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23: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本站推荐)》。

第一篇: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本站推荐)

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

姓名:龙献芝

地址:贵州省独山民族中学

邮编:558200 电话:***

【摘 要】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的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使人群或生物种群受到威胁或损害的现象。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冰灾、干旱、洪涝、泥石流、暴雪等。这些现象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原因?这些自然灾害频发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在今后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又究竟该怎么做?

【关键词】自然灾害 频发 哲学思考

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

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全球发生了许多自然灾害。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突发性自然灾害有增多的趋势,据联合国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仅2008年上半年,全球就有约23万人在各类自然灾害事件中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350多亿美元。2008年初,中国南方就发生了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5月初,热带风暴“纳尔吉斯”袭击缅甸,造成超过13万人死亡和失踪的悲剧!印度也因此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灾。此外,席卷加勒比海地区的一系列飓风灾害让海地80万人受灾,农作物颗粒无收,而古巴的经济损失也近百亿美元。发生在中国四川的8.0级特大地震共造成近9万人罹难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人民币!据民政部统计,2009年单是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8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亿元。2010年,海地、智利,我国青海玉树等地发生强烈地震,伤亡惨重。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我国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等等,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后果。最近,全球各地的极端气候现象似乎成了“家常便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界认为,自然灾害的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科学数据表明,气候变化会增加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近几年全球极端气候确实很多,有一些天文的、气象的,还有厄尔尼诺、大洋的环流这些都有发生。如果你仔细分析滑坡、洪水等灾害的情况就会发现,这些灾害多数都不仅仅是由于自然的变化,而是由于人为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破坏、滥用和错用土地。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

这些自然灾害频发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在今后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一、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客观的,人无力阻止灾害的发生。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由于人类的过度索取和破坏,使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就反映了这一哲学原理。目前,与人类行为有关的自然灾害事件数量正在上升,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很多灾害。因此,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得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近现代,人类为了经济利益肆无忌惮糟蹋伤害地球,必然会遭惩罚,地动山摇只是地球母亲的咳嗽和抖动,日益加剧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将是对人类长期伤害地球的惩罚。所以我们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片面发展观,导致了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一客观现实警示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灾害造成的危害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沉痛在悲伤的气氛中,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防止次生灾害,做好医疗救助工作.力求灾区早日重建家园。

三、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不可违背规律。面对灾害要充分认识自然规律的存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规律发生作用的空间,积极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少、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虽然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灾害的发生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并不代表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利用规律,创造有利条件,变害为利,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要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及各要素的真实联系。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自然灾害发生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比如我国的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地陷,天坑,山体滑坡、泥石流一系列灾害,再如,我国甘肃舟曲刚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据专家分析是因为2008汶川地震致使其岩层松动,加上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的严重旱情又导致土层干裂等因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哲理。为此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五、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我们对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有因必有果,这就要求我们对某一事物当作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正确指导人们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如果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的结果,必然会带来危害。今天环境的恶化和灾害的频发,就是过去大多数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的生态环境效益的结果。有果必有因:全球自然灾害爆发如此频繁激烈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长期破坏地球的行为所致,是全球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错误方式道路所致,没有人类的破坏,地球不可能有如此多灾害,人类错误行为是地球灾害多发根本原因。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探究它的产生原因,才能提高科学的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才能防患于未然。

六、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反对掩盖矛盾、回避矛盾。世界上绝大多专家学者都承认“是人类行为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伤害,是人类行为造成了气候突变大变。” 为什么今天世界各国政府又拒绝承认“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错误行为造成了近年来年如此众多百年一遇重大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很多工业大国相互推卸责任呢?这实质上就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为此我认为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承担起起相应节能、减排等的义务,共同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七、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的原则。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有其过程的,根据对近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事实分析研究,人类认识到人类自身生产行为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是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工业化高速发展多年以后,发现今天到处所见的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生态日益恶化和气候异常,从而引发诸多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住原有的性质,当我们保持要事物性质稳定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要学会用这一哲理为人类服务,解决好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减少工业排放污染,在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不危及生态环境,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面貌。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要牢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教训,把握好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工业排放等问题上要注意分寸,坚持适度的原则。

八、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指向就不同。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生态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积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的。前面提到过,就是因为在片面的发展观、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错误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引下,才导致今天的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公民面对灾害,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懂得爱护我们的大自然,这样才能阻止像乱砍滥伐这样的现象,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引发的哲学思考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第二篇:对于腐败案频发思考

关于腐败案频发的思考

论文导读:腐败是经济社会的产物,今有之,古亦有之,中有之,外亦有之,资本主义国家有之,社会主义国家亦有之,普遍存在,似乎概莫能免。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关键词:腐败,成因,制度监督,惩治

腐败是经济社会的产物,今有之,古亦有之,中有之,外亦有之,资本主义国家有之,社会主义国家亦有之,普遍存在,似乎概莫能免。腐败的产生,原因很多,但扎紧篱芭,举起棍子,应该是能够预防和制止的。本文试对腐败的产生及治理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腐败现象成因 1.传统的权力文化观念是其要因之一 腐败犯罪,严重侵蚀社会肌体,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鉴于腐败犯罪主要表现为权力腐败,则有必要从权力文化的角度分析腐败,以有利于防范腐败犯罪。在我国,权力文化具有强烈的功利意识。突出的权力本位和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征,是诱发腐败犯罪的力量源泉。它为腐败犯罪提供了思想根源、重要条件、肥沃土壤和方便途径。公权私化、专制集权主义、人情主义、重权轻法的人治、有权就有一切,权为我用等封建落后思想即是旧的传统权力文化的衍生物。

2.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是其重要诱因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欲望需求和实际拥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观上改变现状的思想强烈,而客观上,不同社会地位,不同阶层人员之间的物质财富存在巨大差异。对这样一种原属正常的社会存在,多数干部是能够作到正确理解和对待。但对于一部分意志力薄弱且又掌握了一定权力的人,则造成了强烈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出向富、盼富、不择手段致富的心态。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富者,其财富并非正当劳动致富所得,这对那些向富、盼富、急于致富改变生存环境的人,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诱惑。或跑官要官,或买官卖官,以求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或傍大款,动用各种关系,利用手中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或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达到其目的。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恰给了那些急需寻求权力图谋更大发展的人以机会。他们投其所好,一拍即合。为希望出国旅游的人出资,为希望子女出国留学的人出力,替赌徒下注,以至送车、送房、送美人,真是各得其所。

3.思想政治教育乏力也是导致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门开放,改革深入,外来思想观念的输入融合,以及我们忽视了应有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硬显得有些失衡。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崇尚英雄,学做英雄,似乎渐离渐远。遇落难者,则以钱开路,无钱不救。更有甚者,身为国家干部,肇事竟然逃逸。遇人民群众有难不施以援手,而是溜之大吉。毫无公仆之义,父母官之心怀,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知。一些陈旧观念沉渣泛起。只要你有了钱,能住别墅、开高级轿车、出入灯红酒绿之处,不管你来路如何,就能被人羡慕。只要你能当了官,官越当越大,不管是花钱买的,还是磕头来的,就是有本事、有能力。笑贫不笑娼。真是英雄莫问出处。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反腐效果不佳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对违法者不但没有起到威慑作用,而是起到姑息甚至是支持的作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多侧重于或强调思想教育,党纪处理。反腐机构虽然较为健全,但实际效果不佳。制度、政策、法规虽多,但过于原则或不够完整。论文参考网。“人治”还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贪污、受贿从几万,几十万到成百上千万,行情不断看涨,但我们的法律似乎也顺应性地放宽,再放宽。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出国豪赌者、卷款外逃者,时有所闻。有的交通厅、局长几任相连“前腐后继”,以身试法,这对于法律及执法不严,执法失之过宽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力的注释。

二、治理腐败的几点思考 1.对腐败的治理要两条腿走路,德治教育、法治教育并行,双拳出击 德治教育,侧重在倡导、劝善、教化,相对说柔性的东西多一些。作为执政党来说,对于党员队伍的教育,执政党干部队伍的教育,要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站在国家管理者的高度上来进行。治理腐败,强调德治教育,极具针对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党的干部队伍、国家行政管理的公务员队伍,重中之重的是领导干部。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

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党员干部、国家行政干部、领导干部,要培植起一种责任意识。要有时代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心里对自己有一种自觉的约束。论文参考网。在职谋事能够“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政以教化为本。古云:教化行而习俗美。这种教化,古往今来,不乏榜样。包拯的戏传唱千年,仍为人民所喜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天下第一廉吏美称的于成龙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我们就是要通过教育形成一种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法治教育,既有法律制度层面的教育,更有法律制裁的非常规教育含义。法治教育总体而言,刚性的成分要大的多。

法制教育,主体是宣传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意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能够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自由平等地工作和生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制裁的非常规教育含义,则是从维护法律制度的尊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的目的在于创造和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条最基本的准则。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法律制度的规范约束条文外,那就是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实现和维护法律制度的要求。有人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准线。违背道德准则,可能受到社会的谴责,但通常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违犯法律规范的,则必须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腐败是对公有权力的滥用,是对法律尊严的蔑视。那么受到法律制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不论是德制教育,还是法治教育,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是我们伟大事业的承继者。在教育上我们曾一度出现失误。社会转型,思想教育工作乏力,人们思想迷茫,出现信仰危机,也显现暴露出众多的社会问题。论文参考网。主体传统教育必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这是不容丝毫怀疑和动摇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基础教育的失误,不是短时期能够扭转的。人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再想改变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之说。教育和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又有较强法制观念,能够遵纪守法,且富有正义感和强烈民族责任心的高素质新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十分重大的历史性工程。

2.加强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制度是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近年来,尽管从《党章》到《宪法》,一个是党内根本法,一个是国家根本法,都做了修订,一些党内政策、规定通知不时出台或试行,但效果并非令人十分满意。原因何在?有学者指出:反腐败法规中,存在政策文件比较多,国家立法偏少的现象。一方面法律规范真空太多,让腐败分子有空可钻;另一方面,对反腐败专门机关的授权不够和职责规定不够。对公民反腐、防腐的权利义务规定不够,加大了反腐败的难度。所以,如何将党内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反腐政策,使之逐

步上升为法律,既体现了党的活动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也使我们党反腐斗争的宗旨信念得以在法律中体现出来,也是我们党对完善国家法律,负起对国家、民族领导责任的题中应有之意。

3.法制建设,应以权力制约权力,做到使贪者不能贪 腐败的产生莫不依赖于权力。而预防惩治腐败,也要依赖于权力。权力的界限不清,权力的不受限制以及权力的私密性,都为腐败的产生及蔓延,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和温床。孟德斯鸠曾指出: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所以,应尽快地将政府职能部门、官员的权力范围予以公示,增加透明度,让政府部门、官员以至人民群众都能参与监督,以减少职权滥用的几率。公开是最好的监督。政府信息公开将使整个行政系统透明公开,政府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将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使权力运行从隐蔽变成透明,无疑切断了权钱交易的链条,包括交易背后的利益共谋渠道。

4.拓宽监督渠道,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已有许多成文的监督法规,对领导的分工负责、民主生活会、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为党内监督的实施提供了依据。此外,还应就群众举报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成立专门的反腐举报中心。从举报渠道、信息传递,以及对举报人如何进行保护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办法,形成一个可供遵循的执行程序。如果从法律角度对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做出具体规定,那么依法举报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才能打消举报是名不正言不顺,或以下犯上的思想顾虑。同时,国家机构、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政府要员的权力范围甚至是

不同官员的经济收入情况也应公示于众,为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确保公权力得以正确实施提供条件。

5.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传递及时速度快,覆盖面广,受众多,因而被受到广泛重视。这也成为各国政府、政要利用电视电台报刊向人民传达、通报政策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同样,人民群众也可以利用这些渠道,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所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哀怨地写道:“假如江西的新闻媒体能自由些……他们能象美国记者曝光克林顿一样,敢于报道我的绯闻,我这个省委常委不至于落到死刑的地步。”胡长清这番话,我认为是发自内心的,这时的他没有必要再故作姿态。我们的新闻媒体,可能由于政策的纪律的原因,对当权的执政要员,极少评论是与非,对与错,对他们的私生活更是讳莫如深。即便报道,也多见于正面,而给人以完人之感。所以,新闻媒体一旦介入,往往是盖棺论定。人非完人,人品能力莫不如是。过程中的监督,能使人保持一个较为清醒的头脑和认识,能提高过程达到结果的满意度。

6.依法惩治腐败者,真正做到惩前毖后 打击腐败,就不能让腐败分子沾便宜,要让腐败分子感到得不偿失,形成惧贪,不敢贪的心理效应。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原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等被查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因其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置,成为近年来落马的最高官员。有案即查,有贪即惩,显

示了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力度,也对腐败分子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腐败行为作斗争也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加强教育,坚决依法打击,毫不手软,彻底打消腐败分子“坐牢一阵子,享受一辈子”的侥幸心理。加大追缴赃款的力度,同时也要建立健全防范腐败分子外逃及境外缉捕、涉案资产返还等工作机制,还要进一步改变职务犯罪轻刑化的趋势。

对腐败分子,要让他们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追悔莫及。不如此,不足以震慑腐败者,也难以收到以警效尤之功效。

第三篇:幼儿园校车频发事故再思考

幼儿园校车频发事故再思考

摘要: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造成了社会极坏的影响,对儿童生命造成极大潜在危害。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单向性的,它是由于人们对于儿童生命安全的漠视、相对匮乏的财政投入、疏忽的安全管理等因素综合导致的。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增强儿童生命安全观念、加大幼儿园财政投入、严格交通安全管理等途径来降低或者杜绝幼儿园校车事故的发生。校车事故的杜绝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儿童的基本生命安全。

关键词:幼儿园 校车事故 原因 思考

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15分,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向东行驶的陕D-72231大翻斗运煤货车与一辆向西行驶的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相撞,当场致5人死亡,其中校车司机1名,幼儿园学生4名,在送往医院及抢救过程中因伤势过重死亡15人(老师1名,学生14名)。经初步调查,该校车相关手续合法,核载9人,实载64人,属严重超载。2011年9月,山东淄博朝晖幼儿园校车途中翻车,车上20多名3-6岁的孩子不同程度受伤,该校车为一辆超载中巴车; 2011年7月 陕西西安 一辆7座幼儿园校车为躲避行人发生翻车事故,4人受伤,当时车内乘坐了17人,其中15为幼童;2011年3月,北京门头沟一辆核定载客49人,实际载客81人(其中76名儿童)的幼儿园校车超速行驶,发生事故,一名 5岁儿童死亡。一起起校车事故再次敲起警钟,该是儿童生命安全权得以维护的时刻了!我们绝对不能再沉默!

一、问题的提出

安全的口号随处可见,人们关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校园安全等等,安全意识时刻紧绷,却很少听说有人去关注幼儿园里那群天真烂漫的幼儿,他们的安全往往被置于边缘。近些年频发的校车事故不断向人们敲起警钟,仅2011年一年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校车事故,又有多少是发生在幼儿园校车中,我们无法做出考证。目睹这一幕幕惨痛的事故现场,一个个天真生命的离去,人们该真正反省这一起起事故,该真正将安全的口号落实到现实中去。

人们总习惯于在事后作总结,但是,我们总结出的是经验、教训,孩子们失去的是永远的生命。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发生之后,从中央至地方作了归因分析,甚至有人将此次事故仅仅归于“民办园”的原因,这所“民办园”随后也一跃成为“公办园”。不禁要问,究竟是谁的责任、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次次的校车事故,难道真的仅仅是办园性质的问题所致?什么才是一起起校车事故本真原因?怎么才能从根上治本,杜绝校车事故的频发?本文就对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的原因试图做出再解读,忘能对自己和他人有所反思价值。

二、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对儿童生命的漠视

校车事故频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全社会对于儿童生命的漠视、无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不禁将焦点聚集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药物安全等等,却鲜有人去关注那些生命相对脆弱的年幼儿童。这本是对于儿童生存权的漠视。从高层政府人员到幼儿园一线管理者,对儿童生命安全的关注相对狭隘的集中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范围内,对于行驶于路途中的校车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而身为这个社会的公民来讲,也根本看不到满塞于一辆辆简陋校车里的生命之重,利益的追求迫使人们失去理智,将儿童最底线的生存权当成各种利益的赌注。当一次次惨痛的校车事故现场摆在人们面前,社会才开始反思是是否该加强校车安全性投资、是否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是否该让孩子乘坐安全的校车,而这种反思是以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作为惨痛代价。对儿童生命的漠视,导致了社会对儿童安全问题的极少关注,没有一定的生命安全观念,如何对生命安全做出保障性的行动?!

(二)相对匮乏的财政投入

校车事故最能反映各级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不均问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低于3%,远低于发达国家,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以上),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水平(3%以上)。而这是这整个教育投入所占比例,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投入比例又少之又少,何谈学前教育的发展,更何谈幼儿园校车安全性保障。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呈现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对于重点、示范幼儿园建设,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政策扶持,而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尤其是个人办园)根本无法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讲,能够将子女送入一所幼儿园已经相当不容易,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被紧迫的生活压力所埋没。在甘肃正宁校车事故中,遇难儿童多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生计而外出打工,照顾这群留守儿童的任务自然交给年迈的亲人,他们在无权无钱条件下无奈选择收费较为适宜、办园条件较差的幼儿园。在匮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幼儿园(尤其是个人办园)便将幼儿园支出做出最低预算,才出现我们看到一幕幕校车超载最终导致重大事故的惨剧。

(三)疏忽的安全管理

仅仅有财政投入、安全意识是不足以保证幼儿园校车的绝对安全的,这还有赖于政府、幼儿园的安全管理。这里讲的管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便是办园管理,当前诸多个人办园无任何相关办园手续、条件,民办园的初衷或出于利益,或出于公益,在相对缺乏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办园,给幼儿园校车事故埋下了“定时炸弹”。校车事故与交通管理也有着重大关联,据有关媒体透露,有的交通部门在交通管理中,对于安全隐患巨大的校车往往采取“宽容”态度,至多对校车司机罚款,满载孩子的校车还是一如既往的行驶于颠簸的道路上。曾见一则幼儿园校车司机招聘启示,应聘条件仅仅是会开车、吃苦耐劳即可,而对于司机的安全意识、驾驶技能根本没有硬性规定,甚有幼儿园校车司机是由疲劳了一天的幼儿教师担任,这种情况下,校车安全何以谈及?从政府先关部门到幼儿园一线管理者的安全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当这种漏洞一旦导致惨痛的代价时,他们才觉悟到自己的安全管理出了问题,这种安全管理的疏忽归根究底是人们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漠视,它漠视掉的是孩子们的生命!

三、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后的反思

(一)切实加强儿童安全观念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做客CBS,当被问及近日中国发生校车事故的相关问题的观点时,奥巴马说“其实在美国,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安全性是中国的40倍。但是我相信在中国领导人看来,不论哪辆校车里的孩子都不可能会是中国的主席。因为领导的孩子不会坐校车。”这是一段值得人们反思的讲话,它具有讽刺性质但却直点穴位。我们一直高喊“安全”的口号,只有真正将口号落实于行动当中去,它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安全。儿童的安全成长关乎一个社会、民族、教育、家庭的发展,它也是对于儿童作为人来讲基本生命权的保障。从社会高层政府来讲,必须加强儿童教育的安全观念,就像奥斑马总统所讲,我们不知道那辆校车里的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总统,这种损失是令人惋惜不已的;作为社会大众来讲,绝对要抱以良心来对待这群生命之花刚刚开放的孩子们,利益的追求要以建立在对儿童生命的尊重来谋取,而不是丧失良知的无视;对于幼儿园来讲,承担着直接的安全责任,办园条件即使再差,也决不能拿儿童是生命安全作赌注,因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打不起这个赌,他们的家庭难以承受这种的赌注。人的安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高官,还是权贵,在面对儿童的生命安全时,都应持平等的安全观,确保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安全。

(二)加强政府财政性投入

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与不均,政府应该做出反应,担负起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福利性责任。校车事故的频发,综其直接原因便是无充足的资金投入来确保校车质与量及司机人员的合格度,在毫无校车承担能力的贫困地区,加强对幼儿园(尤其是个人办园)的财政性投入,才是当务之急。当前,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2012年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要占GDP的4%”(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政府对于教育财政投入的空前规模,也是最基本的教育投入。4%的教育财政投入以合适的比例分配给学前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足以使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得到很大改善,仅仅是幼儿园建设之一的校车完全可以得到安全性保障。政府财政性投入绝对不能只是重点、示范幼儿园的特殊待遇,也不能仅仅是某些高官、权贵的特殊待遇,它应该力行“普惠性”、“公平性”的原则,切实将财政投入施惠于普通百姓,保证他们的子女基本的受教育权和生命安全权。

(三)严格各项安全管理

这其中的安全管理包括政府对于幼儿园安全标准的把关管理、幼儿园管理者的校车安全管理、道路交通的严格管理。对办园标准的设置本身就是幼儿园安全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并非仅仅是“民办园”或者“公办园”就决定了校车事故的发生率,关键是各级政府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切真落实。“民办园”改为“公办园”会增加政府对其的财政投入,但如果所谓的“公办园”无法将安全观念、安全管理真正贯彻到幼儿园安全运行中去,那么这个“公”字与单纯的“民”字毫无本质的差别。幼儿园管理者在办园时考虑的不应仅仅是利益的追逐,更是凭借良心对每个孩子生命的负责。身为儿童受教育过程中的监护人,有绝对的必要加强自身的校车安全管理,无论是校车的质与量,还是校车的司机,必须做到严格把关。如果说幼儿园校车事故的第一道防线是办园时的标准把关,那么最后一道防线便是当一辆辆校车行驶于道路中时,道路交通部门的严查管理。交通管理部门绝对不能视超载校车为普通小事,它超载的是孩子们的生命,这绝对不是仅仅

罚款即可再上路通行就能解决的问题。认真、负责的将一个个校车安全隐患尽早消除在校车起步的一瞬间,这才是交通安全管理对孩子们和所有人的生命的尊重。

一起起校车安全事故以牺牲孩子们花朵般的生命作为代价来警示人们,警示全社会不能再对儿童的生命抱以漠视的态度。校车事故的原因是诸多的,总体来讲就是人们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漠视,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投入不足、不均,只要人们增强自身的生命安全观念,将幼儿园校车管理真正落实到位,惨痛的悲剧就会少一点,再少一点。对校车事故的反思就是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莫要等到生命失去时再去悔过,那时,失去生命的孩子已经再也无法再回到这个世界来感受事后人间的温暖了!

参考文献:

①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2011,9.② 李旭林.农村校车之困:谁为孩子把好安全之门(上、下)[J].新闻,2011,2.③ 白岩松.美国黄色校车的特权[J].教育文汇,2010,5.

第四篇: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新世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无论从理论的或实践的层面上都富有创新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创新。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论述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基点,由此在新的唯物史观中提出人民主体观和群众路线的世界观和方法,通过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来促使人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下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其重大现实意义与长远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从人的自然需求来看,为了延续生命,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等需要。从人的社会需求来看,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还包括归属、认同和尊重的需要等等。人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归根到底,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利益,愿望和诉求。仅以人的需要来说,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不仅有个体需要,还有群体与总体需要。每个个体不仅有自身需要,还有相互交往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所有这一切的逐步满足,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由人的活动实现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以人为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要,以人的价值为导向与尺度,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注重提高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辟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挥的天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为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尺度。这就是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关爱人。

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这根本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民贵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剥削阶级的生活离不开老百姓,他们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

牛身上挤牛奶。这也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人本理论,因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雇佣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从这些理论出发而提出的“泰罗制”、“福特制”等所谓的科学管理方法,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把人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而我们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以人为本,则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首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为了群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群众路线,就要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要求。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应该是民(人)本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民(人)本经济。当前,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最重要的是努力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生活问题,认真履行为群众谋利益的责任。近年来,城乡贫困人口增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产生贫困人口的原因,有生理疾病、工伤致残等自然性和偶发性因素,但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部分职工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增大,陷入贫困化。在当前社会保障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这些处于困境的群众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工作。

三、坚持群众路线,实施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表现为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更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人民所应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奋度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摆脱了苦难,翻身做了主人;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中国人民的地位和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

从全世界着眼,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类本质”在当代的要求。这一切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体应用的典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阶级基本上消灭以后(尽管在政治上要区分人民与敌人),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事业,应强调“逐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覆盖社会上的一切人。从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最高目的,也是他们所制定的不朽著作《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理念)。人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有了人之后,不但社会是属人的社会,自然也不断演化为属人的自然。可见,人是属人的社会与属人的自然的主人和中心。人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发生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实现人自身各种要素与各个层面的和谐。人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状(现有的价值)而追求理想(更高的价值)。用哲学家的话说,总是从“实然”走向“应然”,从“既定”追求“设定”。因此,以人为本也应永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

参考文献:

[1]郭承福;科学发展观下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J];学理论;2010年10期

[2]胡锦涛;2005年12月15日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J];求是;2006(1)

[3]赵玉萍;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旬阳教育网党政建设正文;2009年4月

[4]高等教育出版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版

第五篇: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茶艺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社会化的表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有着民族情结和价值意义的多项重叠。茶艺在中国的历史延续,不单是人对物质生活的亲身感受,而且是人们观感世界、体验生活的传承与积淀。

唐代陆羽以其所著《茶经》奠定了其茶圣的历史地位,他在《六羡歌》中写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本身淡泊明志的高洁情怀,为后代茶人树立起精行俭德的光辉榜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尽管都构筑了自己的思想框架,“九流十派,百家争鸣”,但如何面对人生却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命题。茶性苦寒,人性又有多少苦寒?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性相通。“一碗喉物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多么潇洒,多么浪漫的人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在品茶,还是在品位人生?我说两者皆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这里不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吗?屈原在《楚辞》的《远游》中这样描述人生命意识的源渊:“内唯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茶艺正是要通过品茗的形式,达到这种内心深省的境界,来完善自我。茶艺是泡茶的技艺,但又不完全是物质形式的展现。对茶叶的冲泡当然要让其色、香、味的品质发挥得完美,但人的审美感受更需要一种超越时空的体验。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正是要人去体察感受天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后去融汇人间的哲理神韵。唐代赵州的从谂禅师问一位新来的僧人:“你以前来过这里吗?”僧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然后,他又问另一位僧人,僧答:“没来过。”从谂依然说:“吃茶去!”事后院主问从谂禅师:“为什么到过的和没到过的都说吃茶去?”从谂依然是说:“吃茶去!”从茶中品味人生,得到大智大慧,达到大彻大悟,这就是“吃茶去”的禅法禅机,吃茶寻常事,无心贵自然。

茶艺在宋代成为一种上行下效的风尚,得力于宋徽宗的倡导和力行。宋代以权力推进社会生活的伦理和秩序,使其生活风尚更趋向同一性。因此,茶艺在宋代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凡的鼎盛,茶书、茶诗、茶词的大量涌现,把茶的文化价值升华到一个更加艺术的高度,以茶喻理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笔下的刻意追求。苏东坡《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刻画“志图挺立、养高不仕”的茶人品格。朱熹的“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的比喻来阐述茶艺道义。在他们的心里喻“理”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人际关系的礼仪。品茗是一种潜修,是一种循理,以茶行道,以茶雅志,正是千百年来中国茶艺盛行不衰的哲学基础。

茶艺是中国人的智慧。有了茶艺,我们才会体悟一杯淡淡的茶水中,包含人生无尽的心智,自然无限的魂灵。对精神的执着追求,永远是中国茶艺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下载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哲学思考(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梯安全事故频发

    电梯安全事故频发-引发的思考 《电梯安全事故引发的思考》。 2015年7月是一个多事之夏,电梯事故频发,继湖北荆州市安良百货集团有限公司“7.26”电梯致人死亡(即所说的电梯吞......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思考(xiexiebang推荐)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思考自2004年10月份以来,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频频发生。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全球煤炭安全生产形势。2003年世界煤炭产量约50亿t,煤矿事故死亡总数约8000......

    对我国多处洪涝灾害频发的认识

    对我国多处洪涝灾害频发的认识 周汇丰 国贸1013班 0408100820 对中国来说,今年又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我国南部从多处干旱迅速转为洪涝灾害频发。2010年7月以来新一轮强降雨导致......

    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爱情是什么?我想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一样。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发生每个人身上的爱情都不一样。然而, 台......

    对党员领导干部学哲学的几点思考

    对党员领导干部学哲学的几点思考 卢 凯 《 人民论坛 》(2011-07-11)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它的基本理论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5则范文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人生,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哲人对此打发感慨,而且平常人也经常对此进行谈论,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谈论如此大的一个话题似......

    安全事故频发检讨书(合集五篇)

    安全事故频发检讨书当我们做某件事,出现了失误后,为此要写检讨书来自我反省,写检讨书尽量要写得深刻诚恳一些。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检讨书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事故......

    群体性事件频发对党群干群关系的影响

    群体性事件频发对党群干群关系的影响 2013-11-22 17:31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何红娟 刘 衡 【摘要】近年来,随着群体性事件频发,党群干群关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