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
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的:
①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③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修辞技巧及特色。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教学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①准备四个装有无色透明的水的瓶子,分别是开水,盐水,柠檬水,及糖水
②找四位同学上台,先询问他们心中猜测的是什么,喝后说出里面分别是什么水,再说出他们与原来心中所想的答案一不一样,有没有差别。③结论:看起来也许并没有很大差别,但不同就是不同。
胡适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集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于一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今天我们从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可以了解他的一些思想,获得一些启示。
2、揭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③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修辞技巧及特色。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差不多chà 瞪dèng
2、积累下列雅词:
①精明②焦急③算帐④称赞⑤榜样⑥人人皆晓⑦处处闻名⑧从从容容⑨断断续续⑩愈传愈远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胡适,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生于清德宗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卒于民国五十一年,年七十二。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毕生提倡白话文学,阐扬科学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对我国近代学术思想影响很大。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书。
背景资料: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3、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说说的文章主旨──本文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②快速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第二部分(4—10)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12)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三、讨论: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齐读第一部分后,讨论回答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是说全国各地都有「差不多」先生,反讽中国人缺乏求真的精神。
(2)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其中“中国”与“全国”相连有什么意义? 因为“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身上所存在的劣根性:做事马虎、不肯认真,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通病。他因坚守“凡事只求差不多”的原则而死,死后人们还称赞他有德行,给他取法号为“圆通大师”。可见,他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人的代表”。(3)他的个性特点怎样? 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
2、默读第二部分,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苟且马虎)的事?(1)事物 耳朵听得不分明,没有用心去想。(2)空间 记性不精明。
(3)数字 做事苟且敷衍,思想不精细。
(4)时间 没有时间观念,草率随便。并讽刺国人凡事不守时通病。(5)生命 死到临头,仍是不改其马虎、不认真的度。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特点。
3、小结: 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无疑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身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愚顽至极,可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简直令人不可思议。那么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呢?
4、读下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内涵和手法
(1)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用夸张的语言和漫画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差不多先生的长相和特征,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体现了语言的讽刺性。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不坚持己见、无可无不可的渡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而与佛家所谓「圆通」境界实在大异其趣。
(3)„„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指差不多先生死到临头,仍是不改其马虎、不认真的度。
5、从文章的语言和选材中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笔法是___________,语言是反语(正话反说),人物是_____________,讽刺是___________。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用反语的修辞方法。如把差不多先生说的话称为“格言”;一生没有功德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是高僧却称他为“圆通大师”,增加文章的幽默感。
2、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对国人的讽刺目的,引人深思,增强了讽刺色彩。
3、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语言平易。通篇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藻,一个难懂的句子。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还说:“文艺工作者的本事就是用浅显的话,说出很深的道理来。”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文章把剖析中国人劣根性的重大主题用如此浅显的文字说得清楚明了,真可谓不用技法就是最高的技法。
全篇不仅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经历,人人都明白。这就更有助于人们理解我们中国人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让读者的心灵于朴朴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
五、自测:
1、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可以看出传记有什么写法(归纳)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略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
胡 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2.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相关提示】
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4.“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是一个危害很大的人,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对人们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第二部分(5-10段),记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第三部分(11段),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课文分析】
本文是胡适的名篇。本文写于1924年。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读者注意。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系列表现。文章最后采用夸张和反语,写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作者这样写,是想借此唤醒国人,这种毛病。【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代表着许多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是某些中国人的通病。这样写,目的是指出像“差不多”先生遇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认真,不求准确的处世态度,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陋习,强调影响广大,不可掉以轻心。
2.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和表达方法?
①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通过逐一说明,塑造了“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平常人,肢体上没有残疾,但是他的所有的器官都是不派用场的摆设,他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个可笑可悲的人。
②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文章最后采用反语,写出“差不多”先生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设计这样的结局,目的是指出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相当多的中国人的通病,是可怕的社会现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具有深远的反面效果。
③„„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用心理描写表现“差不多”先生至死不觉醒,重病在身,仍求“差不多”,愚顽至极。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用“差不多”先生一生敷衍塞责、凡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4.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以看出传记的写法有什么特殊之处? ①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②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③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④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5.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
运用夸张的有:首段,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最后说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6.什么是反语?举例说明反语的作用。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正话反说。运用反语,可以引人深思,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讽刺,并增加文章的色彩。
把“差不多”先生毫无意义的话称作“格言”;把一事无成的“差不多”先生誉为“一位有德行的人”;把普通的“差不多”先生奉为“圆通大师”等。这种实质与美称的极度反差,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苍白、猥琐、无能的性格,写出他的下场的可笑和可悲。
7.举例说明省略号的主要用法。
省略号主要用法是:①表示引文或列举事例的省略。②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③表示对话中一方的静默不语的停顿。
„„)
8.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杜绝这种陋习?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劳山道士》,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第三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十分奇怪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我很疑惑为什么要叫“差不多”先生呢?好奇心促使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终于得到了答案。
原来是讲一个名叫“差不多”的人。小时候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妈妈骂他,他还摇摇头说:“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钱铺里做伙计,常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就这样,在自己生死攸关的时候,也是差不多就好了,直到绝气。
“千”和“十”在差不多看来是差不多,但在生活实际中可是差太多了,一个千能换许许多多个十,而许许多多个十才只能换一个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扮演着“差不多”这个角色。出去玩袜子弄脏了洗不干净,差不多就行了;背古诗时,背地磕磕吧吧,差不多就行了;写作业时,字写得歪歪扭扭,差不多就行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如果大家以后做事认真一点、仔细一点,中国就一定能蓬荜生辉。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以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人要一丝不苟,要认真仔细,才能有好成绩。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课本《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晚上,妈妈拿出电饭锅,把米淘好,放进了电饭锅中。忽然,妈妈的目光定在了一点,“咦,怎么了”我奇怪的问,“你来瞧瞧,这是什么?”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我怎么也应该改改这马马虎虎的毛病了吧?可是,我怎么还是改不掉这毛病呢?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本书,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没有做到非常完整。从他的经历来告诫我们要认真做事,精细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于是赶紧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可家人不知道汪医生在哪里,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来了,心想:哎,汪医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于是,作为兽医的王大夫就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毕竟是给牛治病的,最终“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在生活中,也有见到许多做事马虎的人,他们做事都是随随便便应付一下而已。我看到这些人后,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们为什么做事都如此马虎呢?难道就不能做好一点吗?我仔细想了想,自己何尝不像那马虎的人?妈妈有时对我说答题认真点,可是我总觉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仅学习上马虎,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妈妈经常督促我把碗洗干净点,我却还不耐烦地大声说:“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么干净干嘛!”看来,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成为一个凡事都认认真真对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人。
有一句名言说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凡事都要认真,精细地来做,否则会酿成大祸的。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全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砸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9
今天上完课,我走进书房随手抽出一本书阅读起来。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我心中暗想:这作者是不是再开玩笑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叫“差不多”呢?
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越读越觉得好笑。原来他做事从来不要求准确,精确。比如说,他小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白糖,他却买红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比如在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他才断气。在他死后人们觉得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圆通大师”。作者说从此中国成了个懒人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情很复杂,仿佛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做好每件事,从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对同学们呼吁,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以差不多为借口,不认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0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差得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想了一想,还笑别人呢?自己还不是也一样吗?在上次的考试把“休息”写成“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在做妈妈给我买的练习卷中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叫道“我的上帝啊!”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么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1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差不多先生得病,请人医治,结果死于牛医生的医疗之下的事。差不多先生,得了疾病,让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汪医生有事情不知道去了哪里,家人就去了西街把牛医生——王医生请来了。。看到这里,我想:他不愧为差不多先生的家人,为人处事和差不多先生,差不多。
“王“和”汪“两个字差不多,而且都是医生。不过他们有一个地方却是大不相同,那就是他们一个是医治人的,而一个是医治牛的'。这个可谓是天壤之别。而生病的差不多先生,也认为医生差不多。差不多先生甚至认为活人和死人也差不多,只差一个字罢了。还有一处想起来特别搞笑,那就是差不多先生临死前留了一句格言,是他致命的格言:活人和死人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呢?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可以看出他的做事习惯很不好,就是因为这样的习惯,才使他白白的断送了性命。他是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啊!这就是差不多给大家带来的危害,请大家千万别想差不多先生一样,做事差不多。ok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2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不管胡适先生是用辛辣的笔迹描述人物性格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
在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设备上的安全防护存在小的问题,而自认为只是小问题,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是设备上的一个紧固螺栓没有拧紧,感觉只是一个螺栓没拧紧,还有五个螺栓没有松动,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时间长了,思想麻痹了,意识放松了,终究会由小问题转变为大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在特殊工种操作证的`审核工作上,起重机械指挥操作证Q3与行车工操作证Q4同样是Q,仅仅是3与4的数字不同,但是起重机械指挥工与行车工的工作性质存在本质上差别,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身边的人负责,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态度,产品质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责任。那么,我们要说,每个人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则,有感受,有追求,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3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自己找错了医生,请来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明。”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的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课外语文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不是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道:“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为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能成呢?如果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这时如果有人动一下,如果咳嗽一声或倦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我们不能成为“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
作者:袁庆尧。《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在申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胡适先生通过差不多先生一生中的几则故事,描绘出了当时中国民众的主流思想,更加体现了这种差不多精神带来的危害。
这篇文章用了较为夸张的讽刺手法,将差不多先生从孩提时期至生命终结之时的`故事以递进的手法表现出这种差不多精神的“毒性”越积越深,最终直接导致了差不多先生的死亡。
在最初之时,差不多先生只是把白糖当成红糖,作为一个孩子没有买到符合要求的东西却也买到了替代品,本也无可厚非。而在差不多先生上学的时候,错把陕西当成山西却不以为然。放眼今日,这种差不多的精神也没有得到遏制。在网上购买的商品中也掺杂这一些劣质商品,从中能闻出差不多的味道依然存在。而在工作学习上,不求进取和马虎大意的态度始终能映入人们的眼帘。
身为一名马钢职工更加能体会到“差不多”对于企业建设发展中的危害。在一线工作中,千百人的工作只为了能生产出质量过硬、卓越的产品。只要在生产现场有一个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生产安全或者生产质量便存在着隐患。只有有效的激励广大马钢职工,使之唤醒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工作热情,马钢才能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而我们个人也要警醒自身,避免“差不多”思想侵蚀毒害。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学习。只有这样企业的实力也会更强,而胡适先生文章中的懒人国也会成为积极进取的东方强国。
第四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作者是胡适,书名是《差不多先生传》,书里说的是一个名叫差不多的.先生,做事不要太精准,只要差不多就行,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面粉和盐差不多,剃头和剃胡子差不多,就在他死去的时候,佣人请错了医生,请了牛医,他还说人医和牛医差不多,你说这人糊涂不糊涂?
不过虽然差不多先生是虚构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和他一样的人,我就是一个例子:有一次,在一次考试中我把“切除手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试卷交上去之后,我才想到,如果一个医生粗心,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还有一次在家,我想写一个句子给弟弟读,本来想写“太马虎,今后一定要改正”,结果写成了“大马虎,令后一定要改正”,闹出一场笑话。
《差不对先生传》告诉我,马虎必定会酿成大祸,所以我们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马虎,一定要改掉马虎的坏毛病,才能干成大事。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差得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想了一想,还笑别人呢?自己还不是也一样吗?在上次的考试把“休息”写成“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在做妈妈给我买的练习卷中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叫道“我的上帝啊!”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么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民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今天上完课,我走进书房随手抽出一本书阅读起来。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我心中暗想:这作者是不是再开玩笑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叫“差不多”呢?
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越读越觉得好笑。原来他做事从来不要求准确,精确。比如说,他小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白糖,他却买红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比如在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他才断气。在他死后人们觉得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圆通大师”。作者说从此中国成了个懒人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情很复杂,仿佛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做好每件事,从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对同学们呼吁,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以差不多为借口,不认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7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知道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现在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自己找错了医生,请来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明。”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的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课外语文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不是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道:“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为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能成呢?如果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这时如果有人动一下,如果咳嗽一声或倦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我们不能成为“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9
今天,我看了课本《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晚上,妈妈拿出电饭锅,把米淘好,放进了电饭锅中。忽然,妈妈的目光定在了一点,“咦,怎么了”我奇怪的问,“你来瞧瞧,这是什么?”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我怎么也应该改改这马马虎虎的毛病了吧?可是,我怎么还是改不掉这毛病呢?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0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好追求差不多,正因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第五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偶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感觉很是好笑。心想怎么会有如此毫无准则、随随便便的人呢?简直是不学无术、愚昧荒唐!看他最后随便到将自己的小命也稀里糊涂地送掉了,却又笑不出来。
掩卷沉思,“差不多”先生好似一面镜子,镜子里也有你我的影子。小时候老师布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差不多就好了;成年工作了,领导交待的任务,做完后感觉差不多就了事了……
差不多思想这种“毒瘤”,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捣乱社会,比如某建筑队施工的桥梁为什么塌了?因为采购员中了“差不多先生”思想之毒,认为此钢筋与彼钢筋差不多,此水泥与彼水泥差不多;再如全国的矿难为什么频繁发生?因为采矿设备、条件与国家规定的差不多;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屡打不尽,充斥市场?因为那些个假冒的牛奶饮品、食品日化什么的与正牌差不多,其实充其量是包装差不多,而实质……如此种种,贻害无穷。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一场战役。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尽心尽力做好。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纺织行业,从棉花到成品纱的生产过程工序多,人员多,从前纺、后纺到筒子,经过一道道工序精心制作出来的成品纱,若其中有人怀有“差不多”思想,便可能留下隐患,严重的导致客户退单索赔,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杜绝“差不多”思想的滋生,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尽善尽美地完成各项工作。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本书,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没有做到非常完整。从他的经历来告诫我们要认真做事,精细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于是赶紧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可家人不知道汪医生在哪里,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来了,心想:哎,汪医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于是,作为兽医的`王大夫就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毕竟是给牛治病的,最终“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在生活中,也有见到许多做事马虎的人,他们做事都是随随便便应付一下而已。我看到这些人后,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们为什么做事都如此马虎呢?难道就不能做好一点吗?我仔细想了想,自己何尝不像那马虎的人?妈妈有时对我说答题认真点,可是我总觉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仅学习上马虎,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妈妈经常督促我把碗洗干净点,我却还不耐烦地大声说:“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么干净干嘛!”看来,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成为一个凡事都认认真真对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人。
有一句名言说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凡事都要认真,精细地来做,否则会酿成大祸的。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最近,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在文中,差不多先生凡事都不讲求认真。母亲让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面对母亲的责问,他对母亲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课上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笑嘻嘻地说:“山西与陕西不是差不多嘛”。当他生病找不到大夫时,认为“治人的汪大夫与治牛的王大夫差不多”,就请了兽医王大夫;直到临死还说:“死人与活人也差不多……凡是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呢?”我看差不多先生就死在了他凡事差不多的态度上,可见做任何事都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差不多是不行的。
不久前一句“认真你就输了”流行于世间,意思是凡事不必太认真,得过且过,随意就好,而我却认为认真是一种态度,只有秉持着这种态度,做事才能成功。伟人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就是不马虎,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工人工作要认认真真,农民耕种要认认真真,教师批改要认认真真,学生书写要认认真真……认真成就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大到建造火箭,一个小数点、一个数字都不能错,否则便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小如考试时做题目,一定要面面俱到,注意细节。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侦探办案要细致,科学家研究要细致,书法家写字亦要细致……各行各业,但凡要成功就必须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因为认真才不会输,它是赢的关键。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现在,趁我们还只走上人生之路不久,开始认真奋斗吧。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不管胡适先生是用辛辣的笔迹描述人物性格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
在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设备上的安全防护存在小的问题,而自认为只是小问题,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是设备上的.一个紧固螺栓没有拧紧,感觉只是一个螺栓没拧紧,还有五个螺栓没有松动,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时间长了,思想麻痹了,意识放松了,终究会由小问题转变为大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在特殊工种操作证的审核工作上,起重机械指挥操作证Q3与行车工操作证Q4同样是Q,仅仅是3与4的数字不同,但是起重机械指挥工与行车工的工作性质存在本质上差别,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身边的人负责,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态度,产品质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责任。那么,我们要说,每个人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则,有感受,有追求,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
《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妈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7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
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现在,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9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0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但是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但是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留意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日,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但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正因“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以前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全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砸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2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4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写得一篇文章,现在看,感觉这写的不就是我吗?
差不多先生小时候把红糖买成白糖,长大了做钱铺伙计,把千记成了十,先生说,他还满不在乎。最后,看错了病,临死前还说生和死也差不多。这太可怕了。连生和死都不在乎的人,还在乎什么呢?
数学课上,老师说:“付思旸,这道题的单位,你把‘辆’写成了‘个’。”我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个’和‘辆’意思都差不多。”“那么,一个人也能说成一辆人了?!”“啊!……”
我和妈妈从超市扫购完满载而归。妈妈在楼下锁车子,我提着“战利品”就要上楼,妈妈赶忙说:“旸旸,你拿轻的,重的放下我来拿。”“没关系,妈妈。反正这些东西轻重差不多。”我满不在乎地上了楼。话音刚落,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就从我拿着的斜斜的袋子里滚了出来。只听一声清脆的“咣当”声,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我的`酱油……”我赶紧跑下楼,只看见妈妈愤怒的脸,还有满是酱油的裤子。
我软磨硬泡终于使妈妈同意买《幽默三国》,但是妈妈说:“这回你自己去买,我还有事。”等妈妈给我钱问够不够时,我自信满满地说:“差不多够了。”过不多久,妈妈惊讶地发现我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你买的书呢?”妈妈问,“嗐!别提了,就为了两块钱,那个阿姨硬是不卖给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缠着我……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