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差不多先生传

时间:2019-05-14 22:0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二课差不多先生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二课差不多先生传》。

第一篇:第十二课差不多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2.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1形似字注音组词

澄 12《差不多先生传》 2解释下列词语

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精明:机灵聪明 精细:精密、细致

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德行:道德和品行

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3作者介绍

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文章

(一)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

(二)文章内容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 明确: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1)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2)外貌特征

眼睛:看得不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

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 思想:不很细密

(3)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4)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叙述“差不多先生”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

(三)文章中心的学习

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

(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明确:

(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200字左右)

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三、修辞方法的学习

找学生结合资料,讲解对设问、反问、反语的理解,其它学生可置疑并补充。明确;

1、设问、反问、反语的含义及特点

设问:在阐明观点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的一修辞方式。它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只问不答,激发人们思考,叫人们从问话中得出答案,也是明知故问。

反语: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2、设问和反问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 同: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异: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是只问不答,但人们从问话中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为了加重语气。

3、从文中各找出设问、反问和反语的例子,并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

(1)设问:开篇设问,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注意。(2)反问:差不多先生的语言大都运用了反问,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3)反语:差不多先生临走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

四、总结

1、学生总结(可从词汇积累、感情体悟、技巧心得等多角度归纳总结)

2、教师总结

上完了这一课后,希望同学们明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积弱不振,尤其是科学远落后西方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国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每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混吃混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长此以往,国家怎能走上富强康庄大道?胡适先生为了除去国人的“差不多”的通病,虚构了“差不多先生”,希望藉此纠正大家敷衍塞责的习惯,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世纪。各位同学,希望大家学完本文,能够检讨缺失,奋发向上,迎接光明的未来。

五、作业:仿写作文《假行家先生传》 附: 作者资料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第二篇:差不多先生传[范文]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 杨振华

教学设想: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所著的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内容的安排依照传记体例:先纲后目的层次来叙写人物,并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为佐证,构成一篇趣味盎然、含义深远的寓言。而在笔法上,则巧妙的运用夸饰、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让人在荒谬好笑的文字背后,领略作者严肃的用心。本节课作为研讨课,我运用文本教学价值选择的理论,选取本文“幽默讽谕”的特点来教学。所以,教案过程的设计也采用幽默讽谕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环境中感受作品的严肃性。教学目标: 1.充分展示本文幽默嘲讽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环境中感受作品的严肃性。2.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差不多先生的几个“差不多”的故事,由此剖析中国人劣根性这一重大主题。

3.结合现实社会,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差不多先生们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思想劣根性的深刻认识。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同学们,有见过此人的吗?(生:见过,课本里就有“差不多先生”)

2.走进课本,寻访差不多先生,看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名扬四海?(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

二.齐读全文,讲述差不多先生的传闻故事

1、由学生讲述差不多先生的传闻故事。板书: 【故事:】红糖和白糖差不多

陕西同山西差不多

十和千差不多 今天和明天差不多 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 生和死也差不多

【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2、差不多先生对世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影响:】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死后,大家都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愈传愈远,愈久愈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3、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什么?(或世人觉得差不多先生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什么? 【格言:】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魅力:】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三、讨论交流。

1、差不多先生成为了你心中崇拜的偶像了吗?(没有)那为什么呢?

明确:差不多先生一生做的事都是失败的事,差不多先生说的话完全是强词夺理,却被称为“格言”;一生没有功德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是高僧却称他为“圆通大师”,是我们所唾弃的人物。

2、最终,差不多先生死在了他的“差不多”格言中,不能不说是个悲剧,你觉得更让人悲痛的是什么?

明确:我们不仅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更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为旧社会中,像差不多先生一样懒惰迂腐,不求进取,精神麻木的国民感到可悲。

3、你觉得这些加点的词语用在差不多先生上,恰当吗?

明确:恰当。作者巧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辛辣的讽刺了懒惰迂腐,不求进取的国民形象,极富幽默感,更耐人寻味,让人深思。

板书:

反语:做事马虎,敷衍塞责,自欺欺人,祸害社会。效果:幽默,更具讽刺效果

目的: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老师这次收获也不少,也找寻的到了几位差不多先生的子孙? 1. 山寨仿制与苹果iphone(落伍的科技)2.地沟油与色拉油也“差不多”(缺德的企业)3.医生为病人接错假肢(败坏的医德)(2)、同学们,你们说我们看到如此多差不多先生的“丰功伟绩”,我们该给予他们怎样的“奖励”啊?

1.寻人启事与通缉令也“差不多”,那请同学们把寻人启事改为通缉令吧!2.别墅与监狱也“差不多”,让差不多先生们都住进监狱去吧!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祸害社会,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播放“差不多先生”的格言

啊!差不多先生还未离世,同学们,可要小心啊!附板书:差不多先生传

反语:做事马虎,敷衍塞责,自欺欺人,祸害社会。效果:幽默,更具讽刺效果

目的: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第三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13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因为“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知道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现在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

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最近在整理一些报表,涉及两年的一些培训信息,很多都是培训平台需要维护的信息,在填表的时候,很头疼。为什么呢?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来……尽管在季度通报、通报、培训计划文件里都做过要求,但是很惭愧!我在检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等于没做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成就一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中每一层都有一个“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员工,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时,每一个人都差1%,这样一来,等任务传达到真正实施执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令人震惊的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抱怨,行动上已十分重视细节,为什么却看不到效果时,就要知道,其实我们在细节上,还远远没有做到位。主任平时经常也和我们说:“紧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紧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紧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后做。”可是由于缺乏工作计划性,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导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较仓促,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工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职业形象,使自己日趋完美,坚决不做新时期的“差不多先生”,坚决抛弃“差不多”的恶习,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7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

今天上完课,我走进书房随手抽出一本书阅读起来。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我心中暗想:这作者是不是再开玩笑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叫“差不多”呢?

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越读越觉得好笑。原来他做事从来不要求准确,精确。比如说,他小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白糖,他却买红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比如在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他才断气。在他死后人们觉得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圆通大师”。作者说从此中国成了个懒人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情很复杂,仿佛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做好每件事,从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对同学们呼吁,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以差不多为借口,不认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9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0

这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搞笑,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他只是笑嘻嘻的赔留意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1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不管胡适先生是用辛辣的笔迹描述人物性格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

在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设备上的安全防护存在小的问题,而自认为只是小问题,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是设备上的一个紧固螺栓没有拧紧,感觉只是一个螺栓没拧紧,还有五个螺栓没有松动,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时间长了,思想麻痹了,意识放松了,终究会由小问题转变为大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在特殊工种操作证的审核工作上,起重机械指挥操作证Q3与行车工操作证Q4同样是Q,仅仅是3与4的数字不同,但是起重机械指挥工与行车工的工作性质存在本质上差别,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身边的人负责,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态度,产品质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责任。那么,我们要说,每个人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则,有感受,有追求,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2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名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3

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计较,做事不是很严谨。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认为山西和陕西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后就连给动物看病的汪医生他也认为和给人看病的王医生差不多,最终造成自己一命呜呼,临终时仍然没有悔悟,还说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后,居然有很多人视差不多先生为导师。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一些事情做到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能不能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多和自己较一较真,和别人较一较真,把好事做得更好,把细致的事做得更细。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完美,我们企业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自己才会越来越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只有摒弃差不多先生的懒汉思想,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我们的工作才会不断的精益求精,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

第四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通用)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因为“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第五篇:《差不多先生传》讲课稿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生:“差不多先生传”)大家都预习过了吧? 师:好,既然是为“差不多先生”做传记,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文章,从这几个方面找出差不多先生的基本信息。明确: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

外貌:眼睛看的不很清楚,耳朵听的不很分明,鼻子和嘴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太讲究 思想:记性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

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师:我们现在把差不多先生的基本信息都找出来,那差不多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对差不多先生印象。

明确: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总之是个马马虎虎的人 师:既然“差不多”是个马马虎虎的人,又为什么称他为“先生”?“先生”是一种尊称呀!生:应该是一种讽刺的手法吧

师:准确的说,是“反讽”的手法(ppt)

反讽,也就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可以用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方式 师:课文是在为“差不多先生”立“传”,既然是“传”,就得有人物事迹,课文记叙了差不多先生几件事? 生:五件事

师:我来请五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这五件事

师:既然是“反讽”,你读的时候就要有点反讽的味道,夸张一点,大家甚至还可以用自己的家乡话来读,增加诙谐的意味,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读完,掌声)

师:第一件事,哪位同学来概括下?

生:他小的时候买糖,买错了,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说“红糖白糖差不多” 师:你这不是“概括”,是“复述”,概括只要交代好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了什么事就行了,不要细节

生:小时候,差不多先生买错了糖(师:更简洁点,3个字,试试?)生:“买错糖!”

师:“买错糖”是什么不分?时间、还是色彩?(颜色不分)

师:我们接着请另外一位同学用普通话带着反讽意味来读一下第二件事(生读,按照前文格式概括文意)

明确:1.买错糖——颜色不分

2.答错题——东西不管

3.写错字——多少不清

4.不守时——早晚不分

5.寻错医——生死不明 师:大家看这五件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密码?

生:从小时候写起,最后到老了死去(师:更简洁的说是从小„„生:到大)

生:因为小时候“颜色不分”,才导致最后“生死不明”(师:这是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轻„„生:到重)

师:为什么不全部写“颜色不分”,而是还有“东西不管”“多少不清”“早晚不分”“生死不明”?

生:多角度为差不多先生立传,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让人物更加立体

师:看来这五件事的排列有三组密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一元到多元有人拟了一幅对联(ppt)

上联:不分红白、不分东西、不分十千、不分时间、不分生死,谁说你是圆通;下联: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原来是个懒人横批:差得多

——但是,差不多先生身上的这些劣根性(板书:劣根)是他个人的,还是整个民族的?(板书:个人、民族)生:民族的

师:我们一起来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请大家在文中找找,并批注(生找,约1分钟后,出示ppt 文本1、2段)

生: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还有“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可以看出,胡适不仅是在批判差不多,更是在指出这是整个民族的劣根(ppt出示3、4段)

生:这段中“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在说,“差不多先生”随处可见(ppt出示第11段)生:这一段有“牛医王大夫”,说明“差不多先生”已经影响到别人

师:“牛医王大夫”的错误在于„„(生:不该“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师: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是„„(生:最谨慎、小心的职业)也是最不能„„(生:差不多的职业)否则就是„„(生:草菅人命!)

师:这一段还出现了一个人物„„(生:家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出现?

生:“家人”和“差不多先生”具有亲情关系,应该最懂得人命关天,但“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的劣根性已经“深入人心”,超越了亲情、超越了生死!师:太棒了!差不多先生终于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了这个世界以警示,但是,大家接受教训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段(生读)大家看看,这两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的劣根性?

生:“大家都很称赞”他,“大家都说他”“有德行”,还“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最后“都学他的榜样”

师:我们来看看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和短语(ppt展示),这些无一不在正话反说或夸大叙述,也就是„„(生:“反讽”)的手法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胡适先生在反讽差不多先生身上的“差不多”的劣根,其实是在讽刺国人身上“差不多”的劣根以及对于“差不多劣根性”的浑然不觉 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同样指出的一样(ppt展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师:今天为我们揭示国人劣根性的作家是——胡适,我们来看简介(ppt)——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先生同期还写了一些揭示劣根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苟且》同样著名(ppt)—— 我这“白话”的第三篇,说的是苟且这苟且二字,便是随随便便的意思,说得深一层,便是上海人说的撒烂污,呀呀糊唉!我想起这苟且二字,在我们中国真可以算得一场大瘟疫了这一场瘟疫,不打紧,简直把我们祖国数千年来的文明,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都被这两个字瘟死了唉!好不伤心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讽、概括、多事件的排列密码、抓关键词解读等方法;更透视出了胡适先生的良苦用心胡适先生台北去世后,他的好友毛子水先生为他题写了《墓志铭》(ppt)——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最后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这段墓志铭齐读一遍。

下载第十二课差不多先生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二课差不多先生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偶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感觉很是好笑。心想怎么会有如此毫无准则、随随便便的人呢?简直是不学无术、愚昧荒唐!看他最后......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本站推荐)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1.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差不多先生传》学案

    《差不多先生传》学案 《差不多先生传》 胡 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实录 建湖县上冈实验初中 谷平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生:人物传记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人物传记的特点。 出示屏幕,学生集体......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作者是胡适,书名是《差不多先生传》,书里说的是一个名叫差不多的.先生,做事不要太精准,只要差不多就行,红糖和白糖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