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20:2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第一篇: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00925147 王佳颖

这次的调查问卷旨在调查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从我在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纳税行为、纳税金额不够清楚,对于中国的税制更是一知半解,虽然税收于我们生活的密切程度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对于税收的了解实在匮乏。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公民对于税制的了解,应该加强公民的纳税人意识,这不仅仅是我国税收制度下很大的漏洞,也是我们税制改良、进步的巨大空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到这两点,应该成为政府的责任,成为社会的责任,当然也是我们的责任。

一. 加强公民对税制的了解

问卷中在为当前税制提出意见的一栏中,大家反复提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问题,这虽然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激烈讨论,更能折射出这样的事实:一提到税,大家想到得最直接的也便是个人所得税,不是很了解究竟有哪些税种,以及自己交过什么税,认为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也只是个人所得税。而事实上,增值税是中国最大的税种,它的收入占中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每年个人所得税税额远小于增值税税额。然而,对这

样重要的税种大家却是毫无概念,还有很多人误将增值税与消费税混为一谈,有的人认为增值税压根与自己无关。

除此之外,人们对中国政府一年的税收收入,对自己每年上缴的税收总额都是没有认知的。随口问问身边的人对于税制的了解,会发现作为纳税主体的我们对于我国税制以及自己的纳税行为的了解少之又少。我们对于新闻上偷税漏税的事例,对于大街上卖假发票的行为也都是见怪不怪,不做深究。

这些事实都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国公民对税制的了解十分欠缺。

理论上讲,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税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我们对于税收却是无从知晓。政府取得税收是为了向我们提供公共服务,为了加强社会的公平,但是作为纳税主体,作为公共服务的接受者,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交了多少钱,钱又是怎么花的。这听起来实在不合理。

于情理上讲,我们上缴税收,理应知道因为什么,交了多少,于国家建设上讲,只有我们知道自己交了多少钱,钱花的合理不合理,才能对税制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才能针对税制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不断改进。

所以,应该大力加强税制的宣传,建立更多让人们了解税制的渠道。比如,可以更多的在电视、网络上宣传、普及基本的知识,课本

中增加常识性的内容让更多专业的同学了解,系统的学习,在社区普及相关的常识,建立相应的部门。

二.加强我国公民的纳税人意识的意义和建议

纳税人意识是纳税意识的提升。所谓纳税意识,通常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税收的认识与评价程度以及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程度。强调的是义务的意识,而纳税人意识不仅仅指要积极的交税,不偷税漏税,也是要懂得维护权力,意识到自己才是主人公,是缴税者,它强调的事权力意识。

实际上,纳税是权力与义务并存的行为,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纳税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国家规定要交税,我们不得不交,而交税的目的和结果都不清不楚,我们知道缴税的义务但是不清楚我们拥有因为缴税而获得的权力。所以,我们大部分人仅有纳税的意识而缺少纳税人的意识。

纳税人意识的缺失在与国外的对比中可以更为明显的体现。以前会常常听到美国人说“拿着纳税人的钱”如何如何,如果我没有学习过有关税收的东西,恐怕到现在还不明白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感觉似乎中国没有这句话中所指的“税”,没有这样的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明白自己纳税是为了让政府向公众免费提供环境保护、体育场所、初等教育和道路交通等多项公共福利服务。纳税人感到自己所缴纳的税款养活了上至总统下至普通警察这样的国家公务员,因

此,他们能理直气壮地以纳税人身分质询指责政府,要求政府为纳税人提供各种服务,节约有效地使用纳税人的钱。

反观我们,又有几个清楚交税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呢?因为不知道这样的意义,所以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力,也就更没有纳税人的意识。

在缴税方面,我们不应该是被动的缴纳,而应该是和政府平起平坐;不是被动的把钱“给”出去,而是意识到是在为自己、为社会花钱。作为纳税人,我们有权力去监督政府如何花钱,有权力对自己获得的公共服务做出评价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唤醒公民的纳税人意识,可以更好的监督政府对于税收的支配,对促进政府的廉洁、高效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方法上,可以考虑成立维护纳税人权益的自治组织等措施,减少纳税人的诉讼成本,这样可以提高公民的纳税人意识,也可以用实际行动维护公民在税收中享有的权力。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考虑学习国外税制,让纳税变得更为主动。在美国和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根据纳税人纳税的多少而享受相应的待遇,如退休金就是以纳税人所缴税款的一定比例发放,这就意味着纳税人年轻时缴税越多,退休后得到的养老金越多,甚至还可以根据纳税的多少,享受免费乘坐火车、参观博物馆等等。

这样的制度,不仅仅可以加强人们的纳税人意识,还使得纳税成为权力与义务对等的行为。人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有同比例的权力,因为纳税而带来的好处变得清晰,这也同时激励着大家诚信缴税,从制度上减少了偷税漏税的行为。

有类似制度的建立,也就为加强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税收是联系政府与公民的纽带。加强纳税人意识,也就加强了公民的权力意识,这样一来人们更为主动的缴税,维权,政府也有更多的资金来提供公共服务,得到公民的认可,同时作为纳税主体的公民也对公共服务、税收税制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工作的有效运行,政府也可以工作的更有效率,树立更好的形象,最终使得两者的关系更为和谐。

第二篇:对新时期公民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

对新时期公民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

新时期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它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它要求公民具有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观和义务观,秉持合理、合法、守法的基本理念,形成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它的核心是科学理性精神和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在本质上是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统一.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公民意识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新时期加强对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公民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基础性工程

1.公民意识的概念

《辞海》对“公民”一词的解释是“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由此公民就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法定意义上。指一个人拥有某国国籍,这个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了;另一个是社会学意义上。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构成的身份定位。作为法定意义上的公民,当然要归附一个国家。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公民,要归附的是一种观念文化。

“公民”是国家的主体,它强调的是人与人间的平等关系。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因此,“公民”不仅表明社会成员是某个国家的国民,更重要的是表明社会成员在这个国家里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它既是伸张权利也是担当责任的社会个体。而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它包含了对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对公正合理的国家、法律制度的自觉维护与遵从。如果社会成员以“老百姓”自居,就弱化了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权利和义务的意识。根据公民身份的社会性,这就意味着公民意识要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自觉地、不断地调整、充实、丰富,最终使之具有与当下的社会政治内容相关的具体内涵,并在社会实践中付诸思想表达和行为表达,力求与现实挂钩,政府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尤其需要树立公民意识。如果他们在观念中没有公民意识,就必然会滋生出“为民作主”、“为民造福”之类的观念,就会以为自己为“老百姓”做点事是恩赐,并期望“老百姓”感恩戴德,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和政治框架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平等关系,公民通过纳税来完成自己的主要义务,并以此支撑政府机构来雇佣公务员,而政府的公务员必须用服务来与之交换;同时,公民还通过选举和罢免的方式来选择社会的管理者,而管理者须在公民的制约之下来为公民管理公共产品和社会事物。

2.目前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

两千年的专制主义的文化积淀,使我国的公民习惯于做唯唯诺诺的小老百姓,头脑中满是“臣民意识”,习惯于对权力的曲意逢迎,因为畏惧权力而变得顺从。由于公民权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维护,致使中国人缺乏权利意识和责任感,缺乏参与社会乃至政治生活的热情。新中国成立后,公民权利制度、公民参政制度、公民自由制度、公民平等制度、公民受益和请求制度等公民制度皆走向法制化,在制度上为培养公民意识提供了保证。但在“十年**”中,公民权利制度、公民自由制度、公民平等制度等公民制度遭到非人性的肢解,法律又一次步入虚无主义的尴尬境地,刚刚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遭受了重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国民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效率意识、法治意识等公民意识亦随之不断得到强化。不可否认,现在在一些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公民意识都比较强,他们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他们勇于保护自己,并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他们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文明”时期,但是我觉得就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公民意识仍是个沉重的话题,公民意识还没有形成一种普遍认同,要么是模糊的,要么是潜意识的或缺乏的。这从我们生活中可以观察出来,比如“事不关己”心态仍然很浓重,私德仍然很发达,小团体,家族传统仍有余孽,国人特别是中国弱势群体仍有浓烈的青天好政府情节,他们“忍”的精神仍可见一斑。

3.加强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

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不仅是一个彰显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而且还应是一个倡导公民具有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公共精神的公共生活空间。在我们国家,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必须首先培育公民具有公民意识,进而推动公民社会不断成长。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等五种意识的教育。在当前阶段,为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更要突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就是使预备公民具备一系列良好的公民意识,而成为真正的公民。公民意识教育可以把说理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公民意识教育围绕社会成员的文明素养展开社会行为的规范教育,易于把社会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自觉,变成人们的自身素质;公民意识教育可以从小事入手,于细微之处见精神,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泛。因此,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切呼唤,不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公民社会的有序管理,还是公民个体权利与义务的有效行使,公民意识的培养都是一个基础性工程。

二、培养公民意识是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培养公民意识,明确市场经济下交换主体与竞争主体的地位

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实行等价交换。培养公民意识,明确市场经济下交换主体与竞争主体的地位,有助于培育我国最广泛的合格的市场主体角色,塑造市场经济的主体要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宪法规定了国家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主体是公民、同时法律又使之具体化之后,每位“公民”都应该具备“公民意识”而不是“老百姓意识”,即权利、义务、自由、法治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公民、社会、国家三者之间的正常关系,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良性整合。目前,人们习惯自称“老百姓”,“老百姓”用语的流行,潜移默化地透露出民众“官本位”思想,即“权力至上”、“权力崇拜”,以及“清官”情结、“草民”或“庶民”意识等,是忽视程序规则,重人治轻法治,以及公民权利意识普遍缺失的反映。这些与现代政治文明的主权在民、民主法治、权利至上等理念格格不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严重障碍。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民主政治的真正落实和完善都离不开公民的素养程度和全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支撑。

2.培养公民意识,可以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主体的人数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法律仅仅作为国家权力的附庸而存在,传统人治观念对我国公民的影响极深。一般来说,主体对法律的了解越多、理解越深,其对法律的认知就会更理性,对法律的认同、确信、向往和践行也会更自觉,法治意识也相伴而生。如果“老百姓”没有“公民”意识,那么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不会深入人心。如果公民意识缺失,就会表现为民主主体意识缺乏、权利和责任意识淡薄以及法治意识不强。因此,公民意识的增强,可以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主体的人数,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政治参与的层次,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

三、培养公民意识能够真正夯实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

1.规则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石

和谐社会建设是需要公民意识作为支撑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各种基本规则是公民的神圣义务。现代社会由于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各种竞争不断加剧,所以整个社会越来越依靠各种社会规范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以确保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至于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秩序。

2.树立公民的规则意识能够提升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

公民的规则意识包含遵守道德、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这三项基本内容。其中,遵纪守法是人的行为底线,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而遵守道德则是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三者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树立公民的规则意识则需要借助于国家法治建设,不断建规立制,同时还应强化法制教育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遵纪守法意识。其次,国家应加快以金融信用、职业信用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共享和披露社会中各类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促使人们诚实守信,不要见利忘义。再次,家庭、学校、社区等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应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意识,提升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

3.培养公民廉洁与自律意识,以奠定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基础

竞争作为一种利益分配机制,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在根本上取决于竞争规则是否公平,竞争机会是否均等,竞争过程是否透明,以及竞争结果是否公开。现代社会主要通过各种竞争来进行资源分配。实际上社会大众都肩负廉洁自律的责任和义务,建设和谐社会所需的公民意识是公平竞争意识。如果没有这些作保证,竞争很可能最终沦为混乱无序、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的恶性竞争。目前社会上很多不和谐行为,无论是贪污贿赂还是诈骗偷窃,其本质上都源于个人私欲的恶性膨胀。廉洁自律看似主要是对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全社会的要求,因为每个人不论其工作类别与职位高低,几乎都能接触到各种利益。社会作为由亿万个体所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并非是“你得即我失”的零和关系,而是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你我利益不可分割。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于其他人都负有帮助和爱护的责任。身为现代社会的公民,理应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关爱他人,和谐人际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具体地说,从幼年时期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到青少年时期规则和民主意识的养成,再到成年之后职业伦理和廉洁自律意识的加强,公民教育应当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以奠定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基础,因此,廉洁实际上是对每一位公民的要求,社会大众都肩负廉洁自律的责任和义务。

4.“公民”意识的缺失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外历史都表明:国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当广大国民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性格,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社会。因此,呼唤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就越来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从大处讲,要坚持公民的培育,实现“人的现代化”,即要克服“老百姓”及“臣民”意识的残余,普遍建立人权、公民权和独立人格的意识,破除权力崇拜和“官本位”意识,树立权力监督和民主意识,摒弃人治观念,树立程序、法治、宪政的意识;以及树立责任意识和纳税人意识。从小处说,则要开展行人不闯红灯、不酒后驾车、不随地吐痰的宣传活动,培养公民承担应具的责任、义务等。

参考文献

[1]张雷声主编.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昊锡存.略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

[3]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J]求是.2009.05

[4]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01

(江苏省射阳县委党校)

第三篇:对树立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思考

对树立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这样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国度里,全面有效地推进农业标准化任重而道远,而这一切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农业标准化意识。众所皆知,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流入国际市场,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利用标准化原理,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生产经验,制订成农业标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贯彻实施,最终实现各产业链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但是受传统观念、宣传方式等限制,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因此步履维艰。因此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至关重要。问 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在尝试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市场导向和政府的监督下,农业产业化中标准化得以大面积推广,在一些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但对大多数农户而言,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尚处于简单了解的阶段。意识上的落后导致了实际生产中无法获得正确的科学指导,进而大大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效益。

1.传统意识根深蒂固

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户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尽管传统的生产方式中不乏优秀的生产经验,但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例如:农户如按传统的方式进行选种,凭借以往的经验作物虽然在产量上可能得以丰收,但是由于品质未达到市场统一的要求,而无法卖出好的价钱。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许多农业生产方式早成传统,一些农户却始终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必然具有广泛地适用性;而农业产业化中的标准化还只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传统生产方式”经历的时间长,这就导致了标准化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足够的认识。

2.宣传不充分

农业标准化作为一种至上而下推广的经济活动,对基层农业生产而言,其主要通过强而有效的宣传才能深入人心。可是,在农村地区,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手段常常只停留在“下个文件,发个问卷”的层面上。所谓的农户培训、考核也常常只是“走过场”。这样的宣传方式不能不说过于单

一、空洞,自然也就取得不了实质的进展。此外,对一些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而言,尽管他们的生产行为已根据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逐渐“标准化”(例如在作物选种、灌溉上都严格按照合同上的标准实施),但是农户并没有真正了解标准化的长远利益,仅仅把它当成了合同上的一个条款,这就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还是可能出现违背标准化的现象,造成损失。

3.监督不到位

农业标准化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过程中少不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和市场的监督,而正确有效的监督可以使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遗憾的是目前前者的监督力度不强,后者的监督力度很弱。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一方面一些工作人员本身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一些基础地区缺乏完善的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对市场而言,尤其是对收购农产品的企业而言,很多时候仅仅是在农产品最后收购的时候,对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进行淘汰,而缺乏在此之前对农作物种

植、生长过程中的监督。监督的不到位使得农户对农业标准化难以产生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了意识上的淡薄。

建 议

基于目前农村地区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的现状和原因,我们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从丰富宣传、强化监督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标准化的意识。

1.丰富宣传方式

农业标准化对很多农户而言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加上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很大,因此,宣传就成了提高标准化意识的关键工作。鉴于以往的宣传形式过于单

一、针对性不强,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上,应避免单纯的概念推广,更应注重对标准化机理和标准化收益的宣传。达到这一点不仅要求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更要求与农户之间的互动。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是指改变以往纸质媒介宣传,而是结合媒体、讲座等丰富宣传,使农户首先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内容产生兴趣,至少不怀有抵触心理。让农户看到在标准化下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的异同,特别是不同在哪里。与农户之间的互动是指改变以往农户“被宣传”的角色,而是通过面对面的资讯、沟通,使农户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并了解到自己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可能产生的收益,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中所具有的潜在利益。此外,还应考虑农户文化程度偏低这一现状,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宣传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便于农户理解。如此一来,农户就能在农业标准化的宣传下真正地参与进来,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农业标准化方式,进行主动探求,进而有效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2.加大监督力度

监督的目的在于时刻提醒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反复强化树立农业标准化的意识,这一点在众多农业标准化刚刚开始推广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不仅需要农户自觉参与,更离不开政府部门、市场的全面监督。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农业标准化的进程。但是政策法规的顺利履行还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度。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对所辖区域内农业标准化的开展进行全面监督,其中不仅包括对农户的农业生产进行监督,还要对参与农业标准化的企业及市场进行监督。例如:大棚蔬菜的产业化发展,要求蔬菜大棚选材上的标准化,但为了避免不合格的材料流入市场、进入农田,政府就应该对这类市场加强监督。对于市场而言,尤其直接收购农产品的企业,应该改变以往只是在最终收购时判定农产品是否达标的工作方式,而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就与农户建立联系,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户,并监督农户在生产中采用标准化的方式。从长远讲,市场和企业的监督不仅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利于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树立。

3.确保标准化效益

对农户而言,只有农业标准化带来真正经济上的效应,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农业标准化。在对一些农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户往往认为标准化生产下的农产品不仅投入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优势也不明显。这就造成了农户无法真正体验到农业标准化带来的好处,自然也就无法树立标准化的意识了。因此,必须确保标准化生产下农产品的市场优势,除农户自身以外,还包括“市场对标准化农产品优先选择”和“政府对标准化农业生产补贴奖励”两个方面。前者要求积极引导市场中购买农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在选择农

产品的时候,优先考虑标准化生产下的农产品;后者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对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农户进行奖励,其中既可以是物质上的直接奖励,也可是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牵线搭桥。总而言之,作为农户,在执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作为政府应该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进行适当补贴和奖励,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作为市场,应该积极倡导一种消费趋势,即优先购买标准化生产下的农产品。只有这三管齐下,标准化生产下的农产品才有机会真正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入,进而使农户从根本上认识到农业标准化的优势,形成标准化的意识。

第四篇: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唤醒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唤醒

摘要:个人所得税征管之难,难在它的纳税人兼负税人直接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短浅的私欲为其挖空心思逃避税负提供着无限动力。面对这庞大的个性化队伍,与其他税种相比,以思想——纳税人意识的提高进而规范为立足点和突破点进行有益的探讨,对个税税收实现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税收取之于民,一定要真正做到用之于民。只有让纳税人了解税收用于何处,切实感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让纳税人做到心服口服,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履行纳税的义务。因此,本文研究目标以纳税人需求为起点,唤醒纳税人意识,保持和提升纳税人意识进而提高税收实现、推动税制完善。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纳税人意识;唤醒 ;公民

一、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主动申报现状

2006年末,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规定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纳税人,除了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外,必须在次年3月31日前自主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随着2007年新年钟声的敲响,这一众盼所望的项目也已开始执行,但实际情况却很不理想,据估计,北京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粗略计算约有25万人,但直至今日,自行申报的只有1%左右,而且这个数字在全国来说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达3185.58亿元。但换个角度看,这个数字并不乐观。2007年全国税收总共达45621.97亿元,个人所得税仅占全部收入的6.98%,印度在1992年就达到了7.68%,发达国家平均为30%,1999年中国个人所得税还是400多亿元时,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焦建国曾测算过个人所得税的实际总量,认为流失税款在500亿元左右。

二、目前我国个税纳税人意识偏低的主要原因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纳税责任意识与纳税人权利意识的整体水平普遍滞后。主要原因在于:

(一)我国个税费用扣除现状无助于纳税人意识苏醒

费用扣除的设置对纳税人意识的影响可以这样概括:正向不明显,负向强烈。即费用扣除设计得完美无暇,纳税人的基本需要完全得到保障,也不能明显地使纳税人产生交税的愿望。费用扣除设计不当,侵蚀到纳税人的基本需要,随其侵

蚀感的加强,纳税人对税之不满情绪渐强,直至转变为逃避税负行为。故个税中的费用扣除是影响纳税人税收环境知觉的最敏感因素之一,考虑不周,对纳税人意识的负作用是根本性的。

(二)税率设计不合理

税率设计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第一、高边际税率的存在,让纳税人望而却步。纳税人的直观感受是:既要拿出近半的所得交税,又要自己大量为生计买单。从而易引起纳税人潜意识对税的抵触。第二、税实践中工资薪金的适应税率,大多集中在25%以下,税负本不算高。第三、税率结构的不合理腐蚀着纳税人意识。真正的高收入阶层基于收入来源多样化与我国个税的过多分类,以致工薪阶层成为个税承担的绝对主体。强烈的反差无疑加重了个税的负担感,消减着部分纳税人仅有的交税积极性。

(三)我国税收收入透明度较低及政府的税收宣传不到位

税收收入透明度较低及政府的税收宣传重在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对纳税人权利重视不够。在这样的前提下,个税自行申报无疑将纳税人的责任与权利联系在一起,主动纳税与税收的知情权联系在一起。导致我国许多公民不清楚税收的一些基础知识,更谈不上利用纳税人权利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随之而来的问题必然是:“我为什么要纳税”;继而使纳税人更加关注政府对于税收收入的使用范围及效率与效果。

另外,公民本身也有一定的原因:

第一,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公民的纳税意识有待加强。

规定高收入人群自行进行纳税申报,这需要公民不仅对缴纳税收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具有较高的纳税意识。自行申报纳税的人数如此之少,一方面凸显我国公民尤其是高收入群体的纳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社会大环境与此政策的实施不匹配,许多有钱人不愿意“露富”,一来取决于中国人“闷声发大财”的传统,二来“露富”有可能被人盯上,会引来祸患,因此,许多有钱人宁愿“哭穷”以求生活安宁。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从公民的纳税意识与社会文化氛围等来看,可能现在实行自行申报可能还不是最佳时机。第二,公民对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进行评估的意识淡薄。

公民不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财富。《办法》的出台,即表明全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将面临更为严格的个税监控。国家财政部门可能从宏观层面上计算每个人的年收入所得,而实际上纳税个体却没有对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有些人虽然被划规为高收入群体,但是本人却没有这个概念,以为自己不属于年收入在12万元的行列,这也是造成自行申报率低的一个原因。第三,高收入人群对自行申报程序缺乏了解。

有些公民意识到自己应该属于须自行申报纳税的行列,但自己对怎样计算申报、到何处申报、何时申报及申报的手续及程序了解得不够清楚,想申报却无从下手,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放弃了自行申报。这也同时表明监管的力度不够,虽然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个人,如果未在纳税申报期内(即纳税终了后3个月内)办理纳税申报,按规定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可能被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而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只有政策是不够的,没有良好的、严格的监管措施,就不能够保障政策的具体落实。趁现在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大力宣传《办法》的实施及惩罚措施,以此来督促这类群体自发进行纳税申报,还来得及。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意识唤醒的对策与建议

(一)恰当满足纳税人的基本需要

增强全民纳税意识,促使纳税人自觉纳税,是搞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仅为唤醒纳税人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提升纳税人意识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税收实践中,如何分辨出不同纳税人的不同需要和共同需要,怎样创设和改善税收环境,在满足纳税人多层次需要的同时,以“税收价格论”为基础使交税转变为纳税人之需,从而使其由感而及,(自觉)实施交税行为。恰当满足纳税人的基本需要马斯洛认为,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若是得不到满足,其激发出来的力量越是强大。生理需要是个体的首要需求,如今通常由个体自行解决。现实中,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虽包含了纳税人生理需要层次之物,但因其或惠及大众并不被显著感知,或显著被感知而仅有少数人享有,难以让个体纳税人自愿在这个层次上为其买单。因此,唤醒个税之纳税人意识,首先要体恤民生,保障纳税人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尤其不能以税之名肆意干扰。只有个税的征收不侵入纳税人生计保障线才能为个税纳税人意识苏醒创造顺境。

(二)创造性满足纳税人的高层次需要

物质性的考虑对纳税人的激励作用固然很大,但是随着低层次需要满足程度的不断提高,激励作用必然会减弱,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则会成为纳税动力的新源泉。这时,应该创造适宜的条件,满足公民作为纳税人的高层次需要,即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前,纳税人高层次需要在税收中主要为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称诉求。他们希望从税的付出中,体味到自尊和社会与政府对自己的尊重。纳税人权利没有得到落实位居影响纳税人不交税的因素之首;纳税是公民行使权利的前提,因此,应对纳税人的高层次需求要多做研究、不断探索。总之,只有唤醒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纳税人才可能自觉地缴纳税款,否则就逃税,产生“搭便车”行为。相对于个人收入而言公平合理的个税税负是纳税人交税的心理前提。换言之,个税欲取得纳税人心理认同,首先要合理地考虑纳税人的基本需要。个税设置及执行中所体现的对纳税人基本需要的考虑,对纳税人意识的发展十分重要。另外,税收取之于民,一定要真正做到用之于民。只有让纳税人了解税收用于何处,切实感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让纳税人做到心服口服,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履行纳税的义务。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和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制应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以便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公平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作。

参考文献:

[1]宋健敏等编著:《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

[3]郭庆旺、苑新丽、夏文丽编著:《当代西方税收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杨继元等编著:《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理论设计与政策选择》,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P220.[5]翟继光编著:《个人所得税政策解析与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刘剑文主编:《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五篇: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唤醒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唤醒

摘要:个人所得税征管之难,难在它的纳税人兼负税人直接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短浅的私欲为其挖空心思逃避税负提供着无限动力。面对这庞大的个性化队伍,与其他税种相比,以思想——纳税人意识的提高进而规范为立足点和突破点进行有益的探讨,对个税税收实现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研究目标以纳税人需求为起点,唤醒纳税人意识,保持和提升纳税人意识进而提高税收实现、推动税制完善。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意识;唤醒

一、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主动申报现状

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达3185.58亿元。但换个角度看,这个数字并不乐观。2007年全国税收总共达45621.97亿元,个人所得税仅占全部收入的6.98%,印度在1992年就达到了7.68%,发达国家平均为30%,1999年中国个人所得税还是400多亿元时,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焦建国曾测算过个人所得税的实际总量,认为流失税款在500亿元左右。

二、目前我国个税纳税人意识偏低的主要原因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纳税责任意识与纳税人权利意识的整体水平普遍滞后。主要原因在于:

(一)我国个税费用扣除现状无助于纳税人意识苏醒

费用扣除的设置对纳税人意识的影响可以这样概括:正向不明显,负向强烈。即费用扣除设计得完美无暇,纳税人的基本需要完全得到保障,也不能明显地使纳税人产生交税的愿望。费用扣除设计不当,侵蚀到纳税人的基本需要,随其侵蚀感的加强,纳税人对税之不满情绪渐强,直至转变为逃避税负行为。故个税中的费用扣除是影响纳税人税收环境知觉的最敏感因素之一,考虑不周,对纳税人意识的负作用是根本性的。

(二)税率设计不合理

税率设计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第一、高边际税率的存在,让纳税人望而却步。纳税人的直观感受是:既要拿出近半的所得交税,又要自己大量为生计买单。从而易引起纳税人潜意识对税的抵触。第二、税实践中工资薪金的适应税率,大多集中在25%以下,税负本不算高。第三、税率结构的不合理腐蚀着纳税人意识。真正的高收入阶层基于收入来源多样化与我国个税的过多分类,以致工薪阶层成为个税承担的绝对主体。强烈的反差无疑加重了个税的负担感,消减着部分纳税人仅有的交税积极性。

(三)我国税收收入透明度较低及政府的税收宣传不到位

税收收入透明度较低及政府的税收宣传重在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对纳税人权利重视不够。在这样的前提下,个税自行申报无疑将纳税人的责任与权利联系在一起,主动纳税与税收的知情权联系在一起。导致我国许多公民不清楚税收的一些基础知识,更谈不上利用纳税人权利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随之而来的问题必然是:“我为什么要纳税”;继而使纳税人更加关注政府对于税收收入的使用范围及效率与效果。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意识唤醒的对策与建议

(一)恰当满足纳税人的基本需要

增强全民纳税意识,促使纳税人自觉纳税,是搞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仅为唤醒纳税人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提升纳税人意识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税收实践中,如何分辨出不同纳税人的不同需要和共同需要,怎样创设和改善税收环境,在满足纳税人多层次需要的同时,以“税收价格论”为基础使交税转变为纳税人之需,从而使其由感而及,(自觉)实施交税行为。恰当满足纳税人的基本需要马斯洛认为,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若是得不到满足,其激发出来的力量越是强大。生理需要是个体的首要需求,如今通常由个体自行解决。现实中,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虽包含了纳税人生理需要层次之物,但因其或惠及大众并不被显著感知,或显著被感知而仅有少数人享有,难以让个体纳税人自愿在这个层次上为其买单。因此,唤醒个税之纳税人意识,首先要体恤民生,保障纳税人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尤其不能以税之名肆意干扰。只有个税的征收不侵入纳税人生计保障线才能为个税纳税人意识苏醒创造顺境。

(二)创造性满足纳税人的高层次需要

物质性的考虑对纳税人的激励作用固然很大,但是随着低层次需要满足程度的不断提高,激励作用必然会减弱,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则会成为纳税动力的新源泉。这时,应该创造适宜的条件,满足公民作为纳税人的高层次需要,即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前,纳税人高层次需要在税收中主要为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称诉求。他们希望从税的付出中,体味到自尊和社会与政府对自己的尊重。纳税人权利没有得到落实位居影响纳税人不交税的因素之首;纳税是公民行使权利的前提,因此,应对纳税人的高层次需求要多做研究、不断探索。

总之,只有唤醒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纳税人才可能自觉地缴纳税款,否则就逃税,产生“搭便车”行为。相对于个人收入而言公平合理的个税税负是纳税人交税的心理前提。换言之,个税欲取得纳税人心理认同,首先要合理地考虑纳税人的基本需要。个税设置及执行中所体现的对纳税人基本需要的考虑,对纳税人意识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和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制应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以便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公平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作。

参考文献:

[1]宋健敏等编著:《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

[3]郭庆旺、苑新丽、夏文丽编著:《当代西方税收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杨继元等编著:《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理论设计与政策选择》,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P220.[5]翟继光编著:《个人所得税政策解析与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刘剑文主编:《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张正军编著:《个人所得税实务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梁俊娇(2006年),《纳税遵从意识的影响因素》,《税务研究》,第1期。

[9]珠海市地方税务局“提高税收遵从度”调研课题组(2008年),《借鉴税收遵从理论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涉外税务》,第11期。

[10]王振宁、岳树民:《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制度的探讨》载《税务与经济》,2009年04期。

下载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

    对培育党员干部敬畏意识的几点思考 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敬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从政之德、......

    一般纳税人税收管理现状分析及思考

    我县一般纳税人地方税收现状分析及思考 一般纳税人,是国税收入的纳税主体。以我县为例,近年来,一般纳税人入库税收在国税部门呈逐年上升趋势,占据了国税收入的绝大多数。而对于......

    增强法制意识 远离宗教思想 中国公民教育课讲稿

    增强法制意识 远离宗教思想 法制副校长:王平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点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的......

    韦森:唤醒国人纳税人权利意识

    韦森:唤醒国人纳税人权利意识 没有纳税人权利意识的全社会苏醒,财政制度改革就不可能起步,预算民主制度也不可能建立起来宪政民主的核心和骨架是“预算民主”。原来许多人(包括......

    关于加强“目标意识”的一点思考

    关于加强“目标意识”的一点思考2010年月10月27日——10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临沂四小举行的市小语会第十三届年会。在这本次活动中,徐轶老师的娓娓道来,让我们对人教版教材的......

    走逃纳税人”征管状况思考

    走逃纳税人”征管状况思考 “走逃纳税人”是指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擅自终止履行纳税义务并失踪的纳税人,在《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及......

    基层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思考

    基层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思考随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的发布,原来散布在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中的有关纳税人的权利......

    关于做好纳税人维权服务的几点思考[范文]

    关于做好纳税人维权服务的几点思考日期:2010-08-10 作者:刘剑、夏海波 【选择字号:大 中 小】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人的权利意识逐步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