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

时间:2019-05-14 23:0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

第一篇: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

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它未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果。2005年《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组文章,就“集体备课”进行了争鸣和讨论。有的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再怎么改良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的认为“集体备课形式主义严重,如此集体备课,还是‘革掉’的好”。集体备课为什么会处于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在实践中陷入形式主义?

毋庸置疑,集体备课相对于个人备课有许多优势。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通过在提供资料、教法、计划等方面互通有无,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实现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知识内容的充实。新老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多,有利于缩短教学新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时间,使人力资本获得最大利用;有利于集中集体智慧,共同研究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取优去劣,提高授课质量,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但由于集体备课是以教师的主观参与为前提,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开放性,不易控制,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针对目前集体备课状况,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集体备课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不良竞争,造成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就目前而言,与成绩挂钩的奖惩对每个学校、每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使一部分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愿把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以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别人,以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当新教师提出问题或出现失误时,得到的帮助也是有限的,在集体备课中很少能提到实质性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方法、计划、方案,使整个集体备课名存实亡,流于形式;同时,也造成教师的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集体合力的形成,也违背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2.拿来主义,使教学失去个性

因个人才智、能力、水平有限,不同个体之间在教学水平、质量、讲课艺术等方面存在差异是人之常情,是应该的。但相对较薄弱的个体应努力钻研,争取缩小差距。就集体备课而言,有部分教师态度不够端正,抱有“拿来主义”的思想,极少参与讨论,对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加任何思索与改进拿来就用,使备课最基本的要求“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能被落实。这是集体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一个备课集体中,大家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固然皆大欢喜,然而,现实中却障碍重重。

3.心态各异,使集体备课出现冷场

一方面,部分学校对集体备课重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使下面的执行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一部分教学骨干认为参加集体备课自己就吃亏了,造成前面提到的状况,最需要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往往留一手。部分年轻教师存在自卑心理,不敢发言,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才疏学浅,往往是听听便罢,尽可能少发言、表态或提出观点。这些心态使备课集体如同一盘散沙,大家寥寥数言就算应付了事。

二、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澄清的几个认识

1.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同,还是求异

传统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同。学校对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这种“统一”实际上是要形成一个共性化教案,以利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去克服和弥补年轻教师的稚嫩不足,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拉平补齐”。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各个学校都非常注重集体备课中的“整齐划一”。然而,这种求同的思维模式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受到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存在对文本知识的标准化理解,也就不需要统一的备课模式。教师在备课中要依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设计教案,突出个性化的风格特色,避免格式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这就要求集体备课减少单一性和确定性,增加多元性和非确定性,其思维指向要由求同转向求异。教师要通过多视角的不断交错来拓宽文本疆域,张扬个性,形成多种方案。过于强调“统一”,容易强化骨干教师的权威地位,形成一人“备课”、集体模仿的局面。而且,这种受个人意见左右而形成的“统一”未必正确,即使正确也未必符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这种重“统一”轻多样、重共性轻个性的“求同”型思维模式,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关注教师教学,无视学生特点,本末倒置。它不仅使集体备课中的集体优势难以充分显现,而且限制和束缚了教师个体作用的发挥,使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我们不追求“统一”,允许教师在明确统一目标、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多条路径、提出不同方案,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各有侧重、进程不一,就既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又能彰显教师的个性和特点,从而形成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是形成教案,还是解决问题

我们过去往往认为备课就是准备教案,集体备课就是利用大家的力量来设计教案。这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的范围很广,而设计教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既可以是学习理论,也可以是分析学情;既可以是反思教训,也可以是总结经验;既可以是剖析案例,也可以是探讨方法。如果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设计教案,首先,会缩小集体备课的外延,使研讨的内容变得狭窄,使教师的视点只集中于教案,只关注教案设计,而其在教学内容之外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野。这样,集体备课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淖,就难给教师以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其次,容易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案都有基本的要素和环节,集体备课若只是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仅关注教案的各个要素,而忽视自己存在的特殊问题。这样,集体备课就会失去重点,丧失针对性,最终流于形式。最后,容易使集体备课变得肤浅片面。如果集体备课只是为了形成教案,且不结合不同班级的学情去预设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和动态过程,教师就容易把视点集中于教材,集中于那些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其结果就是只重共性、忽视个性,只重预设、忽视生成,只重教法、忽视学法。而那些共性的东西,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等,在教参或教辅书上一般都有明确的说明,这样集体备课就常常成了教参或教辅书的“大搬家”。这样的集体备课鲜有分歧,缺少交锋,教师的思维得不到碰撞,认识往往停留于表层;这样的集体备课如同浇铸模具,把教师的教学变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产品”;这样的集体备课也就会肤浅片面,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如果我们把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由以设计教案为主转向重在研讨问题,就有利于教师开展自我反思,探寻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紧扣教师需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释疑解惑;有利于避免备课中照搬照抄的现象,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观点交锋、百家争鸣的局面,使教师在交流中取得共识,在争鸣中深化认识,在参与中提升水平,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集体备课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学生整齐划一,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教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社会需要,轻学生个性发展。这种思想反映在集体备课上,就是注重“统一”,希望以“统一”来促进学生“齐步走”。新课程观认为,对人的教育首先要尊重人,要以人为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因而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必须坚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学生获取知识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经验的过程,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背景不同,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各有差异,因而无法实现“齐步走”或同步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来设计教学方案,对文本知识加以增删调整;必须引导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发展目标;必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方法。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如果教学过于注重统一,就会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就会束缚学生的个性,抑制学生的发展;就会使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思想的引导、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发展。

可见,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不应是让学生“齐步走”,而应该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集体备课要反对模式化,倡导个性化;反对整齐划一,提倡丰富多样。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设计有特色的个性化方案,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和探究中领会知识、理解文本、提高认识、增强能力,从而把“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文本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把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最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得到充分显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4.集体备课的互助合作是重个人引领,还是重平等交流

集体备课是教师互助合作的有效形式,它有利于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发挥群体的作用和优势。在实践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个人引领和同伴互助两个方面的作用,又要注意在两者间有所侧重,特别要注意促进教师间的平等交流。这是因为集体备课不仅要使每个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还要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深化,水平得到提升。传统的集体备课强调以老带新,注重老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其备课模式基本是先中心发言人发言,然后其他教师做补充。一般情况下,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是在老教师的引领下拟订的,补充发言的也大多是老教师,他们对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或予以总结,或进行修正,或做出补充。而年轻教师基本上是听,很少参与其中。这种中心发言人“主唱”,其他教师补充的备课形式虽有利于发挥老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有利于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进程,但不利于发挥备课组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以及传播新理念、新方法。因为一些老教师的思想容易僵化、守旧,如果让他们在集体备课中居于核心地位,不仅不利于提升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容易使教学在固定的轨道上封闭运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开展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这对旧思想、旧方法较多且具有思维定势的老教师来说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在集体备课中要更加注意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可以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这样,集体备课就从过去的以老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不仅可以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年轻教师的缺陷不足,而且还可以用年轻教师的新理念、新观点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这样,集体备课就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5.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案,还是校本教研

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水平,为此校本教研被摆到了重要位置。而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必须对集体备课的任务和重心进行调整。首先,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在校本教研方面的作用。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备课组虽然也具有这一功能,但往往被忽视。其实,集体备课就是一种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集体备课之所以未在校本教研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因为我们对备课有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设计教案。如果把教研作为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那么探讨的问题就可以覆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视野、范围就会宽广得多;就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节备课活动,既可以讨论备课、教案设计,也可以探讨一些教师关注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集体备课在校本教研方面的重要作用就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校本教研也可以更好地发展。其次,要完善学校教研的组织结构和体系。当前学校教研的组织和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多的可达五六十人,少的也有十来个人。这么多的人数,又分属不同的年级,因而在时间、场地、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利于教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和交流。正因如此,现在许多学校的教研组已形同虚设,基本上没有开展教研活动,即使偶尔举行活动,也大多流于形式。与之相反,备课组人数适中,多的十来个人,少的两三人,且教学内容相同、办公地点集中、活动联系密切,本应成为校本教研的基本阵地。但是,在旧的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仍然坚持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备课,这样一方面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缺乏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及良好的载体或平台,另一方面也使集体备课的教研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难以满足教师长远之需。

因此,要完善学校的教研体系和组织结构,就要对集体备课的任务和重心进行调整,不仅要使备课与教研融为一体,在备课中渗透教研,通过教研来促进备课,而且要把重点从过去的备课转向教研,以推进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最后,要实现校本教研的常规化、经常化。由于备课组成员办公地点集中,教学内容相同,活动联系密切,因而可以把定时、定地、定人员、定内容的专题式教研与随时随地交流探讨的快餐式教研结合起来,使校本教研活动实现经常化、多样化、灵活化、切实化。这样,集体备课就会真正成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园地与沃土,成为教师发展腾飞的跳板与平台。

作者单位 江苏省高邮中学

(责任编辑 甘 璐)

第二篇:《植树问题》集体备课稿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学生有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数学思想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部分内容所要体现的几种数学思想方法。

(一)化归(转化)思想

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用已有的知识不能或不容易解决问题时,往往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转化,转化成能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来解决,也就是把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把繁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

(二)模型思想

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我们学的概念、定理、规律、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图表、程序等都是,这种数学思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植树问题这部分内容就是通过研究发现、归纳、总结的规律,从而建立一种模型,然后去解决诸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锯木头、走楼梯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数形结合思想

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即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

(四)一一对应思想

“一一对应”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对一个形成相呼应的状态,关键在于找到可以对应的连接点,能用它求得一条通向解决问题的通道。比如植树问题中我们所画的线段图中的 点和树,线段和间隔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树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材编写意图

1、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例1当中出示一幅情景图,先从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植树活动’揭示课题:植树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植树活动里面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这样设计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然后,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呈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先由一个男孩说出容易出错的想法“每隔5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接着由女孩提出“对吗?检验一下”。在学生画图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小精灵提出的这种现象,“100米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从而引出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渗透简单的化归思想。

然后,呈现同学们用示意图和线段图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画图先解决20 m和25m的植树情况,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出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接下来应用所发现的规律猜想30m和35m的植树情况,并加以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一条线段两端栽树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并据此解决数据更大的问题,即100m共有20个间隔,两端都要载,所以一共要栽21棵树。100÷5+1=21(棵)

五、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能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但这里的关键是渗透简单的化归思想,经历抽取数学模型的过程。建立植树模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

六、教学设计

(一)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情景。

新课伊始,从植树绿化环境入题,引出植树中隐藏许多数学问题,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植树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第二个环节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两端”“每隔5米一棵”的含义。通过对题意的分析,学生猜一猜要栽多少棵树。学生答案不一,引发冲突,让学生用线段图验证。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验证时学生会感觉到100米太长了,植树的棵树很多,不好画,可以先将100米转化成较小的数据研究。这样,老师给出20米的小路,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在交流中得出结论: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同时把学生得到的结论整理到表格中。

这样学生就体会到了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的解题策略。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3、动手操作,再次体验

之后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长度,动手画线段图,两端都栽,要栽几棵树。汇报到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即棵数比间隔数多1.5、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不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65米,80米„又应该栽几棵树呢?将得到的数据填在表格里,最后从中发现规律: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

6、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一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一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思想,理解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7、运用规律,验证例题

最后回到例1解决100米小路植树的问题,验证猜想。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第三个环节(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①、完成做一做第1题: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②、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问题与植树问题类似?完成练习二十四中的1,2,3题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安装路灯、锯木头、排队问题)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全课小节,畅谈收获

总之,本节课没有将教学重点放在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下,而是重点放在探索和建立模型的过程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

(二)(一)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2、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已知条件,请同学们以同桌为一个小组,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可以用这条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小组活动)

3、反馈交流 师:很多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根据你们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5棵,4棵,3棵)

(1)两端都栽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路,同样的要求,种的棵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我们先从棵数最多的说起吧!哪个小组设计的是需要5棵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小组展示、交流设计思路)

师: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师:他们小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这里他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树的?根据他们的设计,一共需要5棵。

(2)只栽一端 师:哪个小组设计的是需要4棵的? 小组展示设计方案: 交流设计思路)师:他们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3)两端都不栽 师:有的小组只要3棵就能完成要求,他们是怎样设计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组展示设计方案:交流设计思路)师:他们小组的设计同样符合要求。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出示三种方案线段图),三种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谁能说说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里?(生说:两棵树间的间隔都一样,他们的间隔个数都相同)

师: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出示板书:两端都载 只栽一端 两端都不栽)

师:我们具体来看这三种方案.1、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每5米为一个间隔,20米里有几个这样的间隔?你是怎么计算的?(生说,师板书:20&xide;5=4(个))师:4表示什么?(4个间隔)[结合图观察]4个间隔需要几棵树?(5棵树)(师边讲解,边完成表格)师:为什么4个间隔有5棵树? 一个间隔对应着一棵树,一个间隔对应着一棵树,每个间隔都跟着一棵树,有4个间隔就有4棵树,最后剩哪棵树前面没有间隔?因为它两端都栽,所以还要加上前面的一棵。(列式4+1=5(棵))25棵呢?30呢?35棵呢?

师:从表格中,你能发现间隔数与棵数有什么关系吗?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生说,师板书:间隔数+1=棵数)

2、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学生说完后师总结规律并板书:间隔数=棵数)(生说,师板书:间隔数-1=棵数)

师:刚才我们探究了三种不同的栽法,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三)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幻灯片出示有间隔的图片)

师:这些图片中的事物都之间都存在着间隔,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八、习题设计

练习二十四共有15道习题,除第10题外,都是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第1、2、3题都是两端都栽树的基本题型。第4、5题是两端都栽树的变式练习。第6题是用在走廊拜访植物的问题情境加深对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的巩固。第7题是巩固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第5题求敲钟时间和第8题锯木头需要锯几次,学生可能最初会没有头绪,因为它和植树问题看起来毫不相干,教师要启发学生用画图策略来理解体会,寻找规律,发现与植树问题的相同之处。

第9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植树规律进行推导。

第11题是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可以让学生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第12—15题都是在一条封闭曲线上植树的实际问题。是从一条圆形封闭曲线到长方形,再从长方形到正方形,按顺序有层次进行编排。教学时,继续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探究,再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习、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二、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三、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第2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上植树时,有3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再如:在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又如:在最后联系实际,综合练习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习题进行解答。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既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又逐步形成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3、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从而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每一环节都紧扣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进行有目的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4、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最后还把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情境,如班主任上楼梯,学生自己排队做操等图片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把这些图片中的间隔规律与植树问题中的树和段联系起来,并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综合性习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全体学生。

第三篇:鸽巢问题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鸽巢问题》

《鸽巢问题》的实质就是《抽屉原理》,也有些教材把这个问题的命名为《抽屉原理》,首先我认为要合理地确定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其次是如何实施教学环节。

我认为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鸽巢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判断谁是鸽,谁是巢,或者判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在如何实施教学环节上,我觉得就按照三维目标中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描述来进行。因为,当下流行对一堂课的评价往往是侧重于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老师只起引导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要发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那么这节课就要求老师要备好实物教具,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去完成问题的操作与探究,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从而实现第一维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因此,过程与方法的把握是实现好这一节课的关键。那么实施这一课的过程中,方法是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只起引导辅助作用,这个好实现。但是要让这堂课能上得生动出彩的话,老师在语言和组织形式上还得想点子出新招,力求让这节课能生动,我想这就能算上一堂好课。以前我们所听的优质课中给我感觉就是,在能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前提下,尽量能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有序有效,教学中有那么一到两个亮点,这就足以让这节课成为一堂优质课,有时候真的是“一招鲜”吃遍天。在我听过的优质课中,我记得若干年前孝南区新铺镇中心小学的喻海燕执教的《元、角、分的认识》在当时是没有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有幻灯片和老式投影仪,但她凭借自己制作的实物教具和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效互动简真“嗨翻”全场,整节课给所有在场听课老师的感觉就象是在录制一场电视互动节目,结果这节课由镇里选送到区里,由区里选送到市里,由市里选送到省里,一路下来获奖不少,最终获得省级一等奖。所以,我在这儿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一节出彩的课,除了能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外,还应该有感染力。

鉴于陈维设计的这篇教案,我觉得这节课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第一是教学难点需要商榷,对于鸽巢问题的教学难点应该是:判断谁是“鸽”,谁是“巢”,或者判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这个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做鸽巢问题的相关题型时最不会判断的问题,有些这类型的题出得很“坑爹”往往搞出一些数据扰乱学生的判断。例如:你的情境导入中的那道题,有52张扑克牌,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你知道至少有几张牌是同花色的吗?这道题中判断谁是“鸽”,谁是“巢”?估计就会有很多同学会把52张扑克牌当作“鸽”把5个人当作“巢”估计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去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就是除去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花色只有4种。也不会去判断5个人是“鸽”,4种花色是“巢”。那么在推出“鸽巢原理”的结论后,在后面巩固练习阶段,多设计一点像这种不是很直观就能找出“鸽”和“巢”的问题,让学生来判断练习,例如:有红黄两种颜色球各7个放入一个口袋中,有3个人分别摸出一个球,至少有几个学生能摸出颜色相同的球?等等这一类型的题。来强化学生对“鸽”和“巢”的判断。

第二,在学习例1的过程中,为什么舍弃(4,0,0),(0,1,3),(2,2,0),而选择(2,1,1),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给学生请清楚,要不然“鸽巢问题”后面内容从逻辑上就不太好讲,那么要讲清这个问题,得紧紧地抠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题目中说“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请问:(4,0,0)这是将4支笔放入了3个文具盒中吗?这分明是将4支笔放入了1个文具盒中,其余的两个文具盒是空的,就不符合题意了,后面的两种放法也是一样,这样去跟学生解释,那么只有第四种放法(2,1,1)是符合题意的,那么从而就可以发掘出“鸽巢问题”中“鸽”数往往不是“巢”数的倍数,但是我们在将鸽放入巢中时也要尽可能去平均分,肯定会有余数,那么可以得出至少有巢里会装上“商+1”只鸽子。

第四篇:集体备课

答:教师之间要更有成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成员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比如熟悉集体备课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

备课组成员的备课质量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集体备课前,可以根据每一位的特长分配“主备”内容,尽量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优点、长处,并使之融合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

集体备课时应少讲特殊的、或者本班特点的内容,可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言:(1)、站在教者、读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内容。(2)、说明教学设计意图,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4)、说明作业设计意图。

交流时,每一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把全体成员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共案”。

集体备课中和集体备课后,每一位成员还要根据自己和本班学生特点对“共案”进行调整;尤其是在集体备课中,其他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时,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或作修改,或在空白处作必要的旁注,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上完课后,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尽量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应先交流上次集体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可以是反思性的汇报,也可以是展示性的汇报。

为了适应新课程对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在重视同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开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沟通。有时也可以采取拓展型备课方式,教师可以跨学科参加集体备课,这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益。

集体备课内容最终还是依靠单个的教师完成的,所以在提高集体备课成效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风格,自成一家。

第五篇:集体备课材料

探究主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主题研究的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可见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提高科学素质是何等的重要。

二、主题研究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却存在着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

1.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缺少思考和研究,盲目跟风,把合作探究作为科学课堂的点缀,使其沦落为苍白的形式。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课堂上又是合作探究,又是讨论,又是研究成果展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最后的结论还是靠老师实验演示得出,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合作探究等于是表演,流于形式。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做了实验,让学生动手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就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其实不然,像有的教师为学生选好了实验器材,规定了实验步骤,学生只要按要求去做就行了。这种方式,造就了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会猜想,缺乏实验的设计能力,并没有真正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学会合作探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提高。

基于以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教学团队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一研究主题。

三、主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互动合作、自护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互动与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养成合作互动与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前期研究成果

经过我们团队前期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针对这个主题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想法。具体采用以下四个策略来进行主题研究:

1、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持久的探究性趣

2、活用教材,优选教学内容。

3、提供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4、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五、课例展示

光与热教学设计

四小

徐艳华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板书设计

光与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光与热》教学设计再设计

四小

徐艳华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播放故事: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胜利了!海岸上的希腊人欣喜若狂,围着阿基米德欢呼起来:“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你们说说是什么帮助希腊人民取得胜利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奥秘呢?等我们研究了《光与热》这一课就能解开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2、同学们,通过前节课学习了,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光源,谁愿意来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光源有哪些?(学生可能会讲到太阳、蜡烛等)

师说:像白炽灯、蜡烛、太阳等这些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它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同学们,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行走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会热呢?(阳光很强烈等)热也说明温度---------(较高);这时太阳下面忽然飘来一片薄云,你的会感到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不热了也说明温度——(不高)梳理并板书:

光强 温度高 光弱 温度低

二、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

(一)、光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到底有没有关系?什么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

(二)、1、根据自己的经验,你们觉得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猜猜!同组讨论交流,并填在记录表上。

2、科学仅靠猜测可以吗?(要通过实验)讨论实验方案:

(1)、想想怎样才能收集到强光和弱光,看哪位同学最会动脑筋?(提示:可以用上一些仪器)小组讨论后汇报:

(3)、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大家同意吗?这么说,我们就有这么多种方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因条件限制今天老师只准备这些仪器,那我们就用它们来做!先拿出温度计、手电筒让学生说说名称,接着说今天以手电筒为光源,用它(拿出凸透镜)来收集强光。认识它吗?知道它的聚光特点吗?

老师介绍凸透镜

(4)了解它们,我们就可以分组做实验了,该怎么做呢?(小组交流一下)打算先用几面凸透镜、几把手电筒,再用几面凸透镜、几把手电筒?不同的凸透镜折射出不同的光影,这时该怎么处理?(请一小组上来演示两把手电筒、两面凸透镜。

(5)、仅靠一次实验能把问题搞清楚吗?那么我们要做几次?科学研究一般至少要做三次!我们就做三次吧!

(5)为了保证实验科学准确,你们觉得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

(每组的实验时间要控制一样,每组反光要集中在一个地方;手不要晃)

(6)大家想得真周到,为了保证实验成功,我们还要分工合作。谁拿温度计读温度,谁拿凸透镜、手电筒,谁记录,分工以后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有序地进行。由于时间关系每个小组做3组实验,每次时间为3分钟,为了让温度计读数看的更清楚,可以在桌上它底下放一张白纸。

3、学生做实验

4、在整理数据时,请各组派一名组员上来,把自己研究的结果填在黑板上的表格里。

5、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三次实验中我们用的工具有什么变化?手电筒和凸透镜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光的强度也越来越——强。它们的温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6、根据上面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研究结果)和你们开始的猜测一样吗?

7、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科学家们常常把这些数据画成柱状图。你们会画吗?指名说说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小组合作画柱状图)

引说:通过柱状图,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光越强,温度越————;光越弱,温度越————

三、凹面镜和凸透镜的运用

1、从上面研究中,我们知道了能用凸透镜得到很强的光线、很高的温度,现实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仪器,也到很强的光,很高的温度,大家想想有哪些仪器?(PPT出示凹面镜)谁来说说?(先让学生说说凹面镜与平时看到的镜子和凹透镜有什么不同?,再说明它是凹面镜)

2、老师介绍凹面镜(做成ppt演示,(动画))

3、人们正是利用这原理,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先让学生说说.展示一下他们的智慧,教师再补充.认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如便携、折叠式太阳灶北京奥运会采火、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制得氧气。

四、课的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收获环节可有可无)

五、课后拓展

1、用不同面镜子等方法继续研究光与热的关系。

2、用冰块制作凹面镜点燃火柴。教学反思: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教学成功的第一环节,老师要从创设情境出发,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提出问题。我以学生身边和故事中的的天气引出话题,一下子拉近学生的距离,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2、为了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高低关系”这个问题时,要采用什么仪器,以什么为光源呢?如果,按课文内容,要求通过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的反射来探究光与热的关系,那就得以阳光为光源,而阳光是个不定数,不是你想要就有。假如阴天或阳光不强时,课前我做过多次实验,效果很不明显,更不用说雨天。而且这节课是县优质课评比,时间教育局规定的,没办法另选。我先后用手电筒、充灯,用了好几面镜子反射,温度计一点也没变化。后来我想用到用100瓦白炽灯做成的台灯,结果一试,也不好。怎么办呢?那几天为这个问题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我请教了好几位科学老师,他们都说,这次的课题有点刁钻,也说不出所以然。

下载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一是定好“集备”时间,确保使“集备”有时间保证。 二是实行超周备课、公开说课,注重说课过程质量。公开说课一般由学科组长先示范,重点培养对象多说课,青年教师学说课......

    浅谈集体备课

    浅议集体备课 吕振伟 一、集体备课的定义 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个人备课之后授课之前,由备课组长组织全体备课组成员对本节课进行集体研讨的一项教研活动。研讨的内容包括:本节......

    集体备课

    《吃水不忘挖井人》 集体备课 一、二年组教师: 备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围绕“以读悟情”设计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毛主席的美好品质。上课伊始,创设......

    关于集体备课

    关于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因此要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必须做到成员先进行个性的文本解读,把学生的“需要”挑拣出来,把挑拣出来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成递进性、关......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采取了年级组集中备课,每月推出一人讲课的方式,进行听课、研讨。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下面我也就我校实施集体备课的情况谈几......

    集体备课稿

    集体备课 一、说课 主持人:各位老师,今天我们集体备课的主题是“随文识字,激发兴趣”。下面请王红花老师来谈谈她对二年级下册第20课《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设想。......

    集体备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演讲辞集体备课活动方案 制定人:信丰六中 黄金凤 一、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演讲单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的第四单元。这个单......

    集体备课

    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简报互帮互助凝聚集体智慧 合作研修推进高效课堂药草学校语文组教师集体备课活动 为了提高备课效果和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