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 Microsoft Word 文档[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22:2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个全面”: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 Microsoft Word 文档[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个全面”: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 Microsoft Word 文档[最终版]》。

第一篇:“四个全面”: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 Microsoft Word 文档[最终版]

“四个全面”: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

在总结和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勾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彰显了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破解中国难题的大智慧,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对于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四个全面”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其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刻、形象地阐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将其比作“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路径,强调“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这些都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

“四个全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要矛盾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又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四个全面”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在推进实践创新的同时推进理论创新,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要矛盾的行动纲领。

“四个全面”彰显了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逻辑。“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描绘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三驾马车”。我们要从哲学上对“四个全面”加以全面认识,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其关联性、耦合性,做到既须臾不可偏离、又丝毫不可偏废。

“四个全面”勾画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

“四个全面”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四个全面”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任务书,为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路径和行动指南。只有坚持以“四个全面”统领各项工作,以科学理念指导发展,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以更务实举措推进法治建设,以更坚决态度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

“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环环相扣、清晰展现。系统提出“四个全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认识的升华和思路的完善。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融会贯通,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战略抓手,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必将引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个全面”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回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短板”,任务仍然艰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改革获得感的困难、阻力和挑战仍然不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仍然需要下大力气解决;进一步遏制“四风”和腐败现象,迫切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等等。这些问题既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治国理政的重点和难点。“四个全面”顺应人民群众愿望和呼声,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治国理政、造福于民的重大战略选择。

用“四个全面”引领各项事业发展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担当更大责任,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湖南省长沙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四个全面”,坚持深学笃行、知行合一,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常态要有新追求、新思路、新作为,关键是推动转型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应按照习近平同志为湖南提出的“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新定位,积极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把长沙打造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重点做好“稳住”“进好”“调优”三篇文章,实现稳投资、稳运行、稳增长、稳就业的有机统一,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求创新、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推动产业结构、项目结构、财税结构、城乡结构全方位优化。

围绕赢在全面深化改革起跑线,最大限度释放发展的动力与活力。适应经济新常态,增创发展新优势,动力与活力都源于改革。应进一步加强问题导向、市场导向、群众导向,结合长沙实际把重大改革谋深、抓实、落地,确保真刀真枪、真正见效。依托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紧紧围绕提高城市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外开放度、城乡融合度,提高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破解群众办事难、企业融资难、民间投资“玻璃门”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推出一批为转型创新发展破题、让人民群众受益的改革举措。

加快打造法治建设升级版,着力建设安全、公平、正义的城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上开创新局、走在前列,让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强化法治理念,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根治人治思维和长官意志,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事、办事、成事。完善法治体系,围绕转型创新发展、品质长沙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强化法治建设,更加注重用法治方式管住权力之手,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围绕把长沙建设成为安全、公平、正义的城市,确保宪法和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正确行使,确保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确保政治生态更加山清水秀。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持“四个服从”,落实“五个必须”,确保政治生态更加山清水秀;做严责任的践行者,按照“三严三实”要求,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一岗双责”;做敢担当的好干部,坚决整治“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现象,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

第二篇:“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创造

“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创造

1978—2049,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今天,我们已经行进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中点。行程过半、任务过半,但接下来的征程更加艰辛、任务更加繁重。这对已执政66年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提出了重大考验。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如何应对历史考验、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彰显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

确立改革发展新坐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习近平同志立足时代发展制高点,穿透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洞悉当今世界发展必然趋势,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新时期改革发展确立了新坐标。

推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努力推进改革与发展,加强对外开放交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发展理念和成果;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元素。当代中国,经过30余年不懈奋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中,前两步战略目标已如期成功实现;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引擎,我们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迈进。

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与险在增多。从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看,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发展面临突出矛盾和挑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阶段、胜利在望,但仍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改革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迫切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向纵深推进,但法治建设与现实需求和人民期待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繁重,团结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艰巨。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在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积极顺应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鲜明确立推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我们党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科学理念和成功经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智慧与时偕行的系统整合、集成创新;直接针对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回应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运用和具体体现。

设计治国理政新方略

如果把历史喻为一部以时空为经纬而渐次展开的书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史的一篇大文章。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这篇大文章继续写下去、写精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战略抓手。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强调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深化和丰富“中国道路”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强烈的道路自信。系统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围绕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进行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部署和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与具体设计,都紧密围绕“五位一体”来展开;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则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根本保障上对“五位一体”进行深入部署。同时,“四个全面”对“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进行了创造性地拓展和深化,既有目标也有举措,既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新形势下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部署。

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回答的三大基本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强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内促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对外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三大基本问题作出新诠释、新解答,是新形势下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设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制度现代化这一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新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在时间上与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步,而且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一项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直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全面从严治党,则从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高度,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的有机统一,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

开启民族复兴新征程

善谋全局者方能兴一域,善谋长远者方能驭一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清晰勾勒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向我们展示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壮美画卷。

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现在,全面小康已进入“决战”阶段。如何尽快破解难点、补齐“短板”,直接关系能否决战决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科学回答了这一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它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抓手,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组织领导保障。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提出扶贫攻坚的一系列科学理念和举措。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任务,为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决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指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全面从严治党„„目的都在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同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一系列战略举措,也紧紧围绕如期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展开。可以想见,随着“四个全面”协同推进,随着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之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第一个百年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举措,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大战略目标,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只要“四个全面”协同发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持续获得实践成就的坚实支撑。

第三篇:2016考研政治 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精义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中公考研辅导老师每天都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共中央党校开班。在开班仪式上,总书记集中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由此,执政党通过宪法之治达至良政善治就成为其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这一战略举措的实施,包括逻辑前提、限权力保权利和立法模式三个层面,以及宪法思维、依宪执政、依宪立法、依宪行政、依宪司法等五个具体路径。

首先,宪法之治确证依宪执政是依宪治国的逻辑前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行为首先必须依照宪法。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此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在新形势下,执政党领导人民立宪、行宪、守宪、司宪、护宪,执政党自身必须在宪法范围内活动。

其次,宪法之治以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要义。宪法以对国家权力的构造、配置和限制为核心内容,以保障、增进公民权利而达至有尊严的生活为终极追求。依宪治国就是要制约权力专横,防止权力腐败。宪法可以借由公民表达与民主选举,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财税立宪及其实践,打造廉能政府;依凭司法机关严格依照宪法行使职权,形塑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同时,宪法还可以把人民当家做主、自由自主支配生活的诉求制度化、法治化,经由对宪法的忠诚和恪守,达至宪法爱国主义的时代共识。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最后,宪法之治构建权利保障法治化的立法模式。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在宪法框架内,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这就为执政党治国理政和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宪法思维统领改革共识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表明,法治成为当下最大的政治,而“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的广泛共识,又将法治思维的核心定格在宪法思维上。这就要求从宪法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宪法思维统领改革的社会共识,通过宪法治理解决法治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依宪执政达至良政善治

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履行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强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依宪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必须坚持在依宪立法的前提下,实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立法工作,要坚持以宪法思维布局立法。宪法并非单纯的法律文件,它更代表了一种国家精神,不断完善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发挥宪法在立法体系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为内核,回应宪法保障人权的历史使命。

依宪行政推进行政法治

在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的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由此,依宪行政的理念将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深化与升级。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宪法是各级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最高准则。依宪行政,不仅要求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内,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还要求在宪法所确定的权力结构模式下,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依宪司法改革司法痼疾

确保司法公正的核心在于依宪司法,通过宪法实践回应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保依宪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应建立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探索实行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如此等等,通过认真实施宪法,依宪司法,祛除司法地方化、行政化顽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人民日报:“四个全面”: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

人民日报:“四个全面”: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

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强调“四个全面”协调推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必将进一步推动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大发展,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深刻认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不断开拓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升的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把握治国理政的若干重大关系,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思考谋划治国理政一盘棋,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部署。“四个全面”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

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由大向强,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关键一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课题。由大向强可谓“树大招风”,越是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同时,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用几十年解决西方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问题。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这些都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能更好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坚持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以全面从严治党来强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开启接续打造“中国优势”的新篇章。无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继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以“中国奇迹”的升级版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核心都在于完善“中国模式”,打造和增创“中国优势”。“四个全面”是将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的大手笔,特别是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牢牢把握“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与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我们应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全面准确地掌握其精髓要义和逻辑关系。

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深化理解“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 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共同支撑和推动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作为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整体,一是统一于“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都离不开“四个全面”的协调共进。抓好“四个全面”,就能形成“四个伟大”联动的时代洪流。二是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涵括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统揽了治国理政的全局。三是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既是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打造中国优势的大棋局,又是中国进一步拥抱世界、引领时代的大棋局;统筹好“四个全面”,“中华号”巨轮必将在世界大潮中行稳致远,驶向胜利彼岸。

着眼实现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务实的工作举措,戮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落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仅是工作部署的创新,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应树立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加强各方面的配套和衔接,注重整体效果,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树立“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各地各级和各系统各单位推进“四个全面”的工作要在中央和上级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与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一致起来;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阶段性工作的基础上来谋划,力争在摸清暗礁、认准规律、取得共识后再推开全局的工作。树立激发活力与保持定力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勇于进取,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又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切实把积极与稳妥、有力与有序、蹄疾与步稳统一起来。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面对世所罕见的改革攻坚任务以及大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领导干部要像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时刻以党和人民为念,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为念。面对利益固化藩篱、体制机制顽瘴痼疾和既得利益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的积弊,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坚持党性原则、勇挑千钧重担,做到大是大非面前敢亮剑,歪风邪气面前敢斗争,矛盾问题面前敢攻关。强化问题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四个全面”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近年来,党中央通过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军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等组织,加强对“四个全面”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集中统一领导。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汇报工作。这是保证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性安排,是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制度创新,对党的各级组织统筹“四个全面”在本地本级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境界 经历三次重大转变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境界 经历三次重大转变

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经受各种风险考验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也是一部上下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上,书写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的一次又一次飞跃。

五年前,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概念,并郑重地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五年后,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

在“6·25”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分析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指出,这一鲜明的表述,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表明了对三大规律不断深入发展的新认识,也为进一步探索三大规律指明了方向。

对党执政规律有深刻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格不仅来源于宪法这一国家大法的赋予,也来源于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革命取得政权的拥护和58年社会主义建设丰硕成果的认可。受访的有关专家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表明党在深刻认识执政规律的同时,更加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对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辉表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始终坚持代表广大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不同历史时期形势和特点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既着眼于当前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和任务,又瞻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是以往经验、现实需要和未来方向的结合。

其次,深化了对党执政根本宗旨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对于已经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先进性贯穿于执政的历史使命、执政的宗旨和执政的社会基础,即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人民执政,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

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指出,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我们党,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作为,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先进性。

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辛鸣博士认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其执政宗旨只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为人民执政,肯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尊重和保护人权,切实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权利,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与工具;为人民执政,也当然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使党和国家的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保障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发扬民主,而不是“替民作主”。

第三,深化了对党执政社会基础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组织建设,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都呈现出新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党适时提出了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战略任务。而做好这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工作,一方面要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形成和谐的群众关系和社会关系。

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有利于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1

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地说,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等,总之,就是为了形成党执政的最广泛、最稳定、最有活力的社会基础,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和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两个讲话中,提出了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七个概念。这是我们党这些年来在执政党建设方面不断探索、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胡锦涛同志要求,“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提高六种“本领”,是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新认识和具体化。

辛鸣表示,已执政不等于会执政,能执住政不等于能执好政。执住政的模式多种多样,不计成本与代价,无限制扩大执政机器能维持住政权;不考虑方式方法,一味地包办管制也能求得政权在握。但这都不是、也不能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选择。

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指导全党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纲领性文件。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到“重中之重”,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思考在不断深化。

虞云耀认为,科学执政从执政目的来讲,强调的是执政要合乎规律性,体现人民意愿,为人民执好政;从执政过程和手段来讲,强调的是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配置和运用权力,治国理政。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来执政,通过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来执政,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执政。

民主执政,从执政目的来讲,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从执政过程和手段来讲,强调的是把执政放到现代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来实施,通过民主的制度和程序来运用权力、管理国家。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和党内监督机制,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完善党内领导体制、选举制度等等。

依法执政,从执政目的来讲,就是要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从执政过程和手段来讲,就是强调执政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律规范,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不主张因要维护党的权威而让党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允许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而是自觉要求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得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及其相应的程序和手续都符合法律的规定。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更加丰富

在“6·25”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的阐述。加上此前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些论述已经涵盖并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不同方式的回答,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特征描述到本质揭示的过程。

一些专家认为,近30年来,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变。

第一次重大转变:从计划到市场。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原则定义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后,突破了计划经济,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由原来的独霸天下,变为“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也纳入到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总原则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中,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最为重大的意义。

第二次重大转变:从手段到目的。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比公有制等制度更深层次的社会主义目的,即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启示我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即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等,也包括较深层次的价值目标原则,如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理论。它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实质意义。

第三次重大转变:从经济到全面。

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主要是追求温饱和富裕。随着温饱、富裕解决之后,人们必然会追求超出物质生活的更多、更高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些论述,已经涵盖并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纵观三十年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更丰富,布局更趋完善,更加重视社会整体发展和质量的统一。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庞元正指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们党对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文明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002年科学发展观最初提出的时候,我们认为全面发展是包括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2004年,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进而我们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由“三位一体”推进到“四位一体”,即认为全面发展包括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同时,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特征描述到本质揭示的路径变化。

姜辉认为,在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上,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提出“全面、持续和可协调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的认识,越来越自觉和成熟。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和深化。通过提出全面、持续和可协调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进一步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通过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进一步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等等,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具体。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和谐世界理念广受欢迎,中国经济不断跃升,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等等,无不印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旗帜的伟大、这条道路的正确。

总结借鉴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文明,多种模式的发展。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把人类社会的成就推到了当前的高度。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

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经济发展”观念。在发达国家,受制于“资本逻辑”,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中一国的经济成长仅仅指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增长,按照这样的增长逻辑,必然导致轻视或漠视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结果,这种理论无法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为此,中国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代替“经济增长”,将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合理、资源环境的改善等内涵统筹到“经济发展”的概念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朝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又如在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以人为本,不仅是对人民福利、利益的满足,也是对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深刻理解。

一方面,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越来越替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已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二元经济形态,转变为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知识经济三元经济形态,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选择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道路。

这二者决定了当今中国在经过二十多年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制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以人为本,既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筑和谐社会;也是在此基础上,发挥知识和创造性劳动对创造价值的决定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途径。

再如准确把握现代经济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目标。同样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而言,从农业转向新经济部门,要经过充分的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对国家产业布局而言,面临着工业化、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制度配置经济要素而言,必须完善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积累的制度,资本与技术、管理合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时代新主题。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新趋势提出的发展路径。

还有,结合各国的发展经验、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等发展新内涵。按一些国家的经验,推进工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即可完成国家现代化。但中国的特点,是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单纯高速工业化,不足以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反而容易引起社会失衡。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协调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统筹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统筹对外贸易与国内需求平衡,才能使社会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全面优化,最终使经济增长的效率最大化。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吸收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因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社会发展模式,散发

出更加迷人的魅力。(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桃源 董瑞丰)

特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已经将近三十个年头了。三十年,就是一代人。经过整整一代人的改革,结果怎么样呢?

三次布局三次飞跃 从“两手抓”到“四位一体”

“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不是像上了天堂吗?”从棚户区迁入新居整整一年了,吉林省长春市天富花园小区的回迁户王树恩,看着窗明几净,有煤气、暖气、自来水、室内卫生间的两室一厅,回想起过去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小黑屋,还常常觉得像做梦一样。目前,吉林省已有10万多户“老 棚户”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受益。

特稿:党建创新战略脉络 形成“五位一体”大布局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运用战略思维考虑党的建设问题,将党的建设完善为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位一体”大布局。

提出我党第一个指导全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纲领性文件,集中阐述了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从指导“经济”到统领“全局” 中国发展未有穷期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发展成就前所未有,发展难题前所未有。

认真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自上而下得到这样的共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未变。

特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新挑战期待“解决智慧”

走过高速成长的五年,中国发展再次站到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起点都包括哪些内容,其对于我们今后发展意味着什么,无疑对更好地把握未来至关重要。

就此,《瞭望》新闻周刊深入采访了长期从事改革发展研究的常修泽教授、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研究员、金融研究者何志成先生等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四点共识。

下载“四个全面”: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 Microsoft Word 文档[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个全面”: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 Microsoft Word 文档[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好-(讲稿)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

    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 黄相怀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5-04-14 10:02:02 来源:宣讲家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431次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

    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之三、全面深化改革(大全5篇)

    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2年12月31日)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

    人民日报: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系列评论(全六篇)

    人民日报: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系列评论(全六篇) 以“使命意识”拓展中国道路(人民观点) ——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之一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05日 05 版) 党的十八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托起中国梦(2015)答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托起中国梦(2015)答案 1、毛泽东第一次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著作是( C ) A 《矛盾论》 B 《实践论》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联合政......

    全面深化改革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发言

    全面深化改革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发言《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六专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通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围绕如何统一思想认识、奋力担当作为、运用......

    治国理政心得体会文章

    治国理政心得体会文章3篇篇一:读治国理政学习心得“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的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合集)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信息工程系李星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想实现“中国梦”,全面的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法治国,且在中国的特殊的......

    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梅敬忠 课程前言 《国学课堂与领导智慧》,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