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3优秀案例 构建“走访+”工作模式 地球物理
构建“走访+”工作模式 推动走访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工会
【前言】按照局工会“走基层、访万家”的工作安排,胜利分公司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充分结合实际,开展了以“走基层、进百家、访千人”为主题的走访活动。两年来,胜利分公司坚持党政领导带头,与工会组织一道深入一线,深入职工家庭,认真访民情、查民意、解民难,掀起了干群互动的新热潮。
一、项目背景
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群团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围绕中心工作,融入改革大局,凝聚起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最广泛合力。近年来,国内石油石化行业遭遇寒冬,企业经营普遍面临困境,油田各单位、各企业纷纷调整体制结构,转变经营方式予以应对,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职工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存在许多潜在的不可控因素,职工思想的稳定与和谐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为此,胜利分公司结合当前形势,创新推出了“3+X”走访工作模式,并推进活动有序实施。
二、具体措施
一是全面摸排基层情况。工会干部都会带着“走访民情档案”上门上户,每到一处,都与走访户们亲切交谈,仔细询问他们身体生活状况。同时,在听取大家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认真记下居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初步调研基层班组情况、人员情况的基础上,完成基础数据统计,为科学制定方案、部署工作打牢基础。
二是对工作进行再推进。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制发了《关于“走基层、进百家、访千人”活动补充说明》,对“走进访”活动部署进行调整。要求各单位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上述目标任务调整工作方案,将走访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名工作人员。
三是对走访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制作《走访个人、走访基层班组(站)工作指导说明书》,让“新入伍”基层群众工作业务的干部也能够迅速投入“走、进、访”工作,为工作质量效率提升提供保障,确保分公司工作整体推进。
四是建立督查制度。制定“走基层、进百家、访千人”活动月督查制度,及时掌握工团干部“走进访”工作情况,督促各单位工作运行。
五是提供必要经费支持。通过与党政积极沟通协调,为基层单位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政策和经费支持,确保各单位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成效。
三、创新内容
1.“走访+政策宣贯”。走访时结合形势任务教育,为职工讲清危机面前,盲目乐观,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等靠要”等消极思想观念,给企业创新发展造成的危害性;突出解答群众最关心的疗养报销问题、退休养老问题、改革形势下的人员分流安置问题等,使广大干部职工切实摒弃各种模糊认识和消极情绪,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凝聚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2.“走访+精准帮扶”。各级工会组织根据职工个人及家庭状况建档立卡,并将工会各类保障制度和活动宗旨作为走访宣贯一项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引领广大干部职工主动接受,积极参与,致力减轻职工思想压力和生活负担;走访结束后,通过把帮扶救助档案与走访民情档案合并梳理,“两案并行”,确定出重点帮扶目标,提高对他们的关注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走访+党建考核”。把走访与基层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相结合,通过听取情况汇报、查看工作记录、满意度测评等形式,真实了解各单位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以及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为考核结果提供依据,对基层群众工作进行摸底;另外,通过与基层职工开展座谈,了解职工群众对党政的看法,收集对党政的意见建议,倾听职工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事后将这些声音原汁原味的反馈给分公司党委,为制定下步措施提供依据,致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营创党群共建的和谐氛围。
4.“走访+X”。工会干部可根据走访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灵活地开展搞好小活动、办好小案件、化解小矛盾、整改小隐患、服务小“小需求”等走访工作,回应群众的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四、实施效果
“走进访”活动开展以来,胜利分公司在2017年9月末完成了全部走访任务,实现基层班组、家庭走访率100%。截止目前,各级工会组织共走访群众2203人,班组184个,撰写走访心得体会314篇,收集职工诉求130余项,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实际问题305件,数字背后,干部作风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转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在悄然拉近。
1.改革政策认识更加明确。通过多方宣贯,广泛宣传,耳听身受,深刻理解,广大干部职工更加明确了目前及今后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和优势,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认清了方向;另外,仪器管理中心针对大病职工要求提前病退问题,及时与分公司有关部门联系,将情况反馈职工家属,真正做到情绪上化解,困难上帮扶。
2.保障制度宣传更加到位。一年来,通过积极开展走访活动,梳理“两个档案”,共确定重点帮扶对象32人,职工互助保障“亲情关爱”行动救助参加保障会员32名,救助金额6.4万元;利用局医疗救助、互助互济等保障平台,救助困难职工55人,救助金额达79.5万元;救助患大病职工44名,救助金额达33万元;职工补充保险新增30人,62.5万,困难群体倍受鼓舞。
3.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各级工会干部以“全力为党凝聚职工,全心为职工群众服务”为宗旨,通过分类定级考核,谈心谈话、交心交友,广泛征集基层班组和职工群众对于党员意见建议,确保了民情民意在基层掌握,干部作风在基层转变。截止目前,共征集基层班组、职工意见380余项,届时,这些“金点子”“好思路”会及时反映给分公司党委,为今后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4.自选动作成效更加显著。2016年3月,267地震队通过走访职工家庭,了解到少数职工子女大学毕业后待业在家,这些职工子女表示愿意随队参加施工项目。通过工会干部沟通协商,迅速达成共识。这些人员利用队伍休整期提前做好了学习培训,并在野外地震项目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既解决了队上人员紧缺的问题,又解决了短期子女就业问题,实现了“双赢”。
五、推广价值
经过两年来的贯彻实践,胜利分公司各级工会干部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倾听职工新声,有效提高了工会组织、工会干事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有效提升了工会组织的工作水平,有效提振了广大干部职工面对改革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结合实际,持续完善走访的内容、形式和载体,以制度化、常态化推动走访长效化机制。
第二篇: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兴隆乡直小学
我校本学期围绕高效课堂构建,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适合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渠道
模式构建时采取民主评议,首先让任课教师自己结合教学经验,拟定教学模式名称上交教导处。然后教导处审核,通过审核发现有的教师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而有的教师教学模式符合学情,比如汪运河老师的数学课采取尝试法教学模式,就让他做了经验介绍,把他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其它学科由教导处公布教学模式并形成文字材料发给教师,让教师领悟模式,并运用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之中。
二、模式训练的渠道
模式训练主要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训练的。集体备课每月两次,时间定在周五业处时间,备课分七个组,即: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四年组、五年组、英语组、音、体、美组,每组由组长负责安排:中心备课人,备课内容的布置(课题是下周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收集备课材料。备课材料有:
1、备课记录:首先中心发言人说一说课的设计思路,然后大家根据中心发言人的设计思路进行讨论,主要讨论中心发言人某个环节处理的是否合理,达成共识。最后形成最佳教学设计,即二次教学设计。
2、二次教学设计。
3、评课记录:首先上课教师说一说授课后教学反思,从优、缺点两方面进行反思。然后听课教师进行议课,要用“三条一”进行议课,即:一条优点;一条不足;一条建议。
4、教学反思:无论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要书写教学反思。教导处要督促检查集体备课,学期末评出优秀教研组。
三、模式展示的渠道
为了把教学工作抓得扎实有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在五月份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在每个年级组评出课堂教学能手,做示范课。2013-2014上学期,继续抓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除了抓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及运用,主要抓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比武活动,以及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
第三篇:优秀工作案例
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目录
1.北京开展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 2.天津实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项目
3.河北石家庄市创新机制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4.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5.辽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
6.江苏推进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 7.浙江提高农村特岗教师津贴
8.安徽亳州市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9.江西建立乡村教师长期从教荣誉制度
10.山东建立以县为主、市域调剂、省级统筹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11.河南光山县多管齐下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12.湖北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13.湖南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 14.广东实施山区和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15.重庆创新师资培养政策提升乡村教师素质
16.四川甘孜州激励性与普惠性政策并举增强乡村教师队伍职业吸引力
17.云南提高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
18.甘肃秦安县实施园区化管理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19.青海玉树州多措并举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20.宁夏西吉县创新举措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地位待遇 北京开展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
2016年初,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计划(2016-2020年)》,组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自主申报开放课堂和研修活动,全市教师自主选课,实地听课或参加研修。目前,征集2500个项目,教师申报2.3万多人次,其中乡村教师4200多人次。多措并举,推动活动有序开展。一是市教委、区教委、中小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分别专门成立工作协调小组。二是建成具备项目申报、审核、信息发布及网上选课、评价、课时与学分认定等功能的在线管理服务平台。三是采取自主选学、团体预约、送课到校等方式实施。四是城区教师到远郊区送教每人次课时费按照正高级教师4000元、特级教师3000元、其他教师每人次2000元标准执行。远郊区教师到城区参加活动,每人每天给予530元补助。五是通过自评、专家评、学员评、学校评等多种途径对活动项目进行评价。六是将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各区督导评价与绩效考核范围;作为下一次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并在高一级职称评审中优先考虑。
活动的开展是对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探索,第一次在教师培训中大面积尝试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改变了传统教师培训方式,实现了学员选学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天津实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项目
天津以“国培计划”为引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的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体系。到2020年,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不少于480学时的培训。
一、探索“互联网+”网络研修社区、工作坊等新型培训模式。按照每人5000元的标准为每位乡村教师配备电子学习设备,搭建学习培训资源云平台,开发乡村教师培训学习应用程序(APP)终端,使乡村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破解乡村优质培训资源不足和工学矛盾的难题。
二、加大对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实施“领航教师培养计划”等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组建乡村教师导师团队,与乡村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采取送教下乡、网络研讨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实施乡村校长领导力提升计划。开展集中培训、跟岗研修、学校改进行动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助推乡村学校校长成长与发展,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
河北石家庄市创新机制 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壮大乡村教师队伍规模。重新核定全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为用编紧张县调剂增加编制765个。县级教育部门根据新学年教师需求和编制空缺情况,会同编制、人社部门确定乡村学校教师补充计划和招聘办法,核准后由县级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并规定新招聘的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不少于3年。定期招聘乡村教师,2010年以来全市招聘教师3565名,乡村教师占80%。落实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政策,安置免费师范毕业生312人,为特困县招聘特岗教师3574名。
二、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开展“名师流动讲堂”,累计培训乡村教师8万余人次。落实“百千万”名师培养工程,选拔培养5000余名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和学科名师。推动教师逐步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全市累计交流教师3万余人。
三、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每两年遴选300名乡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每人奖励5000元。实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建成周转宿舍910套。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实施生活补助倾斜政策。定期组织乡村教师体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一、设立乡村学校教师专项招聘计划。专门为45所乡村学校招聘283名乡村教师,全部为师范院校应往届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新招聘的教师,除正常财政工资和津贴以外,工作五年内,每月再增加2000元补贴。
二、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旗县安排30-50万元,主要用于乡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到2017年,完成每位乡村教师不少于50学时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专项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对乡村学校支教力度。一是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签订乡村教师队伍共建协议,从2016年起,按照乡村学校短缺教师需求计划,内蒙古师范大学选派一定数量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志愿者形式到乌兰察布市乡村学校进行支教。二是与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从2016年到2020年,呼和浩特市每年从中小学后备干部中选派15-20名优秀教师到乌兰察布市乡村学校进行支教,为期1年;实施呼和浩特市优秀退休教师对口支援乌兰察布市乡村教育计划,从2016年起,呼和浩特市每年选派优秀退休教师到乌兰察布市乡村学校进行支教。
辽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
辽宁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以来,投入资金3.41亿元,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成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优惠政策。通过带编安置、学费返还和国家贷款代偿、取消见习、户籍档案保留原地等方式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15315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有7708名毕业生享受到了贷款代偿的优惠政策。
二、严格招聘程序。全省统一组织报名、笔试、各市组织面试,各市确定拟聘人选后,报省教育厅审核。最终由省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编办共同确定纳入计划人员名单。“十三五”期间,将下放招聘权限到各市,贷款补偿全额由省级负担。
三、改善学历结构。自2011年全省统一考试以来,报名的考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报名人数与招聘计划比超过5: 1,招聘特岗教师均为普通高校专科以上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近百名研究生,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总体学历和水平。江苏推进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
2016年初,出台了培育站建设指导文件,目前已建设市县二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215个,其中市级80个、县级135个。省教育厅对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每年下拨工作经费10万元,对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每年下拨工作经费7.5万元。一是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培育站导师均为特级教师、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高校专家。二是对教师培训模式改革进行探索。采用跨、递进式、混合式的培训方式,以研修共同体的形式推进。三是促进了乡村本土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员经过培训,将成为市、县学科带头人,成为乡村教育的引领性人才。
“十三五”期间,计划每年为乡村学校培养2000名学科带头人和40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后备人选。每期培训周期一年,集中研修不少于30天。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学员通过一年学习,发挥骨干作用,展示学习成果。对学员进行中期考核制,对没有达到考核要求的学员进行淘汰。各市负责本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终期考核,将终期考核优秀的学员列入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评选的优先人选。
浙江提高农村特岗教师津贴
2015年,浙江省建立了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制度,在现有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的基础上,对条件比较艰苦或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编在岗专任教师发放特岗津贴,标准原则上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农村特岗教师津贴按月发放,不纳入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
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5.4亿元,惠及120047名农村教师,人均375元/月。全省91个实施农村特岗教师津贴的县中,有83个根据农村学校的地理位置偏远程度和条件艰苦程度,分档次确定不同发放标准,充分体现“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政策导向。如衢州市常山县、丽水市青田县、遂昌县最高标准为1000元。宁波市宁海县分四档,发放标准分别是每月700元、500元、400元和300元。义乌市分三档,发放标准分别是每月900元、600元和300元。丽水市遂昌县分四档,发放标准分别是每月1000元、600元、500元和300元。丽水市青田县分三档,发放标准分别是每月1000元、500元和300元。
上述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村教师待遇,增强了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同时,对于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推动教师交流、均衡配置县域教师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安徽亳州市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2016年初,亳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施意见》,启动无校籍管理工作。一是在各县区教育局设立教师管理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县区内教师人事事项。二是各县区编制部门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额,县区教育局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三是各县区人社部门按照各县区教师编制总数,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分层次核定到各县区教育局。四是凡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且距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教师必须纳入轮岗交流范围。
目前,各县(区)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无校籍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工作顺利。利辛县下发了无校籍管理改革实施意见,县编办批准成立了教育人才管理分中心,县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办法。蒙城县将无校籍管理改革工作列入了县政府2016年工作任务清单。涡阳县政府下发了无校籍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县教育局成立了教师管理服务中心。谯城区政府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区教育局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区编办将全区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到区教育局,由区教育局统筹调配辖区内教师资源。江西建立乡村教师长期从教荣誉制度
2015年,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提出建立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制度。省里每年对在乡村学校任教满20年以上的在岗一线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在教育系统各类评比表彰活动中,单列乡村教师指标并予以倾斜,评优比例为城区教师评优比例的2倍。县级要对在乡村学校任教满10年以上的在岗一线教师给予鼓励。每年邀请一批优秀乡村教师代表参加休假疗养,鼓励支持各地每年安排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休假疗养。
2015年,面向社会征集“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教师节前,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在乡村学校任教满20年和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满30年的12万余名教师颁发荣誉证书。2016年,组织第一批100名优秀乡村教师上井冈山休养,并为1.3万名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全省各地普遍建立鼓励乡村教师长期坚守的荣誉制度。抚州市对夫妻双方均在农村任教且获得省厅颁发的长期从教荣誉证书的,本人有意愿,可以安排一人进城区任教。新余市对在乡村学校任教30年以上并仍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每人每月奖励200元。萍乡市对在乡村任教满15年至20年的在岗一线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县级对在乡村任教满10年以上的在岗一线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山东建立以县为主、市域调剂、省级统筹的
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一、加强省级统筹,健全补充机制。完善招聘办法,可以县(市、区)为单位,也可按学校组织招聘,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县(市、区)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招聘。启动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培养计划,3年培养1万人,学生毕业后确保有编有岗。实施乡村学校短缺学科补充计划,2年补齐。从2016年起,每学年安排1.4万名师范生到52个财政困难县乡村学校实习支教,省财政每人每月发放补贴400元。
二、创新编制管理,强化市域调剂。对有空编的中小学,做到有编即补。对年级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的,小学按每班2.4名、初中按每班3.7名配备教职工。对承担教学改革任务、育龄女教师较多等情况的中小学,按不超过5%的比例适当增加教师编制。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现有编制总量达不到规定标准总量的县(市、区),可在县域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补充;县域内难以调剂的,可在设区的市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2016年6月,全省核增中小学教师编制1700多人,调配分流富余教师、教辅人员16470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8401 人。
三、推行县管校聘,优化教师配置。2015年启动试点,2016年省政府发文全面推行。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师资的统筹配置。引导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每年交流轮岗的教师不低于符合条件的10%。加大城镇学校校长到乡村学 校任职交流力度,5年内完成乡村学校校长轮换。县域内教师交流,不再申报用编进人计划。截至2016年6月,全省116个县(市、区)发文明确了实行县管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校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编制部门管编制总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岗位总量,教育部门管编制岗位调整配置、分配到校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县(市、区)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交流管理机构。145个县(市、区)出台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2016年,全省计划交流轮岗校长1096人、教师20911人,其中城镇学校向乡村交流教师12256人;安排1350名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河南光山县多管齐下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力度。政府统筹教育、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结合部门职责,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二、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针对四类不同区域标准,分别给予农村教师不同补贴。符合年限要求的乡村教师或优秀教师退休后享受100%工资。2016年全县享受补助学校337所、教师5514人,补助金额达1628万元。2012年来,全县投资3967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744套26040平方米。
三、持续充实乡村教师力量。实施特岗计划,2009年以来招聘特岗教师1860名。实施“硕师”计划和全科教师计划。6年来先后招聘教师1200名。实施“两区”人才教师专项计划。2013年以来共选派“两区”支教教师225名。对乡村学校教师编制实行“一盘棋”统筹调剂,实行有编即招,每年招聘200名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四、大力提升乡村教师素质。先后组织500多人次到省内外名校考察学习。2015年组织46名教师开展送课下乡。2015年,全县中小学开展专题教研活动85次,参与教师3400人次。湖北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探索建立省级政府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采取“国标、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农村义务教育段新进教师由省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各县(市、区)负责管理与使用。在此基础上,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提出“总量平衡、退一补一”原则,即离岗、退休一名乡村教师,及时补充一名乡村教师,在编制管理上确保乡村教育“后继有人”。为进一步激励“优者从教”,吸引更多优秀高校学生投身湖北乡村教育事业,实施办法提出建立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的“到岗学费奖补制度”,按服务年限对高校期间的学费实行“以奖代偿”。
实施4年来,已招录了3.1万余名农村教师。2016年,全省计划统一招聘6477人,2.7万人参加了统一笔试。这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紧缺、年龄和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实施效果很好,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湖南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
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目前已初步形成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的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一是在普通招生计划基础上,增设定向到乡镇、民族乡、农村教学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扶贫、普通高考、对口招生等多类招生计划。二是培养类型从小学教师拓展到幼儿园、初中、特殊教育、中职教师。三是招生培养政策直面解决农村教师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实施男女招生比例相对均衡政策,专门招收培养小学男教师;实施小学、幼儿园教师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一贯制招生培养模式,用以提高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四是考生与培养学校、县市区政府签订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任教岗位与编制由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五是实施省、市、县三级培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缓解各级政府财政压力。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共招收培养各类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3万余人,其中已毕业1万余人。所有毕业生均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已成为湖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广东实施山区和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从2013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编在岗教职工给予生活补助。2014年,补助标准不低于人均700元/月。2016年,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不低于人均800元/月,同时明确2017年提高到900元/月,2018年提高到1000元/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分管领导亲自督办,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建立起高效、务实的工作联动机制。二是加强摸底调研。明确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在职在岗教职工均可享受生活补助。三是加强财力保障。各地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按基数与地方分担。四是加强督导检查。通过通报、现场督查等方式督促各地推进落实。
通过实施上述政策,一是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教师待遇。农村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已略高于城镇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了乡村教师配置。与广东省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配合,进一步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从教。三是进一步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各地在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时向更偏远的学校、在农村学校服务年限更长的教师倾斜,有的教学点教师岗位津贴超过1500元,乡村教师无序流动的情况普遍好转,边远地区教师安居乐教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四是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教师交流。部分城镇教师主动申请要求到农村学校任教,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城乡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重庆创新师资培养政策提升乡村教师素质
一、用好免费培养政策,改革教师培养体制。推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按照“定向培养、免费培养、创新培养”,实行师范院校、地方政府、研训机构、中小学校“3+1”协同培养模式,4年累计招生近4500人,到2017年,每年招生规模将达2000人。实施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采取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免费培养模式,现招收学生517名,首批学生已于2016年毕业,深受定向区县欢迎,2017年计划招生400人,并启动男幼师培养计划。
二、推行卓越教师培养,改革传统培养模式。重庆文理学院以培养“教育有思想、教学有风格、做人有魅力”的卓越教师为目标,构建了高校+市教科院+名优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师范大学以文学院为试点,选拔10%的特优学生,组建“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创新实验班。
通过全科教师和卓越教师培养,一是“定制”了一批能够“下得去”的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充分尊重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需求,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乡村,毕业后回到农村任教,容易稳定下来。二是构建了能够“教得好”的教师教育体系。探索构建师范院校、地方政府、研训机构、中小学校共同协作,职前培养、入职适应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师范生培养质量。四川省甘孜州激励性与普惠性政策并举
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一、建立终身从教激励制度。教龄满30周年且具有20周年以上乡村学校任教经历的一线教师退休时,享受一次性5万元州级奖励金和2万元县级奖励金。
二、建立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动态管理激励机制。对聘期内国家级、省级、州级优秀及骨干教师分别给予每人每月800元、500元、300元的奖励性补贴;对聘任副高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实行津贴补贴,每月补助280元。
三、实施乡村教师工作津补贴制度。根据乡村学校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及距离县城偏远程度,每人每月享受1000—1600元生活补助政策。
四、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每年表彰100名优秀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给予2000元奖励;每三年表彰“感动甘孜教坛最美乡村教师”10名,颁发荣誉证书,给予1万元奖励。在乡村学校任教满20周年的乡村教师由州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
五、实施乡村教师疗养机制。每年组织选送100名乡村教师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与疗养。云南提高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
2016年6月,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联合印发《关于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1月1日起,全省8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面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年内实现政策实施县、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三个全覆盖”。差别化政策实施的范围、对象、档次及标准等具体办法,由各州、市、县、区自行确定,最低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500元。
目前,各州(市)、县(区)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届时乡村教师的待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岗位吸引力将得到明显加强,必将有力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甘肃秦安县实施园区化管理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针对农村小学布点多、班级规模小、办学条件差距大、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情况,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的思路,投入2900多万元,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9月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园区实行“六统一”运行模式,即以中心小学为主体,与全镇各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建立互动联合体,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一是统一食宿。建设周转住房、食堂解决教师食宿需求,并配有健身设备等附属设施服务教师日常生活。二是统一接送。规划4个走教片区,安排4条走教路线,每条走教路线配备1辆专车接送教师到走教区学校上课。三是统一排课。各学校和教学点执行园区内统一的总课表、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计划制度和作息时间。四是统一调配。教师打破校际界限,统一纳入园区管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园区人”。五是统一走教。基础学科教师相对固定定期走教,品德、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随机巡回走教,破解了教师短缺、课程开不齐的问题。六是统一研修。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综合、音体美四个教研组,在园区集体备课、研讨交流。
园区化管理改善了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使广大乡村教师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
青海玉树州多措并举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一、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政策。全州村级学校和在海拔4300米以上或距县城80公里以外的乡级学校工作的教师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其他乡级学校教师每人每月补助200元。
二、加大乡村教师表彰力度。除享受国家和省政府乡村教师荣誉外,州县两级政府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奖励和表彰力度。在评选国家、省部级先进个人及集体等方面向乡村学校和教师倾斜。
三、着力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到2020年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问题全部予以解决。对在乡村一线教学岗位上从教30年以上,退休时享受高级职称待遇。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教师,其子女在州域内就学予以适当照顾。部分地区每年为教师报销一次往返机票,提高教师交通补助。
为确保上述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玉树州将其落实情况列为年终教育考核内容进行专项考核,并由教育督导部门不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宁夏西吉县创新举措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地位待遇
一、实施教育人才引进计划。积极推动乡村教师合理流动,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乡村从教。对于引进的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服务期满6年的,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于引进的国家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以及免费师范生,服务期满6年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
二、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一是实行“教育世家”荣誉制度。对直系亲属一家三代从事教育工作的,由县人民政府颁发“教育世家”荣誉证书和牌匾,并一次性奖励1万元,激发他们的职业崇高感。二是实行坚守奉献奖励制度。每年奖励20名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教30年以上且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每人奖励3000元。三是实行教学成绩优秀奖。每年奖励50名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教5年以上,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乡村教师,每人奖励2000元。
三、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行乡村教师交通补助制度,按任教学校距县城单向距离远近,每人每年分别补助200元、400元、600元;实行农村特岗教师班主任津贴制度。由乡村学校申报,县教育体育局、财政局按照每人每月150元至200元标准审核发放。
第四篇:构建大走访长效机制的意见
全民访组字„2011‟4号
关于建立“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
长效机制的意见
县“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各镇联系组、各征迁指挥组、各工作组,各相关部门、单位,县“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各工作机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讲话精神,促使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关于在全县开展“三民”工程大走访创先争优促发展活动的通知》(全„2011‟59号)和《关于做好“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回头看”工作的通知》(全民访组字„2011‟3号)要求,各城区征迁户走访指挥组、各镇联系组、各工作组,要认真总结大走访工作成果,研究建立“四包三推进一联系”长效机制,即包社情民意收集、包政策法规宣传、包信访个案化解、包困难群体帮扶,推进社区维稳平台建设、推进惠民政 策落实、推进村(社区)和谐创建,建立工作组联系村(社区)共建制度,做到基层建设有人抓、民生保障有人问、群众困难有人帮、矛盾纠纷有人管,使“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固定化、常态化。现就建立“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长效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
认真研究总结“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以来好的经验,不断探索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新举措,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断提高全县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全县广大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感,实现社会管理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为建设和谐全椒,推动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政主导,各镇联系组、各征迁指挥组、各工作组、工作机构分工负责的原则。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县委领导牵头负责,县“三民”工程大走访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工作组直接负责,建立任务清晰、职责明确的责任体系,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原则。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走访工作讲求质量、落到实处,机制建设本着既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又协调各方、多头联动的原则,确保科学合理、运转高效。
(三)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各走访工作组及相关部门、单位,各参与走访的党员干部,要牢记 宗旨,服务大局,宣传政策、排查矛盾纠纷、解决问题,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建立机制,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三、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县级领导与联系镇、联系村(社区),各工作组与走访村(社区)共建制度。根据县委意见,县联系领导对镇、村(社区)联系点实行固化,在本次三民工程大走访集中走访活动结束之后,各工作组与走访村将实行长期共建。工作组成员因人事变动,由新任或相关人员及时接替走访工作。县联系领导对联系镇及所辖工作组共建情况要定期不定期检查,指导、督促走访工作的开展,全面帮助协调和化解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25号)精神,县级领导和县部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点不少于60天;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掌握实情,问计于民;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沉下身子,进村(社区)入户,访贫问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在重大节日、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领导干部和各工作组要主动深入群众。
(一)创新社情民意收集机制。
1、建立社情民意收集网络。
县委办公室设立社情民意收集处理中心,落实人员,公布联系方式,挂牌办公,采取24小时值班,接收、处理全县社情民意信息。各工作组制定社情民意收集方案,确定1-2名专职信息员,采取全面走访、重点调研、发放社情民意调查问卷、设置社情民意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定期不定期收集信息并报县 社情民意收集处理中心。
2、完善社情民意处理运行机制。
(1)工作组在每次走访中,要认真做好民情日记,做到一事一记。信息员负责对民情日记、社情民意调查表、意见箱信息收集、汇总、梳理、分类工作。
(2)工作组对收集的信息,根据情况,或答疑解惑,或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较复杂的个性问题,及时向联系的县领导汇报,由县领导牵头负责,协调处理。
(3)信息员负责将本组每月社情民意收集处理情况,月底前报县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处理中心;对走访工作中了解到的事关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或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经工作组长签字后及时上报县社情民意收集处理中心,做到急事急报,特事特报。
(4)县社情民意收集处理中心对各工作组上报信息,整理分类后,对共性问题,每月底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为县委、县政府掌握全县社情民意、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对上报的急事、特事,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为上级部门及时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创造时机;每月底公布全县各工作组社情民意收集处理情况,督促工作组做好走访及信息收集处理工作。
(二)创建政策形势宣讲服务体系。
1、县委宣传部设立县政策形势信息中心。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政法、农委、人社、民政、财政、卫生、房管、水利、党校等单位、部门确定专人,县志愿者组织抽调部分志愿者,协同配合,组成政策法规、发展形势资料服务团,定期向中心提供相关政策法规、发展形势等资料。信息中心安排专人对资料进 行统一整理、分类存储,形成信息库,确保信息完整、更新及时,为工作组资料检索,开展政策形势宣讲提供信息支持。
2、完善政策法规、发展形势宣讲机制。
(1)县委宣传部负责,制定我县政策、形势信息宣讲总体方案;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县 “三民”工程集中走访政策形势宣讲成效,由县志愿者组织配合,继续组织政策法规、发展形势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继续组织由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文艺宣传团开展送戏下乡文艺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作用,在广播、电视、网络上开辟政策法规、发展形势专栏。
(2)各工作组要相应建立宣讲长效机制。确定1-2名宣讲员,负责各类政策法规、发展形势宣讲工作;工作组根据走访调研情况,就群众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等,利用农家大院、小区广场,开展集中宣讲,集中宣讲每季度不少于1次;对群众反映的个性问题,结合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即时讲解。工作组在走访前,及时与县信息中心联系,索取相关宣讲资料,信息中心在2日内提供相关信息和咨询。根据实际需要,工作组可邀请宣讲团、文艺宣传团到走访村(社区)开展政策形势宣讲、文艺宣传,信息中心积极配合、全面调度。
(3)各工作组每月底将本组政策形势宣讲情况上报县政策形势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要及时了解基层群众政策法规及发展信息需求动态,利用媒体专栏,以政策法规解读、专家在线咨询、案例解析、社会经济发展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宣讲宣传活动,各栏目每月不少于2期。信息中心在每季末公布各工作组政策法规和发展形势宣讲情况,指导督促工作组开展好政策形势宣讲工作。
(三)创立信访个案化解机制。
1、县信访部门根据全县信访形势,收集整理信访信息,建立信访档案,根据案件类型、案源地等分类归档;向各走访工作组提供走访村(社区)信访信息。
2、各工作组建立本组信访工作制度,坚持与镇、村(社区)、县信访部门互动,准确掌握走访村(社区)信访动态,对信访部门安排的信访案件,实行包保责任制,由组长或副组长牵头负责,坚持包案、带案下访,驻点接访,做到全面走访与重点走访相结合,上门走访与定点接访相结合,定期接访与不定期接访相结合,及时协调解决合理诉求,全程记录、跟踪违法违规信访案件。
3、各工作组指导、督促、配合基层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将信访个案化解情况、疑难复杂案件与镇、村(社区)通气;定期上报信访工作开展情况,对重大信访案件,要求做到及时准确上报,争取做到小问题在工作组、基层化解,大问题稳控在基层并逐步化解。
4、信访部门根据上报信息,及时更新全县信访档案,对重大信访案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四)建立困难群体帮扶机制。
1、设立全县困难群体信息库。由县民政局牵头,工作组、镇、村(社区)、人社、卫生、工会、妇联、残联及慈善机构等部门、群团组织相互配合,畅通信息共享渠道,联网整合困难群体信息,形成全县困难群体信息库,信息库设在县民政局,民政局安排专人,负责库内信息更新、维护及联络工作;工作组结合走访,定期做好走访村(社区)困难群体、困难家庭摸 排工作,按照相关程序确定困难群体帮扶对象,及时报送县困难群体信息库。
2、各联系组、各走访征迁户指挥组组长为所联系镇、各城市征迁片区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主要责任人,指导、督促各工作组开展帮扶工作。各工作组以困难群体信息库为依托,确定帮扶对象。各工作组在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向联系县领导汇报,由联系领导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3、各工作组对困难群体、困难家庭重点走访,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物质帮助,建立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根据确认情况,提供物质帮助、就业信息、脱贫项目帮扶等。
4、对困难群体,各工作组要做到经常性联系,特别是遇到困难急事,要立即响应。
(五)推进村(社区)维稳平台、机制建设。
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各工作组和镇、村(社区)联动,推进村(社区)维稳平台、机制建设。
1、帮助村(社区)建立完善综治维稳各项制度。成立村(社区)综治维稳办公室,选配专人,做好村(社区)综治维稳工作日常调度,完善村(社区)警务处置、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信访接待、重点人群管理等制度。
2、建立健全联防队伍和防控设施。协助建立以村(社区)党员干部、村(居)民代表、民兵、志愿者为骨干的联防体系,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帮助村(社区)加大投入,建立物防、技防体系,如安置路灯、防盗门、监控探头、自动报警器等。
3、完善综治维稳运行机制。(1)建立社会治安政策法规宣讲制度,结合政策法规形势宣讲,工作组宣讲员定期不定期开展社会治安政策法规宣传,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和防范意识。
(2)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工作组在走访中,要协助走访村(社区)对消防、危房、电路、水域等安全隐患,对出租房、流动人口中的高危人群等认真排查,建立档案,分解落实责任,制定预案。
(3)建立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人群结对帮教机制,根据走访中掌握的情况,工作组确定专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教,开展心理疏导,提供相关生产、就业信息及其他力所能及的帮助。
(4)各工作组要建立与走访村(社区)、镇综治维稳办、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综治维稳联动机制,协助走访村(社区)与相关部门、机构畅通综治信息共享渠道,遇治安突发案件、群体性事件要及时到走访村(社区),协助并督促做好稳控、化解工作。
(六)推进惠民政策落实工作。
1、各工作组利用所建立的政策形势宣讲机制,将现行有效的各项惠民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向群众宣传解释,尤其要加强对新出台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向走访村(社区)群众宣讲,着力提高群众对政策知晓率。
2、建立惠民政策落实机制。工作组结合走访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走访村(社区)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工作组信息员要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整理分类,及时上报县政策形势信息处理中心。对政策未落实到位的,逐级反映,并督促 基层将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必要时,工作组安排专人,主动联系县相关部门、单位,帮助落实;对不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要向群众耐心解释说服。信息员要帮助村(社区)健全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基础档案,着力提高惠民政策落实工作信息化水平。
3、县政策形势信息中心对各工作组推进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每季度进行公示。
(七)推进村(社区)文明和谐创建工作。
以城乡文明创建为主线,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诚信、友爱、自治、服务、文化、卫生“六型”和谐村(居)建设为载体,以“文明和谐新家园”为目标,协助村(社区)建立完善和谐创建机制,推进村(社区)和谐创建工作。
1、以党组织结对共建引领走访村(社区)和谐创建。以加强走访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开展工作组与走访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牵手共进活动,通过组织共建、队伍共管、人才共育、发展共赢、群众共帮等方式,借鉴创先争优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村(社区)党群干群关系。(此项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负责。)
2、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1)建立道德素质提升机制。以“五城联创”为契机,以培养新型村(居)民为目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宏扬尊老爱幼、互敬互爱、邻里互助、于人为善、以邻为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协助走访村(社区)定期开展评比“五好家庭”(好丈夫、好媳妇、好孩子、好公公、好婆婆)、“五星户”(诚信守法户、科技示范户、邻里和睦户、尊老爱幼户、环境卫生户)等活动,工作组要指导督促村(社区)党员干部带头行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此项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
(2)建立完善村(社区)自治机制。根据走访村(社区)实际,宣讲员要宣传基层自治政策,研究制定村(居)规民约,切实推进走访村(社区)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督促村(居)民、党员议事会等制度落到实处,引导村(社区)依法自治,实现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定、民主监督。(此项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县民政局、财政局共同负责。)
(3)建立志愿者帮扶服务机制。以村(社区)志愿者队为依托,以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复退军人、致富能手为主体,以便民、助民、利民、安民、富民为目标,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开展困难群众帮扶、科技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公共环境整治、卫生保健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此项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团县委共同负责。)
(4)帮助走访村(社区)新建一批文娱场所和文体设施,如村(社区)图书阅览室、农家文化大院、村(居)民活动中心、体育场所等,提供图书资料、文娱健身器材。帮助有条件的村(社区)成立文艺社团组织,不断丰富村(居)业余文化生活,定期不定期开展文娱比赛、文艺表演和体育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群众的认同感、亲和力、归属感,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群众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此项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县文广新局、旅体 局共同负责。)
(5)督促并协助开展村(社区)内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做到垃圾管起来,道路让出来,路灯亮起来,住宅靓起来,村庄(社区)绿起来,打造宜居宜业的优美村(社区)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项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会同执法局共同负责。)
四、几点要求
(一)各工作组要尽快与走访村(社区)对接,全面征求意见,在与村(社区)、镇、县直相关部门全面探讨、共同会商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组自身特点和村(社区)实际情况,由工作组(或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长效机制(重点落实“四包三推一联”,作出承诺要做到“五定”,即定事项、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限、定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各工作组组长是落实长效机制的第一责任人。各工作组长效机制制定后报各镇联系组(各征迁户走访指挥组)领导点评;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信访局等单位和部门要落实人员,成立机构,建立机制。
(二)县委宣传部牵头,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深厚氛围;各工作组和村(社区)也要加强宣传,进一步提升我县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三民”大走访活动长效机制的知晓度、活动的参与度,推进以“体察民情、集中民意、改善民生”为主题的大走访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三)县“三民”大走访办公室对全县各工作组长效机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调度,定期对各工作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公示;县效能办将各工作组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效能督查范畴,跟踪督 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单位、部门及干部评先评优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根据全„2011‟59号文件要求,在本次集中走访活动结束后,各工作组要将走访活动开展情况,形成一份有份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同时要建立各工作组“三民”工程大走访”长效机制。各工作组和各相关单位、部门分别将调研报告、长效机制于今年*月*日前报送县“三民”大走访活动办公室(邮箱:qj5029709@126.com)。
全椒县“三民”工程
大走访活动领导小组
2011年9月9日
主题词:“三民”工程大走访
四包三推一联
长效机制 意见 报 送:市委、市政府,市“三民”工程大走访创先争优促发展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几个班子有关领导。
第五篇:走访困难学生案例
大下坡小学走访困难学生案例
为把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确保每一名家庭困难学生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寒假,校领导于2018年1月20日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的王顺连等学生进行了送温暖行动。
当领导们来到石堆镇山后村学生王顺连家时,王顺连的爷爷紧紧握着丁校长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没想到学校领导会到家里来。校领导了解到王顺连的家庭条件特别不好:王顺连自己的身体不好,不仅由先天性心脏病,而且经常感冒,不容易好;王顺连没有双亲,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而她的爷爷和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暑假以来,她的奶奶也接连两次生病住院,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爷爷除了照顾她和奶奶之外,还有到处打工,赚点零用钱;全家三口人住在土坯房里,严寒天气依靠炉子取暖。了解情况之后,校领导们给王顺连建立了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表,鼓励王顺连的奶奶积极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并安慰家长说困难只是暂时的,有教育局的帮扶政策,有社会各届的关心,有他们自己的努力,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丁校长同时嘱咐学校的老师,一定要将王顺连教好,让她的家庭早日摆脱贫困。;最后我校领导一行向王顺连同学赠送了一套课外阅读书籍、一些御寒的衣物以及一些学习用品。
像王顺连同学这样的困难学生在大下坡小学还有很多,丁校长认为对这些贫困子女首先要倍加爱护,必须要深入他们的家庭,通过联系家长,访贫问暖,加深家校感情,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其次要继续将走访贫困家庭,关心贫困学生这一优良传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