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精神有那些?
(1)服务精神。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 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 对 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中特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 服务 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在班级中我从不会因学生来源的差异 而施予不同的教育。
(2)奉献精神。在必要时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必要时无条件的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服务于集体或服务对象。
(3)敬业精神。教育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一样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专业团体和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在专业方面我要求自己不断提高。
(4)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在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人生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因此,教师不但要与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 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实践固有的专业特性。正如我们语文组,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发展。
(5)以身作则。教育服务有其独特性。教师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 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如果说大部分专业服务属于技术性服务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道德服务,自然会向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的加强道德修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论教师的专业精神
一、“敬业”与“专业精神”的涵义及特质
二、专业精神的表现方式
三、专业精神的培养
教师工作是否是专门职业,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曾有相当时期争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法国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中即决定采纳“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该建议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是专业”。并指出“这种专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级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这一教育专业史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第一次经由国际间的教育学者和行政人士共同讨论与合作,对于各国的教师地位,给予的专业的确认和鼓励。
我国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关于教师身份和使命的规定,是以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和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为客观依据的。
在现代社会,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全体教师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不仅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在从事专业工作中除了必须具备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以外,还必须要有责任感,有专业精神,并把它视为优良教师必备的条件。
一、“敬业”与“专业精神”的涵义及特质
“敬业”一词较早出于礼记学记篇“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朱子曰:“敬业者,专心致意以视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朱子在其语录中多处提到“主一便是敬,敬便是主一”,又说“主一便是敬业的解释,事无论大小都要集中料理,将思虑尽在这里用,有事时如此,没事时也如此。”由此可见,敬业其意义偏重于对工作抱持专一务实的心向与态度。其涵义较为抽象。
现代学者常用“专业精神”一词来代替“敬业”,因专业精神的内涵及实施范围较为广泛,他除了含?quot;专一务实“的意义外,还包括:
1、对专业性质及现况的认识;
2、专业兴趣与责任心的培养与提高;
3、专业知能的研究;
4、在职进修的实施与奖励;
5、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改善等。凡是能影响个人工作努力及成效的,都与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的高低有关,可见”专业精神“较”敬业“更为具体且广泛。
目前”专业精神“一词尚无公认的定义。但是,有关专业精神的论述有许多,如:
1、认为专业精神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
2、认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会有某种程度的投入与承诺之后,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敬业、主动负责、热诚服务、专心研究的精神。3确认教育是一种高尚荣誉的事业,在任何场所必须保持教育工作的尊严;应该抱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学不厌,教不倦,终身忠于教育事业。4在英文中与”专业精神“意义相近的有Professionalism、Career、Morale等词。Professionalism指从事专门职业者的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地位或方法,含有专业和专业精神的意义。Career意为职业性的,把一般人短期从事的活动作为终身职业的,是指一种生涯、经历、终身事业,也就是说,要长时间从事一项专门工作,而有顺利成功的涵义。Morale一词含有”士气“之意,指高昂而和谐的工作精神,也含有一种道德、道义的意义。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可以归纳出理想的”专业精神“的几个特质:
1、服务性:乐于从事某项工作,不计物质待遇,而重视对他人及社会团体的贡献。
2、专门性:从事一项工作应接受专门训练,具有专业知能;因为教师工作毕竟不能仅靠体力和普通常识即可应付工作需要。
3、长期性:有终身从事这项事业的意愿,且与所属之机构团体有体戚与共的情感。
4、创新性:有革新创造精神,不墨守成规,并有高度使命感。
5、自律性:责己严,待人宽,以身作责,爱护团体荣誉。了解其特质便能了解其意义。虽然教育专业精神的内涵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教育专业精神的重要性则是毫无疑义的。从以上五点可了解专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条件,即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常能表现为以工作为乐趣,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
二、专业精神的表现方式
教师的专业精神必须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使学生蒙受其惠。教师专业精神的发挥,有以下表现方式:
(一)兴趣:
做任何一种工作,如果能将它视为是一种兴趣,则会感到非常地愉快,因为兴趣是支持一个人从事工作的动力,有了兴趣以后便会更孜孜不倦地努力,以达到成功,获得成功的喜悦。
哈贝马斯认为,”知识“与”兴趣“有不可分的关系,知识的追求必须靠兴趣来支持。教育工作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才会感到快乐。因此,”兴趣“成为哈贝马斯的知识论的中心,也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中心。”教育的兴趣“和”教育的喜悦“有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师生的关系上,因为教师体会到学生,尤其是儿童,有一颗纯洁的心,这颗纯洁的心好像在呼唤教师给予爱的协助。教育爱如朝阳,它在”教育的地平线上发出了光芒“那就是”教育努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报酬。“
教育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的是”发展帮助“,那么当教师见到学生不断地发展,包括知识、体格、心灵等皆在发展,这就是一种成长的喜悦,令人愉快。
(二)态度:
近年来研究发现,教师的态度影响学生的的行为。例如国外所盛行的”行为研究“,以及德国盛行所谓”行为指导的研究“,以上两种研究以教师与学生聚集在一起的行为为研究的基础。教师所持的态度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责任:教师的态度就是要对教学方面方面负责任,有责任感才能发挥专业或敬业的精神,也就是以做好一位教师为志向,以教好学生为己任。
2、价值:教师的态度就是要视教学的工作为有价值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要赋予学生各项有价值的活动,包括知识、品格、集体感等各方面的价值活动。
3、判断:教师的态度影响到学生的判断,因为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常以教师的判断为判断。因此,教师对一切事物应该有正确的判断,以免对学生发生不良的影响。
从以上观点可以得知:教师的态度影响学生的行为,也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鼓励学生乐观与奋斗。斯普朗格说:”教育是一种奋斗“,这就是在勉励教师要为教育而奋斗。
(三)理想:
理想是奋斗与追求的目标,教育理想与教育目的有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同是教育所要奋斗与追求的最高价值层次。为了达到教育思想与教育目的,必须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教学计划,才能按部就班地努力执行,把理想摆在价值层次的最尖端,是为了要达到理想的境地时,受教育者必须不断?quot;追求”,教育必须不断地“要求”,也就是双方共同以赴。而达到教育目的必须靠“希望”与“奋斗”才能成功。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教师目的,受教育者必须不断地“努力”与“奋斗”,教者适时“引导”,对发展中的青少年寄以无限的希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育爱表现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最需具备的是要有意志及变化学生气质的能力,还有谋求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理想及尽量帮助学生去实现他的理想。教育理想是一种“希望的图像”,对于个人来说是受教育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尖峰;对于社会来说,是要产生一个完整的社会团体。
从以上的观点来看,教育理想可以作为“共同精神生活的产物”。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理想是事实的发展与精神的改变,由个人扩大至相关的社会的精神文化中。
(四)热情:
热情是促进心灵接触的有效的触媒,因为每一个由精神所负荷的心灵,都有其亲近的人或物,透过唤醒而作心灵的接触,尤其是师生接触,具有唤醒的作用。这种接触是富有教育的意义的,具有时空的联系。因此,精神生活在形而上的境界里有其根本的存在,例如“精神的热情”是一种形而上的驱力,在心灵中是一种能量。教师就是要具有这种“精神的热情”,才能不断地将教育之爱付出。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总之,教师的专业精神是集合了教学的兴趣、庄重的态度、崇高的理想与待人的热情四种要件,把它们用在教育上,就会使学生有如沐春之感。
三、专业精神的培养
教师专业精神的养成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目前,由于社会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缺乏专业精神的情况,如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工作的性质及内容缺乏认识,表现在工作中对学生缺乏教育爱、缺乏对专业技能及修养的提高意识、对工作不是敷衍塞责,便是知难而退,通常在工作上没有创造实验、也缺乏研究进修的兴趣,无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意愿。此类人就像坐在摇椅上,看来虽有活动,却始终在原地没有前进。我国过去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因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金钱主义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有个别教师利用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谋取私利,使家长对教师常有不良批评,影响了教师的声望。
如何培养或提升教师专业精神,这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问题。培养专业精神是认识的问题,表现专业精神是行为的问题,使教师做到知行统一还需漫长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所以在师范生的选拔、培养、任用和在职进修上应一以贯之。建议下面几项做法:
(一)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之重要性的认识。
因为只有认识某项工作的重要性,才会选为终身从事的志愿。我们应加强高中的升学辅导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在毕业前,多提供资料,或组织参观师范院校及中小学,使学生认清教育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之重要,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待遇、学校环境等,使他们在选择学校或工作时,根据了解能真心以从事教育为第一志愿。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人对事物的评估及选择,通常根据其价值观。衡量一件工作的价值有很多种尺度,如名位、金钱、权势或工作本身对时代的使命、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对他人的服务等。正如兰德希尔所说:“价值的观念若不占据中心地位,价值哲学若不构成整个教学法的基础,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设想的”。因此,树立师范生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育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育过程。教师经常不得不突破空间(如校内外、课上课下)、时间(八小时内外)的界限,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一个优秀教师的劳动付出和由这种劳动取得的报偿常常是难以相等的,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方能乐此不疲,矢志不移。有远大抱负的青年有了服务的价值观,一定愿意投身教育工作。
(三)加强专业知能训练,强化教师的专业性。
教育是一项专业,所以教师应有教育专业技能。我国一向注意子女的教育,把教师视为崇高的职业,因为设立师范院校以培养教师。但有人主张只要有相当的学识便可担任教师,以为教师不需要专业修养。殊不知教师除须有相当的知识外,还须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情形,熟悉各种教学方法,能运用适合学生需要及理解力的教材与教具及培养高尚的德行,足以学生的模范。身为教师,若缺乏以上的专业技能和修养,便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四)加强教育实践,在工作中体验和认识教育的意义,加深对教育的信心。
有许多教师在参加教育工作之前,对教育的意义及贡献并无深切的认识,但可经由工作而加深其信心。多数教师由于工作的特定决定了他们并不斤斤计较获得名位或报酬。信心是从内心发出的,带有情感意识的意愿,可从工作成就中获得鼓励,自得其乐,渐渐形成其专业精神。志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固为专业精神之表现,而长期教育工作中获得兴趣和成就,也可产生或加强专业精神,两者互为因果。
(五)建立健全的教育人员制度。
在师范生的选拔及新教师的任用时,应严格地进行全面的考核,考核形式除口式、笔试外还要有实际技能的考试,考核内容既有成绩测验也有性向测验等,同时政府应制定合理的薪给办法,使教师在经济方面不虞匮乏,并足以维持充裕的生活,有专心服务的愉快心情。目前,教师的待遇虽有所改善,但与一些行业相比,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所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为此,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声望。
(六)注重人际关系,改善工作环境。
教师的专业精神,只有在和谐、自由、积极、合作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自然产生,并继续提升。教育行政领导要采取鼓励、积极、民主的态度,支持教师改革的尝试,进而使之自愿贡献心力、共谋学校的进步。同事间的关注也很重要,如果教师之间相互协助、观摩,研讨自然会造成团结合作、革新进步的工作环境,形成专业精神。
(七)推动教师进修计划。
教师需要不断的专业成长,所以学校应推动进修计划,鼓励教师参加。如采用行动研究法,从事教学工作研究实验;在不妨碍教学工作的情形下,辅导老师参加考试;到有关机构选课进修;举办校外参观、研习活动;鼓励协作;协助出版等。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始终保持一定的活力。为此,“将来应该更加注意招收、培养和选拔教师,在未来教育体制管理中应把教师进修和不断提高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 教师若能本着专业的精神,将教育的工作视为百年树人的崇高的事业,事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那么他的工作一定能做得非常成功,而且努力去做,这就应验了孟子所说的一句话?quot;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的道理,将教育视为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二篇:思考题:教师专业精神现状
教师专业精神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在我国,教师职业经历了西周以前“教师职业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教师职业的出现”、汉至清代前期“教师职业的发展”、近代以来“教师职业的制度化”四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其专业属性和专业地位逐步得以确立。教师职业既然已发展成为一种专业,那么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专业精神。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也不论是小学、中还是高中,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建设,无疑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使命。自全
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学校“80 后”教师的比率越来越大,而对“80 后”青年教师专业精神建设进行探讨就成为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课题。
一、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从 本质内容结构上看,教师专业素质应当包含哪些方面呢? 有的认为包括“专业精神”、“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专 业能力”、“专业智慧”五个方面;有人认为包括“专业知 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三个方面;有人认为包括“专 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我 们认为教师专业素质最基本的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应当具备以学 科知识为主的本体性知识、以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为主的 条件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及过程中生成的实践性知 识;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应具备的诸如语言表达能力、思维 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诸如教学能力、班级组织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专业 特殊能力;专业精神则是教师在信念上、追求上充分表现 出的风范与活力。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专业能 力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化的动力, 这三个方面在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是缺一不可的有机统 一体。
什么是教师专业精神? 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轨迹来看, 它经历了从“敬业”精神到“专业”精神的发展过程。在我 国古代,专业精神主要是指“敬业”精神。“敬业”一词较早 出于《礼记·学记篇》:“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 群。”朱子曰:“敬业者,专心致意以视其业也;乐群者,乐于 取益以辅其仁也。”[1 ] 朱子在其语录中多处提到:“主一便 是敬,敬便是主一。”又说:“主一便是敬业的解释,事无论 大小都要集中料理,将思虑尽在这里用,有事时如此,没事 时也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教师专业精神的认 识主要集中在敬业精神上,偏重于对工作保持专一务实的 心向和态度,其涵义较为狭窄。
随着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提高和专业性含量的增强,现
代学者在研究教师专业时常用“专业精神”一词来代替“敬 业”精神,其内涵及实施范围也因此更为宽泛。我们现在 所说的教师专业精神除了含有“专一务实”的意义外,至少 还包括:(1)对专业性质及现状的认识;(2)专业兴趣与责任 心的培养与提高;(3)专业知能的研究;(4)在职进修的实施 与奖励;(5)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改善;等等。凡是能影 响个人工作努力及成效的,都与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的高低 有关。可见“专业精神”较“敬业”精神更为具体而宽泛。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 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它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组 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 民族、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 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社会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 高感和光荣感;具有以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 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乐于从事平凡而高尚的青少年教育 工作。”[2 ] 朱宁波在综合考察了各种观点后,总结归纳出了 理想的教师专业精神的五个特质:一是“服务性”,即乐于 从事某项工作,不计物质待遇,而重视对他人及社会团体的 【收稿日期】201005 【作者简介】蒋 俊(1969 —),女,重庆市育仁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
·5贡献。二是“专门性”,即从事一项工作应该受专门训练, 具有专业知能,因为教师工作毕竟不能仅靠体力和普通常 识即可应付工作需要。三是“长期性”,即有终身从事这项 事业的意愿,且与所属之机构团体有休戚与共的情感。四 是“创新性”,即有革新创造精神,不墨守成规,并有高度使 命感。五是“自律性”,即责己严,待人宽,以身作则,爱护 团体荣誉。[3 ] “兴趣”、“态度”、“理想”、“热情”乃是教师专业精神的 主要表现方式;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精神是集合了教学 的兴趣、庄重的态度、崇高的理想与待人的热情四种要 件”。教师的专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条件,把它们用在教 育上,就会使学生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在教师专 业化的过程中,教师专业精神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教师专业精神可以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
善。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优化专业素质 结构、努力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专业精神可以促使教师不 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不断加强专业伦理 修炼,进而完善专业素质结构,在信念上、追求上表现出良 好的风范与活力。在社会化过程中,那些专业素质结构完 善而有成就的教师,在工作中自始至终表现出一股令人振 奋的精神力量;而那些专业素质结构有缺陷而成绩平平, 甚至无所作为的教师,总是缺乏精神活力,有的还表现出 种种精神衰竭的特征。可以说,专业精神乃是教师专业成 长与完善的根本动力。
其次,教师专业精神可以确保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的 充分发挥。一方面,教师专业精神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的 因素之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精神交往。教师对学生除了知识、能力与道德的影响外,还有非常重 要的精神影响。如果教师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 专业精神,能够“感动和激发学生的良心和智慧”,而“学生 如果能时时感受到教师精神力量的召唤,那么教师就会成 为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精神 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和手 段。教师形象是“精神形象”、“文化形象”。教师专业精神 不仅是以一种朝气、一种活力而构成教师形象的重要特 征,而且是一种自尊自信、自重自强、自省自新的行为表 现,促使教师时时保持良好的专业形象。
不言而喻,教师专业精神在教师专业素质构成中不仅 有其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重 视和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建设,不仅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理 论价值,而且具有扼制教师精神衰竭的现实意义。
二、“80 后”教师的专业精神及行为现状分析
有人总结不同年代出生的教师的特点,得出一个有趣 的说法:60 年代“头抵头”、70 年代“背靠背”、80 年代“脸贴 脸”。[4 ] 意思是说20 世纪60 年代出生的教师有责任心,有 理想,埋头苦干;70 年代出生的教师有压力,有焦虑,肩负 重担;80 年代出生的教师则完全以快乐为导向,讲求个人 实现,追求时尚,我行我素,喜欢频频跳槽,热衷旅游消费。
提起这“80 后”一代的“新新人类”,很多人不禁要皱眉头。(一)“80 后”教师的社会印象
“80 后”的教师被社会“有色眼镜”看着,认为他们都是 长在温室里的一代人,不能独立,缺乏主见,甚至对他们的 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在学生家长眼里则全是 不信任,认为这些教师刚刚毕业,还像是些没有适应社会 和工作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嘴上没毛,办事不牢”。“90 后”的学生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和“80 后”教师年龄 差距不大,则对他们既想亲近又不服气:只比自己大几岁, 却是自己的老师。在学校里“, 80后”教师就像是“70 后”甚 至“60 后”老教师和“90 后”学生之间的夹心饼干。(二)“80 后”教师的行为特点
“80 后”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要讲卫生,不乱丢垃圾。可
每到天冷的时候,好多教师(尤其是“80 后”的年轻教师)却 买来了“香飘飘”奶茶喝,好多学生见状便纷纷效仿,整个 教室里充满奶茶香味,“香飘飘”奶茶包装随处可见。“80 后”一代选择师范专业可能缘于不同的原因:临时解决工 作问题,等有好机会再跳槽;教师职业相对稳定;甘心为教 育事业作奉献等。相比老教师而言,“80 后”教师“见异思 迁”、“频频跳槽”的想法见怪不惊。与老教师将学校作为 象牙塔,一心教学不问世事相比,“80 后”教师更多关注社 会现实,不免多了份“名利之心”。“不论是与中学同学还 是与大学的同学相比,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是比上不足,比 下有余的。但年轻教师易将眼光盯着那些在事业、爱情上 双丰收的同学,从而产生浮躁感,心情也灰溜溜。”(三)“80 后”教师的个性特征
“80”后教师出生在国家改革开放之时,成长于物质生 活、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科技日新 月异,家庭对子女再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度增大。由于他们 所处的时代相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社会景观几乎是一样 的,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机会和受到的社会限制是相等的, 因而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共有的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特征 概括起来表现在:第一,乐观向上。他们在生活中极少经 历磨难和挫折,对人生充满憧憬和希望,他们往往喜欢为 自己设计未来,而且对自己信心百倍。他们面对荣誉不太 患得患失,他们很自尊,很有个性,也尊重别人,在面对关 键的人生选择时,他们会更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他们处 世坦然、洒脱,俨然一副乐观自信的样子。第二,思维活 跃。他们深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喜欢从多个角度去 思考问题,视野比较开阔,不拘泥于传统,不盲从已有定 论,喜欢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来解释自然现象, 因而常常表现出叛逆者的个性。第三,动手能力强。这代 人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和高等正规教育时,正是国家开始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他们在文化 知识增长的同时,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尤其动手操 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特别对一些高科技如计算机等电 子产品操作运用能力较强,更能体现时代特性,这些能力 为他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5 ]
三、加强“80 后”教师专业精神建设的应对策略 要使“80 后”教师加快专业化发展进程,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必须从各个方面培养专业精神。在当前新的形势
下要加强“80 后”教师专业精神建设,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 方面着手:(一)弘扬传统,强化“80 后”教师的专业责任精神 “80 后”教师的社会印象为何不甚理想? 原因在于他 们与传统的教师专业形象有一定差距。韩愈在《师说》中 高度概括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为师的职责有三:其一是传授以孔孟之道为主的政
治伦理道德;其二是讲授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 秋等所谓的六艺经传;其三是解答学道习业过程中产生的 各种疑问。这三者以传道为主旨,以授业为效果,以解惑 为手段。事实上还不应该忽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他们不 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开拓者,教师 对学生智慧、意志和情感全面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这就 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渊博的学识、高尚的 品格、敬业的精神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事业,教师 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 人。教师还要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 质、治学施教、行为情操、仪表风度等方面以身作则,对学 生潜移默化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 80 后”教师要自 觉弘扬我国师德传统,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职 责,强化专业责任精神,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二)恪守底线,提升“80 后”教师的专业道德精神 “80 后”教师的行为特征表明,他们有时率性而为,不 时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擦边踩线。因此,必须建立考核激 励机制,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规范意识,提升他们的专业 道德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我们勾画了一道道 德规范教育的红线,为学校教师专业道德精神建设提供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学校要借助这个理性思维 和师德教化的功能,结合学校的工作特点加强制度建设规 范“80 后”教师行为,在实施专业道德精神建设的过程中要 注意对教师的引导,调动教师接受规范的内在积极性,形 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非观念,杜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 不良行为。考核的实质是激励,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 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 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作用。激励机制是 加强专业精神建设的重要手段。首先,设立国家级、省市 级、校级奖项,对在教育教学、专业道德精神修养等方面的 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奖励,使该奖项与同级教学科研奖励享 受同等待遇,充分调动“80 后”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 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将专业道德精神 考核指标量化并与个人自评、学生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 组评定相结合,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力求做
到公平、公正、公开。专业道德精神考核优秀的“80 后”教 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 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奖优罚劣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 道德精神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榜样导向,激发“80 后”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 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榜样的示范。以榜样为导向, 激励“80 后”教师争做专业发展排头兵,可以满足他们“名 利心”较强的心理需求。首先,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 垂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学校的中老年教师也要带好 头,为青年教师做出表率。其次,要重视典型的示范作用。古人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 为镜,可明得失。”[6 ] 要善于利用现实中的先进典型教育他 们。我国各校有着一批忠诚祖国的教育事业、思想道德过 硬、业务精良、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他们就是青年教师身边的榜 样,能以最直接、最具体的行为和人格力量感染、同化青年 教师。最后,要鼓励青年教师追求进步,注意在青年教师 中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宣扬和表彰青年教师中的先进 典型,使青年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抓好典型、发挥 榜样力量的同时,还要指出不良行为倾向,并加以引导,抵 制错误,形成良好的专业进取氛围。
(四)因势利导,张扬“80 后”教师的专业创新精神
“80 后”教师具有乐观向上、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 方面的特点,专业精神建设应因势利导,鼓励他们严谨笃 学,开拓创新,重塑新一代教师的专业创新精神。新知识 层出不穷,科技创新一日千里。开拓创新,既是优秀青年 教师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专 业精神建设要激励“80 后”教师扬长避短,崇尚科学精神, 坚持严谨治学态度,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 术,更新思想观念,拓宽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真正成
为一名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 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 才智,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 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建设 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只有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上有 更大的突破,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才能有实质性的推 动“, 80后”新生代教师才能发挥所长,建功立业,不断彰显 新时期青年教师的专业创新精神。
(五)人文关怀,优化“80 后”教师的专业精神环境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
境“, 80后”教师专业精神建设更需要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可以说,环境对青年教师专业精神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一方面,国家一直在大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 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为教师提供优 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学校本身也应积极创造 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条件。这种环 境必须以稳定、开放、求实、发展为特征,必须具有一种勤 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和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温馨的心理气氛。同时,学校领导 应关注“80 后”教师心理健康,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 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与他们交心、交朋友, 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条件许可情况下, 积极争取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和
学习条件,为他们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使“80 后”教师安心于教育事业,不断提升其专业精神品 质。
总之“, 80后”教师是目前教育事业的最新鲜的血液, 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希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是 构建和谐校园及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动力。抓好“80 后”教 师的专业精神建设有助于增强他们自身的免疫力,抵制物 质诱惑,心无旁骛,坚守教育岗位,热爱教育事业;抓好“80 后”教师的专业精神建设,使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 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 高、更精新型人才。
第三篇:《专业精神》读后感
《专业精神》读后感
专业精神就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动力,而不是一时的激动和热情,它是一种人生素质,包含了博爱之心、强烈的责任感、坚定的使命感,不仅是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更有坚定的信念、极强的探索和奉献精神。具有专业精神的员工有出色的特长,能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热爱自己的工作。
专业精神对企业很重要,企业需要具有专业精神的员工,员工需要在工作中体现专业精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要想取得成功,专业精神是先决条件。当看到别人成功时,我们要想到他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幻想一步千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专业”不是单纯指的表面的肯吃苦,拼时间,更不是指无效率的工作。恰恰相反,“专业”本身代表了“钻研、刻苦、提升”,无论处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服务什么对象,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升、发展。可见“专业”也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我们在努力的同时学会思考、钻研。
专业技能是专业精神的基础,专业技能决定了员工的价值,你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才能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成为单位真正需要的员工,时代的进步,知识的发展,想要提高专业技能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掌握行业中最新的知识、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只有让自己的知识储备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才不至于被淘汰,凡是从普通走向不凡的人,都注重培养自己求知、求学的能力,靠不断的学习战胜工作中的难点,靠不断的学习让自己发光,质检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方面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我们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样工作起来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才能打造一只具有“专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专家的技能”的职业化的团队。
陈瑛
2011年4月12日
第四篇: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精神
一.师德修养存在的误区和困境是什么?
在许多学校教师考核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评定的作法。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很注重,而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等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时即使在政治思想的考核中,也往往是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比较注重,对教师品德的细节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师德评价考核误区重重。师德评价是教师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杠杆和方向标。然而,在现行的师德评价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影响了我们的师德建设的成效。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目标偏差,师德评价考核唯质量论。由于办学目标出现偏差,学校乃至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唯质量而论。造成在教师考核中假话套话连篇,谈成绩夸夸其谈,谈不足一笔带过。第二,标准笼统、单一,师德评价考核浮于表面,难以操作。在师德评价标准上,学校制定的师德规范空洞,难以操作,这样往往使师德评价浮于表面,存在走过场的作法。第三,师德评价考核重形式轻内容,往往流于形式。目前我们看到虽然各级学校师德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但始终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似乎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证明某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业绩而设置一场评价。第四,师德评价考核重校内轻校外,重课内轻课外。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所在,它应该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但是有的教师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部分学校的师德评价也局限于校内,局限于八小时工作以内。这就难免使有的教师表里不一,人前人后迥异。第五,师德评价考核重罚轻建。师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师德现状,提高师德水平。但目前有的学校偏离了师德评价的宗旨,存在重罚轻建的情况。而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从制度上来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学校平时无目标、无措施、无督促、无反馈,不组织教育,一旦出现违背师德的现象,能遮掩就遮掩,不能遮掩就一罚了之,以罚代建,仅仅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等强制措施威慑当事人.二.现代师德修养的内涵及实践意义。
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制度引导人,用先进典型激励人,用先进事迹感召人,启发广大教师的自觉性,促进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把法规、准则内化为自觉行动。各学校要认真传达、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和本次会议精神,召开班子会、全校教职工会议,观看录像,学习文件,深层把握会议精神实质,深入挖掘师德内涵,结合本校特点,迅速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和整改措施,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要突出《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工作实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思想工程,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觉和内化。因此,二是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各校要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使广大教师有所触动,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是要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畅开信息渠道,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阳光办学,阳光施教。四是要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原则。解决师德师风问题,釜底抽薪最好,扬汤止沸也很有必要。要狠下手、下狠手;要常抓不懈,必要时可以杀一儆百。另一方面要抓教育,建立教育、预防、惩处相结合,始终坚持批评教育为主,查处惩罚为辅,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第五,要做到五个“加强”。一是加强领导,科学部署。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校长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群团组织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科学部署本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一.为什么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
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视。现在教师专业化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理论的发展,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策略。教师的专业化对教师提出了任职资格要求。可人们往往局限于这样的理解:就是只要一个人具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学完规定的专业学科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而忽略了做好教师工作所必需具有的专业精神,也就是师德。而教师的专业精神是从表面上是无法量化的,但这是决定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根本。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他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性。专业精神应包括育人所需要的崇高的心理品质,有健全人格和传统伦理礼仪常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益求精的精神,终身发展的意识。要造就名师、大师,首先就要铸就高品位的专业精神。而作为师范学校的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专业精神尤其重要。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日后要成为我们同行的师范生,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他们学生的引领。我认为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责任”和“热爱”。有了责任,就能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做学生的解惑者;有了责任,就能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有了责任,就能够自觉关爱学生,在危险关头挺身而出,做学生的守护神;有了责任,就能够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做学生的导师。而热爱又让我们能够忠于教育事业;让我们对每个学生负责,关心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无私奉献,坚守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让我们脚踏实地,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我们的终身的事业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当前教师专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师专业精神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基本功有待加强,随着教师工作量不断加大,急需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教师紧张自身缺乏师资训练,再加上事先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教师专业基本功往往存在明显的不足。
2.专业实践能力不足,表现在“三少”,即见得少、干得少、积得少。3.专业综合能力不足。专业课程特点是专业应用性强,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彼此交叉性、互相渗透性等特点,教师在某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分类。
4与职业道德互渗透力不足。教师阅历较少、经验缺乏,在专业教学中基本属于就事论事,缺乏号召力和感染力。
第五篇: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一、从教师的专业性来看,可以概括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
1、教师的专业精神:首先是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对教育的思考和追求中确立教育理想和信念。一个缺乏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教师,很难讲他有良好的专业精神。良好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精神支柱和创造性工作的动力之源。专业精神还包括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灵魂,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指向性作用。
2、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是指教师应有的综合性文化素养和生活工作经验。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新课程重视传统教学中显得并不重要的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更强调三类知识的更新、优化和整合。这就是新课程教学的高层次要求,也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新要求。
3、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语言能力,教育观察能力,教育想象能力,教育机智运用能力、教育现代化技术能力,课程开发整合能力,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等。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4、教师的专业智慧:教师的专业智慧是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综合化的产物来自于教师教学实践中积累、提炼和结晶。是教师个性化、综合化、高层次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差异主要还是专业智慧的差异。专业智慧只能从教学实践和学习中自主总结与长期不懈的感悟中得来。积累、感悟、升华是教师专业智慧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是发展教学专业知识,发展教学专业能力,这是成为好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专业理想,发展教育专业思想,这是成为名教师的重要内容。第三层次是在第一、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专业品格,发展教育专业智慧,这是成为教育家的必备条件。
三、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
成长期:参加工作后2——5年。这阶段需要拜师学习,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转变。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一画一机”;常规基本功: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查。简单地说就是要过教育教学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成熟期:需要5——10年时间,也就是初步成为一个经验型教师。教师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方式,建构自身经验体系。部分教学成果显著的佼佼者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经验型或技能型教师。
成名期:需要10——20年时间,成为当地有名的教师。少数越过“高原期”的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领军人物。
成家期:一般是在参加经验工作20年以后的日子。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方面已有的建树,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走专家成长之路,并把触角延伸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方方面面,成为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的专家。
让所有学生获得知识,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对学生一视同仁,承认个体差异,并在实践中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了解学生是怎么成长和学习的;尊重学生因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家庭而在课堂内表现出的差异;关注学生的自我概念、动力、学习效果以及同伴关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
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透彻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构架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具备教授学科知识的技能和经验,熟知这种技能,了解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在前技能、前概念上的差距;能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理解性教学。
教师有责任管理和监护学生学习
进行高效能教学,掌握多种教学技术和方法,并能运用得当、游刃有余,能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专心、投入地学习;知晓怎样确保学生参与和营造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怎样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知道怎样去评估个体学生和整个班级的进步;能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理解力,能把学生的表现向家长作出清楚的阐述。
教师能系统地反思,从经验中学习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楷模——会读书、质疑、创新、勇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熟知有关学习的理论、教学策略,始终关注和了解美国当前的教育问题及焦点;经常批判性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化知识,拓展所有的专业技能,将新的发现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中。
教师是学习型团队的成员
能与他人合作改善学生的学习;具有领导力,知晓如何积极寻找并建立与社区团体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制订教学策略、课程发展和教师发展方面,能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能够评价学校的发展和对资源的分配,以实现国家和地方的教学目标;深知如何与家长合作,使他们富有成效地参与学习的工作。
四、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做一个有高精神境界的教师
职业幸福感只能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少生命的学问、生命的修养。我们在将自己的才情和智慧投向外在于生命的专业的同时,更应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去观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灵乃至自己的整个生命。他说进入生命境界的教师,他们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他们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同时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唤醒者、指导者、鼓励者,他们也是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反思者。他说,具有生命学问和生命修养的教师,他是上课,但她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他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时时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他说,有了生命的境界,我们就能诗意地栖息在教育大地上。
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大地。美国心理学家陆哥赫胥勒说:“如果让我来总结人类20世纪的历史,我将这样写到:‘人类在20世纪的最大悲哀,不是地震、不是水灾,甚至不是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的爆炸,而是芸芸众生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潜能,人们只知道卡通片的感官欲望的刺激,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理想和信念。我们在理想上已经衰老,但在心理上却没有满月,他们的躯体已经接近坟墓,但在人格上却没有健全。’”
2、做一个有学习力的教师
关于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成为人类活动各方面的组织规则。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生产、传播、吸收和创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成了最为主要的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表现形态;国家、事业、行业领域的发展都要以知识为核心进行,知识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知识的传播方面讲,知识社会是信息社会;从知识的获取方面来讲,知识社会是学习社会;从知识价值方面来讲,知识社会是精神社会、理性社会。
3、做一个有思考力的教师 如果对他人的经验不假思索地完全照搬,一种情况是没有领悟他人思想的精髓,只是简单地模仿;另一种情况是经验往往具有时效性。对于他人的经验,只有批判性地接受,才能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发展,同时教师也会随之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借鉴的目的是发展自己,理解他人经验中的核心为己所用。批判他人的经验要有追问的意识,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想得更深。
4、做一个有教学力的教师
教学力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在学科教学上。每位老师都担任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好与不好,关系到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质量。比如数学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知识的内涵及多重表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要提高学科知识,教师必须系统地整理自己的学科知识,构建自我学科知识发展计划,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寻找盲点和薄弱点,然后设计弥补盲点和薄弱点的计划。
要重视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检验教师执教能力。教学基本功是教学之基,教学之本,抓好教学基本功,就是抓好教学的根本。“传统”教学基本功是基础,从传统狭义上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教师课堂上的讲、写、态、画、读等几个方面,侧重课堂教学技能的展现。教学基本功要与时惧进,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任教学科必须具备的熟练技能。教学基本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科教学基本功;另一个则是学科能力基本功,即搞好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能力技能,或叫学科专业能力技能。
5、做一个有研究力的教师
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已越来越强调理念向实践转化,课程向教学转化,教材向教师转化。教师不只是教学者、学习者,同时还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只有拿起研究的武器,实现由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化,才能切实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找到解决矛盾的新办法。要做到学习与教学并驾齐驱,教学与研究双向互动,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成为教师职业存在的新形式。怎么样才能提高研究力?要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
一个缺乏研究力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是成不了大器的。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要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首先要用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对教育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要不断积累素材,勤于笔耕,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教师不是“被塑造”而是“自我塑造”。要苦炼内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反思,自主发展。
五、如何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倡导教师在深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诊断的基础上,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主要包括:(1)自我分析。对自身已有的专业素养、优势机问题进行分析。(2)自我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和专业发展的重点,明确专业发展的理由,预测专业发展重点的结果。(3)行动计划。外了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机时间安排。(4)实施要求。实现发展目标所需的条件与需要提供的帮助。教师的发展规划在年龄和专业发展方向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希望能够在班主任的管理上有所发展,有的希望能够擅长学科课堂教学,有的希望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有的希望在教科研能力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因人而异,有所侧重。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学习教育理论——选择教学策略——转化教学行为”的路径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
学校要建立评价机制。比如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与专业成长档案袋。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主要是三个方面:学习、研究、教学。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以2——3年为一个周期,成长档案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材料:过程性材料,反映教师个人成长历程,如阅读计划,教学日记,论坛上的发言,外出学习心得,研讨的一些材料。结果性材料,某一时期达到目标的结果,如教学个案研究,教学录象,读书笔记,课题研究的材料以及观察调查的记录。展示性材料,如最佳的教学设计,一些比赛的证书,充分体现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的备课、课件、学生作业、教学录象、照片、教学论文学生获奖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