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饶阳县无公害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饶阳县无公害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促
进农民增收
2006年5月12日 09:56:20 来源:标准化科
饶阳县无公害蔬菜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饶阳县无公害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自2003年10月被国家标准委列为全国Ⅰ类示范区一以来,依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规定,严格按照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度要求,我们进行了认真安排,2004年初市局组织去玉田、昌黎学习回来后,抓紧时间召开了局班子会,专门研究示范区建设,并及时向县政府主管县长汇报,得到了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政府经研究成立了饶阳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相关组织。制定了实施方案,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制,认真加以落实。
一、示范区基本情况
饶阳县辖四乡、三镇、一区,总人口28万,耕地58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23万亩。京九铁路纵贯全县,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直通京、津、石、保等大中城市、全县各乡镇、区及周边各县,大部分村也修通了柏油路,交通极为方便。
饶阳县属于亚洲东部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雨量为552.6毫米,年相对湿度为64%,平均无霜期191天,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745.2小时,年均风速为2.4米/秒。1995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对饶阳的大气、灌溉水及土壤等五项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我县的生态环境指标均在国家所制订的一级标准以内,属于无污染的优质环境。饶阳的自然环境条件非常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2003年,全县2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通过环评,取得了省无公害办公室颁发无公害产地认定证书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环评证书。2004年被农业部列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创建县。
二、为确保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确立、完善示范区项目的组织管理。
为保证我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水利、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并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示范区的各种日常事务。成立技术指导小组,下设七个技术指导站,负责该项目建设技术保障,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套技术服务和标准化的实施工作。各乡镇技术站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技术服务机构。指导小组定期召开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分析、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定期深入到各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现场办公,开展工作。各机构层层划分责任,落实到人,使示范区建设中每项工作都做到有人负责,对示范区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县政府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饶阳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检测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把无公害蔬菜生产与对乡镇部门的年终考核挂钩,把基地管理、投入品使用、产品检测等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制定了优惠政策和奖惩措施,从协调地域、贴息贷款、打井补贴、办电优惠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参观学习、技术培训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为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我们常年设7个技术站活动在第一线,进行现场指导、督查工作。
(二)、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
产前管理。首先,我们从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标准化意识和技术素质入手抓好宣传培训。一是聘请省市专家对县乡干部和技术人员、示范户、重点户进行六期大规模技术培训,培训人员2600多人次;二是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和技术人员一起负责全县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检查,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解决群众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定期召开一次碰头会,汇报总结交流情况和存在问题,安排下步工作任务;三是利用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电视台在《农村天地》栏目举办专题讲座,大力宣传发展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重大意义和靠科技致富的典型经验。《今日饶阳》每期刊登一篇关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方面的文章;四是出动宣传车,赶科技集,印发资料等形式搞宣传;五是组织全县干部群众赴寿光、青州、永清、乐亭、昌黎、秦皇岛等市县参观学习,进一步学习推广先进经验,带领老百姓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合力,促进我县蔬菜产业再上新台阶。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建设工作以来,共举办电视讲座67期,在《今日饶阳》发稿件51篇,技术下乡88次,培训农民60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明白纸30000余份。赶科技集16次,书写永久性标语100多条,组织大型外出参观学习5次。通过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宣传、督导、检查等活动的组织落实,做到了棚棚有明白纸,户户有明白人,进一步调动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全县形成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浓厚氛围。
其次是扩大生产规模,落实区域规划。通过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制定任务,落实责任,严明奖惩,优惠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县的蔬菜面积不断扩大,规模逐年膨胀,特色更加突出,形成了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蔬菜种植方面实现了明显的品种区域化和种植形式区域化。
全县蔬菜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茄了、甜椒、甘兰、茴香、韭菜、豆角、胡萝卜、白菜、蒜黄、冬瓜、西葫芦、北瓜等30种类,占种植面积比例较大的种类都推选了标准化管理。“春阳”牌西红柿已获全省名牌产品称号。从调查情况来看,蔬菜种植品种打破了原来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格局,由示范户发展到示范村,由示范村向周边辐射,不以行政区域为界限扩散。目前,已形成以东万艾、西万艾、合方、师钦、大齐、流班寨、吕汉、南北岩、北北岩等村为中心的西红柿生产区域;以沃地、张岗、王岗、李岗、北歧河、圣水、寨子等村为中心的黄瓜生产区域;以西沿湾、南北岩、北北岩、留名佛、吾固等村为中心的茄子生产区域;以大官厅、小官厅、段庄、河头、张池、李池、朱池、吕汉等村为中心的甜椒、尖椒生产区域;以刘苑村、程各庄、河头、套里等村为中心的韭菜生产区域;以大宫殿、西刘庄等村为中心的冬瓜、北瓜生产区域;以程各庄、单铺、葛同岳、横头等村为中心的胡萝卜生产区域;以合束、张池、朱池、李池、良见等村为中心的白菜、大葱生产区域;以吕汉、南流满、北流满、南北岩等村为中心的厚皮甜瓜生产区域,高口蒜黄生产村。种植形式已形成了以西沿湾、沃地、东万艾等村为中心的温室蔬菜生产区域;以南流满、北流满、吕汉、师钦、合方、南北岩、北北岩、索庄、高村、大何庄、段庄等村为中心的大棚蔬菜生产区域;以刘苑村、园子、高口、套里、影林、横头、程各庄、单铺等村为中心的中小拱棚、露地菜生产区域。
2、加强生产过程监管,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生产过程中我们依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规定,严格执行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饶阳县人民政府2004年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实施方案》等,落实饶阳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关于严禁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政府通告》、《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安全控制规程》、《饶阳县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办法》、《饶阳县肥料经营使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1)、我们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用药用肥指导》等技术小册子,从地块选择、品种选用、种子处理、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防、栽培措施等方面全面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蔬菜质量,我们推广了隔虫网防虫技术,推广黄胶板、黑光灯防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技术的应用,引进害虫天敌桨角蚜小蜂和食蚜瘿蚊和采用生物制剂的生物防治技术,有效地降低了虫源基数,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肥料施肥方面,增施有机肥,尽可能减少化肥用量,并掌握施肥与收获期的间隔天数,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今年,农业局投资15万元搞了全县蔬菜的地力调查,对全县所有菜地的蔬菜品种、栽培形式、施肥、浇水、用药、投入、产出等情况做了调查摸底,对土壤质地、结构、性状、养分含量、污染等情况有了全面掌握,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我县蔬菜的配方实施方案,避免了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费和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硝酸盐含量超标这一最大的技术难题。
今年我们认真搞了操作规程入棚工程,所有蔬菜相应的无公害操作技术规程塑封后挂于棚室内,便于菜农随时查看,熟练掌握,规范操作。(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在县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我县组建了辣椒协会、胡萝卜协会、西红柿协会等四十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对蔬菜协会予以指导和支持,协会会员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权利和义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开展技术服务,规范菜农的操作行为,促进无公害生产,开拓销售市场,规范销售行为,保证菜农利益。协会会员与行政领导配合,保证制度执行,提高服务质量,协会会员在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推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
(3)、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首先,农业局各副局长分包乡镇,各业务站抽调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指导小组,制定技术实施方案,搞好技术培训、宣传、咨询、服务并根据生产情况和存在问题,定期召开碰头会,第二农业局常年聘请蔬菜专家做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顾问,负责关键技术的培训和指导。第三加强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每乡有2-3名,重点村有至少一名专职技术员,建成了120个科技进村服务站,保证了工作到位。
(4)、建立生产过程及投入品管理档案
在无公害蔬菜基地,技术人员为示范户建立技术管理档案,档案记载农户的栽培品质、栽培制度、茬口安排、种植户将生产过程的追肥、使用农药时间、使用量等如实记录,作为是否按无公害操作及质量追溯的依据。技术人员既做技术指导又做质量监督,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不按规程操作的予以指正,并记录在案。
(5)、依托高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
投资260万元兴建的占地220亩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有52个冀优Ⅱ型高标准温室和智能连栋温室,现已成功引进并推广了俄罗斯黄瓜、卡耶罗、百利西红柿、茄杂
8、丰研2号茄子等二十多个新品种,成为我县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和推广中心,促进了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3、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认真搞好产后服务
一年多来,饶阳县共培育成姚庄、流满、圣水、沃地、西沿湾等5个蔬菜批发市场,并且自发形成了东万艾、刘苑村、高桥等村的田间地头市场,全县90%以上的蔬菜通过市场销售,从未出现过卖菜难现象。姚庄瓜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15万平米,总投资1700万元。市场交易蔬菜28亿公斤,交易额18.6亿元。建有办公楼、综合服务楼、封闭式交易大厅及防雨交易棚,设有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信息中心、建有电子屏幕报价系统和电子地磅。市场被评为“全国百强蔬菜批发市场”。投资80万元的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对进入市场交易的北京实行市场准入制后,饶阳县成为首批“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蔬菜批批抽样检测,第一次不合格产品就地销毁并找出不合格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四)、完善保障体系,多措并举,严格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1、落实行政负责人和技术承包责任制
为了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管理,我县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建立了行政首长和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每个生产区由农业局统一制作蔬菜生产技术操作标牌,标明示范区面积、蔬菜品种、技术要求、行政负责人、技术承包人,严格落实捆绑责任制,一旦出问题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2、以模式化促进无公害生产
在蔬菜生产区推广“四统一分”、产地编码、产品质量追溯等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统一规划”即在一个区域统一安排品种布局;“统一物资供应”即种子公司、植保站、土肥站等单位统一供应优质种子、农药、肥料,确保蔬菜无污染,达到无公害质量要求;“统一技术指导”即在生产中由技术人员按照无公害要求指导生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即由蔬菜批发市场与农户签订合同,统一组织销售做到优质优价,实行分户管理。
3、完善检测体系,加强检测工作
为了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切实搞好质量检测,饶阳县政府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有关科局召开的调度会,安排无公害蔬菜生产及产品检测,制定了《无公害蔬菜检测实施方案》规范了无公害生产产品检测方法和具体内容,对进入市场销售的蔬菜批批抽检,对生产基地蔬菜随机抽检,检测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检测合格后统一使用“春阳”商标和无公害标识,检测出不合格产品要严肃处理,第一次不合格,蔬菜就地销毁,严禁上市销售,找出不合格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第二次不合格要追根溯源,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取消无公害蔬菜生产资格。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以来,共检测260批次,涉及蔬菜品种30多个,检测范围是全县2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的生产过程及产品。2004年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98%,硝酸盐检测合格95%,除完成蔬菜自检外,还每月定期向市检测中心送样,并按时完成今年四次的全省各市之间的异地互检。
三、项目完成情况:
截止到目前,全县按时间进度要求,已完成以下项目:
1、改造旧棚室6万个,主要改造示范区的节水设施、电力、道路、新品种引进推广。
2、新建温室大棚 4.5万个;
3、示范园区一期工程完成400亩;
4、建立起信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新品种引进推广中心;
5、发展无公害露地菜8万亩;
四、地方配套经费使用情况
1、改造旧棚室6万个,每个平均投资7500元(群众投资),共4.5亿元;电力设施配套投资1500万元,新修道路130公里,投资2600万元,打井、节水设施投资900万元,新品种引进100万元(县、乡政府投资)。
2、新建棚室4.5万个,每个棚室平均投资1.5万元,共6.75亿元(群众投资);新上电力设施投资2100万元,新修道路90公里,投资1800万元,新打机井及配套设施投资1100万元(政府投资)。
3、示范园区400亩,投资2000万元。
4、建立信息中心投资1000万元,产品检测中心80万元,新品种引进推广中心1000万元,共2080万元(政府投资)。无公害露地菜8万亩,平均每亩投资5000元,包括水、电、肥、种子等(群众投资),共4000万元。
五、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和取得的经济效益
通过一年多的示范区建设,我县的蔬菜面积不断扩大,规模逐年膨胀,特色更加突出,形成了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2004年蔬菜面积25万亩。建有八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方面实现了明显的品种区域化和种植形式区域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稳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据调查,全县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约6.2万人,加上蔬菜外销、经营人员,总人数达到6.6万人,广大农村劳动力由农闲变农忙,全身心投入生产,改善了村风,促进了农村稳定;另一方面,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县蔬菜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二分之一的村占总数的52%。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来,全县无公害蔬菜累计销售收入达到了18.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4.5亿元。
第二篇: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合水县蔬菜开发办公室李建军
蔬菜产业是实现我县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而特色蔬菜是蔬菜产业中的龙头。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整合、科技引导、示范带动、品牌培育等措施,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改善特色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特色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使我县蔬菜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种植规模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止2011年底,全县以板桥白黄瓜、绿色西瓜、绿色甜瓜、早春水萝卜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总面积5.2万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47.3%,总产量达到 4676万公斤,总产值达到9157.1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5.5%,人均特色蔬菜收入达到5570.6元,较2010年人均收入增长16.9%。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种植规模化
我县本着“立足资源创特色,依托特色抓板块”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按照“巩固提高县川老基地、扩大开发固城川新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抓了“三川、三塬”六大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总面积达到11.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产值达到1.65亿元。将我县板桥白黄瓜、老城镇县川的绿色西瓜、固城川的绿色甜瓜、丑家川的水萝卜四类特色瓜菜确定为我县重点发展的 1
品牌瓜菜之一,予以科学规划,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白黄瓜膜侧套种玉米(辣椒、荏、甘蓝)为主栽品种的白黄瓜生产区(板桥瑶子头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西葫芦嫁接西瓜拉秧套栽荏(甘蓝、大白菜)为主栽品种的西瓜生产区(老城镇牧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甜瓜拉秧后套栽芹菜(甘蓝、辣椒)为主栽品种的甜瓜生产区(固城乡董家寺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种植水萝卜为主栽品种的水萝卜生产区(吉岘乡丑家川村)四大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1年,种植早春水萝卜5000亩、板桥白黄瓜18700亩、县川绿色西瓜12700亩、固城河川绿色甜瓜15600亩。
二、推广科技、提升档次、实现生产标准化
(一)制定特色蔬菜生产标准。为加快特色蔬菜的发展步伐,我县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编写制定了《板桥白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绿色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甜瓜生产技术规范》使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步入了规范化轨道。2009年,我县申报了《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登记》并获得农业部批准,2009年、2010年、2011年合水水萝卜、西瓜、甜瓜分别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进一步打响了我县特色蔬菜品牌。
(二)总结推广“六新”技术。一是特色蔬菜板桥白黄瓜提纯复壮及繁育技术。培育的白黄瓜品种抗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
萎病、耐白粉病,耐旱、耐热、耐重茬、抗春寒性较强。二是改良垄高垄大穴地膜覆盖技术。可以防冻抗灾、高产、早熟、缩短生育期,而且提早上市,使经济效益倍增。三是“四法育苗”新技术。利用日光温室、阳畦小拱棚、营养钵或穴盘、催芽直播这四种育苗方式,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日光温室育苗塑料大棚栽。阳畦小拱棚育苗露地栽,营养钵育苗早上市,高垄大穴催芽直播防春寒”的设施育苗新模式,使我县形成冬有日光温室菜、春有早春塑料大棚菜、夏有地膜商品菜、秋有秋延后塑料大棚菜的“周年供应、四季有鲜”的蔬菜种植新模式。四是立体高效间作套种模式。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和推广,目前全县川区蔬菜生产基地已形成了蔬菜膜侧套种玉米,移栽甘蓝,或收获拉秧后复种大白菜、大萝卜,移栽荏等立体高效栽培新模式。使一年一茬收获变成2~3茬收获,实现了蔬菜、粮食双丰收,钱粮双增的目标。五是塑料大棚结构优化组合技术。通过对塑料小拱棚、竹杆塑料大棚、钢架塑料大棚、水泥立柱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五种棚型结构的试验研究和优化改进提高,筛选出了钢架塑料大棚和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两种比较理想的棚型结构,进行大面积推广,受到瓜农的普遍欢迎和喜睐,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设施保证。六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选择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配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农药用量和喷药次数减少了80%以上,减少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积极申报科技成果。由我单位自选实施的《合水县甜辣椒丰产栽培及示范推广》项目获2007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板桥白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与产业开发研究》项目获2010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选项目《绿色优质西甜瓜生产技术优化集成研究与示范》,于2011年11月23日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知名瓜菜专家在兰州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合理,试验内容丰富,各种资料齐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三、强化培训、示范带动、实现服务优质化.(一)、建立示范点,培育示范户,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县以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以科技示范户培育为重点,采取“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五定”目标责任制。建立千亩蔬菜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蔬菜示范点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初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推进了我县特色蔬菜的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特色蔬菜的水平。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板桥白黄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等技术规范,将特色蔬菜种植技术
汇编成册、印发、宣传、培训到广大菜农。2011年共举办特色蔬菜专业培训6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营销大户和菜农3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万多份,科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骨干培训到村,普及培训到组,技术资料印发到户,主要技术讲解到人。此外,我县还与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聘请了宋尚友、侯栋、杨永刚等7位专家,作为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指导的常年技术顾问,2011年我县邀请比利时著名蔬菜专家艾凳先生对我县特色蔬菜生产上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现场指导和培训。
四、政策扶持、服务配套、实现经营产业化
为鼓励我县蔬菜产业尤其是特色蔬菜的快速发展,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强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500万元,投资建成日光温室600座,钢架早春塑料大棚5000座,水泥骨架塑料大棚300座,加大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每年还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全县蔬菜产业的抗旱、防冻、电力配套、新型农机具推广等。二是对申报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由政府按每证1 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三是政府每年拨一定款额用于菜农出去参观、学习和交流。四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保护菜农的合法权益。
五、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实现农民效益最大化
我县以“承包种养技术,承诺调整效益,承担自然灾害风险”为核心的“三承”服务为出发点,以“农技人员跑出路,龙头企业找销路,政府帮助担后路”作为服务模式,使我县特色蔬菜远销兰州、西安、银川等省会城市,我县的特色蔬菜被市、县多家超市和市县两级宾馆定位为专供产品。为打响品牌战略,增加合水蔬菜产业知名度,我们先后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个,认证绿色A级产品3个,申请批准地方特色产品(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1个,制作特色蔬菜精品包装箱14000个;我县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板桥白黄瓜于2011年11月5日在甘肃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获优质农产品金奖。为方便群众,完善流通体系,我县投资在县川的板桥乡、固城川吉岘乡的望宁路口和何家畔乡的铁李川新建蔬菜批发市场各1处,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建铁李川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完成蔬菜订单种植8000亩,县乡各级政府竭力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实现了菜农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篇: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操作记录
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操作记录
姓名:基地号:
日期
主要操作
通风、降温、防寒
温度掌握在白天25-28℃夜间15-18℃
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
中期田间管理 后期管理适时收获
撤棚、浇水、防病防治病虫
撤棚前要通大风施药防病并浇水
冲洗消毒车辆,运输马铃薯 5.5 储存加工包装销售
5.5 4.25—4.30 4.12-2
5齐苗后-浇水
3.10-15 3.15-4.10
具体要求
实施内容 亩
12.月下旬-1月上旬马铃薯选种、晒种
1月上中旬切块、催芽
2月10-28日播种
2.10-2.28 1.5—1.15实施日期
耕地、施底肥农家肥3吨/11.2-1120
3中、下旬 前期田间管理
文章来源摘自贵州马铃薯信息网http:///
百度知道《知识农业》团队编制,欢迎交流,pingancapital.com@gmail.com
第四篇:2010年安塞县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汇报
安塞县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区
建
设
工
作
汇
报
安塞县位于延安市北部,辖7镇5乡1个街道办,总人口16.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9万人,面积2950平方公里,全县人均占有土地29.5亩。安塞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日平均气温8.8℃,年平均日照2359.9小时,年降雨量505.3毫米,无霜期157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份。1992年我县借陕鲁干部交流之际率先引进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并获成功。经过18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由起步时的21棚发展到目前30841棚,种植业辐射到全县14个乡镇(管委会)160多个行政村9300多户菜农,形成了沿河湾等8个蔬菜专业乡(镇)和50多个百棚村。2004年建成的沿河湾镇李家湾示范区,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占地300亩,建有高标准大棚100棚、农产品检测中心、培训楼和全空调育苗室等。安塞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于2003年8月1日获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3年9月2日番茄椒、西红柿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由于我县无公害大棚蔬菜已作为县政府石油产业反哺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的一项策略,而且我县无公害大棚蔬菜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2004年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报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区,2004年12月 31日国家标准委确定我县无公害大棚蔬菜为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示范区域为沿河湾、真武洞、高桥、楼坪等14 个乡镇(管委会)示范面积1.8万亩,示范户数9300户,单位产量5000公斤,示范区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95%以上的蔬菜要达到A级无公害标准,推广区基地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10%以下,90%以上蔬菜达到A级无公害标准。时间为三年。经过三年建设,2007年11月,通过了省局的考核验收。
自验收以来,我县无公害大棚蔬菜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验收后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新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的措施,继续推进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工作。目前共有大棚30841棚,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有10000多户,产量15.27万吨,产值2.98亿元,棚均收入9200元,全县共建蔬菜销售市场5个、产地市场15个,成立蔬菜协会18个,安塞县无公害大棚蔬菜已成为安塞县的品牌商品在外地热销。蔬菜标准化生产已经成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
为了切实加强对验收后我县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典型带动作用。一是加强领导。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质量技术监督局和蔬菜局等单位为主要成员的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组织实施示范区项目建设规划,每召开两次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决策和重点工作。成立了标准化示范区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实施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建设技术工作,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相应的奖惩、考核办法,并组织对阶段性目标任务的检查考核。县蔬菜局又成立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技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全过程。二是落实责任。逐年制定发展计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14个乡镇按照县政府每年大棚蔬菜发展实施意见,层层分解任务落实目标责任,乡镇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县、乡、村、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制定严格的时限和量化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示范区标准化生产的工作格局。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对各乡镇完成大棚蔬菜生产完成情况进行单项考核,对涉农、执法等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
二、加大宣传力度,推行政策扶持,确保标准化工作顺利实施
开展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工作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在宣传方面,县质监局充 分利用“3〃15”、“质量月”等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国家标准委《抓紧落实农业标准化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和利民政策《安塞县鼓励扶持发展棚栽业的实施办法》。在每年的“3〃15”活动中,质监局通过张贴农业标准化宣传标语,设立咨询台,现场解答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问题及我县开展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区的意义、目标及任务,从而营造氛围,增强干部群众对发展优质安全质量可靠农产品的紧迫感和市场意识。蔬菜局通过编印《大棚菜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要点》、《茄子的嫁接栽培管理》、《安塞县无公害蔬菜生产使用的肥料技术指标及内容》、《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及产品质量要求》等宣传资料,散发到户,指导菜农积极使用综合防治技术,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农家肥。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菜农的科技意识、标准意识和环境意识,使农业标准化知识深入人心。在政策扶持方面,县政府继续推行三项扶持政策,即: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技术上给予扶持、在土地流转上给予扶持,调动群众发展棚栽业的积极性。如:政府对每标准棚补助1000元优惠政策外,对于新建大棚集中连片达到100棚以上的,政府协调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质监部门蹲点进行技术服务,实行全方位技术指导,保证科学生产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大力 宣传和政策扶持,调动了群众发展棚栽业的积极性,激发大棚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建立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
1、建立健全大棚蔬菜标准体系。一是搜集国家、行业蔬菜、农药、肥料、农残检测等6类72个标准。同时根据安塞大棚蔬菜生产现状,由蔬菜局和质监局共同组织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肥料使用准则》、《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准则》、《黄瓜无公害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番茄椒无公害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生产禁止使用农药一览表》、《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安全间隔使用说明》等,建立了较完备的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的建立使示范区标准化生产从建棚、育苗、栽种到施肥打药等方面都能遵循生产技术中的标准化、规范化指标,为标准化组织生产奠定基础。二是制定《安塞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环境保护措施》、《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印发《安塞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杜绝污染,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按照标准化生产规程,抓好县乡村三级技术骨干和菜农的培训。一是从2008年以来,我们先后以《安塞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安塞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执行标准》等地方标准、技术规范为教材,进行标准宣传培训。二是制定《全县农民技术员和菜农技术培训 计划》,共举办培训班93期,培训农民技术员95人,培训菜农1万多人(次)。主要采取聘请专家教授,从育苗、定植、生长期、采收期等各个环节对温湿度调控、肥水管理、整枝打叉、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的配用等进行系统讲解,现场示范、现场操作,让每一位菜农听懂、看会、学通;加强菜农种植习惯的养成教育,转变大田种植粗放式管理习惯,从草帘揭盖、浇水、放风、打药、施肥等严格按照各项生产技术规程去管理。通过一系列标准知识培训,示范区果农真正认识到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标准就是质量就是效益。
3、推行标准化生产。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要求,结合安塞大棚蔬菜生产实际,一是坚持高标准建棚,统一规划,统一规格,统一建棚材料。大棚主体温室为寿光第五代日光温室,采用挖取耕作层以下的容积热容量较大的生土作大棚墙体材料,储热保温性能好,棚内种植地比地平面下挖0.8米,增加了棚的高度,大棚保温性能更优越,正常情况下,可达30℃以上,更适合种植喜温性的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和豇豆等蔬菜,并配套推杆式卷帘机、保温被、滴灌设施等。二是从育苗管理、定植前的准备工作,定植后的水肥管理,病虫害的定期预防,以及定期排湿、通风、卫生等,依据相关标准规程,严格组织实施。对于关键技术,实施联乡包村抓点,技术员负责到底,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 管理技术,定时限按标准规范化管理。三是在棚栽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求突破。首先从品种选择上求突破,从国内外种苗公司引进了67个新品种在生态农业示范园进行对比试验,目前,已筛选出布利塔茄子、37-72辣椒、芭莱姆辣椒等适合安塞栽培、能大幅度提高产量效益的蔬菜品种,这些品种将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从山东寿光市引进了5个食用菌新品种,在我县进行了试种,目前长势良好。其次推广了四项新技术。即:推广了大棚自动卷帘技术;引进推广了寿光的大棚滑轮放风技术;推广了“一边倒”大棚油桃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使王家湾乡的油桃上市时间由去年的4月10日提前到今年的3月10日,批发价每斤达到了15元;引进试验了大棚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并在示范园和侯沟门村对这项技术进行了试验,抗病增产效果十分明显,2月上市的辣椒在两个月内比对照棚多产600斤,每棚增收2000元左右。四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示范园建起了养猪大棚,棚里配套沼气池,沼渣作为蔬菜大棚的底肥,沼液用来做滴灌,沼气照明做饭,蔬菜残果以及菜叶做为饲料喂猪,探索一条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在真武洞镇井居村实施了“百千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在王家湾乡屈家畔村搞了一个山地循环农业示范点,通过养猪来解决大棚肥料短缺的问题,配套沼气站以后,实现沼渣还田、沼液施肥、沼气照明做饭的生态循环。
4、建立检验检测体系。为了确保我县大棚蔬菜产得出,卖得了,无残留,无公害。2005年,县政府投资40多万元,在沿河湾镇李家湾村示范园区建立了安塞县农产品检测中心,2008年8月安塞县县政府决定将检测中心划归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管理,属临时机构,办公场地在示范园,办公楼和检测仪器设备所有权归属县蔬菜局,使用权归属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共有检测人员4名,交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管理,业务经费和临时工作人员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检测中心划归县质监局后,县质监局及时汇报省质监局,并获得了省、市质监局的大力支持,先后配备了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谱和浊度计等价值80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为农产品检测工作提供了装备保障。同时,检测中心制定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严格按照文件运行,这项业务填补了我县蔬菜检验检测空白。一是检测中心近几年分别对西河口、砖窑湾、高桥、楼坪、沿河湾、谭家营等乡镇大棚蔬菜农药残留量和土壤成份进行了检测,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乡镇技术员,指导菜农及时平衡土壤成份,科学施肥、打药、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手段,科学防治病虫害。二是净化产地环境,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全面开展蔬菜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三是加强测报,强化示范园管理,提升示范作用。质监局固定5名测报员对黄瓜、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病虫情况进行监测,共发检测情报50多期,现场解决病虫害问题320多次。
5、加强基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2009年由山东寿光出资70万元购置设备在沿河湾镇、高桥乡等7个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平均每个检测站配备了3名工作人员,负责基层农产品(主要是蔬菜)质量的快速检测工作。基层农产品检测站的设立,解决了各个乡镇新鲜蔬菜的检测问题,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使得蔬菜从产出到销售时间上更加快速,不影响蔬菜的新鲜程度。
6、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执法检查。质监局会同相关部门,把查处假冒伪劣农资,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和有毒有害物质农资产品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加强部门协作,充实执法队伍,严厉打击各种制假售假、冒用认证产品标识、超范围和逾期使用认证标志等违法行为。三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00多人次,检查农药、化肥等农产品经销门点86个,清理柜台72多个,查处违法案件15起,有力地净化了农资经销市场。由于标准化示范区建在镇、乡、村、户,示范点布局比较分散,质监局适时进行检查指导,一方面协调、处理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及时了解示范区的建设进度,掌握有关情况,给予针对性地指导,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
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 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安塞县棚栽业发展,通过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把单家独户的盲目式生产统一到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大棚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2007年底我县大棚蔬菜规模为26620棚,产量12万吨,产值1.83亿元,棚均收入7100元,人均1720元,最高收入2.8万元。2008年底我县大棚蔬菜规模为28620棚,产值12.89万吨,产值2.45亿元,棚均收入8100元。2009年底我县大棚蔬菜规模为30841棚,产值15.27万吨,产值2.98亿元,棚均收入9200元。建立了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是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县环保局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大气、水、土壤等质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生产基地的大气质量、灌溉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完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总之通过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安塞县大棚蔬菜全面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了大棚蔬菜的科技含量和档次,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也显良性发展。
在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建设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费不足,围绕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科研试验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政策支持相对滞后,尤其是农资政策与 标准化生产要求存在矛盾。三是农业标准化实施与推广的主体不明白,职能不清,责任不实。四是产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底,特别是合作经济组织如蔬菜协会建设缓漫,服务功能不强,作用发挥不够大。今后,我们把安塞县大棚蔬菜作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继续深入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大棚蔬菜的质量和效益,在有限的面积里创造最高的价值。抓好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树立品牌意识,质量安全意识,走“精品、优品、名品”之路,实现“基地规模化、产品绿色化、销售品牌”目标。把安塞县建成陕北地区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成名副其实的“蔬菜之乡”
安塞县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区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0年七月十二日
第五篇: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0元,比上年增长13.1%。
多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政策支持逐步完善
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近三年来,全市共落实农业“四项”扶持项目1000多家,落实财政补贴资金近6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10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旱涝保收面积11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2%。涉农信贷投放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保持快速增长。至2014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89.75亿元,较年初增加25.65亿元,增长15.63%,高于各项贷款增幅9.73个百分点。
-1-
(二)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不断完善;与中农大、安农大、省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等效应显现,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畜牧科技进万家、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建设及新型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农业科技进步工程。近三年来,累计引进、试验、推广应用新品种100余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优质麦、优质肉猪、设施蔬菜、大中型沼气管理等综合生产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全市农业的贡献率达60%。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与“十二五”初相比,蔬菜总产由42万吨提高到58万吨,增长38%;肉蛋奶总产由13.7万吨提高到15.2万吨,增长10.9%;粮食生产获得“十连丰”,优质小麦订单面积从2007年的50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100万亩,订单优质率100%。今年全市小麦单产达到507公斤,总产达92.6万吨,增长4.5%,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市斤,标志着淮北市在良种运用、农机农艺结合、社会化服务、高产技术集成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农业生产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发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 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已建成百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个,是全省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基地之一;形成塔山石榴、和村苹果、段园葡萄、黄营灵枣、东山杂果5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已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28亿元,是“十二五”初2.2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4:1。
(五)农业经营方式加速转变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余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社1036家,带动农户14.6万户;培育各类种养大户3970多家,注册家庭农场395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50万亩优质麦等8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培育农机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多个,建立各类农产品市场18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3万余人。
(六)林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林地7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2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11%,林木绿化率23.23%,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5.08亿元。把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绿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高位推进。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开展创模工作。全市森林增长工程累计完成造
-3- 林83826亩,完成省下达造林任务的116.2%。累计完成石质山造林14.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00余万株,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编制完成的《石质山造林技术规程》已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2015年淮北市可如期实现全市可绿化石质山全部披上绿装目标。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人才短缺
基层绝大部分农技人员从事着非农技推广工作,相当部分农技人员还存在着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能力和服务水平严重下降。大量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逐渐流出农业领域,进入二、三产业务工,出现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现象。农业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术,难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现代农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懂生产、会管理的土专家更少。有钱的人不懂农业,不敢投资农业;想投资的农民没有钱,也不会经营现代农业,成为当前农业人才状况的新常态。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建设历史欠账多。一是机耕条件差。机耕道路缺失和落后,农业机械往往进得了村下不了田。二是水利条件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4- 连续数小时下雨则涝,连续几天未雨则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新建农业基础设施无人具体负责管护,机井、涵闸、抗旱设备等普遍存在“平时无人管,忙时不能用”的问题。四是设施用地缺乏。一般规模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需要配套建设仓储、晒场、机库及简易办公设施等,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调研中普遍反映,家庭农场设施用地不具备合法性,造成有“农”无“场”,严重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土地稳定长期流转难度较大
土地分散经营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尽管我市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农村土地产权仍不清晰,“三十年不变”与“长期不变”概念模糊,确权颁证不到位,农民对土地流转特别是长期流转不放心,土地承租者也不能放手、放心经营。很多种粮大户反映,在土地流转中约10%农户不愿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造成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很难集中连片。由于流转关系不稳定,种粮大户们对土地投入动力不足,“怕变”、“不敢投入”成为普遍心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规模经营承担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工商资本轻易不介入土地规模流转,农村规模流转面积难以扩大。
(四)财政、金融和保险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一是财政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家庭
-5- 承包经营为基础,未体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倾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待遇一样。支农政策执行存在脱节现象,如种粮补贴按“一卡通”发放给原承包户,流转大户得不到补贴,形成拿钱的不种粮、种粮的不拿钱,增加了种粮大户的生产成本。促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还未出台,一些规模较小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得到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融资困难。安徽省农业银行分行转发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家庭农场抵押物除与一般商业贷款相同外,还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应优先”,但实施过程中农民拿不出三者合法的权证和手续。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地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杂、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也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三是农业保险效果甚微。由于目前农业保险存在法律缺位、财政补贴少、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农业保险尤其政策性农业保险远远满足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
(五)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市虽为扶持农业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服务措施,但整体来说服务效果不理想,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公益性技术服务职能弱化。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少、经费不足、设施落后;村级农技服务机构断层、体系断网,农业技术公益性服务难以全面落实到位。-6- 二是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业经营涉及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等社会化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市社会化服务渠道和内容较为单一,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
一是配套制定辅助设施用地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规定,“在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建议按照国家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辅助设施用地标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生产、经营需要兴建的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按规模经营面积的一定比例占用土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不得改变用途;优先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仓储、加工、包装等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总结土地确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步伐。稳定农民土地预期,避免由于土地“四至”不清、账实不符产生纠纷,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避免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探索建立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对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90%以上的农户同意流转,而个别农户没有正当理由和原因的,-7- 经协调、说服仍然拒绝流转,致使欲流转的地块无法形成连片集中的,可以赋予村集体对个别农户拒绝流转的地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配权。三是创新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保额低,“两年收一年歉”就足以打垮家庭农场。统筹金融保险机构,探索扶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投保保费和赔付标准,使农业保险真正起到保险作用,有效地降低农业风险;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计多种类型、具有个性化的保险险种,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保的积极性。四是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农业,但应着眼于服务、带动农民,与农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取代农民、兼并土地。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对那些只“代替”、不“带动”农民,甚至违反土地流转“三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规定的工商企业经营行为,应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财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列支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进一步健全农田灌排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快病险闸(库)除险加固,全面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落实农民承担主体,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切实做好管护工作。二是-8- 做好农民转移性增收工作。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实行粮油、生猪等财政奖励补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增加转移性收入。同时,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财政补贴,按照粮食的调出量,安排对种粮大户的补贴,补贴标准应至少不少于农户“一卡通”额度。三是进一步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扶持农民举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扶持特色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园区和精品基地,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三)深化涉农服务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主、以及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对象。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高素质农业人才工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培养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和农业高科技人才。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下决心解决“农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抽调专业人员或通过财政购买服务雇用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对接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服务。三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
-9- 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流转双方提高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全面做好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及仲裁和流转土地资源普查、建档备案等工作。四是推广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同施、农事全程代理等经营性服务,发展壮大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各环节的服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