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学风建设
浅谈学风建设
范文斌
【摘 要】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同时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学风;建设;创新;理念;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Fan Wenbin
[Abstract] The style of study, is the study of the wind, the wind is a scholarship, but also a man of the wind, is a university temperament and soul, is the foundation of a university in this.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is an eternal topi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 school, and also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a University School of thought, education quality and management level, is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key for societ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A good style of study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yle of stud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etho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in order to create a good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enhanc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 healthy growth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Key words] Style of study;Construction;Make innovations;Conception;
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问题,它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拚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
一、学风之蕴含
(一)学风的多元意蕴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学,指学习,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风,指风气,具有指向性和渗透性。学风,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学风的直观反映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和在学习中是否勤奋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等,是学生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既而学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学风和学生的学风两项内容,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互动发展,共同形成大学的整体学风。全面理解学风的科学内涵,对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自1993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出通知,强调加强学风建设,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体还比较薄弱。学生的学风方面,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热情以及考风考纪等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的学风方面,大学教师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学术领域不正之风盛行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教师由于受功利思潮的影响,教学积极性不高,不重视专业素质的提高,缺乏原创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术研究工作缺乏执著,只重学术成果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有学者指出,有的大学已成为“抄袭大本营”和
“复印大本营”。此学风若长期发展下去,大学必将难以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学术使命。学风建设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每一位不想被时代发展所淘汰的师生员工面前。
(二)大学学风建设之特点
正确理解与把握大学学风建设的特点,对于推进学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履行大学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学风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系统性。大学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良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诸方面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从学校层面来看,学风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凭借学校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与推动,需要干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优良学风形成的环境。从社会层面来看,大学学风建设还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以及各种社会价值观念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的学风建设。从学风建设的内容来看,学校对学风建设要有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各自在学风建设中的任务、职责及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法;干部、教师、学生也应认真履行学风建设中所承担的职责及应享受的权利等等。学风建设每一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都可能影响到大学学风建设的整体成效。
二是渐进性。学风是大学师生的精神面貌、综合素养、教学质量、学习绩效和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学风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既是静态的常量又是动态的变量,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反映。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的不懈努力,需要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需要认真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难点与焦点,以便为大学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科学化提供现实依据。
三是层次性。大学学风建设的层次性具体表现为学风建设工作中既有学校整体的建设规划,又有各职能部门具体的实施方法;既有教师的教学之风、学术之风,又有学生的求学之风、勤学之风;既有班风建设的规定,又有学生个体的优良学风培养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师生员工要明确各自在学风
建设中的工作职责,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增强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同时,学风建设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师生个体的变化和不同阶段上。掌握了学风建设的层次性特点,就能在学风建设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四是复杂性。人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建设的复杂性是由生活在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群体中的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中的人的身心发展既受自身的生理特征、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从学校内部来看,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大学文化、师资力量、教师教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取向等等;从社会因素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存在的功利思潮、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都时刻冲击着大学的学风建设。大学的学风建设不仅仅是由大学本身所决定的,而且是由大学中的人、环境、条件,以及社会思潮等等各种因素的集合体所决定的,这就增加了大学学风建设的复杂性。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必须真正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系统的综合治理工程。
二、大学学风建设之要点
我们认为,大学学风建设应重点抓好追求真理之风、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之风、服务社会发展之风和张扬个性之风四个方面。
(一)追求真理之风
大学以传承和创新知识为己任。创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探索事物本质、追求真理的过程。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在其就职演说中讲到:“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以追求真理为主旨„„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以人类进步和人的完善发展,以自由探索真理为办学主旨„„对真理的执着追问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强烈诉求是大学教育的鹄的。”
追求真理之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忠于真理的坚定信念,要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勇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发现真理,传播真理、实现真理而奋斗。二是要有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要有不惟书、不惟上、不轻信、不盲从的独立学术人格;要有不
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从任何外在的压力并坚持正确主张与思想的坚定信念。缺乏批判精神与怀疑精神,缺乏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精神,就很难达到追求真理这一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三是要与服务社会相区别。大学要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要服务社会,但大学更是研究高深学问、探究真理之“学府”,而不仅仅是服务社会之“学店”,“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社会需要而设立的,大学还有它更为重要的任务。它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它是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的恒久价值的真理和学理,它更多地关注‘应当怎样’的理想境界,而不是实际的操作和现实的妥协方案。正因如此,大学有时就像一座‘象牙塔’,就是要与现实社会、特别是不够理想的乃至异化的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没有这种距离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坚持真理。”
(二)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加强学风建设 首先要从根本上抓起,即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针对许多新生的传统思想,认为考上大学后一切可以不管了,一切有学校、国家包揽下来的错误的传统的意识。自新生入学开始,级队 就把学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引导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成才意识,有目的有步骤的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新生入学期间,辅导员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想法,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意识;组织新老生开座谈会,畅谈大学生活,介绍经验,吸取教训。同时给学生讲解学院的有关规定及奖罚制度,使新生一入校就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明确地了解,大学生只有自觉、自强、自立、自制才能成才。教育学生求学要勤,严谨刻苦;增强自律和自制能力。在根本上杜绝思想束缚情况,促使每一位同学树立宏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
总之,学风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既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主要基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应以 “三个代表”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在加快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学风建设。要在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入手,完成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第二篇: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
一、前言
学风可以理解为个人学习以及班级整体风气,所以在学风的建设中应该兼顾学生个人的学习及班级的整体学习风气。高校的学习风气应该具有引导性、系统性等关节,会贯穿学生的学习发展方向及班级的整体发展,故正确的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结合我班结合实际,针对班级学生在当前学习的状态以及以前的学习情况,特此制定本月班级学风建设计划。
二、内容
1、总体目标: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风气、合格班级思想风气,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思想、合理的学习目标、优异的学习成绩。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良好习惯的学生。为学生建立一个具有正确指引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充满学习氛围的班级。
2、指导思想:以学习为主要建设目标,培养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认识。以大学生行为准则规范及《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守则》为核心,提高学生之间对思想不正之风的整改,以提高班级整体思想水平。
3、活动方案:
⑴、学风建设动员会:全面深入动员,开一班会。
⑵、征集活动:可赞扬的优良风气、可批驳班级里的不良现象、可对班风学风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4、实施:
⑴、班级日常活动教育,在班级活动时对学生的行为、目的、挫折进行了解,并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进行辅导。有助于培养积极、思想端正的班级学生。
⑵、短中期目标管理,由班委牵头,引导学生建立可行的中短期目标规划,做到可完成性及可激励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目标管理的积极性。
⑶、团体兴趣学习,让班级拥有相同爱好及相近爱好的学生组建兴趣爱好团体,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之间增强团队协同能力,增强同学之间的兴趣爱好扩展。
⑷、深刻加强个别学生交流建设。班长对班级日常活动及学习中学生信息的收集,并将信息整理上报到班级辅导员,由辅导员对个别学生的思想情况、行为习惯等进行交流,以健全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引导。
(5)、学生学习互帮互助,班级中学科学习较为有优异的学生牵头,引导该科目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习,并可对学习相对中等的学生进行督促作用,整体提高班级的学习水平。
(6)、全面加强课堂的学习氛围建设,全体班委以身作则,实行班委互相监管,“一对多”班委监管形式,严格监管学生上课行为,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率,学习的主动性,坚决禁止课堂闲聊,玩手机等行为的发生。
(7)、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意识。充分利用班级班会时间,班级的公共信息平台,在学生之间宣传荣辱的重要性,并在学生之间进行荣辱观个人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对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全面认识荣辱观。
三、总结
在制定正确合理的学风,更容易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建设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以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发展,并可激励学习中等的学生形成竞争意识,积极自主的,学习班委从中监督学习风气的动向,监督整体发展的状况,并能及时向科目教师反映情况,从而培养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提高班级的学习软实力,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思想交流,对班级学生的整体思想进行日常思想指导,以提高班级的思想软实力。
二〇一八年三月十三日
第三篇:学风建设
一.学风建设
基于学校的大环境,基于学生整体的素质,学风建设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老师的指导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游戏,娱乐等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危害甚重。毛主席说过,思想这块阵地,社会主义不占领,资本主义就要占领。但是,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棍棒之下教不出独立的精神,因此,我们在思想引领的同时,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软实力,这是基本前提之一。基本前提之二,相对于内地,新疆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是落后的的,在这方面的教育也不足够重视,而信息科学的发展又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与疆内其他学校,企业的交流和合作,相互扶持,共谋发展,才能打破这种困局。躲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导致的结果不只是裹足不前,更是倒退。基本前提之三,不得不说面对千般诱惑,让学生们清心寡欲,吃斋念佛是不现实的,鼓励学生们广泛参与各项活动,比赛,考试,尤其是重视奖金,学分,综评加分等等的激励作用,这两者双管齐下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1.实验室建设 信息技术≠写代码。硬件技术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更需要实践。但是学生们既缺乏进入实验室的有效途径,更缺少相应的指导,不知道我们的实验室除了上课用那么一下还能干啥。更不要说实验室的数量和质量都配不上我们“211”的称号。我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综上所述,对于实验室建设,从制度上,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性是必要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并添加相应的指导,把实验室打造成一个学生们可以随时演练,实际应用的开放性平台,而非走马观花;财政上,倾向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而不是拿来搞文艺,信息学院不是文艺学院。当然,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提供资金,一方提供人才。
2.校-企实验室 相关企业缺少科研型人才,我们需要资金支持,希望可以利用这种局面,开创一种共赢的模式。通过企业在校成立实验室,我们和企业的合作不只是体现在硬件上的,还是软件上的,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之下(不只是指导)承接来自企业的一些项目(在现有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外项目的实施上也是蛮好的)。这样不仅是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信息技术的趋势,而且能够为学院带来一定的资金。同时一定的报酬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
3.相关比赛 i.全国性质的软件设计,网络工程方向的比赛并不在少数,但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却委实不多。这其中不乏可观的奖金作为激励。另外,现行几大App平台如Android,IOS,WP8都是开源的,学生中也不乏对此有兴趣者,可是缺少一个有组织的团队。首先是学院不够重视,其次宣传力度不够,对于宣传力度,无需多言,而前者,我建议改变以往先学生报名组队然后指定老师的模式,为老师带领一个团队,真正发挥老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而前者,实际上只是为学生找了一个可以解答问题的老师,指导二字失去本质。在具体操作上,我建议是这样的:首先要广泛关注全国相关的比赛,而对于某项赛事,学院先找到愿意带队的老师,而后在院内甚至校内广泛征集愿意参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选拔,最后组成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老师丰富的经验,要受到同样的重视,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来,老师只是在一旁提点两句,要充分发挥老师在其中的核心地位,随时监督和指正每一个阶段的落实。另一方面则是App开发团队,必要性无需多言。
Ii.建议在校内同样开展信息技术相关(不只是神马装机大赛,要涉及专业内容,如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神马的)的比赛,并许以奖金,学分,综评加分等奖励。如果学院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方面去,不妨承包给下属的社团,这样对于社团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地促进。另一方面希望可以邀请疆内其他高校参赛,或者合办比赛,相信通过竞争和学术上的碰撞,双方都能认识到一定的问题,以及提高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谁愿甘于人后?)。其实这就是我在前边说的跟高校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什么是交流?交流是双向的,你给我东西我也能给你东西,内地高校派老师过来那根本称不上交流,因为大部分时间是人家在给我们指导。新疆地区总共就这么几所能拿得出去的学校,偏偏各干各的,谁跟谁都没有交流(这种交流,说白了就是大家凑在一起想想办法怎么把我们的学术水平提上去),现在相较于内地高校我们是处于弱势的,如果还不抱成团,迟早被各个击破(一根筷子和一捆筷子的道理)。
4.关于课程 其实上课提前5分钟到无非是为了保证课堂的秩序,因此而必须提前五分钟到,没有在规定时间前到的,即使上课前到了,也算迟到的规定,未免过于严苛。但是也无可厚非,就不做纠结了。
对于旷课一事,我记得入学伊始就有老师说过,只要你能保证我的课你不挂,你就可以不用来上课了。但是大家都没当真,觉得老师就是这么一说。我觉得这事未尝不可。我们必须承认,有的学生自学的效率就是比在那里死板的听课要高,有的学生本身就是调剂来的,对本专业并无兴趣,以后也不想从事相关行业,想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这两种特殊人群,为什么政策上就不能网开一面呢?因此,如果学院有此诚意的话,建议出台相应政策,允许这部分特殊人群不去上课,只要你能保证不挂科,而对于这部分人,一旦出现挂科者,则加倍处罚。这样,既能防止投机者,也做到因材施教。
迟到和旷课现象的确对挂科率有一定影响,但是,我认为上课效率低才是主因,以我班为例,上课玩手机看小说睡觉走神的大有人在,就是没几个听课的,大抵是学生觉得反正老师就是在上边讲,我听不听都无所谓,反正他也不管。对此,我并无太好的良策,以下几点权作参考:
I.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多些互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Ii.对于裘祖旗老师的授课方式,我是比较赞同的。课堂上先用5-10分钟随机抽查上节课学习内容,甚至是当堂的内容,当堂练习; Iii.没有其他办法了,多提问呗。
5.大二了,逐渐意识到,对于我们院的专业而言,比起学位证,各种软工,网工的证要更有用,就像商英和师英的必须考专四和专八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软工或者网工作为必考项目呢?
二.制度建设
这个标题可能跟内容没什么关系,我姑妄用之,老师您姑妄看之。
我想再次重申一个观点: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之独立精神。何为独立的精神?对于个人,是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则是大学生自治。而学生会的全称就是大学生自治会。何为大学生自治?老师说要搞一个活动,交给学生会,学生会办完了,把结果反馈给老师,这叫学生自治吗?这叫狗腿子。真正的学生自治应该是学生能够参与到学院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去,这些工作,就包括学院相关政策的制定,通过和实施。即:在相关政策的制定阶段,应该有学生代表,代表学生给出意见;在相关政策草案通过之前,进行听证,让更多的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学院领导再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对草案进行修正;由学生监督政策的实施,并及时把落实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反馈上去,以便下一步的处理。基于此,建议在学生会之外,成立学生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而所有委员则有权对新政策草案进行听证,监督实施和反馈,并在每一年的学生代表大会上,及日常不定期的向上提出提案,反应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好的建议。(并不是说学院没有开辟接受学生意见的途径,而是由于没有责任到人,导致没有人愿意去承担这个责任,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关己,忍一时风平浪静,人的劣根性所在。)
除此之外,应该给予学生会更多的权力,老师在其中应该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身份,并非指挥者。
三.宿教建设 卫生检查
对于卫生检查,我是举双手支持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连个人卫生都搞不好,说出去都丢人,但是,硬是把卫生状况和奖学金扯上关系,便有些过了,有种一棒子把人打死的感脚。而所谓宿舍卫生不合格,所有成员取消所有奖学金,助学金可谓卫生检查的“连坐制度”,假如因为一个人的卫生问题,导致所有人拿不到学金,先不谈公平的问题,这极易在同学之间引发矛盾,继而发生口角甚至肢体冲突,影响班级的团结和秩序,说“如果因为一个人整个宿舍拿不到奖学金,那你们就去找那个人,跟我无关”这种话的老师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基于以上理由。)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方面,责任到人,该谁负责的地方(比如个人的床铺)就谁负责,公共区域大家共同承担责任。在做检查的时候也要分情况,是个人的问题,还是整个宿舍都很脏乱差。有人会觉得很麻烦,其实不过是记个名字学号的问题。然后分别作出处理(处理方式后面会谈到)。另一方面,卫生问题是形象问题,那就用形象的手段处理。把个人卫生搞得脏乱差,你觉不觉的丢人?让女生来检查你的宿舍,把你的卫生状况晒到网上,贴到展板上让全院人都参观参观,看你下回还敢不敢了?
然后再谈卫生检查和奖学金之间微妙的关系。我之所以说“有些过了”而不是全盘否定,就在于我们的奖学金并不是死板的只看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涉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其中就应该包括个人卫生问题),所以产生了综评这个东西。好了,我们先谈谈这个综评。我是前段时间才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据我推测这应该是学校的一种制度。但是奇葩的地方在于,我之所以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是因为我政法院一个同学,学习成绩只排第六,但是因为综评上的各种加分,拿到了她们班综评第一,因此而拿到了一等奖学金,而在此之前,我在我们班各项奖学金,助学金的评比中,从未接触过这个概念,这是个神马情况!!???我不知道这是我们班的问题还是全院都这样,总之它有问题就是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班一二三等奖学金的评定只看学习成绩,其实我还是比较理解我们班委的,两个人分数一样,凭什么你拿上了我没拿上?!但是这归根结底是个制度的缺陷,如果我们能够制定出一套关于综评加减分的细则,并在全班通过,这种困扰和不公平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好,以上属于跑题内容,现在跑回来。
既然卫生问题属于学生综合评价的一部分,那就在综合评价的框架里解决就好。是谁的责任按照轻重扣谁的综评成绩。这样既不会让学生觉得过分和不公平(一半的抱怨都来自于不公平的待遇),也达到了处罚的效果(只不过你拿不到的是下个学期奖学金罢了,朝三暮四)。
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想啰嗦两句,既然现在存在一个现有的体系能够对现有的问题进行规范,就不要再另立新的制度,这种新制度打破你既成体系的做法首先导致的就是你在学生里威信力的下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紧接着就是管理体系的混乱,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学生们的怨言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上层对下层的管理失去作用。当然,具体到这件事上,是学校做的不对,不是学院的责任。我们这学期开了一门课是UML建模,其中讲到了两个原则,开-闭原则(对于扩展是开放的,对于修改是关闭的)和依赖倒置原则(依赖于抽象,不要依赖于具体),我认为对管理的借鉴意义是很大的。我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这么多,就是觉得学校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暴露了其在管理思想上很严重的问题,希望学院能够以此为戒。
四.文化建设
1.我不得不吐槽一下当代大学生的院服,院服本身应该是一院精神之象征,愣是被我们穿成了劳动服,干粗活脏活时候穿的衣服,这极大抹杀了院服应有的意义,也是对学院精神面貌的侮辱。观世界各国的校服,无论是美式的简约,英式的绅士,日式的严肃,虽然各有特色,但是都衬托出学生的气质,唯我大中华的校服......充分体现了我中华儿女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优良作风。真的强烈建议从下届起对院服进行改革。况且,大学生因为出席正式场合,面试,毕业照,毕业答辩等因素,一套正式着装是必备的,院服就省去了很多麻烦。试想,当全校各院师生聚集在一起,其他学院还穿着土得掉渣的院服,唯我院师生西装革履,是何等的震撼!当然,院服质量的提高必然伴随着成本的提高,但是考虑到新院服带来的巨大优势,新生花费相对较多的钱是值得的。(况且,当大家花的钱都一样是,没有人会觉得不公平。)2.建议开展院衫设计大赛。
第四篇: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策划书
为使每个人道德修养、学习培养和课外活动全面和谐发展,故定此学风建设。
对于这次活动我特为班级制订了班训 团结 勤奋 创新
策划如下:
总指导思想:谨遵校纪校规,端正考风考纪树立班级学风建设
1、干部职责每位班干部要对班上一切事物认真负责,将班级事务落实到实处,班委要以身作则,处处起到模范作用。
2、班委负责召开班会,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结合本班的实际,讨论指定本班的建设目标和工作计划,并采取措施贯彻落实。
3、班级建设 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对于班上日常活动亦有如下安排:
(1)、班会:每周一次班会,由班干部向同学们汇报班级每周安排。让每位同学尽到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2)、学习交流:针对学习和学习方法上的疑难,及时提问;班级每月组织一次学习交流,对于英语、计算机、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及时请教老师,让我们心中不在有疑问。
(3)、信息交流:为拓宽同学们视野,关注国家政治动态、民生事实、教育医疗改革、新的科研成果、就业动向等热点问题,每星期由同学收集此类信息与同学们交流,将学习与社会接轨
(4)、学习方案:由于我班上课人数情况和专业上的特殊性,在学业完成上要求严格。
(5)、学习总结:每月都有一次学习总结,每位同学注意学习方法上的培养,扬长补短,寻找对自己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6)、考勤:晨读晨练每人每学期不得低于90%,课堂为100%。班级总考勤率不得低于80%。
(7)、考级:要求四级通过率达百分之百;计算机二级通过率百分之百。
4、专业:班级每人考试合格率百分之百。
5、研究:试办小型研究课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每学期获得一定成绩。
6、班级活动每月依据学院、校的安排举行活动,并打好考勤,要求全勤。
7、为丰富同学们日常生活,班级每月举行自己的特色活动,如春游、社会实践行、校外考察、车间见习等。
8、宿舍文化:为团结宿舍成员,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要求每位同学遵守宿舍文明守则,确保寝室卫生和安全,并积极参加校、院星级文明寝室评比。
第五篇:学风建设
狠抓班风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所谓的班风学风对学习而言,他们同属于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学们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很难达到从学会到会学这样的一个效果。因此抓好班风,学风建设,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班风,学风不但是一个班级的文明程度和总体素质的标志,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环境,班风是外部环境。学风是学习的内在环境,或者说是精神环境。什么是班风,什么是学风,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把给这两个概念做一个界定。班风就内容来说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出勤。出操率,上课率,自习出席率。这些都是衡量班风好坏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基本保证。特别是旷课问题,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对于那些经常旷课的同学,要了解旷课的原因,做到因人施教。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思想教育。
二、是卫生。卫生环境和学生的卫生习惯,是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可缺少的手段。
三、是纪律。纪律涵盖面广领域多。诸如:课堂纪律,住宿纪律,安全纪律等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用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养成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习惯,这样才能有好的班风,所以纪律是班风建设的重点。
广义的讲上述三个方面即出勤,卫生,纪律都属于纪律范畴。说到底班风建设,就是让学生用纪律约束自己,严加自律,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学风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二、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三、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培养学生勤奋学习,不怕困难的优良品格
从上述表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以上关于学风方面的内容,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说到底,抓学风就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有了好的班风,才有好的学风。班风是“两风”(班风,学风)建设的重点。如果有好的学风,就一定有好的班风,所以学风是“两风”建设的关键,又由于抓班风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抓学风的过程很难操作,所以学风又是“两风建设的难点。我认为班风和学风都是学生学习的环境,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抓好“两风”建设。
班风是班级的一种集体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它体现出一种集体精神风貌和氛围,良好的班风,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因而建设良好班风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l、确立优良班风的标准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制度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必须制订相应的班规班纪,新生班级更应如此。制订班规班纪时要有针对性,制订过程必须民主化,实施的方法也必须恰当。标准确立后, 还要将班风标准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确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将行为规范逐步提出,逐步实施。要求全班的学生处处严格遵守, 不允许有任何的违反行为。规章制度制定起来容易,但关键在于执行。班风的建设是个细水长流的工作, 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训练检查和总结班风标准和具体行为规范的实施情况,以推动班风的建设。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抓好班风建设的必备前提。
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与生之间就会架起情感沟通、交流和理解的桥梁,就会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石,为教师顺利地开展班级工作提供方便和成功的条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决定着班风建设的顺利与否。只有建立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才会有感召力,才能实现班风建设的预期目的。
3.良好班风的形成还必须依赖于正确的舆论。
在集体中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正确舆论的持久作用就会形成优良的班风。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罚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4.班风建设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第一个关键时期是新集体组建之初。学生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自然而生一种敬畏、向善、奋发的情感,这给班主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情境,这时对学生因势利导,树立起班级正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开展班集体活动的时候。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加速良好班风的形成,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经常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种班级校级的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并形成为班集体争光彩的优良班风。
第三个关键时期是当学生中出现具有典型性不良行为、倾向的时候。这时正是强化班风建设的好时机。首先应以典型学生为重点,打通其思想认识关,工作以“透”为要,彻底解决典型学生身上存在的典型问题,然后通过这些典型,以其现身说法的形式对其他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类似问题进行教育。针对部分学生是非不明、漠不关心等不良认识,可以议论话题的形式,组织班级开展人人参与的民主研讨会。
5.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内在动力。
班、团干部培养是良好班风形成的人才基础,良好的班风最先往往是由班里的一些学生干部以其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的形成体现出来,以后当他们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的支配力量时,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尚便成为班级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追求、进而演变成一种潮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管理也理应让学生自主参与,使班级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增强了责任感。
6.建立科学、恰当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是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的动力源泉。
没有竞争,就分不出优劣;没有激励,前进就会缺乏内动力。在班级中,奖励什么、惩罚什么,如何奖励、如何惩罚,都应取得大家的共识,把握好这个“度”,它就会像杠杆一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及行为表率,虽然有很大的作用,但仅靠班主任单枪匹马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调动科任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只要大家要求一致,目标统一,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建设良好班风。4.班风是班级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班风已经形成,便会成为一种约束力,从而影响每一位学生。树立良好的班风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优秀班集体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树立良好的班风呢?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
(一)、目标引领,达成共识。
一作为班级建设的第一件事,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班风的构成要素,达成共识
(二)、观察学生,用心培养班干部。
要想带好一个班级,首先要培养一批能自我管理的优秀班干部,从而影响和带动班级工作。培养好班干部,不仅使班干部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还推动整个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全班同学的学习、修养等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良好班风就是指在班级内形成的优良的能使人进步的风气,主要是指学生不骂人不打架,有正义感,时时刻刻都为了班级的荣辱着想,良好班风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进步.要想有良好班风,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它体现出每个人的素质。
班风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强大而又无形的约束力影响着班级中每个成员。因而良好的班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着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良好的班风要靠正确的舆论支撑。班级舆论是在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学生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
良好的班风往往是由点到面逐步形成的。由一件事、一个人、一种行为习惯逐步扩大成部分人乃到全班的行为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行为习惯。应当建立优秀学生的棒王模范作用。
5.班风,即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它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全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使班级里具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关系;勤奋进取、文明礼貌的氛围;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精神状态。
班风的形成,不是局限于个人的风尚,而是整个集体的风貌,它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塑造班级成员的良好形象,从而推动个人品德素养的发展,促进集体的良好作风。班风更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班风建设中,班风标准和具体行为规范是目标,活动是骨架,舆论是灵魂,骨干是核心,训练是动脉。有此五者,一个推人奋进的班风一定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