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21:5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第一篇: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BX1111第一小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在冲击着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他们敏感地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不懂得感恩,甚至连一句“谢谢”也很吝啬。关键词:大学生感恩谢谢孝

一.“90后”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欠缺

在网上,大部分的报道都说90后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其为掌上明珠。某中学德育处副主任分析说,不少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在精神上缺少关注,彼此缺少交流。不少家长为孩子“打工”,成为“孩奴”,只关注孩子物质需求。家长忙于工作或者生意,很少抽出时间与小孩交心通气。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往往产生骄横、自满、任性、无情的性格。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度传为名句。但近年来,我国教育更多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觉得别人的关怀理所当然,不少学生不懂得感恩、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对太过关心自己的家人产生逆反、厌烦情绪。“而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又把责任推向学校。”

二: 大一新生不会用“谢谢”

有位大二的学长今年新生报名时,他志愿参加新生接待服务,帮助十几名新生报名排队,提行李,做向导,却只收到五句“谢谢”,而且都是新生家长说的。他热情遭到了冷遇,虽然他参加志愿者服务不是为图那句“谢谢”,但很多新生和家长的态度让他感到有些吃惊。

他说,他帮助某位新生排队报名,又带他去学生宿舍,帮他提一大包的行李,他因为放行李时动作重了点,砸到了那新生的脚后跟,那新生回头竟是一个白眼,他父亲竟还责问该学长说:“你一个大学生这点包都提不动。”那轻蔑的神情让他非常心寒。

在200份问卷调查中,有51%的同学认为周围的人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言谢。现实中的普遍情况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因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沟通,不懂得感恩和自私自利的人逐渐被同学边缘化。

三.不会做家务何孝之有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孝心不尽如人意,有27%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1%的大学生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81%的大学生称没有给父母过生日。当问及平时在家有否做家务活、会干几项家务活时,有11%大学生称自己从来不做家务活。一个连自己父母生日都不知道、从来没帮父母做过家务的青年人,可以看出孝心的缺失。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专业的胡杰俊自幼因一场车祸不幸失去右手,他曾一度很自卑,连续两次中考失利,是父母一直在背后不断地鼓励和支持,才使他继续发奋读书,第三次顺利通过中考。那以后,他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也变得更加懂事。

今年年初,胡杰俊被学校评为“感动温职”十大人物。他告诉记者,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金华开一饮食小店,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劳作,非常辛苦,他每个月都要回家看望一次,帮妈妈洗洗碗,烧壶开水,收拾收拾房间,尽自己所能地承担一些家务,以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

对父母心存感恩的胡杰俊显得比其他同学更成熟更稳重,他知道父母供他读书非常不容易,因此他倍加珍惜在学校的日子,一有闲暇就去图书馆看书,还经

常跑到其他年级的课堂旁听。记者遇到他时,他因为下午没课,跑到低一年级的课堂听课。

四.感恩意识普遍存误区

曾经电影明星成龙向媒体透露,他在父亲节那天收到儿子房祖民的电话,结果他把儿子给痛骂了一顿,告诫他以后平日里多打电话,父亲节不要打电话。现在许多大学生也像房祖民一样,只有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才想起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平时很少给家打电话。这次问卷调查显示,有12%的同学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46%的同学平均每月仅给家里打一次电话。

当调查员问到这些同学时称只要心里想着父母,打不打电话都一样。还有同学称,父亲节打电话才是最好的表达感恩的时机,平时父亲也根本不需要。

此外,当问及你觉得作为子女怎样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时?大多数同学选择“读好书就是对父母最大孝敬”,少数人才选择“生活上关心父母才是最大孝敬”。

五.大学生应该对谁感恩

前段时间正好是感恩节,有不少人发出了感恩调查,其中一个调查列出了九个选项:感谢父母、感谢兄弟、感谢姐妹、感谢对我有伤害的人、感谢我的男or女朋友、感谢对我人生有启迪的那个人、感谢生活我还活着、感谢国家、感谢楼主。投票引起许多网友的关注,共有200人参加了投票,其中所有参与投票的网友都选择了“感谢父母”。同时,选择“感谢兄弟”和“感谢生活”的各有60人,占30%,选择“感谢对我有人生有启迪的人”有40人,20%,“感谢对我有伤害的人”也有30人投票,占15%,得票最少的是“感谢我的男or女朋友”,只有20人投票,占10%。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多选,但每个人都会选择感

恩父母。大多数同学都在感恩节当天给父母进行了电话或者短信祝福,并表示,父母是对自己恩情最重的人,最应该感谢的必然是他们。“父母养育了自己,给予了我很多,所有我最感恩的人是父母。”武昌理工学院人力资源专业大一学生谢小禹说。在感恩节当天,由扬子晚报官方微博发起的一个感恩节小调查,结果显示,9成多的网友都想在感恩节的这天感谢自己的父母,认为最该谢父母

有记者对“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了调查,在将感恩意识操作为实际上的报恩观念和行为表现之后,该调查以感恩的行为表现为核心,从感恩父母、身边人、社会三个方面,以基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为典型行为的取样范围,选取西安市 5 所高校一至三年级 38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访问。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三个感恩对象中,对父母的感恩程度最强,其次是社会,再次是身边人。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感恩意识总体上基本接近较高的强度,表明“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念基本上是认可的,亦对当代社会所提倡的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舆论导向基本上持一种赞许态度。这一结果从另一侧面表明,近年来种种对大学生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质疑的声音,可能是一种并没有触摸到大学生思想脉络的无的放矢。时代的变迁使“90后”大学生不再过于关注政治性问题,也不喜欢高谈阔论宏大问题,但他们内心所涌动的感念之意和感恩之情并没有减少。但同时研究者也指出,相比之下,大学生对身边人的漠视值得关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同时也说明他们虽然心存感念,但具体到感恩行为的表达时,则难以从身边人和身边事做起,对自我的价值定向和价值实现途径的认识存在偏差。

调查还表明,总体上男性大学生的感恩程度低于女性大学生,具体表现为对父母和社会的感恩程度,而对身边人的感恩程度二者相等。虽然总体感恩程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当,但二者对父母和身边人的感恩程度存在不一致现象:“独生子女”对父母的感恩程度较强,而非“独生子女”对身边人的感恩程度较强。一些人所津津乐道的“独生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往往会过于淡漠的言论是没有依据的,极有可能是对这一特殊群体道德和责任意识发展的一种误解,可能并不能真正反映“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极有可能的是城市文化背景和农村文化背景的差异。农村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本身无法想象城市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那样善于表达自己对于父母的感谢之情罢了

六.让感恩行动起来

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是,感恩一定不要仅发于心而止于口,对你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把感恩之情表达出来。美国曾经有这样一则传说,一个村子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盆稻草。

全家都很奇怪,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称赞一下饭菜好吃,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连世上最不求回报的母亲都渴望听到哪怕一点感谢的回声,那么我们对待别人给予的帮助和恩情,就更需要把感恩的话说出来。那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就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会感到世界因这样的息息相通而变得格外美好。

参考文献:新华网 广佛都市网荆州新闻网中新海南网中南在线百度贴吧

小组成员:陈俊葛程程严雯姚健佳时昕莹 白海刘鹿野朱捷杨业鹏武凯

第二篇: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最终定

常思感恩,拥抱亲情论文

调查组成员:xxx

摘要: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形势之下,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感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现如今也是对大学生及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感恩教育、家庭感恩教育以及人民感恩意识与道德实践活动能深入了解大学生及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现状,探寻感恩教育意识的着手点,帮助大学生,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促进学校完善道德教育理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1.2013年11月,我们对黎明大学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感恩意识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调查形式是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0份(男生25人,女生25人),有效率100%。

附录:大学生关于常思感恩,拥抱亲情的问卷调查

同学,你好,我是13报关的同学,下面是我们对大学生关于增强感恩意识的调查,希望你的友好支持,谢谢。

1.你记得你父母的生日吗?

A母亲B父亲C都记得D都不记得

2.你是否当面向父母说过“我爱你”或拥抱过你的父母?

A从未说过,觉得没有不要B从未说过,觉得不好意思C做过其中一件D都做过

3.你了解父母的爱好吗?

A十分了解B基本了解C不太了解D从不过问

4.面对家里的家务活,你一般是怎么对待的呢?

A经常主动帮忙B偶尔空闲才去帮忙C父母催促下才帮个手D工作学习忙,家务与我无关

5.你自从上大学来,给父母写过信吗?

A写过,比较经常B写信比较少,一般是定期打电话C打过电话,但次数很少D没有写过信也没有打过电话

6.你对辛勤培育你的老师表示过感谢吗?

A有,并经常去探望老师B有,只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送去祝福C心里感谢,但没有表示出来

7.你周围有几个一直很帮忙、很谈的来朋友,你认为:

A很感激与朋友的这段缘分,为有这样的朋友而觉得很满足B在我有困难时,有朋友帮忙,值得感谢C既然是朋友,谁帮谁有什么好计较的D互惠互利而已,多个朋友就少个敌人

8.你认为活到现在,谁帮助你最多?

A亲戚B朋友C老师D自己

9.易地而处,综合你所帮助过的人和事,你觉得自己是个值得被感激、被感恩的人吗? A很值得被感激B会有几个感激我的人C或许没人会感激我D无所谓

10.你知道你的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吗?

A不知道B不太清楚C知道

11.你怎样看待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

A父母照顾孩子是理所当然的B我不想他们那样的,少点啰嗦还好C等我长大了要回报他们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

实竞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以及随着打工族的出现,留守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这样使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少感恩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试图从大学生缺少感恩的原因及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掌握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便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

在两会期间曾有许多委员、代表呼吁: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追溯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德育课时无法保证,德育教师不到位,明显背离了学校的职责和功能。

德育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大学生所缺乏的。

近年来道德教育的现实使我们在道德目标的定位上节节后退,甚至将一些文明习惯也上升为道德规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信仰的地位与价值,从而导致道德建设上的“无根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使行为规范教育逐渐取代了理想信念教育。

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与德育的“无根性”,才使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缺乏感恩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大多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大学生养成的是茫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及其德育没能在大学生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去感恩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了感恩意识的萌生。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

大学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及祖辈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使孩子自然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为零。如此给孩子“爱”的泛滥,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与习惯。

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而丧失了对子女教育的良机。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与沿海转移,出现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守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大都是寄居在祖父、外祖父等亲戚家或学校里,替代监管的亲人因为年龄悬殊或责任心不强,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关照,而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孩子缺失亲情,丧失责任,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欲化倾向明显,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个人则奉行金钱至上。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人自危,更多的强调自我利益。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大学生是非善恶观念模糊,而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使他们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

社会上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以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道德滑坡与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三、感恩教育应对措施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4、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跟踪评价体系。

一是爱国主义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爱国主义是人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道德良知感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能够准确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教育成果。

二是公德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公德是道德教育主体在接受道德教育后的一种行动表达,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内化程度,是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体现。

三是大学生犯罪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大学生犯罪说明大学生的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要求的最底线,表现为行为的非道德化,它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最低限度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底线状态。

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信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反映了大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小

学学生守则,首次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第六条。相信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第三篇: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最终定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摘要: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状况积极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大学院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应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构建培养体系:推进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培养

调查组组长:许昊;姚凯

调查组组员:付如琪;徐阳;宋东亮;徐晨捷;姚昌盛;于元浩;余威 2011年11月,对上海电机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感恩意识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调查形式是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份(男生53人,女生47人),有效率10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实竞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以及随着打工族的出现,留守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这样使当代青少年普遍缺少感恩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试图从青少年缺少感恩的原因及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掌握青少年思想发展动态,便于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

在两会期间曾有许多委员、代表呼吁: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追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德育课时无法保证,德育教师不到位,明显背离了学校的职责和功能。

德育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近年来道德教育的现实使我们在道德目标的定位上节节后退,甚至将一些文明习惯也上升为道德规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信仰的地位与价值,从而导致道

德建设上的“无根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使行为规范教育逐渐取代了理想信念教育。

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与德育的“无根性”,才使当代青少年道德滑坡,缺乏感恩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大多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青少年养成的是茫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及其德育没能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去感恩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了感恩意识的萌生。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

青少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及祖辈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使孩子自然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为零。如此给孩子“爱”的泛滥,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与习惯。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而丧失了对子女教育的良机。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与沿海转移,出现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守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大都是寄居在祖父、外祖父等亲戚家或学校里,替代监管的亲人因为年龄悬殊或责任心不强,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关照,而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孩子缺失亲情,丧失责任,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欲化倾向明显,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个人则奉行金钱至上。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人自危,更多的强调自我利益。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青少年是非善恶观念模糊,而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使他们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

社会上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以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道德滑坡与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当代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三、感恩教育应对措施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4、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跟踪评价体系。

一是爱国主义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爱国主义是人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道德良知感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能够准确反映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和教育成果。

二是公德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公德是道德教育主体在接受道德教育后的一种行动表达,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内化程度,是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体现。

三是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青少年犯罪说明青少年的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要求的最底线,表现为行为的非道德化,它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最低限度要求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底线状态。

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信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反映了青少年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小学学生守则,首次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第六条。相信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第四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摘要: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是全球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目前,全球大气污染水污染的问题异常严峻。除此之外,野生动物灭绝、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森林的破坏、垃圾的增加等各种环境问题也都迫切需要解决。当今社会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全球生态问题,面临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地球四处地震的现象,以及哥本哈根会议的展开,2012的舆论说法,身为新一代有思想的知识青年,我们必须回以严肃,认真的关注。身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该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努力认真的贯彻这个精神。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于是,我们展开了在全校范围内广泛调查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活动。关键字:大学生 环保意识 环保行动

(一)调查目的:

根据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焦点话题,环境状况每况愈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了解一下现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让更多的大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了解日常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我们选择了调查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问题,环境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那份力量。而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是义不容辞的参加到这项关系到所有人的世界级拯救工程中去。为了广泛的动员大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来,使更多的人关注环境,更深入的了解环境,培养增强环保意识,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6人调查小组,对当代大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过程:

对于本次调查,我们从调查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网上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小组讨论再到撰写调查报告一共历时15天;调查问卷一共发放了280份,回收了280份,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覆盖了各大高校各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5月20日进行问卷网上发放工作,5月24-5月28日进行问卷的收回以及统计工作。网上查阅问卷,通过对问卷的筛选与评估,其中有280份为有效问卷,再对有效问卷进行分类整理,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分类,被调查者填写内容模块分类,根据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分类,被调查者模块内各选项的分类,定性资料的分类归类。统计完成以后再进行资料的分析,包括在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分析,在校大学生的环保行为分析以及对于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建议分析。5月29-5月31日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

(三)调查结果分析:

经过筛选评定,28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80份,在有效的调查问卷中,男生份数为146份,女生为134份,男生占比例的52%,女生占比例的48%。女生人数较少,但基本持衡,这样有利于男女生的对比分析。

“是否有印象看过一篇环保方面的电视报道或文章”问题中,大约88%的同学选择了“看过”,令有12%的同学表示没有印象看过。说明大部分的同学都有通过媒体及书报方式接触环保,对环保问题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在“有没有注意到政府的环保宣传广告?”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80%的同

学的答案是肯定的,这说明我们政府对环保宣传的力度较好,政府重视环保问题,对环保知识进行积极宣传。

“你经常与别人讨论环保问题吗?”这一问题调查中,选择经常讨论的同学占11%,选择偶尔讨论的同学占83%,而选择从来没有讨论的同学占6%。说明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烈,对环保问题的态度比较随意。

在世界环境日的提问中,只有65.3%的同学做出了正确的答案,这其中也不排除蒙对的现象,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同学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一现象反应了学生的环保常识欠缺,学生对世界环境日并不关注。这与我们的教育和环保宣传有关,我们国家并没有把世界环境日进行大力宣传,在我们的教育阶段,并没有人教授我们世界环境日的知识。当然这也与学生的没有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有关环保的知识有关。

在“是否有参加过某些环保组织?”问题中,仅有10.71% 的同学选择“有,并积极参加其举办的活动 ”,28.57% 的同学选择“有,但很少参加其举办的活动 ”,27.14%的同学选择“无参加任何环保组织”,33.57%的同学选择“无,但是有意愿参加环保组织”。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加入环保组织或是很少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很多同学对环保组织只略知一二,极少数同学了解并且关注。而在“如果有环保活动,你是否愿意参加?”调查中,27.14%表示非常愿意,66.79%的同学表示愿意,但是要看情况而定。3.57%的同学表示如果不好玩就不参加。剩下2.5%的同学表示从不参加。说明极大部分同学们还是愿意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的,如果环保活动的形式新颖有趣足够吸引人的话,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有极大的兴趣参与其中的。

在“您认为身边的环境问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多选)这一调查中,71.07%的同学认为是经济发展,82.49%的同学认为是人为破环,60%的同学认为是人口众多,45.71%的同学认为是技术落后,还有75%的同学认为是政府整治力度不足。在“你去饭堂吃饭时,若打包时会使用一次性餐具吗?”调查中,7.14%选择了从不使用。9.29%同学选择几乎不使用。43.93%选择偶尔使用。39.64%选择经常使用。以上证明在实际中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仍然比较频繁,环境的污染问题并没能限制他们对一次性餐具的拒绝使用,因此在环境问题看,有一定的环境意识,但是行为能力较差,不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来保护环境。性别的不同也影响着环境的行为,从使用次数较多的人中看,男生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女生,并且使用频率多于女生很多,也证明了男生环境意识与女生相比较差,对于环境意识的教育方面更需要强调男生的环境意识。

在“你一般会怎样处理家里或者宿舍里的垃圾?”调查中,61.43%的同学表示不管什么垃圾都一起倒掉。4.29%同学表示会分装垃圾之后再倒掉。剩下34.29%同学表示把能回收的就回收,不能回收的就倒掉。但是在“对垃圾分类态度”调查中,近九成的同学表示赞成,而仅一成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这不仅仅说明学生的环保观念不强,也可能源于校内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在“你认为,什么途径推行环保教育最有效?”(多选)问题中,73.39%同学认为应该在学校中推行环保教育,76.69%认为应该在家庭、社区中推行环保教育,67.5%认为应该利用媒体宣传推行环保教育,68.93%认为应该通过具体活动(例如植树)推行环保教育。

总之,通过这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我们得出了如下几个结果,并对其展开了分析。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有待提高;而且,男生的环境意识相对女生来说环境意识更差;并对我校环境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来促进

环境的保护和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

(四)调查总体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体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环保素养不高,有关环保的基础知识匮乏。在调查中发现有将近七成的同学对环境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例如,对“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样的问题,在被访者中只有65.3%的同学知道,可见,大学生的环保知识还需加强。

其次,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当我们漫步在大学校园的时候,除了被浓郁的知识氛围,幽雅的环境所包围外,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人形容大学校园里的垃圾桶是以垃圾桶为圆心所形成的地带,很多同学虽然能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却忽视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有待养成。(五)调查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环保意识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教育是环保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社会则对人的环保意识起到调整和定型的作用。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互相促进,才能营造出一个重视环保、积极保护环境的氛围,才能使大学生们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1)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环保意识教育创造雄

厚的物质基础。应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舆论工具在全社会开展积极有效的环保宣传。既要宣传环境保护法,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有法律依据的,同时也要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环保意识在每个公民的思想意识中生根发芽。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只有国民素质有了整体的提高,才能使全体公民更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一个人人都注重环保的大环境。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重视家庭环保意识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起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最先接触的环境,也是最早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个性的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而且对子女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往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品质,如环保意识。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家长就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要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从小培养子女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孩子从小认识到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增强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更好的利用家庭教育,应该对家长进行专门有效的教育培训,同时,作为家长也要及时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3)加强学校环保意识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国未

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环保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未来的环境状况。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完善自我的地方,学校教育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还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环保意识教育具有特殊的性质, 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也是综合能力的展现, 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着力提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环境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参与意识,动员并整合全校的力量,形成“环境伦理

教育合力”,环境教育工作者既要拥有广博的环境知识, 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素质和技能,才可能胜任环境教育与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既要强调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又要拓宽知识面注重启发性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经常开展热点问题讨论、促进教学互动,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厚、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六)调查收获: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还很淡薄,对于日常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待养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结果分析,并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这一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在保护环境方面,对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已经让大多数的同学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但对于具体的环境的保护,我们做得还不够。在宣传方面,应该在全校都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境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具体方面,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一些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脑,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环保。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主动参与机会,养成正确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习惯,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保是一个需要付诸于行动的问题,改善人与自然的处境,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环境保护,还需要你、我与大家共同的努力。决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环保的意识,但光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世界要的不是有浅层意识的人,中国要的不仅是有环保理论知识的大学生,要的是能够承担义务的人,要的是能担起责任的大学生!希望我们的大学生在拥有环保意识的基础上,附诸行动,让大自然永远的微笑下去,从此不会再愤怒。

第五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环境保护成为普通人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众所周知,我国在这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自从加入WTO后,环境保护事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当代青年佼佼者的大学生们对国家的环保事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们的环保意识的强弱也成为人们关注并给予重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小组对在校大学生做了一个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了大学生中间存在的关于环保意识的很多问题。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概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环保建设行列当中去,我们组成了一个五人小组,对一百名在校大学生做了调查。调查目的:创建“绿色校园”,宣传环保知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100人。

调查地点: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学院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园内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

调查结果:

长时间离开宿舍时,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表示不会忘记关灯和电脑;有一半的同学非常担心后代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并且积极想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一半的则表示担心,但无能为力;大部分同学去超市时有时会或者会准备袋子,少部分不会准备袋子;近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可能兼顾但难以实现;关于异常天气的出现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系上,大家一致认为是有关联的;当在生活中发现有人破坏环境时,三成的同学表示不会制止;六成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分类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在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节能意识的多选题中,大部分同学都勾选了“在学校增加环保方面的课程”和“通过专业人士做讲座”这两项。

结果分析:

调查结束后,我们小组对调查的一百份问卷做了系统的分析。在塑料袋是使用问题上,大部分同学已经开始使用环保袋,逐渐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说,政府出台的“禁塑令”功不可没。与其一遍遍所谓的环保宣传,不如直接出台政策,从源头上遏制住塑料袋的生产,自然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数量。无论是出于“省钱”还是环保,都达到了其最终目的:减少白色垃圾。虽然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减少了,但是同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并没有减少。大部分的食堂窗口还是在提供一次性饭盒和筷子。同学们为了“外带”方便就餐,表示对这些饭盒的收费不在乎。好在还是部分同学自带饭盒打饭的。关于用电的问题,虽然同学知道要随手关灯,但对于宿舍这种“公工资源”,绝大部分同学的观念就有所转变了,表示无所谓关不关了。关于垃圾分类问题,大学生的反应就更加茫然了。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很少去关注。政府很少出台这样的政策,广告媒体也很少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环保知识。很多同学表示想去做,但是社会大背景“不给力”,他们甚至对垃圾分类的界限还很模糊,只听说过废旧电池回收这么一回事。

在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这个问题上,学校明显做的还不够多。因为是大学生,所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生活,环保知识就更应该由学校的方方面面去渗透。可以召开这方面的讲座,开设环保方面的课程并计入学分,对于一次性餐具减少购入使用,对于水电资源适度采取收费政策,收取的费用可以用于校园绿化„„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环保永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下载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爱国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爱国意识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大学生爱国意识 参与人员:全组 调查的目:了解大学生爱国意识的情况 调查对象:南阳理工学院的名大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 调查时间:2009年10......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 ——10级文学与新闻学院广告二班 朱玲玲 2010073234 一、 调查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知道大学生目前对环境的认识,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及吸收程度......

    大学生国防意识调查报告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们还是有许多不能明白理解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国防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全中国人民的事情。对于当代大学生,这即将走入社会,面向生活的人来说,国防......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报告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今大学生毕业了做什么?这是每一个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里,在这个知识......

    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报告范文

    大 学 生 环 境 意 识 调 查 报 告调查小组:*******一、调查目的:为了创建“绿色校园”,进一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特此开展这项调查。 二、 调查对象:我......

    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前言: 一、调查目的:为了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 二、调查对象:我校所有的学生。 三、调查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共发问卷......

    大学生节约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节约意识调查报告 放眼看世界,目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归根结底,人类是环境和资源的主体,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好好的生存下去,其受意识支配的行......

    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报告公民意识具体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