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城新闻
即墨千年古城规划图出炉:4700户居民拆迁
即墨千年古城规划图出炉 4700户居民拆迁 即墨千年古城规划图出炉 4700户居民拆迁 即墨千年古城规划图出炉 4700户居民拆迁
早报持续关注的即墨古城片区改造工程又有喜讯传来: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改造初步效果图新鲜出炉,返璞归真的古代建筑设计,成为市民热议话题。古城改造将以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即墨老县衙为中心,建设一座古香古色的千年古城,改造范围内60多处百年古建筑被划为保护区保留。改造后,即墨将恢复千年商都的模样。目前在古城区居住的4700多户居民已经开始抓阄分新居。
古城规划图引关注
“这就是将要建成的古城区模样,这上面的街道和建筑,和古代的一模一样,到时候即墨就会成为青岛北大门最大的古城风景区了。”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即墨中山街与东关街交界处的即墨古城片区改造工程指挥部,刚出炉的古城初步规划效果图摆在大院内,供市民观赏并提建议。一幅幅带有古典韵味的效果图,一下子将即墨这座古城又带回了千年之前。记者注意到,古城设计效果图上有古街牌坊、古代小酒楼、茶楼,还有古城楼、商铺、钱庄等。
“这只是古城初步的规划效果图,将来也许会根据新的情况对规划进行修改。”指挥部工作人员说,初步规划图刚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居民的目光,大家都非常期待即墨古城能快点建成。据介绍,古城核心区以保存完整的即墨老县衙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一个占地约400亩的古城区。
记者了解到,在古城改造中,即墨将依据大量的古城老照片和历史记载等史料,按照原来的古城模样进行建设。具体的规划及效果图将会统一发布,整个建设的周期预计为3年。
居民抓阄分新居
除了古城核心区建设外,在这里居住的4700多户居民将全部回迁搬进新楼。据介绍,涉及古城区改造的居民区将设计建设专门的回迁居民安置区,从上周开始,居民分房抓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原来的即墨中山街众多商铺已被拆掉。
“今天抓阄分房,心情格外高兴。”古城片区居民杨先生告诉记者,此前他一直住在破旧的平房里,盼着住上楼房已经盼了40多年了,现在心里非常兴奋。据悉,6个安置区的抓阄工作将持续12天,整个抓阄过程完全公开,专门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代表共同监督。
60多处古建筑将保留
据介绍,即墨有六七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有25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有1400多年的建城史,有600多年的海防史,更有自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商业发展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记者在拆迁区域内看到,古城区有不少房子都是古香古色,上面还有很多精美的雕刻,砖瓦虽然历经多年风雨的洗礼,但是仍然保存完好。
记者注意到,在拆迁现场,许多古建筑上都写着很大的 “保护区”三个字。据古城片区拆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古城在拆迁时不会简单地用推土机一推完事,对于需要保护的地方,会用手工一点点拆迁,对有价值的砖雕瓦将会有选择地统一编号,再用于古城重建,保证古城原貌。即墨文化部门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跟随指导,以防止破坏有价值的文物。此外,禁止任何个人和单位在古城拆迁中擅自拿走或破坏文物,包括古城的一砖一瓦。另外,古城改造工作中,他们还将60多处具有古建筑风格的老式建筑完整保护起来。据即墨博物馆专家介绍,这些古建筑最古老的算是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即墨老县衙。另外,像清代的五福巷等百年古建筑,也将得到很好地保护。
古城千年历史将“进城”
记者了解到,即墨历史悠久,自隋朝建即墨城,历经明清的发展、民国时期的变迁,具有14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一座具有众多古建筑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也必将成为未来即墨城市发展一笔宝贵的财富。
古城区改造前,即墨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演变、建筑分布、历史人物、民俗文化、经济兴衰、实物征集六个方面,其中,历史演变包括古城区的四至、规模、整体布局情况、老街规模、历史传承、隶属关系等内容。建筑分布包括古城区以前古建筑的规模、整体布局、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建筑特点、建筑匾额、楹联、附属物、标志性建筑包括县衙、古牌坊数量及规模、老胡同、庙宇、作坊、商铺、教育、教堂等;现存古建筑的规模、数量、分布、权属;现在古城区的建筑情况。历史人物方面包括即墨县令及其传说故事;与古城有关的名人及其家族变迁。而这些人文历史史料,都将纳入古城规划建设中,并编辑古城历史文化书籍,制作古城三维动画,展现古城历史演变。
名词解释
五福巷
五福巷又名当铺胡同,原为道光年间一名姓丁的黄县人开办的当铺和钱庄,主要典当衣物、首饰以及生产资料等。1921年左右,因兵荒马乱,无法经营典当业而关门停业。后被5家富户购置,按统一格式改为民居,巷内的建筑模式和形式基本相同,大门内有两处院落,各立门户,称五福巷。
老县衙
坐落在即墨城中山街东端路北立法街29号的市博物馆后院。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迁城立衙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了。历经沧桑,城内的古建筑大都随岁月的流失而烟消云散,惟独县衙的一至三堂幸存下来,成为山东省唯一能看到的三堂老县衙。
陈伟:台儿庄古城要上市
2013年8月5日上午,台儿庄古城重建竣工汇报会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术平,市政协主席邓滕生,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蒋英建,市委副书记梁宪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宝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邵军,市委常委、秘书长孙欣亮,枣庄学院党委书记胡小林,副市长霍媛媛,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付廷安,市政协副主席刘玉冰,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发改委主任杨建国,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朱国伟,市政府党组成员、市财政局长尹克同出席。
会议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台儿庄古城重建的工作成绩,研究部署了下步古城建设发展的重点任务。陈伟、张术平分别作了讲话;邓滕生、蒋英建、梁宪廷就古城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张宝民主持会议;市财政局、台儿庄区和古城管委会负责人就有关工作作了汇报。
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古城重建现场。台儿庄古城重建是全市服务业发展战役的龙头项目。2006年底,市委、市政府叫停古城旧址的房地产项目,遵循“留古、复古、扬古、用古”的原则,启动了台儿庄古城重建。经过三年考证策划、四年建设运营,古城两平方公里核心景区全面竣工,现已成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被评为5A级旅游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
陈伟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古城重建的成绩。他说,对于任何一个新生事物,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用辩证的思维来评判,古城也是这样,其成效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历史来验证。如果没有古城,枣庄的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对台交流、城市形象和凝聚力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台儿庄古城已经成为枣庄人民长期受益的项目,凝聚着全市上上下下、方
方面面的心血和汗水。
陈伟指出,古城竣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意味着古城发展新征程的开始。要围绕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的核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位,按照省里提出的打造“转型发展高地”、“文化传承高地”的要求,着力在上市、立法和申遗上下功夫,推动古城永续发展。一是瞄准上市目标。要抓住国家和省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争取古城三到五年实现成功上市。二是抓好立法保护。省人大即将正式出台《台儿庄古城保护管理条例》,既能为古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也能避免因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人为破坏。三是加快申遗步伐。既可以依靠大运河申遗,也可以借鉴华沙重建申遗的做法,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更高层面推
动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陈伟强调,当前要围绕上市目标,重点抓好四个关键环节。一要抓运营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尽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经营、财务制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继续引进一批专业人才,打造属于古城自己的高层次管理团队。二要抓市场开拓。目前古城还处于市场培育期,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把门票等收益更多地用于市场开拓上。要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大客户、高端人群的宣传促销,抓好高铁沿线城市、港澳台及国际市场的开拓,抓好网络营销、电子营销等手段创新。三要抓好业态招商。同步推进业态招商与市场开拓工作,特别对景区、城区、度假区的业态,要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四要抓好配套完善。围绕打造“大古城”,既要抓好文化产业方面的配套,丰富文化内涵;也要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配套,提升城
市形象,与古城相得益彰。
张术平在座谈时指出,台儿庄古城重建坚持高水准规划设计、高品位施工建设,打造了服务业发展的精品工程;坚持边建设边开放,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齐心协力抓运营,成为文化旅游业的新亮点。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加强管理,不断发扬光大。
张术平强调,台儿庄古城基本建成后,要按照市场化的理念抓好管理和运营,建立规范的、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运营模式,切实发挥古城的最大效益和龙头示范带动作用。
要抓好景区建设用地的运营,继续加大市场营销和投入力度,强化专业市场营销队伍建设,保持景区营业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要切实抓好内部管理,不断降低运营成本,向管理要效益。要切实抓好古城内商业业态的引进和培育,进一步丰富古城旅游内涵、加强商户服务、提高经
营效益。
就抓好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试验园建设,张术平要求,一要科学论证和制定好园区的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园区建设发展规律,进行专业论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定位,严格规划审批,确保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二要积极稳妥地选择园区建设项目。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考虑园区建设和项目效益,按照园区规划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工作。三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借鉴古城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明确建设运营主体,搞好建设资金配套,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加快建设、健康发展。
与会人员对古城重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古城是一个奇迹,是城市转型的一个标志,是我市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古城重建规划水平高,建设精益求精,运作模式和运营方式新,在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就业富民、提振群众信心、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金饭碗”,必将对枣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耿彦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六个走向
作者:耿彦波 来源:学习时报 2012-10-15 第08版:领导论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大同作为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一直积极探索和寻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和发展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最为珍贵和稀缺的资源是它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看得见的只有物化的文化遗产,而几千年的文明史,失去的东西比保存下来的多得多。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的脚步,有文化遗产才有今天展示古文明的可能。大同古城中一片片历史街区、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贮存着城市的文化信息,见证着城市的历史足迹。大同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宏大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六个基本走向”的大同模式。
一是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
旧城改造是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最锐利的武器。旧城区是城市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是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范畴,但往往又是房地产开发争夺的黄金地段。在市场经济时代,衰落的文化古城远远不是强势的商业文化的对手,伴随着“隆隆”的推土机声,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值得深思的是,许多建设性破坏是在“名城保护”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2006年,某院校为大同文化名城所作的保护规划,城墙周边作为名城保护建控地带许可建设多层建筑。正是有了这种“理论”的支持,才有地方政府和企业放开手脚的大规模破坏性建设。旧城改造,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2008年,大同市政府废止了“旧城改造”的提法,代之以古城保护的先进理念。政府发布通告,勒令古城保护范围内的旧城改造项目全部停工,60多个开发改造项目被紧急叫停,古城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保护,就是坚持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一切以保护文化遗产为纲,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遗产的文化基因,首批启动的保护项目有华严寺、善化寺、清真寺、法华寺、文庙、关帝庙、纯阳宫、帝君庙、代王府、城墙等建筑群体,对这些建筑群保护范围内的破坏性建设全部拆除,一点一滴地扩大和保护城市记忆的特征。二是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单体,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割断了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一处处文化遗产就沦为“文化孤岛”。城市和人一样,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生命,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是深厚,生命体系越是完整。正如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母体遗传信息的传递一样,文化名城也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环境氛围。建筑是人创造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渗透到建筑里去了,它就是一个有灵魂的人,用自己的生命诉说历史。一座形单影只的古建筑,周围都是新建筑,“十面埋伏”,那么大的压迫感,它的呼吸很困难,生存也很困难,持续发展更困难。因而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层次、第一标准、第一境界、第一规范应当是整体保护,包括文化遗产的文态,生态环境,这也符合国际惯例。像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德国的吕贝克,中国的平遥古城等,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一个拥有完整历史风貌古城的城市,才是一个伟大的城市,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近5年来,大同致力于保护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范围北至操场城街,南至北都街,东至御河西路,西至魏都大道,面积约4.8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没有建设控制地带、没有环境协调区,全部划定为保护区域。该区域内对古城风貌造成严重破坏的多层建筑,全部列入拆除范围,目前已拆迁影响古城风貌的违法建设近千万平方米。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全部划定为保护对象,尽最大可能保留其历史文化信息,恢复古代水平城市的基本格局。有人提出异议,这样拆迁是否成本太高,会造成社会财富的严重浪费。其实,大同古城保护范围内的多层建筑基本为垃圾建筑,是人居环境极差的危房,无论搞不搞古城保护都在拆迁改造范围,区别只在于拆除出来的城市空间干什么,是用于古城保护,还是用于商业开发。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才是最大的浪费。一个政府最怕的是目光短浅,没有理想,只考虑眼前显性政绩和经济增长指标,缺乏长远历史眼光。短期的行政行为,会毁掉一个城市的价值。三是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期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夹缝中徘徊,剪不断、理还乱。为了保护,我们划定了保护范围;为了发展,我们划定了建控地带。殊不知,正是建控地带的规范,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被肢解,厚重的历史文化气场被击碎。我们一直试图找到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但无情的现实一再告诉我们,这是水中月、镜中花。在一个仅有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区,保护与发展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早在50年代,梁思成和陈占祥先生就提出北京古城保护的“梁陈方案”,即保护古城,另辟新区,把保护放在古城,把发展放在新区。可惜历史的误会让“梁陈方案”与古老的北京擦肩而过,给中华民族文化保护留下沉重的历史遗憾。2008年年初,大同提出“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名城保护基本思路,正是梁思成先生那永远闪烁着时代光辉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实践。立足古城搞保护,跳出古城求发展,把保护与发展分开,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寻求两全其美、互利共赢之路。可以这样讲,大同是中国目前唯一真正意义上按照“梁陈方案”保护古城的城市。
有人说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每个时代都应当在城市发展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忆,因而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可以有现代建筑的足迹。这种貌似正确的理论,往往把我们引入歧途。作为一个消逝的时代,历史传统建筑遗存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们拥有的,别人永远不会有,物以稀为贵,正是城市价值的独特体现。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古城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我们为什么非要和老祖宗较劲,在狭小的古城塞进今天的记忆,去干破坏古城历史风貌的蠢事呢?登高望远天地宽,我们应当以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和空间尺度,去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传统的记忆放在古城,把现代的记忆放在新区。古城是纯粹的古城,新区是纯粹的新区,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一个古、一个新,两者产生强烈的对比,对比形成强烈的冲突,冲突产生强大的文化张力,张力形成城市的文化魅力,这种魅力震撼你的灵魂,给你带来深刻的思考和绚丽的想象。
四是从文化造假走向修旧如旧。
时近60余年,在文化遗产遭遇巨大建设性和自然力双重破坏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正确的文化名城保护之路是当务之急。应当看到,中国与西方建筑是有明显差异的。从物质结构层面看,西方以石头结构为主,残垣、孤柱可以露天保存,展示残缺之美。中国以砖木结构为主,屋宇残破不堪难以保存,不加修复就会彻底毁灭。从文化审美层面看,西方以单体高大雄伟取胜,中国以群体神韵意境见长。单体孤存,没有群体连续空间背景,无法体现传统建筑之美。这无论从故宫群体,还是晋商大院、平遥古城,都能找到很好的例证。但大规模修复,又会触动禁止复建的底线,影响文化遗存的原真性,蒙受“文化造假”的责难。其实,文物保护自古以来就有经常保养、局部维修加固、重大修缮和复原重建等方法,这样才使许多重要的建筑得以传承下来。范仲淹一篇千古传颂的《岳阳楼记》,记载的就是庆历四年春(1044年)对岳阳楼重修的盛事,以及由此引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现存之岳阳楼又为清代重修,否则一千多年久远的历史信息就会消失。罗哲文先生讲现存的古建筑90%以上都是经过维修加固,或重大修缮,或重修复建的。可以这样讲,没有历代的修缮、复建,就没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别“文化造假”与“修旧如旧”,不能把文物“修旧如旧”正宗传统方法,不加辨析,笼而统之斥为“文化造假”。
大同在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和修复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坚持四个基本方法:一是考证充分。在大量考古发掘、信息收集、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寻找历史的依据,传承历史的信息,坚持没有历史依据不设计,没有专家论证不开工。二是遗产本位。文化遗产属于哪个朝代,按哪个朝代的营造法式进行重大修缮、重修复建,不能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三是“四原”保存。在修缮、重修、复建中,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四原”是鉴别文化造假与修旧如旧的试金石。“四原”又以原来的建筑材料为核心。中国有史以来的传统建筑大都为大木构架,砖木结构的传统作法即为修旧如旧,钢筋水泥的现代制造即为文化造假。四是浑然一体。基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价值和审美要求,梁思成先生提出了与《威尼斯宪章》古迹修复可识别性原则不同的主张,修补部分最好要与原貌相协调,新旧浑然一体。我们在古城修复中遵循梁思成先生这个贯穿了中国几千年传统建筑修复的规则,坚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整体性的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学价值。
五是从文化包袱走向产业创新。
文化名城屡屡遭遇建设性破坏,来自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就是认为低矮破旧、苟延残喘的老院,饱经沧桑、满脸皱褶的老脸,功能缺失、狭窄弯曲的老巷等等,都是城市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包袱,花钱保护,成本昂贵,代价巨大,得不偿失。在利益的比较与权衡中,向文化遗产挥起了“屠刀”。这实质上是把“珍珠”视为“垃圾”,老是资本、资格,老是漫长岁月留下的年轮,是风雨雷电留下的残迹,是朝代更替留下的印痕。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认识价值、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世界上不乏以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成功的国家和城市。日本的京都、奈良,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除了文化旅游产业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什么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富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座完整历史风貌的古城,价值连城,胜过黄金,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明天的希望。大同在名城古都的保护中,孕育着一个文化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战略,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四位一体。文化资源永远不会枯竭,在保护中发展,可永续利用,持续不断创造价值。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优势,它是文化理想的旗帜,历史情怀的表达,民族精神的象征。站在名城古都,就是站在伟大与神圣的脚下,子孙后代可以从它身上不断汲取更多理想的养分、精神的能量和文明的情愫,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六是从个性泯灭走向特色张扬。
全球化带来城市发展的趋同化,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大同力求在大规模的急速的城市化运动中,不被平庸的浪潮所淹没,而是张扬自己的个性特色,走以特领先、以特取胜之路。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观中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又是构成城市形象的精神和灵魂。大同古城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优势,这是大同最高贵的价值所在。从官衙王府、寺庙宫观、雕塑石刻、壁画造像、民居街巷,到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民间工艺、戏剧表演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夜以继日地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变迁,承载着城市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信息,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面孔和文化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震撼。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城市中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文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特的个性。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文化擦亮城市面孔,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思想决定城市战略。“一轴双城”的个性和特色,将成为大同城市的真正魅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座饱经千年沧桑的完整古城,延续着曾经的辉煌,传递着历史的回响;一座充满创造活力的现代新区,熔铸着时代的精神,塑造着城市的品格。这就是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用文化打造的大同。大同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中国古都,天下大同,一个文化和精神的高地,一个充满文化自信、阔步走向未来的理想城市。(作者系山西省大同市市长)
第二篇:古城灯会
古城灯会
远东一小五年级一班钟梓宣指导老师:李娜
2012是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听说今年曲江大唐不夜城的灯会以龙为主题,所以我总是不停的对爸爸妈妈说要去看灯展。最终我们全家总动员去了大唐不夜城。
当我们的车缓缓开放大唐不夜城,就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节日气氛,到处是张灯结彩,人潮流动,热闹非凡。下车后,我步入大唐不夜城。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灯是“龙迎新春”,只见两只可爱的卡通龙站立在两个吉祥娃娃的两侧,正中一个大大的“春”字灯,让人们感受到喜迎春节和春意盎然两种含义。往前走不远我又看见“二龙戏珠”。两条活灵活现的龙,足有10米长,龙头高抬,看着正中的绘有祥云大龙珠,似乎在想怎样带着龙珠飞向天空。接着我又看了“龙年吉祥”、“送财龙”、“龙年快乐”等等非常漂亮的龙灯,让我不断感慨做灯人的心灵手巧。灯展看完了,我带不依依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车在五光十色的树灯中间穿行,我的心却在不断回顾西安的变化,我发现西安不断在进步,不断在发展,我坚信西安终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知名的古都,我为西安感到骄傲。
第三篇:古城通讯
艺文学院“调研山东”暑期社会活动台儿庄古城
文化产业研究暨“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活动顺利结束本站讯为响应省团委“调研山东”活动的号召,本着向自己专业靠拢为目标,研究成功旅游景点文化产业,增强省内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培养具备坚实的艺术理论与文化遗产管理理论基础的文化人才。7月10日,为完成这个既定目标,的带领下,来到全国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台儿庄古城进行学习考察。台儿庄古城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历史,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唐代即建有准提阁,历史上是一座风景秀美的运河古城,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再现了当年“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台儿庄古城运营仅一年多,就迎来200多万中外游客。去年,全市以文化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幅达32.7%,是二产的2倍;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80%得益于文化产业带动。据悉,台儿庄古城重建前,枣庄市没有一辆旅游大巴、没有一个地接导游,现在全市有105辆旅游大巴、1400名地接导游,新增宾馆78家,已建、在建五星级酒店10家。今年上半年,在文化旅游业的带动下,枣庄市住宿业、餐饮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8%、21.5%,占经济结构27%的服务业贡献了全市46%的税收。这些无疑都是文化产业工作成功开展所带来的。
历史上的台儿庄曾是一座商贾云集、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古城内有许多可以发掘与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像建筑艺术,各地商人纷纷在古城建造各地有特色的住宅,如江南园林式住宅,福建商客住宅等等。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鲁南花鼓、运河号子等,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0项,都在古城有所体现。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即鲁南皮影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即鲁南花鼓、运河船号,其中鲁南花鼓在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获得银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0项。共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游艺、传统节会、传统体育与竞技12个大类。
通过这次调研山东的举行,使团员们对山东的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次调研活动紧贴艺文学院学生所学专业,使得参与的团员们收获颇多,团员们表示,一定会将在这次调研中所得的收获告知其他同学并应用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这次活动更加有意义。
第四篇:天水市新闻摄影学会赴吴砦古城进行摄影采风活动
天水市新闻摄影学会赴吴砦古城进行摄影采风活动
8月9日,天水市新闻摄影学会组织我市部分新闻摄影工作者、摄影爱好者四十余人,前往麦积区三岔乡吴砦古城进行了摄影采风活动。
早上九点半,采风组一行首先到达三岔乡北峪村的安定团结桥取景拍照。北峪村的安定团结桥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座悬空于渭河之上的铁索吊桥,是四十多年前渭河两岸三四个村子数千村民来往的唯一通道,也是三岔乡境内唯一一座吊桥。在建吊桥之前村民都靠摆渡过河,吊桥的建立极大方便了附近村民的来往和生产生活。
雨后的清晨,吴砦古城青烟缥缈,半山腰的白雾此消彼长,一层绕着一层,格外的美丽。上午十点左右,采风组一行顺利到达吴砦古城。在听完三岔乡工作人员小陈对吴砦古城的介绍之后,大家先后到达吴砦城隍庙、水陆寺、东城门、古城墙、秦岭河畔磨湾回民自治村、闫氏族谱、清末民居等历史文化代表景观、实物取景摄影。
吴砦古城始建于宋金对峙之际,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南可通汉中、东可进长安、西可到兰州,故有三岔之名。清代乾隆年间设三岔厅,为县级单位,长官由秦州州判兼任;直到民国时期还保留此建制。吴砦古城由军事要塞吴寨到行政建制为三岔厅,迄今已有八百六十余年的建城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地曾出土陶罐、陶壶、骨针及古人类用火灰层,据专家鉴定为仰韶文化遗迹,距今五千年左右。
下午两点左右,采风组一行来到了三岔乡佘家门碧玉沟省级森林公园,体验原始森林的幽静和优美,感受秦岭山水的雄伟和温润。途中,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采风组有幸看到了大沟河明清古栈道遗址及摩崖石刻。在碧玉沟省级森林公园,青山绿水深深吸引了采风组一行,沿大沟河一路前进,绿树丛荫,清水绕山,鸟语花香,景色十分诱人。
近些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足本地实际,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主打生态旅游牌,积极开发本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吴砦古城为依托,投资巨额资金修复古城历史文化建筑,取得了积极成果。(郭彦龙)
第五篇:古城小学发展规划
古城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5年—2018年)
古城小学创建于1952年,学校秉承“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坚持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精神,通过规划的实施,学校在德育、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价等领域积极进行探索实践。现本校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立足使每个孩子都成才”为宗旨,坚持“全面育人、均衡发展”的理念,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古城小学2015—2018年三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整体概况
古城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802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目前,学校有学生计算机室、体育器材室、美术教师、音乐教室、少先队科技活动室、仪器室等功能教室。学校专任教师16人,其中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1人;中级职称有14人;大专学历8人,本科学历8人。
近几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良好的校风和较高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青睐和赞扬,学校获得“教学成绩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二、学校发展优势分析
1、外部条件分析
(1)周边环境良好,外部关系氛围和谐
学校地处三个村子的中心地带,方便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学校与周围村庄在社区活动、敬老爱老、场地支援等方面交往频繁,与友邻关系融洽,互动良好,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生源状况总体良好
学校近几年接收新生150人,主要是东古城村、西古城村、南古城村和高家村的适龄儿童,生源比较稳定。近几年家长们已逐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普遍对教育都很重视。从总体来看,生源逐年递增的速度非常之快。
(3)教学设施齐全
校园占地面积48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总投资XX万元。主教学楼一栋,教辅楼一栋。教学楼东侧有占地120平方米的操场(内有足球场、乒乓球台)。学校班班安装电子白板和小媒体教学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无线网络和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同时学校各类辅助教室配置齐全,拥有各类艺术、科技等功能教室6个,包括藏书10000多册的图书室和师生阅览室、信息技术教室、美术室、科技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音乐室、仪器室。拥有教学用计算机40台(10人/台),图书生均25册,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器材和仪器设备均按标准配备齐全。总体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是少年儿童求学的乐园。
2、内部条件分析
(1)学校管理科学高效。学校规章制度健全,落实到位,规范、有序、民主的管理方式体现依法治校的教育思想,在德育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管理、课程管理等方面建立体现以人为本、追寻校本、讲究成本和精细管理的管理制度。
(2)德育管理方面: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德育功能,系统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3)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如建立了一整套的骨干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将一批优秀教师纳入学校骨干培养规划中,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名师工程。
(4)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一方面学校以常规管理制度为依基础,规范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实践常规管理创新活动,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3.师资队伍雄厚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人数18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职工2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人(占6.25%),中级职称者13人(占81.25%),未定级者2人(占12.5%)。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毕业8人(占50%),大专毕业8人(占50%)。
几年来,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一支崇尚师德、钻研业务、潜心从教的较为优秀的教师队伍。现对学校的师资优势分析如下:
(1)年龄结构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整个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成正态分布。25岁至45岁的教师有13人,占了专任教师的81.25%。这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这些教师不仅充满活力,有充沛的体力,是最有可能发挥其工作潜能的阶段。
(2)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我校教师在课余时间,专注提升自身学历及知识素养。积极参加各类教师培训。
三、学校发展面临问题
(一)生源存在流失现象。周边私立学校较多,加之学校距离县城较近,因此学优生存在流失现象。教师有顾虑,家长有担忧,学生难管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学困生占有一定比例。全部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跟不上,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较低,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
(三)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尽管学校能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求,担仍存在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如学校在乡村中间占地面积不足,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校园围墙有待加高;仪器设备仍有较大缺口,图书报刊有待补充。
第二部分
学校办学理念、目标
一、办学规划
我校以“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尽力实现每个孩子的差异发展、培养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创建每一门学科的特色发展。
优质的教育是促进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的教育。我们要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管理机制、教育策略等方面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系统,以学校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和教育教学现代化促进形成适合古城小学特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二、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久、起点低、发展时间长的农村公办小学,通过多年的实践,学校确立了以“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不断完善学生差异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思想。在新三年中着力凸现以下办学理念:
1、学校精神: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的精神。质朴务实是古城人的风格,多年来古城人以质朴无华的气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培育每一位学生;而开拓进取是卓越发展的前提,是学校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几年来,学校努力挖掘内外部的资源,因地制宜,改革创新。
2、办学的核心追求: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学校的办学及教育行为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校不仅将学生视为“学习者”和“教育对象”,更是可亲可爱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到学校里来度过六年时光,我们希望每一个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获得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获得主动的、富有智慧的生存方式与学习方式,获得蓬勃的生命力量,实现生命的幸福成长。同时也是希望由此开始孩子能拥有和谐、美好的人生。
三、办学策略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树立培养目标,在“诚朴求是,学以致用”的校训指导下,营造“求真创新,崇德务实”的校风;营造“勤勉求精,敬业爱生”的教风,营造“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学风。
四、办学目标
坚持走“内涵发展,文化办学”之路,以“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着力营造“和•美”校园文化,打造学科教育品牌,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跨跃式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管理科学、队伍优化的现代化小学。
1.培养学生成为 “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健康人: 2.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规范学校管理、和谐发展。五.目标:
1.2015年9月—2016年8月主要目标 教学工作:
(1)学校通过 听课、常规检查、考核、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评价。(2)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过程指导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保障课堂变革顺利推进的教学常规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3)创新教学常规管理,完善学校资源库,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以综合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或特色项目教学设计,形成特色课程。积累材料,语文组、数学组等力争申报县优秀教研组创建。校园管理及德育教育方面:
(1)在依法治校和民主办学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实践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讲究成本和精细管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2)构建现代学校基本制度,以绩效工资的改革为契机,完善各项考核条例;形成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评价机制;
(3)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运作规范,逐步明晰和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形成共同价值观和发展愿景。
(1)构建“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精彩教育”德育大环境;(5)落实德育常规教育,实施全员德育管理制度,落实学生多元德育评价,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创合格中队。(6)落实素养教育主题德育细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优良品性。
2.2016年9月—2018年8月主要目标 教学方面:
(1)强化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促进有效教学方式的转变,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形成本校课堂教学风格。
(2)优化学校评价机制,推进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组织相关经验总结或论文交流。
(3)拓宽综合实践研究视野,充实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开发校本活动课程,申报精品校本课程。校园管理及德育教育方面:
(1)推进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形成学校和教师自我评价、自主发展机制;继续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达到办公管理现代化,实现数字化校园。
(2)坚持人本、校本和精细管理等现代管理制度的实行,营造“团结协作,优质高效,和美共振”的管理氛围,实现“和谐、发展、品牌”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3)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和班级主题文化建设评比,做好特色社团建设,特色中队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素养教育德育工程,打造个性德育品牌,为学生提升能力,健康成长,丰盈个性搭建平台。
六、主要内容及目标解读 1.管理目标
(1)深入实践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走向民主化 实现教育民主化,必须走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道路,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未来三年我们将以发展性学校评价制度的实施为契机,完善学校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评价干部制度,做为学校选拔任用中层干部的重要依据;定期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信息,改进学校管理;建立岗位服务满意率评价制度,把班主任工作评价权交给家长,把干部评价权交给老师,把教学评价权交给家长和学生。(2)促进管理走向标准化
随着社会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为保证教育质量的一致和高水平,就要不断巩固的品牌。学校需要建立一整套能够保证优质教育质量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让学校从传统的“人治化”管理走向现代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未来三年,学校在总结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教育的质量标准以及为实现这样的标准需要完成的管理操作过程,以完善学校目标管理体系。
实现“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学校总体目标。2.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师德考核。力争培养1名县级骨干教师或县级学科带头人,2名教坛新秀。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教科研评估、工作目标达成度评估、师德评估等定量评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和名师的奖励,提高承担创新任务教师的奖励,提高超工作量教师补贴。使制度成为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力保障,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继续推进教研组、班主任、课题研究组等相关团队建设,扶持因为有相近的专业兴趣爱好、共同目标而形成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生活品位和工作质量。3.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以“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为宗旨,完善学校“和•美”文化。结合学校管理思路的整合提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校园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激活校园活动文化;开发利用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美化行为、绿化环境、净化心灵,建设书香校园,创建优美校园。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共同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健全办学理念等,突出理念的“和•美”主题;依次是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美”文化的环境内涵;最后是丰富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周和学科活动文化等,建立活动文化,深化“和•美”文化的活动内涵。4.办学特色目标
办学特色目标:着力营造“和•美”校园文化,促进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的教育。
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丰富学科特色课程内容,形成特色学科的校本课程。培养有学校特色共识的教师群体,形成合力。围绕学校特色,规划社团整体工作,新增六个学生社团,分别为书法社团、合唱团、棋弈社团、科技社、演讲社、美术社,各社团定期有序的开展活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学校还积极开展体育节、读书会、棋弈赛等活动,探索特色教育的学科渗透。
第三部分 发展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的讨论与制定,正确引导学校发展方向,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的发展意义,使全体教师自发的在工作中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根据《规划》的工作任务,落实校长全面负责规划实施制及具体分管制,中层部门执行责任制。
(三)制度保障
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指导、检查和调节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教师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督促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后勤保障
协调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关系,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财力支持、舆论支持,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扬民主,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积极营造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
完善校园信息化、现代化、规范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2015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