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仲祖文”连发五文为新任领导“接好棒”定标(小编推荐)
核心提示:从2011年起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将集中换届。仲祖文近日连续发文,五谈新班子要有新作风新形象,就换届产生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要求,希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一开始就要有新风新气、新容新貌,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接好事业棒,跑好接力赛,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新班子要有新作风新形象 换好届还要接好棒
2011年11月17日
目前,市县乡换届已过大半,省级换届正在开展,新一届领导班子陆续产生。换届要换好人,更要接好棒。新班子树立什么样的作风,展示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样的作为,干部群众寄予厚望、拭目以待。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一开始就要有新风新气、新容新貌,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接好事业棒,跑好接力赛,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以奋发有为的状态接好棒。新班子受命于“十二五”开局之际,肩负着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抓住发展机遇,战胜严峻挑战,创造出色业绩,必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的干事激情、拼搏奉献的意志品质。选择代表信任,权力意味责任。五年任期,既是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宝贵机会,也是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要把进入新班子作为新起点,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倍加珍惜在重要岗位工作的机会,自我加压、奋发进取,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去完成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以真抓实干的劲头接好棒。把“十二五”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好地切合实际、顺应民心。要迎难而上、破解难题,多到困难大、矛盾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把功夫下到解决发展、民生、稳定的突出问题上,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中赶超争先。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定一件干一件,抓一件成一件,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
以团结和谐的氛围接好棒。团结是执政团队的生命、事业兴旺的保证、一方百姓的福音。新班子的成员来自方方面面,性情经历不尽相同,一起共事就要思想上求共识,感情上求共融,工作上求共进。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当“班长”不当“家长”;班子成员既要主动担责、各司其职,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不分家;党政正职要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多沟通多商量,讲境界讲风格。通过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带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干部队伍,开创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新班子要当好科学发展的带头人
2011年11月18日
推动科学发展,是搞好换届的最终目的,也是换届后领导班子最重要的任务。新班子要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主线,全力以赴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当好科学发展带头人。
科学统筹谋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功夫。新班子要树牢科学发展理念,坚定科学发展意志,消除各种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以开阔的眼界、思路和胸襟推动发展实践。要深入研究省情市情县情乡情,分析研判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外部条件,进一步理清未来5年的发展思路,找准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突破口。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文化繁荣,更加注重生态建设,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
善调会转抓发展。发展要“升级”,能力先提升。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无论是新进班子人员还是班子的老成员,都有一个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的问题。要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任务,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加强对产业发展、自主创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金融机制、社会管理、传媒影响等知识经验的学习,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在园区建设、项目引进、重点工程等主战场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驾驭能力,做运筹策划的高手、操作实施的推手、管理运作的能手。
求真务实促发展。新班子想多干事、早出成绩,热情可嘉、值得鼓励,但切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过去,有的班子成员上来就是“三把火”,急于“拔头筹”、显能力,给自己脸上“贴金”;有的企望一下子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热衷于干“立竿见影”、“显山露水”的事,结果劳民伤财,把民心工程变成了“伤心工程”。新班子既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注意保持工作连续性,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咬定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懈怠,科学发展不折腾,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百姓的实事,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新班子要把一切为了人民幸福作为最大执政责任
2011年11月19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新班子要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就必须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幸福作为最大的执政责任和追求。
要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以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对待群众,把激情、智慧和才干倾注到为民造福上。新班子走马上任,群众对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充满期待。要把这种期待当作莫大光荣,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高准则,时刻牵挂群众安危冷暖,殚精竭虑办好群众之事,通过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现在,有的干部打官腔应付群众,找托词糊弄群众,甚至口出狂言辱骂群众,说到底是心里瞧不起群众,颠倒了主仆关系,把应尽职责当成对群众的“恩赐”,值得深刻反思。
要深入基层听取群众的呼声。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越是为民办事,越要尊重群众的意愿,注重群众的感受。要一竿子插到底,到村里去、到社区去、到老百姓中间去,体察群众情绪,体味民生疾苦,体会百姓所思所盼、所急所怨。要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而不能身在群众中,心里却隔了一堵墙。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只有真心实意拜群众为师,同群众商量,才能真正把为民之事办成惠民之举,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要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必须集中精力谋发展,“真金白银”惠民生,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要多想群众的福祉、少想个人的“政绩”,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搞“锦上添花”的事,多办实事好事、少讲大话空话,把功夫下到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上。对上学、看病、吃菜、住房、就业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格外关注、认真对待,竭尽全力加以解决。通过点点滴滴的作为、桩桩件件的实事,让老百姓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不断增加对生活的满足感、对环境的舒适感、对社会的公平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
“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一句响当当的诺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果每个领导干部都带着感情去工作,带着热情去服务,带着真情去奉献,我们与群众的联系就会更加紧密,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2011年11月20日
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新班子要有新作为、打开新局面,必须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无私无畏、满怀激情地履职尽责,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做敢抓善管的表率。
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组织和群众把我们推到重要岗位,就应敢担当、能负重、有作为。否则就会愧对组织、愧对群众,愧对历史、愧对人生。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发展任务繁重,利益诉求多元,矛盾问题复杂,尤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勇于任事,雷厉风行地抓,理直气壮地管,决不懈怠、决不退缩。如果该说的话不说、该干的事不干、该负的责不负,遇到困难绕道走、碰到矛盾踢皮球、面对歪风往后退,就是不忠、就是失职,就要错失机遇、贻误事业、带坏风气。一个班子,有了这样的干部,就会涣散士气;一个地方,这样的干部多了,就会影响发展。
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碰硬可能一时会得罪一些人,但最终会赢得大多数人。领导干部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迎难而上、恪尽职守,不怕得罪人、不怕丢选票、不怕失“人缘”。敢抓善管是魄力、是胆识,也是方法、是艺术。勇任事还须善谋事,讲原则还须通人情,敢担当还须会作为。要察实情、勤沟通、重协调,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办好大事、难事、棘手的事。主要领导干部要“肩膀硬、腰杆直”、一身正气,敢于干事业,善于带队伍,全力促发展。如果班子的每个成员都敢担当、会担当、能担当,那么,何愁人心不齐、风气不正、事业不旺?
既要一心干事又要一身干净
2011年11月25日
一要干事、二要干净,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新班子要树立新作风新形象,说到底,就是既要一心干事又要一身干净。
干净是为政之德,干事是履职之要。进入新班子,有了干事创业的机会,更面临廉洁从政的考验。廉而不勤会误事,勤而不廉会出事。一个干部,不干事就是庸官,老百姓不答应;不干净就是贪官,老百姓最痛恨。清廉自守、干净干事出正气、出形象、出威信,出号召力、凝聚力、带动力。现实中,个别会干事的“能人”,虽然也有业绩,但由于自身不干净,结果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身为领导干部,决不能以干事为不干净“遮羞”,同样也不能借干净为不干事“开脱”。
既要一心干事又要一身干净,检验着党性作风,体现着人格操守。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的人生追求,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对党对人民要有感恩之心,常念百姓疾苦,常想组织重托,常思成长历程,珍惜岗位、专心干事,矢志奉献、为民造福。对权力要有敬畏之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谨慎用权,不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经济活动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对名利要有平常之心,在需要面前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学会放弃,在原则面前学会坚守,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要严于律己、接受监督,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保持一个干净的心灵、一个清白的名声、一个廉洁的口碑。
伟大时代催人奋进,美好蓝图令人憧憬。展望未来,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奋发图强,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书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篇章。仲祖文“身教”新班子要有“新文风”
老兵808
近日,仲祖文连发五文,从五个方面谈了换届之后“新班子要有新作风新形象”。纵观仲祖文的这五篇文章,感觉仲祖文还要求新班子要有第六个方面的“新作风新形象”。前五个方面的内容都好理解,仲祖文都用“言传”的方式告诉了大家,但第六个方面的内容仲祖文没有“言传”,而是采用了“身教”的方式,仲祖文告诉换届后的新班子们还要有“新文风”。
众所周知,仲祖文代表了中央组织部的声音,是中组部发文来引导舆论,在全党全社会树立良好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的方式,可见仲祖文在全党、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分量有多大!仲祖文这么重要的文章,连续发五篇,却都没有讲究篇幅,这五篇文章中,篇幅最短的第四文不算标题才587个字,而篇幅最长的第三文不算标题也才只有886个字,而且仲祖文一文一事,简洁明了,只要把要说的话说清楚,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明白,就绝不罗列一些可有可无的话语。
其实,谈到文风,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演讲过,他要求全党要反对党八股,而且还列举了党八股的种种罪状,要求全党在反对党八股的同时,倡导新的文风、会风。而且,在去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也曾发表了《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讲话,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克服不良文风,倡导优良文风。可见,我党历来提倡树立优良的文风。
现在仲祖文又用自身的行动,用“身教”的方式向换届后的新班子们发出了“新班子要树立新文风”的号召,相信在换届之后,全党势必会再次掀起树立优良文风的新高潮!
第二篇:仲祖文: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仲祖文:到基层去
——一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当前,在中央大力倡导下,各级干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走出机关、走进基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干部特别是领导机关的干部,脚还没有迈到基层去。调查显示,去年一些机关只有7%的干部到过乡镇和村,20%的干部从未参加各种调研,2/3的干部参加调研在10天以下。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下基层少,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自认为工作忙,走不开;二是觉得现在资讯发达,“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没必要;三是认为经常见到基层的同志,也有很多基层的汇报、文字材料,就够了。这些想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看到的材料、听来的信息远没有切身体会的深,技术再发达、信息再畅通、交通再便利,都代替不了干部进村入户、蹲点调研;平时合理安排、少些应酬,就能把时间挤出来下基层。领导机关的干部从基层来的本来就少,再下基层少,就很难使决策符合基层实际。一些工作部署有阻力,一些政策效果打折扣,一些实际矛盾不能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都与决策和工作安排脱离基层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有关。长此以往,就会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
下基层需要组织的推动。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健全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建立并落实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把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为考核干部的硬指标,推动机关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下基层需要干部的自觉。每个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主动走出大楼,沉到农村、企业、社区去,尤其要到艰苦偏远的地方去,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贴近群众心窝,体察群众脉搏,倾听群众心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体验群众酸甜苦辣、感知工作利弊得失,在长期联系服务群众中,不断提高为党尽责、为民服务的本领。
仲祖文:下基层干什么 ——二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领导机关的干部下基层干什么?一是调查研究,二是解决问题,三是总结经验。
要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检验工作实效。一竿子插到底,不打招呼、不搞陪同、不事先指定对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力求获得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真正抓住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这样,既能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又能检验制定的政策、部署的工作是否符合基层实际,还能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
要解决实际问题、拿出实招新招、给群众带来实惠。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加强基层组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与基层组织和群众一起想解决办法、找出路对策;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基层和群众找项目、引资金、送技术、荐人才;与普通党员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结对子,真心实意、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实际困难,把工作做在群众急需处,做到群众心坎上。
要总结基层经验、完善政策措施、推动面上工作。邓小平同志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一定三有”、“三有一化”、“四议两公开”等好政策、好做法都来源于基层创造、群众智慧。下基层,要把第一线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认真思考分析,深入把握规律,精心归纳提炼,努力形成务实管用、切实可行的思路、政策和措施,用基层创造引领基层实践。
到基层去,与本职工作的结合要紧而又紧,生活安排要简而再简。想一想基层工作和基层群众的难处,就会少些“官威官仪”,少些“劳民扰民”。脚上多沾点泥土,心里多沉淀点真情,轻车简从、“静悄悄”下基层,不给基层添麻烦。
仲祖文:全力抓落实 ——三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近日召开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推进视频会,强调各级领导力量要下到基层,抓具体、抓实在、抓到底,这是对工作方法的指导,更是对领导作风的要求。
树根扎得越深,就越枝繁叶茂。工作抓到基层、抓在具体处,才能见功力、见实效,不至于“沙滩流水不到头”。现在,基层组织建设年调查摸底、分类定级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最需要机关干部下到基层去,具体盯、具体干、具体带,一个支部一个支部地帮扶,一件事一件事地解决,实现“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目标。
下基层抓落实要善于“抓两头、带中间”。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较好”和“一般”的占多数,“好”和“较差”的都是少数。要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下大功夫抓好后进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对不负责任、不能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及时调整,把愿干事、能干事、群众信服的优秀党员选拔上来,当地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择优选配;要在大学生村官、务工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培养储备好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要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政策,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结合实际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下基层抓落实要着力“促发展、解民忧”。不解决问题的下基层,老百姓心里就不舒坦。现在群众最难、最急、最愁、最盼的,一个是发展经济、增收致富,一个是改善民生、方便生活。要脱下西装换“农装”,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掰着指头一起算家底、想出路,帮助群众牵线搭桥,找项目、跑资金、引技术、办企业,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要挨家挨户地到群众家里去,特别是多到困难群众家里去,掀一掀锅盖、摸一摸被窝、拉一拉家常,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孩子上学、家人看病、吃水出行等实际困难,把他们闹心的事解决好,让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多起来。这样的下基层,群众就会打心眼里欢迎。仲祖文:听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 ——四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近日,一位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思考下基层怎样能听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是对干部下基层的重要要求。
干部下基层听不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表面上是基层干部群众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根子还是下基层的干部作风不深入、方法不对头。
下基层的干部要善于和乐于拉家常。说群众常说的话、愿意听的话、听得懂的话,力戒官话、大话、套话、空话。自己多说“贴心话”,才能换来群众的“心里话”。
下基层的干部要脱下西装换“农装”。杨善洲挽起裤腿、戴顶草帽下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穿戴朴素一些,举止平实一些,群众就有平等感、亲切感。自己没有“架子”,才能换来群众认可的“一家子”。
下基层的干部要多走“岔路小道”,多看“后院角落”。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工棚、广场车站、学校医院、菜场摊点,边走边看边听,遇到谁问谁、见到啥问啥。身入“民间”,才能更多地听到“民声”。
听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干部下基层,要多了解政策落实的情况,多听听群众在农业开发、农村教育、农技推广、农产品销售、人畜饮水、旧城改造、征地拆迁等方面的呼声和建议,一点一滴地记在心上,一条一条地研究解决,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这样,千千万万个干部走下去,为群众办千千万万件实事好事难事,下基层就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满意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仲祖文-三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仲祖文:全力抓落实
——三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近日召开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推进视频会,强调各级领导力量要下到基层,抓具体、抓实在、抓到底,这是对工作方法的指导,更是对领导作风的要求。
树根扎得越深,就越枝繁叶茂。工作抓到基层、抓在具体处,才能见功力、见实效,不至于“沙滩流水不到头”。现在,基层组织建设年调查摸底、分类定级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最需要机关干部下到基层去,具体盯、具体干、具体带,一个支部一个支部地帮扶,一件事一件事地解决,实现“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目标。
下基层抓落实要善于“抓两头、带中间”。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较好”和“一般”的占多数,“好”和“较差”的都是少数。要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下大功夫抓好后进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对不负责任、不能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及时调整,把愿干事、能干事、群众信服的优秀党员选拔上来,当地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择优选配;要在大学生村官、务工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培养储备好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要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政策,深入推进“四议两公
开”工作法,结合实际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下基层抓落实要着力“促发展、解民忧”。不解决问题的下基层,老百姓心里就不舒坦。现在群众最难、最急、最愁、最盼的,一个是发展经济、增收致富,一个是改善民生、方便生活。要脱下西装换“农装”,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掰着指头一起算家底、想出路,帮助群众牵线搭桥,找项目、跑资金、引技术、办企业,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要挨家挨户地到群众家里去,特别是多到困难群众家里去,掀一掀锅盖、摸一摸被窝、拉一拉家常,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孩子上学、家人看病、吃水出行等实际困难,把他们闹心的事解决好,让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多起来。这样的下基层,群众就会打心眼里欢迎。
第四篇:仲祖文-二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仲祖文:下基层干什么
——二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领导机关的干部下基层干什么?一是调查研究,二是解决问题,三是总结经验。
要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检验工作实效。一竿子插到底,不打招呼、不搞陪同、不事先指定对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力求获得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真正抓住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这样,既能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又能检验制定的政策、部署的工作是否符合基层实际,还能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
要解决实际问题、拿出实招新招、给群众带来实惠。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加强基层组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与基层组织和群众一起想解决办法、找出路对策;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基层和群众找项目、引资金、送技术、荐人才;与普通党员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结对子,真心实意、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实际困难,把工作做在群众急需处,做到群众心坎上。
要总结基层经验、完善政策措施、推动面上工作。邓小平同志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
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一定三有”、“三有一化”、“四议两公开”等好政策、好做法都来源于基层创造、群众智慧。下基层,要把第一线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认真思考分析,深入把握规律,精心归纳提炼,努力形成务实管用、切实可行的思路、政策和措施,用基层创造引领基层实践。
到基层去,与本职工作的结合要紧而又紧,生活安排要简而再简。想一想基层工作和基层群众的难处,就会少些“官威官仪”,少些“劳民扰民”。脚上多沾点泥土,心里多沉淀点真情,轻车简从、“静悄悄”下基层,不给基层添麻烦。
第五篇:仲祖文-一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仲祖文:到基层去
——一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当前,在中央大力倡导下,各级干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走出机关、走进基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干部特别是领导机关的干部,脚还没有迈到基层去。调查显示,去年一些机关只有7%的干部到过乡镇和村庄,20%的干部从未参加各种调研,2/3的干部参加调研在10天以下。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下基层少,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自认为工作忙,走不开;二是觉得现在资讯发达,“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没必要;三是认为经常见到基层的同志,也有很多基层的汇报、文字材料,就够了。这些想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看到的材料、听来的信息远没有切身体会的深,技术再发达、信息再畅通、交通再便利,都代替不了干部进村入户、蹲点调研;平时合理安排、少些应酬,就能把时间挤出来下基层。领导机关的干部从基层来的本来就少,再下基层少,就很难使决策符合基层实际。一些工作部署有阻力,一些政策效果打折扣,一些实际矛盾不能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都与决策和工作安排脱离基层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有关。长此以往,就会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下基层需要组织的推动。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健全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建立并落实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把
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为考核干部的硬指标,推动机关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下基层需要干部的自觉。每个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主动走出大楼,沉到农村、企业、社区去,尤其要到艰苦偏远的地方去,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贴近群众心窝,体察群众脉搏,倾听群众心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体验群众酸甜苦辣、感知工作利弊得失,在长期联系服务群众中,不断提高为党尽责、为民服务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