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综合知识(样例5)

时间:2019-05-14 22:2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防灾综合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防灾综合知识》。

第一篇:城市防灾综合知识

城市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暴潮、沙尘暴和雷暴、城市水土流失、酸雨、光化学烟雾与可吸入颗粒物危害、艾滋病、城市生产事故、重大城市事故

建筑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相应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导致的建筑倒塌(多米诺)、建筑工程灾害

灾害分类:①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风灾、暴雨、雨涝、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洪水灾害(洪涝、江河泛滥);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灾害(地震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灾害);森林灾害(森林火灾、虫害„„)。②人为灾害:生产活动型灾害(噪声、核泄漏、土地退化、酸雨„„);社交活动型灾害(车祸、空难、海难、环境污染„„);人为致灾型灾害(战争、火灾„„)城市灾害分类:①城市自然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海洋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城市蚁害②城市人为灾害: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生产事故、环境公害、生物灾害

城市灾害特点:高频度与群发性、强连锁型与高扩张性、高损失性与难恢复性、强区域性 衡量减灾是否成功的标准:①认为的灾害或可防御的灾害不再发生,即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②不可完全避免的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城市综合防灾的特点:多灾种、多手段、全过程。城市防灾的手段:工程防灾、规划防灾和管理防灾。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

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①防灾工作②防灾机构:研究机构、指挥机构、专业防灾队伍、临时救灾防灾队伍、社会援助机构和保险机构等;③防灾工程: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和单位设施防灾工程;

城市防灾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研究、城市地震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研究、城市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城市防灾救援医学研究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目标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指挥管理系统、专业设施系统、生命线系统、支持系统、防灾空间系统、专业队伍系统、教育宣传、实施行动。广义上的公共安全分类:①从其特性和发生机理来划分,包含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免受自然灾害的安全、卫生安全等②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分,包括预防自然灾害和瘟疫、科技和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恶性传染病等。③在空间、时间和对象上进行细化,还有社区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热辐射、热对流、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的面积、建筑物的可燃物种类和数量、风速、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内消防设施水平、灭火时间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台风灾害预警工程 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检测预警评估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沙尘暴灾害防御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构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包括针对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和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现状分析、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等。

城市用地安全与适宜性评价的内容:城市地震地质背景、场地环境、地震灾害效应、城市地质灾害影响、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

防灾生活圈解决的主要问题:改善居住环境、形成阻燃带、提升防灾意识。

避难场所主要包括:公园、广场、操场、停车场、空地、各类绿地和体育场馆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设防等级高的建筑。

避难场所的分类:1)避难疏散场地——分为应急疏散场地和避难安置场地2)避难建筑:大型避难场所、中型避难场所、小型避难场所 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 避难场所选址:避开地质活动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与规划区人口密度相适应、改建与新建相结合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的类型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

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包括疏散通道详细规划、避难场所详细规划、防灾公园规划设计、防灾安全街区规划、防灾社区规划等类型。

疏散通道评估包括:安全性评估、有效性评估、可达性评估、效率性评估、功能性评估 城市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1)在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2)综合设置多种类型的疏散通道3)确保疏散通道的安全性4)平灾结合

防灾公园的基本功能包括:避难;减轻灾害影响;情报的收集及传达;支持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避难及支持临时避难生活;支持防疫、清扫活动;支持救灾的输运

防灾公园的空间与设施配置要点:防火植栽、水资源相关设施、紧急厕所、信息相关设施、能源照明相关设施、储备仓库、管理中心

防灾街区的功能:防灾安全功能、公共服务功能、避难疏散功能、生活稳定功能、市民交流功能

我国防灾救灾史: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都江堰、郑国渠、王安石——青苗法、鼓励兴修水利、防治水患;潘季驯的治河思想、洪亮吉把人口和灾荒问题联系起来

城市选址总原则是:实事求是、保证安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远近结合、立足迁建、兼顾发展,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

制定特定地区的防灾规划对策:1)密集型街区综合防灾规划2)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3)特殊人群聚集地段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外国人集中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福利设施集聚区、外来人流集散地段

灾害:指可以造成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他们源于天体、地球、生物圈等方面以及人类自身的失误,形成超于本地区防救力量的大量伤亡和物质损毁。

城市灾害的概念:就是承灾体为城市的灾害。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人口和建筑物高度聚集,在自然力和人力的作用下,极其容易成为发生灾害的地方,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自然灾害: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人为灾害:也称技术灾害,是指由于人的行为失控或不恰当的改造自然行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而引起的灾害。防灾: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防御灾害发生和防止灾害带来更大损失与危害。防灾实际上还包括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防火、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减灾:简单地理解就是减少或减轻灾害的损失。减少灾害是指减少可以避免的灾害,但是对于有些灾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就要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抗灾:是指在自然灾害来临之时,人们为了抵御、控制、减轻、降低灾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轻减少损失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措施,包括:抗洪、抗旱、抗冰雹、抗霜冻、抗病虫害等。

救灾:是指运用经济技术手段,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减少灾害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尽快恢复工工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活动。灾后重建:包括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是指在遭受毁灭性的灾害后进行的重新建设。恢复生产是指灾后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活动,为减轻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生活正常化。

城市防灾的概念: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的定义:两层含义:1)为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要全面规划,制定综合政策;2)要针对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各项避灾、防灾、减灾、救灾等各种情况,采取配套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人类社会为了消除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增强抗御、承受灾害的能力,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灾害管理、防御、救援等组织体系与防灾工程、技术设施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防灾学的概念:一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灾害进行评估、预报、预防以及早期警报、监测和综合性研究,并提出使城市灾害产生的影响减到最小的对策,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种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重建等不同阶段,制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即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是在单灾种城市防灾规划的基础上编制的,是一种覆盖不同灾种、不同防灾阶段、不同防灾手段的防灾规划形式。侧重于灾中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重大防救空间设施的布局、灾害信息平台的建立、智慧系统和管理体制的整合等。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有关城市防灾安全的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防灾工程、空间与设施进行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防火间距是一座建筑物着火后,火灾不致蔓延到相邻建筑物的空间间隔。

安全疏散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人们在火灾事故时的心理状态与行动特点、火灾危险性大小、容纳人数、面积大小合理布置交通疏散设施,为人员的安全疏散设计一条安全路线。

疏散安全分区:为了保障人员疏散安全,理想状况是疏散路线上各个空间的防烟、防火性能逐步提高,楼梯间的安全性达到最高。为此,需要把疏散路线上的各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间。

允许疏散时间: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够疏散到安全场所的时间。安全出口是指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灾害区划:区域灾害划分的等级系统,主要目的为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律,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强度、造成的损失等,是防灾规划的基础。防灾分区指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灾害分布特征、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社会条件等综合因素,对城市空间中的防救灾空间和减灾设施进行科学配置,把城市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灾单元。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疏散通道是指在灾害发生后,能够承担救灾与疏散避难等功能的各类通道网络,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铁路系统、水路航运系统、航空运输系统等。

城市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避难、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应急指挥系统是指在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时,依照相关程序联络消防、治安、医疗等单位,统筹指挥各级救灾力量,同时进行灾情信息收集、信息发布等工作的机构体系。

应急医疗设施系统是指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救治伤员、并进行卫生防疫的机构设施。风险评估是对潜在灾害发生及其可能对生命、财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冲击与损害的分析评估过程。

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防灾安全街区:在每个防灾分区内,设置一个容纳防灾分区内相关的防灾据点设施,将这些设施所集中于的街坊。

防灾环境轴、基本安全轴:是指道路和其他防灾公共设施及岩土阻燃建筑物形成一体化的、有阻燃功能和课作为避难通道的城市空间,以提高地区的整体防灾效率。一般又不同类型的防灾空间组成。

防灾生活圈是通过圈域内的生活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各街区的防灾性能和对地区灾害的应对能力。在我国,多表现为防灾分区的形式。城市总体防灾分区:是从综合防灾的角度出发,将城市规划区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成若干分区,各分区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空间结构形式

紧急疏散人口:在地址活动明显加剧或主震发生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此时需要疏散的人口

固定疏散人口:在震情尚不明确的时候,需要在笃定避难场所临时避难的人口 短期安置人口:在地震基本结束后,需要在笃定疏散场所短期安置的因房屋损毁导致的无家可归者

中长期安置人口四类:确定没有灾情后,房屋遭到严重破坏的无家可归者 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具体的街区和场所等不同空间类型,通过详细分析其综合防灾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提高其综合防灾能力。疏散通道详细规划是指详细分析规划地段内的道路、航道、铁路等通道空间的类型、等级、有效宽度、安全性能和空间分布特征等要素,找出其灾害隐患和防灾方面的不足,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优化网络组织和通道形式,提高其整体防灾能力。防灾公园是指平时作为一般公园使用,但同时具有明确的防灾功能,灾时能开展医疗急救活动、复原与重建活动,发挥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火势蔓延的延迟与阻断等多种防灾功能的公园。

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是专门针对公园这一重要的综合性防灾空间,分析规划区内现有公园的现状用地条件、功能构成等要素,通过选择和布局防灾公园,配置适当的防灾设施,进行公园防灾性能优化设计,提出规划地段的防灾公园建设方案。防灾安全街区规划是指针对老旧见着物众多、安全隐患较大、防救灾能力偏低的密集型街区,采取综合性防灾策略,进行防灾性能优化设计,配置必要的防灾空间与设施,促进该地区防灾能力的提升。

防灾社区是基于地方特性,强调以社区民众为主体,简历社区组织,通过对社区民众的动员,对灾害及其防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凝聚社区共识与力量,并通过改善、整建居住环境,推动减灾和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机会,降低灾害的损失,并能迅速推动复原和重建的社区。

防灾社区规划是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在一系列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采取动员社区民众,学习与训练灾害防救知识,编制社区防灾应急预案等策略,提升安全性。

城市灾害的特点:

1、高频度与群发性:“事故”型灾害:交通事故、火灾、煤气中毒等,发生频度高,且城市规模与灾害发生次数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突发性大灾:地震、洪灾等,群发性特点明显,范围广、次生灾害多、危害时间长,形成灾害群,多方面关联。

2、强连锁性和高扩张性: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常诱发出一连串的灾害现象;“多米诺骨牌”效应:地震+火灾;地震+滑坡+堰塞+洪水;火灾+建筑物倒塌+管线破坏。

3、高灾损性与难恢复性:城市化,人口聚集,财富集中;资源分配不均,资源不再生,环境不可逆。

4、强区域性:城市灾害是区域性灾害的组成部分,多个城市同受同一灾害影响,城市联防;城市灾害的影响突破城市范围,扩展到城市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灾后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的区域性 城市防灾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大幅提升,公民减灾意识和技能显著增强,人员伤亡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

城市防灾任务:1)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2)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4)加强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5)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6)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7)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8)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9)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我国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问题:①基本上以单位防灾为系统,在规划建设中各自为政,造成防灾设施布局不合理,重复配置,资源浪费;②忽视城市整体防灾组织指挥系统的建设及生命线系统的防护等重要环节,现有城市防灾系统难以快速、高效地防抗多样化、突发性的城市灾害;③缺乏综合利用防灾设施的观念、规划和措施,难以充分发挥城市防灾设施的效能,未能形成城市防灾设施投资、使用、维护的良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防灾系统在灾时的正常运作。

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系统UDMIS要求:树立现代城市综合防灾的情报意识;确立各类城市灾害信息资源的共享观念;形成保存城市灾害历史记录的责任观念;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等用户利用现有数据库的权利;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形成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信息可靠性支撑条件;解决城市综合防灾数据库的投资经费来源问题;健全城市综合防灾数据库管理体系

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系统UDMIS包括:

1、建立城市灾害信息与评估系统

2、编制城市灾害风险图谱

3、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灾害防御规划的制定

4、建立救灾指挥系统

5、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的先导工作

6、城市灾害监测

城市防灾学的研究内容:灾害、城市灾害,城市防灾、城市减灾等范畴的定义或概念;城市各类灾害产生的途径、灾害信息的监测与管理;城市灾害链、灾害区划、易损性分析、灾害预测与评估研究;城市灾害特点研究;城市灾害性质及危害程度、防御标准及体系、模式、对策研究;城市灾害致灾机理及行程要素、发展规划研究;城市灾害模型研究;城市防灾工程决策与防灾规划对策、模式分析;城市防灾减灾总体构想及学科建设;城市防灾减灾工程技术;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综合评估体系与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城市灾害保险政策、减灾基金制度;城市灾害社会学相关内容;城市自然灾害与技术灾害的关系及其防灾机制 目前城市防灾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针对单一灾种的研究较多,相对简单,便于把握

2、项目中,对于灾害的“抗”研究较多,但是对于“防”则相对较少

3、部分项目过于注重防灾的技术实现,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

4、对于灾害发生后的应急避难、人员疏散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于灾害产生的诱因尤其是城市形态方面带来的影响较少考虑

5、研究城市安全形态的几乎没有。

传统的综合防灾存在问题:主要是针对城市灾害的灾种不同,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灾害分析和各防灾专项间的协调、综合应对之上,而在防灾和空间结构联系方面的研究鲜而有之。传统的城市防灾规划往往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产生的空间结构形态,在城市发生灾害时也多是被动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我国城市防灾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密度过大

2、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状况差

3、城市设防标准低

4、居民防灾观念薄弱

5、规划与实施脱节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内容:①灾前防治:建立全市性灾害防治基本对策;实施防灾演练与提升防灾意识;建立各类主要灾害数据库;建立灾害预测研究体系;建立救灾运输网络系统;建立化学灾害应变体系;建立整合式综合防灾安全预警系统。②灾中应急救援工作:成立灾害防救委员会;成立灾害应变中心;成立紧急救难队。

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规定如下:(1)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3)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突出物或其他障碍物(4)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5)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6)疏散楼梯最小宽度为1.1m。不超过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宽度可不小于1m(7)楼梯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当层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对外出口设在距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封闭楼梯间的设计注意问题:①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②除楼梯间的门之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③高层厂房(仓库)、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④其他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室外疏散楼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②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③楼梯段和平台均应采取不可燃材料制作。楼梯段和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④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⑤除疏散门外,楼梯四周2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总体关系:①目标范围:在总体目标和长远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的安全。在阶段性、区域性的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②对策实施范围:从对策角度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对策类型包括空间型对策、管理型对策、法律型对策、经济金融保险型对策、宣传教育型对策、工程技术型对策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主要是制定空间性防灾对策。③资源整合范围: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空间层面进行整合防救灾资源;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管理层面整合防救灾资源,包括空间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资资源等;单项防灾规划是从工程技术层面解决防灾问题。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工作交叉点体现在防灾规划的目标、原则、基本标准、重要设施的布局、灾害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灾害监测与预警、防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计划、资金、救灾物资等保障措施的实施方面。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总体目标与防灾标准一致,覆盖范围不同。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工作重点是制定各类防灾空间设施的规划目标、原则、标准、用地布局、规模容量等,这也正是和其它各单项防灾规划交叉的地方。单项防灾规划中有关空间性的内容和措施,必须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相协调。各单项防灾规划的部分成果也是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基础依据。

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原则: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刚发占、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采取合理可行的对策,尽可能低提高抗震防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地震灾害的损失。

抗震防灾规划的基本防御目标:①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②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③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的危害程度估计;总体抗震要求;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重要建筑、超限建筑、新建工程建设、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基础设施规划的布局、建设与改造要求;规划的实施和保障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①抗震防灾规划的成果,将是编制综合防灾规划的重要支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将为抗震防灾规划提出原则和目标。②抗震防灾规划对综合防灾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现状抗震防灾能力评估、风险图绘制、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防灾分区的划设、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体系的布局、生命线系统、次生灾害的防治规划等。

防洪规划原则:应以流域防洪规划为依据,在流域防洪规划指导下开展,与流域防洪有关的城市上、下游治理方案应与流域防洪规划相一致,城市范围内的流域性工程应与流域防洪规划相统一。城市防洪规划应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减灾方针。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标准;确定城市用地防洪安全布局原则,明确城市防洪保护区和蓄滞洪区范围;确定城市防洪体系,制定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方案与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

城市消防规划的目标:就是预防火灾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为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安全环境,增强城市的防灾救灾能力,增强市民的安全感。消防工作实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体现了防火与灭火的辩证关系。

城市消防规划的基本内容:

1、消防站规划:合理确定消防站的数量、种类、位置、占地面积、责任区范围等(重点)

2、消防供水规划:确定消防水池、水井的布局和容量,消火栓的布局和数量,提出可利用天然水源的建议和意见

3、消防通信规划:确定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和119火灾报警系统,规划消防指挥中心与消防站、政府、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环保等部门以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通信专线

4、消防车通道规划:确定消防车通道及易燃易爆危险品运输线路的布局;规划消防取水的消防车通道;对现有不满足消防要求的道路提出修改意见

5、消防装备规划:确定消防车辆装备、消防通信设备、消防器材、个人防护装备等配备指标

6、应急疏散路线与避难场地:完善城市消防应急疏散路网体系,确定其相应的宽度;合理利用城市开敞空间规划设置避难场地

7、城市消防安全重点保护规划:标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提出整改措施或消防安全要求。

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确定人防工程建设的原则和重点,确定城市总体防护和人防工程规划的布局,提出城市交通、通信以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人防工程措施等。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人防工程的总体规模、防护等级和配套布局;确定人防工程指挥通信、人员掩蔽、医疗救护、物资储备、防空袭专业队、疏散干道等工程的布局和规模;已建人防工程加固改造和平时利用方案;制订城市现有地下空间战时利用和改造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问题分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主要内容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现状与特征/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现状及其问题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气象灾害评估与恢复重建

城市重大危险源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步骤:城市现状调查;城市重大危险源辨识;城市区域性重大事故定量风险评价;城市安全功能区划分;确定规划对象可接受风险标准;城市重大危险源综合整治规划方案;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实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程序与救援;应急保障措施

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持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关系:①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在城市的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由于特殊的原因而制订的城乡总体规划。它一方面比较重视近期灾后重建项目的布局;另一方面,又基于安全减灾的原因,对城市的用地选择和总体空间格局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它既非常重视城市的防灾减灾问题和生态环境修复问题,又非常重视灾后的产业调整和土地的功能布局②灾后恢复重建强调的时间阶段,是“灾害发生后”,而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包括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更加偏重于灾前预防,所以,时间节点上不一致。但在目标、手段方面,都是一致的。市域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步骤:①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现状调查: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人工环境特征/历史灾害和救灾资料;问题分析:找出该区域目前存在的防灾问题,包括影响市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主要灾害的类型、各类主要灾害对应的高风险地区的分布、市域性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市域空间形态与结构在防灾方面的不足、市域防灾设施与防避灾空间的不足、市域防灾能力方面的不足等②风险评估。其目的,是在对市域空间和历史灾害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找出不同地区的风险高低程度,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灾种的分先程度,从而划定重点防灾对策推进地区,重点采取系列防范措施。③防灾空间与设施的规划布局。市域防灾空间:区域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市域避难场所;市域防灾设施:市域生命线系统设施(供水、供电、通信、救灾物资存储网络)④建立区域联动救灾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1)人员与救灾设备的相互支援;2)灾害信息情报的互通有无;3)当发生区域性灾害时,需要区域内各行政区联合制定和实施区域性防灾方案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作用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和设施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制定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提升城市整体的综合防灾能力。

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包括:城市现状疏散通道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避难场所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消防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灾时治安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危险源及防灾能力评估

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①点:主要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放空间系统等②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路径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现状地区的防灾计划等③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

城市总体防灾分区意义在于:指导城市用地建设,形成主动应对灾害的空间格局;有机组织防灾空间,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与城市总体规划反馈协调,增强综合防灾的可操作性 划分防灾分区的依据有:城市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行政管理辖区、城市可利用疏散场所分布、城市防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 防灾分区规划原则:安全保障原则、事权明晰原则、有机械条原则、实施适用原则

防灾分区的级别、功能、目标和指标:①级别:分区等级数量的确定,不同规模的城市可以依据自身条件而定。②功能:明确本分去的范围、应防御的灾害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布局分区内的防灾空间和设施;明确防治和遏制次生灾害发生和影响的措施;确保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正常运转的措施;建立灾后重建的机制③目标:巨灾——保证救灾,外部救援到达,对外疏散实施;大灾——城市防灾救灾功能实施,防灾应急保障设施维持运转,人员疏散;中灾——城市自救、快速恢复、保障生活④标准:与城市规模和类型相适应。

防灾分区空间结构布局:一级: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防止次生灾害,具备功能齐全的中心避难场所、综合性医疗救援机构、消防救援机构、物资储备、对外畅通的救灾干道。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米。二级:以自然边界、城市快速路作为主要边界,具备固定的避难场所、物资供应、医疗消防等防救灾设施。分区隔离带不低于30米。三级:由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米,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米。

分区土地使用防灾对策:①保育地区:避免开发,以消除灾害的成因;②缓冲区:暂时提供容纳灾害威胁,提供适当的缓冲,以保护其余重要地区暂时免于灾害的地区;③防灾设施用地:可提供防灾相关设施设置的地区;④限制开发区:尚未开发或低强度开发的地区,应尽量避免其开发,必要时应列为灾害缓冲区;⑤防护区:若城市化已具一定规模,须强化其防灾措施及预警体系,以减少灾害损失。必要时,制定防护缓冲区,以避免灾情的扩大。城市防灾轴的功能:防灾轴能够加强城市内及城乡间的防灾应变能力,作为城际开展防救灾活动的主要通道。对人口集居、活动频繁的住宅区、商业区,维持让救护车、消防车辆通过所需要的宽度,以提高地区的整体防灾效率。同时,通过防灾轴将各中心避难场所、重要防救灾公共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等便捷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高效的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城市防灾轴的等级:①防灾主轴:针对受灾害影响强烈的城市而规划的,连接区域性避难中心和区域性防灾据点,具有阻燃带的功能,宽度宜在30米以上;是城市、城际的主要交通联络通道,形成城市的防灾轴线网络,能强化城市内及城乡间主要防灾轴的应急能力,以重要河川、主要道路为轴心,确保防灾轴上建筑物的耐振性及防火性。②防灾次轴:为了支撑在中等规模街区层次上开展避难、消防等应急活动而设定防灾通道,主要依靠城市次干道设置,宽度宜在24米以上。

城市防灾轴的类型:1)防灾绿轴。滨河绿轴:灾时作为阻燃带、避难场所、紧急车辆通行路,以及消防用水、生活用水的用水据点等。临海绿轴:灾时作为临海地区的疏散道路和缓冲绿带,接收来自海上的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2)阻燃带:能够阻止或延迟火势蔓延的带状城市空间。

城市防灾轴的规划策略:1)防灾轴应形成多层次的防灾轴线网络,覆盖全城;2)被指定为防灾轴的城市主干道应考虑提高防灾标准;3)避难场所,特别是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避难场所应与防灾轴紧密连接;4)重要的防救灾公共设施如医院、消防站、粮库等应与防灾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5)防灾轴附近的重大危险源应进行搬迁或地下化;6)防灾轴周边的新建建筑应提高设防等级;7)防灾轴上两侧的基础设施应加强防灾管理措施。城市疏散通道分类:1)城市救灾干道——大灾、巨灾下需要保障城市救灾安全通行的道路,用于城市对内对外的救援运输,与城市现有和规划出入口相连;有效宽度不小于15米。2)城市疏散主干道——在大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连接城市中心或固定疏散场所、指挥中心和救灾机构或设施,作为城市内部运送救灾物资、器材及人员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7米。3)城市疏散次干道——在中震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人员通往固定疏散场所,是避难人员通往固定避难场所的路径,还可以作为没有与上两级道路连接的防救据点的辅助性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米。4)街区疏散通道——用于居民通往紧急疏散场所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米。疏散道路规划设计原则:①能安全到达避难场所或安全场所②疏散路线两侧需连接避难场所与中继站③与避难场所结合成网络式系统④从灾害发生地到避难场所所需不行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步行逃生会遇到各种阻碍,效率降低,一个小时约步行两公里左右)⑤灾害发生时避难道路两旁的建筑物或道路占用物有可能毁损或落下而阻碍避难及减低有效避难宽度⑥灾害发生时机动车驾驶员们易慌乱而发生交通事故,而阻碍步行避难人员7)考虑到避难疏散的重要性,对避难疏散道路两旁的危险源均应尽量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疏散通道规划设计主要内容:①规划区基础资料的收集包括:道路、河流、铁路、用地性质、建筑层数、建筑结构形式与材料、建筑密度、建筑年代等;②现有通道空间的防灾分析:确定防灾评价的因子,而后对现有的通道性空间逐一进行评价;③疏散通道的制定和规划对策:在可供选择的各类各级通道性空间中,选择可以作为疏散通道的空间类型和位置,并针对这些制定的疏散通道,制定科学的防灾措施。④确定疏散通道网络的形式:通过指定各级各类疏散通道,从而建构起高校的疏散通道空间网络体系。

避难场所的功能:1)进行避难的场所2)获得救护资源的场所3)邻近的灾害救灾传达中心4)邻近的救灾基地5)临时医护所6)救灾物资的发放据点

避难场所的分类:1)中心避难场所:面积≥50ha、人均有效面积≥4平方米/人、疏散半径为3km左右,功能较全的固定疏散场所2)组团避难场所:面积≥1ha、人均有效面积≥2平方米/人、疏散半径2-3km,属于中长期避难场所3)紧急避难场所:面积≥0.1ha、人均有效面积≥1平方米/人、疏散半径500米左右,属于临时性避难场所

影响避难场所有效性因素主要有:开放空间周遭建筑物完全坍塌并覆盖原有可用的空间;开放空间周遭放置物品或被违建占用;公共设施开放空间中未开辟完成或施工维护中;开放空间中有地震断层带的穿越,造成地表破坏;开放空间和人行道被车辆占用;景观设施或植物生长所影响到开放空间的有效面积

避难场所可达性的评价指标主要如下:①便捷性:避难场所至少应连接一条12m以上的道路。②替代性:每个避难场所至少应有两条以上的避难道路连接。③连接性:各避难道路彼此应成一完整系统以互相支援。接近性:考查周边地区至避难场所区的可达程度。④基础设施管线的健全性:应考虑后续长期收容与照顾的基础设施管线问题

避难场所的设置应满足以下条件:1)避难场所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通道;2)大型避难场所应能满足居住、医疗救护、抢险救援、物资集散、伤员转运等功能的要求,并应具备在应急时配备相应设施的条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km,有效避难用地不宜小于10ha;3)中型避难场所应能满足居住、医疗救护、物资集散等功能的要求,并应具备在应急时配备相应设施的条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km,有效避难用地不宜小于2ha;4)小型避难场所应能满足居住的要求,并应具备在应急时配备相应设施的条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0.5km,有效避难用地不宜小于0.3ha;5)大型防灾避难场所应至少在不同方向上设置4个出入口;中小型避难场所应至少在不同方向上设置2个出入口;6)避难场所内的道路分成主通道和次通道两个层级,考虑救援部队、应急医院的避难场所主通道不小于15m宽,其他避难场所主通道不小于7m宽,各类场所次通道不小于4m宽;7)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平坦回车场地;8)停车场宜设置于避难疏散场地的边缘或外围地区;9)避难安置地内应以宿住区用地为主;10)中小型避难场所的避难安置场地内,不宜设置救灾指挥中心,救灾车辆停车场、救灾工程机械存放处等抢险救灾设施;大型避难场所内安排上述设施时,其与灾民宿住区之间应设置不小于20m的隔离带;11)抢险救援宿营地可设置于避难安置场地内,但应与灾民宿住区有明确的边界;12)城镇应急疏散场地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13)有效避难面积大于500m2的城镇道路、广场、运动场、公园、绿地等各类公共开敞空间,均可作为应急疏散场地;14)应急储水装置的储水量,应满足避难人员3日引用水需求,人均应急日饮水量可按5-10L/人日计算;15)避难场所应设置完整的、明显的、适于辨认和宜于引导的标识系统;16)用于避难人员住宿的建筑,应根据可能应对的突发事件进行抗灾设计,其抗灾设防水准应高于公共建筑的一般设计要求;17)避难建筑宜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层数不宜超过5层;18)避难建筑应具备防风、防雨、防晒、防寒等适合居住的条件;19)避难建筑的安全出口不应小于2个;20)安全出口应直接与避难规模相应的疏散广场相通;21)当无集散广场时,应设置集散广场;22)避难建筑应根据避难人数,在宿住区设置诊疗所、公共卫生间、集中供水处、食品供应处等设施。

应急指挥设施系统规划:1)空间性措施:应急指挥中心的布点位置/数量/服务半径/规模/自身的安全性/可达性/疏散通道/备用选址2)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除市级应急 指挥中心外,还应设立区级指挥中心,且应按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标准进行抗震设防。3)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完善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网络,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医疗设施系统规划:1)空间性措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医疗设施规划或者卫生行业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灵活变通/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有效服务半径/避免灾害风险区/可达性/人口与医疗资源的匹配2)管理型措施:制定紧急灾害应变措施计划,其内容包括应对灾害的预防、准备、应变与复原各阶段之应变体系、应变组织与工作职责。

应急消防设施系统规划:1)空间性措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消防规划或市政专项规划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消防资源,新增或扩建,满足防灾要求。2)管理型措施:提高民众消防意识与加强民众消防教育计划;强化消防人员编制计划;消防器材与设备整备计划;落实消防安全检查,避免不当使用;健全消防法令的落实,积极推动落实消防相关法令

应急治安设施系统规划:1)空间性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新增或扩建,要满足抗灾要求;结合防灾分区,进行有效服务的布置2)管理型措施:加强警力资源提升、加强地区安全机制

应急保障物资系统规划:建筑安全性评价/环境整治/合理配置,查漏补缺/提高设防标准/区域联动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综合防灾对策:①供水设施系统综合防灾对策:供水分区,水源不中断,水质净化得当,输水干管要双管,配水管线环网供水,重点地区多重化管网网络化②供电设施系统综合防灾对策:多重化,多线路化,供电系统的维修物资储备,供电系统的日常防护③通信设施系统综合防灾对策:提高设防标准,设施改造和维修,快速修复④燃气设施系统综合防灾对策:提高设防标准,自动切断装置,自动放散装置,防护隔离带,日常安全处理和维护

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因地制宜、经济实用 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布局要求:①加油加气站:符合当地城镇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并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在城市建成区内不应建一级加油站、一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一级加油加气合建站;城市建成区内的加油加气站,宜靠近城市道路,不宜选在城市干岛的交叉路口附近;加油站的汽油罐和柴油罐应埋地设置;加气站和加油加气合建站的液化石油气储罐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按照储罐设置形式。②工业危险源:所有化工企业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保障安全。化工企业厂址应避免在自然疫源地;有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布置在城市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严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恶臭、粉尘、噪音且目前尚无有效控制技术的工业企业,不得在居住区、学校、医院和其他人口密集的被保护区域内建设;排放工业废水的工业企业严禁在引用水源上游建厂,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填埋场必须避免在废弃物扬散、流失的场所以及饮水源近旁;属于第一、二类开放型同位素放射性工业企业严禁设在市区内;工业企业与居住区之间必须设置足够宽度的卫生防护距离,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在同一工业区内布置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时,应避免不同职业危害因素产生交叉污染;食品工业和精密电子仪表灯工业应设在环境洁净、绿化条件好、水源清洁的区域

防灾对策措施:生产安全;优化危险源布局;降低危险源的危险概率;完善隔离区(带)的布局和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危险源单位的应急防护与紧急处置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的作用: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综合防灾规划控制引导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在局部地区对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要防灾空间和设施项目进行空间布局,安排社区级的防灾空间和设施,对各防灾分区中存在的防灾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为下阶段的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提供防灾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①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②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③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④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人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⑤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⑥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综合防灾控制引导的主要内容:①灾害风险分析,标出影响该规划区的主要灾害种类、影响的地域范围等;②防灾空间结构规划,标明规划区内防灾分区、防灾轴线、防灾据点的位置,及其等级。③防灾分区,标明各级防灾分区的界线、编号,注明各分区的主要风险类型;标明各分区中的防灾绿地、避难场所、临时急救医疗点、区内消防通道、对外交通性道路、四周道路、危险源、地下空间疏散路线,配套防灾设施项目等;④防灾安全线规划控制,标明安全线规划控制界线及相关控制要求。⑤防灾街区布局,标明规划区内不同防灾安全街区的界线

灾害风险分析四类基础资料:1)规划区的位置规模、现状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2)用地性质、道路等级与宽度分布、建筑物的层数、建筑密度、结构与材料、重要公告设施分布等人工简称环境条件;3)各街道的设置及其行政区域边界、人口数、人口年龄结构、弱势群体分布、商业企业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4)该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资料。

防灾分区的内容:划定防灾安全街区的范围,区分不同防灾街区的重要性等级,标明用地边界、用地规模,说明防灾街区内的防灾公共设施构成、道路整治、建筑物整治计划等需要实施的原则性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地块的控制指标,完成规划管理图则,便于规划管理。防灾安全线的划设方法主要包括:1)划定危险源的核心影响和需要控制的范围,包括防护绿地在内,也就是危险源四周复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防护绿地的外边界线围合的用地范围。2)划定环境敏感区的范围,对此范围内的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包括地震断裂带、塌陷区、滑坡塌方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库大坝区以及其他次生灾害易发区。3)划定灾时疏散通道的有效通行宽度。4)划定避难场所内安全区域的范围,进行避难场所的安全性评估。避难场所的有效避难区需要把收到周边危险源影响的区域、建筑物倒塌所覆盖的区域、周边高架道路倒塌所覆盖的区域以及周边其他次生灾害影响到的区域等全部扣除。5)控制防灾公共设施的核心保护范围,保证其安全性

规划区的危险度评估:①规划区基本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避难圈域内的人口数量 ②防灾分区的状况—人口密度、现状避难困难区的面积③防灾分区的危险度—耐火区域面积比率、木构造建筑物的占有率

防灾公园的安全度评估:①公园基地、避难安全性—公园基地的安全性、防灾公园的规模、有效避难面积、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及延烧防止功能、避难时的到达性。②紧急避难、救援活动支持功能—紧急避难支持功能、救援活动支持功能③综合、效率的防救灾功能--确定地区防灾计划内的定位、与相关设施的配合

防灾公园空间与设施规划重点:1)广场区可由主入口快速通达,以防火树林、洒水设施保护而且开阔性要佳、避难空间要足够,其形状以方形图形较为合适。2)入口有足够规模能然避难者、车辆依序顺畅进入,主入口空间表达空间意象特殊、视觉强烈,防灾公园外围应能安全、方便进入。3)园道线形满足人车流动顺畅性,而园道在灾时也是避难、救援、救护的动脉。4)防火树林带栽种的树种以叶肉厚油脂少、水分多之常绿乔木为主,避免栽有刺植物。5)紧急厕所应有全天候、全方位服务设备及功能。6)紧急广播设备造型配合景观,可在园区内任何角落清晰听到广播内容,配置高科技通讯设备,固定的通信设施可以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7)紧急供电系统具有多种发电方式备用,可以随时保障公园管理中心和信息通信设备的供电。8)紧急照明设备采用节电科技,明确导引安全避难。9)储备仓库近指挥中心和出入口,便于接收、发放物品。10)具备良好的直升机起降空间以及飞行轨道所需要的净空控制。

各类型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①不同层级的防灾公园在平日仍应发挥环境保全、休闲游憩的功能,因此,防灾公园规划在其分区配置、流线与设施设置上,需要考虑不同功能间的整合与弹性变换。②不同规模的防灾公园因扮演角色不同而有分区与设施需求的差异,但各类防灾公园必须确保空间安全,才能满足避难行为。规模大的防灾公园必须满足多重功能,且分区较明显;小规模者可不设定使用分区,从而保持空间使用的弹性。

广域防灾公园设计要点:1)广域防灾公园的位置多位于市郊或市区边缘,面积广大,必须考虑周边主要道路的可达性,面临主要避难人潮方向设置一个以上的出入口2)设置周边缓冲林带,种植防火树种以形成火灾时的阻燃带,平时则可以发挥景观缓冲、净化空气、水土保持与生态栖地的功能3)选择园区内坡地平缓(<10%)、地质土壤稳定、高程适合的安全地点设置避难广场区,广场区与主入口间的距离不宜过远,有清晰主动线串联4)广场区旁应有草坪区,提供灾时避难搭设帐篷使用5)园区设置水池、水景,并有水质过滤净化设备6)园区主体建筑应邻近广场、草坪区,平时为园区管理服务或解说中心,灾时作为指挥中心7)考虑避难所需的各类生活设施,可以分散配置于避难空间周边8)广域防灾公园在救灾避难时序中,可能有搭建组合屋充作医疗、办公空间的需求,院内各类设施构件应有变换功能的考虑9)园区内必须设置耐震形式水槽、紧急水井、储备仓库、紧急电源不断电系统等10)园区内的主流线应串联上述各类避难空间和停车场,并适当区分大型车辆运补资源和人员活动使用两种不同形式的路线

地区防灾公园设计要点:1)位于市区中,为确保安全性的避难空间,公园周边与潜在灾害发生率较高的街区之间应有缓冲林带,以形成阻燃带或阻挡坠落物2)邻近街区均应有出入口设置,可为不同尺度和形式,以利于居民避难使用3)为灵活运用搭配广场与草坪,提供灾时避难使用,故不宜有复杂的高程或坡度变化4)考虑服务半径2km内的避难人口需求,设置厕所、耐震性水槽、照明、紧急电源、储备仓库等设施5)设置水池、水景或喷灌设备可提供水源,增加防火树林或绿带6)园内主要交通流线的设置必须考虑救援、救护车辆的通行

小区、邻里防灾公园设计要点:1)位居小区中,且面积不大,应以缓冲树林或绿带及可提供为临时避难使用的广场、草坪为优先配置,平时则为配合小区活动宣传防灾避难知识的场所2)平日使用的休闲设施可集中或弹性设置,避免因灾时倒塌,影响公园避难空间的有效性3)考虑紧急照明及太阳能设备的设置,以保障避难道路的正确指引4)设置避难逃生标志及紧急广播设施,有效引导居民的避难行为5)若有地下水源,则应设置紧急用水井,并明确树立清晰的标志牌,供平时管理与紧急使用

一般邻里公园设计要点:1)以满足平日休闲活动使用,但仍可为紧急避难、救援的小规模空间2)设置避难逃生标志与紧急广播设施,有效引导居民避难行为3)考虑紧急照明及太阳能设备的设置,以保障避难道路的正确支应4)若有地下水源,则应设置紧急用水井或帮浦,并明确树立清晰的标志牌,供平时管理与灾时的紧急使用

防灾安全街区规划的内容:灾害危险度评价、防灾安全街区整治规划、老旧建筑物的重建规划、地区防火规划、本区建设控制引导修正、防灾规划的实施管理措施 灾害危险度评价:①城市层面:评价对象主要包括干线道路和公园等主干性城市设施的分布,市区内易燃烧地区的分布,市域避难设施的分布;②地区层面:评价对象主要包括地区的防灾能力,建筑物与相邻建筑的空间关系,地区内道路等的分布状况,火灾的危险性情况,消防设施分布和紧急避难的困难性,防灾公共设施的分布,其他土地利用情况等

防灾安全街区的整治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性质的变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老旧建筑物的重建,普通建筑物的防灾性能的加强,防灾公共设施的整治,避难场所和避难路径的指定,阻燃带的布局,建筑耐火化计划及其实施推进措施等。

老旧建筑物的重建规划内容包括:建筑物重建的区域范围,重建区的建筑面积,建筑物的地基构造方法,道路的宽度,见见建筑物的配置项目,新建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地基面积、用途、构造方法、建筑设备等,重建区内确保的空地的配置及规模,重建计划的实施时间,重建资金计划等。

地区防火规划:划定防火地区的范围,其主要措施:有火势蔓延等危险的建筑物的定位,危险建筑资料收集,危险建筑物拆除计划等。本区建设控制引导修正:是指对本街区内的建设要素控制引导规定按照防灾要求进行梳理和修正,其内容包括:建筑性质、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红线位置、后退红线、建筑物形态和色彩,以及绿化率的控制等。

防灾社区的作用:①促进民众对灾害的危机意识,并对造成灾害发生、灾情加重的原因或潜藏的危险因子有所了解与警觉,进而愿意参与消除或改善这些危险因子的行动;②由民众参与制定与推动社区防灾策略,较容易被民众了解与接受,而且比较符合社区的条件和需求;③推动以社区为主体的灾害防救,契合大规模灾害发生后的实际情况和需求;④由社区主导灾后救援物资的请求、分配,更加符合居民需求;另外,灾后重建由社区组织参与规划,能够有效激励居民,也能充分再现地方文化和地区特色;⑤由社区做起,形成自下而上的灾害防救工作,将强化社区救援力量,降低对政府的过度依赖;⑥社区为主体的灾害防救工作不但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而且可以促进社区意识、凝聚社区力量,营造安全的社区环境。防灾社区规划的内容:灾前的准备与应变计划、灾时的应变互助计划、灾后恢复重建的参与计划、防灾社区规划实施的推动策略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防灾目标与标准一致;风险评估与城市防灾能力评价,全面与地震;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选址;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重要设施的防灾措施(优化;避难场所设置)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关系:防灾目标与标准一致;风险评估与城市防灾能力评价,全面与防洪;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防洪安全空间布局;防洪体系与防洪分区);重要设施的防灾措施(排涝工程设施)

消防规划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关系:防灾目标与标准;城市火灾风险评估与城市防灾能力评价;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防火分区与防灾分区/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场所和设施布局/老旧地区的防火要求/地下空间的防火要求/避难疏散场地);城市消防工程设施(消防站的选址和布局/消防供水设施/消防车通道)

人防工程规划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关系:防灾目标与标准;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城市防灾工程设施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关系:防灾目标与原则;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重点公共设施的防灾措施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关系:防灾目标与原则;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高风险地区与重点防护区的划定/避难场所与疏散通道的设置/防灾工程设施体系)

重大危险源布局规划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关系:防灾目标;风险评估与城市防灾能力;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安全功能分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关系:时间阶段和基本目标;突发公共时间与灾害类型;应急管理与综合防灾管理;主体内容侧重点

第二篇: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防灾减灾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根据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现状。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我国的大城市众多,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日益繁荣。但大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灾害问题,决不能忽视。城市灾害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公众安全失衡的事件,主要包括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体。城市规划和设计对城市灾害都要有预见,应当关注内部问题,严防出现重大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城市灾害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

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它们在城市地区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这是因为:

第一,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则人口密度越高。例如上海市67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内,却居住着911万名户籍人口,加上近50万名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同一时间内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极高,人员流动性强。一旦有灾害发生,危害超过村镇。

第二,城市是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财富集中之地。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大城市更是重中之重。一旦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惨重。有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突发事件的高危期,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6500亿元,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第三,城市居民对于危机防范意识不强,缺乏整体意识,公共意识。由于我国贫富差距增大,它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安全,特别是公共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危害。有的城市中不法分子大量偷窃金属制品,窨井盖、人行天桥自动扶梯挡板、马路扶拦、通讯电缆等公共设施被盗,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第四,城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的管理基本上是垂直式的,平级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层层汇报,往往耽误第一时间。不少城市管理者缺乏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城市整体安全的研究,更缺乏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和协调管理的研究。政府官员考核政绩,往往与建设成果挂钩,很少与防范灾害能力联系。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严重堵塞,人居环境差。这主要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第五,城市规划没考虑灾害,盲目在海边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制造业。从理论上讲,中国沿海城市也存在发生类似于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和洪灾的可能。地面下沉、繁华的商业区和住宅区都建在海边;石化,钢铁和制造业建设在海边开发区。所以如何加强城市规划,建立公共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城市灾害的类型

目前城市面临各种潜在的重大灾害:如风灾、水灾、震灾、火灾、建筑结构老化致灾、地质灾害、潜在城市环境灾害、化学事故灾害、通信信息灾害、地下空间与浅埋生命线工程中的灾害等。

三、城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措施

1、加强城市规划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首先必须了解城市防灾减灾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城市建设中的公共安全。要“研究治本之策,谋划长久之计,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考虑。从根本上消除灾害的不稳定因素,全面地实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就是以城市市民的需要为本,以城市市民的生存和安全为本。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规律,现存的自然条件和地质状况是千百年才会变化的因素,因此,尽管城市规划只管几十年,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至少应上百年。

2、沿海城市应尽量避免在海边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制造业。东南亚海啸引发海底深层地质构造巨大变化,台风肆虐,暴雨成灾,可能都与此有关。在东南亚海啸之后,它会给沿海城市带来哪些危害尚未深入研究之前,建议沿海城市慎重规划沿海地区的开发。尤其是不要在海边开发建设商业区和人口密集的房地产项目。对会引起地质结构变化的重大项目必须万分慎重。化学工厂选址,应远离城市,设置在山里或偏远乡村。化学品车辆运输时,应有明确的标记,交通要为它让道。

3、城市建设要抓实事。我国的城市中,真正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很少。污水处理系统投入大,运营费用高,回报慢。虽然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与城市道路建设安全也有关,但因为在地下,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不重视。而更喜欢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亮在明处。所以要解决上述一些问题,必须沉下心来做实事。

4、城市应把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尽早建立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系统,硬件软件一起建设。高度重视对灾害的预警、预防和救灾工作。城市应提高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5、城市管理强调协调配合,应急联动。公共安全问题首先是个防灾减灾的理念问题,建议在大城市中率先成立综合减灾的管理机构。灾害是可以避免或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灾害发生时,其破坏性是多方面的。需要各个方面进行协调配合,所以要提倡交叉研究,从单一灾害预防进入到多元的系统性预防。而更重要的,是制定“城市灾害预防条例”或“城市灾害法”,和“紧急状态法”,从法律上来保障居民的安全。一旦发生灾难时,使有关部门能迅速调动各种人力物力,制定综合的减灾措施,有效地实行危机时期管理。大城市应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处理各种危机事件的应急制度。包含应急联动,减灾协调,专家决策咨询三大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综合研究。

6、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发展必须强化区域合作联动。如城市发展和水、空气不达标的矛盾。需要加强区域性、跨行政的协调处理,加强区域性的控制工业排污,从源头上、跨地区控制污染已成当务之急.7、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普及居民的预防理性。确立居民的防灾意识,遇灾不慌。让国民学会应对突发性灾难。一个没有经过专门抗灾训练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必然产生恐惧、惊慌,是很难逃过一劫的,我国居民应对突发灾害的危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灾难中自救或互救的逃生能力更差。所以,要在大城市建立公共安全教育基地,供市民免费参观、体验,让他们学习在灾难中自救或互救的逃生知识。要把灾害教育写入中小学生的教科书里,进行案列教育。在各区各街道建立救灾队伍,发起成立城市救灾基金,解决灾害不能全靠政府,要把临时捐款改变为常效性的救灾组织。

8、加强法律制裁。对造成公共安全严重后果的,要对肇事者判刑。完善应急机制,从法制上面健全防灾措施,灾害发生半小时内,城市主要领导就能组成危机管理中心,分析灾情,制定对策。加强预防的投入,并把预防与事故问责制度联系起来。舆论要造成强烈的问责压力,不管事件后果是否严重。形成危机预防的制度压力,这样可以避免无数事故。

9、大城市要严格控采地下水,防止地面过快沉降。加强地下水开采监管,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有效抑制地面沉降的速度。

10、城市的信息系统必须设立安全阀门,建立“防火墙”,电脑重要资料必须备分。必须调动电脑精英开展反黑客、防病毒的研究。要加大这方面的科技投入。同时,要防止各单位自己搞,大量重复劳动,又浪费金钱,充分发挥社会公共资源的最大作用。

11、城市都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各级政府要加快构筑和完善符合城市特点的应急管理体系,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大力发展和谐社会,严防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要加强民事调解,安抚困难群众,使其不采取对抗行为。对歹徒则采取严打政策。对外来人员要加强管理,防止极少数外来人员的偷窃等犯罪行为。增加协管员和联防队人员。新闻媒体对恶性事件的报道要把握好度。

P07 物业管理

刘京龙

第三篇:第十章 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规划

第十章 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规划 第一节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一、种类

(一)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与地震灾害。

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流行。

(二)主灾与次生灾害

二、特点

高频度、群发性、高度扩张性、高灾损失性、区域性。

三、我国自然灾害与城市防灾形势

第二节 城市防灾体系

一、防灾措施

政策性防灾措施、工程性防灾措施。

二、防灾体系的组成

灾前防灾减灾工作、应急性防灾工作、灾时抗救工作、灾后工作。

P310图10-1。

三、城市的综合防灾

第三节 城市主要灾害的防灾对策与防灾标准

一、防洪对策与标准

(一)对策

1.以蓄为主的防洪措施

水土保持、水库蓄洪和滞洪。2.以排为主的防护措施 修筑堤防、整治河道。3.防洪堤、坝建设对策

(二)防洪防涝标准

1.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GB50201-94):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

二、抗震对策与标准

对策:建、构筑物的抗震处理、震前预报、避震减灾措施。

标准:抗震设防烈度、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50413-2007):

抗震避灾规划编制模式: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三、消防对策与标准(一)对策

合理布局城市重点防火设施、合理布局城市消防通道、重视城市旧区改造、合理布局消防设施、规范建构筑物的防火设计、健全消防制度和普及消防知识。

(二)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这两个说要合并,但查不

到正式批文和编号。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施建设标准》、《GB50974-201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重点集中在消防站设置、消防道路、消防间距、建筑设计和消防用水方面。

1.消防道路标准

(1)消防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

(2)环形消防道路至少有两处与其它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5*15m2,大型消防车则不小于18*18m2。

(3)消防车道不宜与铁路正线平交。(4)消防水源应设置消防车道。2.建筑的消防车道设置标准 3.建筑物消防间距标准 4.建筑设计标准

5.消防用水标准 P325表10-10。

四、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原则与标准

第四节 城市主要防灾工程设施规划与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

一、城市防洪、防涝工程设施规划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

(一)防洪堤墙设置

(1)堤轴线与洪水主流向大致平行,并与中水位的水边线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洪水对堤坝的冲击和平时堤防浸入水中。

(2)堤的起点设在水流平顺的地段,避免严重的水流冲刷,堤端嵌入河岸3-5米。

(3)设于河滩的防洪堤为将河水引入河道,堤防首段可布置成八字形,这样还可避免水流从堤外漫流和发生淘刷。

(4)堤的转弯半径尽可能大一些,一般为5-8倍设计水面宽。

(5)堤线宜选在高处。

(二)排洪沟与截洪沟设置

1.排洪沟的布置原则

2.截洪沟

(三)防洪闸设置

闸址选在水流平顺、河床和岸坡稳定的河段;泄洪闸宜选在河段顺直或截弯取直的地点;分洪闸应选在被保护的城市上游,河岸基本稳定的弯道凹岸顶点偏下游处或直段;挡潮闸选在海岸稳定处,接近海口。

(四)排涝设施设置

排水泵站。

二、城市抗震设施规划

抗震设施主要指避震和震时疏散场地,包括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空地、各类绿地和绿化隔离区。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

就地疏散:公园、操场、广场等。中程疏散:1-2km远的空旷地。远程疏散:外地。类型划分:

(1)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小绿地、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等。

(2)固定疏散避震疏散场所:

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供避震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大公园、大广场、大体育场馆、大型人防工程、大停车场等。

(3)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规模大、功能全、起避难中心作用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一般设有抢险救灾部队营地、医疗急救

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

学习《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三、城市消防设施规划

学习《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消防栓应为消火栓。

四、城市人防工程设施规划

(一)人防工程设施布局总体要求

(1)避开易遭受袭击的重要军事目标,如军事基地、机场、码头等。

(2)避开易燃易爆品生产储运单位和设施,控制距离应大于50m。

(3)避开有害液体和有毒气体储罐,距离应大于100m。

(4)人员掩蔽所距人员工作生活地点不宜大于200m。

(5)人防工程布局注意面上分散、点上集中便于开发利用、便于连通,注意人防工程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人防工程设施分类设置

1.指挥通信工事设置

(1)尽量避开火车站、飞机场、码头、电厂、广播电台等重要目标。

(2)充分利用地形地质。

(3)市级、区级工程宜设在政府附近,便于临战转入地下指挥所,街道指挥所结合小区布置。

2.医疗救护工事设置

(1)与地面新建医院结合修建。(2)救护站在满足平时使用前提下,尽量分散布置。

(3)急救医院、中心医院应避开战时敌人袭击的主要目标及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点。

(4)尽量设在宽阔道路或广场。

(5)选地势高、通风良好及有害气体、污水不至于集聚的地方。

(6)靠近人防干道并相连。

(7)避开河流堤岸或水库下游及可能淹没地方。

P334表10-14。3.专业队工事设置

消防、抢修、防化、救灾等。

第四篇:综合知识

1.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条件:(1)必须是增值税、消费税征收范围内的货物;(2)必须是报关离境出口的货物。所谓出口,即输出关口,它包括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两种形式;(3)必须是在财务上作出口销售处理的货物;(4)必须是已收汇并经核销的货物。

2.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3.在党的十六大中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4.据此、为此、现函复如下”等属于过渡用语;引叙用语是在引叙来文时使用的,如“现接、近接、前接”等;开端用语是用于表示行文的目的、依据和原因的,如“为、由于、依据”等;经办用语是用于表示工作办理的时间及过程的,如“业经、已经、兹经”等。

5.我国的立法程序包括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阶段。其中,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是立法程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也是关键性阶段。

6.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7.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北、中、南3 条通道: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云南、贵州两省的火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8.公文的主体部分又称行文部分,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公文正文、附件、成立时间、公文生效标识、附注等要素。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0.民法的基本原则有:(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1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有:(1)民主集中制原则;(2)社会主义法制原则;(3)密切联系群众原则;(4)民族平等原则;(5)精简和效率原则。

13.事业单位改革的条件包括:(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政府改革的深入。14.公文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15.“四有”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6.编辑的职业素质包括出版理论修养和编辑实务经验,分别表现为职业的追求、职业的敏感和职业的作风。

17.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第五篇:综合知识

1.属于公务员保险制度的是()。

A.因工伤残保险B.非因工伤残保险

C.生育保险D.养老保险

答案:10.ABCD【解析】公务员的保险制度分为生育保险、养老保险、伤残保险、死亡保险制度,中伤残保险又包括因工伤残和非因工伤残保险。

11.以下属于行政征收内容的是()

A.个人所得税B.排污费

C.机场建设费D.电费

答案:11.ABC【解析】根据我国行政法规规定,我国的行政征收体制主要由税和费组成。税,亦称税收,是国家机关凭借其行政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可分为流转税、资源税、收益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五种,A项属于收益所得税。费,即各种行政收费,主要包括公路运输管理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公路养路费、车辆通行费、港口建设费、排污费等。B、C项属于这类。电费是基于合同关系而产生的费用,所以不属于行政征收范围。

1.属于职业道德的特殊规范的是().A.遵守法纪,文明安全B.人道主义,救死扶伤

C.准班正点,尊客爱货D.关爱学生,有教无类

答案:12.BCD【解析】略。

1.行政决策评估要采用()的综合意见。

A.群众B.专家C.领导D.政策执行人员

答案:13.ABCD【解析】评估决策时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故全选。

1.公务员考核的原则是()。

A.客观公正原则B.民主公开原则

C.注重实绩原则D.依法考核原则

答案:14.ABCD【解析】公务员考核的原则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依法考核。

1.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渠道主要包括()。

A.人事争议协商B.人事争议调解

C.人事争议仲裁D.人事争议诉讼

答案:15.ABCD【解析】略

下载城市防灾综合知识(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防灾综合知识(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知识

    1.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于——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

    综合知识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资料(电视台招聘考试题库) 一(2009-06-25 22:28:01)标签:事件通讯 人物通讯 新闻事实 背分类:新闻传媒 景材料 导语 教育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

    综合知识

    1961年费根保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都是以全面质......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笔试的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简析题和案例分析(含阅读分析)题五类。第一部分 法律一、法律知识部分(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与作用(二......

    综合知识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代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三个代表”的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

    综合知识

    综合练习100题 1.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每年的( ) 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简称为“世界读书日”。 A.4月23日B.4月22日C.4月24日 D.4月21日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

    小升初综合知识

    我国的国旗是什么?(五星红旗) 请问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9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什么?(太平洋) 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56个) 我国的建军节是哪一天?(8月1日) 我国各省的简称? 被称为“......

    辅导员综合知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6 项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 4 项主要任务、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5 条有效途径, 笔试题型 一般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