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节选)
1.2 造影方法: 本院运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给药量按每公斤体重1.5~2.0ml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在75~95ml之间),注射速率1.5~5.5ml/s,注射时间25~40s。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的强化情况决定扫描部位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是否需延迟扫描。
1.3 临床表现: 本科造影剂外渗的病例中,肥胖和肌肉松弛的老年人较常见。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由于造影剂浓度高,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发生肌肉坏死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护理措施
2.1 穿刺前的护理(1)CT增强扫描,护士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嘱咐患者及时向操作技师、护士反映。
2.2 发生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2)造影剂外渗时立即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严重者湿敷30分钟后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7天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可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3)嘱其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利于外渗造影剂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渗出。
【另一家之言】:将市售的土豆大者一枚洗净,切成薄片在患处湿敷(软组织肿胀的部位全部要敷上),待土豆片干后再另换一片,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肿胀的软组织明显消肿为止。据我们的经验,湿土豆片对于组织水肿有很好的疗效,一般10小时左右就有明显效果,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常用的硫酸镁湿敷。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
3.1 穿刺血管的选择: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的静脉穿刺要求高,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的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静脉。常用有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对于老年人,长期化疗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穿刺时护士要仔细寻找有把握的血管,不要盲目穿刺。穿刺时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并固定好,以防造影剂在快速注射时引起套管针的移动,造成药物外渗。
3.2 穿刺方法的改进: 64排CT高压注射器从原来使用蝶形12号头皮针到使用套管针,我们根据检查部位和注射压力选择套管针,注射速度为1.0~2.0ml/s,用24G;注射速度为2.5~3.5ml/s,用22G;注射速度为4.0~4.5ml/s,用20G;注射速度为5.0~5.5ml/s,用18G套管针。由于套管针是软管,针尖又粗,这样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的,易于穿刺和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穿刺完回抽回血,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1],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抽出针栓1mm再平行顺静脉腔全部进入血管后抽出针栓接连接管,同时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
3.3穿刺部位的固定:穿刺针头部位要妥善固定,先用3M透明胶布以穿刺点为中心点横向粘贴,然后再固定针柄,最后固定螺纹连接管在患者手臂上,使之能随着扫描时机床的移动而移动。
3.4降低血管外渗发生率方法:在穿刺成功后,要确认套管针在血管内,方可连接高压注射器,注射前认真检查高压注射器及连接管,排尽空气,旋紧套管针和连接管的螺纹接头,防止注药时压力过大,针头与连接管脱出。保持管道通畅,打开套管针小夹子。高压注射器放于合适位置,使管道连接留有余地,以防过度牵拉造成套管针及连接管脱出。上机床定好扫描体位,用高压注射器设定生理盐水20ml快速静脉试推,并将食指轻放在患者注射部位感觉液体在患者血管内向心性流动。如果患者穿刺部位无疼痛及肿胀,表明血管无损伤,才能进行正常扫描,如果患者局部疼痛或肿胀,立即停止注射拔针并更换穿刺部位,直至无外渗发生时才可进行增强造影检查。
3.5观察高压注射过程:扫描延迟时间内通过机房摄像头持续密切观察,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停止高压注射。轻度的可不予处理或仅予50%硫酸镁+地塞米松局部湿敷;更换注射部位重新穿刺。严重渗漏者停止当天增强扫描,立即给予50%的硫酸镁+地塞米松局部湿敷,湿敷范围超过外渗面积1cm,严重者湿敷30分钟后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并门诊或病区随访。局部冷敷,忌热敷,并嘱其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有利造影剂的吸收。一般3~7天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可完全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3.6注意注射速度,观察患者反应:造影剂常规增强的速度应为3.5ml/s,血管成像的速度4.0~5.5ml/s。下肢静脉注射的速度是4.5ml/s,CCTA检查,心率<70次/分且平稳者。检查时应告知患者注射造影剂时全身发热是正常现象,不要紧张,身体不要动,配合检查;注射造影剂时严密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及穿刺部位有无造影剂外渗。如有局部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给予处置。如患者出现轻微不适、恶心、局部血管胀痛,告诉患者坚持检查完毕给予处置。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应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马上与当班医生联系,就地紧急抢救。
3.7过敏反应的预防及处理:由于过敏反应的不可预测性,CT室机房必备急救车和急救器材,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检查,积极进行抢救。由于注射碘造影剂易出现毒副反应及过敏反应,CT增强前应了解病人有无碘剂过敏史,全身健康状况,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告知患者或其监护人使用造影剂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2]。必须让患者或家属签署CT增强扫描检查同意书,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行CT增强检查扫描。在穿刺成功后常规先静推10mg地塞米松,以防止或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注药时必须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问题就应即时地给予相应的处理。检查完毕应询问患者有无不良反应,保留套管针,每个患者均应在检查观察区留观30min,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检查观察区并嘱其回去后多喝水,加速造影剂排出体外,避免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损害。由于套管针针头粗,拔针后应按压5~10分钟,无出血方可松手。
3.8防止空气栓塞:空气栓塞可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操作时必须慎之又慎,要特别注意连接管是否扣紧,防止在高压作用下脱裂。注射前一定要将针筒、螺纹连接管、导管针头中的空气排出,注射时注射头向下,使一些小气泡浮出而位于针筒尾部,注射量应小于吸药量,针筒内应残留药液1~2ml。
结论
64排CT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大是造成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对高危人群如长期化疗、老年血管硬化、肥胖、小儿等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外渗的机率相对比较高,所以造影剂外渗的关键是预防。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做到早预防早处理,不断加强高压注射器的操作技能及穿刺技术培训,使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为增强扫描的成功提供保障,减轻病人的痛苦,进而获得更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为临床提供合理准确的诊断依据。造影剂血管外渗的发生和治疗
经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发生血管外渗,有时产生严重皮肤及皮下溃疡和坏死,无论离子型造影剂(ICM)或非离子型造影剂(NICM)都可导致大面积损伤。随着我院64排CT增强患者数量的增加和采用自动高压注射器设备,此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当前,螺旋CT,造影剂的注射速度(3~5ml/s)较快,用量亦大,若不密切观察,有时造影剂已不再进入血管系统,自动注射器仍按原泵压注射,容易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
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的危险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项:①老年人、神智不清及躁动患者;②末梢小静脉及皮下组织较少的部位;③置留静脉导管或穿刺针注射超过20小时;④多处血管穿刺;⑤用胶布固定过严而不易被察觉者或监视器看不到的位置;⑥肢体注射部位动脉功能不全或静脉、淋巴管引流受阻,如动脉硬化、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中心或末梢静脉形成血栓,局部放疗或血管手术后、切除过淋巴结等。外渗原因
①静脉穿刺不成功。由于技术原因,静脉穿刺时太深或太浅刺破血管没能及时发现。②在摆放病人体位及检查中病人配合不好活动肢体使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移位。③血管脆弱,弹性差。老年病人,长期化疗病人,营养不良病人血管弹性差,脆性高,注射时要特别小心。④注射速度快,压力高。CT增强必须以每秒2.5~6亳升速度快速团注,压力达150~250磅每平方英寸。预防和处理
①摆放病人体位时要细心,用钢针穿刺应先摆好体位再穿刺,向病人交待检查中不可随意活动肢体,以防针尖刺穿血管。进行高压注射前应先用生理盐水10毫升或造影剂1~2毫升试注射观察有无肿胀。注射中也要观察有无外渗肿胀。②穿刺血管的选择 一般选用粗、直、有弹性的表浅静脉,且穿刺部位易于固定,尽量避开关节、静脉血管分叉处,一般常用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等部位。另外,在穿刺时力争“一针见血”,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用高压注射器时,选用与注射流率匹配的穿刺针头和导管;对穿刺针头进行恰当固定;与患者沟通,取得配合。③最佳的是用静脉留置针,以20G(1.1mm*30mm)为宜。由于留置针是软管,避免刺破血管,且针尖粗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④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的,易于穿刺和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气温低时造影剂应先干燥加热至37摄氏度或接近体温再注射可降低压力,减轻疼痛感⑤出现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穿刺前的护理
(1)CT增强扫描,护师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要求患者及时向操作护士反应,相互间及时沟通。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在6小时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并于24~48小时达高峰、伴有坏死、水肿和出血,随后转为慢性,包括特殊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邻近肌肉萎缩等。局部有刺痛,烧灼感。外观局部水肿、形成红斑、有压痛,持续2~7天。容易发生静脉炎。
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用针抽吸皮下渗液、一般不会获得太多液体,但可在拔针前进行。
(2)受累肢体抬高,与心脏相平或更高。它能降低毛细血管静水压、促进液体吸收、减轻炎症,但可能增加疼痛,另外,抬高程度以不影响动脉血流入或静脉引流为准。
(3)可考虑用地塞米松、普鲁卡因封闭患处。肿痛部位用硫酸镁或75%乙醇或20%甘露醇或地塞米松加100ml冰水湿敷。具体做法如:纱布浸湿50%硫酸镁,覆盖在肿胀部位及其上下10cm的肢体部位,也可将碎冰装在塑料袋内,包裹肿胀的肢体,要求超过注射部位上下部位关节,注意防止冻伤。24小时内禁忌热敷。
(4)起疱时,建议用磺胺嘧啶银软膏涂抹局部,重复用时以肥皂和水洗掉表面陈旧药物。
(5)醋蜜膏外敷治疗造影剂外渗:将高温消毒后的食醋、蜂蜜按1:1的比例混合、搅拌成均匀膏状。用温开水清洗皮肤,用棉签蘸醋蜜膏少许均匀涂于患处,持续湿敷。重度患者用纱布包裹,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6)可具患者情况口服消炎药。
(7)金黄散清热散瘀、抗炎消肿作用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渗漏药物吸收并能减少炎类介质的释放,从而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体会
CT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大是造成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对高危人群如长期化疗、老年血管硬化、肥胖等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外渗的机率相对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造影剂粘滞度大、渗透压高,外渗后对皮下组织刺激性强,肿胀组织局部压迫血管神经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和肿胀疼痛,皮肤出现一串串的水泡甚至出现组织溃疡和坏死,因此在发生造影剂外渗时应积极处理,尽量避免皮肤坏死和溃疡的发生。在我们的经验中,避免造影剂外渗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早预防早处理,使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高压注射外渗后,该怎么办?
高压注射外渗是指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被注射的浅静脉血管破裂,造影剂漏出血管渗入邻近组织间隙,造成相应组织充血肿胀的表现。大部分造影剂外渗经非手术治疗能够自行消退,不遗留后遗症。然而小剂量的造影剂也可造成皮肤软组织溃疡及坏死,甚至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损害。
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通常需使用与高压注射器想匹配的一次性专用针筒及专用注射针头。因其注射速度快或CT增强时扫描床的移动,为了防止穿刺针滑出血管外,粘贴穿刺针的胶布一定要足够长,必须牢固地固定穿刺针,防止推注造影剂过程中胶布脱起穿刺针滑出血管外,造成造影剂外露。若注射过程中发现注射侧肢体局部皮肤肿起,应立即关闭高压注射泵,停止注射。之后患者注射侧前臂会出现肿胀,剧痛,颜色无改变,6小时后发展到整个手臂肿胀,且出现青紫色、压之不褪色,皮温低,质感硬。因此当发生造影剂外渗时,一定不要慌,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立即为患者采取积极补救措施,那么具体的补救措施有哪些呢?
首先应抬高受累肢体,与心脏相平或更高。其次肿痛部位用硫酸镁或75%乙醇或20%甘露醇或地塞米松2支+冰水湿敷,24小时连续湿敷。具体方法为:纱布浸湿50%硫酸镁,覆盖在肿胀部位及其上下10cm的肢体部位,也可将碎冰装在塑料袋内,包裹肿胀的肢体,要求超过注射部位上下部关节,注意防止冻伤,24小时内禁忌热敷。若患侧起疱时,建议用磺胺嘧啶银软膏或喜疗妥软膏涂抹局部,重复用时以肥皂和水洗掉表面陈旧药物。其中地塞米松和硫酸镁的应用最为重要,因为地塞米松为高效抗炎激素,有抑制因化学及其他物理因素所致的炎症及修复血管内皮的损害,而硫酸镁又有消肿止痛的功效,两者合用可以使肿胀很快局限,并促进了渗出药液的吸收,3天后患者就会消肿痊愈,不出现任何并发症。
第二篇:谈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3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问题,对于怎样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它也是护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这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而且在当今医患关系不佳的环境中最容易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所以需要积极的预防输液外渗,一旦发生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 预防 处理
目 录
摘 要……………………………………………………………………………………………1 关 键 词……………………………………………………………………………………………1
一、药物外渗的预防………………………………………………………………… ……………3(一)提高穿刺成功率…………………………………………………………… …………3(二)选择合适的静脉……… ………………………………………………… …………3(三)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 …………3(四)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 …………3(五)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 …………3(六)做好患者的宣教……… ………………………………………………… …………3(七)正确拔针……… ………………………………………………… …………3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4
(一)小范围外渗………………………………………………………………………4
(二)大范围外渗………………………………………………………………………4
(三)化疗药物外渗………………………………………………………………………4
(四)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4 参 考 文 献……………… …………………………………………………………………………4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1]。在临床操作中,要保证百分百的做到没有静脉输液外渗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各种条件下如:在年轻(经念不足)的护士操作时,患者血管情况不好时,在冬天天气寒冷血管收缩时,输液过程中活动不当时,婴幼儿、重症患者、肥胖患者等等情况。比如在我们医院的急诊科每年输液1200人,输液外渗约60人,比例达20﹪,所以熟练的掌握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1提高穿刺成功率
一、药物外渗的预防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血管交叉处,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防血管壁多处穿孔而引起局部渗液、渗血,造成第2次穿刺困难。如果遇到自己没有把握的血管的情况,就及时告知上级护士并请求帮助。
1.2选择合适的静脉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资料证明,一般情况下留置针可保留3~5天,这样就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在我们医院中,住院病人基本上都是用留置针。
1.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是引起渗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发生渗漏高渗溶液(20%甘露醇)占35%,抗肿瘤药物占5%,其他常用药物合计占60%,此统计数据表明,输甘露醇明显高于化疗药物和其他常用药物[2]。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比如输注甘露醇时可以先局部热敷或者提高药物的温度等小窍门。
1.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1.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1.6做好患者的宣教
一定要做好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比如使用留置针患者,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1.7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1小范围外渗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2.1.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3]。
2.2.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4]。
2.2大范围外渗
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5]。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2.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
2.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 2006,7 [2] 潘纯媚 最新护理技术 2005,1 [3] 苏丽智 实用基本护理学 1996,2 [4] 吕淑琴 护理学基础 2005,4 [5] 余剑珍 基础护理技术 2003,7
第三篇:输液外渗的预防
输液外渗的预防
静脉输液是高龄患者常用的治疗途径,但由于老年人生理特点,机体各方面均处于退行性状态,故经常出现液体外渗。轻则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静脉输液外渗,保证治疗药物顺利输入应引起重视。
一、渗出与外渗的定义:
1、渗出: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
2、外渗: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
二、临床表现
渗出或外渗多发生在外周静脉输液的部位。
1、早期表现为输液速度变慢,检查输液管道位置未见回血,局部渗出肿胀,或有回血但局部渗出肿胀。
2、患者主诉输液穿刺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逐渐加剧和局部出现肿胀。肿胀一般出现在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
3、浸润部位未发生炎症时,患处皮肤的温度低于手臂其他部位的温度。由于渗漏药液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高渗性药液,多为急性损害,药液外渗超过24小时通常不能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暗红。碱性药液即使渗漏范围不大,但累及深部组织。细胞毒性药物外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有的出现小水泡,形成硬结,4-5天后损伤边缘渐变硬,形成焦痂和
溃疡,病损部位与正常皮肤交界处有炎症侵润,皮下脂肪坏死范围比较广。
4、药物渗出或外渗后的合并症:
(1)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浸润部位未发生炎症时,患处皮肤的温度低于手臂其他部位的温度。由于渗漏药液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脂肪乳、氨基酸药物渗漏可表现为红、肿、热、痛等蜂窝织炎的症状。
(2)神经损伤:如高渗药液外渗可能造成尺、桡、正中神经损伤。链激酶渗漏出现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
(3)骨筋膜室综合征:如手部间隔综合症,前臂筋膜室综合征。(4)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三、渗出的分级(INS)
按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制定的标准,根据患者表现出的症状进行分级,将渗出分为五级。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6英寸,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
四、预防
1、向病人或家属解释静脉穿刺或置管的目的,做好穿刺置管注意事项及穿刺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的健康宣教,让病人取得配合。并指导病人自我保护血管的方法,每次治疗结束后,对四肢末梢血管进行按摩,轻搓手背、足背、手做伸握动作,局部进行热敷,以增加血液循环,减低血管脆性,使血管营养状态得以改善,从而促进受损血管的修复。
2、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操作技能,在满足静脉治疗的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管径较小的输液工具,尽量做到一针化完成治疗。要准确判断针头完全位于血管内,固定要牢靠,输液过程要勤观察,尤其是对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等,由于对痛温觉感觉不灵敏和不配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巡视到位,严格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出,周围组织是否水肿。
3、避免在关节或肢体屈曲部位进行穿刺。
4、对于烦躁或过度活动的患者应报告医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5、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等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应增加人员协助固定穿刺肢体。
6、输液过程中,应协助患者生活护理,尤其是患者离床时,应保障输液针头固定。
7、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择弹性好且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及动脉硬化患者。
8、不得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易使血管受损,如果针眼尚未愈合,药液易从损伤处渗漏。
9、穿刺前局部热敷、输注时以缓释型硝酸甘油敷贴局部,能有效地减少渗漏。输液速度不能太快,避免加压输液;
10、穿刺置管过程中若置管不畅,不可强行送管,避免导丝弯曲或穿透血管壁,一旦出现穿刺不成功立即局部压迫止血5-10分钟,避免血肿形成。
11、对需要长期静脉输注的患者,提高使用静脉留置针或行中心静脉插管;药物最大程度地稀释,尤其是化疗药。静脉输注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应以渗漏处理,决不能认为有回血就不会有问题。
12、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原则上讲,多巴胺、甘露醇、高渗血葡萄糖等临床用药,都是渗透压较高的药物,经外周小静脉输入风险很大,尽量采用深静脉或PICC管输入用药。
13、采用正确的拔针方法:拔针时先拔出针头,再用干棉签顺着血管走行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因而减轻甚至去除针韧对血管壁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14、由于老年人对刺激反应减弱,有时已发生外渗,患者也无不适主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工作的责任感,加强无菌观念及业务学习,掌握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一、处理
1、如果怀疑或者出现输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注,并拔出管道。
2、正确评估渗出或外渗情况,少量渗出肌体者可自行吸收;
3、抬高患侧肢体;
4、如渗出药液的渗透压介于240-340msm/L、非酸性或碱性溶液时则给予局部热敷。如:
5、如渗出液是高渗或刺激性药液,应进行特殊处理:(1)钙剂外渗:首选硫酸镁湿敷,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2)甘露醇外渗:初期可用热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如渗漏超过24h以后,不可热敷,因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可加速组织坏死;(3)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654-2湿敷等;(4)化疗药物:应立即停止输注,立即回抽残留药物。局部冷敷,可减轻局部组织肿胀、疼痛,防止阻止发生坏死。局部封闭,用生理盐水5ml+0.5%盐酸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mg皮下环形注射,可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疼痛。(5)对于肠外营养液或电解质溶液、长春新碱、氨茶碱、造影剂、新青霉素等引起的外渗:可以从保留的穿刺针处尽量抽取残余药液和血液,再于穿刺针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或透明质酸酶2ml,以分解人体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以稀释或中和外渗药液,促进药物的扩散及吸收,使治疗更加有效、快捷,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6、严密观察局部肿胀的范围、大小、消减或扩大情况,观察生命体征情况。
二、输液外渗的安全管理:
1、严密观察: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小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要加强责任心,密切观察注射部位,争取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2、预防意识和宣教:输液前及时告知患者药液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告知输液外渗的重要性,尤其是使用某些外渗高危药品时,必须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如果患者不同意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3、外渗警示:如有输注高危药品时,应悬挂“防输液外渗安全警示”牌,并教育患者及家属在输液过程中如发现不适后穿刺部位的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第四篇: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摘 要 本文总结及探讨预防化疗药外渗得各种措施,提出了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以最限度地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机会;发生后,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药物危害,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化疗药物 外渗 预防措施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37 文献标识码:A
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药物外渗。外渗能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溃烂,严重者需清创,植皮,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等发现时已发生皮肤组织受损,甚至丧失肢体功能。为避免化疗药外渗采取以下措施:
1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1.1给药前准备
评估患者:血管等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药的基本知识,让他们配合。
1.2选择静脉
(1)正确地选择、有计划地使用静脉。应尽量避开关节处的静脉,防针头因活动而脱出血管,尽量选择较粗直或前臂弹性好的静脉。
(2)避免在手术一侧的肢体静脉穿刺;避免在之前穿刺点远端穿刺;穿刺点24小时内避免再次穿刺。
1.3提高穿刺技术
(1)提高静脉穿刺的准确性 用药前应先检查针头是否在血管内;避免因穿刺技术致化疗药的外渗。
(2)避免重复穿刺。
(3)留置针的使用。留置针在补液结束当天拔针;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应延长按压时间),禁用化疗药穿刺。
(4)置管。必要时深静脉置管,加强其护理。
1.4加强饮食指导
嘱患者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1.5加强责任心
化疗药物外渗的首发症状:输液部位疼痛,故护理人员应常巡视化疗患者,观察静脉输液部位有无肿胀、疼痛症状,早发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及时做有效处理。特殊人群,应勤观察。
1.6特殊药物
靶向药与化疗药联合,先用靶向药。
1.7其他
治疗原发病。
2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2.1基本处理
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化疗药液的注入,保留针头强力回抽3―5ml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评估并记录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2.2局部封闭方法及注意事项
也可局部用2%的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或者生理盐水在穿刺部位和肿胀范围做环形及点状封闭,既可以减少各种刺激反应,还可以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封闭液的量可以根据需要配制。
2.3外敷
局部封闭后给予外敷4~6h,然后将外敷药撤掉1~2h,暴露局部。继续给予外敷4~6h,外敷同时可给予冷敷15min。间隔30min/h后,再给第二次冷敷,根据病情与渗出情况可以给冷敷2~3次。外渗24小时内局部给予冷敷,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组织坏死,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热湿敷是一较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是利用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体表皮肤,达到局部和全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渗局部肿胀严重时,可用40―50度的33%~50%硫酸镁湿敷,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保持24小时以上,如果药物外渗后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等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奥沙利铂外渗后不能冷敷,因为奥沙利铂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和感觉异常。遇冷会使这种感觉加重。禁止用冷水漱口和进冷食。外渗部位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外敷药成分: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妥布霉素、MgSO4、利多卡因。上述药物具有消炎去肿的作用。
2.4抬高患肢
发生外渗肢体要尽量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如在溃疡或坏死的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渗漏24h后进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指导病人患肢不要用力、受压,以防增加药物外渗。
2.5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
如损失量>原药量10%,在重新输入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2.6?食指导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15天~1个月之内禁食鱼、虾等食物。
2.7禁止洗热水浴
患肢更不能热敷,热敷不仅使药物渗出面积增大,而且局部疼痛感更加剧烈。因热敷使局部温度增高代谢增快,耗氧增加,加速组织坏死。
3心理护理
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癌症患者潜意识里畏惧疾病,平时医护人员应多与他们交流,讲解疾病有关知识,缓解其压力,积极配合治疗,防止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4结论
化疗药外渗重在预防。由于化疗药物外渗后危害严重,因此负责输注化疗药物的护士要加强责任心。用药全过程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要求医护人员提高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及观察能力,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确保及时发现药物外渗能在伤害患者程度最轻时采取相应措施,医护人员应该定期培训力求人人掌握药物外渗的处置方法。
第五篇: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1.1.4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 文献 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 经济 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