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

时间:2019-05-14 22:4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

第一篇: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

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

前面读过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次捧起《梁家河》这本书,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1969年1月13日,时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后的1975年10月,被推荐上大学,结束插队生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在梁家河这个面积虽小却“充满大学问”的地方度过的。作为一名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了七年,也是他人生中最艰辛、最困难、最迷茫的时期,也是总书记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七年的梁家河生活、工作经历,习近平的思想信念完成了蜕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如果说《七年知青岁月》是以习近平的视角,描写一代领袖青年时期思想信念成长的历程,那么《梁家河》这本书则是从那些与习近平产生联系的人和事来环视那些年、那个陕北山村、那一群人、那一位少年。在《梁家河》这本书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鲜活的跳出来成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贯穿着改变,而这一切改变的源头,正是那个17岁就从大城市插队到农村的习近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习近平没有被巨大的压力所击倒,反而用不屈的意志和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干出了一番事迹。无论是修水坝、挖沼气池、开铁匠铺,还是带头干活、坚持学习,年轻的习近平都用实际行动展示着青年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责任与担当,而这正是当今这个年代青年人需要追回的优秀品质。

梁家河时期的习近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融入农村生活,生活关和劳动关咬咬牙、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思想上的考验、折磨却是巨大和常人无法想象的。父亲已受到多年迫害,母亲也受到审查,一两年之内,许多知青陆续离开农村,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下,精神上的痛苦和压抑,比身体上和生活上更加严酷。他始终坚持在书本中充实自己、认识社会、寻找出路,同时也从内心深处把自己当成农民的孩子,体会着农村生活的艰苦。优良的家风传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习近平,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使他逐渐走出个人小我的境界,《共产党宣言》让他对共产主义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确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标。经过曲折的努力,他入了党,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在困难的条件和环境下改善生活,促进生产,成为村民信赖的村书记。在大多数知青都返城后,他也并不感到迷茫,心甘情愿留下来为农民做事情,改善百姓生活。

在梁家河,乡亲们并没有因为他父亲的问题歧视他、对他另眼相看。反而是关心他、照顾他,教育他、帮助他,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渡过难关,更让他在人生低谷时期感受到人世间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他也自然而然与农民融为一体,用自己学习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教他们学文化,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做事情,成为他们中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员。与最底层群众水乳交融的共同生活,总书记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民的需求、期盼和愿望,培养了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培育了总书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树立了总书记为百姓做事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奠定了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思想基础。

如今的习近平,作为世界大国的领导人,正在带领着一个古老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扎根在他内心深处对于人民的热爱,正是源于在梁家河时期的深刻经历。从更高的层面上讲,梁家河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地理意义和历史意义,已经成为了党员干部扎根人民、热爱人民、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丰碑。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优秀的人总是能让身边的人一起变得优秀,《梁家河》这本书从与青年习近平一同成长的几个伙伴身上,展现了习近平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我们读《梁家河》,更要学习《梁家河》,这本书中包含的启示随处可见。书是缩影,以小见大,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应该始终抱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不管在什么时代,始终将“人民”二字扛在肩上,无愧于入党时的铮铮誓!

感悟《梁家河》里的“大学问

最近,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习总书记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党员干部感悟。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几乎梁家河的乡亲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实践锤炼是初心不改的“航标”。七年知青岁月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把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为老百姓谋幸福”悄然扎根,立志为了改变群众的生活,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培养出不变的信念和初心,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只有经过实践锤炼才是初心不改的“航标”。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原动力。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距离中国梦实现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为之奋斗,用心走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赶考之路。

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插队的七年梁家河一片生机,带领父老乡亲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老百姓之中,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以人民群众为师,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正是在艰苦环境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创造出了难以实现的目标,靠的就是实干,环境越艰苦,越能培养干部吃苦精神,唯有实干才有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人民群众,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正是以“实干”精神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吃苦耐劳是人生的风帆,埋头苦干是成功的秘诀,在艰苦环境的“大熔炉”里,不仅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梦想才不会成为空想,落实才不会落空。作为青年一代,要到艰苦环境墩苗砺炼,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环境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第二篇:把责任扛在肩上

把责任扛在肩上

——记树苴乡树苴村党总支书记徐维明的感人事迹

2000年,正逢村改,徐维明以高票当选为树苴乡树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那时他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生意人,村民们十分信任他,说他有“生意经”,能带领村民增收,说他是“点子王”,能开辟致富之路,说他是“和事佬”能让村落和谐稳定。在村民的尊敬与期盼里,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把责任扛在肩上,他成了树苴村村改以来的第一届支书。

呕心沥血 强化班子队伍建设

班子涣散,人心不齐,办公条件差,办事找不着人,这种“家庭式”的村委会,是徐维明上任之前的状况。但这种情况在2001年3月开始改变了。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徐维明就创新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大胆识人用人,配齐、配强了村委会工作人员。随后几年里他又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制定了《两委班子“双述双评”制度》,《党员“五好五带头”制度》,完善了《党员“三会一课”制度》、《村党支部大会和党员议事会议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民主评议村“两委”制度》等制度,组织村“两委”成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明确的规则指引。加强村委会和村小组的思想、制度和作风建设,建立完善了18项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制度促和谐,其中的“三培养”制度、“党员义工日”制度和村委会人员分片联系村组工作制度,有效调动了普通党员和村小组、村委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了村村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徐维明深刻的知道,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显,团结协作、带头致富的年轻干部队伍,才能带领树苴村民乘上小康的马车。

全心全意 搞好民心工程

“要致富,先修路”。徐维明决定了,为官一任,定要造福一方,从修路开始,可这一修就十载有余。每年他都背着公文包到乡里、市里到处去跑资金、找门路。利用一事一议工程,通过村民自己投工投劳,完成了村组工作建设12000米,硬化入户道路2000米,村里四通八达的道路,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修建了三面光沟2500米,为村民灌溉防洪提供了便利条件;完成烟田水池及夏修水池建设工程860件,完成人畜安全饮水工程11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456户1900多人;投资4万余元完成果咪钢绳桥、果咪完小修善工程;05年和10年相继完成村委会办公楼及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和图书借阅室,极大的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丰富了村民的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山区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让老年人老

有所乐,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村里脏、乱、差的局面。在这些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徐维明同志朝九晚

五、不辞辛劳,亲自监工、从不言累,只要是为老百姓谋福利、谋发展、谋生计的事情他就能乐在其中。2010年全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看着大片绝收的粮田,干裂的河底,徐维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亲自带领村民上山寻找水源,饿了就吃点干粮,困了就打会盹……。那一次,他在山上同灾民们一起整整奋战了四天,功夫不负有心人,水源点找着了,最终完成了人畜饮水最困难的两个村民小组6100米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460人及120头大牲畜饮水。在他的努力下,树苴村在大灾之年人心稳定,呈现出抗大灾,保稳定,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2010年的春耕生产。这位事必躬亲的老支书,就是这样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的付出着,倾听百姓心声,一心要为百姓谋发展。

迎难而上 带领村民赚票子

干一行,爱一行。徐书记今年57岁了,但这是他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村民的一份责任。树苴村委会位于集镇地,但因地处山区,“山高、箐深、坡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尽管这样,徐维明还是能排除客观因素,找准区位优势,围绕“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格局,从种植业到养殖业,从外出务工到回家创业,从单一发展到规模经济,无不倾注了老支书的心血。

全村532户,2235人,劳动力非常富足,可以大量外出务工,但因为在山区,用工信息不畅通,加之用工市场良莠不齐,徐维明就组织召开了春节返乡探亲务工人员座谈会,了解用工信息,进行全盘分析,采取“一人带一村,结对帮扶”的方法,带动村里大量的村民外出务工,现在全村输出劳动力341人,人均直接增收5400元。有的还回家创业了,开启门市部搞起了经营。为了鼓励村民积极返乡创业,他就亲自上门,宣传农村致富先锋、贷免抚补的政策,帮助协调小额贷款,这无疑是加快了村子经济建设的步伐。搞种植,他也同样的责无旁贷。七年前的树苴,种不出油菜,没有榨油机,只能吃动物油,各村各户每到宰年猪的时候都会问:“唉!你家宰的猪有多少油啊?”,03年的冬天,徐书记在进城的路上看到河前村委会大片大片的油菜田,棵棵都长得那么饱满,徐书记通过走访了解和多方努力,把种植优质油菜的技术引到了树苴,树苴从此有了油菜田,有了榨油机,树苴群众从此吃上了香喷喷的本地菜籽油!另外,他又带领村民们在荒山上种了千亩核桃,现在人均14株,既绿化了荒山又为村民增加了收益。

为了拓宽致富渠道,寻找新的路子,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养殖业。早些年他养过猪、养过牛、养过鹅,这次他决定要发展一种规模化特色养殖。2010年初,他多次到曲靖、保山等地进行考察,发现獭兔目前的市场需

求量大、销路好、成本低、能发展成为规模化发展。但由于百姓比较保守,不愿冒险,他就自己搞起示范,现在已有起初的25只发展到200只,年底可发展到600只、1000圈,至少可获利6000元。在山区,这可真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他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统一大家的思想,动员班子成员的积极性。目前整个养殖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紧锣密鼓的筹备着。

现在徐书记已经57岁了,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承诺。他时时刻刻都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国家的基层干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树苴村民能过上幸福生活,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村官,曾经荣获过“楚雄州级优秀村官、州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市级优秀共产党员、村容村貌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综治暨平安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

工作中,他依然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徐维明同志恪守人生信条,十一年如一日,苦不言苦,全心全意,用心做事,踏实做人,努力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信仰,始终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符合实际的发展方式,领导群众搞生产、谋发展,收集致富信息,寻找致富门路,用智慧、汗水帮助群众,引导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关心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始终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以群众的得失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标准。徐维明心系农民,把责任扛在肩上,求真务实谋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还忍将坚定的走下去。游移满志,他说此后要为群众寻找更多致富道路,让群众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第三篇:将责任扛在肩上 把纪律挺在前面

将责任扛在肩上 把纪律挺在前面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彰显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王岐山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反腐败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遵循。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思考。

一、强化教育,在思想中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 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是管党治党之重器。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一要领会纪律“挺在前”。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把纪律挺在前面,就是“纪”在“法”前,监督执纪问责必须主动一步、先行一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现违纪倾向就及时纠正,触碰纪律就及时处理,扎紧纪律之笼,防止“破纪”衍变成“破法”,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坚决捍卫纪律权威。二要教育党员“知敬畏”。加强对党员的纪律和规矩教育,引导党员坚决做到“五个必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抓好党章、党纪条规的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将入党誓词、“四个服从”、党员义务、党的制度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思践悟中增强纪律性。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和廉政提醒,完善并落实廉政谈话提醒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拉拉袖子、“咬咬”耳朵,守住廉洁从政底线。三要督促党员“守规矩”。用权守规矩,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干事守规矩,树立“想事、谋事、干事”之心,树立风气正、办实事、能干事的新形象。交往守规矩,交往中必须坚持原则、恪守规矩,坚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自觉净化自己社交圈,明辨是非、抵御诱惑,不断增强在交往中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二、强化监督,在执纪中把纪律和规矩“严”起来 全面从严治党,严明纪律和规矩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治本之策。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各项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问题突出的要启动问责机制。对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行为,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坚决维护党纪国法权威。一要铁面监督。深入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加强对权力运行关键环节的监督,持续创新完善监督方式,运用建言提醒式、督促整改式、巡察督查式、细查深挖式等多种监督方式,形成严格的约束监督机制。二要铁腕执纪。结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做法,把政治原则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程序化。把明确纪律的禁止性条款和惩戒性标准相结合,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敬、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三要铁拳惩腐。转变纪律审查观,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要查,一般违纪行为和现象也要管,以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的态度,“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严格实行“一案双查”,每查处一起违纪案件,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要严肃追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化以案释纪、以案说法工作,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以案带教、以儆效尤,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三、强化责任,在管党中把纪律和规矩“抓”起来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夯实各级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抓起来。一要领导带头。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强化纪律意识,带头严格执行纪律、遵守规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加强纪律约束、自觉接受监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这样才能以上率下、上行下效,形成“人人守纪律、个个讲规矩”的政治生活新常态。二要敢抓敢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班子的“班长”,要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的主体责任,切实履行抓班子、带队伍的政治责任,狠抓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要不怕得罪人,敢抓敢管敢批评,切实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教育。纪检监察机关要履行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三要严肃问责。坐而论道,不如强化问责。要严格实行“一责三问”,在严肃追究违纪人员责任的同时,对于虚化责任、纪律执行不力,顶风违纪问题突出的地方或部门,既要向负有主体责任的党委(党组)问责,又要向负有监督责任的同级纪检监察机关问责,还要向党委(党组)第一责任人问责,坚决实行“一票否决”。通过问责,倒逼党的纪律在党内得到全面落实。

第四篇:将生活扛在肩上,风雨兼程的励志美文

将生活扛在肩上,风雨兼程

文/雨谣

日历又悄无声息地翻开了一个崭新的月份,浓雾包裹的清晨,有着厚重的凉意,米色风衣已略显单薄了。不经意呵出一口气,一团白雾在眼前慢慢消散,无声地警醒着我,深秋来了。女儿把手臂伸进我的外套里,揽着我的腰并行着,她说:这样暖和一些!我笑而不答,任由那双小手,隔着一层薄薄的纤维,柔柔地贴在自己腰上那一小块柔软。

看着那双小手高举过头顶,对我挥手再见,蓝色的身影最终淹没在一片蓝色里;我转身开始一天的周而复始。习惯性的把双手放进外套的口袋里;这是一个人走路时一贯的姿势。自然而然的喜欢有口袋的外套和裤子,只为让手在人群中,不再无措;可以和它的主人一样,看起来那么淡然自若。

今天这一路都是绿灯,红灯下的汽车,呼呼冒着白气,和浓雾混合着,能见度应该不足百米。还未竣工的高楼,在浓雾中寂静耸立着,不久的将来,我或许也将在某一层高楼的一扇窗口内安家,像鸟雀一般,有个安定的窝,在高高的树杈间;只是这窝的造价有点高,要花上两代人所有的积蓄只能换来一百来平米的毛坯;之后再像蚂蚁搬家一样,将所有的心血都托付给这个水泥盒子;房子就像是宿命,你买或不买,总能和你的生活不期而遇。

每天都要走这一段陡坡,迎春花细碎浓密的叶,是这一季最浓烈的绿。踩着高跟鞋的脚步,总是显得细碎而坚定,貌似只有这样,才能掌控好那几厘米的高度,且更能注意脚下的每一步。曾是那么排斥高跟鞋,最终还是难以摆脱小女人的虚荣,穿了这一个夏,又一个秋,或许,天性这东西,不管你如何闪躲,终将如影随形。

坡底拐角处,有动物新鲜的粪便被人踩成了脚印,向前延伸着,像一场意外事故的现场。生活中,这样的意外事故无处不在,只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只能感慨别人的不幸,而暗自庆幸。有失业的朋友,向我寻求安慰。在一个失意的人面前,我只能谈失意,以求同病相怜,惺惺惜惺惺。能安慰人的话,总是在用时方恨少,连鼓励都因为力不从心而显得敷衍。但,有一种倾诉,需要的仅仅是聆听,无声胜有声,应该就是如此吧。

天桥上,看不出具体年龄的大爷挑着两大箩筐的红薯,胸前的衣扣敞开着,露出蓝色的棉毛衣,领口处有明显的脱线痕迹,一汪汗水聚集在额头上的褶皱里,投射着路人匆忙的脚步。对面走来一位中年男子,一副城里人喊的农民工的打扮,二话不说,接过大爷手里的扁担,将两筐红薯,三步并作两步,挑下了天桥。我以为那是老人的儿子,等我走下天桥,老人又接过扁担,用干涩浑浊的嗓音说了句:谢谢!中年男子沉默着匆忙与我擦身而过,留下一脸惊愕的我,和满腔的温情。

我蹲在大爷的箩筐前,一边挑选,一边和大爷搭讪着;大爷说他已经78了,这一段时间都要挑两箩筐红薯来卖,他来的那个地方我没有去过,不知道他要走多久。他说孙子有时候会来帮他,挑不动就歇一会,他说怕城管撵,自己跑不动。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干农活。大爷回答说,看着田空闲着太可惜了,再过两年想干也干不动了。我不再追问,多选了一些,只想一会大爷挑着不那么吃力了。

我最终还是以路人的姿态,和大爷告别了,想起了一个词:行。这个词第一次被我记住,是在一位自己曾很喜欢的旅行者的书页上。这个和我同龄的男人,将旅行作为了人生的修行,几年时间,足迹遍布了地球上60几个国家;珠穆朗玛峰是他修行的终点。(名人名言 www.veryok.net)对于像自己总是居于一隅的人而言,旅行就像是折断的翅膀,安插在背上。我梦想着去西藏,但高原反应会随时要了我的命,在梦想和性命之间,我不能免俗的选择了活命,只能将那个梦想,托付给梦境。

再回头,大爷已经走远了,突然明白,他挑在肩上的是生活。前两天看新闻,说一位92岁的老人,已经用爬行的方式,生活了两年。这一事件,被赋予了感动的字眼,我不解,我们究竟被老人什么所感动,是她的坚韧,还是她的不幸?感动又是何时如此泛滥呢?面对不幸于你我的生命,需要的不是感动,而是尊重;只是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所以容易决堤。

新的一个月,有太多的期许,这应该就是生活令人有勇气和力量去迎接与挑战它的唯一支点。岁月有情,余生无涯,将生活扛在肩上,风雨兼程,且行且珍惜

第五篇: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作为陕北的一员听到很是自豪。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下载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在公司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对梁家河精神的学习,同时给每位党员配发了《梁家河》一书,梁家河一书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川县七年的知青岁月,同时也详细描绘了......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五月初出版发行,为了一睹为快,接到该书后,加班“一口气”就读完。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详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

    读《梁家河》心得

    读《梁家河》有感 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

    读梁家河心得

    《梁家河》阅读心得体会 最近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在学校党支部书记带领下,一起品读了《梁家河》的动人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高原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追寻我们党的新......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读完《梁家河》,我心中是不平静的。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一心为民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们肃然起敬,也值得我们学习。情怀是源于内心对......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这个时代的我们对于习主席所经历的的知青岁月其实是知之甚少的,或许从长辈口中听过一二,但却未曾深入了解过,或许总觉得那不过是一段已经远去的历史,或许觉得......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印在《梁家河》一书封面上的文字,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

    读梁家河有感范文大全

    读《梁家河》有感 初读《梁家河》时便深深地被习主席那跌沓起伏的人生之路紧紧地吸引住,受时代的影响青年时期便与父母分开,从天之骄子到“黑帮子弟”,从衣食无忧到三餐不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