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与哲学论文
生活与哲学论文
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
《生活与哲学》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则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以哲学故事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适当穿插哲学小故事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既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寓言小故事“蜗牛的婚礼”。有一对蜗牛在公路旁边的草丛里约会,公蜗牛问母蜗牛:“亲爱的,你什么时候嫁给我呢?”母蜗牛思考了半天,说:“听人说,爱情的滋味是浪漫,可我怎么没有品尝到呢?”公蜗牛听了这话,朝前方那条开阔的柏油路凝视了一会儿,然后信心十足地说:“亲爱的,如果你真的浪漫,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做环球旅行结婚吧!”于是,他俩爬上那条柏油路面,一起没白日没黑夜地爬呀爬呀,仍没爬出小镇的中心,两只蜗牛感到很失望,完全没有先前的浪漫念头。之后,他俩就在一棵青草底下举行了结婚仪式。这个故事体现的哲理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两只蜗牛选择旅行结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二、以流行歌曲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一般来说,学生对音乐比较喜欢,尤其是对流行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也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讲授“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可播放歌曲《雾里看花》,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进行归纳: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把握哲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三、以笑话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笑话大都是违背常情令人发笑的生活故事,好的笑话就像一幅出色的漫画、一段风趣的相声,闪耀着机智,幽默的思想光芒,既使人轻松愉快,又给人有益的教训。在教学中,适当引进笑话故事,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学习“具体分析解决不同矛盾”时,可以穿插这样一则笑话故事。据说,平原地区有个医生,自称治驼背百发百中。驼背病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全都闻风而来。(教学论文)他并没有去了解每个人造成驼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而是让所有的驼背病人都面向地面趴下,然后他用脚往他们背上用劲踩。驼背们痛得哇哇大叫:“你这样不把我们弄死呀?”他回答说:“我管的是把你们的背弄直,没说管你们死不死啊。”学生听后哈哈大笑,通过这则笑话学生既掌握了哲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
四、以名言警句增强哲理说服的趣味性
名言警句是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通俗易懂,有着很强的哲理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补充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言警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关系时,穿插名言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能说出相关名言名句,而且还要启发学生去回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哲理。
五、以漫画故事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漫画在哲学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几乎每一个框题都有一幅漫画。漫画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寓哲理于漫画之中,可谓妙趣横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漫画故事,使学生在品味漫画故事的趣味中轻松地识记教材内容,把握哲学原理,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投影一组漫画名字叫“笑一点”。这幅漫画有三幅图构成,分别为“不笑”、“微笑”、“狂笑”,来体现“不美”、“美”、“很丑。”图中那位女士本来笑得很美,但由于笑过了头,物极必反,事物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从而让学生把握哲理“坚持适度原则”。
第二篇:生活与哲学问题
《生活与哲学》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B.个人与社会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哲学与生活
2.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B.哲学就是具体的科学知识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人类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若牛能绘画,那么,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这说明
A.上帝的观念完全是人主观幻想虚构出来的B.上帝的观念是不存在的,因为上帝是不存在的C.上帝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某种原型的虚幻反映
D.上帝的观念是存在的,因为上帝是存在的4.右边漫画中体现的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5.根据紫金山天文台通报,2010年1月15日,天文爱好者可以在中国境内观赏到“千年一遇”的日环食美景。这表明()
A.意识是物质的本原B.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C.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D.意识能创造规律
6.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武广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武广高铁的建设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的。这说明
A.人的意识能够决定客观事物产生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先于物质产生
7.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底,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九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青年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这是因为()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部分影响整体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的这一诗句从哲学上说明()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运动是有规律的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9.2009年10月1日,为确保天安门上空无降水,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专家紧急启动火箭弹消云减雨作业方案。至上午10时,天安门上空低云消减,只留下些高云映衬蓝天,确保了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顺利进行。这表明
A.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B.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造福于人类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D.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10.2009年8月4日,有关部门宣布,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一年间探测到的科学数据,已经获得了多项成果,并陆续发布。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以后深入研究月球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认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1.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纷纷暴露。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MADE BY CHINA”(中国创造)取代“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下列关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认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不变的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C.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而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认识不一定都是真理
1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4.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警告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候变化对经济与生活的影响。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B.意识与物质相互依赖
C.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D.规律是客观的,能被人们改变
15.3G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以手机语音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功能为特色。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这说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C.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16.温家宝总理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速度最慢的船只。”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决定部分B.部分影响整体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运动和静止的对立和统一
17.2009年10月29日,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该超级计算机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该类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C.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D.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
18.2009年8月9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闽浙,造成数百万人受灾。但在台风带来危害的同时,也给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C.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D.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前进性
19.右图漫画中病人所犯的错误是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B.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C.没有正确认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北京奥运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将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有机融合,显示了优稚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此回答20题。
20.北京奥运体育图标,既符合体育图标易识、易记、易使用的共同要求,又传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这种有机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A.相互联结B.相互区别C.相互转化D.相互对立
2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___________决定的。
A.主要矛盾B.矛盾的普遍性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D.矛盾的特殊性
22.州官倪寻和李延都患头痛、身热,便一同请华佗看病,华佗检查后,却给你们开了不同的药。两人问:为什么症状相同,开的药不一样?华佗解释说:一个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一个是由外部受寒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不同。这说明
A.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树立创新意识D.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说明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B.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24.将千变万化的运动形式与我国汉字架构相联系,是一种创新。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C.辩证否定观D.事物是相对稳定的25.中国语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弃其糟粕,取其精华D.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26.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这说明()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7.2010年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其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D.个人利益的满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8.6年前,沈浩从安徽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小岗村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带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推动小岗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这期间,两次在任期届满时村民要求他留任,称他是“离不开的好干部”。这表明()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其社会地位
C.人只是价值的创造者
D.人的价值就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
29.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都以他们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敬佩。这说明
A.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B.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C.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D.“感动中国”杰出人物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决定作用
30.泰州市靖江人民法院陈燕萍法官扎根基层法庭14年,所办3000余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她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2009中国十大法治人物。这个材料说明了()
A.有付出就有回报
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C.人生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3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5.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36.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37.“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告诉我们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
3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0.社会历史的主体有时是人民群众,有时是少数英雄人物。
3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5.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36.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3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高二《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题(必修)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 A D C C C6-10 B C B C A 11-15 C D C C C
16-20 B A A C A 21-25 C B A C C 26-30 B B A B B
二、判断题:31-35 A A B A A 36-40 A B B A B
三、简析题(30分)
41A.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自2007年,扬州市政府作出决策,B启动“绿色扬州工程”。3年来,C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大力推行机动车尾气净化处理,严格新轻型机动车准入制度,实施绿色公交;加强工地环境管理,实行封闭施工,控制地面扬尘;严格控制燃煤废气排放,推广燃煤锅炉燃烧自动控制技术,提高燃烧效率等。凡此种种,促成了本市空气质量的好转。
结合材料,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扬州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原因。(4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扬州市政府坚持从本市空气质量的实际出发,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作出启动“绿色扬州工程”的正确决策;4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扬州市政府坚持从本市空气质量的实际出发,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作出启动“绿色扬州工程”的正确决策;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扬州市政府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启动“绿色扬州工程”,采取相关措施,实现了蓝天目标,空气质量转好;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绿色扬州工程”中,遵循了生态规律,使扬州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42.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联合国特别于哥本哈根举行骑自行车大行动,倡导绿色出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某校高二同学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同学们就自行车这一出行工具展开讨论:——他们的讨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4分)
4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出行工具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的(2分,若回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亦可得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出行工具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2分)
43.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这次大会被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的最后一次机会,将决定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赢得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誉。请简要说明人类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4分)
43.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应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未来。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应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遏制全球变暖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应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人类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维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务院2009年先后批复了11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地区不仅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在整体布局中又具有重要地位,将以点带面,盘活全国经济版图。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6分)
44.①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分,答联系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得1分); 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些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盘活全国经济版图(2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区域经济规划都有地域特色(2分,若答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亦可得分)。
45.当前,中学生带手机入校园,使用手机现象较为常见,这也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可否使用手机成为一时讨论的焦点。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某班同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成立探究小组就“中学生手机的使用”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探究小组搜集了同学对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不同观点:使用手机可以方便和家长、同学的联系,中学生也有消费的自由;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发短信、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中学生不应该使用手机;手机时常会收到一些不良短信、诈骗短信,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结合上述观点,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矛盾的观点,谈一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认识。(4分)
45.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有弊。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使用手机的不同情况应区别对待。
③矛盾的双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中学生使用手机应努力做到趋利避害,不能影响学习;如果使用手机严重影响学习,弊大于利,中学生就应该限制手机的使用。(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46.材料一:“人肉搜索”的出现,将网络上传统的不见人、不闻声的信息搜索,转变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盯人、人查人的互动查询和寻找拷问,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答案和真相公布于众。但大家对参与其中的方式和其可能引发的后果众说纷纭。
(1)请从人生价值观角度分析,我们在网络上应如何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的价值冲突?(4分)
46.(1)①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做为最高价值标准;(2分)②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2分)
材料二:2009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就业促进政策力度,加强住房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谈谈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依据。(4分)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分)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分)
第三篇:生活与哲学总结
《生活与哲学》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 把我思维的奥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成分。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物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求我们既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从整体的、全面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实践的特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要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5.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要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超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和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这要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唯物辩证法(第七、八、九、十课)(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观(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
一、总特征之一)(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 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联系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要求我们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唯物辩证法认为: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甚至会对整体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我们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性。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发展观(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总特征之一)(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3、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途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至此新事物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状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 ① 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
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求我们在物质运动中把握事物。
6、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认识事物既要看到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
(3)矛盾的观点(根本观点实质与核心)(第九课 唯
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不同的场合还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好典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到特殊的科学的认识秩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6.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办事情”专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关键词: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中心环节、第一要务、重中之重、首位、突出地位)
7.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看问题”,“判定性质”专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是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关键词: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优劣、利弊、好坏、分析形势)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坚持两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认识一个矛盾是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
1、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时要这种住主要矛盾,认识一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4)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第十课 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神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个方面的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辨证唯物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静止: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4、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基本关系:
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既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联系: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无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无物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②所处的状态不同(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①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三)基本问答:
1、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哲学依据)
(2)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作用)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二、认识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二)基本问答:
1、实践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们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唯一性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l)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由它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唯一性,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坚持真理的唯一性。所谓真理的唯一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
(4)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决定了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脱离一定的条件,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五篇:科学与哲学(论文)
科学与哲学
摘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而社会科学中的哲学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其他学科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哲学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科学,哲学,价值,联系
1、科学与哲学概述
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哲学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哲 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最早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一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结出自然界的道理。
2、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是有明确区别的。科学,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其任务是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有效地方法论,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科学与哲学又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的发展过程是在时间上不断持续、在空间上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逐步深化、逐步升级。科学首先探寻某一具体的、个别的对象的本质,然后再探究其他与之有联系对象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认知的对象是有限的,而未知的对象是无限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正是这个世界,所以自然科学的研究必然会遇到有限与无限、方法与目标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实证的方法所能研究和证实的只能是有限事物的有限的方面,而不可能是无限世界的本原,所以只好凭借知性的思辨来解决问题,这就在科学中引入的哲学。
哲学,是在追寻一种普遍理性,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使人们往往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它可以和具体的科学相脱离。同样,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具体感性活动的特征,使人们往往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它可以和抽象的哲学相脱离。但是,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对于人类认识过程来说是不能绝对分离的。人类的认识是以思考和理解为途径的,这是理性思维的过程,而理性思维正是属于哲学范畴的。
3、科学与哲学的互动
科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哲学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发展又带领哲学迈进更高领域的殿堂。
3.1.1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本源性作用。第一,哲学对感性经验的理性加工所形成的确切性知识是具体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具体科学的产生需要一定量的知识为理论起点,这些知识并非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哲学的温床中经过了长期的孕育。第二,具体科学创造知识的理性思维方式是由哲学提供的,现代科学式的思维方式则是近代后期和现代哲学所提供的辨证的、系统的、历史性的思维方式。第三,科学的许多规则也来自于哲学的孕育并且其合理性需要从哲学上加以论证,如科学中采用的逻辑的规则、实验的规则等等都是哲学的创造。
纵观人类整个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革命,无不是受到哲学的启迪和影响,无不是哲学和科技结合的产物。许多的科学问题上升到了足够的高度,都是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问题,事实上许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有创建的、伟大的科学家本身也同时是哲学家,或者具有一定的哲学背景。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具有极高哲学素养的科学巨人,他在哲学认识上“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他提出来的一系列科学理论,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所以只有借助哲学的启迪和指导,科技人员的研究和借鉴能力才能得到强化和提高。
3.1.2科学对哲学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对哲学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哲学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自然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也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第一,科学实践创造的世界丰富了哲学创造的基础。科学实践创造的大量知识财富,大量的科学活动本身都是哲学的基础,而且也带动了哲学的其他方面基础的丰富和发展。可以说人类世界的变化发展无不跟科学发展有关。第二,科学也影响各种哲学发展的方向。哲学以人类世界为基础,但并非整个人类世界是哲学的现实基础,各种哲学创造活动往往只选择人类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材料进行理性加工。哲学创造活动对材料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科学迅速发展以后,就成了影响哲学选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在当今社会,科学的这种影响非常明显。可以说,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西方科学主义思潮、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两股思潮都是科学影响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结晶和升华。哲学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哲学体系不是封闭式的,它要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完整。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只有不断充实现代化的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和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才能使其获得生机和活力。第一、现代科学的新成果,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第二、现代科学的新成果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4、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展望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最终,它们都感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哲学善于思考,它提供的更多地是指导性的知识,其产生实际效果的周期性往往很长,缺乏具有冲击力的瞬间效应,所以说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科学善于改造,但却也时常遇到其抽象无法把握的东西。
在现今社会,面对人类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科学和哲学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科学家和哲学家更应该在各种领域真诚合作,共同推动科学和哲学的进步。科学方法论是以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则进行概括和论述的理论。科学方法论是中间层次的方法论,处于科学与哲学的交叉地带,它是联结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既能密切合作又都能有所作为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论,是在承认“个别中存在着一般”这个前提下,从个别中抽取出一般,也就是从各种各样个别的具体方法中概括出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一般原则或一般方法。和过去相比,科学研究对象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如果说,过去各门科学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自然的或社会的过程,那么现代科学还要研究各种过程之间的关系,包括研究各种自然过程和各种社会过程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诸种问题。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必然要使过去相互隔离的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遭遇或汇合在一起,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必然会在这种汇合中形成蔚为壮观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宋羽雅.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J].福建论坛,2007(4)[2]高盈.哲学与科学关系初探[J].安徽文学,2009(5)
[3]叶秀山.哲学须得向科学学习[J].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3)
[4]赵玉英.论科学进步对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7(1)[5]孙巍.智慧之路上科学与哲学的对话[J].国务院学位办,2010(3)[6]罗骞.哲学的自我主张[J].江海学刊,2011(11)
[7]黄黎,彭列汉.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