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殡葬文化(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22:2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殡葬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殡葬文化》。

第一篇:浅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殡葬文化

浅论绿色殡葬文化与贵阳生态文明建设

贵阳景云山 郑蓉

【摘要】:

绿色殡葬文化,是城市建设、城市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树立人文理念,能让绿色殡葬在人们心中达到先入为主、自然接受的效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能为绿色殡葬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提高殡仪职工整体素质,是推进绿色殡葬、服务于民的关键所在;倡导绿色、低碳祭祀方式,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低碳殡葬;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完善殡葬后续服务,是切实做到‚亡者安、生者勖‛的完美之作‛六个方面,阐述了绿色殡葬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关系,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粗浅的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对同行和关心殡葬事业的读者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人文理念 绿色殡葬 基础设施 整体素质 低碳祭祀 后续服务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我们党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这是从贵州省情出发作出的战略选择。贵阳是贵州的省会城市,成功的举办了‚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我们要充分利用会议成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将享有‚森林之城、休闲胜地‛美誉的贵阳,建设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其殡仪馆和公墓的建设,近些年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的殡葬事业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发展慢。殡葬事业的发展落后

于社会的发展,跟不上殡葬改革的步伐,存在着殡葬事业发展滞后于丧葬消费日益增长的突出矛盾。当前,既要看到冲击和挑战的一面,也要看到市场经济给殡葬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一面。而城市生态园林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最好诠释,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市环境为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机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和稳定的人工群落。这种文明形态追求有效的经济增长、公正的社会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要求是高效低耗、无毒无害、互利共生,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模式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相互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殡仪场馆建设、公墓生态景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坚持生态文明理念,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绿色发展,倡导绿色殡葬,推进节能减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理念。提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笔者脑海中会立刻条件反射的联想到那个神秘的部落,那个了不起的民族……在贵州黔东南密林深处的岜沙苗寨,曾演绎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传奇…… 岜沙这个只有2000多人的苗寨,现在经过一些媒体的曝光之后,再也掩饰不住她那古老的神秘面纱了。无数好奇的游客从四

面八方向岜沙涌来,冲击着原本宁静的岜沙生活。但岜沙人的树葬文化却有其值得推崇和称道的独特魅力,在当地,家族里新出生孩子时,要种上一棵象征生命的树木,喻为这个孩子会像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当这个人死去,就砍下代表他的那棵树,现场制作成棺木,将它与主人一同深埋地里,不留坟头,同时又再种上一棵象征回归大地怀抱的树木,为他搭建起回到远祖世界的桥梁。这就是朴实的岜沙树葬文化。岜沙部落,以民风剽悍闻名,岜沙男性至今仍然以尚武为荣,但最让人折服的还是朴实的岜沙树葬人文理念植根于那种原始古老文明,传承下的独有魅力!另外,在贵州仁怀市中元村一带流行的新型骨灰处理方式,也值得推广和赞誉,当地一些人过世后,家里人就将其遗体火化后,在自家田地与田地交界的田埂下方挖一个洞,将其骨灰放臵其中并掩埋,同样采取不留坟头的方式,这样有效遏制了将部分耕地变成坟头,占用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现象发生,且外观上与先前别无二致,俗称‚田埂葬‛。‚树葬‛与‚田埂葬‛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心理,又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还缓解了骨灰安臵设施的压力,是造福后代、一举多得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于现代文明而言,贵阳市明确提出,要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三创一办‛)

作为载体,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我们知道:通过开展‚三创一办‛工作,有利于贵阳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利于让贵阳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提升文明程度,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全国民运会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是展示贵州、贵阳形象的重要平台。无论是岜沙树葬文化、仁怀田埂葬,还是‚三创一办‛工作,毋庸臵疑,三者都是一张文化名片,都是人文理念的成因,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强劲助推器。

二、加快殡仪馆和公墓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殡葬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贵阳市的殡仪馆和经营性公墓,大多是建筑宏伟,环境优美,具有很高起点的殡葬设施。笔者所在的贵阳景云山殡仪馆是贵阳市委、市政府1998年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占地约185.5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投资总额近6000万元,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按照国家民政部门对国家一级殡仪馆‚四化‛(建筑传统化、环境园林化、设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标准的要求设计修建,其建筑格调上采用秦汉古建筑风格,蓝瓦素壁,凝重浑厚,楼堂厅阁,气势恢宏,其堂馆命名多取意于诗经、雅乐与四序,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是目前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园林殡仪馆。

由著名作家李宽定开办的海天园已成为一个新的名胜,它构建了新的殡葬文化所昭示的方向,海天园数千座坟墓的墓碑,没有一块石碑有‚某某之墓‛之类普通的字样,而是镌刻着各色碑文:或自由、或严谨、或浪漫,形成了筑城一片独具特色而且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碑林,让人们感受到赏心悦目的艺术气息,海天园把陵园建成了庄园,成为贵阳一个著名的休闲场所。每年有数十万市民到那里休闲娱乐,红事白事同园操办,拍婚纱外景照的有时多过佩黑纱的人。也许现代人已经能够以淡定的心态把婚姻比作爱情的坟墓,每个人即使知道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但还是愿意以围城的心态进去瞧一瞧、看一看。这大概就是不忌红白场所,争相到此留影的诠释吧。

今年5月中旬,在贵阳宝福山陵园举行的贵阳市‚骨灰生态节地葬‛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更是贵阳市殡葬改革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工作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为了推行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的殡葬改革宗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继武汉之后,国内第二个倡导和推行‚生态节地葬‛的城市,标志着贵阳市倡导和推行的文明殡葬、惠民殡葬正式面向市民服务。贵阳市4百多万人仅人均0.4亩的耕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我市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尖锐矛盾。而传统的丧葬方式还要占去很多的良田好土。我市每年亡故人数约为

2万,仅建墓每年就需占地约200亩。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贵阳市民政局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思路,倡导和引领广大市民通过以节约土地资源,以更加文明、更加节俭、更为低碳环保的方式安葬、送别已故亲人,并号召全市经营性公墓经营单位积极开展骨灰生态节地葬公益活动,拓展骨灰生态节地葬园地。为响应这一号召,贵阳宝福山陵园在园内开发了节地葬园地‚义园‛,并交由贵阳市殡葬管理部门管理,免费为参加节地葬群众提供服务。随着‚骨灰生态节地葬‛启动仪式的举行,贵阳市殡葬管理部门将推出更多的骨灰生态处理方式,更好的为群众服务,更好的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而努力。

三、完善服务机制,努力提高殡仪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同理,没有现代化的人才,就没有殡葬事业的明天,从而倡导绿色殡葬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殡葬文化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一种亲情文化,而殡葬服务则是以人为本的,不仅要使服务场所与环境相互辉映,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心换人心,黄铜变真金‛似的温馨服务,把殡仪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做得更细致、更体贴、更周到和更富有人情味,使治丧群众能最大限度地领略和享受服

务,舒缓他们因失去亲人和挚友的伤痛。2007年,贵阳景云山被民政部和劳动保障部授予贵州省殡葬技工技能鉴定站的殊荣后,通过认真组织殡仪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各岗位的技术工人已达到相应技术等级要求。同时,按照《殡仪职工服务规范》、《管理人员职责规范》的要求,不断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为了持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景云山殡仪馆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建立和完善制度,大胆选拔,引进人才,先后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招聘了10多名大学毕业生,并通过社会公开招考了3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名工勤人员,同时还吸纳了若干名部队复、退、转军人充实在基层一线岗位,为单位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了人员结构年轻化,景云山现有220名员工,其中在册在编60 人,非编 160人,中共党员 30 人,其中35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比例的37%,大专以上学历76人,占员工比例48%左右,中层以上管理人员 19 人,提高了殡葬职工的整体素质,逐步形成通过培训考核提职、竞聘上岗、优化组合的用人制度,建立起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具有孺子牛精神和开拓精神的殡葬职工队伍。

四、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的祭祀方式。绿色殡葬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殡葬改革与管理之中,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殡葬理念,殡葬行业责无旁贷的有引领、倡导人们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的殡葬方式及祭祀方式的

责任和义务。通过推进清明群众祭扫高峰安防和宣传、加大丧事过程中纸钱抛撒治理力度,促进市民形成‚文明祭奠、平安清明‛的良好祭扫意识,着力改变丧葬服务陋习,树立殡葬新风。今年4月5日,贵阳景云山在景云广场举行了首次‚贵阳〃景云山2011清明节公祭大典‛。贵州省殡葬协会,贵阳市民政局,各区、县(市)民政局及社会各界的群众参加了公祭大典。公祭仪式上,贵阳市民政局领导在讲话中指出:今天的公祭仪式,只有鲜花、美酒,没有香蜡纸烛,传递了对逝者深切思念和沉痛追忆,弘扬了清明文化,倡导了绿色环保,引领了低碳殡葬,促进了社会和谐,充分展现了贵阳这座城市的文明形象,展示了广大市民朋友的文明素质。今后,民政部门将按照‚惠民殡葬、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阳光殡葬‛等理念,积极倡导和引领广大市民通过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卡片追思、种一棵树、一条悼念短信等文明、节俭、低碳环保的方式祭拜已故亲人,共同营造一个‚绿色生态、平安清明‛的节日氛围,为我市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做出积极贡献。部分群众代表亲临现场后感慨道:感谢政府、感谢景云山给我们丧属提供了这个在清明节缅怀先烈、缅怀亲人的文明场所。

五、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根据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贵阳景云山切 实做到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

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根本利益。同时大力深化殡葬改革宣传力度,着力加快贵阳市生态型公益性公墓建设。为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丧葬负担,贵阳市政府2011年第20次市长办公会议通过了《花溪区、小河区及‚一市三县‛免除城乡亡故居民殡葬基本服务费的试点方案》,决定 ‚从2011年7月1日起,在我市的花溪区、小河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6个区(市、县)进行试点‛,即:户籍属上述6个区(市、县)的城乡亡故居民,将免除遗体接运费、单间停放费、火化费、骨灰寄存费4项基本殡葬服务费(暂住人口及外来人员不纳入免除方案范围)。贵阳景云山作为贵阳市民政局下属公益性国有事业单位,对殡葬惠民政策高度重视,截止2011年7月31日24时,贵阳景云山共计减免516户;减免优惠金额共计34.5万元。惠民政策实施以来,群众反映良好,效果明显。贵阳景云山总部仅在7月1日,就接待了4户。这些丧家大多来自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因此,对政府实行该项政策,由原先的不知晓到现在的切实享受实惠,丧属们都纷纷表示:此项政策的确是深得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政府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并且有的丧家办完手续后千恩万谢道:‚想都没想到啊!这下的确打消了我们对社会上所流传的‘暴利殡葬’、‘死不起人’的误解……‛记得在7月1日当天办理的一单减免业务,给笔

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逝者的儿子王某,家境比较困难,他家产生的所有费用共计720元,分别为遗体接运费:370元、人工费:60元、单间停放费:40元、火化费:200元,业务员为其办理减免了四项基本费合计670元后,由于该户还选择有其它消费项目,最后只交纳50元就办完整个丧事。除此之外,贵阳景云山还推出普通型灵车(15公里内)当日普通炉火化,460元包干;农业人口、特困人员,遗体接运、火化费优惠20%;经济型灵堂420元(3天)包干等惠民举措,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六、探索后续心理抚慰,使‚亡者安、生者勖‛。由于丧葬服务是一项特殊的事业,作为殡仪工作者,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是逝者,更多的是生者,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克服工作轻率敷衍、粗糙冷淡、差错频出的不良现象,改变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殡葬职工的成见,完善灵车绸扎、鲜花布臵、哀乐吹奏、礼仪出殡等个性化服务,竭力以这种人性化的方式,让逝者走得更安详,让生者消除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正确对待死亡,同时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逝者的不幸辞世以及丧葬环节在生者身上折射出的受挫感、不满感、痛惜感,都会引发遗属冰透骨髓般的寒心。对生者而言,都是其家族的重大悲伤事件,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可怕的生命‚杀手‛,会引发逝者亲属长时间的心理震荡和不适感产生。尤其是在我国这样

一个伦理情感特别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丧亲之痛又显得格外深重。因此,殡葬从业者应积极探索后续心理抚慰,可尝试在丧事结束后,遗属居住区域建立‚精神抚慰中心‛、‚心理抚慰氧吧‛等制度化服务机构,对遗属提供哀伤抚慰的精神性支持和精神性资源,帮助他们走出阴霾,恢复健康、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尽快从丧亲之痛的冲击所造成的不良情绪中彻底解脱出来。当然,这个设想必须以殡仪服务机构在社会上广纳贤才、筑巢引凤,招募专业人士,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培训为前提,方能达到一场文明丧葬礼仪的完美谢幕,体现中国殡葬事业人性化的重要特色,使绿色殡葬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从而推进绿色殡葬事业,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二篇: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精选)

课题:《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

2、了解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及贵阳市生态林城建设的思路

3、联系生活实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当代中学生应如何践行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博爱、宽容、悲悯、善待自然、尊重规律的 和谐心灵;

2、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德育目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

(四)生态目标:为共建爽爽的贵阳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好山好水好地方,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爽爽的贵阳》,老师和学生共唱。展示课件:贵阳市位于祖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上,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地上奇峰翠谷,山环水绕;地下溶洞暗河,别有洞天,这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理念把握(多媒体课件)

(学生交流合作,将搜集到的有关知识个别发言,进行交流)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同样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但它更强调尊重自然,建设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 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发展环境产业、开展环保行动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的统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各种经济行为都把生态效益纳入其中,形成与生态平衡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政治领域,强调要将生态观纳入党和政府的执政观,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设立生态保护机构,完善生态保护法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文化领域,要求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反自然”性质,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增加生态研究、生态教育、生态道德、生态科技、生态文艺等内容。生态文明指向的社会生活领域,要求全社会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科学、节俭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体系,它具有多维指向。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必须全面加以把握。

三、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多媒体课件)

2007年12月28日,贵阳市委召开八届四次全会。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诠释一个理念——生态文明城市,坚定一个信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对于贵阳要建的生态文明城市,李军用六句话这样描绘: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以此为标志,贵阳市踏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新征程„„有评价称,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这一理念之后,我国首个明确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施政纲领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同。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学术界有个观点,包括贵阳、贵州在内的生态效益决定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效益,广州和上海的经济能发展得这么好,在两江上游的贵阳、贵州和西南地区作出了贡献。从这个角度讲,贵州的环境立省战略和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受益者绝不仅仅是贵阳、贵州。

四、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即所谓生物圈的平衡状况加以全面地和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当前,不但要加强和扩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状,即受人类影响较少的生态系统,通过人为的保护和再建、使其维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视人类在认识化学物质毒性问题上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各种化学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一个防止污染环境的安全措施,更应当寻求无污染的生产方法,制取无毒性的化学产品,显然,这是给化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高、更难的任务。

五、如何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多媒体课件)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已经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这样,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为创造一个无污染和公害、生态保持平衡和优美的环境而共同努力。保护地球公约

(一).节约篇: 1.节约用水.淘米水洗菜,洗完菜冲马桶.洗脸水洗脚.2.节约用电.夏天不要总开空调,这样很浪费电.电灯灯泡合理使用,也会节约电,比如 :在厕所等用电时间短的地方用普通灯泡;在客厅,卧室,学习桌等用电时间长的地方用节能灯泡.此外,不要总闷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可以在外面打扑克,踢毽子.3.节约木材.坚决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尽量不使用木制铅笔,可以用环保性铅笔或自动铅。(二.)不扔篇: 1.不乱扔纸.纸可以回收,把纸放进“可回收”垃圾箱,便能循环使用。2.不乱扔废电池.废电池中有大量有害成份。一节废电池可以让一平方米的土地50年里寸草不生,让3立方米的水5年内持续剧毒。

六、教学反思:

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只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赤脚在田里耕作;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划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所以,要懂得惜福。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后,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屋,生了病还要别人照顾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活动中,中学生应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讲究个人卫生,爱护环境,不在墙上乱涂乱画、不乱扔垃圾、尊敬师长、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应自觉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形成良性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宣传者。

第三篇: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

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开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

第三,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社会文明为基础, 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注重整体发展效应, 与整个社会文明同步发展、协调推进, 从而开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目前, 我国的经济建设基本上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模式, 国民素养和生态意识仍比较差, 因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在我国都存在。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重数量轻质量, 忽视了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许多“发展”是在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基础上取得的,这样的发展必然缺乏文明与和谐的完美统一。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期,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着眼, 而且要从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着手, 要在更高层次上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广延性。生态文明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 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也是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综合体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结合与统一: 在物质方面要通过对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 自净能力, 自组能力和稳态反应能力的提高, 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可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在精神方面要求人们思维方式的绿化、生态意识的觉醒和一系列生态学化的大学科例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以及生态工程技术等的崛起, 从而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文生态价值取向。

三、建设生态文明, 探索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新途径

(一)完善生态教育机制, 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作为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文明形态, 正在逐渐取代人类中心主义, 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以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 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 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所以, 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教育, 促进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 运用各种新闻媒体, 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 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挥霍浪费, 选择科学合理、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 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提倡“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

过度享受, 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 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健康发展 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实施生态工程, 发展生态产业,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 创建节约型社会,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零损害”方略,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 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 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大重点江河流域污染防治力度, 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加强水资源保护, 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 特别是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森林防火、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 防止生态破坏。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 要大力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筹集资金, 强化大气和污水治理, 增强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努力提高工业“三废”治理水平和处理能力, 建立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三)实施生态经济, 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形成生态

化的产业体系, 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建设要体现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经济, 它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三者紧密结合的经济。生态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人类的幸福生存、全面发展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 生态经济以人和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 把人类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的生态平衡统筹考虑, 力求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和谐, 追求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的平衡等完美结合。生态经济不仅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 它还力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经济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使人和自然都得到全面进步, 另一方面, 生态经济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还追求生态效益, 使经济、社会、生态三者都得到和谐的发展。生态经济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 找到了人与自然共存互利的途径。

(四)建立政策和法律体系,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最根本的是对政府的制度设计。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积极创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为民亲民的政府, 积极培育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市民社会。政府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掌握和控制权力不是无限的和完全垄断的, 而是有限的, 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在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决策问题

上, 必须遵循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顺序,纳入法治的轨道;政府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力求信息对称和公开;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注重实效, 强调投入和产出, 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效。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建立综合决策制度, 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 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 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从源头上解决危害生态的问题。

四、总结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 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 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 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 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第四篇: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

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

牛文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

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人类在生产领域中各类活动的总能量,不能够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全球、国家、区域的发展原则是:不损害、不削弱、不干扰生态服务能力,不超出环境容量的承载。另外人类在社会领域中的行为共识,必须要服从公平、合作、共建共享的总原则。在上述两大基础上,生态文明用“有序、循环、协调、共生、和谐、简约、高效”等元素的总和,参与人类共同形成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以此去规范我们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

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我们通常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是就是对于两大主线的认知,第一主线要求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应当处理好人和资源、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里面讲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其实就是对可持续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提炼。生态文明认为: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这个“索取”包括了自然给我们提供的整体环境,包括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包括了在实现人类进步过程中的生态服务与生态演进。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大量索取了自然的各类财富,我们对自然本身回馈的水平和强度是不是抵消了这种不断的索取?这是生态文明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实现不了“索取”与“回馈”的平衡,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必然受到加倍的惩罚。

第二主线就是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区际关系,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互相损害、尔虞我诈,还是互利和谐、共建共享?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还是通过协调达到“双赢、多赢或共赢”?这些均可从生态文明中得到借鉴。

可持续发展理论贯穿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这两大主线。而这两大主线在生态文明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升华和凝炼。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全球承载能力的20%,人类在加速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全世界在100多年工业革命进程当中,对自然界的资源、能源以及自然环境方面的掠夺和干扰,应当超出此前的几百倍。现在经常提到干部的政绩,我们过去比较清楚的是最好不出现“财政赤字”,知道借了钱将来要还,银行的贷款将来要还。但要是问一个干部“生态赤字”怎么样,他就会基本不管,留给后代。我们通常讲借债要还,父债子还,我们留下的生态债务,后代也一定是要还的。因此生态赤字要逐渐和财政赤字一样引起中国未来发展的充分注意。这两大赤字将来都应当作为衡量国家健康发展的基本内容。

要正确认识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了解这样的背景:世界上国土面积在7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有6个,包括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在这6个国家中,中国的资源总量或者说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总体上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所有优势被13亿人口这个分母一除之后,基本上变为了劣势。中国6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我们要在这上面建设、发展,当然要比平地付出的艰辛更多。中国3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区荒漠区,70%的国土上每年遭受到典型的东亚季风的强烈影响,东亚季风给中国带来的自然灾害在世界大国中是罕见的。我们有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大陆的平均高度是世界大陆平均高度的1.83倍,我们是在一个高平台上搞建设,这样它的稳定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很高。我们有13亿人,以每年土壤和岩石的搬运量和运输量的总和作为一个指标,世界有一个统计,每年中国总强度是380.17亿吨,每人大概是33吨左右,而世界人口平均是15.6吨,也就是说中国平均翻动地表面的频率和总量是世界其他国家的2倍还要多。还有一个指标,就是中国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这个频率的次数是以每损失多少财产,死了多少人,损失多少面积来算的--大约1500年前的隋代,每年1.6次,逐渐加大到现在每年的3.9次,从现在到未来的30年当中,我们还可能增长到4.1次。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环境污染。目前,中国的CO2排放超过50亿吨(居全球第二),SO2排放2500万吨(居全球第一),COD排放1200万吨,废水排放量482亿吨,中国665座城市中有41.1%的水质遭受严重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达到1800万吨。

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6%左右。2006年,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7.1%,草原退化速率平均每年200万公顷。中国的黄土高原(如陕西安塞)近25万年以来生态环境在不断地退化。这种现象有自然侵蚀的原因,自然侵蚀再加上人类不断增加的活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共同造成了这种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干扰的现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五个基本瓶颈

(一)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背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人口的再生产数量很高,物质再生产没有跟得上去,因此长期处于一种短缺经济,尤其是粮食的短缺,使得中国整体的发展构不成一个生态型的社会。当人口总量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永远不可能是生态型的社会。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后,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的再生产之间产生了良性的好转。但是不要忘记,现在中国的人口列车仍以巨大的惯性每年800万-1000万的增量向前奔腾,还要延续30年左右。我们如何保证这些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生态型社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资源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背离。过去我们过分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水资源,把它的生态价值,特别是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忽略了。忽略的结果,使得我们对于生态型社会的体会比较浅,而且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联合国曾经在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做过一个实验,把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叫在一起,在热带雨林当中砍掉了1公顷的树木,然后计算它的价值。如果造纸或者是做家具等等,它们能够换来的价值是多少?生态学家就把这片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当中的生态功能、生态服务能力,它对水、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等等都算进去,最后计算的结果是生态价值高出生产价值31%,二者之比是1:1.31左右。大家可以看,在过分强调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它的生态价值之后,我们实际上欠了大自然的债。

(三)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和自觉养护的失衡。我们每天的生产生活当中,都要把自己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抛弃到自然环境之中,你丢我丢,丢来丢去,直到最后环境容量无法消纳这些东西。一直到现在,我们一些企业、生产者仍然对于环境容量还是抱有无偿占有的心态。什么时候它和自觉养护、自觉维护、自觉的保持,自觉的回馈相平衡的时候,那么生态型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四)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失衡。过去我们注重效率当然非常必要,但是公平就不重要了吗?我们通常讲可持续的发展有三大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发展动力,用高效率或者是先进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我们单位时间的产出等等。第二个元素是发展质量。质量主要是考虑在生产过程当中,从源头到末端,整体的过程当中对于环境本身的干扰和破坏是怎样的,如果破坏超出了环境容量,那么这种发展质量不高。第三个元素就是公平,也就是说发展的成果要有利于或者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虽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知道经济的增长是有区域不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西北地区和东部一样,产出那么高,这个是不争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谁经济产出高就应当独自享受,必须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使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应当享受社会提供的基本界限以上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说效率和公平之间的不协调必然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五)经济运行成本的外部化必须得到克服。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如果你在生产过程当中该付出的成本你却不付,而推到社会上让别人付出的话,作为企业公民是不合格的,这将会导致制度失灵。总之,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要以生态型经济和生态型社会的完整图景作为前提。

三、从生态文明到制度建设

构建生态文明,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完善的规范性制度。

一是产业补偿制度。这个十分复杂,应当把每一个产业在它的产业链当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它对环境

本身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分析,根据产业链本身的位置及其所作出的对财富积累的贡献和对自然状况的干扰的净值来计算。世界上已经开始做了,我们也在研究。在不同链条当中你对环境本身的干扰和破坏的能力,以及你自己的水平要算出来,这样算出你所作的贡献和你造成破坏的差值,如果有的话,你就需要补偿。包括第二产业当中的源头产业和后续产业之间的基本关系。一旦我们建立起来了,我们对战略环境评价也好,生态补偿也好就有了一个定量的依据。

二是生态补偿制度。我们有区域的,包括东部、中部,对于西部的生态屏障、脆弱地区的生态补偿,这是一个面上的。从一个线上讲,大江上游对中游下游的关系怎么处理。从一个点上讲,比如对水源地周边居民的生态补偿。我们从点线面三者之间的生态补偿中,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和谐的关系。通常我们移民的时候为什么矛盾那么大,就是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或者是不合理引发的。

三是灾害补偿制度。灾害大家都不愿意发生,但肯定要发生。在某一个地方是随机的,在全国大局面来讲又是必然的。这种灾害发生在哪里,实际上不应该只由那个地区去承受,应该是整体社会都要分担,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四是社会补偿制度。对于弱势群体,对于贫困地区、对于整体的低收入阶层等等人群的补偿。

从整体来讲,我们只有从战略上和根本上把握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生态精神、生态理念和不超出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我们的服务价值、不超出环境容量的承载力这样前提下,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

作者简介

牛文元,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应急管理中心专家组成员。美国耶鲁大学SDLP讲席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Fulblight教授。《中国发展》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社会物理学,已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和北京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1983年参与联合国布伦特莱委员会起草世界可持续发展奠基性文本《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行者之一。199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可持续发展理论专著《持续发展导论》。自1999年以来主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报告,至今已连续出版10卷。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总主编)与牛文元(执行总主编)共同主编并出版中国首部权威性巨著《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20卷)。2007年9月与意大利前总统钱皮一道,获颁“圣弗朗西斯国际环境大奖”。获“2007中国10大科技英才人物”。

第五篇:20100728-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一、会议背景和宗旨

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是2009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延续和深化。去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今年4月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都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面对当前形势,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重点将放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

会议致力于为官、产、学、民各利益攸关方搭建一个平等交流、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开放平台。与会者将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对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绿色就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等具有前瞻性、趋势性的问题进行积极探讨,提供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会议期间,还将展示和讨论国内外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城市和企业层面的典型案例,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先进技术。

二、会议名称

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Eco-Forum Guiyang,简称EFG2010)

三、会议主题

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Green Development--Actions We're Taking)

四、会议内容、形式

会议由开幕式、主旨演讲、专题论坛、闭幕式及系列活动组成。

以―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EFG2010),于2010年7月30日至31日在贵阳市举行,从2009的―责任‖到2010的―行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主题在不断深化。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招商银行协办。贵阳市森林富集、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近年来结合实际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取得了积极成效,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

会议将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的政治优势,北京大学的教育、知识、科研优势以及贵阳市的生态优势、后发优势、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新的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合作模式。与会者将围绕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突出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探讨绿色就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等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提供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会议还将举行NGO与政府、企业家圆桌会,生态城市规划案例研讨会,企业家电视高峰会等系列活动。在7月31日下午举行的会议闭幕式上,将发表《2010贵阳共识》。

此次会议注重思想引领,更注重实际行动,强调会议主体应该是行动的参与者,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据了解,除展示国内外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案例外,会议还践行低碳理念,实现―碳中和‖。会议期间,贵阳市将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签订生态项目合作协议,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以及绿色照明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发布《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年)》;挂牌成立贵阳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举行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授牌暨生态示范小区签约仪式。

人民网贵阳7月27日电 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EFG2010)将于7月30日至31日在贵阳市花溪迎宾馆举行。会议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招商银行协办。

贵阳市具有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森林富集、纬度合适、海拔适中等生态优势,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的2009生态贵阳文明会议后,今年,贵阳市又将举办主题为―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的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从―责任‖到―行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既注重思想引领,又注重实际行动,强调会议主体应该是行动的参与者和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会议将在7月30日下午开幕,7月31日上午将同时举办6个专题论坛,与会者将围绕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突出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探讨绿色就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等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提供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除展示国内外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案例外,会议还践行低碳理念,实现―碳中和‖。

会议还将举行NGO与政府、企业家圆桌会、生态城市规划案例研讨会,企业家电视高峰会等系列活动。发布《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年)》;挂牌成立贵阳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举行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授牌暨生态示范小区签约仪式。在7月31日下午举行的会议闭幕式上,将发表《2010贵阳共识》。

下载浅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殡葬文化(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殡葬文化(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开幕

    大会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重要批示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襄阳发展战略

    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力打造“绿色襄阳”襄阳市环境保护局陈尧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由于从事环境保护工......

    倡导生态文明_建设绿色家园

    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

    倡导生态文明_建设绿色家园

    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

    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校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

    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双峰八中初中部 74班 朱璐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但近几年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惨遭威胁,保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当我走在......

    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特色发展——金桥小学 “绿色学校创建”巩固提高工作汇报材料金桥小学小学现有学生303人,教职工15人,学校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