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唛头的含义及其作用
唛头的含义及其作用
在国际贸易中唛头的设立是在货物包装上设立一个标记,这个标记通常使用一些字母或者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组成,主要作用是防止货物发错,或是在货物装卸、货物运输和货物保管过程中被人识别错误。所以唛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便于大家认识和区分产品的特殊符号或标记。
在实际操作中唛头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四点:
1、对于出口方来说,唛头的使用可以让自己内部人员便于管理,因为产品外部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标记,让人们一目了然,更加方便了产品的统计和计算。同时对于内部人员来说唛头的出现可以大大降低发运时候后的串货,错发货物的几率。
2、唛头对于海关商检来说更加便于监管进出口的货物。因为有了唛头,海关和商检也可以对货物一目了然,便于海关和商检按照批次监管货物、查验、放行。
3、对于承运人来说,在运送大宗散货时,有了唛头方便货物到港之后的分拆和整理,同时降低了货物在分拆过程中的错误几率。例如在实际操作中看到两种不一样的唛头放在了一起,那么可以及时盘查和调整。
4、对于收货人而言,因为唛头上面都有产品的相关信息,所以可以直接看产品外包装就可以了解到货物的大概内容,便于提货之后下一个环节的快速进行。
以上就是唛头针对不同操作环节的不同作用,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一个小小的唛头在国际贸易中确实必不可少,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唛头,那就是“小标志,大作用”。
第二篇:词语含义及作用
词语含义及作用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历年来在中考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对于文章,我们都能看得见,感觉得到,但做起题来总有点抓不住、摸不着,心里没底。其实,也不用害怕,所谓锁再坚固,也总有能打开它的钥匙,只要你愿意去找,善于去找,就一定能找到这把钥匙。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寻找阅读理解解题的钥匙。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去积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考阅读考核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指导 —— 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考查角度:
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
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活题巧解:
【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一概都不能例外。
【方法提炼】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例题2】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文中“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中的“气”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也是一道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理解能力的考题。“气”说起来虽然是很玄妙的,但句中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只要细细一下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精神力量
【方法提炼】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例题3】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凝重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比喻意义的理解。根据前后文所述的特定环境,其比喻意义不难推断。联系下下文,说说“无底深渊”比喻 的心境。失望到了极点
【方法提炼】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例题4】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趟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一句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感情?(朗读)
【解析】这一题是考查理解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对词语深层含义理解的一种。“竟”是语气副词,有“出乎意料”之意。结合文中特定的环境和“眼前一亮”“不可能”“不顾一切”“大声叫喊”“英雄”等词,就能领悟到作者发现泥沼中的小花时那种惊讶、喜悦、敬佩之情。惊讶、欣喜(敬佩)【方法提炼】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朗读体味)
【例题5】品味词语妙用 然而,尽管菜摊上的菜都是一色的新鲜嫩绿,但买菜的人多自己动手。这时,卖菜人的手便是多余,在空中愣了一下,然后,徐徐地缩回去,眼睁睁地看买菜人的手挑三拣四,把摊子翻个遍。若是你摇摇头走开了,你背后的目光便暗淡下来。如果你仔细点,定会听到一声轻轻的失望的叹息。此时,我总觉得:他们好可怜,不买他们的菜,仿佛做了件亏心事。对卖菜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用了哪些词语? 这些词语中有些用得很准确,很传神,请举一例说明。
【解析】找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来赏析均可。如:用“愣”“缩”写手的细微动作,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卖菜人的热心遭到冷遇后的尴尬与无奈。
【方法提炼】格式:用……动词(形容词),准确、传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可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两方面来赏析 赏析运用修辞的,则可抓住修辞分析
【例题6】词语选用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背影》)
这里“找”字能否换成“看”字? 不能。“看”是普通地“望”,而“找”则是带有目的性地看,在这里父亲的背影混入到人群里后,“我”仍带有 目的性地寻找他的背影,“找”更能准确传神地写出我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方法提炼】思路:先判断选词,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方法归纳:
(1)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2)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3)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4)品味词语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
(5)品味词语妙用,抓富有表现力的词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赏析,若运用修辞则抓修辞分析;
(6)词语选用,先判断,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刚才我们一起弹探讨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但最关键的不是找到方法,而是学会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下面我们就来小试牛刀,显显身手。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语段,从画线词语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它们从历史烟尘中逶wēi迤yí而来,浸满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弥散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霏霏细雨,浸湿了祭祖怀亲的心绪,使中华历史长卷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思。端 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节选自《在节日里徜徉》(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悄然走来”,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染”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之大。
知能转化升级: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1.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2.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3.“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4.“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5.“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6.“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7.“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 8.“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就现在要!” 9.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 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这里瞅上一眼。
10.“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11.” 11.“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子的屁股上。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2007年苏州中考题)
1、说第1小节加点的“那个”能否换成“冰激凌”?为什么? 不能。“那个”代指冰激凌,但表明孩子不知道他想要吃的东西叫什么,意味着他从来没吃过,这里用“那个”则更加符合他家的境况。
2、第11节加点处作者为什么用“拍”不用“打”?请说明理由。这两个词在表达意思的程度上不一样,“打”比“拍”程度要重,所以用“拍”才能恰当的表现母亲既生气但又不忍过分责罚孩子的矛盾与无奈之情。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①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花红点点,煞是迷人。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②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立时,一种“繁花落尽”的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在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几经周折,几度沧桑,又一次次地失落了许多至爱的朋友,生命不正如同这随风而逝的繁花么?!③这件事过了些时日,也就渐渐地淡忘了。一次,我 远游归来,感觉到室内空气有些沉闷,就不经意地打开了窗户,顿觉眼前一亮,在洗尽铅华的芙蓉树后,又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不能自制,我诧异,当初在落英的背后,为什么竟没有发现这萌动着的不屈的生命呢? ④是的,芙蓉的最后一叶花瓣凋落了,人们对它的嘉许也遗忘在往昔的记忆里,可是三角梅却成长了,那火焰般灿烂耀眼的红色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更迭与延续。⑤谁能说,失去与获得不是一曲交响乐呢? ⑥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王其忠《窗外》
1、“面目全非”意思是:,在本文第②段中和“ ”一词相照应。样子和以前完全不同;繁花落尽。
2、第②段中的“磕磕绊绊”一词,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失败挫折。
3、第③段中“顿觉眼前一亮”中的“亮”字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突然见到三角梅时的喜悦之情。
4、第②段“……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一句中“掠”字用得很好,请具体解说。“掠”字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悲凉之情涌上心头之快。
5、第③段最后一句中的“萌动”一词换成“孕育”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孕育,本指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而萌动 指(植物)开始发芽,(事物)开始发动。“萌动”比“孕育”更有动感,在这里更能体现出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一、题型:
(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4)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1.《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
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四、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悬念)(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第四篇:通知的含义和作用
通知的含义和作用
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通知是用来“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公文。一般而言,通知是一种应用广泛,公布需要周知和遵守、执行等有关事项的公文。
通知在实际工作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传达作用。通知常常用来传达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
2、承转作用。上级机关将下级机关的文件批转给有关单位,用通知。
3、指令作用。通知常用于向所属下级机关发布有关行政法令和规章制度,有很高的政策性。
4、决定性作用。上级机关使用通知将对有关问题的处理告知有关部门。
5、周知作用。通知也用于知照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办理的事项。
6、凭证作用。通知主要是下行文,这就为下级如何工作提供了方针、政策及依据,也为日后总结检查工作提供了凭证。
第五篇:述职报告含义与作用
述职报告含义和作用
述职报告是领导干部依据自己的职务要求,就一定时期内的任期目标,向选举或任命机构、上级领导机关、主管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干部群众,汇报自己履行岗位责任情况的书面报告,是干部管理考核专用的一种文体。
述职报告虽以“报告”为名,跟作为党政主要公文的“报告”却不是同类文体,内容、功能和作者身份都有很大不同。述职报告的内容包括任职期间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不足和失误之处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跟总结倒有不少相似之处。
述职报告可分为述职报告、阶段述职报告、任期述职报告等类型。
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作为民主考核干部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干部的述职越来越显出其重要的意义。述职报告作为述职的文本,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撰写述职报告是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岗位职责明确的前提下,要求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定期撰写述职报告,便于干部管理部门对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业务能力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以便根据干部自身的发展趋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选拔、培养、使用干部,减少或避免使用干部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2.述职报告是广大群众评议干部的依据
领导干部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通过述职报告的形式向广大群众汇报履行岗位职 责的情况,让群众进行审查和评议,这是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意见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密切干部群众的关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
3.撰写述职报告有利于干部的自我提高
领导干部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需要通过述职的方式对自己前一段的工作实践进行回顾,总结以前的工作经验,汲取以前的失败教训,强化自己的职责观念。这对于更好地探索本职工作的规律,促进领导干部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