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工业生产统计指示计算方法-13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统计的目的,主要反映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排放及治理情况,为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环境保护规划、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依据。
一、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一)年末从事环保、监测职工人数
指在报告期最后一天,在企业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数。
1、专职环保人员
指在企业从事环境管理、科研、监测工作的专职人员和以环保工作为主的兼职人员数,不包括“三废”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车间或班组中的生产人员。
2、监测专职人员
指企业从事环保监测工作的专职人员,不包括“三废”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车间或班组中的生产人员。
(二)年末环保设施固定资产原价
指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中直接用于环保及污染治理的各种固定资产原价,如:机器设备、器具、建筑物等。
1、环保设施固定资产原价 指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中直接用于防治污染、“三废”综合利用、环保监测仪器、仪表、装置和构筑物等方面固定资产的原价。
2、废水、废气、废渣治理设施设备原价
指废水、废气、废物治理设施(包括构筑物)的投资额(原价),不包括已报废设施的投资额。
(三)“三废”综合利用经济成果
1、“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量和工业总产值 指企业利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已经销售或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产量和产品产值。
2、“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利润 指利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生产的产品,销售后所得到的利润。
(四)污染环境赔偿情况
1、交纳排污费总额
指企业向地方环保主管部门全年交纳排污费总额。
2、污染赔款总额
由于污染事故造成损失,向当地农村、个人、集体或其他企业全年付出的赔偿总额。
3、污染罚款总额
由于污染事故,由地方环保部门决定罚款的全年总额。
二、企业工业废水排放及治理利用统计
(一)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冷却水(清污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
122
1、直接排入海的工业废水量
指经企业位于海边的排放口,直接排入海的废水量。直接排放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也不受其他水体的影响。
2、直接排入江、河、湖、水库的工业废水量
指企业位于江、河、湖、水库边的排放口,直接排放江、河、湖、水库的废水量(包括经处理后排放的)。直接排放是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江、河、湖、水库,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不受下水道污水的影响。
3、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指工业企业报告期内年排放的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COD):是测量有机和无机物质化学所消耗氧的质量浓度的水污染指数。
4、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
指工业企业报告期内排放的废水中氨氮的排放量。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其中氨氮的浓度相乘求得。
(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指报告期内废水中各项污染物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经废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以及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的。
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
2、废水治理设施数
指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数,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三、企业工业废气排放及治理利用统计
(一)工业废气排放量
1、工业废气排放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大气的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总量,以标准状态(273K,101325Pa)计算。测算公式为:
工业废气排放量=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
(1)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指燃煤、油、气锅炉及其他工业炉窑在燃烧过程中所排废气的排放量。
(2)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指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量。
2、工业SO2排放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SO2总量,计算公式为: 工业SO2排放量=燃料燃烧过程SO2排放量+生产工艺过程中SO2排放量
3、烟尘排放量
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排放量。
4、工业粉尘排放量
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间的固体颗粒物排放量。如焦化企业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粉尘、石灰窑粉尘等,不包括电厂排放大气的烟尘。它可以通过排尘系统的排风量和除尘设备出口排污浓度相乘求得,计算公式是:
工业粉尘排放量=排尘系统排风量×除尘设备出口气体含尘平均浓度×除尘系统运行时间
除尘系统出口的含尘浓度,均以所测的数字为准,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二)工业废气中污染物去除量
1、二氧化硫去除量
指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二氧化硫量,包括经回收装置处理后的去除量。
二氧化硫去除量=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
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指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二氧化硫量。
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指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二氧化硫量。
2、烟尘去除量
指企业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烟尘量。
3、工业粉尘去除量
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粉尘总量(不包括电厂去除的烟尘)。
4、废气治理设施数 指企业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废气治理设施数。附属于设施内的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四、企业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及治理利用统计
(一)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排放、贮存及处置量
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状、半固体状和高浓度液体状废弃物的总量,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酸性或碱性废石指采掘的废石其流经水、雨淋水的pH值小于4或pH值大于10.5者。
(1)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易氧化性、毒性、腐蚀性、易传染疾病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物。(2)冶炼废渣指在冶炼生产中产生的高炉渣、钢渣、铁合金渣以及金属矿渣等。
(3)粉煤灰指燃煤电厂锅炉、煤粉炉在燃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
(4)炉渣指企业燃烧设备从炉膛排出的灰渣。不包括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
2、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数量,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3、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综合利用或处置为目的,将固体废物暂时贮存或堆存在专设的贮存设施或专设的集中堆存场所内的数量。专设的固体废物贮存场所或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扩散、防流失、防渗漏、防止污染大气、水体的措施。
4、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将固体废物焚烧或者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处置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处置方式有填埋(其中危险废物应安全填埋)、焚烧、专业贮存场(库)封场处理、深层灌注、回填矿井及海洋处置(经海洋管理部门同意投海处置)等。
(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综合利用量由原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统计。
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五、企业污染治理情况
(一)本年安排污染治理项目数
指本年由国家、部门、地方或企业安排的,以治理污染,“三废”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他(如恶臭等)环境污染的治理工程的总数。不包括“三同时”项目。
(二)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
指企业实际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他环境污染(如恶臭等)的全部投资额。
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治理废水资金+治理废气资金+治理固体废物资金+治理噪声资金+治理其他污染资金
治理废水资金指用于废水治理,使水质排放达标或改善水质及回收使用的治理工程的资金。
治理废气资金指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过程与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环境工程的资金。
治理固体废物资金指用于治理工业固体废物(包括贮存、处置、综合利用等)的环境工程的资金。
治理噪声资金指用于减轻生产活动中的噪声源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以使其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噪声标准,减少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为目的的环境工程的资金。
治理其他污染资金指除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以外的治理工程的资金,如治理电磁辐射、治理放射性、污染搬迁和治理其他项目(含环境综合整治)所使用的资金总和。
(三)污染治理项目本年投资来源合计
指企业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和其他(如恶臭等)环境污染的环境治理工程的各种资金来源合计。各种来源的资金,均为报告期投入的资金,不包括以往历年的投资。
污污治理项目本年投资来源合计=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家预算内更新改造资金+综合利用利润留成资金+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环保贷款+其他资金
国家预算内资金指企业单位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家预算内资金指国 125 家预算、地方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家专业投资公司拨给或委托银行贷给企业单位的拨款。国家预算内更新改造资金指国家预算、地方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家专业投资公司拨给企业单位的更新改造拨款。
综合利用利润留成资金指企业单位为消除污染,以“三废”为主要原料,开展综合利用项目所得产品利润的提留部分。
环境保护补助资金指由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补助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资金。
环保贷款指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污染源治理专项资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规定,各级环保部门建立的环保贷款基金。
其他资金指除上述资金来源以外的其他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包括国内贷款(不包括环保贷款)、利用外资、除综合利用利润留成资金和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以外的自筹资金及其他来源资金。
上年结余资金指在上年资金来源中没有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而结余的资金。包括尚未用到工程上去的材料价值、未开始安装的需要安装设备价值及结存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等。
(四)本年竣工项目数
指本年竣工投入运行的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治理其他污染的环境工程项目的总数。
(五)本年竣工项目新增设计处理能力
指本年竣工的污染治理项目设计文件规定的处理、利用“三废”的能力。其中:“治理废气”为治理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含工艺粉尘)废气的能力之和。
(六)“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指报告期内利用“三废”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价值(现行价),已经销售或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价值,留作生产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价值。
126
第二篇:化学工业生产统计指示计算方法-1目录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工业统计的范围………………………………………………2
第二章工业企业基本情况……………………………………………4
第三章工业产品生产、销售、库存…………………………………11
第四章技术经济指标…………………………………………………49
第五章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85
第六章工业企业原材料、水的消费与库存…………………………97
第七章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103
第八章工业设备…………………………………………………… 114
第九章工业企业科技活动………………………………………… 122
第十章劳动、工资与安全生产…………………………………… 131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38 第十二章工业品价格统计………………………………………… 143 第十三章工业企业财务状况……………………………………… 147 第十四章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评价…………………………… 153 第十五章现行工业统计调查制度………………………………… 163 附件…………………………………………………………………… 176
第三篇:离职率统计计算方法
离职率?
所谓离职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的比率,这个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期内,每100个员工中有几个员工离职!因此,不管如何,离职率不应超过100%。但是如果按“某一单位时间的离职人数与正式职工平均人数之比来表示,正式职工平均人数又为单位时间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的平均值。”这种算法来算,很有可能就超过100%。请看下面的例子:
现假设某公司一年的前六个月中每个月的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录用人数、离职人数如下表所示:
该公司在一月份时跳槽员工的较多,故二、三月份开始大量招聘新员工,四、五、六月份员工的变动则较为平稳。我们来讨论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求离职率。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合计
期初人数501833475552-
录用人数33520130374
离职人数3520653170
期末人数***4-
1.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和期末数量的平均,那么一月份的离职率为:
离职率=35/〔(50+18)/2〕×100%=103%
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00%;
2.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那么二月份的离职率为:
离职率=20/18×100%=111%
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离职的人数为月初总人数的1.11倍,但如果用每100人中有111个人离职来解释该公司二月份的离职率显得有些牵强。
3.同样的道理,若将分母定义为期末数量,也会出现离职率超过100%的现象。如一月份的离职率:
离职率=35/18×100%=194%
4.如果将分母定义为本月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的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本月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我们以一、二月份的情况计算离职率:
a)一月份离职率=35/(50+3)×100%=35/(35+18)×100%=66%
b)二月份离职率=20/(18+35)×100%=20/(20+33)×100%=37%
因为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本期离职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离职人数,故所计算的离职率总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现离职率大于100%的现象。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一方面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离职率的含义,另一方面,不论员工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在离职率上反映出来。
那么如何计算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呢?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是否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的平均呢?我们还是以上述提供的数据来讨论。
方法一,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
上半年离职率=70/(50+74)×100%=70/(54+70)×100%=56%
方法二,以离职率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上半年离职率=(66%+37%+11%+8%+5%+2%)/6=22%
大部分的人事经理可能更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它所显示的结果更为“漂亮”,然而这种方法科学吗?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离职率的含义来看,离职率所代表的是每百名员工中有多少人离职,如果以各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表示则无法显示离职率所代表的意义。以该公司为例,用各月平均计算出的22%离职率代表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也即是在半年中每100个员工中只有22个员工离职,而我们知道在该公司上半年其员工的离职人数达70人,是上半年起初50人的1.4倍,因此可以明显感到22%的离职率有失偏颇。
二、若以各月平均值计算离职率将使得离职率的大小受员工离职时间的影响。如以上所示的这家公司,若将该公司一月份的离职人数和二月份的离职人数互换,即一月份为20人,二月份为35人,每月入职的人数不变,按以上方法计算可以得到一月份的离职率为38%,二月份为51%,上半年离职率平均为19%,比22%还低3个百分点。我们知道离职率反映的某一时间企业的人员流动情况,它应该是人员流动的静态的反映,它应和员工是否离职有关,而与离职的时间无关。
所以我认为月平均的方法计算离职率并不科学
然而,离职率算出来,到底有什么用呢?通常来说,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我把这种离职率叫做综合离职率!但是,我想大部分人事经理算离职率,仅仅是看一个数字,的确,我们算出了离职率,又能如何呢?一个数字而已,最多认为这个数字过高,要改进某些东西,这个数字适中,认为做的还不错!那么,要改进某些东西,具体要改进哪些呢?我们如何能通过离职率看出那些方面要进行改进呢?
大家都知道,人力资源工作者应该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做个统计报表给领导看了好看,我们计算离职率,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一个表面数字,更需要从数字中发现问题!基于这个要求,我们就需要对离职进行分析!通常来说,根据员工的类型,离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老员工离职,二是新员工离职。
所谓老员工,通常是指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有的企业认为工作满两年及以上的员工才算为老员工,这个可根据各个企业实际情况来界定),这种员工,已经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一年的工作,上级也对这些员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员工本身已经失去了当初进企业的新鲜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老员工的成熟与稳重,因为他们对企业的特点,制度,发展状况等各个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员工的离职原因,就企业方面而言,通常有如下几种因素:没有晋升机会、对企业发展前景失望、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学习不到新的知识、与领导不和难以忍受或领导变动、薪资待遇增长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增长、企业单方面主动提出解除合同。
所谓新员工,通常是指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下,甚至半年一下的员工(有的企业把工作不满两年的员工定为新员工,这个可由各个企业实际情况来界定)。新员工大多对企业状况不是很了解,有一定的新鲜感和激情,但也存在着适应过程,我们通常说,有希望才有失望,对于新员工的离职来说,主要有这么几种因素:薪资达不到预期、与新领导相处不和、自我实现与预期不符合,企业文化无法适应等等,新员工离职的原因,除了企业本身的环境因素外,大多是招聘的原因,因为招聘的时候,企业并没有看准人,所以使得新员工的预期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导致新员工离职。
所以,一个简单的离职率数字并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离职率高的具体原因所在,毕竟老员工离职与新员工离职的原因会有相当的不同,针对性的计算老员工的离职率与新员工的离职率,进行对比,方可以找出企业员工离职率高的问题所在!那么,老员工离职率与新员工离职率如何计算呢?下面给大家两个公式:
老员工离职率=(当期离职老员工人数/期初人数)×100%;
新员工离职率=(当期新员工离职人数/当期新进总人数)×100%;
这样,通过这两个数字,加上之前我们说的综合离职率的数字,就可以对比出来,一个公司员工离职,是老员工多还是新员工多,如果是老员工多,说明公司的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改善,我们再结合以往各个员工离职面谈的结果,以及离职原因的调查,各种员工动态的关注,可以准确的查找到企业在制度、文化、人力资源体系、管理模式等各种能影响到老员工离职方面因素,从而加以针对性的改革改善;如果是新员工离职的多,说明公司的招聘存在严重的问题,并没有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各种招聘流程与环节以及招聘人员本身的工作方式,还有企业对新员工的各种文化、工作氛围等因素,针对性的去改善招聘方式方法,改善新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与融合度!
综上所述,所谓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利用以下三个公式:
1、综合离职率=[当期离职总人数/(期初人数+当期新进总人数)]×100%;
2、老员工离职率=(当期离职老员工人数/期初人数)×100%;
3、新员工离职率=(当期新员工离职人数/当期新进总人数)×100%;
注:老员工的定义可由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我定义,可以定义为工作满一年的为老员工,也可以定义为工作满二年或以上的为老员工,但是老员工的定义必须和新员工的定义想对应,比如老员工定义在本公司工作为满一年的,那么新员工就必须定义为在本公司工作未满一年的。
同时,因为离职率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指标,根据“改进工作”原则,计算离职率是为了考察并反映人力资源部在工作上的缺失以及公司存在的问题,而某一个月的离职率并不能良好的反映企业存在的问题及人力资源部工作的缺失,某一个月的离职率往往是用来进行多月对比的,比如把本公司1到12月的每个月的离职率列出来,从而找出本企业人才流动在市场中的规律,以方便企业更好的规划招聘工作来应对人才流动高峰周期。
所以我个人建议,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应当用在本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分析中,发现问题,从而指导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规划,也就是说,三维离职率计算法运用的周期一般在一年或以上,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查找自身问题!而企业在做每个月的离职率的时候,只需要运用综合离职率的公式即可。
总的来说,我们算离职率并不应该仅仅看一个数字是大是小是否好看,而是应该通过这些数字,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所在,并解决他,所以,通过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将三组离职率数字进行综合对比,发现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才能真正的达到计算离职率的目的所在。
第四篇: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11.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
【专题十一】化学计算与技巧
考点1守恒法
守恒法就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
1.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
2.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总数绝对值相等(化合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守恒。
方法点击化学计算中,“守恒”无处不在,运用守恒法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又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所以只要看到化学计算,就想到守恒。例:
1.质量守恒法
例:0.1 mol某烃与1 mol过量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固体增重15 g,从Na2O2中逸出的全部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16.8 L。求烃的化学式。
解析:设烃的化学式为CxHy,摩尔质量为a g·mol-1,因为最后逸出的气体不仅包括反应剩余的O2,也包括烃燃烧产物CO2和水蒸气与Na2O2反应放出的O2。
烃的质量+m(O2)=Na2O2的增重+m(逸出气体)
0.1 mol×a g·mol-1+32 g·mol-1×1 mol=15 g+32 g·mol-1×16.8 L/22.4 L·mol-
1解得a=70,烃的式量为70,2.原子(或离子)守恒
例:用含1.0 mol NaOH的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3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3B.2∶1C.2∶3D.3∶
2解析:设生成Na2CO3、NaHCO3物质的量为x、y,由反应前后C原子和Na+守恒可知,可得方程组: 270=5余10,烃的化学式为C5H10。12xy0.8mol 2xy0.8mol
解得x0.2mol y0.6mol
2即所得溶液中CO3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3.电子守恒
例: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Cr3+反应,产物为Cr2O7和Pb2+,则与1.0 mol Cr3+反应所需的PbO2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电子守恒进行计算:1.0 mol×(6-3)=x×(4-2),得x=1.5 mol。
4.电荷守恒
例如:在硫酸铝和硫酸钾、明矾的混合物中,若c(SO4)=0.2 mol·L-1,当加入等体积的0.2 mol· L-1 KOH溶液时,生成的沉淀又恰好溶解为止,则原溶液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是()
A.0.2B.0.25C.0.3D.0.4
5解析:方法1:原混合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K+、Al3+,阴离子是SO4,加入KOH溶液后发生的反应是
222
Al3++4OH-====AlO2+2H2O,所以原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c(Al3+)=c(K+)=1×0.2 mol·L-1=0.05 mol·L-1
42方法2:根据电荷守恒有: 3c(Al3+)+c(K+)=2c(SO4)
推出:c(K+)=2c(SO4)-3c(Al3+)=0.25 mol·L-
1考点2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发生的变化,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气体物质的体积、压强、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
方法点击例如:某一元醇10 g与乙酸反应生成酯13.2 g,同时回收醇1.0 g,则该醇的式量是()
A.74B.88C.90D.10
4解析:醇与乙酸反应生成酯和水,则乙酸和水的质量差等于酯和醇的质量差,设该醇的式量为x,则有: R—OH+CH3COOHCH3COOR+H2OΔm 2
X60184g(13.2-9)g=4.2 g
x42942gx90 9g4.24.2
差量法是建立在化学反应基础之上的,反应前后的量差与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直接相关,在计算时,若能将反应前后单位统一,配合成套,只需将差量当成一种特殊的“生成物”即可。
考点3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对于多步进行的连续的反应,前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关系式法计算方便、准确。
方法点击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
例:将5.6 g铁溶于足量盐酸中,蒸发至干并在空气中灼烧至恒重,最后得到固体的质量最接近于()
A.8.0 gB.19.2 gC.24.2 gD.30.6 g
解析:由FeFe
2+Fe(OH)2Fe(OH)3Fe2O
3所以可得:2Fe—Fe2O3
则Fe2O3的质量m(Fe2O3)=5.6 g×160/(2×56)=8 g
考点4平均值法
混合物中某一量的平均值,必大于相应量的最小值而小于相应量的最大值。
方法点击借助平均值法对于分析混合物问题可化繁为简,实现快解。
例:燃烧镁和某金属的合金,所生成的氧化物的质量为反应前合金的质量的2倍,另一金属可能是()
A.CuB.BeC.NaD.Al
解析:镁形成的氧化物中,m(Mg)∶m(O)=24∶16,金属质量大于氧的质量;则另一金属形成的氧化物中,金属质量要小于氧的质量。Cu、Be、Na、Al在燃烧时所形成的氧化物分别是:CuO、BeO、Na2O2、Al2O3,其中只有BeO中m(Be)∶m(O)=9∶16,是金属小于氧的质量。所以选B。
考点5讨论法
当题中缺乏条件或关系模糊时,可分别考虑每种可能的情况,运用数学手段再结合化学原理分别计算,从而使模糊问题具体化。
方法点击例:把x mol CO2通入含有y mol 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①当x≤y时,生成100x g沉淀;
②当y≤x时,生成100y g沉淀;
③当y<x<2y时,生成100(2y-x)g沉淀;
④当2y≤x时,产生的沉淀全部溶解。
解析:CO2和Ca(OH)2的反应有:
CO2+Ca(OH)2====CaCO3↓+H2O①
2CO2+Ca(OH)2====Ca(HCO3)2②
此类型的题比较复杂,我们为了直观简洁,可以借用数学中的数轴来表示。方法:①画一个数轴,②在数轴上标出正好完全反应的点。
当x≤y时,发生反应①产物只有CaCO3,且CO2全部反应,所以n(CaCO3)=n(CO2)=n mol,m(CaCO3)=100x g;
当y yyy Ca(OH)2+CO2+H2O====Ca(HCO3) 2x-yx-y n(CaCO3)=y mol-(x-y)mol=(2y-x)mol m(CaCO3)=100(2y-x)g 当2y≤x时,只发生反应②,所以沉淀全部溶解。 做讨论题时,因为题量比较大,比较复杂,我们依据数轴,根据数轴上的点和区间,把一个大题分成几个小题,然后各个击破。 考点6假设法 假设法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技巧与策略,一些较难的化学题,运用适当的假设加以解决,既方便又快捷,这不仅给解题的方式带来新意,同时也给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方法点击1.极端假设法:就是把研究对象、过程、数据、变化,经过假设推理的极限值,从而绝处逢生,得到正确答案。 2.中值假设法:选定研究过程中的某量、某方程式的参照、分析、推理量变关系进而求解。 例:18.4 g NaOH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到250 ℃,经充分反应后排出空气冷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6.6 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解析:NaOH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NaHCO3+NaOH====Na2CO3+H2O① 同时可能发生:2NaHCO3 △2CO3+H2O+CO2↑② 对于②式是否发生以及固体的成分,可采用中值法判断。 设NaHCO3和NaOH恰好反应,加热后失重x g,并建立下列关系式: NaHCO3+NaOH △ 2CO3+H2O 844018 所以m(H2O)=18.4 g×18=2.6 g 12 4本题失重18.4 g-16.6=1.8 g,说明仅发生①式反应,且NaOH过量。设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为y,由①式得:84∶18=y∶1.8,y=8.4 g 所以原混合物中NaOH为18.4 g-8.4=10 g w(NaOH)=19g×100%=54.3% 18.4g 考点7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又名“交叉法”“混合规则法”“杠杆原理法”,它在计算中具有简捷和迅速求解的功能。 方法点击十字交叉法实际上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变式,所以凡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均可以用十字交叉法求解。如由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求物质的量之比。 由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2、H2和CO的体积比为() A.29∶8∶3B.22∶1∶14C.13∶8∶29D.26∶16∶57 方法指导:由于CO与N2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CO2、H2和CO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仅由CO2、H2决定,CO的量任意。由十字交叉法: 即得CO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13∶8,答案为CD。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计算公式为: 人均GDPGDP 年平均常住人口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100% 当年GDP研究与试验发展(R&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计算公式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第三产业增加值100% 国内生产总值4.城镇人口比重 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城镇人比重城镇人口100% 人口总数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针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5.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计算公式为: 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100% 同地点(期)经济活动人口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6.基尼系数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因此,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几何法。①直接法计算公式: xGj1i1nnjxi 2n(n1)u其中,G为基尼系数,n为被调查人数,xi为第i个被调查者的收入,u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②几何法计算公式: GSA2SA SAB其中,G为基尼系数,SA表示洛兰兹曲线L和直线OC围成的面积(如图1),SAB表示△ODC的面积。 图13 基尼系数图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7.城乡居民收入比 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计算公式为: 城乡居民收入比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是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V1n2(PCYiPCY)ni1PCY 其中n为辖区内地区个数,PCYi为地区i的人均GDP,PCY为n个地区的平均人均GDP。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V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V值越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基本保险覆盖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50% 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绑架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50% 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 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资料或统计部门劳动保障统计资料。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计算公式为: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别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一性别比100% 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 说明:① 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②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资料来源: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或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 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 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计算公式: 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12.恩格尔系数 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占消费性支出(城镇)或生活消费支出(农村)的比重。食品支出是指居民用于主食、副食、其它食品以及在外饮食的支出总和。计算公式为: 城镇居民食品以出恩格尔系数100%城外人口比重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食品支出100%(1城镇人口比重)生活消费支出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指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 ×(1-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城镇居民按人平均的现有住房的建筑面积。现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时以房屋产权证或租赁证为准。建筑面积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得出。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的室内面积。房屋面积从内墙线算起,不包括房屋结构(如墙、柱)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砖木结构是指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砖、石和木料建造的。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资料来源:卫生部门统计资料。 15.平均预期寿命 指一个人口群体从出生起平均能存活的年龄(岁)。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通过编制生命表得到的。由于需要分年龄死亡数据,为了保证分年龄死亡资料的代表性,必须从规模较大的调查中获得死亡资料。我们可以利用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5年一次的1%人口抽样调查获得的死亡数据计算平均预期寿命。其余年份的资料采取根据联合国推荐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各阶段提高幅度,参考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推算,以此对指标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统计资料。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指公民对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满意程度。 17.社会安全指数 是一个合成指数,表示社会安全的状态。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的几个主要方面(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等)的总体变化情况。其中,社会治安采用万人刑事犯罪率指标;交通安全采用万人交通事故(含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民航等)死亡率指标;生活安全采用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指标;生产安全采用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社会安全指数2000年万人刑事犯罪率40 当年万人刑事犯罪率2000年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20 当年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2000年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20 当年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2000年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20 当年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资料来源:法院、公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统计资料。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我国的“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构型,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别:①新闻服务;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③广播、电视、电影服务;④文化艺术服务;⑤网络文化服务;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⑦其它文化服务;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计算公式为: 文化产业增加值100%文化产业增加值GPD比重国内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指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服务性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包括商品和非商品支出的总和。家庭消费支出: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计算公式为: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 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1-城镇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指一定时期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计算公式为: 平均受教育年限PEiiP 式中P为本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Pi为具有i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Ei为具有i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受教育年数系数,i则根据我国的学制确定。资料来源: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21.单位GDP能耗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生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消耗多少吨标准煤的能源。计算公式为: 单位GDP能耗注:GDP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资料来源:统计部门能源统计资料。 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指报告期常用耕地面积与基期常用耕地面积的比率。 常用耕地是指耕地总资源中条件较好,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开荒利用三年以上的地。不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河套、湖畔、库区临时开发的成片或零星土地;也不包括已列为国家和省(区、市)退耕计划但仍在临时耕种的土地。计算公式为: 常用耕地面积指数报告期常用耕地面积100% 基期常用耕地面积当常用耕地面积增加时,比率大于100%;当常用耕地面积减少时,比率小于100%。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农村统计资料。 23.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优劣的一个综合概念。由于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目前暂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化等环境要素构成,待条件成熟时,再加其它。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包括: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和国土绿化达标率。计算公式为: 环境质量指数=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40%+地表水达标率×40% +国土绿化达标率×20% 其中: ①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指辖区内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即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占总天数比例的平均值。②地表水达标率: 指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断面全年监测结果均值按相应水域功能目标评价达标的断面数占总断面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地表水达标率面中全年水质达标的断面数100% 辖区内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断面决数 ③国土绿化达标率: 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与目标值23%的比率。计算公式: 森林覆盖率(%)国土绿化达标率=100%23% 资料来源:环保部门统计资料和公报。第五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