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

时间:2019-05-14 22:0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

胡 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2.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相关提示】

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4.“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是一个危害很大的人,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对人们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第二部分(5-10段),记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第三部分(11段),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课文分析】

本文是胡适的名篇。本文写于1924年。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读者注意。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系列表现。文章最后采用夸张和反语,写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作者这样写,是想借此唤醒国人,这种毛病。【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代表着许多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是某些中国人的通病。这样写,目的是指出像“差不多”先生遇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认真,不求准确的处世态度,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陋习,强调影响广大,不可掉以轻心。

2.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和表达方法?

①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通过逐一说明,塑造了“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平常人,肢体上没有残疾,但是他的所有的器官都是不派用场的摆设,他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个可笑可悲的人。

②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文章最后采用反语,写出“差不多”先生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设计这样的结局,目的是指出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相当多的中国人的通病,是可怕的社会现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具有深远的反面效果。

③„„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用心理描写表现“差不多”先生至死不觉醒,重病在身,仍求“差不多”,愚顽至极。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用“差不多”先生一生敷衍塞责、凡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4.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以看出传记的写法有什么特殊之处? ①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②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③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④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5.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

运用夸张的有:首段,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最后说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6.什么是反语?举例说明反语的作用。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正话反说。运用反语,可以引人深思,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讽刺,并增加文章的色彩。

把“差不多”先生毫无意义的话称作“格言”;把一事无成的“差不多”先生誉为“一位有德行的人”;把普通的“差不多”先生奉为“圆通大师”等。这种实质与美称的极度反差,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苍白、猥琐、无能的性格,写出他的下场的可笑和可悲。

7.举例说明省略号的主要用法。

省略号主要用法是:①表示引文或列举事例的省略。②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③表示对话中一方的静默不语的停顿。

„„)

8.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杜绝这种陋习?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劳山道士》,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第二篇:差不多先生传[范文]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 杨振华

教学设想: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所著的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内容的安排依照传记体例:先纲后目的层次来叙写人物,并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为佐证,构成一篇趣味盎然、含义深远的寓言。而在笔法上,则巧妙的运用夸饰、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让人在荒谬好笑的文字背后,领略作者严肃的用心。本节课作为研讨课,我运用文本教学价值选择的理论,选取本文“幽默讽谕”的特点来教学。所以,教案过程的设计也采用幽默讽谕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环境中感受作品的严肃性。教学目标: 1.充分展示本文幽默嘲讽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环境中感受作品的严肃性。2.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差不多先生的几个“差不多”的故事,由此剖析中国人劣根性这一重大主题。

3.结合现实社会,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差不多先生们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思想劣根性的深刻认识。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同学们,有见过此人的吗?(生:见过,课本里就有“差不多先生”)

2.走进课本,寻访差不多先生,看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名扬四海?(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

二.齐读全文,讲述差不多先生的传闻故事

1、由学生讲述差不多先生的传闻故事。板书: 【故事:】红糖和白糖差不多

陕西同山西差不多

十和千差不多 今天和明天差不多 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 生和死也差不多

【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2、差不多先生对世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影响:】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死后,大家都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愈传愈远,愈久愈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3、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什么?(或世人觉得差不多先生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什么? 【格言:】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魅力:】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三、讨论交流。

1、差不多先生成为了你心中崇拜的偶像了吗?(没有)那为什么呢?

明确:差不多先生一生做的事都是失败的事,差不多先生说的话完全是强词夺理,却被称为“格言”;一生没有功德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是高僧却称他为“圆通大师”,是我们所唾弃的人物。

2、最终,差不多先生死在了他的“差不多”格言中,不能不说是个悲剧,你觉得更让人悲痛的是什么?

明确:我们不仅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更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为旧社会中,像差不多先生一样懒惰迂腐,不求进取,精神麻木的国民感到可悲。

3、你觉得这些加点的词语用在差不多先生上,恰当吗?

明确:恰当。作者巧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辛辣的讽刺了懒惰迂腐,不求进取的国民形象,极富幽默感,更耐人寻味,让人深思。

板书:

反语:做事马虎,敷衍塞责,自欺欺人,祸害社会。效果:幽默,更具讽刺效果

目的: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老师这次收获也不少,也找寻的到了几位差不多先生的子孙? 1. 山寨仿制与苹果iphone(落伍的科技)2.地沟油与色拉油也“差不多”(缺德的企业)3.医生为病人接错假肢(败坏的医德)(2)、同学们,你们说我们看到如此多差不多先生的“丰功伟绩”,我们该给予他们怎样的“奖励”啊?

1.寻人启事与通缉令也“差不多”,那请同学们把寻人启事改为通缉令吧!2.别墅与监狱也“差不多”,让差不多先生们都住进监狱去吧!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祸害社会,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播放“差不多先生”的格言

啊!差不多先生还未离世,同学们,可要小心啊!附板书:差不多先生传

反语:做事马虎,敷衍塞责,自欺欺人,祸害社会。效果:幽默,更具讽刺效果

目的: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

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的:

①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③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修辞技巧及特色。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教学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①准备四个装有无色透明的水的瓶子,分别是开水,盐水,柠檬水,及糖水

②找四位同学上台,先询问他们心中猜测的是什么,喝后说出里面分别是什么水,再说出他们与原来心中所想的答案一不一样,有没有差别。③结论:看起来也许并没有很大差别,但不同就是不同。

胡适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集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于一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今天我们从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可以了解他的一些思想,获得一些启示。

2、揭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③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修辞技巧及特色。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差不多chà 瞪dèng

2、积累下列雅词:

①精明②焦急③算帐④称赞⑤榜样⑥人人皆晓⑦处处闻名⑧从从容容⑨断断续续⑩愈传愈远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胡适,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生于清德宗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卒于民国五十一年,年七十二。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毕生提倡白话文学,阐扬科学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对我国近代学术思想影响很大。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书。

背景资料: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3、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说说的文章主旨──本文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②快速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第二部分(4—10)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12)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三、讨论: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齐读第一部分后,讨论回答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是说全国各地都有「差不多」先生,反讽中国人缺乏求真的精神。

(2)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其中“中国”与“全国”相连有什么意义? 因为“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身上所存在的劣根性:做事马虎、不肯认真,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通病。他因坚守“凡事只求差不多”的原则而死,死后人们还称赞他有德行,给他取法号为“圆通大师”。可见,他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人的代表”。(3)他的个性特点怎样? 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

2、默读第二部分,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苟且马虎)的事?(1)事物 耳朵听得不分明,没有用心去想。(2)空间 记性不精明。

(3)数字 做事苟且敷衍,思想不精细。

(4)时间 没有时间观念,草率随便。并讽刺国人凡事不守时通病。(5)生命 死到临头,仍是不改其马虎、不认真的度。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特点。

3、小结: 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无疑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身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愚顽至极,可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简直令人不可思议。那么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呢?

4、读下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内涵和手法

(1)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用夸张的语言和漫画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差不多先生的长相和特征,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体现了语言的讽刺性。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不坚持己见、无可无不可的渡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而与佛家所谓「圆通」境界实在大异其趣。

(3)„„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指差不多先生死到临头,仍是不改其马虎、不认真的度。

5、从文章的语言和选材中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笔法是___________,语言是反语(正话反说),人物是_____________,讽刺是___________。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用反语的修辞方法。如把差不多先生说的话称为“格言”;一生没有功德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是高僧却称他为“圆通大师”,增加文章的幽默感。

2、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对国人的讽刺目的,引人深思,增强了讽刺色彩。

3、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语言平易。通篇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藻,一个难懂的句子。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还说:“文艺工作者的本事就是用浅显的话,说出很深的道理来。”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文章把剖析中国人劣根性的重大主题用如此浅显的文字说得清楚明了,真可谓不用技法就是最高的技法。

全篇不仅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经历,人人都明白。这就更有助于人们理解我们中国人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让读者的心灵于朴朴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

五、自测:

1、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可以看出传记有什么写法(归纳)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略

第四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13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因为“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知道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现在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

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最近在整理一些报表,涉及两年的一些培训信息,很多都是培训平台需要维护的信息,在填表的时候,很头疼。为什么呢?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来……尽管在季度通报、通报、培训计划文件里都做过要求,但是很惭愧!我在检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等于没做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成就一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中每一层都有一个“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员工,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时,每一个人都差1%,这样一来,等任务传达到真正实施执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令人震惊的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抱怨,行动上已十分重视细节,为什么却看不到效果时,就要知道,其实我们在细节上,还远远没有做到位。主任平时经常也和我们说:“紧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紧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紧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后做。”可是由于缺乏工作计划性,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导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较仓促,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工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职业形象,使自己日趋完美,坚决不做新时期的“差不多先生”,坚决抛弃“差不多”的恶习,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7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

今天上完课,我走进书房随手抽出一本书阅读起来。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我心中暗想:这作者是不是再开玩笑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叫“差不多”呢?

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越读越觉得好笑。原来他做事从来不要求准确,精确。比如说,他小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白糖,他却买红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比如在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他才断气。在他死后人们觉得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圆通大师”。作者说从此中国成了个懒人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情很复杂,仿佛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做好每件事,从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对同学们呼吁,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以差不多为借口,不认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9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0

这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搞笑,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他只是笑嘻嘻的赔留意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1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不管胡适先生是用辛辣的笔迹描述人物性格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

在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设备上的安全防护存在小的问题,而自认为只是小问题,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是设备上的一个紧固螺栓没有拧紧,感觉只是一个螺栓没拧紧,还有五个螺栓没有松动,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时间长了,思想麻痹了,意识放松了,终究会由小问题转变为大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在特殊工种操作证的审核工作上,起重机械指挥操作证Q3与行车工操作证Q4同样是Q,仅仅是3与4的数字不同,但是起重机械指挥工与行车工的工作性质存在本质上差别,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身边的人负责,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态度,产品质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责任。那么,我们要说,每个人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则,有感受,有追求,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2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名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3

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计较,做事不是很严谨。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认为山西和陕西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后就连给动物看病的汪医生他也认为和给人看病的王医生差不多,最终造成自己一命呜呼,临终时仍然没有悔悟,还说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后,居然有很多人视差不多先生为导师。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一些事情做到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能不能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多和自己较一较真,和别人较一较真,把好事做得更好,把细致的事做得更细。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完美,我们企业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自己才会越来越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只有摒弃差不多先生的懒汉思想,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我们的工作才会不断的精益求精,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通用)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因为“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下载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差不多先生传》讲课稿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生:“差不多先生传”)大家都预习过了吧? 师:好,既然是为“差不多先生”做传记,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文章,从这几个方面找出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偶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感觉很是好笑。心想怎么会有如此毫无准则、随随便便的人呢?简直是不学无术、愚昧荒唐!看他最后......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本站推荐)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1.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差不多先生传》学案

    《差不多先生传》学案 《差不多先生传》 胡 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 建湖县上冈实验初中 谷平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生:人物传记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人物传记的特点。 出示屏幕,学生集体......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