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22:1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及对策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及对策

我是一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数学教师,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总结,个人认为除智力因素外,数学学困生形成的非智力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缺乏自控能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生具有保持注意力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薄弱的特点。因此,一些学生上课时总是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兴趣易迁移,这些不良的学习行为久而久而之形成习惯,使他们对学习渐渐失去信心,特别是由于数学知识前后逻辑性较强,长此以往在数学学习上形成了障碍。

二、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初中生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上课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定义、定理、甚至题解的记忆,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习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结构松散零乱,再加上理解不深影响后继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缺乏恒心。意志薄弱、不能做到坚持学习。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或是计算步骤稍繁琐,或是一次尝试失败,或是一看题目较长,甚至是听老师或同学说是一道难题,就产生畏惧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恒心。

四、缺乏自信。自卑感强,自暴自弃。数学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常常遭到部分老师的白眼,同学的冷落、歧视,甚至家长的打骂,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加之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一些学困生在未接触到某些数学知识之前,就对所学知识产生畏惧心理,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学习这些知识,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丧失信心,最终放弃数学学习。

调动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一、树立自信心,使学困生“能学”。自信心就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目标、理想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便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每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因此学困生树立起自信心是他们走出困境的关键。要建立学困生的自信,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困生不训斥、不冷落,多注意观察、了解、分析他们,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同时指出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比较并不弱,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要善于观察,力求在学困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以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在学困生有失误时,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再尝试。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来制定学习目标,采用“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教学模式,让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感,学困生有了成功的经历,就能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心理,继而树立信心。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困生“想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乌申斯基),现代教育实践也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方法。首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引入,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有直观引入、实验引入、复习引入、归纳引入、比较引入、联想引入等,但不管怎样引入,总要围绕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教学,用生动的比喻把死知识讲活,用幽默的语言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加工,用生动风趣的举例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对照说明,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的,使学困生“乐学”。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数学的动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教材,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及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例如,讲到勾股定理,可介绍《周髀算经》中周公与商高的对话:“此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说明勾股定理最早见于我国;讲到黄金分割,可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依据“黄金分割律”研究并推广的优选法。另一方面要通过生活实例使学困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工具学科,而且数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让学困生乐于数学学习。

四、扩大“闪光点”,使学困生“爱学”。,教师要接近、了解、关心、尊重学困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发现、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爱上数学学习。

五、锻炼学习意志,使学困生“勤学”。勤学是指学生能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过程,遇到问题努力探求答案,直到把问题解决。数学的特点是抽象,不像有些学科那样贴近生活,如果单凭一时的兴趣,是难以学好数学的,因此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困难,但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教师要经常介绍名人成功的例子,鼓励学困生以名人为榜样,在数学学习中始终保持自信、向上的积极心态,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他们的学习意志;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让学困生“跳一跳就能摘果子”的问题,来磨练学困生的学习意志,使他们养成勤学的品格。

六、培养学习能力,使学困生“会学”。“会学”是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困生自主学习,指导学困生制定学习计划、目标,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勤于思考,适当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善于积累,系统小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逐渐从学会转化成为会学,垒实学习创新的根基。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教师要有整体育人、全体育人的观念,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努力调动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提高,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二篇:学困生个案分析以及对策

学困生个案分析以及对策

小学时代,既是人生最富梦幻色彩的时代,也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刘博洋是从外地转学回来的学生,他的父母离异后便把他交给老家的姥姥姥爷带。主要他以前在外面读书时的版本和我们当地的版本有出入,所以学起来有些吃力。而且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只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而外祖父母年纪大了,很少与他交流,因此他刚来到我们班级时,明显不如其他学生懂事,自理能力也很差,加上他的个性孤僻整天不讲一句话。有时即使上课时老师抽他回答问题,他的声音轻得也只有他自己听见,因此在班级中几乎没有什么好朋友。上学后,脸上已没有了笑容.由于刘博洋家中没有人辅导他的学习,而他又从不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学习习惯也不好,他成了我心中一个最大的难题. 辅导过程:

于是,我先对刘博洋进行家访,了解他在家中的表现与其他孩子的玩耍情况,知道他与家长交流少,很少笑,而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时还是非常开朗的。因此我在班中鼓励学生与刘博洋交朋友,和他一起玩耍。很多懂事的孩子都真诚地与之交往,使得他慢慢融入了集体中,人也一下子开朗了很多。

而我也在课堂上积极调动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当他的小手举起来时,我一定会叫他回答问题,并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的勇敢,鼓励他再接再厉,使他对自己的学习有了信心。课间和午间休息时间,我总是不时与他交流,请学生一对一帮助他。这学期他写字特别认真,常常是一笔一划专心地写,所以作业本子时常会晚交。但是我从不批评他,反而总是表扬他写字认真,字迹端正清楚,进步很大。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以后上课也专心了,回家作业也能按时认真完成了。经过一学期的辅导,他的学习劲头足了,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性格也开朗了很多,他也不再是老师眼中的学困生了。总结反思 教育中,经常出现一些像刘博洋这样内向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同类学生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对这些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如果采取了恰当的措施,让学生扭转学习态度,甚至扭转学生的性格,将使其取得进步,才能使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或学困生消失或减少。

第三篇:关于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

一、前言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的素质虽有各种差异,但是绝大多数人在智力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因此,除了极少数超常者和低常者外,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学生是能够达到预定的中学阶段教学要求的。但是,在中学阶段,在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普遍地、不断地分化出不合格的学生,即:“学困生”。理科明显多于文科,在数学学科中,这种矛盾尤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相当复杂,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造成了数学学习的困难。学习的困难又会产生更大的心理障碍。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就形成了“学困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二、个案描述

七年级三班的孙金强是我教的一名学生,其在数学学习中表现较差,成为一名学困生。

1.对学习数学都缺乏自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抄作业现象非常严重。

2.数学成绩差,学习数学缺乏感情,见到数学教师敬而远之。

3.在思维上有如下障碍:⑴思考问题具有偏面性;⑵不善于作扩散思维和逆向思维;⑶进行抽象思维有难度;⑷归纳分析的能力较弱;⑸容易产生思维定势,钻牛角尖。

4.数学学习差的学生,往往在数学考试中无法达到正常的发挥。具体表现:(1)试前的高度焦虑,束手无策;(2)考试时常常怯场,走投无路;(3)对考试结果的反馈,麻木不仁。

三、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

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

2.教材的原因。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某种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四、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

(一)了解学困生心理是转化的前提

掌握和了解学困生常见的几种心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是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首要工作。

1.自卑型: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怕出错误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缺少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学习好,偷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压抑感,所以很自卑。

2.基础型:原来基础比别人差,上课听不懂;或身体差,缺课多,因而掉队了。这类学生想赶上去又怕吃苦,往往原地踏步甚至下滑。

3.缓慢型:能学会,就是接受速度慢。来不及消化巩固,新的一课又来了,夹生的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至恶性循环。

4.厌学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毅力,怕吃苦,自动放弃。

5.对立型:由于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对家长或教师不满,产生逆反心理而赌气不学,逐渐掉队。

6.随意型:平时学习不努力,无所谓,家长也管不了,听之任之。

7.牵连型:有些人本来学得还可以,但由于班级普遍差,周围环境不好,只求随大流,结果走下坡路。

8.被动性:不抓不学,抓紧就学好,抓一抓才学一学,不自觉。

9.骄娇型: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骄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逐渐退步,虽多次失败,并不感到难为情,家长宠溺,反而责怪教师教不好。

(二)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1)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挖掘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风融化覆盖在他们心灵中的冻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

(2)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注意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才有可能解开他们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压力。

(3)对于厌学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变厌学为乐学,促进学困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

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亲如家人,易于消除学生的胆怯的心理障碍;

(4)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时常进行跟踪调查。

(三)教学对策

(1)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窍门,树立学好的“心理优势”,如教给学生循环记忆法,演练技能等,使他们首先树立起信心。

(2)要使学生不断看到成绩,看到进步,不断强化“心理优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成绩在上升,因而逐步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肯学习。肯学习,成绩必然会提高。成绩进步了,心理优势就得到加强,形成良性循环。

(3)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便于向学习困难者施教,可根据班上学困生所占的比例来实施分层教学。

(4)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5)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

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堂上存在的困难。常用的辅导方法有① 目的辅导,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愿望,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为下一步的辅导打好基础;② 学法辅导,学困生碰到困难就会怨恨自己“笨”,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要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法,让他们亲自实验与总结,还可召开学习方法讨论会,使学生互相交流,让学困生从同学处得到学习方法指导;③书面辅导,书面作业与试卷,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学困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并要求其订正,最好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④及时跟踪检查。

综上所述,学困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知识基础及不同的学习态度、个性特点,要转化他们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各位同仁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对策,并多给后进生一份关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将使学困生昂首跨入先进行列之中。

要想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认真地分析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完全可能的。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兴趣不是天

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2.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3.加强学法指导。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4.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困生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应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

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化。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五、结论

学困生指学习上有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调皮捣蛋,有的固执任性,他们在班内占一定的比例,并有一定的号召力。如果不转化好这些学困生,将影响整个班级的教育效果及教育质量。学困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与学习过程并存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厌学——拒教”,是学困生的三大特征。自卑是学困生的认识特征,厌学是学困生的情感特征,拒教是学困生的行为特征。学困生不会学习,不爱学习,只有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训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用“笨鸟先飞”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以勤学好问的态度,解决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坚持做到集中注意力听讲,端端正正地学习。课后对理解中的疑点、难点,再重点补习,做到及时复习。同时老师鼓励学困生做到今日事

今日毕,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珍惜时间学。

在学生的智力开发上,国内外许许多多的教育家作出了卓越的奉献,苏霍姆林斯基在一生中把一百零七名“智力发展极端迟缓”的学生培养成了完全合格的有教养的人。我们相信,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去转变学困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困生,尽量使学困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这是完全可以办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贾光祖

《谈学困生的转化》 甘肃教育。2008年1月上半月版。

[2]邬志辉 主编《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五次印刷。

[3]萧鸣政 主编 《人力资源管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十七次印刷。

第四篇: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于桥中学:陈金秀

摘要: 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学生自身、教师、教材、家庭、社会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并从教师的引导、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探讨转化方法和采取适合农村数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转化措施

义务教育的实行,初中教育对象由选拔择优转变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增加了初中学生数量,更主要的是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妨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 “ 知识断层 ” 现象。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1、来自学生

首先,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分不清哪个概念是研究两个图形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概念是研究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 , 更不会画图形的对称性;又如,学困生对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容易记错混淆;其次,学困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阅读程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遇难不究、不问,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逻辑性;最后,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也比较大,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来自教师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 “ 应试教育 ” 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初中二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3、来自教材

与小学教材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结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特别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新课程教材(人教版),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但有的知识衔接不是很合理化。、来自家庭

在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初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他们的素质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的不多;有的家长来校只是问孩子生活上的情况,很少主动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不要说检查子女的家庭作业完成的如何,也谈不上辅导子女的作业;还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厉害;甚至极个别的家长反对子女上学,认为打工挣钱才有用;更有甚者对子女根本不关心,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更得不到巩固,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直线下降。

5、来自社会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承认,但由于我国对教育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受 “ 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 ” 和 “ 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 ” 等影响,使一些人认为读书没有大的用处,有部分人小学没毕业也照样发财,这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消极对待,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兴趣、毅力、独立性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与强化。因此教师在学困生的转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转化的重任就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自主探究与启发式讲授有机结合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启发性讲授,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曾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彩之处,它在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启发性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并存的。对于一些定义、概念等已经定论的知识,就无需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只会浪费了学困生的课堂时间;而教材中大量的 “ 想一想 ”、“ 研究性课题 ”、“ 阅读材料 ”、“ 实习作业 ” 等都是很好的适合学困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素材。

2.适当开展合作学习

(1)对于一些未定论的、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学困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应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如学生练习过程中有一判断题 “(-3x)2 =6x2”,班上有 1/3 的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容易出错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的学困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在合作学习中要学困生既学会倾听又要学会分享。倾听就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要听懂别人说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听的时候还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从而改进、吸收。当别人的见解和我不一样的时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当他的方法比我还要好的时候,我就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就分享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成果。

(4)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进行及时调控。在学生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困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要加强对每个小组进行及时调控,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3.数学与生活适当联系

怎样的教学才能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笔者认为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用生活情景 “ 包装 ” 数学。二是把数学 “ 蕴藏 ” 在生活的游戏中。三是学会用数学的 “ 眼光 ” 看生活中的现象。四是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五是数学应用生活化。

4.算法适度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的涵义,包括了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客观存在着差异,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是有区别的,所以出现多样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是必然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算法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学困生接受不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时连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掌握;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三是老师要点评,中肯地给出最好的算法,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而排斥事实上较好的算法。

5.教学评价个性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战胜困难。在衡量他们的进步时,要因人而异,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如这次考试比上次多了几分,就要表扬,使其认识到有努力就有进步,同时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在看到光明和希望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位同学回答出问题,教师就 “ 某某同学回答正确(很棒),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 这样的评价性语言,有些学生在没有弄明白问题的情况下,也是茫然随声附和。这样的讨论几乎是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对学困生的评价可以多一些鼓励性语言。如 “ 你的解法独特,能否把你的思考方法告诉大家 ?”“ 你的想法很好 ”!“ 再考虑一下,还有更好的思路吗? ”„„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 “ 学困生 ” 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 “ 学困生 ” 的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农村中学只靠教师来转化学困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发动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五篇: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课题结题报告

铁厂中学数学课题组(执笔:黎宗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现实情况

初中数学学困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较薄弱,造成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不会听讲也听不懂,学习主动性差,造成数学成绩相对滞后,自己主动意识差,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解。本校学生来自本镇三个完小,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之间已形成学习能力的差异;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阶段难度加深,知识范围扩大,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适应性差,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20%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困生自学习惯差,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甚至抄袭,解题过程杂乱,无逻辑性。

(二)现实目标

1、学校“学困生”转化网络组成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对“学困生”转化形成合力,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使教学人员能更好地合作与协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每一个教师联系一个“学困生”以后,不仅要考虑到所教学科的提高,而且更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均衡发展,这就必需与同年级的教师经常联系、合作,共同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求得相互配合和支持。

3、最大限度地赢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联系的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就得进行有效的家访和其他社会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社会、家庭也在学生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一定的角色,这样一来,大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

4、对推广教研活动大有裨益。对“学困生”的分析研究,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每个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的办法,措施不尽相同,通过总结,归纳,形成有效的转化措施和方法,从而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5、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好习惯,这将极大促进班风的转变。由于在学生中开展优秀生与“学困生”互相结对,在教师指导下对“学困生”的行为、品德等方面进行较好的影响。

二、概念界定

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三、研究目标:

1、研究预期目标主要分三个版块。切实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抓好学困生的帮辅工作,采用赏识教育,爱心教育等,使学生乐学,善学,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在七年级初始阶段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及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2、对已形成的学困生,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总结经验,探寻行之有效的转化与矫治策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3、此外课题组通过研究,对部分教育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教师产生影响,使其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师德修养,从而使教师和学校一起协作,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并以此引起社会、家庭共同对学困生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学困生学习形成良好的良好的环境,心理营造氛围。

四、理论依据:

1、数学新课程理论: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观念对我们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矫治提供了方法和观念上的指导。

2、苏霍姆林斯基的 “困难生”理论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的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跟他们家长、邻居,以及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情况。

五、研究方法与对象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研究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查阅有关文献。

2、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教育实践中数学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矫治方法。

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观察、问卷、测量等方法进行。

4、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5、个案研究法:主要用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等。研究的对象:初中三个年级12个班所有学困生。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对我校学困生的现状,成因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并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9年5月)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转变学校,教师的育人观、教育观,形成经验材料,措施。通过家访,课堂教学比赛,家长会,等形式研究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措施。研究家长、社会、学校转化学困生的动态关系,撰写研究个案,收集过程资料。

第三阶段(2009年5月——2009年12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成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内容: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认为我校“学困生”的表现,特点如下:

1、学习不主动。主动学生仅为10.5%;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有17.8%,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学习不努力导致学习成绩差。

2、自制力差。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讲,调查发现有13.4%上课听不懂而发生注意力的转移,25.4%上课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或睡觉。

3、不能正确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处理同学纠纷。调查发现有43.5%的学生认为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最好途径是自己解决。

4、辨别能力差,受消极因素干扰大。调查发现认为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不是家长或老师,而是同学或朋友,这类学生比例为63.4%,因而课堂上思维不能很好集中到学习上。

5、行为类似小学生,思维紊乱,智力水平低,课堂上反映迟缓或听不懂。我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小学数学基础差,初中数学的加深,更加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数学没有情感,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课程的学习。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解题时不善于总结、归纳、推广和延伸。大部分学生只会对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等机械的记忆,缺乏应变能力。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凌乱,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十分吃力,不能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3、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中发现,很多数学学困生尚未从机械识记中解脱出来,无法适应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善于思考,总结归纳,只一味的搞题海战,结果方法未掌握了,能力未提高,最终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形成了数学学困生学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4、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 “ 应试教育 ” 的困扰,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有的教师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脆弱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一路下滑。

5、在农村,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无法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回到家里只看有无作业,很少和孩子交流学习情况,很少主动来校了解,和沟通,造成学校家庭的严重漏洞。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许多家长在外打工,留守学生数量增多,缺少父母管理,沟通;由于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碍,生活上讲吃比穿,惰性心理极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读书无动力、无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好坏不甚关注,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6、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提高。但大学生就业难,以及社会中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也自然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题中的对策:是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的学校、教师、家长的不同角色、不同作为来考虑的组织、操作、教育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行为和方式方法。

“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是教师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的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情感交融,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

1.教师要乐于投入全身心的爱。

每一位“学困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尤其学困生中的留守儿童,教师对“学困生”的爱,可以使他们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爱心得到点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困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告诉他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方法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做人的道理,做“真人”,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师生关系融洽就会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数学教师,到喜欢数学学习,因此爱的投入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挖掘家长和社会教育的潜力,帮助孩子补习数学知识上的漏洞,共同帮助学生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2.教师要善于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有的学困生在性格上内向、自卑,认为自己反正是“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常常是消极、自卑地看待学习、看待问题,要使他们重新抬起头来,教师的任务就是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从生理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时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负面心理影响,而负面心理影响会使学生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生理状态:一方面使自己处于孤独、空虚、怨恨、失望的状态;另一方面又非常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学困生”由于屡遭挫折,容易产生失败的心理,自卑感重、自尊心强,但又较脆弱,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隐私权,不宜公开把好差成绩放在一起对比,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多给一些机会让他们去表现,去尝试,让他们去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给不满意自己第一次成绩的学生再次考试的机会,孩子通过两次,甚至三次的努力终于弄懂了,也就达到了考试的预期目的。另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妨将检测手段多样化,可以将知识划块,分阶段检测,重视平时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数学周记》不断为“学困生”打气,同时采用“优、低、小、多、快”的方式,帮助学困生摆脱心理阴影,建立信心,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教师要善于激励发现闪光点。

信心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足够的信心的人,什么事都难办成。数学“学困生”主要是在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与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差较大的学生。数学成绩差并不见得其他方面也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比如,我以前的一位学生,虽然数学成绩比较差,但却是学校的“长跑冠军”。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心理因素并非全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方面。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到“学困生”中去,善于捕捉信息,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弊病,树立起自信心;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一些鼓励,让他们体会到你行,他行,我也行,增强他们进步的动力促进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艺术地对考试结果的评价,教师要从一刀切的僵化局面中走出来,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以激励方式为主,鼓励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以关怀的态度指出缺点和不足,并且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二)科学指导,做“学困生”的良师。

1.教师要注重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1)预习习惯。提高“学困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以保证预习的落实。“学困生”往往没有认真看书的习惯,甚至不会看书。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预习方法:熟读内容,理解意思,看懂例题,列出疑点,再做练习。经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2)听说习惯。教师必须教育“学困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述说自己的想法,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听听他们的想法。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话语会使他们在犹豫中受到鼓舞,自信得到增强。教师应把创设相互尊重、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困生”也真正地放松心情,学有所获。

(3)作业习惯。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作业的信息反馈,了解“学困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说来,“学困生”往往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彻,马虎粗心,作业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因此,教师应对他们提出作业“三步曲”:第一,温习;第二,订正;第三,建立错题集。抓住知识理解的关键,适时点拨,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掌握“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并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4)复习习惯。复习可以巩固记忆,使知识保持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应教会“学困生”掌握复习的方法。针对他们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列出提纲,在提纲中对复习时间、复习内容作出细致的安排,让他们带着问题,按提纲有针对性地复习基础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2.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弥补知识缺陷,在心理上,“学困生”其实也迫切希望自己能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但由于知识缺陷多,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为解决这一矛盾,作为教师要注意了解两点:一是“学困生”对在学习数学新知识上可能存在哪些障碍;二是“学困生”对哪些知识可能产生困难。在学习探究之前,有针对性的复习,使他们明白做题的道理。这样,“学困生”的障碍和困难就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3.加强个别辅导。“学困生”知识缺陷多,而数学是逻辑性、连贯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要使“学困生”在认知上不矛盾,就得使他们前后的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个别辅导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帮助他们分析错误,进行个别辅导,让其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个别辅导后,这位学生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习困难生的预防与转化策略研究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1、以和谐发展思想为指导,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双方的心理;

2、用情感上的关爱去感化学困生的心灵;

3、多多发现学困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师要善于为这些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

4、及时补差,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开展研讨活动时,各班根据实际情况,既交流了具体做法,也得到了理性收获。共同的认识是:

1、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层次交叉的,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学困生点滴的变化,分析变化背后的对转化工作有利的因素,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渴望成为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发现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一面,并不吝啬地加以放大,引导和激励。

2、学困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要宽容地对待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呵护他们的脆弱敏感的内心,千万不能蔑视、挫伤他们,否则,一旦教师制造了沟通障碍,要想再去填平心灵的沟坎就会很困难。

3、宽容,应该是教师对待学困生的师德表现和重要态度之一。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应正确看待矫治过程中出现的学困生反复现象,不能因此而滋生急躁心理,或失去信心。要认识到,转化学困生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数学的学困生,教师应该营造宽容和谐的气氛,应教育和引导其他学生不要歧视他们,更不能把歧视心理、行为传达给其他学生。

4、学困生需要家庭、学校共同转化,学校能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尤为重要,而家访、“家校路路通”是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5、建立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如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对学有进步或者品德行为有进步的学生加以奖励,对转差工作明显的教师进行精神或者物质的鼓励等等。

大家认识到,研究工作虽有进展,但是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1、对学困生的心理和形成的原因研究的比较多,但对教师在转变学困生的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和教学行为研究得比较少。因为学困生的形成与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有很大关系。应该尝试着研究教师,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深入探索教师的心理根源。并且寻找其对于预防与矫治学困生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2、理性设想比较多,但通过案例积累对理性设想的逐步完善比较少,因而研究显得较浅。由于个案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从个案中总结出的规律,也许在此人身上有效,在彼人身上是否有效却是个未知数。因此,把成功防治学困生个案经验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验证该经验的可操作性,探索真正有效的转差措施,应是下期工作的重点。

3、学校管理层面号召多,引导激励教师去研究、实践的比较少,对于学有进步的学生或者转差工作有成效的教师,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大多数教师对学困生问题的更多关注和参与,加以反思和探索。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题组为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教师更是发现了思考的乐趣。很多课题教师一改往日凭惯性做学生思想工作或进行教学工作的做法,逐步带着理性的思考意识来关注学习困难生问题,加以反思、探索、提升和积累。他们对待学困生的良好态度和做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其他非课题组教师。研究意识也辐射到部分非课题组教师,转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困生,研究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我们发现,不断地有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意识到自己平时的工作与该课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积极要求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教育观念的提升,带来了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科研意识的逐步增强。教师尝到了思考的甜头,本来很少动笔的教师,现在能积极撰写随笔、论文。

2、课题的研究使学困生体味到了成功的乐趣。

部分学困生,在课题组教师的努力下,正在一点点体味到成功的乐趣,并逐步改变不良学习心理和行为,重新树立信心,成绩或者表现有所起色,部分单科学困生有很大的提高,有的更是考取了理想的学校。可以说,是课题研究帮助他们顺利走过了人生的拐点,人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考取镇安县中的张和鑫同学给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寄来了感谢信。“为了增强我学习数学的信心,您经常和我交谈,您对我的教导我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您说过,只要努力,积极与您配合,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成绩。就因为您多次的鼓励,使我重获信心,决定将数学学好。对于您的每一个要求,我都尽力做到……您总是耐心地问我不会做的原因,而不是批评我,使我的信心越来越足……我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无比的敬意,是您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对您的感恩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张峰、陈剑等同学都是在课题组吕爱清等老师的激励下,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习动力,奋起直追,考出了他们原来根本不敢奢望的好成绩。可见,对学困生进行鼓励、赏识,使其有成功的体验,并施以耐心、细致的教育,对调适学困生的心理,改变学习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题的研究改善了学困生的人际关系。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每天与学困生的沟通,对学困生宽容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处理方式,更多的关怀厚爱,诸多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其他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应该和学困生做朋友,不能歧视和孤立学困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困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也渐趋理智,比较宽容。这从课题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调查并撰写的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另外,就在这些调查报告中,更意味深长的是,作为学困生的同龄人,在某些方面(如成绩方面、反复现象等),比教师看待学困生显得更加富有同情心,体现了同学间淳朴的感情。这种良好的现象可以成为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的重要条件,对于转化工作来讲,非常有利,值得教师重视。这也提醒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换种心态看待学困生问题,可以为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4、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学校间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这部分同学的预防与矫治的研究工作的成功与否,对某一个学困生而言将是能否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终生大事,因此,不仅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这个学校在家长心目中、社会上的地位,甚至影响一个学校的生存。因而,若能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潜力,将给学校带来很大的效益。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各成员,学校都逐步把学困生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当然是学校工作重中之重,从管理层面上逐步启动激励机制,对有进步的学习困难生、部分转化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物质或者精神鼓励,这将使课题深入研究得到有力的保障。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各成员学校在会考中,总体成绩都有提高。应该说,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也为学校教学质量上新台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他们的提高,也许比其他学生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从2006年9月份开始到现在,通过多次考试对比后15%学困生的考试成绩位次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了这部分学生令人可喜的变化。下面的数据说明了这一变化: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率(学困生后测成绩名次与前测成绩名次之差大于零的人数÷学困生人数)为55.7%,显效率(学困生提高5个名次以上[含5个名次]的人数÷学困生人数)为34.1%;数学学科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率为62.5%,显效率为31.8%;为及时总结经验,寻找学困生转化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5、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课题组老师与家长的频繁接触与沟通,使部分家长在学校的触动下,也逐步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子女的影响,一些学困生家长原本对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经过课题组教师的努力,家长对孩子恢复了信心,主动与教师沟通,为教师了解学困生情况,解决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6、课题的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推动了学校的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1)姜银芳同志07年撰写的《点线面体》教学案例在第三届“华软杯”全国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大赛中获一等奖,并在同年4月刊于商洛市教育科研成果论文集;2009年《数轴》教学设计在陕西省教育学会第三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

(2)黎宗福同志撰写的论文《浅谈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及对策》在教师报全国第十一届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并在教师报上发表,2009年荣获商洛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文本类二等奖,教学设计《图形的旋转》获市级二等奖,《应用题点评及教学建议》获县优秀论文,并在08年全县“阳光师训”活动中公开交流;《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报告》获县优秀论文,《怎样转变学困生的一点思考》在教师报第十二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3)彭世呈同志的论文《浅谈数学“情景”的创设》获省级三等奖,《转变学生学习方法途径》在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

(4)杨彩云同志的论文《更新观念实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在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论文《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获市二等奖,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获市级三等奖,并在08年全县“阳光师训”活动中做示范课教学;

(5)李从政同志撰写的《怎样学习习近平面几何》,何在波同志撰写的《教书育人,乐在其中》,倪德庆同志撰写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体会》、《如何转化学困生》等6篇论文被评为县级优秀论文,有四名教师获县优质课教师。

7、课题组教师的案例、教学反思、论文已经编印了课题成果集。

七 课题讨论与建议

1、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3、应用拓展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年来的实验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参加实验的教师认识参差不齐,因而在实验与效果上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工作繁忙,有些老师实验观测工作不够经常,观测记录不详细;二是对实验资料的归纳、总结、提炼缺乏理论支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不断总结,扎扎实实地推进实验工作,力争取得有价值的实验成果。

微信红包群

http://wxhb.liaohuati.com/

q1Ia61tgTO67

下载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中学 罗运来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

    初中学困生归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学困生归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内容提要: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学困生”成为班级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它的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

    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

    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 卢思远 摘要:在教育事业中,学困生是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一大经典难题,但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何转化学困生,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的......

    学困生帮扶个案分析

    《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及其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总结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学困生现状 据有关研究,学困生在很多班级普遍存在。学困生孤单失群,他们抗争失败......

    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

    学困生转化教案 天湖小学苟培英 学困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爱优秀生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而给学困生爱却是优秀的教师才能做到的。如何对待学困生,如何减少学困生,是一个复杂......

    转化学困生个案分析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个案分析 当今社会,泥沙俱下,无论何种学校,都具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教育、转化他们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他们真诚对待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要......

    二年级学困生个案分析

    二年级学困生个案分析 ----柯玉坤 一、基本情况 方电是一位二年级的学生,他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

    三年级学困生个案分析

    三年级学困生个案分析:郑国阳 一、基本情况 郑国阳是一位三年级的学生,他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