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边远乡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
浅谈边远乡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
塘边小学
孔鑫
本人长期在少数民族乡的边远学校工作,文化层次不高,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知之甚少,但是出于职业爱好等原因,仍然对本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和应采取的对策倍感兴趣。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大练基本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基本工的宏伟工程,目的在于尽快清除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恶劣影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所教育的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生动协调地发展,毕业后能成长为适应四化建设的新型劳动者。所以,杨长避短,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搞好边远乡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应该是乡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协助乡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长摸索出一条切合我乡实际的最佳对策,现就我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近年来的开展情况进行浅略剖析。
据回顾,特别是从乡“中心校”分管领导处了解到,我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按县教育局的部署精神起动的,几年来,尽管乡“中心校”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也纳入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并采取了一些看似强硬的措施,即作了比较周密的近期安排和长期规划,进行了扎实的骨干培训,落实专人负责,分片包干督查,但最终仍然事倍功半,收效不大,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各校的领导层,特别是作为一把手的校长,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很不到位,更没有把继续教育搞得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高度来认识。他们往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大会小会上常常大言不愧地高喊要大家真抓实干,但自己确毫无修饰地表现出了应付交差的言论和举动。其次是畏难情绪不少,个别学校领导甚至表现得相当突出。比如有些领导也白几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也很想带领本校教师大干一场,但稍把自己目前的基础与合格的标准一比较,畏难情绪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再其次是我乡各校校长的整体素质不均衡,例如思想素质,领导能力、工作方法、文化素质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少校长也想在继续教育上抓出一点名堂来,但到头来还是一阵风,或是一场空忙,无法抓紧抓好转出成效来。
据本人不很全面地观察了解,上述现象是我乡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障碍,如果不引起相关人士的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搞好查缺补漏工作,边远乡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的突出问题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所以,建议必须立即采取以下对策,使此项工作健康正常有序的向前发展。
一、认真搞好以片区学校为主,中心校为辅的学习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全乡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全面系统的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文件,深入具体全面地领会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真正明白搞好继续教育工作,乃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教师专业知识上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中青年教师,如不尽快解决认识上的不足、知识上的缺陷,从思想上彻底根除形式主义的思想,从作风上彻底改变消极应付心理,积极投身到继续教育活动之中,练就经得住形势考验、家长放心、学生信赖、形象公认的过硬扎实的本领,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会在今后的大浪淘沙中被历史无情的淘汰。所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如饥似渴地学习继续教育的有关学科和相关边沿学科,既省时度事,有顺运时代,一定要居安思危,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积极投身于继续教育活动之中,争取早日成为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学生欢迎的人民教师。
二、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套既以时俱进,又不急于求成,既可以克服新的形式主义,又可避免畏难情绪,既能鼓励积极性,又能鞭策懒惰思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然后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执行。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还要考虑和兼顾各地各校教师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的实际,不搞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在整体推进、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对象的不同年龄、不同族别、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等具体情况,采取先易后难,或先难后易等方法进行考核。培训期满,即集中培训辅导和个人自学期满后,则一定要掌握好考核评价的尺度,做到不降低标准,不弄虚作假,不袒护迁就,不走过场,确保质量关,杜绝在考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
三、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引进一系列激动竞争机制,绝对彻底杜绝学习与不学习一个样,继续教育各项作业完成与不完成一个样,态度端正与不端正一个样,考核合格与不合格一个样的不良倾象再度发生,全面调动全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主要对策是:
1、建议一改现行中小学教师工资活津贴部分按人发放的做法为以继续教育工作搞得好坏挂钩发放的新办法,即继续教育活动期间,凡属对象,不再按人头按月发放,而用作继续教育奖惩基金,学年来再按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核结果等项目综合成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进行奖惩。
2、把能否搞好本片区本年度继续教育任务作为校长、办公室主任是否称职的重要条件之一进行考核,如学校各项工作抓得很好,继续教育工作整体成绩显著的校长和办公室主任,不但在本年度的评优选模,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还要考虑将给一定的数额,能激励人的奖金。学校工作平平庸庸,继续教育工作上不去的校长和办公室主任,则限期进行整改,尽快抓出特色,抓出成效;工作打不开局面的,继续教育工作名有实亡的校长和办公室主任,就不姑息迁就,进行一票否决,立即请示上级罢免手续,免去其职务,立即提拔那些热心继续教育工作的中青年教师主持工作。
3、凡属中青年教师,如不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考核合格,将在当年的年终考核、晋升职称、评优选模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4、继续教育工作结束后,凡属对象,既无特殊原因,又不能考核合格者,在中学任教的,调到小学任教;在中心学校任教的,调到边远学校任教;在边远学校任教的,调到村级小学任教,并且三年内不准调动。
5、凡属对象,既无特殊理由,又不能考核合格者,待我乡教师编制饱和时,当成工人使用,享受工人待遇。
当然,要想真正抓好我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并非一件轻而一举的小事。因为边远乡的文化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很大,整体素质偏低等一系列历史遗留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省时度势、深刻认识在边远乡镇认真搞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我们就能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增强信心、知难而上,全面如期高质量地搞好我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边远乡镇的教育就会百尺杆头,更进一尺,迎来更加美好的教育春天。
第二篇:边远乡村教师事迹
边远教师的优秀事迹
一、授道 1)爱国之道
思想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清退代课教师后,出现了教师人员不足的情况,该同志主动请缨去风树校区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为组织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了一位优秀党员的先进思想觉悟。2)爱生之道
关心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作为教师对待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视同至宝,精心呵护与引导。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落后的原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乐于班主任的工作,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爱护,精心指导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常用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和体会引导学生,班上学生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出现困难或疑虑,他都会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信息,并且想方设法去帮助排解。例如:该同志所带的班出现了学生学习成绩差异大、班上人数众多、行为习惯差的情况,勇挑重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党员的必备素质。3)奉献之道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敬岗敬业,乐于奉献。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教学工作热情饱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例如:学校的创绿工作,在该同志承担的材料方面,他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通过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和查阅相关资料,独自一人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给他的任务;运动会中,由于学校场地面积小,学生人数多,安全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该同志主动提出,参与运动会的相关事宜。为学校的创特升位尽到了一份绵薄之力。无论是自己工作分内的还是分外的,都积极参与,乐于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经常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及时认真完成工作任务。扎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深深感动和激励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在学生的心中他是一位好老师,在教师的心中他是一位好同志。
二、授业 1)知识之业
重视教学工作,认真备课、授课;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内容完整;创新教学方法,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常受到学校督导组的表扬。同时,也不断的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好的教育教学方法。2)方法之业
课堂教学,传授课程知识、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快和更好的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传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该同志还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开课,他都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该同志还非常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繁琐的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不忘参与教学改革,经常参加有经验老师的观摩课,不断的从中学习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逐步提高本班的教学成绩。
第三篇:浅议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议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围绕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改革正稳步推进,但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试图找出影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症结,分析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定位,提出解决困惑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网络,以形成德育教育齐抓共管的社会合力。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有效地扼制了不良风气和有害思想对中小学校园的污染和侵蚀。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面对社会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种种矛盾,面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发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传统德育教育工作理念、方法、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需求,脱轨于时代要求,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环境,导致中小学德育教育整体环境缺乏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主要体现在: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仍然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协调,不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变化,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学校德育方法和手段滞后,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重课堂、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倾向严重。有些学校口头上强调素质教育、德育优先,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导致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高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还有的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日常行为和校规校纪教育方面,满足于不出乱子即可,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使德育教育成为“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尴尬存在。还有一点值得注
意的是,德育教育的家校结合工作普遍比较薄弱。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比较突出,家庭教育、家校联系较为弱化。
三是网络信息负面影响愈来愈深。信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客观上互联网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丰富了当今德育教育的素材,丰富了德育教育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大容量的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手段使德育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增强自信心,也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当前的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但是,网络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当前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可能让一些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网络的开放与封闭、虚拟的现实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不良网络思想文化的侵蚀,扭曲了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会使中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道德责任感淡化,可以说,网络文化负面效应正日趋显现。
上述存在的种种现状和问题,既有历史的陈因,也有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教育部也提出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作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德育教育应准确把握形势要求,抓住特点和规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进一步探索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因而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德育与智育虽然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从完成的任务看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形成一定的品德与良好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即如何做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健康人生观的可塑时期。学校理应在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担当重任,教育行政部门应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
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扭转“唯智倾向”,构筑“道德长城”,这是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应体现道德品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横向系列。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围绕看一项德育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阶段、分年级地确定教育重点,阶梯式地、连续地实施教育,形成德育的纵向系列,从而使各项教育内容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协调统一。其次,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落实相应的教育内容。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反观不少优秀传统的教育内容如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却讲得不够、不深、不具体,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及道德水平的基础,效果不够理想。随着新课程的步伐,新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针对性与实践性,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划,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体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研究中小学各个阶段德育教育的客观规律,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相互衔接的研究工作,确保连贯一致、衔接紧密、有力有序。
三、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曾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育德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
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同时,要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以积极向上、乐观的的态度来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道德品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让学生长大后勇于挺起胸膛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让他们更加适应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缤纷多彩的社会环境。
四、进一步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方法
现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而传统的德育往往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实施强制性的灌输,极大妨碍学生自觉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创新德育方法势必成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德育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往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一是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盖面、渗透力。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还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倾听”、“体验”等方法运用到德育中来。这些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故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四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用辨证唯物的目光去闪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育中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浓郁地方特色并被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效模式,使育人工作更加具有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
五、进一步加大家校协作力度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要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当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给予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要重视在说理教育同时,还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道德上的表率,这样就能保持对孩子在道德上的正方向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有些家长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方法和一些崇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做法,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起到副作用。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是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并作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只有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筑起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稳固桥梁。
六、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监管和引导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因为网络文化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再加上中小学生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点,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一方面要认真做好上网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远离舆论垃圾,明辨网络是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管控,对网络站点、节点、网页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控,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通过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宣传占领中小学思想道德主阵地。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笔者认为,好的教育要能启发人的自信心、梦想、知识、勇气等,让人思考以前未思考到的问题,想象曾经未曾想象的事情,启迪人们转变观念,改变思考模式。基于这个目标,在中小学德育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具备更敏锐的感知能力,增强面对挑战和探索创新勇气,这样才能汇聚德育教育的最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付莉.浅谈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 郑明友,卢光荣.新时期的德育建设[J].青年思想家.1999(03)
[3] 孙斯鸿.学校德育工作缺失、症结及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05(09)
第四篇: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语文教学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然而当前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已被数学与英语教学挤落,处于愈来愈弱势的状态。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随即便是信息膨胀,这更加要求现代化的人们应抓紧基础语文教育的学习,然而,科技愈是高速创新,教育却愈发空洞,中小学语文教师与教育已经逐渐淡出“重要”的行列。
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贫乏,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素质不高 1.教师专业基础薄弱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大多学历偏低,受教育的时间相应较短,以至于础知识掌握太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到很吃力。例如,在多次的教育教学见习活动和实习活动中看到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读错字、解释错词、写错别字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贫乏的缘故,同时也与我国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有关。2.教师“有目标”却不知具体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终归宿。理想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易达到。从宏观而不是微观入手,习惯于制定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界已经相当普遍。3.课堂教学内容的缺失
这里的“内容缺失”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课程教材存在的包括知识在内的内容缺失,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必要的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缺失,三是一些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
(二)学生接受教育的意识薄弱
学习科目多,干扰因素杂。如今,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深,要求越来越高,语文已失去了原先的基础地位。加之许多家长安排自己的小孩参加非语数英的不同种类的课外兴趣班,网络世界精彩纷呈,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自然少得多,在许多内容上也只是粗略,无法真正学通学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免不了枯燥乏味,想要学生一直保持对语文的兴趣也是件难事。再者,现在除语数英外,政史地,物化生也逐渐得到重视,每一门都是主课,顾此失彼,而由于学生从小便生活在语文的氛围中,在面对选择时,学生通常都会忽略语文,因此语文也成为了最多学生的薄弱科目。
(三)社会人士对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教师职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似乎有点文化的人都能胜任。较为凸出的现象是多数从事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尤其是从事小学语文这一职业的教师,原本并非出生于此文学专业。人们“会识字的人都能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这种错误意识,正是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不够的表现。
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现状的对策
面对这些教育现状,我们必须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变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1.语文教师要自觉主动参加专业培训,多听关于语文教育的专业讲座,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本领。相关的教育部门要严格监督,定期对语文老师做专业水平评估。
2.确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在这个活动中起着指向标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学目的的达成度,因此它的作用很重要。3.学校鼓励语文教师改良教育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并给与老师支持。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1.学生要敢于质疑,在语文学习中应采用自主学习与学习合作的方法,向老师提出建议。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尽力做到不偏不倚任何一个科目。
3.学生要学会并勇于及时向老师反馈自身想要了解的知识和内容,不必一味地抗拒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三)社会应对语文教师与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应保证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学校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调动语文教师投入学习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困难及对策范文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困难及对策
贵州省赫章县教育局教研室阳世宇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世界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开展虽然使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及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工程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笔者仅从自己从事师训工作的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仁。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难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落后,观念落后,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教师素质总体不高,教师继续教育困难重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资源贫乏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继续教育学习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必订的几本资料外,其它资源廖廖无几,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上网学习更是天方夜谈。从而使得继续教育的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混乱、重复培训、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然而,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既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还须接受政府其它有关部门的管理,因此,在相关部门缺乏统筹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培训,导致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较坏影响。尤其个别部门仅以通过培训捞取收入为目的,组织的培训内容既缺少针对性,更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如多个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培训、法律法规培训与考试等。因而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认识不到位,工作被动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或有关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工作的开展将难以保证质量。由于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及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工作被动,常规性的工作都难以保证其质量,更谈不上对工作的深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
(四)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者素质难以适应当前教师培训的需要
培训机构不健全或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不仅培训机构不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培训者队伍素质不高,人员稳定性较差,骨干培训及全员培训都不同程度出现倒金字塔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培训质量的低下及培训的随意性。
(五)培训内容过于整齐划一,脱离贫困地区教师实际
教师培训内容统一过多,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参加学习学非所用。一些学习内容教师要花较大的精力、较多的时间去学习,然而却由于条件所限,学非所用,脱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
(六)经费缺乏保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然而,由于农村政府财政本身相当艰难,再加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往往难以形成保障机制,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步履艰难。
(七)工学矛盾突出,教师负担过重
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编制紧缺,教师严重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农村学校教师工作量达百分之一百六、七十之多,城镇学校教师也由于班额过大(七、八十人一个班的现象常见),教师也是超负荷工作,难以抽出较多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切实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此可谓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每一个人都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更应当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表率。“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古训,对我们可谓不无启迪。因此,无论是从事教育管理者还是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学习型社会这一共同的愿景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理顺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培训,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管理,是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而一段时间以来对教师培训管理的混乱状况,也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不仅需要考虑教师群体的需要,而且需要考虑教师个体的情况,还要因地制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否则不仅使培训缺乏实效性,教师参加培训更因不堪重负而丧失其积极主动性。因此,只有理顺管理体制,认真研究贫困地区教育的现实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才能做到切实减轻教师工作上、经济上的负担,真正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建立经费、制度的有效保障机制
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专项投入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建章立制才能使继续教育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而农村由于本身各方面基础薄弱,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尤其突出,要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必然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农村要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设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除了自身多方筹措外,还需要得到上级的大力扶持,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当然,在有了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及措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将难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只有建立经费、制度的有效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整合有效培训资源,确保教师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教师培训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素质的高低以及培训者对其它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由于培训者素质本身的限制,加上其它培训资源的严重缺乏,中小学教师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求培训者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培训者还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教师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拓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选择培训内容的空间
从多年来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基本上由国家、省两级制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这种整齐划一的培训内容必然难以照顾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这必将使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国家、省在制定有关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政策方面,应尽量为县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留下足够的选择空间,以确保培训内容适合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六)真正贯彻执行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政策
“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上认真贯彻执行好这一基本原则,形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工程”的目标。
(七)抓好校本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校本培训要求校长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立足于教师所在学校,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培训基地。它不仅能较好地解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工学矛盾,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更能确保培训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要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只有扎扎实实开展好校本培训,注重过程管理,才能真正确保继续教育工程的质量。
(八)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培训者队伍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适应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更需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稳定的骨干培训者队伍。从而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开展不断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原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