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意识形态研究方面
1、意识形态内涵、功能、建设的方法论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建设
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政党建设
5、毛泽东、邓小平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贡献
6、国外政党的意识形态分析
7、翻译与意识形态
8、文学与意识形态
9、审美与意识形态
10、广告、艺术与意识形态
11、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12、全球化与意识形态
13、国外学者的意识形态理论(哈贝马斯、阿尔都塞、法兰克福学派、诺斯、齐泽克、曼海姆)
14、网络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15、意识形态与法律
16、教科书(课程)的意识形态化问题
17、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
18、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分析
19、意识形态与新制度经济学 20、加入WTO与我国意识形态问题
21、信用意识形态
22、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23、基层组织的意识形态建设
24、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25、农村(农民)意识形态
26、意识形态与经济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
28、苏联意识形态问题
29、经济特区意识形态问题 30、意识形态管理
31、生物学与意识形态
32、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著作:
1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论意识形态(平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者)
2、意识形态(第10版)——起源和影响
(美)利昂·P·马拉达特 著,张慧芝,张露璐 译/2010年04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作
者:(美)马尔库塞(Marcuse,H.)著,刘继 译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4-1
4、意识形态(第二版)——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作
者:(英)大卫 著,孙兆政 等译 出 版 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5-1 5.、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现代政治译丛第三辑作
者:[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 著,袁久红 等译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1-1
6、意识形态论(修订版)作
者:俞吾金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8-1
7、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作
者:(英)汤普森(Thompson,J.B)著;高铦 等译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2-1
8、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西方学术经典译丛)(全新译本)作
者:(德)卡尔·曼海姆 著,姚仁权 译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9、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作
者:石本惠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6-1
10、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作
者:韩振江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1
11、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作
者:郑永廷,江传月著
出 版 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12、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作
者:牟成文 著 出 版 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9-1
13、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作
者:赵德江 著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1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作
者:赵继伟 著 出 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2-1
15、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作
者:张才国 著
等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2-1
16、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作
者:徐海波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7-1
17、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作
者:黄传新,吴兆雪 等著 出 版 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5-1
18、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作
者:张骥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2-1
19、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作
者: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20、意识形态与外交博弈——兼论中美关系的政治文化逻辑作
者:姜安 著
出 版 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4-1
21、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
者:王晓升 等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22、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作
者:杨立英,曾盛聪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1
23、意识形态与课程——影响力教育理论译丛作
者:(美)阿普尔 著,黄忠敬 译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2-1
24、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作
者:袁铎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1
25、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作
者:陈亚杰 著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6-1
26、意识形态新论作
者:童世骏 主编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1
27、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作
者:张一兵 著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7-1
28、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作
者:朱晓慧 著
出 版 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3-1
29、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作
者:(英)拉雷恩(Larrain,J.)著,戴从容 译 出 版 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1 30、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作
者: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9-1
31、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 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作
者:叶晓璐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6-1
32、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论意识形态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编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33、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作
者:方珏 著,俞吾金 主编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4-1
34、科学的统治: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作
者:(英)富勒 著,刘钝 译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1
3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作
者:杨河 主编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7-1
36、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作
者:郭明飞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37、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教育丛书作
者: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38、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教育丛书作
者: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39、文本意识形态批评分析及其翻译研究作
者:孙志祥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40.“大道理”的逻辑力量-关于科学意识形态精神支撑力的逻辑探索作
者:凡奇 等著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7-1
41、现代政治意识形态作
者:(澳)文森特 著,袁久红 等译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4-1
42、青年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范式: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组织作
者:石国亮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2-1
43、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作
者:田改伟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9-1
44、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研究作
者:吴江 著 出 版 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5-1 45.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作
者:梁建新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7-1 46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作
者:陈晓明 等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9-1 47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作
者:林少雄,陈剑峰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48、
第二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地方,对于国家的未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保障,另一方面,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能够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强党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快更好地成长为社会的核心力量。
**是沿海开放地区的重要城市,在培育人才方面负有重大责任。**高校着眼于当代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建立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合作机制,加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目的在于高校范围内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从而防止各种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错误社会思潮。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并且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本校的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特别是**高校各级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具体行动不断加强对于学校工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一是**高校各级党委认真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高校各级党委都能够担负起自身的职责使命,认真落实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责任,注意观察,认真分析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推动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各项部署和任务的落实;二是**高校各级党委的思想政治性较强,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能够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加强自身责任感,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问题,对**各个高校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高校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指引,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高校的师生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做出自己的贡献,认真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师生在网上加强正能量的传播,传递正确思想,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在朋友圈中认真传播科学防疫知识,讲述抗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传递青春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立德不是养成封建主义道德和资本主义道德,而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更好凝聚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就需要维护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安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当然,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也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大部分高校设定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只有简单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选择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就无法因势利导,使得大学生难以理解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三是重理论轻实践。长期来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对于实践活动态度消极,有一些高校则缺乏实践经费保障,导致无法使所有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实践活动,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还有一些高校应付差事,既没有周密的安排,也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以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二)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上缺乏创新活力。
一方面,部分高校视野狭窄,对于采用创新思维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育形式了无新意,乏善可陈,使学生容易脱离课堂,另一方面,虽然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丰富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但是形式仍然单调,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较强,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三)高校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安全学习有待加强。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教师进行去革命圣地考察学习,通过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引导高校教师针对高校学生的理论困惑,开展教学工作。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视了运用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在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清晰的头脑来辨别是非,还需要精准的预判,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生动活泼,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四)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宣传上容易忽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一是有的高校过于重视硬件建设,对于学校的校风校纪和管理制度缺乏重视,而且对于学校里盛行的非主流文化失去警惕,使得一些强调过分个人主义的非主流文化冲击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二是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正确的思想引领,重视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按照商业标准来刻意迎合学生们的猎奇心理,自然无法发挥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引导功能。三是对于网络舆情不够重视,部分高校缺乏完备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辨别和筛查信息,无法很好地应对校园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导致网络舆情应急处置不当。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
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三个重要课题,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和方式。培养人才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扎扎实实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居安思危,迎难而上,勇担重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尤其是要大力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所以,根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问题,现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和交流。
充分利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资源,加强社会实践的力度和形式,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校园文化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学习,这样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细致的了解意识形态安全的真实状况。高校可以组织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的青年志愿者下乡等系列活动,并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并指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高校还可以与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建立实践基地,让同学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承担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二)重视创新,充分挖掘创新元素。
重视反映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表现形式,顺势而为,加强运用新媒体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传播效果,树立典型人物,宣传典型事件,引导舆论,形成风气,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加强主流思想的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力,应主动加强重大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突出新媒体,创造新方式通过微信、今日头条为代表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为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高校还可以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加强重大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引领力。(三)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修活动,去革命圣地考察学习,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思想,更好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应该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处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沟通,狠抓落实,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网络阵地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高效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应急处置机制,对舆情突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置。(四)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反馈和风险评估机制。
一旦高校出现意识形态危机事件后,学生的情绪需要引导,信息沟通需要强化,要引导学生平复情绪,避免过激行为。当大学生的情绪逐渐缓和之后,高校仍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介入,积极引导,防范化解,以防止新一轮的舆情危机,制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外,高校及时召开内部会议,及时听取各部门的汇报,认真总结,将可借鉴的经验及时推广实施,从而为以后类似的事件提供处置方案。最后,高校要重视责任追究机制,对于责任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不当进行相应惩罚,维护高校的正常思想秩序,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落到实处。第三篇:意识形态与翻译《孔乙己》译本比较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2 《荆棘鸟》之宗教观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4 McDonald’s Success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7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9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0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1 《白鲸》的生态解读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 13 《嘉莉妹妹》和《蜗居》中的情妇形象分析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1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论《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超验主义哲学观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 从功能对等的观点看京剧术语的英译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化分析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变化及原因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 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浅析丹尼尔笛福《摩尔弗兰德斯》的主题思想 翻译中的字词选择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
从女性主义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论译语本土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从《老友记》探究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中国菜单的英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试论班扬《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精神历程 英文商标的汉译 86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87 性别话语模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88 “美国梦”:《嘉莉妹妹》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比较研究 89 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看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感召力 91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92 爱神简论
英语单词记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95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96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98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人公性格 100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透过《格列佛游记》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 102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103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从现实主义分析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 106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10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 109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 110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 111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112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 113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少儿英语语言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 115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 117 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的美学思想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119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120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22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24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25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27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 129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 131 苔丝死之谜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34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135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 136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139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140 对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 141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44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 145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146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149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1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2 论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性
153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54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155 关于支架式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讨论 156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157 论汉语政治新词的英译
158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 159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60 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wo Cities 161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62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163 报刊英语新词的汉译
164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 165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66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167 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68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69 复仇视角下女性形象研究——以《哈姆雷特》和《基督山伯爵》为例 170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171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 172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 173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4 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
175 从归化和异化理论分析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以《绯闻女孩》为例()176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 177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 178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179 英汉谚语中文化因素对比研究
180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8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182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
183 The Important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American Daily Life 184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 185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
186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18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88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
1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0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
191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92 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 193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194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 195 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196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197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198 从谭恩美《喜福会》中审视中西文化冲突 19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第四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研究
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研究
——高校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总书记意识形态建
设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文献综述
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二战之中,法西斯主义肆虐,给世界人民带来无数的死亡、血腥、暴力,沉重地伤痛即使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也还是难以抚平。二战结束以后,人们开始反思探寻悲剧发生的原因以求世界和平。而面对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等一系列的思想碰撞与矛盾,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后,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进入高峰。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等。
二战之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之争,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更是让意识形态的管控达到空前的高度。意识形态渗入,成为新时代的战争武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崩溃,苏联解体,无不体现意识形态的巨大杀伤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诉诸武力的战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文化渗透、意识形态输出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新型斗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与日俱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也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相关书籍出版。国内学者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和郑永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引发了意识形态研究的热潮。俞吾金先生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元批判”和“意识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两者相互依存”两个理论。戴焰军、李英田著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一书中探讨了 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执政能力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执政能力建设如何统一于“为民”之中务,和党执政后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发展及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工作与执政能力建设及启示四个方面。该书进一步推动了对党组织落实与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不断提高。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建设是新时代面对的新挑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把握住党的前途命运,维护好国家长治久安,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要求党和国家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以总书记为主发表的相关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中国当代和平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研究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把握意识形态建设方向。
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传承者,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对象。高校作为培养学子的基地,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理所当然应承担起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等学校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拥护度,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读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有利于高校更好的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切实履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培养党和国家后备人才的任务。
正文
本课题从两个方面解读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发展模式,分析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了解高校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下面依次:
一,深入贯彻实施《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
《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办法指出,要强化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要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决守好“责任田”。要不断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着力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进一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水平,严密防范网上意识形态渗透,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
对于何推动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办法提出了五个指导方向。一是努力构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是努力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四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五是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各地教育局和高校党委积极组织学习贯彻该办法和实施细则,我们以长安大学为例,分析高校具体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为加快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中共长安大学委员会印发了《中共长安大学委员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细则在第一章总则中指出制定细则的目的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并且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的。该总则贯彻体现了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到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高校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确了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在该校方面的主要任务与目的。要求学校各级党委要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追责问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章明确责任主体。指出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学校各级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细则清楚明确地指出各负责人:校党委对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按照“党政同责”原则,校长对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重要责任。党委书记和校长都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分管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组书记、校长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部门单位、联系院系和分管业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这贯彻了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的“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牢牢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各项目标,落实主体责任,理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提高履责效能,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激活全盘,努力使各项改革都能落地生根。明确责任主体是意识形态建设重要环节。
第三章明确责任内容。细则明确指出学校党委和各分党委、党总支,各学院、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群团组织党政领导班子意识形态工作的十大责任内容:把握正确方向导向的责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责任;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的责任;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的责任;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的责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有关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意识形态审查机制;加强重点人教育管理的责任;加强各类社团管理的责任;加强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责任;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
第四章关于责任落实。提出四项具体实施建设制度: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建立检查考核和情况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单位目标管理与干部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工作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章明确责任追究制度。1.对于学校校院两级党委和各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列出十项具体应追责情况。明确指出如有违反,应当追究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进行通报批评,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2,实施责任追究应坚持从严治党、实事求是、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逐级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3.实施责任追究应当分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4.实施责任追究不因领导干部工作岗位或者职务的变动而免予追究。贯彻了新修订施行的《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中新增终身追责规定。
就中共中央提出的意识形态建设要求,各高校始终贯彻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运,事关国家政治安全。清楚定位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各高校积极响应,2015年下半年,中央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就各级党委(党组)如何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出了新的决策部署和制度安排,成为当前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遵循。中共长安大学委员会印发了《中共长安大学委员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就体现各高校对党中央的积极响应,各高校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要求,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二、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各高校积极响应,我们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和中山大学意识形态建设为例。
1.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自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中山大学就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开展各方面建设,多次召开相关活动或会议,齐心协力建设双一流大学。①学习井冈山精神 推进“双一流”建设。今年七月,由中大校党委副书记余敏斌带队,来自全校各院系、各职能部门的62名中层干部和青年教师,在江西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7天的中山大学2017年红色教育井冈山专题研讨班(第一期)。此培训班是学校党委为加强党建,提高干部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在暑假举办7期红色教育专题研讨班中的一期。校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高度重视,出席了本次培训班开班仪式,并做了重要报告。② 秋季工作会议,聚焦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2017年9月11日下午,东校园管委会、深圳校区管委会联合东校园驻地的后勤保障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学校2017年秋季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东校园面临的公共服务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主动聚焦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李善明副校长表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后勤保障服务做支撑,要以服务“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学校发展的新时期,各驻校园单位要树立大局意识,通力协作,主动作为、把优质的服务主动推送出去,不断提升校园管理水平,为“双一流”建设提供美好舒适、安全有序的一流校园环境。③最终,中山大学入选双一流大学名单。此后,中山大学依旧积极认真履行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后,10月19日下午,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十友堂三楼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凝心聚力推动“双一流”建设工作。在10月30日下午召开的党委常委会会议上,陈春声书记传达了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提出要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与行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我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山大学积极响应。为提高学生对国家政治的了解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中山大学各级各单位都组织了相关活动。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召开了“热议十九大”师生党员午餐会。会前,各支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报告全文,会上大家观看了十九大闭幕的直播新闻和对十九大代表的现场采访,并围绕十九大报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国际翻译学院组织了全院学生集体观看《大国外交》并进行了观后感征文比赛。各院青马班积极组织学员学习相关知识。
3.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教室队伍方面,中山大学一方面加快人才引进,参与广东省组织的“珠江人才引进计划”,开展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千人青年计划”,各院广招人才,引入了胡海研究员等多名知名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再教育。学校设有教师发展中心,切实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发展中心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教学发展培训的内容,并于3月17日举办了教师教学发展主题培训第二期。培训邀请了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得者、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作题为《如何做一名好教师》的讲座。中山大学还积极开展组织各种教师提升学习活动,提供教师众多继续深造的机会,开展思想建设,我校2017年红色教育延安培训班(第一期)今年已顺利举办。
以上,体现出了高校工作者认真思考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以实际行动回答和践行了总书记的指示。牢牢把握住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认真履行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注重人才培养,更注重人才思想建设,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为己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在高校的发展、探索与实践。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新时代的需要。
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是总书记对高校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贯彻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的体现。完结)(
第五篇:《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关于民族主义的探究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的启发
摘要: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对民族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好的介绍,也对民族主义研究中的各种论争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概括性地考察民族主义历史的演变状况。通过解读此著作,在其中,一个主要的论争是民族是一直存在的还是人为构建的?永存主义和原生主义认为,民族始终存在于历史的每一个时期。而现代主义则认为民族是一种新近的现象,是现代化的产物,是“想象的共同体”。而安东尼•史密斯本人倡导的族群—象征主义则强调主观因素在民族形成、民族主义的特征和影响以及族群的持续存在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二者的争论中站在中立的位置,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更长时段的分析,并将民族的产生置于共同体的框架中进行研究,来对民族产生的原因进行回答。对此,需要在尊重当代西方其他民族主义理论同时,坚持比较客观的理性分析技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主义研究进行研究,避免研究工作的简单化和情绪化。
关键词:民族主义;族群-象征主义;特征
民族主义作为晚近的全球性现象,在全世界掀起了狂潮,无论是较为激进的街头社运分子还是文化圈似乎都陷入了某种民族主义的热望之中,就在这100年内,民族主义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息息相关,在这样的一个“民族主义”甚至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状态下,对它的了解和探究,尤其是对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中民族主义的探究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的某种话语中抽离出某些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从而为我们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现象提供某一角度的思考,因此应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的相关概念、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解释范式三个方面,加深对民族主义的相关认识。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的相关概念
对于民族主义相关概念进行解析是任何一个需要对民族主义进行了解的人所首先应该涉及到,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围绕在民族主义中的某些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不妨让我们首先闭上双眼,去冥想当“民族主义”出现时浮现在自己脑海中的那些画面,你是否想到到汉族从中原地带逐步发展与周围民族融合而成为现在的中华民族的过程?是否想起了自己看到神州飞船飞天心里面由衷地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的自豪和强烈归属感?是否能够想起中华民族的龙图腾,能想起我们的春节,能想去我们的汉字以及语言?是否能够想起过去为了民族解放的浴血奋战的日子以及毛主席在天安门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话语?是否能够想起我们曾经或者正在思考的关于民族至上的观点--民族利益不可侵犯?
所有这些都是民族主义的相关面相: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民族的意识或情感、民族的语言或象征、争取民族利益的社会或政治运动、以及普遍意义或特殊意义上的民族信仰与民族意识形态。而在这里,后三者是我们常用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这里,安东尼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指导性的民族主义定义:一种为某一群体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活动,该群体的部分成员认为有必要组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在上述的定义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民族(nation)”,那么民族究竟是什么呢?在提及“民族”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想到一个拥有客观因素如语言、宗教以及领土的群体;同时还有一个拥有主观因素如情感、意志、想象与感受的群体,单单一方面理解的话总难免陷入片面的境地,因此这里提出一个“主观——客观”标准:即将民族定义为具有名称,占有领土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神话、共享的历史和普遍的公共文化,所有成员生活在单一经济之中并且有着同样的权利与义务。而与之相关联的另一“族群(ethnie)”概念则被定义为“与领土有关,拥有名称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名称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神话和祖先,共享记忆并有某种或更多的共享文化,且至少在精英中有某些程度的团结”。从这些定义就可以看出“族群”是相对于“民族”较为弱化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在现实中总会出现某种例外,比如说“离散的民族”以及“多族群民族”,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去思考隐藏在这些定义背后的更为细微的逻辑联系以及重组。
当我们在很多时候分不清“中国人”与“中华民族”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于“民族-国家”进行塑造的结果,“民族——国家”可被定义为“以民族主义原则确立合法性的国家,它的成员拥有很大程度民族的团结和整合”。这里就有一个考量点:在一个国家中的国民如何会忍受这个国家机器的统治,除了理性分析的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权衡,还在于人是一个情感动物,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情感因素诸如信仰、认同等影响,而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动力性元素,在如今则是社会的融合剂,而同时一个与之相伴随的“民族认同”也随之而来,对于其的定义“对构成民族与众不同遗产的价值观、象征物、记忆、神话和传统模式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以及对带着那种模式和遗产及其文化成分的个人身份的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对这个解释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关联值得思考:分析层次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联以及认同的保持与变化之间的关联。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基本主张”“基本理想”“核心观念”组成。
就基本主张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世界是由不同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历史和认同;民族是政治权力的惟一源泉;对民族的忠诚超过所有的其他忠诚;为赢得自由,每个个人必须从属于某个民族;每个民族都需要完全的自决和自治;全球的和平和正义需要一个各民族自治的世界。这些主张都可以称为民族主义的核心主张,但不代表每个民族主义者都会遵循它们的全部。而就这些主张来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机构上不能解决诸如社会正义、资源分配和冲突管理等主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同时,民族主义也只有在短暂的时段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征服、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等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在我的个人理解中,在危机的时刻,社会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动员,而情感上的动员往往效果明显,因此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显得十分有效,同时民族主义情绪也会掩盖掉基本的其他“理性”的判断,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为自己的行为争取“正当性”的作用。
就基本理想来说,可以归纳为民族自治、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正是它们鼓动了意识形态的民族运动。这里的民族自治可以理解为一个内部法律或律动模式以及一种集体自我统治,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民族主义运动已经甘心于更小的目标。而民族统一可以理解为疆域上的统一以及社会和文化上的统一,其中文化上的统一不等于文化同质性,而是一种家庭、个人意志及情感的社会和文化联合,是需要一种深深的团结纽带。就民族认同来说首先需要尊重自我民族的集体品质特征,之后再通过对于历史的挖掘,强调自我的民族个性。这样有利于对于“我们是谁”“我们从何时开始起源”“我们如何成长”,“我们将往何处去”的思考。
就基本观念来说,是作为对于核心理想进行具象化的工程,这些核心观念是民族的,其中包含着诸如真实性、连续性、尊严、天命、友谊、祖国等。这里的真实是原始以及本土的意思,通过这些对于“纯粹”的挖掘从而建构起对于“自治”的合法性。连续性是长时间地存在于渐渐的变化。尊严既是现存的耻辱和压迫的对立面,也是被外在缺陷所掩盖的“真正的价值”。天命指的是民族拥有其历史需要并造就的天命——是民族独特的群体。对于民族主义者来言,对于民族的爱:有意识的忠诚和热爱在一个卓越的地位,同时家国同构。同时,这些核心观念在很大程度是对于某些意志至上的强调,有的则是与人类普遍情感相联系,更多的是对于人类的情感的某些训练,让人们建构起对于国家的爱。当然,我们也会发现不同族群冲突的时候往往也伴随着对于不同核心观念的援用。
当然,我们在这种塑造中发现了另一面相的作为文化和宗教的民族主义。
就从文化层面来说,民族主义在培养公众的感情的同时产生出了一种政治的象征:旗帜、赞美诗、节日、典礼,而它最终也是一种寻求动员公民热爱他们国家,遵守它的法律和保卫自己祖国的政治化大众文化。在这里体现了一个明显的政治世俗化的趋势,就目前的社会来说,大家对于现实的关注也渐渐地弱化了对于这种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塑造。更甚,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一种代理的宗教形式,有的时候民族会自我选定自我形象,拥有奇特的历史和天命的独特人民,对神选族群有古老宗教信仰的世俗继承者。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解释范式
安东尼在这里对于目前民族的四种不同解释范式,现代主义、永存主义、原生主义以及族群-象征主义进行了梳理。
就现在最为流行甚至成为民族主义解释中的规范范式现代主义范式而言,其基本观点认为不只是民族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连民族、民族——国家、民族的认同以及“整个国家国际”共同体都是现代的现象,对民族主义者而言,所有这一切不止在时间顺序上是新近的,在本质上也是新的。之后安东尼简单整理了现代主义范式的几个视角:首先是社会经济层面认为民族主义是新型经济社会因素的产物如工业资本主义、区域不平等以及阶级冲突等;其次是社会文化层面,认为民族是有学问的、由学校来传播的“高级文化”的表现,这种高级文化为专家和群众的、标准的、强制的公共教育体系所支持。再次是政治层面的,认为民族和民族国家是现代专业国家在直接或间接对抗特殊的(帝国的或殖民的)国家中所铸造的。再次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强调民族主义宗教的力量,在分裂帝国和在没有出现民族的地方创立民族所起的作用。最后是建构主义视角,代表人物是安德森以及霍布斯鲍姆,强调民族主义的社会建构特征。在这里,安德森提出了一个好玩的观点:民族填补了因君主制和普遍性宗教衰弱而留下的空间。这里我理解的是一种人类普遍认同的“真理”或“至高无上”,而这种趋势在现今对于“理性”的批判也是类似的现象。
而永存主义的观点是即使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晚近的,但民族却始终存在于历史每个时期,并且许多民族甚至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这里的永存主义其实还有“持续的永存主义”和“周期性发生永存主义”的分别,后者更多强调文化的延续性。
原生主义是社会学家和有机论民族主义者的范式,认为“民族”是原生的;他们存在于时间的第一序列,并且是以后一切发展过程的根源。当然这是在比较晚近的时代出现了两种原生主义,第一种是社会生物学版本,认为民族、族群和种族都可以追溯到所有个体的根本基因再生产的冲动,以及群体中所有个体运用“袒护亲属”和“包容效应”战略来扩大化他们的基因组合,在这样的解释中,文化群体被视为一种广泛的血缘网络系统。另外一种是认为族群和民族是在依恋社会存在的“文化施予”基础上形成的。“原始”联系与世俗及市民联系之间的持久比肩并存,在工业社会也是由对于个人认同以及效率与秩序的追求所取代。
最后对于族群-象征主义范式,安东尼•史密斯首先扬弃了现代主义的完全精英导向的分析特点,其次是通过长时段对社会和文化模式进行分析,再次是在较早的集体文化认同,尤其是在族群的框架中对民族和民族主义兴起进行分析,然后关注集体激情和依恋问题,最后由于它注重研究族群和民族认同的公众的、道德的和情感的维度,帮助我们抓住集体文化认同的持续性和转变性。
结论
对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一书中有关民族主义的基本概念、解释范式有了相关了解之后,坦率来说,民族主义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事物,即便是史密斯的族群——象征主义理论也只是在某一特定领域、特定时空和特定假定下具有解释力。安东尼•史密斯对于民族主义的论证,作者列举了永存主义者所进行的大量工作,希望提出一个民族在长久时间存在的例证,来反驳现代主义的观点。但他们的工作似乎还没有得到很有效的支撑。在中国人观念中类似于民族的概念,似乎出现得很早,而且这一民族在历史上没有消亡,类似的民族意识也似乎一直没有消失。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的进入,又使中国人有了全新的民族概念和意识,然而安东尼•史密斯本书中对于中国的案例并未作出任何描述,虽然安东尼•史密斯已经试图在一个比较中立的角度为我们分享,但由于作者本人的立场、翻译的问题以及较为欧洲中心的观点而导致了很多问题没办法详尽的解释,不过这或许可以为给我们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留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