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21:5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摘 要: 90后的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来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即是说一个人只有知本、固本、不忘本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建树完整的人格。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在西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感恩节,这一天,大家都要赶回家与父母团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感恩教育始终存在。

一、“感恩”意识的缺失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基本道德素质。现实是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在日渐被部分学生所遗忘。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自私冷漠、狂妄自大的人格特征,很多学生淡漠感情,精神空虚,“感恩”意识缺失。

感恩意识的缺失使部分学生在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失去了感恩之心呢?

当今社会一些学生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在蚕食了他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加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受挑战。“感恩意识”的缺失有家庭教育、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的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教育必须通过和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首先要感恩父母: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以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深深的爱。读来令人感动。这首诗后来简缩为成语“寸草春晖”,比喻父母恩情深重,难于报答。正是父母对我们有似海的恩情,我们才要想方设法回报他们。“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 1

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到保全生命,从理解服从到努力认同,从立身行道到扬名后世,从生前侍奉丧葬祭祀到慎终追远都是感恩父母。感恩父母的支持,感恩父母的鼓励,感恩父母的无私的爱,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二)、感恩师长与朋友:

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和教育,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手术费=一杯牛奶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而他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至他有些绝望。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

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

结果,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她的手术费单上看到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三)、感恩社会与祖国: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事例不胜枚举,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从某种程度上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四)、感恩自然:

追求普遍的“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从人类所走过的历程来看,人类先民依赖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始终与大自然和谐共存,随顺自然。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说,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

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它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低智能动物尚且会感激别人的救助,人类难道不也应该有颗感恩的心吗?狗和鸟会长久地凝视你离开表达感激之情,可是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可能很快忘却你。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弥散在天地见,世界也就因此有了温暖,有了亲切。因而我们应当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情感。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为什么时,他极为真诚的说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的确,人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对于这个世界,人类不可能有征服它的能力。相反,人类需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人类才有可能生生不息的传乘下去。

三、感恩教育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改革开放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与信仰的危机给当职校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使其精神空虚,感情苍白,行为失范。早已忘却“粒粒皆辛苦”,他们把父母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把老师的教诲当作耳旁风。他们记得住自己崇拜的明星、偶像的个人档案,记不住父母的生日;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竞争意识,逃课、泡网吧成了习惯,他们丧失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丧失了青年人该有的朝气蓬勃和崇高理想,精神颓废空虚。感恩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是理想教育。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我们要如“滴水穿石”般一点一滴的,持之以恒的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们从感受最深的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老师,进而感激他人、感激社会。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才会因此多一屡阳光,少一点冷漠。

学会感激

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

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

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

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

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

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感激钟爱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体会爱情的宝贵。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分析感恩教育的实施。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教材等,发挥主题班会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

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社会转型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机遇和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不管别人用什么方式来对待你,只要你的眼里充满感恩的目光,只要你的心里永怀感恩的热忱,你都会把来自别人对你的伤害、欺骗、鞭打、遗弃、绊倒和斥责,看作是一束阳光,一滴泉水,一丝微风,温暖你冷漠的心,滋润你失望的心,飘散你仇恨的心。不去责备任何一个人,而是心存感激,人生达到了如此的超然境界,遇事如此的豁然通达,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痛苦和愤恨的呢?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当父母给自己碗里夹菜时才会感觉到应该说声“谢谢”。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才会将切开的蛋糕第一块留给父母,第二块留给老师,最后一块才留给自己。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

明白事理更快的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中国德育;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云南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溜西门小学汪丽娟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德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来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而今感恩意识的缺失,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一、感恩意识是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P13)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指的就是感恩意识。任现品博士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 [2](P93)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郭居敬《二十四孝图》)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国历代的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游子吟》)的动人诗句;广传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弟子规》)的经典话语,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子也;“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此小人也。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这里流露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实乃涤荡心弦,感人肺腑。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3](P20)人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之感。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道德。由于中国社会的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所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皆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从所谓的“三年之丧”到孟子和王船山所谓的“人禽之别”;从孟子的“明人伦” 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到张居正的“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答蓟镇巡抚周乐轩书》);从血缘亲情家庭领域的孝道到政治领域的忠君;从汉代的察举孝廉到对孝妇的彰表„„把感恩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感恩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的根本价值信念与基本文化立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诚然,封建的感恩意识的最大化导致了“吃人的礼教”,存在一些封建迷信和封建糟粕。但“知恩感恩”等这些感恩意识其中不乏合理的成分和因素,依然是我们要继承并超越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被抛弃,作为维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纽带,仍然应该发扬光大。

二、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孩子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失去了感恩之心呢?

笔者认为,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儒家的传统观念中,感恩是基于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始情感,是以血缘、情感来维系的实体性关系。现代意识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这恰恰与我们传统观念中以血缘、情感来维系的实体性关系相左。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在蚕食了他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加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受挑战。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不爱我们,我们不可能永远成功,如果整个社会落后,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幸福。

当然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极少教孩子感恩。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孩子们处在过于宠溺的家庭环境中,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失的体现。反思孩子感恩意识缺失的深层次根源,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如今,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

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学校教育又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认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4](P196)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因此,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三、感恩教育内涵诠释

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5](P9)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 ,大自然对我们有滋养之恩„„

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意识,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境界。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到保全生命,从理解服从到努力认同,从立身行道到扬名后世,从生前侍奉丧葬祭祀到慎终追远都是感恩父母。《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从基于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进而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几乎无可置疑地将孝推崇到教育的理论范畴而存在。感恩父母的支持,感恩父母的鼓励,感恩父母的无私的爱。我们说,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师长与朋友。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和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就对尊敬师长有严格的规定。感恩师长在我国也有优良的传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

卢作孚先生认为“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6](P12)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可以说,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

感恩社会与祖国。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孟子·离娄 上》)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精忠报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事例不胜枚举。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从某种程度上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自然。追求普遍的“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儒家很早就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从人类所走过的历程来看,人类先民依赖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始终与大自然和谐共存,随顺自然。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说,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我们就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分析感恩教育的实施。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7](P66)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8](P36),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9](P221)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也提出了机遇和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小学学生守则,首次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第六条。相信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2] 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93.[3] 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2005,(6):2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5]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6]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2.[7]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66.[8] 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36.[9]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1.

第三篇:关于感恩意识及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关于感恩意识及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陕西省镇安县永乐镇结子初级中学 李瑜芝

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郎铮被救出时的一个军礼,他感激子弟兵给自己获得新生;唐山孤儿的巨额捐款,他感谢政府对自己多年来的养育子恩;无数子弟兵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救援行动,他们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从这些事例中,人们不难理解感恩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感恩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我们的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古代文化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鹿乳奉亲”,它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在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百善孝为先”感恩意识的培养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附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从爱惜自己的生命,理解服从、努力认同、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到生前侍奉丧葬祭祀、慎终追远都是感恩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

根本性意识,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境界。《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以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为基础,进而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无可置疑地将孝推崇到教育理论的范畴而存在。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石。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了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社会,感恩社会。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尽忠报国。今又涌现出无数象孔繁森、徐虎、徐洪刚、李向群等的好干部、好工人、好战士及历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还有多少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丰厚利禄,而冲破重重险阻,依然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古往今来,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有责任心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中学生,在校生活奢侈,挥霍浪费,对父母的说教“横眉竖眼”,甚至打骂,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努力学习去回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在自己的心目中已打折扣;也有许多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唯“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

快乐,不知感恩戴德。众所周之,曾以13年的心血,资助过40名贫困学生的老人,当他双眼失明,卧病在床时,却从未收到过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生们的来信。深圳歌手从飞,耗资300万元,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当他离开人世之前,又有几个受其恩惠的学子去看望过他?更有诸多学子们,在祖国滋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却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圆。他们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只是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他们为何忘掉恩人?到底是什么使学生们失去了感恩的心呢?

感恩意识的缺失,家庭、学校、社会难辞其咎。

首先,家庭极少数孩子们感恩。在家里,子女是家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享受的权力无限,尽的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盯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孩子们处在宠溺的家庭环境中,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这种感恩意识确实的深层根源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其二,学校教育又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在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学生做榜样,孩子们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播下对身边的人或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

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其三,当前社会正处在转轨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现代意识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蚕食了人们的良知。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不在意别人的发展。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

培养感恩意识,需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意识培养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从父母的培养、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和付出,到大自然的恩赐,安定的社会氛围及国家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点点滴滴,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可通过课堂教育进行渗透,也应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唤起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让他们逐渐克服耍性子、挥霍浪费、顶撞师长、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逐步成为懂得感恩的无私奉献的社会人。

培养感恩意识应注重知恩于心。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体会,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

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蓬勃的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是一片荒原。“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活着”。这情中之一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人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情感活动,教育者应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得到的情感,逐步使学生感到他人的恩惠并产生欲求报恩的感念行为。教师应通过开展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等活动,激发学生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而成为和谐社会中应具备一定道德素养的公民。

培养感恩意识应关注感恩于行,培养感恩意识要从空间角度去引导。在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教育者仍忽略了应试教育所略去的“纪念革命烈士”“走向军营”“为敬老院献一份爱心”“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的实践空间。感恩意识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道德意识,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一周节约一元钱”“实现半期的学习目标”“爱绿化标语一则”,将感恩培养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教育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在社会教育转型期,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局部地区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

到积极的作用。愿家庭、学校、社会能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培养感恩意识的良好环境,让感恩意识走进生活,走进和谐社会。

第四篇: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的古语,它们作为社会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世人称颂。然而放眼社会,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有些大学生日渐遗忘了这些基本的道德。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直接需要人才的地方,必须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重塑高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中华民族感恩传统源远流长,感恩在中华语境中表述为“仁”、“义”、“孝”,要求博爱众生、孝顺父母、善待朋友。今天我们说的感恩是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上产生认可并设法给予报答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懂得爱,才会懂得责任,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懂得幸福,才会乐于奉献和付出,才能用积极的心态评判人和事,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大学生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引导,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从过程上来看,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基本人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在大学生特别是高职中推行感恩教育有着更直接和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当代大学生大多为80后或90后,他们的成长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因此意识形态中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特征十分明显。而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现代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时代精神的集中概括。通过感恩教育这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既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可启社会主义新道德。

第二,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基本要求。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容易考虑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更能够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养成大学生的感恩观念,这必将在实际的生活中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高等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

第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大学生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只有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后果及所处困境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具有普遍性,感恩教育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根据历年来的数据和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不容乐观:

1、有的大学生感恩意识淡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庭、老师、他人和社会为他所付出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至于自己应为父母和他人承担什么责任则从没考虑过,甚至对别人的感恩行为嗤之以鼻。

2、有的大学生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比较狭隘,把感恩的内涵仅仅理解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报答别人。其实放眼望去,父母和家人给了我们生命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挫折和困难给了我们经验和启迪,集体和组织给了我们信任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一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和机遇,这些都是感恩的高层次内涵。

3、有的大学生不知如何感恩,采取的并不是一种真诚的、有原则、有道义的回报方式,却容易走极端,认为感恩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为朋友两肋插刀”或盲目无条件地效忠,这就失去了感恩的意义和真谛。

4、即使学生的感恩意识达到了感恩教育的认知层次,也很难到达情感和实践层次。不少高职生也认同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做人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但当感恩意识需要转化为现实行动或经受实践检验的时候,他们的表现都不甚令人满意。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意味着感恩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处困境有:1)从教育背景来看,传统道德的淡化。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但现在儒家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渐渐没落,再加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各种见利忘义、道德缺失现象层出不穷,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日渐兴起,“感恩主义”缺失成为必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也难免被社会同化,部分人缺乏感恩品质也就顺理成章。2)从教育主体来看:现代教育的功利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在向每个公民灌输民主、自由、人权的同时,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甚至有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否定的现象;学校是学生学会做人的主阵地,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而在家庭中很多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认为这一切本应理所当然,根本没觉得要感恩父母、回报家庭。3)从教育客体来看: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价值取向已经由相对统一走向差异。那种把感恩当作良好品质的大有人在,同时把感恩看作是一种负担和累赘的也不乏其人。

三、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重塑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1.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充满爱心的精神文化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精神文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舆论导向具有形成快、传播远、感染力大、方式灵活、聚焦力强、说理透彻和易于接受等特点和优势。因此,应该通过新闻、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和提倡全体国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努力营造以知恩感恩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氛围,树立懂得感恩的模范典型,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匡扶正义,增强大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

2.充分发挥立体教育的功能

在感恩教育方面,社区、家庭和学校应该积极配合形成立体教育的合力。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交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只有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具有普遍性,感恩教育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匮

乏。根据历年来的数据和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不容乐观:

3.发挥社会实践在培养学生感恩品质中的作用实践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如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并加强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有实践中找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教育者必须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挖掘文化资源,完善感恩内涵

加强感恩意识教育,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文化中优秀因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服务。同外,还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教育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借鉴古今中外优秀资源,让大学生感恩教育与世界接轨,与古今对话,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华文明。

第五篇:中学生感恩教育之思考

中学生感恩教育之思考

------------------

发布:唐艳荣时间:2009-2-13 11:55:56来源:点击:740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前,一些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他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已主义、个人至上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道德理念的严重缺失,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1、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却只有冷漠。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力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更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2、社会因素。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3、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几个方面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行为。学校以开展校园“感恩教育月”为平台,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为主线,大力开展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教

育活动”。

1、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知到也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无功利的给予。教师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我们以班级为主体召开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还可以组织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等。

2、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学校通过开展写致家长、老师一系列书信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感恩卡,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同学,以信件为载体,传递爱的信息,让感恩之情插翅远飞。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班主任组织学生给父母、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不少家长反映要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学校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的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的非常好,衷心地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孝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从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感慨人类,我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吧,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呀!

标题:

内容:

下载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精)

    2005年5月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May ,2005 第3期(总第115期 Journal of Shandong Y 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o. 3May. No. 115 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感恩教育演讲稿与感恩教育演讲稿最新

    感恩教育演讲稿 目录 第一篇:一横感恩教育演讲稿 第二篇:感恩教育演讲稿 第三篇:校长感恩教育演讲稿 第四篇:感恩教育演讲稿 第五篇:感恩教育演讲稿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一......

    节日教育与感恩教育

    节日教育与感恩教育 李煜 (贵州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234521)摘要: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节日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

    传递感恩意识演讲稿(通用)(精选合集)

    传递感恩意识演讲稿(通用4篇)演讲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的作用。在当下社会,演讲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演讲稿感到非......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BX1111第一小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在冲击着象牙塔内......

    浅谈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浅谈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有着肩负国家责任的使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提......

    感恩教育材料整理

    感恩教育材料整理 感恩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

    感恩教育文档

    ‘三笔一话’’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感恩教育。 二、活动地点:四川师范大学本部第九教学楼 107教室 三、活动目的:为影响大学生校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号召,以塑造‘忠诚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