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
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
(2016-2020年)
文本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浦口分局
二〇一八年二月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总
则..........................................................................................3 第二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7 第一节 区域概况.................................................................................................7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8 第三节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10 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14 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18 第四章 土地整治规划原则与目标........................................................22 第一节 规划原则...............................................................................................22 第二节 规划目标...............................................................................................23 第五章 土地整治任务安排....................................................................26 第一节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6 第二节 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力度...............................................................27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30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整理..........................................................32 第五节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33
第六节 加快实施损毁土地复垦....................................................................34 第七节 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35 第六章 土地整治项目安排....................................................................36 第七章 投资分析和效益分析................................................................40 第一节 资金需求与筹措渠道........................................................................40 第二节 效益分析...............................................................................................41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5 第一节 强化制度保障......................................................................................45 第二节 完善经济保障......................................................................................47 第三节 提升技术保障......................................................................................49 第九章 附
则........................................................................................51 附表
前言
“十二五”期间,浦口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切实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落实党中央、省部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范有序推进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工作,能够有效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土地整治方针政策,规范有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
《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浦口区未来五年土地整治战略,确定了土地整治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统
筹安排了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制定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浦口区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开展全区土地整治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科学、有序地部署“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依据《土地管理法》,遵循《南京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南京市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京市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出发点,以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废弃低效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等为手段,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浦口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编制《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第二条
规划任务
1.评价“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情况; 2.调查评价并测算土地整治潜力; 3.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
4.确定土地整治项目规模、布局和时序; 5.进行资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评价; 6.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7.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第三条 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9)《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0)《土地复垦条例》;(11)《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12)《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3)《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2.规范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
(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苏发〔2014〕6号);
(4)《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苏国土资规发〔2014〕1号);(5)《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1号);
(6)《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68号);
(7)《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开展市、县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39号);(8)《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3号;(9)《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地方各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44号);
(10)《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8〕31号)。3.相关规划
(1)《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南京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
(3)《南京市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4)《南京市浦口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年)》;
(5)《南京市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6)
南京市浦口区其他专项规划。第四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南京市浦口区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包括江浦街道、顶山街道、桥林街道、汤泉街道、星甸街道、永宁街道,泰山街道、沿江街道、盘城街道和老山林场,土地总面积91049.00公顷。第五条 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第二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六条
自然条件概况
浦口区地处南京市西北部,扬子江北岸,与南京市雨花台区、江宁区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滁州市、全椒县、和县毗邻,介于东经118°21′~118°46′,北纬31°51′~32°15′之间。
浦口区山富地饶,聚宝藏珍。其总体表现为集平原、岗地、丘陵、低山及大江、大河为一体的综合型地貌,区域属宁、镇、扬丘陵山地西北边缘地带,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区境东南部为长江沙洲平原,面积157平方公里,西北部为河谷平原,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平原地区低平坦荡,土壤肥沃;中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老山山脉,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山体起伏,植被丰厚;低山与平原之间分布着砂砾丘陵、黄土岗地,总面积530平方公里。浦口区后备土地资源少,主要分布于沿江滩涂,还有部分丘陵山地尚未开发利用。浦口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在年际、季节之间差异较大,丰枯明显。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2.2毫米,本地多年平均径流量约2.62亿立方。第七条
社会经济概况
2015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28万
人),常住人口74.94万人。年内出生人口8316人,人口出生率为13.1‰;死亡人口3622人,人口死亡率为5.7‰;全年自然增长人口46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3.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1.33亿元。全区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5.3%、49.7%和45.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元。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第八条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浦口区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浦口区土地总面积为91049.00公顷,其中,农用地58740.81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52%;建设用地24596.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的27.01%;其他土地7711.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7%。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27850.89公顷,园地面积为1405.18公顷,林地面积为16005.93公顷,草地面积为3.65公顷。建设用地中,城市1100.31公顷、建制镇8975.67公顷、村庄8606.46公顷、采矿用地622.74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943.6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
积为2965.5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382.01公顷。其他土地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6750.39公顷,其他草地面积为874.86公顷,沙地、裸地和沼泽地分别为0.29公顷、40.10公顷和46.22公顷。
第九条 土地利用特点
1.浦口区土地类型复杂。丘陵岗地与平原圩区并存,且各街道在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比重、土地后备资源数量等方面差异显著。
2.耕地与村镇建设用地交错分布。浦口区沿路、沿河而居的居住模式,使耕地与村镇建设用地之间相互交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降低了土地使用的效率。
3.岗地、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大,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任务重。4.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主要集中在城镇和集镇,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较为迅速。2010-2015年间,城镇用地由8869.58公顷增长为10075.98公顷,年均增长241.28公顷。
5.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全区村庄用地面积8606.46公顷,村庄布局散落,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全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0698.72公顷,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88平方米,具有一定的整治潜力。
第三节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
第十条 土地整治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下达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12683.70公顷。2011-2015年,全区共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24个,建设总规模为11031.42公顷。基本完成规划指标。经土地整治,基本农田耕地质量提高了1个等级
“十二五”期间下达全区补充耕地规模298.60公顷。2011-2015年,全区共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项目77个,项目总规模336.13公顷,补充耕地面积246.38公顷。基本完成规划任务。2011-2015年,全区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85个,复垦总规模804.55公顷,新增农用地面积792.02公顷,新增耕地面积766.81公顷。第十一条 土地整治成效
“十二五”期间,浦口区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推进,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1.促进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011-2015年间,全区通过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246.38公顷,增加了耕地数量。同时,通过土地平整,归并零散地块,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田间路网和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1031.42公顷,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2011-2015年间,全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总规模为804.55公顷。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利用节约出来的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依法依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依照有关规定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3.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提高土地生态涵养能力,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防风固沙能力得到增强,提高土地生态涵养能力,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农田生态景观和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推进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直接减少了生活生产废弃物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4.规范了项目管理,保障了土地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通过编制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全区土地整治的规模、时序和布局,明
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耕地任务和责任,规范了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资金使用和项目验收,为持续深入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十二条 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1.耕地质量建设及评价制度有待升级。“十二五”期间,全区土地整治工作重点以新增耕地面积为主,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和保护耕地生产能力方面工作力度不够,本轮规划应建立“提等级、优布局”的耕地资源保护理念,实现耕地由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的转变。同时,对补充耕地质量是否做到“补充耕地与建设占用所减少的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当”的要求等问题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2.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集中关注于增加耕地数量,而对全区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等方面统筹安排程度不高,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不够凸显。
3.资金来源渠道有待拓展。从以往已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看,渠道单一,主要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和农业的机制尚未建立,各项支农资金并未有效整合,资金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项目实施保障措施有待完善。土地整治目标责任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方协作不到位,土地整治常常涉及到国土、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受部门间权限及职能划分的影响,各部门在项目实施过
程中衔接不够。规划信息公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调整、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
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第十三条 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
1.《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十三五”时期,是南京市浦口区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未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浦口区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时代机遇。浦口作为江北新区核心区和首批建设启动区,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金、政策支持,汇集更多的人才、信息、产业的创新要素。江北新区 “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有利于我区产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作为支撑,新增用地的需求将居于高位,传统的资源、环境、土地等禀赋条件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亟需进行改善升级,全区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在此形势下,大力开展土地整治,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成为缓解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路径。
2.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契机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
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的头号工程,大力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建设标准,优化建设布局。浦口区全力提升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建设汤泉、星甸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加快提升星甸-汤农-永宁片区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十三五”土地整治借助农业现代化的契机,将更多承担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责任。
3.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有力助推
为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夯实“强富美高”、“两聚一高”新实践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根据《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和试点启动会议精神,浦口区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推进工作有力有序。充分认识特色田园乡村的重要意义,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乡村发展与复兴。特色田园乡村推进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减量化”,充分发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在保护生态、气候方面的重
要作用。同时,统筹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山、水、林、田、湖、村”的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第十四条 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
1.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的实施,浦口区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大,产业空间需求使城镇化空间扩张加大。同时,浦口区未来建设“一城、三组团、五功能区”的城市格局,使得土地供需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整治管控和生态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有待全面强化,特别是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促进生态经济崛起、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亟待创新突破。浦口区城镇工矿用地的需求保持高水平,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将进一步增长,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支持,建设用地供给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2.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对农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压力将继续加大,浦口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规划期内,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土地整治的力度,确保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落实。
3.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土地整治的重任
浦口区受市郊城市化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迫切需要重构新的土地整治工作环境,做好生态用地的保护工作,强化国土空间管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空间治理体系,促进城乡集约发展任务艰巨。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培育壮大浦口区推进“两聚一高”的新动能,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崛起;探索形成江苏乃至长三角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路径,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是土地整治肩负的一大重任。
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
第十五条
农用地整理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用地整理面积5044.05公顷,可补充耕地274.61公顷。将农用地整理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农用地整理一级潜力区:涉及12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2313.87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67.14公顷;
农用地整理二级潜力区:涉及4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1105.79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9.75公顷;
农用地整理三级潜力区:涉及12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447.7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0.58公顷;
农用地整理四级潜力区:涉及22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1176.66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7.14公顷。第十六条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为2353.74公顷,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2203.79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为2143.19公顷。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一级潜力区:涉及9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845.0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765.29公顷;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二级潜力区:涉及14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801.0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733.56公顷;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级潜力区:涉及15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569.40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518.69公顷;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四级潜力区:涉及17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138.26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25.65公顷。第十七条
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为349.4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96.90公顷。将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工矿废弃地复垦一级潜力区:涉及15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251.5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13.68公顷;
工矿废弃地复垦二级潜力区:涉及11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55.1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6.89公顷;
工矿废弃地复垦三级潜力区:涉及14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34.72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9.53公顷;
工矿废弃地复垦四级潜力区:涉及13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8.05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6.80公顷。第十八条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规模为418.46公顷。
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一级潜力区:涉及1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129.33公顷;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二级潜力区:涉及3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125.92公顷;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三级潜力区:涉及3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119.22公顷;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四级潜力区:涉及4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43.99公顷。
第十九条
损毁土地复垦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规模4.09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66公顷。将损毁土地复垦的潜力分为三个等级:
损毁土地复垦一级潜力区:涉及1个行政村,其复垦潜力规模为1.0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0.94公顷。
损毁土地复垦二级潜力区:涉及2个行政村,其复垦潜力规模为1.4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29公顷。
损毁土地复垦三级潜力区:涉及19个行政村,其复垦潜力规模为1.62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43公顷。第二十条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为106.0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为95.42公顷。将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为三个等级: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一级潜力区:涉及6个行政村,其开发面积54.7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9.28公顷;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二级潜力区:涉及17个行政村,其开发面积45.9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1.36公顷;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三级潜力区:涉及14个行政村,其开发面积5.3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78公顷。
第四章 土地整治规划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规划原则
第二十一条 规划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
以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复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和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项目等,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2.因地制宜、注重实施
依据经济和社会法制水平、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合理调整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3.加强协调、相互衔接
坚持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加强部门协调,重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衔接。
4.部门合作、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认真听取各部门意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坚持尊重民意、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二十二条
总体目标
坚持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全区土地整治步伐,遵循“保护优先、节约集约、城乡统筹、依法依规、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将土地整治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充分衔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序推进城乡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要求,加强废弃、污染、退化土地复垦整治力度,全力实现“苏南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第二十三条
规划主要指标
1.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
规划期间,全面推进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浦口区 “十三五”期间确保建设高标准农田4071.54公顷;力争建设高标准农田6597.31公顷。经整治后的基本农田质量提高1个等别,粮食产能不断增加,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2.补充耕地任务指标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补充优质耕地,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实行耕地修复与生态管护。规划期间,全区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1245.25公顷。其中,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04.90公顷(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149.60公顷,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00公顷,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53.30公顷);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1040.35公顷。
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基本导向,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913.75公顷。
4.工矿废弃地复垦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正确处理废弃工矿复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开展历史遗留土地复垦,加强土地生态整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工矿废弃地复垦补充耕地126.60公顷。
4.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推动产业结构
升级,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旧城镇、旧厂矿和“城中村”等低效用地进行改造。到2020年,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384.41公顷。
第五章 土地整治任务安排
第一节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十四条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
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建设优质、集中连片、基地化的现代高标准农田。规划期间,确保建设高标准农田4071.54公顷。第二十五条
鼓励多部门参与建设
浦口区鼓励发改、农业、水务等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主动与参与建设部门对接,按照国家、省厅、市级相关要求,明确项目建设范围、资金投入、新增和改造耕地面积及质量、类型、验收单位等主要内容,做好项目信息上报备案工作。
第二十六条
加强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
依照耕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的评估和验收、有针对性采取培肥地力等措施,稳步提高耕地产能,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实施耕地等级差别化管护,重点保护水田等优质耕地。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农田的生产生活和耕种条
件,还依靠成规模、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带动乡村旅游,打造集生产性功能与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十七条
争取投资渠道多元化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除了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外,还要调整优化区级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范围。积极吸引社会投资,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可探索实行委托代建、特许经营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地方和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节 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力度
第二十八条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严格农田整治工程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确定田块规模,改善农业机械化条件;不断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加强田间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稳步提高耕地灌溉面积比例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稳步提高农田防护比例。整治后耕地等别明显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规划期间,农用地整理规模补充耕地149.60公顷。第二十九条 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提质改造、补改结合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创新举措,须重点纳入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除了使用传统的测土配方施肥、使用有机肥、适度恢复绿肥种植等提高耕地质量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排灌等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或者通过改造农田水利等设施,将旱地改为水田的土地整治等措施对现有劣质、等级低的耕地进行提质改造;在新开垦了耕地、落实了补充耕地数量基础上,补充耕地质量和水田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做到补改结合。通过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的途径,即补充一块、改造一块结合起来,总体实现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整治后耕地等别明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耕地排灌设施配套程度达到90%;农田防护林符合《江苏省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技术标准》;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95%;主要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有所增加。
第三十条 扩大补充耕地途径
要合理确定新增耕地来源,对于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 的园地、残次林地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可行性评估论证、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复核认定后可统筹纳入土地整治范围,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平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其他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所补充和改造的耕地,以及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认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形成的新增耕地节余部分,均可纳入补充耕地管理,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第三十一条
严格新增耕地质量管理
贯彻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严格新增耕地质量验收,做到面积和产能双平衡。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实事求是地认定新增耕地数量和类型,科学评定耕地质量等别,核算新增粮食产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必须严格客土土源质量标准、强化宜耕土层建设,结合客土回填、表土剥离等活动,采取培肥地力等措施,改良土壤性状,稳步提升耕地地力。新增耕地还应及时确权、登记、颁证,并加强监管,确保有效利用,防止抛荒。
第三十二条
其他农用地整理
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土地整治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在稳定和增加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
加强低效园、林地整治。积极开展对中低产园地的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稳步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引导新建园地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受损林地的恢复和重建。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第三十三条 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
科学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乡村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乡村土地利用总体格局,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镇集中,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加快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加强乡村景观特色保护。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对具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地形特色村庄、规模较大村庄要予以保留,并加以规划管理建设引导。对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应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维持历史文脉的延续。全面考虑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与乡土文化保护之间的外在联系,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深入挖掘和传承丰富多彩的乡土文 化。
第三十四条
加大村庄复垦力度
加强散乱、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划期间,村庄复垦补充耕地913.75公顷。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和闲置地,促进居住相对集中、产业相对集聚。积极引导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
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合理进行村庄功能分区,完善农村道路、水电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村庄内部绿化建设,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实现布局优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第三十五条
确保农民权益得到保障
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项目备选库,经实施、验收后确认实际新增农用地和耕地面积,作为下年度挂钩指标规模和编制年度挂钩实施规划的依据。挂钩指标要优先满足项目区内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发展非农产业用地的需要。安置用地需提前滚动安排,各地应在挂钩复垦项目实施前落实补偿、安置措施,切实保障安置用地。
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切实制定收益返回管理办法,明确收益主体,规范收益用途,确保挂钩所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及时全部返还农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切实做到农民自愿、自主、自治。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整理
第三十六条
积极探索再开发利用方式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整理城镇低效用地384.41公顷。分类明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通过政府主导再开发、市场主体实施再开发、综合整治提升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再开发利用。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引导实现规模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效益集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
第三十七条
积极开展旧城改造
加大存量闲置土地处置和调整盘活力度,加快推进旧城区工业用地调整退出,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工程工业建设科技研发项目,不断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城镇更新改造的促进机制。合理安排中心城区老工业用地土地用途置换,推进
旧城区合理有序更新,疏导不适宜在旧城区发展的职能和产业。经济推行节地型更新改造,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增加生态用地。鼓励开发土地的地下空间,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主城区工业用地全部调整退出。第三十八条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和供应管理,遏制“城中村”现象的扩大。将“城中村”各项管理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体系,推进规划区内土地市场和土地管理的一体化,促进现有“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尊重居民主体地位,严格按照民主程序确定改造模式和改造办法,依法依规确定土地权属,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加大“城中村”土地整治力度,完善整治的配套政策,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
第五节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第三十九条
积极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按照“限定范围、控制规模、项目管理、定期考核”的统一要求,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政策平台,组织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期间,复垦工矿废弃地补充耕地126.60公顷。第四十条 严格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管理
项目区内的复垦与建新实行整体审批,确保复垦面积必须大于建
新面积,复垦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必须高于建新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挂钩指标重点用于工矿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另外,要做好项目区土地权属、资金的管理,明晰产权,保障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严格验收考核,确保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稳步有序开展。第四十一条
推进土地生态环境整治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正确处理废弃工矿复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复垦前认真评估和论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保障群众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农田地表恢复、防护林种植、田埂修筑、基础设施修复、耕地肥力恢复等措施推进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工矿区生态面貌、美化环境。
第六节 加快实施损毁土地复垦
第四十二条
规范组织损毁土地复垦
在调查评价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土地损毁的类型、程度和复垦的可行性等因素,立足农业优先、改善生态环境和鼓励多用途使用,统一规划,确定复垦的重点区域,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重点工程。规划期间,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00公顷。
第四十三条
积极推进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复垦
全面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按照“谁损毁、谁复垦”
的原则,坚持土地复垦和生产建设相结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在生产工艺、建设方案中落实土地复垦各项要求。加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新损毁土地的复垦管理;加强生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减少损毁面积,降低损毁程度。
第七节 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第四十四条
科学合理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统筹安排、科学论证,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宜耕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前提下补充有效耕地面积。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将剥离耕作层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规划期间,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53.30公顷。
第四十五条
促进开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规范宜耕未利用地开发,加强土地开发调查评价,深化土地开发的经济、技术、生态可行性研究。切实做好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确保被开发土地得到持续有效利用。在做好土地适宜性评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要求,适时实施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
第六章 土地整治项目安排
第四十六条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按照农田布局集中、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形成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于发展现代规模农业,高产、稳产的永久性良田。
规划期间,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个,总规模为4158.61公顷,预计投资13723.41万元。第四十七条
农用地整理项目
通过农用地整理,科学合理开展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措施,建设满足田间管理和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需要的高标准田块,完善田间路、生产路的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配套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田间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效能;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管理条件及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规划期间,安排农用地整理项目68个,总规模为2381.33公顷,36
可新增耕地176.76公顷,预计投资7860.00万元。第四十八条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通过对农村宅基地、村落空闲地以及村落中的废弃土地等进行有效整理,对零散住户向中心村、重点村迁移,对不集中的产业进行集聚布局,对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
规划期间,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163个,总规模为2149.1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900.64公顷,预计投资389766.86万元。第四十九条
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为依据,优先考虑将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整理区内的工矿废弃地划为复垦项目区,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内不安排复垦项目区。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综合利用、农业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的用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工矿废弃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景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复垦后景观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支持土地复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定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加强土地复垦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土地复垦的水平。
规划期间,安排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62个,复垦规模为209.57公顷,可补充耕地188.64公顷,预计投资7336.11万元。
第五十条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
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合理调整旧城区功能配置,重点治理基础设施落后的城中村和与城镇功能定位不符的旧城区,挖掘旧城镇用地潜力,不断完善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旧城区转型更新,积极推进旧城区节地型改造,控制生产性用地规模,稳步增加生态用地,提升旧城镇的集约用地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
规划期间,安排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18个,项目规模231.92公顷,预计投资92768.00万元。
第五十一条
损毁土地复垦项目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铁路、公路及重要航道、河流水系的整治、疏浚等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临时用地,根据相关要求,必须及时将这些临时用地复垦为耕地。
规划期间,安排损毁土地复垦项目6个,复垦规模为3.06公顷,可补充耕地2.76公顷,预计投资64.16万元。第五十二条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
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避开生态脆弱区、生态退耕区和水土流失区等,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切实做好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确保被开发土地的持续有效利用。
规划期间,安排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44个,开发规模为83.33公顷,可补充耕地77.92公顷,预计投资2428.00万元。
第七章 投资分析和效益分析
第一节 资金需求与筹措渠道
第五十三条
土地整治投资估算
参考浦口区近几年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情况,根据规划期内各类土地整治任务,规划期间,全区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总需求约30.70亿元: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测算标准为3.5万元/公顷,建设规模为4071.54公顷,需求资金1.43亿元,占总投资的1.68%。
(2)农用地整理投资测算标准为3.3万元/公顷,整理规模为3834.95公顷,需求资金1.27亿元,占总投资的0.08%。
(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测算标准为260万元/公顷,整理规模为1003.53公顷,需求资金26.09亿元,占总投资的96.33%。
(4)工矿废弃地复垦测算标准为110万元/公顷,复垦规模为148.98公顷,需求资金1.64亿元,占总投资的1.51%。
(5)损毁土地复垦测算标准为45万元/公顷,损毁土地复垦规模为2.25公顷,需求资金0.01亿元,占总投资的0.02%。
(6)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测算标准为45万元/公顷,整理规模为58.13公顷,需求资金0.26亿元,占总投资的0.37%。第五十四条
土地整治筹资渠道
根据现有有关土地整治资金政策,参考浦口区历年资金筹措情况,规划期内,土地整治资金可筹措35.77亿元,筹资渠道有:
1.土地整治专项资金
可筹得资金7.77亿元,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可征收3.39亿元;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开垦耕地,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可征收2.89亿元;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0.30亿元;土地复垦费,可征收0.30亿元;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可征收0.89亿元。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可筹措资金
可筹得资金28.00亿元,主要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新区使用单位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5.08亿元,耕地开垦费4.32亿元,耕地占用税3.89亿元,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0.45亿元,建新留用区土地出让产生的纯收益14.26亿元。
第二节 效益分析
第五十五条 土地整治经济效益
规促进农地集约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规划期内,需安排农用地整理资金1.27亿元。整合各项资金集中投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农田水利设施及农村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农业规模化、41
集约化、机械化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便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的利润空间。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自给。规划期间,年均新增耕地面积为249.05公顷,按照2015年的单产标准459.46公斤/亩,年均增加粮食产量171.64吨,不仅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还可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保障粮食自给率。
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能。通过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土地质量均不低于周边的农用地质量,且具有农田灌溉的水利资源条件,土层厚、养分全、无污染、无病害,土地综合生产力及产出率高。规划期间,将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项目,整治后耕地等级提高1个等级,土地综合生产力及产出率提高,提质改造耕地的新增粮食产能。
第五十六条 土地整治社会效益
规划期间,全区新增耕地质量不低于达到当地最低等,通过后期合理管护逐步达到周边耕地水平;整治区内原有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活环境;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区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规划期间,浦口区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规模、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的安排实施,将有效缓解城乡发展中的用地供需矛盾,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第五十七条 土地整治生态效益
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土地平整以及防护林带的修建,将提高项目区内耕地防洪抗灾能力,提高水土涵养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效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拆旧、迁建安置区综合改造治理,村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系统进一步改善,村内绿地与村庄周边绿化林带相结合,提高绿地覆盖率,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营造出景观优美、人地和谐的宜居环境。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对田、水、路、村等的综合整治,改善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降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耕地内部道路、沟渠、防护林等廊道类型进一步丰富,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环境,43
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对田、水、路、村等的综合整治,改善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降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耕地内部道路、沟渠、防护林等廊道类型进一步丰富,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制度保障
第五十八条
完善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部门联动配合、公众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各级政府由主要领导人亲自挂帅,成立土地整治领导小组,设立土地整治实施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规划项目的实施和监管,使项目实施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项目实施涉及的街道,政府成立项目实施协调指挥部,协调工程施工期间的问题。项目区相关政府部门成立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深化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听取相关利益方意见,平衡好政策要求和民众意愿,保护民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实现政府、集体、企业、个人利益的共赢。
第五十九条
建立绩效考核奖惩制度
县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规划确定的相应指标,制定土地整治年度实施计划,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和责任单位,建立规划实施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成立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土地整治工作,统一组织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对于土地开发整治中成绩显著的地
区,在安排下年度建设用地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优先考虑作为奖励;对于没有完成年度土地开发整治计划或不按规划要求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原则上不安排下年度的建设用地。并将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资金和进度等的管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六十条 严格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一经批准,必须得到严格执行。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各类土地整治活动必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建立有效的规划效能监督机制,加强规划监督检查,杜绝随意修改、变更规划,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因形势变化需要进行指标调整的,应进行科学论证,并严格规划调整和修编的程序,应对规划调整和修编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充分论证。第六十一条 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在项目竣工并验收后,国土资源部门应迅速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办理项目工程移交手续,将项目资产及管护职责移交给当地政府,并签订相关管理合同。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受益范围为一个街道的工程,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管护;受益范围跨街道的工程,由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护。同时,政府可委托镇集体或村集体通
过承包、租赁、拍卖、业主负责制等多种市场手段确定专门的管护主体,充分调动工程管护者的积极性。第六十二条
建立土地整治激励机制
建立土地整治经济激励机制,鼓励集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凡按规定程序组织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的项目,新增耕地可按规定归其使用。对于居民点整治,由政府主导,严格执行建新拆旧,适当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强化农民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落实国家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地方和农民耕地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节 完善经济保障
第六十三条
大力争取各级资金支持
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围绕近年来国家涉农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抓好对上衔接,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全力争取国家、省级、市级土地整治、基础性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对土地整治特别是农用地整理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承担保护任务方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保护责任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参与整治工程的积极性与主动
第二篇:某县土地整治规划
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编制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和《某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1]12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省关于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围绕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合理确定全县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治活动,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关系,为土地整治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某县土地整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和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或项目、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区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结合全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稳妥实施移民搬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意见,在重要指标、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上做到省、县、县三级相互衔接;加强部门协调,重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意见,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二)编制某县土地整治规划的主要依据:
1、《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某省土地整治规划》、县级以上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部门与行业的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3、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关于推进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总体安排》、《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某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1]129号)和其他涉及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策、规定。
4、省政府批准的《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三、规划编制目标和任务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 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确保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推进散乱、废弃、损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上述目标,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客观评价上一轮全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况, 全面总结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已实施的重大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二)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县土地调查成果,结合规划编制重点,按照我县自然区域的特点,分别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以及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三)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围绕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与移民搬迁、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四)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 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模和重点区域范围和项目区。
(五)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一业带三化、实现四个新突破”发展战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移民搬迁整治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六)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点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强制度创新。
(七)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同步建设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实现规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四、规划期限及重点
(一)规划期限
本轮县级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提出2015年阶段性目标。规划数据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
(二)规划重点
1、认真实施省、地确定在我县范围的农田整治重大工程; 依据《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2、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以移民搬迁为突破口,以土地整治项目为牵引,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工矿废弃地整治;加强集约化经营特色农业基地的土地整治配套建设。
3、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好矿山用地整治;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土地整治配套建设。
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配套规划,是今后经济发展用地落实占补平衡的政策依据。根据时间安排,我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六个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9月20日-10月31日)。
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经费,考察学习先进地区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收集相关规划编制的文件、规程和标准,切实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创造良好的规划编制工作范围。
(二)落实编制队伍和资料收集(2011年11月1日-12月15日)。
按照省厅要求,考察和落实规划编制作业队伍。根据工作需要,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有关资料数据,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
(三)补充调查和专题研究(2012年12月16日-1月15日)。
按照规划编制规程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开展补充调查和专题研究,重点研究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土地整治实施保障措施等专题。
(四)编制规划成果(2012年1月16日-2月30日)。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数据库等其它规划成果。
(五)规划成果评审论证听证(2012年3月1日-3月30日)。
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专家对规划进行审查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完善规划成果,组织规划成果听证。
(六)规划成果审查上报(2012年4月16日-4月30日)。
土地整治规划成果论证修改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完善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成果,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六、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等组成。
(一)规划文本:《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重点阐述土地整治的条件和要求,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土地整治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二)规划说明:《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说明。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说明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以及规划方案拟定、论证、确定的情况。
(三)规划图件。包括土地整治潜力分布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以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增减挂钩等规划专题图。以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相一致。
(四)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评审论证材料等。
(五)规划数据库。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拟成立某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牧科技局、县环保林业局、县民政局、县统计局、县扶贫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并指派一名同志作为工作联络员。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织、协调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和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并审定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成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审查规划方案、协调重大问题、落实编制经费等。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事务,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人员培训,落实规划工作编制人员,解决编制中的技术问题,组织规划评审,开展完成县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编制工作。
(二)经费保障。
根据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求,本次规划编制经费由县国土部门按程序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解决。
第三篇:土地整治规划名词解释
土地整治规划
名词
1.土地整治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或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包括,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2.农用地整理
在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活动。4.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
对低效利用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进行改进,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进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5.土地复垦
对生产建设活动或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政治措施,使其恢复可利用状态的活动。6.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
对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采取整治措施,增加耕地面积,还剩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7.土地整治潜力
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下,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对低效的城镇工况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起来农用地面积和节约的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质量提高的程度。8.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政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政治活动。9.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政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土地复垦和调整利用,实现项目区内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不扩大,布局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措施。
第四篇:土地整治规划文本要点
规划文本是规划决策结果的表达,是规划实施的法定依据。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任务具体、措施可行、文字表达简明、数据计量规范。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前言:规划目的、任务、依据,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等;
b)规划背景: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上轮规划
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规划期内土地整治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等; c)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各类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及
分级等;
d)规划战略与目标:土地整治战略、总体目标、主要调控指标、区县土地
整治安排,规划期内应遵循的基本政策导向等;
e)市域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战略分区与布局、基本农田建设与农地整
治、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与整治安排、土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土地整治基础支撑体系构建等;
f)中心城区土地整治安排: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城乡空间统筹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以及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储备等; g)重点工程及示范项目安排:分别阐明市级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示范项目,其中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类型、范围、规模等;
h)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能力及渠道; i)近期规划:近期土地整治内容及要点;
j)规划实施影响评价: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及环境影
响;
k)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实施规划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技术措
施;
l)文本附表。要求参见附录E。
第五篇: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点(初稿)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点(初稿)适用范围
本要点规定了县级土地整治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要点适用于全国县(区)级行政区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J 137-199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50188-2007 镇规划标准
TD/T 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 1005-2003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1-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术语和定义
GB/T 19231-2003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3.1 土地整治
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3.2 农用地整理
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措施,通过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3.3 土地复垦
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或自然灾害损毁(包括地震、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原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的活动。
3.4 未利用地开发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水土资源相匹配为原则,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宜农未利用地,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的活动。3.5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村庄规划建设要求,采取工程技术、土地产权调整等措施,对农村居民点及农村所属特殊用地、工矿用地等进行拆迁、重建、更新、合并,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活动。3.6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等措施,实现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不增加、布局更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等目标的土地整治活动。总 则 4.1 规划定位
县级规划是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性规划,是落实市级土地整治规划(以下简称上级规划)要求和指导乡(镇)、村等土地整治规划(以下简称下级规划)编制的衔接性规划,是统筹县域土地整治的纲领性文件及行动计划,是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及审批的基本依据。4.2 主要任务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包括:
a)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战略和目标; b)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c)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规划及项目,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相关内容,优化田、水、路、林、村空间布局;
d)制定规划实施计划与投资方案;
e)开展规划实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评价; f)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4.3 规划范围
4.3.1 县级规划范围为县级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相一致。
4.3.2 沿海地区除现状土地外,规划期间自然和人工形成的土地应纳入规划范围。4.4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一般为10-15年,目标年应与同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在规划期限内,应提出近期(一般为5年)土地整治安排。4.5 编制主体
4.5.1 县级规划的编制主体为县级人民政府。
4.5.2 县级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4.5.3 承担县级规划编制的机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土地规划机构资质认证的规定。4.6 编制依据
县级规划的编制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号)、《农村土地整治管理暂行办法》(国×发〔201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等国家有关土地整治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b)国家有关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c)《市级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县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各部门各行业发展规划、有关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有关土地整治的地方性法规、规范和政策文件。d)依法组织开展并公布的相关调查评价成果。4.7 编制原则
土地整治规划应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内涵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县级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上下结合,与有关规划协调;
c)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及有关调查成果为基础; d)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及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
e)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效益; f)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g)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方案;
h)坚持政府决策、部门合作、专家论证、公众参相结合。4.8 编制程序
县级规划编制一般分为以下阶段: a)准备工作; b)调研分析; c)基础研究; d)拟定方案; e)协调论证; f)评审报批; g)规划成果应用。4.9 其他要求
4.9.1 编制县级规划除执行本要点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4.9.2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补充规定或要求,但不应与本要点抵触。4.9.3 县级规划编制所依据的基础数据应当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规划成果数据应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有关要求见附录A。
4.9.4 县级规划编制应充分考虑规划管理信息化的需要。规划成果应符合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标准的有关要求。准备工作 5.1 组织准备
5.1.1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工作计划,落实编制经费,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解决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等。5.1.2 组建规划编制组。编制组负责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5.1.3 进行宣传动员,对有关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5.2 技术准备
5.2.1 基础资料收集
5.2.1.1 根据规划需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查收集以下基本资料:
a)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资料。
b)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耕地后备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资料。
c)经济社会状况: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业统计、农用地分等、区域交通、农田水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等资料。
d)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评估、监测等资料。
e)有关规划、标准及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农业、林业、牧业、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环境保护、旅游、文化等部门规划、标准及调查资料等。
5.2.1.2 基础资料应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提供。主要包括纸质文字报告、数据、图件及相应的电子文件。5.2.1.3 基础资料调查时,应进行信息核查、归档整理工作。
5.2.1.4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料及调查成果。当所收集的资料经整理后不能满足规划编制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调查。5.2.2 规划基数确定
应以合法审定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将二调成果更新到规划基期,形成规划基数。5.2.3 基础图件准备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图件的基础上,结合同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及近期土地利用的变化,调整形成规划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制图要求选择和准备其他有关基础图件。基础研究 6.1 一般规定
6.1.1 基础研究包括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等。
6.1.2 基础研究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作基础和成果,依照相关技术标准或规定开展。
6.2 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 6.2.1 一般要求
上轮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地区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未开展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地区可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情况的总结和评价。6.2.2 上轮规划编制情况介绍
结合上轮规划编制环境背景,分析上轮规划编制原则、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及主要实施措施情况。
6.2.3 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总结
总结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经验,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挖掘情况,补充耕地主要途径、面临问题及困难,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
6.2.4 上轮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对比分析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补充耕地及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区,应分析挂钩周转指标归还情况。6.2.5 总体效益评价 结合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从不同项目类型角度,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的目标设置来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的总体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6.2.6 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落实情况
总结现行规划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组织、资金执行情况。6.2.7 总结与建议
评估上轮规划编制实施及有关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分析问题存在原因,并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建议。6.3 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 6.3.1 潜力调查
6.3.1.1 充分利用准备工作阶段所收集资料,当所收集资料经整理后仍不能满足规划编制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查。
6.3.1.2 补充调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为基础,采用问卷、实地抽样等方法,调查确定各调查单元各类待整治土地资源总量及新增耕地系数。
6.3.1.3补充调查应在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乡镇人民政府配合下,以行政村为单元开展。
6.3.1.4补充调查一般应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典型调查方式。全面调查以全部行政村为对象开展;典型调查选择具代表性的行政村开展。6.3.1.4.1全面调查按以下要求进行:
a)农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分析,了解各村闲散地,待开发园地、牧草地,待复垦设施农用地,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及现状农村道路占耕地比例、农田水利用地占耕地比例、田坎系数等。同时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用地整理的行政村,测算以上各类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或设定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片区内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的比例;
b)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统计数据与有关规划分析,确定各乡镇的特色村、规划中心村、规划迁并村规模与布局;或调查统计各行政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镇化趋势,对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的预测,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等,测算规划农村居民点总规模,通过对比现状及规划,分析各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腾退规模;或通过图件分析确定各行政村待整理零散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等内容。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村庄,测算建设用地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 c)土地复垦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收集独立工矿运营状况等有关资料,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按图斑对工矿地进行筛选分析,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选取若干典型,调查废弃土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是否适宜复垦、可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复垦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复垦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
d)未利用地开发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通过有关分析,汇总可开发的沼泽地、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滩涂、湖泊水面、河流水面等。选取若干典型,调查未利用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及是否适宜开发、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开发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开发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6.3.1.4.2 典型调查。
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按各村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6度、6-15度、>15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通过数据分析,汇总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待整理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待开发园地、牧草地总量,待复垦设施农用地总量,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与设定的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内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所在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园地、牧草地开发,设施农用地复垦,坑塘水面填埋可新增耕地系数。典型样区面积不小于该村该类型耕地面积的2-5%。
6.3.2 潜力功能区划分
依照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态势、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地形坡度、是否已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等内容,划定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明确土地整治工作可开展范围及不同功能分区内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6.3.3 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
6.3.3.1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可依照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分别评价,评价结果可进一步分级。
6.3.3.2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整理农用地资源,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各类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
6.3.3.3 通过县域耕地现状图及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件配准及叠加,测算各耕地地块现状质量等级,明确规划等级,确定各耕地地块质量等级提高程度,分村汇总形成全县农用地整理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并分级。6.3.3.3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6.3.4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
6.3.4.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规划衔接法、人均用地估算法、散户归并法等,确定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建设用地可腾退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6.3.4.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6.3.5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与分级
6.3.5.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废弃土地可复垦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6.3.5.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6.3.6 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与分级
6.3.6.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未利用地可开发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6.3.6.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6.3.7 土地整治潜力汇总
对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测算得出的各类潜力类型、等级、面积、分布等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潜力汇总表。6.4 重大问题研究
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规划成果编制 7.1 一般规定
7.1.1 规划成果编制阶段应提出土地整治规划的初步目标,并按照不同的技术、经济和政策条件,拟定若干规划供选方案,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充分协调,上下反馈。在多方案论证比较和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修正初步目标,相应调整方案,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综合效益较好的方案为规划推荐方案。并深化相关研究,完善规划内容,编制规划文本、图件和说明,建立规划成果数据库。
7.1.2 规划成果应充分征求发展改革、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农牧、林业、环境保护、文化等部门的意见,对规划目标、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以及有关实施保障措施等进行重点论证,加强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有关规划的协调,确保土地整治目标落实到位。
7.1.3 规划涉及的重大问题应由专家领衔研究和论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7.1.4 在规划编制的主要阶段,应采取公告、听证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的规划成果应在公共媒体上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权利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规划送审稿。并按照规定程序,将规划送审稿逐级上报有权批准机关审批。7.1.5 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方面: a)土地整治战略与目标;
b)土地整治总体布局,包含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 c)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 d)镇村体系空间布局优化; e)基本农田整备空间安排; f)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
g)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体系构建; h)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的安排; i)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 j)近期规划安排;
k)规划实施效益评价,包括社会影响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和环境效益评价; l)规划实施保障的主要措施。7.2 规划战略及目标确定 7.2.1 规划战略
土地整治规划战略是土地整治的基本导向,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政策方针。县级规划应遵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向,落实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任务及指引,根据县域土地及其有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及现有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明确县域土地整治战略。7.2.2 规划目标 7.2.2.1 土地整治规划目标是指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治,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其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体现。规划目标一般包括总体目标及调控指标。7.2.2.2 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包括: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位土地整治规划的要求; 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c)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 d)其他地域特色要求。
7.2.2.3 确定目标的方法主要包括:
a)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位土地整治规划提出的任务要求,从解决当前土地利用及整治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出发,并从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规划总体目标。
b)依据规划战略及总体目标提出规划调控指标,规划调控目标应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位土地整治规划的调控目标充分衔接。一般包括增加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能比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7.3 土地整治总体布局
7.3.1 总体布局是在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为统筹安排县域内耕地、各类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废弃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土地整治的方向,实现土地整治目标,进行土地整治的战略分区,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7.3.2 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原则有: a)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较大; b)农用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等级较大; c)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分布相对集中;
d)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农用地整理基础条件较好; e)原则上一般不打破村级行政界限。
7.3.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原则有: a)人均或户均农村建设用地超标较多,整理潜力较大; b)农村居民点分布零乱、分散; c)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群众基础好;
d)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张,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 e)已有较好城乡空间规划基础; f)生态搬迁村庄集中地区。7.3.4 废弃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划定原则有:
a)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较大,可通过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b)相对集中连片,可有效提高土地复垦效率和复垦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c)土壤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坡度适宜,有利于降低复垦成本; d)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7.3.5 未利用地开发重点区域划定原则有:
a)待开发未利用地相对集中连片,开发潜力大,具有规模开发价值; b)土壤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坡度、交通条件适宜,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 c)充分考虑生态资源承载力,不破坏自然环境。7.3.6 划区方法
a)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和分区原则绘制分区草图。
b)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对有争议的区域进行调整,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确定。
7.3.7 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区域应列表表示,同时编绘重点区域布局图,相关表格见附录F。
7.4 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
7.4.1 分析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沼泽地、荒草地、水库水面、城镇内部水域和绿地等绿色空间现状特征,明确生态环境建设方向,优化绿色空间结构和布局。
7.4.2 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提出各区土地整治关注重点与方向。7.5 镇村体系空间布局优化
7.5.1 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提出未来村镇空间体系发展方向。
7.5.2 优化村镇用地布局,结合村庄所处区位、经济、规划等因素,提出不同类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明确未来整理关注重点。7.5.3 明确县域特色村庄保护与建设方向。7.6 基本农田整备区空间安排
7.6.1 结合县域现状基本农田及农用地、建设用地等整治潜力分布,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
7.6.2 明确基本农田整备区的整治规模、空间、实施措施等内容。7.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
7.7.1 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应结合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项目拆旧区备选区域。7.7.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应位于允许建设区及有条件建设区内。
7.7.3 暂未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可预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预划定项目备选区域,并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启动条件及保障措施。
7.7.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及建新区还应符合其他有关规定要求。
7.8 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7.8.1 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提出水利及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框架;结合区域水利设施和交通骨干工程,提出田间工程与水利骨干工程、交通骨干工程的协调连接要点。
7.8.2 依据自然本底特征,划定不同的农田工程建设类型区,详细说明农田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要求。
7.8.3 提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的建设内容和标准。7.9 制定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 7.9.1 重点工程
7.9.1.1 以划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为基础,立足当地经济社会条件和土地资源利用特色,以落实区域内土地整治重大任务,或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规划等土地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制定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并明确整治的区域、方向等。
7.9.1.2 重点工程可以在重点区域内安排,也可以跨若干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在规模上区别国家层面的重大工程。重点工程一般通过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施。
7.9.1.3 重点工程应具有以下特点: a)土地整治规模较大;
b)对实现规划目标起主要支撑作用;
c)对落实重点区域内土地整治任务发挥主导作用; d)预期投资效益较好;
e)能够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7.9.2 重点项目
7.9.2.1 重点项目是指规划期内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的,围绕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任务和重点工程,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的土地整治活动。重点项目主要在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内安排。项目的具体名称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7.9.2.2 重点项目选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土地整治潜力较大,基础条件好; b)预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c)对推进县域土地整治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d)有一定规模;
e)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外); f)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7.9.2.3 项目选定的方法
a)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重点区域及重点工程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
b)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c)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 d)确定项目的界线、测算面积。
7.9.3 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具体内容应列表表示,并编绘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布局图。相关表格要求见附录F。7.10 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 7.10.1 投资估算内容
估算实现规划目标所需的总投资和各项目的投资额。7.10.2 投资估算方法
第一步:测算典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分地貌类型和项目类型在本地区或类似地区选择已经完成的典型项目,分别测算出典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
第二步:估算项目投资量。根据典型项目与规划确定的各个项目在地形、地貌、基础设施(水、电、路)、交通条件、物价水平、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对项目单位面积投资标准进行修正,再根据项目规模计算出项目投资量。
第三步:计算总投资量。
深入研究本地区筹资环境,明确本地区土地整治所需资金的筹资渠道。可包括:
a)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b)耕地开垦费; c)土地复垦费;
d)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 e)耕地占用税、农发基金; f)社会单位、个人投资; g)农民个人投资; h)其他投资。7.11近期规划安排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资金情况和实施条件等,对近期土地整治做出安排。7.12 规划效益影响评价 7.12.1 经济效益评价
7.12.1.1 经济效益评价的重点是对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静态分析法,主要测算投入量、预期净产出和投资回收期等。7.12.1.2 投入量。测算方法参见投资估算方法。7.12.1.3 预期净产出 7.12.1.4 投资回收期 7.12.2 社会影响评价
7.12.2.1 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主要是指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应从增加耕地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能,农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利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造村庄建设布局、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居民点和村镇企业集约用地、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进行社会影响评价。
7.12.2.2 可依据评价内容,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7.12.3 环境效益评价
7.12.3.1 分析和评价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预期产生的效益等,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对策措施。
7.12.3.2 可依据评价内容,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7.13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制定
7.13.1 围绕规划目标和方案,结合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7.13.2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需重点关注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内容,提出领导责任、组织制度、财政保障和监督管理等的具体要求。
7.13.3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并立足政府职能和权限,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成果要求
县级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规划数据库和规划附件。8.1 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规划决策结果的表达,是规划实施的法定依据。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任务具体、措施可行、文字表达简明、数据计量规范。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前言:规划目的、任务、依据,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等;
b)规划背景: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上一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规划期内土地整治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等; c)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各类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及分级等;
d)规划战略与目标:土地整治战略、总体目标、主要调控指标、乡镇土地整治安排,规划期内应遵循的基本政策导向等;
e)土地整治总体布局:整治分区与整治重点区域等;
f)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阐明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策略,提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方向以及生态功能区内土地整治的要点等; g)镇村体系空间布局优化:阐明城乡建设用地布局、镇村体系、土地整治模式及要点等;
h)基本农田整备空间安排:包括基本农田整备区的范围、规模、整治目标及措施等;
i)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范围和项目等; j)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分别阐明交通、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空间布局及有关建设标准;
k)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安排:分别阐明县级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类型、范围、规模等;
l)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阐明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能力及渠道; m)近期规划:提出近期土地整治内容及要点;
n)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阐明实施规划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技术措施;
o)规划实施效益影响评价:阐明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p)文本附表。要求参见附录F。8.2 规划图件 8.2.1 图件名称
规划图件是配合规划文本及其说明内容的图形表达,一般应包括以下图件: a)土地利用现状图 b)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图 c)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d)耕地等级提高潜力图 e)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f)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 g)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布图 h)土地整治潜力分布图 i)土地整治总体布局规划图 j)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分布图 k)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及项目分布图 l)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分布图 m)基本农田整备区规划图 n)镇村体系规划图 o)生态体系规划图 p)重要基础设施布局图 q)其他图件。8.2.2 比例尺要求
图件与比例尺一般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相同。8.2.3 图例和图面配置
图面配置应包括图名、图廓、图例、方位坐标、比例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名称、编号及面积汇总表、相邻地区名称、界线、编图单位、时间等。8.3 规划数据库
规划数据库是规划成果数据的电子形式,包括符合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规划图件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规划文档、规划表格、元数据等。规划数据库内容应与纸质的规划成果内容一致。8.4 规划说明
规划说明主要阐述规划决策的依据和过程,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文本应用的主要参考。规划说明应翔实充分,一般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a)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b)规划背景;
c)上一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
d)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包括规划基础数据的来源,规划基数的确定,基础图件编制,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方法,规划战略目标确定的依据,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规划方案比选情况等; e)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与上下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协调,与其他有关规划的协调,公众参与情况和不同意见的处理等; f)规划影响及效益评价说明; g)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的依据和条件; h)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8.5 规划附件
规划附件包括规划编制工作报告、调研报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以及反映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技术路线、规划论证、工作协调方面的报告或图件,主要用于规划编制的评审和报批,是审查规划编制是否科学、规范,以及有关方面认可程度的依据。规划评审报批
土地整治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规划数据库等材料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按照法定程序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批。9.1 评审内容及要求
规划评审的内容及要求包括:
a)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充分体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统一的要求; b)采用的基础资料翔实可靠; c)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测算符合实际; d)规划目标切实可行; e)规划方案论证充分; f)区域政策合理;
g)重点区域划定,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安排切合实际;
h)规划投资估算和预期效益评价依据充分、方法科学; i)规划协调到位; j)规划实施措施可行;
k)规划文本和说明的内容符合要求,论述清楚;
l)规划图件内容完整,表现清晰,编绘方法正确,符合制图要求。9.2 评审应对规划成果做出结论,并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9.3 规划成果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按照有关规定上报审批。规划成果应用
10.1.1 县级规划成果经批准后,应向社会公告。
10.1.2 对县级规划成果实施状况进行动态评估、监测和预警。10.1.3 将县级规划成果纳入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体系。10.1.4 县级规划成果的调整、修改应遵照有关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