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宿迁民营医院效果评估
医疗行业民营化的结果 ——宿迁医改评估
2011-11-03 16:48
从1999年开始,宿迁开始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宿迁医改。这一年,宿迁市改变乡镇“医防合一”体制,建立“一乡两院”体制,在每个乡镇建立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医院。前者由政府主办,主要承担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职能;后者专司普通医疗服务职能。
2000年,宿迁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卫生事业的意见》,揭开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化改制序幕,截止2004年,宿迁市基本完成辖区内的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全市134家公立医院中,133家完成民营化改制
。政府不再办医院而只进行监管。
改制所得全部投入公共卫生防保体系,2005年左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血液采供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和公共卫生救护中心大楼基本建成,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配套网络。
宿迁医改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公立医院民营化,政府退出普通医疗服务供给职能,公共卫生机构从普通医疗服务机构中分离出来由政府举办。
若从2000年乡镇医院改制算起,宿迁医改已经十一年。若从2004年宿迁市公立医院完成民营化改制算起,宿迁医改业已七年。一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地区,普通医疗服务几乎全部由民营医疗机构提供,这在中国绝无仅有,在其他国家也很少见。医疗服务供方市场近乎完全民营化历时已经超过七年,这种医疗服务供给格局有什么优势和弊端大致已经较充分地暴露出来。本文意在从各个方面对这个几乎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体制进行评估。鉴于篇幅,本文专注医疗服务供给绩效评估。不涉及政府职能、医保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绩效评估。
民营化改制后,宿迁的市县医院和乡镇医院就基本没有再得到政府的财政投入,江苏和宿迁的统计数据清楚的展现了这一点。这并不意外,按照我们今天的财政投入体制,政府基本不会向民营医院提供财政拨款。因此,本文的另一个兴趣点是,政府补不补供方对医疗服务供给会有什么影响。显然,宿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案例。
如果真存在什么医疗行业的公益性的话,这种公益性应该体现为让城乡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和少生病。本文重点从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医疗费用可承受性两个方面来对宿迁医改进行评估,篇幅所限,对于宿迁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运营效率,我们只简要给出结论,不再给出具体的评估过程。本文评估方法是就上述各方面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限于篇幅,我们选择的对照地区是除宿迁之外的苏北地区另外四个地级市即徐州、连云港、盐城和淮安,苏北五市是江苏经济最不发达的五个地区,其中宿迁又是这五市中经济最落后的一个,五市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一、宿迁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我们先来看宿迁医改十年来,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增长情况,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利用各种来自正式渠道的数据相互印证,力争全面完整地展现宿迁医疗服务市场的准确状况。
1.医疗资源总量的增长情况
表1-3表明,近十多年来,宿迁市医疗资源增幅在苏北五市处于最高水平,也显著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这从一个角度说明财政投入并非增加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
2.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
表1-3中的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包括政府举办的公共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而宿迁医改的主体是市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并没有涉及到村卫生室。因此,我们再看看苏北五市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情况,见下表和图。
表4-1至表4-3表明,2009年,按照人均水平,在苏北五市中,宿迁的县级医院数量及相应的病床数量排在第三位,但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数量则排名第二,乡镇医院数量排在第一位,对应的病床数排在第三位,而医务人员数则排在最后一位。
我们可以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在宿迁各级医院全部民营化以后,在宿迁医疗服务市场完全对社会资本放开以后,在十年来各级政府基本没有给予宿迁各级医院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宿迁医疗资源以明显快于江苏其他地区的速度增加。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得以有效缓解。我们对患者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因此,在一个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下,在没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这意味着,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不是,增加财政投入也不是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的必要条件。甚至也不是充分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宿迁并不是一个很特殊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人口密度等在全国算是很常见的一类地区,它尽管是江苏省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但是从全国看,它处于一个中游水平,全国许多地区和其基本情况一样,指出这一点是想说明,宿迁的医改模式全国许多地方能够复制。
另一个很明显的结论是,一个地区的医疗资源供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关系,说到底,决定一个地区医疗资源供给量的根本力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作为一个普通医疗服务机构基本全部民营化的地区,宿迁是个孤岛,江苏乃至全国大多数地区还是处于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格局,整个国家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医卫人员职称评定制度、科研教学制度和财政补贴制度等,还非常不利于民营医院吸引和留住人才。近些年来,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宿迁医改的质疑乃至否定,新医改方案中相关内容的含糊不清,乃至2009年实施新医改以来部分地区回购改制卫生院和医院、重新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地位的做法,都加重了社会资本的疑惧和观望态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宿迁市民营医院的发展壮大。在宿迁及其他地区调研时,所有谈及此问题的官员和医院院长均明确强调这一点。
3.从服务利用角度看宿迁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下面我们再从医疗服务使用角度比较一下苏北五市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同样,我们不考虑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比较市县医院和乡镇医院。
表5清楚地表明,宿迁市县市医院提供的门诊服务量超过其他苏北四市,正如后面我们将要说到的,在县域范围内,城乡居民在县级医院住院比重的提高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发展趋势。但是县级医院门诊服务比重提高未必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宿迁的这个结果可能与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不够有关。
而乡镇医院提供的门诊服务水平则在苏北五市倒数第一,按照农村人口计算的话,甚至仅有江苏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结合后面提到的参合农民乡镇医院住院率也在苏北五市倒数第一的事实,一个基本判断是,民营化以后,乡镇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的作用显著下降,这和我们此前的判断基本一致。对此,后面我们会更详细地进行讨论。
从表6可以看出,宿迁城乡居民的住院率除2006-2007两年在苏北五市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一位之外,此后两年均成为苏北五市最低水平,这似乎表明近两年宿迁市内医疗机构不能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住院需求。但从病床使用率数据看,宿迁2007-2010年四年间从未达到过80%,也始终没有达到江苏省平均水平,这似乎又表明宿迁市内医疗机构还有增加住院服务供给的能力。有关这一点,下面在分析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的住院率时,我们会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二、宿迁的医疗费用水平
我们来看一看宿迁的医疗费用水平,看看民营化后看病贵问题更严重了,还是得到了缓解。
1.均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来自卫生统计资料的数据
表7 苏北五市1999-2010年均次门诊费用变化情况
门诊人均费用(元)
1999
2010
增幅(%)
全省合计
49.0
137.3
181.4
徐州
45.9
111.4
142.7
连云港
46.8
104.4
123.1
淮安
43.2
102.3
136.8
盐城
45.1
96.8
114.5
宿迁
46.4
86.5
86.7
数据来源:宿迁市卫生局。
表8 苏北五市1999-2010年出院病人平均费用变化情况
出院病人平均费用(元)
1999
2010
增幅(%)
全省合计
1700
6732
296.1
徐州
1582
5218
229.9
连云港
1683
4383
160.4
淮安
1524
5331
249.7
盐城
1513
4620
205.3
宿迁
1534
3760
145.2
数据来源:宿迁市卫生局。
表7和表8的数据表明,近十多年来,宿迁的均次门诊费用和均次住院费用增幅在苏北五市最低,尚不足江苏全省平均增幅的一半。2010年的门诊费用水平和均次住院费用水平同样是苏北五市最低水平,显著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
当然,均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低,可能是因为医疗费用的确低,也可能是因为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医疗机构分解诊疗次数,二是存在明显的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状况,比如把一些本不需要住院的患者诱导住院,轻病甚至无病患者就诊甚至住院显然会摊薄均次费用。如果是后面这两种情况,实际的医疗费用不但不低反而更高。不过,分辨宿迁到底是医疗费用低,还是后两种情况并不难,那就是比较宿迁和其他地区的城乡居民年平均门诊次数和百人住院率。表5给出了苏北五市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的人均门诊次数比较,表6给出了五市百人住院率。显然,宿迁城乡居民在县乡两级医院的人均门诊次数并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住院率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即使存在这里所说的两种现象,宿迁市医疗机构的分解诊疗次数或者诱导需求现象至少并不比其他地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宿迁的均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低于其他地区表明宿迁的医疗费用的确是低于其他地区。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综合医院的费用情况
表9 苏北五市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
指标
年份
宿迁
徐州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江苏省
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元)
2006
100.9
121.8
133.3
118.0
121.7
136.0
2007
108.5
128.2
150.5
127.2
125.5
144.2
2008
83.2
139.6
163.8
148.8
141.3
156.4
2009
99.4
157.5
178.9
148.4
151.0
171.9
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元)
2006
3341.3
5690.4
3993.6
5056.1
4395.3
6292.7
2007
3784.7
6257.8
4460.7
5448.9
4921.6
6781.8
2008
3397.7
7226.4
5085.0
5943.2
5585.1
7574.0
2009
4329.2
7848.9
5822.6
7000.7
6319.5
8460.5
门诊费用药占比(%)
2006
53.1
49.6
45.9
52.6
45.5
52.0
2007
49.8
48.0
45.0
49.5
46.0
51.4
2008
49.2
49.0
45.9
45.0
47.8
51.4
2009
47.4
50.2
46.2
50.8
46.5
52.0
住院费用药占比(%)
2006
54.6
47.1
47.0
47.7
49.6
46.4
2007
52.8
47.4
47.0
47.9
50.9
46.7
2008
49.0
47.2
47.1
51.9
50.1
47.1
2009
46.5
47.1
47.1
49.8
50.6
46.8
注:药占比指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重。
很明显,就综合医院而言,不管是门诊费用还是住院费用,宿迁均为苏北五市最低水平,并且明显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而且,江苏全省和苏北其他四市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在这四年中,宿迁的门诊费用基本稳定,均次住院费用增速低于苏北四市。
一个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药占比。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2006年宿迁药占比苏北五市最高,也高于江苏平均水平,但是在2006-2009四年间,江苏平均水平和其他苏北四市药占比基本没有变化,宿迁却连年下降,由54%左右下降到46%左右,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部门的政策要求有关,民营医院比公立医院对政策反映更为敏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宿迁民营医院收费结构的转变。
以上是来自于江苏卫生统计资料的数据。同样,这些数据是由卫生系统提供的数据,这些图表展示的结果太过理想,也许它是事实的准确反映,但是很可能不是事实的完整反映,我们还是力争从其他方面找到一些系统的数据来从多个角度反映宿迁医改十年以来医疗费用的变化趋势,看看一个几乎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对城乡居民“看得起病”这样的目标有什么影响。
2.新农合参保者均次住院费用
表8和表9的数据来自于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统计资料,这样的数据可能存在低报费用以展现成绩的可能。而下面的数据来自于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新农合资金支出报表和社保局的住院费用补偿数据。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后一组数据更可信,因为它涉及到真金白银的医疗费用报销,合管办和社保局要为此实际支出医保资金,低报参保者住院人次和费用数据会导致医保资金出现无法解释的亏空。
下面是来自新农合的数据,根据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数据计算而得,我们的目的是将宿迁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只使用参合农民县内住院数据计算县内医院均次住院费用,表10 参合农民均次县内住院费用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宿迁
1673.8
2814.1
2875.6
3338.4
4053.7
徐州
2213.5
2521.1
2848.5
3065.4
3130.3
连云港
1464.8
1352.5
1575.6
2018.3
2279.1
淮安
2284.6
2723.3
2840.3
2793.8
3075.3
盐城
2049.4
2445.8
2736.7
2967.1
3142.9
可以看出,表10和表8及表9展现的情况有所不同,当然,由于数据口径不同,不能简单的说两者矛盾。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2006-2010年间宿迁参合农民均次住院费用上升的原因。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均次住院费用和住院率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住院率越低则均次住院费用越高,这是一个很直观的规律: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住院率越高,患者的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越低,因此平均住院费用也越低。
宿迁参合农民2009年和2010年均次县内住院费用快速上涨主要有两个原因:(1)宿城区和宿豫区新农合2009年前为区级统筹,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县级医院的市属三级乙等医院宿迁市人民医院不算做县内住院,因此均次县内住院费用较低,2009年两区新农合合并为市级统筹,宿迁人民医院统计上计入县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导致两区参合农民在宿迁人民医院的住院人次明显提高,这显著拉高了整个宿迁的均次县内住院费用;(2)占据整个宿迁参合农民住院量四分之一以上的沭阳县,2009年比2008年参合农民住院人次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八千多人次,与此同时,县内住院人次也下降了七千多人次,下降了近25%,这意味着县内住院病人平均病情严重程度上升,因此提高了沭阳和整个宿迁的县内均次住院费用。
宿迁参合农民县内均次住院费用在苏北五市中处于较高水平、且从2007年开始处于五市中最高水平,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宿迁参合农民更多的选择在县级医院住院而较少选择在乡镇医院住院。表11清楚地表明,宿迁参合农民的乡镇医院住院率显著低于苏北其他四市。这主要是因为宿迁县级医院较多的缘故,另一方面也与宿迁新农合补偿政策并不向乡镇医院倾斜有关
。显然,县级医院住院比例高,平均住院费用就会更高。参合农民更多地在县级医院而非乡镇医院住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可以得到享受更好的诊疗质量和诊疗技术,弊端是费用更高。但从北京、上海现在已经取消社区中心的住院业务、住院只能在二级(含)以上医院来看,其他人口密度较高、交通方便的平原大致也会出现这一趋势。对于人口密度较大、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笔者一直相信并不需要目前的乡镇卫生院:就便利程度和经济性而言,它远不如村级诊所,就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而言,它又远不如县医院。所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乡镇卫生院的衰败和瓦解并非因为“医改基本不成功”所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必然。是新农合给乡镇卫生院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使其又活了过来。
毫无疑问,新农合制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善政。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个瑕疵,那就是负责新农合资金偿付的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补偿制度设计把参合农民锁定在乡镇卫生院身上,使其面对参合农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服务供给和处方药零售垄断地位,加之许多地方新农合付费机制设计不合理,使得许多乡镇卫生院滥用这种垄断地位提高参合住院费用,这使得新农合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大打折扣。相当一部分新农合的好处不是被参合农民而是被乡镇卫生院获得了。笔者在基层调研的时候,不少乡镇卫生院院长坦承“没有新农合,我们死定了”。新农合使得乡镇卫生院起死回生,对于平原地区未必是一件好事,它很可能反映的是对宝贵的新农合资金的一种浪费,是医疗资源的不当配置。神木县乡镇卫生院的现状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而宿迁乡镇医院的现状亦从反面提供了另一个证据。
笔者的看法是,人口密度较高、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的卫生院合理的发展方向是两个:一部分变成不设床位的社区门诊部,向方圆几公里的城乡居民提供较好的门诊服务,无住院服务;一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走向二级医院或专科医院,以向周边居民提供较好的住院服务为主。
按照这样的判断,宿迁市县域医疗服务供给格局走在了全国前列,农民更多地在县级医院而非乡镇医院住院,自然,这得益于宿迁放开市场进入壁垒、医疗行业民营化以后县级医院的快速发展,以及由于乡镇医院全部民营化,与卫生局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自然实现了管办分开,因此卫生局主管的新农合不再在补偿政策上偏袒乡镇医院有关。
表11乡镇医院住院人次数占县内住院人次数的比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宿迁
31.5
45.8
51.5
45.1
45.9
徐州
62.0
58.1
56.3
53.9
54.5
连云港
50.7
57.0
61.0
56.1
59.6
淮安
61.2
55.9
58.7
62.0
56.0
盐城
64.7
61.8
65.9
54.4
53.9
3.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均次住院费用
我们再来看看一看参保城镇职工的均次住院费用变化情况
表12 苏北四市(无淮安)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均次住院费用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宿迁沭阳县
6594.4
6077.3
6593.6
7821.5
7704.7
宿迁宿城区
6582.6
6589.7
8276.0
9937.0
10948.1
盐城大丰市
2735.0
2938.8
3004.9
4540.0
4145.7
盐城阜宁县
3889.1
3983.8
4142.1
4632.1
5177.9
徐州睢宁县
3961.5
7314.6
9656.0
8952.8
6637.8
徐州丰县
5421.1
4442.9
5597.8
6864.0
7229.3
连云港灌云县
3253.1
3356.3
3571.8
3138.8
3189.6
连云港灌南县
8892.3
6329.5
8057.0
7838.1
8678.4
结合表12和下面第三节中的表16可以看出,城镇职工参保者均次住院费用和其住院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宿迁市的沭阳和宿城区在这个八个县区中住院率处于较低水平,而均次住院费用则处于较高水平。而由下表可以看出,沭阳参保城镇职工的均次住院费用和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其中的含义下一节会给出详细分析。
表13 沭阳和全国其他省份城镇职工参保者均次住院费用比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沭阳
6594.43
6077.31
6593.60
7821.50
7704.73
全国
6328.24
6459.95
7147.43
7629.80
8412.68
北京
14110.93
13731.45
14521.38
15283.26
16160.11
辽宁
4623.12
4367.53
6238.58
6875.19
7234.61
江苏
6338.66
6920.14
7644.08
8153.82
8845.00
浙江
10644.50
11391.18
10995.24
12202.17
12545.49
安徽
4682.05
5377.05
5579.63
5892.41
7117.95
山东
6839.40
6830.92
6720.82
7813.33
8445.43
河南
4822.59
6190.72
6266.20
6553.51
7158.77
湖南
5881.22
5918.12
6217.76
6306.72
6756.58
三、民营医院诊疗行为是否规范
本节我们利用参合农民和城镇职工参保者住院数据来分析一下宿迁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主要分析两种情况:(1)和其他地区的公立医院相比,宿迁的民营医院是否存在着更明显的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现象;(2)宿迁医疗服务市场满足宿迁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状况和医疗费用情况。
我们从宿迁城乡居民县外就医情况看一看宿迁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
1.参合农民住院情况
表14 参合农民百人总住院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宿迁
5.6
4.2
4.6
5.0
5.9
徐州
3.6
3.9
4.3
4.9
6.2
连云港
2.7
4.1
5.4
5.1
6.1
淮安
4.1
4.4
5.2
6.9
6.9
盐城
4.7
4.5
5.0
5.1
6.0
注:百人住院率=参合农民住院人次/参合人数
可以看出,宿迁参合农民住院率并不高,在苏北五市处于中下游水平。根据参合农民住院率并不高这一事实,可以初步判断,相比较其他地区,在诱导参合农民过度医疗方面,宿迁的医疗机构并不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如果我们不说更不明显的话。
我们再来看看参合农民县内住院率,即参合农民每百人次住院中在县内医院住院的比重。
表15 苏北五市参合农民县内住院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宿迁
81.0
83.9
76.9
89.9
90.3
徐州
83.2
83.9
81.5
80.9
81.2
连云港
79.7
84.8
86.4
87.1
88.8
淮安
76.6
77.9
77.0
82.2
81.1
盐城
85.6
85.4
85.9
85.9
85.7
可以看出,在苏北五市中,宿迁市参合农民县内住院率2006-2008年间处于中游水平,2009年后处于最高水平。县内住院率较高,说明县内医院满足本县农民住院需求的能力较强,意味着相比较而言,本县农民的住院服务可及性较高。
由于总体说来,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大,加之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率偏低,直到2009年,宿迁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率才达到46%,因此,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部分农民依然看不起病从而存在该住院未住院现象,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假设医疗机构存在诱导需求现象,那么被诱导需求从而出现过度住院现象的只能是那些家境较好能够住得起院的参合农民,所以很可能两种情况并存:一方面部分经济状况较差的参合农民该住院未住院,另一方面部分经济条件较好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能够更好的获得新农合补偿的农民因为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存在明显的过度住院现象,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得即使总体住院率不高,却并不能由此认定医院不存在诱导需求现象。当然,上述情况应该对苏北五市是一样的,因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宿迁参合农民住院率并不超过苏北其他四市这一事实得出结论:即使我们假设医疗机构存在诱导需求现象,宿迁的民营医院诱导需求的程度并不超过其他四市的公立医疗机构。
2.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住院情况
由于城镇职工收入水平较高,加之城镇职工医保住院实际补偿率较高,宿迁也在70%左右,而且在县级城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相当比例是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职工,因此,城镇职工该住院未住院现象较少。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苏北五市城镇职工的住院率来判断,和公立医院相比,是否宿迁的民营医院诱导需求现象更为严重。表16是苏北四个地级市
部分县区城镇职工参保者的住院情况。
表16 苏北四市部分县(区)城镇职工参保者百人总住院率(%)
县(市、区)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宿迁沭阳县
3.2
9.1
9.2
9.2
5.8
宿迁宿城区
2.8
4.7
5.5
5.5
6.2
盐城大丰市
14.9
15.4
21.4
13.3
15.4
盐城阜宁县
11.9
12.7
15.4
18.1
17.9
徐州睢宁县
6.3
6.3
6.6
8.3
14.9
徐州丰县
7.3
9.3
9.5
8.6
9.5
连云港灌云县
5.7
8.4
10.3
15.3
15.1
连云港灌南县
5.1
6.7
7.4
8.0
7.1
注:1.根据社保部门提供的数据计算。
2.宿豫区数据和宿城区基本一致,所以没有纳入。
表16表明,在苏北四市(缺淮安),宿迁城镇职工参保者住院率处于中游偏下水平。百人住院率在何种水平是合理的,国内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如果我们用全国数据作为参照(见下表17),假设6-11%的百人住院率算是国内较合理的城镇职工住院率水平。可以看出沭阳的城镇职工住院率基本处于这个范围之内。由于城镇职工参保者该住院未住院现象较少,因此,基于表16和表17的数据,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宿迁的医院存在诱导需求现象,存在过度医疗问题,其程度并不高于其他地区的公立医院,没有理由断言宿迁医疗机构民营化后诱导需求现象更为严重。
更进一步的结论是,即使我们按照很保守的说法,城镇职工12%以上的住院率也明显偏高了,而高达15-17%的住院率就更为过分了。如此高的住院率,意味着医院存在着明显的虚挂病床等套取医保资金现象,这一方面意味着对于支付能力较高的城镇职工,医院存在着明显的诱导住院需求现象,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地的社保部门医保管理水平较差。就这一点而言,宿迁的民营医院要比其他地区公立医院的行为规范的多。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宿迁社保部门的医保管理水平更高;二是宿迁的民营医院数量众多,需要竞争社保部门的医保定点资格,竞争手段之一就是诊疗行为规范,遵守社保部门的政策要求。与此对应的是,由于全部是民营医疗机构且数量众多,社保部门可以竞争性地选择医保定点机构。这一解释和我们调研获得的信息相吻合,比如2009和2010年两年均因挂床和其他骗保行为,沭阳县各取消过一家县内县级医院的定点资格。
我们得到的另一组数据,即参合农民住院费用中可报销费用所占比重,也支持此处的判断。2010年,宿迁县级医院的这一比重是80.1%,超过新农合管理水平很高的常熟市(71.7%),略低于镇江市(82.3%),镇江市是全国医疗保险管理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就乡镇医院而言,宿迁的这一比重是91.5%,超过镇江的85.6%和常熟的78.1%。这再次证明宿迁的民营医院诊疗行为更为规范,遵守医保部门政策规定的程度更高。
这一点和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的地区完全不同,访谈中各地社保部门和合管办均承认很难以取消定点资格作为惩罚公立医院违规行为的手段,至于那些没有民营医院,公立医院也只有二三家的县,更没有可能以此作为惩罚和威慑手段。
表17 沭阳与其他省份城镇职工参保者百人总住院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沭阳
3.2
9.1
9.2
9.2
5.8
江苏
9.3
9.4
9.6
10.9
11.2
全国
8.6
9.3
9.5
10.5
11.1
北京
5.9
5.7
5.6
5.7
5.7
辽宁
10.6
13.6
10.9
11.8
13.8
浙江
7.6
7.4
7.9
8.0
8.0
安徽
10.1
10.2
10.7
11.7
12.4
山东
7.5
8.1
9.1
9.8
10.0
河南
8.0
7.3
8.5
10.4
11.9
湖南
9.3
10.1
11.9
14.2
15.7
除了沭阳,我们没有得到其他地区城镇职工参保者县内住院数据,因此不能以县内住院率为指标,从城镇职工参保者的视角看看县内医院满足住院需求的能力,不过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沭阳城镇职工和新农合两类参保者的县内住院率,见表18.表18 沭阳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医保县内住院率(%)比较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新农合81.8
82.0
77.6
78.6
80.7
城镇职工
86.8
87.5
87.4
84.8
84.7
表16-18表明,宿迁的城镇职工参保者住院率明显高于参合农民。这意味着前者比后者得到了更多的住院医疗服务。而前者比后者在县内住院的比率更高,沭阳参保城镇职工住院85%以上选择在县内住院,除了城镇职工多集中县城居住这一交通方便因素外,这一数据也很大程度上表明沭阳县内医院能够较好地满足本地参保城镇职工这一高端群体的住院需求。
此外,还有一个事实值得指出,宿迁的人均病床数在苏北五市处于中游偏低水平,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而表6中的数据表明,在苏北五市中,宿迁的病床使用率一直处在倒数一二名的水平,明显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病床使用率86.7%这一水平。这一事实再次表明,没有任何理由证明宿迁医改后,民营化的医疗机构诱导需求现象更为严重,更没有理由证明,民营医疗机构的增多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供给诱导需求现象。所谓宿迁医改导致诱导需求现象更为严重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
四、基本结论
总结上文的评估分析结果,对宿迁几乎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宿迁市将几乎所有县市医院和乡镇医院进行民营化改制以后,各级政府不再对宿迁的医疗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在没有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宿迁市的医疗卫生资源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苏北地区的速度增长,尽管从人均拥有量上讲宿迁的医疗资源在整个江苏及苏北地区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由于宿迁这些民营医院的运行效率更高,加之医疗服务质量较高,因此满足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能力更高,所以这种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显著缓解了宿迁城乡居民的看病难问题。
这表明,在一个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下,在没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的“看病难”问题。这意味着,通过财政投入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不是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由于宿迁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人口密度等在全国算是很常见的一类地区,全国许多地区和其基本情况类似,因此,上述结论并不仅仅适用于宿迁。
其次,没有证据表明,宿迁的民营医院比其他地区的公立医院存在着更为明显的诱导需求行为。恰恰相反,各种证据表明宿迁民营医院的诊疗行为更为规范,过度医疗现象更为少见。根本原因在于,数量众多的民营医院需要竞争社保部门的医保定点资格,竞争手段之一就是诊疗行为规范,遵守社保部门的政策要求,事实表明,民营医院对政府政策反应更为敏锐。与此对应的是,在民营医院占多数、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格局下,医保部门的选择权就大得多,地位也超然得多,医保资格的给予和取消的约束力也就有效得多。没有国有资产损失的担心,也没有国有职工需要供养的顾虑,作为付费者的医保机构就拥有了规范医疗机构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权力。这一点和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完全不同。
第三、不管是门诊费用还是住院费用,在苏北五市,宿迁均处于最低水平,当然,也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这表明,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格局并不会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
最后,当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民营化以后,医疗行业自然形成了管办分开格局,卫生行政部门地位也变得更为超脱。在人口密度较大、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在医疗服务以民营医院为主体的市场格局下,目前这种既有门诊业务也有住院业务的乡镇医院体制开始变得不合时宜:由于民营县级医院的增多,加之新农合补偿政策不再过度向乡镇医院倾斜,农民居民倾向于更多地选择在县级医院住院,乡镇医院的住院率显著下降。这很可能意味着,人口密度较高、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乡镇医院需要转型:一部分变成社区门诊服务中心,向方圆几公里的城乡居民提供较好的门诊服务,无住院服务;一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走向二级医院或专科医院,以向周边居民提供较好的住院服务为主要业务。
(
第二篇:效果评估报告书
OGUMA品牌进军校园活动效果评估报告书
一.引言
1.2011年10月8日,由OGUMA公司策划的“OGUMA品牌进军校园活动”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本活动取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宣传效果
2.达到了活动的预期目标:OGMA品牌成功走进校园,拉近了与师生的距离,为以后的销售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塑造了美好的品牌形象。
二、效果评估
1.从组织策划方面看:定位准确、专业,活动安排周密,有层次。
水水的健康的肌肤是众多爱美女士心目中完美的肌肤目标,而秋,正是肌肤最需要补充养分的季节。所以我们选择在在这个时候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宣传活动,初步建立与师生的关系,关注师生肌肤保养问题。准确把握时机,使整个活动的策划安排专业、周密,而且有层次。
首先从树立OGUMA的公益形象着手,专为师生开展讲课活动,让师生了解肌肤保养的重要性。
其次在校园内设摊点,免费使用化妆品;买护肤品,送赠品。制造气氛,让全校师生踊跃。活动期间整天开展活动,参与人数众多。
其三,活动准备充分。在活动开展前期就将需要的产品等准备齐全。活动期间,工作人员每天准时7点到达活动场地,布置现场,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四,整个活动以调查问卷为凭证,使活动井然有序,一切尽在掌握中。第五,邀请专业人员讲解,使整个活动更具有权威性、专业性
2、从实施方面看:整个活动安全有秩序。
活动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我们事前准备的药物及相关的抢救人员没有派上用场。整个活动从收发问卷调查,发放彩色宣传单,设摊点,免费试用,赠送赠品,开设美容课,直到活动结束,秩序井然。同学们热情的参与,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教授。相互的互动。场面很热闹。专业美容师开设课堂,在课堂上的精彩演讲。台下师生的热烈掌声不断。
3、从宣传方面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学生们一致夸OGUMA公司想的周到,感谢OGUMA公司为学生们提供这么一次好的机会----有机会了解化妆类的知识,及如何正确化妆等等知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更了解了相关美容知识。进一步的了解了OGUMA公司。
(2)活动地点---在校师生认为这次活动是他们这里有史以来搞得最成功的一次,希望我们经常来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师生更多的了解一些课外知识,学以致用。
(3)社会效应---通过这次活动。让师生更好地护肤。在活动中了解了很多自己的不足。学以致用,通过活动的回馈,可知我们还需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品。更好的为广大消费者服务。通过这次活动。更好地提高了我们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了公司的形象。递交了一张名片,也为以后的销售之路打开了大门。
第三篇:活动效果评估
活动评估
做一场活动的评估,需涉及到活动的很多方方面面,有关活动评估,先说明一下:
1.评估是要有目的性:通过对整个活动开展的评估,找出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类似活动的更好开展,积累经验,以求完善。
2.有关评估的内容:评估些什么,为哪些方面做评估,四个关键项目,少一不可; ①、活动的准备工作评估 ②、活动执行过程评估 ③、活动费用评估 ④、活动效果评估 做一份活动效果评估,首先要把活动做一个简单且明确的概述: 活动概述:
先写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还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又或是为了提高销售额等等。再有就是活动由哪里申请,于何时在哪个地点举办,举办了一场什么样主题活动。这些简明扼要的活动说明都是必不可少的
说明了活动情况过后,就要对活动准备工作做评估了
一、活动准备工作评估:
在做评估前,首说明确准备工作是什么? 准备工作包括:
1.活动参与人员:活动负责人、活动执行人、活动监控(由谁监管)
2.活动准备事项:活动地点、活动的现场布置、活动宣传、活动必备器材设备(例如螨虫检测仪)、活动奖品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事先与活动负责人提前做好联系,以准备妥当。3.广告宣传,信息发布:说明宣传方式、信息发布人群。
简单说明了准备工作后,开始对准备工作进行评估:
评估整个活动的前期准备安排工作:例如整个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均依据方案于活动开展时间前准时安排到位,说明人员、物资、广告宣传到位等;各岗位人员到位等。对整个前期安排进行评估与估测。
有关活动过程的评估是最重要的:
二、活动执行过程评估:
首先要说明活动的执行过程是什么,然后再进行评估。
活动执行情况包括:
1、人员安排:在活动地点安排的导购服务人员情况。
2、物品配送:活动物料原计划如何安排,特殊情况需另行说明,在实际执行中又是如何安排等等。
3、活动流程:活动中的工作要依据流程执行,如几人负责接待,几人负责硬件设置的准备,几人负责记录登记活动情况等。
4、活动数据核准:详细到活动结束后由谁负责核对、审核,包括通知情况,客数,销售等
说明活动的执行过程,再对活动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活动中出现的任何情况,包括很多细节方面。是否给活动产生了影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顾客的意见如何,有没造成负面影响。评估参加活动的服务人员的服务情况,服务的好坏是否给顾客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或者是特别的优质服务情况有没有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评估正负面影响为后续效果带来的可能性。总结出整个活动执行过程。
三、活动费用评估:
先算出各项费用预算:如硬件设施的准备、活动主持的邀请、广告宣传费用、促销人员工资、帐篷、宣传单、赠品等。以及最后费用预算的合计。
说明费用预算后再结合实际费用支出进行评估。
评估费用的节支问题:本着节约的原则,评估出有哪些方面节约了活动费用。必要时可以附上节支表:包括费用项目、预算费用、实际费用、节约费用等
有关活动效果的评估,会直接关系到以后的活动是否能更好的开展,所以最后的活动效果也是每一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四、活动效果评估
从取得的成绩方面来讲:
1、影响人数:包括通知人数、参加人数、实到人数。
2、影响面:如果有比较有规模的大型活动,那么它对同城同类商城所带来的影响如何,如果
是小型活动,那么它对顾客群体的影响如何,对商场内其他品牌影响又如何。是否达到了活动预期的要求范围。
3、品牌提升:通过活动的开展,对于已经拥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品牌是否在顾客认知度上又进一步的得到提升。
4、促进销售:活动的开展,是否扩大了影响面,提高了知名度,这些无疑决定了对销售能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增强了顾客对商城的信心与认可度。
五、五、把活动的不足在最后一个系统的评估:
活动不足:
1.比如活动方案是否完善: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宣传力度是否达到;
2、对于活动的信息传达有无不妥,哪里欠缺,比如有没有顾客不知道有这活动等等。
3、执行力强弱:如
第四篇:网络营销效果评估
网络营销效果评估
网络营销效果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的网络部门和销售部门共同参与。网络营销效果评估可以使企业充分把握企业网络营销推广费用的流向,并能在众多推广平台中选择出最好的,最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网络营销推广平台。
网络营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数中小企业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做了好多推广,利用网络营销来做生意,已经成了好多中小企业老板最喜欢的模式。因为网络营销的成本小,见效快。可是近年来,网络公司针对中小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的网络营销产品不断推出,那么中小企业主面对这么多网络营销产品,选择那一样才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呢。
网络营销效果评估就像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一样,因为企业主在人力投资上总得想办法看到收效,网络营销评估也是如此。
网络营销效果评估的功能:
1、有效的评测出那个推广平台更适合企业的发展;
2、通过网络营销效果评估做评测出哪个营销活动更有效;
3、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月度,季度,投资收益率;
4、通过网络营销效果评估评测出哪些产品销量好,哪些产品销量不好。
好多企业在做网络营销初期是先做了网站,然后网络公司的业务员告诉企业主或销售部门的人员“做了网站不做推广就等于买了手机不告诉你的朋友一样”。
就开始做推广,等推广一定程度,其中部分企业通过网络营销赚到钱了。接着又有业务员给他介绍新产品了,赚了钱的老板不惜重金,所有网络推广平台都试试。这样的话,推广做的多了,效益自然要提高,可是企业并不清楚那个推广平台给他的企业带来的收益多,而网络营销效果评估对于制定营销战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网络营销效果评估就是利用各种网络统计分析系统结合网下的统计方式来分析网络营销效果,并结合销售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估,所以任何企业对网络营销效果做评估时均可从统计分析数据和销售业绩着手。
资料来源:http://版权所有
发布人:zlyuhuan520
第五篇:国学经典效果评估(推荐)
崇礼乡第二初级中学
关于校本教材《国学经典》的教学效果评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崇礼二中语文教师:范进珠、党秀芳、化喜红、朱新华、吕国云、孟月灵深入开展学习国学经典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学校把学习国学经典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我们转变观念,让国学经典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以育人和提高师生修养、提升改造社会能力为宗旨。我们把国学经典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
我们成立了国学活动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年级备课组长为组员。制定《崇礼二中国学经典活动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既有学校的总目标,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对于各年级国学经典的内容,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国学经典活动,引领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活动;保证每一个班有专用的国学经典学习时间;保证每一个学生有学习读本;保证每周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展示活动课。学校对各班级开展国学经典学习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学期考核。
二、课程渗透
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学生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文化血脉,我校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朝会、德育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抓好两个阵地。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学,校外助学,以学校学习为本,校外学习为辅。校外,是指家庭和社区。让学习经典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校内外结合,学校、家庭联动。
本期,我们将国学经典学习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七至八年级开设专门的国学经典学习课。本期,我们为全校全七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编写了校本课本《国学经典》,保障学生有本可学,有书可念。我们还利用选修课,开设专门的国学学习课程,依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参加,现有国学学习班五个,四百多人参加。
三、融入教学
学习国学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同学们与经典对话的环境,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还把经典学习与语文教学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同学们积累祖国文化的精髓,提升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我们还规定语文教师将《中学生必背古诗六十首》纳入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学习。而在经典学习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要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心切,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坚持三条原则。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既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学习,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学习以来,师生风貌发生可很大的变化,语文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着,实践着,收获着,快乐着,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学习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国学经典学习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学习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教然后之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一、教材自由度过大,不好把握。内容偏少,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还没有到位。教师在使用上,感觉自由度大,目标不好掌握。
二、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学习活动质量的关键。
三、关注国学经典学习的方法。既然国学经典已经作为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那么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就应该伴随国学经典学习活动的 开展,加强国学经典学习的指导,方法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
一年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在岁月回望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中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行来,其中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甘愿为之匍匐,不为别的,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崇礼乡第二初级中学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