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恶意避税案例
以下案例分析题目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形式为幻灯片格式(包括小组成员的组成、组长及各组员的分工情况、案例的简单介绍、分析及结论)
案例分析题1
联邦检察官调查毕马威
近两周来,美国司法部联邦检察官介入了对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因为根据美参议院犯罪调查委员会的调查,该事务所涉嫌兜售非法避税方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些避税“秘籍”使毕马威几百个客户少缴了10多亿美元的税收。作为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已涉嫌税收欺诈。
毕马威让政府一年损失10多亿美元司法部对毕马威的调查,源于国内收入局去年11月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称,近年来毕马威开发了多种避税方案,而且每个方案都有代号,如“亮点”、“反面”、“校园”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债券相关发行溢价结构”(BondLinkedIssuePremiumStruc鄄ture)简称“Blips”的避税方案。据悉,该方案的目标客户是年收入和资本利得一般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其具体的避税方法是通过编织一张错综复杂的债务网,想办法增加纳税人的损失和其他列支费用,以降低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从而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比如纳税人可以找一家有合作关系的银行,首先贷款5000万美元,再借款买入该银行价值2000万美元的股份。然后再把这些钱存入该银行,把这些股份交给该银行的信托部门管理。几个月后纳税人把所贷的钱如数归还银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贷款利息,这样,纳税人就增加了自己的税前费用。经过复杂的转换,该纳税人本来的2000万美元收入就成为其可列支的费用,可以在税前扣除了。而为实施这个避税方案,该纳税人付出的成本只不过是贷款一借一还所产生的利息差,实在是太划算了。据悉,在1999年~2000年间,毕马威至少把该避税方案卖给了186位纳税人,使政府损失了约12.8亿美元的税收。
国内收入局的报告公布后,美国参议院犯罪调查委员会就Blips及其他避税方案举行了听证会。据该委员会调查,除了Blips外,毕马威还开发兜售了一个名为“公司慈善捐助”的避税方案,该方案主要是为那些向股东分配收入并替股东纳税的公司纳税人设计的。为了使这些纳税人少缴公司所得税,毕马威建议他们在年度纳税前,临时拨付给某个慈善团体一定的款项,或者专门发行一些没有表决权的股票,并把这些股票捐赠给某个免税团体。根据美国税法,给慈善团体的捐赠可以获得税前扣除,这样该纳税人就可以获得税收减免。
而在2002年爆出的美国世通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中,毕马威也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美国司法部首席检察官森博格指出,毕马威在为世通公司提供会计咨询服务时,曾为其设计了一套避税方案,即建议世通总公司替其设在美国20个州的分公司支付诸如“高级管理前瞻”等服务费用,这样,这些分公司在缴纳州所得税时就可以将这些费用当作无形资产进行扣除。1998年~2001年间,世通公司利用这一方案共偷逃了20个州200多亿美元的税款。
毕马威推销避税方案问题严重,参议院犯罪调查委员会除了将此事提交给参议院外,还把这一问题转交给了美国司法部,请求其对毕马威进行调查。
避税在美国大行其道其实,目前在美国,动“避税”脑筋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止毕马威一家,同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安永公司也很早就开始了行动。2001年,该公司曾向美国著名通讯公司斯普林特公司推销股票期权避税方案,使该公司少缴了1.23亿美元股票期权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而股票期权避税只是安永推销的众多避税方案中的一种。除此之外,安永还在近几年向几千名美国富人推销了多种避税方案。
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一些会计公司开始兜售避税方案。1991年,美会计行业调整执业规则,规定会计师在进行税务咨询时,可以从为客户省下的税额中提成,而不只是按小时收费。根据这一规定,一个避税方案开发成功后,会计师事务所大都可获得高额利润,通常是避税额的10%~40%。这极大地促进了避税业务的兴起,各大会计师事务所争先恐后开发避税业务,很多大型事务所都组建了专门团队开发避税方案,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推销,并确定了推销避税方案的收入目标。去年11月,美国参议院犯罪调查委员会公布了毕马威的一封内部电子邮件,其中显示,毕马威为避税业务确定的收入目标为年2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而据相关报告,在1997年~2001年间,毕马威出售避税方案的收入至少为1.24亿美元,收入之丰厚可见一斑。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各种避税方案开始在美国大行其道。
避税方案肆意流行,除了会计公司的开发热情外,来自纳税人的需求也把这一市场催生得一片兴旺。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大批暴富的新贵成为避税方案的主要购买者。美国一家大型石油公司———内伯斯工业公司利用从会计公司购买来的避税方案,把注册地设在百慕大,法定总部设在巴巴多斯,而其经营重心实际却在休斯敦。根据美国税法,公司税税率为35%,而巴巴多斯的公司税率很低,百慕大根本不征公司税,这样该公司在2002年少纳税1000万美元。
可以说,节税几乎是所有公司的追求,而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和缺乏避税技巧等原因,许多公司自己较难找到避税窍门,于是大多数公司就向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咨询”,在利益的驱动下,双方一拍即合。美国有媒体尖锐地指出,这些避税方案其实就是逃税方案,这种合作的实质也是为双方牟取巨额利益。
“猫鼠”之间战争激烈
如果把税务局和司法部门比喻为守护粮仓的猫,那么,千方百计偷逃税款的公司、个人及为逃税出谋划策者就好比是偷吃粮食的老鼠,在各个国家,这场“猫”和“老鼠”的战争都一直在进行,而在美国这一战争显得尤为激烈。
避税方案大行其道,给政府税收造成严重损失。据美国财政部估计,非法避税每年使政府损失税收达100多亿美元。2002年起,美国国内收入局把开发、销售和使用避税方案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对包括4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92家会计公司、法律公司和报税服务机构进行调查,要求这些公司登记其向客户推荐的一切避税方案,并向国内收入局提供使用这些方案的纳税人名单。同时,国内收入局有权监控会计公司的税务咨询运作程序,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有违法嫌疑的税务咨询,将进一步调查详细资料。
仅2002年一年,国内收入局就查处了8.21万件避税案,有数百名开发、销售和使用避税方案的个人被彻底调查。同时,国内收入局还起诉毕马威和BDOSeidman,称他们销售给客户的避税方案是违法的。2002年6月,普华永道会计公司在国内收入局的压力下,向其提供了有关避税方案的资料,并交了100万美元的罚款。2003年7月,安永公司也同意向国内收入局缴纳1500万美元的罚款,并保证不再向客户推荐非法的避税方案,同意接受定期检查。
但在此事上,毕马威表现得最顽固,一直不愿向国内收入局提供购买避税方案的客户文件。该公司税务服务部负责人表示,政府在这方面法律规定不严,对于什么属于合法节税、什么属于非法避税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到现在毕马威出售的避税方案中,没有一个是被明确规定为非法的。但随着对毕马威的调查步步加深,该公司的态度也有所转变。最近,为了减轻处罚,争取主动,毕马威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销售避税方案的事都发生在过去,以后事务所不再推销这些方案,并对本公司的避税方案进行了一次严格的重审。今年1月,毕马威又对其管理层进行了重大重组,49岁的副董事长兼税务服务部副董事长杰夫·斯蒂恩离开了毕马威;公司税务部个人财务计划的首席合伙人杰夫·艾思彻特也已离职;过去两年一直担任该事务所税务服务部门副董事长的理查德·史密斯的职位也有变动。有关报道称,毕马威希望通过重组,推进其与国内收入局之间的和解。而此次,面对司法部的调查,毕马威也表示“愿意合作”。
毕马威前途未卜毕马威前景如何目前还很难预料。有分析家认为,其结局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比较乐观的。即有关部门接受毕马威的辩解,承认Blips等避税方案是毕马威过去的业务,现在已经停止。那么,根据美国税法,对销售的每个避税方案只罚款1000美元,假定毕马威向186个纳税人销售了避税方案,那么毕马威将被处以18.6万美元罚款。这么少的罚款,对于毕马威而言仅是九牛一毛。第二种比较悲观。即参议院认为毕马威的避税方案涉嫌税收欺诈,将通过修改现行税收法律,颁布新法案对毕马威加重处罚。那么毕马威的经营活动肯定会因为巨额罚款而受影响。还有一种后果更严重,那就是,如果参议院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税收筹划和纳税服务业务的公信度产生质疑,那么,毕马威不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而且其内部管理体系也将面临变革,税务服务部门很可能会独立出去,像过去从毕马威事务所分离出去的咨询部门一样,让税务部门自我发展。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毕马威都将经历一场阵痛。
近年来,国内收入局与会计公司的一连串争端,引起了美国政府各界对税收征管的高度关注,为了堵住税收漏洞,参议院犯罪调查委员会一再呼吁国会重新修订税法,加重对开发、销售避税方案的机构和使用避税方案的个人的处罚。该委员会成员莱文介绍,现行美国税法规定,某纳税人被查出滥用避税方案,那么该纳税人将受到所偷逃税款1%的罚款,而推销该避税方案的机构仅被处以1000美元的罚款,这对于销售避税方案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根本起不到约束作用。巨大的利润诱惑使会计师事务所推销避税方案的利益远远大于可能受到的罚款。
除了加强立法外,相关部门还提出要制定措施,禁止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提供税务咨询服务。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主席麦克唐纳最近在一次会议上透露,该委员会将制订相关规则,禁止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提供税务咨询服务。果真如此,会计师事务所以后的日子可就难过了,想再打避税方案的算盘,恐怕要难了。
分析要求:通过上述案例,你对避税有何认识?避税是““猫鼠战争”吗?试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纳税人的避税行为。
案例分析题2:
毕马威“恶性避税”及其分析
2005年8月26日“四大”之一的毕马威(KPMG)在位干纽约的地方初审法庭公开承认向客户兜售“恶性避税”,并同意支付4.56亿美元。按2004年毕马威1524名美国在册合伙人计算,人均约30万美元。涉案的8名前税务合伙人和1名律师将另案受到起诉。由此,一度沸沸扬扬的毕马威“刑事起诉”之迷尘埃落定。避税是各国税收征管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首先介绍毕马威恶性避税案,然后讨论美国司法部对处罚的斟酌并分析美国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
激进之祸
企业在经营中要进行合法的税务筹划((Tax Planning)。而偏激的筹划,即以避税(Tax Avoidance)或逃税(TaxEvasion)为目的的筹划,则被称为纳税计谋(TaxSchemes),属非法行为。法律和税收条例提供了判别的原则和标准。根据美国联邦税务署(Inland RevenueService,IRS)的定义,避税手段(Tax Shelters)是指旨在规避联邦所得税而建立的合伙或其他实体;旨在规避联邦所得税而进行的投资或财务安排以及其他的计划或安排。实践中,避税合法性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果说避税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尚属合法,那么恶性避税手段(Abusive Tax Shelters)则属非法,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有违立法宗旨。
20世纪90年代,恶性避税在美国渐呈蔓延之势,“五大”均有不同程度的染指。比如,在2002年IRS明确恶性避税非法之前,安永(Ernst & Young)已向132个客户提供过此类服务,获得收入约2780万美元。“或有递延交易”(Contingent Deferred Swap)是安永的拳头避税产品。它通过复杂的交易设计将客户的营业收入报告为资本利得。由于资本利得的适用税率低于营业收入的税率,所以客户得到了避税的好处。2003年7月安永以1500万美元的罚款了解了IRS对它的指控。
毕马威是这次恶性避税的出头之鸟。早在1997年,毕马威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税务创新中心,专门研究避税产品的开发。该中心逐年制定非常激进的目标。以2001年为例,目标是150项产品提案。员工的各种提案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有潜质的提案要经历一个冗长的开发和审批程序,包括“税务创新中心”的技术可行性和盈利现实性论证:“纳税业务部”的合法性和技术创新论证;以及“实务与职业部”的合法性和其他问题的再论证。其他问题主要有公司的风险管理和执业政策、对客户的风险披露、产品的私密性、营销限制、收费安排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事务所的声誉等。毕马威在推销中总是声称其产品的合法性。但现实中盈利性往往会取代合法性而成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尤其是在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审计部门是产品推销一个主渠道。2000年毕马威甚至推出“联手方案”,即让审计团队与税务团队合力推销。毕马威还同银行、律师事务所和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共享客户资源以扩大市场。它还借法律意见书来打消客户对产品合法性的疑虑。保险也是毕马威的营销手段之一。
根据国会的调查,毕马威从四种避税手段(FLIP,BLIPS,OPTS和SC2)中获得1.24亿美元的收入。这些避税手段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为纳税人带来可以抵销应税收益的虚假的应税损失。1999-2000年至少有186位富人在纳税中使用了“债券溢价结构”(Bond LinkedIssue Premium Structure,BLIPS)。由此,毕马威获得约5300万美元的收入。IRS对避税的监管依赖三种信息:纳税申报、实务注册和客户登记。据调查,毕马威采用一系列手段来规避IRS的监管,包括不遵守注册、登记规定;让客户采用非常规的纳税申报方法;以及拒绝IRS的传唤等。多年来,毕马威从未对其避税产品予以注册。对客户,它声称其产品不属于避税。毕马威受到的指控还包括误导调查和隐匿证据。
处罚之斟
司法部称:毕马威的所作所为使国家税收遭受了25亿美元的损失。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税收刑事案。处罚不力就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但是,另一方面,刑事起诉可能会将毕马威置于死地,重演安达信“碎死”的悲剧。为此,司法部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据2005年6月底《华尔街日报》的一份报道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在制定紧急预案,以防毕马威刑事起诉之不测。因为司法部的刑事诉讼会立刻触发客户成批变更审计师,从而导致股票市场发生震荡。预案的设想之一就是暂时豁免上市公司审计与非审计业务分离的要求。美国国会下属的政府责任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Office,GAO.该机构2004年以前的名称为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在200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道:“四大”成员的碎死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它们的审计涵盖了约80%的美国上市公司。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安达信案的戏剧性过程作一个简要的回放,以便把握今次司法部对毕马威的量刑。
2001年12月2日,安然宣告破产,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公司破产案。次年3月14日,美国司法部对安然审计师安达信提起刑事诉讼,罪名是销毁安然档案,阻挠司法调查。作为“五大”之一的安达信,当时拥有约2300家上市客户。刑事诉讼使这些客户不得不立刻解聘安达信。2002年6月15日位于休斯顿的联邦法庭裁定安达信罪名成立。由此,安达信自动丧失上市公司的审计资格,其遍布于84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所也不得不“改换门庭”,并入“四大”。顷刻之间,一个在全球拥有约8.5万名员工的会计公司几乎化为乌有,仅在芝加哥总部保留了约200名员工,以处理诉讼等善后事宜。可是,2005年5月31日安达信的上诉获得了成功,即美国最高法庭推翻了休斯顿法庭对安达信的有罪判决,其理由是“法庭对陪审团的指令不当”。这一终审裁决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为安达信洗刷了名声,但却无法让它起死回生。“四大”已成现实。
但是,对司法部以及其他政府监管机构来说,这一看似“亡羊补牢”的判例却有着相当微妙而深远的含义。三年前,安达信的辩护律师在休斯顿法庭判决后就公开鸣冤: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公司谋杀案”。谁是元凶?不言自明。安然丑闻曝光后,美国大幅修改了公司、证券等立法,并显著加大了违规的处罚力度。这是“矫枉过正”之举,其必要性勿需赘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感受到新法规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昂贵的实施成本。新的“矫枉过正”接踵而至。例如,2004年以来媒体对萨—奥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质疑便时起时伏。应该说,萨一奥法案确实存在着立法仓促的问题。如果说安达信的有罪判决给子投资者和安然员工以公道的话,那么其后的无罪判决则是还了安达信员工以公道。安达信在美国曾有3万名左右的员工,绝大多数与安然丑闻毫无瓜葛,但却成了无辜的殉葬品。因此,有人建议:对公司的刑事起诉应该慎之再慎。
司法部的立场是:违法者必须绳之以法,包括个人和法人。就此案而言,既然司法部认定为“刑事”,那么又为何放弃了刑事起诉?美国司法部长艾伯托。冈萨雷斯(Alberto Gonzales)解释道:我们“既要让毕马威承担责任、痛改前非;又不至于处罚过重、殃及无辜。”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安达信案的影响,或者说是基于安达信案的一种“矫枉过正”。如上所述,涉案的8名前税务合伙人和1名律师将成为刑事起诉的主要对象。案发后,这些人业已脱离毕马威。作为法人,毕马威不仅要承担巨款罚赔,而且还必须接受独立督察之监督,至少为期3年。司法部已指派SEC前主席理查德。布里登(RichardBreeden)为独立督察。他曾担任法庭为世通公司(WorldCom,后更名为MCI)指派的独立督察。毕马威一旦违反承诺,司法部在5年内仍保留起诉的权力。另外,毕马威还受到30天的“冻结客户”处罚,即30天内不得接纳新客户。在接受监督期间,IRS还对毕马威向客户提供的税务意见享有额外的审查权。显然,司法部旨在传递一个信息:对违法行为严惩不怠。但有人则不以为然,他们质疑:“四大”的影响之大已经到了法律也不得不妥协的地步。
IRS将毕马威在1997至2001年期间提供的避税手段判为无效。这意味着客户将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客户开始状告毕马威,声称他们轻信了毕马威对避税手段的合法性陈述。目前,毕马威和SAB&W律师行(SidleyAustin Brown &Wood)已原则同意向这些客户支付1.95亿美元的赔偿(其中毕马威承担80%);向控方律师支付3000万美元赔偿。控方律师指出:这一金额实在是便宜了毕马威和SAB&W,因为它是按客户的付费来确定的,而不是按客户的实际损失来计算的。值得一提的是,SAB&W系由芝加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西—奥律师行(Sidley Austin)同纽约的布—伍律师行(Brown&Wood)于2001年合并而成。该律师行为毕马威的ATS出具法律意见书。
征管之迁
在美国,IRS是税收的主要征管者。上世纪90年代末纳税人对IRS抱怨多多。国会曾为此举行公开听证,并于1998年通过了《IRS重组与改革法案》(IRS Restructuring and Reform Act),旨在将IRS的职能由征税提升为服务。但是,这使IRS本来就非常有限的资源变得更加拮据。有数据显示,1992年IRS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抽查审计率为0.66%;而2002年这一比率更降为0.16%0IRS对恶性避税建议刑事诉讼的案例数也从1992年的2073起降为2002年的1025起。这就是说,纳税人受到避税查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2000年2月IRS设立了一个避税调查办(Office of Tax Shelter Analysis,OTSA)o布什总统提议将2003年IRS预算增加5.25 % a 2004年10月22日,布什正式签署《增加就业法》(Gobs CreationAct),为遏制和打击避税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12月IRS完成了对其230号条例(Circular 230)的修订。其幅度之大,有人甚至将其喻为税收征管的“萨—奥法案”。IRS真正加大了对避税的调查与处罚。
IRS明确了六种必须报告的交易类型,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避税。它们分别为:
(1)定性的交易(ListedTransactions),即已被IRS明确的避税交易;
(2)私密性交易(Confidential Transactions),即限制纳税人披露业务设计和纳税安排的交易;
(3)合约保护交易(C ontractualTransactions),即将付费同节税额挂钩,并在节税不果时悉数退还的交易;
(4)纳税亏损交易(Loss Transactions),即产生节税性亏损的交易;
(5)财税差异交易(B ook-TaxDifference),即导致财务报告和纳税申报出现巨额差异的交易;
(6)瞬间持有交易(Brief Holding Period),即涉及短暂持有的交易。
(2)至(6)为潜在的避税,或者说,它们已经具备避税的特定征兆,因此需重点审核o(I)为现实的避税。截止2005年5月24日,IRS定性的避税交易有30种,其中绝大多数是2000年之后定性的。就交易内容而言,主要涉及合伙、雇员报酬、股票期权、信托、债券、租赁、外币期权、保险、捐赠、国外税收减免等。
《增加就业法》颁布之前,IRS对避税手段也有披露要求,但却没有针对纳税人的处罚。根据《增加就业法》,IRS可以处罚没有恰当披露应报告交易的纳税人,且不论其是否压低了应税收益。具体而言,自然纳税人为1万美元,而其他纳税人则为5万美元。如果涉及定性交易的披露,则分别为10万美元和50万美元罚款。IRS对避税促销商的披露要求包括实务注册称客户登记两个方面。在《增加就业法》颁布之前,对不进行实务注册或提供不实、不全信息的处罚偏轻。具体处罚是避税手段投资总额的I%或500美元,两者择大而定。而新的处罚则增加到5万美元。如果涉及定性交易的披露,则处罚为20万美元或所得收益的50%,两者择大而定。关于客户登记,过去是遗漏一个客户处罚50美元,处罚总额最多不超过10万美元。而新的规定是:对接到书面通知20天后不提供客户名册的促销商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罚款。罚款总额不予封顶。
对避税手段的恰当界定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纳税人同IRS的分歧只能付诸法庭裁决。法院建立的司法原则包括:
(1)虚假交易原则(Sham Transaction)。法院不允许两种虚假交易。第一,事实上的虚假,即那些根本没有发生过的虚构交易;第二,实质上的虚假,即那些发生了但缺乏经济实质和商业目的的避税交易。它含盖了以下两项原则。
(2)经济实质原贝Q(Economic Substance)。税法要求的公司行为必须具有经济实质,即存在纳税利益之外的交易结果。
(3)商业目的原则(Business Purpose)。它讲求纳税人参与交易之动机,即是否具有纳税利益之外的商业目的。与经济实质相比,这一原则更加主观。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Substance Over Form)。如果公司构建的复杂交易(弯路)与简单的交易(直径)在经济实质上别无二致,那么不同交易路径的应税额应该相同。这一原则旨在防止以避税为目的的人为复杂交易。
(5)分步交易原则(Step Transaction)。该原则认为:如果公司构建一系列的连环交易,那么各项分步交易都应具备经济目的,否则,连环交易应视同一项单一交易。
前车之鉴
首先,毕马威的避税丑闻对会计职业可谓“雪上加霜”,不仅事关声誉而且涉及监管。监管机构可能会对会计师业务实施进一步的限制。2005年7月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已向SEC提出建议,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向其审计客户及客户高管人员提供纳税服务。但是,进一步限制的可能性会因为人们对萨一奥法案实施成本的担忧和批评而大大降低。其次,司法部将毕马威的刑事起诉予以延期,以观后效。如果毕马威能认真履行协议,即放弃避税、兑现处罚、配合调查,那么司法部将于2006年12月31日后撤销刑事起诉。这对毕马威来说可谓“不幸之万幸”,但对涉案的合伙人而言则是“不幸之不幸”,因为事务所不仅不能为他们分担责任,而且还要向司法部提供证据。应该说,这里也有一个公平的问题,因为这里的个人所为是事务所授权认可的。最近,司法部又起诉了另外10名毕马威合伙人。再次,美国通过立法加强了对避税的调查和处罚。2004年12月IRS修订了230号条例。该条例是美国税收征管的主要依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美国的改革有两个重点:
(1)提升信息披露之要求,即在纳税申报(Tax Return)中强制信息申报(Information Returns)
(2)加大处罚的范围和力度,即从避税的设计推销者扩展到它的消费者—纳税人,并加重相应的处罚。
但有学者指出:美国目前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遏制避税,因为从法院的判例结果来看,司法部和IRS仍然是败多胜少。美国的司法独立是制度原因。就技术而言,避税的判别标准存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导致纳税人、IRS和法院判断上的不一致。最后,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蔓延的避税手段可谓名目繁杂。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避税手段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离不开外国公司的参与;离不开一个“壳”,即设立公司或合伙;离不开债券、外币、利率、期权等金融工具。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公司设立门坎的降低、以及金融工具的发展,避税问题的研究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包括理论、案例和政策的研究。相应的处罚。但有学者指出:美国目前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遏制避税,因为从法院的判例结果来看,司法部和IRS仍然是败多胜少。美国的司法独立是制度原因。就技术而言,避税的判别标准存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导致纳税人、IRS和法院判断上的不一致。最后,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蔓延的避税手段可谓名目繁杂。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避税手段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离不开外国公司的参与;离不开一个“壳”,即设立公司或合伙;离不开债券、外币、利率、期权等金融工具。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公司设立门坎的降低、以及金融工具的发展,避税问题的研究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包括理论、案例和政策的研究。
分析要求:对毕马威“恶性避税”丑闻,为什么从“法院的判例结果来看,司法部和IRS仍然是败多胜少”,如果理解“恶性避税”?从该案例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第二篇:增值税避税筹划案例
增值税避税筹划案例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销售,以及进口货物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度的一种流转、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进行征税,所以叫做“增值”税。现行的增值税法已经作了重大变革,更趋于公平和规范,充分体现了主体税制与市场机制协调性的原则。
我国现行增值税具有普遍征收、价外计税、使用专用发票、税简化的特点。现行 增值税制充分体现了“道道课征、税不重复”的基本特性,反映出公平、个性、透明、普遍、便利的原则精神,对于抑制企业偷税、漏税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税 法中的多种选择项目依然为纳税人进行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
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可能性为我们企业的合理避税服务呢?这里将针对纳税人的 不同情况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结合不同的方法,如利用购进扣税,利用增值税的 减免规定,利用分散优势,利用联合经营,利用“挂靠”,利用混合销售等等为读者 提供实际实践的思路和具体操作的方法。一般纳税人的避税筹划案例、小规模纳税人 的避税筹划案例、利用扣税凭证避税筹划案例、进项税额调整避税筹划案例、利用增 值税的减免规定避税筹划案例、利用“挂靠”避税筹划案例、利用“分散优势”避税 筹划案例、利用“联合经营”避税筹划案例、利用“混和销售”避税筹划案例和购进 扣税筹划案例。
一般纳税人的避税筹划案例
除特殊委托加工和进口货物的纳税人外均为一般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 基本公式如下: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这样,一般纳税人的避税筹划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利用当期销项税额避税
销项税额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就销售额依照规定的税率计算所销货物 或应税劳务的税额。销项税额在价外向购买方收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利用销项税额避税的关键在于: 第一,销售额避税;
第二,税率避税。一般来说,后者余地不大,利用销售额避税可能性较大。就销 售额而言存在下列避税筹划策略:
(一)实现销售收入时,采用特殊的结算方式,拖延入账时间,延续税款缴纳;
(二)随同货物销售的包装物,单独处理,不要汇入销售收入;
(三)销售货物后加价收入或价外补贴收入,采取措施不要汇入销售收入;
(四)设法将销售过程中的回扣冲减销售收入;
(五)采取某种合法合理的方式坐支,少汇销售收入;
(六)商品性货物用于本企业专项工程或福利设施,本应视同对外销售,但采取 低估价、次品折扣方式降低销售额;
(七)采用用于本企业继续生产加工的方式,避免作为对外销售处理;
(八)以物换物;
(九)为职工搞福利或发放奖励性纪念品,低价出售,或私分商品性货物;
(十)为公关将合格品降低为残次品,降价销售给对方或送给对方;
(十一)纳税人因销货退回或折让而退还购买方的增值税额,应从销货退回或者 在发生的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利用当期进项税额避税
进项税额是指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已纳的增值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 项税额,限于增值税税款抵扣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和购进负税农产品的价格中所含 增值税额,因此进项税额避税策略包括:
(一)在价格同等的情况下,购买具有增值税发票的货物;
(二)纳税人购买货物或应税劳务,不仅向对方索要专用的增值税发票,而且向 销方取得增值税款专用发票上说明的增值税额;
(三)纳税人委托加工货物时,不仅向委托方收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且要努力 争取使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尽可能地大;
(四)纳税人进口货物时,向海关收取增值税完税凭证,并注明增值税额;
(五)购进免税农业产品的价格中所含增值税额,按购货发票或经税务机关认可 的收购凭据上注明的价格,依照10%的扣除税率,获得10%的抵扣;
(六)为了顺利获得抵扣,避税者应当特别注意下列情况,并防止它发生:第一,购进货物,应税劳务或委托加工货物未按规定取得并保存扣税凭证的;第二,购进免 税农业产品未有购货发票或经税务机关认可的收购凭证;第三,购进货物,应税劳务 或委托加工货物的扣税凭证上未按规定注明增值税额及其他有关事项,或者所注税额 及其他有关事项不符合规定的;
(七)在采购固定资产时,将部分固定资产附属件作为原材料购进,并获得进项 税额抵扣;
(八)将非应税和免税项目购进的货物和劳务与应税项目购进的货物与劳务混同 购进,并获得增值税发票;
(九)采用兼营手段,缩小不得抵扣部分的比例。
以上两大类策略,是从可供避税筹划的实际操作的角度着眼而提出的。从本质上 说可归纳为:一是争取缩小销项税额;二是争取扩大进项税额,其效果是从两个方向 压缩应缴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的避税筹划案例
对不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纳税人,由主管税务机关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小规 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6%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 进项税额。
增值税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差别待遇,为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 进行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可以利用纳税人身份认定这一 点进行避税筹划。
人们通常认为,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但实际并非尽然。我们知 道,纳税人进行避税筹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税负支出,降低现金流出量。企业为 了减轻税负,在暂时无法扩大经营规模的前提下实现由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的 转换,必然要增加会计成本。例如,增加会计账薄,培养或聘请有能力的会计人员等。如果小规模纳税人由于税负减轻而带来的收益尚不足以抵扣这些成本的支出,则宁可 保持小规模纳税人身份。
除受企业会计成本的影响外,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也并不总是高于一般纳税人。以下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假定某物资批发企业,年应纳增值税销售额300万元,会计核算制度也比较健 全,符合作为一般纳税人条件,适用17%增值税率,但该企业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 扣的进项税额较少,只占销项税额的10%。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纳增值税额为4 5.9万元(300×17%-300×17%×10%)。如果将该企业分设两个 批发企业,各自作为独立核算单位,那么,一分为二后的两个单位年应税销售额分别 为160万元和140万元,就符合小规模纳税人的条件,可适用6%征收率。在这 种情况下,只要分别缴增值税9.6万元(160×6%)和8.4万元(140× 6%)。显然,划小核算单位后,作为小规模纳税人,可较一般纳税人减轻税负27. 9万元。
利用扣税凭证避税筹划案例
如前所述,一般纳税人的避税筹划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缩小销项税额;扩大进项 税额。对于后者,应该注意合理利用扣税凭证进行避税筹划。我们来看以下的案例。某木材公司从东北某林业机构调进一批原木,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该林业单 位属事业机构,为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此不得开具专用发票,而且长期以来,该 林业机构调出木材只开具专用收据而无开具发票的习惯。
木材公司收到该收据后,无法按正常的程序扣税,也不得按农产品收购凭证扣税。经与该林业机构协商,林业机构同意向当地税务机关申领普通发票,并给木材公司开 具了普通发票,林业机构由于其调出的原木属自产自销,因而无论开收据还是普通发 票,均不需交纳增值税。而对于木材公司来说,根据现行政策,一般纳税人从小规模 纳税人处购进农副产品(原木属农产品)可凭普通发票按10%抵扣进项税金,解决 了进项税金的抵扣矛盾,合理降低了税收负担。
进项税金调整避税筹划案例
一般纳税人在计算进项税金时,应仅限于从三种进货凭证进行:一是从增值税专 用发票,即按专用发票记载的增值税金确定;二是从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即按完税 凭证记载的增值税金确定;三是从免税农业产品进货发票进行计算。
一般纳税人在购入货物时,如果能判断出该货物不符合进项税金具备的前提和不 符合规定的扣除项目,可以不进行进项税金处理。但在许多情况下纳税人不能在货物 或劳务购入时就能判断或者能准确判断出是否有不予抵扣的情形(例如不能判断今后 一定会发生非常损失等等)。这样,进项税金处理一般采取先抵扣,后调整的方法。因此,纳税人应掌握正确的调整方法。
进项税金调整额针对不同情况按下列方法进行计算:
1.一般纳税人在购入货物既用于实际征收增值税项目又用于增值税免税项目或 者非增值税项目而无法准确划分各项目进项税金的情况下:
进项税金调整额=当月进项税金×(免税、非应税项目合计/全部销售额合计)
2.一般纳税人发生其他项目不予抵扣的情况下: 进项税金调整额=货物或应税劳务购进价格×税率
3.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中的外购货物或劳务的购进价格,需要纳税人 结合成本有关资料还原计算。
例1.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月基本建设项目领用货物成本为30000元,产成品因风灾损失价值100000元,其中损失价值中购进货物成本70000元,进项货物税率全部为17%,则
进项税金调整额=(30000十70000)×17%=17000(元)例2.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免征增值税,2月份 支付电费20000元,进项税金3400元;支付热电力费10000元,进项税 金1700元,本月购入其他货物进项税金为60000元。上述进项税金的货物全 部共同用于甲、乙两种产品生产。当月共取得销售额为1500000元,其中甲产 品为500000元,则进项税金调整额为: 进项税金调整额=(3400十1700十600000)×(500000/ 1500000)=21700(元)
利用增值税的减免规定避税筹划案例
关于增值税的减免规定有几大类,我们将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讲解,以说明如何 利用增值税的减免规定进行避税筹划。对增值税相关减免规定的说明
(一)免征增值税的项目
1.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和水产 业生产的各种初级产品),这里的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 2.避孕药品用具;
3.古旧图书,指向社会收购的古书和旧书;
4.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 5.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货物和设备; 6.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 7.由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的专用品;
8.个体经营者及其他个人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指游艇、摩托车及应征消 费品以外的货物。
(二)关于兼营业务减税、免税的规定纳税人进行兼营,并且单独核算免税、减 税项目的销售额,即可获得免税、减税。
(三)对于起征点的规定税法规定,纳税人销售额未达到财政部的增值税起征点 的,免征增值税。增值税起征点幅度如下:
1.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600-2000元。2.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200-800元。3.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销售额50-80元。
这里所说的销售额是指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提 供应税劳务为主,兼营货物批发和零售的年应税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 税人。
减免税的计算
企业全部产品减免税的计算如下:
1.免税的计算。免税指国家免征企业“应交税金”。企业要照常计算应扣税金、销项税金,进而算出应交税金,该“应交税金”即为免税税额。
2.减税的计算。减税包括减率征收和减额征收。凡减率征收的产品,仍照常计 算应扣税金,只是在结转销项税金时,按减征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金。减率产品由于销 项税金减少而使应交税金相应减少,这部分减征税金体现在企业的利润中。减额征收,企业照常计算应扣税金、销项税金和应交税金,然后对应交税金减征一定数额,如果 企业既生产减免税产品,同时又生产应税产品,由于应扣税金是按购进额计算的,难 以按产品分开,因此,通常要按无税生产成本对应扣税金进行比例分摊。
利用“挂靠”避税筹划案例
国家往往会制定一些纳税优惠政策,而许多企业并非生来具备享受优惠政策的条 件,这就需要企业为自身创造条件,来达到利用优惠政策合理避税的目的,这种方式 称为“挂靠”。下面的案例将对“挂靠”避税筹划进行详细的说明。
例1.某钢铁生产企业,以钢材为其主要产品,由于附近并无矿山,因而其生产 原料主要为废旧钢铁,而废旧钢铁的主要来源除了外地废旧物资经营单位外,主要从 本地的“破烂王”(个体捡破烂的)处收购,从外地废旧物资经营单位购进废钢,由 于对方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本企业可抵扣进项税额,而按现行税收政策,从 个人(破烂王)处收购废旧物资,除专门的废旧物资经营单位可按收购额10%计提 进项税额外,工业企业是不能按此办法处理的,因而该钢铁企业从“破烂王”处收购 的废钢铁无法抵扣进项税额,给企业加重了负担。
如何减轻这部分负担?该钢铁企业决策层决定专门成立一个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并经工商机关和公安机关批准,执有特种行业(废旧物资经营)经营许可证,所有该钢铁企业从个人收购的废旧钢铁均通过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废旧 物资回收公司再按市场价格将收购的废钢铁销售给钢铁企业,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17%。
通过机构处理,钢铁企业购进的所有废钢铁都可以正常的手续足额抵扣进项税额,减轻了钢铁企业的税收负担,而废旧物资经营单位虽然名义税负很高,但依据现行财 税政策,在1995年内,废旧物资经营单位可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由财政返还其应纳税额的70%,因而其实际税负也并不高。
例2.某大型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的A类机械属大型笨重商品,一般运费占产品 销售额的20%左右,以往做法,由该机械企业销售机械并提供运输服务,将运费包 括在销售额中,全额按17%计算销项税额,新税制实施一段时间以来,该企业决策 层经研究,决定专门成立一个运输公司,独立法人,独立核算,销售的A类机械,销 售额不再包括运费,运输由运输公司单独开票结算,而运输公司按3%的营业税税率 缴纳营业税,使得这部分运费的税收负担从17%降到了3%,而一般购进大型机械 均作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因而不涉及购货方扣税问题,所以将运费部分单独核算不影 响购货方扣税从而也不危及双方购销业务。
例3.某建材企业,生产的某类建材产品属综合利用产品,其原料中掺有25% 的粉煤灰,增值税实施以来,由于其原材料大多为泥土、砂石及工业企业的废物如粉 煤灰,在购进时大都取不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无法抵扣进项税金,税负较高。1995年以来,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对企业生产的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 粉煤灰、煤矿石、石煤、烧煤锅炉的炉底渣(不包括高炉水渣)的建材产品,在19 95年底之前免征增值税,该企业发动科技攻关,在配料比例中将粉煤灰的含量提高 到30%以上,又不使该产品的性能受影响。
通过这种技术处理,企业一方面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对废 弃资源粉煤灰的利用,利民也利己。利用“分散优势”避税筹划案例 我们先看下面的案例。
某乳品厂隶属于菜市商业局,由于计划体制、行政体制的束缚,该企业一直实行 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内部设有牧场和乳品加工分厂两个分部,牧场生产的原 奶经乳品加工分厂加工成花色奶后出售。
新税制实施之初,该企业在原有的组织形式下税负增加很大,因为依据新增值税 有关政策的规定,该厂为工业生产企业,不属于农业生产者,其最终产品也非农产品,因而其加工出售的产品不享受农业生产者自产自销的免税待遇,而依据增值税条例的 规定,该企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主要是饲养奶牛所消耗的饲料,包括草料及精饲料,而草料大部分为向农民收购或牧场自产,因而收购部分可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接收购 额的10%扣除进项税额,精饲料由于前道环节(生产、经营饲料单位)按现行政策 实行免税,因而乳品厂购进精饲料无法取得进项税额抵扣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纵观乳品厂的抵扣项目,仅为外购草料的10%以及一小部分辅助生产用品,但是该企业生产的产品花色奶,适用17%的基本税率,全额按17%税率计算销项 税额,销项减去进项税额为该企业的应交税金。该企业1994年税负达到了川%以 上,大大超过实施新税制之前的税收负担,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1995年伊始,该企业及上级主管部门经研究,决定将牧场和乳品加工分厂分 开独立核算,分为两个独立法人,分别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但在生产协作上仍 按以前程序处理,即牧场生产的鲜奶仍供应给乳品加工厂加工销售,但牧场和乳品加 工厂之间按正常的企业间购销关系结算,这样处理,将产生以下效果:
作为牧场,由于其自产自销未经加工的农产品(鲜牛奶),符合农业生产者自销 农业产品的条件,因而可享受免税待遇,税负为零,销售给乳品加工厂的鲜牛奶价格 按正常的成本利润率核定。
作为乳品加工厂,其购进牧场的鲜牛奶,可作为农产品收购处理,可按收购额计 提10%的进项税额,这部分进项税额已远远大于原来草料收购额的10%,销售产 品,仍按原办法计算销项税额。
由于目前牛奶制品受国家宏观调控计划的影响,属微利产品,在牧场环节按正常 的成本利润率核算后,乳品加工环节的增值额已很少,因而乳品加工厂的税负也很低。经过以上的机构分设,解决了原来企业税负畸重的矛盾,而且也不违背现行税收 政策的规定。
利用“联合经营”避税筹划案例
避税筹划可以利用分散优势,同样可以利用联合经营达到目的。
某电子器材公司,最近组织到一批国外先进的寻呼通信机,在国内销售预计利润 率将很高,该公司领导层经过研究,决定改变目前的经营形式,主动与邮电局某三产 企业联营,成立一个专门寻呼台,由三产企业和该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三产企业以寻 呼网络投资,而电子公司则以该批寻呼机作为投资,该寻呼台经过电信管理部门批准 正式开始营运,销售该批寻呼机并提供寻呼服务,按照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经过电信 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既销售寻呼器材,又为客户提供有关的电信劳务服务的,不缴纳增值税而缴纳营业税。而单独销售寻呼器材,不提供有关的电信劳务服务的应 缴纳增值税。这样,经过联合,电子器材公司销售该批寻呼器材,仅按3%的营业税 税率缴税,税负大大低于预计的缴纳增值税的税负;邮电局下属三产企业通过与电子 公司联合,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为下岗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双方相辅相成,各有 所得。
利用“混合销售”避税筹划案例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增值税应税货物又涉及非应税劳务,称为混合销售行 为。需要解释的是:出现混合销售行为,涉及到的货物和非应税劳务是直接为销售一 批货物而做出的,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从属关系。它与一般既从事这个税的应税项 目,又从事那个税的应税项目,两者之间都没有直接从属关系的兼营行为,是完全不 同的。这就是说混合销售行为是不可能分别核算的。
税法对混合销售的处理规定是: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 位及个体经营者,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应税劳务的企业、企 业性单位及个体经营者,发生上述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征收增值税;但其 他单位和个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应税劳务,不征收增值税。“以从事货物的 生产、批发或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应税劳务”,是指纳税人年货物销售额与非应税劳 务营业额的合计数中,年货物销售额超过50%,非应税劳务营业额不到50%。发生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企业,应看自己是否属于从事货物生产、批发或零售的 企业、企业性单位。如果不是,则只缴纳营业税。
1. 某大专院校于1996年11月转让一项新技术,取得转让收入80万元。其中:技术资料收入50万元,样机收入30万元。
因为该项技术转让的主体是大专院校,而大专院校是事业单位。该院校取得的8 0万元混合销售收入,只需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不缴纳增值税。
如果发生混合销售行为的企业或企业性单位同时兼营非应税劳务,应看非应税劳 务年销售额是否超过总销售额的50%,如果非应税劳务年销售额大于总销售额的5 0%时,则该混合销售行为不纳增值税,如果年销售额小于总销售额的50%时,则 该混合销售行为应纳增值税。
例2.某木制品厂生产销售木制地板砖,并代为用户施工。1996年10月,该厂承包了飞天歌舞厅的地板工程,工程总造价为10万元。其中:本厂提供的木制 地板砖为4万元,施工费为6万元。工程完工后,该厂给飞天歌舞厅开具普通发票,并收回了货款(含施工费)。假如该厂1996年施工收入60万元,地板砖销售为 50万元,则该混合销售行为不纳增值税。如果施工收入为50万元,地板砖销售收 入为60万元,则一并缴纳增值税。
那么,该行为应纳增值税额如下:
10/(1十17%)×17%=1.45(万元)
从事兼营业务又发生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企业或企事业单位,如果当年混合销售 行为较多,金额较大,企业有必要增加非应税劳务销售额,并超过年销售额的50%,就可以降低混合销售行为的税负,不纳增值税,从而增加企业现金流量。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发生混合销售行为,视同销售 货物,征收增值税。
例3.立新化工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月1日销售货物4万元,并利用自己 的车队为购买方送去货物,运费为800元,此项业务应纳增值税如下: (40000十800)/(1十17%)×17%=5928.2l(元)
购进扣税避税筹划案例
购进扣税法即工业生产购进货物(包括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在购进货 物验收入库后,就能申报抵扣,计入当期的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结转到下期继续抵扣)。增值税实行购进扣税法,尽管不会降低企业应税产品的 总体税负,但却为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延缓缴税,并利用通货膨胀和时间价值因素相对 降低税负创造了条件。
例:某工业企业1月份购进增值税应税商品1000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 购进价款100万元,进项税额17万元。该商品经生产加工后销售单价1200元(不含增值税),实际月销售量100件(增值税税率17%)。则各月销项税额均 为2.04万元。但由于进项税额采用购进扣税法,1-8月份因销项税额16.3 2万元(2.04×8),不足抵扣进项税额17万元,在此期间不纳增值税。9、10两个月分别缴纳1.36万元和2.04万元,共计3.4万元(2.04×1 0-17)。这样,尽管纳税的账面金额是完全相同的,但如果月资金成本率2%,通货膨胀率3%,则3.4万元的税款折合为1月初的金额如下:
1.36÷(1十2%)9×(1十3%)9 +2.04÷(1十2%)10 ×(1十3%)10=2.1174(万元)显而易见,这比各月均衡纳税的税负要轻。
第三篇:合理避税:个人所得税避税筹划案例
合理避税:个人所得税避税筹划案例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开征了这一税种。据统计,1991年,全世界20多个低收入国家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为9.3%,个别发达国家达40%以上,而我国1998年仅占到3%左右。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个人所得税是我国最有发展前途的税种之一。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业户以及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国籍人员)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由于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发展趋势的看好,个人所得税的避税方法对每一个纳税义务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利用纳税人身份认定、利用附加减除费用、利用分次申报费用、利用境外扣除费用、利用捐赠抵减、利用账面调整、利用资产处理、利用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等八种避税筹划法的案例。个人所得税直接涉及到个人自身利益,个人避税的主观愿望必将十分强烈。这里正是符合个人的这一需要,为纳税人提供了许多参考。同时,科学的例证也能有效地避免逃税行为的发生。
利用纳税人身份认定的避税筹划案例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两种。居民纳税义务人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或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很明显,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将会承担较轻的税负。
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海外侨胞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如果在一个纳税里,一次离境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超过90日的,简称“90天规则”,将不视为全年在中国境内居住。牢牢把握这个尺度就会避免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义务人,而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例.一位美国工程师受雇于美国总公司,从1995年10月起到中国境内的分公司帮助筹建某工程。1996内,曾离境60天回国向其总公司述职,又离境40天回国探亲。这两次离境时间相加超过90天。因此,该美国工程师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他从美国总公司收取的96000元薪金,不是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就是说,该美国人避免成为居民纳税义务人,从而节约了个人所得税5700元,即: 12×[(96000/12-4000)×15%-125]=5700(元)
利用附加减除费用的避税筹划案例
在一般情况下,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800元费用后为应纳税所得额。但部分人员在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减除800元费用的基础上,将再享受减轻3200元的附加减除费用。主要范围包括:
1. 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并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
2. 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并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专家
3.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
4. 财政部确定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其他人员。
例.某纳税人月薪10000元,该纳税人不适用附加减除费用的规定,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如下:应纳税所得额=10000-800=9200(元)
应纳税额=9200×20%-375=1465(元)
若该纳税人为天津一外商投资企业中工作的美国专家(假定为非届民纳税人),月取得工资收入10000元,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过程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10000-(800+3200)=6000(元)
应纳税额=6000×20%-375=825(元)
1465-825=640(元)
后者比前者节税640元。
第四篇:利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避税筹划案例
利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避税筹划案例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企业所得税的轻重、多寡,直接影响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企业所得税是避税筹划的重点。
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是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重要项目。但产的计价几乎不具有弹性。就是说,纳税人很难在这方面作避筹划的文章。而固定资产折旧就成为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折旧年限的确定
客观地讲,折旧年限取决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由于使用限本身就是一个预计的经验值,使得折旧年限容纳了很多人为成分,为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缩短折旧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费用前,从而使前期会计利润发生后移。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所得税递延交纳,相当于向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例.某外商投资企业有一辆价值500000元的货车,残值按原的4%估算,估计使用年限为8年。按直线法年计提折旧额如下:
500000×(1-4%)/8=60000(元)
假定该企业资金成本为10%,则折旧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值如下:
60000×33%×5.335=105633(元)
如果企业将折旧期限缩短为6年,则年提折旧额如下:
500000×(1-4%)/6=80000(元)
因折旧而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现值如下:
80000×33%×4.355=114972(元)
尽管折旧期限的改变,并未从数字上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负的总和,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后者对企业更为有利。
当税率发生变动时,延长折旧期限也可节税。
例.上述企业享受“减二免三”的优惠政策,如果货车为该企业第一个获利购入,而折旧年限为8年或6年,那么,哪个折旧年限更有利于企业避税?
8年和6年折旧年限的避税情况
A、折旧年限8年,年提取折旧60000,折旧各年避税额:第1、2年0,第3、4、5年9000,第6年18000,第7、8年18000,避税总和81000元。
B、折旧年限6年,年提取折旧80000,折旧各年避税额:第1、2年0,第3、4、5年12000,第6年24000,第7、8年0,避税总和60000元。
可见,企业延长折旧年限可以约更多的税负支出。
按8年计提折旧,避税额折现如下:
9000×(3.791-1.736)十18000×(5.335-3.791)=46287(元)
按6年计提折旧,避税额折现如下:
12000×(3.79l-1.736)十24000×0.564=32031(元)
折旧方法的确定
最常用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工时法、产量法和加速折旧法。税法赋予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选择权。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企业专业车队的客货汽车,大型设备,可以采用工作量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特殊行业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在上述各种折旧方法中,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所计算出来的折旧额在量上不一致,分摊到各期的固定资产成本也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各期营业成本和利润。这一差异为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
例.某企业固定资产原值80000元,预计残值2000元,使用年限5年。该企业利润(含折旧)和年产量如下所示。该企业所得税适用33%的比例税率。
企业年利润(含折旧)和年产量表
单位:元
年限 未扣除折旧的利润 产量(件)
第一年 40000 400
第二年 50000 500
第三年 48000 480
第四年 40000 400
第五年 30000 300
合计 208000 2080
下面,分别运用直线法、产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决和法,计算每年的应纳所得税额。
各种不同折旧方法下的应纳税额
单位:元
直线法 产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
第一年 8052.00 8250.00 2640.00 4620.00
第二年 11352.00 10312.5 10164.00 9636.00
第三年 10692.00 9900.00 12038.40 10692.00
第四年 8250.00 8250.00 10678.80 9768.00
第五年 4752.00 6187.50 7378.80 8184.00
合计 4290000 42900.00 42900.00 42900.00 可见,虽然用四种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累计应纳所得税额在量上是相等的,均为42900元。但是,第一年,适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产量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最多。总的来说,运用加速折旧法计算折旧时,开始的年份可以少纳税,把较多的税负延迟到以后的年份缴纳,相当于从政府处依法取得了无息贷款。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进来,将各年的应纳税额都折算成现值,并累计起来。假定银行利率为10%,其结果如下:
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现值为36503.60元;运用产量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现值为36231.50元;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现值为34892.10元;运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的现值为35145元。
从应纳税额的现值来看,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多。原因在于:加速折旧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在最初的年份内提取了更多的折[日,因而冲减的税基较多,使应纳税额减少,相当于企业在初始的年份内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这样,其应纳税额的现值便较低。在运用普通方法(即直线法、产量法)计算折旧时,由于直线法将折旧均匀地分摊于各,而产量法根据年产量来分摊折旧额,该企业产量在初始的几年内较高,因而所分摊的折旧额较多,从而较多地侵蚀或冲减了初始几年的税基。因此,产量法较直线法的节税效果更显著。
在比例课税的条件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有利于企业节税,因为它起到了延期缴纳所得税的作用。“二战”后,一些西方国家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在所得税法中规定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但是,在累进课税的条件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节税效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税率累进的急剧程度,以及银行利率大小等,进一步作具体测算、分第二节利用资产评估增值的避税筹划案例我国当前对资产评估增值并未征收企业所得税,只规定中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对资产评估增值要征收所得税。固定评估增值后,可以增加折旧的提取额,减少当期利润,相应减缴纳的所得税。若是企业亏损,因当年亏损可以用以后5税前利润弥补,因而对以后的所得税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例.某房产评估后增值5%,按15年提取折旧,年折旧率6.66%,则每年增加的房产收入占增值额的比例如下:
50%×70%×1.2%=0.42%
每年减少的所得税收入占增值额的比例如下:
50%×6.66%×33%=1.10%
即每年增加的税收收入为房产评估增值额的0.42%,每年减税收收入为房产评估增值额的1.10%。此外,机器设备的评值只抵税而不能增加税收。可见,利用产权交易,产权变动,清产核算(国家统一规定)带资产增值,增提折旧,减少利润,可以达到合理规避企业所得目的。
第五篇:《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15篇)
《恶意》读后感1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今天读完这本东野圭吾的《恶意》,看到了最后一章。知道结局的我后背一凉,人是多么容易被误导,从野野口的手记中。从他一言一行,暗示引导中,让人去发现杀人动机,看似冲动杀人实则是一场计划之久,极其用心的筹划,杀人竟然只是计划的一部分。令人震惊的不止是杀人计划。还有那股恶意。
没有原因,或许出于嫉妒,或许出于看不起,或许施害者自己都无法解释,那恶意贯穿野野口的一生,他最终要污蔑的是日高的人格,这一点我也是尤为震惊,而正是一开始文章开头的一个细节决定了我对日高的恶意也是贯穿我的阅读历程,从一开始的杀猫情节,就注定了我对日高这个人物描写的恶意。而这也是从野野口的视角出发,谁又能想到,一个已故之人,要背负怎样的罪名。怎样的恶意。从野野口不辞辛劳手抄日高的手记。可见此人之“用心”,恶意之深。加贺恭一郎的思想,细致,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破案精神真的尤为关键,我一直觉得已经真相大白了。可以结案之章。加贺恭一郎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决断力,惊人的想象力,竟然可以抽丝剥茧。后来找出所有以前认识他们的人。给出的证词,也使让我对日高的认知有了180度的反转。这种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转。
可当真相真的大白于世间时,又是多么令人无奈,死人不会复活。活人仍饱含恶意......
未经他人之事,不要以一己之见,此为恶意
经过他人引导,不注重追求真相,此为恶意
而最可怕的恶意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恶意
那种来自心里,久久驱之不去,会发酵的
浓浓的恶意
《恶意》读后感2
《恶意》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推理小说。首先,优秀的加贺刑警带着读者跟随他一起做了十分有意思的推理,之后又一个个的推翻之前的推理,最终击破包裹在表象之下的真相。其次,立题非常新颖,如果其他推理小说都在找凶手的话,那么这本推理小说一直在找的是凶手的作案动机。最后,本文的亮点是这个动机,那就是没有动机,真是让人后背发凉。
或许在我们所有人看来日高的行为都是善意的,但在野野口修的心里却是恶意。要说日高有什么错的话,只能说日高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和野野口修这种人打交道,并且相信自己能够保护幼小的野野口修免受于校园霸凌,相信自己可以带动不想上学的野野口修好好去学校读书。有的时候这种善意本身没有错,但是也要掌握好度,不然也是一种自我优势感的表现。其次。被帮助的人应该懂得有一颗感恩的心。日高是不幸的,今天的我们都深知这点,于是不多管闲事,只顾自己,所以社会变得冷漠,看似也和平,但是当我们看到新闻里晕倒在商场无人搀扶的病人一动不动时,内心深处是否也渴望这个社会多一点温度呢?太宰治说“怀疑他人之心是最可耻的行为”,希望我们都有一颗炙热且感恩的心。
东野圭吾的小说,在具备推理阅读价值的同时,还经常从不同角度揭示晦涩的阴暗的人性。是我喜欢的类型,也是因为喜爱,有一段时间疯狂读了好多本他的书,真的是很东野圭吾了,风格类似,然后就腻到了。事实证明偶尔读一读震撼更大,再好的东西也不要贪杯。
《恶意》读后感3
也许是没有经历过的缘故,虽然能想象和理解,但不是特别能体会由校园暴力产生而来的恨意。单从内容来说,书中在后半部分多次提及“恶意”一词,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一般的非一般的种种恶意。“当一个人凝望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凝望着你。”这句话用在这里特别恰当。其中最大的恶意可能就是野野口身为被迫的施暴者,由于自卑和嫉妒反而杀了不计前嫌帮助他写作的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曾是被施暴者),甚至不惜自己背负杀人罪名入狱也要丑化日高的人格,让他遭受世人的唾弃。
至于这部推理小说的推理结构,也与我之前读的东野圭吾系列全然不同。案件一开始即宣告侦破,凶手认罪伏法,令人起疑的只是犯罪动机,事实上这才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我记细节的能力不强,所以一路读得万分艰难,也成功掉进了东野挖的陷阱之中。像一位书友讲的,这本书把先入为主发挥到了极致,到后面要扭转自己的观念还真是有些困难。
读推理小说总要有自己的推理过程,不然在真相出来之前毫无头绪觉得乏味,在真相大白之后又无法将所有伏笔和细节一一串联,会失去很多趣味。而且最好是一口气读完。
书里对于校园暴力的描写也不少,不禁让我思考假如作为一个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做才最合适,才能让所有人受到的伤害最小化。还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毕竟书中的当事老师做得也并不好。
《恶意》读后感4
无端的恶意,小孩的恶意,被忽视的校园恶意,施害者长大后可能还是会是普通白领,或者令人憎恶的一类人,对于被害者,不管情节严重与否,或许都是不可磨灭的伤痛。
看到这种恶意满满的一本书,很难受,可是没办法阻止别人产生这种想法,日高的阳光积极不记仇依旧不能感化经常受自己帮助的童年同学,不能说是朋友,那不过是善良的日高一厢情愿而已。
面对冷酷的社会,大部分的我们能做的是什么?不让自己沦为作恶的一份子,尽可能地去帮助弱小,还有很重要的是保护自己。没有过多的情绪宣泄不是冷血,只是长大了…
恰好今天同学说她听到亲戚有人逝去没有悲痛的感觉,问她是不是已经变得冷血了,我也时常有这种感觉,我解释。
1、除了最亲近的身边人才会伤心欲绝,大部分人都是感觉惋惜,难受而已。
2、很多事情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去贴近当事人的心情,能做的只是更好地面对将来,例如对逝去的家人更好。
3、长大之后发现,悲剧不是一两件,而是常事,而自己的情绪就这么多,不可能像林黛玉那般,时常处于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中,平静才是常态。
4、面对这种事情,我们能做的不就是对留下来的人更好?或者不让自己的身边的人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不叫冷血吧,只不过可能是认清了现实,积极的面对吧!
最后,感觉被征收智商税,自己曾经看过,猜测剧情,猜对了一半,另一半错得离谱,所以我应该是没看过的,不然怎么会作者想让我信啥我就信啥?猜测的结果就像第一次看。
《恶意》读后感5
本书通过写一个作家日高,和他的朋友野野口修。因为恨意,野野口修设计并杀害了日高。《恶意》这本书我是第二次再读,第一次并没有写下太多的感受。
第一次读书的感受是,恶意从来都是一个人的心理畸形引发的各种联动,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地域,性格,等好多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做的事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看待问题的心态。而不是任由恶意滋长泛滥。
当两年后的我再次读《恶意》,除第一次笼统的'概述,我看到的更多更多,而是体会到更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恶意到底能达到何种程度,让人不敢想象,再次读完之后更多的事无奈,恶意产生的无奈,我就是恨你,就是这么简单,我知道明明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我却还是杀了你,你知道我曾经的过去的的猥琐不堪,但是依然和我交朋友,我知道你很善良,我知道你一直在帮助我,在我们再次相遇后不断的帮我去实现理想。但是,我就是恨你,恨你拥有的一切,恨你的才华,恨曾经不如自己的你比自己优秀,恨为什么你运气那么好,恨为什么自己不够优秀,恨自己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得了癌症,我把生活所有的恨都强加到你的身上,杀了你。甚至还杀死你之后败坏你名声。用杀你的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品格。
每个人都有对别人恶意的,不过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或许是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许曾经有的恶意在之后的交往里消失,但是恶意从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是无所不在。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最后,我不知道一个人可以恶意居然可以驱使一个人作出如此荒唐的事情,但更多的是恶意的背后,我们谁有没有那种恶意的瞬间,或许更让人脊梁发凉的是,曾经的恶意真的有那么几个瞬间差点就实现了呢。
《恶意》读后感6
《恶意》对人性的剖析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野野口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被捕,对罪行也供认不讳,但小说才刚刚拉开帷幕。
东野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笔墨去讲述事件的动机:为什么要杀人?小说讨论的核心也是被层层包裹的动机。当一切所谓的动机都像秋叶一样飘落时,这股扭曲到极致的恶意才在真相面前瓦解。一个简单的案件升华到了探讨人性丑陋的课题上。
野野口为自己杀害日高编造了冠冕堂皇的华丽动机,谜题到最后才被解开,让人脊背发凉的不只是凶手的恶意,还有人性深处的恶与丑陋到底有多深不见底。
野野口对日高充满了恨,恨他有机会实现理想,恨他优越的生活,恨他拥有光明的前途,连自己患癌这种事情都可以让他更恨日高,甚至在日高死后还希望他带着世人的骂名。
活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在每一个日子里反复加强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想想就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但是东野的描写很平静,不华丽,甚至语言上避免大的情绪起伏,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这种无端的恨意之下野野口到底什么形象,这也是《恶意》的高明之处,让读者在平静的文字下感受埋藏着的暗潮汹涌。
带着爱好好活着,或许这才是《恶意》想要表达的主题。
《恶意》绝对是东野的代表作之一,读了这本书你会爱上他。
《恶意》读后感7
花了一天时间看完《恶意》,目前所看推理小说中的top。
一般的推理小说大都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凶手花费大量笔墨,而这本书仅在三分之一处就找到了凶手。全书围绕找出真正的犯罪动机展开描述,写法新颖。之前一直以为凶手的杀人动机是出于双方的私怨纠纷,直到全书的最后才明白造成凶杀案的仅是因为野野口修深不见底的妒忌和恨意。人心是幽深的无底洞,这也是读完《恶意》后令人感到后怕的主要原因。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没有疯狂的撕扯和歇斯底里的绝望呐喊,反而是冰冷的讲述和粗糙的恶意让人不寒而栗。日高的善意,积攒成为野野口修嫉妒愤恨的无底深渊。
突破传统的破案推理手法,东野圭吾把人性的罪恶刻画的入木三分。其实也很好理解野野口修的心态——常年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羡慕嫉妒别人的优秀和赞誉,自我的自尊心不断受到外界的攻击。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时间一长,滋生出腐烂的花。
我们渴望完美、赞扬,也在阴影里愈加憎恨别人取得的成就、掌声。野野口修只是恶意的个例,生活中没有谁不存在邪恶、扭曲,有些积年累月,有些只一瞬之间。
黑暗里的光不一定能照亮别人,甚至反会被黑暗吞噬。
《恶意》读后感8
和很多推理小说一样,我们常常会去相信一句话,会去怀疑一句话,会同情有情理犯错的人。面对好不容易找到符合情理的证据时,面对自己似乎拯救受伤人时,我们常常松一口气,似乎就是一个救人英雄。
而《恶意》,则不同,它是从杀人动机开始编排好寻找过程,在寻找答案时,由犯罪者小小推动,似乎一切都好,似乎拯救了受害者。但事实上,一个人的话不可信;而很多人的话,却又有不同的声音。相信谁,不,不该去相信,至少不可以全面相信一句话,所有话都是站在说话者角度而阐述的。
那什么是不变的,心。心,所散发的嫉妒,刚正,自信,执着;它是不会变的,是不会说谎的。野野口的心,是嫉妒的,是扭曲的,是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觉得日高是高傲的,因此,校园暴力展开时,它可以忍受罪恶,可以同流合污,可以被罪恶的人踩在脚下,却不可以忍受高傲,高傲就像一根光亮的刺,让他不敢相信别人还可以如此光亮,不敢相信自己是如此罪恶。只是因为这种不平衡,它的心开始变了,只记得他恨日高,只记得日高的假惺惺,只希望没有日高的不妥协。
那日高呢,从校园里来看,他似乎坚持,似乎是对的,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他虚假,他刚正的可笑,似乎他很好。但是不是他有些过头,是不是他的高傲做的有些过了。但他永远不该被谴责。
校园暴力,小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恨,更多的是不可名状的嫉妒,只是因为不同,只是因为渴望罢了。所以,爱,才是最终的主题。告诉他们,世界爱你,我们爱你。
《恶意》读后感9
好久没有给大家推荐过书了,似乎也没有推荐过吧。那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本小说,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东野圭吾的《恶意》。《恶意》这本书大概是我在两年前看的,当时看完,我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于是,对当时我的心理就无从追踪了。
为什么我会想起这本书,并且向大家推荐呢?其实是因为我在后来写《寻梦环游记》的影评时,偶然的感悟,我的回忆被勾起了。
于是便想向大家推荐这本《恶意》。如果说,世界上的好人都是一样的,恶人其实也是一样的。《解忧杂货店》诠释了人性的温暖,这《恶意》则是揭示了人性的丑陋。
该怎么说呢。《恶意》让我不可思议。书中有一大部分借用了日记的方式去记载这事情的经过,可是很可笑的是过去的日记也是会骗人的,就连录像也是骗人的。
有时候眼睛看见的不一定是事实。古人常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可是当两者皆为虚假的时候,真相又在哪里呢?当然书中不仅讲了这一点,还有就是,当你处于一个高位,人们仅能仰视你的时候,可能你自以为的朋友对你有的不是艳羡也不是骄傲,而是嫉妒。
《恶意》实在是很精髓的反映了人性,你相信的,你不相信的,书中都有描绘,让你从不同角度去体验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如果你也喜欢东野圭吾,不妨去看看这本书吧。
《恶意》读后感10
首先作者是东野圭吾,其次我对悬疑类小说比较感兴趣,所以我看了这本书。
从杀死了一只猫开始,紧接着一位名为日高邦彦的著名作家被人杀害。好了,案件开始了。我把每个出场的人的名字和身份列好。读完了“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我开始想,凶手一般是出场较早,存在感低,犯案动机没有或很小。根据这些,我考虑谁会是凶手,于是我怀疑了几个人。随着接着看下去,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察加贺恭一郎很快找出了凶手,竟然是野野口修。我被骗了,我一点都没有怀疑野野口修的手记竟然是虚构的。野野口修是凶手,但他不说他的犯案动机,加贺警察继续调查,找出了他的犯案动机,他就招供了。我以为案子要结束了。结果加贺警察继续调查,发现野野口修的供词也是假的,连动机和证物都是准备好的。看的时候我确实感觉野野口修的自白书逻辑有点不太对,好像有一点点奇怪,我以为是作者情节细节没处理好,结果是全是假的。同个坑又跳一遍。又跳一遍!事情不是他说的那样。每当我以为真相出现了的时候,它就告诉我那是假的。最后连猫的死也是设计好误导我的,可真是用心良苦。
这个题目“恶意”,一开始觉得奇怪,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实在太合适了。人的恶意真的很可怕。没理由的恶意。这本书里面说到了校园欺凌,让我想到了这种题材的电影《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校园欺凌真的是太可怕了。
这本书有点致郁,揭露了人心的恶意,野野口修的阴谋差点就成功了,幸好最后真相大白了,但不是每个案件都能真相大白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人自有恶人磨。这样想好一点。又想起《十宗罪》,我只听说过,听说最吓人的不是案件有多恐怖而是最后写的案件由真实事件改编。
《恶意》读后感11
野野口作案动机背后的心理,追溯到小时侯遭遇过的校园暴力。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以为在书中二分之一处读到了结局,却在后半部分的推理中推翻了前面的一切猜测,反转之大,颇感震惊。人在心里种下善根,就会结出善果。在心里种下恶根,就会结出恶果。恶意,绝不是一时兴起,一时冲动。校园暴力,这几个字可怕得令人发指。将恶意背后的大部分原因归咎于它,并无夸张之意。野野口在学校被欺负,遭遇校园暴力,又因为害怕被孤立,为了免遭校园暴力而参与校园暴力事件中。这种遭遇是校园暴力中十分常见的,一方面孩子不参与校园暴力就会遭到排挤,孤立,甚至成为被施暴的对象。另一方面,如果妥协加入施暴方,去孤立和敌对别的同学,就成为了校园暴力的同谋者。校园暴力绝对是一个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严峻问题。最令人无助的事情也在东野圭吾的笔下大胆地纰漏着,当老师和同学对校园暴力置之不理,这是最可怕的冷漠对待,结果是任凭恶意蔓延,侵害无辜者。
回归到书中,野野口是有天赋和才华的,只是没有适当的机遇让他平步青云,而内心的嫉妒指向了他的好友日高,当自我价值感缺失时,就会对身边比较出众的人产生嫉妒,这种嫉妒心理同时在一点一点滋长野野口的恶意。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健康状况,会在他今后的行为中贯穿始终。每次读完东野圭吾的小说,都容易产生类似家庭因素,校园暴力,等等,对孩子性格和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也是书中教育意义的成功之处。
《恶意》读后感12
不管你是不是否认,人和人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恶意。
他待你态度恶劣,你会鄙夷会愤怒,他待你冷漠,你会厌恶,他待你过于热情,你会认为他另有所图,他没有你强大的时候,你或许会轻蔑待他,他比你强大时,你又会不甘心落于人后而嫉妒,人和人之间是会存在善意,但不得不承认,那只是少数的情况,生活在无数暴力挤压的社会环境下,更多的恶意一触即发。
当今我们谈好人没好报,社会舆论充斥我们的视线,可是当问起:你为什么这样对待他,得到的答案是看不惯的时候,任凭多少舆论压力,都是无法拯救这个人的,只会积压他心中无处爆发的恶意,任凭邪恶与怨怼疯狂滋长,最终导致悲剧。
说这些可能没什么说服力,那么打开微博看看最近舆论顶端的那些评论者都说了些什么,有几个不是心怀着恶意来用最难听的话去伤害并不认识的人,人们自觉的站队同情所谓的弱者,以为用恶意开制止恶意就能够拯救那些弱者,其实最应该被拯救的是那些心怀恶意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恶意的。比如对周遭人的嫉妒,猜忌与背后的风言风语,虽然是小小的,但也是心中罪恶的根源,大多数人能够控制罪恶的成长,而那些无法控制恶意的人,就成为了被恶意控制的傀儡。
愿我们能够在这纷杂的世界理智一点,不要用恶意揣测他人,也尽量心怀感恩,让自己的内心多一丝光明。
《恶意》读后感13
说回这本小说,《恶意》被称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他把人性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入灵魂的恶意,如同看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寒冷得让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开头是由野野口的笔记来揭开序幕,里面记载着野野口近几日的“所见所闻”,从他好友日高被杀为开始,一场精心策划了一年的局终于被推动了。
日高在书中是一名畅销小说家,而野野口则是写儿童小说的。他们是多年的好友,至少日高是这样认为的,可野野口不是,他十分怨恨日高,毫无理由地怨恨,也可以说是所有理由都怨恨。
包括他的优秀,自己的懦弱,将所有所有的恨都倾注在日高身上。
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
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
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毫无逻辑,毫无道理,尤其是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以后,更是孤注一掷“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他的人格”。
野野口精心策划的局就是为了把日高变成一个伪善的人,把自己包装成日高的影子写手,假装自己与日高前妻有情,杀他只是为了给她报仇,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日高自己咎由自取得来的结果罢了。
东野圭吾的书不读到最后,你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每个小结不停地反转,偏偏又反转得那么合情合理。
《恶意》读后感14
看完东野圭吾的《恶意》,顿时觉得世上什么人都有,冷汗直冒。无论你是多么亲切友善的人,帮助亲朋好友毫不吝啬,但是,只要一个人打心眼里对你很不爽,对你心怀恶意,你帮助他多少,解决多少难题,他都不会对你心存感激。反而你表现得越真诚,他越是增加对你的恶意。
在小说开头,野野口修说日高邦彦由于邻居的猫打扰到他的生活,所以毒死了邻居的猫。因为这,我对日高有了很大的偏见。无论后面剧情怎么发展,总是想起日高是怎么坏的。可是,在以为小说高潮已经过去了,却不想来了个人物的反转,原以为日高是小说里最坏的人物,原来野野口才是最恶毒的,日高是好的。邻居的猫是野野口毒死的,并非日高。日高曾在他的作品《忍耐的极限》里写过,邻居的猫经常在他的院子里拉屎,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扰。又由于日高在《忍耐的极限》里还说过用什么方法去毒死这个猫。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日高这个人物的性格逐渐清晰起来了,所以按照他的性格是不会害死猫的。而野野口因为对日高的恶意杀死了猫来栽赃陷害日高。
什么样的动机让野野口对日高有这么大的仇恨。让人害怕的是,仅仅是因为对日高很不爽。一个从小就帮助自己的人,不但不知道感激,反而因为自己得了癌症快死了,别人生活如意最终起了杀意。
看了东野圭吾的很多小说,每次都会来个让你措手不及的反转。凶手每次在前文似乎都是个大白兔,最后才发现是个真正的大灰狼。
《恶意》读后感15
读完这则小说后,我特别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很难想象东野圭吾的想象力,有时感觉似乎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这也许就是我们与作家之间的差距,没办法超越的差距。
故事以野野口修手记开始,围绕日高邦彦遇害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期间充斥了悬疑、诱导、推理等各个环节。通过加贺警官的深入调查与层层剥减,最终还原了案件真相,找到了真正的杀人动机。书中的这个凶手用现在的办案手段来讲就是反侦察能力极强,而且强的有点恐怖,我想要不是他病入膏肓,他绝对是让警察头疼的一号人物。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阅读。回到现实联想到我们国内近两年出现的一些持械伤人、公交纵火、砍杀无辜儿童等案件,个别人是思想扭曲,但究其根源,未必每一个都是生来恶魔,也许是环境、生活、家庭及其他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做法是罪恶的,无法原谅的。但我想说在这当中媒体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出了事情,你就简单描述出了事情就完了,何必在那大肆报道,唯恐天下不乱的说的那么详尽。很多人的作案动机都来源于网络媒体,甚至一些反侦察能力也是效仿其它案件学来的。再说一下国内发生的个别冤假错案,其实我们不怕真像来的晚一些,但请积极面对,认真改正,就像加贺警官那样,力争还原每一个案件真相。
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环境影响改变了人的心智,《恶意》很好的诠释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其实每个人在极限压力、极度自卑或极度虚荣心下,会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