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时间:2019-05-12 12:4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第一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民生追求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意见》提出,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这让7800万江苏人看到了一个钱包更鼓、生活更有保障的美好未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谭颖说。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2013年1月20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参加省“两会”南京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话深入人心,“民生追求”成为省“两会”的热门话题。

【标准表述】

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机制,社会保障对于提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就是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社会保障扩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推进城乡制度接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现实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意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首次提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包含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未来江苏省将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在促进稳定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就业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五位一体”就业新格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措施]

要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除了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完善社保体系增加保障性收入外,重点要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坚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加大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企业职工劳动报酬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同步提高;

二是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

三是着力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支付预警和保证金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

四是着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

总之,就是要我们坚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既尽力而为,加快推进,又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篇: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技巧】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考试往往考热点,而本或近几年有那么多热点,哪些是复习中的重点关注的呢?通过对历年申论考试中的常考热点研究,我们对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及其特点有如下一些认识:

第一,“三农”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涉及农民工话题的申论试题有:2004年北京市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试题和2010年广东省考和安徽省考试题;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试题有:2006年的湖南省考和海南省考试题,2007年广东省考和山东省考试题,2005年国考试题;涉及农村土地征迁的是2007年国考试题。这方面,跟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一定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持续关注的一个重点。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2004年至今,中央先后有8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从第一份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到第八份2011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第二,文化建设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2011年国考两份试题:一个涉及黄河精神,一个涉及乡村教育与文化。而在此之前,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试题有:2006年北京市考和江苏省考试题,2007年贵州省考试题,2010年广西省考试题。而这方面,跟我国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有关,即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不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毕竟,精神文明建设是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

第三,生态文明话题也是近几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的热点。如国考2008年怒江水电建设话题、国考2010年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话题,2010年湖北省湖泊的治理与保护话题。这方面跟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现阶段,要求各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话题也是近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热点之一。如2007年江苏省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吉林省考、广东省考试题,2011年浙江省考试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三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阶层收入差距加大。这些,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保障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近几年申论试题的常考热点从中观角度上讲,不外乎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维度: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从宏观角度讲,就是“全面落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两大方面。

因此,在热点复习方面给准备2012年国考的考生建议有:一方面要熟悉申论考试的原理论,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近年来国考与地方面省市考申论中的常考热点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确保公共安全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事故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曾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指出:“让人们安居乐业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政府造福一方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公共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人民安居乐业,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为人民乐享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势在必行。

政府是社会资源的分配者,是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调集资源、组织力量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保障公共安全建设中,也应当承担起责任,发挥好作用。

完善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公共安全的硬件保障。近年来,我国生产、卫生、交通等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和保障不及时造成的,这就在无法控制的天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祸的因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牵涉面广、投资量大、收益小,因此,政府不但应在财政预算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同时还应有效调集、调控社会资源,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安全事故防范的屏障。

各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还要做好企业的安全能力建设。要鼓励和督促企业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在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很多企业或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竞争压力,或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投入都不到位,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适当扶持,增加投入。同时要求或帮助企业做好领导干部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

公共安全的实现,离不开健全、完善、及时、有效的监督机制建设。政府既要强化自身公共安全执法监察能力建设,强化行政部门安全监管职能,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尊重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利,为社会监督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做到对于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深入调查、及时反馈、妥善处理。

公共安全建设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它由诸多方面组成,由多种力量维系,由多个体系保障,绝非一人一时之力可达成。因此,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公共安全建设作为一项必须始终紧抓和重点建设的工作进行下去,我们的公共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社会也必将更加和谐。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管理“新突破”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打压轻疏导等管理理念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乞丐可入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我们见过太多的收荒匠、推销者莫入的提示标语,却没有见过乞丐拾荒者请进的牌子。杭州图书馆的态度实在让我们感动。但仅仅是感动怕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反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杭州图书馆的好恰恰反衬出我们其它图书馆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办图书馆到底为了什么?图书馆是为谁办?图书馆的开办精神是什么?

——开办图书馆需要包容的精神。

图书馆的包容性是知识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图书中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权利限制别人获得这份遗产。更为重要的是,这份遗产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它并不会像金银珠宝一样,多一个人分每个人分得就少一点。越多的人来分享这个遗产,这个遗产并不会因此减少,反而会增多。

图书馆的包容性也是由图书馆功能决定的。图书馆的首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文化,为学习的人营造良好的环境。知识传播得越多越广,来图书馆学习的人越多,图书馆的功能就越是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无论是对图书馆还是读者都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包容会增加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和负担,会影响图书馆的“有序”运作。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包容,受到感化的人越来越多,文明的人越来越多,讲秩序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让图书馆越来越有序,也会让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越来越文明有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持包容精神的图书馆只会只会越办越大,越办越好。

——图书馆必须坚持公益的精神。

图书馆的公益性首先是由图书馆经费来源决定的。我国的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财政投入,一是社会捐赠。这决定了图书馆不是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学校,哪一个个人的,而是属于全社会的。那种把图书馆当做是一部分人的财产,把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当做特权的做法,是保守的、自私的、狭隘的,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严重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向背离的,必须坚决给予批判和抵制!

图书馆的公益性也是由世界潮流决定的,美国、以色列、英国„„,强盛国家的图书馆无不坚持公益精神。要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坚持图书馆的公益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资本主义国家如此,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进入图书馆学习知识是教育权利的一种延伸。无论贫穷富贵,无论他来自何方,无论他的从前和将来是什么样子,图书馆都应该大开方便之门,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读者。为全社会建立的图书馆必将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从而为解决图书馆的经费问题开辟新的渠道。

坚持包容和公益是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和阻力,越是这样,坚持才显得越可贵。这样的坚持还有赖于读者的配合,只有这种精神才能换来读者的感动、体谅、支持,这种精神才能长久的发出耀眼的光芒!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让阳光沁入每一个人的心田

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十全十美是幸福;有人认为适可而止幸福;有人追求名利双收,位高权重,以为这才是幸福;有人却认为随遇而安、乐享其成,这也是幸福。幸福,不过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然而,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我们却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试问,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幸福都难以实现,何谈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呢?

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这就正如断臂的维纳斯能给人更多美的享受一样。这样一种生活哲学也与奥地利着名作家门罗的名言不谋而合--幸福应该是带有缺陷。心里健康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晴雨表”,要积极正确的幸福观,打造健康快乐的生活。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重建转型时期的价值体系迫在眉睫。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着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他用独特的整体社会学视角,不仅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然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会整体的道德就面临巨大的“空窗期”。如今,这样的情景再次上演。目前,我国正面临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三化”并进,人们普遍处于焦虑迷茫、不知所错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传统道德美德成为治理转型“阵痛”的关键。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小病小灾,打针吃药就能治愈,但如果一旦并入膏肓,哪怕“亡羊补牢”,也“尤未晚矣”。如今,遍布周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类的事实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有之、仇官仇富者有之、骄奢淫逸者有之„„以上种种不良的心理问题,都凸显了加强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心理疏导,利用心里机构、学校等对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挫折教育和心里品质教育,此其一;要建立心里疏导体制,搭建系统而全面的网络化平台,此其二;要完善心里咨询等方面的立法,尤其是要保障弱势群体,如精神病人、受灾民众等,赋予他们合法权利,保障其权益,此其三。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世界着名短篇小说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描述。这段话至今读起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加强心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要重建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要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于此才能真正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健康幸福的生活如绚烂的阳光,洒满大地!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沿着复兴路 共筑中国梦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本质的核心内容。

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梦想,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梦想,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回首近代以来,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个人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吃饱穿暖、下海经商、有车有房„„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再次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对接着“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群众期盼。个人敢做梦,国家能圆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北京的长安街,取盛唐之意,贯穿于建国、复兴二门间,谓之长治久安。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纳入标准与政府担心的矛盾统一于人民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中如画般的景色,现在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肆无忌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攀比并炫耀般的过“高品质”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出大量废气、毒气,尤其是PM2.5,成为空气污染的元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PM2.5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的政策一经出台,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初衷在于提供环境治理措施的可靠依据,监测并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治理,以改善大气环境,维护人体健康。而地方政府则担心空气质量不达标,增加环保部门的环保压力。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矛盾对立面在于监测PM2.5初衷考虑的是人民利益,而地方政府的担心似乎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将PM2.5作为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是希望通过监测数据,动态跟踪等手段将大气污染的元凶抓住,以便于为治理措施出台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大气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的目的,更多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从表面上来看,地方政府关于蓝天数减少,空气质量不达标,面子上过不去,给环境保护工作增加压力等担心更多考虑到了政府的利益。二者看似是对立的,实则不然。

地方政府的担心核心也是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地方政府的担心不无道理,以往的环保报告往往比较笼统的阐述空气质量,如优、良、中、差,或轻度污染、中度或重度污染,对于具体数据没有阐述,如若对空气质量进行量化分析,从感官上来讲会强化其负面效果,可能会引起群众恐慌。而监测对于环保部门在技术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在短期内,无法达到群众满意的空气质量条件,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甚至冲突。因此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来讲,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既然二者统一,无论是标准的出台还是政府的担心,落脚点都在于保障人民群中的利益,那么就应该按照这一标准,奔着最终的目标,科学执行这一标准。在保证群众知情权的同时,也为大气污染的治理贡献科学数据。也不枉人民群中的期盼,满足群中的空气质量诉求。

“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治理大气污染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治理大气污染,唯有先科学规划空气质量标准,这是让国人生活在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世界里而迈出的第一步!

公务员考试申论:跳出“一亩三分地”才有一体化

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共赢

从两会到现在,“京津冀一体化”一直是个社会热点。日前河北出台新型城镇化有关政策,提出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与此同时,京津两地积极推动 “双城”交通一体化,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已经提上日程。这一系列举措,让人们感受到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前行步伐。

总书记在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强调应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首都功能的调整疏解,通讯、交通设施的统一连接,意味着行政资源、民生资源和市场资源将突破已有行政区划,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优化配置。那么,如何真正跳出“一亩三分地”?如何把资源切实配置好?

实际上,就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现实课题而言,从区域发展平衡,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再到克服日益凸显的“城市病”,谁也不可能唱好独角戏。而且,从以前京津冀合作的经验教训来看,“抱团”之路的曲折与艰难,与“一亩三分地”的思想障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行政壁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羁绊等密切相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从政府方面而言,亟须以全局眼光、系统思维,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作用的协同式治理体系。不仅在施政观念上打破“一亩三分地”,也应体现在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实践中。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出三地发展的大蓝图,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市场环境等方面形成具体支撑。只有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另一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操盘者,其决定性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决定了分工协作的未来。客观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定位的差异,不同城市对于行政、民生资源和产业的转移,存在诉求上的差异。目前,北京发展走到了一个拐点,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多重压力;天津需破解产业升级等难题;河北钢铁等“两高”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京如何通过“舍”而后“得”,天津如何做好“加”与“减”,河北如何实现“转”与“调”,说到根子上,还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

最近,廊坊市市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北京准备向外转移的1000多家企业,廊坊并不会盲目地接收。他们将从企业清单中精心筛选目标,避免低质低效项目进入。实际上,对发展路径的选择,恰恰说明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大洗牌中,地方政府再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应按照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胃口”、产业经济规律来办事。简言之,就是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这是产业调整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功之要。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打破条条框框,协同方方面面,以改革逻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个积极性,就能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课题提供示范和样板。

第四篇: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民政事业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召开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突出“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一重大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高度重视,必将对进一步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民政的职能作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情况,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政工作,表彰为民政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政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政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成就。一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建立灾害救助制度,把救灾工作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三是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有效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四是建立孤儿国家保障制度,使这个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能够生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在祖国大家庭里健康成长。五是建立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和全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尊重和优待。

二、当前民政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利益格局深刻变革,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明显改变,对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对获得公平的机会、实现全面发展有了更迫切的愿望。相比之下,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公共管理服务还不能满足人们的期待和愿望。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和发展。

三、全面加强民政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整合资源,构建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家庭和群众、职能有机统一的管理服务体制。一要发展基层民主,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政府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通过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二要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效能。按照属地原则,建立面向社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建立为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三要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发展社会互助团体和组织,鼓励企业、团体、家庭及个人开展社会互助和慈善活动。

四、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并把民政方面的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和检查落实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新增财政投入要优先用于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健全协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民政工作的新格局。

【热点时评】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普遍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了灾害应急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国家孤儿保障等政策法规以及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出色完成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任务;城乡基层群众自治不断深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婚姻、殡葬、地名服务管理不断完善。民政在保障基本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维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有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社会已经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民政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使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利益格局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期待。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已经日显迫切,这些都使民政事业有了更宽广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民政工作是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必须发挥好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发挥民政的保底作用,成为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担当者;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发挥民政的基础作用,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促进者;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发挥民政的支持作用,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有力支持者;围绕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努力发挥民政的支撑作用,成为基本社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这是时代和人民对民政工作的新期待,是党和政府对更好地发挥民政职能作用的殷切期望,是民政系统在新起点上继续开拓进取的努力方向和光荣使命。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民政工作的重要性,把民政工作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形势,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建立领导有力、组织健全、协调畅通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加大民政事业投入,为民政工作创造必要条件。

环境保护

一、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群体性抗争 环境保护

二、热点材料:

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重金属污染。从陕西凤翔铅污染、湖南浏阳镉中毒、山东临沂砷污染、云南曲靖铬污染,再到柳州的镉浓度超标,重金属污染一次次刺痛人们的神经。如果说,重金属的污染集中在内陆地区,而且污染的主要是土壤和饮用水的话,那么,近期备受关注的PM2.5监测则指涉的是空气颗粒物的污染,而频繁的漏油事故更是将“污染之手”伸向了海洋。环保部每年接到的环境复议案件数量在急剧上升─2008年环保部受理的复议案件数量是前十年的总和,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增长87%。实际上,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全国群体性事件的十大原因之一,位列第九。其中环境污染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的年增长率为29.8%。大部分未能妥善解决的环境事故引发了群体性抗争,而一些影响面广、危害长远且难以修复的污染,一旦“失控”,引发的则可能是一场公共安全危机。这种趋势,在前些年的松花江污染中和最近的柳州镉浓度超标事件中有所体现。

三、应对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1、污染受害者求偿难:一方面,由于环境责任保险立法滞后和很大一部分环境污染跨流域乃至跨国界,造成肇事者责任不好认定。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环保部门直接由地方政府领导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存在,地方环保部门身份尴尬,执法力度有限。

2、理性途径走不通,极端维权频现:现行的污染治理体系高度地行政化,当整个地方行政体系偏向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隶属于行政体系的环保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维权求偿的难度极大,导致部分受害者采取极端维权方式。

3、引发暴力抗争,行政部门被迫出面解决问题,而抗争措施因过于激烈而违法,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最后获得解决的是群体性事件,而不是污染事件,污染只是不继续发生,已造成的污染还在搁置;村民还没有获得赔偿,污染造成的损失没有解决。

四、遏制污染的措施:

1、解决我国环保立法存在的经济处罚罚款低落实差,刑事处罚量刑偏弱的问题,提高法律上设定的行政处罚上限,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2、法律部门应为受污染损害的民众及时提供司法救济,积极探索、建立环境司法保护的新机制,尝试推行环保公益诉讼。

3、建立独立负责任的环评体系,严把审批关从源头控制污染。建立事前环境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在环境管理上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建立对于环保部门环评审批权的约束机制,对环保部门及其负责人的环评审批权进行有效制衡。

文化软实力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标准表述】

关键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近些年,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对此,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委员认为,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体现出执政党对当代国际社会竞争态势的敏锐洞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中华文明的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 切勿GDP化 功利化 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

现在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

冯骥才委员表示:现在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让人有点搞大跃进的感觉。数据显示,中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中,有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目前,各种文化产业园建设仍呈“遍地开花”之势。“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切勿把文化„GDP化‟、„功利化‟。”

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把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不能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今年的文化工作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就是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进”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不是说建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不应该,而是说不能把这些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冯骥才说,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第二,从文艺上来讲,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化经典,来支撑文化的高峰,使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是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医患关系

一、关键词:

医改 医患关系 医患纠纷 重建信任

二、热点材料:

陈先生向媒体报料,称妻子在医院生产,因助产士嫌红包少被报复,肛门被缝。此事经卫生部门调查,确认为不存在肛门被缝而是生产过程中处理痔疮。后来,警方认定未发现故意伤害行为。但在“缝肛门”被媒体报道之后,人们将此当成事实,据此产生了诸多评论。

2011年9月5日,一位患儿父亲称,自己用8毛钱的药治好了10万块的病,并指责医院进行过度医疗。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之后发酵成“八毛门”。如今它已影响了患儿家长的就医理念。在深圳市儿童医院,8天内就出现了3例患儿家长拒绝手术的情形。

2011年9月21日,患儿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治疗,随后经 历治疗、回家、重新返院治疗一系列波折。此期间,患儿父亲因对医生的做法产生质疑,要求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并进行录音。因患儿父亲不信任医院而引发的“录音门”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思考。

三、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探究

医生:待遇与投入不成比例,医疗市场的不规范竞争,少数医德败坏现象被曝光,造成情况很普遍的错觉。

媒体:为符合公众想象,消费读者情绪,失去报道的基本客观和理性。

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对医生职业缺乏了解,有天然的抵触和畏惧。

医院:医疗收费不透明,患者对具体的医疗收费项目的内涵不清楚,而且技术性、劳务性投入量很难准确量化,信息不对称民众自然疑虑重重。

法律:多轨制导致两套鉴定程序并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往往会成为医患双方博弈的焦点,让法院无所适从。

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不独立、无权威,无法赢得患者信任。

四、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

1、政府应加大投入,进行制度改革:一方面完善医保让民众看病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应让医生获得跟付出成正比的回报。

重新定位医院的角色,在基本的医疗服务领域实现“去商品化”。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

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医生的收入、职称、地位不再依附于医院、行政、药品和医疗检查,彰显医德医术的价值。

2、完善相关法律立法,设立一些第三方的权威机构,为消弭冲突提供必要的缓冲地带。

3、媒体和记者则应专业谨慎,立场不偏不倚,用扎实的调查而不是想象的新闻去报道冲突双方的声音。

4、进行引导,重建社会信任,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医患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也应对对方抱有“同情之理解”,这样才会尽可能避免误解,共同寻找矛盾的解决渠道。

能源价格改革

能源价格改革:最后的冰山开始融化

过去在亚洲开发银行做能源专家,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10多年来的研究方向,没有离开过中国电价改革。在林伯强的记忆中,10多年来,包括电价改革在内的能源价格改革曾多次蓄势待发,却都无果而终。

政府始终在寻找价格改革的最佳时期。可资源价格的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政府需要小心平衡的是,在完善价格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同时,不会大幅推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价、电价、油价,进入“一改革就涨价”的恶性循环。

这次两会,林伯强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能源价格改革的影子——温家宝总理用100多个字描述了价格改革的方向,包括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等内容。

与庞大的能源价格改革系统相比,居民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可算微不足道。但在林伯强看来,这却是整个能源价格改革的艰难起步。

10多年间,林伯强多次提出阶梯电价的改革思路,也曾为决策部门设计过多套电价改革方案。这一次,真是即将实施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占到95%以上。可以说,放开价格的任务基本完成。但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资源、能源和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

杨先明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多年的提案都与优化经济结构相关。他告诉记者,由于资源能源价格过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过去10多年来,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拔地而起、遍地开花。事实上,我国的资源能源状况已经难以支撑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杨先明说,我国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更需用价格杠杆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再依靠低价资源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说,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未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

除了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小步前进,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推出了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也被认为是价格改革的破冰之举。

我国能源价格改革仍不彻底,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煤和计划电”——煤的价格早已经市场化,但电的价格还是政府定价。结果是,煤炭企业总有涨价的冲动,但电厂即使背着巨额亏损的包袱也不能涨价。

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打出了“压煤价、提电价”的改革“组合拳”,暂时缓解了长期纠结的煤电矛盾。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对久拖不决的能源价格改革而言,仍然传递了较为明确的行动信号。

许善达认为,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需要政府智慧平衡改革所触及到的各方利益。对于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等难啃的硬骨头,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妥善推进,防止顾此失彼。学者林伯强说,从目前政府释放的信号看,今年价格改革的突破口,可能就在居民电价试行阶梯电价、天然气价格等方面。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已经为此预留了一定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CPI预期定为4%,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中央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区间回归,有利于稳定物价。而提出这一目标,显然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

能源价格改革

能源价格改革:最后的冰山开始融化

过去在亚洲开发银行做能源专家,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10多年来的研究方向,没有离开过中国电价改革。在林伯强的记忆中,10多年来,包括电价改革在内的能源价格改革曾多次蓄势待发,却都无果而终。

政府始终在寻找价格改革的最佳时期。可资源价格的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政府需要小心平衡的是,在完善价格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同时,不会大幅推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价、电价、油价,进入“一改革就涨价”的恶性循环。

这次两会,林伯强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能源价格改革的影子——温家宝总理用100多个字描述了价格改革的方向,包括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等内容。

与庞大的能源价格改革系统相比,居民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可算微不足道。但在林伯强看来,这却是整个能源价格改革的艰难起步。

10多年间,林伯强多次提出阶梯电价的改革思路,也曾为决策部门设计过多套电价改革方案。这一次,真是即将实施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占到95%以上。可以说,放开价格的任务基本完成。但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资源、能源和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

杨先明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多年的提案都与优化经济结构相关。他告诉记者,由于资源能源价格过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过去10多年来,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拔地而起、遍地开花。事实上,我国的资源能源状况已经难以支撑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杨先明说,我国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更需用价格杠杆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再依靠低价资源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说,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未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

除了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小步前进,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推出了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也被认为是价格改革的破冰之举。

我国能源价格改革仍不彻底,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煤和计划电”——煤的价格早已经市场化,但电的价格还是政府定价。结果是,煤炭企业总有涨价的冲动,但电厂即使背着巨额亏损的包袱也不能涨价。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打出了“压煤价、提电价”的改革“组合拳”,暂时缓解了长期纠结的煤电矛盾。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对久拖不决的能源价格改革而言,仍然传递了较为明确的行动信号。

许善达认为,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需要政府智慧平衡改革所触及到的各方利益。对于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等难啃的硬骨头,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妥善推进,防止顾此失彼。

学者林伯强说,从目前政府释放的信号看,今年价格改革的突破口,可能就在居民电价试行阶梯电价、天然气价格等方面。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已经为此预留了一定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CPI预期定为4%,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中央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区间回归,有利于稳定物价。而提出这一目标,显然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

公车治理

【背景材料】

近日,有消息称,由国管局牵头联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负责修订的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基本会签完毕。该修订方案中规定: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排气量、30万元,而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

【名师解析】

治理公车,关键不在于给公车的配置制定标准,而是公车的性质要回到姓“公”不姓“私”。既然购买公车的钱来自纳税人所交纳的税,性质是公款,公车的用途也是作为公务使用,那么,公车理应从标准制定、购买与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有公众参与、公众决策、公开透明。

姓“公”不姓“私”的公车,首先从公车使用的标准上,就要有公众的参与、决策。什么人可以配置什么级别的车,各地都制定了许多标准,但恕我直言,这些标准都是使用公车的人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他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标准如何确定也没有向公众说明理由,在使用公车上,更是公私不分。

公车要姓“公”,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公车消费的预算上要向公众及其代表公开,要经过代表审议,受到公众的监督。现在,每年提交给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只有一个笼统的项目,根本看不出“三公消费”到底有多少,对于“公车消费”,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解释说,现在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这一项,政府支出中有“购置费支出”,这个范围很广,既包括汽车,也包括桌椅板凳,也包括办公用品、电脑、纸张等等,细还细不到每一项的支出。

正因为如此,公众连公车的数量都是一头雾水。以北京市为例,今年4月份,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目前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而今年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并且,当记者就北京公车数量采访本市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如果公车数量都很敏感,公车焉能姓“公”呢?

最后,姓“公”的公车,用途只能是公用,如果公车私用,那就是贪污,必须接受刑事处罚。1995年8月,意大利西西里岛墨西拿市市长布赞卡仅仅因为用公车接送过妻子,就被意大利最高法院判处6个月监禁。而我们的公车私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有几个受到那怕是纪律处分?所以,要让公车回归姓“公”,就必须要用刑事手段来严厉惩处。

要治理公车,让纸面上的规定得到落实,就需要制度“给力”,这个“给力”就必须让公众全程参与到规则的制定、日常的监督以及事后的惩戒上来,只有公众成为公车的主人,公车才姓“公”不姓“私”。

第五篇: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写作热点:谈铁道部撤销

【关键词】铁道部 改革 票价 政企分开

【背景链接】3月17日早上8点19分,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出消息称,新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今天已正式挂牌,挂了6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牌子将被送到中国铁道博物馆。

铁道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最早的部门之一,自1949年成立以来,铁道部除1970年至1975年间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之外,一直延续至今。铁道部在60多年间虽然历经风雨,但始终保持着政企合一、政监合一、政资合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外界称为“铁老大”。

64年来,无论是为战争服务,还是为经济建设、抢险救灾,铁路部门都充分发挥运输骨干作用,调集全路运力,畅通运输通道,抢运救灾物资,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了可靠的运输保障,创造了辉煌。这些被业界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

而随着社会发展,当年发挥重要作用的政企合一管理制度受到越来越多质疑,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变。实际上,自1992年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关于铁道部政企分开的改革始终在进行。

1992年,铁道部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993年成立了广铁集团,1995年建立了大连铁道有限公司。

1998年以后,铁道部进入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当年,工程、建筑、工业、物资、通信五大总公司开始逐渐与铁道部实行结构式分离。

2000年,昆明铁路局和广铁集团开始模拟客运公司运营,上述五大公司也完全与铁道部剥离。

2003年以来,陆续将中国铁路物资、设计、施工企业移交国资委及所属企业管理,中小学、医院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2008年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承担者,铁道部并未被纳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铁道部自身 的体制被认为是未纳入交通运输部的主要原因。其既是政府机构,又经营着铁路运营,资产总额高达数千亿元。

2008年3月11日国务委员华建敏所作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称“考虑到我国铁路建设和管理的特殊性,保留铁道部。同时,要继续推进改革”。而当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裁李绍德和经济学家厉以宁就预言,“最终的方案肯定是将铁道部也并入交通运输部。”今天这个预言变成了事实。

总之,铁路改革是形势发展需要、民心所向,社会各界对铁路改革呼声很高,有关方面对铁路改革已研究酝酿多年。加快推进铁路体制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客观需要,是铁路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铁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标准表述】

【必要性】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近些年,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政企不分、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等。事实证明,随着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形势任务发展需要,突出表现在:

1.在政企合一的模式下,铁路企业不能成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内部缺乏动力,外部缺乏压力,经营状况不佳。2012年上半年税后亏损额达88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61%。

2.社会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领域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铁路建设资金紧张状况难以得到有效缓解。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管理搅在一起,责任不清,安全监管与企业利益角色冲突,安全责任难以落实。随着铁路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和运行速度不断提高,铁路安全运行形势更加严峻。

3.铁路具有大运力、低能耗、低成本优势,在整个交通运输领域举足轻重,铁路独立在外,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组合优势发挥不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现状】

铁路主要分为交通部、交通部下属的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三个系统,其中:①交通部统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体现政府的政策制定功能;②交通部下属的铁路局负责安全和质量的监督并拟定技术标准,体现出政府的监督监管功能和标准制定功能;③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全部企业职能,包括运输、建设、筹融资等功能。

铁路作为一个重要服务性行业,早已纳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范围,但由于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具有高度集中、一盘棋和半军事化等特殊性。根据现有情况分析,完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铁道部将“一分为二”,一部分并入交通部,在交通部设立铁路管理总局,行使政府管理和监督职能;另一部分组成中国铁路总公司,下设若干个区域性分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铁路政企不分,铁路经营单位说政府不是政府,说企业不是企业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也有利于充分调动运输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大众,服务旅客货主。

【影响】

改革铁路现行管理体制,将铁道部并入交通部,是一项重大改革措施,不仅对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特别是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一块堡垒”在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被最终攻破。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

1.实现政企分开,不仅有利于铁路的运营体制改革,也有利于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铁路投资与运营的严重低效、相关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保障等问题。

2.中国铁路总公司成为市场主体,可以落实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改革,转换运营机制,提高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提高铁路企业经营化水平,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

3.通过明确和强化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国家铁路局的安全监管责任,有利于从体制上保障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

4.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可以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和“无缝”连接,有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交通格局。

5..政企分开后,市场化运营会提高铁路运营效率以及盈利能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铁路建设,后续的债务处理、铁路建设新的融资方式及渠道的建立、铁路总公司进一步市场化的改造等改革措施都将降低铁路设备公司应收账款和财务费用,有利于轨交设备企业产品需求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轨道交通产业链中的上市公司都将受益。

与电力、电信、石油等有相近特点的行业相比,铁路改革更加复杂,属于深水区改革。改革需要支付“成本”,改革越迟则成本越高,但改革的成本终究小于不改革的成本。多年迟滞的铁路改革重行启动,必是成本高企,其推行力度,最终将体现新的决策层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改革核心问题的认知度。

【措施】

当前,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发展迅猛,为推进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可以说改革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考虑到基本“国情”和基本“路情”,推进铁路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铁路运输企业区域性竞争与充分发挥运输资源整体优势的关系。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后,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各区域性公司之间将引入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我国铁路运输资源,特别是路网的完整性,以及运输能力和运输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要在提倡竞争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确保运输资源不浪费,并最大限度地把运输潜力挖掘出来。决不允许各自为政、恶性竞争,更不能将原本完整的路网搞成各自为政的“多国铁路”,浪费运输资源,降低运输效率。

其次,要处理好铁路的巨额债务问题。这些年来,随着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铁路负债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铁路负债已经高达2万多亿元人民币。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后,这些债务显然不能由并入交通部的铁道管理总局这一政府管理部门负担,但是如果将债务完全转移给刚刚成立的铁路运输集团总公司,将对其是一个巨大负担,也不利于调动其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积极性。考虑到铁路巨额负债绝大多数支出是用于铁路建设的事实,建议国家适当冲减铁路的一部分债务,使改革后的铁路总公司

能够轻装上阵,真正充满活力。应当看到,2万亿的债务对铁路是个大数,对国家来说并算不上什么。与其拿那么多钱去无偿援助其他国家,不如减免国家铁路的债务更有利。

第三,要解决好改革不搞翻牌公司的问题。受原有管理体制所决定,铁道部对下属铁路局的管理实行的是行政管理,致使铁路企业既缺乏运输调度自主权,也缺乏自主经营权。铁路局更像是一个运输生产的组织单位和管理环节。管理体制改革后,要防止简单地搞翻牌公司,虽然名称换了,但换汤不换药,以前怎么干还是怎么干。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自”主体。唯有如此,才能把新体制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促进我国铁路事业的健康、科学和快速发展。

第四,要保证铁路的普遍服务和相当程度上的公益性。铁路定价确实应 当具备商业合理性,在商业经营上应当可持续,即使考虑到铁路客运的半公益性质,15年不变的定价体系也是不可持续的,还会带来许多副作用。但中国铁路不能彻底摆脱公益性特征,因为其服务覆盖面极为广泛,仅此一端就决定了中国铁路不应完全商业化。改革后的铁路票价可以适度上涨,但涨幅不能失控。将来如果引进非国有股东,我们必须有效防范那种追逐盈利部分业务而推卸普遍服务义务的“挑奶皮”行为。

【预测方向】

改革中的政企关系

【参考范文】 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

——由改革中的政企关系说开去

企业改革和政企关系的调整是贯穿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始终的重要课题。依据产权关系,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处于改革过程中的企业归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原国有企业, 一类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非国有企业, 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在市场经济中这两类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由于我国经济在转轨、政府体制也在转轨, 因此, 政企关系也就成为改革中的重点话题。

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 谋求的是关系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而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 企业所谋求的只是微观经济利益, 很少考虑社会公共

利益。虽然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 但微观经济主体在利益追求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宏观经济利益并不完全吻合。因此, 这就需要一个超越于微观经济主体之上的组织来对企业进行干预和协调, 这就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要完成此责任就需要构建有效的政府。有效的政府是建立在政府的权威基础上的有能力的政府。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政府要在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健全市场规则;要抓紧市场建设, 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要改革市场管理体制, 加强对统一大市场的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是市场化的企业, 它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决策、具有创新能力, 充满生机活力。市场化的企业是真正的独立法人, 依法享有民事权力, 承担民事义务。企业的独立自主性表现在组织独立、财产独立以及法律地位的独立, 这种独立地位应当受到政府的尊重和保护。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要求与国际市场或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制度, 无论是财务管理, 还是职业经理人的聘任等, 都有公认的国际准则和法治规范。目前,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有沿着这个目标不断深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与企业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对等关系。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和规范。企业作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享受民事权利的法人, 当受到政府的违法利益侵害时, 应求助于法律, 利用法律来制约政府的行为。政府的行政行为只有在符合法定程序的前提下才可能是合法的, 只有在法律程序的约束和指导下才是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了, 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健全了, 企业才能真正地参与市场竞争。也才能真正地根治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违法行为。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等重大改革课题。因此,要真正实现市场的有序化和企业的规范化,就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企业关系。

【一句点评】如何在市场化和公益性之间寻求平衡点,这对计划经营了60多年的铁道部门来说,无疑是一个新课题。

申论、写作热点:流动人口管理

【关键词】流动人口 户籍管理 公共服务

【背景链接】

在昨天(3月6日)下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召开的首次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公安部表示将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使长期在城市并连续居住、参加社会保险的流动人口公平公正有序落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提出,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全国政协召开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回应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推进城镇化涉及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时表示,公安部正着手多项工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

【典型案例】

2006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平均每月收入约为966元,其中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人占一半以上,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了被调查的农民工总数的33.7%,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截至2005年10月31日,上海流动人口达到581万人,其中留居上海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达到438万,占实有流动人口总量的75.39%。20%的人仅接受过小学以下的教育,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占26.61%,根据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北京84.5%的流动劳动力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流动劳动力分别只占2.2%,5.7%和8.5%。

2003年~2008年,广州市共发现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7.5万例,其中户籍人口肺结核病人4.7万例,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2.8万例。2008年广州新增肺结核病人共11951人,其中一半人数是流动人口。患上肺结核的流动人口最常见于番禺区、海珠区、白云区等流动人口密集地。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我国是流动人口大国,出现大量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是:

1.以经济因素为主。老家的“推力”是他们外出流动的重要原。“为了挣更多的钱”是流动人口从老家出来的最主要原因,因为“老家太穷”而外出流动的流动人口比例为2218%;

这些人主要是在农村经济收入低下等“推力”因素作用下离开老家的,为了生存而流动。2.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人口的增加,产生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3.政治因素。包括政策引导,如三峡大坝、新疆兵团、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引导。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增加,必将使得农村耕地的减少,这使得他们这些人的生活更加没有保障,而相对的城市居民生活福利待遇好,吸引大量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为城市化建设做贡献。

4.少数人为了“开阔眼界”和“学习技能”。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充电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少数流动人口是为了追求自身发展从老家出来。[影响分析]

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具体有: 积极影响:

(1)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里,带动了本地区的发展。因为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从而拉动了消费增长,为城市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2)促进了城市当中的劳动力的合理分配。由于人员的竞争,使得各个岗位的人员流动更加合理与优化。

(3)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城市的生活当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交汇,在文化上的差距也会让迁入者不断的自我学习,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4)增加了农民收入,积累了建设资金。事实证明,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剩余劳动力的向外流动,不失为在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下,农民脱贫致富的捷径。一些在城市当中学得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回乡带领更多的人走发家致富的道路,走向小康之路。

(5)提高受教育水平。可以给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不仅使自己的孩子有了更高的文化素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消极影响:

(1)给城市交通、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在节假日,交通拥堵严重,随地吐痰,乱仍纸屑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给城市生活环境带来了压力。

(2)增加城市住房压力。导致对城市当中的土地的过度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3)增加城市安全隐患。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得城市当中的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外来人口犯案的几率与比例升高,给城市市民的生活与安全带来了更多不稳定性。

(4)影响农业长远发展。大量的农村中轻壮年涌入城市当中,就使得农村中缺乏足够的劳力,农村中多剩老弱妇孺,农业生产会因此造成下降,给整个农业领域带来不良结果。

[对策措施]

1.户籍改革。让流动人口享有同城待遇的关键是户籍问题,建议各地区放宽户口迁移限制,逐步、有条件地解决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同时要大力传播“流动人口都是城市新居民”的新理念,不断提高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认同感,以开放的心态与包容的胸襟接纳流动人口。

2.教育培训常态化。要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包括法制教育、技能培训、素质培养等,要充分利用电视、板报、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切实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

3.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力抓好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待遇的落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居住服务方面,逐步将有稳定职业并在本地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纳入供应范围。就业服务方面、子女就学服务方面、医疗计生服务方面,努力使流动人口享受与本地人同等的服务。

4.权益保障制度化。加强法律援助,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援助;加强劳动保障,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企业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

5.管理方式科学化。改进管理方式,确保流动人口查得严、管得活、控得实。逐步推行“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逐步在乡镇街道设立综治服务中心,计生、公安等多部门合署办公,做到合作办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为流动人口提供登记、办证等一站式服务。

【一句话点评】

流动人口问题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关键在于探索合适的管理措施,扬其利避其弊。“实施居住证制度”有望取得好效果。

热点: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 民族复兴 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

【背景链接】

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11月29日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他们以表现中国170多年来奋斗史的展览为背景,向人民郑重宣示其政治抱负:承前启后,实干兴邦,带领人民走“中国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说:“刚才我们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也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观后感触良多,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这个民族近代以后遭受苦难之深重,处处牺牲之巨大,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地奋起抗争,我们也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我们开始安排了自己国家的建设的伟大进程,这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地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自1840年以来,我们是持续奋斗,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大家都能感到。

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回首过去,我们全党的同志要牢记,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我们审视现在,全党同志都要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么我们展望未来呢,全党的同志也必须牢记,把蓝图变成现实,我们还将走很长的路,我们必须为之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奋斗的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的为之共同努力。所

以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的共产党人就是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建设好我们的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我们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要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历史目标奋勇前进。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标准表述】

【定义】

“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他还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目标】

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

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时间过半,任务超额过半,十八大又围绕这一核心目标系统地设计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要求】

一、中国的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中国的复兴是有根的复兴,有历史之根、文化之根、文明之根,才能形成参天大树,也才能形成浩瀚林海。

中华文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将成为中国文明复兴的不竭的“源头活水”。“亦古亦新”的21世纪中国文化,将如浴火重生的凤凰,以美妙的身姿照亮整个人类的天空。

二、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天。中国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中国将创造人类历史前所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三、中国的伟大复兴将推动人类走向世界大同。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和合型的世界大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构建和合型的国际秩序,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范文】

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伟大的事业的都需要从实干做起,坐地空谈说不出成绩,指手画脚画不出业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同样发扬实干精神,以实干之基托起中国复兴之梦。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17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苦难。面对列强的凌辱,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破灭;面对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破灭;面对奋斗征程中的坎坷与挫折,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破灭;面对人世遭逢的巨大自然灾难,我们的中国梦没有破灭。一代代的中国人,怀揣着梦想,追逐着梦想,挺直了脊梁,憋足了一股劲,胼手胝足,顽强奋斗,走出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今非昔比,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为这个梦想奋斗,是光荣的。

我们的成功来自于实干。“一百个纲领不如一次行动”,再好的纲领如果仅仅停留于纸面,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外传》中说“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多言不如多行,多行才能多功。历史实践也证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无数仁人志士千辛万苦、流血牺牲的结果,在民族大业面前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中国的建设事业的成功是无数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心血汗水浇灌的结晶。

我们的未来还得靠实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种自信力来自于我们坚定地正确道路,也来自于我们永不停滞的实干脚步。在未来的征途中,不容我们任何懈怠,也不容任何满足,需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踏实苦干的实干精神。习近平在此场合强调实干精神,是对领导干部的勉励,更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继续发挥实干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中华民族复兴之征程,道路依然充满荆棘,挑战依然艰巨,但在胜利的曙光面前,我们依然需要脚踏实地,用实干之基托起中国复兴之梦。资料简介:

资料简介:

热点 遏制海南旅游乱收费 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海南 旅游 乱收费 规范行业发展 【背景链接】

日前,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定之接到一封外地游客的来信,年近七旬的安徽省淮南市退休职工姚远反映,在海南旅游期间遭遇导游乱收费、随意增减服务项目、服务态度差等情况。

在信中,姚远以《海南岛尴尬之旅》为题,讲述了从今年3月9日至13日在海南旅游期间遇到的种种扫兴事,并将批评的矛头直指导游熊擘,称其收取高额自理景点费用,减少行程中安排的椰梦长廊、东山岭、文笔峰及分界洲景点;增加行程中没有安排的祈福湾,欺骗游客消费;对待不消费的老人态度恶劣;自费景点和购物点安排多、时间长,行程中在景点的时间短,匆匆了事。

【典型案例】

一、微博实名认证用户罗迪发布微博称:“朋友一家3口前天在三亚吃海鲜,3个普通的菜被宰近4000元。该微博发布后,引起网友的热议,一些网友纷纷转帖并留言称自己也遭遇过类似情况。随后,管理方无视当地宰客风盛行之实,先后以“零投诉”“无法举证”冷漠应对,由此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三亚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二、继三亚“宰客门”、“打人门”事件之后,近日网络再度曝出三亚“导游门”事件。网上一段视频曝光了山东游客郑先生在三亚入住酒店时被当地导游要求追加1000元,“不交钱就不给钥匙”,此外,导游没有按照行程预订的路线带团游览,还强迫游客购物消费。记者就这段视频曝光的内容进行深入调查。

近日,网络上一段视频曝光了山东游客郑先生在海南旅游的不愉快经历。视频上说,腊月二十五,郑先生一家三口花了8000多元报名海南三亚双飞五日旅行团,可是却在三亚碰到了一连串的窝心事。

郑先生在视频中说,导游要求游客每人追加1000元,当时车上有32人,其中一半交了钱,包括自己在内的15人没交。“吃完饭在酒店里,交了钱的游客,导游就给钥匙,没交钱的他就不给,导游说‘你们再想想,不交钱我们不给钥匙。’”郑先生说,当晚,15名

游客在大厅里等待了三四个小时。在此期间郑先生打电话向当地旅游部门和110投诉,但郑先生称“他们可以说有点置之不理”。

除了强行收钱外,郑先生称,导游并没有按照原来规划好的路线游览,很多计划之内的景点都没有去,而是按导游的线路走。郑先生说,导游还强迫游客去一些消费场所购物,“一个人消费不能少于50块钱,导游在车上明摆明地跟我们这么说。”

这段视频被广泛转载,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纷纷对郑先生的遭遇表示气愤,将矛头直指海南和三亚旅游业。一些网友表示,三亚再不整治,不仅会影响以后的旅游业,还会给整个中国的旅游业抹黑。还有一些网友表示本来打算今年去三亚旅游,现在也要改变计划了,“挨刀毕竟难受”。

三、游客爆料:三亚热带天堂公园不接待散客?

近日,人民网海南视窗接到多名游客反映称,自己在三亚乘坐出租车欲前往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时,均被告知该景区已经不接待散客了,让他们不能理解。

二.行业管理不规范。旅游行业比较混乱,旅行社入行门槛低,经常发生欺客宰客现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和处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经营,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旅游质量监督队伍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

三.导游工资体系不健全。一些导游说,所谓的回扣,在业界叫‘佣金’,属于合理收入。导游没有工资,没有社保,唯一的收入就是它。由此可见导游自身的工资是没有保障的。导游只要拿到出团行程单,便和旅行社形成“自然”合作关系。行程结束,双方结算佣金,合作关系终止,没有具体的工资薪酬。

【影响】

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对当地有众多的好处,表现在:

一、旅游和休闲的发展最直接的是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黄金周长假对旅游、商业、餐饮、交通、景区、文化、体育、银行、保险、通讯等各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成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00年“十一”至2007年春节,19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4亿元,带动民航实现客运收入332亿元,铁路实现客运收入233亿元。

二、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我国约70% 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黄金周长假为中长途旅游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旅游、文化、商贸等为特色的县、乡、村。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现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旅游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脱贫乃至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600万。

三、有效拉动了城市周边经济发展。黄金周期间,大量城市居民离开拥挤、喧嚣的环境,选择到城市郊区休闲度假,直接拉动了城市周边的旅游投资和消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分布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和景区周边的各种“农家乐”。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市“农家乐”超过数万家,大多数省份也都有数千家。

【对策措施】

一.要着力提升旅游企业素质。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支持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参与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推动旅游企业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推动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鼓励民营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加大“走出去”力度,推动国内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投资,打造中国旅游企业品牌。

二、要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入境旅游,增强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效益评估机制。加强旅游统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编制旅游卫星账户。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建立健全旅游规划的市场准入、执业资质、成果鉴定和实施监督机制。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水平,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制定各种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旅游行业标准制修订,提高旅游标准化应用效能。

三、要加快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贯彻《“十一五”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旅游管理干部和企业骨干人员教育培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积极推进旅游院校教育和学科建设,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

四、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以“12301”游客服务电话为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完善旅游国际航线,推动旅游支线机场

建设,推动通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推动铁路、水路客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五、畅通投诉渠道、及时认真处理投诉,规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形成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倒逼机制。国家旅游局今年将重点加强旅游投诉处置体系建设,进一步建设好旅游投诉和咨询服务热线,明确各级旅游部门处理旅游投诉的责任,特别是抓好黄金周和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间的游客投诉处理工作,努力做到“有诉必查,有诉必复”。

【一句话点评】

海南旅游又一次触动人们对旅游行业乱收费的反思,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努力。

下载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严”字当头 “实”其人生 3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最新热点汇总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最新热点汇总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寻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令人心焦!为了对付这一顽疾,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多个政府部门连续多年英勇战斗,立......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汇总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交通安全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7日下午四点左右,滨保高速天津界内发生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一辆山东籍小轿车撞上了一辆河北籍大客车,导致大客车侧翻,被......

    2011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1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论“税官家天下”的监 督弊端 作者:京佳教育 添加时间:2011-09-07 11:52:34 免费资料内容 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公务员考试,京佳教育为大家整理了......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选)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平正义 Tag: 福建公务员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2-04-17 来源: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 2012年春季福建公务员考试考试还剩3天......

    2013年公务员考试 申论热点

    2012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最美女孩 来源:考试大 2012年9月12日【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背景材料】 15岁的小姑娘梁春霞现在被许多网友称为“岷县最美女孩”......

    2012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2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2012年吉林省考公告 报名入口 职位表下载历年真题 复习备考资料等考试信息详请点击:http://t.cn/zW0Q1CU这里考试信息资料更新及时。吉林省公务......

    2010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社会热点类面试题是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中的重头戏,但是许多考生在备考社会热点时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将社会热点与答题结合起来。针对此,华图教研中心以“毒”豇豆事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