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目标意识”的一点思考
关于加强“目标意识”的一点思考
2010年月10月27日——10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临沂四小举行的市小语会第十三届年会。在这本次活动中,徐轶老师的娓娓道来,让我们对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意图以及如何使用有了更深的了解;七个县区对低学段不同课型教学策略的研究为我们的低段教学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陈科长就“构建实用、高效的语文教学策略”提出的几个话题更是启人深思。特别是徐轶老师和陈科长都提到的加强“目标意识”让我感触颇深。
记得前段时间在“现代与经典”活动中,曾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王老师这两节课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第一节课的价值取向是阅读本位,这堂课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让孩子们借助《与象共舞》锤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所以他从词语入手,出示五个写大象的关键词让学生读;由词到句,出示五个含有上面五个词的写大象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连句成篇,这五个句子其实就是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象、通过境、通过情,让孩子们一步一步地走近文字,和文字溶为一体,就像人和象溶为一体。例如在读“共舞”一段时,王老师把句中的“我”分别换成了“自己、观众、大象”等词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朗读,去感悟与象共舞的快乐、和谐,感受人象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可以说,整堂课他的教学目标、策略、方法都是围绕着读而展开,从而感受理解“人象合一”。
而第二节课的价值取向是写作本位。这节课的目标很简单很明确很集中,也是一句话:为了写!因为他的目标是定位在写作本位上,所以教法和上一节课完全不同。首先,还是从词语入手,出示一个词语“熟视无睹”,让学生从“视”“ 睹”的意思来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又让学生列举出与“睹”有关的成语,如:有目共睹、先睹为快、耳闻目睹等。接着出示四个句子填空,这四个句子正好用上前面的四个成语,而且这四个句子连起来正好串起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指导学生阅读大象跳舞的精彩句子时,他抓住了“节奏”“拥”“凑”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词语,进行对比品评,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感受人与大象的亲密无间。最后揭示课题的涵义是“一语双关”,拓展到“与XX共舞”在现代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词语结构,如:与狼共舞、与蝶共舞、与海共舞、与书共舞、与老师共舞、与上帝共舞、与心灵共舞……这样“写”的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到生活。因为目标定位在写,所以王老师对重点语段挖掘更多的是是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秘妙所在,是怎么写,是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是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整堂课所采用的策略、方法、流程设计也都是为了写,从而提高学生写的素养。
《与象共舞》的同课异构,很好的阐述了陈科长所言:“目标是方法、理念、更是教学的方向。”即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教学的方向。只有方向明确,才能在备课中紧扣目标,实施有效教学。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认识水平,正确设定教学目标,既不能放低要求,也不能人为拔高。也就是徐轶老师在报告中所提的“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目标。”“瞻前顾后,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并且在具体教学步骤的设计上,我们也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计。备课时我们可以多问一问自己:“这节课我将要教给学生什么?通过哪些方法教给学生?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在我的课堂中能收获哪些?”等等,从而使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可见,我们只有加强目标意识,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之魂,为课堂教学定好支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第二篇:关于感恩意识及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关于感恩意识及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陕西省镇安县永乐镇结子初级中学 李瑜芝
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郎铮被救出时的一个军礼,他感激子弟兵给自己获得新生;唐山孤儿的巨额捐款,他感谢政府对自己多年来的养育子恩;无数子弟兵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救援行动,他们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从这些事例中,人们不难理解感恩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感恩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我们的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古代文化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鹿乳奉亲”,它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在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百善孝为先”感恩意识的培养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附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从爱惜自己的生命,理解服从、努力认同、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到生前侍奉丧葬祭祀、慎终追远都是感恩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
根本性意识,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境界。《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以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为基础,进而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无可置疑地将孝推崇到教育理论的范畴而存在。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石。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了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社会,感恩社会。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尽忠报国。今又涌现出无数象孔繁森、徐虎、徐洪刚、李向群等的好干部、好工人、好战士及历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还有多少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丰厚利禄,而冲破重重险阻,依然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古往今来,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有责任心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中学生,在校生活奢侈,挥霍浪费,对父母的说教“横眉竖眼”,甚至打骂,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努力学习去回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在自己的心目中已打折扣;也有许多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唯“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
快乐,不知感恩戴德。众所周之,曾以13年的心血,资助过40名贫困学生的老人,当他双眼失明,卧病在床时,却从未收到过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生们的来信。深圳歌手从飞,耗资300万元,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当他离开人世之前,又有几个受其恩惠的学子去看望过他?更有诸多学子们,在祖国滋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却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圆。他们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只是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他们为何忘掉恩人?到底是什么使学生们失去了感恩的心呢?
感恩意识的缺失,家庭、学校、社会难辞其咎。
首先,家庭极少数孩子们感恩。在家里,子女是家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享受的权力无限,尽的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盯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孩子们处在宠溺的家庭环境中,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这种感恩意识确实的深层根源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其二,学校教育又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在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学生做榜样,孩子们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播下对身边的人或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
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其三,当前社会正处在转轨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现代意识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蚕食了人们的良知。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不在意别人的发展。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
培养感恩意识,需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意识培养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从父母的培养、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和付出,到大自然的恩赐,安定的社会氛围及国家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点点滴滴,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可通过课堂教育进行渗透,也应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唤起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让他们逐渐克服耍性子、挥霍浪费、顶撞师长、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逐步成为懂得感恩的无私奉献的社会人。
培养感恩意识应注重知恩于心。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体会,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
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蓬勃的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是一片荒原。“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活着”。这情中之一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人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情感活动,教育者应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得到的情感,逐步使学生感到他人的恩惠并产生欲求报恩的感念行为。教师应通过开展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等活动,激发学生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而成为和谐社会中应具备一定道德素养的公民。
培养感恩意识应关注感恩于行,培养感恩意识要从空间角度去引导。在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教育者仍忽略了应试教育所略去的“纪念革命烈士”“走向军营”“为敬老院献一份爱心”“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的实践空间。感恩意识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道德意识,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一周节约一元钱”“实现半期的学习目标”“爱绿化标语一则”,将感恩培养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教育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在社会教育转型期,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局部地区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
到积极的作用。愿家庭、学校、社会能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培养感恩意识的良好环境,让感恩意识走进生活,走进和谐社会。
第三篇:明确升格目标巩固宗旨意识
明确升格目标
巩固宗旨意识
蒋晋通
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
山西阳泉
045000
2014年4月21日
【作者简介】
蒋晋通 1961年2月生,男,汉族,江苏省通州市人
工作单位: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联系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北大街西河路北巷 邮政编码:045008 【内容摘要】开展党员党性分析活动,是加强党员党性锻炼的有效方式。增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从事党的事业的基本要求,对照党章认真分析个人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制定整改措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党性锻炼;定格目标;努力方向;整改措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讲台上站得住、说得出、讲得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中国共产党好。的一员,共产党人的党性,则是反映一个共产党员为此,我常常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改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能自觉严格以共产党员务、走群众路线这一核心宗旨的集中表现。最近,的标准来时时处处事事要求自己,努力真正实现在我们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党员党性分析活动,思想上入党,真正做到保持入党动机的纯洁性、保并集中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持党的宗旨的坚定性。在党校工作这些年来,特别章程》,学习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专是自2000年入党以来,我不论是在教师岗位上,题。通过学习,我结合本职工作对党性及加强党建还是在管理岗位上,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己,不论做什么工作,都精业敬业、任劳任怨、尽
一、深刻认识到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心尽力尽责地去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可以说,基本修养,是党校教师永恒的基本要求。上是做到了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青春年华奉献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身在党校这块党员干部党校的教育培训阵地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训阵地上,没有坚强的党性,缺乏良好的党性修事业,为企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应有力量。养,是做不好党校教师、搞不好党员领导干部的教
二、认真反思到不足之处依然存在,离党的要育培训工作的。因为这块阵地,是学习、研究、宣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还有不少差距。
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政治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理论水平还需要不体系的重要阵地,她不光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更是党校教师自身加强党性锻炼
断提高。多年的从教经历,我深深认识到,精通马的熔炉。所以,身处这个阵地,特别是我在党校工作近三十年,更得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言行,要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四是党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理论功底。但是,这些年来,大方面,坚决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我苦于日常学习时间少,工作之余的精力有限,对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这些政治理论学习的很不刻苦,对马列理论的经典通过这次集中学习,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要著作,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及胡锦涛在党校阵地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惟有不断加强党性的重要讲话,以及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修养才能实现。因为,在这块阵地上,对党性修养神,学习的不够到位,不够深刻,有许多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是一时达到就算是修炼成功了,而是要内容,还没有真正学到家,政治理论水平还需要进始终做到在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在党校讲台上从事高质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量的教学活动。
养等六个方面的修养上,常抓不懈,必须时时刻刻
2.理论与工作创新意识还不够浓厚,创新能力地不断保持这种共产党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只
还需要不断增强。虽然我认为自己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但感觉到自己虽然在党校工作了快三十年了,但为党和国家、为企业所做的贡献还是十分有限的。这些年来,特别是任现职以来,深感自己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工作上,均表现的墨守陈规的思想较重,而创新意识不够浓厚。现在反思自己出现的这种状况,主要源于自己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理论上,固守于吃老本;在工作上,局限于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
三、仔细分析了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为制定整改措施提供客观的基本依据。
存在不足之处,必然是有主客观原因的,特别是主观方面的问题是占重要地位的。所以,必须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剖析产生不足之处的深刻根源。
1.主观努力不足,放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入党以后,特别是自从2004年任现职以来,觉得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政治前途没有更大希望,理论功底也不会得到巩固,现有的知识也足够应付当下的教学工作。所以,自己也就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主动刻苦学习,更没有继续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奋发有为地奉献出更大的力量。
2.客观上推说工作繁忙,放松了学习的进取精神。由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业务比较杂,比较繁琐,基于上述的自我分析,我深深感到,自己无论是对照党章要求,还是对照组织的希望,还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在自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按照党性分析党员定格的标准,来观照自己,我觉得自己目前只能算是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但是,虽然我还能继续工作的时间不算太长了,可今后我仍然要努力向“优秀共产党员”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五、用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朝着既定的努力目标奋勇前进。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质。面对当前不太景气的宏观形势,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了顺利完成我校的培训任务,今后,我要切实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与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夯实理论功底,提升理论水平。
2.牢牢巩固宗旨意识,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始终牢牢巩固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为人民谋利益,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但要创造新的价值,需要有真实的本领。站在党校的讲台上,处在党校的管理岗位上,讲好课,为学员与教师服好务,就是在做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事。而这需要自己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学习,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即增强党性修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努力提升教学能力,认真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努力勤奋工作,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竭尽全力地把本职工作做好。
总之,我要以这次党员党性分析活动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地从当下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有许多看似细微而又不能不做的具体工作,会导致自己没有更多的大块时间用来学习与思考,所以,常常就以这样的客观理由来做自己放松学习的借口,推脱自己不求上进的内在责任。现在仔细想想,这实际上是一种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放松了对国家、对企业、对家庭的责任感与降低了事业心,弱化了进取精神。如果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下去,自己势必会被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所淹没。
四、准确合理地进行自我定格,制定明确的升格目标。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著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1版 2.本书课题组编《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年11月第1版
3.王浦劬等著 《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2月第2版
第四篇: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00925147 王佳颖
这次的调查问卷旨在调查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从我在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纳税行为、纳税金额不够清楚,对于中国的税制更是一知半解,虽然税收于我们生活的密切程度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对于税收的了解实在匮乏。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公民对于税制的了解,应该加强公民的纳税人意识,这不仅仅是我国税收制度下很大的漏洞,也是我们税制改良、进步的巨大空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到这两点,应该成为政府的责任,成为社会的责任,当然也是我们的责任。
一. 加强公民对税制的了解
问卷中在为当前税制提出意见的一栏中,大家反复提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问题,这虽然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激烈讨论,更能折射出这样的事实:一提到税,大家想到得最直接的也便是个人所得税,不是很了解究竟有哪些税种,以及自己交过什么税,认为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也只是个人所得税。而事实上,增值税是中国最大的税种,它的收入占中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每年个人所得税税额远小于增值税税额。然而,对这
样重要的税种大家却是毫无概念,还有很多人误将增值税与消费税混为一谈,有的人认为增值税压根与自己无关。
除此之外,人们对中国政府一年的税收收入,对自己每年上缴的税收总额都是没有认知的。随口问问身边的人对于税制的了解,会发现作为纳税主体的我们对于我国税制以及自己的纳税行为的了解少之又少。我们对于新闻上偷税漏税的事例,对于大街上卖假发票的行为也都是见怪不怪,不做深究。
这些事实都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国公民对税制的了解十分欠缺。
理论上讲,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税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我们对于税收却是无从知晓。政府取得税收是为了向我们提供公共服务,为了加强社会的公平,但是作为纳税主体,作为公共服务的接受者,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交了多少钱,钱又是怎么花的。这听起来实在不合理。
于情理上讲,我们上缴税收,理应知道因为什么,交了多少,于国家建设上讲,只有我们知道自己交了多少钱,钱花的合理不合理,才能对税制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才能针对税制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不断改进。
所以,应该大力加强税制的宣传,建立更多让人们了解税制的渠道。比如,可以更多的在电视、网络上宣传、普及基本的知识,课本
中增加常识性的内容让更多专业的同学了解,系统的学习,在社区普及相关的常识,建立相应的部门。
二.加强我国公民的纳税人意识的意义和建议
纳税人意识是纳税意识的提升。所谓纳税意识,通常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税收的认识与评价程度以及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程度。强调的是义务的意识,而纳税人意识不仅仅指要积极的交税,不偷税漏税,也是要懂得维护权力,意识到自己才是主人公,是缴税者,它强调的事权力意识。
实际上,纳税是权力与义务并存的行为,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纳税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国家规定要交税,我们不得不交,而交税的目的和结果都不清不楚,我们知道缴税的义务但是不清楚我们拥有因为缴税而获得的权力。所以,我们大部分人仅有纳税的意识而缺少纳税人的意识。
纳税人意识的缺失在与国外的对比中可以更为明显的体现。以前会常常听到美国人说“拿着纳税人的钱”如何如何,如果我没有学习过有关税收的东西,恐怕到现在还不明白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感觉似乎中国没有这句话中所指的“税”,没有这样的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明白自己纳税是为了让政府向公众免费提供环境保护、体育场所、初等教育和道路交通等多项公共福利服务。纳税人感到自己所缴纳的税款养活了上至总统下至普通警察这样的国家公务员,因
此,他们能理直气壮地以纳税人身分质询指责政府,要求政府为纳税人提供各种服务,节约有效地使用纳税人的钱。
反观我们,又有几个清楚交税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呢?因为不知道这样的意义,所以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力,也就更没有纳税人的意识。
在缴税方面,我们不应该是被动的缴纳,而应该是和政府平起平坐;不是被动的把钱“给”出去,而是意识到是在为自己、为社会花钱。作为纳税人,我们有权力去监督政府如何花钱,有权力对自己获得的公共服务做出评价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唤醒公民的纳税人意识,可以更好的监督政府对于税收的支配,对促进政府的廉洁、高效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方法上,可以考虑成立维护纳税人权益的自治组织等措施,减少纳税人的诉讼成本,这样可以提高公民的纳税人意识,也可以用实际行动维护公民在税收中享有的权力。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考虑学习国外税制,让纳税变得更为主动。在美国和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根据纳税人纳税的多少而享受相应的待遇,如退休金就是以纳税人所缴税款的一定比例发放,这就意味着纳税人年轻时缴税越多,退休后得到的养老金越多,甚至还可以根据纳税的多少,享受免费乘坐火车、参观博物馆等等。
这样的制度,不仅仅可以加强人们的纳税人意识,还使得纳税成为权力与义务对等的行为。人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有同比例的权力,因为纳税而带来的好处变得清晰,这也同时激励着大家诚信缴税,从制度上减少了偷税漏税的行为。
有类似制度的建立,也就为加强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税收是联系政府与公民的纽带。加强纳税人意识,也就加强了公民的权力意识,这样一来人们更为主动的缴税,维权,政府也有更多的资金来提供公共服务,得到公民的认可,同时作为纳税主体的公民也对公共服务、税收税制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工作的有效运行,政府也可以工作的更有效率,树立更好的形象,最终使得两者的关系更为和谐。
第五篇:提升公信力及法制意识难题思考
近年来,在我市偏远的农村地区发生聚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日趋突出。制造交通堵塞、围堵行政机关等,聚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也时有所闻。
笔者所在的某县县城就经常发生上述情形,交通事故、溺水事故、工伤事故、征地拆迁、非正常死亡等问题是引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主要源头,尤其是交通事故。在农村地区,只要发生一起交通致人死亡事故,一般都会引发一起群体性事件,其亲属对事故的处理方式不是寻求和求助政法机关依法处理,而是聚众上路,通过停尸闹丧行为制造交通堵塞,向主管部门施加压力,达到及时如期处理和处理结果符合其意愿等目的。为什么农民在选择对事故和案件的处理方式上,不去寻求正当的合法渠道,而是采取偏激的方式呢?笔者分析,一是农民对政法机关在处理事故和案件的透明度、公正性上存在质疑和偏见;二是长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堵塞交通、围堵行政机关是处理事故和案件的唯一有效途径;三是受法制意识不强的影响,不懂得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和解决现行困难,认为通过司法部门处理事故和案件费时、费事和费力,没有实施堵塞交通和围堵行政机关的行为来得快。
笔者认为,从提高政法机关的公信力上,应不断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业务教育培训,转变群众对政法机关的错误认识。政法机关是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职能机构,只有切实履行职能,才能赢得群众的爱戴和尊重;相反,就会在群众中失去公信力。作为政法机关,要想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对政法干警整体素质的培养,端正其执法态度,树立其执法为民的思想,并组织干警经常下乡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送法律、送温暖、送服务下乡,帮扶弱势群体,加深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一旦发生车祸之类的事故或案件,村民就不会为担心政法机关的“冷、硬、横、推”而迫不得已地做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在一些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仍是法制宣传的盲区。这些地区的群众法制意识普遍低下,有的对法律知识可谓一窍不通。在涉及维护自身权益的问题或案件上,他们在“法不责众”的陈旧思想迷惑下,往往采取偏激的做法。对此现状,作为政法机关,应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对辖区群众进行政策、法制的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阵地和工作机制。以农村地区的乡镇为中心,建立法律援助服务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接受群众对法律方面的咨询,指导群众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并无偿为家庭困难的群众提供法律方面的援助。只有通过不间断地对群众开展法制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建立法律援助服务机构以及法律信息服务渠道,满足群众对法制的应用需要,才能改变群众无视法律的落后思想和农村法制建设的滞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