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探讨
张 颖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近年来,我国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给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公共设施本身在设计、制造环节存在致命缺陷,有的是因为公共设施存在管理漏洞,也有一部分源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公共设施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为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服务。这种服务必须安全、高效、方便,因此,不论公共设施事故的发生源于何种原因,都应竭力避免。笔者通过对公共设施的范围、设计、制造、管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公共设施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关键词:公共设施;事故频发;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97-03 公共设施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公共设施的数量、质量、种类、分布、管理、安全等,直接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状况、经济的健康运行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定要符合安全性、易用性、平等性等基本准则。唯此,公共设施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公共设施事故频繁发生,诸如电梯伤人、动车相撞、桥梁断裂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阻碍了经济发展,同时也违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性原则。
一、公共设施的定义及设计原则
(一)公共设施的定义
分析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原因与对策,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公共设施?社会上有哪些设施属于公共设施?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设施的定义大同小异。由黄恒学、张勇合编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一书对公共设施作了如下定义:“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等服务设施。”以上可以看出,这一定义的内涵十分宽泛,凡是能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设施皆为公共服务设施。
关于公共设施的社会产品属性,一般认为它是由公共政府提供的、由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但笔者对此观点存有异议,原因在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本质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存。但问题是,并非所有的公共设施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有的公共设施的使用者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体验感受、降低使用品质,即产生竞争性;还有的公共设施只有在使用者支付一定费用或满足一定条件之后,才有权享用或使用,即产生排他性。鉴于公共设施是由政府单独供给或组织其他社会机构进行供给这一事实,笔者主张,从经济学的视域考察,公共设施就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的纯粹公共物品和不完全公共物品。此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的共同性需求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等。据此可知,公共设施的服务主体或服务对象就是全体社会公众。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不是某个人或某类人,而是面向全体社会公民开放;公共设施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设施,皆可视之为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供给者不仅是各级政府,还包括公益性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因此,笔者对公共设施做出如下定义: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组织有关社会机构提供给全体公众的公共物品和不完全公共物品的统称,包括公共交通设施、公共通讯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
(二)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既然是为全体公众服务的,其设计原则就与全体公众的利益紧密相连。公共设施为公众提供的利益,首先是安全,其次是实用,再次是方便。除这三大基本利益原则之外,也包括诸如公平性和持续性等重要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公共设施为公民提供服务,首先必须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首当其冲的设计和建造原则。公共设施在为公民服务时,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其他功能也就失去了意义。安全使用重于泰山。
第二,实用性原则。公共设施的实用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只有能够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公共设施才有存在的价值;其二,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科学合理,避免“大材小用”和“铺张浪费”。
第三,便利性原则。公共设施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公众在使用时是否方便。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进出、使用方便,维护、更新简单等等。例如,公共汽车上的踏板,如果位置设计得过高,不方便乘客上下车;反之,如果设计位置得过低,又可能影响车辆的通过性能。最佳解决方法就是设计一个可伸缩的自动踏板,行使时收回,停车时伸出。这就体现了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原则。
第四,公平性原则。公共设施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还应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特点。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不同的公民个体或公民群体在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社会经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设计、建造公共设施时,不仅要考虑正常人群的使用,更要关注弱势人群的使用。例如,是否便于残障人士使用、是否便于未成年人使用、是否便于老年人使用、是否便于女性使用、是否便于外地(籍)人士使用等等。
第五,可持续性原则,即环保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或环保性原则与绿色设计理念息息相关。维克多·帕帕纳克认为,绿色设计必须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坏(Recycle)。可持续性原则或环保性原则意味着公共设施的使用,不仅要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还应做到节约社会成本、保护环境、改善生态。
二、近年来我国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原因解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活动的日益增多,相应的公共设施的使用频率也日益提高。而与此相伴随的公共设施事故也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了公众的生命安全,阻碍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社会和谐。笔者通过对多起公共设施安全事故的深入剖析,总结出导致我国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不符合安全性原则。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造者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贿赂质检人员,致使公共设施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安全系数预留过低。同时,公共设施还存在管理不善等问题。公共设施提供者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把关不严,不按规程办事;公共设施管理者没有及时、有效地维护公共设施,甚至存在严重的渎职、失职问题。
2.公共设施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意识淡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目前公共设施安全监管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门有关人员没有切实履行安全“守护人”的职责,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监管的使命感,监管中的粗心与疏漏现象层出不穷。
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存在“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的“畸形政绩观”。公共设施的发展和建设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尤其是建设规律和技术规律办事。在工期、技术环节、施工工序、管理流程、材料使用、自然力作用等众多方面,都应严格遵循技术规格和施工标准。而目前存在着逼迫施工单位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赶工期”的现象,这给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4.公共设施的使用者对公共设施不爱护。中国公众的公德素养并未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破坏公共设施,不仅会缩短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甚至会直接破坏公共设施的原有结构,降低原有质量,损害原有功能,酿成公共设施安全事故,或加剧事故的严重程度。
此外,公共设施安全事故发生后,部分相关部门和人员不是积极抢险、积极补救,而是遮遮掩掩、文过饰非、避重就轻;一些公共设施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不够科学、不够完善,预案实施的随意性也很强。这些都为更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三、有效遏制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对策
针对我国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笔者拟提出如下应对措施。这些应对措施的思想源之于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和特性,同时也与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相吻合。这些对策如能有效施行,将对减少公共设施安全事故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
(一)建立健全与公共设施安全有关的法律制度
关于公共设施的安全立法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共设施的定义和范围,并对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归类;二是规定公共设施设计和建造的国家统一标准,包括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必须兼顾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三是明确公共设施管理者的职责,使其在招标、采购、使用、维护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四是运用法律条文规定公共设施采购、使用的税费管理,严厉打击以公共设施建设为名的各种贪污、贿赂以及乱收费问题;五是明确在公共设施的采购、使用、维护过程中,对有关的先进机构和个人的奖励措施,发挥正面激励和引导作用。
通过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安全标准,使公共设施的设计、建造、招标、使用、维护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标可行。法律是保障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有效工具,法律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可以为公共设施的合理设计和正确使用提供强有力的法理支撑。在法律的框架下,无论是公共设施的设计、建造环节,还是使用和管理环节,都可能做到规范、合理、有效。在此背景下提供的公共设施也容易获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只是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关于公共设施安全的法律规范寥寥无几,涉及到公共设施安全的法律法规也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质量和技术监督法》等少数法律文件上。目前,适用于公共设施安全的设计、使用、维护等部门法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这应成为今后法制建设的重点。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请国家立法机构制定专门的关于公共设施安全的法律,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其中。
(二)认真制定并完善公共设施的安全标准
在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环节,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第一,明确制定公共设施设计安全标准。在设计公共设施时,设计者应综合公共设施的形状、使用对象、重量、位置等因素,周密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兼顾非人力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地理变动等因素,设计出最高安全属性的公共设施。第二,明确制定公共设施制造安全标准。公共设施在制造过程中,制造者须严格按照设计者的设计要求进行生产,公共设施的选材、质量、形状、颜色、位置等,都必须按照既定的安全要求实施。第三,明确制定公共设施管理使用安全标准。公共设施管理者须经常性地对公共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及时保养、维护公共设施。对于公共设施内含的潜在危险,须标注明显的安全提示,同时要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管理。使用者必须在安全框架下使用公共设施,绝对禁止为了节约成本而超龄、超期、超量使用公共设施。发现公共设施的安全隐患,必须即时向有关部门反应并督促其尽快修复。
(三)加强公共设施的安全管理,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公共设施管理者是公共设施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的重要决定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公共设施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效能问题。首先,应把公共设施的管理责任明确到人,避免管理空白。不论是否出现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都须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把公共设施的招标、采购、安装、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都纳入到流程中来,每个环节都须明确相应的负责人;再次,把公共设施管理和管理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促使管理者积极主动开展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最后,建立相应的赔偿制度,减少和避免恶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此外,建立健全相应的公共设施档案,包括生产单位、使用期限、相关维护人员等,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提高管理效果。
(四)提高公共设施受益者的公德意识和监督意识
作为公共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全体社会成员也应积极参与公共设施的安全和管理工作。首先,应教育和引导公众爱护和正确使用各种公共设施。相关组织和单位应组织志愿力量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和引导,促使广大公众自觉爱护并正确使用各种公共设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其次,社会公众也要培养自己的监督意识,提高监督能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与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一旦社会公众切实地意识到公共设施安全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家庭成员的生命与健康时,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往往会即刻迸发出来。
第二篇: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
今年以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如山东胶济铁路交通事故、山西吕梁炸药爆炸事故、广西百色那读煤矿透水事故、山西溃坝事故、深圳“舞王”火灾事故等等,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面对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态势,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于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原因是多方面:
(一)思想认识上有偏差,重生产,轻安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违背了“安全第一”的方针,不能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安全生产管理混乱。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人,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重产值、利润,轻安全生产,甚至还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支持、纵容或包庇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强行上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形同虚设,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二)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薄弱。具体表现在:一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职责不清。分析近期以来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表明,与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职责不清、管理不严等有很大关系。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责不清,放松了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松弛,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二是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素质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从业人员的数量增多,特别是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等危
险性大的单位,大量使用未经培训的农民工。这些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不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缺乏安全生产的操作技能和防范事故的能力,往往是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受害者。据统计,现有的6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缺乏安全意识,“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三是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不落实。许多生产经营单位没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有的虽然建立了,但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据统计,当前我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90%以上属于责任事故。四是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许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欠帐太多,设备老化、落后,甚至带病运转,工艺技术达不到要求,安全防御能力下降等。据统计,目前仅国有重点煤矿“一通三防”欠帐就高达40多亿元。非公有制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问题更加突出,一些私企老板为了追求暴利,见利忘义,要钱不要命,对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甚至没有投入,对一些必要的安全设施能省则省、能简则简,导致事故频频发生。据统计,2007年全国发生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特大事故的80%发生在集体、私营或个人承包企业。
(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95年,为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家确立了“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专职
部门综合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监督的、多部门同时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会造成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容易导致有利争着管、无利互相推诿的局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
(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职责不明、审批不严和监督不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尤其是对非公有制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事故频频发生。实践中,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进行审查时把关不严,使一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进入生产领域。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非法生产活动猖獗,安全管理混乱,却不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办事。甚至有极少数人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搞权钱交易,对事故责任者追究查处不严厉、不彻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当一个时期以来重大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在处置当事人和领导者责任时,往往那些审批签过字的人却逍遥法外。
(五)现行有关安全生产的立法滞后,多数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处罚太轻,难以适应当前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需要。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建国后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为使生产和建设有序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步伐,为扭转
事故多发局面,推动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和制度的支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劳动用工、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安全生产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导致部分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十分突出。而且现行的法律法规,多数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处罚太轻。对一些非公有制生产经营单位而言,经济上的处罚远比安全生产的投入支出更低,即使出了事故成本也很低,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宁可以身试法,经济上收点处罚,也不愿意增加安全生产的投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所有这些,都不能抵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不足以震慑安全生产的违法犯罪分子,难以适应当前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需要。
第三篇:幼儿园校车频发事故再思考
幼儿园校车频发事故再思考
摘要: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造成了社会极坏的影响,对儿童生命造成极大潜在危害。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单向性的,它是由于人们对于儿童生命安全的漠视、相对匮乏的财政投入、疏忽的安全管理等因素综合导致的。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增强儿童生命安全观念、加大幼儿园财政投入、严格交通安全管理等途径来降低或者杜绝幼儿园校车事故的发生。校车事故的杜绝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儿童的基本生命安全。
关键词:幼儿园 校车事故 原因 思考
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15分,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向东行驶的陕D-72231大翻斗运煤货车与一辆向西行驶的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相撞,当场致5人死亡,其中校车司机1名,幼儿园学生4名,在送往医院及抢救过程中因伤势过重死亡15人(老师1名,学生14名)。经初步调查,该校车相关手续合法,核载9人,实载64人,属严重超载。2011年9月,山东淄博朝晖幼儿园校车途中翻车,车上20多名3-6岁的孩子不同程度受伤,该校车为一辆超载中巴车; 2011年7月 陕西西安 一辆7座幼儿园校车为躲避行人发生翻车事故,4人受伤,当时车内乘坐了17人,其中15为幼童;2011年3月,北京门头沟一辆核定载客49人,实际载客81人(其中76名儿童)的幼儿园校车超速行驶,发生事故,一名 5岁儿童死亡。一起起校车事故再次敲起警钟,该是儿童生命安全权得以维护的时刻了!我们绝对不能再沉默!
一、问题的提出
安全的口号随处可见,人们关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校园安全等等,安全意识时刻紧绷,却很少听说有人去关注幼儿园里那群天真烂漫的幼儿,他们的安全往往被置于边缘。近些年频发的校车事故不断向人们敲起警钟,仅2011年一年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校车事故,又有多少是发生在幼儿园校车中,我们无法做出考证。目睹这一幕幕惨痛的事故现场,一个个天真生命的离去,人们该真正反省这一起起事故,该真正将安全的口号落实到现实中去。
人们总习惯于在事后作总结,但是,我们总结出的是经验、教训,孩子们失去的是永远的生命。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发生之后,从中央至地方作了归因分析,甚至有人将此次事故仅仅归于“民办园”的原因,这所“民办园”随后也一跃成为“公办园”。不禁要问,究竟是谁的责任、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次次的校车事故,难道真的仅仅是办园性质的问题所致?什么才是一起起校车事故本真原因?怎么才能从根上治本,杜绝校车事故的频发?本文就对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的原因试图做出再解读,忘能对自己和他人有所反思价值。
二、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对儿童生命的漠视
校车事故频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全社会对于儿童生命的漠视、无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不禁将焦点聚集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药物安全等等,却鲜有人去关注那些生命相对脆弱的年幼儿童。这本是对于儿童生存权的漠视。从高层政府人员到幼儿园一线管理者,对儿童生命安全的关注相对狭隘的集中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范围内,对于行驶于路途中的校车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而身为这个社会的公民来讲,也根本看不到满塞于一辆辆简陋校车里的生命之重,利益的追求迫使人们失去理智,将儿童最底线的生存权当成各种利益的赌注。当一次次惨痛的校车事故现场摆在人们面前,社会才开始反思是是否该加强校车安全性投资、是否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是否该让孩子乘坐安全的校车,而这种反思是以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作为惨痛代价。对儿童生命的漠视,导致了社会对儿童安全问题的极少关注,没有一定的生命安全观念,如何对生命安全做出保障性的行动?!
(二)相对匮乏的财政投入
校车事故最能反映各级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不均问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低于3%,远低于发达国家,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以上),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水平(3%以上)。而这是这整个教育投入所占比例,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投入比例又少之又少,何谈学前教育的发展,更何谈幼儿园校车安全性保障。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呈现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对于重点、示范幼儿园建设,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政策扶持,而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尤其是个人办园)根本无法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讲,能够将子女送入一所幼儿园已经相当不容易,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被紧迫的生活压力所埋没。在甘肃正宁校车事故中,遇难儿童多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生计而外出打工,照顾这群留守儿童的任务自然交给年迈的亲人,他们在无权无钱条件下无奈选择收费较为适宜、办园条件较差的幼儿园。在匮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幼儿园(尤其是个人办园)便将幼儿园支出做出最低预算,才出现我们看到一幕幕校车超载最终导致重大事故的惨剧。
(三)疏忽的安全管理
仅仅有财政投入、安全意识是不足以保证幼儿园校车的绝对安全的,这还有赖于政府、幼儿园的安全管理。这里讲的管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便是办园管理,当前诸多个人办园无任何相关办园手续、条件,民办园的初衷或出于利益,或出于公益,在相对缺乏资金支持的条件下办园,给幼儿园校车事故埋下了“定时炸弹”。校车事故与交通管理也有着重大关联,据有关媒体透露,有的交通部门在交通管理中,对于安全隐患巨大的校车往往采取“宽容”态度,至多对校车司机罚款,满载孩子的校车还是一如既往的行驶于颠簸的道路上。曾见一则幼儿园校车司机招聘启示,应聘条件仅仅是会开车、吃苦耐劳即可,而对于司机的安全意识、驾驶技能根本没有硬性规定,甚有幼儿园校车司机是由疲劳了一天的幼儿教师担任,这种情况下,校车安全何以谈及?从政府先关部门到幼儿园一线管理者的安全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当这种漏洞一旦导致惨痛的代价时,他们才觉悟到自己的安全管理出了问题,这种安全管理的疏忽归根究底是人们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漠视,它漠视掉的是孩子们的生命!
三、幼儿园校车事故频发后的反思
(一)切实加强儿童安全观念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做客CBS,当被问及近日中国发生校车事故的相关问题的观点时,奥巴马说“其实在美国,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安全性是中国的40倍。但是我相信在中国领导人看来,不论哪辆校车里的孩子都不可能会是中国的主席。因为领导的孩子不会坐校车。”这是一段值得人们反思的讲话,它具有讽刺性质但却直点穴位。我们一直高喊“安全”的口号,只有真正将口号落实于行动当中去,它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安全。儿童的安全成长关乎一个社会、民族、教育、家庭的发展,它也是对于儿童作为人来讲基本生命权的保障。从社会高层政府来讲,必须加强儿童教育的安全观念,就像奥斑马总统所讲,我们不知道那辆校车里的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总统,这种损失是令人惋惜不已的;作为社会大众来讲,绝对要抱以良心来对待这群生命之花刚刚开放的孩子们,利益的追求要以建立在对儿童生命的尊重来谋取,而不是丧失良知的无视;对于幼儿园来讲,承担着直接的安全责任,办园条件即使再差,也决不能拿儿童是生命安全作赌注,因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打不起这个赌,他们的家庭难以承受这种的赌注。人的安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高官,还是权贵,在面对儿童的生命安全时,都应持平等的安全观,确保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安全。
(二)加强政府财政性投入
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与不均,政府应该做出反应,担负起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福利性责任。校车事故的频发,综其直接原因便是无充足的资金投入来确保校车质与量及司机人员的合格度,在毫无校车承担能力的贫困地区,加强对幼儿园(尤其是个人办园)的财政性投入,才是当务之急。当前,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2012年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要占GDP的4%”(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政府对于教育财政投入的空前规模,也是最基本的教育投入。4%的教育财政投入以合适的比例分配给学前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足以使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得到很大改善,仅仅是幼儿园建设之一的校车完全可以得到安全性保障。政府财政性投入绝对不能只是重点、示范幼儿园的特殊待遇,也不能仅仅是某些高官、权贵的特殊待遇,它应该力行“普惠性”、“公平性”的原则,切实将财政投入施惠于普通百姓,保证他们的子女基本的受教育权和生命安全权。
(三)严格各项安全管理
这其中的安全管理包括政府对于幼儿园安全标准的把关管理、幼儿园管理者的校车安全管理、道路交通的严格管理。对办园标准的设置本身就是幼儿园安全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并非仅仅是“民办园”或者“公办园”就决定了校车事故的发生率,关键是各级政府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切真落实。“民办园”改为“公办园”会增加政府对其的财政投入,但如果所谓的“公办园”无法将安全观念、安全管理真正贯彻到幼儿园安全运行中去,那么这个“公”字与单纯的“民”字毫无本质的差别。幼儿园管理者在办园时考虑的不应仅仅是利益的追逐,更是凭借良心对每个孩子生命的负责。身为儿童受教育过程中的监护人,有绝对的必要加强自身的校车安全管理,无论是校车的质与量,还是校车的司机,必须做到严格把关。如果说幼儿园校车事故的第一道防线是办园时的标准把关,那么最后一道防线便是当一辆辆校车行驶于道路中时,道路交通部门的严查管理。交通管理部门绝对不能视超载校车为普通小事,它超载的是孩子们的生命,这绝对不是仅仅
罚款即可再上路通行就能解决的问题。认真、负责的将一个个校车安全隐患尽早消除在校车起步的一瞬间,这才是交通安全管理对孩子们和所有人的生命的尊重。
一起起校车安全事故以牺牲孩子们花朵般的生命作为代价来警示人们,警示全社会不能再对儿童的生命抱以漠视的态度。校车事故的原因是诸多的,总体来讲就是人们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漠视,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投入不足、不均,只要人们增强自身的生命安全观念,将幼儿园校车管理真正落实到位,惨痛的悲剧就会少一点,再少一点。对校车事故的反思就是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莫要等到生命失去时再去悔过,那时,失去生命的孩子已经再也无法再回到这个世界来感受事后人间的温暖了!
参考文献:
①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2011,9.② 李旭林.农村校车之困:谁为孩子把好安全之门(上、下)[J].新闻,2011,2.③ 白岩松.美国黄色校车的特权[J].教育文汇,2010,5.
第四篇:监管缺位令石化业事故频发
监管缺位令石化业事故频发
缺乏第三方监管,主管部门在安全生产上稍有松懈,企业的安全神经就容易被利益麻痹。
2015年4月21日早6时,一声巨响惊醒了南京市的扬子石化厂旁还在熟睡的居民,家住附近的邱大爷事后说,“这还不到一年,又出事了。”仅十个月前,该厂硫回收酸性水罐就发生过着火事故,这次是烯烃厂乙二醇T―430塔发生爆炸。短期内连续发生事故并非仅此一家。2015年4月6日晚,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PX(对二甲苯p-xylen)项目在两年内第二次爆炸,经济损失惨重。
事故发生了,企业难辞其咎。据石化领域安全管理专家徐爱斌分析,古雷事故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缺乏可靠性,工艺设计上本身就存在问题,具体到操作上也有偏差。但纵观整个石化企业的安全链条,当长期缺乏第三方监管时,主管部门稍有放松,企业的安全神经就容易被利润麻痹。事故一再重现在所难免。这对本已因环保问题麻烦不断的石化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利润惹得祸
总体而言,我国的安全生产制度和标准在国际上算是相对严格的,所以问题必然发生在执行层面,而抗拒安全生产最直接的动因必然与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有关,事实也正是如此。
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PTA(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及聚酯产业高速发展,对其原材料PX需求旺盛,但我国的PX自给率却从2010年的66%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50%左右,每年都需大量进口。而PX最上游的原料就是原油,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也大大降低PX的生产成本。需求的增加和成本的下降带来的是利润的大幅上涨。这刺激着地方政府或企业新建或改扩建PX项目的冲动。
前述扬子石化厂就是众多忙碌的石化企业之一。按照邱大爷的描述,这家企业在上次事故后依然加班加点,有时彻夜无休。普氏能源资讯亚洲石化执行主编黄宝莹女士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根据普氏能源资讯的数据,中国今年仍将迎来总计448万吨/年的PX新产能。未来两年,随着更多新工厂的投产,这一数字预计还会有所上升。”
在侥幸心理作祟下,摇摆在利润与安全之间的企业往往会选择前者。
以福建漳州PX项目为例,其是由台资企业翔鹭集团旗下的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37.8亿元人民币、年产80万吨PX。2010年,其顺利通过环评开始生产,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又是怎样呢?
几年来,企业忙于大干快上,安监人员和装备很少实战与应用,缺乏历练和调试。这次发生的事故的症结正在于此,有石化行业专家认为:“在生产过程中,有些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调试,一些容易出问题的地点,应当预识别。”
与疏于安全检查等问题相比,更为严重的是工艺问题。跨国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高级顾问栾兴华说:“回顾历史,很多大的事故都与工艺安全直接有关。而工艺安全则是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的。”
以埃克森美孚、壳牌和雪佛龙等石化巨头为例,在其百年发展史上也曾发生重大事故,这已经促使其形成了稳健的安全管理文化。在发达国家长达二百年的工业化历史中,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对安全生产有成熟的理解和认识,深植于西方工业文明之中。“所以衡量一家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高下,最重要的指标是企业文化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出大事。”徐爱斌说。
监管待加强
在古雷事故中,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也暴漏出问题,往往在事后的整改和分析中,侧重于对当下企业的问题现状进行改善,却很少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分析的角度入手解决深层次问题。
国内某安监领域专家在谈到中石化青岛特大爆炸事故、中海油渤海漏油事故、中石油大连储油设施爆炸事故时指出,主要责任方对事故本身的理解远未深刻,仅仅是在事后表达整改决心时十分坚决。而主管部门和执法单位也往往习惯于在事后进行大规模的隐患排查与整改,这种安全生产监管方式最终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安全隐患“今天走,明天来”。
以中石化“11.22”东黄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为例,事故发生后,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油气输送管道安全专项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国炼化和管道企业开展全行业的隐患排查和整改。但媒体和舆论却广泛认为,这样的整改为什么不能再早点。当时有媒体评价道:“整改没有错,但却很难在技术分析、行业标准层面有所改善,也就无法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与我国严格的事后监管相比,西方国家往往更重视事前监管,防患于未然。在常态的例行检查方面,美国政府的经验是聘请专业能力强的公司对某些工程的关键点进行抽查,然后由政府起草检查报告,通报企业整改。在事故发生后,政府往往会修改法律法规,以避免相似事故重演。
1988年,英国的阿尔法天然气平台爆炸事故造成了165人丧生,伤亡如此惨重与英国法律规定的平台发生意外后,员工不可跳海有关。事后,英国政府就修改了这条法律。1984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了氰化物泄漏事故,当时造成2.5万人死亡,随后又有55万人陆续死亡,这一惨烈事故致使美国出台了《高度危险化学品工艺安全管理》法案。2005年,BP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炼油厂的异构化装置发生爆炸事故,15名工人被当场炸死,170多人受伤。为此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CCPS)发布了新的标准,即《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强迫石化等高风险企业必须按此流程去做,企业也必须要定期向监管部门汇报,证明自己达到了该标准。
新加坡也有众多石化企业,其主管部门将监管队伍一分为二,一组负责教育和指导企业,另一组负责处罚和监督企业,这样的管理模式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
第三只眼下
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除了在政府的监管下运行之外,还有第三只眼,也就是第三方监管机构的监督,这被认为是减少人为因素对安全生产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手段,但要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一个成熟的市场机制和法制环境。
美国各行各业的协会往往就扮演第三只眼的角色。在石化领域,众多标准都是由行业协会制定。API标准就是比较典型的协会标准。API是美国第一家全国性商业协会,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早、最成功的制定标准的商会之一。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油气工业设备的标准化工作,以确保该行业所用设备的安全、可靠和互换性。
API标准绝不是仅仅应用于石化行业,其已经广泛应用在美国众多企业之中,甚至美国政府和各个州政府、国防部、美国海关、环境保护署、美国地质勘察局都广泛引用。并在全球范围内被ISO、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和100多个国家引用。
但这样的、成熟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在中国却难得一见。无论东黄输油管道爆炸事故,还是古雷事故,第三方监管机构似乎都处于实质上的缺位状态。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在现行的石化行业管理体制下,基于成熟市场,具有专业水平,又独立于政府机构和垄断企业的,社会化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尚未形成。
以我国主管化学品安全的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为例,其理事长一直由石化行业垄断企业相关人士担任,这样的第三方监管如同自查。这导致在协会制定行业标准的时候,并非是将国际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后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往往是直接在某些企业中试行,而非在全行业的参与下完成行业规范的本土化。以API的某些标准为例,就是在个别企业中试行后,直接推广至其他企业的,成了全行业的标准。
总之,如果中国的行业协会能率先独立,补齐第三方监管的缺位,就一定能减少安全管理上的麻痹大意,安监设备的长期闲置,促进安全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监测和维护工作,减少隐患。
第五篇:对我国多处洪涝灾害频发的认识
对我国多处洪涝灾害频发的认识
周汇丰 国贸1013班 0408100820
对中国来说,今年又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我国南部从多处干旱迅速转为洪涝灾害频发。2010年7月以来新一轮强降雨导致江南、华南、西南、东北和江淮等地区正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据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统计,截至8月6日,今年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人(次)受灾,1454人死亡,669人失踪,1347.1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209万公顷绝收,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51.6亿元。
入汛以来,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江南、华南、西南、东北和江淮等地区先后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汛情发生早,洪涝灾害种类多,受灾程度重。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支持受灾地区开展减灾救灾工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紧急调拨物资,并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近期的暴雨天气很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有关。专家判断,我国各地连续出现暴雨、雨强增大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同时,大气中含水量增加,雨强增大,大雨、暴雨的发生几率呈抬头之势。专家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季节变化已经成为大趋势,现在社会各界需要趋利避害应对气候变化,从宏观上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减缓其影响,从微观上需要控制城市的过快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减轻城市雨岛效应,尽可能调节城市季节。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去17大报告中,我国政府已明确阐明在未来5年的“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在2009年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在完成《京都协议书》的基础上,1990到2005,单位GDP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再次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比2005年单位排放下降40%-45%。
为应对越来越多变的天气,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针。需要树立危机意识,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为低碳经济、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