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量改进
1、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毛组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是消除系统性问题。
2、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是消除偶发性问题。
3、质量改进与质量突破的关系:
(1)质量突破与质量改进的目的相同;
(2)质量突破是质量改进的结果;
(3)质量改进侧重过程,质量突破侧重结果。
4、质量改进的意义:
(1)质量改进具有最高的投资收益率。
(2)可以促进新产品开发,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
(3)通过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技术力量,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
(4)可以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5)通过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有利于发挥企业个部门的质量职能,提高工作质量,为产品质量提供强有利的保证。
5、持续开展质量改进要作好的工作:
(1)质量改进制度化;
(2)明确上层管理者不应下放的职权;
(3)检查;
(4)表彰;
(5)报酬;
(6)培训。
6、质量改进的七个步骤:
(1)明确问题
(2)掌握现状
(3)分析问题的原因
(4)拟定对策并实施
(5)确认效果
(6)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
(7)总结
7、质量改进步骤的活动内容:
明确问题的活动内容:
(1)明确所有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比其他问题重要;
(2)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的情况是怎样的;
(3)将不尽人意的结果用具体的语言表现出来,有什么损失,并具体说明希望改进到什么程度;
(4)选定课题和目标值;
(5)正式选定任务负责人;
(6)对改进活动的费用做出预算;
(7)拟定改进活动的时间表。
掌握现状的活动内容:
(1)为抓住问题的特性,需要调查四个要点,即:时间、地点、种类、特征;
(2)为找出结果的波动,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调查;
(3)去现场收集数据中没有包含的信息。
分析问题的原因的活动内容:
(1)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使用因果图)。
(2)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排列图、相关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谷津进对几个阶段的描述:提出问题→调查实情→整理原因→验证假说→制定对策。
拟定对策并实施:
(1)必须将现象的排除与将原因的排除严格区分开;
(2)采取措施后,尽量不要引起其他的质量问题,如果产生了副作用,应考虑换一种对策或消除副作用;
(3)先准备好若干对策方案,调查各自利弊,选择搀假者都能接收的方案。
确认效果的的活动内容:
(1)使用同一种图表将对策实施前后的不合格品率进行比较;
(2)将效果换算成金额,并与目标值比较;
(3)如果有其他效果,不管大小都可列出来。
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的活动内容:
(1)为改进工作,应再次确认5W1H的内容,即WHAT、WHY、WHO、WHERE、WHEN、HOW。
(2)进行有关标准的准备及传达;
(3)实施教育培训;
(4)建立保证严格遵守标准的质量责任制。
总结的活动内容:
(1)找出遗留问题;
(2)考虑解决这些问题下一不该怎么做;
(3)总结本次降低不合格品率的过程中,那些问题得到解决,那些问题尚未解决。
8、质量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制定质量改进方针
(2)参与质量改进,将工资及奖励制度与改进成绩挂钩;
(3)为质量改进团队提供资源;
(4)对主要的质量改进成绩进行评估,并给予公开认可。
9、质量改进组长的职责:
(1)保证会议准时开始结束;
(2)做好会议日程、备忘录、报告等准备工作和公布;
(3)与质量委员会保持联系;
(4)编制质量改进报告。
10、成员的职责:
(1)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纠正措施建议;
(2)对其他团对成员提出的原因和纠正措施,提出建设性质疑;
(3)解决质量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
(4)将纠正和预防措施标准化;
(5)准时参加团队的各项活动。
11、质量改进的障碍:
(1)对质量水平错误的认识;
(2)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
(3)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错误的认识;
(4)对权利下放错误的理解
(5)员工的顾虑;
12、上层管理者不宜下放的职责:
(1)参与质量委员会的工作;
(2)批准质量方针和目标;
(3)提供资源;
(4)予以表彰;
(5)修改工资及奖励制度。
13、生产工人参与质量改进的必要性:
(1)质量改进本身的客观要求;
(2)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3)企业文化的要求;
(4)企业本身的要求。
14、头脑风暴法——又称畅谈法、集思法,它是采用会议的方式,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自己头脑中掀起风暴,毫无忌惮、畅所欲言的发表独自见解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5、头脑风暴法的用途:可以用来识别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还可以用来识别潜在的质量改进机会,画因果图、树图、亲和图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16、头脑风暴法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引发和产生创造思维阶段;整理阶段。
17、系统图——是把要实现的目的与需要采取的措施系统展开,明确重点,找出最佳措施。
18、系统图的分类:一类是把组成事项的展开为目的——手段的关系,称为“构成因素展开型”;另一类是把解决问题和达到目的、目标和手段、措施加以系统的展开,称为“措施展开型”。
19、系统图的主要用途:
(1)新产品研制过程中设计质量的展开;
(2)制定质量保证计划,对质量保证活动进行展开;
(3)与因果图结合使用;
(4)目标、方针、实施事项的展开;
(5)明确部门职能、管理职能;
(6)对解决企业有关质量、成本、交货期等问题的创意的展开。
20、绘制系统图的步骤:
(1)确定具体的目的或目标
(2)提出手段和措施
(3)进行评价
(4)绘制手段、措施卡片
(5)形成目标手段的系统展开图
(6)确认目标能否充分的实现
(7)制定实施计划
21、PDPC法——也称过程决策程序图法,是运筹学中的一种方法,其工具就是PDPC图。是指为完成某个任务和达到某个目标,在制定行动计划或进行方案设计时,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和结果,并相应的提出多种应变计划的一种方法。
22、PDPC法的特征:
(1)PDPC法不是从局部,而是从全局、整体掌握系统的状态,因而可作全局性判断;
(2)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掌握系统的进展情况;
(3)可密切注意系统进程的动向,能列出“非理想状态”,在追踪系统运转时,也能掌握产生非理想状态的原因;
(4)情况及时,计划措施可被不断的补充、修订。
23、使用PDPC法的步骤:
(1)召集所有有关的人员讨论所要解决的课题;
(2)从自由讨论中提出达到理想状态的手段、措施。
(3)对提出的手段和措施,要列举出预测的结果,以及提出的措施方案行不通或难以实施时,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4)将各研究措施按紧迫程度、所需工时、实施的可能行及易难程度进行分类,特别时对当前要着手的措施,应根据预测结果,明确应首先做什么,并用箭条向理想的状态方向连接起来;
(5)进而,决定各项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从一条线路得到的情报,要研究其对其他线路是否有影响;
(6)落实实施负责人及实施期限;
(7)不断修订PDPC图。
第二篇:质量改进
第一节质量改进的概念及意义
一、质量改进的概念
质量改进是为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
(一)定义的区别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二)实现手段的区别
质量改进是通过不断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检验、试验、调整和配备必要的资源,使产品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三)两者的联系
质量控制的重点是防止差错或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现有的能力;
质量改进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保证能力,使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在控制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水平。
二、质量改进的必要性
(1)在我们使用的现有技术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2)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对一系列因果关系的了解。(3)技术再先进,方法不当、程序不对也无法实现预期目的。
三、质量改进的重要性
(1)质量改进具有很高的投资收益率。
(2)可以促进新产品开发,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
(3)通过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技术力量,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
(4)提高产品制造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5)通过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有利于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提高工作质量,为产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第二节质量改进的过程、步骤和内容
一、质量改进的应用范围
质量改进,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企业内部来看,质量改进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所有过程。
二、质量改进的基本过程——PDCA循环
(一)PDCA循环的内容
第一阶段是策划阶段,即P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即D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按照P阶段所制定的计划去执行。第三阶段是检查阶段,即C阶段。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成果。
第四阶段是处置阶段,即A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认真地总结。对于这次循环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要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加以解决。
(二)PDCA循环的特点:(1)完整的循环(2)逐步上升的循环(3)大环套小环
三、质量改进的步骤、内容及注意事项 四阶段、七步骤 质量改进的步骤为:
(1)选择课题。(2)掌握现状。(3)分析问题原因。
(4)拟定对策并实施。(5)确认效果。(6)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7)总结。
(一)选择课题
1.活动内容
(1)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比其他问题重要。(2)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的情况是怎样的。
(3)将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用具体的语言表示出来,有什么损失,并具体说明希望改进到什么程度。
(4)选定课题和目标值。如果课题过大,可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逐一改进解决。(5)正式选定任务负责人。若是改进小组就确定组长和组员。(6)如有必要,对改进活动的费用做出预算。(7)拟定改进活动的时间表,初步制定改进计划。2.注意事项
(1)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说明其理由。(2)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必须向有关人员说明清楚。(3)设定目标值的根据必须充分。
(4)要制定改进计划,明确解决问题的期限。
(二)掌握现状
1.活动内容
(1)抓住问题的特征。(2)要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调查。
(3)去现场收集数据中没有包含的信息。
2.注意事项
(1)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在问题内部。
(2)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调查时间、地点、种类、特征这四个方面。
(3)解决问题应尽量依照数据进行。
(三)分析问题原因
1.活动内容:(1)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
(2)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
2.注意事项:(1)因果图是建立假说的有效工具,图中所有因素都被假设为问题的原因。(2)验证假说必须根据重新实验和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有计划地进行。
(四)拟定对策并实施
1.活动内容
(1)将现象的排除(应急对策)与原因的排除(永久对策)严格区分开。
(2)采取对策后,尽量不要引起副作用。
(3)先准备好若干对策方案,调查各自利弊。
2.注意事项
(1)对策有两种,一种是去除现象(应急对策),另一种是消除引起结果的原因,防止再发生(永久对策)。
(2)采取对策后,常会引起别的问题。为此,必须从多种角度对措施、对策进行彻底而广泛的评价。
(3)采取对策时,有关人员必须通力合作。
(五)确认效果
1.活动内容
(1)使用同一种图表进行比较。
(2)降低不合格品率或降低成本,要将特性值换算成金额。
2.注意事项
(1)本阶段应确认在何种程度上做到了防止质量问题的再发生。(2)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质量改进的成果换算成金额是重要的。
(3)采取对策后没有出现预期结果时,应确认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的对策
(六)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
1.活动内容
(1)再次确认5W1H(人、机、料、法、测、环)。
(2)进行有关标准的准备及宣贯。
(3)实施教育培训。
(4)建立保证严格遵守标准的质量责任制。2.注意事项
(1)没有标准,问题会再次发生。
(2)没有明确的标准,新来的员工在作业中很容易出现以前同样的问题。
(七)总结
1.活动内容(1)找出遗留问题。
(2)考虑解决这些问题后下一步该怎么做。
(3)总结本次质量改进活动过程中,哪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哪些尚未解决。2.注意事项
(1)质量改进活动要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
(2)应制定解决遗留问题的下一步行动方案和初步计划。第三节质量改进的组织与推进
一、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
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这主要取决于改进项目的规模。表3.3-1说明了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
实 例1.降低汽车故障率指导组织诊断组织正式的可靠性工程部正式的质量控制工程部工厂经理一名质量控制工程师QC小组正式的可靠性委员会经理加一名顾问的2.降低铸件废品损失正式会议3.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工厂经理4.改进地毯毛条重量的均匀部门经理加一名顾性问5.减少收音机的总装不合格QC小组
二、质量改进的组织:
(一)质量委员会
(二)质量改进团队
三、持续的质量改进
(一)使质量改进制度化
(二)上层管理者不宜下放的职责
(三)检查:1.检查结果2.检查的内容3.成绩评定
(四)表彰
(五)报酬
(六)培训
第四节质量改进活动的两种基本途径
一、企业跨部门人员参与的改进(1)确定改进项目的目标和框架;
(2)对现有的过程进行分析并认清变革的机会;(3)策划改进过程;(4)实施改进;
(5)对过程的改进进行验证和确认;(6)对已完成的改进做出评价。
二、由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的持续改进 第五节质量改进常用的七种工具
一、因果图
(一)因果图的概念
所谓因果图,称特性要因图,是一种用于分析质量特性(结果)与可能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的一种工具。如图3.5-1所示。
(二)因果图的绘制
1.因果图示例
2.利用逻辑推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质量特性(结果)。
第二步,将质量特性写在纸的右侧,列出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作为大骨,也用方框框上。
第三步,列出影响大骨(主要原因)的原因,作为中骨;接着,用小骨列出影响中骨的第三层次的原因,如此类推。
第四步,根据对质量特性影响的重要程度,认为对质量特性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因果图上记录必要的有关信息。3.利用发散整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 第一步,选题,确定质量特性。
第二步,尽可能找出所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因素。
第三步,找出各原因之间的关系,在因果图上以因果关系箭头联接起来。
第四步,根据对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认为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在因果图上标上必要的信息
(三)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1.绘制因果图的注意事项(1)确定原因时应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以免疏漏。(2)确定原因,应尽可能具体。
(3)有多少质量特性,就要绘制多少张因果图。(4)验证。
2.使用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1)在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每个因素的重要性。(2)因果图使用时要不断加以改进。
二、排列图
(1)排列图的概念
质量问题是以质量损失(不合格项目和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损失往往是由几种不合格引起的,这几种不合格又是少数原因引起的。因此,一旦明确了这些“关键的少数”,就可消除这些原因,避免由此所引起的大量损失。用排列图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排列图是为了对发生频次从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图示技术。(2)制作排列图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以及如何收 集数据。
第二步,设计一张数据记录表。第三步,将数据填入表中,并合计。第四步,制作排列图用数据表。
第五步,按数量从大到小顺序,将数据填入数据表中。
第六步,画两根纵轴和一根横轴,左边纵轴,标上件数(频数)的刻度,最大刻度为总件数(总频数);右边纵轴,标上比率(频率)的刻度,最大刻度为100%。左边总频数的刻度与右边总频率的刻度(100%)高度相等。第七步,在横轴上按频数大小画出矩形。
第八步,在每个直方柱右侧上方,标上累计值(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百分数),描点,用实线连接,累计频数折线(巴雷特曲线)。
第九步,在图上记入有关必要事项。
(三)排列图的分类 1.分析现象用排列图
这种排列图与以下不良结果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1.质量:不合格、故障、顾客抱怨、退货、维修等;
2.成本:损失总数、费用等;
3.交货期:存货短缺、付款违约、交货期拖延等;
4.安全:发生事故、出现差错等。2.分析原因用排列图
这种排列图与过程因素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1)操作者:班次、组别、年龄、经验、熟练情况以及个人本身因素;(2)机器:机器、设备、工具、模具、仪器;(3)原材料:制造商、工厂、批次、种类;
(4)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工序先后、作业安排、作业方法。
(四)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1.制作排列图的注意要点 2.使用排列图的注意要点
(五)排列图和因果图结合使用(1)选题
(2)分析和对策(3)改进的效果
图8.5-4 尺寸不合格的因果图
图8.5-4 不合格项目排列图
图8.5-6 改进前后不合格项目排列图比较
三、直方图
(一)直方图的概念
直方图法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将从样本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后,用一系列等宽的矩形来表示数据。
(二)直方图的作图步骤
表8.5-3
原始数据x
第一步,收集数据 第二步,求极差R
在原始数据中找出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计算二者的差值。R=xmax-xmin
第三步,确定分组的组数和组距
第四步,确定各组界限 第五步,制作频数分布表
第六步,画直方图
第七步,在直方图的空白区域,记上有关数据的资料,如收集数据的时间、数据个数n、平均值、标准差s等等。
图8.5-7 直方图
(三)如何使用直方图
1.直方图的常见类型
图8.5-8 直方图的常见类型(1)标准型(对称型)。以平均值左右对称。
(2)锯齿型。分组过多,测量方法有问题或读错测量数据。(3)偏峰型。形状不对称,由于心理因素。(4)陡壁型。直方图不对称。工序能力不足。(5)平顶型。当几种平均值不同的分布混在一起。
(6)双峰型。有两种不同的平均值相差大的分布混在一起时。(7)孤岛型。夹杂了其他分布的少量数据。2.直方图与公差限的比较
图8.5-9 直方图和公差限
(1)当直方图符合公差要求时:
(a)现在的状况不需要调整,因为直方图充分满足公差要求。
(b)直方图能满足公差要求,但不充分。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减少波动。
四、调查表
收集数据的根本点是数据要清楚地反映现状。收集数据时,方法要简单,数据处理要方便。
调查表是用来检查有关项目的表格,一般是事先印制好的(当然也可临时制作),用来收集数据。一是收集数据比较容易;二是数据使用、处理起来也比较方便。
(一)工序分布调查表
(二)不合格项调查表
(三)不合格位置调查表 表8.5-7
砂眼位置调查表
2.不合格位置矩阵
(四)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表8.5-8
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五、分层法
(一)分层法的概念
分层法是根据数据产生的特征(如:何人、何处、何种方法、何种设备等)将数据划分成若干组的方法。石川馨先生曾多次强调“不分层就不能搞质量管理。”
(二)分层法的作法
通过分层可以获得对整体进行剖析的有关信息。运用有关产品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进行正确分层。
所谓分层适当,是指数据分层以后,同一层次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差异能尽可能比较明显,否则,就起不到分层归类的作用。1.按操作者或作业方法分层 2.按机器设备分层 3.按原料分层 4.按时间分层
5.按作业环境状况分层
(三)分层法的应用步骤(1)收集数据;
(2)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分层标志;(3)分层;(4)按层归类;
(5)画分层直方图或其他统计图表,进一步分析。
(四)分层法实例
表8.5-9
画包重要记录表
直方图
变量:面包重量(克)样本数 160 最小值 194.1 最大值 221.8平均值 207.7 标准偏差 5.0
直方图
变量:面包重量(克)分层:机器 样本数 80平均值 204.9 标准偏差 4.6
样本数 80平均值 210.5 标准偏差 3.6 直方图
变量:面包重量(克)分层:烤箱
样本数 80平均值 208.0 标准偏差 4.8
样本数 80平均值 207.4 标准偏差 5.2六、散布图
在质量改进活动中,常常要分析研究两个相应变量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例如,产品加工前后的尺寸,产品的硬度和强度,热处理时的淬火温度与工作温度等都是对应的两个变量,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关系,可以用散布图来进行研究。散布图的作法就是把由实施或观测得到的统计资料用点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根据散布图,这可以为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散布图主要是通过点阵的排布,发现其中的排布规律或特征,从而,为把握质量问题的现状,设定改进目标,确定因果关系,验证改进的效果等若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七、控制图
控制图最早是由美国贝尔试验室的工程师W.A.休哈特于1924年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发现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异常波动,这种波动有别于由偶然因素引起的偶然波动。控制图是由一条中心线、两条控制限(位于中心线的上下方)和描在图上代表特性值的点组成。如果这些点在控制限以内,而且也没有异常的链,就认为过程受控,过程无异常波动。如果有点落在控制限以外,或点呈现异常的链,就可以判定为过程不受控,过程存在异常波动。第六节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
一、QC小组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QC小组的概念
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QC小组与行政班组的主要不同点在于:(1)组织的原则不同。(2)活动的目的不同。(3)活动的方式不同。
(二)QC小组的特点 QC小组有以下几个特点:(1)明显的自主性。(2)广泛的群众性。(3)高度的民主性。(4)严密的科学性。
(三)QC小组的分类 1.现场型QC小组 2.攻关型QC小组 3.管理型QC小组 4.服务型QC小组
(四)QC小组活动的宗旨
(1)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
二、QC小组活动的过程
(一)组成小组
(1)QC小组组长要由小组成员自 己选举,也可以轮流担当。
(2)小组成员要控制在10名以内。(3)给小组命名。
(二)选题
(1)QC小组开展的方法。(2)现场身边的问题。(3)现场感到困难的难题。(4)现场以外的问题。
(三)QC小组内部的例会
(四)QC小组选题的登记
(五)课题完成
(六)成果发表
第三篇: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
企业通过控制质量的六大因素,能够使产品质量稳定在合格水平,但并不能使其提高,质量的提高要靠慢性质量故障的控制,而质量改进主要解决企业的慢性质量故障。可以说,企业真正有进步、水平真正得以提高靠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的方法
企业进行质量改进的方法主要有三个:
人人坚持“五不走”。即员工下班时要做到:设备工装不擦洗保养好不走;材料、配件不堆放整齐不走;工具、吊具不清点摆好不走;原始记录不记好不走;地面环境不打扫干净不走。
地面平整、走道畅通。即做到:标志鲜明,窗明壁净,图表整齐,环境优美。
设施排列整齐。即做到:横平竖直、一视成线、井然有序;垃圾入箱、铁屑废油入桶;不准乱堆、乱摆、乱放。
质量改进的步骤
质量改进包括八大步骤: 步骤一,现状调查。面临的问题很多,企业要分清主次,不能盲目乱抓。面对问题第一步要筛选,抓关键的少数,即数量很少但对整体影响的特别巨大的问题。
步骤二,原因分析。进行原因分析时,要分析到能采取对策措施为止。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要连问五个为什么,追根究底。
步骤三,确定主要原因。经过对人、机、料、法、环等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多个原因,之后要进一步抓住最主要的原因,通常为3~5个,集中力量把有效的人、财、物用到刀刃上。
步骤四,制定对策。主因确定后要制定对策,对策可用“5W1H”方法。“5W1H”方法是指谁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怎样做等,应该成为管理者向下属布置工作命令、向上级提报方案时熟用的方法。
步骤五,实施对策。对策制定后,要将对策表上的每项、每步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进行具体实施。对策表只是计划,而实施却是行动,更具体、详细。比如,对策表上有培训全员的质量意识,实施过程中就要记录培训时间、老师、内容和对象和结果、成绩等。
步骤六,检查效果。对策实施一段时间后,首先要进行效果的检查。检查效果首先要与目标值对照,看目标是否实现。其次,全方位、多角度、广角地全方位检查,不仅包括目标的完成,还包括其他收获等。
步骤七,制定巩固措施。检查效果后要制定对策措施,将成功的经验标准化、制度化、文件化。
步骤八,遗留问题和下步打算。
现场改进的八个步骤环环相扣,当问题发生时,要先去现场,先检查失误,当场采取暂行处置措施,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将之排除,使之标准化防止再发生。
现场管理的“金科玉律”
现场管理的“金科玉律”,富有人性化,是质量改进的翻版,用来处理现场管理更切实际。
现场管理的“金科玉律”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当问题或异常发生时,要先去现场;
第二,检查现物(有关的物件);
第三,当场采取暂行处置措施; 第四,发掘真正原因并将之排除;
第五,标准化以防止再发生。
第四篇:质量改进举措
医疗质量管理的十大措施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医院要提升医疗管理水平,有以下十大措施可采取。
一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检查医院质量方针、目标实现情况,随时协调医院各部门、科室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二 持续改进
不断检查完善医院质量评价标准以及配套的实施方案或措施,适时修改医院质量控制管理方案。
三 严格依法执业
无资质人员不得单独上岗,不能签发报告单,不能书写相关医疗文书。刚毕业、新人院员工,在尚未取得执业资格的时候,科室应指定高年资医师(护师、技师)带教,并对其医疗行为负责。严格进行手术分级管理,肿瘤诊治、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
四 加强基础质量教育、培训,为终末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医教部组织对全员进行“三基”教育,每年不少于2次,各临床、医技科室每季度对本科全员进行专科基本知识教育、培训和考核。对新参加工作的员工要有明细详尽的教育、培训计划。
五 加强质量控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
由质控部、医教部组织进行质量控制教育,学习各项卫生法律、法规、诊疗规范、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特别是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项岗前教育,树立起良好的法律、质量意识。
六 以预防为主,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根据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特点以及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和薄弱环节,采取预防性管理,对病人从人院到出院的整个医疗过程,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七 明确责任,细化、分解指标,层层落实
将控制指标明确下达到各相关科室。将医院重点监控的各项质量指标细化,分解到各个相关科室,科室可以落实到人,按月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未达标的及时通报;季度对各项指标进行考核。
八 质控部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导
(一)运行病历:每月各科室质控小组对本科运行病历进行检查,数量不少于当月出院病历总数的30%,将检查结果认真记录,对不规范的地方提出改进方法,保证不合格病历不出科。每月由质控科对运行病历进行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规范书写进行及时反馈。终末病历由病案管理医师进行统一集中检查、评分、记录,确保不合格病历不上架,并将各科室评分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二)病历质量:每份病历上架前由病案管理医师进行初检,每季度病案管理委员会组织临床专家对各科终末病历进行抽查,按照《住院病历质量评价表》进行评分,将“病案甲级率”纳人科室“绩效考核成绩”,对优秀病历和丙级病历分别进行单项奖励和处罚。质控科每季度撰写病历质量报告,并通报全院。对病历检查中多次不合格的或有重大缺陷的科室或个人,应及时反馈,限时纠正,并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实行重点检查,必要时责成其接受医教科安排的专项培训。
(三)门诊质量:门诊部每月对门诊质量进行评价,内容包括门诊病历质量,检验、影像报告单质量(包括时限性、准确率),门诊处方质量,病人满意率。
(四)申请单质量:每月由质控科组织医技部门对全院各类申请单进行检查,统计各科室申请单合格率及存在的主要不合格问题上报质控部,按月反馈科室。
(五)处方质量:每月由质控科组织有关部门对全院处方进行检查,对处方的规范书写、合理用药等进行点评,按科统计处方合格率,上报质控科,按月进行反馈。
(六)护理质量:护理部通过每月抽查、每季度集中检査相结合的方式对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书、基础操作、护理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将考核成绩与绩效考核挂钩。
(七)综合检査:每季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对临床、医技科室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将考核成绩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九 质量控制责任追究
把各种质量指标完成情况作为科室工作核心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述职、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挂钩。对重点质量完成情况进行监控,对于不合格、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具体到科室及个人。已分解到科室、部门的各项医疗质量指标按季度进行统计,根据完成情况得出相应成绩,纳人科室、部门的绩效考核成绩,与科室、个人的经济收人挂钩。
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工作质量缺陷、隐患,应由存在安全隐患的科室、部门,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法,消除安全隐患,控制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十 推行临床路径管理
以“新农合”单病种控制为基本病种,逐步、分批推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患者基本就医费用。
第五篇:质量改进计划
篇一:2012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xxxxxxxx有限公司
2012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通过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有利于明确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有利于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特制订2012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一、工作任务
1、依据和机会
通过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确定改进的方向和追求;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改进机会;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机会;通过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实施,避免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2、改进方向和过程
依据“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的要求,应实施如下改进方向和过程: 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二、分析和评价现况,提出改进方向。
结合公司本的内审和管理评审情况,提出以下几方面实施改进。
1、加强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2、加强生产过程抽查力度;
3、优化产品工艺方案,加强工艺文件执行的情况;
4、加强产品实现过程的标识状态管理;
5、加强质量体系培训;对过程检验人员,叉车工作人员,起重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持证上岗;
三、改进措施和目标
1、在各个部门均实施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管理,监督检查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2、加强生产现场抽查力度,关注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个工序加工;
3、一直以来工艺文件的执行情况流于表面形式,加强工艺过程控制;
4、对产品实现过程中确保设备状态完好,标识状态完整准确;
四、责任部门
质保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过程的归口管理,编制2012过程监视和测量策划,完善过程监视和测量记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生产部:过程检验人员负责产品一次报检前的过程检验,做好产品实现过程的各种标识,便于生产人员操作方便;
技术部、工艺部:对焊接、冲压、喷涂等工艺文件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工艺文件,对特殊过程制定确认准则;
供应部:负责对元器件库做好标识管理;
人力资源部:对车间过程检验人员,叉车工作人员,起重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并持证上岗。
由公司管理者代表和质保部负责人共同组织相关部门责任人对以上改进计划进行不定期的跟进检查。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2012.1.9 篇二:2011年产品质量改进计划
2011年产品质量改进计划
1.产品生产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
1.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生产部没有建立系统的工作流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包含与生产相关的二级程序文件,三级的作业指导书,但与生产部实际清况不完全相符。
1.1.2.生产部没有留下有效的质量跟踪及产品追溯所需的记录。
分析:上述两个薄弱环节导致质量管理部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一直没有真正实现。
1.2.生产过程监督与质量保证改进建议
要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监控,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生产管理体系。初步设想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2.1.人员技能
为了能够为生产人员建立岗级,必须建立人员技能矩阵。岗级代表人员的技能水平,与工作负荷无关,工作负荷由考核机制测量。具体实现流程如下:
1.2.1.1.首先建立《岗位工作人员任职标准》,设定生产需要的岗位及该岗位的
任职标准;
1.2.1.2.生产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申请相应的岗位及岗级;
1.2.1.3.由生产部分管领导、生产部负责人、质量管理部分管领导、质量管理
部负责人组成考核小组,对生产人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为生产人员定级。
1.2.1.4.定岗级后,生产人员通过参加培训和自学的方式可以申请调岗,由考
核小组重新考核,考核后调整新的岗位或岗级。
1.2.1.5.每个岗位分成几个级别,分别对应不同的岗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申请考核兼任多个岗位,最终个人的岗级由此人通过考核的多个岗位的岗级计算得出。
1.2.2.文件控制
文件的控制对生产至关重要,误用不正确版本的作业指导书将导致严重后果。虽然iso9000系统有文件控制程序文件,但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文件控制环节要进行以下工作: 1.2.2.1.生产部要建立专人进行文档管理,为保证文档管理员的利益,文档
管理岗位增加适当的固定工时,加入每月的工时总和。
1.2.2.2.生产相关的文件控制主要包括两部分:
外来文件:这里的外来文件指硬件产品研发部下发的各类作业指导书。本部门文件:生产部制定的各种生产制度、操作手册、工艺等三级文件。
1.2.2.3.外来文件的控制由硬件产品研发部负责,硬件产品研发部需要建立
文件发放、回收记录,直接向生产部发放新版本、修订已发放版本(换页)、回收旧版本。质量管理部每月检查硬件产品研发部的发放、回收记录,并与生产部的实际文件、记录进行核对。
1.2.2.4.生产部建立外来文件登记记录,详细记录接收、修订、回收文件情
况,质量管理部进行检查时,生产部的外来文件记录必须与硬件产品研发部的记录一致。生产部对下发文件有份数要求时,应提前向硬件产品研发部提交文件要求清单,无要求清单时硬件产品研发部按默认份数下发。
1.2.2.5.生产部的文档管理员建立本部分的发放、回收记录,记录外来文件
及本部门文件的发放回收情况。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版本发放、发放版本的修订(换页)、旧版本的回收。1.2.2.6.质量管理部每月检查生产部外来、部门文件的管理情况,检查方式
采用记录与实物比对的方法,发现不符合问题扣除生产部文档管理员的工时。
1.2.3.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的控制是生产的薄弱环节,为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需采取以下措施:
1.2.3.1.制定产品工序
为每个型号的产品分拆工序,工序的分拆原则是一个工序由一个人完成。一个人可以完成多个工序,但尽量使相邻的工序由不同的人员完成。
1.2.3.2.为工序分配工时
为了保证公平并得出有效的工序工时,工序的工时将采用现场采集的方式。由生产部负责人推荐每个工序最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考核小组现场监督。考核小组认可后,将这个时间定为该工序的标准工时。
1.2.3.3.工序检查
每道工序完成情况由下一工序的人员进行检查,检查不合格的产品退回上一工序重新加工。
1.2.3.4.工时统计
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后,由生产部负责人进行工时统计。工时总和即批次产品数量与每台产品工时相乘,生产部负责人再按照派工单将工时分解到每个人,所有加工不合格的产品均不在工时统计之列。如果工序检查不严格,会导致返工的工序增加,增加的工时又不进行计算,造成单位时间内工时减少,从而牵连到工序中的每一个人,这种机制可以有效的保证每道工序严格检查上一道工序,减少返工环节。
1.2.3.5.生产进度
为了准确反映每月的总工时不均衡是生产计划安排问题还是生产进度的问题。生产部的负责人必须制定生产进度。
生产进度用干特图描述,任务名称即各个工序名称,图中要标明任务进度、资源(执行人)、任务间的关系,由于缺件造成的进度延误也要标注。生产进度要每周更新,分别提交给生产部分管领导及质量管理部,作为本月考核的依据。
1.2.3.6.质量管理部监督
质量管理部对生产部生产过程的监督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过程监督:质量管理部在每批产品生产结束后,检查生产过程记录。发现缺失或不正确的记录扣除相应工序操作人员的工时。
入库产品检验:产成品入库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品,扣除部分不合格品的工时,再由生产部负责人将扣除的工时分解到相应不合格工序(元器件或外协导致的不合格问题除外)。
1.2.4.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检验质量记录,来源
于检验记录。另一方面是产品的质量记录,来源于各道生产工序、入库检验、产品维修、客户反馈。要实现对产品质量的跟踪与分析,必须建立完整的质量记录。
1.2.4.1.检验质量记录:
① 保留完整的机械件、电器件、标准件及其他零件的检验记录,作为检验质量
记录的输入。
② 质量管理部根据计划与资产管理部的清单按入库批次检查检验记录,如检验
记录缺失则扣除检验人员的工时。
③ 每批次原材料检验完成后,由检验人员将检验记录发现的问题登记到质量记
录中。
④ 质量管理部每月检查质量记录,如质量记录与检验记录的内容不符,则扣除
检验人员的工时。1.2.4.2.产品质量记录
① 产品编号
从生产的开始阶段为每台产品编号,后续所有的质量记录都围绕产品编号进行。
② 工序质量问题登记
各工序进行时,执行人员记录检查前道工序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本工序发现的质量问题。每批次的产品完成后,各工序执行人员将工作时发现的质量问题按产品编号登记到产品质量记录中。
③ 入库检验质量问题登记
质量管理部入库检验时,将入库检验发现的质量问题记录到检验报告中。整批产品检验完成后,将质量问题按产品编号记录到产品质量记录中。④ 产品维修质量问题登记 产品销售后出现故障退换或返修时,由质量管理部按产品编号将质量问题直接登记到产品质量记录中。
⑤ 客户反馈问题登记
客户投诉的质量问题,由销售部门登记后提交质量管理部,由质量管理部按产品编号登记到产品质量记录中。1.2.4.3.记录保存
质量记录全部使用电子版本,由质量管理部统一维护,保存于公司配置服务器。
其他记录由生产部文档管理员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保存,所有生产人员在批次工作完成后将记录提交给文档管理员。
1.2.5.检验项目和检验手段
针对产品销售后的质量问题反馈,增加必要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手段。如在产品老化后增加振动试验;针对阅卷机驱动连不上的问题,驱动程序开发后,进行不同版本和环境的驱动挂接检验等。针对光电头老化,增加发光管的某些试验项目等。检验项目的实践由硬件产品研发部、质量管理部、生产部共同完成,硬件产品研发部将检验项目加入检验规程,下发至生产部及质量管理部,作为下一步的检验标准。
1.2.6.质量分析
每月由质量管理部将质量记录内容分析整理,形成质量报告,并将质量报告提交相关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每季度或遇批次质量问题由质量管理部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分析原因并沟通解决质量问题。1.2.7.考核机制
生产部的考核以工时为基础,绩效工资将以每人每月总工时按比例发放。工时与绩效的关系及各种需要扣除工时的罚则在生产部考核管理办法中规定,工时的采集及其他相关规定在生产部的三级文件中规定。
1.2.7.1.工时来源:
生产部的工时有以下几个来源:
篇三:2014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深圳市前沿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2014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公司所属各部门:
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特制订本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一、总要求(见下表)
通过考核证实
a)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b)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二、改进方向
1、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2、加强生产设备管理;
3、优化产品工艺方案,加强工艺文件执行力度;
4、产品标识状态管理;
5、加强质量体系培训和技能培训;
三、改进措施
1、各部门均应实施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管理,监督检查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2、进一步加强生产现场抽查力度,关注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个工序加工情况;
3、加强工艺过程工艺文件执行力度,严肃工艺纪律,完善工艺文件;
4、确保产品实现过程中设备状态完好,标识状态完整、准确;
四、责任部门
1、各部门负责监视和测量过程的归口管理,编制过程监视和测量统计表,完善过程监视和测量记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质量部负责做好产品实现过程的各种状态标识;
3、技术部进一步完善工艺文件,对特殊过程制定相关确认准则;
4、综合部负责对原材料库管理以及员工培训、考核并持证上岗;
5、生产部确保设备状态完好;
五、检查 考核
年内由公司管理者代表和质量部组织相关部门责任人对以上改进计划进行跟踪检查、考核。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篇四:产品质量改进计划的内容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的内容[1]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包含了以下内容:
(1)生产流程:要求标明从来源到最终成品的每一个工序及工序
(2)生产设备:要求标明各工序所使用的生产设备。
(3)作业指引:要求标明各工序的作业指导文件。
(4)控制项目:要求标明各工序应该控制的项目。
(5)接收标准:要求标明各工序作业、测试的接收标淮。
(6)责任者:要求标明检测责任者。
(7)其他:包括抽样方法及频度,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等。
[编辑]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表[2]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表
说明:
1.由质量管理部提出具体的质量状况。
2.质量管理部和相关部门拟订质量改进方案。
3.各部门拟订各部门的质量改进计。
质量改进计划表 月份 改进项目名
称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改进措施 负责部门、人配合部门、人员 员 完成日期 项目改进目标 项目级别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编辑] 编制产品质量改进计划的步骤[3](1)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确定每个季度和全年的质量改进措施项目和项目负责部门;(2)各负责部门定出每一项目的改进措施计划,经质量管理部门综合平衡,汇编成企业的季度、计划草案,交由计划部门纳入企业的综合计划,按程序审批后执行;
(3)质量管理部门根据季度计划和临时出现且急待解决的质量问题,编制月度计划草案,经审批后,同生产作业计划一起下达执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检查执行情况。
[编辑] 实施产品质量改进计划的步骤[1] 1.确定产品质量改进的项目并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产品质量改进及活动的准备。对质量改进项目及活动的范围、计划、资源配置和重要性都应加以明确规定和论证。规定应包括有关的背景和历史情况,相关的质量损失以及目前的状况。如可能,应尽量具体。应将项目及活动分配到小组、组长和员工。应制定日程表并配置充足的资源。也应对产品质量改进活动的进展情况的定期评审做出规定。
项目的计划也应在这一阶段准备好。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确定每个季度和全年的质量改进措施项目和项目负责部门。各负责部门订出每一项目的改进措施计划后,经质量管理部门综合平衡,汇编成企业的季度、计划草案。同时,质量管理部门要根据季度计划和临时出现且亟待解决的质量问题,编制月度计划草案。
2.调查可能的因果关系
通过数据的搜集、分析和确认,进而提高对改进过程的性质的认识。应认真按照制定的计划采集数据;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待改进过程的性质,并确定可能的因果关系。
3.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
在确定因果关系后,应针对相应的原因制定不同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方案,组织参与该措施实施的成员研究各方案的优缺点。
4.确认改进措施的实行
在采取了预防和纠正措施后,必须搜集有关的数据加以分析,以确认预防和纠正措施取得的结果。要注意的是,搜集数据的环境应与以前调查和确定因果关系时搜集数据的环境相同。如果在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之后,那些不希望的结果仍继续发生,且发生的频次与以前几乎相同,以致影响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发展计划,那就需要重新确立质量改进项目及活动。
5.保持改进成果
质量改进结果经确认及认可后.需保持下夹。对改讲后的过程则需要在新的水平上加以控制。
6.继续完善及改进
如果所期望的改进已经实现,则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再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进一步改进质量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要善于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可以确定特殊项目或合同的特殊质量要求,并将其列入计划表中。产品质量改进计划还可以制定实现质量要求的具体措施和作为监督和评定质量的依据。在整个企业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项措施中,企业主管所进行的质量改进必须是持续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