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告诫党员干部应当敬畏什么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官有所畏,业有所成。腐败总是发生在掌权者失去敬畏之心的地方。没有敬畏,权力就不受约束;就会出现滥权、专权、弄权。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心存敬畏,律己、慎言、慎行,权力才不会用偏,行为才不会越界。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心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敬畏人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敬畏之心须臾不可忘却。越是成就辉煌,越需要保持对人民的谦逊敬畏之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里的“怕”,就是敬畏之心。敬畏人民,就是作为掌权者的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心生敬畏,既要严谨持重、毫不懈怠地运用权力去为人民谋利益,又要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去接受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敬畏人民,就要坚持人民立场,敬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实践成果的价值主体。坚持人民立场,敬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历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不断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敬畏人民,就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是上级给的”,“是政府给的”,“是党给的”。这些回答没有弄清楚权力的真正来源。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即人民应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人民是一切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我国宪法第一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意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是受人民委托,为人民办事的,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和干部的这种关系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是不容颠倒的。党章明确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既然人民群众是权力的所有者、委托者,作为权力受托者的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时就理应忠实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党员干部的权力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无限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活动,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敬畏人民,就要坚持心中有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图为:2013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二、敬畏组织
“组织”是党的生命线。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科学严密的为民组织,具有巨大的组织优势。作为党组织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执掌着人民赋予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作用非常关键,必须对党组织有敬畏之心。一旦目无组织、目无法纪,个人凌驾于组织和法纪之上,必定会行为失范、放纵妄为,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敬畏组织,敬畏组织的纪律、规章,敬畏组织的监督、教育;要心怀感恩,感念组织的培养、教育和信任,把敬畏之心转化成为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义无反顾的工作情怀,把敬畏之心当作履行职责、为官从政的基本底线。
敬畏组织,就要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始终牢记自己是组织的普通一员。组织的培养是干部成长的外在因素和客观条件。习近平指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有个别领导干部,摆不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被提拔了,不是认为自己能耐大,就是觉得自己“上面有人”。实际上,对领导干部来说,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没有了组织,纵有天大本事也毫无用武之地;背离了组织,再多的荣耀也会化为乌有。
敬畏组织,就要强化组织观念,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强化组织观念,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程,也是每一名党员的基本政治品质。个人服从组织,被党章列为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之一,位居“四个服从”之首。革命先辈视死如归,正是把服从组织奉为信仰,把卫护组织视若生命。对党员来说,服从组织既是天职,也是纪律。目前,党内无组织无纪律的问题还比较多。一些党员干部,拿功劳当资本,自恃能力强贡献大,端架子开条件,精于算计;一些领导干部,拿资历要待遇,组织没提拔有意见,岗位不满意有牢骚,待遇不合意有怨言,甚至闹情绪撂挑子,搞软对抗;还有的领导干部,把分管领域当私人领地,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搞起独立王国,进行非组织活动。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侵蚀了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对党员干部来说,必须把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摆在更高位置,这是组织原则;重大事项必须向组织请示报告,这是党性要求;组织交办的任务、作出的决定,贯彻落实不打折扣,这是组织纪律。习近平指出:“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
图为: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三、敬畏法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纪国法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戒尺。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没有特权,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遵纪守法是领导干部从政的底线,也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职责和最基本素养。近来,中央和地方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领导干部,原因虽然很多;但对法纪缺乏最起码的敬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尊重法纪的神圣,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带头遵纪守法,从程序和制度上规范权力、约束权力,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做到不越界、不越轨,拒腐蚀,永不沾。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领导干部必须敬畏法律。法律,是限制公权力的利器。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领导干部必须敬畏党规党纪。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党的各项纪律规矩是“带电的高压线”,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懂法纪、明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共产党人立起了道德的高线和纪律的底线。共产党人必须遵守党纪党规,《条例》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列举了共产党员不能做、不能违反的情形。党员干部,要做尊崇党纪党规的模范,强化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自觉用党章和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守住法规底线,依法行使权力。习近平指出:“要以上率下,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做起,从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做起,从高级干部做起,对党绝对忠诚,模范遵守党章,严格按党的制度和规矩办事,夙兴夜寐为党和人民工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都不破坏党的制度和规矩。”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确保权力为人民服务,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第二篇:习近平告诫党员干部应当敬畏什么
习近平告诫干部该敬畏什么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官有所畏,业有所成。腐败总是发生在掌权者失去敬畏之心的地方。没有敬畏,权力就不受约束;就会出现滥权、专权、弄权。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心存敬畏,律己、慎言、慎行,权力才不会用偏,行为才不会越界。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心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一、敬畏人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敬畏之心须臾不可忘却。越是成就辉煌,越需要保持对人民的谦逊敬畏之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里的“怕”,就是敬畏之心。敬畏人民,就是作为掌权者的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心生敬畏,既要严谨持重、毫不懈怠地运用权力去为人民谋利益,又要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去接受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敬畏人民,就要坚持人民立场,敬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实践成果的价值主体。坚持人民立场,敬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历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不断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敬畏人民,就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是上级给的”,“是政府给的”,“是党给的”。这些回答没有弄清楚权力的真正来源。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即人民应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人民是一切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我国宪法第一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意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是受人民委托,为人民办事的,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和干部的这种关系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是不容颠倒的。党章明确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既然人民群众是权力的所有者、委托者,作为权力受托者的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时就理应忠实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党员干部的权力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无限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活动,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敬畏人民,就要坚持心中有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敬畏组织
“组织”是党的生命线。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科学严密的为民组织,具有巨大的组织优势。作为党组织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执掌着人民赋予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作用非常关键,必须对党组织有敬畏之心。一旦目无组织、目无法纪,个人凌驾于组织和法纪之上,必定会行为失范、放纵妄为,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敬畏组织,敬畏组织的纪律、规章,敬畏组织的监督、教育;要心怀感恩,感念组织的培养、教育和信任,把敬畏之心转化成为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义无反顾的工作情怀,把敬畏之心当作履行职责、为官从政的基本底线。
敬畏组织,就要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始终牢记自己是组织的普通一员。组织的培养是干部成长的外在因素和客观条件。习近平指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有个别领导干部,摆不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被提拔了,不是认为自己能耐大,就是觉得自己“上面有人”。实际上,对领导干部来说,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没有了组织,纵有天大本事也毫无用武之地;背离了组织,再多的荣耀也会化为乌有。
敬畏组织,就要强化组织观念,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强化组织观念,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程,也是每一名党员的基本政治品质。个人服从组织,被党章列为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之一,位居“四个服从”之首。革命先辈视死如归,正是把服从组织奉为信仰,把卫护组织视若生命。对党员来说,服从组织既是天职,也是纪律。目前,党内无组织无纪律的问题还比较多。一些党员干部,拿功劳当资本,自恃能力强贡献大,端架子开条件,精于算计;一些领导干部,拿资历要待遇,组织没提拔有意见,岗位不满意有牢骚,待遇不合意有怨言,甚至闹情绪撂挑子,搞软对抗;还有的领导干部,把分管领域当私人领地,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搞起独立王国,进行非组织活动。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侵蚀了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对党员干部来说,必须把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摆在更高位置,这是组织原则;重大事项必须向组织请示报告,这是党性要求;组织交办的任务、作出的决定,贯彻落实不打折扣,这是组织纪律。习近平指出:“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
三、敬畏法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纪国法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戒尺。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没有特权,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遵纪守法是领导干部从政的底线,也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职责和最基本素养。近来,中央和地方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领导干部,原因虽然很多;但对法纪缺乏最起码的敬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尊重法纪的神圣,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带头遵纪守法,从程序和制度上规范权力、约束权力,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做到不越界、不越轨,拒腐蚀,永不沾。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领导干部必须敬畏法律。法律,是限制公权力的利器。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领导干部必须敬畏党规党纪。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党的各项纪律规矩是“带电的高压线”,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懂法纪、明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共产党人立起了道德的高线和纪律的底线。共产党人必须遵守党纪党规,《条例》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列举了共产党员不能做、不能违反的情形。党员干部,要做尊崇党纪党规的模范,强化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自觉用党章和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守住法规底线,依法行使权力。习近平指出:“要以上率下,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做起,从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做起,从高级干部做起,对党绝对忠诚,模范遵守党章,严格按党的制度和规矩办事,夙兴夜寐为党和人民工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都不破坏党的制度和规矩。”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确保权力为人民服务,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第三篇:党员干部应当讲“三品”
党员干部应当讲“三品”
前日,在参加一次会议时,一位领导提出党员干部要以“从政的品行、为人的品格、居官的品德”来抓好工作的落实,仔细思索起来,让人颇受启发。
从政讲品行,就是要热爱政治,热爱政党,树立正确的从政理念,不投机取巧,珍惜自身的荣誉,将从政作为奉献社会、施展才华的舞台;就是要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坚定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在践行宗旨观念中展现个人魅力、促进组织发展;就是要服从、相信党和组织的安排,正确对待个人成长进步、进退留转。
为人讲品格,就是要如同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要言善信、心善渊、与善仁,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人生,做正直忠诚、言而有信的人,做有涵养、有知识的人,做讲奉献、比贡献的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召人、带动人、鼓励人。
居官讲品德,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珍惜党和组织给予自己的一切,以感恩的心回报组织、回报社会、回报人民。要有在其位、谋其政的职责意识,勤政为民;要有无功便是过的责任理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善政为民;要自觉算好政治、经济、名誉、家庭、友情、亲情、自由“七笔帐”,廉政为民。
党员干部只有对照“三品”时刻反省,明晰自我,才能牢记党的宗旨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生活中展示党员干部的品味。
第四篇:家庭美德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必备条件
家庭美德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必备条件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干部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强调把“家庭美德标准”纳入干部道德考察范围。近日,重庆市出台公务员标准,凡违反家庭美德者,都实行一票否决,值得我们深思。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家庭美德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美德,但可能是我们老调重提得多了现如今家庭美德好像正在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现在我们的道德教育都是以爱祖国爱人民为主要内容,因为跟祖国和人民比起来个人家庭是不值一提的,但正是这千千万万家庭才能组成“人民”,细微之处见真情,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家庭美德的教育,首先要从党员干部抓起,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广大领导干部更要牢记宗旨,提高警惕,严于律己,将家庭美德当成必修课来培养。不仅要遵章守纪,更要在监督机制相对不够成熟的家庭、作风问题上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国、平天下”,必先“修身、齐家”,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提高自身家庭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家庭是一个人坚强的后盾,只有把家庭的关系处理好,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不孝敬父母的干部,我们怎能奢望他情系人民?一个不关心子女的干部,我们怎能奢望他服务人民?一个五毒俱全的干部,我们怎能奢望他清正廉洁?从重庆出台公务员标准:“ 违反家庭美德一票否决”可以看出,把家庭美德纳入考核党员干部的内容,会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德道的标准和内涵。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是党选用干部的标准和原则,也是干部的自律守则和发展方向。把“家庭美德标准”纳入干部道德考察范围,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转型时期对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干部在八小时内认真负责地工作,还拓展至八小时外的家庭、作风等生活细节表现。不仅要遵章守纪,更要在监督机制相对不够成熟的家庭、作风问题上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
第五篇:习近平借对联引古喻今 警示告诫为官之道
习近平借对联引古喻今 警示告诫为官之道
2013年11月28日 1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习近平26日所念的对联,出自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的楹联。图取自《大公报》资料图片
中新网11月28日电 日前,总书记引用对联阐释为官之道引发关注,香港《大公报》28日刊载文章指出,追究对联的来源,可以看到中国自古为官之道的精髓。习近平引古喻今,意在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亲民为民,以民为本,问政于民。
文章摘编如下:
习近平26日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习近平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习近平提到的这副对联出自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恐怕是当今中国政坛受到高层关注最多的一副对联。2004年秋,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考察内乡时,也曾在内乡县衙看过此联。
1999年5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南阳火车站短暂停留时,听取汇报得知此联,很感兴趣,当即指示中办随行人员查找此联“出自何人之手”。
1995年6月8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内乡县衙三堂看到这副对联时,高度评价了其中阐述的官民辩证关系。另外还有多位中央领导人亦曾实地参观过此联。
据考证,这副对联乃清代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
内乡县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官署衙门。该县衙最大的特色当推遍及各院各房的匾额楹联,对为官之道、从政之道有着精辟独到的阐释,号称“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
总书记此番引用对联,也意在以古喻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亲民为民,以民为本,问政于民。除了他所引用的三堂对联外,内乡县衙大堂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以及二堂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均在告诫为官者当遵纪守法、恪守政德、勤政爱民、赏罚分明,这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如,县丞衙大门对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主簿衙大门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刑名钱粮夫子院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亦均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如果说上述对联所指所言都比较笼统概括的话,内乡县衙吏、礼、兵、刑、户、工六房的对联可堪称是针对不同部门官员的为官指南。如主管司法的刑房对联是 “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核心思想就是尊重法制,依法办事,不徇私情。
吏房主管人事,相当于先进的组织部,其门口对联是“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可以说涵盖了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这个环节。
负责财政赋税的户房对联是“编户方田勤并慎;征赋敛财公亦平”,同时是在提醒官员常思律己之心,常怀为政之德。
这些悬挂于政府大门两旁的对联,对于日日出入的官员是一种时时刻刻的警示,同时也是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和百姓评价的载体。谆谆箴言,堪为当今为政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