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讲稿)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

时间:2019-05-14 20:2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好-(讲稿)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好-(讲稿)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

第一篇:好-(讲稿)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

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

黄相怀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5-04-14 10:02:02 来源:宣讲家 【字号: 大 中 小】 浏

览431次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标志着“四个全面”的正式提出。

与“中国梦”、“新常态”等词语一样,“四个全面”是总书记带火的另一个词语。深入学习“四个全面”对于当前和今后把握新一代中央领导集团的治国理政思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天我就以“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为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回顾过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直面当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任务艰巨繁重;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催人奋进;放眼高层,新一届中央领导团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除旧布新,一举一动都是大手笔,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全国上下气象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四个全面”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这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责任与担当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的清醒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期待的积极回应。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深入落实“四个全面”,用“四个全面”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将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一、“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

“四个全面”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明确而丰富的内容。了解“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是学习理解“四个全面”的首要前提。第一,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什么时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那是在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我们知道,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此后的中央领导人都把不断推动小康社会建设作为最重要的执政目标之一,到了党的十八大,就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这样写的,“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底有哪些内容呢?它包含哪些主要的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分别做了论述,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下: 在经济方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政治方面,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在文化方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在社会建设和民生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在生态文明方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就在于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内在有机的整体。第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一个时代的关键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并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那么,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指的是什么呢?

从文本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还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主要内容。六个“紧紧围绕”是“五加一”的布局,“五加一”中的“五”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一”就是党的自身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第三,关于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并部署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什么?四中全会的《决定》告诉我们,它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面依法治国实际上与全面深化改革构成了姊妹篇、上下篇,两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全面依法治国对全面深化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法治保障作用

第四,关于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014年10月8日,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他说,“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探索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作用。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 正是由于以上的酝酿和铺垫,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和战略布局。那么,“四个全面”,仅仅是把四个“全面”并列在一起的简称吗?显然不是。

习总书记阐述了“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理解为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理解为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可以理解为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可以理解为调控系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靠什么?不能仅仅靠描述,还必须要有实现的路径、方式、方法和举措。那么,这就需要改革,就需要通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都必须要有一个保障,这个保障就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在现代国家条件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为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进提供最可靠的制度保障。所以可以把全面依法治国称之为保障系统。

不管是目标系统、动力系统,还是保障系统,都需要进行调控,这个调控在当代中国必然是党的领导。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可以看作是“四个全面”中的调控系统。

可以看出,“四个全面”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缺一不可。所以,把“四个全面”并列在一起并不一种方便的简称,而是有着内在的深刻逻辑。

从现在这个情况看,“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确立的新起点上,深入思考,精心谋划,所形成的治国理政的全新战略布局,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和时代特色。

二、“四个全面”描绘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四个全面”和“中国梦”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把中国梦看作一个伟大的发展愿景的话,“四个全面”就是实现这个愿景的必然的战略布局,也就是说“四个全面”共同托举了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国梦”。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的目标指向是什么?总书记联系到了“两个百年”,他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梦激发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力和现实想象力,正是借助于中国梦,我们对发生在当代中国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更富想象力的理解和解读。同时,中国梦又切实提升了中国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感和效能感。为什么这样说?在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之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并不是很明确。现在呢,我们感受到中国梦既是国家的宏大梦想,也是由许多个人的小梦想所组成的,这就拉近了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每个人都是中国“梦之队”的重要一员。同时,中国梦让世界认知、认同中国有了一个较好的切入视角。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当今的中国也是一个开放的中国,如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从话语层面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共融共通,这是需要思考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梦以及它所带动的其他中国词汇的崛起,从一个全新的话语角度带给了世界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从而让世界了解、认知、认同中国有了一个比较新颖的、比较好的切入视角。

在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可以谈谈中国梦,可以分享我们关于中国梦的经验和体会,同时也可以借鉴别国实现他们民族梦想的经验做法,这就为中国和世界建立了一个共同的话语基础。梦想一定是很美好的,但关键是什么?关键在于落实。怎么样把中国梦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分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靠实干。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们的革命是在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不断的摸索中跌跌撞撞中爬过来的;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改革开放事业是在闯中、冒中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所以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第二个层面,靠体制。光有实干的精神还不行,还要靠体制。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哪三个“必须”?

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什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什么?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三个层面,靠举措。中国道路也好,中国精神也好,中国力量也好,都不能自动的发挥作用,它必须要落到具体的可操作层面。比如中国道路,怎样走好中国道路呢?怎样才能更加稳当地走好中国道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解读。所以光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还不行,还必须进一步落实,进一步落实就要靠具体的举措,我认为这个具体的举措就是“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是怎样托举起了中国梦呢?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奔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就是目前我们最宏大的目标。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奔向中国梦途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站点。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基础,也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基本目标大约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那么有一个问题,到2020年之后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深化改革呢?当然是要的。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也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中国梦不是漂浮在空中的,它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法治保障体系才能实现,这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法治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完善法治,还要不断深化法治改革,一步一步用法治托起一个更加稳固、稳定,更加制度化、有保障的中国梦。

全面从严治党,既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始终,也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始终,是须臾不可离的政治保证。没有全面从严治党这样一个调控系统,没有党的领导,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有可能发生动摇和游离,我们的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能不能落实并保持“四个全面”,能不能够在保持“四个全面”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四个全面”的成果,进一步地向着更高程度、更高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就成为能否顺利实现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中期考核验收”,也是能否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一个长期战略保障。

三、“四个全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的,或者说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对于我们来说,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人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于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回答,心中还没有谱吗?不是没有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里面我们还需要做非常多的探索工作,非常多的奋进工作。所以,2013年1月5日,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为什么这样说呢?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渊源。比如,它的理论渊源,总书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直接从马恩讲起,而是追溯社会主义500年,从源头的空想社会主义讲起,然后分为六个阶段一步一步讲下来。这是干什么?他的意图是什么呢?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追根溯源。从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

从历史的角度看,总书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过去,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定地与改革开放的历程联系在一起,总书记把这个问题再往上追溯,这就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更加深厚的历史基础。所以,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了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或者是“新官僚资本主义”。对于我们社会舆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的舆论,造成了很多误导,影响了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理解和判断。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但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为什么说这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结合历史上前所未有,这种结合放眼全球也没有可能找到比较类似的例子,所以它是一个全新的新生事物,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把它框定到某一个既有的理论框架中,显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它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破除了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各样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同时又抵制了偏离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走老路走新路,不走邪路走正路”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现在,要想回应质疑,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进一步深入结合。我们过去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之所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和失误,就在于我们有时候往往把两者机械地结合在一起,而没有考虑两者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我们要从物理结合走到化学结合,同时还要从化学结合进一步上升到生物学的结合,不断地变化发展,不断使之发展完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进一步深入结合,最要害的就是要不断地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践融为一体,使之不断地进化发展完善。

那么有人要问了,到底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呢?我认为大致来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发展,一个是公正。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的弊病是什么呢?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不能够容纳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要不断实现自身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所以社会主义是治疗资本主义弊病的生产良方。同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不能够解决人被异化的问题,人被异化成了物的附属物,而不是让生产服务于人,这个就是公正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里面对资本主义状态下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激励的批判。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是发展,二是公正。邓小平同志讲,不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可以说,不公正不是社会主义,不能把公正的状态保持下去,不断趋向于更加公正的社会理想,也不是社会主义。

从这些原则出发,我们来看“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大致可以总结为:一是生产发展,二是生活富裕,三是精神富足。主要解决的是发展问题,近代以来的中国可以说是穷怕了,苦怕了,我们迫切需要发展起来。所以,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领导人对于发展中国的迫切性,今天我们已经切身感受不到,但是从一些文献上,从一些纪录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在当时那样一种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为了发展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心血和汗水,这个目标就是要小康。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要实现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精神的富足。所以邓小平同志讲,什么是小康呢?通俗的说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这就是一个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从本质上最初来说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它提供的一个发展的愿景,描绘的是发展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所要达到目标是什么呢?它既有发展的内容,比如,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发展的内容。没有全面深化改革,没有对各种体制机制弊病的破除,没有对利益固化藩篱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就不可能达到,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获得更加坚实厚重的基础。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又有公正的内容,比如它强调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要释放社会创造活力,这就是从公正的角度来进一步提升提高每个人成长、成功、创业、创新的机率,提高大家成长、成功、成才的概率,扩大这种范围,充分释放社会各方面的活力,这是全面深化改革。

那么全面依法治国呢?它的目标两个,也是为了保障发展、保障公正。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发展主要体现在它对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的法治保障上,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现代国家本质上是法治国家。没有法治,我们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没有法治我们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所以法治是保障发展的。同时,法治又是调节利益的,它调节各种各样的公权力,规范和约束各种各样的公权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利益和人民群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法治也是公平正义的最大保证。所以法治问题既有发展的内容,也有公正的内容。

那么,全面从严治党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好,全面依法治国也好,全面深化改革也好,都离不开一个推动力量,离不开一个政治保障,这个保障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发展、保障公正的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全面从严治党”是发展和公正的政治保证。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契机或者中国的政治契机,为什么这么说?在世界范围来看,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在经历了如此大的社会变迁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健康向上、昂扬奋发的发展热情和发展激情,这是没有过的。所以,很多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共产党能够有这样大的发展热情,这当然要从我们的体制机制,要从我们的理想信念,要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个角度去理解,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壮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保障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政党,因此它要保证发展的公正状态。偏离了公正状态,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治国理政将会遭遇一个很大的难题。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性、纪律性和群众性最强的政党,它对于公正方面也倾注了极大的关注。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崭新论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个判断应该说是非常深刻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就提不出来的。小康社会是共产党人基于发展的态势和愿景而提出来的,如果没有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定的发展态度,我们就不可能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有全面依法治国。没有强大自我约束和自我革新的期待和要求,我们就不可能有全面从严治党。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比较好的能够把发展和公正融合在一起,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政党。

从理论演化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是理论指导下的现实展开;另一方面,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基本路径和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限定的定论,它只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践不断地进一步融合化合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战略就是“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布局。

总书记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问题?他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我认为“四个全面”就是当前最响亮而明确的回答。“四个全面”的提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之前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局,会讲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格局,但是“四个全面”的提出就深化了、进一步覆盖了“五位一体”,所以“四个全面”现在成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最宏大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上,我们实现了对过去“五位一体”的超越和拔高。

第二,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过去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讲什么比较多呢?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讲,但是我们既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讲法治,同时讲改革,同时讲从严治党,所以既有发展的动力还有发展的保障。这样就实现了发展动力上的升级换代。第三,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过去我们并不是很清楚,1992年,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30年的时间,从1992年算起大约就在2020年前后,因此当前和未来几年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面临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什么?当然要靠我们的体制机制,要靠我们的制度模式,要靠改革,要靠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个全面”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未来一个阶段的追求和定位。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那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深入持续地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结合就是“四个全面”。

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那么怎么写?蓝图是什么?我认为“四个全面”就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宏伟蓝图。

四、“四个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作为一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国家领导人,总书记对于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体察。在就任总书记之后第一次公开露面的中外记者会上,他就说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暖人肺腑的话。他还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同时,他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专访的时候还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一)人民群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目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觉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人民群众的阶层结构出现新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广大群众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

不同社会群体从市场经济中得到的利益的差异、获取利益的途径与方式的差异以及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利益发展在多种利益分配方式下呈现出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不仅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利益,而且各阶层身份认同感在逐步出现,不同阶层心理和情感隔阂在加剧,如弱势群体的“仇富心理”等。各阶层利益有开始固化的趋势,这种固化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尖锐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第二,人民群众的交往交流方式出现新变化。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可以方便地获取和迅即地传播。在网络中,空间消失了,边界不复存在了,地位、身份、层级不再具有实际意义,无论是最高决策者还是社会普通群众,都可以无障碍地出现在同一个平台中,这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扩展了政治参与渠道。同时,这种广泛的参与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群众通过网络寻找志同道合的赞同者与支持者,形成看似虚拟但又能实实在在在政治发展中起作用的组织与团体,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组织及政治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这样相应的社会状态下,党能否及时、公正、客观地回应就显得更迫切、更突出了。如果对此不能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会使本来没有事的地方发生事情,会使小问题衍生成大问题。

第三,人民群众价值观念出现新变化。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存,这是社会历史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

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也同时产生了社会价值的失范,对人们价值观的统合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社会丑恶现象的沉渣泛起,这些不仅意味着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碰撞,甚至会带来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和行为的失范,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由此带来的,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发生了新变化:

一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从一致到多样。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以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为特征的利益关系,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利益的一致性逐渐转变为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具体利益的多元化。

二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接纽带发生了变化,从政治整合到社会整合。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以政治目标和政治利益为核心、以政治关系和思想意识形态整合为纽带;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联系逐渐转变为以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以党对社会的利益整合为纽带。

三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发生改了变化,从刚性到弹性。以往是以计划和命令为主的、封闭型的、具有刚性特点的行政型联系渠道;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转变为市场和利益为导向的、开放型的、具有弹性特点的社会型联系渠道。

四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从单向到互动。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群之间是带有“权威与服从”型特点的单向作用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为“共生与互动”型双向作用机制。党群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的新变化对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服务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以上这些新变化就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新要求,现在人民群众有哪些新期待与新要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人民群众既要生存,又要发展。过去我们讲生存比较多,而生存之后最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之后,那么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自动地涌现出来。

第二,人民群众既要表达,又要参与。表达是一种情绪和愿望要求的表示展现,但是这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要把这种表达变成一种身体力行的参与行为,不管是政治参与、经济参与,还是社会参与,包括文化参与,而这些方面就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三,人民群众既要权益,又要权利。权益是一种满足意义上的权益,具有相当的被动的含义,但是权利是一种能动的概念,人民群众不但要享受权益而且还要拥有和使用权利。

第四,人民群众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温饱是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要求都大体上得到了满足。满足之后呢,还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这些方面就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环保的要求。总书记非常敏锐,也非常能够懂得老百姓的心理,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

这就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如何在一个变化的背景下,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转化成党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呢?我认为这就得靠“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恰恰是在一个变化了的背景下,针对满足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采取的所作所为的大手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就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人民期盼有更满意的收入,就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内容;人民期盼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就把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全面医保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医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等等。

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条件。

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活力,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思想和“官本位”现象,强调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干事创业活力,强调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等。

全面依法治国是什么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保障的,怎么样保障?四中全会《决定》里面讲,“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就突出了法治的保障作用。

有专家学者在解读四中全会《决定》的时候,讲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说“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社会成员遵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部分人只是一味信钱、信权、信访、信闹、信关系,就是不信法。”

什么样的人信钱了?当然是有钱的人信钱;什么样的人信权,有权力的人信权;什么样的人信访、信闹、信关系呢?那就是社会上一部分既无权又无钱的人,只好通过信访、信闹、信关系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有钱的人相信钱,有权的人相信权力的力量,有钱的人相信金钱的力量,无钱无权的人相信闹腾的力量,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种美好生活怎么能够得到保障呢?显然是不行。所以,全面依法治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框定一个基本的法治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有权也不要任性,有钱也不要趾高气扬,无钱无权也能得到保障,而不需要低下的胡闹。只有这样,一个社会的良性的秩序才能建立起来,大家的美好生活才能有一个非常可靠的保障。

那么,全面从严治党的作用是什么呢?它是要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依靠。什么依靠?我们知道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和巩固,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从上到下的一个视角。那么从下到上来说呢?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落实和推进还必须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力量,所以共产党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向往一个最可靠的依靠。

如何让人民群众感觉我们党靠得住?我们看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拿出了关键的举措,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比如,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反映强烈的情况,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目标;针对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提出革命理想高于天,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针对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对腐败现象反映强烈的情况,把“打老虎”、“拍苍蝇”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重拳出击,等等。

人心是最稳固的江山,人心来自何处?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认同理解,来自于对党的执政绩效的褒扬赞誉,来自于对党的工作作风的体验感悟。所以,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让人民群众有想头、盼头、干头。这就是“四个全面”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从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角度看,“四个全面”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

五、“四个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使命、责任与担当的深刻认识 2013年6月18日,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得出的结论,这句话讲得很深刻,表现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这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具有非常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2013年7月11日,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说:“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向人民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怎样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个沉甸甸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如果说实现现代化、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小学毕业的“小升初”考试的话,那么,“四个全面”大约相当于二年级升三年级的升级考试。

可以把“四个全面”比喻为四张卷子:

“小康”卷,难点在于均衡。区域、城乡、群体的均衡。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平均数不难,大多数难。

“改革”卷,难点在于落实。啃硬骨头,涉险滩,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动谁的奶酪谁都不高兴。

“法治”卷,难点在于建制。建章立制,把法治改革的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法治运行实践。

“党建”卷,难点在于约束。自我约束,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自我手术,其间的痛苦,外人难以想象。

所以,难点中的难点就在于这四张卷子都要取得优秀的成绩,这是一个只有一位学生的班级,这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督促自己进行学习的过程,这是一场无人监考的考试。

“四个全面”自我监督、自我承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交卷,但是,这是一场由13亿人民群众阅卷的考试,这次考试的成绩将永久记录在案,供后来者评判,这就是“四个全面”对于共产党最深刻的意义。

第二篇:2016考研政治 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精义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中公考研辅导老师每天都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共中央党校开班。在开班仪式上,总书记集中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由此,执政党通过宪法之治达至良政善治就成为其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这一战略举措的实施,包括逻辑前提、限权力保权利和立法模式三个层面,以及宪法思维、依宪执政、依宪立法、依宪行政、依宪司法等五个具体路径。

首先,宪法之治确证依宪执政是依宪治国的逻辑前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行为首先必须依照宪法。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此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在新形势下,执政党领导人民立宪、行宪、守宪、司宪、护宪,执政党自身必须在宪法范围内活动。

其次,宪法之治以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要义。宪法以对国家权力的构造、配置和限制为核心内容,以保障、增进公民权利而达至有尊严的生活为终极追求。依宪治国就是要制约权力专横,防止权力腐败。宪法可以借由公民表达与民主选举,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财税立宪及其实践,打造廉能政府;依凭司法机关严格依照宪法行使职权,形塑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同时,宪法还可以把人民当家做主、自由自主支配生活的诉求制度化、法治化,经由对宪法的忠诚和恪守,达至宪法爱国主义的时代共识。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最后,宪法之治构建权利保障法治化的立法模式。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在宪法框架内,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这就为执政党治国理政和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宪法思维统领改革共识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表明,法治成为当下最大的政治,而“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的广泛共识,又将法治思维的核心定格在宪法思维上。这就要求从宪法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宪法思维统领改革的社会共识,通过宪法治理解决法治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依宪执政达至良政善治

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履行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强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依宪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必须坚持在依宪立法的前提下,实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立法工作,要坚持以宪法思维布局立法。宪法并非单纯的法律文件,它更代表了一种国家精神,不断完善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发挥宪法在立法体系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为内核,回应宪法保障人权的历史使命。

依宪行政推进行政法治

在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的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由此,依宪行政的理念将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深化与升级。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宪法是各级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最高准则。依宪行政,不仅要求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内,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还要求在宪法所确定的权力结构模式下,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依宪司法改革司法痼疾

确保司法公正的核心在于依宪司法,通过宪法实践回应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保依宪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应建立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探索实行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如此等等,通过认真实施宪法,依宪司法,祛除司法地方化、行政化顽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人民日报:“四个全面”: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

人民日报:“四个全面”: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

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强调“四个全面”协调推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必将进一步推动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大发展,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深刻认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不断开拓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升的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把握治国理政的若干重大关系,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思考谋划治国理政一盘棋,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部署。“四个全面”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

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由大向强,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关键一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课题。由大向强可谓“树大招风”,越是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同时,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用几十年解决西方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问题。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这些都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能更好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坚持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以全面从严治党来强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开启接续打造“中国优势”的新篇章。无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继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以“中国奇迹”的升级版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核心都在于完善“中国模式”,打造和增创“中国优势”。“四个全面”是将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的大手笔,特别是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牢牢把握“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与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我们应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全面准确地掌握其精髓要义和逻辑关系。

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深化理解“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 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共同支撑和推动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作为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整体,一是统一于“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都离不开“四个全面”的协调共进。抓好“四个全面”,就能形成“四个伟大”联动的时代洪流。二是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涵括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统揽了治国理政的全局。三是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既是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打造中国优势的大棋局,又是中国进一步拥抱世界、引领时代的大棋局;统筹好“四个全面”,“中华号”巨轮必将在世界大潮中行稳致远,驶向胜利彼岸。

着眼实现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务实的工作举措,戮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落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仅是工作部署的创新,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应树立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加强各方面的配套和衔接,注重整体效果,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树立“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各地各级和各系统各单位推进“四个全面”的工作要在中央和上级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与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一致起来;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阶段性工作的基础上来谋划,力争在摸清暗礁、认准规律、取得共识后再推开全局的工作。树立激发活力与保持定力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勇于进取,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又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切实把积极与稳妥、有力与有序、蹄疾与步稳统一起来。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面对世所罕见的改革攻坚任务以及大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领导干部要像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时刻以党和人民为念,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为念。面对利益固化藩篱、体制机制顽瘴痼疾和既得利益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的积弊,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坚持党性原则、勇挑千钧重担,做到大是大非面前敢亮剑,歪风邪气面前敢斗争,矛盾问题面前敢攻关。强化问题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四个全面”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近年来,党中央通过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军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等组织,加强对“四个全面”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集中统一领导。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汇报工作。这是保证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性安排,是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制度创新,对党的各级组织统筹“四个全面”在本地本级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第四篇:“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创造

“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创造

1978—2049,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今天,我们已经行进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中点。行程过半、任务过半,但接下来的征程更加艰辛、任务更加繁重。这对已执政66年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提出了重大考验。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如何应对历史考验、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彰显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

确立改革发展新坐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习近平同志立足时代发展制高点,穿透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洞悉当今世界发展必然趋势,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新时期改革发展确立了新坐标。

推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努力推进改革与发展,加强对外开放交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发展理念和成果;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元素。当代中国,经过30余年不懈奋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中,前两步战略目标已如期成功实现;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引擎,我们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迈进。

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与险在增多。从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看,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发展面临突出矛盾和挑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阶段、胜利在望,但仍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改革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迫切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向纵深推进,但法治建设与现实需求和人民期待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繁重,团结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艰巨。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在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积极顺应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鲜明确立推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我们党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科学理念和成功经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智慧与时偕行的系统整合、集成创新;直接针对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回应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运用和具体体现。

设计治国理政新方略

如果把历史喻为一部以时空为经纬而渐次展开的书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史的一篇大文章。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这篇大文章继续写下去、写精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战略抓手。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强调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深化和丰富“中国道路”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强烈的道路自信。系统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围绕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进行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部署和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与具体设计,都紧密围绕“五位一体”来展开;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则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根本保障上对“五位一体”进行深入部署。同时,“四个全面”对“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进行了创造性地拓展和深化,既有目标也有举措,既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新形势下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部署。

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回答的三大基本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强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内促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对外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三大基本问题作出新诠释、新解答,是新形势下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设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制度现代化这一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新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在时间上与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步,而且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一项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直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全面从严治党,则从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高度,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的有机统一,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

开启民族复兴新征程

善谋全局者方能兴一域,善谋长远者方能驭一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清晰勾勒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向我们展示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壮美画卷。

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现在,全面小康已进入“决战”阶段。如何尽快破解难点、补齐“短板”,直接关系能否决战决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科学回答了这一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它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抓手,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组织领导保障。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提出扶贫攻坚的一系列科学理念和举措。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任务,为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决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指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全面从严治党„„目的都在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同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一系列战略举措,也紧紧围绕如期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展开。可以想见,随着“四个全面”协同推进,随着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之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第一个百年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举措,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大战略目标,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只要“四个全面”协同发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持续获得实践成就的坚实支撑。

第五篇: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之三、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2年12月31日)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____________

*这是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3年11月9日)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现在,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4月20日,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愿望,抓住了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普遍表示赞成。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

议题确定后,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刘云山[3]、张高丽[4]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市领导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

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从反馈情况看,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共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整理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

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这里,我想就全会决定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介绍一下中央的考虑。

第一,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这次讨论和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方面提出,应该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考虑各方面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中央认为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当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二,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全会决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全会决定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同时,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全会决定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包括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这些举措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合理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发挥作用。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5]。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现行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6]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对实现政府财力增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已经不完全适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完善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不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与财税体制不健全有关。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之一。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

全会决定提出,要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这些改革举措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财税体制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逐步到位。中央已经明确,要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第四,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会决定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主要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主要是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关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全会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统一战线[7]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第六,关于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司法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

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新举措,包括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等等。

这些改革举措,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关于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反腐败问题一直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问题。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

全会决定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进行了重点部署。主要是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明确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体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规定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这些措施都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八,关于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

从实践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

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

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目的是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第九,关于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而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是当务之急。

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针对这一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

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这就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第十一,关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

全会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三、关于讨论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这次全会的任务就是讨论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案。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要求。

第一,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当前,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期待很高。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行动最有说服力。中央决定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个有利契机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是一个战略抉择。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

第三,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8]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____________

*这是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的说明

注 释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见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3]刘云山,1947年生,山西忻州人。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4]张高丽,1946年生,福建晋江人。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5]“两个毫不动摇”,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分税制,是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模式。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从而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范围。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和地方的收入体系。中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

[7]统一战线,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政治联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为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士所结成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和爱国主义统一战线。

[8]见陈澹然《寤言》卷二《迁都建藩议》。原文是:“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

来*

(2013年11月12日)

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这里,我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第一,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

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2]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0多年来,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次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这样讲,并不是说就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4]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六,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5]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____________

*这是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注 释

[1]见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2]“六个紧紧围绕”,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4]见《论语·季氏》。《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其中间有孔子弟子的对话。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5]见王符《潜夫论·释难》。王符(85?—163?),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哲学家、政论家。

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

(2014年2月7日)

布里廖夫[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您本人担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请问您的执政理念是什么?中国下一步改革重点领域是什么?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前景?

习近平:这是关系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至今已经35年多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前进。我们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认为,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同过去相比,中国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要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改革的进军号已经吹响了。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集中力量推进改革,我们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我本人担任组长,任务就是统一部署和协调一些重大问题,再把工作任务分解下去逐一落实。我把这叫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我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只要我们紧紧依靠13亿多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立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布里廖夫:您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快一年了,领导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您的感受是什么?您个人有哪些爱好?最喜欢哪些体育运动?

习近平: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我曾在中国不同地方长期工作,深知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谈到爱好,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你知道,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比如,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说到体育活动,我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游泳我四五岁就学会了。我还喜欢足球、排球、篮球、网球、武术等运动。冰雪项目中,我爱看冰球、速滑、花样滑冰、雪地技巧。特别是冰球,这项运动不仅需要个人力量和技巧,也需要团队配合和协作,是很好的运动。

____________

*这是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答问的一部分。

[1]布里廖夫,即谢尔盖·布里廖夫,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

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

国家的能力*

(2014年2月17日)

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我们在学习宣传全会精神上还要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认识基础。在学习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在贯彻落实上,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____________

*这是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要点。

注 释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下载好-(讲稿)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讲稿)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