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准扶贫政策下官民良性互动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下官民良性互动研究
基于2县3镇7村18个典型案例与152份对贫困户的问卷,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的行为,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来解释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官民互动不良的原因,并此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优化扶贫干部和扶贫户的互动方式,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率。
一、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
精准扶贫政策从试点到大面积推广,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今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但也不乏“等靠要”之类的硬骨头,真正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之时,仅仅关注产业扶贫等硬件措施,而不注重人的复杂心理等因素,已经远不能适应精准扶贫的要求。
自精准扶贫政策提出后,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的探讨如火如荼,目前知网上关于精准扶贫的文献已有2万余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精准扶贫中的不精准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当前精准识别存在问题,并立足于基层组织的视角进行剖析;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外在困境进行针对性解决,还有相关学者对扶贫绩效进行了专门研究,设计出一整套精准扶贫指标;认为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与机制建构仍需改革创新,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聚焦于产业扶贫,总结地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认为教育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新阶段的主要路径和措施,并提出教育扶贫与当前制度、思维、扶贫主体等存在矛盾与问题;从贫困户行为角度出发,从国家、农户自身角度阐明村民争当贫困户的原因;在贫困户行为基础上,强调完善发展型生计和保障型生计支持政策,实现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鉴于贫困户行为多元化,提出农业资源分配合理化。
近几年来,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虽多,但是从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查询到的结果可知,基于研究政府及贫困户的行为作出的政府和贫困户互动关系的相关研究则极少。本文从社会学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能有效地解决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官民互动的问题。
二、问题表现及其原因
(一)官民沟通存在的问题
1.扶贫干部工作方式不当。表现为扶贫干部无暇解释或者无法说服贫困户。部分扶贫干部默认“跟他们说了也不懂,干脆简单点”。镇政府的扶贫干部,对于村庄的“等靠要”贫困户,表现出不耐烦的心态,认为只能采取兜底的方法。
2.贫困户单方的表达障碍。部分贫困户要么默不作声积攒埋怨,要么采取极端的方式。
3.部分贫困户主体意识不强。部分贫困户不知道、不参与扶贫政策的实施,“等靠要”惰性思想严重。这种贫困户认为扶贫就是给钱,扶贫就是国家“给我”脱贫而非“助我”脱贫。他们极容易“摇摆脱贫”,即在贫困线上摇摆,脱贫后易返贫。
4.官民难以达成共识。如,在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户动不动就上访、打市长热线,存在“不给就闹”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贫困户方面。第一,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许多贫困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懒于工作、依赖福利的习惯,他们将“国家给我脱贫”视为理所应当,认为国家有义务“给”而不是“助”他脱贫。数据分析显示,有接近50%的贫困户认为国家应该直接给钱。
第二,贫困户眼光短浅、倾向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短期收益心理。养鸡计划中的鸡成为了贫困户的盘中餐,鸡“越养越少”。“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调研中,部分贫困户更喜欢将光伏发电板安置在自己屋顶而非安放在农村集体土地上。他们觉得这样“更踏实”。
第三,“不患贫而患不均”心理导致恶性互动。当一部分贫困户内心的压抑碰触到导火索――比如看到村里比自己条件好的村民的房屋重盖了,就会爆发出来。在此种情况下,有的贫困户会和关系好的邻里讨论,觉得吃亏时便会去找扶贫干部讨说法,一旦在扶贫干部这里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种种纠纷乃至冲突。
2.扶贫干部方面。第一,任务重压力大使得扶贫干部身心俱疲。扶贫干部在本身的工作外,还有填表、汇报、总结数字等工作。基层组织要接受来自国家与农民的双重压力和监督。在双重挤压之下,扶贫干部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数据及项目上,利用各种方式去申请资金、资源,以产生良好政绩,这就导致在与贫困户的沟通上做的工作不够。
第二,扶贫干部难以取得贫困户信任,公信力不足。长期以来的扶贫工作中,难免发生一些扶贫干部贪污受贿的小概率事件,但是这种小概率事件经过村里饭前酒后的议论传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之前的扶贫工作存在“一阵风”的情况,部分贫困户对当前的扶贫工作并不抱有信心。
第三,扶贫资源分配不均,基层政府之间实际上处于竞争之中。镇政府往往以特色优势项目建设为理由,向省里申请项目资金。基层政府分配资源时,着重考虑的是发挥优势、避开劣势。因此基层政府往往将重心放在整体,就是能脱贫的以最快速度脱贫,不能脱贫的用申请到的资金实现兜底脱贫。
3.地方扶贫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贫困户确认、退出的公示没有具体的规定,导致公示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三、政策建议
(一)扶贫干部的角度
对贫困户脱贫进行必要的考核或兑现承诺;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唤起贫困户脱贫动力;基层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冲突是政治沟通的常态;塑造公平正义、积极向上的氛围,破解盲目攀比等不良倾向;利用舆论和道德的监督与制约,促使贫困户积极脱贫。
(二)社工介入模式
社会工作者因其专业优势,在介入社区或贫困村时能够发挥其在与贫困户沟通、调节贫困户的压抑性失声、宣传助人自助激发脱贫意识、增强贫困户生计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采取“委托―代理”型、“协作―互助”型、“外展―介入”型三种路径介入精准扶贫。
(三)法律制度角度
完善贫困户可持续脱贫制度,保证相关制度详细透明,完善产业扶贫规章;完善扶贫法律规章,细化工作流程,规范贫困户评选与退出操作流程;完善干部的扶贫政绩考核制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政府应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不仅仅具有政策上的合法性,还具有在农村伦理中的合理性,使得政府行为能够为贫困户所理解。通过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扶贫过程中的行为,使得扶贫干部的行为有依据,减少脱贫工作的阻力。
第二篇:精准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政策
(一)1+17 “1” 《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17:
1、《饮水安全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2、《贫困村动力电覆盖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3、《交通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4、《农村危房改造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5、《异地搬迁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6、《生态环境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7、《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8、《电商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9、《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10、《卫生扶贫计划的实施方案》
11、《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12、《社会救助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13、《小额信贷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14、《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15、《干部人才支持培训计划的实施方案》
16、《全省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整合和加强管理的实施办法》
17、《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
(二)531 在贫困村这个层面
5:指实施道路畅通、安全饮水、农电提升、农田改造和危房危窑改造、五大工程
3:指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2个产业专业合作社和1个资金互助协会,1:指每个贫困村实施一个主导产业。在贫困户这个层面
5:就是每个贫困户每年种植5亩以上全膜玉米,3:就是山川塬分类推进,在山区户均栽植3亩山地苹果或养殖30只基础母羊、种植30亩饲草;在塬区户均发展3亩标准化果园;在川区户均扶持发展3栋蔬菜大棚,1:就是每个贫困户年均劳务收入1万元以上。
(三)1236 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1.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进一步缩小与全国的收入差距。
2.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量,手头有余钱。
3.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所有片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1%以上;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80%的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4.实现六突破
(1)在基础设施建设。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16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解决现有1.84万户8.3万人的无电问题,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适宜地区沼气、太阳能灯清洁能源得到普及。
(2)富民产业培育。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3)易地扶贫搬迁。到2017年,力争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23.7万户112万人完成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4)金融资金支撑。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到2020年,新增存款可贷资金85%以上用于支持当地发展,形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5)公共服务保障。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困难群众生活标准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困难群众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片区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综合性村民活动中心,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6)能力素质提升。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
第三篇:精准扶贫政策
1.目标任务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精准识别,做到“不漏一校、不漏一生”;“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生无一辍学;各学段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做到“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包联镇村贫困户教育脱贫有实效,有接受职业教育需求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获得职业学历教育,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2.精细实施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工作。实行13年免费教育。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资助全覆盖。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落实贫困家庭学前阶段、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补助政策(补助标准为:学前阶段每生每学期375元;小学每生每学期50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625元;高中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为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学期1000元);为贫困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额度每生每学年不超过8000元),做到“应助尽助”、“应贷尽贷”,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3.贫困资助帮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资助全覆盖,实行13年免费教育,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完成资助工作任务,开展助学贷款和社会捐资助学活动,做到“应助尽助”,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4教师结对帮扶。全县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学习活动,学校带课教师每人帮扶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学校建立教师结对帮扶学生名单,实现教师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覆盖无辍学。继续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无校籍”管理改革,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招录新教师200名,充实乡村教师队伍,对农村教师实施生活补助政策,对贫困教师实施“励耕计划”和“雨润计划”,解决贫困教师的生活困难问题。
第四篇:贵州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贵州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1、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33”是“从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时间减少300万贫困人口”;“66”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8”是到2020年,实现贫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
2、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
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
3、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
小康路建设;小康水建设;小康房建造;小康电建设;小康讯建设;小康寨建设。
4、精准扶贫“四看法”: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 有没有读书郎。以“四看识真贫”工作法在全镇对扶贫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确保不漏一个贫困户,找准了贫困对象。
5、精准扶贫六个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6、脱贫“五个一批”工程: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7、精准扶贫两个所有:
就是到2020年全省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落实兜底政策;到2020年全省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
8、精准扶贫两个不掉队:
“两个不掉队”就是聚焦所有民族脱贫,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聚焦三片六山地区脱贫,不让一个地区掉队。
9、贫困对象识别程序:
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备案。
10、“5321”结对帮扶活动:
即厅级领导帮5户,县级领导帮3户,科级领导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
11、扶贫主体责任:
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群众主体。
12、两有户:
有资源、有劳动力但无门路。
13、两因户:
因学致贫、因病致贫。
14、两无户:
无力脱贫、无业可扶。
15、两缺户:
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
16、贵州省委省政府“1+10”配套文件:
17、即是:《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即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
①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
②实施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
③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行动
④实施教育扶贫行动
⑤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
⑥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
⑦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
⑧实施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
⑨实施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
⑩实施党建扶贫行动
18、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
①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完善高速公路路网连接通道,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②实施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扶持贫困县、贫困乡镇规划建设不同层次的农业示范园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小微企业。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③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行动。到2020年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142万人全部迁出。合理规划移民安置点。
④实施教育扶贫行动。大力推进“四项突破”工程和教育“9+3”计划,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继续压减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各级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
⑤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推进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全覆盖,提高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加强农村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实施“百院建设工程”。
⑥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基建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农业综合开发、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涉农资金优先投向贫困村。建立健全省、市(州)、县三级扶贫投融资平台,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和县级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
⑦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加强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衔接,持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到2020年农村低保与扶贫两个标准实现统一,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
⑧实施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加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聚合各类资源实现与全省9000个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全覆盖。用好对口帮扶力量,完善联络协调机制。用好各类企业力量,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百企帮百村”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
⑨实施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以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县级规划,深入推进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实施麻山、瑶山、月亮山专项扶贫行动计划,实施“优先安排项目、优先脱贫”战略,出台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扶持政策。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⑩实施党建扶贫行动。大力开展集团帮扶,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健全完善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联乡驻村包户帮扶责任制。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支“两委”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坚持重心下移、结对到户,优化驻村干部配备,选拔有农村工作经验、能力较强的干部从事驻村帮扶工作。健全贫困村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稳定保障制度,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和医疗、养老等保障机制。
2017年贵州省低保申请条件
一、2017年贵州省低保申请条件
(一)城市低保申请条件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村)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收入仍低于保障标准的居民。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优待的,其抚恤金、定补款不计入家庭收入。
(二)农村低保申领条件
1、持有本县农业居民户口。
2、居住在农村村组,家庭承包土地的农村居民。
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具体询问当地民政部门)。
二、低保申请所需材料
1、申请书(由民政部门统一印制)。
2、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收人证明: ①在职人员收入证明,由其所在单位的劳资人事部门按照市民政局统一规定的格式填写,并加盖本单位公章。②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需提供由管理部门出具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标准的证明。其它有关收入的证明。
4、相关证明材料:
①在劳动就业年龄(男16一60周岁,女16—50周岁)内、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需提供就业(求职)状况证明。
②残疾人需提供残疾证。
③家庭夫妻双方中一方为本市农业户口或者外地户口的,需提供结婚证和户口证明;有子女的,同时提供子女的户口证明。
④夫妻离婚的需提供离婚证或者离婚判决(调解)书。
⑤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有关证明和材料。
街道办事处对居(家)委会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调查后报区县民政局。对符合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家庭,由区县民政局负责审批,于申请30日内,核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三、低保申请流程
1.家庭成员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或者由村(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2.申请的需出具家庭经济状况查询授权书;
3.当地办事处审核;
4.不管通过与否,给予通知;
5.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月将最低生活保障金直接发放到户。
第五篇:形式政策 精准扶贫
决战小康精准扶贫之我见
陈果
201431040338
应用化学2014级
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在邓小平理论的带领下,已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从开国到成为强国,中国只用了60多年的时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发展速度史无前例的快。离全面不如小康社会只有一步之遥。这个时候要狠抓扶贫,扶贫是一项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战略举措,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重大意义,这是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虽然我们的生活已经基本步入小康,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那些在贫困地区生活的人民,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他们是中国人民的一员,应该受到帮助,有权利得到更好的生活。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生导向、共同富裕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所以,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不仅关系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问题。
扶贫的六个精准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是扶贫措施,也是扶贫方针。那么何为“精准扶贫”呢?那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当地的综合态势,找到当地的发展致富的“命脉”,遵循客观规律将扶贫资金、资源用在该“使力”的点上,用在真正能为民带来增收的产业、实业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
制定科学计划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只有规划对了,才能建设,才能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能被忽略的,不能为致富而致富。赚小钱失大财。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制定一套符合当地情况的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不能说投钱到位就行,我们不能浪费纳税的金钱,我们要立足于改变当地经济结构,提高当地人民收入两方面考虑。当然,更加需要执政者走进群众,在群众中了解群众的意愿和需要,明确方向和目标,汇聚民智。走近群众不仅要倾听,更要看,甚至还有闻。只有领略当地风光习俗,才能更好的制定出符合当地的扶贫方案。才能更得民心,受到群众支持,工作也更好展开。
发展特色经济是扶贫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可以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最大的改善当地经济。地交苗寨的精准扶贫成功就在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上。他们通过种植养殖和加工,利用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成功把这些产品打入市场。这个非常值得学习。我们是要改善穷人的生活,不是改变得天翻地覆,那还不如直接迁走当地人民。所以在改变当地产业结构时,一定要非常慎重。
对扶贫资金的监督更要重视,是阳光操作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就政治上来说,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各级都要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各部门也应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精准扶贫,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另外,我们还应该广泛发动群众,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各个企业,成功人士,专业人才去创业发展。用先进理念、技术、信息以及成功的项目帮助他们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有能力时,也应该响应政府号召,为中国建设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