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3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_陈宝生(5篇)

时间:2019-05-14 23: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07.23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_陈宝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07.23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_陈宝生》。

第一篇:2016.07.23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_陈宝生

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育部部长 党组书记 陈宝生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大考,目前已经到了决胜阶段,到了一鼓作气冲刺的关键时

刻。我们要把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与我们所干的事情结合起来,把各项推动改革发展的措施尽快落地落实,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关键世纪80 年代,邓小平同志确立了我国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三步中的第一步是实现“温饱”,第二步是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契合时代脉搏提出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是基础、是支撑。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同时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物质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经济实力快速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科技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的历史性提升。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不断拓展市场发展新的空间。四是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五是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在加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也要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艰巨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的关键。

目前从总量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排在全球第80 位左右。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对此,要加强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补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短板,是我们努力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首先,解决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速度、方式、结构、动力发生了变化,即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这里的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协调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其次,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所在。从宏观上看,短板无所不在,不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有短板,而且各个地方也有各自的短板,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短板也同样存在。从微观上看,各地短板的种类和长短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将主要依靠增进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新旧动力转换的新阶段,补短板的核心是补公平的短板,增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并为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其中,最突出、最具有普遍性的短板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脱贫短板。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让人信服。二是民生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不同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三是生态短板。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要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后,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十三五”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因此,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从经济风险防控来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化解产能过剩、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容易引发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有所预判并积极加以应对。

用新发展理念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用新理念推动创新发展,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需要创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表面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不足,从根本上说是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两个基本手段,前者的重点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后者的重点是解决总量性问题。在不同阶段,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取决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当前,应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的长期目标,是要通过改革创新释放经济潜在的总供给能力,提升供给系统满足需求的能力与水平,从根本上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企业整体竞争力。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有底线思维,要坚决守住增长和民生两条底线,瞄准既能有效提高供给也能在短期增加总需求的领域精准发力。要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用新理念推动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力。“十三五”时期,中央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水平,要让1 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意义重大。从供给看,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看,对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个目标,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解放生产力。在这一新形势下,土地问题成为焦点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推进好农村这一重大改革创新,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用新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底线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全球产业链面临绿色重构,我们要积极主动应对绿色化挑战,遵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抢抓未来发展新机遇的重要手段。

用新理念推动开放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我们既要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要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努力在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用新理念推动共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时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贫困人口脱贫,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应该属于市场做不了或市场做不好的领域。因此,补短板的制度设计需要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解决好政府缺位和不到位问题,补上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缺位,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二篇: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作者:陈宝生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23日 01版)

【光明专论】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大考,目前已经到了决胜阶段,到了一鼓作气冲刺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把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与我们所干的事情结合起来,把各项推动改革发展的措施尽快落地落实,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关键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确立了我国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三步中的第一步是实现“温饱”,第二步是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契合时代脉搏提出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是基础、是支撑。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同时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物质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经济实力快速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科技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的历史性提升。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不断拓展市场发展新的空间。四是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五是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在加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也要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艰巨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目前从总量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对此,要加强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补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短板,是我们努力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首先,解决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速度、方式、结构、动力发生了变化,即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这里的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协调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其次,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所在。从宏观上看,短板无所不在,不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有短板,而且各个地方也有各自的短板,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短板也同样存在。从微观上看,各地短板的种类和长短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将主要依靠增进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新旧动力转换的新阶段,补短板的核心是补公平的短板,增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并为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其中,最突出、最具有普遍性的短板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脱贫短板。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让人信服。二是民生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不同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三是生态短板。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要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后,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十三五”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因此,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从经济风险防控来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化解产能过剩、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容易引发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有所预判并积极加以应对。

用新发展理念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用新理念推动创新发展,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需要创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表面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不足,从根本上说是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两个基本手段,前者的重点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后者的重点是解决总量性问题。在不同阶段,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取决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当前,应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的长期目标,是要通过改革创新释放经济潜在的总供给能力,提升供给系统满足需求的能力与水平,从根本上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企业整体竞争力。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有底线思维,要坚决守住增长和民生两条底线,瞄准既能有效提高供给也能在短期增加总需求的领域精准发力。要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用新理念推动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力。“十三五”时期,中央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水平,要让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意义重大。从供给看,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看,对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个目标,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解放生产力。在这一新形势下,土地问题成为焦点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推进好农村这一重大改革创新,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用新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底线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全球产业链面临绿色重构,我们要积极主动应对绿色化挑战,遵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抢抓未来发展新机遇的重要手段。

用新理念推动开放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我们既要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要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努力在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用新理念推动共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时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贫困人口脱贫,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应该属于市场做不了或市场做不好的领域。因此,补短板的制度设计需要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解决好政府缺位和不到位问题,补上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缺位,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作者系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

第三篇:习近平读本之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习近平读本之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比如,如何解决好发 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通过着力转方式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通过着力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 性改革力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 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要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各种风险往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 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 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 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四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选编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问题

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实现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下气力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正所谓“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

第一,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这其中有全球性、阶段性因素的影响,但根本上是结构性问题。比如,当前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增长下滑,而工业下滑主要是产业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不好的主要原因也是如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产能过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十三五”时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如果不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只是为短期经济增长实行刺激政策,必然会继续透支未来增长。面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一直迟疑和等待,不仅会丧失窗口期的宝贵机遇,而且还会耗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这是不少国家的教训。机遇不会等着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

发展要有一定速度,但这个速度必须有质量、有效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表面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不足。总体上我国产能很大,但其中一部分是无效供给,而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又不足。我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主要是低端产品和技术,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我们既要着力扩大需求,也要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

过去,我国生产能力滞后,因而把工作重点放在扩大投资、提高生产能力上。现在,产能总体过剩,仍一味靠扩大规模投资抬高速度,作用有限且边际效用递减。虽然短期内投资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最终消费才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在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的同时,必须更加有效地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是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拓展的发展新空间,要有力有序推进。在前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各有1亿多人口,完全有条件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大市场,成为带动发展的新空间。当然,要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有序推进,避免盲目性。

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具体要求,关键是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一是投资要有效益。扩大投资可以促进增长,但如果都是无效投资,投下去没有回报,贷的款、借的债就没法偿还,形成一堆坏账,对企业而言就是财务风险,对国家而言就是财政金融风险。虽然说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期可以长一些,但我们也不能把几十年以后的事都干了,即使应该干的也要看财力是不是可以支撑。二是产品要有市场。这是投资是否有合理回报的前提。不分析市场前景,以政代企配置资源,或者以优惠政策诱使企业扩大投资,结果可能成为继续前进的包袱。三是企业要有利润。企业之所以叫企业,就是必须赢利。企业没有利润、大面积亏损,两三年后撑不下去了,那就不仅是速度低一点的问题了,员工收入和政府财政无从谈起,而且会带来金融风险甚至社会风险。我们的政策基点要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上,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实体经济赢利能力。四是员工要有收入。人们到企业就业是为了取得收入,收入低于预期、低于市场决定的平均工资,就招不来人。当然,工资增长快于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企业利润增长,也会导致企业招人贵、负担重,有些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也会转移到工资成本更低的国家。五是政府要有税收。政府必须提供外部性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政府做这些事的钱从哪里来?主要是税收。政府可以发债,但也不能发过了头。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挺高,但政府没有税收,没有钱干政府要干的事,民生和公共服务无从改善,社会也难以和谐稳定。政府的钱不能乱花,所以要控制好支出。

转方式调结构是“十三五”时期的关键任务。要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动力在创新,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形成新的产品群、产业群。

第二,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

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在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也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虽然提出了多年,但落实不力。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定位错了,之后的一切都不可能正确。要加快完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和差异化绩效考核,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我们有1800万左右的城镇低保人口,对他们而言,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来保障基本生活;对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对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要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对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其他常住人口,要让他们有适宜的居住条件;对90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让他们有一门专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等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十三五”时期,财政收入不可能像原来那样高速增长,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关系,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要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要坚持量入为出,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前一阶段,根据财政收入增长很快的形势作了一些承诺,现在看来要从可持续性角度研究一下,该适度降低的要下决心降低。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城市和乡村、不同区域承担的主体功能不同。青海和西藏的主要区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世界第三极,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极大。如果盲目开发造成破坏,今后花多少钱也补不回来。但是,在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下,只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发展水平,这些地方必然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我们说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此外,对城乡地区收入差距,也要全面认识。城乡区域之间生活成本特别是居住成本很不一样,光看收入也不能准确反映问题。

第三,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过去,我们常常以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新形势下,如果利益关系协调不好、各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问题激化,严重的就会影响发展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第五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访问次数: 6

发布日期:2015-01-13 16:02:32

字体:【大 中 小】

陈雁桦

〔内容摘要〕 按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六盘水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80.3%。但是按国家统计局监测方案,六盘水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8.7%。农村是六盘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则是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重抓农村、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小康;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 市政府研究室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不断丰富。党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七大指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战略任务”,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针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主注教育、就业、分配、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六个方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领域的战略部署。

1六盘水市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按照国统字(2008)77号文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指标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23项指标,市统计局依此测算出六盘水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8.7%。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为54.5%,社会和谐方面为87.1%,生活质量方面为79.1%,民主法制方面为84.7%,文化教育方面为53.6%,资源环境方面为66.3%。其中,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最低(详情见表一)。

按贵康发(2013)5号文件,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25项指标,市统计局依此测算出六盘水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80.3%。其中,经济发展方面为69.4%,社会和谐方面为77.2%,生活质量方面为81.5%,民主法制方面为91.5%,文化教育方面为80.3%,资源环境方面为97.1%,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最低(详情见表二)。

上述两种监测结果显示:按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的监测方案,六盘水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应该是有希望的。但是按国家统计局监测方案,六盘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重道远,特别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短板。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六盘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后,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得到加快。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有力的惠农措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但是,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的后腿。按城镇化人口计算,六盘水285万人口中,约有60%人口生活在经济滞后的农村。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城镇人口是因为城镇规划、拆迁建设而被划为城镇人口,并没有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实现城镇化。也就是说,六盘水生活在农村水平的人口不止60%。没有这60%多的群众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六盘水的全面小康。因此,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是重中之重。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恩格尔系数大。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元,主要用于解决温饱问题,虽然距离贵州省以县为单位的最低小康目标(7000元)只差1818元,但距离国家统计局最低小康目标(15000元)还差9818元,以此计算,从2012年起,平均每年必须增长1227元、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16%,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能超过15000元。同时,目前还有76万多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近30%,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62(以农为1),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问题。三是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及社会保障大大落后于城市,特别是教育资源短缺,农村上学难比较突出。四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由于六盘水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资源开采和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较大,甚至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空气和水污染大,水资源短缺日益明显,耕地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锐减。同时,农村水、电、路、房、气、讯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

3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果不抓住重点,不解决难点,建设小康社会就不可能真正体现“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原则,从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全面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抓农村,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整体推进。

第一,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抓住“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机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打造喀斯特原生态精品水果之都、乌蒙山高品质富硒茶海、凉都珍稀植物红豆杉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四张名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二是遵循“依托资源、适度集中、辐射带动”的原则,有效配置农业资源要素,规划布局一带(水黄公路特色产业示范带)、三核(六盘水市区、六枝特区平寨、盘县红果)、四区(北部城郊都市农业示范区、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山地立体农业示范区、南部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区)、一环(围绕镇胜高速、水盘高速、水镇高速建成特色农业景观走廊)特色农业产业群。三是推进农业布局园区化。依托12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属性及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以马铃薯、蔬菜、烤烟和苦荞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猕猴桃、核桃、茶叶、刺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优质猪、牛、羊肉生产基地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及特色中药材业,将马铃薯、红心猕猴桃、核桃、茶叶、红豆杉、刺梨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为我市十大特色农产品中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园区农业、城郊农业等为载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四是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物质装备、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与推广、品牌创建与质量安全等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全面推进一批特色产业种养基地,推进种养业规模发展,以建设产业大县为重点,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在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基础的乡、村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功能区。二是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与种养基地和园区建设相配套,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郎岱、大用、保田、米箩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建成具有自主研发、科技推广、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加工物流、辐射带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展示窗口,培育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式,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科研攻关、技改、产品研发、产业生态化、治理环境污染等进行重点支持,实现企业盈利、农民致富。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科研院所、农技服务企业等为农民提供良种、饲料、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科技服务、卫生防疫等农业产前、产后各项服务。四是加快农产品物流、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等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第三,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生态防护体系建设。严格按照《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要求,把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战略进行统筹规划,强力推进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加大实施天保、珠防、珠治工程力度,综合治理坡耕地,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成果,提高环境承载力。二是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点产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全面开展综合整治,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控制,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执行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把好项目审批关,坚决制止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建设投产,杜绝工业污染从城市向农符转移。三是促进生产过程清洁化。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蔬菜残体、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以“房屋亮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寨文化、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能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五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和农村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农村客运站、渡口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及农村电气化建设力度。

第四,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

第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贫困地区群众获得更加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一是竭尽全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突破工程,新建和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和乡村学校少年宫。二是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三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四个县(特区、区)人民医院和33个贫困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大力扩建城镇养老院、福利院和寄宿制学校等。

第六,大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新农合、新农保、扶贫开发、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制度等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转移接续,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附表1:按贵康发〔2013〕5号文件测算六盘水市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附表2:按国统字〔2008〕77号文件测算六盘水市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下载2016.07.23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_陈宝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07.23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_陈宝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