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8:5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几点思考

对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几点思考

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敬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从政之德、治国之本。对每名党员干部而言,敬畏是法则、是准绳、是根本、是本分、也是责任和义务。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加强国税系统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培养,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国税部门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课题。

一、“敬畏”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是一种自觉的道德约束,是一种做人行事的操守,也是一种为官从政的品行。心怀敬畏,是一种修养和境界,是一种成熟和智慧的表现,是一种做人的信念和境界。

(一)敬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敬畏是文明起源的触角,是文明发展的一种线索,也是文明成熟的尺度。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有很深入的思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对敬畏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中国从来不缺乏敬畏,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正义„„从古至今,众多的先贤和哲人更是用他们的不朽文笔书写着敬畏,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敬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强调对天地人事要心存敬畏;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南宋大学者朱熹《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告诫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改定自己的文字时反复推敲,“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历来爱惜画名,晚年几近苛求,虽然他的画作在市场上寸纸寸金,但他从不屈从金钱,更不附庸世俗,每每将“不满意之作”付之一炬,以“绝不让谬种流传”要求自己。之所以心存敬畏,是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二)敬畏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重要前提。敬畏是人最可贵的涵养,敬畏能够使人谦卑、使人崇高,心存敬畏的人充满仁爱、勇往直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成就幸福、完美和有价值的人生,是每个正常健康人的渴望和追求。“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人的生命本就值得敬畏和尊重。而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有规则、有道义、有法度的社会,只有心怀敬畏,这种渴望和追求才可能成为现实。“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规,亦不出大格”。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懂得敬畏了,懂得惧怕了,胸中就有了定盘星,就会知道什么是高压线,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会遵循规矩、守住底线。反之,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就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肆无忌惮,甚至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大凡作奸犯科、伤天害理者,皆源于心无敬畏、欲壑难平。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心存敬畏,就能

按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追求和谐和真善美;一个人心无敬畏,则会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其结局是极可怕的。不懂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不懂敬畏的人生往往是可悲的。

(三)敬畏是党员干部永葆政治本色的必修课。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一个普通公民无所敬畏,就可能无所顾忌,危害他人和社会;如果党员干部无所敬畏,其影响面会更广,危害程度会更深,受到损害的不仅仅是干部个人和个别部门,而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时可能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党员干部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会认真做事,兢兢业业;才能自觉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在各种考验面前永葆共产党人的整治本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同志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视为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考试”,渗透着敬畏群众、忧国忧民的情怀。税务部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税务系统广大党员干部都应心存敬畏,常怀自律之心,自觉用党纪国法来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经常戒备和提醒自己,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一个放纵自己权欲、财欲和情欲,无视党纪国法,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纸醉金迷的人,不管职务有多高,资格有多老,贡献有多大,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近年系统内外发生的无数违法违纪案例,反复印证这个道理,也一再警示我们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时刻牢记公仆身份,慎待慎用手中的权力。

二、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主要内容

培育党员干部的敬畏意识,不仅要让干部懂得为什么要心怀敬畏,而且要懂得敬畏什么。党员干部要敬畏人生、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群众,敬畏文化等等,总之,时时处处都应心怀敬畏。结合党员干部做人为官、执法用权实际,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敬畏意识。

(一)培育敬畏人生意识。人生是一个有去无回的单行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一个瞬间,如何去把握这段时光,把短暂的人生打造得有意义、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国税部门每一名党员干部来说,经过自己多年的奋斗努力,经过党组织和国家的精心培养,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非常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对待工作和生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每一个人,每一名党员干部认真思考的问题。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敬畏人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作为人生最大的目标,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把积极进取作为根本的人生态度。毛主席曾经说过: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对人生做出过精彩论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每一名国税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人生观。唯有此,才能多留光彩,少留遗憾,才能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拒,真正成就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

(二)培育敬畏道德意识。“德者,本也。”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恪守和崇尚道德的民族,诚信、善良、勇敢、正直、谦和、包容等已成为大家认同并坚守的道德规范。无论什么人,都要遵循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比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人们的敬畏之心是维系道德存在的重要基础,加强道德建设,关键也就在于重塑和强化人们对于道德的敬畏。有人说,没有人们普遍的道德自律和价值信仰,法律的地位往往会受到冲击。有了对道德的敬畏之心,就如同野马有了缰绳之约束而不会任意飞奔,洪水有了河堤之束缚而不会到处泛滥。不知敬畏道德,视道德如儿戏,就会荣辱不分,是非不明,最终难免步入歧途。当前,我们党立足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培育敬畏道德的意识,应当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培育党员干部爱国守法、爱岗尽责、诚信友爱的道德情操,发挥他们在道德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培育敬畏法纪意识。党纪国法是党员干部的底线,是鲜明的红线,是带电的高压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无论是谁,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违反法律都将受到严厉制裁。敬畏法纪,就是要尊重法律的神圣,敬畏法律的威严,明白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谁都没有超越的特权;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自觉用《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约束自己,时时刻刻自觉对照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各级国税部门和广大国税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权力。权力生于民意,操于吏手,守于理法之间,关乎民生重计,义、责相随,当敬而用之。权力的行使和运用必须依法进行,离开了法纪,权力必将偏离应有轨道,最终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唯有敬畏法纪,才能永葆“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

(四)培育敬畏群众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税部门和国税干部的职权都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因此,敬畏群众就是敬畏历史,敬畏群众需要更加敬畏权力、敬畏法纪,对于国税部门的党员干部来说,敬畏历史、敬畏权力、敬畏法纪与敬畏群众是高度一致的,而敬畏群众是根本,是所有敬畏之本、之源。民本思想古已有之: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是敬畏百姓群众的生动体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们党已经清醒意识和深刻认识到脱离群众的危险。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失去对群众的敬畏,必将失去民心,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浅思考

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其核心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而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必须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敬

畏意识。就国税系统而言,应该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培育引导党员干部有所畏、有所为,自觉将思想和行为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一)严以修身,树懂敬知畏之念。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敬畏不仅仅是恐惧,恐惧往往缘于对事物的不了解或无法掌握,而敬畏是越了解越加敬仰。人的敬畏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和注重自身修养的结果。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员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党员干部要懂得敬畏,必须把严以修身放在首要位置,持续加强学习,深入实践锻炼,面对逆境磨练,通过修身养性,强知启智,切实唤起内心的敬畏之念。一是强化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指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党性原则办事,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也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而强化自我修炼是增强党性修养最为重要的途径。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时刻自觉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增强党性观念,明辨大是大非;增强大局观念,明察大势取向;增强党性原则,明确真理曲直。二是强化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才会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赢得干部职工的信赖和支持。广大国税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全面加强品德修养,并与履行社会责任、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塑造高尚人格,提高思想境界。三是强化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综合而成的一种内在品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可以丰富人,文化可以涵养人。文化修养可以提升党员干部的品格气质,展现良好精神风貌;可以促使人们识大理、明大义,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坦坦荡荡。强化文化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税部门党员干部应全面加强文化修养,学习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国内国外、系统内外各种先进文化。四是强化纪律修养。敬畏之心不可无,戒尺之威不可亵。历史反复证明,“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纪律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铁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重要保障。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正身、正心、正行、正纪,思想上要牢记党员之身,守住思想防线这道门;组织上要遵循党员之规,横下维护党的纪律这条心;作风上要强化党员之德,守住以德从政的底线;行动上恪尽党员之责,提升克己自律的境界,时时处处为大家作出表率,自觉做到忠于职守,勤奋敬业,为政清廉,严以律己。

(二)扎实践行,尽为民服务之责。“有所畏”,最终要落脚到“有所为”。当代共产党人肩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艰巨而神圣。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始终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对于国税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尽为民服务之责,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实施“扎根工程”,认真落实“三个服务”。服务大局重在提升站位。应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牢牢把握依法组织收入这个核心,突出全面及时落实税收政策这个关键,积极主动抓好决策服务这个重点,充分发挥税收聚财、调控、参谋等职能,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为转方式、调结构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服务纳税人重在便捷高效。应持续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善于用心服务,把纳税人和群众当成自己的父母、当成兄弟姐妹,既按原则办,又要有人情味,切实树立一

种从群众角度处理问题的态度;要善于借力服务,善借科技之力、部门之力、社会之力,形成服务合力;要深入开展意见大走访、换位大体验、落实大检查、作风大扫除活动,着力规范和加强三大平台建设,精简表证单书,严格审批管理,公布权力清单,规范入户执法检查等,提高办税服务效能。服务基层重在减负增效。当前在某些部位和环节,基层单位和干部的负担仍然较重。应进一步规范学习培训、会议管理等制度,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和次数,减少陪会人员。继续强化统筹协调,精简和统筹会议安排、资料报送、评估稽查、检查考核等,强化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严格跟踪问效,对服务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及时跟进问责制度,提升基层满意度。

(三)健全机制,筑群众监督之篱。有所畏,应当有所“不畏”,敢于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税务部门和税务干部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理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也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才能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确保党员干部做人为官的正确航向。

1.着力健全税收执法风险防控机制。当前,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够规范,滥用权力问题仍然存在;权限下放后,基层执法风险防控急需加强。防范执法风险,首先,应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法律之上、法治观念之上的思维,转变任务治税、为追求考核指标不顾依法治税等倾向和问题。其次,应规范权力运行,清理和规范税收执法管理的制度办法,明确界定税企双方的权利义务,防范制度陷阱带来失职渎职风险;规范自由裁量权运行,防范权力滥用;针对执法管理权限下放的事项和环节,健全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第三,应正确处理便民办税与严格执法的关系,根据出台的政策,及时改进配套服务措施,避免产生新的执法和管理风险。

2.着力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畅通税务网站、意见信箱、微博微信、行风评议等各种监督渠道,加大明察暗访、执法执纪检查力度,自觉接受广大纳税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权力抓监督,围绕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控制;面向盲区抓监督,重视对看似管事不大、权位不重的人的监督,以及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面向焦点抓监督,纳税人关注、群众关注、舆论关注、社会关注的焦点,理应成为我们监督管理的重点。面向重点人员抓监督,加强对一线执法人员、稽查人员、纪律涣散人员和提前离岗人员的监督。

3.着力健全查处追究机制。从严惩处实质也是对党员干部的保护,对缺乏敬畏、甚至胆大妄为的,应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正确充分地运用现行制度办法,及时坚决地予以查处。要注意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起,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避免失之于软、失之于散、失之于晚,防止养痈遗患,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同时,应严格连带责任追究,坚持有权必有责,履职当尽责,失责受追究,对于明察暗访、执法执纪检查发现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既要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又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还要追究有关科室的相关责任,包括指导责任、监管责任等,以此促进党员干部守土尽责。

第二篇:关于对培育职业农民的思考

关于对培育职业农民的思考

王惠萍 王银福 张明学 康银孝 郭红燕 席德仓

宝鸡市陈仓区农技中心 721300

摘 要 本文在阐述职业农民的内涵、类型及培育职业农民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立足我国“三农”问题和农民职业教育现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目前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 培育;职业农民;思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近年来农村的“三化”现象,即: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呈现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劳动力结构表现出老年多青壮少、妇女多男性少、低素质者多高素质者少的“三多三少”状况,农业发展面临“后继乏人”。“将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所在。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类型

职业农民,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伴生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是农业内部分工、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结果。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认为, 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生计,是与市民身份相对称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是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务农作为商品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依据这一理论,职业农民就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其内涵应有四个特质:一是全职务农,指职业农民的经济活动是以从事农业再生产为主体,并以此为生计来源;二是高素质,包括较高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具体专业技能、相关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高收入;四是获得社会尊重。当前我国职业农民主要包含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育职业农民的意义及作用

2.1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实质是由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三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掌握和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和需求能力强,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低收入尤其是农业的收入太低,导致大量高素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造成农村“三化”现象突出,“农民荒”问题显现,很多农民子弟在摘下了“文盲”帽子的同时,却又戴上了“农盲”的标识,所以培育职业农民不但可以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种好地”的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中的农业、农民问题,农村各种突出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确需培育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2.2 培育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更需要加快发展。农民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业面临发展战略转型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过程既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组织的转型,也涵盖农民生产技术的转型和发展观念的转型。我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其就业能力的形成则要依赖于对农业知识技能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实现职业化。可以说,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2.3培育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也必将经历此过程。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就是农业高新技术被引进到农业生产之中,使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专业,最终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人才,就是职业农民。在很多农业发达国家,只有拿到一定农业学历或职业证书,才有资格去继承或者经营农场。他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很高,农民是一种很富有的职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马克思研究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时发现,农业的商品化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的经营农业的“农业企业家阶级”,这些农业企业家把农业变成工业来办,采取企业化的方式加以经营管理,促进了农业的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如同现代工业的生产主体是产业工人一样,走上社会化大生产道路的现代农业,同样亟需一大批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3、培育职业农民的对策与措施

3.1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树立农民职业平等观念。

农民的本意是一种职业,是指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成分身份的划分等多种因素,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被赋予身份属性,处于社会 “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低下的社会地位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给其以良好的成长社会环境。发达国家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他们通过推行“剥夺”农民或“福利”农民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化。在我国必须强化社会舆论引导,破除社会对传统农民“身份”的歧视和偏见,真正从社会成员阶层转为经济产业职业,还农民以平等的地位和尊严,使他们能与教师、公务员等其他职业一样得到社会认同与尊重。同时要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

3.2多措并举,提升农业吸引力。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这是具有转折性、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必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村出现的农民老龄化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所致,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效益相对低下,生产环境较为艰苦,农业日渐失去竞争力和吸引力。农民辛辛苦苦干上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三四个月的收入。这样的生产效益,“弃农”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业环境,就成为提升农业吸引力的必由之路。一是通过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使农业生产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务农农民收入接近或高出外出打工收入。二是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形成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使传统农业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试想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谁还愿意“弃农进城”? 3.3 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或农业科技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职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创新教育培训模式,使培训内容注重实效,教育程序强调实践,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培训要接地气,要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要围绕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如何适应农民的需要来安排,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讨论、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座谈讨论与咨询解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把教育培训搬进农村、搬进田间、搬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不离乡不离土,方便快捷地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从而培育出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职业农民。

3.4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保障职业农民后继有人。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刚刚起步,因此,必须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和支持。要研究制定职业农民专项扶持政策,要从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入手,比如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信贷发放、土地流转、税费减免、技术服务、农业保险、社会保障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在资金上,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中省农业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可以房屋、土地等所属物抵押贷款,可将职业农民的种养殖场以及专业经济组织列入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中,与创业人员同等对待。同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当新型职业农民;在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试办“新型职业农民学院”或专业,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的“农二代”免费入校学习,培养新生代新型职业农民。要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逐步建立起严格的农业准入制度,从而确保职业农民队伍稳定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郭智奇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5期7-13页 [2] 蔡秀珍等 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和途径 《教育与职业》第27期160-161页

[3] 徐庆国等 关于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思考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第8卷1期47-49页

第一作者简介

王惠萍,女,1966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工作于宝鸡市陈仓区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职称,通信地址: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东门农技推广中心,联系电话:0917-6212177,***,电子邮箱:whp4971@126.com.

第三篇:党员干部五种意识

第一,要增强责任意识。当干部不是权力、不是荣誉,而是责任和义务。每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肩负的责任,以事业为本、落实为责、创业为荣。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把身体力行干事业放在第一位,加强党性修养,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履职尽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带头一门心思干事业,一腔热血抓建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要增强大局意识。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大局。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强化大局意识,以大局利益为重,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大局。要坚决摒弃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的狭隘思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尚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要增强团结意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领导干部要像爱惜自己眼睛一样珍视团结,做好团结奋进的带头人。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做到胸襟开阔、光明磊落,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体谅。

第四,要增强求真务实意识。求真务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实在事。要少说多干,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更不能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为官一任,首要的任务是自己的苦干实干发展本地的社会经济,这就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根据发展需要与实际情况,干几件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第五,要增强政治纪律意识。政令畅通是讲党性、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作为一名党领导下的干部,必须站在讲党性、讲政治的高度,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服从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篇:对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几点认识

对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几点认识

去年年初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四个意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对于我们党、对于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做一个合格党员的重要前提。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把“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到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党性锻炼的全过程。

一、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不懈地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法宝,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色。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引领新的实践,是我们党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实际体现。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党员、干部言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引导全体党员做合格党员”。

“对共产党员来说,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党员干部要把学习掌握党的科学理论作为做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内在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学习上不能被动应付、时紧时松,也不能害怕艰苦、浅尝辄止,要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及时学习、经常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当前首要的学习任务,就是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实践充分证明,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有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

党员干部必须认真落实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的要求,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全面系统学、原原本本学、老老实实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不断跟进学,努力学习掌握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时代背景、思想精髓、主要内容,努力学习掌握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不懈地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不断做出贡献,发挥应有作用。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实践新发展、夺取事业新胜利的行动指南。党员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二、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党必须自觉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允许党员干部不讲政治、自行其是,各搞一套、为所欲为。否则,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无从谈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明确指出:“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 “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关系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党员干部一定要从党、民族、国家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极端重要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在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确立起来的。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衡量每一位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强不强的重要试金石。党员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维护核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做到在思想上高度信赖、感情上衷心爱戴、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始终紧跟,使维护核心成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在这一点上,必须做到思想上十分自觉、政治上十分明白、理论上十分清醒、行动上十分坚定,不能有任何偏差。少数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摇摆、态度暧昧。有的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头上拥护中央,暗地里妄议中央、对中央决定说三道四,甚至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有的对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不是认真贯彻、坚决执行,而是态度模棱两可、行动拖沓懈怠;有的无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等等。近几年来查处的***、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政治野心膨胀,大搞政治阴谋活动,直接挑战党中央权威,严重破坏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给党的形象和威信造成了巨大损害。党中央坚决果断进行查处,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消除了严重政治隐患,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

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时时刻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做政治的明白人,“真正做到头脑始终清醒、立场始终坚定。”他强调,“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每个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敢于担当、善作善为。

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把握问题,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特别是在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原则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敢于担当、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上,都要符合党的要求。要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做到在复杂形势下看得清、站得稳、行得正、把得住,做到在原则问题上不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在敏感问题上不迟钝、在关键时刻不缺位、在紧要关头不退缩。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并不平静,多元思想文化、多种话语体系、多个舆论场相互交流交融交锋,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共存、相互激荡趋势日益显著。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不断变换花样输出“颜色革命”,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不断散布各种反动思想、有害信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制造事端,其目的很清楚,就是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对此,党员干部头脑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党员干部都应当做举旗亮剑、冲锋陷阵、奋勇战斗的战士,决不能是非不辨、黑白不分,决不能含糊其辞、退避三舍、做什么“隐士”,决不能爱惜“羽毛”、担心被人说“不开明”、做所谓“绅士”。

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始终不渝地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对党忠诚既是党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应当具有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是一般的忠诚,而是绝对忠诚。总书记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无论在什么岗位,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对党绝对忠诚,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真正做到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党为党,为党服务、为党分忧、为党奋斗。

对党绝对忠诚,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为这种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奋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动摇或背离理想信念。

当前,有一些党员干部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占卜问卦、烧香拜佛;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花天酒地、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在大是大非面前和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模糊、态度暧昧、消极躲避,等等。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领导干部走上腐败之路、堕入犯罪深渊,根源都在于丧失了理想、动摇了信念。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

对党绝对忠诚,要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增强政治定力,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增强纪律定力,自觉用党章党规党纪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道德定力,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勤修真炼,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增强抵腐定力,常思贪婪之害,常怀廉洁之心,从细节严起、从小节防起、从身边事做起,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

对党绝对忠诚,要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个人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需要、服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要强化党的意识,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践行宗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终身。

第五篇:习近平告诫党员干部应当敬畏什么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官有所畏,业有所成。腐败总是发生在掌权者失去敬畏之心的地方。没有敬畏,权力就不受约束;就会出现滥权、专权、弄权。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心存敬畏,律己、慎言、慎行,权力才不会用偏,行为才不会越界。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心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敬畏人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敬畏之心须臾不可忘却。越是成就辉煌,越需要保持对人民的谦逊敬畏之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里的“怕”,就是敬畏之心。敬畏人民,就是作为掌权者的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心生敬畏,既要严谨持重、毫不懈怠地运用权力去为人民谋利益,又要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去接受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敬畏人民,就要坚持人民立场,敬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实践成果的价值主体。坚持人民立场,敬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历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不断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敬畏人民,就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是上级给的”,“是政府给的”,“是党给的”。这些回答没有弄清楚权力的真正来源。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即人民应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人民是一切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我国宪法第一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意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是受人民委托,为人民办事的,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和干部的这种关系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是不容颠倒的。党章明确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既然人民群众是权力的所有者、委托者,作为权力受托者的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时就理应忠实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党员干部的权力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无限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活动,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敬畏人民,就要坚持心中有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图为:2013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二、敬畏组织

“组织”是党的生命线。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科学严密的为民组织,具有巨大的组织优势。作为党组织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执掌着人民赋予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作用非常关键,必须对党组织有敬畏之心。一旦目无组织、目无法纪,个人凌驾于组织和法纪之上,必定会行为失范、放纵妄为,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敬畏组织,敬畏组织的纪律、规章,敬畏组织的监督、教育;要心怀感恩,感念组织的培养、教育和信任,把敬畏之心转化成为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义无反顾的工作情怀,把敬畏之心当作履行职责、为官从政的基本底线。

敬畏组织,就要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始终牢记自己是组织的普通一员。组织的培养是干部成长的外在因素和客观条件。习近平指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有个别领导干部,摆不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被提拔了,不是认为自己能耐大,就是觉得自己“上面有人”。实际上,对领导干部来说,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没有了组织,纵有天大本事也毫无用武之地;背离了组织,再多的荣耀也会化为乌有。

敬畏组织,就要强化组织观念,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强化组织观念,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程,也是每一名党员的基本政治品质。个人服从组织,被党章列为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之一,位居“四个服从”之首。革命先辈视死如归,正是把服从组织奉为信仰,把卫护组织视若生命。对党员来说,服从组织既是天职,也是纪律。目前,党内无组织无纪律的问题还比较多。一些党员干部,拿功劳当资本,自恃能力强贡献大,端架子开条件,精于算计;一些领导干部,拿资历要待遇,组织没提拔有意见,岗位不满意有牢骚,待遇不合意有怨言,甚至闹情绪撂挑子,搞软对抗;还有的领导干部,把分管领域当私人领地,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搞起独立王国,进行非组织活动。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侵蚀了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对党员干部来说,必须把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摆在更高位置,这是组织原则;重大事项必须向组织请示报告,这是党性要求;组织交办的任务、作出的决定,贯彻落实不打折扣,这是组织纪律。习近平指出:“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

图为: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三、敬畏法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纪国法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戒尺。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没有特权,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遵纪守法是领导干部从政的底线,也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职责和最基本素养。近来,中央和地方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领导干部,原因虽然很多;但对法纪缺乏最起码的敬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尊重法纪的神圣,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带头遵纪守法,从程序和制度上规范权力、约束权力,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做到不越界、不越轨,拒腐蚀,永不沾。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领导干部必须敬畏法律。法律,是限制公权力的利器。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领导干部必须敬畏党规党纪。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党的各项纪律规矩是“带电的高压线”,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懂法纪、明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共产党人立起了道德的高线和纪律的底线。共产党人必须遵守党纪党规,《条例》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列举了共产党员不能做、不能违反的情形。党员干部,要做尊崇党纪党规的模范,强化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自觉用党章和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守住法规底线,依法行使权力。习近平指出:“要以上率下,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做起,从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做起,从高级干部做起,对党绝对忠诚,模范遵守党章,严格按党的制度和规矩办事,夙兴夜寐为党和人民工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都不破坏党的制度和规矩。”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确保权力为人民服务,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下载对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00925147 王佳颖 这次的调查问卷旨在调查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从我在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纳税行为、纳税......

    对党员干部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对党员干部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关键是提高党员干......

    对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的思考(定稿)

     农村经纪人行业是活跃农副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经纪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动农村经纪人......

    对我市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的思考

    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并使行业协会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承担政府转移出去的一些职能,这是政府机构改革后提出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关系到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成果能否巩固......

    对如何培育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思考

    对如何培育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思考李巧模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有句名言: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关键在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凝......

    对楚雄州森林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对楚雄州森林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一、楚雄州森林资源概况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等。楚雄州地处......

    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断提高[模版]

    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断提高 党中央惩治贪腐不手软,正风肃纪不停歇,党员干部廉洁意识、纪律意识、自律意识、宗旨意识明显提高,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正气充盈,好传统好作风不断回......

    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对照检查材料

    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对照检查材料2017 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对照检查材料 根据国资委党委总体部署,中化集团于10月31日,利用一天时间在京召开了领导班子“增强‘四个意识’ 严守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