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时间:2019-05-14 08:3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第一篇: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爱情是什么?我想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一样。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发生每个人身上的爱情都不一样。然而,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谈到爱情时, 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爱情犹如佛家的禅, 不可说, 不可说, 一说便是错。”的确, 对爱情进行解剖, 把活生生、充满浪漫遐想的爱情搞得干巴巴, 也许会大煞风景。爱情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 关于爱情有种种说法。爱情, 不仅仅是“强烈地希望融合为一体”这种本能的冲动, 更重要的是指一对男女之间互相倾慕, 渴望成为终生伴侣的强烈、持久、专一的感情。

但当看到有些大学生因为爱情而任岁月在花前月下蹉跎时, 我们不禁想要审视一下大学生的爱情观。现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认为,大学不谈恋爱是一个遗憾。因此,校园里的爱情从此变得潮流起来,随处可见。然而,种种评论也会随之而出;猜测他们的爱情能进行到什么时候?真的是相爱吗?他们恋的是真爱还是寂寞呢?时下,在哲学视角下, 大学生的爱情呈现出多元的立体图像。

(一)“持久战与速决战”之说——恋爱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

最近“闪婚”这个词常出现在网络上,我们也见怪不怪了。在这个讲求速度的年代, 感情的建立与结束也变得“快闪”起来。现在一些时尚的大学生对于传统的、细水长流式的持久战已缺乏足够的耐心, 开始选择“闪恋”。“闪恋”是指两个人认识后迅速建立起亲密的恋爱关系, 这个速度, 甚至快到只有几天。闪电般的恋爱, 虽然满足了他们对感情的即时需求, 这样的恋爱也存在着许多困惑。由于彼此了解较少, 缺少坚实的感情基础, 所以感情的温度升得急降得也快,最后还是得说“拜拜”。可谓“爱也匆匆, 踹也匆匆”, 最终只落得“无可奈何恋人去, 劳燕分飞泣无声”。其实, 从交往到恋爱, 是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

1.爱情要求生理、心理的共同成熟。恋爱中, 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把优点展示给对方, 而把阴暗的东西隐藏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为悦己者容”。两人自然而然地都会有种掩盖缺点, 美化缺点, 甚至把缺点当作优点的心理,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然而,这样就导致了两人无法认识真实的、完整的对方。因此, 这种快餐式的“闪恋”过早地夭折也就不足为奇了。2.爱情需要一个磨合过程。与恋人确立亲密关系, 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就像煲汤一样,下足了料,用慢火慢慢熬才能熬出美味的汤。但很多人害怕这种磨合, 怕磨合期的漫长,也怕“磨而不合”, 甚至“磨”出问题, 所以他们不愿意按部就班,希望快速而简单、不费力气地获得。其实这只是情感需求中的低层次满足, 是爱情实用主义的做法。世界上是没有白吃的午餐的,所以, 要想获得美好的爱情, 就要准备“打持久战”。

(二)“天长地久与曾经拥有”之说——恋爱中的过程与结果

今天,在一些大学生眼里, 追求天长地久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很可笑的。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大学生的爱情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体验时代, 即在经过了以婚姻为目的的计划爱情时代、从相恋到分手的程序爱情时代之后, 现在已经进入行动至上的体验时代。“不在乎曾经拥有,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句话很适用于现在的大学恋爱。这类人已经把“曾经拥有”作为一种目标, 把恋爱只作为一种经历、一种经验的积累, 恋爱已经变成了“练爱”。这种体验式的爱情,其恋爱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1.恋爱仅仅是一种需要而已。自从步入大学校门之日起, 高考带来的沉重负荷便被扔到了九霄云外, 抛掉高中的中规中矩。来到大学当然要焕然一新,为了过把瘾, 为了一次体验,谈恋爱成了他们寻找刺激的首选。有人说: 大学岁月, 不恋白不恋。为了积累经验, 恋恋也无妨,合则来,不合则分,用他们的说法是“:中华儿女千千万, 这个不行咱再换。”这种思想已进驻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脑中。

2.为了填充生活的寂寞。很久前听到这样一首诗:“床前明月光, 人影一双双, 惟我独徘徊, 心里憋得慌。”于是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空虚 + 空虚 = 不空虚”。有人说: “哥恋的不是爱情, 恋的是寂寞而已。”不难看出, 对于这些同学而言, 恋爱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法,只是一种暂时的情感填空而已。3.随大流儿。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有的班级一段时间没有人谈, 但过了一段时间, 就有一帮谈的, 有的寝室无人问爱, 有的寝室全浸在爱河。当看到别人逛街时是手牵手,自己确实左手牵右手。在这样的一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这些人就会想着:“人人都谈恋爱,我为什么不谈,何必一个人呢?”因此就造就了一种随风逐流的思想,纷纷加入了恋爱的行列。

4.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如果一个学生有很多异性追求者, 说明他(她)有实力, 有魅力, 两个字——走俏。于是有些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滞销品, 纷纷加入到恋爱的大军中。殊不知, 这样的恋爱,动机不再纯粹时, 爱情也就变得面目全非了。也有可能伤害了另一方,甚至可能酿成悲剧。

(三“)西瓜与芝麻”之说——恋爱中的主次矛盾 大学里头,谁不想爱情与学业、友谊三得意。不过这只是大学生的一种理想而已。其实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事实是, 很多人一旦陷入热恋, 便是“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由于大部分人都没办法在爱情与其他方面之间取得平衡,给他们自己带来很多问题。

1.影响学业。曾经有人说爱情是门选修课。爱情作为一门选修课, 还没有听说有哪个学生因为没修而丢了学分, 倒是那些因为修得太投入导致荒废学业的学生比比皆是。试想, 整日卿卿我我, 耳鬓厮磨,脑子里装的都是甜言蜜语,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学习也就只有靠边站的份了。学习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2.影响友情。刚进入大学,首先收获到的应该是友情。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原来亲密无间的朋友却被放在了一边,无人问津。大学生们都渴望爱情与友谊双丰收, 然而环顾校园中的对对情侣, 哪个不是白天“为伊消得人憔悴”, 晚饭后“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夜里“几回梦里记红颜”。两个人关系亲密得针扎不透, 水泼不进。最终导致至亲的友情逐渐变淡,最后不疾而终。

3.物质投入。大学生的恋爱, 与社会青年的恋爱一样, 是需要成本投入的。这成本包括非物质因素和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包括时间、精力、感情、自由, 而物质因素的投入则是各种开销。光是节日买礼物送给对方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其实大部分大学生恋爱花的钱都是从父母手中得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谈恋爱。不知道他们给钱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父母是多么辛苦赚取这些钱的,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大学生现在还是处于颇具进化性与变化性的阶段, 存在着太多的未定因素, 过早而没有准备地踏进爱情河,留下的未必是甜蜜的回忆,恐怕是一生的悔恨。鉴于此, 我觉得大学生们还是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时、经济相对独立时, 再去扣开另一半的心扉, 尽情享受爱情的甘美。

第二篇: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

易传英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基础部, 四川成都611730)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新世纪以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大学生就业的诚信观念、责任观念、自立观 念、职业发展观念、团队观念和创新观念的角度进行哲学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念;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297(2007)03-0097-03

自跨入新世纪以来, 在每度岁末年初媒体关于热点问

题的调查中, 就业问题都排在前列。这一问题很快引起了

中央的高度重视。2004 年4 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

表了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 白皮书, 并就此专门举行记

者招待会。可见,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本

文试图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角度进行哲学思考。

一、哲学思考之一: 大学生就业的诚信观念

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是做人成事

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 对一个

人来说, 是一种道德品质, 也是一种责任, 最终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对一个企业来说, 它是一种品牌, 一种质量, 一种

信誉;对于一个政党来说, 能否兑现其承诺, 是能否得到支

持的标志, 特别是对一个执政党, 能否说到做到, 说话算

数, 诚信就是其生命的关键;对一个政府来说, 能否实现为

人民服务的理念, 诚信是评判的重要依据;对一个国家来

说, 诚实守信是 国格 的体现。

诚信的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 也就是忠

诚老实、诚恳待人, 以信用取信于人, 对他人给予信任。第一,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们常说 做事先做人, 诚信

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中国古人所说的 诚于中, 形于外, 就

是要 勿自欺 ,勿欺人。孔子认为 信 是一个人立身之

本, 如果没有诚信, 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他把 信

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 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 五大

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 强调要 言而有信, 认为只

有 信 , 才能得到他人的 信任。否则, 就算你认为自己已

经具备很多优秀的、能够成功的素质, 也未必会得到他人、同事的尊重, 更不会得到领导、单位的尊重。第二, 诚信是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 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

反作用,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

提。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 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联系

和发展规律, 从而按规律办事。事实证明,无论在什么时

代,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 一个缺乏诚信的、人品有问题的人

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1](P24)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 所以大学生就业应该树立的观念之一, 就是诚信

观念, 从而去赢得公司、就业单位的信任, 赢得工作岗位, 赢

得成功的机会。

二、哲学思考之二: 大学生就业的责任观念

几年前, 美国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 名各领域的杰出人士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

中61%的人承认, 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他们最喜欢的,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一个人竟能够在自己不太喜欢的领

域里取得那样辉煌的业绩, 除了聪颖和勤奋, 靠的还有什

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 艾尔森博士走访了多位商界英才。

其中, 纽约证券公司的金领丽人苏珊是这样看的: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 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 我必须认真对待。不

管喜不喜欢, 自己都必须尽心尽力, 对工作负责, 也是对自

己负责[ 2](卷首篇)。这段话非常直白地道出了责任的重要

性。同时, 责任也是一个机会, 它让你学会勇敢、坚强、永不

放弃。

人之所以要承担责任, 是由两个方面的关系决定的:

一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二是人我关系。作为客观世界的一员, 人必须与客观世界和谐相处方可获得物质生活资

料, 人的行动动机、方式及效果都必然地受到客观世界必

然性的制约, 因此, 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证自身行

为对客观必然性的尊重, 对客观必然性的藐视实际上是对

第7 卷第3 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年6 月

Vo l.7N o.3 JOURNAL OF CH 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 Edit io n)Jun.2007

* 收稿日期: 2007-03-01

作者简介: 易传英, 女,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基础部副教授, 主要从事高校两课教学与研究。人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就像我们所见, 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 最终遭殃的是人类自己。人我关系的现实存在也要求

人必须承担责任。在人我关系中, 每个人扮演着一定的角

色, 而一个人只有承担相应的责任时, 他的角色才能得到

社会的认同。[3](P80)比如母亲, 只有当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孩子尽到了抚养与教育的义务, 她的母亲角色才会被人们

公认, 母亲的角色价值方可体现出来。

人生责任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责任观念实际上是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要求, 那就是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

性。既然工作客观存在, 那么承担工作的人就必须负起责

任。这是因为 现在的一些大学生虽然功课学业都不错,但由于被家庭过分娇宠往往心理承受力很差, 对待工作的责任心也不强 [ 4]。显然, 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必

须树立起责任观念去就业, 学会 自己的事, 自己负责, 自

己解决 [ 1](P24)。

三、哲学思考之三: 大学生就业的自立观念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 我国有65%的家庭存

在 老养小 现象, 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

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 吃 父母的人, 被称为

啃老族。而 啃老族 中又有20% 属于大学毕业生。他

们为何难就业?太辛苦、太累 , 这是不少 啃老族 不参

加工作的理由。

造成这一现象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从

家庭因素看, 父母溺爱, 俯首甘为子女牛。北京大学社会

学家夏学銮教授认为,啃老族 的出现, 反映出的是家庭

教育功能的弱化。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 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灌

输的。而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 也正是 啃老族 的主

要组成人员。出生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和80 年代上中

期的这些年轻人, 从小在 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 的 五着 下成长起来, 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

家长呵护, 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从社

会因素看, 就业严峻, 宁肯逃避当学生。资深职业测评专

家庄明科认为, 除家庭教育因素外, 就业压力也是促成 啃

老族 的另一原因。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

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显著提高, 而

是执著于公务员、白领金领 等热点职位或者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发达地区等热门区域, 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差

距较大。一旦遇到不如意, 便轻易放弃从而退回到家里。

甚至有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能在学校多呆一天是一天的想

法, 继续学习也成为了他们不就业并 理直气壮 跟父母要

钱的最好借口。从心理因素看, 大学生生活空虚, 缺乏自

信责任心。上述原因使这批年轻人心气颇高, 价值观也出

现偏差, 常常陷入 高不成、低不就 的就业困惑。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更顺利地就业, 大学生 啃老族

必须要懂得这样的道理: 一个人可以建不了功立不了业,但必须成人自立, 至少要自己养活自己。同时, 在学校形成自立为荣、啃老 为耻的观念, 参与社会, 到社会上去闯荡,自觉地融入到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去, 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

锻炼自己, 从而学会生活, 独立生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要求。

四、哲学思考之四: 大学生就业的职业发展观念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 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感到非常苦恼和迷茫, 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据有关部门对2004 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显示, 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就业准备属于 临阵磨枪

型 , 直到大四才考虑就业。另有50%的学生到大三时才

开始考虑就业问题, 有4%的学生是在进大学以前考虑就

业问题的, 仅有9%的学生在中学时就已开始寻找自己的就业方向。[5] 在人才市场, 记者从多名应届或往届大中专

毕业生的求职经历中发现, 就业方向不明确或就业准备不

足是导致他们求职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对于在校的学生们来说, 建立起一个职业发展的观念极其重要。

俗话说 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 可见职业设计与职

业选择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 由于个人的可

塑性强, 职业转换成本低, 如果在这个阶段就对自己的职

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 将非常有利于自己今

后的成长与发展。大学阶段是学习, 但这种学习是就业前的准备。因此, 在校大学生必须考虑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

业选择。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除了要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

点、职业能力以及这些要素之间是否相匹配, 同时还要考

虑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价值与企业使命、企业文化是否

吻合。这样的大学生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选择职

业。这是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要求。

五、哲学思考之五: 大学生就业的团队观念

当今中国最受欢迎的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讲了这样

一个案例:中国的小孩在幼儿园的时候, 回到家里家长最

喜欢问的一句话就是:小宝, 老师今天有没有给你喝牛奶?

有没有吃饼干? 因为中国的爸爸和妈妈特别喜欢注意他的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吃东西、有没有被别的小朋友打,特别注意孩子有没有被人家欺负。而日本小孩回家, 他的妈妈不这样问, 而是问另外一句话: 次郎, 今天你有没有帮

老师和同学们做事? 她们会教导孩子在团体里面要注意

到左右, 要帮同学和老师做事。从明天开始每天想办法帮

助同学和老师做点事情, 回来告诉妈妈, 可以吗? [ 6](P32)其

实, 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这个观念就叫团队观念。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讲, 团队观念是指团队成员愿意为

达到团队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和态度。团队观念又称

团队合作观念。一般来说, 团队至上、互信互助, 共同的目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7 卷

标, 个人品质, 团队领导是团队合作的四个最重要的准则。

社会其实也是一个团队, 这表现在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

遵守社会秩序。如果说社会成员没有团队观念, 那么整个

社会就很难产生凝聚力。

团队观念实际上道出了这样一个哲学道理: 世界是普

遍联系的, 而且是作为一个系统联系的。所以, 辩证唯物

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团队观念。同时,要认清团队的成功, 就是个人的成功, 个人对团队的贡献率愈高, 在团队

里的分量也愈重。另外, 别忘了将功劳与荣耀归于团队的伙伴。大学生在大学中一定不要忽视培养团队观念, 因为

大学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在低风险的情况下, 学习、培养、练习与人相处的机会。而且, 步入社会后, 如果团队合作

问题处理得不好, 你的前途、快乐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所以, 建议同学们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与团队相关的工作。只有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

程中, 才能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1](P215)。这样, 大

学毕业后去就业会如鱼得水。

六、哲学思考之六: 大学生就业的创新观念

创新就是创出新的东西。这里的新, 是新颖的意思。

创新表现为新观念、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案、新思路、新发

现等, 当然也包括成果的造型、结构、功能、适用范围与原

有的不同;包括思路、方案、技术、工艺与原有的不同;还包

括操作条件、方法与原有的不同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极具个性化的。简单说, 凡是没学过、没见过、没做

过的, 想出来了、做出来了, 都是创新。

实践证明,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即创造力, 这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有

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是创新观念。没有创新观念, 就不

可能有任何创新目标。在相同环境中生活的人, 比如生活

在同一个家庭、学习在同一个班级、做工在同一个车间、师

从同一个导师, 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差异在哪里? 差异在创新观念。有创新观念, 才会有创新的行动;有创新观念,才会有意寻求创新目标;有创新观念, 才会不满足于现状

孜孜不倦;有创新观念, 才会不断学习进步, 开拓进取。其

次是创新精神, 就是把已经想到的创新目标付诸实施。第三是创新能力, 也就是具有创造技能技法, 具有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 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脚

踏实地去实践, 一步一步实现目标的能力。所以,一个人的成功, 关键在于创新力。人生的转折点, 就在于他对创

新的觉醒[ 7](P13)。

创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即新事物总是要取代

旧事物。创新观念实际上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用哲学的观点看, 人们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 才

能很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 大学生为了适

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就业, 必须具有创新

观念, 否则, 谈不上创新行动、创新目标以及创新目标的实

施。一个不想战胜对手的棋手, 是棋坛多余的人, 永远不

会取得好成绩。[7](P17)

参考文献:

[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2]崔修建.因为在那个位置上[ J].党员文摘, 2002,(10).[ 3]钟明华, 罗明星.思想道德修养 学习指导[ M].广

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钱诗金.走好求职三步棋[ 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

社, 2006.[ 5]职业生涯设计: 大学生就业必修课[ EB/ OL].中国求

职指南网, 2004-11-02.[ 6]余世维.管理者情商[ M].北京: 北__________京大学出版社,2005.[ 7]赵家骥.创造教育论纲[ 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Philosophical Thinking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ion

YI Chuan-ying

(Department o f Humanities and Socia l Sciences, Cheng du Tex tile Junio r Colleg e, Cheng du, Sichuan 611730, China)

Abstract:T he pr oblem of univ 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s a heating topic since the coming of the new century.The emplo

yment conceptions o f ho nesty , r esponsibility , self-r eliance, career dev elo pment, team and creation are tho ug ht about

philosophically.Key words: univer sity student;employment concept ion;philosophical thinking

(责任编辑: 张 璠 吴 莉)

易传英: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__

第三篇: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新世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无论从理论的或实践的层面上都富有创新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创新。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论述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基点,由此在新的唯物史观中提出人民主体观和群众路线的世界观和方法,通过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来促使人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下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其重大现实意义与长远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从人的自然需求来看,为了延续生命,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等需要。从人的社会需求来看,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还包括归属、认同和尊重的需要等等。人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归根到底,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利益,愿望和诉求。仅以人的需要来说,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不仅有个体需要,还有群体与总体需要。每个个体不仅有自身需要,还有相互交往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所有这一切的逐步满足,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由人的活动实现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以人为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要,以人的价值为导向与尺度,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注重提高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辟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挥的天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为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尺度。这就是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关爱人。

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这根本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民贵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剥削阶级的生活离不开老百姓,他们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

牛身上挤牛奶。这也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人本理论,因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雇佣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从这些理论出发而提出的“泰罗制”、“福特制”等所谓的科学管理方法,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把人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而我们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以人为本,则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首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为了群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群众路线,就要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要求。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应该是民(人)本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民(人)本经济。当前,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最重要的是努力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生活问题,认真履行为群众谋利益的责任。近年来,城乡贫困人口增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产生贫困人口的原因,有生理疾病、工伤致残等自然性和偶发性因素,但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部分职工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增大,陷入贫困化。在当前社会保障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这些处于困境的群众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工作。

三、坚持群众路线,实施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表现为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更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人民所应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奋度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摆脱了苦难,翻身做了主人;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中国人民的地位和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

从全世界着眼,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类本质”在当代的要求。这一切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体应用的典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阶级基本上消灭以后(尽管在政治上要区分人民与敌人),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事业,应强调“逐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覆盖社会上的一切人。从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最高目的,也是他们所制定的不朽著作《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理念)。人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有了人之后,不但社会是属人的社会,自然也不断演化为属人的自然。可见,人是属人的社会与属人的自然的主人和中心。人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发生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实现人自身各种要素与各个层面的和谐。人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状(现有的价值)而追求理想(更高的价值)。用哲学家的话说,总是从“实然”走向“应然”,从“既定”追求“设定”。因此,以人为本也应永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

参考文献:

[1]郭承福;科学发展观下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J];学理论;2010年10期

[2]胡锦涛;2005年12月15日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J];求是;2006(1)

[3]赵玉萍;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旬阳教育网党政建设正文;2009年4月

[4]高等教育出版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版

第四篇:恋爱实践中的哲学

恋爱实践中的哲学

那些消失在街角的丽人倩影,当她们经过我们身边的时候,是否你也一如我一般内心莫名悸动。当她们的身影渐行渐远你是否也一如我一般忍不住回头驻足遥望。仿佛空气中也还留有她身上的淡淡清香。那个普通的街角或者地铁口也因此有了点特别的味道。故事本该在这里开始,可故事却在这里结束了。我不知道很多人是否也一如我一般,自我安慰说这不是天造地设的缘分,如若不然我们会在下一个路口或者车站再次相遇。其实缘有天定,份在人为。我们总是过于理想的,或者是受了那些唯美电影,电视剧编导的诱导。总想着机会会为我们量身订造,就如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帽子一样轻轻柔柔的飘落在我们的脑袋上。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天真想法,因为我以前也有。所以我让自己的青春错过了很多很多的故事,很多很多的美丽姑娘。所以至今孤独,了然一身。直到去年我接触到了什么搭讪技巧的把妹培训。令我惊奇的是,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搭讪也需要注意如此多的细节。从切入的位置,话题的开启,接近路线的选择,肢体语言的表达,还有你的表情和眼神。以及用什么样的语句来要求对方留下联系方式等等。

虽然经过了半年多的学习和实践,但我还是觉得是非常值得的。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让我的生活变得精彩丰富了起来。现在如果我邂逅了让我心动的女生,我一定不会让故事就停止在那个我在她身后默默的注视的那一刻,我会主动的把故事往前推进。下一步我打算参加更高阶的追女孩子的技巧培训,我希望父母的希望不要再落空,我一定要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找到一个我喜欢的好媳妇,领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

第五篇: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胡宏伟

【专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专 题 号】G2

【复印期号】2007年10期

【原文出处】《湖北社会科学》(武汉)2007年8期第161~163页

【作者简介】胡宏伟,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胡宏伟(1972—),男,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教研室讲师、哲学硕士。

【内容提要】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它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要树立科学理念,丰富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并且还要找准切入点。

【关 键 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8-0161-03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多年来,我们对课程体系、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缺乏从教育理念上普遍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也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它对于教育既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又有价值论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1](p46)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

一、“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思考

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超越自然(神)本位、人伦本位和以人为本三个层次。在超越自然(神)本位层次,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神)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人类本身,确立了人类优越和中心地位,人类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在超越人伦本位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传统人伦文化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个体的价值,确立个体的人身地位,从而获得了个体的相对平等和自由。在以人为本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自身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体的异化,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使自身肉体和精神相对分离,个体获得了精神异化的相对自由。因此,它同以人群为本位而脱离自然神束缚,从而重视整体人群的价值不同,它是以个体为本位,要求个体摆脱人伦文化的束缚,强调个体间的自由与平等,强调一种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个性主义”为原则。

当然,人本主义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其抽象的人性论和事实上的“以物为本”。但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高度,对“以人为本”内涵还应该从其层层递进的逻辑性上理解。“以人为本”作为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高层次,须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的弘扬。这就要求教育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自然界及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珍爱自然与生命同等重要。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三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包括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哲学分析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结合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科学理解,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视角也应从三个方面展开。

1.就人的自然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人的理性,尊重并关爱人。正是人的理性使人自己选择自己,创造自己,决定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人明白自己是自己生活和历史的造物主,是自己的主宰和上帝。[3](p35)人的理性精神使人产生了其他一切自然物所不具有的特性、属性和活动规律,凸现了人与其他自然物不同的类价值。

同时,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存的基础与自然息息相关;人还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因此,关爱人必须注重人的各种实际利益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一提到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就认为是思想觉悟落后、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道德品质低下,忽视价值规律和人的本性。

2.就人的社会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和谐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共同体中的普遍人;人既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群体、人类都是人的存在形式。因此,“以人为本”必须兼顾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忽视甚至损害某一方面,仅仅只强调某一方面的“以人为本”是不彻底的。应着重指出,为群体牺牲个体或为人类牺牲群体利益时,必须尽量考虑让这种牺牲最小化。

3.就人的精神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人是一种肉体和灵魂的综合体,其存在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众多需要中,除了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外,人的精神需要也尤为重要。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充满理想、愿望、追求时,他可以在精神王国里驰骋,甚至可以忽视现实中物质生活的暂时不足以及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不顺、不满和痛苦。反之,当一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很丰富而精神空虚,那无疑是将自己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人的一切兴奋、快乐、幸福、痛苦、悲伤等情感体验,都是由思想意识等精神体验传输给心理、肉体的。“哀莫大于心死”,人最坚韧伟大的力量也莫过于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获得价值、尊严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我们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凝聚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社会功能,必须将人的精神需求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

三、在政治思想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呢?

1.树立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成为自觉追求。为此,就必须树立和坚持:

一是面向全体。教育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整体和全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所拥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这是教育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二是注重全面。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p123)人的各方面的素质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整体效应性。一个人的高素质是各种素质最佳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效应,是各种素质的有机统一。如果教育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

方面,就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既与“以人为本”相悖,又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必须帮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其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潜能,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三是强调主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观念等众多因素内化的过程。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内因”,那么这个内化过程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就难以得到全面提高。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整体参与意识得到最大的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这些理念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对教育与培养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的深刻把握。

2.丰富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很大程度是由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教育过程的平等性、教育形式的互动性决定的。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时代性、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适应,与信息网络化社会相适应。要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收集、积累、传播教育内容上的及时性、可动性、生动性优势,分别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各个侧面设置可选择性的内容。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各方面分别得到教育和提高,达到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善习惯,转变状态而端正心态,提高素质而促进思想的效果。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个体自主性与个体对社会的依存性,社会规律性与社会对个人多重性影响,个体的选择性与选择的风险一并增大,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为大学生自教自律提供一个方向性的调节和保障,也突出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自教自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创新教育方法

当前,社会正加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和表征性的深刻变化。只有以人为本,创新方法,方能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解决其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功能性和手段性的双重危机。

我国正发生转型的、开放的、复兴的巨大变化,追求实利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着传统思想道德体制的秩序和地位,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表征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和创新方法:针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增强,必须摆脱约束和模板式的说教,提供可选择、指导性的引导和帮助。由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大学生陷入文化传承断裂、信仰权威缺失、理想主义消亡的迷茫中,需要从文化源头、哲学原理授予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方法。当代大学生特别注重以社会特别是市场竞争的要求、指向、规范、价值来造就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要讲求心理内化功能,提高自身抵御外界冲击的性能,保证对学生思想持久影响的主动权。

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日渐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向宏观领域发展中,要更加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层问题的日益暴露和突出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竞争伦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借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提高大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在向未来领域发展中,要综合地运用社会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的知识,在大学生中开展预测教育、超前教育和预防教育,增强学生面向未来的信心,培养“自我决定能力”,提高对未来的预测、预防、应对能力。在向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发展方面,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精神、求实态度、科学方法形成的基础作用,也要发挥教书育人环境、学生互动环境、物质制度环境、人文氛围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和感染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重地强调“社会本位”,而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体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需创新模式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在实现导向功能时,不仅要坚持正面灌输、反面批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选择、决策能力。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在过去的传授思想内容,塑造人格风范的基础上,应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理论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开发。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局部走向全局,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从间断走向连续,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高校中党、团、学生组织、政治思想品德课等系统,具备了组织动员、宣传策划、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各自优势。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协调,使他们都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贡献各自的独特价值。把学校各部门的有生力量引入思想教育工作,既发挥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各部门工作的促进作用。

4.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规范品行情操的评估、监督和约束,没有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关怀。新的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服务团结学生,以关爱凝聚学生,从而引导学生。

第一,使学生成为思想教育的“局内人”。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自教自律、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作用和规律的掌握,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拒绝转变为主动、接受。

第二,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尽量使学生在家庭情感,校园生活、学习研究、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决和满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第三,创造情感互动、交流的环境。要营造有利的环境,使学生经由和谐相融,捧出自身,融入他人,达到情感流更畅顺的功效。

第四,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排解、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断地解除学生在社会改革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苦闷心结,以良好的心理体验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五,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低层次困惑,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未来成长的信念。课程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第二课堂活动和提升科技含量的思想内涵。把提高思想与发展素质结合起来,把奉献和付出的心理优势拉动学生的情操和追求层次的提升结合起来,以客观科学的调查材料向大学生昭示历代大学生以及各国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奋斗轨迹、价值体现,使大学生明确使命和责任,客观看待挫折与困难,保持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念和心态。

5.找准切入点。

有研究表明,以知、情、意、行的不同起点以及他们的不同的次序和组合为教育对象,均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理论传授、榜样激励、舆论引导、醒悟反省、实践教化、自我教育、远景召唤等均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并可在实践中交互应用。利用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人员的言论权威效应和信息密集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开展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形成科学、民主、文明的氛围。以共同的价值观,引导师生关注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以强有力的舆论批判和鞭挞低迷消极的倾向,加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要引导大学生拓展自我设计,使大学生在自省觉悟、远景召唤、自我监督中,由“受制于”教育者的“应变”,转变为按自己选择进行“改变”,从而培养和造就未来的自己;举办模拟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股市”、“模拟面试”等,使大学生在模拟中增强对未来角色的体验,相应地调整心态和状态,强化未来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标准来审视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以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走贴近、融合、渗透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18题[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下载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恋爱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

    恋爱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 恋爱有其心理发展规律,大学生有着自身的恋爱心理特点和困惑。恋爱又是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体现着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1、恋爱是学习和另一个人建立亲......

    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茶艺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社会化的表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有着民族情结和价值意义的多项重叠。茶艺在中国的历史延续,不单是人对物质生活的亲身感受,而且是......

    大学生就业难的哲学思考

    天津工业大学社会实践作业(申请免试2012-2期末)姓名王学军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工业工程班级工业1002学号1010660201指导教师2012年5月8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

    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问卷调查(老师)

    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问卷调查(老师) 1您同意大学生恋爱吗?2您经常在校园里见到大学生成双成对吗?对此有何看法?3如果您支持大学生恋爱,那么您觉得下面哪种恋爱方式会比较好呢? A两人......

    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与认识

    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与认识 在校园里,我们时常能看到的不是手里捧着书本的男男女女,取而代之的是一对对的情侣,这些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也可以说这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5则范文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人生,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哲人对此打发感慨,而且平常人也经常对此进行谈论,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谈论如此大的一个话题似......

    对改革所作的历史哲学思考

    对改革所作的历史哲学思考[摘要]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世界风云变化莫测的今天,在中国改革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我国的改革做一个实事求是的审......

    对512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对512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开展的救灾行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