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腕带管理规定(样例5)

时间:2019-05-14 22:4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患者腕带管理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患者腕带管理规定》。

第一篇:患者腕带管理规定

病人佩戴腕带标识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一、佩戴对象 所有住院病人

二、佩戴程序

1.各相关科室要严格按佩戴对象要求执行腕带佩戴工作,并按腕带所列项目(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年龄、过敏史等信息)逐一用蓝色圆珠笔填写,字迹端正,严禁涂(修)改。

2.腕带填写完毕进行佩戴时护士必须到床边核对。

3.护理人员对病人执行各项处置操作前、转运交接过程、手术前必须核对患者腕带标识是否与医嘱相符。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要用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5.救治群体伤病人应由急诊科负责佩戴腕带,其余情况根据病人病情需要及病情变化由所涉及到的科室佩戴。

三、佩戴要求:

1.腕带原则上佩戴于右手腕(佩戴部位皮肤必须完整),若有异常或特殊情况可佩戴左手腕(特殊残障佩戴于相应的脚腕也可),腕带松紧以能放入示指为准,多余长度应剪去;水肿病人注意及时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

2.各种原因造成腕带被破坏,应及时更换并遵循以上规范操作。3.在病人出院、转出、死亡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取下腕带,核对无误后按污染性垃圾进行处理。

四、有效识别患者身份的程序:

方式一:当患者意识清、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二: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看腕带,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三:患者意识清、不在病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方式四:患者意识不清、不在病床操作时:让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第二篇:患者腕带使用管理规范

患者腕带使用管理规范

一、接到患者住院通知单后为患者书写腕带,与另一名护士/医师共同核对。

1、请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年龄,双人查看腕带并复述姓名、年龄,如患者无法正常沟通,需与家属核对。

2、核对腕带上的患者性别、住院号、入院日期与电脑医嘱系统相符。

二、佩戴腕带

1、取得患者允许后,将腕带系于患者左手腕部或非患肢侧。

2、若肢体均不宜佩戴(如严重皮肤病、对腕带材质过敏),可将腕带固定于患者病号服胸前明显位置。

三、腕带标识的选择:

1、有跌倒、坠床、压疮危险及重病人的患者:用红色标识。

2、普通患者:用蓝色标识。

3、新生儿:男婴:用蓝色标识,女婴:用粉色标识。

四、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佩戴腕带便于核对身份,保障医疗安全。

2、告知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得随意取下腕带,如有腕带破损、脱落、字迹不清或皮肤发红、过敏等现象,应立即与病区护士或主管医师联系。

五、进行各项操作时均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六、在患者住院期间随时检查腕带并询问患者感受,如发现 破损、脱落、字迹不清,需为患者更换腕带。

七、为患者佩戴新腕带后,将旧腕带剪下并毁形后弃入医疗 垃圾袋中。

八、患者出院时,将腕带剪下并毁形后弃入医疗垃圾袋中。

各种标识管理制度

根据等级医院评审要求,为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主要目的:①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②提醒临床各科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认真查对,有效的防止医疗过失,消除安全隐患。1.腕带标识: 住院病人均佩戴腕带:

①有跌倒、坠床、压疮危险及重病人的患者:用红色标识。②普通患者:用蓝色标识。

③新生儿:男婴:用蓝色标识,女婴:用粉色标识。2.各种管道标识:

病人有两种以上导管时,分别在管道的适当位置贴上管道标识。

各种输液标识:

动脉管道为红色标识;静脉管道为蓝色标识。各种引流管标识:

胃管为咖啡色标识;导尿管为绿色标识;引流管道为黄色 标识。

3.各种风险标识:临床各科疾病需要提醒护士重点观察的项目就在床头牌上插上风险警示标识:防压疮、防坠床、防跌倒、过敏标识、禁食禁水等。4.护理级别标识:

危重病人及一级护理为红色三角;二级护理为绿色三角;三级护理为橙色三角。

5.床头卡、护理级别、饮食摆放顺序:

进门→病人在右手边→床头卡→护理级别→饮食。进门→病人在左边边→床头卡→护理级别→饮食。

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护理部

二零一三年九月制定

第三篇:患者腕带识别制度

患者腕带识别制度(起草稿)

1.在重症医学病房(ICU、CCU、SICU、RICU等)、新生儿科(室)、手术室必须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2.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推广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识别患者身份。4.佩带腕带的具体要求是:

对院前急救病人、手术病人、昏迷病人、无自主行为能力的病人、病情危重病人,在手术室、ICU、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分颜色佩带“腕带”,“腕带”分红、蓝、绿三色,上记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诊断、住院号,带于左腕部,情况特殊时带于四肢其他各部。“腕带”填入的患者识别信息由责任护士填写,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并请患者和或家属核对腕带信息,确保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过敏,血运良好。

红色:用于病情危重病人,所有病危病重病人在告病危、病重时佩带腕带,停时解下,危重病人转科时腕带不解除;

蓝色:用于手术病人,所有手术病人在进入手术室之前佩带腕带,手术回房三天后解除,若术中发生变化,病情危重则加带红色腕带,由麻醉医生完成;

绿色:用于院前急救病人,昏迷病人、无自主行为能力病人,院前急救病人进入医院前佩带绿色腕带,根据病情加带红色的腕带,昏迷病人在清醒后解除,无自主行为能力的病人出院时解除。

备注参考资料: 1.护理工作手册70页 2.2007患者安全目标管理 3.2011患者安全目标管理

第四篇:腕带使用规定

“腕带”身份识别规定

(一)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一卡通号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二)对手术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三)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房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过敏史、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由病房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四)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五)介入治疗或有创伤治疗活动、标本采样、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六)在病房、手术部之间转运交接病人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外,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并登记。(七)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病情稳定三日后由病房责任护士评估核对后取下。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

一.为了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

二.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或运转病人前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病人信息,(姓名+一卡通号),确认病人身份。

三.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或其家属说出病人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在核对病人信息时,医用腕带信息可替代患者床头卡信息。四.前台和各科室的各个流程均需做好病人身份确认

1.到院时需核对病人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核实有疑问的信息;2.前台在输入病人信息时,再次核对上述信息,并核实有疑问的信息;3.医生在为病人开写处方、各种检查单及住院证时,必须核对病人基本信息;4.药房在发药时都必须核对病人的基本信息,以保证确认病人身份。

五.入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根据病人的身份证核对住院病历首页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六.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必须核对病人信息是否与身份证符合,然后填写诊断小牌,床头卡及腕带,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医师接待病人时,需再次核对病人信息是否与身份证符合。七.腕带使用规范

1.病人住院期间佩戴腕带。护士应向病人或家属交待医用腕带的用途,取得他们的配合。腕带佩戴在左手腕部(特殊情况除外),松紧适宜。

4.若在住院过程中发生腕带脱落、损坏,由病房护士及时根据病人信息补填,佩戴。

第五篇:腕带识别标识管理规定

腕带识别管理规定

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病人身份的标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或其他等2种方式核对病人身份,确保病人身份准确,诊疗操作无误。

二、急诊抢救病人、重症监护病房、介入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病人、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治疗,及有晕厥、低血糖、老年痴呆病史病人、年龄在70岁以上者均使用标识腕带。

三、入院时由当班接诊护士在腕带上用签字笔端正、清楚、准确地填写病人信息: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腕带书写要求正确、规范,腕带上患者的信息项目栏避免遗漏,字迹清晰、工整,无涂改。信息与病人家属一起核对,告知应用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核对无误后松紧适宜地佩带在病人左手腕部,如左手腕部是患处则佩带在右手腕部。向病人及家属告知不能随意取下,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直到出院时由当班护士取下后统一处理。

四、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并查对腕带内容,患者转科和交接班、手术治疗、留取各种标本、输血治疗、放射及超声等检查时需准确识别,除检查病历、床号和呼叫姓名外,需查对腕带标识。

五、加强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的观察 如皮肤的完整性,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松紧度是否适宜等。

六、患者出院或转科时方能将腕带标识取下;如因转科或特殊治疗等其他原因,必须取下或更换部位时,应重新填写并由2名护士双人核对后再次佩戴腕带,以确保患者标识准确。

七、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一)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手术前一天由病房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手术患者核对: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接接患者之前:导管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进入手术间后:手术医生与导管护士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确认患者身份。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根据医嘱、输血申请单,护士两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血袋有无破裂、输血单与血袋标签是否一致,同时检查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无误后方可输入。

腕带的处理流程

1.入院(1)接待患者

(2)核对患者首页信息正确无误。(3).填写病人病历相关内容。

2.填写腕带表示链

(1)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诊断,科室,过敏史,对XXXXXXXX药物过敏)。(2)双人核对

3.确认腕带填写的各项内容给患者佩戴腕带并宣教(1)佩戴时要注意书写方向向外,松紧度能放进一手指。(2)宣教佩戴腕带的目的(确保核实该病人身份)

4.使用腕带查对确认患者身份

(1)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并与腕带资料确认。

5.确认患者出院(1)结账

(2)确认完成治疗。(3)解除腕带,出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C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病房、导管室、C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

(1)病房与导管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导管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导管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2)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C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C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2、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患者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3、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4、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要询问患者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5、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6、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7、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8、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9、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10、“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11、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12、“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1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下载患者腕带管理规定(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患者腕带管理规定(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患者腕带身份识别制度

    “腕带”使用制度与措施 1、各病区对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

    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识的规定

    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识 的规定 (一)在医疗活动中,对抢救室、监护室、新生儿科、手术、急诊抢救室和留观,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

    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男性为蓝色,女性为红色。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成都成华珍君仁济医院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1)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

    神经内科腕带识别标识管理规定(五篇范文)

    神经内科腕带标识管理有关规定 试行日期2014.11.1 修订日期2015.1.20 一、 “腕带”使用目的 帮助医务人员确认住院病人的正确身份,提高识别准确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腕带标识管理有关规定 (范文)

    腕带标识管理有关规定 腕带标识管理旨在有效帮助医护人员确认急诊抢救、手术、转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重症病人及沟通有障碍病人的正确身份,提高识别准确度,降......

    腕带识别身份制度规定

    腕带识别身份制度规定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严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

    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管理相关制度(合集五篇)

    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管理相关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1、患方带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