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精神
一.师德修养存在的误区和困境是什么?
在许多学校教师考核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评定的作法。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很注重,而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等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时即使在政治思想的考核中,也往往是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比较注重,对教师品德的细节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师德评价考核误区重重。师德评价是教师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杠杆和方向标。然而,在现行的师德评价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影响了我们的师德建设的成效。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目标偏差,师德评价考核唯质量论。由于办学目标出现偏差,学校乃至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唯质量而论。造成在教师考核中假话套话连篇,谈成绩夸夸其谈,谈不足一笔带过。第二,标准笼统、单一,师德评价考核浮于表面,难以操作。在师德评价标准上,学校制定的师德规范空洞,难以操作,这样往往使师德评价浮于表面,存在走过场的作法。第三,师德评价考核重形式轻内容,往往流于形式。目前我们看到虽然各级学校师德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但始终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似乎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证明某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业绩而设置一场评价。第四,师德评价考核重校内轻校外,重课内轻课外。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所在,它应该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但是有的教师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部分学校的师德评价也局限于校内,局限于八小时工作以内。这就难免使有的教师表里不一,人前人后迥异。第五,师德评价考核重罚轻建。师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师德现状,提高师德水平。但目前有的学校偏离了师德评价的宗旨,存在重罚轻建的情况。而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从制度上来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学校平时无目标、无措施、无督促、无反馈,不组织教育,一旦出现违背师德的现象,能遮掩就遮掩,不能遮掩就一罚了之,以罚代建,仅仅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等强制措施威慑当事人.二.现代师德修养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制度引导人,用先进典型激励人,用先进事迹感召人,启发广大教师的自觉性,促进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把法规、准则内化为自觉行动。各学校要认真传达、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和本次会议精神,召开班子会、全校教职工会议,观看录像,学习文件,深层把握会议精神实质,深入挖掘师德内涵,结合本校特点,迅速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和整改措施,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要突出《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工作实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思想工程,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觉和内化。因此,二是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各校要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使广大教师有所触动,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是要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畅开信息渠道,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阳光办学,阳光施教。四是要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原则。解决师德师风问题,釜底抽薪最好,扬汤止沸也很有必要。要狠下手、下狠手;要常抓不懈,必要时可以杀一儆百。另一方面要抓教育,建立教育、预防、惩处相结合,始终坚持批评教育为主,查处惩罚为辅,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第五,要做到五个“加强”。一是加强领导,科学部署。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校长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群团组织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科学部署本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一.为什么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
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视。现在教师专业化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理论的发展,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策略。教师的专业化对教师提出了任职资格要求。可人们往往局限于这样的理解:就是只要一个人具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学完规定的专业学科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而忽略了做好教师工作所必需具有的专业精神,也就是师德。而教师的专业精神是从表面上是无法量化的,但这是决定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根本。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他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性。专业精神应包括育人所需要的崇高的心理品质,有健全人格和传统伦理礼仪常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益求精的精神,终身发展的意识。要造就名师、大师,首先就要铸就高品位的专业精神。而作为师范学校的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专业精神尤其重要。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日后要成为我们同行的师范生,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他们学生的引领。我认为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责任”和“热爱”。有了责任,就能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做学生的解惑者;有了责任,就能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有了责任,就能够自觉关爱学生,在危险关头挺身而出,做学生的守护神;有了责任,就能够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做学生的导师。而热爱又让我们能够忠于教育事业;让我们对每个学生负责,关心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无私奉献,坚守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让我们脚踏实地,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我们的终身的事业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当前教师专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师专业精神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基本功有待加强,随着教师工作量不断加大,急需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教师紧张自身缺乏师资训练,再加上事先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教师专业基本功往往存在明显的不足。
2.专业实践能力不足,表现在“三少”,即见得少、干得少、积得少。3.专业综合能力不足。专业课程特点是专业应用性强,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彼此交叉性、互相渗透性等特点,教师在某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分类。
4与职业道德互渗透力不足。教师阅历较少、经验缺乏,在专业教学中基本属于就事论事,缺乏号召力和感染力。
第二篇:师德修养与教师队伍建设
《师德修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修日志
贵州省沿河县后坪乡中心完小:张泽军
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教师。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教育事业的成败,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决定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所以说,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提升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富有一颗爱心。教师的人生就应该是一部爱的经典,爱教育,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只有倾注了全部的爱,师德修养才能在爱的奉献中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具体体现在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会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奋求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是教育教学的前提。热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富有实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努力去实践。
新时期教师道德信念的基点是与是俱进的“自信”精神。也就是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动力,需要伟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自信者自强。做为新时期的教师,只有抓住“爱国精业、爱业、自信”这教师道德的内涵,才能养浩然正气,立为师根本,才能锻炼就合格的人民教师“灵魂工程师”的重任。
第三篇:浅谈师德建设与教师师德修养
浅谈师德建设与教师师德修养
“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的重要思想。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极其重要性,而其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师德修养。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这一道理充分表明师德建设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
一、建立以德立校的学校管理机制
一代师风,影响着一代人风。学校的良好运作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基础。建立以德立校的学校管理机制,首先要建成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良好的师德又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以德立校”方略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也为学校推进师德建设工程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这一认识和理解,我们认为,应根据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要求,从以德立校的层面上,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廉洁高效、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格局,以实现师德建设工程的目标。
二、营造健康高效的师德师风氛围
近年来,许多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党员、教职工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这些意见和办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学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思路以及具体实施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通过种种意见和办法的出台,营造一种健康高效 1的师德师风氛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因此,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抓师风、正教风、促校风,坚持以人为本,以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高效的师德师风氛围,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三、重塑严谨笃学的师德群体形象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塑严谨笃学的师德群体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第四篇: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师德修养;
(二)全面准确地把握《规范》的精神实质;新《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教师要注重师德修养;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首要的是要有忠于教育事;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通过维护学生的尊;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 教师师德修养
(二)全面准确地把握《规范》的精神实质
新《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其中“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具体说,一是倡导“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人民教师要牢记人民的嘱托,要遵循法律的规范,因而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每一位教师都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三是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做到严慈相济,努力做学生良师益友,这是师德的灵魂。四是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教师的天职。五是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同时,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这是也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六是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教师要注重师德修养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意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从这可以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要履行教书育人、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的职责,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所以,身为教师就应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在执教的工作岗位上为人师表,以优良的思想作风教育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首要的是要有忠于教育事业和肯于奉献的精神,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师德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从事的执教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专心致志做好教学工作,并且在执教活动中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综合人才。
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也是教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学生人生观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固然需要教师的课堂教育,而教师的个人品格、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处世方法,给学生们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比他教授的知识更能影响学生。由此看来,教师能给学生施以影响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时候是习惯,是心态,是做人的标准。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义愤填膺地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走出教室却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迎合或追逐,这种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身为教师应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我们的教育事业本身就是爱的事业,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师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也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培养对学生的“爱”,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在学生受到挫折的时候去安慰他们,在学生受到烦忧的时候去开导他们,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去帮助他们。教师对学生既要关爱,又要严格要求,做到严慈相济。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通过维护学生的尊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从而形成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应刻苦学习,严于律己,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这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因此,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为人民教师,必须自重、自励、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意识和使命意识。唯有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高尚的师德水准,做到以德修己,以德育人,才能真正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所以,作为小学教师,作为把孩子领入知识殿堂大门的老师,更应该努力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
那么,如何提升教师个人师德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调整心态,增强职业认同感。
加入教师队伍的人,形形色色,有些是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有些可能是形势使然,把教师职业只是看作一个饭碗。所以当遇到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时,这些人对教师这份职业更是没有认同感。这时,需要个人心态的调整,首先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学习古往今来的名师,领略他们高尚、伟大的人格,仰望他们在历史长河留下的烁烁光华,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更是一种光荣。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劳动,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可以长期看见效益的收获,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做出杰出的贡献时,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自然油然而生。
二、自我缓解,化压力为动力。
教师的工作,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是极其繁琐,细腻,甚至看去是极其微小的。低年级的孩子除了教学,在生活上不仅需要你人格力量的感染,还需要你事无巨细的关心,手把手的教导。从文明礼貌到交通安全,直到服装整洁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指导。一个人长时间投入在这样琐碎、重复的工作中,意志会有所消磨,而学校里还有各种活动,公开课、评比、检查,教师必然感觉到压力重重,动辄则咎。如何缓解压力,首先,要意识到一定压力是有益处的。它能提供行为的动机。在各种公开课和评比中,你的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在每次的活动过后,不管是成功、失败,都不要太计较得失,肯定自身的每一次提高,多寻找心灵的满足感。在琐碎的工作中,多看到自己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多找找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那么,工作就不再是盲目,重复的,工作的意义和成就也会显现出来。
三、不断充实,厚积而薄发。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本身就是一个高素质教师的专业要求,而也只有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才能沉淀出高尚的人文素养。大师让我们高山仰止,不止是因为他们的博闻强记,学术成果,更是因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那是他们身上丰富的文化沉淀所展现出的魅力。薛瑞萍老师在《心平气和一年级》中说到:“小学教师是一份艰辛卑微的职业,要想从中获得充实宁静的感觉,必先拥有丰盈的教育智慧。”作为教师,应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多看书,多反思,多积累,教育的智慧,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四、关爱学生,从心出发。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爱,需要尽心,需要宽容,需要平等。桂贤娣老师说,要因生施爱。因生施爱,首先需要尽心,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要。这听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从心开始的关心,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和你亲近,了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犯错,是每个孩子都会做的事,正确地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有一颗宽容的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理解他们,才能真正的宽容孩子。平等,则需要保持一颗童心,有一颗童心才能和孩子真正的沟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关爱学生,不是口头,也不只是事无巨细的教导,还应从心出发,用心贴着心,才能温暖。当你向孩子们交出你的心时,孩子肯定会回报给你更炙热、纯净的心。这时,教师职业特有的快乐,已不是能用言语来形容。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生活在一个充满物欲和复杂人际的红尘俗世里的教师,他的灵魂是不是天底下最健康的灵魂呢?教师也是凡人,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一个洁净的灵魂,需要自身通过不断的自省和学习。只有不断地完善、提高自我修养,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领路人。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爱国、爱民、爱教育。由于有了这种深切的“爱”,才有了他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执着追求。他穷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人民教育的各项革新运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旧中国矗立起一座人民教育的丰碑,铸就了民心所向的一代师魂,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的教育思想是超时代的,他的教育成就是卓越辉煌的,他的教育影响是跨国界的。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是将来,他都是师之楷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要弘扬陶行知思想,光大陶行知精神,首先,我们就要学习陶行知的崇高师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就高于其它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师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集团,它的道德水准高低将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社会劳动,没有教师道德的高素质,便没有新一代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
锻造师魂先立德,学陶师陶重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集公民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树立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这种信念源自于对现代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的深刻理解上。“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取决于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确立。教师应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从一选择上教师职业,就应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永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与气概。
其二,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触发点和着力点。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伍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是以德立教。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爱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出“爱满天下”的陶氏风范。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爱生”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爱的双向功能是现代教育中的媒介,润滑油和崔化剂,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其三,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之必须有真才实学。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
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自律自爱,持之以恒,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为人师表”,恐非易事。故此,当代师德对教师的要求也包容了“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这一内容。
其四,教师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认真负责,勇于创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商品。商品生产出了次品可以弥补,学生教育出了问题,几乎无法补救。以众多优秀教师工作成功的表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之一,就是尊重教育科学,遵循教育规律办事。他们讲求教育艺术,坚持“文道统一”,他们不是照本宣科的“经师”,而是融科学、艺术、文化、道德于一身的教育精英。他们有科学的头脑,敏锐的触角,艺术的手段,善于从不同的科学领域撷取时代信息,提炼精髓,精心设计,合理运用乃至创造性地施为。他们无不时刻以自身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去催化新一代的科学潜能。因此,他们获得了创造性劳动的成功。由此看来,科学化教育才能对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负责,对教育的社会效益负责。讲究科学,无疑是现代师德所应涵盖的内容之一。
其五,教师还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繁荣――为教育增添了活力――如竞争中涌现了大批专家型教师,大批星级教师;展现了大批教育教学成果,造就了大批新型的人才。但教师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而是教师群体与家长,社会积极力量通力协作下的群体劳动成果。教师只有善于处理好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积极力量的关系,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从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
其六,教师还应有高尚的人格,端庄的仪表,优雅的风度。教师高尚的人格,大度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亲和力。教师高尚的人格来自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端庄优雅的仪表、风度、气质来自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以协调的人格美、仪表美、风度美,才能以德立教,以身示教,塑造出当代教师的美好形象,造就新一代的师魂。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之,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学陶师陶重在实践,弘扬师德要正师风。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陶行知崇高师德的价值,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锻造新一代的师魂,把中国的教育推向新的辉煌!
第五篇: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师德修养
(二)全面准确地把握《规范》的精神实质
新《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其中“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具体说,一是倡导“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人民教师要牢记人民的嘱托,要遵循法律的规范,因而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每一位教师都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三是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做到严慈相济,努力做学生良师益友,这是师德的灵魂。四是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教师的天职。五是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同时,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这是也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六是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师德修养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意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从这可以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要履行教书育人、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的职责,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所以,身为教师就应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在执教的工作岗位上为人师表,以优良的思想作风教育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首要的是要有忠于教育事业和肯于奉献的精神,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师德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从事的执教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专心致志做好教学工作,并且在执教活动中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综合人才。
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也是教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学生人生观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固然需要教师的课堂教育,而教师的个人品格、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处世方法,给学生们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比他教授的知识更能影响学生。由此看来,教师能给学生施以影响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时候是习惯,是心态,是做人的标准。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义愤填膺地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走出教室却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迎合或追逐,这种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身为教师应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我们的教育事业本身就是爱的事业,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师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也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培养对学生的“爱”,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在学生受到挫折的时候去安慰他们,在学生受到烦忧的时候去开导他们,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去帮助他们。教师对学生既要关爱,又要严格要求,做到严慈相济。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通过维护学生的尊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从而形成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应刻苦学习,严于律己,努力践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这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因此,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为人民教师,必须自重、自励、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意识和使命意识。唯有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高尚的师德水准,做到以德修己,以德育人,才能真正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所以,作为小学教师,作为把孩子领入知识殿堂大门的老师,更应该努力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那么,如何提升教师个人师德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调整心态,增强职业认同感。
加入教师队伍的人,形形色色,有些是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有些可能是形势使然,把教师职业只是看作一个饭碗。所以当遇到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时,这些人对教师这份职业更是没有认同感。这时,需要个人心态的调整,首先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学习古往今来的名师,领略他们高尚、伟大的人格,仰望他们在历史长河留下的烁烁光华,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更是一种光荣。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劳动,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可以长期看见效益的收获,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做出杰出的贡献时,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自然油然而生。
二、自我缓解,化压力为动力。
教师的工作,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是极其繁琐,细腻,甚至看去是极其微小的。低年级的孩子除了教学,在生活上不仅需要你人格力量的感染,还需要你事无巨细的关心,手把手的教导。从文明礼貌到交通安全,直到服装整洁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指导。一个人长时间投入在这样琐碎、重复的工作中,意志会有所消磨,而学校里还有各种活动,公开课、评比、检查,教师必然感觉到压力重重,动辄则咎。如何缓解压力,首先,要意识到一定压力是有益处的。它能提供行为的动机。在各种公开课和评比中,你的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在每次的活动过后,不管是成功、失败,都不要太计较得失,肯定自身的每一次提高,多寻找心灵的满足感。在琐碎的工作中,多看到自己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多找找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那么,工作就不再是盲目,重复的,工作的意义和成就也会显现出来。
三、不断充实,厚积而薄发。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本身就是一个高素质教师的专业要求,而也只有丰富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才能沉淀出高尚的人文素养。大师让我们高山仰止,不止是因为他们的博闻强记,学术成果,更是因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那是他们身上丰富的文化沉淀所展现出的魅力。薛瑞萍老师在《心平气和一年级》中说到:“小学教师是一份艰辛卑微的职业,要想从中获得充实宁静的感觉,必先拥有丰盈的教育智慧。”作为教师,应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多看书,多反思,多积累,教育的智慧,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四、关爱学生,从心出发。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爱,需要尽心,需要宽容,需要平等。桂贤娣老师说,要因生施爱。因生施爱,首先需要尽心,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要。这听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从心开始的关心,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和你亲近,了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犯错,是每个孩子都会做的事,正确地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有一颗宽容的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理解他们,才能真正的宽容孩子。平等,则需要保持一颗童心,有一颗童心才能和孩子真正的沟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关爱学生,不是口头,也不只是事无巨细的教导,还应从心出发,用心贴着心,才能温暖。当你向孩子们交出你的心时,孩子肯定会回报给你更炙热、纯净的心。这时,教师职业特有的快乐,已不是能用言语来形容。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生活在一个充满物欲和复杂人际的红尘俗世里的教师,他的灵魂是不是天底下最健康的灵魂呢?教师也是凡人,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一个洁净的灵魂,需要自身通过不断的自省和学习。只有不断地完善、提高自我修养,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领路人。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爱国、爱民、爱教育。由于有了这种深切的“爱”,才有了他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执着追求。他穷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人民教育的各项革新运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旧中国矗立起一座人民教育的丰碑,铸就了民心所向的一代师魂,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的教育思想是超时代的,他的教育成就是卓越辉煌的,他的教育影响是跨国界的。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是将来,他都是师之楷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要弘扬陶行知思想,光大陶行知精神,首先,我们就要学习陶行知的崇高师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就高于其它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师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集团,它的道德水准高低将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社会劳动,没有教师道德的高素质,便没有新一代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
锻造师魂先立德,学陶师陶重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集公民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树立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这种信念源自于对现代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的深刻理解上。“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取决于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确立。教师应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从一选择上教师职业,就应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永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与气概。
其二,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触发点和着力点。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伍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是以德立教。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爱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出“爱满天下”的陶氏风范。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爱生”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爱的双向功能是现代教育中的媒介,润滑油和崔化剂,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其三,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之必须有真才实学。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
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自律自爱,持之以恒,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为人师表”,恐非易事。故此,当代师德对教师的要求也包容了“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这一内容。
其四,教师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认真负责,勇于创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商品。商品生产出了次品可以弥补,学生教育出了问题,几乎无法补救。以众多优秀教师工作成功的表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之一,就是尊重教育科学,遵循教育规律办事。他们讲求教育艺术,坚持“文道统一”,他们不是照本宣科的“经师”,而是融科学、艺术、文化、道德于一身的教育精英。他们有科学的头脑,敏锐的触角,艺术的手段,善于从不同的科学领域撷取时代信息,提炼精髓,精心设计,合理运用乃至创造性地施为。他们无不时刻以自身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去催化新一代的科学潜能。因此,他们获得了创造性劳动的成功。由此看来,科学化教育才能对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负责,对教育的社会效益负责。讲究科学,无疑是现代师德所应涵盖的内容之一。
其五,教师还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繁荣――为教育增添了活力――如竞争中涌现了大批专家型教师,大批星级教师;展现了大批教育教学成果,造就了大批新型的人才。但教师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而是教师群体与家长,社会积极力量通力协作下的群体劳动成果。教师只有善于处理好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积极力量的关系,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从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
其六,教师还应有高尚的人格,端庄的仪表,优雅的风度。教师高尚的人格,大度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亲和力。教师高尚的人格来自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端庄优雅的仪表、风度、气质来自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以协调的人格美、仪表美、风度美,才能以德立教,以身示教,塑造出当代教师的美好形象,造就新一代的师魂。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之,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学陶师陶重在实践,弘扬师德要正师风。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陶行知崇高师德的价值,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锻造新一代的师魂,把中国的教育推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