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2010-11-18 13:29:34)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转载
关于教师经典比喻的理性思考
作者:yanbiyou
教师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深入师心的说法有: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蜡烛”、“春蚕”;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人们给了教师各种各样的比喻,应该说,这些比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们了解教师这一职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这些形象的比喻也有其美好的积极的一面。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关于教师是什么的描述性说明逐步演化成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价值判断。我们的师范训练制度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的社会是这样对教师寄予期望的,我们的教师自己也只能这样认为。而且各种角色的社会要求都是集中统一在教师个体身上,教师必须融合各种角色的要求和功能,从整体上扮演好完美的教育者的角色,使自己达到“至善”,使学生达到“至善”
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时代局限
自从韩愈写了《师说》以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成了解释或说明教师形象的经典话语,同时也成为古往今来教师所遵循的不二法则。直至今天,人们一谈起教师,无不以此作为引证。与此同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则成了教师的人生准则。其实,当我们在宣扬这一说法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隐含在其中的一些负面效应。其一,它使人们对教师工作形成这样一种感觉:教师职业是一个仅仅具备知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原则再加严格执行就能完成的精确的或形式化的职业,有一个绝对的“真理”或对应的“教条”在那里可供套用。恰恰相反,教师必须以一种似乎很精确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上无法精确处理的问题。教师必须注意社会实际,注重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包括人情世故和常识,才可能大致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更何况我们已经步人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环境的改善,多种媒体的介人,一个班学生的信息的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觉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的人,而不能有了“大红证书”就一劳永逸。其二,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这一说法反映了一种适应性教育的主张,其实质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适应并守好现有社会的需要。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得很多教师不去思考与拓展自己的角色形象,仅仅满足于完成三项任务,缺乏创造性。殊不知缺乏创造性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来?!更何况,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改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教师要具有优异的知识更新能力,熟练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技术,成为学术探索的典范,合作教学的领导者,学生的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更重要的是,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对思想有特殊的敏感回应,除了传播已有思想,还应能够创造新思想。其三,这一说法反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尽管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然而从小学到大学,由于这一思想的惯性作用,现实的课堂依然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永远是主角,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则只是被动地听,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持有这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二、教师是“蜡烛、春蚕”的悲剧色彩
教师是“蜡烛”、“春蚕”。长期以来,这种比喻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它刻画出教师工作的艰辛与奉献精神,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勤奋工作的座右铭,仍有不少领导以此来赞扬、抑或要求教师。诚然,现代教师依然需要弘扬奉献精神,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的价值是否仅仅是奉献?当我们在经意不经意地运用“蜡烛、春蚕”与教师作类比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喻之后被忽略的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方面的问题。一味以“蜡烛、春蚕”精神作为好教师的象征,违背了现代教学规律的要求。这是因为:其一,“蜡烛”、“春蚕”精神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只有全部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育成人才。然而,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不仅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而且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舍得在教学上花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其二,过分强调“蜡烛、春蚕”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观念和能力。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如何学会知识和学会如何学会知识。它要求学生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有效教学的观念,很难想象他会教会学生有效学习。其三,过分强调“蜡烛、春蚕”精神,实际上等同于“杀鸡取卵”,会有损教师的身体健康。教师是人而不是机器,不能不停地运转。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蜡烛”精神固然可赞,但不可取。经常有报载中年教师英年早逝,不是令人十分痛心吗?试想,如果他们健康长寿,不是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么?
二是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一味以“蜡烛”、“春蚕”作为对好教师的歌颂,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取向:其一是牺牲小利,以获大利;其二是客观上宣传了义利之间的对立。“蜡烛”与“春蚕”都是以“舍生取义”为取向的,是取义不取利的,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却违背了义利对立统一的道德基本原理。
三是师德方面的问题。这一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掩盖了教师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面临的种种冲突与困境。作为教师,他不仅受着“蜡烛”与“春蚕”这种理想人格的影响,也受着职业群体内以及社会其他群体的道德观念的熏陶与冲击。“蜡烛”与“春蚕”是教师的一种理想人格,是我国社会中教师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善典型。但这种理想人格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的今天,势必与某些教师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发生冲突,使他们在选择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时面临种种困境。
“蜡烛”、“春蚕”,多么可歌可泣的教师形象,多多少少也使教师有了一个悲剧角色的意象一一燃烧、流泪、毁灭!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风烛残年”再到“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通过奉献自己、牺牲自己、毁灭自己使学生获得发展,自己却无法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而社会却视之为教师的必然本分,这既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有悖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及当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我想人们不应再歌颂教师的“红烛”精神,有谁知道那泪滴中的辛苦?也不要再以“春蚕”作为教师的代名词,又有谁知道那春蚕的悲伤与苦恼?更要请做教师的不要去做蜡烛、春蚕,蜡烛叫人平庸、渺小,光亮微小短促;春蚕叫人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既做教师,就要有比蜡烛更多的光亮照耀世界,就要比蜡烛的生命更加永久,更加辉煌,就要有比春蚕更多的打破常规的精神。
三、教师是“园丁”的共性化意味
现实中的很多人(教师)喜欢以“辛勤的园丁”来比喻教师,但这种比喻的后果会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园丁的工作几乎按照其个人意志、审美观念进行操作,寻求的是人工的雕饰和整齐划一,有大量造作的痕迹。读过龚自珍《病梅馆记》这篇文章的人,一定可以看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一文中所描述的、所批判的恐怕正是我们广大教师正在做的,我们难道不为学生和教师感到悲哀吗?学生是园中的花、圃里的草,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木。如果园丁只是辛勤地施肥浇水,让花草树木顺其自然、顺其天性地自由发育、生长,也许会生出一片森林来,但是,园丁手拿着锄、拿着刀、拿着剪„„同样,教师往往按照统一的追求、统一的规格标准、统一的审美需要去耕耘,去铲除,去修剪。学生是被动的、被迫的,在“园丁”的照顾下,不允许有自己的自由和个性。这样,本想培育的所谓栋梁之材,砥柱之木,难免成为供人玩赏和摆设的盆景。即是说,在这一比喻的背后,反映出一系列的、至今仍很少为广大教师所意识到的问题。强调共性,以极端的共性来扼杀个性,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如果教师的工作像机械生产产品一样仅仅注意一个型号、注意一个共同的要求与标准,不是从千变万化的各个对象的个性出发来因人施教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教师越是辛勤,其害处就越大。更何况,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出发去建立自己的目标。而将教师喻为园丁往往使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愿望都变得无足轻重了,许多学生在园丁的“修剪”下将童年时代的情趣、个性早早地磨灭了,消失了,在园丁的辛勤工作中,无数个性鲜活的学生被“塑造”成了整齐划一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教师的悲哀。在呼唤创新的今天,教师的社会形象及社会作用,还仅仅只是园丁而已吗?
四、教师是“工程师”的“物本”思维
对于这一比喻,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恐怕都是耳熟能详的。众所周知,工程师是工业社会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工程师这一职业也是令人敬佩而向往的职业。用工程师来比喻教师,本出于好心,但也充分暴露出人们潜在的心态。即这一比喻在肯定了教师塑造学生的巨大作用——教师是学生道德和品格的设计师、创造者,是学生个性的制造者或生产者——的同时,其本身就陷入了一定的误区。首先,这一比喻是把工程师作为教师的上位概念来作比的很显然工程师的地位在教师之上,而且教师的地位是不可能达到工程师的地位的。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把教师作为其他职业的上位概念作比的例子?在人们的心底里,教师是否只是“小儿科”?其次,在这一形象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各自所处的位置是不言而喻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和材料;教师倒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描绘、摆弄、塑造学生,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不可能有很多的自主权,更甭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生动活泼自由地获得个性的发展了。再次,在价值取向上,这一比喻反映出唯科学主义的倾向。毋庸讳言,工程师的工作性质与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不同甚或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因为工程师的工作对象毕竟是无生命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而教师的工作对象却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变化的、现实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对待物的方式是无法适用于人的,如果硬是要这样做,肯定是有害的。
教师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不停地追问,但就目前而言,不要再用其他职业来比喻教师,也不要给教师太多美丽的光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承认,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给我们以深远而重大影响的,除过父母之外,就是敬爱的老师了。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人,是一个专业工作者,是“教”者更是“学”者,是“教”者与“育”者的统一体,是通过与学生对话而不断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人。
第二篇:教师
教师“反分裂、反渗透”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为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我州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我校特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反分裂、反渗透”集中学习。现谈一谈对本次学习的体会。
我州是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西部前沿阵地。长期以来,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为了实现其把新疆从祖国怀抱中分裂出去的罪恶目的,不间断地在进行反动舆论宣传。他们打着“民族”、“宗教”、“人权”、“民主”的大旗向部分人们宣传“反汉排汉”思想,有意挑起民族仇恨,鼓吹“新疆独立”。这些反动的观点和言论,对各族群众和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毒害,严重影响了我区社会政治稳定。违背了全国人们渴望过上幸福和平的生活的愿望。为了避免有些人对我区民族政策的曲解,并且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那些分裂分子的丑恶嘴脸,我们必须加大正面宣传教育的力度,把各族群众充分发动起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分裂活动是颠覆人民政权、破坏祖国统一、挑起民族纷争、损害安定团结的罪恶活动。这样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就不会有可趁之机了。同时让人们明确分裂和反分裂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政治斗争。我们正在进行着一场彻底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分裂、反渗透的斗争。而这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是一场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斗争。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斗争异常激烈、复杂,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自治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作为一名在新疆生活的公民,尤其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新疆的稳定。应该做好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工作。首先我们自身应该努力通过学习,深化了对反分裂斗争的认识,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提高了政治水平和自身免疫力;第二要充分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利用班会课及平时时间对所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他们学习《新疆地方史》,了解新疆的历史,认识到多民族并存的益处,净化学生灵魂;三可以通过一些资料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应该倍加珍惜。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我们的祖国是强大的,团结进步也是今天的历史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闹独立、搞分裂只能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并一定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我加强了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对反分裂、反渗透问题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应该做好的工作。今后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建设一个团结、稳定的州而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教师“反分裂、反渗透”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肖合来提。扎伊尔 2014年8月23日
第三篇:教师
县 优 秀 教 师
———白寿同志先进事迹单行材料
白寿老师是下滩学校的一名普通的教师。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3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绩卓著,深受学生、领导、同事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白寿同志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以实际行动来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廉洁从教,无私奉献,处处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标准衡量与鞭策自己。30年来,他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寻找提升自己的各种途径,坚持进行业务和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教师法》、《教育法》、《教育学》、《心理学》、《青海教育》这些都是他从不离手的宝贝。他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朝着新一代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迈进。
二、辛勤耕耘,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0年来,他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他坚持带好一门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自己扎实的业务素质,建立权威地位。
在平时教学中,他坚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扎实。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他不但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注意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他仔细分析、揣摩实践当代数学名家的理念与方式,不断摸索、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教学工作中,他刻苦钻研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狠抓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他寓教于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新授课,他坚持“低起点小步子”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复习课,他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积极倡导复习课新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对复习试题的训练,他做到精批细改,逐一过关;在学困生转化上,他常常抽出点滴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他所带班级的学生,数学基本功扎实,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在学校举办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也显示了同学们扎实的数学能力和数学修养,这些成绩都是他严格要求,呕心沥血的结晶,在历年的调研测试中,他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也都名列前茅。他本人也在2007年、2008年、2010年分别被评为乡“优秀教师”,1998年荣获部级“希望工程园丁奖”,2009年被评为西宁市优秀班主任,2009年在期末调研测试中获全乡一等奖,2010年授予西宁市“青投基金优秀乡村教师”荣誉称号。2011-2013年在全乡小学期末调研测试中荣获一等奖。德高为师,2
学高为范。
白寿同志爱生如子,他把博大无私的爱全身心的倾注给了家乡人民的后代。在一次他们班的学生靳永豪因感冒鼻血流个不停,他急忙开着车送到乡卫生院治疗,并替他垫付了医药费。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替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垫付一些学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在学生的身上花掉几元、十几元钱他是根本不放在心上的。几年来,他为学生共资助的学费达几百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用理智和师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他有一颗敬业、爱业的心,在敬业爱岗的具体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把从事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把育人当成最大的快乐。“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他为了教好学生,不断接受现代教育信息的基础上,提高业务水平,探索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学习环境,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白寿同志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关爱学生是他的特点。有人问起他当班主任的感受时,他总是说:“班主任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一个个后进生转化成中等生甚至优秀生,看到孩子们积极进取、茁壮成长时,总有一种激动和幸福,这就是我最大的乐趣”。他关心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在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他更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送走晚霞,迎来朝阳。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与学生朝夕相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他更加坚定了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甘为孺子牛的信念。
白寿同志现在虽然是我校的一名老教师,但他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和年轻教师探讨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在三十年的工作岗位上他探索出了适于农村教学的经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他将一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讲述给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能够将德育教育融于数学教学中,这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胆尝试,就这样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教师,他的工作总是默默无闻。时光虽白驹过隙,但还是硕果累累,他作为我校的一名骨干教师,他的教学成绩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肯定和当地群众的好评。在教育战线上,他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真正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大 通 县 优 秀 教 师
———白寿同志先进事迹单行材料
向化乡下滩学校
白寿
2014年6月28日
第四篇:教师
教师,永远钻研在路上
————数学素养大赛观感
潘志军
4月22、23日,我有幸观摩了黑龙江省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成果展示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第三届小学教育高端协作会,与会的两天时间里,会场中洋溢的热烈的气氛,舞台上选手的精彩表演,与会专家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展示,无不预示着“佳木斯基础教育的春天的到来。”(杨长久主任语)
参加这次盛会,我的体会主要有三点:现汇报如下。
一、大开眼界。
两天时间里,我们共观摩了光复小学、第九小学、第十一小学、第一小学四所学校的数学素养大赛成果团体展示,和来自七台河、双鸭山等七地市的个人选手数学素养大赛成果展示。(分为个人才艺、素养答题、书绘展示、和计算能力四个方面)
如果团队展示更注重的是舞台声、光、电效果与集体智慧的融合,那个人选手的展示则更多的体现出选手的综合素养。看着七地市的同行们,那些青年才俊们在吹、拉、弹、唱、说、跳,或奋笔疾书,或随心而唱,或侃侃而谈,或凝神思索,我不禁发出“似水年华虚度,光阴老去。“的感慨。说心里话,我曾两次参加学校语文素养和数学素养大赛选拔活动,最终两次落选,我心里是有些不是滋味的,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顿悟。
在整个展示活动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才艺展示环节,很多选手将数学知识与文艺表演巧妙结合,于是数学故事、数字歌曲、数学相声、数学快板、数字简笔画,七巧板拼图便跃然舞台之上,让一向给人以深奥、枯燥的数学一下子变得如此贴近生活,让一向对数学敬而远之的我一下子 爱上了它,真可谓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想想当初唱着不在调上的《一、二、三、四》歌在台上展示才艺的我,真是“满嘴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才解其中味。”呀!不过我相信:爱上数学的我,也一定能成为数学教学的行家里手。
二、大受启发。
23日下午,我们认真聆听了来自长春第一实验小学张建红老师,和北京市五一小学田立莉老师的两节专家展示课。听后大受启发,有茅塞顿开之感。张建红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将《植树问题》与我国古老的围棋文化相结合,设计了《围棋中的数学》这一课,在这一教学计设中,张老师巧妙的诠释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理念,以教材为原点,向生活中生发开去,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张老师认为:高水平的数学教师不仅要能教教材,更重要是的要用教材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整节课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唯美的评价语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性,和前瞻性。整节课上,孩子们在老师的评价声中,探究得兴趣盎然,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张老师不时走近她们,俯下身子倾听,投以可亲的微笑,摸摸孩子的头,称“一句小老师你好!”充分体现出张老师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在练习设计上,张老师采用的是分层次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的田立莉老师执教的《体积与容积》一课。这一课属于数学概念认识课,学生认识起来有些抽象,枯燥。田老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教学理念:玩出数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玩中体会数学的乐趣。这样的数学课那会有孩子不爱上呢?整节课中,田老师一直是在和孩子们的游戏互动中,引发学生思考,一同进行猜想,验证,总结,再思考,再猜想,再验证,再总结,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学得兴味难消。以致于孩子们不愿意下课,不愿意和田老师分开。让我佩服的还有田老师旺盛的精力,五十多岁的人,比孩子玩得还要疯,还要投入,难怪她说自己就是一个老顽童。我生平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数学课也可以这样上,数学知识也可以在玩中学会。我也记住了田老师的两句话:
“为满足学生所需而教是乐。’
“教师如果不充分尊重学生,不对学生的生命充满敬畏,就不可能有生动而有效的教学。”
三、大声说谢谢。我想大声地对校长说一句:“谢谢!”感谢的意思有三层:
1、感谢校长为我们提供了这次观摩的机会,学习的机会,去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提高自己。
2、感谢校长为我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静下心来,体会,反思,真正学有所得。其实以前学习的机会也不少,但现在想来,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的并不多。
3感谢校长给我走上后台的机会,二天的观摩中,我有三次机会走上后台,协助选手参赛,这让我有机会走上舞台,原来舞台真的很大,如果没有一些真功夫,真是很难压得住台的。同时我也有机会近距离揣摩选手在台上比赛时的心境。我也发现后台其实离前台并不遥远,我想:今天我走了后台,离前台也就不远了。
最后我想引用省教育学院高枝国副院长的话结束我的总结:本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我想教师的源头活水便是多读书吧!希望所有和我一样有梦想的教师,我们一起钻研在路上!
教师,永远钻研在路上
———数学素养大赛观感
潘志军
第五篇:教师
师德师风自检自查报告
孙永冰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学习型教师。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本人能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投身于教科研工作,大胆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改尝试。通过参加“四位一体”教学法的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在每上完一篇课文后,我都会写下自己的反思,以不断督促自己进步。工作之余,我尽量每天挤一点时间阅读专业类的书籍,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内涵。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我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心,努力进入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或上门家访或主动打电话给家长,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上,我把英语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得与失中思索,自己一直奉行踏实工作、虚心学习的原则,而这或喜或忧、或得或失的点点滴滴必将成为我生命中的绚丽色彩,点缀着我的人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避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学习不系统、不深入。虽然这几年来,我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抓得比较紧的,能积极参加系党总支及教师党支部的每一次活动,但只满足于当时完成任务的需要,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还做得不够,有许多东西往往学后就丢,浅尝辄止,钻得不深,学得不透,这种学习上的实用主义态度,带有功利性,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应该予以彻底纠正。
(二)工作上往往满足于完成任务,缺乏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和领导的认可。但是,往往满足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强,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认为是轻车熟路了,很少跟在有经验的老教师后认认真真听几堂课。这是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和加强的。(三)与同事的联系少,沟通不够。平日如果系里没有活动安排就不怎么去系里,上完课便回家,很少和教研室其他老师谈心交流,了解大家的困难和需要,这是有违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的,长期以往,教师之间将缺乏凝聚力,形同一盘散沙,这是不利于系里各项工作的开展的。这是今后工作中务必克服的。
只有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为人师表,才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