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时间:2019-05-14 22:2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第一篇: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前言 个人理想

一般来说,我们小时候都有理想。学生时代,我们都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们有的人想当老师,有的人想做医生,有的人想做科学家,还有的人想当明星。我们的理想多是职业理想。

有些人坚持理想,不忘初心,刻苦努力、坚持不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有些人随着年龄增长、岁月消逝,当初的理想早已忘到九霄云外。还有些人不断地调整自己,树立了新的理想。

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朝着目标努力,充实自己,坚持不懈。马云,一个长相奇特的男人,有人称他为“外星人”,因为有理想,因为不断地朝着目标努力,他成功了。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在2016年10月11日的市值达2625.78亿美元。他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商业帝国。

当然,有理想,也坚持了,未必就能成功,因为成功需要许多外在条件,就是机遇。有了理想,没有坚持,却注定只有失败。但如果从来就没有理想,就只有浑浑噩噩的人生。政治理想

上面提到的理想,多是和个人相关的,涉及的主要是个人的生活和未来。还有一种理想,它是改造社会改变世界的,和政治密切相关,我把它叫做政治理想。比如:孙中山,他青年时代就有个伟大的理想,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民主国家。他所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的一生都是为了他的理想奔走和奋斗。

还有我们共产党人的先辈们,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邓小平、刘少奇等,同样是为了改变封建、落后、虚弱的国家,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人民国家而奋斗终生。

他们的理想,是和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是改造社会、改变国家,能让天下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社会的发展和昌盛,为了百姓生活和福祉,这样的理想,是政治理想。这种理想,是伟大的理想。

一、共产主义理想的形成

(一)共产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是在过去300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后,许多的思想家们就发现了这种社会的残酷、剥削、不平等等缺陷,从而逐渐地出现社会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是批判、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为了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区别,我们把过去的那些社会主义叫做空想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出现在16世纪初,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杰拉德.温斯坦莱等。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出生于伦敦贵族家庭,天资聪颖,14岁就到牛津大学深造。大学毕业后,成为出色的律师和知名的议员,还担任过下议院议长和大法官。他目睹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深有感触,对劳动人民深深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非常痛恨。他根据当时意大利航海家韦斯甫契的游记在巴西南纬18度的地方留下24个人的故事,他假借其中的一位,写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他在书中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讲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国。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家们,主要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幻想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到18世纪,资本主义已由简单协作发展到工场手工业,空想社会主义也摆脱纯粹的虚构幻想,更多地面向现实,主要从法理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未来的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代表人物:法国人梅叶、摩莱里、马布利等。梅叶的《遗书》

他出生于法国一个纺织工人家庭,自幼听从父母之命,进入宗教学校学习。毕业后当了40年的神甫。他洞悉法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对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的产生厌恶和憎恨。为了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理,他创作了三卷本巨著《遗书》。他号召人民自己起来追求自身的解放,建立一个财产公有,财富平等享有,婚恋自由,没有战争、欺骗、诉讼和掠夺的共产主义制度。到19世纪,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德国、法国的资本主义也开始想机器大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进一步激化。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更加丰富,空想社会主义达到顶峰,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其中,法国的克劳德.昂列.圣西门、夏尔.傅立叶、英国的罗伯特.欧文,被称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这个时候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罗伯特.欧文

他出生于贫困家庭,9岁就在呢绒店当学徒,但他十分好学,在20岁时,在英国的实业界暂露头角,管理500名工人的工厂。29岁时,与人一起买下包括4个大纺织厂、一个大机器制造厂和占地150亩的新拉纳克工厂。他和其他资本家不同,不是压榨剥削工人,而是提高工人待遇、保护工人权益。因此他成为享誉欧洲的富有工厂主和慈善家。

但他没有满足,他提出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共同劳动的社会计划,并进行社会实验。1824年,他带着4个儿子和一些门徒到美国,用他积累的财富购得3万英亩土地,进行“新和谐社会”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有1000多人参加。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实验失败。1828年,公社瓦解,几乎耗尽他的资产。

回到英国,他继续试验,他在工人阶级中进行共产主义宣传和实践,在生产领域建立合作社。1832年,英国合作社达几百个。1833年,他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工会组织-“全国生产大联盟”主席,成为英国职工会的创始人。

19世界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走向衰落,因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了。

2、共产主义的创立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德国人,两个人的家境都很不错,马克思出生于律师家庭,恩格斯出生于工厂主家庭,可以说他们都处于当时的中上层社会,本来可以生活得很滋润。但为了自己的理想,致使他们的处境非常困难。尤其是马克思,一生穷困潦倒。但这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他们的一生不是为自己谋福利,而是为天下的劳苦大众谋幸福。

他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一方面是他们卓越智慧的结果,马克思21岁就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恩格斯中学就回家经商,但他勤奋好学,在哲学等领域也是见识颇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条件,是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机器大工业迅猛发展,物质财富空前增长,同时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

他们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同时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等重要养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受邀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他们写成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公开发表。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明确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由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2)共产主义 概述

在《共产党宣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来说明国内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义? 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概括来说: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它还是一种“现实的运动”。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2.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3.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原则。4,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

5.每个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6.国家消亡。

(二)我党共产主义理想的形成

1、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就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个时候,相继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变法维新运动、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河变法维新运动是彻底失败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延续2000度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结束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国,从西方引进的人权、自由等思想武器在中国却行不通,民主共和制终究成了笑话。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改造中国的武器,许多的思潮比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被介绍到中国来,但最终,中国的先进分子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我们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我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毛泽东曾经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共产主义理想确定为我党最高理想

在1921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纲领》中,就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党章的第一段最后一句)党的最高纲领:“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二、共产主义理想对我党的意义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党的政治灵魂

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党的政治灵魂,生命的根本。如果没有了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共产党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总书记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没有骨气,就经不起诱惑,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堕落。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共为什么会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动摇了。戈尔巴乔夫曾说过,共产主义思想对我已经过时。信念之魂不在,党怎能不变质?

(二)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党紧密团结的纽带

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一个组织,必定有共同的目标、追求,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一个企业,有共同的利益;一个文学社团,有共同的文学爱好;现在流行的徒步组织,有共同的运动兴趣。有共同的东西,才能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集体,一个组织。

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875.8万名。我们的党员,有工人、农民、公务员、私营企业主、大学教授、学生等等各行各业,有亿万富豪,也有高级官员,但更多的是普通大众。用什么能把这么多人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靠利益行不行?党章中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靠兴趣、爱好行不行?这么多人,兴趣爱好千差万别,靠这个凝聚不了。所以,除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别的。

(三)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党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共产党是有目标有方向的党,实现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党的最高目标和前进的方向。这么多年,共产党经受了许多的危险和困难,比如军阀的屠杀、国民党的围剿、日本鬼子的扫荡,但因为有目标和方向,我们始终没有改变初衷,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到今天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伟大的胜利。

张学良晚年的时候曾反思,他认为共产党打仗有“主题”,国民党打仗没有“主题”。也就是说,共产党有目标,知道为什么打仗,国民党不知道为什么打仗。

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理由

(一)在共产主义理想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对理想的追求非常专注和坚定,为了理想,可以放弃非常优裕的生活,可以承受牢狱的痛苦,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比如:夏明翰 1921年21岁的他加入共产党,28年被国民党杀害。他写的就义诗变现了共产党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与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了革命和理想,在1921年到1949年,共产党牺牲的达到370万人。

为了理想,牺牲生命,今天的共产党人能不能做到?我们能不能一直怀揣理想,能不能不怀疑、不改变、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四个考验、四种危险。四种危险里面的三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都和理想信念有关。说明我们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

除了理想坚定者外,对理想还存在着三种人:怀疑、否定、麻木。有的人产生了怀疑,共产主义能走通吗?科学吗?合理吗?还有人持否定态度,共产主义是哄人的,根本就实现不了。不如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有一种人是麻木的,精神懈怠、消极腐败。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到,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理由

1、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来说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斗争发展总趋势,来阐释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就是从低级向高级转变。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就像资本主义社会代替了封建社会一样。

我们许多人都会有个疑问,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百姓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而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许多的方面都没有人家强,这能说资本主义要灭亡?

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摒弃速胜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不是说资本主义立即灭亡,也不是说资本主义很快灭亡。社会的进步发展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在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的建立,也经历了两千多年。在英国,封建社会也延续了1000多年。

而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到现在也只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它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它通过国家的干预、科技进步,法制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等多方面来调节社会矛盾。它现在的生命力仍然很强,没有到消亡的时候。

而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成立算起,也不过100年的时间,而且都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是跳跃式建立起来的。社会生产力等多个条件都还不成熟,更需要时间来发展。所以说,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很快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会很快胜利。

二是不管时间多漫长,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这是必然的。

2、共产主义是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景

生活快乐幸福是每个人的期盼,没有人活着是为了追求苦难。个人的幸福和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美好的社会,是能给所有人幸福。

在迄今为止的所有社会都是只保障了一部分的利益,并不能给所有人幸福的保障。比如奴隶社会,只有一小部分的奴隶主阶层生活优裕,大部分的奴隶命运悲惨。封建社会,封建主、统治者这些极少数人生活在上层社会,农民们并不能保证有幸福生活。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是如此,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也在照顾大部分人的福祉,当时这种社会制度决定了并不能让所有人平等地获得生活资料。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个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力水平不断地提高。生产力越高,生产出的东西越多,越能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另一个是人的解放。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由、平等的权利越来越广泛,人权成了每个人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什么样的社会能让每个人都幸福?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全体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国家消亡。

3、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价值追求

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平等、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西方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看起来确实很美。可是事实又如何呢?

先看西方自己:比如美国。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声称“人人生而平等”,但实际上这只适用于男性富人,不包括妇女、穷人、黑人,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可拥有黑奴。1920年8月26日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直到1965年,才允许黑人享受与白人一样的民权。即使这样,对黑人等有色人种的不平等、不公正待遇仍然经常发生。2014年8月9日,美国密苏里州的弗格森18岁黑人学生迈克尔·布朗被警察击毙。就引发持续的抗议和骚乱。2016年7月7、8日 短短两天之内,美国接连发生两起警察枪击致死非洲裔男子事件。近年来,美国各地频繁发生黑人遭白人警察开枪打死事件。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显示,非洲裔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3%,但在2015年遭美国警方枪击而死的1152人中,非洲裔所占比例高达30%。

再看看西方国家对待外国:从19世纪初起,西方列强先是非法向中国贩卖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继而以炮舰入侵中国,杀害中国军民,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启了灾难深重的中国近代史。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跌入苦难的深渊。1840年以后的100多年中,西方列强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

这就是西方国家送给中国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历史上是这样,现在又如何呢?看看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西方在一些国家操纵的“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街头政治”,导致这些国家陷入政治动荡、社会混乱、难民流离、经济衰退。这就是西方人的人权吗?

所以,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是有局限的,它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不是为了真正帮助其他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人民的。它就是把所谓的“普世价值”作为工具,搞垮搞乱和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一样的或对它的国际地位、经济等造成威胁的国家的。

因此说,西方鼓吹的价值是烙着西方人的烙印的,不是真正的普世的。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才真正的具有普遍性。

共产主义的内容包含制度、理论、运动,还有文化。共产主义的提出,基于一种追求和渴望,也就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儿的人,是指每一个人,他不分国籍、民族、种族、阶级、职业、地域等,人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这样的价值才是人类最崇高的追求。

4、共产主义是具有现实性的伟大事业

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由于一时半会难以达到,有人就觉得我们的理想太缥缈、不现实。其实,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不要把我们今天的社会和共产主义割裂开,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路上。这一点也不虚幻,非常的现实。

另外,从理想的构成来看,我们有最高理想,也有中短期理想。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双百年目标就是我们的中短期理想。最高的理想包含了我们的中短期理想,中短期理想是最高理想的重要内容。2020年,我们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离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近了一步,当2050年的目标完成,我们离最终的目标又近了。因此,最高的理想离我们并不远,我们每天都在像它接近。

从人民幸福的角度来看,最高理想更是与我们联系紧密。共产主义,说到底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幸福。那我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让人民幸福。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也是让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最根本的、共同的目标。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所以说,共产主义既不是遥不可及,又不是虚无缥缈,是非常具有现实性的伟大事业。

共产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美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崇高的。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奉献我们的力量。

第二篇: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引言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谈一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有目的地创造历史,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他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共产主义理想和其他信仰的一个不同特点在于,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并且不断从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取源泉。因此,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必须深刻认识和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明确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这一理想的基本途径和依靠力量,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历史的进程。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并且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

共产主义的内涵和相关概念

今天我想围绕理想和信仰这样一个主题从三个层面加以展开,第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这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首先,第一个小问题,我想介绍一下关于共产主义的内涵和相关概念。共产主义本身具有三重含义:第一是指一种思想,第二是指一种运动,第三是指一种社会制度。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有如下特点:一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占有。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理论概括成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二是阶级的消灭。因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和社会上划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有本质联系的,或者说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社会上划分为两大对立阶级的经济根源,私有制的消灭,显然就是消灭社会上存在两大阶级的前提;三是国家自行消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一旦阶级消亡,阶级消灭了国家也就自行消亡了;四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考察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的发展的大体上应该经历两个阶段:第一是低级阶段也叫第一阶段,第二是高级阶段。两个阶段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第二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还有一个问题,也就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个词,或者说是同义语,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己学说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学说、思想体系称作共产主义,而不是叫社会主义,因为在1847年前后,社会主义属于中等阶级的改良运动,而不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后来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接受了社会主义这个提法,但是为了和形形色色的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加以区别。因此他们在社会主义的前面,加上了科学二字,以示这种区别,所以马克思主义又称科学社会主义、也称科学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

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谈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材料是空想社会主义,其实它是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产物,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来到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因此,资本主义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一经出现,就没能逃过先哲们的锐利目光,所以正当十六世纪初,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圈地运动,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时,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摩尔就写下了《乌托邦》这部传世之作,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在《乌托邦》这部著作中,摩尔为人类虚构了一个摆脱羊吃人的社会的理想国度,他所表达的思想就成了共产主义理想的源头,后来空想社会主义又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达到了思想的顶峰,产生了三位伟大的空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的学说尖锐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极大地启发了日益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觉悟,同时对未来社会做出了许多天才的猜测,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但是我们看到,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到头来还是空想,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成熟,阶级关系还不发达,因此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历史条件还不具备;另一方面,就是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的,因此所提出的理论、理想缺乏科学的支撑,同时,也没找到改造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错把有产阶级作为实现社会改造计划的重要依靠,这样在西欧无产阶级即将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前夜,在无产阶级有组织的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之际,空想社会主义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日益变得落后甚至反动,无产阶级的成熟及其政党的出现,尤其是共产党的诞生,迫切呼唤科学的理论,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工人阶级的远大理想得以科学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思想武器,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他们在科学的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总结十九世纪上半叶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以及批判的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也称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从而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指明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实现途径。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从此,共产主义的理想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也可以叫“共产主义者宣言”或者叫“共产主义的宣言”,可见,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科学论证

第三个小问题,我想谈一谈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科学论证,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入手,进而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得出了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结论,这样一个结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界被概括为两个“必然”的思想,这就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在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发展要求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最终导致新的阶级出现,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和以往社会不同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达到了高度的社会化。所谓生产的社会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是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第二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第三是劳动产品的社会化。但是,它们的占有形式仍然是私人的,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便以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鲜明的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又进一步在社会中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且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化,这种状况、这种深刻的矛盾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当然,资产阶级也认识到了这种矛盾,因此,他们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资产阶级也试图通过改良来克服危机缓和矛盾,把个别资本家的财产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财产,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国有化,促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一切并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生产力归国家所有,并不能解决冲突;改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也就是说必须使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合乎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运动结果,必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代之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沿着这个线索向前发展,共产主义的高级社会形态也就即将出现了,所以,社会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代替资本主义是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是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呢?也不是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那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

共产主义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来实现,因此马克思又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从而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依靠力量和基本途径,也就是现代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自觉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因此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就是:首先组建自己的政治组织共产党并以科学的理论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实现工人阶级的国际团结,在这个条件下,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且把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首先把它变为国家财产,这样,也就消灭了阶级本身,以及社会被划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经济前提,一个以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的共产主义新社会也就诞生了。在他们看来,这个新社会要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识到共产主义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生产力比较发达、无产阶级人数众多的主要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发生和取得胜利,但是,他们在研究和制定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的同时,也注意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也就是历史常常是跳跃式的和曲折的前进的思想,同时他们也在思考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当时主要是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他们在充分研究俄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认为由于俄国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这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必须得到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并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非西方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必然具有和西方不同的特殊性,从宏观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进步的方向,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途径必然会有不同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就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为后来的共产党人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的不同道路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共产主义历史进程的长期性

下边的一个问题,就是共产主义历史进程的长期性。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欧洲资本主义的状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1848年的欧洲革命,为刚刚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在历经15年的科学研究工作基础上,马克思于1858年11月到1859年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取得了相应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更为冷静的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克服了以往对无产阶级革命过于乐观的情绪,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这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实际上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所谓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就是说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是一个“决不会”;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是第二个“决不会”。

这个思想深刻的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的有机统一。这种长期性已被今天的现实所论证、所证实。从资本主义的情况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的时候,欧洲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可以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继续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了一定限度的改良和调整,从而也就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同时长期以来,资产阶级也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这些情况说明,当代资本主义还能容纳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再从社会主义的情况来看,二十世纪产生的社会主义,大都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自身在发展水平上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加剧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执政党,还处于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之下,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分化和西化的图谋,这些为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很大的难度,也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理想信念造成了冲击,因此,决定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因此,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来说,必须认识到这种长期性,深刻了解本国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且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阶级以及全人类指明的共产主义的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接下来,第二个大问题,我们谈一谈中国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社会主义的新的形态。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的土壤中,但是作为中国人民的道路选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实践和探索的产物。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个问题是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客观依据,大家知道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度,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从这样的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显然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必须深刻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我们看到,人类社会是由地方史走上世界历史的,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使每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闭关自守状态,每天都在进行重复的发明,这当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观点,资本主义首次开创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在客观上带来了交往的扩大。

就我们中国来说,1840年以后,自身的社会结构、正常的发展进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数千年的历史传统的惯性仍然规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但另一方面,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因素,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西方的文明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近代交汇,在中国社会内部孕育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使中国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商阜和工厂,直接导致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并诱发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中国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现代工业,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现代生产手段,并形成了一些工业城市,虽然物质基础相当薄弱,资本主义很不发达,工人阶级并不完全成熟,但毕竟有了工人运动,因此,也就有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力量,同时,资本主义体系的世界性扩张,也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带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使其国际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也传播到了中国,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了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这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扩张一方面把中国纳入到了世界历史进程,但是另一方面又抑制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育和成长,中国现代化起步比较晚,具有后发式的特点,在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在早期的国家竞争压力下,很难通过传统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所以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也具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独立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是遇到强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不仅来自国内的封建势力,更来自国外的帝国主义势力,帝国主义虽然将中国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却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它宁愿维护一个没落的封建制度,也不愿扶持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以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多次发动的独立的政治运动,都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下被扼杀了。

所以民族工业也只能在列强由于战争而无暇顾及时,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情况表明,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必须冲破帝国主义体系,另辟蹊径,这就是中国发生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世界大战,激化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矛盾,使这些国家极易形成爆发革命的形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通过商品的倾销、资本的输出和军事上的侵略,把本身固有的矛盾转移到落后国家,他们以落后国家的普遍贫穷、社会动荡为代价换取国内矛盾的暂时缓和与政局的相对稳定,推迟了国内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在中国,西方国家的矛盾和危机则更多的转嫁到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身上,于是广大农民揭竿而起,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导致了以苏美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对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来说,很难脱离特定的阵营,实现经济社会的独立发展,因此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一边倒”就成了中国的现实选择,中国革命的进程和性质,又决定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模仿苏联模式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顺理成章。我想以上这些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有其历史必然性。这是第一个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的问题的认识,过去是不清醒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取得了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这个判断深刻的揭示了我国的最大国情,使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有了坚实的客观依据。大家记得,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深刻的多了,我们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可以做出科学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证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深刻认识这个道理。

这段论述深刻的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社会主义,即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说,从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算起,我国就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根本转变。邓小平又把社会主义放到中国国情的视野内,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等崭新的概念,从公有制占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基本制度和价值取向等层面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这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又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和实践特点,从而回答了我国社会性质的问题。

至于“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新中国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以及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马克思主义、靠的是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他还说,如果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也许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不能解决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这是第一层含义,说的是社会主义以及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层含义是初级阶段,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的农业国度,现代化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与同时代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还不发达、不成熟、不完善、不定型,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首先要经历这个特殊的阶段,所以我们说,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不是指所有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也不是指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是针对我们的国情,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这是第二层含义,也就是初级阶段。

第三层含义就是相当长,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任务,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造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前提,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决不能急于求成,超越阶段,这是第二个小问题,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判断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轨迹

第三个小问题,我想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轨迹,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现在,在学术界、在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始于毛、成于邓、推进于江。也就是说,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从毛泽东开始的,成就于邓小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对此又作出了重要丰富和发展。所谓始于毛,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我们党就开始自觉的探索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叫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其实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基本要求,民族的形式其实就是中国特色最初的说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苏联模式而言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沿袭了苏联的模式,但自身的特点仍然十分明显。如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等等,当然还有很多,苏联模式的弊端,也较早的引起中国共产党人的注意。

所以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后,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样在工业化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工并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提出了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在政党制度上,毛主席曾经说,“我们有意识的留下了民主党派,使其和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等等。

与此同时,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实现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的转变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因此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始于毛泽东同志的探索,但是由于党刚刚走上执政的地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也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从1958年以后,党的指导思想逐步发生逆转,后来在反修防修的口号下,中断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并且致使原有的传统的模式进一步僵化,即使如此,在此后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也一直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思路和不同方法的比较和争论,也进行过纠正错误的努力,同时,也正是有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和挫折,才促使人们去思考和认识传统模式的弊端,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因此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都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同时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也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以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在坚定社会主义选择的基础上,又为其赋予了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世纪相适应的内涵。

就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邓小平理论一是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放到中国国情的视野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这些概念,这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程度和实践特点。

三是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什么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刚才我们已经概括了。

四是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邓小平看来,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更高一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以往的失误正是列宁所批评的方法,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为了纠正这个错误,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之中,把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提高到第一的位置,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科学判断,这不仅找到了现实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途径,而且也为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是回答了“如何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从而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但另一方面也指出,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向全党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一方面,科学的把握了“时”的内涵,所谓的与时俱进,什么是“时”,也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加速,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加强、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恐怕就是“时”的含义,也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形势。

在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党首先对这个“时”是有清醒的认识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们党顺应了“时”的客观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提出了实践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的命题,提出了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着眼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施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决策。这一项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这是第三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四个小问题,我想谈一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可以看作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证,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这样一个理想和信念,但是也深刻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时也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因此对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把握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并且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纲领,所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最大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方面,我们的认识有些片面,主要强调的是富强、强调的是经济上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体现在奋斗目标上,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过去讲的“四个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方面,但是我们所说的是现代化,并不以此为限,而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是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的统一。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更加清晰地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

第二层含义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深刻地指出,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现在看来,中国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人口多,而且主要是农业人口多,底子薄主要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些基本事实中找到存在的根源,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必然引发诸多的问题和矛盾,你比如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其实这个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国情,我们要解决这样一个矛盾,有很大的难度,所以矛盾的解决归根到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基于对这个国情的深刻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胜利。

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

第三层含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这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恐怕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改革开放,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以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第三个大问题,我想谈一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里包括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制定了现阶段,也就是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邓小平关于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具体化,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小康”这个词,极富中国特色,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烙印,所以在许多的外文中,很难找到和“小康”完全相对应的一个词汇。早在古老的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民以劳之,岂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已经很辛苦了,希望能够得到片刻的休息,后来在战国末年,或者在秦汉之际,有一部儒家经典叫《礼记》,这当然是知识分子、儒家,假托孔子的名字伪造的。就把“小康”,作为一个社会理想提出来。

在儒家看来,社会发展到了战国末年,发生了严重的退化,而理想的黄金时代,存在于远古社会,那个社会叫“大同”,所谓“大同”就是天下为公、共同富裕、普遍和谐的一个社会,但是到了后来,社会退化了,变成了“小康”;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存在着私有制,存在着等级制,但是在儒家的心目中,小康社会也是一个人民生活富裕稳定、统治阶级政治教化比较清明、社会秩序井然的这样一个社会。但是到了后来,儒家认为社会又进一步退化了,今不如昔,正如孔子所说“理崩乐坏”。

因此儒家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加以提出。但是儒家也是一个务实的学派,他们深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出什么“大同”这样一个理想,因此,也就把次于“大同”发展阶段的较为低一级的小康作为现实争取的目标,经小康而“大同”,就构成了古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的社会发展观。借用“小康”一词,来表达社会理想、通俗易懂、使人易于接受。

近代以来,我们从康有为、孙中山,包括毛主席,他们的著作中、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可以看到小康社会思想的影响。邓小平也是借用了“小康”一个词,给它赋予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一个内涵,用于表达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目标。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到了1964年,逐步形成了“分两步走”基本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这样的思想。所谓第一步,就是到1980年之前,基本建成一个比较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到2000年,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们的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1975年的四届人大上,又重申了这样一个宏伟目标,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鼓舞人民、动员人民的作用。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今年已经是2005年了,回过头来看,这两个目标并没有如期完成,为什么没有如期完成,当然我们也要找原因了,当然有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也有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失误,也有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假如没有这些因素,我们今天的境遇要好得多,但是也可以这样讲,不可能如期地完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这是由我们的国情以及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今天才发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首先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重新思考和规划了我们的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问题,因为过去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虽然起到了鼓舞人民、动员人民的作用,但是那个目标本身也包含了急于求成和超越阶段的思想情绪,邓小平认为到20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水平也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邓小平认为,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所以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因此邓小平的设想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90年代,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800-1000美元,这时人民的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再经过50年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这就是所谓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由此可见,这个小康社会是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完成以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达到的一种状态。

邓小平同志不仅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小康这样一种理想,同时对小康社会也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1983年3月2日,邓小平在北京召集了几位中央负责通知谈话,因为他刚刚从苏南等地视察归来,就以苏州为例,提出了、描绘了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1000美元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发展状态,他大体上列举了六点: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资料有了保证。第二,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人均20平方米。第三,城镇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没有待业人口。第四,人不再外流,农村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现象得到解决。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自己有能力安排。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我们从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的描述中,可以看得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心里,小康社会就是人民已经摆脱了贫穷,日子比较好过,在这个基础上,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这样一个良好态势,这样的社会,就是邓小平设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经过我们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到新旧世纪之交,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从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来看,现阶段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尤其是发展很不平衡,这是现实小康社会突出的特点;9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曾经制定了一个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如果对照那个指标体系来判断,我们所说的总体上的小康,大体的意思是75%的人口过上了小康生活,13%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但是还有12%的人口与小康生活相距甚远,考虑到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尽管12%是个少数,但是基于我们这个国家的人口基数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因此我们说,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这个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奋斗,所以要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就应运而生了。所谓全面,就意味着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人们生活更加殷实。所谓六个“更加”。经过这个阶段的发展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我们党的最低纲领。

所以按照这样一个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这个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使它更切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这必将在实践当中起到动员人民、鼓舞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当然我们看到,实现这些目标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恐怕还会有一定距离,但是我们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打下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的、具体的体现出来,这是第一个问题,谈一谈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

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我们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可以说,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实现现代化的探索和努力。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使很多人萌发了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和热情;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矛盾和危机,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使一部分中国先进分子更深刻地认识到必须通过革命扫清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旧制度障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的选择了后者,所以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应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所以我们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说到现代化,关于现代化的含义,在学术届有不同的说法,大体上来说,国内外学术界对“什么是现代化”的问题,有这样几种主要的定义:第一种说法,现代化是指现代资本主义兴起以后,在这样一个特定国际关系的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种说法,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是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过去我们国家的理论界长期持这种说法。第三种说法,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总称。第四种说法,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主要的说法有这么四种。

恐怕还有其他的说法,其实这几个观点并不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涵。既然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程,就应该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中,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上。

所以我们说,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既包括经济上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包括高度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关于现代化的指标,也有许多概括,比如:1960年在日本的箱根,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对现代化的指标概括了八条。当然这八条都属于定性的分析。

我们党的十五大在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候,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出了九个重要判断,九个“是”。是从什么样的阶段转变到什么样的阶段。这九个“是”所包含的判断,也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一种认识。当然这也是一种定性的分析。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因克尔斯,提出了一套所谓现代化的量的标准,也就是一种定量的分析。他大体上提出了十个指标,其中包括: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农业产值下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以下,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升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5%以上,非农产业劳动力要占到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医生在1人以上,还包括成人的识字率达到80%以上,适龄年龄组的大学入学比率要占到15%以上,人均的预期寿命达到70岁以上,还有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到10‰以下等等。当然,这些也是对现代化发展进程经验的一种概括和总结,但是不管怎么说,现代化的概念是相对的,它必须与同时代的先进水平相适应的,必须代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同时,现代化的实现也不能一蹴而就,也要经过若干个发展阶段。并且也要体现本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中国的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向世界的先进水平看齐,又要考虑到我们自身的发展程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就是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从这个角度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形式,或者说,理想的共产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承上”,就是巩固小康社会的成果,巩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思想理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承上”的基本含义。比如我们还有很多贫困人口,解决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也是“承上”的其中应用之一。

所谓“启下”,“启下”在我看来,就是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实现理论、科技、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为后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好各方面思想准备工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还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中国不断适应变化的世界,适应世界进步的潮流,这些恐怕都是承上启下的客观要求。这是第二个内容,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三个问题,我们想谈一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七个问题,其实这其中许多问题是和中国的现代化起步相伴而生的,所以邓小平才说,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所谓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国情,反映在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上,那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正是因为这一个主要矛盾,才引发出了其他矛盾和其他社会问题。比如,人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制约了我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越是深化、越是深入,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个判断,也提出了科教兴国这样一个战略,以此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这又进一步产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人口素质提高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

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首先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过程,发挥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时候,它才会成为真正的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需要一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如果少数的科学家、少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验室里掌握了一门科学技术,还不能称其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转化为广大劳动者的必备素质,反映在他们的劳动技能提高上,才能实现这种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的生产过程的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但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人口素质提高相对缓慢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制约了科学技术向生产过程的转变,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此外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程度,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又决定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

所谓发展,当然是指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在现实的条件下,摆在首要位置的还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经济结构、动力机制,都要围绕这样的主题来建构。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有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才能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能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所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这也是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具体体现。

坚持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平

此外,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须坚持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取向,那就是我们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按照什么样的要求、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建设现实的小康社会。使它既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本质要求,同时也体现中国的国情、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适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要求。关于这个问题要抓住这样五个主要问题:一是和平,所谓和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追求,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当今的时代特点。

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说的和平,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和平的环境,正如我们党的十六大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所谓重要战略机遇期,核心内容就是和平的环境,因此我们不仅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而且还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延长这种战略机遇期。

第二方面的内容,那就是和平的道路,也叫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三层含义,我们所说的和平就是和平的目标,中国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不但不会给世界带来威胁,而且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解决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这是第一点和平。

坚持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富裕

第二点叫富裕,这个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刚才我们提到,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实现人民群众有一天比一天更加充裕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贫穷。但是,另一个问题,共同富裕又不能一步到位,同步富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当年邓小平同志发明了一个大政策,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的富裕起来、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那我们看到,这二十多年来,我们正是沿着这样一个轨迹,从总体上进入小康。但现在又出现新的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问题,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共同富裕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富裕也好、共同富裕也好,必须体现我们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所以我们所说的富裕,它的政策含义,就是让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断扩大,每个家庭的财产普遍增加,提高低收入水平者的收入,国家依法保护个人的合法财产。我想所谓富裕,在现阶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这是第二个问题。

坚持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谐

第三点是和谐,中国共产党要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的对立面是社会冲突,冲突起源于矛盾,起源于竞争,所以我们所说的和谐,也考虑到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整个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确立,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以外,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又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说,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同志式的关系,但是,由于我们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又给这层关系增添许多竞争的内容。因此也出现了不同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冲突因素,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构建让所有的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且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刚才我们说了,这个和谐的对立面是社会冲突,社会冲突又起源于社会矛盾和竞争,但是现在看来,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现阶段我们发展生产力,还需要市场、竞争这些因素,所以也不可能消除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本身也是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有待于我们党加强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能力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但是我们党要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说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共产党是代表穷人利益的,因此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也一目了然。在我们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成为执政党以后,就应该把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执政目标,怎么构建,在新的历史下,应该学会通过实行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差异,同时要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也是大有作为的。

过去在战争年代,我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冲锋陷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体现在不怕苦不怕累,甘做一颗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发亮,当然从这些模范作用中,所折射出的那种精神,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对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至少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模范的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为规范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秩序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这是第三点。

坚持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合作

第四点是合作,合作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合作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用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联合劳动,来取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以消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阶级对立、人的异化,但实事求是的说,后来社会主义传到了俄国、传到了中国,或多或少打上了一些中央集权的传统,当然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更应该从苏联的巨变中吸取教训。苏联巨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出现了分裂。所以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进程之中,必须努力发扬社会主义的合作传统。

所谓合作,核心内容就是实现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合作,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时我们的合作还指不同经济成分的合作,也就是像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要实现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于”。此外我们的合作还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也包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坚持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稳定

第五个要点就是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于我们党来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主要的还是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代价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关系。要推进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社会的代价,社会代价应该由谁来承担,经济发展的成果应该由谁来享用,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代价,处理公平和效率这个问题上,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要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上面五条:和平、富裕、和谐、合作和稳定,就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结

总体来说,只有不断发展自己,才能完成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也只有完成这个奋斗目标,才能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也只有基本实现现代化,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搭起了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去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桥梁。换句话说,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以及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第三篇: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敬爱的党组织: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又是重点发展对象,我感到一定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一名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在周围同学当中时时处处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加入这个光荣而先进的组织。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他们是无产阶段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另外一方面要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只有认真学习理解才能去很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参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现阶段,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讲话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是对党员先进性表现的一种概况,是一篇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文献,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对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事业都具有极度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真学习通过开展班级工作进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漫长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够获得的。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三、加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新世纪,新发展,要求我们这一代人要有新的知识结构。只有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不被时代所摒弃,做时代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强大尽一份力量。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努力做到学一科,爱一科,精通一科,勤勤肯肯,踏踏实实,才能不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才能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要向周围的同学们学习。在这次培训班中,每次课大部分同学们都很早来到教室,讲课时认真的听,仔细的记,积极地参加讨论,培训班的大部分同学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都互相影响着。从大家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种活力,一种动力。在我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老师,和优秀的积极分子,克己奉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态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五、贵在坚持,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的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我们都应引以为戒,不论组织上是否入党,都应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而且要长期的注意检查自己做党员的动机,克服那些不正确的思想。

当然,由于本期培训班时间紧、任务重,所以还有很多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精髓不及一一理解和深刻体会。但我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心,只要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快消化,不断提高。在学校党委、学院党支部关怀和培养下,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毛泽东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身肩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和革命建设发展的紧要关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在听完冯老先生的专题演讲报告和了解冯老先生被开除党籍、再入党的经历后,坚定了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打诞生之日起,就向全世界宣称,她是工人阶级政党,是大公无私的党,是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党。她自身没有任何私利,是秉承《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来建设的世界最先进的党。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由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拥有68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新成员加入其中。这些新党员,有一个思想上入党的问题;老党员中,也有一个思想上不断改造的问题。特别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趋利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反映到党内来。理想信念的淡漠,价值观念的多元,已经十分明显。在是与非、荣与辱、优与劣、利与弊、得与失等方面的评价尺度上也是人言人殊,莫衷一是。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四化的信心,对人民群众的信用。许多群众对一些不合格党员的言行已经多有微词甚至怨声连连。

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密切相联;同时,党的执政能力又是具体的、实在的,它与6800万党员的素质、形象紧密相连。每一位党员就是构成执政能力的“细胞”,只有一个个这样的“细胞”康健,执政能力才能提高。我们应从这样的视角看。

要认真学习从思想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不会自发地在工人队伍中产生,因此理想学习非常重要。只有从理论上弄清了为什么,思想上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经热切期望,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的实际的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并指出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和现状,也深切地指出,“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因此做到政治上成熟、做到理想信念的坚定,就必须认真学习。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历史、科学知识、市场知识等,而首要的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发展着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

又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出了现实途径。“而要认真学习,就要在真信、真学、真懂和真用上下功夫。” 要积极实践从行动上体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看,主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同时,理想信念的实现,不能只是装在头脑里、挂在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而这个需要每个党员落实在行动上的实践,最主要的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是能否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为此,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要清醒地看到,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反映了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既是实现小康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又是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这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党员要深刻地理解它。同时要认识到,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党的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统筹兼顾,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因此,在执行贯彻政策中,既要坚持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要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次,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理想信念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上,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社会前进、条件改善的今天,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也永远没有过时,而应随着不断变化的现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再次,要积极推进团结和稳定。团结历来同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严峻挑战和困难前今天尤其如此。“现代化孕育着稳定,现代化的过程却容易发生混乱。”在这一阶段,能否自觉维护团结稳定、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对党员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先进性的重要考验。共产党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从团结稳定这个大局出发,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积极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的工作,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总之,党员的理想信念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锤炼,在三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锻冶,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砥砺,在不断发生的理想与现实的撞击中坚定。

要经常反思从修养上保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的古人早就倡导“自由”,毛泽东同志则把“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希望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特别强调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强调指出:“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的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一个政党如此,共产党员同样如此。通过总结经验以发扬成绩、检点不足以明确方向,从而明辨是非,在思想上克服或防止影响包括影响理想信念的诸多问题,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历史上,我党进行的延安整风和前几年的“三讲”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等,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人们“自省”、“反思”、开展自我批评。有了自觉“反思”的态度,学习中才有针对性、征求意见才能听得进、整改才能自觉和主动。所以,经常的“反思”有利于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或者说它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保证,抓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冯老先生的专题报告中曾提到坚定理想信念,以灵魂塑造灵魂,用人格培养人格,有助于提高与预备党员的素质,更有利于党的日后发展。

坚定理想信念,是确保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信念是指人们坚信自己所干的事、所追求的目的是正确的,因而在任何情下都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持著追求的意向动机。面对一日千里的社会发展现况,给我们的理想信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事物也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去糟求精。我们要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技术、知识、方法、观念,这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鉴别真假优劣,因为教育工作者是接受新知识最前沿的人,也是最活跃的群体。但是有些教育工作者走偏了方向,开始逐本求末,金钱至上。他们丢掉了政治情操、专业素养,腐灼我们的学生。事实告诉我们,信念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是一个现实问题,是把握我们教育工作者队伍方向的实在问题。在市场经济下,保持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纯洁性是党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职业操守的要求。我们国力的发展是需要一支严谨、稳定、操守高尚、专业素养过硬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这就需要党员教育工作者首先坚定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坚定走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念,使之经得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保证教育路线与实际教学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学习,坚定教育工作者队伍为民服务的职业“信念”。同时,让教育与教育工作者真正走向市场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实行优胜劣汰,确保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稳定的、有创造力、有为教育事业服务终身的信念;让“信念”确保教育工作者队伍永远具备青春活力,服务于我们国家的发展要求。

树立坚定信念,是提高教育工作者职业素质的需要。我们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人民教师,培养祖国的下一代。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育工作者。”他高度肯定了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近几年,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薪水加的力度说明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身体、有纪律、有开拓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素质教育而言,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与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前者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后者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始终为社会主义祖国勤奋工作。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对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的新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工作者法》制定的规范行为准则和思想政治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同时,在本职工作中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学习,提升自己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情操。只有使党员教育工作者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之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树立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才能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去培养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追求,才有动力把自己武装成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育工作者即:有再学习要求、有与学生良师益友般的关系、是指导者的角色、是科研型的复合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才有树立牢固的信念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人生境界。

教育要创新,信念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需要。信念不是空洞的,他是有实质内容的,是通过人们的实践工作和言论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们的工作实践是检验和判断信念坚定与否的标准,又是树立和坚定人的理想信念的根源和动力。只有将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念扎根于教学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服务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事业“信念”才能有厚实的滋养土壤,牢固的根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坚定信念,就必须把对自己的崇高理想追求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实践中,要把今天的劳动与明天的成果相联系起来,因为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是创造未来社会更大生产力的源泉。作为人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的意义,努力学习使自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称职、信念坚定,才能担负起培养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要求的有用人才,为此奋斗终生。

树立坚定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占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要走向富强,靠的是人民大众团结一心的奋斗。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要使我们的国家走向富强,这关键的因素是靠“信念”。他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一切。”因此,要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重要的是有坚定的强国富民信念去团结和组织广泛的人民武装大众持续奋斗。这就需要知识武装,只有知识武装起来的合力大众才是最具有力量的。源源不断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人民寄以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事业是崇高的,是因为我们武装了大众,使我们的国家步向强盛、富饶,因此服务大众。

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实践中完善自己,鉴定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思想和在改变,不变的是党的宗旨,还有我们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向着党的心。

第五篇: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仰[推荐]

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仰

(拜城县人民法院徐昕)

坚定共产党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党员干部讲党性的精髓和灵魂。理想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就必须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极端重要性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对理想信念坚贞不渝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理想信念对顺利推进我们事业具有强大的激励、导向和推动作用,是统一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基石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精神动力。有了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就能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各 1

种复杂形势,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满腔热情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不断夺取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久经考验,不屈不挠,就是因为对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在和平建设时期,许多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因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在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能够顺利实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能够有效抗击历史罕见雨雪冰冻灾害,能够全面夺取四川汶川等特大地震灾害的重大胜利,都充分显示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加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把这种坚定性自觉体现到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的具体实践上,体现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体现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体现到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最终达到胜利的彼岸。

二、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

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一个领导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学习。思想理论上的清醒,是保证政治成熟、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的前提和基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理想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根本。党员领导干部要更好地履行自身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努力学习和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切实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既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当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和统一全党思想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3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实践创新,无不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深入学习和努力掌握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发展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在千头万绪的事务中抓住关键,进一步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坚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举旗帜和推动科学发展上来,在应对挑战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三、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切实把理想信念转化为推动工作落实的具体行动

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

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在关键时刻、危机关头豁得出去、冲得上去。归结一句话,领导干部只有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才能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一是要坚持讲政治、讲纪律,对党和人民要忠心耿耿。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思考和处理问题。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顾全大局、服从大局,自觉维护组织权威。二是要讲服务、讲责任,满怀真情为人民群众服务。能不能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要联系工作实际,主动开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三是要联系工作实际,主动开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着眼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切实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四是要加强品行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品行是党员干部内在素养、人格魅力、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领导干部良好品行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最重要的是要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锤炼过硬的人格素质,努力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做到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只要这样,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最大限度地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中去。

下载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奋斗

    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奋斗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勇......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 刘晓东2010级心理学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这是增强党性的核心......

    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

    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01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教师入党转正申请书

    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教师入党转正申请书敬爱的党组织:我在Xx年大学学习期间,通过介绍人介绍和本人申请,并经学校党组织考察批准,于Xx年年8月2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光荣的成为一名......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 刘晓东 2010级心理学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这是增强党性的核......

    思想汇报:如何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思想汇报:如何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这俩节课的学习,党对我的教育和改造,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加深了对党的认识,使我......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汇报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有幸参加了这么多次党课,我交为深入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全面交系统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

    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思想汇报

    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这次的党课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使我对党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坚定了我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