罚违法者,加大违法成本,起到警示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督促用人单位和职工自觉守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完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实现社会保障的定型化、规范化、法制化,必须完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机制。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方针,其实质就是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实现基金的部分积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资金储备。目前,全国只有11个省(区、市)在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总结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进这项工作,尽快完善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建立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至关重要的是做到有奖有罚,鼓励缴费,惩罚欠费,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缴费激励机制。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待遇与缴费挂钩的办法,鼓励各类从业人员多工作、多参保、多得待遇,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增加基金收入。另一方面,要建立欠费惩罚机制。依法采取严厉手段和措施,把所有用人单位全部纳入征缴范围,防止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的流失,做到应收尽收。

三是建立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机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级的财政体制,各级政府如何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责任,牵涉到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的事权划分问题。这一问题又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相联系,需要尽快理顺。全国现在已经有11个省(区、市)实现了省级统筹,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省级统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确保发放的责任集中到省级,地县两级不为此承担责任。所谓省级统筹,就是在全省范围内要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和基数,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标准,统一调剂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其核心是通过建立省级基金预算制度,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各地要把实现省级统筹,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

(三)强化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社会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还体现在资金投入、基金监管、管理服务等方面。

一是加大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财政承担最后责任的一种制度安排,各级财政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是建立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各级政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社会保障基金是人民群众的养命钱,是高压线,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规使用,更不准挤占挪用。近几年,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快速增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基金安全程度逐步提高,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管理运作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挤占挪用基金。要切实做到严格落实责任,完善监管制度,健全制约机制,确保基金安全。要抓紧制定基金管理、监督方面的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发挥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社会保险基金中,对于已经做实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能否做到保值增值,关系到未来的支付能力。要在科学评估、避免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四)加强社会保障战略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和客观现实的需要相比处于很不适应的状态。这就导致社会保障规划和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政策缺乏衔接,责任不够清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难以取得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要在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条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保障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主要任务和保障条件,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的新的群体,作为“中国的娃,祖国的花”,应该与所有人一样,共享蓝天绿水。然而由于亲情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使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没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第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们中成长,以便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第三,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儿童管护责任制,并将其列为对乡村学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第四,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第五,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程度。非政府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政府部门应鼓励个人创建并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也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六,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发挥家庭教育这一杠杆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常住人口的变化,使“隔代教育”“单亲监护”“亲朋监护”及“兄长监护”“姊妹监护”等形式还将长期存在,各社区或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起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真正履行起一个监护人应有的职责,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杠杆作用,使监护之家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场所。

国考申论范文: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近几年,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我国食品安全卫生的严峻形势得到了初步缓解。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准。我国的食品生产和供给中还存在着食品制成品的合格率不高,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没有得到控制,一些中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检验手段不齐,法律意识不强,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条例、标准的自觉性和力度不够,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力量与所担负的工作量相比还很不足,执法水平还需提高等问题。如何保障我国的食安全成为全民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思路

要切实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尽快完善我国有关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办法,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标准;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食品原料、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原料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加强市场和海关的监管;加强有关食品安全的科技研究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准则,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食品。

二、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应达到的目标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建立明确和统一的农产品国家规范和标准,使对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和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农产品进行监督与管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饲料、农产品和食品添加物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包括不合格产品和不安全食品的返回制度。

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的引进工作,进一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通过采用先进的检验手段和仪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研究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

逐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包括适应我国现状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追溯制度。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措施建议

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全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并要总结以往食品安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抓好农产品源头的监督和管理。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延伸到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初加工的监管上,通过明确的农产品标准,规范对上市农产品的检验和执法力度,杜绝不安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加工,严厉打击在饲料中和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违规使用化肥、农药和违法使用、添加禁止使用的化学品的行为。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

加强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规程,将其贯彻到从原料进入、加工制造直至产成品出厂的全过程中,保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强化对食品的质量控制。根据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加强食品安全的需要,组织力量对现有食品标准进行进一步的清理、修订和补充。力求在涉及食品安全的指标上尽快与国际水平接轨。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对产品检验增加投入,更新检验手段。

建立食品企业的示范工程。逐步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综合管理。当前应选择食品行业中影响食品安全较突出的产品,建立一套从原料到消费者食用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体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根据特点建立不同的食品安全示范工程。

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在全面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涉及食品安全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的研究;要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提高快速、准确鉴定食品中危害因子的技术和能力;进一步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抗性、病原的控制等预防技术和食品的现代加工、贮藏技术等。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使之能系统而全面地收集、整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是向社会公开的,使全社会都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资料。同时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用网络或其他形式与世界各国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同行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必须加强食品市场监管,严格监督执法,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产成品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并付诸实施。为提高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应在社区广泛提倡建立规范化的超市,降低个体摊点的数量,保证和方便群众购买放心食品。

申论范文之牢记低碳理念 践行低碳生活

广大市民朋友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生活的质量。而城市的环境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很难提高。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践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开销更少,生活环境更优美,不仅减轻了我们生活的压力,也减轻了城市与环境的压力。

低碳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对于市民朋友们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节材,从点滴做起,从你我做起。相信通过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定能产生巨大的减碳效果。在此,特提出以下倡议:

衣,是人们保暖御寒、彰显个性的必需品。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食,“民以食为天”,平常我们吃的可口食物也能减碳。多吃素食,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的1/9。另外,食用本地的应季果蔬也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饮食还包括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千克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

住,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在住房上,我们也可以实践低碳理念。根据需要,尽量选择较小户型的居室,使用节能环保的装修材料,不仅可以住得舒适,而且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用,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电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动力。节水、节电,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使用节能灯、出门随手关灯、合理节约用水,每年都可以减少水电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少用1个塑料袋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克;只要少用10%的一次性筷子,每年就能减碳10.3万吨;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也能够充分地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行,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的行走中,行也可以是低碳的。选小排量车,并且少开车。每月少开一天车,每年就可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更少。此外,通过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措施,每辆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00千克。我们不仅要低碳还要碳补偿,提倡和鼓励使用乙醇汽油。

从衣食住用行开始减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低碳经济是全人类发展模式的共同选择,是实现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大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小到我们居民的日常生活,只要我们牢记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我们美好的家园一定会绿水长流、青山常在!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创绿色家园,让我们一起来行动!

稳定房价

一、意义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将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加重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国家公务员考试网(www.xiexiebang.com)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有些问题还只是局部性和结构性问题,但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或处理不当,不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违背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问题及原因

政府对房价控制不力。部分地区投资和投机性购房需求增长过快,一些机构和个人用大量银行贷款及私募资金进行短期炒作。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个别地方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不能得到应有保障,房价上涨过快。各种哄抬房价,联手垄断房价,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等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哄抬房价,违反法律法规炒作房价特别是期房价格等价格欺诈行为都比较严重。

三、措施

(一)、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对改进居民住房条件、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因此,调控要坚持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的原则。既要积极采取措施,尽快把房价上涨的势头控制住,又要防止措施不当而导致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同时,调控工作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另一方面,要重点围绕需求做好文章:要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合理引导住房消费。

(二)、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给老百姓创造一个透明有序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各类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逐步形成反映房地产真实供求关系的房地产价格,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改善投资结构,(三)、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加大打击、处罚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力度;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违规、违法行为公开予以曝光。对一些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从严处罚,并向社会公布;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四)、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征管;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明确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标准,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

政府网络舆情能力

一、关键词解读

1、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作宣传、作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08年以来,网络问政逐渐成为舆论界的一个热词,这既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政府创新执政方式的新期待,也反映出各级党政机关顺应和紧跟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启执政方式创新的新实践。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背景链接

1、【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

2010年3月,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政府公示今年1月公务开支明细表,详细记录了每分

第四篇:2013公务员申论热点

2013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范文:“红豆局长”

【热点聚焦】

4月6日,河北沧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邓连军环保局党组书记职务,建议免去其环保局局长职务,提交县人大常委会。此前,邓连军针对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村红色井水事件,用“水煮红小豆”来解释,引发专家、网民炮轰,被网友冠名“红豆局长”。

【解析】

我们看到“红豆局长”被免,让我们感到现在行政不力而惩处的效力实在是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小朱庄的环境污染就此终结,更不能停止追问当地政府监管排污不力的失职之责,相应的责任追究,绝不是“红豆局长”一人承担得了的。

问题分析

一是政绩观念严重扭曲。在扭曲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利益观的驱使下,一些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淡化了。红色的水让人触目惊心,更让人心惊的是当地环保部门的态度。这不仅是在糊弄媒体和公众的生活常识,更是是责任的严重缺失。

二是相关官员环保意识严重淡薄,缺乏最低的人性思考,导致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在一些地方、少数官员那里,环保成了喊在嘴中、行在文里、挂在墙上的“摆设”,使得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非但没有得到关停并转,反而经过乔装改扮后又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落地投产”,甚至还大开“绿灯”。

三是企业、地方政府及官员之间的利益驱使。由于化工企业、污染企业能够给地方财政带来收益,能够为地方官员捞取政治资本,因此常常被一些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官员当作舍不得丢弃的“鸡肋”。

建议措施

一是以人为本,环境优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中之要、重中之重。关于环保和食品安全的问题,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

二是加大监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造福。不负责,就必须被问责。政府应当铁腕执法、铁面问责。我们认为首先要让地方党委政府依法行政、敬畏法律。决不允许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责任事故的时候,在问责的问题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三是提升全民参与度,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不论是污染的状况,还是治理和处置的效果,都要公开、透明,让公众、媒体能够充分、有效地加以监督,这也是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来硬化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也可以增强人们自身的防护意识。

【背景材料】

行政透明建设上,政府是执行者,而公众则是受益者和监督者,有着相当大的作为空间。河南公民Z,持续将信息不公开的政府部门告上法庭;记者L号称“专拍哥”,3年曝光数千张特权车照。公民Z的官司,胜诉率近60%;而在记者L的影响下,河南取消了公安车牌号段豫O。这些公民个体的努力,都推动着行政不断走向透明。

可以说,行政透明,公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应是主动的参与者。而行政透明化,也是一个“发力长力”的过程,有赖于在逐渐形成的公民社会中,法律学者、律师、公民、媒体之间,形成社会共识,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这种“共同体式”的参与,才是推动行政透明度不断提高的大规模、可持续、建设性的力量。

在透明的阳光之下,政治不再是“神秘”,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公众不是“臣民”,而是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互动和共建之中,行政透明才真正具有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意义。

【习题】

背景材料中谈到“在透明的阳光之下,政治不再是‘秘密’,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且结合背景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正确,结构完整;2.论述深刻,条理清晰;3.字数1000~1200字。【中公范文】

阳光让政治更透明

政治透明是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现代化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透明的政治体系,可以使民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其中,保证社会更好地运行,经济更快地发展,人民更幸福的生活。我国虽然一直在致力于推行政治透明,但还是会有公开内容难理解、思想观念难转变、群众媒体难监督的情况出现。我们应努力改进,建设透明政治体系,将政治置于阳光下,使其不再神秘。

完善行政公开的内容,从源头上保证政治的透明度。我国在实行行政公开的过程中,由于制定公开的内容不科学,导致从源头上无法保证政治的透明度。如预算公开,从预算的制定层面上就出现漏洞。预算编制粗糙,信息不完整,科目编制不科学,一些敏感信息不公开等,直接影响了预算的监督和检查。人民虽然“看得到”,但是却“看不懂”,这样直接影响了预算公开的初衷,起不到公众参与监督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行政公开,保障人民参与监督,我们应该在源头上做好工作。无论是预算公开、政务公开还是财政公开,乃至是官员的财产公开,我们都应努力做到信息细致、科学、准确,流程成熟,体系完整。

加快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缩小行政公开的内部阻力。在我国政府中,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公开的力度还是不够好。很多时候行政公开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决心问题。透明的政治,彻底的公开会使官员个人利益受损,无法保持政治的“神秘感”,甚至有些腐败问题也会因此而暴露。因此,许多官员没有勇气,甚至不敢全面公开。温家宝同志曾经提出:“要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重些,重些,再重些;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轻些,轻些,再轻些。”我们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转变观念,设立奖惩机制。对于没有勇气,不敢公开的官员我们应采取激励措施,对于因害怕腐败暴露而不敢公开的官员我们应予以严惩。这样才能为政府行政公开扫清道路,让政治成长在阳光下。

加大群众及媒体的监督作用,从外部保证民主政治的顺利开展。邓小平针对群众监督说过:“要有群众监督制度,如果党和政府不受监督,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媒体以及民众由于渠道不顺畅,看不懂公开的内容等等问题,导致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度不够,监督力度也不足。有些地方政务公开,却招致冷漠的反馈,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利用好媒体这个媒介,将要公开的内容用民众易懂的方式发布在人口聚集的地方。这样,人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也就能够有机会积极参与。同时,人民也可以利用好媒体这个渠道将信息反馈回去,充分发挥好媒体的桥梁作用。

阳光让政治更透明,人人参与政治,人人共建政治,让政治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共同参与,不断监督,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不断推动行政的透明度。使行政透明具备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意义,才能切实让人民当家做主,成为政治透明的受益者。

第五篇:2012公务员申论热点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其生存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据2011年中国企业调查系统调查显示,目前“停产”、“半停产”的中小企业约占15%—20%,约1/3中小企业主表示如果企业停产则退出“不干”。为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自2011年10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两次以小微企业为专题研究扶持其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也先后出台多项扶助措施。

根据近年来的调研发现,中小企业2008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2009年是没订单,2010年是用工荒,2011年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交织影响造成的生存困境。如果说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2011年中小企业是最纠结的一年,特别是小微企业正面临多重困境:第一,小微企业面临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生产原料和资源环境代价不断攀升,全方位的“高成本”和难以逃避的“高税费”两头挤压,利润微薄;第二,小微企业陷入更为严重的融资困境,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第三,小微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用工荒,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存困境的深层原因是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市场扭曲,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上游与下游的“两极分化”。处于上游的“银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桥)”高度垄断,土地、资金、能源等关键性生产要素供应缺乏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处于产业下游的企业过度竞争,利润微薄。二是实业与金融的“两极分化”。实体企业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承受着持续攀升的成本压力,利润“比刀片还薄”,而靠息差“以钱生钱”的银行则利润大好。三是供应链上的大企业强势和小微企业弱势形成的 “两级分化”。部分大企业借助强势竞争地位,故意拖欠中小企业的货款资金,小企业难以为继,往往成为“三角债”中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措施]

缓解小微企业困境是保障经济后劲与活力的重要任务。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不仅在于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为其“输血”,化解“燃眉之急”,更重要是要加快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为此,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提升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要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小微企业,通过“减税、减费”等方式切实为企业减负,对其“少取多予”,帮助其轻装上阵。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和导向作用,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其经营的市场风险。二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平等使用信贷资源的融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形成“门当户对”的融资体系,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三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小微企业升级阻力。同时,小微企业也要苦练内功,借助市场竞争淘汰机制的“倒逼”压力,变被动为主动,变“生存压力”为“转型动力”。

下载2012乡镇公务员申论热点材料(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乡镇公务员申论热点材料(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公务员申论

    汕头中公教育 申论范文:取消公费医疗制度 2014年广东乡镇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乡镇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

    乡镇公务员申论

    2009年山西省从优秀村干部中录用乡镇机关 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

    2010年山东省乡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0年山东省乡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2010年山东省乡镇公务员......

    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技巧】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考试往往考热点,而本年度或近几年有那么多热点,哪些是复习中的重点关注的呢?通过对历年申论考试中的常考热点研究,我们对申论考试的常......

    2011公务员申论热点 电子书

    电子书 【背景链接】 电子书又称e-book,是一种便携式的手持电子设备,专为阅读图书设计,它有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内置上网芯片,可以从互联网上方便的购买及下载数字化的图书,并且有......

    2011公务员申论热点材料二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目录22项 1.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资源"问题——2 2.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神木医改——3 3.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领导干部能力......

    2018年公务员申论热点

    江西华公---江西本土公考品牌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整治交通违法不必依赖“法外之罚”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整治交通违法不必依赖“法外之罚”.且看本期......

    2012山东公务员申论热点

    2012山东公务员申论热点:养老保险逐步全覆盖2012年03月13日 19:59:59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