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5 03:3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生活与哲学作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个模块来说,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比较头疼的一块知识。有不少老师教完后感慨,自己都被搞糊涂了。学生更是不知所云,上课感觉都听懂了,可是一做练习就不知道从哪下手,没有方向感。

自从2006年以来,安徽省实行新课改,我就一直进行着高中政治这门学科的教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这三个模块学生总体把握的较好,可是到了《生活与哲学》,就不知所措了,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的交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效果有了一定的提升。

首先,让学生整体上感知《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再填实知识,最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整体感知知识。

讲简单一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要求把它比作是美术课堂中的素描,先是把框架描绘出来,再填实知识,最后再润色,一副好的素描就展现在眼前了。

所以,这几年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模块时,别的老师用一节课就开篇讲解,但是我却要用四至五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先梳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将《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先形成体系,核心知识分成四个模块:辩证唯物论(第4、5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6课)、唯物辩证法(第7、8、9、10课)、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1、12课),这项工作做好后,虽然学生对具体的知识仍然很模糊,但只要他们先把握有哪几个方面内容就可以了,有一个整体印象。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具体知识的一一讲解,将知识一点一点填入到这个整体框架中去,让知识体系逐渐丰硕起来,当所有的知识讲解完成后,带着学生再回忆知识体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在其中只起到引导作用,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基本上把知识把握的较透彻,且不会出现模块上混淆。

其次,将理论性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生活与哲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性特别强,很抽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用理论解释理论,最终的结果,越解释越迷糊,学生到最后不知道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所以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尤其是难懂的知识,我会采取举例法,举身边的事例,举学生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我在讲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时,我就用上课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来举例,“因为你是怎么想的所以你就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你的状态体现出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既简单学生又容易把握。当讲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时,我就用一个班级,每个学生以及整个

学校之间的关系来形容,班级相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它就是一个整体,但是班级相对于整个学校而言又变成了部分,整体与部分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学生在片刻之间就可以把知识把握、理解。如果我们换成理论来解释理论,既枯燥学生又听不懂,最终是越解释学生越听不懂,何苦呢?可见,在教学中,将理论化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的确很重要。

第三、对教材中几处知识在教法上的思考。

第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教材第16页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个课标题,我觉得有点问题,既然是精华那就必须是真正的哲学,而这样的标题无疑让学生产生迷惑,应该将其写完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免得学生犯不必要的错误。

第二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教材第17页小标题“社会变革的先导”既然是先导,那肯定是积极方面的,如果没有这个限定性条件就不能用先导这个词,必须要标明哲学的性质。

第三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既然这节课介绍的是世界的物质性,所以下面的内容应该从世界角度介绍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三个角度,只有这三个角度都是物质的世界才是物质的。但是教材在知识排列时,只介绍了自然界物质的、人类社会物质的,而人的思维是物质的内容却在教材的第35页关于意识的内容时才讲解,我觉得在上新课时完全可以跳开章节的限制将这个知识点先搬到这个位置来讲解,以保证世界的物质性讲解的完整性。否则学生在以后的答题中容易遗漏这个知识点,造成知识不全面。

第四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就是:教材第70页“矛盾的特殊性”,教材中在这个位置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了原理的讲解,从三个方面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应该来说讲解的比较透彻,学生把握的也比较好。但是我觉得在这个位置上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因为我们学习哲学是为了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学习哲学的真正意义。我们在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一般先用原理说明某个问题,然后再用对应的方法论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对应的方法论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方法论在教材的第73页讲解了,无非就是要说明它是一个矛盾分析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当我们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讲解完成后,必须要紧接着介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这样的话,学生在答主观题时就可以坚持“原理+方法论+材料”,而不至于产生迷茫状态。并且在第九课第二框我们主要介绍了矛盾分析法,在整个教材中就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文字,但在练习和考试中却经常性的出现,教师在讲解时需点出。

总之一点,教师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的调整,以真正满足教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听懂,这才是最关键的,最后在高考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

第四、对安徽卷近三年《生活与哲学》两个主观题的思考。

从2009年安徽省新课改第一年高考以来,已经过去三年了,《生活与哲学》一直以来都占据了28分,选择题3个共12分,主观题2个共16分。作为主观题,学生得分的结果分析,要么是高分,要么是很低分。究其原因:学生不会审题,学生不会作知识的筛选。最终导致不得分或者少得分。

针对上述现象,我对近三年安徽卷中的《生活与哲学》两个主观题作了一定的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三年安徽卷中的两道哲学主观题的设问:

1、“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09年安徽卷37题第2问)

2、“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以及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09年安徽卷38题第3问)

3、“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10年安徽卷37题第3问)

4、“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10年安徽卷38题第3问)

5、“并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11年安徽卷37题第2问)

6、“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11年安徽卷38题第3问)

通过对以上六个近三年安徽卷中出现的主观题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特点。第一个特点:每年两个主观题中必然有一个广度型的设问,一个深度型的设问。广度型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深度型的: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矛盾分析法、整体与部分关系。

第二个特点:一个直接问型的(显性范围),一个间接问型的(隐性范围)。直接问型的(显性范围):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的观点、整体与部分关系。

间接问型的(隐性范围):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矛盾分析法、“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通过对以上三年试题分析,得出的两个特点,对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广度型和深度型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在对相关知识记忆时必须要从整体框架再到细节知识点,将知识形成体系,再由线索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既做到整体性又要做到细化处理,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

针对直接问型(显性范围)和间接问型(隐性范围)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从我们教材最明显的四个模块去认识哲学,又要重视单元和章节的标题,因为他们将是间接型主观题的一个重要命题范围,同时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细化知识点的归类、称呼必须要全部把握。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些特点落实在平时中,我们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想在高考中将哲学主观题的16分拿到大部分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以上,就是我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对《生活与哲学》的几点思考,希望这几点思考能够为我们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些帮助,让我们师生一起进步。

第二篇:生活与哲学教学中

浅谈《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辅助文”的独特效用

湖南省宜章一中:刘洪江

新课程高二的《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相关链接”、“名人名言”、“专家点评”,这些称之为“辅助文”。这些“辅助文”的内容具有灵活性、趣味性、警示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弥补教材正文的不足与缺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尽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好“辅助文”,增强《生活与哲学》的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一、用于设疑,引入情境

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形成,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手段来营造和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去。利用好“辅助文 ”中的“名人名言”,就能达到这种效果。例如,我在讲“运动是有规律的”时,先引用了荀子的名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吸引过来了。然后我结合名言设疑:(1)荀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为什么?(2)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利用名言设疑,学生兴趣盎然,迫切希望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学习课文。

二、用于印证,促进理解

《生活与哲学》的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可以说毫无这方面学习基础,而且与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特点存在较大的距离。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辅助文 ”,通过一定的感性材料,印证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理解所学知识,又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我在讲“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时,我叫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改名的故事;并思考:为什么要把陶知行改为陶行知?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的理解又达到了新课程所强调的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正确的认识脱离了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

三、用于解析,消除疑惑

《生活与哲学》“辅助文 ”中“专家点评”是对课文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利用好这此“专家点评”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疑难问题的理解,进而开阔学生眼界,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时,学生对世界观这一概念很难理解,这时我引导学生阅读专家点评并思考:(1)世界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这样学生对世界观这一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又例如,我在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时,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相关链接: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思考:(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家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

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四、用于结束,升华情感

新课程的特别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但是,该课程的目标不仅仅在此,它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如我在讲“价值与价值观”这一框题,在结束语我饱含情感的说: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所以在这里我请同学与我共同朗读课文上的两句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孟子;不畏义死,不荣幸生----韩愈。通过这样,学生感悟到了崇高的生命情怀,让学生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综上所述,在政治课教学中,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好“辅助文”,对完成教学任务有着独特的作用,当然“辅助文”只是教学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形式,从根本上它不能替代理论教学,并且它只有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呈现出独特的教学艺术魅力。,

第三篇: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学好《生活与哲学》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处处有哲学,学好了哲学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但哲学的理论性太强又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去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识记。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把俗语引入到《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在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不少通俗易懂、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且富有哲理的俗语。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近几年的文综高考政治题中,用一些常用俗语设计的题型也屡屡出现。因此,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注意一些常用俗语的收集和整理并予以运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把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常用的俗语做了一下整理,盼有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教与学:

一、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中可选用以下俗语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2、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我思故我在;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主观唯心主义。

4、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5、取薪救火;画蛇添足;邯郸学步;郑人买履;按图索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6、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9、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0、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1、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2、谋事在人;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在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中大家可使用以下俗语

1、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放之四海而皆准——讲解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时使用。

3、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5、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来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下马观花——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以下俗语可用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中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山外青山楼外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亡齿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鱼不离水,瓜不离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5、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事情就很难办好。

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4、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好事多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6、朝三暮四;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7、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优柔寡断——事物的量变达到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否则就会相反。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见高山,不显平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2、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因祸得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典型引路,示范引导;白马非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4、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行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十个手指有长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

6、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7、胡子眉毛一把抓;舍本求末;本末倒置;隔靴搔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白璧微瑕;瑕不掩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四、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可使用以下俗语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引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众人划桨开大船。

2、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时可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国才有家;国富民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4、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爱拼才会赢;卧薪尝胆。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饿死不是嗟来之食。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人民服务;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巧妙运用民间俗语教学,只是我的一点尝试,归纳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目的在于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概念教学反思

《生活与哲学》概念教学反思

邓江涛

案例背景与描述:

在《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第二单元的复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要求记忆的知识点没有记住,如物质的概念,意识的含义等;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到位,如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以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的就是促进作用;对规律的含义的理解,常把现象当作是规律;对规律的客观性也没有理解透;学生也感觉知识点之间感觉很乱,不知如何组织起来;原理以及对应的方法论就算背出来,一旦做题还是无从下手等。措施:

一、针对思路不清晰、散乱的情况,我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1、先是理清学生的思路。在哲学中基本上都是围绕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相对应的方法论展开的。所以我先把第二单元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组辩证关系。分别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样学生就有个整体的印象。

2、要求学生掌握任何一组辩证关系都先从概念下手。因此每一组辩证关系就要掌握两个概念或含义。然后就把每个概念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线索、知识网络。

3、掌握了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后,最后就强调把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上掌握。如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例,思路是:(1)对概念的掌握: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含义(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性)→运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含义、特征及对应的方法论)。(目的是让学生有个基本的思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含义(起源、生理基础、内容、本质)→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二者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二、针对理解能力比较差,容易混淆或者理解错的情况主要是把一些易错易混淆点收集起来,以资料的形式印给学生,并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把正误两个说法让学生对比,并落实学生做好笔记,特别是注意搭配的问题,如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的是正确的意识而不是意识起促进作用。

三、针对基础知识不过关,主要还是让学生记关键词。读、写、默。要以书本和平时做的笔记为主。对于原理、方法论一定要准确表述,当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巩固的时候必须要通过默写检查的方式强化记忆。

四、采取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考点的形式出练习,以高考真题为主,特别注重学生的易错易混淆知识点,题目要新,背景材料要反映时事热点。

教学反思: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结构与思路,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利用线索把框题之间、单元之间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把书本变薄。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图,引导学生得到一个整体的宏观思路,就可以打开复习通道,使学生不会觉得知识是脱节的。

二、加强学生的记忆和动手能力。学生仍然多数是临急抱佛脚的心理,即使是文科生对政治的重视还是不够,多数都是在临考试前才会想到去背书,结果由于平时缺乏记忆,所以复习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因此在以后的常规教学中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除了完成练习册的练习,还要加强堂上的抽查,多提问要记忆的内容。此外,平常的主观题训练太少,以目前的高考方案为指导,要加强主观题的训练,在复习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吃力和被动。

第五篇:生活与哲学问题

《生活与哲学》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B.个人与社会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哲学与生活

2.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B.哲学就是具体的科学知识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人类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若牛能绘画,那么,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这说明

A.上帝的观念完全是人主观幻想虚构出来的B.上帝的观念是不存在的,因为上帝是不存在的C.上帝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某种原型的虚幻反映

D.上帝的观念是存在的,因为上帝是存在的4.右边漫画中体现的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5.根据紫金山天文台通报,2010年1月15日,天文爱好者可以在中国境内观赏到“千年一遇”的日环食美景。这表明()

A.意识是物质的本原B.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C.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D.意识能创造规律

6.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武广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武广高铁的建设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的。这说明

A.人的意识能够决定客观事物产生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先于物质产生

7.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底,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九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青年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这是因为()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部分影响整体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的这一诗句从哲学上说明()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运动是有规律的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9.2009年10月1日,为确保天安门上空无降水,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专家紧急启动火箭弹消云减雨作业方案。至上午10时,天安门上空低云消减,只留下些高云映衬蓝天,确保了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顺利进行。这表明

A.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B.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造福于人类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D.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10.2009年8月4日,有关部门宣布,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一年间探测到的科学数据,已经获得了多项成果,并陆续发布。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以后深入研究月球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认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1.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纷纷暴露。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MADE BY CHINA”(中国创造)取代“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下列关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认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不变的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C.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而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认识不一定都是真理

1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4.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警告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候变化对经济与生活的影响。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B.意识与物质相互依赖

C.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D.规律是客观的,能被人们改变

15.3G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以手机语音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功能为特色。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这说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C.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16.温家宝总理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速度最慢的船只。”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决定部分B.部分影响整体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运动和静止的对立和统一

17.2009年10月29日,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该超级计算机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该类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C.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D.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

18.2009年8月9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闽浙,造成数百万人受灾。但在台风带来危害的同时,也给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C.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D.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前进性

19.右图漫画中病人所犯的错误是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B.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C.没有正确认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北京奥运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将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有机融合,显示了优稚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此回答20题。

20.北京奥运体育图标,既符合体育图标易识、易记、易使用的共同要求,又传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这种有机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A.相互联结B.相互区别C.相互转化D.相互对立

2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___________决定的。

A.主要矛盾B.矛盾的普遍性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D.矛盾的特殊性

22.州官倪寻和李延都患头痛、身热,便一同请华佗看病,华佗检查后,却给你们开了不同的药。两人问:为什么症状相同,开的药不一样?华佗解释说:一个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一个是由外部受寒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不同。这说明

A.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树立创新意识D.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说明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B.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24.将千变万化的运动形式与我国汉字架构相联系,是一种创新。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C.辩证否定观D.事物是相对稳定的25.中国语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弃其糟粕,取其精华D.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26.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这说明()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7.2010年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其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D.个人利益的满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8.6年前,沈浩从安徽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小岗村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带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推动小岗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这期间,两次在任期届满时村民要求他留任,称他是“离不开的好干部”。这表明()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其社会地位

C.人只是价值的创造者

D.人的价值就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

29.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都以他们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敬佩。这说明

A.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B.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C.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D.“感动中国”杰出人物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决定作用

30.泰州市靖江人民法院陈燕萍法官扎根基层法庭14年,所办3000余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她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2009中国十大法治人物。这个材料说明了()

A.有付出就有回报

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C.人生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3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5.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36.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37.“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告诉我们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

3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0.社会历史的主体有时是人民群众,有时是少数英雄人物。

3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5.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36.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3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高二《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题(必修)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 A D C C C6-10 B C B C A 11-15 C D C C C

16-20 B A A C A 21-25 C B A C C 26-30 B B A B B

二、判断题:31-35 A A B A A 36-40 A B B A B

三、简析题(30分)

41A.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自2007年,扬州市政府作出决策,B启动“绿色扬州工程”。3年来,C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大力推行机动车尾气净化处理,严格新轻型机动车准入制度,实施绿色公交;加强工地环境管理,实行封闭施工,控制地面扬尘;严格控制燃煤废气排放,推广燃煤锅炉燃烧自动控制技术,提高燃烧效率等。凡此种种,促成了本市空气质量的好转。

结合材料,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扬州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原因。(4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扬州市政府坚持从本市空气质量的实际出发,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作出启动“绿色扬州工程”的正确决策;4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扬州市政府坚持从本市空气质量的实际出发,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作出启动“绿色扬州工程”的正确决策;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扬州市政府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启动“绿色扬州工程”,采取相关措施,实现了蓝天目标,空气质量转好;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绿色扬州工程”中,遵循了生态规律,使扬州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42.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联合国特别于哥本哈根举行骑自行车大行动,倡导绿色出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某校高二同学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同学们就自行车这一出行工具展开讨论:——他们的讨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4分)

4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出行工具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的(2分,若回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亦可得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出行工具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2分)

43.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这次大会被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的最后一次机会,将决定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赢得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誉。请简要说明人类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4分)

43.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应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未来。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应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遏制全球变暖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应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人类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维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务院2009年先后批复了11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地区不仅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在整体布局中又具有重要地位,将以点带面,盘活全国经济版图。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6分)

44.①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分,答联系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得1分); 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些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盘活全国经济版图(2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区域经济规划都有地域特色(2分,若答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亦可得分)。

45.当前,中学生带手机入校园,使用手机现象较为常见,这也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可否使用手机成为一时讨论的焦点。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某班同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成立探究小组就“中学生手机的使用”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探究小组搜集了同学对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不同观点:使用手机可以方便和家长、同学的联系,中学生也有消费的自由;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发短信、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中学生不应该使用手机;手机时常会收到一些不良短信、诈骗短信,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结合上述观点,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矛盾的观点,谈一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认识。(4分)

45.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有弊。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使用手机的不同情况应区别对待。

③矛盾的双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中学生使用手机应努力做到趋利避害,不能影响学习;如果使用手机严重影响学习,弊大于利,中学生就应该限制手机的使用。(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46.材料一:“人肉搜索”的出现,将网络上传统的不见人、不闻声的信息搜索,转变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盯人、人查人的互动查询和寻找拷问,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答案和真相公布于众。但大家对参与其中的方式和其可能引发的后果众说纷纭。

(1)请从人生价值观角度分析,我们在网络上应如何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的价值冲突?(4分)

46.(1)①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做为最高价值标准;(2分)②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2分)

材料二:2009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就业促进政策力度,加强住房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谈谈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依据。(4分)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分)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分)

下载《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与哲学总结

    《生活与哲学》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 把我思维的奥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

    生活与哲学论文

    生活与哲学论文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生活与哲学》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学习的过......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辨证唯物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引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第五课的核心问题。关于“一切从实际......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一材两用”趣味教学案例六则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寓言、 童话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和哲学道理 , 把它们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能把深奥......

    生活与哲学趣味教学案例二则

    生活与哲学趣味教学案例二则 1.老猎手用火灭火 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一天,一群游客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快乐地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火,火借风势,直......

    高三政治教学论文 在《哲学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14高三政治教学论文 在《哲学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 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教案

    一、课题: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2)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本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