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精)

时间:2019-05-14 10:2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精)》。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精)

2005年5月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May ,2005 第3期(总第115期

Journal of Shandong Y 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o.3May.No.115 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 胡虹霞

(北京印刷学院, 中国北京102600 摘要: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 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公民道德基础教育中不可遗漏的一环。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入手, 对在大学生中推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予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5 03-0029-02 Abstract :To be grateful is an ethical principle that everyone should practice.of sense of should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in civ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his essay first indicates fact is university stu 2dents ,and then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nature and method of K ey w ords :university students;grateful;sense of

一、目前, 上、, , 对他人所给的帮助与外界提供的方便心存感恩, 并以自己的实际

行动来予以回报。但是,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功利观念的盛行, 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精神空虚, 缺乏动力, 不求上进, 不比成绩比消费, 不讲朴素讲阔气。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把父母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

理所当然, 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 正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

据《北京晚报》报道, 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 因事和父亲闹了点别扭, 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 父亲未及时给, 就在自己家附近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 并声称:“寒碜寒碜我爸爸。”2004年底, 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 一位父亲在信中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 从不体谅父母不说, 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 虚报学费”。如此“另类”的做法或许只是一些特例, 然而, 其中折射出的大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 却不能当作笑谈。缺乏感恩意识, 不懂得体贴父母, 把父母当作“摇钱树”, 是发生在当今部分青少年乃至某些大学生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至于因打牌闹不和而杀了四名同窗的马加爵, 一些人认为他有严重的心理自卑问题, 由此发展至杀人泄愤的恶果。其实, 若仔细分析一下, 马加爵杀人案是与他缺乏感恩心、感

恩情、感恩行密切相关的。当他看到同学们嬉笑时, 总认为他们是在嘲笑自己, 接着就怒火中烧, 心生歹意, 继之歹行。可他为什么偏偏就想不起平常同学们对他好的时候, 并由此心生感激, 从而平息怒气呢? 如果这样, 岂不可以避免一场

灾难? 马加爵被抓捕后, 自己也承认同学们与他关系不错, 而且有些同学还帮了他不少忙, 可他并没有因此心存感恩, 反而睚眦必报, 终于酿成了一场悲剧。

对于大学生中因“忘恩”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能仅仅批评指责大学生, 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教育大学生的主场———高校方面来说, 这些不良现象与学校教育不够落实, 尤其是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关。可以说, 失去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方面的素质培养, 我们的教育就只能是“半截子”的教育, 这对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笔者认为, 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二、推行高校感恩教育,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 感恩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 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78 人是社会的

人, 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 “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 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 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 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 由于恩情的存在, 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 “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 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 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 进而支撑起

・92・Ξ

收稿日期:2005—01—30 作者简介:胡虹霞(1975— , 女, 湖南常德人, 北京印刷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

一个社会。”[1](P196

所以,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都应该心存感

恩。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 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从外界所获得的恩情, 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心灵健康的人, 就不

是一个受他人和社会欢迎的人。但是,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 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 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 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 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确切来说,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 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 并在内心里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 在认知基础上, 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 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 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 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并形成习惯, 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

世界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他的自传中深刻地指出, 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 绝不是对所受之恩的简单回报, 对大学生来讲, 它是一种自立意识、识, 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要求, , 命。那么, ? 首先, 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 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那就不可能感恩了。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 所以, 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 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 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 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有一首歌唱得好:“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 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 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 感谢大地哺育了生命, 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 感谢生活增友谊爱情, 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 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我们从偶然中获得生命, 又在父母的哺育和师长的教诲下成长, 这一过程中, 我们无时不沐浴着恩德的春风,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此熟视无睹。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因此, 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 帮助学生挖掘出这样大大小小的恩惠的价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又能唤起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 调动起丰富的情感。

其次, 要教会学生图报。知恩就得图报, 识恩、知恩之后, 应当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一点, 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才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虽然我们的生活中渗透着自然的恩典、社会的支持和他人的帮助, 但

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需要感谢的事情。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和奢求, 却可能很少想到对已经获得的一切给以回报, 这实际上是“来而无往非礼也”和自私自利的表现, 值得每一个人

警惕。这时谈到的回报,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还包括情感的回报。图报, 当从感谢做起。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的最高表现方法, 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方法。学生真诚的感谢, 于人于己皆有益。感激不仅是语言上的感谢, 还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另外, 要让学生们知道, 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 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 都是报恩的表现。当然, 这里所说的图报, 并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 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 不是无原则无是非的对所有人的感谢。感恩应本着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原则, 做到努力在平时, 坚持在平常, 奋斗在平凡, 关键时刻看品格。

再次, 要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 还应当报着慈悲的, 即施恩。施恩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施恩的前提是不,。只有,、为。, 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感恩教育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进行有声语言教育的同时, 应注意发挥自己的身教示范作用。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 也是最民主的道德教育, 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而是通过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因而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 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打铁先得本身硬”, 教师应重视自身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

第二, 感恩教育是全员过程。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 它应是一个复合工程。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 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 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我们对新一代的教育才会更有效。

第三, 感恩教育应讲究方式、方法。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诉诸人的情感、意志, 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 感恩教育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应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情理交融, 感人心灵”,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3・

当代大学生

第二篇:关于感恩意识及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关于感恩意识及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陕西省镇安县永乐镇结子初级中学 李瑜芝

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郎铮被救出时的一个军礼,他感激子弟兵给自己获得新生;唐山孤儿的巨额捐款,他感谢政府对自己多年来的养育子恩;无数子弟兵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救援行动,他们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从这些事例中,人们不难理解感恩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感恩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我们的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古代文化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鹿乳奉亲”,它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在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百善孝为先”感恩意识的培养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附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从爱惜自己的生命,理解服从、努力认同、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到生前侍奉丧葬祭祀、慎终追远都是感恩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

根本性意识,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境界。《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以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为基础,进而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无可置疑地将孝推崇到教育理论的范畴而存在。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石。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了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社会,感恩社会。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尽忠报国。今又涌现出无数象孔繁森、徐虎、徐洪刚、李向群等的好干部、好工人、好战士及历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还有多少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丰厚利禄,而冲破重重险阻,依然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古往今来,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有责任心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中学生,在校生活奢侈,挥霍浪费,对父母的说教“横眉竖眼”,甚至打骂,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努力学习去回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在自己的心目中已打折扣;也有许多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唯“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

快乐,不知感恩戴德。众所周之,曾以13年的心血,资助过40名贫困学生的老人,当他双眼失明,卧病在床时,却从未收到过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生们的来信。深圳歌手从飞,耗资300万元,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当他离开人世之前,又有几个受其恩惠的学子去看望过他?更有诸多学子们,在祖国滋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却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圆。他们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只是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他们为何忘掉恩人?到底是什么使学生们失去了感恩的心呢?

感恩意识的缺失,家庭、学校、社会难辞其咎。

首先,家庭极少数孩子们感恩。在家里,子女是家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享受的权力无限,尽的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盯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孩子们处在宠溺的家庭环境中,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这种感恩意识确实的深层根源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其二,学校教育又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在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学生做榜样,孩子们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播下对身边的人或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

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其三,当前社会正处在转轨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现代意识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蚕食了人们的良知。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不在意别人的发展。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

培养感恩意识,需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意识培养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从父母的培养、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和付出,到大自然的恩赐,安定的社会氛围及国家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点点滴滴,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可通过课堂教育进行渗透,也应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唤起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让他们逐渐克服耍性子、挥霍浪费、顶撞师长、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逐步成为懂得感恩的无私奉献的社会人。

培养感恩意识应注重知恩于心。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体会,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

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蓬勃的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是一片荒原。“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活着”。这情中之一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人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情感活动,教育者应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得到的情感,逐步使学生感到他人的恩惠并产生欲求报恩的感念行为。教师应通过开展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等活动,激发学生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而成为和谐社会中应具备一定道德素养的公民。

培养感恩意识应关注感恩于行,培养感恩意识要从空间角度去引导。在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教育者仍忽略了应试教育所略去的“纪念革命烈士”“走向军营”“为敬老院献一份爱心”“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的实践空间。感恩意识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道德意识,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一周节约一元钱”“实现半期的学习目标”“爱绿化标语一则”,将感恩培养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教育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在社会教育转型期,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局部地区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

到积极的作用。愿家庭、学校、社会能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培养感恩意识的良好环境,让感恩意识走进生活,走进和谐社会。

第三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浅谈感恩的道德价值与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

论文关键词:感恩 道德价值 大学

论文摘要: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业、成业以及社会和谐的道德价值。感恩是识恩和行恩的有机统一,过去当统治阶级割裂感恩心理层面而片面强调报恩行为时,传统感恩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都表现出相应的局限性,感恩的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异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当代大学应从道德认知的心理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等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一、感恩的道德价值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认可,并试图加以回报的行为。我们能得到他人的恩惠与帮助是出自他人的仁慈与爱心,“恩者仁也”…。斯宾诺莎说的更具体,“感恩或谢忱是基于爱的欲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报答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以恩德施诸我们的人。”可见,“恩”是人类之爱,感恩是对爱心的回报。所以,古人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极为推崇。这些格言不仅对人们的感恩行为提出要求,同时给人们的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

首先,感恩益于修德。感恩是对恩惠的敬意与感激。儒家对“恩”的解释是“仁”,“仁”始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诗经则有“洵美且仁”,意义做“仁爱”“仁慈”解。到了孔子那里,“仁”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具体,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则有不同的意思,形成了一套知仁、行仁的道德体系。如何实现仁呢?儒家指出两条路径:一是由里及外、推己及人的情感类推法。儒家所讲的仁爱是有差等的,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是仁的出发点,人首先要感恩父母、亲敬兄弟。在此基础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人,将心比心,把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向外推延,从而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和社会,最终成为道德的圣人。二是自外向内、克己复礼的修德之道。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制一己的欲望,用礼(道德)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仁。为什么要尊礼克己呢?因为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如果内心没有对礼的敬畏与感恩情感,礼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求人以这种方式和规范来培养内在的道德情感。两条途径殊途同归,其共同点是要求都具有感恩的情感,并不断与负恩心理做斗争,不断克服并超越之,从而实现仁。可见,一个人对父母兄弟、他人社会乃至道德规范心存敬意、心怀感恩,就能成为道德完善的人。

其次,感恩益于为学。一个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老师的教诲,长者的提携,“片言之赐,皆吾师也”。所以,君子当“隆师而亲友” “事师之犹事父也”。为何尊师感恩如此重要,甚至葛洪指出“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无非说明尊师感恩益于为学。尊师感恩益于为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益于学问之源的获得,“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荀子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二是能淳朴学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相反,“师道之不传”必然导致“欲人之无惑也难”。可贵的是,古人强调尊师感恩是坚持“师道”而非“师人”的标准:只要能增进道德学问的皆可以为师,而不必在意对方年龄的长幼,社会地位的贵贱;相反,不利于道德学问的即使为师我们也应加以批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也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亚里士多德则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再次,感恩益于敬业、成业。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诸葛亮原本“布衣”,只因心感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一番事业,留下千古佳话。

我们普通人虽无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但我们也应感谢衣食之恩、机遇之恩。我们不但要

感恩顺境,还要对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心存感激。挫折与人如影相随,“逆境是常态,顺利是意外”。感恩挫折就是要明白挫折在人生走向成功时所扮演的角色,激励我们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屡败屡战的精神。孟子亦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只有经历过心智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才能认识到生活之不易、事业之艰巨,才会感恩已有之条件并转化为事业之动力。

第四,感恩益于社会和谐。感恩有益于修德,而人类道德的提高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因为:“民主法制”的基础是道德,道德不但为人们的守法执法提供内在的保障,还可减少社会的控制成本;“公平正义”则取决于对责任意识和行为效果的正确把握;“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则体现了社会交往的和谐,它是人们对交往理念和交往价值的取向的把握及其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意义上来说就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良好道德关系的延伸。

和谐社会不一定要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必然要求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要求道德,而道德建设则呼唤我们感恩。

二、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

在中国历史上,感恩作为一种美德,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传统的感恩教育又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局限。从总体上看,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感恩教育缺乏对“恩”的伦理反省,对“恩”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认识不够。恩德与其他传统道德一样建立在主体身份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君臣、父子和夫妇其政治地位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君主对臣民之恩并非都是(有时也可能)出自仁爱,更多的时候是基于一种笼络民心的治国之术。所谓的“皇恩浩荡”、“每饭必思君恩”等“恩惠”就成了子虚乌有的恩德,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过是“人质爱上绑匪”的幻觉,其道德具有一定的虚伪性。此外,统治者一方面指出恩是“仁慈”、“仁爱”,提出“受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统治者自身奉行的却是“施恩图报”、“受恩不报”的非道德原则。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惠则足以使人”就统治阶级而言,“施恩图报”才是其施恩的真正动机与动力;“受恩不报”反而成了其行为常态,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清官”情结正是对统治阶级受人民供养而“知恩不报”的反证。这里,统治阶级自身对恩惠的理解与践行同他对被统治阶级的说教与要求是不一致的,道德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暴露无遗。

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传统感恩教育重灌输轻讲理,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特征。在三纲五常的道德框架下,既无“君臣、父子、夫妇”的平等,也无“臣、子、妻”的独立人格,这种不平等的地位造就了强者的“主人”道德心理和弱者的“奴仆”道德心理。在强者看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弱势一方则视一切所得为统治者的恩赐,时刻“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与此道德模式对应的感恩教育则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绝对的服从。教育者把被教育者视为“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柯尔伯格语),道德教育采用的是“讲大道理、靠思想灌输,靠榜样引路等基础性方法,缺少较为具体的操作性程序和启发性机制,它常常是对某种思想观念的笼统式灌输和规导,缺少对受教育者微观心理、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主体因素的科学把握”。灌输的教育方法对一个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妨碍或阻止了任何个人都有权自由地或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的过程。”纠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这种灌输的教育方法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应考虑到处于冲突中的价值审判;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推理能力

和他们对教育内容的评价能力。再次,从教育结果来看,自觉自为的感恩演变为强制要求的报恩,感恩的道德价值发生了变异,偏离了感恩教育的德性目的。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人在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感恩道德观,形成一种稳定的德性品质,过一种高尚的德性生活。而强制的感恩扼杀了被教育者的理性认识,使得感恩的心理层面被阉割,感恩成了简单的“报恩”要求。应该说,报恩是对他人施恩的道德回应,体现了应有的道德责任,这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强调报恩的原因。但中国传统的“报恩”和“报仇”,其本质是基于“情仇”的报文化,这种报文化具有封闭循环的特点,有其自身的道德局限性。中国人早有对“循环仇报”问题的批判,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就是对这种“循环仇报”的质疑,却对“循环报恩”的局限性缺乏清醒认识。在我们看来,循环报恩存在着三方面的道德局限性:一是循环的报恩容易扭曲施恩者的施恩动机,偏离恩惠的真正价值。二是循环报恩容易对报恩者形成巨大的压力,产生各种极端的报恩行为。如“公报私恩”——即以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来偿还私人之恩——就是以道德的之名行不道德(违法)之实。三是循环报恩抑制了主体道德完善的需要,难以形成无私的“慈善”行为¨。正是由于传统感恩教育的失误,感恩的道德价值被遮蔽甚至被扭曲,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就成为今天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当代大学感恩教育的路径

传统感恩教育由于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背离了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被教育者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的结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在吸取传统感恩道德之精华的同时,还应有新的思路。

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明恩惠的道德本质,奠定感恩教育的理性基础,避免感恩教育的庸俗化倾向。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以,不能把大学生看成是道德接收的容器来进行灌输,而应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恩惠,弄清楚恩惠的本质,为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前文已述恩惠的本质是仁慈与爱,“仁慈”与“爱”是判断和接受“恩惠”的指导原则。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知恩”,即要认识和鉴别施惠者是否出自仁慈而施惠,或者说施惠者是否为了道德而行善,符合道德的恩惠加以接受,不合道德的予以抵制。只有做到“知恩”,才可以避免一切以“恩惠”形式表现出来的伪道德和反道德行为,如封建社会的“皇恩”,以及由这种皇恩演化而来的“权恩”,其本质不过是基于权力的交易,是一种虚伪的恩惠。可以说,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感恩多数属于这种庸俗的感恩。只有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揭示恩惠的本质,才能保障感恩教育不至于陷入庸俗化的传统误区。

其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感恩教育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倾向。感恩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所谓态度学习就是指在教育中形成某种稳定的处事方式或信念。可见,感恩德性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耐心与爱心,感恩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美德的获取需要相关道德知识的传授,却又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品质是在他人的榜样、表情、言语、劝诫和约束的影响下,通过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对各种行为规范学习、接受并逐渐沉淀下来而形成的。所以,感恩教育就要采用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目前多数论者提出的吸取传统感恩资源,营造感恩氛围,开展感恩实践等办法,正是基于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长期性而提出的。利用传统感恩资源就在于为我们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树立道德学习的标杆;营造感恩氛围则在于创造道德教育的环境,引导并形成道德态度;开展感恩实践是为了强化道德品质,形成稳定的道德德性。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而不拘泥于形式。过度拘泥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只能让学生感动一时而不能具有深沉的感恩情怀。

再次,开展有层次的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提出不同的感恩要求。这里所说的感恩教育的层次性包含了伦理关系和道德境界两个方面。作为美德的感恩就伦理关系而言,包含了人与

人、人与社会(组织)和人与自然三重维度。处在这三重关系中的恩惠有大有小,他人物质利益或精神的帮助是原始阶段,是小恩;社会的帮助,自然的给予,是大恩。小恩小惠容易识别,大恩大德反而容易被忽视。大学生不仅要做到识“小恩”报“小恩”,更要认识到社会和自然的大恩,只有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大恩大德”,才能识大局,明大义,对自然、社会、生命万物常怀感激之情,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先,才能使感恩教育成为为社会服务的手段。作为道德境界要求的感恩包含了报恩和施恩两个层次。报恩是对他人的帮助给予回报,体现了受惠者的基本道义责任感。《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以德报德、知恩图报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感恩的底线伦理。大学生懂得报恩的同时,还要善于报恩,即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后要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方式表示谢意。这种谢意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行动,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也可以是无声的祝福,但求对方能体会到你的感恩之心。“接受恩惠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毫不吝啬自己的感激之情”“如果一个人接受馈赠的时候都毫无反应,谁还能指望接受之后心存感恩?”其二是提倡大学生追求施恩道德。

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只懂得识恩和报恩是不够的,还应提倡和鼓励他们积极施恩。施恩是主动地付出,相对于报恩是一种更高境界的道德行为。报恩是基于他人恩惠行为的道德回应,回报的是原施恩人,是对道义责任的承担,本质上是“自爱”,体现的是较低层次的道德价值。施恩是境界提升后的报恩,他回报的不是特定的施恩人,而是爱心,是一种开放式的报恩,本质上是“爱人”。所以,施恩应不求图报,它体现着个体的道德修养境界。“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1就是从这个角度提出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他们不仅仅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同时还应该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

第四篇: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

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精神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和独特的方式

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是着重于一种创新活动的行为过程,主

要含义是创新,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创新的手段,将资源更有效地利用,为市场创造出新的价值

创业精神的特征:1)高度的综合性 2)三维整体性 3)超越历史的先进性 4)鲜明的时

代性 创业精神的内容及培养:

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内涵、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1 夯实基础、学好

理论知识

2注重实践,提高综合能力 3拓宽视野,关注前沿信息独立思考,强化辨识能力

2)科学精神:

a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

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特征,表现为求实精神、实

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怀疑精神等

B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1 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水平2 要不断

丰富科学理论知识 3 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3)冒险精神:

A 冒险精神的内涵:冒险精神是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否敢

冒风险,是创业能否实施创新的重要前提。风险的核心基本

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冒险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B 大学生冒险精神的培养:大学生要敢于冒险、大学生要善于冒险

4)开拓精神:

a开拓精神的内涵:开拓是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和探索的意思。不断追

求 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无不是开拓精神的体

现。开拓精神强调的是一种不满足现状、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进取精

神。

B 大学生开拓精神的培养:1淬炼品格 2壮大胆魂 3增长才识

5)拼搏精神:

A拼搏精神内涵:拼搏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披荆斩棘高峰的意志品质。

B 大学生拼搏精神的培养:1 敢于拼搏牢固树立不断进取的理念

善于拼搏,抓住机遇求发展

6)合作精神:

A 合作精神的内涵:合作精神简言之,就是善于团结协作、发挥

他人作用的精神。合作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的企业和

其它社会团体内的重要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与别人协作的精神和

能力。

B 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1 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大学生应协调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大学生应理性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更高层次的“竞合“理念。大学生应增强民主法治和诚实守信观念,为合作提供必要

保证。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内涵:创业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是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

用的个性因素,是创业者素质系统中的驱动系统。创业意识的要素:1)创业需要 2)创业动机 3)创业兴趣 4)创业理想

创业意识内容:1)商机意识 2)转化意识 3)战略意识 4)风险意识

5)勤奋意识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敢于追求理想,专注热爱,发现并把握机遇善于学习新知识,不畏艰难,积极进取提高学识依据社会公理,脚踏实地,科学确立创业理念

4勇于突破常规,关注细节,不断创新创造出成果摒弃安逸思想,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去拼搏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发展健康兴趣与爱好

7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科学的创业观:

1)大学生创业的创富观念:a 财富的内涵

b 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的两个基本财富

观念(1 财富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是人格尊严的基本保证。

以金钱为第一要义的追求,是错误的价值取向。)

C 大学生创业必备三种创富意识(1 获取财富的意识 2支配财富的意识 3尊重他人的财富和保护自身财富不受侵犯的意识)

D 大学生创富观念的培养:1 学习理财知识

2模拟操作

3亲身实

2)大学生创业的事业观念:

a事业观的内涵

b事业与创业

c追求与事业 d事业观念的培养

3)大学生创业的使命观念:a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历史使命

b大学生创业是一

种社会使命

c大学生创业突出了人生使命观

4)大学生创业的贡献观念:a 创造财富不是大学生创业的唯一目标

b大学生创业的终极目标是回报社会

c大学生创业能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中坚力量

d大学生创业促进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培养廉洁意识

大学生如何培养廉洁意识

廉洁,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于“欲海无边,欲壑难填”的繁华,自律,适度。

廉洁,是一种感恩的生活态度,于“人生苦短,生命宝贵”的当下,自珍,负责。

廉洁,是一种谦虚的生活态度,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自我,自省,修身。

廉洁,是一种中庸的生活态度,于“物由心转,境由心生”的和谐,自修,坚持。

但如何才能有这样一种积极、感恩、谦虚、中庸的生活态度呢?换句话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培养我们的廉洁意识?

我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事,正确的信仰,学徒的姿态,永远是一个人在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中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一个人以廉洁的生活方式为追求所应有的能力,更是我们努力奋斗,实现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的基础。

正确的信仰,作为一种理想信念,是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

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自然难有分明的立场,也就无法严格要 求自己,从而随大流,不思进取,更有甚者腐败无为,成为社会的负担,更别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在当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利益多样的环境下,我们大学生应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时刻用党员纯洁性要求来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保持健康的求学心态,自觉“修剪”欲望,茁壮心灵,提升定力,抵制诱惑。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保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带头遵纪守法。

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雷锋、焦裕禄、陈超英、翟树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先进代表人物,都是因为理想信念坚定,因此激发出为人民群众服务终身的奉献精神。可是,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党员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忘记了先进性的要求;有的在一时的挫折面前悲观失望,意志消沉,信念动摇;有的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放弃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违背党的纪律,滑进了腐化随落、违法犯罪的深渊。我们需以之为鉴,面对权力,要心有所畏,行有所止;面对诱惑,要头脑清醒,清心自守。

其次,我们应清楚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对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有时会被急功近利的意识所驱使,干的事不踏实,搞形式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正因为可以 理解我们更应该在更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大学生必须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看待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诱惑,团结同学,密切联系同学、老师,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难所急所盼,多干让群众受益的事。大学生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通过带头作遵纪守法的表率,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但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自生的,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升华思想境界,才能不断开阔眼界、思路、胸襟,才能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才能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育高超的领导艺术,塑造闪光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时刻以学徒的姿态,谦逊求学、低调处事、高调做人,自珍、自律、自省、自修。

首先,要茁壮心灵。而培养健康情趣,培育茁壮心灵,最有效的方法是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以读书明理,以读书益智,以读书修德;最有效的途径是爱好高雅,积极参加健康文体活动,锻炼身心,陶冶情操;最关键的问题是择善交友,培育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气场。所以大学期间,在学好专业知识之余要懂得利用各种资源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技能,团结同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要懂得感恩,珍惜时间、珍惜机遇、珍惜幸福。其次,要慎独慎微。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正当合理的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欲望就会无限膨胀,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所以一个人首先要修德,要崇尚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遵循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二要常思贪欲之害。三要常怀律己之心。律己需慎独慎微。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慎不苟。慎微则要求我们防微杜渐,注意工作和生活中小节,从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谨防积小恶成大恶,谨防因小失大。

再者,要三省吾身。古人提倡“一日三省吾身”,大学生更要经常反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省对学习是否有热情。学习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手段。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具备了丰富的知识,讲话就有底气,思想就有灵气、行动就有朝气、工作就有锐气。也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及时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不被时代淘汰。二省对生活是否有激情。激情是干好事业的基础。缺乏激情的人,正如“和尚敲钟,得过且过”,工作没有创新,事业必定无成。三省对他人是否有真情。“与人相交,贵在真心。”只有真诚带人,才能与他人感通,思他人所思,急他人所急,才会关爱互助,和谐相处。

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省”,便是学习热情。学习不仅与个人身心发展,事业前途息息相关,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密切相连。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学习是一个人、一个政党达到所希望的境界的第一步和坚固基础。清代学者黄宗羲把学习与治国联系起来,精辟地 揭明了其关系:“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圣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大学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我们有着更多更高的期待。

要走好“中国道路”,我们必须牢记党的辉煌历史,在经验教训中与时俱进。一是要扎实学习,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将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结合起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二是要充分运用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及时总结党的建设新鲜经验,深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入学习党的指导思想体系。三是要与时俱进地提高业务工作能力。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种种冲击,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只有不断用新的理论、新的业务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才能适应形势和时代的需要,才能为群众和百姓所需要,才能在业务上开创业绩,才能经受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考验,成功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最后,要始终保有危机意识。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如果在今天,在中国已经进入关键的发展转型阶段,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如果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还存在消极腐败,那么就会在发展的洪流中败下阵来。所以,作为党员后备军的大学生必须保有危机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僵化、不糊涂,才能意志坚定,方向明 确。

最后,要淡定豁达。我们讲修身养性,要修身,先修心。良好的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生活幸福的源泉,身体健康的保障。一要有平常的心态。平常心是种很坦然、很优雅、很朴实的心态。有平常心,就能创佳绩而不炫耀,有本事而不张扬;有平常心,就能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有平常心,就能与人平等、看人平视、待人平和。二要有快乐的心态。快乐是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一个人有了快乐的心态,便能够做到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苦中求乐。同时快乐是可以传递的,可以感染的。我们要去努力营造一种快乐,乐观的学习、工作、生活氛围,从而推动学业、事业,生活和谐进展。三要有豁达的心态。豁达,就是想得通、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通、看得透,这是觉悟。拿得起、放得下,这是境界。毛主席说过:“放下包袱,才能开动机器。”这就是一种豁达。豁达的男人、女人走到一起,组建家庭,这个家庭就和美;豁达的一群人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团队就和睦;豁达的领导干部组成一个班子,班子就和谐。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豁达的心态,这样才活得轻松,活得愉快、活得大度,活得幸福。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我们的能力决定了我们是谁,而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大学生,应是一支利箭,一旦毕业,便能快准狠的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这是一种朝气、一种激情、也是一种态度。

我们希望每天都能生活得踏踏实实、坦坦荡荡、健健康康。而真正 想要拥有这种踏踏实实、坦坦荡荡、健健康康的幸福指数,最根本的是“廉洁”二字。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有意识培养廉洁的生活态度,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个人修养做起,从小事开始、从小节着眼防微杜渐,看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口,真正筑起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做到“心不动于微利所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下载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BX1111第一小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在冲击着象牙塔内......

    浅谈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浅谈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有着肩负国家责任的使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提......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走好人生路,常怀感恩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到涌泉相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的人。 长期以来,在我......

    演讲: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来自043111班的许自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价值及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作......

    大学生公关意识的培养

    论大学生公关意识的培养 摘要: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求万世流芳,千古留名。但每个大学生应该建立自己的事业,要想 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大学生,该具备什么样的资本,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

    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 21世纪和平的钟声越敲越响,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当前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将来局部战争仍会发生。因此,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建立强大的国防是各国的......

    浅谈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 今天,人们正昂首走向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涌动。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悄然兴起的各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诫我......

    浅谈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青春奉献 研讨会 浅谈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以台职院XX系“四感恩,四增强”感恩主题教育实践为例陆成杰王挺金奕杨慧【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经济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