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差不多先生 教案

时间:2019-05-14 22:0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差不多先生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差不多先生 教案》。

第一篇:十二差不多先生 教案

十二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印发“作者简介”、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学习资料,并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作者简介”资料了解作者,完成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的学习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形似字注音组词

2解释下列词语

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精明:机灵聪明

精细:精密、细致

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德行:道德和品行

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学生解词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含义,并学会区分多义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作者介绍

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文章

(一)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

(二)文章内容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

明确: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1)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2)

外貌特征

眼睛:看得不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

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

思想:不很细密

(3)

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4)

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

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

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

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

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

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叙述“差不多先生”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

(注重引导学生在把握写作顺序时注意表示时间性的关键词)

(三)文章中心的学习

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

(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

明确:

(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小组讨论,也可适当点拨。)

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在上面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分析体会并回答)

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200字左右)

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答案不必拘泥,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三修辞方法的学习

找学生结合资料,讲解对设问、反问、反语的理解,其它学生可置疑并补充。

明确;

1设问、反问、反语的含义及特点

设问:在阐明观点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的一修辞方式。它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只问不答,激发人们思考,叫人们从问话中得出答案,也是明知故问。

反语: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教师适当补充)

2设问和反问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

同: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异: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是只问不答,但人们从问话中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为了加重语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修辞的作用,并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从文中各找出设问、反问和反语的例子,并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

(1)

设问:开篇设问,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注意。

(2)

反问:差不多先生的语言大都运用了反问,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3)

反语:差不多先生临走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

四总结

1学生总结

(可从词汇积累、感情体悟、技巧心得等多角度归纳总结)

2教师总结

上完了这一课后,希望同学们明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积弱不振,尤其是科学远落后西方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国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每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混吃混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长此以往,国家怎能走上富强康庄大道?胡适先生为了除去国人的“差不多”的通病,虚构了“差不多先生”,希望藉此纠正大家敷衍塞责的习惯,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世纪。各位同学,希望大家学完本文,能够检讨缺失,奋发向上,迎接光明的未来。

五作业

目标检测,并仿写作文《假行家先生传》

附:

一作者资料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第二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本站推荐)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难点: 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教学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学生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我不行先生传》来达到巩固三维目标和深化文章现实意义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差不多

1播放录音(寻人启事)板书课题、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学者、思想家胡适先生。(指名学生寻人提供线索)

(看样子,还是很难找,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具体趣事吧!)。

二、导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高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事件(买糖、读书、记帐、乘火车、请人医病)

2、(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请学生评价学生的补白事件,并了解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由差不多先生的外貌及个性特征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再找找。有人这样评价胡适:“胡适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有极为可观的成就,至今无人企及。”由此可见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其实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寻人,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三、析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指明学生介绍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2、教师明确

①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②抓议论句。

③抓开头或结尾。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

4、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点评。

明确: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四、寻读:赏析语言(这篇文章唤醒了当时很大一部分人,让他们觉醒,那这篇文章的魅力是无穷的,下来我们就语言来稍加欣赏一下。)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幽默、好笑、有讽刺意味)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幽默,好笑或具有讽刺性的句子。

3、那么大家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通过自主、合作进行品析。

(提示:品析句子的一般方法:朗读体会情感;分析语言的结构特征。)

4、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

(我们从胡适先生灰色幽默的语言中,读出了一股辛酸!读出了一种愤懑!深刻体会到作品在当时的深远意义。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先生”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绝迹了吗?)

现在大家对照课文,看看我们自己或周围有没有“差不多先生”这种现象?(举出事例,说出结果或危害)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的内容,探究了作品的时代意义,品析了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艺术,其实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我们应该不断的自省,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强大,希望老师下面的这道练笔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

七、练笔

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附板书: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买糖 读书

事件 记帐 风格:差不多 乘火车 请人医病

目的 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第三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

问:同学们看看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先生”俩字用好还是不用好? 预设:用好,理由是贬义词,表现讽刺的心情;尊称,表敬意

不用好,理由是

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

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 预设:

小结:不说不知道,同学们这一说还觉得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差不多先生长的什么模样?他住在哪里?你是在哪里认识他的?作者在接下来的两段中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大家齐读2、3节,四、分析2、3节,学生齐读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 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

两只耳朵,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

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

“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

(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

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婴儿是不是?不是,婴儿是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他不是)小结:也就是说大家都认识差不多,都知道差不多,都见过也都听说过差不多先生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脑子转一转,回忆差不多先生的做过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注意说的时候,你有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说他多大多大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说有一天,他做了什么事?

预设:事例

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事例

2、听同学们一说,这差不多先生可不像作者说的吗?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作者可能觉得我们还不太了解差不多先生,于是在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籍贯、相貌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件事情,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件?

五、分析五件事情 问1:这五件事情分别是:

1、小时候,红糖买白糖

2、上学时,山西说陕西

3、做伙计时,有撇和没撇

4、赶火车时,早晚两分钟

5、生病时,人医找牛医

2、作者写了五件事,大家看看这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预设:A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小时候、上学时、做伙计时、赶火车时、生病时,这五件事情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说的没错,你说出了五件事情的联系,可是我问的是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一下子写到最后一件事)

B按程度的严重性这个顺序来写的,红白不分和生死不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大的都不能糊涂,小的糊涂了,慢慢的大的也就糊涂了。习惯改变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改不了了,难得糊涂,更难得的是不糊涂。能不能改?能要自己有改的想法。

追问

3、作者写五件事多了吧,从第一件事红糖白糖差不多,一下子说到第五件事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件事? 预设:不同时段讲的,从小到死,他一直都是这样的,更能突出他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态度,小结:联系题目,突出“传”字,写传,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叙述时以时间 2 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跡,或依照其行跡,将人物的一生分為几个时期来写),二展现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有小时候,有上学时,在工作中,在面对生死时,只写两件事能说明人物的性格吗?因此不能只写两件事情)

小结:看来作者没有夸大其词,红白不分,陕西山西不分的差不多先生一生马马虎虎、不求认真,敷衍塞责,面对生死时也是如此,最后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怎样呢?

六、分析最后一节

1、学生齐读。转到最后一节,于是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问:懒人和差不多有什么联系?

预设:红糖和白糖,他懒得说了;山西和陕西,他懒得分了;有撇和没撇他懒得写了;早晚两分钟,他懒得赶了;牛医和人医,他懒得再去找了。关键是个懒字,差不多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想不到,自己和懒人扯上了关系。对懒人这个名称有意见吗?不会,因为懒人与名人不都是人吗?

小结(揭示主旨):同学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国民身上有两大劣根性,一个是惰性,一个是奴性。鲁迅先生写过很多文章来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上,名为小说,实属杂文,借差不多先生批判国民的敷衍塞责、懒惰的劣根性。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有深刻的意义。)

七、差不多先生最后一命呜呼了,同学们给他写句挽词,挽词就是在人死了之后,我们跟他说的一句话。不能“再见”“拜拜”,只能是“永别了,差不多先生”真的希望差不多先生以后再也不要出来了。好这节课上到这,差不多了,差不多先生真是阴魂不散,同学们,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真的很难。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转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

名人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各校各班 红糖买白糖 反语 幽默 相貌:不很 山西说陕西 夸张 批判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 有撇和没撇 懒人(惰性)

早晚两分钟

人医找牛医

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上的不分题目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后反思:

第四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7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

读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个想法,即所谓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说:“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这话应该反过来解读,即一生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缩头乌龟,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无德无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类,没有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没命就等于死寂与荒芜,与沙漠无异。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肯认真就等于一事无成,不肯算帐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计较就等于处处吃亏。这样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这世上,其所谓的“德行”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命难保”罢了。

以上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问题,应当学习多方面和多维度,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过犹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极端,剑走偏峰,反而会伤害自已。所以说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认真、太精明、太计较。

人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千千万万,除非你是神仙,否则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会区分个轻重缓急,而绝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首先,我们不能事事认真。大事上认真一点,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认真一点,因为认真了就很快会有好结果,而完全超出个人能力的事则可以糊涂一点。

其次,我们也不能处处精明。因为过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聪明。他们不懂得精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成本,你将会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换来的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真正的`精明应当从人生的全盘考虑,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后,做人不可以太计较。过于计较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一方面折腾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腾了对方,其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做人要明白,你若与人计较,他人也必将与你计较,计较来计较去,除了伤脑筋、伤和气外,最后对彼此没有任何好处。

人生真正昂贵的是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劳动成本,当你经历过了无数的拚命折腾之后当明白,得不偿失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就是放手。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2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这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留意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但是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正因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但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刻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最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就应为这个“更”字发奋,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3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小心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不过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因为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可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间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终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应该为这个更字努力,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4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日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细心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明白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可是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因为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可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间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最终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最终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应当为这个“更”字努力,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5

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计较,做事不是很严谨。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认为山西和陕西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后就连给动物看病的汪医生他也认为和给人看病的王医生差不多,最终造成自己一命呜呼,临终时仍然没有悔悟,还说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后,居然有很多人视差不多先生为导师。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一些事情做到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能不能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多和自己较一较真,和别人较一较真,把好事做得更好,把细致的事做得更细。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完美,我们企业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自己才会越来越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只有摒弃差不多先生的懒汉思想,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我们的工作才会不断的精益求精,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供稿:连退分厂胡文翱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6

我看了课本《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晚上,妈妈拿出电饭锅,把米淘好,放进了电饭锅中。忽然,妈妈的目光定在了一点,“咦,怎么了”我奇怪的问,“你来瞧瞧,这是什么?”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我怎么也应该改改这马马虎虎的毛病了吧?可是,我怎么还是改不掉这毛病呢?

就说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吧。做完作业的我,得意忘形的对妈妈说“今天的作业可简单了,我都会做。”妈妈在一旁笑着对我说“今天你要是一道题都不错……”我抢着说“给我买好吃的,要是有错题,错一道罚两道!”“好,一言为定!”

妈妈认真的`帮我检查作业。我却在一旁洋洋得意。“今天又有好吃的了”我不由自主的嘟囔着。可是万万没有想到,阴沟里翻了船,妈妈居然检查到错误,在进行计算时字迹潦草,竟然把“5”看成“3”来计算!

哎!就是因为这个“差不多”,让我白白错了两道题,损失了一顿美味不说,还被罚做四道题。“差不多”呀“差不多”,我真的恨死它了。

只因为自己的差不多,往往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麻烦。我不能在做“差不多先生”的弟子了。以后我再也不能马马虎虎做事情了,一定要踏实、认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7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曾经囫囵吞枣地看过胡适先生的这篇《差不多先生》,就有过细微感触。近日再细读,更甚。

文章不长,可以说是记录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人如其名。差不多先生,不只是相貌,就连记性也不精明,思想不细密,处事原则也果真差不多。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家,问他原因,他回答:“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山西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千字比十多一小撇,不也差不多吗?”“今天同明天走不也差不多吗?”“八点三十分开同三十二分开,不也差不多吗?”“找东街汪大夫看病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最后人们竟称赞他差不多的态度,称他为圆通大师,并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对于这篇文章,我首先是感到惊讶,惊讶于差不多先生的处事方式。其次是感到惋惜和心酸,不仅是惋惜于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更多的,是看到,当代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昏庸地把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作为一种榜样和信仰,并愚昧地沉溺其中浑然不知。

《差不多先生》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因为它一针见血,讽刺了国人的弱点和缺陷,麻木国民的劣根性,这是一种处世态度的缺失,一种责任感的泯灭。文章虽然很简单,却有着深厚的意义。

它与黑暗的社会固然有不可分的联系,当时的社会暗无天日,百姓们只得在压迫中挣扎,思想的麻木落后,对于处事态度变得麻木,渐渐懒惰迂腐,不求进取......

胡适在文章中提到说,“差不多先生就是旧时中国人的代表。”这种现象在旧时十分普遍,文章中透露着胡适对国人的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过就连现在的生活中也不难见到这样的一类人。“差不多”的风气依然存在于现存社会之中,并且不断地蔓延着,造成严重的后果。

差不多先生这样的态度是绝对不可取的,若是以此作为人生态度的准则,它就会像一个寄生虫一样,一点点吞噬人的上进心,吞噬人们的责任感。要是每一件事情都差不多,那么整个人生也就差不多了。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待事情马虎的态度不可取,随便敷衍了事的态度不可取。差不多的态度是不会被认可的。我们应该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论事情是大是小,我们都要摒弃“差不多”的态度,让这种负能量就此消失。

第五篇:差不多先生传[范文]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 杨振华

教学设想: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所著的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内容的安排依照传记体例:先纲后目的层次来叙写人物,并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为佐证,构成一篇趣味盎然、含义深远的寓言。而在笔法上,则巧妙的运用夸饰、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让人在荒谬好笑的文字背后,领略作者严肃的用心。本节课作为研讨课,我运用文本教学价值选择的理论,选取本文“幽默讽谕”的特点来教学。所以,教案过程的设计也采用幽默讽谕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环境中感受作品的严肃性。教学目标: 1.充分展示本文幽默嘲讽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环境中感受作品的严肃性。2.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差不多先生的几个“差不多”的故事,由此剖析中国人劣根性这一重大主题。

3.结合现实社会,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差不多先生们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思想劣根性的深刻认识。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同学们,有见过此人的吗?(生:见过,课本里就有“差不多先生”)

2.走进课本,寻访差不多先生,看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名扬四海?(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

二.齐读全文,讲述差不多先生的传闻故事

1、由学生讲述差不多先生的传闻故事。板书: 【故事:】红糖和白糖差不多

陕西同山西差不多

十和千差不多 今天和明天差不多 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 生和死也差不多

【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2、差不多先生对世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影响:】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死后,大家都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愈传愈远,愈久愈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3、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什么?(或世人觉得差不多先生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什么? 【格言:】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魅力:】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三、讨论交流。

1、差不多先生成为了你心中崇拜的偶像了吗?(没有)那为什么呢?

明确:差不多先生一生做的事都是失败的事,差不多先生说的话完全是强词夺理,却被称为“格言”;一生没有功德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是高僧却称他为“圆通大师”,是我们所唾弃的人物。

2、最终,差不多先生死在了他的“差不多”格言中,不能不说是个悲剧,你觉得更让人悲痛的是什么?

明确:我们不仅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更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为旧社会中,像差不多先生一样懒惰迂腐,不求进取,精神麻木的国民感到可悲。

3、你觉得这些加点的词语用在差不多先生上,恰当吗?

明确:恰当。作者巧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辛辣的讽刺了懒惰迂腐,不求进取的国民形象,极富幽默感,更耐人寻味,让人深思。

板书:

反语:做事马虎,敷衍塞责,自欺欺人,祸害社会。效果:幽默,更具讽刺效果

目的: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老师这次收获也不少,也找寻的到了几位差不多先生的子孙? 1. 山寨仿制与苹果iphone(落伍的科技)2.地沟油与色拉油也“差不多”(缺德的企业)3.医生为病人接错假肢(败坏的医德)(2)、同学们,你们说我们看到如此多差不多先生的“丰功伟绩”,我们该给予他们怎样的“奖励”啊?

1.寻人启事与通缉令也“差不多”,那请同学们把寻人启事改为通缉令吧!2.别墅与监狱也“差不多”,让差不多先生们都住进监狱去吧!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祸害社会,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播放“差不多先生”的格言

啊!差不多先生还未离世,同学们,可要小心啊!附板书:差不多先生传

反语:做事马虎,敷衍塞责,自欺欺人,祸害社会。效果:幽默,更具讽刺效果

目的: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下载十二差不多先生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差不多先生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差不多先生(五篇范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差不多先生读后......

    差不多先生上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差不多先生传一、教学目标:1、构建问题链,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深层意义。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1(5篇模版)

    差不多先生传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直隶( ) 焦急( ) 懒人( ) 一撇( ) 陕西(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从从容容: ②何必太精明呢? ..精......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大全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1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13篇......

    2021年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大全

    《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大家读后都有哪些感受?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差不多先生》读......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范文大全]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差不多先生》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通用)(合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