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农村校车安全缺的不仅是车辆(范文模版)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农村校车安全缺的不仅是车辆
12月24日,江西省贵溪市滨江镇一辆载有15名幼儿园学生的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已致11人遇难,4人受伤、目前已脱离危险。该镇人民政府与死者家属签订交通事故协议,同意以现金形式一次性赔偿死亡赔偿金等一切费用共计人民币48万元整。
迅速赔偿虽是事后救助的应有之义,但无法迅速抚平失子家长包括公众一再被灼痛的心灵。这是继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幼儿园、2011年12月12日江苏丰县小学发生重大校车事故后,又一起同类型的重大校车伤亡事故,又是校车严重超载、受害者又大都是留守儿童,又是发生在农村„„一切似曾相识,让我们无法不再次以更为沉痛的心情,凝视那一个个漂在池塘水面上的小书包。
几乎每次重大校车事故发生后,从上至下会出台种种整改和严管措施,但最终效果在城乡有着泾渭之别。城里的校车变化最为明显,街头的“大鼻子”校车明显多起来了,而且还设置了诸多警示标识。像笔者生活的城市,交管部门甚至出台了校车优先通行的种种政策。城市校车无论从硬件,还是道路通行权,均可说达到了全新高度。
相比之下,在农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记得正宁和丰县校车事故后,两地均在第一时间启动问责机制,同时迅速下达相关禁令,坚决禁止不合格校车上路。但如此以来,等于将过去勉强能够维系的校车机制拦腰斩断,同时却没有迅速建立更为安全的替代机制。也所以,丰县出现了家家户户骑三轮车送子女上学的壮观景象。许多地方虽然也要求严查校车安全状况,但受制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而前几年业已完全的撤点并校已成事实,所以只能睁只眼闭只眼,默认不合格校车继续上路。
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此举无疑有助于提升农村儿童饮食营养结构,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农村教育投入长期欠账,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无法相提并论,已形成巨大落差,主要反映在校舍、校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至于城乡幼儿园差距则更是无法比拟。虽然目前城乡幼儿园均未纳入教育资金保障体系,但在城乡居民收入巨大差距的严峻现实面前,农村家庭承担能力极其有限,所以农村幼儿园绝大多数只是负责留守儿童的托管。限于农村家庭条件,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来源单凭学费,别说是购买“大鼻子”校车,就是合格的车辆也鲜有配备。
严管校车虽然很有必要,但在农村教育投入欠账太多的总体现实面前,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往往会按下葫芦浮起瓢,“逼”出丰县那样家家户户用更危险的三轮车送子女上学的现象。简而言之,农村校车安全缺的不单单是几辆正规校车,根子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深层次问题。
第二篇:2011年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
2011年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大全-附参考答案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同时,企业职工养老金,在某种意义上是“权利和义务”统一,要“收支平衡”,因而严控增长幅度;机关单位的养老制度,还留存计划经济色彩,国家财政负有“无限责任”,在国家财力增长的情况下,支付压力必然较小。而包括养老金的调整政策等,也都因起点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更加剧了“双轨”的差别。
“双轨”的形成,则是历史和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和机关单位的养老制,还是执行均为退休前75%的“单轨”。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快,养老制度的改革也相应划出了“国企—集体企业—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路线图。备受争议的双轨制,正是这一路线图实施过程中的产物。而另一方面,养老保险长期分属不同部门负责,导致政出多门,缺乏统一性,难言沟通衔接。还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仅是养老制度制定者,也是受益者,这种双重身份的利益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改革的阻力。
“双轨”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谁不想有更好的待遇,谁又不愿意老有所依?所以,企业人才流入机关单位,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公务员热”高烧不退的原因之一。“双轨”的“不接轨”,同样造成人员在企业和机关之间流动的障碍,不利于流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形成,造成了所谓“体制内外”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这种“双轨制”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退休之后,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机关单位人员,都已经变成了“社会人”。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养老金是社会对劳动者的“反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是必要前提;从国家伦理看,正如歌曲中所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成员退离休后应得到平等回报。
应该看到,“养老金双轨制”问题,本身就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也正在解决的进程之中。企业职工养老金的“七连涨”可为例证,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在陆续出台。尊重历史、分类处理、分步实施,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而更重要的,还是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最终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让“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公平正义,普照每一个现在处于、或必将走入老年的人。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干部挂职美国惹争议
【背景链接】到外省市挂职锻炼或出国参加培训,对机关干部来说并不新鲜,但去外国政府部门挂职,此前则很少听说。近日,北京市东城区首次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据介绍,此前东城干部国外挂职的主要目的地是韩国,今后打算增加去美国挂职锻炼的机会。
出题思路,请对部分地方政府出资让公务员到发达国家挂职锻炼,发表你的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之社会现象类
【考察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能否辩证、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解题思路】首先辩证看待题中所给出的现象,对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进行分别阐述,最后结合自己进行表态。
【参考要点】
1.近几年很多地方政府部门把公务员派到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培训和锻炼,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改变了公务员培训的思路,但另一方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质疑。对这样的做法我们应该全面客观的分析、看待。
2.分析这一做法的可取之处:这样的挂职锻炼可以让我们的公务员开阔视野、提升理念;学习学习人家办事的方法、管理的方式,应该大有收获。去国外发达国家韩国挂职锻炼一般是在城市管理、民生建设等部门,这些正是现代政府基本相通的应有职能,肯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3.分析其需要注意的地方:由于制度、人员设置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谓的“国外挂职”可能不会像国内挂职一样,担任相应的职务、拥有相应的权力,其挂职的意义和收获就会大打折扣;派干部到发达国家挂职的决策是如何做出,有没有经过调查论证?庞大的挂职预算有没有列入预算,是不是人大审议通过?选派的干部以什么标准选拔?如何保证这些挂洋职的干部能真正学好、干好?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程序工作,自然会引起社会公众的质疑。
4.总结:打造高效的行政部门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我们在搞好法治社会的基础,但在高预算、大面积派出公务员出国挂职培训方面,政府部门应慎重对待,科学决策。既要严格选拔程序预算,又要跟进培训的后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新上山下乡”
【背景链接】
最近一段时间,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重庆市提出了向“工农兵”学习的口号,旨在推动75万名大学生“上山下乡”,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不得少于4个月——每人种100棵树,带薪实习1个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1个月,学军1个月。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思路】
多年来,政府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也在千方百计地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给大学生提供锻炼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提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在竞争中找准位置。从古至今,我国一直在提倡“学习”,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学”,即强调掌握知识和探究真理;二是“习”,即要学以致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事实上,现在的大学教育也都非常讲究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教育,学校均安排有较长的社会实践时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确实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比如有些学生充当志愿者,有些学生去企业实习。在毕业前学生还需要提交实习鉴定,否则将影响正常毕业。问题是,大学设置的实践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很多学生都是应付了事,没有真正地从实践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重庆市开展的再学“工农兵”活动,确实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既可以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认清自身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同时又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党和政府在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的不懈努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并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
但是,在这一活动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看待这一问题。过去“下乡”,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广大青年到农村锻炼的抵触情绪相对较小。而现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城市中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如果“下乡”活动不与毕业挂钩的话,还能有多少学生会自愿去乡下锻炼呢?
所以,要真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靠短短四个月内锻炼出来的,还需要政府、学校、老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能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4】“钟摆族”
【背景链接】
在美国纽约、硅谷、英国伦敦和日韩发达地区,“钟摆族”早已不是新鲜词语。因为市区的房价过高,很多白领不得不工作在城区,生活在郊外。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出现“钟摆族”后,这个族群沿着房价上涨的轨迹,向二线城市扩展。
“钟摆族”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城市生活模式,拉长了工作地和生活地之间的距离,演绎着现代大城市中独有的生存状态。“钟摆族”具体会给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据网上的一个权威调查显示,71.1%的人首选“改变生活方式”,57.5%的人认为会“转变就业观念”,而47.4%的人认为有助于“社交网络拓宽”。
但也有很多网友表示,做“钟摆族”是“压力与动力”俱在。一方面空间的障碍还是存在的,比如刚回到家,突然单位有事要返回去处理,就会深切感受到距离的无奈;但另一方面,这会让他们更有追求的目标和动力,他们会咬牙坚持想办法赚钱去工作所在地的城市生活。
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突破城区界限,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甚至其他城市。他们常常要两处奔波。这样的人被称为“钟摆族”。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题思路】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钟摆族”。他们工作生活双城化、房子两地买、婚姻周末化,社交网络多城交叉,原有的单一城市生活工作模式被打破。
“钟摆族”的出现打破了城市之间的界限,拓宽了个人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就业、置业、生活方式等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城乡的一体化让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突破城乡界限,缓解了住房、医院、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也降低了生活成本,同时,交通的便利让人们感受到了城际间的“零距离”。此外,“居住”城市相对于“工作”城市拥有更为健康和宁静的生活环境,更适合工作了一天的职场人调整和休息。因此,事业和家庭可以同时被兼顾的创新模式,势必会引发职场人在选择工作地点及方式上的改变。
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城际铁路本身所带来的交通成本较高,及相对增长的市内交通接驳费用和时间,都成为了“城际化模式”发展的新障碍。同时,生活城和工作城之间的资源不平衡,也让不少想加入“钟摆族”的职场人打了退堂鼓。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学校、医疗等相关必备服务设施的完备,都成为了 4
职场人关注的焦点。而且两地奔波的生活也会加重“钟摆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城际间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让钟摆人自由的摇摆,政府还要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的配套生活设施等方面做出努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5】“张美芳事件”
【背景链接】
江苏省前财政厅副厅长张美芳坐拥七套房产、包养情人被双规的事件,引起江苏省财政系统乃至全国财政系统的“大地震”。张美芳是中国首位因收取巨额存款回扣而落马的财政官员,在其办公室公然放置着数张百万受贿支票,其个人生活也很复杂、作风腐化,经常以谈恋爱为由包养“小白脸”,在社会上引起了恶劣影响和巨大反响。
“张美芳事件”是官员腐污腐败的又一典型案例,而“腐败问题”一直是国家公务员面试重点考查的内容,需要广大考生加以关注。
【答题思路】
首先结合事件背景、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以及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等对“张美芳事件”加以点题。如“随着行政问责制的推行,问题官员被问责的事件屡屡发生,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和政府构建阳光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的信心和决心。”或者“张美芳事件”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向我们敲响了反腐倡廉的警钟,但是对待这一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全面地看待,纵观领导干部整体,贪污腐化现象毕竟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以身作则,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
其次,联系近年来众多贪官污吏纷纷落马的事实,考生可以分析一下“张美芳事件”产生的原因,如“第一,个别领导干部党性不强、作风不硬、政治立场不坚定,自身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目前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管体系尚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权力寻租的事件多有发生;第三,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及其制度建设还不健全,对贪官污吏的惩处力度还有不足之处。同时,为更好地规制领导干部为民服务、提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号召广大领导干部恪尽职守,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采取配套措施:第一,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和群众观念,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第二,畅通舆论引导,发挥群众在监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大监管力度,5
加强对权利寻租事件的曝光力度;第三,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安排,对于贪污腐化的领导干部一经查处即严惩不贷。”
再次,考生对自己的答题做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如“张美芳坐拥七套房产养情人的事件,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杜绝此类事件再度发生,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最后希望各位考生认真备考,沉着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容应答,在面试中取得理想成绩,考取自己满意的岗位!【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6】再谈“公务员热”
【背景链接】
“公务员热”曾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2011年国考大战帷幕的拉开,这个词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供广大学员参考。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日前结束,最终报名人数达到1415138人,最热的职位创下了4961∶1的纪录。有外国媒体指出,中国社会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这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11月28日《法制日报》)
【答题思路】
首先,部分应届和待业社会考生报考公务员的动机多是出于就业压力和现实需要,其次是公务员队伍的成效建设,另外还有传统仕途观念的影响所致。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幻,报考公务员的现实需要愈加升温。“国考”年年热,公务员已成为多数人提升价值的发展渠道。这里暂且不妄论“国考”的是与非,因为如果一个行业、一种职业受追捧到近乎畸形的程度,其中必有不当之处。我们有必要对“公务员热”进行冷思考,如果社会保障足够完善,人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还会争先恐后地期望工作的稳定性吗?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多样的选择,但对未来的不可预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报考公务员。
其次,“公务员热”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的社会心态,公务员的待遇虽然谈不上优厚,但职业的稳定性和高保障性是任何职业无法比拟的。从职业功能看,公务员作为公权力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其通过政策制定来规划社会发展的职业功能,也让其他任何“私权职业”望尘莫及。好职业人人趋之若鹜,公务员是目前国内压力最小、待遇最好、日子过得最安稳的好职业之一,以至于“国考”持续高烧不退。
亨廷顿认为,和政治关系最为密切的现代化各层面可以概括为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前者是一个过程,通过它,人民转而选择新的社交格局和行为方式;后者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产品的增长。随着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传统社会集团获得了政治参与的意识,新兴社会集团更是不断提出自己新的政治要求。公民热心参政议政是好事,但倘若将参政议政等同于从事公务员职业,片面的迷恋“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好”和“工作压力小”的优越性,显然不利于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安稳,这种状况不正常但情有可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需要指出,公务员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的缺失或形同虚设,是迫切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因此,破解过度迷恋公务员的弊端,首先,要加大政府社会管理的力度,打破公务员“铁饭碗”,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的一体化和公平化,建立运转顺畅的公务员辞退机制,健全公务员队伍“进出机制”;其次,引导人们更多地加入到经济建设的组织中去,换言之,政府应该使各职业处于平等地位,破除公共部门的优势地位或强势地位。这样,我们的社会大机器才能和谐有序地运转,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进步。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7】“能者多劳”与“劳者多能”
【背景链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能者多劳”和“劳者多能”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可称为是社会流行语,能否很好很深入地理解这两句话,从一定程度上也考察了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时政的掌握能力。本文将对这两句话分条梳理,以供广大学员面试备考参考。
【答题思路】
首先讨论“能者多劳”。“能者”即能办事、会干事,工作质量好、效率高。正因为这如此,“能者”自然就比一般人“多劳”一些。同时,“能者”的高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平时“多劳”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因此“劳者”又会“多能”,以至于“劳者多能”。
其次讨论“劳者多能”。现实中,有的人因为自己比别人多干了一些工作,就感觉吃了亏,牢骚满腹,啧有烦言:“这种事为什么总让我去干?好活怎么总轮不到我?”也有的人因为自己少干了一点,就沾沾自喜,轻松惬意,久而久之因缺乏行动力而“不堪重用”。凡此种种,皆在于不懂得“劳者多能”的真义。
劳动是人类最好的启蒙老师之一,人们所掌握的很多知识都源于劳动。《论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春秋时期,有位官员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圣人孔夫子为什么这么渊博,样样都会?”子贡回答:“那当然,老师是天生的圣人。”这段对话传到孔子那里后,他纠正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出身贫贱,什么事情都做过,什么苦都吃过,所以懂得了世间的人情事理。国外学者印度哲学家J·C·库马拉帕曾说:“劳动之于提高才能的关系,就像食物之于人体的关系。”“劳”与“不劳”,“多劳”和“少劳”,是决定一个人能力强弱和作为大小的关键因素。在“劳”这个问题上的小小差异往往造成个人成长进步的巨大差别——“闲者多庸,劳者多能”。
实践是提高能力素质的课堂和沃土,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躬身实践、只有经常“多劳”,我们才能比别人有更多学习锻炼的时间,有更多经受考验的机会,也有更为广阔的展示才干的舞台。经历造就能力,一切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能者”无不是从“劳心”和“劳力”的艰苦中磨练出来、超越出来的。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增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成为“能者”,就必须经历“多劳”的辛勤与付出。“多劳”是实现“多能”的必要条件。
但“劳者”也未必“多能”,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劳者”的心态不稳、学力不强。有些人对繁重工作的第一反应就是推脱逃避,习惯性地拈轻怕重,即使承担任务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干起活来态度消极,畏难情绪相伴始终。如若抱持这样的心态,再多的锻炼、再好的成功机遇都会擦肩而过。也有一些人虽担起了繁难的工作,但“有手无心”,循规蹈矩,只求完成任务,不能优化程序、整合环节,干事不开动脑筋,不爱钻研琢磨,能力自然也不会来。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身负国家重任,我们决不能甘于平庸,只有甘于“多劳”,乐于“多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多能”,才能不断增长才能、成长进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8】治理"首堵"要加强公务车改革
【背景链接】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小汽车出行方式的特有优势,诱发了城市汽车交通的快速膨胀,从而把逐年递增的汽车出行总量与市区有限道路容量的矛盾推到了难以承受的极限。这一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北 8
京也因此由首都变成了“首堵”。治理交通拥堵问题是大城市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将对治理拥堵问题做详细梳理与深度解析。
【答题框架】
在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上,首要的一条是“限车令”,矛头直指数量庞大的私家车。但是问题是,这个规定只针对私家车,公务车显然已成为治理拥堵的死角。因此,在有限的道路面积上,不但要降低公务车的数量,还要严格监管公务车使用的频率、效率和成本。
原因一,对于城市拥堵中公车和私车各自应占的比例,目前没有也很难做出精确的估算。如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中央驻京单位按照50%、北京市属机关单位按80%的标准封存所属公车,49万余辆公车齐刷刷入库封存,即使当时没有针对社会车辆的强制车号限行手段,北京交通之通畅也给市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甚至有网民呼吁“峰会不要走”。公务车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同时,公务车数量减少未必对公务执行造成影响。
原因二,以公务车改革为突破口,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大城市的拥堵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作风的转变。例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规定,除特殊情况外,各地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在落实公车限行之前,山东省提出采取公车轮休举措后,相关人员可采取公务车“拼车”、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等方式。这充分说明,公务并非一定要使用公务车才能办,公务员必须把公事乃至私事一定要驾的观念彻底摒弃,这也是政府机关转变作风的重要一环。
原因三,公务员,更有责任在公交出行上做率先垂范。目前,北京也在倡导百姓公交出行、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并把公交出行率作为衡量城市交通状况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践证明,机关单位的公务车尾号限行持续很长时间以来,丝毫未影响政府的办公效率。因此,应当坚决深化公务车改革,严控公务车数量,加强监管,杜绝公务车成为特权车。
在公务车改革过程中,相对公务车车价、排量、新增数量等“硬指标”而言,公务车的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软监管”则更难实施。今年9月底,浙江省审计厅副厅长岑国荣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审计情况汇报,审计结果显示:部分维修企业利润空间偏大,公务车辆俨然成了维修企业的“唐僧肉”。这说明,公务车改革在长期“缓步徘徊”中,在维修等隐蔽环节又滋生了新的毒瘤,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综上,不但要降低公务车的数量,还要严格控制公务车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成本,进一步改善城市拥堵现象。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9】“大学无用论”
【背景链接】
因为重庆百万学子放弃高考,使得“读书无用论”抬头,而目前随着一组权威数据的发布,又出现了“大学无用论”,本文就“大学无用论”这一主题作一回顾和总体梳理,供广大考生备考参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日前表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最新的平均起薪差距只有300元。
这则新闻仿佛将人拉到20多年前,那时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鼓动起一股“读书无用论”。如今,人们必定又会问,“上大学还有用吗?”
这就要先来看看,这收入差距是如何缩小的。首先,两者的平均起薪都在逐年提高,只不过农民工的增幅更快一些罢了。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稍想一下农民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就会感慨,他们的工资早就该提高了。而或许就是因为缺少一纸文凭或是某个职称,他们的收入增长总是过于缓慢;如今,“民工荒”现象时常发生,农民工逐渐掌握了一些“话语权”,这也多少使得他们的工资增长有些“被迫”的意味。
再者,与农民工的境遇好转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的窘态。其中,不光是一些大学生眼光高以及学非所用的问题。相比农民工,大学生劳动维权的意识更强,所以诸多用人单位为图省事,宁可聘任农民工而不要大学生。因此,尽管两者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所受到的劳动保护程度、所缴纳的各类保险之间的差距是否也在缩小呢?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则是,正如很多人会惊叹于这条新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大学生理应拿较多的工资,而农民工理当处于劳动力市场的最底层。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年年被关注,而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总是被“突击式”地保护。
因此,农民工与大学生收入差距缩小这条新闻,所反映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读书或上大学有没有用”,而是折射出各种劳动要素趋向于平等的流动。它引起的讨论应该是,还有哪些“不平等”需要抹平?这样的收入差距是否还是过大?农民工的收入是否真的反映出了他们的劳动付出?
【热点题目】有权威研究员日前表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最新的平均起薪差距只有300元。这则新闻又引起人们对于“大学无用论”的肯定,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
【考察要素】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做
【答题要点】
由于这则权威数据的发布导致“大学无用论”抬头,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用理智的头脑来思考这则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它其实说明的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即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各种劳动要素正趋向于平等的流动;引起的讨论应该是,“还有哪些不平等需要抹平?这样的收入差距是否还是过大?农民工的收入是否真的反映了他们的劳动付出?”因此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绝不能简单地表面化看待,应该全面地辩证地思考这个问题。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读书毫无疑问是非常有用的,而且终生受用。这与我们国家倡导的建立学习型社会是一致的。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知识充备、全面素质提高、更好地做好各种工作,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有利无弊,而且对于企业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大学是走向社会的直接平台,在大学不仅可以学习精深的专业知识,也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大学可以称之为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深殿堂。
第二,大学生要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通过逐步历练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人格品质,再选择更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应一味地看重待遇。
第三,政府也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快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公平与效率均等,这样才可以解决题中所述的人才待遇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并注重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所在,共建和谐社会。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0】“官员财产申报”
【背景链接】
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主要规定了适用对象、报告内容、报告的程序、综合汇总、查阅 11
及调查核实的权限和程序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理等,要求处级以上干部个人及其配偶和子女进行财产和重大事项申报。
近几年,几乎每一次贪腐案件被曝光,都会引起人民群众一片感慨。为什么贪官们的赃款会这么多?持续时间会这么长?能不能在贪官们伸出手前就查处?这样,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也会少很多。对此,政府把解决方案之一锁定在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上。
财产申报可以实现官员由被动接受监督向主动接受监督的转变。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官员在心理上会时刻感到自己处在监督之下,会在金钱、财物面前主动避免诱惑,自觉抑制非法收入,提升官员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源于240多年前瑞典首创的官员财产透明制。据称,全世界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这项制度。在国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称为“阳光法案”或“终端反腐”。相比之下,我国在财产申报制度上起步较晚,配套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规定指出,领导干部应当报告个人收入、房产、投资等事项,你如何看待这一规定。?
【答题框架】
点题: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高效而低成本的廉政机制,可以大大节省政府为反腐倡廉而建立庞大的监督、调查和执行机构所带来的高额行政费用。实行政务公开,也需要对官员的财产收入一并公开。可以说,在我国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大势所趋,应当积极推行。
破题:领导干部财产申报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强化人民群众对官员的监督,有利于净化党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觉悟。问题是,倘若信息申报的真实性没有保证,官员财产申报的落实效果就很难达到。
对策:一个好的制度,如果不注重实际功效和效果,肯定行不通、走不远。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定要在申报、公开、监督、问责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做到如实申报、真正公开、有效监督、严格问责。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强调规定的规范性,加强管理力度;培养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和廉洁奉公的思想品质;拓宽人民群众对官员监督的渠道,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惩罚力度,对违反犯罪者要严肃处理。
提升:总之,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规范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使领导干部能够更好的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1】“食品安全事件”
【背景链接】
自从“三鹿奶粉”事件曝出中国食品安全“质量门”之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瘦肉精”、“吊白块”等,一次又一次拷问着食品生产者的良知,也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侵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也毁坏了中国食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食品安全事件”成为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之一,需要广大考生高度重视。
【答题思路】
回答“食品安全事件”试题时,考生首先可以从“食品安全事件”对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害着手,声情并茂地加以阐述,引起考官的共鸣。如“三鹿奶粉”因含三聚氰胺,致使多名婴幼儿泌尿系统产生结石,严重影响了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
其次,考生可以继而分析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如“第一,部分食品生产者社会责任心不强,牺牲社会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不严,食品监管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形成,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制度尚不健全,导致食品安全执法无法可依;第三,政府对于食品监管的重视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关系民生,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食品监管的指导与监管反馈工作。
再次,考生就就如何采取措施加强食品安全整顿进行阐述,如“第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配套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的建设,明确食品添加剂等管理法规和使用标准,明确食品生产者的法律责任,在食品整顿领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从食品生产领域到食品流通渠道,强化对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和对食品安全的标准化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食品的查处力度;第三,强化食品生产商和销售 13
者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食品生产商和销售者的社会责任心,健全食品经销商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缺乏诚信的食品经销商要及时曝光,同时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最后,考生对自己的答题做一个总结,如“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整顿力度,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在现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强化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确保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衷心祝愿各位考生芝麻开花节节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心想事成,考取理想中的职位!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2】从“柴油荒”谈应急机制如何更“给力”
【背景链接】
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一轮较大面积的“柴油荒”已形成,目前中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油而停业,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不少加油站实行限量加油。(11月7日《东莞时报》)
宁夏固原市11日晚向广大成品油用户紧急发布通告,以应对“柴油荒”。(人民网 固原11月12日电 记者 周志忠)
【答题思路】
柴油告急,公交停运,全市应急。柴油引发的“挑战”与“应战”,使人们再一次对社会运行隐藏的风险、社会应急机制等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经区分了三类社会风险:一是自然力造成的的风险,如地震、飓风、传染病等;二是工业社会早期的风险,如安全事故、两极分化、失业、腐败等;三是工业社会晚期的风险,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核技术威胁等。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同步,这三种风险其实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体现,这也正是中国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所在。
有风险与挑战,就有应急与应对。从1998年抗洪,到2003年抗击“非典”,再到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以至2010年玉树地震救灾、舟曲特大泥石流抢险等,一次又一次地使整个国家在共克时艰中不断焕发应急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经验。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的应急机制已从实践中破土而出,正在迅速生长和完善壮大。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正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区域,应急机制构建不得力、需要的时候不发力、关键时刻“不给力”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14
诸如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大堵车造成的城市交通瘫痪、台风洪水对居民生命的威胁、“血荒”对城市卫生系统的考验、污染事件对环境生态的巨大影响等,无不从各个侧面暴露了我们的应急机制还比较滞后,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有效应对各类复杂的风险。
表面看来,柴油荒加剧似乎是今年的新现象。正因如此,不少人将其与突击节能减排相联系。但换种思路来看,柴油荒可说是旧现象,近年来,各大城市的天然气荒、汽油荒、柴油荒等时起时伏,而突击节能减排今年才有,可见节能减排即便是油荒的诱因但决非主因。事实上,面对不同“荒”种现象,相关行业企业总是倾向于找搪塞公众的说法,掩盖背后的真正缘由。
追踪油荒现象,终归要回到相关行业企业本身上来。从此次油荒事件来看,相关行业企业理应受到更为有力的监管。根据现行制度设计,国家对油品零售价格进行严格控制,批发价格应根据各地最高零售价扣减。但从媒体报道来看,不少地方的柴油并未得到有效供应,江苏等一些地方的柴油批发价格甚至被无端上调至远高于零售价格,零售企业因无利可图而停止批发零售,从而加剧了供需矛盾,加大了油价的波动幅度。因此,政府必须制定完善的制度对各类失范现象进行惩戒和约束,才能制止柴油荒再抬头。
应急机制如何更“给力”?健全完善的应急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事先预防预警、应急反应处理、统筹协调控制、事后反馈评估等多个环节。而现实中,不少地方的应急机制,还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前瞻性不够,忙于被动反应,疏于主动防范,不能“见势早、治未病”;协调性不强,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联动合力,办事效率不高;敏锐性不足,墨守陈规行动迟缓,贻误了决断处理的最佳时机。
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完善制度设计,但更需要的是加强执行力,强化问责力度。同时,在思想观念上,应急意识也应被高度重视。毕竟,应急机制不仅标志着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观念转变。如何在实践中丰富应急机制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更检验着发展的质量。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3】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随之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既相互制 15
约又相互促进,只有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协调,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惨痛教训,中央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但由于地方利益的驱使,这一方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真正得以贯彻落实,一些地方仍然在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首先,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2009年6月3日,两家民间环保组织发布了首份中国环境信息公开评价报告。在113个被评价城市中,得分在60分以上的城市仅有4个,不足20分的城市多达32个,而113个城市的平均分仅为30分左右。
其次,气候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据世卫组织称,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是在中国。中国的空气污染程度要比其他国家高,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据世界银行评估,环境污染所致疾病造成的损失占中国GDP的2-3%。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问题在加剧,环境突发事故的风险在增加,长期积累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尚未解决,新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又不断加剧,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了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事件链接
1.大连输油管爆炸污染海域:
2010年7月16日晚,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
2.紫金矿业废水直排江河:
2010年7月3日,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直至12日才发布公告,瞒报事故9天。紫金矿业,当初是靠压低成本提炼“低品位”金矿发家而闻名,然而伴随它一路的却是多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此次污染事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命健康,都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
3.汕头无人海岛建别墅:
汕头无居民海岛鹿屿岛的西北侧,面海而建了多幢别墅,开建近一年竟然没报批,属于违法建筑。鹿屿岛上的7幢建筑物已经对自然风光、植被等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岛上建筑物的污水也将会污染周围的海洋环境。
4.千岛湖被矿区泄漏污染:
2010年7月15日,杭州市淳安县梓桐镇三联村的一个铅锌矿场的污水处理池发生塌方性泄漏,导致部分污水流入千岛湖支流,威胁到千岛湖水质安全。
三、原因分析/影响因素
1.环保意识差,认识不到位
在经济发展上,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把生态环境保护排斥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之外,经济发展思想出现偏差、宏观决策出现失误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2.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是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铺设新摊子来实现的,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资金投入不足
环境治理、防止环境破坏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许多企业认为花钱搞治理费用高、没效益、不合算,因此不愿做环保投入。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四、对策
1.加强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和环境法律的教育,提高公众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通过各种媒体报道生态环境现状,加强对环境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民众、政府相关部门的生态环保意识;转变各级主管部门、企业及群众“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把环境影响评估纳入到所有的重大经济决策中。
2.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完善政策协调体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一是加强国家监察,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二是落实单位和领导负责制,综合运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严格执行环境法规,自觉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将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和清洁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延长生产链条,增强企业关联度,形成一个多行业、综合性的链网结构,实现企业间资源的最佳配置、物质的循环流动、废物的有效利用,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4.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到基本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之中,设立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项资金;同时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实行污染治理多元化,鼓励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国外资金,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防治水土流失、城市保洁等项目的环境投资。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4】“包容性增长”
2011年国考面试即将展开,在以往的国考面试中社会热点和时政要闻一直是国考面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必须高度重视、与时俱进,及时追踪最新面试动态,确保面试成功。“包容性增长”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的一个新名词,而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都将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包容性增长”和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呢?本文将就具体情况向广大考生做介绍。
一、公平正义体现核心价值
“公平正义深刻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所应具备的重要内涵和特征”,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是调解社会各阶层在实现自我利益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各利益群体在利益博弈中获得合法的利益,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
公平正义的本质是“公共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要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共精神,即摆脱利己主义而为大多数公众利益着想的精神。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用公共精神教育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公共精神在维护社会公正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做到这一点,政府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和公务员必须首先具备“公共精神”。
二、调节个税缩小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正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呢?缩小贫富差距要多管齐下,但根本还在于制度保障,着眼于未来制度的建设,从制度建设的关键点出发,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遏制腐败和垄断等不合理现象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
三、实现“社会共同治理”
“十二五”期间,还应注重补足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组织,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成熟的公共生活领域,最终完成‘社会结构’的转型。”
四、扩大内需重在引导居民消费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实施力度还不足,一些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如何真正扩大内需?首先应该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其次是扩大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消费;再次,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引导消费;最后,应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民营企业正常发展,减少政府投资,降低对外需的依赖,适当减少加工贸易产业所占的比重。
总之,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关注社会热点和时政要闻,尤其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一些新提法,注重理论热点专题的学习,最后预祝考生面试成功!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5】“楼脆脆”事件
【背景链接】
在上海市闵行区的莲花南路,正在建设中的莲花河畔景苑楼盘的一幢13层高的居民楼从根部断开倾覆在地。造成这一荒诞离奇倒塌事件的原因,竟然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常识性错误——工程承包方在居民楼一侧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挖建地下车库,而在居民楼相反一侧堆积几米高的土堆„„
【案例评析】
上海“楼脆脆”事件,引发了全国楼市的“质量门”,成为中国房地产质量黑幕将被揭开的标志性事件,也成为将要参加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需要注意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年来,不管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各级地方公务员考试对于热点问题的考察力度日趋加强。公务员面试对热点问题的考察,主要在于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即考生辩证、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题框架】
对于“楼脆脆”事件的解题思路,考生首先应该全面辩证地看待,然后分析“楼脆脆”事件产生的问题,继而针对“楼脆脆”事件阐述合理的建议,最后对整个面试答题进行总结表态。
破题的角度决定答题的高度,对于“楼脆脆”事件,考生可就“楼脆脆”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简单加以概述,如“住房乃民生之本,“楼脆脆”事件引发人民高度关注住房安全,同时也给房地产承包方与房屋质量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接下来,考生可就“楼脆脆”事件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例如“第一,某些房地产商利欲熏心,只顾眼前金钱利益,社会责任心沦失,在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一味节约成本或有其他损人利己的行为;二是某些地方官员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进攻,滥用职权,官商勾结,与房地产承包商大搞权钱交易,导致很多没有建筑资质的建筑商流入房地产市场中;三是楼市质量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不足,房屋质量把关不严。”
然后,考生针对“楼脆脆”事件背后的原因,阐述合理的建议。如“第一,房地产承包商要坚持诚信为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建房的质量与安全;第二,要加强对房地产监管部门官员的考核与监督,呼吁媒体对顶风作案的官员进行曝光,对官员违法乱纪的行为一经发现并经审核即严厉处罚绝不姑息;第三,建立健全楼市质量监管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广开楼市质量监管渠道,增加楼市监管过程中的透明度。”
最后,考生对整个面试答题进行一个总结升华,如“住房关系着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楼房安全问题被公众所瞩目,必须加强房屋质量监管力度,才能真正为老百姓信服并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以上就是对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楼脆脆”事件答题思路的简要介绍,希望广大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多积累、多练习,不断增加自己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
最后华图教育衷心祝愿广大考生在2011国家公务员面试中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6】钓鱼执法
【背景链接】
2009年9月,在上海闵行区,一“路人”自称胃痛又打不到车,请求私家车主稍带去医院。谁料“路人”并非真的胃痛,该车主在行驶途中被查并被闵行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大队认定为“无证经营”罚款1万元。事情一经报道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质疑。
10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发生了同样的事情。18岁的河南籍男子孙中界驾车经过某建筑工程公司时,看到一年轻人站在路中央拦车,请求孙中界捎他一 20
程。孙中界顺道开车将他送到了1.5公里外的目的地,孙中界被认定为“非法营运”,罚款两万元。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孙中界愤而断指。此事一经报道,公众、舆论一片哗然。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上海执法部门才首次出面承认确实存在钓鱼执法。
【评价分析】
近年来各地“黑车”问题凸现,严重干扰了正常交通秩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群众对此意见比较大。但是,“黑车”流动性强,识别难度大,给执法部门的治理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难度。然而,作为管理者和执法者,必须坚持其执法行为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体现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依法行政的公正性,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
执法者如果不严格执法,甚至通过“钓鱼”等非法手段执法,不但不能有效治理“黑车”问题,反而会破坏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与公信力,损害法律法规的公正威严和执法部门的声誉,损害地方的社会诚信和社会良知。此类执法手段是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作为执法人员,一定要妥善安置和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管理和服务职能,维护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应对措施】
一是应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健全执法监督制度,严格执法责任追究制。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的构成良莠不齐,素质层次不齐。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执法部门客观公正的执法形象,只有平时严格要求,加强执法行为 ,增强监督管理,规范执法程序,才能让执法原则真正贯彻到实处。
二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工作,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发展需要实施制定和调整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法律缺位的现象。“钓鱼执法”事件,除了滥用执法权、监督机制缺失,部分原因还在于现行一些法规操作性差,相关行政执法随意性很大。制度不健全让一些不法分子和部分执法人员有机可乘,形成黑色利益链条。只有在立法环节尽快堵住漏洞,才能有效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三是完善和落实问责制度,政府部门敢于问责、纠错。事件发生之初,相关方面一度否认“钓鱼式执法”,并得出与事实相悖的初步调查结论,引起广泛社 21
会争议。随着上海市政府的介入,事件才最终得到妥善处理。事实表明只有落实行政问责制度,才能取信于民,实现打造阳光政府的执政理念。【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7】生活满意度
在历年的公务员面试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关于社会热点、焦点的问题是必考的内容,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也会对社会热点事件给予高度的关注,下面华图面试专家将为大家分析一下当下最新、关注度最高的社会热点之一:生活满意度即“幸福感”。
从经济发展的总量和速度来看,我国这些年来可以说在国际上是独领风骚,GDP在不断增长,但是据最新的著名的盖普洛民意调查显示,2005年至2009年间,155国家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位列125,即倒数第30名。这个结果的确出人意料,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却下降了,这是当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所以也是公务员面试命题的热点,那么我们考生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面试题目将如何作答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和肯定在当前的中国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并且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接下来我们要把我国当前的一些关于民生领域的现状要简要的交代一下,以此证明确实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列举的方法,列举一些民生领域内的突出困难,比如说,房价过高,中国大部分人是买不起住房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限制房价和房产暴利,政府补贴限价房、经适房等,帮助困难群体解决了生活问题,但是要使整个国民的幸福感普遍提升,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还有待提高,这是房地产方面。还可以从民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入手进行阐述:当前我国存在着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像偏远的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很多孩子无法上学,而且即使在大城市能够上学的孩子们也面临着优势资源的竞争,很多重点学校不断地扩充,发展成了“高中航母”、“初中航母”,并且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进行体制的改革,以分数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想象力上、创造力上来说无疑是失败的,很多学生早早的戴上了眼镜,每天的娱乐时间非常少,课余时间不是去补习课程,就是学习特长,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给家长造成了很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需要付出非常大的精力去培养孩子,本来应该国家的基础教育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等素质教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方面的培养却都在课外来完成,占用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时间,有 22
些家长干脆辞职在家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有些家长甚至不让孩子上正规的小学,在家里单独进行教育,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其实还有一些民生领域内的问题,比如医疗、社会保障等等,我们都可以拿来作为回答这个问题的素材。
关于这个问题的社会大背景交代完毕,接下来我们应该来分析一下原因并指出相应的对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在这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遭遇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个事情,另外,我们国家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发展,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我们不可否定的成就,在发展中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怕出现问题,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呢,首先要从政府的各项决策上来说,做出的决策要符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再从执行层面上来说,各级官员和干部应该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保障人民的利益。最后动员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能够科学合理的听取民意、关注民生领域内的问题,使国家、人民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总结一下这个答题的思路就是,首先交代背景和现状,然后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措施,最后再来个漂亮的结尾即可,结尾我们可以借鉴十七大报告上面的话语还可以用当前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政策方针等都可以。或者紧扣题目涉及的问题,简洁漂亮即可。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8】李刚门
【背景链接】
“李刚门”事件回顾:2010年10月16日晚间,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新校区内的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引发全国网友热议。在造成一名被撞女大学生不治身亡,另外一名被撞女生重伤后,肇事者(李启铭,又名李一帆)非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前往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途中被拦下还疯狂叫嚣“有本事你们就去告,我爸爸是李刚。”
这个事件最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牵扯出了一系列的话题,网络曝光:“李刚门”名下五套豪宅曝光 奢华程度难以想象。还有诸如:“校长抄袭门”、“集体保研门”等等,这些衍生出来的话题,网络形容像“井喷”,还有说像“火山喷发”。那么,像“李刚门”这样的事件,究竟会不会成为公务员面试试题呢?那么如果作为一道面试题目,我们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件事情呢?
【答题框架】
从这件事情我们已经看出当前的中国存在着“官二代”、“富二代”和“民二代”、“贫二代”之间的矛盾,我们理解这一热点应该联系到当前社会的大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贫富差距的拉大,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已经升级为各种社会矛盾,年轻人信仰和道德的缺失,公权力私用的泛滥比比皆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呢,主要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金钱欲和权力欲的过度膨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过度宣扬名利、地位、金钱,作为左右人们的媒体,更是花样翻新的吸引人们的眼球,全然不顾道德观念的下滑,导致今天的“二代”们,习惯于用权力、用金钱来应对所有的事情,导致了对法律和生命的藐视。“李刚门”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官二代”的丑态,他是令人唾弃的,但是他更加令人可怜,家庭条件很好,对于一个成长的年轻人来说,是有很多深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但是出现了这样的事件,其实并非偶然,我们为李刚的儿子感到惋惜,为花季少女感到悲悯,但是我们更应该深刻的思考,不要让所有的“官二代”或者是大部分的“官二代”都沦落成“李一帆”,我们期待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不就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政府官员公权力的运用过程中滋生的腐败,这种工作作风毒害影响如此之大,不仅仅官员落马频频出现,而且还波及到了他们的子女,即所谓的“官二代”。回顾新中国建国之初,毛主席曾经亲手签署了几个“有名”的贪官死刑,但是时至今日,贪污腐败之风没有能够得到遏制,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有效的一个预防与惩治机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了官员们权力的滥用,导致了“官二代”们手中衍生出来的权力。所以,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对于贪腐问题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古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一定要看到腐败的危害。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与萌芽之中。
最后,应该联系到自身进行表态: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志存高远,心系国家,把自己培养成为有高尚的情操的、有远大追求的,爱人、爱己的有志之士。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9】由"被上楼"看城乡统筹
【热点题目】
“城乡统筹”的字面解释是“城”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实现“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 24
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目前城乡统筹中的突出矛盾就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核心就是能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
【试题类别】漫画类综合分析题
【考察要素】联想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做
【答题要点】
这个漫画形象地解释了一个“被上楼”现象,指的是少数县市在农村盲目推行“楼房化”,一些农民自嘲“扛着锄头上五楼,阳台上面把猪养”。这也是目前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被城镇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旗下,2010年各地城镇化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令人欣喜。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违背政策要求、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亟待关注。近年来“被某某”成为网络热词,继“被就业”“被增长”之后,今年又出现了“被上楼”。
客观来看,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上楼”,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被上楼”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也忽视了农村的发展条件,应引起重视。
第一,“被上楼”的村民本身经济来源有限,物质收入少,很难负担起较高的住楼物业费等闲杂费用。对于这部分村民来说,村民变市民的“好事”竟成了“大跃进”。并且一定程度上,农民“被上楼”现象也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借地生财”的发展观和扭曲的政绩观。
第二,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个别地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误读和利用国家出台的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大拆农村宅基地,大建楼房化新居,把节余的农村宅基地作为建设用地指标高价“倒卖”到城市,从而造成农民“被上楼”现象,既增加了农民生活成本,又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因此,必须出台和落实相应的规范土地征用政策。同时,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惩罚力度。
第三,要解决农民“被上楼”问题,第一,必须尊重农民意愿,防止“替民做主”,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条;第二,要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政策;第三,要规范农村新居建设,防止急躁冒进。
相信,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这一现象终将得以消除。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0】学生整形热
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当今社会,改变自己容貌身材的整形,却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尤其是今年暑假期间,前往各大医院整形外科、美容整形医院的学生呈现增多的趋势,其中2/3都是大学生或者高三毕业生。据整形医院的专家介绍,目前学生们热衷的美容手术主要是重睑术、开眼角、隆鼻术、垫下巴等,还有的学生希望改变脸型,做下颌角手术等。
在今年的学生整形热潮中,有个比较明显的新特点:整形不再是女生的专利,男生们也活跃起来了。据杭州一整形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以往男女整形者比例为1:9,而今年暑期,前来整形的男生增加,男女比例达到3:7。女生主要以做皮肤和眼睛为主,而男生则以隆鼻为主。
整形为何成为社会时尚?一项调查显示,71.5%的人归因于“社会上以貌取人非常普遍”,此外还有“缺乏自信”(47.7%)、“人们越来越开放,敢于改变自己”(44.7%)、“整形广告极具诱导性”(38.5%)等。而面对掀起的“学生整容热”,专家分析一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人造美女也能被大家所接受,“整形”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很多孩子认为,大家都在整形,如果自己不整形,就是不入潮的表现;二是因为许多高三学生都希望在进入大学之前,拥有一个更好的容貌,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去迎接大学生活,而大学毕业生整形则多数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针对“学生整形热”,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人造美女也能被大家所接受,整形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现在很多学生,尤其是高考之后和马上大学毕业的学生,想通过外形的改变,来获得更多自信,以一个全新的、更美的面貌,进入新环境。早些年,整容行为集中体现在男模、演员、公众人物等少数群体身上,现在除这部分人外,还增加了不少为求职而整容的男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整形热潮也反映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就业问题。很多参与整形的学生相信“改变外貌就可以改变人生,实现梦想”。整形不但能整体改善他的外观,还能带旺事业运,利于毕业后找工作。于是人造美男成为一种理性消费行为,社会上的客观现实也是长相漂亮的人平均收入比长相一般的人高5%,而长相一般的人又比长相较差的人高5%~10%。于是一些人认为,整容和上大学一样都是一种投资,只是投资的项目不同罢了。
当然,在庞大的整形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整形行为是出于无奈之举,其根本问题在于就业压力以及社会错误的价值导向。对此,若想从根本上缓解这一趋势,第一,政府应施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就业帮助;第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应以才为导向,不应以貌取人;第三,整个社会应该倡导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而非用机械的、模式化的数量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美丑。
当前的国民素质教育,面临着以娱乐消费为主旨的大众文化的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要让青年在辩证理解身体与心灵、自然与技术、个性与社会等关系的基础上,懂得美、创造美、珍惜美。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1】“蛋糕”如何做大分好
【背景链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出席第四届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式和企业家座谈会时说道:我们要认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温总理的这句话谈的就是我们在积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要注重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参考答案】
首先,这句话指出的是我们要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其次,搞好收入分配,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到经济的良性循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与分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生产决定分配,分配促进生产。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分配就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而没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增长也会缺乏持 27
久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合理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扩大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合理调节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理顺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立有效机制,合理配置生产和分配环节的资源,是确保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经济发展的内涵既包括较快增长,也包括合理分配。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在坚持抓增长的同时,要把搞好收入分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尚为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也越来越被关注。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不强。改革中的矛盾要靠深化改革来破解,抓紧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稳步提高职工工资,强化收入分配调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与收入分配公平的有机结合。
再次,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事关全局,任务艰巨,需要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推进。在继续坚持发展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前提下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重视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既不能以放弃经济发展为代价片面追求收入分配的绝对均等化,更不能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找到平衡点,逐步实现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
总之,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又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2】网络热词
【背景链接】
“‘给力’,还真的很给力,居然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0日,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上热议这一似乎难以置信的“新闻”。
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并用引题的方式总结了三 28
条经验:改革攻坚迸发活力、政策创新激发活力和厚积薄发释放能力。“给力”用到标题上显得很贴切,也很有时代感。
如此“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的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框架】
视角一: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
网络热词为什么会“热”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才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和满足;二是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三是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定位日趋理性、合理,由此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都空前地增强;而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视角二:网络热词只能引导不该屏蔽
一个网络热词的出现和流行,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其背后必然有一定的主观目的,就像网友出于省时省力的目的而用3Q表示“感谢”一样。而更多的网络热词,则是在特定网络环境、时事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网络环境和时事背景不断更新出现,也就决定了网络热词无法被完全屏蔽。换句话说,即使国家有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屏蔽了一些网络热词,但是更多更新的网络热词马上又会传遍网络,你能屏蔽得完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被称为“网络热词”,那么它肯定就有热度消退,逐渐变冷的时候。很多网络热词的出现,都是针对某些新闻事件产生的,当这个新闻事件受关注度减少,热度降低以后,这个由新闻事件催生出来的网络热词,也就由热变冷,最终销声匿迹了,比如曾经流行一时的“躲猫猫”。如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这一点,径直投入人力物力去搞什么屏蔽,岂不是劳民伤财,多此一举?
至于说网络热词对青少年的影响,应该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而无法通过屏蔽网络热词的方式来解决。其实说到底,多数网络热词,并非像有人想象的如洪水猛兽那么可怕,不管是“囧”还是“槑”,本身没有面目可憎,意义上也没有诲淫诲盗,我们又何必畏之如虎呢?如果仅仅是担心青少年误用了这些词,则在日常的教学、学习生活中注意纠正就是了。
网络热词是网络生态的一种,是网络社会多元化、丰富化的表现。如果这也屏蔽,那也屏蔽,难道就不担心把“物产丰富”同时也魅力无穷的网络弄成一片沙漠般的不毛之地?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3】土地管理“问责
【背景链接】
16日上午,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京约谈违法用地较为严重的5市(州)、7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下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通报了2009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情况。公众期待已久的三部门全国土地管理“问责”正式启动。
此次被国家土地总督察约谈的5个市(州)分别为陕西省渭南市、山西省运城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湖北省襄阳市,7个县(市、区)分别为黑龙江省铁力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港口区、山西省大同县、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辽宁省灯塔市、浙江省上虞市、辽宁省庄河市。
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图,对监测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发生变化地块逐一进行核查,发现和查处违法用地的专项执法活动。自2000年以来,已开展10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首次全面覆盖全国2859个县(市、区、旗),并首次依据三部门15号令,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的,追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直至撤职处分。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说,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部分地区违法用地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市、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15%。重点工程项目、部分行业用地违法严重。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面积33.0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02万亩,分别占全部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5.05% 30
和54.72%。涉农违法用地分布广泛。仅农村建房违法用地就达1.3万宗、5.1万亩,占全部违法用地宗数的38.83%、面积的6.9%。
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国土资源部等三部委联合通报的2009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情况显示,部分地区违法用地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一些市、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作为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不仅关系我国农民生计,更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和国家的安全之基。不可否认,在地价日益升高的当前,一块土地上种粮的产出必然低于卖地的收益。但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触碰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威胁13亿人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不能以任何理由予以动摇。
近年来,我国土地管理在“世界最严厉”的耕地制度下已逐步规范,然而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需求的持续增加,相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从国土资源部门公布的全国土地执法检查情况及各地曝光的土地违法案例中不难看出:农民的耕地在一些地方已经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成为人人争抢瓜分的“唐僧肉”。
一些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名义,纵容、默许甚至公开签订协议允许耕地被占;一些企业无视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采取“以租代征”“批少占多”等方式非法占用耕地,并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搞起了房地产开发;再加上个别主管部门隐瞒不报、压案不查,使一些违法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由耕地引发的违法用地问题,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群众意见很大,有的最后甚至引发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极为恶劣。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防止和纠正违反农民意愿、借各种名义侵占农民利益、乱占农业用地现象,就是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土地监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十二五”开局之年即将到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将面临土地供需矛盾尖锐的现实挑战,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为维护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措施权威性,有关部门应对发现的严重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及时问责、严格处理。只有把耕地红线变成一道不可触碰的带电“高压线”,农民利益和我国粮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4】学术造假
【背景链接】
2010年10月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在北京遭不明身份之人袭击。一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事后经警方查证,袭击者是受他人指使,真正的幕后策划者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传国。肖传国之所以对方舟子痛下打手,原因在于方舟子曾揭露其学术造假,肖传国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媒体评论为从“抄东西”变成“抄家伙”。这一事件也再度引起人们对频繁发生的学术造假行为的关注。
【解题思路】
学术造假问题,既反映造假者个人存在学术道德问题,同时折射出当下教育体制的弊端以及社会整体氛围的功利化趋向。考生备考此类试题时,要对这一问题及其实质有着清晰的了解,答题环节可以从个人、教育体制、社会大环境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深度剖析学术造假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要点分析】
从个人层面来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工作者历来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在大众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高尚的形象。但是,时下部分教授学者出于晋升职称、申请科研经费等个人私利考虑,置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作为师者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于不顾,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从现有教育制度层面来讲,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存在严重的弊端,选人用人的标准不够科学,部分高校唯论文论,过分注重科研成果,忽视教学评价;过分注重个人学术能力,忽视对个人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培养与考核。同时,科研成果审核不够规范、严谨,变相容忍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让一些学术不端者有机可乘,而这些因素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造假的不良风气。
从社会大环境层面来讲,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带来的对物质追求的过度化导致整个社会的功利化趋向日益严重。社会思想沉渣泛起,急功近利的想法也逐渐侵蚀到学术界,一些学者经不起物质的诱惑,不惜以个人名誉和道德尊严为代价铤而走险,做出为人所不齿的学术造假行为。
【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诚信自律意识。加强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选拔中要侧重对个人道德的考察,研究人员本身要自觉遵守学术道德,32
加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各种学术造假行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钻研科学,摒弃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二是建立科学的评审机制,改变僵化的量化管理机制。对现行的评审方式进行改革,要不断完善评审制度,严格评审程序;同时,要建立更加科学、客观、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细化人才选用的标准,去除功利化行为,从根本上杜绝学术造假现象的出现。
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制。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对出现的学术造假行为和相关人员严肃处理,增加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成本,加大惩罚力度,让教育科研人员不敢碰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红线。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5】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现象
曾经有一道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是这样的:两代会期间,有代表反映某些地方存在着“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现象,请谈谈看法。对于这样一道题想必各位考生都并不陌生,这反映的是一个上有政策而下有对策的问题。至于其原因、其对策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真正让大家关心的是何时才能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毕竟在中国这样的现象还不胜枚举,“祸国”必然“殃民”,所以这种现象必须从根本上进行遏制。
自广西河池市朝阳煤矿突击提拔7名矿长助理下井带班的消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披露后,便引起了舆论轩然大波,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实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或明或暗,一直是屡禁不止。其实靠出台一项政策,就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或多或少存在空想主义的色彩。因为一项好的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经过层级的交接,必然会出现一些偏离初衷的问题。所以要想让政策落到实处,若没有强有力的执行,与更强有力的监督,定会有人从中钻政策的空子,正应了俗语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举无疑会让人民的利益备受损失,无疑会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再一次受到挑战。
又如高考加分政策,这本来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打破了“唯课程论”的一项非常好的举措,但是这项好的政策却被人们再一次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了解读和执行,“武术冠军”、“奥数冠军”等称号席卷中国的高考市场,这突如其来的旋风式的荣誉称号,无非都是为了响应这一政策,谋取自身的利益,这样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行为必然会让我们选拔综合型人才的初衷再一次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这样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就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永远有对策与之进行赤膊的较量,也使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如何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首先,就需要执行者和监督者要主观上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其次,客观上就需要我们的制度要更加完善,这个制度要保证我们的监督更加到位,反之惩治也应该更加到位。最后,监督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一直在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监督的主体,是监督的主力军,所以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一定要善于行使手中的权利,不要个人自扫门前雪,更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行使自身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让我们的政策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让我们的人民群众能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心、得到实惠,这才是我们制定政策的初衷。
“初衷不改,唯有监管”,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可以使我们彻底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6】领导百姓孰轻孰重?
【背景链接】
最近,某些公职人员的言行,雷到极点。东北,辽宁建昌县政法委副书记威胁记者“小心你的命”,掀起了轩然大波;西南,成都双流一交警副中队长在执勤中急着为领导车子疏通道路,急令堵塞车辆赶紧离开,在与司机的争论中,吼出了“我只管领导的安全、领导重要还是哪个重要”等狂语。
针对上述现象,发表你的观点。
【答题框架】
首先,话糙理不糙。本来,交警疏导社会车辆是一种服务,疏通道路也是工作需要,两者并不矛盾冲突,只要文明执法、耐心说服,保障好群众的通行权利,完全可以做到道路有秩序、群众没脾气。而在这个事件中,这位交警非但不这么做,反而采取了挑起矛盾、激化情绪的做法,这就让人不仅怀疑其工作能力,更质疑其思想倾向。
无论是从交警拍打车窗、呵斥司机等粗暴执法行为,还是“只管领导安全”的说法,都无形之中流露出了“对上不对下”、“重官轻民”的意识,道出了其对自身角色的定位。这位交警的“情急之言”,其实涉及到权为谁所用这个问题。本应为人民服务的执法权力,在这位交警这里,不仅在服务对象上分出了轻重主次,更是在权力归属上错乱了本末源流,说到底,其意识深处,盘踞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
因而,“只管领导安全”、“只为领导服务”,不仅是言语失当、行为失仪,更深层面的问题,恐怕还是权力观的失范。这种失范,就是少数干部、公职人员脱离了为民服务、为民谋利这个根本立场,人为地把群众利益抛掷出去,对立起来,打压下去,使其手中的权力使用,越来越私人化、私利化。这种错误倾向,既体现在“替谁说话”、“只为领导服务”等言论,也表现在一些干部不顾民生疾苦大搞政绩工程的行为中,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一些论者颇有为“只为领导服务”交警“叫屈”的意思,说的虽是反话,但也反映出一些人“只为权力服务”、“只为人民币服务”的不良现象,败坏风气,流毒日广,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深恶痛绝。
其次,我们也应反思,造成这种意识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政治学上有一个基本原理:“权力源自哪里,就对哪里负责。”从根本上说,干部和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所赋,也理当为民所用。然而,这种政治原则和理念要得到落实,还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健康的权力生态来保障。曾有一位基层干部说:“我们的一切,从升迁到工资都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不由得我们不为上级领导服务。”现实中,一些善于做面子活、装点门市的干部吃香,扎实解决民生难题的干部却受到冷落。这些都说明,比干部眼光“应该向下”更重要更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向下”。只有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用制度力量推动干部养成为民服务的意识和习惯,尤其是完善干部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让群众利益、群众意见确实能对干部的饭碗、前途产生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才会从根本上带来权力观、政绩观的转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民为本,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宝贵财富。执政近90年、勇立现代政治文明潮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把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推进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全新时代。时代潮流浩荡,只可顺应,不可悖逆。每一个党员干部用权做事,都应时刻回答好“权力从哪来、权力为谁用”这一重大问题。正如十七届五中全会所要求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7】十二五酝酿新转型"追求民富"
【背景链接】
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这标志着,我们即将告别十一五的辉煌,翘首十二五的期待。
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过去,我国发展过于强调GDP的增长速度,侧重于国富而忽略了民富。加之重投资、出口拉动,消费比重偏低,重工业劳动高,服务业比重偏低,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导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加大,贫富分化严重。而这些因素不利于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民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变。如何实现从追求国富转型到强调民富顺利接轨,早在2009年和2010年,中央密集调整部分省区领导人员,就是配合十二五规划进行的人事变动。旨在改变我国由善抓经济的效率优先型官员向追求公平正义文人治国方向转变,目的是破解政府权力和利益再分配成为国富到民富成功转型的关键点问题。要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还必须化解好既得利益群体阻碍社会改革的这个最大障碍。包容性增长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化解这个最大障碍提供了新思想、新思路。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就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重视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11月15日和2010年9月16日两次提到包容性增长这个词,为化解既得利益群体阻碍社会改革这个最大障碍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央实现民富的决心和希望。
十二五规划,将“国富”转型到“民富”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步,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党的 36
十七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向民富进军的号角,催人振奋,令人期待,让人寄予厚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8】党政“弱势群体”
【背景链接】
当前,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腰板越来越硬了,可心灵却越来越“脆弱”了。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12月5日《西安晚报》)
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在人们心目中,公务员是各群体的佼佼者,从目前众多人报考公务员就可说明这一点。近半数的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让人不可理解,如果说堂堂的党政干部都是“弱势群体”,那么那些工作不稳定的打工者,农民工算什么?岂不是弱势中的弱势。
其实五成官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并非没有一点根据。如今当官不容易,生怕做错事,说错话,尤其是怕媒体曝光,在如今民主空气日益浓厚的氛围里,随着问责制,信息公开透明化的深入,要象原来那样,我说了算,由着性子来,确实行不通。
官员有不少,而大部分官员的工资福利并不高,不要说同垄断集团的高管比,就是与一般员工相比,也差得很远,有的官员工作几十年,现在的工资2千左右的大有人在,靠正常的工资,不要说购房购车,在目前物价上涨的语境下,要想生活过得宽畅一些也不容易。
普通官员大多是办事员,工作量大,办事辛苦,甚至吃力不讨好,一边是工作不能出问题,说话要谨慎,一边是收入偏低,靠工资维持家计困难,从这个角度说自己是“弱势群体”并不过分。
“弱势群体”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是不可否认,任何行业都有强有弱,有些也许是不知足所致,而有些确实是名符其实,“弱势群体”不论多少,都或多或少的反映出社会收入差距不太尽人意,责任与报酬不相称。
官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是好事,说明有危机感,责任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收入减少,消费支出增大,必然会影响基本生活,因而,对是否“弱势”不能一概的否认,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到收入与责任统一,以稳定物价,增加收入来“减弱”。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9】如何医治“官场焦虑症”
【背景链接】
2011年年是各级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年,一大批干部将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升官发财”,古往今来都是对他人最美好的祝愿。但是如果把仕途的升迁看作是发财的途径,把仕途的升迁看作玩网络游戏那般,花游戏币就能买装备、分值积累到一定的数额就自动升级,那就荒唐可笑了,就会不自觉地患上“官场焦虑症”。毕竟“在职位空缺与干部等待提拔这对‘供求矛盾’中,永远是求大于供”,所以不升、缓升就成为大概率事情了。由此看来,我们有些人确实应该转变“官念”、调整心态,疗治一下这种焦虑症。
你认为应该怎样转变“官念”、调整心态,疗治这种“官场焦虑症”?
【答题框架】
首先,要弄清权力的本源。“权”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职务升迁是一种工作需要,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责任和考验。把为党工作、为民办事当作向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是典型的思想不纯、党性不强。
其次,要掂量做官的责任。领导干部选择了为官从政,就等于选择了甘心奉献,就必须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古往今来,做官和做事有两种态度:一是为做官而做事,把升官看得高于一切,不择手段,被称为“河北第一秘”的李真就是典型代表,其结果呢?只得到了一颗正义的子弹。另一种态度是为做事而做官,焦裕禄、任长霞等都是杰出的代表。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历史选择谁,人民选择谁,就无需赘述了。
同时,要打牢做人的基础。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苦练内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谐而不失原则地处理各种关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才有谋求做官的基础。
最后,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人生不可能每天都精彩,仕途不可能处处都通达。对待名利,要心态平和,宠辱不惊。如果经受不住考验,一旦“中举”,那将又是一个范进。对待别人的提升,要克服酸葡萄心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你一 38
样,我也渴望升迁,但我鄙视升迁过程的异化,反对落榜后的消极颓废。我们要做的是:永葆工作“精气神”,“干自己的事,让组织去挑选吧!”
诚然,在我们的队伍中会有“老实人”没被发现,会有 “高人”“低就”。但谁能够保证你的衣柜里经过精心打理的衣服上没个皱褶呢?谁能保证自家的米缸里没一颗杂物呢?中组部已明确提出“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近几年,在选任干部上,各级党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无论你是几年的科级、处级,我相信你面临的竞争环境都会越来越公平。如果你真的是德才兼备,那么请准备好,天将降大任于你啦!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0】蒙牛诽谤门
【背景链接】
2010年10月19日晚,网络若干论坛突然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奶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出来,以打击竞争对手。同时另一奶业巨头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的舆论攻击。截至10月24日,蒙牛诽谤门案件侦破后,涉及蒙牛诽谤门的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郝历平、赵宁和马野4人被批捕。蒙牛诽谤门案的批捕机关是呼和浩特市检察院,4嫌疑人所涉均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蒙牛诽谤门”爆发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
对于“蒙牛诽谤门”,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1、该事件的两大主角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各自向公众发出喊冤和揭秘的声明。究竟谁是最先使用不正当手段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事件得到了什么启示:
(1)品牌竞争获胜的最终砝码不是与同行的尔虞我诈,而是实实在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创造始终如一的、优于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这是永远不变的商业规则。当企业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用于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中时,必将减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精力,精力的减少必将影响消费者最终的选择。
(2)“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同志创造的、在相当长时间内被广为传颂的经典名言。可蒙牛接二连三的不“德”行为让我看到了 39
中国商业环境中有着太多的“岳不群”那样的丑恶嘴脸。看来中国相当多的老板要去商学院好好学习“言必行,行必果”这种最简单的公关形象法则。
(3)本土乳业品牌的恶斗使得他们的品牌形象急剧下滑,外加近年来出现的乳业多起质量问题让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这样的恶意竞争只会让外资品牌获得更高的形象认知度以及信任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恶意竞争只有一个结果,中国乳业军团全军覆灭。
(4)公关的真正意义在于传播品牌形象为品牌加分而不是有偿新闻、花钱买字、软文炒作与网络上的恶意攻击。这样发展下去必将造成多输的局面:一是阻碍中国公关行业的成长以及公关公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媒体愈发失去公信力以及可信度;三是人们对网络信息的更加不信任。
2、对于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华图教育公务员面试教研专家提出了以下三点对策建议,供考生参考:
(1)要加强对公关从业人员的公关理念与职业道德教育。
(2)完善互联网的立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凡是涉及到品牌评价以及产品批评的帖子,必须亮明发帖人的真实身份。
(3)加大惩罚的力度,互联网的特性会使事件的传播速度与破坏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惩罚力度的加大会有很大的震慑作用。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1】公车改革
【背景链接】
在2010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
对于“公车改革”,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按照节俭、高效、廉洁的原则,继续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公消费”。一般认为,三公消费每年耗资9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六分之一。公车改革进行了十几年,每次改革都能吸引 40
一阵子公众的眼球,每次改革也都在公众的关注后止步。产生这种怪现象的原因相当复杂,也相当简单。往大了说,是因为使用公车的“特权一族”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公车制度与实际情况两层皮;往小了说,舆论在公车改革问题上忽冷忽热,进退失据,对不改革公车制度的城市视而不见,对“勇吃螃蟹”的城市大施口水,使尝试公车改革的城市成了被枪打的“出头鸟”。舆论应跳脱偏颇狭隘的视野,站在中央政策方向上,站在大局的高度全面公车改革的利弊,对利国利民的大胆尝试应当鼓励;地方有关政府应将改革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依靠各方合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公车改革得以持续深入推进,圆满实现其初始目的。
《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详细描述了民革中央认为的公车改革优化方案。具体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
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
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
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2】幸福与经济同步增长
【背景链接】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以民生为核心,实现“两个同步”,即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淡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权重,将民生问题提高到幸福与尊严的层次,实现了执政思路的又一跨越。
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框架】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提出与强调,表明我国政府对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视,对人们幸福感的关注。
(1)如果说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那么,幸福指数(GNH)则是衡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程度的标准。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之初,幸福指数会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国内生产总值则与人民的幸福感呈边际递减状态。如18世纪工业革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国民收入虽历经了持久增长,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相同比率的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还在于人民幸福的切实获得。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幸福通过就业、治安、住房、医疗、教育、公平等身边的点滴琐碎来感受,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增长只是其中之一。
国民的幸福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一道作为评估社会进步和谐的指标,已成为当前世界的大势。法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已采用各自的“幸福指数”分析社会发展程度。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两个同步”,恰与这种趋势内在契合。
(2)“两个同步”是一种民享理念的体现。幸福指数的提升,既要有普通国民因国家富强所带来的荣誉感,也要有作为其中一分子而切实感受到的幸福感。国民在国家的强盛中分享成果,是一种真实受用的幸福感。“两个同步”的核心在于让更多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强国和富民之间更加强调富民,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更加突出公平,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公共服务之间更加关注公共服务。
“两个同步”是一种民生理念的提升。幸福指数的提升,不仅来自民生的改善,也来自国家更加合理的分配秩序和机制安排。国民在国家的制度性安排中获得民生的充分保障,是一种有尊严的幸福感。“两个同步”的要义在于让国民幼有所托、学有所教、居有其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孤有所靠、困有所助,过上一种从容恬淡的幸福生活。
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与关怀,就会化作一股坚定守望的无穷力量,可以预见,中国更加重视幸福指数的抬升,让经济增长与幸福增长同步,人民的幸福感必将充分涌流!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3】精神赔偿入法
【背景链接】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2010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民主和法治的进步,为规范公权力文明合法行使提供了一个倒逼机制。精神赔偿入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将使人的尊严更加完整。
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框架】
总的来说,精神赔偿入法,体现了我国民主和法治的进步,为规范公权力文明合法行使提供了一个倒逼机制。
此前,当公民权益受到公权力侵害,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常常遭遇于法无据的尴尬。即使赔了,也是以补助、补贴、照顾等形式给付,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种种现实表明,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承载着沉甸甸的民意期待,人们呼唤法律给予公民合法权益更加全面的保护。国家赔偿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无疑是对民意的顺应。
从本质上说,精神损害赔偿入法,也符合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普遍的制度。在我国,自1995年起实施的国家赔偿法,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实,民事领域精神侵害早有规定,而对公权力造成的精神侵害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精神损害赔偿入法也体现了国家对公权力的规范和控制。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应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的,不但要依法承担物质损害赔偿,还要对行政相对人由此产生的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损失依法进行赔偿。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后,应当向有刑讯逼供、殴打、虐待等行为的工作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这就形成了有力的倒逼机制,促使国家机关和执法人员办案更加规范、公正、文明,以人为本,从而有效减少错案的发生。
总之,虽然国家赔偿法有关赔偿认定、赔偿标准的规定仍需细化,但精神赔偿入法,必将进一步落实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要求,监督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的个人尊严和合法权益!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4】非竞争型的弱势化
【背景链接】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弱势群体边缘化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凶猛通胀可以让我们感觉“弱势”,改革利益结构调整可以让我们备感边缘,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我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骤变的形式、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些人的弱势化感觉。谈谈你对“弱势化”的理解。
【答题框架】
“弱势心态”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被社会边缘,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弱势化”问题也可称之“边缘化”现象,还是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性。我认为,今日中国社会所出现的众多弱势化现象,大多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弱势化往往是以骤变的形式发生的,使人们的不适应感大大增加。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的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人被弱势化的现象,这也是以巨变的形式发生的,往往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是以体制变革、城市规划、大型工程项目的形式出现的,“弱势化”几乎是在一夜内发生的,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也常常出现制度滞后的问题。
第二个特征是,经济社会方面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些人的弱势化感觉。当大家都住在茅舍样小房子里的时候,大家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满,但是一旦在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所有小房子里的居住者就会感到不舒适、不满和被人轻视,也就是说,贫富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被弱势化的感觉。在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的社会形势下,社会流动是难以避免的,有的人地位上升,有的人地位下降,难以避免,而且社会流动本身也确实给社会带来了活力。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流动是公平正义的呢?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呢?
首先,制度壁垒值得警惕。
弱势心理蔓延是现在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是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为了解释什么是公平正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流动或弱势化。
第一种,称之为:“在合法竞争中发生的弱势化”。我以为,比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名牌企业,也有的企业则败下阵来,甚至破产了。在市场竞争(或称作初次分配)中发生的弱势化现象却又难以避免。在这种竞争中,只要竞争的规则或程序是合法合理的,由此产生的社会流动也就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虽然竞争具有合理性与公正性,但是,一些人的下降流动或弱势化总不是好 44
事情。在竞争中,弱者当然竞争不过强者,特别是人群中的老、弱、病、残,往往是竞争体制中的失利者。从社会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也必须对竞争中的失利者提供保护的机制。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老、弱、病、残,对弱势者、对下降流动者提供社会保护。
从造成弱势化原因的视角看,还有第二种弱势化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称之为“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不是在合理的竞争之中发生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非竞争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将一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在外了。显然,“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合理的。在这方面,人们批评最为频繁的当属户籍制度了。
其次,深化改革促进公平。
“非竞争型的弱势化”绝不仅仅是户籍制度一种,机关事业单位的非正式工,很多讲课效果不错的“代课老师”等。如果仔细分类的话,这里面有些弱势化是制度设计时就被排斥了的群体,有些是受到制度歧视的群体,也有些是被制度忽视甚至被制度遗忘了的群体。
第二种弱势化现象,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这种角度看,我们的改革事业最为重要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实现在公民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即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们都应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都不应该受到制度的排斥。当然,作为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点应该是坚定不移的!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5】遏止滥用警力
【背景链接】
2010年10月15日,吴忠市利通区辖区居民马晶晶控告王鹏涉嫌诽谤罪,利通区公安分局于11月23日以涉嫌诽谤罪将王鹏刑事拘留至12月1日,共拘留8日。
12月2日,宁夏吴忠市市委、市政府决定纠正利通区公安分局跨省刑事拘留王鹏错案,并处理了有关责任人。被以涉嫌诽谤罪刑事拘留9天的当事人王鹏,在舆论和公众的关注下终于恢复了自由。
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框架】
王鹏之所以“惹火上身”,在于多次写信举报大学同班同学,认为特殊的“高官”家庭背景,助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这一举报是否属实,有待权威调查揭开真相。让人更添疑惑的是,对于本应属于自诉法律程序的案件,理应知法懂法的吴忠市利通区公安分局,为何偏偏按照公诉案件办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起错案的背后会不会存在权力干涉司法、公权私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但无论利通区公安分局是主动还是被动,王鹏事件都折射出当前基层的一个突出问题,即警力被过度使用甚至滥用。例如,2010年以来,从河南睢县老农因欲用乡长水杯喝水而被乡长喊来民警拘留7天,到《经济观察报》记者因报道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幕遭公司所在地警方全国通缉,这些最终被认定为错案的事件均表明了这一点。几年前震惊国人的瓮安事件,其背后的导火索事实上也与此相关。
这些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有共同的特点:在个别地方,本应是公平、法治象征的警察,却有意或无意地被极少数的人用做打击报复、谋取私利的工具;本应履行打击犯罪、护卫平安职责的公安机关,却被极一些人动不动就推上第一线,成为其工作不作为、不到位的挡箭牌。这种警力滥用,不仅导致干群关系、警民关系的紧张,而且正严重损伤着政府和司法的公信力。
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违反规定使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或者滥用警械、强制措施等行为,但是,滥用警力的行为并未能有效遏制。这其中,既有法制不健全的因素,也有执法不严格的因素,更体现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公安机关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有权利监督它的使用。对于王鹏举报是否属实,拘留王鹏过程中是否存在公权私用情况,相关部门需要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对于如何遏制警力被滥用,人们更期待政府部门和立法、执法机关付出更多的努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6】深港换城“打酱油”
【背景链接】
最近一条“深圳主妇到香港打酱油”的消息引起各方关注。“特意去打酱油有点夸张,但顺手买些日用品回来倒是越来越普遍。”随着内地物价的上涨、港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以及深港往来的便利化,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消费,46
正悄然转化为深圳人南下购物,采购的内容也从名牌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延伸到“油盐酱醋”等日用百货。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2010年10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但大多数深圳人感受到的物价涨幅要高于这一数字。于是,深圳的“换城”消费族应运而生,“深圳与香港市民消费习惯的变化,说明物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因素已经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长城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高凌志说,最近美国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热钱大量涌入新兴市场,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当前确实应当把预防通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
【答题框架】
(1)面对如此严峻的通胀形势,宏观政策必须要有所作为。当然,短期内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由“宽货币”一下子过渡到“紧货币”,硬着陆的风险太大。至少,在未来一年内,必须彻底扭转“宽货币,宽信贷”的双宽组合。如果2011年继续实施“宽信贷”政策,继续企图依赖天量信贷支撑经济增长,那么通胀形势很有可能覆水难收。
尤其是,在全球性的低利率环境之下,无论是国际性资本流动大潮,还是国内以热钱形式存在的民间资本,他们拉高资产价格、消费品价格的能量十分惊人。这些精明的资金,只会在不断攫取暴利的动机中制造着价格的大幅波动。尽管相关部门一直着力打击游资炒作行为,但在实体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让这些资金离开投机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现在我们需要在经济的“短期内GDP增长”与“长期的健康有序发展”之间做出我们的选择了。
(2)或许很多群众还在感慨,以前还仅仅是“房奴”,现在成“菜奴”、“饭奴”了。现在有相关的官员承认CPI全年指标将“超标”,方是抵达真相之始。其实承认CPI超标,天塌不下来。以往,不少官员陷入指标主义的漩涡不能自拔,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数字挺好看,但华而不实,轻轻一挤皆是水分。制造满是水分的数据,无论应付上级还是愚弄民众,都会使政府公信力受损,激起民怨。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物价的举措,宏观调控的效果将很快显现。
(3)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科学的宏观决策体系,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解决CPI上涨过快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宏观经济决策体 47
系。这个体系不是指一般专业的机构,而是各部门专业人士组合的科学决策程序体系。
同时,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将GDP指标、财政收入指标等硬性指标控制在合理的增长比例范围内。缩减地方政府基建投资规模,调控投资方向,缩减地方政府分配资源的权力,将一部分不涉及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垄断资源分散化,才能形成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才能让市场经济规律起到应有的调控作用。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7】公积金看病
【背景链接】
2010年11月8日,海南省修改的《海南住房公积金提取操作规程》正式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乌鲁木齐、广西、天津、重庆、西安、秦皇岛、长沙等8地在不同时期都有类似规定。规定的大都是“公积金提取方式更加灵活便利,使用范围大幅放宽。公积金可以用来支付看病、教育的费用”。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新规是可取的。该负责人表示,该新规提取公积金的条件是“提取职工本人及其配偶的住房公积金”,这就对整个公积金没有产生风险,也没有侵犯他人的利益。另外,从住房公积金里提钱看病,等于多了一个救急的选择和保障,这对病人来说当然是好事。因为很多低收入群体一旦患上重大疾病,往往求助于社会,而社会救助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需要。“为解决他们的困难,才出台了更加人性化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新规”。
但是对于北京住房公积金来说,其用途都相当严格并且上报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所以北京住房公积金的用途依然维持现状,没有做任何改变。
【答题框架】
(1)从利民角度上讲,公积金是民众缴纳的资金,理应用于利民项目。特别是在公积金沉淀过多、边际效应低下的情况下,为其开辟新的使用途径,用来支付医疗费等,让民众多一项选择与保障,无疑是件大好事。但从“公积金看病”中曝露出了两大民生难题,即看病贵和买房难。一方面是病人及其家人无钱看病,而自己缴纳的住房公积金自己不用而闲置。另一方面是房价年年攀升,仅靠公积金解决不了普通百姓的买房难问题。权衡之下,与其让公积金闲置,不如让其发挥出更大效应。当然,“公积金看病”无疑是突破了“专款专用”的界限,是在 48
挪作他用,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涉嫌违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制度设计层面需要完善政策以协调这种矛盾。
(2)住房公积金是“专款专用”还是“一款多用”好,社会一直存在着争议。按照制度设计的初衷,住房公积金理应用于民众的住房保障,而非挪作他用。尽管住房公积金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受社会所诟病,但事实上,这只是制度设计的使用门槛过高和使用程序繁琐导致的资金“相对过剩”,而不是民众不需要钱买房。那么,指望拿这些“相对过剩”的住房公积金来解决民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可行吗?从表面上看,在“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时候,提取民众手中“闲置”的住房公积金交付医疗费用,的确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住房公积金类似于银行存款,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与那些重大疾病的巨额治疗费用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3)“公积金看病”在政策的“出发点”上,可以认为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在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没有实现有效配置,其边际价值低下、趋近于零甚至为负的情况下,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有利于提高沉淀资金的边际效用价值。开辟新的使用途径是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的一种探索,但一定要把使用途径控制在保障性领域,如养老、低保等,如果用在了非保障性领域,那就严重背离了住房公积金建立的初衷,也增加了风险。同时,由于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存在着不同的运作系统,打通住房公积金与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的界限是可以研究和探索的,但基于当前相关制度的不配套,这一探索也将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8】马屁哥
【背景链接】
2010年6月21日18时30分左右,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抚河的唱凯堤发生决口,严重威胁下游5个乡镇14.5万人口、京福高速公路、316国道以及12万亩耕地的安全。央视《24小时》栏目在直播中连线江西省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由其介绍决口的相关情况。该负责人大篇介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对于决堤的重视以及指示,被邱启明打断说“这是应该的”。在简单介绍情况后,该负责人又陆续介绍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等的“重要指示”,被主持人再次打断。这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网友们送给该负责人一个网络绰号——“马屁哥”。这个官员,在全国人民面前现身说法,生动地表演了一下什么叫“马屁哥”
别有意味的是,该负责人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委屈,原因是“直播时他只是按照手头的一份材料介绍,而节目组之前没有告知他采访的时间、内容等信息”。这就令人觉得奇怪了,作为江西省防总办公室副主任,他难道不应该对当地决口的情况了如指掌吗?难道还需要央视给他列一个采访提纲,让秘书们四下搜集资料、让他做足功课不成?如果是这样,那么江西省防总要这个不明情况的副主任又有什么用?
此外,该负责人还称,“我们这里事情其实多得很,接受采访本来不属于我们工作范畴,我们是做事的。”既然事情这么多,防洪任务这么艰巨,那更应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才对。如果有那个时间通读领导名单,可见副主任还没有达到忙得马不停蹄的程度。就算没有任何跟媒体打交道的经验吧,主持人问什么,你回答什么总可以吧,犯得着来“感谢CCTV,感谢MTV”这套虚词吗?
一番热议之后,我们需要沉思,这个事件体现了什么?领导干部应该反思什么?
针对“马屁哥”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点拨】
这道题目属于典型的综合分析类,而且很明显的被归属到消极现象类,按照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类的答题套路,可以按照点题---破题---解题---升华的思路来展开。破题环节谈危害,解题环节谈措施。升华部分可以结合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来作结。
【答题框架】
点题:“马屁哥”的出现反映了官本位的民生冷漠。
破题:天下没有天然的“马屁哥”。只有在特定土壤、特定环境的滋养下,才会出现真实的“马屁哥”。“马屁哥”对决堤情况、群众转移情况的茫然,和对领导名单、上级指示的热情,生动地反映出了某些官员对民生的冷漠。哪怕被主持人一再打断,一再提醒,该负责人还是把话题牢牢绑定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示上——这才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新闻!马屁哥的出现危害很大。
一、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腐蚀干部队伍,破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解题:一个愤怒的主持人,只能打断电视上的“马屁哥”,却无法唤醒官本位的懵懂。更无法改变现实生活中的官本位体制,以及官本位体制左右下的官本位思维。官员心中没有百姓,只有领导绝非个案。要让“马屁哥”向关注民众疾 50
第三篇:2011年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
2011年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大全-附参考答案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
同时,企业职工养老金,在某种意义上是“权利和义务”统一,要“收支平衡”,因而严控增长幅度;机关单位的养老制度,还留存计划经济色彩,国家财政负有“无限责任”,在国家财力增长的情况下,支付压力必然较小。而包括养老金的调整政策等,也都因起点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更加剧了“双轨”的差别。
“双轨”的形成,则是历史和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和机关单位的养老制,还是执行均为退休前75%的“单轨”。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快,养老制度的改革也相应划出了“国企—集体企业—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路线图。备受争议的双轨制,正是这一路线图实施过程中的产物。而另一方面,养老保险长期分属不同部门负责,导致政出多门,缺乏统一性,难言沟通衔接。还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仅是养老制度制定者,也是受益者,这种双重身份的利益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改革的阻力。
“双轨”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谁不想有更好的待遇,谁又不愿意老有所依?所以,企业人才流入机关单位,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公务员热”高烧不退的原因之一。“双轨”的“不接轨”,同样造成人员在企业和机关之间流动的障碍,不利于流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形成,造成了所谓“体制内外”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这种“双轨制”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退休之后,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机关单位人员,都已经变成了“社会人”。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养老金是社会对劳动者的“反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是必要前提;从国家伦理看,正如歌曲中所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成员退离休后应得到平等回报。
应该看到,“养老金双轨制”问题,本身就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也正在解决的进程之中。企业职工养老金的“七连涨”可为例证,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在陆续出台。尊重历史、分类处理、分步实施,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而更重要的,还是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最终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让“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公平正义,普照每一个现在处于、或必将走入老年的人。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干部挂职美国惹争议
【背景链接】到外省市挂职锻炼或出国参加培训,对机关干部来说并不新鲜,但去外国政府部门挂职,此前则很少听说。近日,北京市东城区首次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据介绍,此前东城干部国外挂职的主要目的地是韩国,今后打算增加去美国挂职锻炼的机会。
出题思路,请对部分地方政府出资让公务员到发达国家挂职锻炼,发表你的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之社会现象类
【考察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能否辩证、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解题思路】首先辩证看待题中所给出的现象,对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进行分别阐述,最后结合自己进行表态。
【参考要点】
1.近几年很多地方政府部门把公务员派到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培训和锻炼,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改变了公务员培训的思路,但另一方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质疑。对这样的做法我们应该全面客观的分析、看待。
2.分析这一做法的可取之处:这样的挂职锻炼可以让我们的公务员开阔视野、提升理念;学习学习人家办事的方法、管理的方式,应该大有收获。去国外发达国家韩国挂职锻炼一般是在城市管理、民生建设等部门,这些正是现代政府基本相通的应有职能,肯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3.分析其需要注意的地方:由于制度、人员设置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谓的“国外挂职”可能不会像国内挂职一样,担任相应的职务、拥有相应的权力,其挂职的意义和收获就会大打折扣;派干部到发达国家挂职的决策是如何做出,有没有经过调查论证?庞大的挂职预算有没有列入预算,是不是人大审议通过?选派的干部以什么标准选拔?如何保证这些挂洋职的干部能真正学好、干好?没有这些基础性的程序工作,自然会引起社会公众的质疑。
4.总结:打造高效的行政部门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我们在搞好法治社会的基础,但在高预算、大面积派出公务员出国挂职培训方面,政府部门应慎重对待,科学决策。既要严格选拔程序预算,又要跟进培训的后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新上山下乡”
【背景链接】
最近一段时间,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重庆市提出了向“工农兵”学习的口号,旨在推动75万名大学生“上山下乡”,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不得少于4个月——每人种100棵树,带薪实习1个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1个月,学军1个月。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思路】
多年来,政府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也在千方百计地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给大学生提供锻炼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提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在竞争中找准位置。从古至今,我国一直在提倡“学习”,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学”,即强调掌握知识和探究真理;二是“习”,即要学以致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事实上,现在的大学教育也都非常讲究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教育,学校均安排有较长的社会实践时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确实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比如有些学生充当志愿者,有些学生去企业实习。在毕业前学生还需要提交实习鉴定,否则将影响正常毕业。问题是,大学设置的实践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很多学生都是应付了事,没有真正地从实践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重庆市开展的再学“工农兵”活动,确实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既可以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认清自身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同时又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党和政府在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的不懈努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并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
但是,在这一活动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看待这一问题。过去“下乡”,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广大青年到农村锻炼的抵触情绪相对较小。而现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城市中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如果“下乡”活动不与毕业挂钩的话,还能有多少学生会自愿去乡下锻炼呢?
所以,要真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靠短短四个月内锻炼出来的,还需要政府、学校、老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能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4】“钟摆族”
【背景链接】
在美国纽约、硅谷、英国伦敦和日韩发达地区,“钟摆族”早已不是新鲜词语。因为市区的房价过高,很多白领不得不工作在城区,生活在郊外。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出现“钟摆族”后,这个族群沿着房价上涨的轨迹,向二线城市扩展。
“钟摆族”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城市生活模式,拉长了工作地和生活地之间的距离,演绎着现代大城市中独有的生存状态。“钟摆族”具体会给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据网上的一个权威调查显示,71.1%的人首选“改变生活方式”,57.5%的人认为会“转变就业观念”,而47.4%的人认为有助于“社交网络拓宽”。
但也有很多网友表示,做“钟摆族”是“压力与动力”俱在。一方面空间的障碍还是存在的,比如刚回到家,突然单位有事要返回去处理,就会深切感受到距离的无奈;但另一方面,这会让他们更有追求的目标和动力,他们会咬牙坚持想办法赚钱去工作所在地的城市生活。
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突破城区界限,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甚至其他城市。他们常常要两处奔波。这样的人被称为“钟摆族”。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题思路】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钟摆族”。他们工作生活双城化、房子两地买、婚姻周末化,社交网络多城交叉,原有的单一城市生活工作模式被打破。
“钟摆族”的出现打破了城市之间的界限,拓宽了个人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就业、置业、生活方式等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城乡的一体化让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突破城乡界限,缓解了住房、医院、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也降低了生活成本,同时,交通的便利让人们感受到了城际间的“零距离”。此外,“居住”城市相对于“工作”城市拥有更为健康和宁静的生活环境,更适合工作了一天的职场人调整和休息。因此,事业和家庭可以同时被兼顾的创新模式,势必会引发职场人在选择工作地点及方式上的改变。
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城际铁路本身所带来的交通成本较高,及相对增长的市内交通接驳费用和时间,都成为了“城际化模式”发展的新障碍。同时,生活城和工作城之间的资源不平衡,也让不少想加入“钟摆族”的职场人打了退堂鼓。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学校、医疗等相关必备服务设施的完备,都成为了职场人关注的焦点。而且两地奔波的生活也会加重“钟摆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城际间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让钟摆人自由的摇摆,政府还要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的配套生活设施等方面做出努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5】“张美芳事件”
【背景链接】
江苏省前财政厅副厅长张美芳坐拥七套房产、包养情人被双规的事件,引起江苏省财政系统乃至全国财政系统的“大地震”。张美芳是中国首位因收取巨额存款回扣而落马的财政官员,在其办公室公然放置着数张百万受贿支票,其个人生活也很复杂、作风腐化,经常以谈恋爱为由包养“小白脸”,在社会上引起了恶劣影响和巨大反响。
“张美芳事件”是官员腐污腐败的又一典型案例,而“腐败问题”一直是国家公务员面试重点考查的内容,需要广大考生加以关注。
【答题思路】
首先结合事件背景、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以及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等对“张美芳事件”加以点题。如“随着行政问责制的推行,问题官员被问责的事件屡屡发生,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和政府构建阳光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的信心和决心。”或者“张美芳事件”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向我们敲响了反腐倡廉的警钟,但是对待这一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全面地看待,纵观领导干部整体,贪污腐化现象毕竟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以身作则,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
其次,联系近年来众多贪官污吏纷纷落马的事实,考生可以分析一下“张美芳事件”产生的原因,如“第一,个别领导干部党性不强、作风不硬、政治立场不坚定,自身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目前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管体系尚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权力寻租的事件多有发生;第三,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及其制度建设还不健全,对贪官污吏的惩处力度还有不足之处。同时,为更好地规制领导干部为民服务、提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号召广大领导干部恪尽职守,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采取配套措施:第一,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和群众观念,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第二,畅通舆论引导,发挥群众在监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权利寻租事件的曝光力度;第三,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安排,对于贪污腐化的领导干部一经查处即严惩不贷。”
再次,考生对自己的答题做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如“张美芳坐拥七套房产养情人的事件,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杜绝此类事件再度发生,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最后希望各位考生认真备考,沉着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容应答,在面试中取得理想成绩,考取自己满意的岗位!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6】再谈“公务员热”
【背景链接】
“公务员热”曾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2011年国考大战帷幕的拉开,这个词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供广大学员参考。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日前结束,最终报名人数达到1415138人,最热的职位创下了4961∶1的纪录。有外国媒体指出,中国社会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这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11月28日《法制日报》)
【答题思路】
首先,部分应届和待业社会考生报考公务员的动机多是出于就业压力和现实需要,其次是公务员队伍的成效建设,另外还有传统仕途观念的影响所致。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幻,报考公务员的现实需要愈加升温。“国考”年年热,公务员已成为多数人提升价值的发展渠道。这里暂且不妄论“国考”的是与非,因为如果一个行业、一种职业受追捧到近乎畸形的程度,其中必有不当之处。我们有必要对“公务员热”进行冷思考,如果社会保障足够完善,人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还会争先恐后地期望工作的稳定性吗?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多样的选择,但对未来的不可预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报考公务员。
其次,“公务员热”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的社会心态,公务员的待遇虽然谈不上优厚,但职业的稳定性和高保障性是任何职业无法比拟的。从职业功能看,公务员作为公权力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其通过政策制定来规划社会发展的职业功能,也让其他任何“私权职业”望尘莫及。好职业人人趋之若鹜,公务员是目前国内压力最小、待遇最好、日子过得最安稳的好职业之一,以至于“国考”持续高烧不退。
亨廷顿认为,和政治关系最为密切的现代化各层面可以概括为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前者是一个过程,通过它,人民转而选择新的社交格局和行为方式;后者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产品的增长。随着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传统社会集团获得了政治参与的意识,新兴社会集团更是不断提出自己新的政治要求。公民热心参政议政是好事,但倘若将参政议政等同于从事公务员职业,片面的迷恋“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好”和“工作压力小”的优越性,显然不利于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安稳,这种状况不正常但情有可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需要指出,公务员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的缺失或形同虚设,是迫切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因此,破解过度迷恋公务员的弊端,首先,要加大政府社会管理的力度,打破公务员“铁饭碗”,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的一体化和公平化,建立运转顺畅的公务员辞退机制,健全公务员队伍“进出机制”;其次,引导人们更多地加入到经济建设的组织中去,换言之,政府应该使各职业处于平等地位,破除公共部门的优势地位或强势地位。这样,我们的社会大机器才能和谐有序地运转,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进步。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7】“能者多劳”与“劳者多能”
【背景链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能者多劳”和“劳者多能”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可称为是社会流行语,能否很好很深入地理解这两句话,从一定程度上也考察了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时政的掌握能力。本文将对这两句话分条梳理,以供广大学员面试备考参考。
【答题思路】
首先讨论“能者多劳”。“能者”即能办事、会干事,工作质量好、效率高。正因为这如此,“能者”自然就比一般人“多劳”一些。同时,“能者”的高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平时“多劳”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因此“劳者”又会“多能”,以至于“劳者多能”。
其次讨论“劳者多能”。现实中,有的人因为自己比别人多干了一些工作,就感觉吃了亏,牢骚满腹,啧有烦言:“这种事为什么总让我去干?好活怎么总轮不到我?”也有的人因为自己少干了一点,就沾沾自喜,轻松惬意,久而久之因缺乏行动力而“不堪重用”。凡此种种,皆在于不懂得“劳者多能”的真义。
劳动是人类最好的启蒙老师之一,人们所掌握的很多知识都源于劳动。《论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春秋时期,有位官员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圣人孔夫子为什么这么渊博,样样都会?”子贡回答:“那当然,老师是天生的圣人。”这段对话传到孔子那里后,他纠正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出身贫贱,什么事情都做过,什么苦都吃过,所以懂得了世间的人情事理。国外学者印度哲学家J·C·库马拉帕曾说:“劳动之于提高才能的关系,就像食物之于人体的关系。”“劳”与“不劳”,“多劳”和“少劳”,是决定一个人能力强弱和作为大小的关键因素。在“劳”这个问题上的小小差异往往造成个人成长进步的巨大差别——“闲者多庸,劳者多能”。
实践是提高能力素质的课堂和沃土,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躬身实践、只有经常“多劳”,我们才能比别人有更多学习锻炼的时间,有更多经受考验的机会,也有更为广阔的展示才干的舞台。经历造就能力,一切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能者”无不是从“劳心”和“劳力”的艰苦中磨练出来、超越出来的。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增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成为“能者”,就必须经历“多劳”的辛勤与付出。“多劳”是实现“多能”的必要条件。
但“劳者”也未必“多能”,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劳者”的心态不稳、学力不强。有些人对繁重工作的第一反应就是推脱逃避,习惯性地拈轻怕重,即使承担任务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干起活来态度消极,畏难情绪相伴始终。如若抱持这样的心态,再多的锻炼、再好的成功机遇都会擦肩而过。也有一些人虽担起了繁难的工作,但“有手无心”,循规蹈矩,只求完成任务,不能优化程序、整合环节,干事不开动脑筋,不爱钻研琢磨,能力自然也不会来。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身负国家重任,我们决不能甘于平庸,只有甘于“多劳”,乐于“多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多能”,才能不断增长才能、成长进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8】治理"首堵"要加强公务车改革
【背景链接】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小汽车出行方式的特有优势,诱发了城市汽车交通的快速膨胀,从而把逐年递增的汽车出行总量与市区有限道路容量的矛盾推到了难以承受的极限。这一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北京也因此由首都变成了“首堵”。治理交通拥堵问题是大城市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将对治理拥堵问题做详细梳理与深度解析。
【答题框架】
在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上,首要的一条是“限车令”,矛头直指数量庞大的私家车。但是问题是,这个规定只针对私家车,公务车显然已成为治理拥堵的死角。因此,在有限的道路面积上,不但要降低公务车的数量,还要严格监管公务车使用的频率、效率和成本。
原因一,对于城市拥堵中公车和私车各自应占的比例,目前没有也很难做出精确的估算。如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中央驻京单位按照50%、北京市属机关单位按80%的标准封存所属公车,49万余辆公车齐刷刷入库封存,即使当时没有针对社会车辆的强制车号限行手段,北京交通之通畅也给市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甚至有网民呼吁“峰会不要走”。公务车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同时,公务车数量减少未必对公务执行造成影响。
原因二,以公务车改革为突破口,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大城市的拥堵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作风的转变。例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规定,除特殊情况外,各地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在落实公车限行之前,山东省提出采取公车轮休举措后,相关人员可采取公务车“拼车”、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等方式。这充分说明,公务并非一定要使用公务车才能办,公务员必须把公事乃至私事一定要驾的观念彻底摒弃,这也是政府机关转变作风的重要一环。
原因三,公务员,更有责任在公交出行上做率先垂范。目前,北京也在倡导百姓公交出行、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并把公交出行率作为衡量城市交通状况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践证明,机关单位的公务车尾号限行持续很长时间以来,丝毫未影响政府的办公效率。因此,应当坚决深化公务车改革,严控公务车数量,加强监管,杜绝公务车成为特权车。
在公务车改革过程中,相对公务车车价、排量、新增数量等“硬指标”而言,公务车的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软监管”则更难实施。今年9月底,浙江省审计厅副厅长岑国荣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审计情况汇报,审计结果显示:部分维修企业利润空间偏大,公务车辆俨然成了维修企业的“唐僧肉”。这说明,公务车改革在长期“缓步徘徊”中,在维修等隐蔽环节又滋生了新的毒瘤,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综上,不但要降低公务车的数量,还要严格控制公务车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成本,进一步改善城市拥堵现象。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9】“大学无用论”
【背景链接】
因为重庆百万学子放弃高考,使得“读书无用论”抬头,而目前随着一组权威数据的发布,又出现了“大学无用论”,本文就“大学无用论”这一主题作一回顾和总体梳理,供广大考生备考参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日前表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最新的平均起薪差距只有300元。
这则新闻仿佛将人拉到20多年前,那时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鼓动起一股“读书无用论”。如今,人们必定又会问,“上大学还有用吗?”
这就要先来看看,这收入差距是如何缩小的。首先,两者的平均起薪都在逐年提高,只不过农民工的增幅更快一些罢了。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稍想一下农民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就会感慨,他们的工资早就该提高了。而或许就是因为缺少一纸文凭或是某个职称,他们的收入增长总是过于缓慢;如今,“民工荒”现象时常发生,农民工逐渐掌握了一些“话语权”,这也多少使得他们的工资增长有些“被迫”的意味。
再者,与农民工的境遇好转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的窘态。其中,不光是一些大学生眼光高以及学非所用的问题。相比农民工,大学生劳动维权的意识更强,所以诸多用人单位为图省事,宁可聘任农民工而不要大学生。因此,尽管两者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所受到的劳动保护程度、所缴纳的各类保险之间的差距是否也在缩小呢?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则是,正如很多人会惊叹于这条新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大学生理应拿较多的工资,而农民工理当处于劳动力市场的最底层。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年年被关注,而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总是被“突击式”地保护。
因此,农民工与大学生收入差距缩小这条新闻,所反映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读书或上大学有没有用”,而是折射出各种劳动要素趋向于平等的流动。它引起的讨论应该是,还有哪些“不平等”需要抹平?这样的收入差距是否还是过大?农民工的收入是否真的反映出了他们的劳动付出?
【热点题目】有权威研究员日前表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最新的平均起薪差距只有300元。这则新闻又引起人们对于“大学无用论”的肯定,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
【考察要素】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做
【答题要点】
由于这则权威数据的发布导致“大学无用论”抬头,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用理智的头脑来思考这则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它其实说明的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即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各种劳动要素正趋向于平等的流动;引起的讨论应该是,“还有哪些不平等需要抹平?这样的收入差距是否还是过大?农民工的收入是否真的反映了他们的劳动付出?”因此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绝不能简单地表面化看待,应该全面地辩证地思考这个问题。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读书毫无疑问是非常有用的,而且终生受用。这与我们国家倡导的建立学习型社会是一致的。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知识充备、全面素质提高、更好地做好各种工作,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有利无弊,而且对于企业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大学是走向社会的直接平台,在大学不仅可以学习精深的专业知识,也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大学可以称之为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深殿堂。
第二,大学生要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通过逐步历练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人格品质,再选择更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应一味地看重待遇。
第三,政府也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快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公平与效率均等,这样才可以解决题中所述的人才待遇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并注重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所在,共建和谐社会。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0】“官员财产申报”
【背景链接】
七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主要规定了适用对象、报告内容、报告的程序、综合汇总、查阅及调查核实的权限和程序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理等,要求处级以上干部个人及其配偶和子女进行财产和重大事项申报。
近几年,几乎每一次贪腐案件被曝光,都会引起人民群众一片感慨。为什么贪官们的赃款会这么多?持续时间会这么长?能不能在贪官们伸出手前就查处?这样,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也会少很多。对此,政府把解决方案之一锁定在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上。
财产申报可以实现官员由被动接受监督向主动接受监督的转变。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官员在心理上会时刻感到自己处在监督之下,会在金钱、财物面前主动避免诱惑,自觉抑制非法收入,提升官员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源于240多年前瑞典首创的官员财产透明制。据称,全世界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这项制度。在国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称为“阳光法案”或“终端反腐”。相比之下,我国在财产申报制度上起步较晚,配套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问题:****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规定指出,领导干部应当报告个人收入、房产、投资等事项,你如何看待这一规定。?
【答题框架】
点题: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高效而低成本的廉政机制,可以大大节省政府为反腐倡廉而建立庞大的监督、调查和执行机构所带来的高额行政费用。实行政务公开,也需要对官员的财产收入一并公开。可以说,在我国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大势所趋,应当积极推行。
破题:领导干部财产申报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强化人民群众对官员的监督,有利于净化党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觉悟。问题是,倘若信息申报的真实性没有保证,官员财产申报的落实效果就很难达到。
对策:一个好的制度,如果不注重实际功效和效果,肯定行不通、走不远。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定要在申报、公开、监督、问责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做到如实申报、真正公开、有效监督、严格问责。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强调规定的规范性,加强管理力度;培养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和廉洁奉公的思想品质;拓宽人民群众对官员监督的渠道,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惩罚力度,对违反犯罪者要严肃处理。
提升:总之,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规范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使领导干部能够更好的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1】“食品安全事件”
【背景链接】
自从“三鹿奶粉”事件曝出中国食品安全“质量门”之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瘦肉精”、“吊白块”等,一次又一次拷问着食品生产者的良知,也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侵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也毁坏了中国食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食品安全事件”成为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之一,需要广大考生高度重视。
【答题思路】
回答“食品安全事件”试题时,考生首先可以从“食品安全事件”对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害着手,声情并茂地加以阐述,引起考官的共鸣。如“三鹿奶粉”因含三聚氰胺,致使多名婴幼儿泌尿系统产生结石,严重影响了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
其次,考生可以继而分析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如“第一,部分食品生产者社会责任心不强,牺牲社会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不严,食品监管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形成,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制度尚不健全,导致食品安全执法无法可依;第三,政府对于食品监管的重视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关系民生,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食品监管的指导与监管反馈工作。
再次,考生就就如何采取措施加强食品安全整顿进行阐述,如“第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配套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的建设,明确食品添加剂等管理法规和使用标准,明确食品生产者的法律责任,在食品整顿领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从食品生产领域到食品流通渠道,强化对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和对食品安全的标准化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食品的查处力度;第三,强化食品生产商和销售者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食品生产商和销售者的社会责任心,健全食品经销商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缺乏诚信的食品经销商要及时曝光,同时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最后,考生对自己的答题做一个总结,如“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整顿力度,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在现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强化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确保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衷心祝愿各位考生芝麻开花节节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心想事成,考取理想中的职位!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2】从“柴油荒”谈应急机制如何更“给力”
【背景链接】
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一轮较大面积的“柴油荒”已形成,目前中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油而停业,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不少加油站实行限量加油。(11月7日《东莞时报》)
宁夏固原市11日晚向广大成品油用户紧急发布通告,以应对“柴油荒”。(人民网 固原11月12日电 记者 周志忠)
【答题思路】
柴油告急,公交停运,全市应急。柴油引发的“挑战”与“应战”,使人们再一次对社会运行隐藏的风险、社会应急机制等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经区分了三类社会风险:一是自然力造成的的风险,如地震、飓风、传染病等;二是工业社会早期的风险,如安全事故、两极分化、失业、腐败等;三是工业社会晚期的风险,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核技术威胁等。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同步,这三种风险其实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体现,这也正是中国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所在。
有风险与挑战,就有应急与应对。从1998年抗洪,到2003年抗击“非典”,再到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以至2010年玉树地震救灾、舟曲特大泥石流抢险等,一次又一次地使整个国家在共克时艰中不断焕发应急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经验。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的应急机制已从实践中破土而出,正在迅速生长和完善壮大。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正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区域,应急机制构建不得力、需要的时候不发力、关键时刻“不给力”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诸如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大堵车造成的城市交通瘫痪、台风洪水对居民生命的威胁、“血荒”对城市卫生系统的考验、污染事件对环境生态的巨大影响等,无不从各个侧面暴露了我们的应急机制还比较滞后,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有效应对各类复杂的风险。
表面看来,柴油荒加剧似乎是今年的新现象。正因如此,不少人将其与突击节能减排相联系。但换种思路来看,柴油荒可说是旧现象,近年来,各大城市的天然气荒、汽油荒、柴油荒等时起时伏,而突击节能减排今年才有,可见节能减排即便是油荒的诱因但决非主因。事实上,面对不同“荒”种现象,相关行业企业总是倾向于找搪塞公众的说法,掩盖背后的真正缘由。
追踪油荒现象,终归要回到相关行业企业本身上来。从此次油荒事件来看,相关行业企业理应受到更为有力的监管。根据现行制度设计,国家对油品零售价格进行严格控制,批发价格应根据各地最高零售价扣减。但从媒体报道来看,不少地方的柴油并未得到有效供应,江苏等一些地方的柴油批发价格甚至被无端上调至远高于零售价格,零售企业因无利可图而停止批发零售,从而加剧了供需矛盾,加大了油价的波动幅度。因此,政府必须制定完善的制度对各类失范现象进行惩戒和约束,才能制止柴油荒再抬头。
应急机制如何更“给力”?健全完善的应急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事先预防预警、应急反应处理、统筹协调控制、事后反馈评估等多个环节。而现实中,不少地方的应急机制,还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前瞻性不够,忙于被动反应,疏于主动防范,不能“见势早、治未病”;协调性不强,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联动合力,办事效率不高;敏锐性不足,墨守陈规行动迟缓,贻误了决断处理的最佳时机。
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完善制度设计,但更需要的是加强执行力,强化问责力度。同时,在思想观念上,应急意识也应被高度重视。毕竟,应急机制不仅标志着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观念转变。如何在实践中丰富应急机制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更检验着发展的质量。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3】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随之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只有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协调,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惨痛教训,中央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但由于地方利益的驱使,这一方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真正得以贯彻落实,一些地方仍然在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首先,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2009年6月3日,两家民间环保组织发布了首份中国环境信息公开评价报告。在113个被评价城市中,得分在60分以上的城市仅有4个,不足20分的城市多达32个,而113个城市的平均分仅为30分左右。
其次,气候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据世卫组织称,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是在中国。中国的空气污染程度要比其他国家高,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据世界银行评估,环境污染所致疾病造成的损失占中国GDP的2-3%。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问题在加剧,环境突发事故的风险在增加,长期积累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尚未解决,新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又不断加剧,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了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事件链接
1.大连输油管爆炸污染海域:
2010年7月16日晚,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
2.紫金矿业废水直排江河:
2010年7月3日,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直至12日才发布公告,瞒报事故9天。紫金矿业,当初是靠压低成本提炼“低品位”金矿发家而闻名,然而伴随它一路的却是多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此次污染事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命健康,都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
3.汕头无人海岛建别墅:
汕头无居民海岛鹿屿岛的西北侧,面海而建了多幢别墅,开建近一年竟然没报批,属于违法建筑。鹿屿岛上的7幢建筑物已经对自然风光、植被等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岛上建筑物的污水也将会污染周围的海洋环境。
4.千岛湖被矿区泄漏污染:
2010年7月15日,杭州市淳安县梓桐镇三联村的一个铅锌矿场的污水处理池发生塌方性泄漏,导致部分污水流入千岛湖支流,威胁到千岛湖水质安全。
三、原因分析/影响因素
1.环保意识差,认识不到位
在经济发展上,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把生态环境保护排斥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之外,经济发展思想出现偏差、宏观决策出现失误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2.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是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铺设新摊子来实现的,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资金投入不足
环境治理、防止环境破坏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许多企业认为花钱搞治理费用高、没效益、不合算,因此不愿做环保投入。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四、对策
1.加强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和环境法律的教育,提高公众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通过各种媒体报道生态环境现状,加强对环境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民众、政府相关部门的生态环保意识;转变各级主管部门、企业及群众“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把环境影响评估纳入到所有的重大经济决策中。
2.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完善政策协调体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一是加强国家监察,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二是落实单位和领导负责制,综合运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严格执行环境法规,自觉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将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和清洁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延长生产链条,增强企业关联度,形成一个多行业、综合性的链网结构,实现企业间资源的最佳配置、物质的循环流动、废物的有效利用,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4.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到基本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之中,设立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项资金;同时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实行污染治理多元化,鼓励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国外资金,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防治水土流失、城市保洁等项目的环境投资。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4】“包容性增长”
2011年国考面试即将展开,在以往的国考面试中社会热点和时政要闻一直是国考面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必须高度重视、与时俱进,及时追踪最新面试动态,确保面试成功。“包容性增长”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的一个新名词,而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都将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包容性增长”和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呢?本文将就具体情况向广大考生做介绍。
一、公平正义体现核心价值
“公平正义深刻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所应具备的重要内涵和特征”,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是调解社会各阶层在实现自我利益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各利益群体在利益博弈中获得合法的利益,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
公平正义的本质是“公共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要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共精神,即摆脱利己主义而为大多数公众利益着想的精神。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用公共精神教育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公共精神在维护社会公正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做到这一点,政府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和公务员必须首先具备“公共精神”。
二、调节个税缩小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正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呢?缩小贫富差距要多管齐下,但根本还在于制度保障,着眼于未来制度的建设,从制度建设的关键点出发,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遏制腐败和垄断等不合理现象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
三、实现“社会共同治理”
“十二五”期间,还应注重补足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组织,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成熟的公共生活领域,最终完成‘社会结构’的转型。”
四、扩大内需重在引导居民消费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实施力度还不足,一些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如何真正扩大内需?首先应该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其次是扩大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消费;再次,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引导消费;最后,应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民营企业正常发展,减少政府投资,降低对外需的依赖,适当减少加工贸易产业所占的比重。
总之,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关注社会热点和时政要闻,尤其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一些新提法,注重理论热点专题的学习,最后预祝考生面试成功!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5】“楼脆脆”事件
【背景链接】
在上海市闵行区的莲花南路,正在建设中的莲花河畔景苑楼盘的一幢13层高的居民楼从根部断开倾覆在地。造成这一荒诞离奇倒塌事件的原因,竟然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常识性错误——工程承包方在居民楼一侧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挖建地下车库,而在居民楼相反一侧堆积几米高的土堆„„
【案例评析】
上海“楼脆脆”事件,引发了全国楼市的“质量门”,成为中国房地产质量黑幕将被揭开的标志性事件,也成为将要参加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需要注意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年来,不管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各级地方公务员考试对于热点问题的考察力度日趋加强。公务员面试对热点问题的考察,主要在于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即考生辩证、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题框架】
对于“楼脆脆”事件的解题思路,考生首先应该全面辩证地看待,然后分析“楼脆脆”事件产生的问题,继而针对“楼脆脆”事件阐述合理的建议,最后对整个面试答题进行总结表态。
破题的角度决定答题的高度,对于“楼脆脆”事件,考生可就“楼脆脆”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简单加以概述,如“住房乃民生之本,“楼脆脆”事件引发人民高度关注住房安全,同时也给房地产承包方与房屋质量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接下来,考生可就“楼脆脆”事件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例如“第一,某些房地产商利欲熏心,只顾眼前金钱利益,社会责任心沦失,在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一味节约成本或有其他损人利己的行为;二是某些地方官员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进攻,滥用职权,官商勾结,与房地产承包商大搞权钱交易,导致很多没有建筑资质的建筑商流入房地产市场中;三是楼市质量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不足,房屋质量把关不严。”
然后,考生针对“楼脆脆”事件背后的原因,阐述合理的建议。如“第一,房地产承包商要坚持诚信为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建房的质量与安全;第二,要加强对房地产监管部门官员的考核与监督,呼吁媒体对顶风作案的官员进行曝光,对官员违法乱纪的行为一经发现并经审核即严厉处罚绝不姑息;第三,建立健全楼市质量监管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广开楼市质量监管渠道,增加楼市监管过程中的透明度。”
最后,考生对整个面试答题进行一个总结升华,如“住房关系着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楼房安全问题被公众所瞩目,必须加强房屋质量监管力度,才能真正为老百姓信服并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以上就是对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楼脆脆”事件答题思路的简要介绍,希望广大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多积累、多练习,不断增加自己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
最后华图教育衷心祝愿广大考生在2011国家公务员面试中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6】钓鱼执法
【背景链接】
2009年9月,在上海闵行区,一“路人”自称胃痛又打不到车,请求私家车主稍带去医院。谁料“路人”并非真的胃痛,该车主在行驶途中被查并被闵行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大队认定为“无证经营”罚款1万元。事情一经报道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质疑。
10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发生了同样的事情。18岁的河南籍男子孙中界驾车经过某建筑工程公司时,看到一年轻人站在路中央拦车,请求孙中界捎他一程。孙中界顺道开车将他送到了1.5公里外的目的地,孙中界被认定为“非法营运”,罚款两万元。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孙中界愤而断指。此事一经报道,公众、舆论一片哗然。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上海执法部门才首次出面承认确实存在钓鱼执法。
【评价分析】
近年来各地“黑车”问题凸现,严重干扰了正常交通秩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群众对此意见比较大。但是,“黑车”流动性强,识别难度大,给执法部门的治理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难度。然而,作为管理者和执法者,必须坚持其执法行为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体现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依法行政的公正性,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
执法者如果不严格执法,甚至通过“钓鱼”等非法手段执法,不但不能有效治理“黑车”问题,反而会破坏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与公信力,损害法律法规的公正威严和执法部门的声誉,损害地方的社会诚信和社会良知。此类执法手段是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作为执法人员,一定要妥善安置和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管理和服务职能,维护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应对措施】
一是应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健全执法监督制度,严格执法责任追究制。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的构成良莠不齐,素质层次不齐。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执法部门客观公正的执法形象,只有平时严格要求,加强执法行为 ,增强监督管理,规范执法程序,才能让执法原则真正贯彻到实处。
二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工作,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发展需要实施制定和调整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法律缺位的现象。“钓鱼执法”事件,除了滥用执法权、监督机制缺失,部分原因还在于现行一些法规操作性差,相关行政执法随意性很大。制度不健全让一些不法分子和部分执法人员有机可乘,形成黑色利益链条。只有在立法环节尽快堵住漏洞,才能有效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三是完善和落实问责制度,政府部门敢于问责、纠错。事件发生之初,相关方面一度否认“钓鱼式执法”,并得出与事实相悖的初步调查结论,引起广泛社会争议。随着上海市政府的介入,事件才最终得到妥善处理。事实表明只有落实行政问责制度,才能取信于民,实现打造阳光政府的执政理念。【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7】生活满意度
在历年的公务员面试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关于社会热点、焦点的问题是必考的内容,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也会对社会热点事件给予高度的关注,下面华图面试专家将为大家分析一下当下最新、关注度最高的社会热点之一:生活满意度即“幸福感”。
从经济发展的总量和速度来看,我国这些年来可以说在国际上是独领风骚,GDP在不断增长,但是据最新的著名的盖普洛民意调查显示,2005年至2009年间,155国家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位列125,即倒数第30名。这个结果的确出人意料,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却下降了,这是当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所以也是公务员面试命题的热点,那么我们考生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面试题目将如何作答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和肯定在当前的中国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并且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接下来我们要把我国当前的一些关于民生领域的现状要简要的交代一下,以此证明确实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列举的方法,列举一些民生领域内的突出困难,比如说,房价过高,中国大部分人是买不起住房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限制房价和房产暴利,政府补贴限价房、经适房等,帮助困难群体解决了生活问题,但是要使整个国民的幸福感普遍提升,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还有待提高,这是房地产方面。还可以从民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入手进行阐述:当前我国存在着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像偏远的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很多孩子无法上学,而且即使在大城市能够上学的孩子们也面临着优势资源的竞争,很多重点学校不断地扩充,发展成了“高中航母”、“初中航母”,并且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进行体制的改革,以分数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想象力上、创造力上来说无疑是失败的,很多学生早早的戴上了眼镜,每天的娱乐时间非常少,课余时间不是去补习课程,就是学习特长,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给家长造成了很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需要付出非常大的精力去培养孩子,本来应该国家的基础教育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等素质教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方面的培养却都在课外来完成,占用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时间,有些家长干脆辞职在家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有些家长甚至不让孩子上正规的小学,在家里单独进行教育,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其实还有一些民生领域内的问题,比如医疗、社会保障等等,我们都可以拿来作为回答这个问题的素材。
关于这个问题的社会大背景交代完毕,接下来我们应该来分析一下原因并指出相应的对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在这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遭遇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个事情,另外,我们国家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发展,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我们不可否定的成就,在发展中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怕出现问题,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呢,首先要从政府的各项决策上来说,做出的决策要符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再从执行层面上来说,各级官员和干部应该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保障人民的利益。最后动员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能够科学合理的听取民意、关注民生领域内的问题,使国家、人民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总结一下这个答题的思路就是,首先交代背景和现状,然后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措施,最后再来个漂亮的结尾即可,结尾我们可以借鉴十七大报告上面的话语还可以用当前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政策方针等都可以。或者紧扣题目涉及的问题,简洁漂亮即可。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8】李刚门
【背景链接】
“李刚门”事件回顾:2010年10月16日晚间,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新校区内的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引发全国网友热议。在造成一名被撞女大学生不治身亡,另外一名被撞女生重伤后,肇事者(李启铭,又名李一帆)非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前往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途中被拦下还疯狂叫嚣“有本事你们就去告,我爸爸是李刚。”
这个事件最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牵扯出了一系列的话题,网络曝光:“李刚门”名下五套豪宅曝光 奢华程度难以想象。还有诸如:“校长抄袭门”、“集体保研门”等等,这些衍生出来的话题,网络形容像“井喷”,还有说像“火山喷发”。那么,像“李刚门”这样的事件,究竟会不会成为公务员面试试题呢?那么如果作为一道面试题目,我们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件事情呢?
【答题框架】
从这件事情我们已经看出当前的中国存在着“官二代”、“富二代”和“民二代”、“贫二代”之间的矛盾,我们理解这一热点应该联系到当前社会的大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贫富差距的拉大,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已经升级为各种社会矛盾,年轻人信仰和道德的缺失,公权力私用的泛滥比比皆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呢,主要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金钱欲和权力欲的过度膨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过度宣扬名利、地位、金钱,作为左右人们的媒体,更是花样翻新的吸引人们的眼球,全然不顾道德观念的下滑,导致今天的“二代”们,习惯于用权力、用金钱来应对所有的事情,导致了对法律和生命的藐视。“李刚门”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官二代”的丑态,他是令人唾弃的,但是他更加令人可怜,家庭条件很好,对于一个成长的年轻人来说,是有很多深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但是出现了这样的事件,其实并非偶然,我们为李刚的儿子感到惋惜,为花季少女感到悲悯,但是我们更应该深刻的思考,不要让所有的“官二代”或者是大部分的“官二代”都沦落成“李一帆”,我们期待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不就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政府官员公权力的运用过程中滋生的腐败,这种工作作风毒害影响如此之大,不仅仅官员落马频频出现,而且还波及到了他们的子女,即所谓的“官二代”。回顾新中国建国之初,毛主席曾经亲手签署了几个“有名”的贪官死刑,但是时至今日,贪污腐败之风没有能够得到遏制,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有效的一个预防与惩治机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了官员们权力的滥用,导致了“官二代”们手中衍生出来的权力。所以,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对于贪腐问题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古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一定要看到腐败的危害。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与萌芽之中。
最后,应该联系到自身进行表态: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志存高远,心系国家,把自己培养成为有高尚的情操的、有远大追求的,爱人、爱己的有志之士。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19】由"被上楼"看城乡统筹
【热点题目】
“城乡统筹”的字面解释是“城”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实现“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目前城乡统筹中的突出矛盾就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核心就是能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
【试题类别】漫画类综合分析题
【考察要素】联想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做
【答题要点】
这个漫画形象地解释了一个“被上楼”现象,指的是少数县市在农村盲目推行“楼房化”,一些农民自嘲“扛着锄头上五楼,阳台上面把猪养”。这也是目前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被城镇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旗下,2010年各地城镇化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令人欣喜。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违背政策要求、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亟待关注。近年来“被某某”成为网络热词,继“被就业”“被增长”之后,今年又出现了“被上楼”。
客观来看,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上楼”,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被上楼”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也忽视了农村的发展条件,应引起重视。
第一,“被上楼”的村民本身经济来源有限,物质收入少,很难负担起较高的住楼物业费等闲杂费用。对于这部分村民来说,村民变市民的“好事”竟成了“大跃进”。并且一定程度上,农民“被上楼”现象也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借地生财”的发展观和扭曲的政绩观。
第二,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个别地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误读和利用国家出台的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大拆农村宅基地,大建楼房化新居,把节余的农村宅基地作为建设用地指标高价“倒卖”到城市,从而造成农民“被上楼”现象,既增加了农民生活成本,又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因此,必须出台和落实相应的规范土地征用政策。同时,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惩罚力度。
第三,要解决农民“被上楼”问题,第一,必须尊重农民意愿,防止“替民做主”,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条;第二,要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政策;第三,要规范农村新居建设,防止急躁冒进。
相信,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这一现象终将得以消除。【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0】学生整形热
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当今社会,改变自己容貌身材的整形,却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尤其是今年暑假期间,前往各大医院整形外科、美容整形医院的学生呈现增多的趋势,其中2/3都是大学生或者高三毕业生。据整形医院的专家介绍,目前学生们热衷的美容手术主要是重睑术、开眼角、隆鼻术、垫下巴等,还有的学生希望改变脸型,做下颌角手术等。
在今年的学生整形热潮中,有个比较明显的新特点:整形不再是女生的专利,男生们也活跃起来了。据杭州一整形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以往男女整形者比例为1:9,而今年暑期,前来整形的男生增加,男女比例达到3:7。女生主要以做皮肤和眼睛为主,而男生则以隆鼻为主。
整形为何成为社会时尚?一项调查显示,71.5%的人归因于“社会上以貌取人非常普遍”,此外还有“缺乏自信”(47.7%)、“人们越来越开放,敢于改变自己”(44.7%)、“整形广告极具诱导性”(38.5%)等。而面对掀起的“学生整容热”,专家分析一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人造美女也能被大家所接受,“整形”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很多孩子认为,大家都在整形,如果自己不整形,就是不入潮的表现;二是因为许多高三学生都希望在进入大学之前,拥有一个更好的容貌,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去迎接大学生活,而大学毕业生整形则多数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针对“学生整形热”,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人造美女也能被大家所接受,整形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现在很多学生,尤其是高考之后和马上大学毕业的学生,想通过外形的改变,来获得更多自信,以一个全新的、更美的面貌,进入新环境。早些年,整容行为集中体现在男模、演员、公众人物等少数群体身上,现在除这部分人外,还增加了不少为求职而整容的男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整形热潮也反映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就业问题。很多参与整形的学生相信“改变外貌就可以改变人生,实现梦想”。整形不但能整体改善他的外观,还能带旺事业运,利于毕业后找工作。于是人造美男成为一种理性消费行为,社会上的客观现实也是长相漂亮的人平均收入比长相一般的人高5%,而长相一般的人又比长相较差的人高5%~10%。于是一些人认为,整容和上大学一样都是一种投资,只是投资的项目不同罢了。
当然,在庞大的整形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整形行为是出于无奈之举,其根本问题在于就业压力以及社会错误的价值导向。对此,若想从根本上缓解这一趋势,第一,政府应施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就业帮助;第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应以才为导向,不应以貌取人;第三,整个社会应该倡导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而非用机械的、模式化的数量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美丑。
当前的国民素质教育,面临着以娱乐消费为主旨的大众文化的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要让青年在辩证理解身体与心灵、自然与技术、个性与社会等关系的基础上,懂得美、创造美、珍惜美。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1】“蛋糕”如何做大分好
【背景链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出席第四届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式和企业家座谈会时说道:我们要认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温总理的这句话谈的就是我们在积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要注重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参考答案】
首先,这句话指出的是我们要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其次,搞好收入分配,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到经济的良性循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与分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生产决定分配,分配促进生产。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分配就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而没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增长也会缺乏持久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合理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扩大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合理调节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理顺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立有效机制,合理配置生产和分配环节的资源,是确保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经济发展的内涵既包括较快增长,也包括合理分配。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在坚持抓增长的同时,要把搞好收入分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尚为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也越来越被关注。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不强。改革中的矛盾要靠深化改革来破解,抓紧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稳步提高职工工资,强化收入分配调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与收入分配公平的有机结合。
再次,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事关全局,任务艰巨,需要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推进。在继续坚持发展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前提下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重视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既不能以放弃经济发展为代价片面追求收入分配的绝对均等化,更不能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找到平衡点,逐步实现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
总之,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又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2】网络热词
【背景链接】
“‘给力’,还真的很给力,居然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0日,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上热议这一似乎难以置信的“新闻”。
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并用引题的方式总结了三条经验:改革攻坚迸发活力、政策创新激发活力和厚积薄发释放能力。“给力”用到标题上显得很贴切,也很有时代感。
如此“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的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框架】
视角一: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
网络热词为什么会“热”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才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和满足;二是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三是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定位日趋理性、合理,由此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都空前地增强;而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视角二:网络热词只能引导不该屏蔽
一个网络热词的出现和流行,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其背后必然有一定的主观目的,就像网友出于省时省力的目的而用3Q表示“感谢”一样。而更多的网络热词,则是在特定网络环境、时事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网络环境和时事背景不断更新出现,也就决定了网络热词无法被完全屏蔽。换句话说,即使国家有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屏蔽了一些网络热词,但是更多更新的网络热词马上又会传遍网络,你能屏蔽得完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被称为“网络热词”,那么它肯定就有热度消退,逐渐变冷的时候。很多网络热词的出现,都是针对某些新闻事件产生的,当这个新闻事件受关注度减少,热度降低以后,这个由新闻事件催生出来的网络热词,也就由热变冷,最终销声匿迹了,比如曾经流行一时的“躲猫猫”。如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这一点,径直投入人力物力去搞什么屏蔽,岂不是劳民伤财,多此一举?
至于说网络热词对青少年的影响,应该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而无法通过屏蔽网络热词的方式来解决。其实说到底,多数网络热词,并非像有人想象的如洪水猛兽那么可怕,不管是“囧”还是“槑”,本身没有面目可憎,意义上也没有诲淫诲盗,我们又何必畏之如虎呢?如果仅仅是担心青少年误用了这些词,则在日常的教学、学习生活中注意纠正就是了。
网络热词是网络生态的一种,是网络社会多元化、丰富化的表现。如果这也屏蔽,那也屏蔽,难道就不担心把“物产丰富”同时也魅力无穷的网络弄成一片沙漠般的不毛之地?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3】土地管理“问责
【背景链接】
16日上午,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京约谈违法用地较为严重的5市(州)、7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下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通报了2009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情况。公众期待已久的三部门全国土地管理“问责”正式启动。
此次被国家土地总督察约谈的5个市(州)分别为陕西省渭南市、山西省运城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湖北省襄阳市,7个县(市、区)分别为黑龙江省铁力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港口区、山西省大同县、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辽宁省灯塔市、浙江省上虞市、辽宁省庄河市。
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图,对监测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发生变化地块逐一进行核查,发现和查处违法用地的专项执法活动。自2000年以来,已开展10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首次全面覆盖全国2859个县(市、区、旗),并首次依据三部门15号令,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的,追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直至撤职处分。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说,2009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部分地区违法用地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市、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15%。重点工程项目、部分行业用地违法严重。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面积33.0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02万亩,分别占全部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5.05%和54.72%。涉农违法用地分布广泛。仅农村建房违法用地就达1.3万宗、5.1万亩,占全部违法用地宗数的38.83%、面积的6.9%。
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国土资源部等三部委联合通报的2009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情况显示,部分地区违法用地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一些市、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作为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不仅关系我国农民生计,更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和国家的安全之基。不可否认,在地价日益升高的当前,一块土地上种粮的产出必然低于卖地的收益。但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触碰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威胁13亿人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不能以任何理由予以动摇。
近年来,我国土地管理在“世界最严厉”的耕地制度下已逐步规范,然而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需求的持续增加,相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从国土资源部门公布的全国土地执法检查情况及各地曝光的土地违法案例中不难看出:农民的耕地在一些地方已经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成为人人争抢瓜分的“唐僧肉”。
一些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名义,纵容、默许甚至公开签订协议允许耕地被占;一些企业无视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采取“以租代征”“批少占多”等方式非法占用耕地,并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搞起了房地产开发;再加上个别主管部门隐瞒不报、压案不查,使一些违法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由耕地引发的违法用地问题,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群众意见很大,有的最后甚至引发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极为恶劣。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防止和纠正违反农民意愿、借各种名义侵占农民利益、乱占农业用地现象,就是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土地监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十二五”开局之年即将到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将面临土地供需矛盾尖锐的现实挑战,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为维护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措施权威性,有关部门应对发现的严重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及时问责、严格处理。只有把耕地红线变成一道不可触碰的带电“高压线”,农民利益和我国粮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4】学术造假
【背景链接】
2010年10月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在北京遭不明身份之人袭击。一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事后经警方查证,袭击者是受他人指使,真正的幕后策划者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传国。肖传国之所以对方舟子痛下打手,原因在于方舟子曾揭露其学术造假,肖传国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媒体评论为从“抄东西”变成“抄家伙”。这一事件也再度引起人们对频繁发生的学术造假行为的关注。
【解题思路】
学术造假问题,既反映造假者个人存在学术道德问题,同时折射出当下教育体制的弊端以及社会整体氛围的功利化趋向。考生备考此类试题时,要对这一问题及其实质有着清晰的了解,答题环节可以从个人、教育体制、社会大环境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深度剖析学术造假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要点分析】
从个人层面来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工作者历来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在大众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高尚的形象。但是,时下部分教授学者出于晋升职称、申请科研经费等个人私利考虑,置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作为师者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于不顾,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从现有教育制度层面来讲,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存在严重的弊端,选人用人的标准不够科学,部分高校唯论文论,过分注重科研成果,忽视教学评价;过分注重个人学术能力,忽视对个人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培养与考核。同时,科研成果审核不够规范、严谨,变相容忍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让一些学术不端者有机可乘,而这些因素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造假的不良风气。
从社会大环境层面来讲,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带来的对物质追求的过度化导致整个社会的功利化趋向日益严重。社会思想沉渣泛起,急功近利的想法也逐渐侵蚀到学术界,一些学者经不起物质的诱惑,不惜以个人名誉和道德尊严为代价铤而走险,做出为人所不齿的学术造假行为。
【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诚信自律意识。加强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选拔中要侧重对个人道德的考察,研究人员本身要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加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各种学术造假行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钻研科学,摒弃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二是建立科学的评审机制,改变僵化的量化管理机制。对现行的评审方式进行改革,要不断完善评审制度,严格评审程序;同时,要建立更加科学、客观、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细化人才选用的标准,去除功利化行为,从根本上杜绝学术造假现象的出现。
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制。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对出现的学术造假行为和相关人员严肃处理,增加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成本,加大惩罚力度,让教育科研人员不敢碰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红线。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5】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现象
曾经有一道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是这样的:两代会期间,有代表反映某些地方存在着“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现象,请谈谈看法。对于这样一道题想必各位考生都并不陌生,这反映的是一个上有政策而下有对策的问题。至于其原因、其对策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真正让大家关心的是何时才能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毕竟在中国这样的现象还不胜枚举,“祸国”必然“殃民”,所以这种现象必须从根本上进行遏制。
自广西河池市朝阳煤矿突击提拔7名矿长助理下井带班的消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披露后,便引起了舆论轩然大波,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实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或明或暗,一直是屡禁不止。其实靠出台一项政策,就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或多或少存在空想主义的色彩。因为一项好的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经过层级的交接,必然会出现一些偏离初衷的问题。所以要想让政策落到实处,若没有强有力的执行,与更强有力的监督,定会有人从中钻政策的空子,正应了俗语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举无疑会让人民的利益备受损失,无疑会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再一次受到挑战。
又如高考加分政策,这本来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打破了“唯课程论”的一项非常好的举措,但是这项好的政策却被人们再一次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了解读和执行,“武术冠军”、“奥数冠军”等称号席卷中国的高考市场,这突如其来的旋风式的荣誉称号,无非都是为了响应这一政策,谋取自身的利益,这样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行为必然会让我们选拔综合型人才的初衷再一次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这样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就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永远有对策与之进行赤膊的较量,也使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如何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首先,就需要执行者和监督者要主观上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其次,客观上就需要我们的制度要更加完善,这个制度要保证我们的监督更加到位,反之惩治也应该更加到位。最后,监督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一直在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监督的主体,是监督的主力军,所以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一定要善于行使手中的权利,不要个人自扫门前雪,更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行使自身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让我们的政策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让我们的人民群众能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心、得到实惠,这才是我们制定政策的初衷。
“初衷不改,唯有监管”,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可以使我们彻底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6】领导百姓孰轻孰重?
【背景链接】
最近,某些公职人员的言行,雷到极点。东北,辽宁建昌县政法委副书记威胁记者“小心你的命”,掀起了轩然大波;西南,成都双流一交警副中队长在执勤中急着为领导车子疏通道路,急令堵塞车辆赶紧离开,在与司机的争论中,吼出了“我只管领导的安全、领导重要还是哪个重要”等狂语。
针对上述现象,发表你的观点。
【答题框架】
首先,话糙理不糙。本来,交警疏导社会车辆是一种服务,疏通道路也是工作需要,两者并不矛盾冲突,只要文明执法、耐心说服,保障好群众的通行权利,完全可以做到道路有秩序、群众没脾气。而在这个事件中,这位交警非但不这么做,反而采取了挑起矛盾、激化情绪的做法,这就让人不仅怀疑其工作能力,更质疑其思想倾向。
无论是从交警拍打车窗、呵斥司机等粗暴执法行为,还是“只管领导安全”的说法,都无形之中流露出了“对上不对下”、“重官轻民”的意识,道出了其对自身角色的定位。这位交警的“情急之言”,其实涉及到权为谁所用这个问题。本应为人民服务的执法权力,在这位交警这里,不仅在服务对象上分出了轻重主次,更是在权力归属上错乱了本末源流,说到底,其意识深处,盘踞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
因而,“只管领导安全”、“只为领导服务”,不仅是言语失当、行为失仪,更深层面的问题,恐怕还是权力观的失范。这种失范,就是少数干部、公职人员脱离了为民服务、为民谋利这个根本立场,人为地把群众利益抛掷出去,对立起来,打压下去,使其手中的权力使用,越来越私人化、私利化。这种错误倾向,既体现在“替谁说话”、“只为领导服务”等言论,也表现在一些干部不顾民生疾苦大搞政绩工程的行为中,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一些论者颇有为“只为领导服务”交警“叫屈”的意思,说的虽是反话,但也反映出一些人“只为权力服务”、“只为人民币服务”的不良现象,败坏风气,流毒日广,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深恶痛绝。
其次,我们也应反思,造成这种意识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政治学上有一个基本原理:“权力源自哪里,就对哪里负责。”从根本上说,干部和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所赋,也理当为民所用。然而,这种政治原则和理念要得到落实,还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健康的权力生态来保障。曾有一位基层干部说:“我们的一切,从升迁到工资都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不由得我们不为上级领导服务。”现实中,一些善于做面子活、装点门市的干部吃香,扎实解决民生难题的干部却受到冷落。这些都说明,比干部眼光“应该向下”更重要更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向下”。只有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用制度力量推动干部养成为民服务的意识和习惯,尤其是完善干部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让群众利益、群众意见确实能对干部的饭碗、前途产生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才会从根本上带来权力观、政绩观的转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民为本,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宝贵财富。执政近90年、勇立现代政治文明潮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把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推进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全新时代。时代潮流浩荡,只可顺应,不可悖逆。每一个党员干部用权做事,都应时刻回答好“权力从哪来、权力为谁用”这一重大问题。正如十七届五中全会所要求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7】十二五酝酿新转型"追求民富"
【背景链接】
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这标志着,我们即将告别十一五的辉煌,翘首十二五的期待。
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过去,我国发展过于强调GDP的增长速度,侧重于国富而忽略了民富。加之重投资、出口拉动,消费比重偏低,重工业劳动高,服务业比重偏低,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导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加大,贫富分化严重。而这些因素不利于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民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变。如何实现从追求国富转型到强调民富顺利接轨,早在2009年和2010年,中央密集调整部分省区领导人员,就是配合十二五规划进行的人事变动。旨在改变我国由善抓经济的效率优先型官员向追求公平正义文人治国方向转变,目的是破解政府权力和利益再分配成为国富到民富成功转型的关键点问题。要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还必须化解好既得利益群体阻碍社会改革的这个最大障碍。包容性增长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化解这个最大障碍提供了新思想、新思路。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就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重视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11月15日和2010年9月16日两次提到包容性增长这个词,为化解既得利益群体阻碍社会改革这个最大障碍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央实现民富的决心和希望。
十二五规划,将“国富”转型到“民富”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步,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向民富进军的号角,催人振奋,令人期待,让人寄予厚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8】党政“弱势群体”
【背景链接】
当前,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腰板越来越硬了,可心灵却越来越“脆弱”了。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12月5日《西安晚报》)
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在人们心目中,公务员是各群体的佼佼者,从目前众多人报考公务员就可说明这一点。近半数的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让人不可理解,如果说堂堂的党政干部都是“弱势群体”,那么那些工作不稳定的打工者,农民工算什么?岂不是弱势中的弱势。
其实五成官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并非没有一点根据。如今当官不容易,生怕做错事,说错话,尤其是怕媒体曝光,在如今民主空气日益浓厚的氛围里,随着问责制,信息公开透明化的深入,要象原来那样,我说了算,由着性子来,确实行不通。
官员有不少,而大部分官员的工资福利并不高,不要说同垄断集团的高管比,就是与一般员工相比,也差得很远,有的官员工作几十年,现在的工资2千左右的大有人在,靠正常的工资,不要说购房购车,在目前物价上涨的语境下,要想生活过得宽畅一些也不容易。
普通官员大多是办事员,工作量大,办事辛苦,甚至吃力不讨好,一边是工作不能出问题,说话要谨慎,一边是收入偏低,靠工资维持家计困难,从这个角度说自己是“弱势群体”并不过分。
“弱势群体”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是不可否认,任何行业都有强有弱,有些也许是不知足所致,而有些确实是名符其实,“弱势群体”不论多少,都或多或少的反映出社会收入差距不太尽人意,责任与报酬不相称。
官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是好事,说明有危机感,责任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收入减少,消费支出增大,必然会影响基本生活,因而,对是否“弱势”不能一概的否认,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到收入与责任统一,以稳定物价,增加收入来“减弱”。【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29】如何医治“官场焦虑症”
【背景链接】
2011年年是各级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年,一大批干部将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升官发财”,古往今来都是对他人最美好的祝愿。但是如果把仕途的升迁看作是发财的途径,把仕途的升迁看作玩网络游戏那般,花游戏币就能买装备、分值积累到一定的数额就自动升级,那就荒唐可笑了,就会不自觉地患上“官场焦虑症”。毕竟“在职位空缺与干部等待提拔这对‘供求矛盾’中,永远是求大于供”,所以不升、缓升就成为大概率事情了。由此看来,我们有些人确实应该转变“官念”、调整心态,疗治一下这种焦虑症。
你认为应该怎样转变“官念”、调整心态,疗治这种“官场焦虑症”?
【答题框架】
首先,要弄清权力的本源。“权”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职务升迁是一种工作需要,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责任和考验。把为党工作、为民办事当作向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是典型的思想不纯、党性不强。
其次,要掂量做官的责任。领导干部选择了为官从政,就等于选择了甘心奉献,就必须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古往今来,做官和做事有两种态度:一是为做官而做事,把升官看得高于一切,不择手段,被称为“河北第一秘”的李真就是典型代表,其结果呢?只得到了一颗正义的子弹。另一种态度是为做事而做官,焦裕禄、任长霞等都是杰出的代表。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历史选择谁,人民选择谁,就无需赘述了。
同时,要打牢做人的基础。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苦练内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谐而不失原则地处理各种关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才有谋求做官的基础。
最后,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人生不可能每天都精彩,仕途不可能处处都通达。对待名利,要心态平和,宠辱不惊。如果经受不住考验,一旦“中举”,那将又是一个范进。对待别人的提升,要克服酸葡萄心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你一样,我也渴望升迁,但我鄙视升迁过程的异化,反对落榜后的消极颓废。我们要做的是:永葆工作“精气神”,“干自己的事,让组织去挑选吧!”
诚然,在我们的队伍中会有“老实人”没被发现,会有 “高人”“低就”。但谁能够保证你的衣柜里经过精心打理的衣服上没个皱褶呢?谁能保证自家的米缸里没一颗杂物呢?中组部已明确提出“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近几年,在选任干部上,各级党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无论你是几年的科级、处级,我相信你面临的竞争环境都会越来越公平。如果你真的是德才兼备,那么请准备好,天将降大任于你啦!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0】蒙牛诽谤门
【背景链接】
2010年10月19日晚,网络若干论坛突然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奶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出来,以打击竞争对手。同时另一奶业巨头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的舆论攻击。截至10月24日,蒙牛诽谤门案件侦破后,涉及蒙牛诽谤门的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郝历平、赵宁和马野4人被批捕。蒙牛诽谤门案的批捕机关是呼和浩特市检察院,4嫌疑人所涉均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蒙牛诽谤门”爆发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
对于“蒙牛诽谤门”,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1、该事件的两大主角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各自向公众发出喊冤和揭秘的声明。究竟谁是最先使用不正当手段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事件得到了什么启示:
(1)品牌竞争获胜的最终砝码不是与同行的尔虞我诈,而是实实在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创造始终如一的、优于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这是永远不变的商业规则。当企业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用于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中时,必将减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精力,精力的减少必将影响消费者最终的选择。
(2)“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同志创造的、在相当长时间内被广为传颂的经典名言。可蒙牛接二连三的不“德”行为让我看到了中国商业环境中有着太多的“岳不群”那样的丑恶嘴脸。看来中国相当多的老板要去商学院好好学习“言必行,行必果”这种最简单的公关形象法则。
(3)本土乳业品牌的恶斗使得他们的品牌形象急剧下滑,外加近年来出现的乳业多起质量问题让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这样的恶意竞争只会让外资品牌获得更高的形象认知度以及信任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恶意竞争只有一个结果,中国乳业军团全军覆灭。
(4)公关的真正意义在于传播品牌形象为品牌加分而不是有偿新闻、花钱买字、软文炒作与网络上的恶意攻击。这样发展下去必将造成多输的局面:一是阻碍中国公关行业的成长以及公关公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媒体愈发失去公信力以及可信度;三是人们对网络信息的更加不信任。
2、对于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华图教育公务员面试教研专家提出了以下三点对策建议,供考生参考:
(1)要加强对公关从业人员的公关理念与职业道德教育。
(2)完善互联网的立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凡是涉及到品牌评价以及产品批评的帖子,必须亮明发帖人的真实身份。
(3)加大惩罚的力度,互联网的特性会使事件的传播速度与破坏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惩罚力度的加大会有很大的震慑作用。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1】公车改革
【背景链接】
在2010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
对于“公车改革”,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按照节俭、高效、廉洁的原则,继续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公消费”。一般认为,三公消费每年耗资9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六分之一。公车改革进行了十几年,每次改革都能吸引一阵子公众的眼球,每次改革也都在公众的关注后止步。产生这种怪现象的原因相当复杂,也相当简单。往大了说,是因为使用公车的“特权一族”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公车制度与实际情况两层皮;往小了说,舆论在公车改革问题上忽冷忽热,进退失据,对不改革公车制度的城市视而不见,对“勇吃螃蟹”的城市大施口水,使尝试公车改革的城市成了被枪打的“出头鸟”。舆论应跳脱偏颇狭隘的视野,站在中央政策方向上,站在大局的高度全面公车改革的利弊,对利国利民的大胆尝试应当鼓励;地方有关政府应将改革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依靠各方合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公车改革得以持续深入推进,圆满实现其初始目的。
《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详细描述了民革中央认为的公车改革优化方案。具体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
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
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
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2】幸福与经济同步增长
【背景链接】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十七届五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以民生为核心,实现“两个同步”,即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淡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权重,将民生问题提高到幸福与尊严的层次,实现了执政思路的又一跨越。
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框架】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提出与强调,表明我国政府对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视,对人们幸福感的关注。
(1)如果说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那么,幸福指数(GNH)则是衡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程度的标准。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之初,幸福指数会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国内生产总值则与人民的幸福感呈边际递减状态。如18世纪工业革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国民收入虽历经了持久增长,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相同比率的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还在于人民幸福的切实获得。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幸福通过就业、治安、住房、医疗、教育、公平等身边的点滴琐碎来感受,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增长只是其中之一。
国民的幸福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一道作为评估社会进步和谐的指标,已成为当前世界的大势。法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已采用各自的“幸福指数”分析社会发展程度。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两个同步”,恰与这种趋势内在契合。
(2)“两个同步”是一种民享理念的体现。幸福指数的提升,既要有普通国民因国家富强所带来的荣誉感,也要有作为其中一分子而切实感受到的幸福感。国民在国家的强盛中分享成果,是一种真实受用的幸福感。“两个同步”的核心在于让更多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强国和富民之间更加强调富民,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更加突出公平,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公共服务之间更加关注公共服务。
“两个同步”是一种民生理念的提升。幸福指数的提升,不仅来自民生的改善,也来自国家更加合理的分配秩序和机制安排。国民在国家的制度性安排中获得民生的充分保障,是一种有尊严的幸福感。“两个同步”的要义在于让国民幼有所托、学有所教、居有其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孤有所靠、困有所助,过上一种从容恬淡的幸福生活。
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与关怀,就会化作一股坚定守望的无穷力量,可以预见,中国更加重视幸福指数的抬升,让经济增长与幸福增长同步,人民的幸福感必将充分涌流!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3】精神赔偿入法
【背景链接】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2010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民主和法治的进步,为规范公权力文明合法行使提供了一个倒逼机制。精神赔偿入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将使人的尊严更加完整。
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框架】
总的来说,精神赔偿入法,体现了我国民主和法治的进步,为规范公权力文明合法行使提供了一个倒逼机制。
此前,当公民权益受到公权力侵害,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常常遭遇于法无据的尴尬。即使赔了,也是以补助、补贴、照顾等形式给付,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种种现实表明,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承载着沉甸甸的民意期待,人们呼唤法律给予公民合法权益更加全面的保护。国家赔偿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无疑是对民意的顺应。
从本质上说,精神损害赔偿入法,也符合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普遍的制度。在我国,自1995年起实施的国家赔偿法,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实,民事领域精神侵害早有规定,而对公权力造成的精神侵害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精神损害赔偿入法也体现了国家对公权力的规范和控制。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应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的,不但要依法承担物质损害赔偿,还要对行政相对人由此产生的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损失依法进行赔偿。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后,应当向有刑讯逼供、殴打、虐待等行为的工作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这就形成了有力的倒逼机制,促使国家机关和执法人员办案更加规范、公正、文明,以人为本,从而有效减少错案的发生。
总之,虽然国家赔偿法有关赔偿认定、赔偿标准的规定仍需细化,但精神赔偿入法,必将进一步落实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要求,监督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的个人尊严和合法权益!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4】非竞争型的弱势化
【背景链接】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弱势群体边缘化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凶猛通胀可以让我们感觉“弱势”,改革利益结构调整可以让我们备感边缘,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我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骤变的形式、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些人的弱势化感觉。谈谈你对“弱势化”的理解。
【答题框架】
“弱势心态”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被社会边缘,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弱势化”问题也可称之“边缘化”现象,还是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性。我认为,今日中国社会所出现的众多弱势化现象,大多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弱势化往往是以骤变的形式发生的,使人们的不适应感大大增加。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的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人被弱势化的现象,这也是以巨变的形式发生的,往往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是以体制变革、城市规划、大型工程项目的形式出现的,“弱势化”几乎是在一夜内发生的,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也常常出现制度滞后的问题。
第二个特征是,经济社会方面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些人的弱势化感觉。当大家都住在茅舍样小房子里的时候,大家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满,但是一旦在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所有小房子里的居住者就会感到不舒适、不满和被人轻视,也就是说,贫富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被弱势化的感觉。在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的社会形势下,社会流动是难以避免的,有的人地位上升,有的人地位下降,难以避免,而且社会流动本身也确实给社会带来了活力。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流动是公平正义的呢?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呢?
首先,制度壁垒值得警惕。
弱势心理蔓延是现在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是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为了解释什么是公平正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流动或弱势化。
第一种,称之为:“在合法竞争中发生的弱势化”。我以为,比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名牌企业,也有的企业则败下阵来,甚至破产了。在市场竞争(或称作初次分配)中发生的弱势化现象却又难以避免。在这种竞争中,只要竞争的规则或程序是合法合理的,由此产生的社会流动也就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虽然竞争具有合理性与公正性,但是,一些人的下降流动或弱势化总不是好事情。在竞争中,弱者当然竞争不过强者,特别是人群中的老、弱、病、残,往往是竞争体制中的失利者。从社会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也必须对竞争中的失利者提供保护的机制。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老、弱、病、残,对弱势者、对下降流动者提供社会保护。
从造成弱势化原因的视角看,还有第二种弱势化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称之为“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不是在合理的竞争之中发生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非竞争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将一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在外了。显然,“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合理的。在这方面,人们批评最为频繁的当属户籍制度了。
其次,深化改革促进公平。
“非竞争型的弱势化”绝不仅仅是户籍制度一种,机关事业单位的非正式工,很多讲课效果不错的“代课老师”等。如果仔细分类的话,这里面有些弱势化是制度设计时就被排斥了的群体,有些是受到制度歧视的群体,也有些是被制度忽视甚至被制度遗忘了的群体。
第二种弱势化现象,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这种角度看,我们的改革事业最为重要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实现在公民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即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们都应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都不应该受到制度的排斥。当然,作为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点应该是坚定不移的!【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5】遏止滥用警力
【背景链接】
2010年10月15日,吴忠市利通区辖区居民马晶晶控告王鹏涉嫌诽谤罪,利通区公安分局于11月23日以涉嫌诽谤罪将王鹏刑事拘留至12月1日,共拘留8日。
12月2日,宁夏吴忠市市委、市政府决定纠正利通区公安分局跨省刑事拘留王鹏错案,并处理了有关责任人。被以涉嫌诽谤罪刑事拘留9天的当事人王鹏,在舆论和公众的关注下终于恢复了自由。
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框架】
王鹏之所以“惹火上身”,在于多次写信举报大学同班同学,认为特殊的“高官”家庭背景,助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这一举报是否属实,有待权威调查揭开真相。让人更添疑惑的是,对于本应属于自诉法律程序的案件,理应知法懂法的吴忠市利通区公安分局,为何偏偏按照公诉案件办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起错案的背后会不会存在权力干涉司法、公权私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但无论利通区公安分局是主动还是被动,王鹏事件都折射出当前基层的一个突出问题,即警力被过度使用甚至滥用。例如,2010年以来,从河南睢县老农因欲用乡长水杯喝水而被乡长喊来民警拘留7天,到《经济观察报》记者因报道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幕遭公司所在地警方全国通缉,这些最终被认定为错案的事件均表明了这一点。几年前震惊国人的瓮安事件,其背后的导火索事实上也与此相关。
这些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有共同的特点:在个别地方,本应是公平、法治象征的警察,却有意或无意地被极少数的人用做打击报复、谋取私利的工具;本应履行打击犯罪、护卫平安职责的公安机关,却被极一些人动不动就推上第一线,成为其工作不作为、不到位的挡箭牌。这种警力滥用,不仅导致干群关系、警民关系的紧张,而且正严重损伤着政府和司法的公信力。
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违反规定使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或者滥用警械、强制措施等行为,但是,滥用警力的行为并未能有效遏制。这其中,既有法制不健全的因素,也有执法不严格的因素,更体现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公安机关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有权利监督它的使用。对于王鹏举报是否属实,拘留王鹏过程中是否存在公权私用情况,相关部门需要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对于如何遏制警力被滥用,人们更期待政府部门和立法、执法机关付出更多的努力!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6】深港换城“打酱油”
【背景链接】
最近一条“深圳主妇到香港打酱油”的消息引起各方关注。“特意去打酱油有点夸张,但顺手买些日用品回来倒是越来越普遍。”随着内地物价的上涨、港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以及深港往来的便利化,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消费,正悄然转化为深圳人南下购物,采购的内容也从名牌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延伸到“油盐酱醋”等日用百货。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2010年10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但大多数深圳人感受到的物价涨幅要高于这一数字。于是,深圳的“换城”消费族应运而生,“深圳与香港市民消费习惯的变化,说明物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因素已经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长城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高凌志说,最近美国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热钱大量涌入新兴市场,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当前确实应当把预防通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
【答题框架】
(1)面对如此严峻的通胀形势,宏观政策必须要有所作为。当然,短期内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由“宽货币”一下子过渡到“紧货币”,硬着陆的风险太大。至少,在未来一年内,必须彻底扭转“宽货币,宽信贷”的双宽组合。如果2011年继续实施“宽信贷”政策,继续企图依赖天量信贷支撑经济增长,那么通胀形势很有可能覆水难收。
尤其是,在全球性的低利率环境之下,无论是国际性资本流动大潮,还是国内以热钱形式存在的民间资本,他们拉高资产价格、消费品价格的能量十分惊人。这些精明的资金,只会在不断攫取暴利的动机中制造着价格的大幅波动。尽管相关部门一直着力打击游资炒作行为,但在实体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让这些资金离开投机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现在我们需要在经济的“短期内GDP增长”与“长期的健康有序发展”之间做出我们的选择了。
(2)或许很多群众还在感慨,以前还仅仅是“房奴”,现在成“菜奴”、“饭奴”了。现在有相关的官员承认CPI全年指标将“超标”,方是抵达真相之始。其实承认CPI超标,天塌不下来。以往,不少官员陷入指标主义的漩涡不能自拔,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数字挺好看,但华而不实,轻轻一挤皆是水分。制造满是水分的数据,无论应付上级还是愚弄民众,都会使政府公信力受损,激起民怨。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物价的举措,宏观调控的效果将很快显现。
(3)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科学的宏观决策体系,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解决CPI上涨过快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宏观经济决策体系。这个体系不是指一般专业的机构,而是各部门专业人士组合的科学决策程序体系。
同时,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将GDP指标、财政收入指标等硬性指标控制在合理的增长比例范围内。缩减地方政府基建投资规模,调控投资方向,缩减地方政府分配资源的权力,将一部分不涉及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垄断资源分散化,才能形成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才能让市场经济规律起到应有的调控作用。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7】公积金看病
【背景链接】
2010年11月8日,海南省修改的《海南住房公积金提取操作规程》正式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乌鲁木齐、广西、天津、重庆、西安、秦皇岛、长沙等8地在不同时期都有类似规定。规定的大都是“公积金提取方式更加灵活便利,使用范围大幅放宽。公积金可以用来支付看病、教育的费用”。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新规是可取的。该负责人表示,该新规提取公积金的条件是“提取职工本人及其配偶的住房公积金”,这就对整个公积金没有产生风险,也没有侵犯他人的利益。另外,从住房公积金里提钱看病,等于多了一个救急的选择和保障,这对病人来说当然是好事。因为很多低收入群体一旦患上重大疾病,往往求助于社会,而社会救助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需要。“为解决他们的困难,才出台了更加人性化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新规”。
但是对于北京住房公积金来说,其用途都相当严格并且上报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所以北京住房公积金的用途依然维持现状,没有做任何改变。
【答题框架】
(1)从利民角度上讲,公积金是民众缴纳的资金,理应用于利民项目。特别是在公积金沉淀过多、边际效应低下的情况下,为其开辟新的使用途径,用来支付医疗费等,让民众多一项选择与保障,无疑是件大好事。但从“公积金看病”中曝露出了两大民生难题,即看病贵和买房难。一方面是病人及其家人无钱看病,而自己缴纳的住房公积金自己不用而闲置。另一方面是房价年年攀升,仅靠公积金解决不了普通百姓的买房难问题。权衡之下,与其让公积金闲置,不如让其发挥出更大效应。当然,“公积金看病”无疑是突破了“专款专用”的界限,是在挪作他用,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涉嫌违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制度设计层面需要完善政策以协调这种矛盾。
(2)住房公积金是“专款专用”还是“一款多用”好,社会一直存在着争议。按照制度设计的初衷,住房公积金理应用于民众的住房保障,而非挪作他用。尽管住房公积金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受社会所诟病,但事实上,这只是制度设计的使用门槛过高和使用程序繁琐导致的资金“相对过剩”,而不是民众不需要钱买房。那么,指望拿这些“相对过剩”的住房公积金来解决民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可行吗?从表面上看,在“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时候,提取民众手中“闲置”的住房公积金交付医疗费用,的确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住房公积金类似于银行存款,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与那些重大疾病的巨额治疗费用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3)“公积金看病”在政策的“出发点”上,可以认为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在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没有实现有效配置,其边际价值低下、趋近于零甚至为负的情况下,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有利于提高沉淀资金的边际效用价值。开辟新的使用途径是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的一种探索,但一定要把使用途径控制在保障性领域,如养老、低保等,如果用在了非保障性领域,那就严重背离了住房公积金建立的初衷,也增加了风险。同时,由于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存在着不同的运作系统,打通住房公积金与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的界限是可以研究和探索的,但基于当前相关制度的不配套,这一探索也将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8】马屁哥
【背景链接】
2010年6月21日18时30分左右,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抚河的唱凯堤发生决口,严重威胁下游5个乡镇14.5万人口、京福高速公路、316国道以及12万亩耕地的安全。央视《24小时》栏目在直播中连线江西省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由其介绍决口的相关情况。该负责人大篇介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对于决堤的重视以及指示,被邱启明打断说“这是应该的”。在简单介绍情况后,该负责人又陆续介绍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等的“重要指示”,被主持人再次打断。这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网友们送给该负责人一个网络绰号——“马屁哥”。这个官员,在全国人民面前现身说法,生动地表演了一下什么叫“马屁哥”
别有意味的是,该负责人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委屈,原因是“直播时他只是按照手头的一份材料介绍,而节目组之前没有告知他采访的时间、内容等信息”。这就令人觉得奇怪了,作为江西省防总办公室副主任,他难道不应该对当地决口的情况了如指掌吗?难道还需要央视给他列一个采访提纲,让秘书们四下搜集资料、让他做足功课不成?如果是这样,那么江西省防总要这个不明情况的副主任又有什么用?
此外,该负责人还称,“我们这里事情其实多得很,接受采访本来不属于我们工作范畴,我们是做事的。”既然事情这么多,防洪任务这么艰巨,那更应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才对。如果有那个时间通读领导名单,可见副主任还没有达到忙得马不停蹄的程度。就算没有任何跟媒体打交道的经验吧,主持人问什么,你回答什么总可以吧,犯得着来“感谢CCTV,感谢MTV”这套虚词吗?
一番热议之后,我们需要沉思,这个事件体现了什么?领导干部应该反思什么?
针对“马屁哥”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点拨】
这道题目属于典型的综合分析类,而且很明显的被归属到消极现象类,按照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类的答题套路,可以按照点题---破题---解题---升华的思路来展开。破题环节谈危害,解题环节谈措施。升华部分可以结合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来作结。
【答题框架】
点题:“马屁哥”的出现反映了官本位的民生冷漠。
破题:天下没有天然的“马屁哥”。只有在特定土壤、特定环境的滋养下,才会出现真实的“马屁哥”。“马屁哥”对决堤情况、群众转移情况的茫然,和对领导名单、上级指示的热情,生动地反映出了某些官员对民生的冷漠。哪怕被主持人一再打断,一再提醒,该负责人还是把话题牢牢绑定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示上——这才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新闻!马屁哥的出现危害很大。
一、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腐蚀干部队伍,破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解题:一个愤怒的主持人,只能打断电视上的“马屁哥”,却无法唤醒官本位的懵懂。更无法改变现实生活中的官本位体制,以及官本位体制左右下的官本位思维。官员心中没有百姓,只有领导绝非个案。要让“马屁哥”向关注民众疾苦的“激动哥”转型,还得从其成长的土壤抓起。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做到执政为民创佳绩。
二、做到科学发展求真绩。
三、做到转变作风务实绩。
升华:结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进行提升。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39】婚前贷款房该不该算个人财产
【背景链接】
2010年15日,最高法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三)》征求意见稿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可将该不动产认定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财产。
《解释三》还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视为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应认定该不动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这条解释是对先前司法解释的改变。从前的《最高法的解释(二)》规定,“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
【思路点拨】京佳姚老师认为,对这样的征求意见稿,大家可以各自发挥。首先肯定这样的突破性规定的意义,然后指出其不足,毕竟不是正式出台的法律法规。必要的话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题框架】
(1)这种改变应当说比较合理。现代婚姻关系复杂,离婚率高,由一方父母出资购置的房屋离婚时成为夫妻共同财产,必然让购房者一方感觉不合理。现实中,许多人都靠老人帮助购房,而房价这么高,如果婚姻稳定,房产归属倒无所谓,如果婚姻破裂,原本就“啃老”得来的房屋面临被分割的命运,购房者一方人财两空,实在很不公平。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变,将使财产归属更合理,利于化解矛盾,让夫妻双方理性地看待婚姻,避免一些人将婚姻当成追求物质享受的手段。
但将婚前首付房贷所得房屋归于付款一方,则不尽合理,值得商榷。一般情况下,房贷占整个房款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很大部分没有归还。如果将房产归于首付款一方,未来的房贷由谁来归还?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夫妻双方同心协力来归还,而不可能由一方归还。为什么呢?因为婚后收入除非双方有明确约定,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用婚后所得归还房贷,意味着夫妻双方共同归还房贷,对这套房都有贡献,如果离婚时认定房子归首付房贷者所有,意味着婚后所得所购物品,不再成为夫妻共有财产。这样做还意味道着,婚后一方收入有部分不归夫妻共同所有,而另一方的收入倒全部归夫妻共同所有。这无疑非常矛盾,不公平也不合理。再说,既然婚后所得都是夫妻共同财产,那首付一方肯定再没有余钱来归还房贷,除非购房一方有其他所得,或者双方约定部分收入归购房者所有。司法解释将首付贷款房当成个人财产,似乎这个房屋也成为婚前财产了。如此规定不但不利于夫妻双方共同经营家庭,反倒为婚姻制造不确定因素,增加产生矛盾的机会。
(2)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婚前房贷部分可认定为首付贷款一方,但婚后部分归夫妻共同所有,这样更加合理,更能促进婚姻聚合力。当然,如果夫妻双方能对婚前婚后财产都进行约定,那倒更加省事。但现实中,许多人都不好意思对财产进行约定,生怕伤了感情。因此,根据现实的需求,对婚前婚后的重要财产进行规定,倒也很有必要。
但婚姻毕竟属于私人事务,法律只要规定大致原则即可,具体问题还是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协商解决。法律规定得太仔细,反倒不利于化解矛盾,不利于家庭生活的稳固!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40】八成研究生放弃一线城市
【背景链接】
在江苏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办的“2011届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1万余名研究生进场争抢7382个岗位。调查发现,就业形势虽已回暖,企业对高级人才需求的增幅不太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大部分在锤炼中变得更加现实、谨慎,在高房价、高成本压力下,八成研究生放弃了“北上广”一线城市。
谈谈你对此现象的认识。
【答题框架】
一直以来,“北上广”一直都是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首选,而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良好的职业前景和城市功能的高度完善又是这些城市吸引高端人才的最主要因素。现在,迫于高房价和高成本的压力,八成研究生主动放弃“北上广”,“舍主求次”,不能不说明高学历人才在就业方面已经日趋理性和务实。
表面上看,研究生们是因为高房价、高成本压力才放弃“北上广”的,其实不然,因为在高房价、高成本的背后,隐藏的是包括房价在内的经济因子对人才调配的调控作用。换句话说,研究生们避开“北上广”,其实是经济规律的作用使然。
在我国目前,大量高学历人才舍弃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的大城市,转而投奔生活成本低廉的中小城市。其实是经济从大城市高度集中向众多城市群的转移。一边是房价高昂着高贵的头,让人望而却步,一边是资源向“北上广”等中心城市高度集中,造成经济区域分布和结构的严重不合理,这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离开区域经济的重新布局和经济战略的长远规划来谈降房价是不可能行得通的,而必须借助人才战略转移等全方位手段。
既然八成研究生都选择了放弃“北上广”,就必须重新审视把大量稀缺资源投向中心城市的惯常思维,在政策、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向中小城市倾斜,实现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均衡分配。
不仅仅是研究生,本科生,博士生也应该端正择业态度,良禽择木而栖。大家要认清自己的能力限度,也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相信,每个毕业生都会找到自己价值的所在。【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41】物价飞涨百姓何去何从
【背景链接】
今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除食品、蔬菜、食用油及食糖等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外,自来水涨价、天然气涨价、城市出租车价格调整„„涨价风潮此起彼伏,严重刺激老百胜敏感的消费神经,引发了老百姓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城镇低收入群,一方面在承受涨价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收入增长难。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们倍感煎熬,牢骚满腹。物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民生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物价的飞涨,影响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县城一级的中低收入城镇居民更是影响巨大。当然,物价上涨的原因也有很多,而且目前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控制物价、保障民生。
【答题框架】
各类物价指数一路上涨是今年经济运行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虽然对于物价涨幅较高有多种解释,但物价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关注价格走势,不失时机地进行政策微调应是决策层的题中之义。
今年以来,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持续且逐月扩大的负利率,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
第二,物价高企导致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下降。
第三,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农民消费雪上加霜。
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是今年物价变动最鲜明的特征。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的增长,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作用下,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但是,收入增加了,农民消费并未大幅增长,1—6月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1%,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7%,农村低于城市5.6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幅差距比近年平均水平拉达2.6个百分点。农民微薄的收入难以承受物价的高增长,是其消费需求没有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农民家底薄,承受能力差,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将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消费的增长。
目前来看,物价上涨,已经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当务之急,各地要尽快采取调控措施,将蔬菜、肉蛋等食品价格,恢复到合理的价位;条件允许的地方,要尽可能多给低收入群众发放一些临时补贴,以解其燃眉之急。
从长远看,有关部门要建立物价上涨与困难群众补贴的联动机制,当物价指数高于一定范围时,要及时给低收入群体发放各种补贴,确保其生活水准不降低。
应对物价上涨,方法有多种,世界各国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价格管制,这是最原始简单的方法;二是通过财政、税收、货币等金融政策来调控,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三是通过升值本国货币来减缓输入型通胀,这种做法很容易对出口造成影响;四是通过减税以提高经济效率来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
其中,价格管制以前不少政府都采用过,但很少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因为价格管制在导致市场定价失灵的同时,也否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抑制了生产积极性,这注定了价格管制只能是紧急状态下的紧急措施,不可能成为常态下的正常措施。
应对通货膨胀,必须根据通胀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我国这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超发货币引起的,虽然对是否超发了43万亿货币存在争议,但对超发货币的事实本身却是没有争议的。面对物价上涨,人民群众意见很大,根本原因就是百姓本身还没有富裕,却遭遇通胀,导致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下降。
目前,在“调结构”的背景下应对通货膨胀,物价管制并不是最佳选择。目前可以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一是继续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配合加息;二是将人民币适当升值与减税相结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减轻百姓税负;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加快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提高。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42】政府限定房价
【背景链接】
据有关媒体报道,有关部委正着手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核心内容包括,当商品房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时,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省级物价部门有权直接出手限制商品房销售价格,如直接限制利润水平、直接限定销售价格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题框架】
(1)根据《价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等干预措施。商品房是通常意义上的商品,同时也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商品,而且近些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一些城市的房价如脱缰野马飙升不止,远远超过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规定限价等措施,直接对商品房价格进行干预,既符合法律的规定,也顺应了现实的需要,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2)然而,政府直接干预商品的价格,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和管制经济的色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限定房价应是万不得已之举,是政府调控手段的最后一道“杀手锏”。惟其如此,“杀手锏”不能轻易出手,不能轻率使用,而应当在穷尽其他价格调控手段之后,如果仍然不能达到稳定价格的目标,才能本着理性、谨慎、克制的态度,祭出这最后的一招。
最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多种调控房价措施,包括调整房贷利率、抬高购房首付门槛、降低或取消优惠税费幅度、清理开发商囤地行为、提高土地出让款首付比例、限制家庭购房套数,等等。目前来看,需要认真考量的是,如果商品房价格飞涨的势头已经得到初步遏制,如果仍然有其他调控手段可供选择,那么,政府直接限定房价就没有必要。
政府运用《价格法》对商品房价格进行监管,并非只有直接限定房价一种手段。《价格法》禁止经营者采取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包括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然而,被《价格法》明令禁止的这些不正当手段,在房地产市场上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一些开发商及其代言人大肆散布房价“只涨不降”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早已达到了“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量罚标准。对于这些价格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无动于衷,而应当及时依法严格查处,这样也能起到遏制房价过快增长的作用!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43】食品合格率
【背景链接】
99.8%以上出口合格率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在食品安全上可以做得很出色。这种给外人以优厚的高标准待遇,给自己人则按相对较低标准的做法,事实上是一种反向歧视。
近日,国家质检部门有关负责人披露,中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9.8%以上水平,由于“杰出努力”,凭借中国食品满足了全世界众多消费者对美食的追求。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今年对1985家企业的抽查中,用于“内需”满足国人“美食追求”的食品批次抽样合格率只有93.5%。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答题框架】
(1)食品的安全机制,是建立在“不合格零容忍”观念上,流通环节微弱的不合格,都会对消费者带来不容忽视的生命健康风险,一个负责任的制度设计应该是所有食品消费是安全的,不论是外国人独用还是国内人消费。国内人也拥有与外国人一样对安全美食享有平等的追求权。
而“多年来保持99.8%以上出口合格率”这一“多年来”存在的事实,反复证明了中国人在食品安全上可以做得很出色,也一样能以同样出色的成绩回馈国内消费者的厚爱,从而消灭食品合格率“剪刀差”。然而,“多年来”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尤其是今年,地沟油、三聚氰胺重出江湖,二恶烷、聚二甲基硅氧烷等致癌物**阵阵以及各种这样的负面现象的报道,表明国内食品安全依然堪忧,甚至从某一角度上讲,公众对93.5%“合格率水平”畸高也抱有怀疑。
(2)中国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主因在于我们没有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标准,也没有建立服务于此标准的检测技术能力。
①去年颁发了《中国食品安全法》,但作为最为重要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权则留给了有关部门,使这一标准的基本定位权成为利益集团手中的橡皮泥,高标准甚至与欧盟标准看齐的努力几乎成了一句空话。没有高标准规范,法律的指引功能就无从发挥,反而会鼓励劣质企业,打击优质企业,形成生产质量恶性循环。
②与安全标准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严密的安全标准执行监督和检测机制,这同样需要通过上位立法,保障其预算投入,这样才能在检测技术研发和设备采购上不受地方或其他利益集团的掣肘,形成与时俱进的可持续监控能力。日本能对四百种农药残留物进行检测,而我国只有检测数十种农残的设备能力,一些速检蔬菜的检测方法,对韭菜等竟然毫无作用。
③从出口食品标准来看,国际上通行的是按进口国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如无相应的食品标准,则按进口合同标准来执行,如无合同标准,才按中国的出口食品安全标准,如中国没有相应食品的出品标准,则按国内标准。这样的“标准寻觅”,在一个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中,很容易落入一个从高到低的层级递减的安全标准体系,导致“远香近臭”效应,最后作为托底的国内标准,可能已经压缩到临界值。
中国大多数食品消费者不能同老外们一样获得“享有中国美食”追求权的根由,就是“内外有别”的双重食品标准。这种给外人以优厚的高标准待遇,给自己人则以相对较低的标准处理,事实上就是一种反向歧视。从对人类发展负责任的角度上看,任何标准都应尽力做到一视同仁。食品安全小则事关个人健康,大则事关一个国家之尊严,不可等闲视之,不可怠慢之!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44】关于推迟退休的争论
4年前,延迟退休在社会上激起涟漪随即归于沉寂。近来由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的发布,再一次走进公众的视线,并引起热议。
2010年10月23日,人保部举行的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考虑到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不断给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带来的巨大压力”,“人保部密切关注世界各国调整退休年龄政策的动态,重视研究退休年龄相关问题。”如果延迟退休得以推行,那就意味着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将逐步提高到65岁。而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为: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在企业工作的男性55岁退休,女性50岁。
实际上,是否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争论由来已久,形成“挺退派”和“延退派”两大阵营。
一、延迟退休的提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1.延迟退休是国际通行做法,大势所趋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退休年龄都在60岁到65岁之间,如丹麦、冰岛和挪威的退休年龄达到67岁,英国、意大利65岁,而美国也有62岁。据统计,全世界男性平均退休年龄约为60岁,女性约为58岁。因此从我国今后的长期发展来看,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是和世界接轨的必然。
2.延迟退休可以减轻国家负担
延迟退休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拿内地最早“老龄化”的上海为例。在上海,平均3个在职者就要养2个退休者,而全国这一数值是3.2人养1人。
而适当提高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增加养老金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减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据统计,晚退5年,社保基金就可少支付5年的养老金,同时又多加收5年的养老保险,一来一去就有10年养老保险基金的差距。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3.有利于技术类与管理类人士更好地发挥余热
就人才培养体系来讲,一般人在30岁以前都是处于学习阶段,身体健康、学历高、经验丰富的60多岁人退休,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一种资源浪费。尤其是对于某些技术类或管理层人士来说,素来有“姜越老越辣”之说。例如受患者欢迎的“专家门诊”、“主任医师”一般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但遗憾的是,此时他们也都面临退休问题了。
二、延迟退休的弊端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延迟退休,除了少数人比如在职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和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持赞成的态度外,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意见。这是因为,延迟退休的提出虽然有着相应的社会背景,但是其不合理处也显而易见。
1.延迟退休有可能加剧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
对于延迟退休,年轻人发出的反对呼声极高。这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在逐渐衰减,但是我国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减轻。我国是人口大国,墓前劳动力资源总量高达10.6亿。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仍在进行中,就业压力很大。今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有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每年大约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此外,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在如此大的的劳动力就业压力面前,延迟退休毫无疑问等于是挤压了大学生等年轻人的就业空间,毫无疑问将加大整个社会就业压力。
2.延迟退休可能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延迟退休可能意味着重要岗位继续被有经验的年长劳动者占据,年轻人职位上升空间可能被挤压,从而可能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影响,减弱劳动力的新陈代谢。另外,社会上大批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很难实现再就业。延迟退休有可能使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进而加剧社会矛盾。
3.延迟退休有可能造成利益集团的不公分配
从“挺退派”和“延退派”的人员构成我们可以看出,延迟退休的受益对象是技术类、管理类人士,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一方面可以做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继续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但是就业技能、环境、收入很差的社会弱势群体在既有的退休制度下,都梦想着提前退休后能有个不高但能养家糊口的收入,延迟退休无疑损害了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
三、关于延迟退休的一些建议
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华图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列举了以下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弹性/柔性退休制度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比如不一定必须将退休年龄指定在一个硬性的年龄里。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岗位,规定只要满足相应的工作年限就可退休,其个人利益不会受到影响。而身体健康、学历高、经验丰富、具有工作热情的同志可以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2.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形势明显好转
近年来,就业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无数年轻人寻找就业机会,如此背景下推迟退休年龄,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压力。而经济的发展可以让国家积累更加雄厚的财力进行转移支付,应对政府日益加重的社会养老责任,同时可为更多人的提供就业岗位,让他取得更多的收入,从而让更多人在养老上享有发展成果。
3.继续优化完善制度机制,特别是要彻底变革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层面应该从根本上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结合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老龄事业发展和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各种合法权益。同时做出更有创造性的制度设计,使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必须能够真正起到“保险”和“保障”的作用,从根本上给退休者、就业者和失业者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45】QQPK360:网民利益不是360和腾讯互掐的筹码
11月3日晚间有消息传出,腾讯已向其用户发布消息,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在腾讯晚间发布“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之后,就出现360软件与QQ不兼容的情况,因而,用户无奈只能在二者之间选用其一。
QQ与360软件二者之间的恶性竞争公众早已熟知。腾讯认为,360软件使用不正当手段,提示用户的信息会被QQ窥视,建议删除或卸载该公司提供的服务,有误导公众之嫌疑,但是,360软件否认自己的技术行为存在问题,并坚持认为QQ存在窥视用户信息的情况。于是,公众掉进了QQ和360软件各自编织的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的陷阱之中,无从知晓真相为何。
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上述两家公司有必要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对于涉及窥视用户隐私的问题,各自都应该拿出有力证据来证实自己的清白,尊重网民的利益。其实,要证实谁在说谎,哪一套话语体系存在漏洞也很简单,只要公布各自的技术源代码让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即可。
但是,不管二者的交恶如何发展下去,任何一方都不应该置网民的利益于不顾,让网民被其代表,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公众的自由选择,干涉网民的正常生活和损害客户的商业利益。也许,这样的声音可以代表网民的心声:“网民利益不是360和腾讯互掐的筹码。”
从不断出现的网络推手控制网民自由选择的情况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丛林时代。但是,即便如此,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用户的利益,更不能通过恶劣手段来打压竞争对手。否则,在这场战役中,谁都不会是赢家。(
第四篇:公务员时政热点 文档
相信各位考生都听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一个人的成功80%来自于与别人的沟通,20%来自于自身的努力”。但是很多即将参加面试的考生对这句话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认为面试就是回答问题,考官在面试中也不会与考生有任何的交流。很多考生都是为了答题而答题,尤其在作答人际关系题的过程中更是假话、空话连篇,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中公教育[微博]专家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人际交往中的大情商。
做人与做事,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做人是基础、是前提。要想做好机关的工作,首先要学会做人、做好人。作为一名公务员[微博]就要做到“热、诚、勤、廉”,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中有很大一部分考生是刚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们的学历很高,而且在学校很多时候都是自己选择怎么交朋友,所以这类考生往往遇到这样的题型时会凭自己的直觉来答题。还有一种考生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他们往往社会经验较为丰富,工作经验也比较丰富,所以在答这类题的时候还是能抓住题目中的主要矛盾来答题,但是一遇到领导与领导之间或是同事与同事之间有矛盾的这类型的题目时就无从下手。所以针对这两种考生,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他们没有明白在工作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出现答题内容假大空的现象。在工作中人际关系源于公务员人际关系的综合性、公务性还有职业性,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分别阐述这三者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公务员人际关系的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公务员人际关系涉及方方面面,从主题上看,既涉及同级关系也涉及上下级关系;从内容上看,既有服从、合作、协调关系,也有指导、监督关系。公务员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面试中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的综合性。所以根据综合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道人际关系的题目中往往涉及多个主体和多个问题,这就需要考生们抓住主要矛盾,逐一解决。
二、公务员人际关系的公务性
公务员人际关系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公务性,即公务员人际关系的确立立足于公务、服务于公务,公务员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公务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各位考生也能看出来,基于这一特征,考察人际关系的问题,一定是紧紧围绕工作,绝对不会脱离工作。
三、公务员人际关系的职业性
不同的职业会产生不同的人际关系,同一职业的不同部门会产生不同的人际关系,由于所从事的具体职业和行业不同,公务员人际关系具有显著的职业特征。在工作中,良好的工作能力会帮助公务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公务员的人际关系不是我们在大学期间的交友原则,而是仅仅围绕着工作来开展。
【背景链接】
由于装修质量和风格喜好的问题,不少购置简装房、精装房的业主,又将开发商新装的瓷砖、马桶、盥洗盆等敲掉换新。根据住建部的数据统计,“二次装修”造成的浪费每年损失在300亿以上。
【热点剖析】
缘何要“砸新换新”
第一,很多业主表示新房的瓷砖贴的不平整,马桶和盥洗盆的样式老旧,既然已经花费百万元购置了新房,也就不在乎多花2万元重装瓷砖和马桶;
第二,当前各地新房的相关强制性验收标准“僵化”,许多地方要求交房验收需要安装灯具、开关、插座以测试电源,水龙头用来测试下水和防水。如果不安装这些,将无法通过验收。而开发商为了通过验收,选用的装修建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存在质量问题。
敲敲打打浪费惊人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两会期间表示,我国目前“二次装修”造成的浪费惊人,每年的损失在300亿元以上。按照每所希望小学建造费用50万元计算,可以修建约6万所希望小学。
二次装修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更浪费了有限的能源。据统计,如果全国每年2000万户左右的家庭在装修上每户节约1平方米陶瓷,就能节约12万吨标准煤并减排二氧化碳30.8万吨。
解决方案
首先,新房验收标准要“因地制宜”,为业主适当“留白”。各地政府验收部门可以适当放宽验收标准,改变千屋一面的装修模式和以次充好的浪费做法;
其次,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可以同时进行,在规划设计阶段实行“一体化”,也就是在预售时向购房者征询装修意见。
补充资料
浪费并非一件遥远的观望事件,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产生惊人的浪费。以下是一组数据:
1、居民一年随手扔掉的塑料制品相当于两个华北油田;
2、城市供水中的漏水每年流失超过2000个昆明湖;
3、全国年待机能耗相当于近三分之一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
4、粮食加工造成的餐前损耗约700亿斤,可供13亿人生活近两个月;
5、北京年产废纸耗水1.8亿立方米,超过怀柔水库水量。
2014广东乡镇公务员面试:群众路线教育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最热的一个考点之一,由此衍生的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公教育[微博]专家经过认真分析,给考生总结了这次广东乡镇公务员[微博]面试中可能出现的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群众路线教育
第一批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教育活动时间一年左右,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切入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教育活动重点对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从2014年1月开始,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参加单位主要是:市、县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单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领域宽、数量大,与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和问题具体复杂,群众期望值高,任务更加艰巨。
二、重点任务是什么
1、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重点解决不关心群众冷暖,责任心不强,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弄虚作假等问题。村、社区等基层组织主要解决软弱无力,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不强,办事不公等问题。
2、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为民利民便民,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切实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解决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等问题。
3、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如何出题
前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可以进行一些出题方向的预测。
综合分析类:
1、对第一批和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的联系和区别,谈谈你的看法?
2、现在很多乡镇干部工作在基层,但是居住在城里,对此你怎么看?
3、对于在服务群众中的“最后一公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计划组织类:
1、让你组织一次基层民主生活会,请问你如何组织?
2、让你组织一次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座谈会,你会如何组织?
3、为了了解基层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乡党委准备组织一次调研,假如由你来负责,你会如何组织?
应急应变类:
1、由你组织一次民主生活会,但是你通知到各个党员干部时,很多人表示不愿意参加,你会怎么办?
2、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有党员干部指出会议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没有意义,起身准备离场,作为会议的主持人,你会怎么处理?
以上是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点和可能出题的一些方向性的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常考的考点,而且是一个可以十分灵活出题的点,可以考查考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针对于乡镇基层工作的考生来讲,要作为一个重点的知识点去掌握,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题目。
党报:一些人借反腐之名省掉应有的职工福利
2014-09-08 09:29:00 中央“打虎灭蝇”,腐败分子纷纷落网,效果显著。然而,欢欣鼓舞之时,人们却发现,一些执行者在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应有的职工福利。
这绝不是中央反腐倡廉的本意。
反腐败,反的是三公消费,反的是个别官员的权钱色交易、任人唯亲、买官卖官、欺上瞒下,反的是个别垄断性企业存在的高收入、高消费、高福利的灰色腐败,反的是个别单位假借“职工福利”之名侵吞国家资产、串通起来寻租、分肥的腐败行为。对这些形形色色、或隐或现的腐败行为“零容忍”,老百姓拍手称快。
但中央的八项规定,反的绝不是职工的正常福利。一年就那么几个节假日,单位这时慰问基层员工,发一点福利,全体员工捧着节日福利喜气洋洋,这是多么体贴民心的好事,和腐败有多大关联?
然而现在的情形是,一些单位中秋节的二斤简装月饼没了,甚至妇女节女职工的体检也没了。还有群众反映,因为单位领导干部要节俭过春节,基层职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年终福利,也被“名正言顺”地不发了。职工积极性可想而知了。这岂不是歪曲了中央的反腐本意?
原因何在?
很简单,歪嘴和尚吹喇叭——经念歪了,是一些执行者故意而为之。这些人中不乏邪门武功的高手,面对中央反腐倡廉“降蛇十八掌”的刚猛掌风,他们想用“乾坤大挪移”借力打力,卸力于百姓。这样做,既可以让自己少受伤或不受伤,还可以通过拿掉职工正常福利的方式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更有甚者,有人想以此举诱发人们不满情绪,进而迟滞中央反腐步履。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些执行者不敢担当,沉迷于形式主义,为了乌纱帽从众而行,从不考虑群众的诉求,缺少郑板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正人情怀。
反腐倡廉,贪官的感觉应是“高天滚滚寒流急”,百姓的感觉却应是“大地微微暖气吹”,只能如此。在保持“官不聊生”的同时,还应逐渐提高中低层员工的职工的工资,保持职工正常福利的稳定,实现收入、福利的货币化、透明化和稳定化。职工的正常福利如果得以稳定、透明化,腐败官员反而更没有机会搭职工福利的便车,将很难再利用职权给自己规定超标超高福利。
人们坚决支持中央反腐倡廉,但反对一些执行者借反腐之名拿掉职工应有福利的做法。反腐的最终目的之一,其实就是为了增进公众福利。服务于基层职工、低收入者的各种正常福利,在反腐过程中不仅不应缩减,发放的范围和数额,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扩大。应警惕“歪嘴和尚”运用太极推手卸力打力、以其人之道反施他人之身的“太极手法”,进一步采取措施,纠偏稳正,确保反腐倡廉的大力实施和顺利进行。
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是我所看过令人震撼的一部电影之一。故事与其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成功越狱、重获自由,倒不如说是安迪从灵魂到肉体获得拯救的过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深刻、玄奥的宗教、社会、人生哲理是该片受到赞扬的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这部片子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它反思的是一个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希望与绝望、灵魂救赎的深刻的主题。
institutionalized(体制化)、hope(希望)、redemption(救赎)是《肖》片中三个最为关键的灵魂性词语,理解了这三个词语,我们才能够很好的解读该片所探讨的主题。
第一个词语体制化,影片是通过瑞德(Mogran Freeman饰演)之口说出对这个词语的看法的。他说:(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理解片中所谓的体制化,我们回顾一下老布(那个监狱的图书管理员)的一生就明白了。老布在监狱中也就是在一种体制下,渡过了50年,几乎就是一生的时间。可以想象,曾经年轻的布,在刚刚进入这种体制时,他肯定曾经像一切刚刚进入Shawshank的所有NEW fish(菜鸟)一样,愤世嫉俗,并试图反抗,然后和大部分的囚徒一样,他们逐渐发现:反抗等于徒劳,于是从对体制的反抗逐渐变为慢慢的接受然后学会适应体制,最后发展到对体制的严重依赖。可怜的老布,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已经完全体制化了,在垂暮之年却被放逐出体制之外,可以想象的到,老布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体制下是根本无法存活的,此时老布与体制脱离无异于一个胎儿被斩断脐带,因此老布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词语hope(希望)。对这个词语的阐释是通过安迪和瑞德在午餐中的争论展开的。心存信念和希望的安迪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然而睿智的瑞德马上反驳说:.(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是希望,我的朋友。希望一个危险的东西,它能够使人疯狂,我们心中的希望根本毫无用处。你最好习惯这个观念)”
安迪的救赎 ——个人和群体的灵魂拯救
理解了以上两个词语,体制化和反体制化、希望和绝望,我们的主人公安迪开始了影片的主题——灵魂的救赎(redemption)。在Shawshank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把人们划分成两大群体:体制内群体和体制外群体。体制内包括像典狱长和狱警在内,他们是体制的缔造者、执行者和维护者,以典狱长和那个凶狠的狱警无疑是撒旦的化身、穷凶极恶的统治者。而Shawshank的囚徒无疑是属于体制外的人群,他们是体制的服从者、被同化者。体制外的囚徒可以分为四类,以安迪为代表的英雄(hero),以瑞德为代表的精英(elite),以老布等为代表的大众(the masses),和以被虐待致死的肥仔为代表的失败者(alsoran)。英雄在灵魂上是超越体制的,尽管他们的肉体不得不服从体制的约束,然而英雄却能够利用自己伟大的灵魂和伟大的行动不断改变体制、超越体制。精英属于对体制有深刻清醒认识、曾经试图反抗但是最终选择妥协的那一类人。精英和英雄的共同之处在于在灵魂深处,二者都有希望存在。精英和英雄的区别在于,英雄除了在精神上笃信希望外,而且在行动上试图改变体制,这种卓越智慧的努力,正是是英雄成为英雄的根本所在。精英虽然在灵魂中尚有对希望的信仰,然而在行动上他们已经完全放弃了反抗的可能,他们在灵魂上虽然没有被体制化,但在肉体上已经完全体制化了。其次,就是绝大多数的大众(就是你我这样的芸芸众生),他们也曾经试图反抗,但是在强大的体制化的力量之下,他们却不幸的从精神到肉体完全被体制化了。最后,就是那些被淘汰的失败者,他们成了体制的祭品,很快被淹没在体制化的漩涡之中。
当然,安迪通过自己的行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深深的影响了牢笼中的其他人:安迪在狱中扩建图书馆,帮助其他犯人读书识字,那个拿到同等学历的问题青年就是被拯救的典型,一个跨掉一代中的嬉皮士竟然能够被教化成一个绅士,我们不得不感叹于救赎的力量。因此安迪的拯救不单单是一个个体的行为,还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这完全符合基督教关救赎的定义。影片在阐释安迪反抗的过程时,用了一个宗教性很强的词语——redemption(救赎)。追述这个词语的宗教渊源,我们很容易想起耶稣灵魂拯救的故事,事实上,在片中不知一次的出现过《圣经》,以及对《圣经》的引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道貌岸然的典狱长,外表似乎是一个圣洁的圣徒而他的行为和内心却肮脏的像魔鬼。在他的办公室旁边又一个精致的隽语:主的审判将要降临,然而这末日的审判却最终降临到这个审判者身上。
因此,《肖》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历史观的一种寓言式的阐述和对个体救赎、群体救赎的宗教式的反思。
对该片的反思——救赎就在你我心中
不难理解,Shawshank不过是一个寓言而已,它事实上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Shawshank中囚徒或者狱方的角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将沦为老布那样的命运,逐渐地被体制化直到严重地依赖体制,终其一生不曾越规逾矩。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社会都可以视Shawshank为缩影。比如,我们的大学,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Shawshank城堡,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堡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注定要被体制化的,即使进入社会,体制对人的侵蚀也一刻没有停止过,社会历史就是在体制化和反抗体制化的循环中不断前进的,然而救赎却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正如安迪的选择一样,再强大的体制也永远无法剥夺我们选择救赎的权利,因为,救赎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那是任何强权也无法到达的地方。to being,or not to being,选择救赎还是选择绝望,选择英雄还是选择大众,选择上帝还是选择撒旦,这一切都在你我心中。
A股下半年最具活力改革主题在哪里?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期:2014-09-04 作者:[潘圣韬]
主持人
上海证券报记者 潘圣韬
邀请嘉宾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杨成长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 管清友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师 邵 宇
华泰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 徐 彪
近日,中央深改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改革依然是下半年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也势必为A股带来持续的投资机遇。本次访谈邀请了四位改革领域的业内专家,围绕改革话题,旨在揭示出下半年A股最具活力的改革主题。
业内专家认为,下半年资源品价格改革、国企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新土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最值得期待,其映射到A股市场的投资机遇也最为突出。这些改革惠及的具体行业及板块,包括石油石化、电信、电力、军工、天然气、节能科技及新能源,以及地方国资委直属企业、拥有土地资源的企业等。
邵宇
建议重点关注天然气、电力、水等领域,其将明显受益于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此外,环保也将成为最重要的受益者之一,随着价改的推进,相关行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将逐渐增加,建议长期关注。
国资国企改革主题投资建议关注四条主线:1)垄断性行业对民资放开,如油气开发领域受益的民企等;2)一般竞争性行业,建议关注治理结构较优、竞争力较强、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或进行股权激励的优质国企;3)对于大集团小公司类的国企,看好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并购重组机会;4)地方国资的改革实践中建议重点关注上海、广东、安徽等区域性国企。
徐彪
在注册制之下将带来投资逻辑的变化。在注册制时代,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时代,定价权会更加分散。上市公司的价值不再只是产业内部给它定价,而是由于如互联网经济对于传统行业的渗透而颠覆了曾经的定价体系。
现在证券市场所处的阶段与十年前非常相似,十年前是股权分置的年代,股改从制度上把中国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推进了一大步,改善了大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为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奠定了制度基础。
杨成长
从短期来看,如果土改制度出现突破,拥有土地资源的企业将迎来新一轮资产重估。建议从以下三条主线来挖掘投资标的:一是受益集体用地流转放宽,拥有农地、林地储备的企业;二是拥有大量城镇土地储备,未来土地可能转为商用的企业;三是受益存量城市建设用地优化,自有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的工业企业等。
从中期看,主要可以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是随着农地流转规模扩大,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有望提高,农业服务流通企业、农业机械产业链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企业有望受益;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改革的持续推进,农民转变为市民,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利开展,消费品、天然气、环保、电子信息等行业也将明显受益。
管清友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进一步规范治污,推广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可以预见未来政府将继续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一方面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处罚力度,进一步约束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另一方面将在顶层政策的推动下逐步打破地区利益博弈,使新能源汽车、光伏/风力发电等行业逐渐推广到全国市场。
我国在环境治理问题上显然已经进入了加速期而非空喊口号的时代,A股市场的高污染高耗能板块将面临更严峻的经营压力,而节能科技以及新能源板块将持续利好。
主题一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主持人:在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市场体系领域,“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颇为引人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一改革对于A股市场产生的影响和机遇,原因和逻辑是什么?
邵宇: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其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通胀。而目前通胀压力总体保持稳定,也给价格改革打开了时间窗口。一方面,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缺陷,相关改革滞后;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压力较大,能源消费强度较高的同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下,环境约束和资源压力突出。因此,资源价格改革已势在必行。
从改革路径来看,此次改革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凡是能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要坚决交给市场。同时,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环保、化解过剩产能。
我们认为,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不等于简单下游提价。同时,资源要素改革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经验。由于我国各资源要素产业发展、资源禀赋的不同,市场化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将大相径庭。
总体而言,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天然气、电力、水等领域,其将明显受益于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此外,环保也将成为最重要的受益者之一,随着价改的推进,相关行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将逐渐增加,建议长期关注。
徐彪:当前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使得资源性产品价格并不能反映出其稀缺性。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经济转型升级、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都非常重要,是改革的重要环节,由此展开,对A股市场的影响值得关注。
我们对当前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预期是比较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倒逼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政策不会也不能拖后;另一方面当前物价水平相对稳定,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资源性产品包括水、电、油、气等等,产业链差异较大,无法一概而论,但相同的一点是,市场化改革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大概率会比现在更高一些,所以对于资源性产品供给方,也即拥有、生产或者进口资源性产品的企业来说,利好是肯定的。
而对于需求方,资源性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价格上升并不会导致需求量下降多少,只会导致一定时期内需求方成本上升,但中长期利于需求方集约发展,节能创新。对于天然气来说,供给的增加和需求弹性小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主题二
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主持人: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领域,完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或方案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您如何看待这一改革走向以及对A股市场的影响,原因和逻辑是什么?
邵宇:进入7月份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国企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从上海、广东、安徽等地方标杆到央企集中动作,国资运营平台、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在改革重点范围之中。我们一直强调推进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性,这是市场化公平竞争的有效实现路径。国企改革并不是推进“私有化”,重要的是平等待遇和混合所有制,私有化未必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但竞争一定会,公平竞争会真正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市场化导向是必然趋势,而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之一,国企改革必然会加速推进。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混合所有制的实现路径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与市值管理,相关上市公司值得重点关注。而更为重要的是,改革由点及面,逐渐铺开,将带来信心的极大改善。国资国企改革主题投资建议关注四条主线:1)垄断性行业对民资放开,如油气开发领域受益的民企等;2)一般竞争性行业,建议关注治理结构较优、竞争力较强、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或进行股权激励的优质国企;3)对于大集团小公司类的国企,看好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并购重组机会;4)地方国资的改革实践中建议重点关注上海、广东、安徽等区域性国企。
徐彪:根据国资委所开展的试点改革和地方已经公布的相关国资国企改革意见,我们可以看到国企改革的几个方向大致是:
1、国企在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独立性、激励机制、预算约束和经营环境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有助于国企改善经营业绩。
2、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包括未上市的国有资产整体上市、向民间资本出售部分资产,增加上市公司的民资持股比重等。这些改革有助于:改变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使其更关注股东收益;出让低回报的资产,出售非核心业务,从而改善国企核心资产回报率,降低债务杠杆,改善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获得民间资本参与和支持。
3、提高收益上缴比例,财政部已经出台了提高央企收益上缴比例的意见,各地方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中也有涉及。这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经营和增加地方和中央政府收入。
由于国企市值占A 股总市值的一半以上,因此推进国企改革对改善股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致力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的。因此,将时间周期拉长的话,未来一到两年,国企改革将改善资本市场的根基,有利于企业部门盈利系统性提升。
央企的四个试点,各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中所提到的地方国资委直属企业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在竞争性行业和存在过剩产能的行业,改革的重点可能集中在出让和重组国有资产。国企改革将在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中成为反复出现的投资主题。
主题三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主持人: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最为引人注目,您认为这一改革将给A股市场带来怎样的机遇?
徐彪:2014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已具备了向注册制过渡的基本条件。但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要以《证券法》修改为前提。要抓紧制定过渡期安排,做好今年的新股发行审核工作,初步设想,注册制改革总的思路是:证监会依法设定和核准股票发行及上市条件,统一注册审核规则;证监会已经确定未来3年将继续取消21项行政审批事项。
注册制是整个证券市场改革的方向和核心关键词。
注册制时代或者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过程,投资者可能面临一些变化。首先,关于蓝筹股。蓝筹股经过长期下跌,现在是国内各类资产价格体系中的一块洼地,注册制将使得填充这块洼地的效率更快。其次,关于小股票。在注册制体系之下,经济转型刚刚开始,从股票市场已经看到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曙光。
在注册制之下将带来投资逻辑的变化。在注册制时代,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时代,定价权会更加分散。上市公司的价值不再只是产业内部给它定价,而是由于如互联网经济对于传统行业的渗透而颠覆了曾经的定价体系。
过去很长时间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冷兵器”时代,而现在正在进入火器时代,定价效率会越来越高,所以如果不跟踪好企业基本面,会被很多衍生品剿杀,所以接下来散户可能会从证券市场退出。
现在证券市场所处的阶段与十年前非常相似,十年前是股权分置的年代,股改从制度上把中国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推进了一大步,改善了大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为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奠定了制度基础。
管清友: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核心是用市场化规则办事,让市场自主选择上市企业,被认为是祛除新股发行“三高”顽疾的良药。未来,IPO将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只要投资者认可一个企业的价值,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上市交易,其中的风险和收益都由投资者自己承担。注册制将推动更成熟规范的市场行为,遏制投资者的盲目投机心态,这是牛市的基础之一。
主题四
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主持人:在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层面,土地试点,包括征地制度、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等改革令人期待,您如何看待其对A股市场的影响以及投资机遇?
杨成长:新型城镇化呼唤新土改。截至目前,温州、深圳、安徽等地已陆续开展土地改革试点。虽然各地土改试点积累了很多以后可以借鉴的积极经验,但大部分改革都只是停留在土地管理与使用的方式上,并没有大幅突破土地产权这一关键结扣,即土地是农民基本财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法律确认。
户籍制度不改,土改阻力重重。日前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打开新土改的巨大想象空间。这次户籍制度改革很大的一个亮点,是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权”做了明确的保障规定。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户口登记制度,不仅不会剥夺农民的土地权利,反而从制度上加强了对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
按照以前的政策,农民进入县区市,是要求退出承包土地权利的。这次户籍制度改革特地做了这样的规定,要让农民带着“土地”进城。这样就使得农民不需要在城市落户和保留农村土地权利之间作出硬性选择,而是可以真正做到“家中有地,进退有据”。而这种制度的约束,使得未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能够避免发生“拉美化”现象,即出现大规模城镇贫民窟。
从短期来看,如果土改制度出现突破,拥有土地资源的企业将迎来新一轮资产重估。我们建议从以下三条主线来挖掘投资标的:一是受益集体用地流转放宽,拥有农地、林地储备的企业。二是拥有大量城镇土地储备,未来土地可能转为商用的企业。三是受益存量城市建设用地优化,自有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的工业企业等。
从中期看,主要可以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是随着农地流转规模扩大,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有望提高,农业服务流通企业、农业机械产业链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企业有望受益。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改革的持续推进,农民转变为市民,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利开展,消费品、天然气、环保、电子信息等行业也将明显受益。
徐彪:我们可以借鉴地方的土改时间表来推测全国土改的时间表:7月20日,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获悉,安徽省农地改革时间表日前“敲定”,在未来若干年内,安徽省将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土地制度。2014年,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启动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建设;2015年,20个试点县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2017年,安徽省完成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不过,由于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制度较明晰,农地流转的影响却是可期的。从李克强到汪洋到农业部部长,高层年内的调研都注重考察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以土改对A股的影响在近期和中期主要是农地流转的影响。
1、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于农产品下游产业链来说,将面对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2、农地流转顺畅后对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产生正面影响。
3、农业规模化以后对服务于农业的各个产业都将有积极影响,比如农业冷链物流等。
4、耕地补贴直接提升农业的盈利能力,拥有大量耕地的企业将直接受益。若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速度较快,拥有大量耕地的企业也将直接受益
5、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后,有利于农地实现本身所值价格,拥有大量耕地的企业将受益
6、养殖企业受益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居民加速转移。
7、国有农垦集团可能成为土地改革试点的落子点。
主题五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主持人: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领域,研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思路颇受瞩目,您对此有何期待,进而对A股市场的影响又会有哪些?
邵宇:未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以生态资源的保护为主,修复为辅,即改革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处罚力度,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强化节水准入,推进节能量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不同于一般的环保产业链划分方式,我们将泛环保产业链分为前端、中端和后端,前端包括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三个方面;中端即循环经济和废物再利用、废物资源化等,包括固废再利用、再制造,餐厨利用、水资源再利用和垃圾发电等;后端即狭义的环保产业,包括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其中的我们认为环保投资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的机会将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其中狭义的环保概念已经被市场充分挖掘,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从前端和中端寻找投资机会。尤其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是环境保护的核心,而非污染后再治理。中短期内,以天然气为代表的低碳能源正在兴起,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将加速这一进程,同时以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为主导的新能源也将伴随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得以快速发展,未来新能源的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管清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进一步规范治污,推广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可以预见未来政府将继续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一方面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处罚力度,进一步约束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另一方面将在顶层政策的推动下逐步打破地区利益博弈,使新能源汽车、光伏/风力发电等行业逐渐推广到全国市场。我国在环境治理问题上显然已经进入了加速期而非空喊口号的时代,A股市场的高污染高耗能板块将面临更严峻的经营压力,而节能科技以及新能源板块将持续利好。
主题六
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主持人:根据中央列出的60项改革举措清单,您认为下半年市场化改革政策还有哪些亮点,对于A股市场而言的机遇是什么?
邵宇:新型城镇化将是2014年乃至未来数年的投资主战场。今年以来,除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建设之外,与新型城镇化最为核心相关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也在顶层设计层面逐渐破冰,这也将成为改革措施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着力点。
改革为矛,转型为盾,主战场在新型城镇化。随着新一轮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将进一步解放,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从短周期的复苏转向关注中长期经济转型的结构变化,这也将带来蓝筹股估值修复的机会。同时,关注新兴产业链的演化,尤其是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制造等代表转型方向的产业链。主题投资两条腿走路:一条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和PPP新型基建方向,关注京津冀一体化及工业用地优化;一条抓住改革,关注包括石油石化、电信、电力、军工等领域内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管清友:下半年还应该关注以中科院改制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作为总书记又一次亲自推动的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核心思路是打破人事、经费管理等制度藩篱,加强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产业化,盘活中科院巨大的存量资产。对A股市场而言,与中科院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企业都可能在未来爆发能量
管清友:李克强一锤定音 全面降息降准几无可能
2014-09-10 10:15:17 来源: 华尔街见闻(上海)有0人参与
本文原名“李总理达沃斯讲话释放的政策信号”,作者为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
今年的夏季达沃斯有些不一样,不是因为比往年开的更早,而是人们的期待比以往更高。细心的人会发现,自7月18日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以来,李总理已经很久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论经济和政策走势,二季度李总理频繁强调的“微刺激”信号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7月29日习总书记重申的“新常态”,这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政策重心从“稳增长”向“促改革、调结构”的变化。
原因不难理解。一是7月16日公布的二季度经济数据略超预期,经济下行担忧明显缓解。二是中央在二季度的宽松力度已经不小,宽松的滞后效应正在发酵。大家对经济平稳、政策温和的判断基本已达成共识。
但8月中旬以来,市场开始出现分歧。先是7月金融数据雪崩,然后是8月发电量数据骤跌。有人认为全面降息降准已经箭在弦上,原因无非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缓解经济下行风险。但也有人认为,全面降息降准绝不会出现,包括我们民生宏观团队,原因是中央更倾向于通过定向再贷款、PSL等措施进行定向宽松。在政策预测这件事上,观点相反的双方往往逻辑缜密,但谁也无法说服谁,唯一可以检验的就是决策者的第一手信息,此刻的达沃斯恰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按照惯例,9月10日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将作代表东道主发表主题演讲。这原本是最受关注的环节,但没想到的是,现场的企业届人士和我们一样心急,迫不及待的把大家关心的问题抛给李总理,总理也基本没有保留的进行了“剧透”,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尚未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而随着这些信号的释放,关于未来政策走向的分歧也应该算是尘埃落定了。
信号1:经济增长目标更注重“弹性”,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
关于经济增长,李总理明确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重新强调增长目标的弹性,显示出对经济波动的容忍度。“经济增长目标是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说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二是重申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反驳了近期数据异动造成的经济失速担忧。他认为7-8月份表现疲弱的发电量、信贷等数据是高基数、外部经济低迷以及内部深层次矛盾造成的正常调整,符合政府预期。只要就业不出问题(1-8月就业几乎已经完成全年任务),经济就处于合理区间。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李总理透露8月M2增速仅为12.8%,比上月的低点还低,这意味着出8月的社融、信贷数据依然疲弱,但即便如此,李总理仍强调了“处于合理区间”,所以即便后面公布的数据低于预期,市场也不要再奢望会触发全面宽松了。
信号2:全面宽松的“旧常态”不会再现,取而代之的是定向调控的“新常态”
基于上述对经济的判断,政策仍将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就是说,全面宽松的“旧常态”不会再现,全面降息降准的预期不攻自破。至于这背后的逻辑,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多次:
从客观上看,全面降息降准既无必要性,又无可行性。一方面,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当前就业形势稳定,增长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如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所述,未来货币政策将受到内外不确定性的掣肘,内部受制于猪周期带动下的通胀回升压力,外部受制于欧央行宽松和衰退式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回升担忧。而且,在当前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国有部门等融资主体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全面的货币宽松无异于“抱薪救火”,不仅不能降低全社会的融资成本,而且会助长利率不敏感主题“加杠杆”的“毒瘾”。
从主观上看,中央不愿意违背“总量稳定”和“不搞大水漫灌”的承诺,而更倾向通过定向宽松(定向再贷款或定向降息),降低被“挤出”部门的融资成本,以期能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目的。因此,预计中央不会轻易使用全面降息降准的“大招”,而是通过定向再贷款、PSL等“小招”实现“定向降息”之功效。但考虑到当前环境和上半年的差异,定向宽松的力度可能边际减弱。首先,贸易顺差积累的外汇以外汇存款形式留存于银行体系内,人民币持续升值、股市反弹、欧央行降息意味着外汇占款反弹的风险在加大,若叠加PSL和再贷款将信贷配给到棚改等长期限投资项目不易收回的压力,外汇占款一旦回流,广义货币投放面临失控的风险。其次,当前经济环境要好于一季度,稳增长政策还将发挥余温,上半年宽信用支持的一些长期基建项目还将陆续落地。最后,猪周期和河南、辽宁异常的干旱天气构成了潜在食品通胀压力。
信号3:“新常态”之下,政策重心向“促改革”转移
如果说上半年“微刺激”信号的实质是稳增长,那么下半年“新常态”信号的实质就是“促改革”。
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即便是定向宽松也有局限性,不可能取代改革。国有企业由于其政府背书和预算软约束特征往往被视为无风险资产被青睐,而非国有部门因机构风险偏好下降隐涵了更高风险的溢价。具有政府背书和预算软约束的部门是高收益和低风险资产仍会是资本配置的首选,满足上述融资需求后,资本才会外溢至中小企业提供的高收益、高风险资产。
从8月M2增速连降可以看出,实体融资需求依然低迷,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回落。8月央行货币供给端未见明显收紧,货币供给下降并非外生性因素。房地产投资趋势性向下,新经济规模尚未大规模形成,政策回归新常态后,基建投资和财政支出放缓导致实体有效信贷需求下降。经济下行导致符合风控要求的企业数量减少,房地产开发贷审慎和同业创新活动放缓导致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二者共同导致货币创造内生性减弱。
根本出路是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将存量和增量货币引导至三农、小微和新兴产业。改变国有部门资产高收益和低风险特征需要约束无效投资和提高国有部门资金使用效率;需要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硬化融资主体财务约束。改变中小企业资产的高收益、高风险特征需要通过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增强三农、小微和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对市场来说,没有促改革和调结构的深入推进,就没有无风险利率的趋势性下降和股票市场的趋势性长牛。实体层面高杠杆率和过剩产能并存,若经济总需求下行与紧信贷能互相强化,导致产出品价格下行和库存压力增大,企业高产却亏损。若紧信用持续,资金链易断,最终导致债务违约和产能收缩。产能的收缩伴随着无效率部门的出清,实体刚性融资需求被打破,货币宽松空间打开,利率将趋势性下行,但这意味着经济很难平稳过渡。可见,无风险利率向下突破需要让市场有更明确去产能和去杠杆的信号,需要中央主动调低对经济增速预期,允许债务人在无力偿债时违约。这在短期内无疑是不利于风险偏好回升和股票市场上涨的,但长期来看却是股票牛市的必要条件,是所谓不破不立。
第五篇:2012年中考时政热点四 校车安全
2012年中考时政热点四 校车安全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已致20死44伤。2011年12月13日,江苏丰县校车坠河事故已致15人死亡。
材料二:2011年11月:11月27日,温家宝出席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他称已责成有关部门在一个月内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抓紧完善校车标准;做好校车工作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多方筹集。要明确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恶性事故要依法严肃处理。设问角度:
1.甘肃校车事故发生原因有哪些?(1)父母没有尽到对自己的监护责任(2)学校没有尽到对学生的安全保护责任,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出行保障(3)司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4)交警部门执法力度不强,没有严格执法(5)政府的管理、监督不到位,社会没有营造一个校车优先的社会氛围。
2.校车事故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1)侵犯了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2)给受害人的父母带来沉痛的打击,给受害者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伤痛(3)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稳定(4)对整顿交通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
3.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应该怎么办?(提出一些建议)
(1)国家:要制定和完善关于校车安全的法律法规(2)政府:要加大对校车的投资和扶持力度(3)社会:全社会要树立校车优先的交通意识(4)企业:要加大对校车的生产制造力度,保证校车本身的安全(5)交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校车的安全检查,加强对校车司机交通安全意识的监督检查(7)校车司机要遵守交通秩序,树立安全行驶的意识(8)学校: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规范校车的使用(9)家长:要对学生尽到监护的责任。4.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校车安全问题? 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重要的、最起码的权利,离开了生命健康权,其他权利只能是一句空话。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②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的保护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的明天③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均为发展成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生命健康权极易受到侵害。④家庭、学校、社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现象。⑤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严防危险事故发生是保障青少年生命健康权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