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老人与海》中对人类生存意识的哲学思考

时间:2019-05-14 20:0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析《老人与海》中对人类生存意识的哲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析《老人与海》中对人类生存意识的哲学思考》。

第一篇:解析《老人与海》中对人类生存意识的哲学思考

现实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或人生观。海明威晚年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就是他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小说的代言人的典范,海明威一生苦难重重,数次亲历大战及意外事故。面对困难甚至是死亡时,他从来没有畏惧或者屈服,却认为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对不能被打败。因此,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他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老渔人奋力与一条大鱼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命运中要勇于面对并克服所有的痛苦和磨难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积极人生观。

一、人生哲学和生活观

名言“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点出了海明威人生哲学的精髓。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却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仍然独自出海,最终钓到了一条罕见的大马林鱼。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同马林鱼和鳖鱼进行搏斗,最终获得了成功,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海明威还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老人与海》叙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却发人深省。这种人生哲理包含三层意义,即处理好与自身、与环境、与未来的三重“关系”。具体来说,首先,要充分肯定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并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其次,要懂得如何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最后,要规划发展的目标并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构建心中的理想世界。人文精神在完善个人人格、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如果人们读懂了《老人与海》,就不会仅仅只看到小说表面所表达的意思,而能体会到其中“更深的东西”。人在生活中避免不了要经受种种的灾难和挫折,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味地获得“成功”,而在于享受勇于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冷漠无情的命运进行抗争的过程。在遇到不幸和困难时,不放弃希望,永远做精神上的胜利者,坚信未来总会获得成功。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懂得收获成功的不易,才能真正地理解奋斗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这部作品无疑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人类生存应具备的人文精神

《老人与海》中体现了多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硬汉”精神、进取拼搏精神、乐观精神等。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人类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屡败屡战、永不言弃,这也是人类不断取得发展的关键所在。

1.硬汉精神 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硬汉”精神的最佳体现者,也是海明威笔下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与荣耀,积极勇敢地面对苦难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在和马林鱼最后一轮搏斗中,桑提亚哥克服了极度的困乏和疲劳,终于制服了马林鱼,之后他就安心地睡了,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走向成功的喜悦时所应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以及在付出之后才能享有的平静。即使有痛苦,但其中却饱含着一种未来胜利的喜悦和激动,隐藏着征服者的自豪和骄傲。桑提亚哥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始终没有屈服,他的这种非凡的毅力和压倒一切的无畏气概令人由衷地折服和尊敬。勇敢面对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经历了创伤和失败还能继续勇敢地面对,实质上就是一种硬汉的形象,更是一种英雄的行为。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人们都应该学会正视现实,接受苦难并克服、超越它。绝不放弃每次机会,即使失败了也同样不失“重压下的风雅”,保持坦然的心态。即使面对死亡,也不能即刻屈膝求臣,这才是桑提亚哥所执着的人生意义,也是我们人类所应该追求的生存意义。

2.永不言弃、挑战人生的进取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海明威笔下的“硬汉”都渴望奋斗,虽然他们都有辉煌的过去,但并没有一味地享受胜利的果实,而是更注重现在的自己,希望通过奋斗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调整心态、努力拼搏,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表面上来看,桑提亚哥是以捕鱼为生,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其实不然,老人的这场搏斗并非为生存而战。他绝不会因为捕不到这条大马林鱼而无法生活,在他看来更多的是为一种信念而战,为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战。因此,在别人的嘲笑面前他没有退缩,遵循自己的意愿而斗争,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体现了老人不畏强敌的牺牲精神和良好的心态。这种人格的刚强对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就是一种可贵的进取奋斗精神,能够促使人们不计成败,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因此,人类在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斗争中应该时刻保持主人翁的姿态,拥有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积蓄巨大的精神力量去克服困难,迎接成功。

3.乐观精神 在这场搏斗中,桑提亚哥尽管失败了,而且一无所获,但他的骨子里仍充满着乐观与战斗力并以梦的形式传达出来。这种表面完全失去的失败比刚刚获得战胜马林鱼的局部胜利更能揭示老人的乐观精神。小说结尾写道:“在路那边的茅屋里,老人又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狮子在这里象征着积极进取的力量,这就意味着桑提亚哥仍然抱着很大的希望,虽然贫穷,但是一直会乐观坚强地生活下去。精神的胜利是人生的真正胜利。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行动的失败与成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关键在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应对事情的方法。桑提亚哥一生以捕鱼为业,孤苦无依,历尽艰辛却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是一无所获,可见他在行动上是失败了,但在精神上却是胜利了,所以虽败犹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许多文学作品内容也更加注重把笔墨放在激励、鼓舞人类健康的生存意识上。在与自然、社会的斗争中,作品中越来越多的人物乐观地生活、乐观地斗争,对未来的理想充满了无限的自信。尽管经历了失败,但是从来不会轻言放弃、自我堕落,都重新积聚起前进的动力,树立新的追求目标。这种崇高和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但显示出人类“智”者的光芒,也是推动人类不断前进发展的源动力。人类的精神不能屈服,即使是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人类也应当保持优胜者的风度,无所畏惧、不失尊严。处在逆境中时,始终坚信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能减少或改变不利的因素,从而使事情向着更加顺利的方向发展。小说中桑提亚哥正是因为蔑视失败和死亡,凭借着敢于超越生命极限的自信战胜了死亡,维护了人类的尊严,给悲剧的命运增添了闪光的生存价值。

三、理想与追求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实质上是人应当体现出人的真正的生存价值,即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永不言败、永葆自信和尊严。从这一角度出发,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在品味《老人与海》的过程中给了读者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困难与失败,如何与逆境抗争,小说所弘扬的乐观自信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现实生活中不断奋斗的人们。

许多评论家认为,《老人与海》“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作品”。这部小说最动人的地方还体现在海明威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考。仔细研读这部作品时,读者会发现海明威在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关爱人类、关注未来的博大情怀。因此,从长远来看,桑提亚哥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的“遭遇确是全人类命运的写照”,他的处事方式和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是人类未来发展所必备的。

人生存状态的好坏与自然、社会环境是否和谐密切相关。正常的生存状态从整体上呈现为人自身的存在与环境要求和谐一致,异常的生存状态则是处于失衡状态,而且容易引发不健康的生存意识。桑提亚哥的性格还表现在遇事的沉稳平和、不急不躁的良好心态上。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以预知的困难和失败,桑提亚哥的经历告诉我们应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应对突发事件,以不变应万变。

《老人与海》具有双层主题:一方面,人的悲剧命运有时是无法逃避的;另一方面,由于生命本能和精神力量的支撑,人类为了达到目的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它显示的是人类不可改变的悲剧命运,而要渲染的是人的价值及人类文明和力量。桑提亚哥经历了八十四天的寻觅和搏斗,以失败告终,这是生存意识的需要。生存不仅仅指肉体上的温饱,它还包括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要求。他在浩劫中依然表现出的人类在逆境中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勇敢的斗争精神是我们现代人所必需的,是应该积极追求达到的。在物质上似乎失去了,但在精神上却没有被打败,这是一种人类生存意识的最高追求。

第二篇: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新世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无论从理论的或实践的层面上都富有创新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创新。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论述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基点,由此在新的唯物史观中提出人民主体观和群众路线的世界观和方法,通过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来促使人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下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其重大现实意义与长远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从人的自然需求来看,为了延续生命,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等需要。从人的社会需求来看,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还包括归属、认同和尊重的需要等等。人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归根到底,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利益,愿望和诉求。仅以人的需要来说,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不仅有个体需要,还有群体与总体需要。每个个体不仅有自身需要,还有相互交往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所有这一切的逐步满足,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由人的活动实现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以人为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要,以人的价值为导向与尺度,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注重提高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辟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挥的天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为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尺度。这就是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关爱人。

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这根本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民贵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剥削阶级的生活离不开老百姓,他们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

牛身上挤牛奶。这也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人本理论,因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雇佣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从这些理论出发而提出的“泰罗制”、“福特制”等所谓的科学管理方法,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把人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而我们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以人为本,则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首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为了群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群众路线,就要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要求。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应该是民(人)本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民(人)本经济。当前,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最重要的是努力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生活问题,认真履行为群众谋利益的责任。近年来,城乡贫困人口增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产生贫困人口的原因,有生理疾病、工伤致残等自然性和偶发性因素,但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部分职工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增大,陷入贫困化。在当前社会保障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这些处于困境的群众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工作。

三、坚持群众路线,实施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表现为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更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人民所应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奋度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摆脱了苦难,翻身做了主人;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中国人民的地位和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

从全世界着眼,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类本质”在当代的要求。这一切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体应用的典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阶级基本上消灭以后(尽管在政治上要区分人民与敌人),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事业,应强调“逐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覆盖社会上的一切人。从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最高目的,也是他们所制定的不朽著作《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理念)。人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有了人之后,不但社会是属人的社会,自然也不断演化为属人的自然。可见,人是属人的社会与属人的自然的主人和中心。人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发生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实现人自身各种要素与各个层面的和谐。人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状(现有的价值)而追求理想(更高的价值)。用哲学家的话说,总是从“实然”走向“应然”,从“既定”追求“设定”。因此,以人为本也应永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

参考文献:

[1]郭承福;科学发展观下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J];学理论;2010年10期

[2]胡锦涛;2005年12月15日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J];求是;2006(1)

[3]赵玉萍;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旬阳教育网党政建设正文;2009年4月

[4]高等教育出版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版

第三篇: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茶艺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社会化的表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有着民族情结和价值意义的多项重叠。茶艺在中国的历史延续,不单是人对物质生活的亲身感受,而且是人们观感世界、体验生活的传承与积淀。

唐代陆羽以其所著《茶经》奠定了其茶圣的历史地位,他在《六羡歌》中写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本身淡泊明志的高洁情怀,为后代茶人树立起精行俭德的光辉榜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尽管都构筑了自己的思想框架,“九流十派,百家争鸣”,但如何面对人生却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命题。茶性苦寒,人性又有多少苦寒?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性相通。“一碗喉物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多么潇洒,多么浪漫的人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在品茶,还是在品位人生?我说两者皆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这里不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吗?屈原在《楚辞》的《远游》中这样描述人生命意识的源渊:“内唯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茶艺正是要通过品茗的形式,达到这种内心深省的境界,来完善自我。茶艺是泡茶的技艺,但又不完全是物质形式的展现。对茶叶的冲泡当然要让其色、香、味的品质发挥得完美,但人的审美感受更需要一种超越时空的体验。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正是要人去体察感受天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后去融汇人间的哲理神韵。唐代赵州的从谂禅师问一位新来的僧人:“你以前来过这里吗?”僧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然后,他又问另一位僧人,僧答:“没来过。”从谂依然说:“吃茶去!”事后院主问从谂禅师:“为什么到过的和没到过的都说吃茶去?”从谂依然是说:“吃茶去!”从茶中品味人生,得到大智大慧,达到大彻大悟,这就是“吃茶去”的禅法禅机,吃茶寻常事,无心贵自然。

茶艺在宋代成为一种上行下效的风尚,得力于宋徽宗的倡导和力行。宋代以权力推进社会生活的伦理和秩序,使其生活风尚更趋向同一性。因此,茶艺在宋代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凡的鼎盛,茶书、茶诗、茶词的大量涌现,把茶的文化价值升华到一个更加艺术的高度,以茶喻理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笔下的刻意追求。苏东坡《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刻画“志图挺立、养高不仕”的茶人品格。朱熹的“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的比喻来阐述茶艺道义。在他们的心里喻“理”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人际关系的礼仪。品茗是一种潜修,是一种循理,以茶行道,以茶雅志,正是千百年来中国茶艺盛行不衰的哲学基础。

茶艺是中国人的智慧。有了茶艺,我们才会体悟一杯淡淡的茶水中,包含人生无尽的心智,自然无限的魂灵。对精神的执着追求,永远是中国茶艺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第四篇: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定稿)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英汉颜色词 “红” 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从《蝙蝠侠:黑暗骑士》与《叶问》看中美电影中塑造英雄方式的差异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小说《忠犬八公的故事》和电影《八公》动物叙事技巧的比较 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哈姆雷特与古典人文主义研究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探讨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永别了,武器》中的“有”和“虚无”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对策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语言中性别歧视词汇的语用分析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 论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美国人对枪支管制的态度的文化根源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原型分析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析企业更名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9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91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92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

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 95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97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 98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 100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101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 102 动物成语的英译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104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 105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106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08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09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110 从文化视角看部分英汉习语的异同 111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112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114 《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比 115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116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

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119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120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121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122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 12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6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28 英汉文化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129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2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 133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 134 Rabbit’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 135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137 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 138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 139 英语教学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41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142 论《金色笔记 》中的象征手法

目的论视角下以市场为导向产品推广资料的英译 144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 146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147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49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不称职母亲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151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题思想分析 152

153 翻译腔成因浅探

154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 155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156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157 从目的论看中国电影字幕翻译:以《金陵十三钗》为例 158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159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160 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施 161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162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

163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Rhetoric Perspective 164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桃花源记》的翻译策略研究 165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166 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 167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68 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

169(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国儿童消费市场乱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170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71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17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3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 174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175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76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177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178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9 从皮普的身份扭曲浅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人文主义的“不道德” 180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 181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182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183 论企业简介中文到英文的翻译 184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185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 186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

187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 188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

189 从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英国转型期中产阶级价值观 190 试析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

191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192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 193

194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 195 《阿甘正传》的人称视角浅析 196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

197 从句法模式论英语公益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 19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性格分析 199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

200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

第五篇: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爱情是什么?我想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一样。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发生每个人身上的爱情都不一样。然而,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谈到爱情时, 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爱情犹如佛家的禅, 不可说, 不可说, 一说便是错。”的确, 对爱情进行解剖, 把活生生、充满浪漫遐想的爱情搞得干巴巴, 也许会大煞风景。爱情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 关于爱情有种种说法。爱情, 不仅仅是“强烈地希望融合为一体”这种本能的冲动, 更重要的是指一对男女之间互相倾慕, 渴望成为终生伴侣的强烈、持久、专一的感情。

但当看到有些大学生因为爱情而任岁月在花前月下蹉跎时, 我们不禁想要审视一下大学生的爱情观。现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认为,大学不谈恋爱是一个遗憾。因此,校园里的爱情从此变得潮流起来,随处可见。然而,种种评论也会随之而出;猜测他们的爱情能进行到什么时候?真的是相爱吗?他们恋的是真爱还是寂寞呢?时下,在哲学视角下, 大学生的爱情呈现出多元的立体图像。

(一)“持久战与速决战”之说——恋爱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

最近“闪婚”这个词常出现在网络上,我们也见怪不怪了。在这个讲求速度的年代, 感情的建立与结束也变得“快闪”起来。现在一些时尚的大学生对于传统的、细水长流式的持久战已缺乏足够的耐心, 开始选择“闪恋”。“闪恋”是指两个人认识后迅速建立起亲密的恋爱关系, 这个速度, 甚至快到只有几天。闪电般的恋爱, 虽然满足了他们对感情的即时需求, 这样的恋爱也存在着许多困惑。由于彼此了解较少, 缺少坚实的感情基础, 所以感情的温度升得急降得也快,最后还是得说“拜拜”。可谓“爱也匆匆, 踹也匆匆”, 最终只落得“无可奈何恋人去, 劳燕分飞泣无声”。其实, 从交往到恋爱, 是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

1.爱情要求生理、心理的共同成熟。恋爱中, 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把优点展示给对方, 而把阴暗的东西隐藏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为悦己者容”。两人自然而然地都会有种掩盖缺点, 美化缺点, 甚至把缺点当作优点的心理,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然而,这样就导致了两人无法认识真实的、完整的对方。因此, 这种快餐式的“闪恋”过早地夭折也就不足为奇了。2.爱情需要一个磨合过程。与恋人确立亲密关系, 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就像煲汤一样,下足了料,用慢火慢慢熬才能熬出美味的汤。但很多人害怕这种磨合, 怕磨合期的漫长,也怕“磨而不合”, 甚至“磨”出问题, 所以他们不愿意按部就班,希望快速而简单、不费力气地获得。其实这只是情感需求中的低层次满足, 是爱情实用主义的做法。世界上是没有白吃的午餐的,所以, 要想获得美好的爱情, 就要准备“打持久战”。

(二)“天长地久与曾经拥有”之说——恋爱中的过程与结果

今天,在一些大学生眼里, 追求天长地久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很可笑的。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大学生的爱情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体验时代, 即在经过了以婚姻为目的的计划爱情时代、从相恋到分手的程序爱情时代之后, 现在已经进入行动至上的体验时代。“不在乎曾经拥有,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句话很适用于现在的大学恋爱。这类人已经把“曾经拥有”作为一种目标, 把恋爱只作为一种经历、一种经验的积累, 恋爱已经变成了“练爱”。这种体验式的爱情,其恋爱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1.恋爱仅仅是一种需要而已。自从步入大学校门之日起, 高考带来的沉重负荷便被扔到了九霄云外, 抛掉高中的中规中矩。来到大学当然要焕然一新,为了过把瘾, 为了一次体验,谈恋爱成了他们寻找刺激的首选。有人说: 大学岁月, 不恋白不恋。为了积累经验, 恋恋也无妨,合则来,不合则分,用他们的说法是“:中华儿女千千万, 这个不行咱再换。”这种思想已进驻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脑中。

2.为了填充生活的寂寞。很久前听到这样一首诗:“床前明月光, 人影一双双, 惟我独徘徊, 心里憋得慌。”于是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空虚 + 空虚 = 不空虚”。有人说: “哥恋的不是爱情, 恋的是寂寞而已。”不难看出, 对于这些同学而言, 恋爱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法,只是一种暂时的情感填空而已。3.随大流儿。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有的班级一段时间没有人谈, 但过了一段时间, 就有一帮谈的, 有的寝室无人问爱, 有的寝室全浸在爱河。当看到别人逛街时是手牵手,自己确实左手牵右手。在这样的一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这些人就会想着:“人人都谈恋爱,我为什么不谈,何必一个人呢?”因此就造就了一种随风逐流的思想,纷纷加入了恋爱的行列。

4.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如果一个学生有很多异性追求者, 说明他(她)有实力, 有魅力, 两个字——走俏。于是有些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滞销品, 纷纷加入到恋爱的大军中。殊不知, 这样的恋爱,动机不再纯粹时, 爱情也就变得面目全非了。也有可能伤害了另一方,甚至可能酿成悲剧。

(三“)西瓜与芝麻”之说——恋爱中的主次矛盾 大学里头,谁不想爱情与学业、友谊三得意。不过这只是大学生的一种理想而已。其实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事实是, 很多人一旦陷入热恋, 便是“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由于大部分人都没办法在爱情与其他方面之间取得平衡,给他们自己带来很多问题。

1.影响学业。曾经有人说爱情是门选修课。爱情作为一门选修课, 还没有听说有哪个学生因为没修而丢了学分, 倒是那些因为修得太投入导致荒废学业的学生比比皆是。试想, 整日卿卿我我, 耳鬓厮磨,脑子里装的都是甜言蜜语,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学习也就只有靠边站的份了。学习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2.影响友情。刚进入大学,首先收获到的应该是友情。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原来亲密无间的朋友却被放在了一边,无人问津。大学生们都渴望爱情与友谊双丰收, 然而环顾校园中的对对情侣, 哪个不是白天“为伊消得人憔悴”, 晚饭后“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夜里“几回梦里记红颜”。两个人关系亲密得针扎不透, 水泼不进。最终导致至亲的友情逐渐变淡,最后不疾而终。

3.物质投入。大学生的恋爱, 与社会青年的恋爱一样, 是需要成本投入的。这成本包括非物质因素和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包括时间、精力、感情、自由, 而物质因素的投入则是各种开销。光是节日买礼物送给对方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其实大部分大学生恋爱花的钱都是从父母手中得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谈恋爱。不知道他们给钱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父母是多么辛苦赚取这些钱的,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大学生现在还是处于颇具进化性与变化性的阶段, 存在着太多的未定因素, 过早而没有准备地踏进爱情河,留下的未必是甜蜜的回忆,恐怕是一生的悔恨。鉴于此, 我觉得大学生们还是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时、经济相对独立时, 再去扣开另一半的心扉, 尽情享受爱情的甘美。

下载解析《老人与海》中对人类生存意识的哲学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析《老人与海》中对人类生存意识的哲学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党员领导干部学哲学的几点思考

    对党员领导干部学哲学的几点思考 卢 凯 《 人民论坛 》(2011-07-11)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它的基本理论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5则范文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人生,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哲人对此打发感慨,而且平常人也经常对此进行谈论,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谈论如此大的一个话题似......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00925147 王佳颖 这次的调查问卷旨在调查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从我在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纳税行为、纳税......

    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本站推荐)

    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 姓名:龙献芝 地址:贵州省独山民族中学 邮编:558200 电话:*** 【摘 要】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的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的......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 易传英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基础部, 四川成都611730)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新世纪以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大学生就业的诚信......

    关于乔布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哲学思考

    关于乔布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哲学思考 一、乔布斯其人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Paul Jobs),出生于1955年2月24日。1972年高中毕业后,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只念了一学期......

    对改革所作的历史哲学思考

    对改革所作的历史哲学思考[摘要]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世界风云变化莫测的今天,在中国改革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我国的改革做一个实事求是的审......

    对512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对512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开展的救灾行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