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引
村庄环境整治应该在现有村庄建筑、设施和路网框架的基础上,以“六提升、六整治”为主要内容,杜绝大拆大建、平山填塘、砍树侵田,破坏历史风貌和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通过各方全面参与,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一、整治生活垃圾
(一)设施建设。
1、垃圾收集点:根据村庄规模和规划,原则上每个村庄应不少于一个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应固定,并应符合方便居民、不影响村容观瞻,周边应有适当宽度的硬质地,方便清洁、转运,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车辆收运作业等要求;垃圾收集点应布局与村庄主次道路旁,方便村民使用,并与道路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周边有适当灌木遮挡,保持与周边农宅保持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2、垃圾箱:对于居民自行投放垃圾的村庄,宜设置垃圾箱。垃圾箱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设置,一般不少于30户设置一个,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优先考虑采用垃圾桶、密封式垃圾池的形式;
3、清运车辆:垃圾运输设施主要采用专用人力收集垃圾车、垃圾收集机动三轮车、专用垃圾运输汽车等。总人口3000人以下的村配1辆,3000-5000人的村配2辆,5000人以上的村配3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二)村庄保洁、垃圾分类、收运。
1、组保洁:建立并落实农户门前屋后包垃圾清扫、包垃圾进箱、包无污水溢流的“三包”责任制,由农户自行收集门前屋的垃圾倒入垃圾箱,通过制定卫生保洁村规民约予以明确,将各项制度送发到户并张榜公布,对村级卫生保洁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场所、目标要求制定相应制度给予明确规定。
2、村收集:生活垃圾的应分类收集,宜按照大类粗分、系统衔接、因地制宜、就地处理的原则,以建设成本省和运行费用低为首要考虑因素。收运方式可采用环卫工人上门收集或居民就近投放至垃圾收集点,后经镇垃圾转运站统一运转处理,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对距垃圾填埋场距离在10公里以内的村庄,由所在镇补贴,由村上直接运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其余村通过所在镇的垃圾转运站接收各村垃圾转运,清运车辆由各镇解决。
二、整治生活污水
(一)排放与收集。
1、预处理:村庄生活污水包括厨房、洗涤、洗浴和厕所冲洗排放的污水等。粪便污水可先汇入三格式化粪池或沼气池,饭店污水汇入隔油池,其它污水可直接进入排水管网;
2、排水体制的选择:一般可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村庄排水体质尽量采用分流制,经济条件一般或欠发达地区近期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有条件时过渡到完全分流制。已经采用合流制的村庄,近阶段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二)排水管道系统。
1、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可根据各地实际,采用沟渠、管道收集或就地自然排放。雨水收集应充分利用地形以自流方式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2、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有条件的村庄宜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无条件的村庄可参照排水沟渠的标准建造加盖的暗渠;
3、排水管网建设:村庄排水系统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污水管道管材应采用UPVC塑料管、高密度HDPE塑料管等塑料管材,严禁使用混凝土管或陶土管。推荐采用塑料、玻璃钢等材质的成品检查井。
(三)村庄污水处理。
1、污水处理应遵循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因地制宜,分类处置;源头分离,资源利用;经济适用,便于管理的原则。
2、污水处理技术模式分为:接入城镇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集中处理模式,分散处理模式。其中集中式处理模式应保证后期的维护与长效管理,与周边卫生环境相协调。
(四)运行维护管理。
1、排水设施及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由所在镇、村或者其委托单位负责,并指定专门的运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范围及奖惩制度,并挂牌公示。
2、工程设计或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后、正式交付之前应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及时将施工资料及系统运行管理要求等一并交付。
三、整治乱堆乱放
(一)杂物堆放。
1、杂物及废弃物品:主要堆放地点是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对以上位置的杂物堆放进行重点清除。
2、草垛及柴禾堆:村庄可根据自身情况,划定一些重要区域,比如房屋背街面或有绿化遮挡的区域允许给村民们堆放,这样既不影响村庄主要的景观风貌,也方便村民们使用;主要道路沿线、河道池塘周边、公共设施与活动场地附近等地方禁止村民们堆放柴草。这样每户村民可结合自身情况,在这些区域外选择最方便使用的地方堆放。这样也方便村干部后期对整个村中的柴草堆放情况进行管理;当村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密集时,柴草不应堆在电气设备附近及电气线路下方,不能紧挨着建筑物堆放,体积不宜过大,草垛之间应有防火间距。
(二)建筑材料、垃圾。村庄内村民们翻修或新建房屋后,常会剩余红砖、石子、黄沙、水泥管、木板等建筑材料。一般随意堆砌于道路边或者住宅周围。使村庄整体环境显得杂乱,可将此类乱堆乱放根据其种类的不同,在清理的同时,使用到村庄整治的建设中,比如可将石子与黄沙修补破损的村道、水泥管用于排污水雨水等;装修剩下的木料堆放于院落门口的巷道内,使得本就不宽的道路更加狭窄,也显得很杂乱。将其清理走,也许村里景观木桥的材料就可来源于此。
(三)禽畜散养。农村中禽畜散养的情况较为普遍,对村庄环境与卫生防疫状况带来很大的影响。按家庭散养禽畜应做到人畜分离,结合沼气池建设,改造分散的畜禽圈舍。确保环境卫生,合理集中布置养殖点,逐步实现家畜禽集中圈养。对于禽畜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疫病等管理制度,对村中禽畜房可以通过一些绿化植物对它们进行一定的遮挡。
(四)杆线。
1、电线杆的设置。电线杆的设置应当保证道路的通畅与安全,不妨碍交通与行人安全;不影响主要建筑美观和村容村貌;位置不得过于靠近公共场所及村民住宅门口两侧,在建筑物边立杆不应靠近窗子,不影响其他设施;在街道口或分线处应考虑线路转弯、引接或分支等措施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在桥梁下坡、拐弯等易发生车祸的地方不应立电杆。
2、线路如何优化。疏理现有的供电、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线路,规范线路设置,确保线路安全、有序;对于各种线路(如供电、电话、有线电视等),有条件的要按照规范进行铺设;供电线路的布置应沿道路布置,应减少交叉、跨越,线路应尽量减少跨越村民住宅,不宜在醒目的地方穿越活动广场、公共绿地等;电信线路的布置应避开地质危害地段,应便于架设和检修,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的另一侧,防止强弱电的相互干扰;村庄供电、通信线路宜以架空方式为主,各种线路应尽量同杆敷设,杆线应结合道路自然取直,拉平。
(五)广告招牌。在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中,多采用地方材料来制作广告招牌。木制的、竹制的,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要盲目的照抄城市里的招牌样式,越是乡土的越是特色的;招牌的大小要与悬挂的建筑体量相适应;悬挂的位置要注意,不要挡住窗户,影响通风采光,放在屋顶也是不妥当的;颜色和建筑的颜色要协调。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
(一)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村镇工业布局,引导乡村工业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便对污染源实行集中控制。引进的工业企业项目按照依法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进行布局,不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坚决不能投入生产。
(二)开展专项整治。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三)建全监管机制。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采用自查自纠、分组排查、明查暗访、集中整治的方式,经常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
(一)秸秆。禁止秸秆就地焚烧和随意堆放现象,大力推进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化开发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秸秆还田补贴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干清粪养殖模式。加快分散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置工程建设,加强分散养殖户的环境监控管理,严令粪便变粪水的养殖模式。
六、整治疏浚河塘沟塘
(一)水体。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
(二)堤岸与护坡。堤岸的横截面不必强求统一,更不要拘泥于左右对称的形态;为方便人们接近水边,与水亲近,同时又使堤岸在河道风景整体中不过分突出,不宜将堤岸的视觉高度差做得太大;为避免给人以整齐划一的印象,不应在长区间内连续出现同一形态硬质堤岸。护坡形式:天然材质护坡,生态护坡,湿生植物护坡,干砌石护坡,实木桩护坡。
(三)滨水空间。
1、道路滨水。应尽可能沿路布置公共设施,以方便更多人享受滨水空间,并应注意临水一侧的安全防护;
2、建筑滨水。宜公共建筑、特别是公共活动类、旅游类建筑滨水,要旨是临水一面应充分开窗,或采取其他措施支持活动亲水,保证视野及水。滨水资源丰富时住宅亦可临水,形成私密性滨水空间;
3、绿化滨水。注意选择亲水品种,植物成熟体量应与所在空间的尺度和环境风貌相协调,避免不恰当地遮挡视线和其他景观;
4、产业滨水。具有运输功能的水体旁宜布局依靠水上运输的企业,包括依靠水运农产品的农户。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宜充分挖掘滨水空间,发展特色旅游业。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一)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仓库、小学等加以改造为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引导将村委会、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所、计生站等功能综合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按村庄规模及服务人口配置,为防止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大而无当,村委会建设规模应控制其上限,一般使用面积不超过350平方米。距离城区较近的城镇型及城郊型村庄,其公共设施配套可借助城镇,村庄不需要单独配置。
(二)教育设施。小学应按学校布点规划单独设置,位置应方便学生到校,环境安宁,具体建设标准按小学设置要求。幼儿园、托儿所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筑,具体建设标准按相关设置要求进行配置。
(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已有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和改善现有条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无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的村庄,应采取改造利用现有闲置建设用地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方式,严禁以侵占农田、毁林填塘等方式大面积新建公共活动场所。
(四)公共活动及健身场地。可与绿地广场结合设置,村庄活动场地应充分结合现状大树、场地、公共建筑、村口进行布置。村庄重要场所可布置环境小品,应简朴亲切,以农村特色题材为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五)公共厕所。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布局和活动场地,合理配建公共厕所。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1~2座公厕,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2~3座公厕。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特色村庄应结合村庄功能,适度增加公厕布置,公厕应保证与村庄整体风格的协调。
(六)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健身娱乐场所、农副产品加工点等。
(七)布局方式。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局,有结合主要道路带状布局、结合公共空间设置、结合村口设置、点状布局等多种形式。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一)路旁绿化。道路两侧绿化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藤本为辅,应避免城市化的绿化种植模式和模纹色块形式。
乔木型绿化采用乔木孤植或者乔灌混植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村庄主要道路,或者交通性道路。灌木型绿化采用群植或者孤植的形式,主要应用于次要道路。爬藤型绿化适用于道路两侧种植空间较小,道路两侧界面较为生硬的地段。
(二)水旁绿化。根据岸线功能和现状植被,可分为生态自然岸线、经济观赏岸线和公共休闲岸线。
1、生态自然岸线: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种植乡土植物,营造充满地方特色、充满野趣的岸线景观;
2、经济观赏岸线:简洁明快,透水做为基本原则,考虑到观赏性,乔木选择季相变化的秋色叶树种;灌木可以选择耐水湿或临水开花灌木或水岸栽植水生植物;
3、公共休闲岸线:结合广场、小游园等园林形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分支点高的乔木为人们在树下活动提供空间,配以花灌木增强观赏性。
(三)宅旁绿化。宅旁绿地贴近居民,要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宅旁绿地的植物配置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免影响通风和采光。靠近窗不宜栽植高大乔木及灌木,特别是常绿的乔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植高达阔叶落叶乔木,夏季可以起到遮阴蔽日,冬季又可以达到充分采光的效果。
(四)村旁绿化。村旁绿化以塑造村庄主要景观面,以乔木、果树种植为主,形成房在树中的景观效果。以村庄为中心,四周农田环绕,村旁形成以道路为线,农田为片的景观带。既可沿道路种植整齐的林木,用以防风保土,又可结合农田经济作物的自然景观。
(五)重要节点绿化。
1、村委会:周围种植可以选择较为肃穆庄严的雪松,或是圆柏。也可以选择种植简洁大方的植物作为组团。如果周围有围墙的话,建议做成铁艺围栏式,这样“透绿”效果好,能突显村委会公开的行政特点。同时栏杆上面可以种植爬藤植物。如有水塘,池中可种植睡莲、荷花,有清廉之意。
2、村口:注意增强可识别性,可结合小品、假山等形式,配置以高大乔木和花灌木增加其可识别性;可设置景石与植物相结合,形成盆景式景观入口;如果留有百年古树,就地取材作为村口标志,这里也是村民聚集较多的地方。同时可利用大树自身形态,在旁边配以硬质景观小品,如界碑、古井等,配以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形成村口景观节点。
3、公共活动区:绿化以简洁实用为主,由于人群聚集较多可选用耐踩踏的草坪。灌木尽量不要用到有毒或带刺植物,乔木选择冠型较优美的作为中心广场的庇荫地。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一)水源保护。
1、划定水源保护区 :对于独立设置的集中水源,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并设置保护范围标志。保护区内不得种植庄稼或堆放废弃物。严禁倾倒垃圾和从事一切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2、优化布设排污口:做好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的处理,防止排污口污染饮用水源;
3、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加快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种植水源保护林,保护和涵养好水源,防止水源地生态环境破坏;
4、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树立警示牌,大力宣传普及水源保护知识,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防止破坏和污染水源;
5、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有关部门应对所辖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源进行监督管理,严格监督管理污染源,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特别要防止采矿、工业等对水源地的污染和破坏,加大执法力度。
(二)水质处理。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5749-2006)的规定,适时逐步取消村级供水站。为保证饮水安全,对原水需进行处理或消毒后再饮用。地下水流经的地层溶解有多种矿物质,一般含盐量大、硬度偏高,有的含氟等有害物质,应视地下水水质状况加以适当处理。对水质好、未受污染的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井,只需进行消毒处理。
(三)供水管网。村庄供水管网应根据相关区域供水规划优先与城镇自来水厂管道对接。根据各地村庄的地理状况、地貌特点、水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主要通过合理设计供水管网、保证管网施工质量、优选供水管材、更新老旧管道、延伸管网入户等措施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1、对集中式供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应通过技术比较和论证,根据供水规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负责;
2、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的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应严格按照管道施工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确保管道施工质量;
3、供水管材应选用质量高的新型塑料管或球墨铸铁管;
4、对使用年限较长、陈旧失修或漏水严重的管道应进行更换;
5、对自来水没有辐射到的农户应将供水管道延伸入户;
6、对需要在管网末梢进行水质消毒的,应安装消毒设备或采取消毒措施,防止微生物超标;
7、集中式给水工程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米的水压要求。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一)道路整治与设施建设。
1、清理占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满足出行畅通的要求;
2、村庄道路的建设应与村庄自然肌理相符合,总体原则是宜窄不宜宽,宜弯不宜直,宜短不宜长,道路的宽度、线型、路面等应与村庄的尺度相吻合。有完善的道路绿化、排水、行车安全等设施;
3、村庄道路照明有一侧布置和两侧交叉布置两种形式。路灯间距应根据灯头瓦数确定,原则上能使行人发现路面上的障碍物,相遇时能彼此辨识脸部,有助于行人确定方位和辨别方向,推荐使用85w节能灯,假设高度5-6米,照射半径25米,可采取随杆架设或单独架设。
(二)路面材质。村庄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已采用硬质材料路面,一般情况下使用水泥路面,也可采用沥青、块石、混凝土砖等材质路面;还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特点,先考虑选用合适的天然材料,如卵石、石板、废旧砖、沙石路面等,即加强村庄了道路的乡土性和生态性,又节省造价;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砖路等传统街巷道。
(三)停车场。可沿村庄支路相对集中设置停车场地或路边停车;规模较小的村庄可结合村庄出入口,选择靠近村庄边缘地带设置集中停车场地;散点分布的村庄结合自家院落分散停车;规模较大村庄的停车场宜分散布置,特别是河流较多的村庄,应结合水体的分隔,分片布置。
十一、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
(一)建筑立面。主要是对建筑立面的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运用、建筑色彩的协调等。在满足现代居住与生活功能要求、不破坏原有农村风貌的前提下,注重道路沿线的建筑天际线变化、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立面形象,展现地域性农业住宅区的新农村特色。
(二)重要公共建筑。农村公共建筑主要包括祠堂、学校、卫生所、社区服务中心、市场等建筑类型,有着体量大、质量好的特点,承担着农村主要的公共活动、教育活动、商业活动等。在建筑风格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协调,区别在于装饰更考究,用材也更加严格,但能够反映共同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在建筑体量上,公共建筑与普通农宅相比不宜过大,可采用群落式布局,建筑层高比普通农宅略高。
(三)建筑传统装饰与符号。无论是新村还是老村的建设与整治,建筑传统装饰符号的利用是最有生命力的。在近年新建起来的农民住宅中,屋顶、屋脊、屋檐、围墙、大门等都会采用地方传统建筑装饰,延续原有建筑尺度、形式、材料、色彩,将建筑文化韵味表现出来。对村庄整体外部立面形象中的传统特色进行保全,一些不协调的建筑做法,在村庄整治建设整治中,引入传统符号,地方文化特色在新村建设中得到体现。
(四)公共空间。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在形态上主要以街巷为代表的“线”空间和相对独立的“点”状空间组成,例如,广场、街巷内节点、水埠、特色植物景观和一些构筑物等。这类空间数量众多,形式各异,是村落空间中最为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要素,是村落区别于城镇的重要特色,也是村落之间区别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村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这些点状空间内容纳了村落基本的日常公共活动也承载着特殊习俗或节庆丧娶等重要活动,是村落活力的体现。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
(一)长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制度,是确保村庄环境整治成果的关键。可通过建立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保持村庄道路、河道和公厕等公共场所的整洁;制定相应制度,让每户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洁和绿化进行包干。村委把这些制度印发给农户,并在醒目处张贴,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执行、人人监督,在全村形成共有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长效管理队伍。村庄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除了培养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村规民约以外,还需要组建一支队伍对村庄垃圾收运、公共场所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方面进行管理,可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兼职的管护人员可根据就近方便的原则,挑选勤劳朴实、工作细致的人员担任。
(三)制定管理标准,量化工作目标和要求。
村庄环境管理,需要制定一些管理标准,作为检查、评比和考核奖惩的依据。这些标准尽可能量化,量化的工作标准使人一目了然,有利于自我对照、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
第二篇:村庄环境整治汇报
宣堡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宣堡镇党委、政府
2012年6月2日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镇情,我镇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调整目标任务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镇党委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党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四个一”的责任体系。即一个负责人蹲点一个村,一个负责人配套一个整治班子,一套班子自筹一万元参与考核(镇财政同时配套一万元),一个村要打造一个特色亮点。二是切实抓好工作推进。多次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工作推进会,对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分阶段明确整治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如在整治初期,我们就明确,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清”,要突出清理“八乱”,清理垃圾、草堆、灰堆、杂物等等;然后,才是“建”。这一思路也与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不谋而合。三是及时调整目标任务。刚开始,我们重点放在宁通高速沿线6个村,到今年3月初,我们及时扩大整治范围,将整治任务扩大到10个村,同时,在各村自己申报创建目标的前提下,镇党委因村制宜,及时下达星级创建目标。全镇明确三星级创建村2个,其他8个村均为二星级。最近,根据张兆江书记关于要求我镇整体创建成三星 1
级乡村的指示精神,我们又在5月28日,立即召开再动员大会,要求全镇各村都要按照三星级的标准抓好整治,以努力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光荣任务。
二、加大奖惩力度,建立奖惩机制
为更好地激发各村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我们一方面要求各村发挥主体意识,多方筹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奖励政策,由镇财政安排80万元,专门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奖补,规定凡通过省市验收、达到相关星级标准的,除享受省政府和市政府奖补资金外,结合各村创建工作量的大小,镇财政将分别给予以奖代补。预计获得镇奖补资金最多的村将达到10万元左右。此外,我们明确规定,镇蹲点联系的负责人、分工镇干、业务指导人员和各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同时缴纳保证金,参与各村考核,实行重奖重罚。
三、强化分类指导,抓好典型示范。
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只有在实
践中摸索、在总结中提高,并及时指导村庄整治工作实践,才能有效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为此,我镇在按工程实施规划方案抓好面上村庄整治建设工作的同时,确定了1-2个村为试点村,进行重点培育,及时总结经验,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加以推广,使点上的经验转化为面上的成果。如我镇郭寨村通过前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村庄绿化美化
等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他们通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投入创争省级三星康居乡村,使整个村庄环境向更高一个层次的目标提升,得到上级各级领导的肯定。我们以该村为典型示范,积极推广郭寨经验,同时我们带领各村去元竹镇蒋堡村参观学习取经。目前,郭寨村作为全市第一批三星级验收村,正在对照市模拟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抓好整改。
四、突出工作重点,整体有序推进。
由于各村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在整治建设项
目安排上,我们要求各村对照各自星级标准,严格按《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考核标准》实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受益面较广的项目,如:村内道路硬化、河道治理、村庄绿化、路灯安装、农村改厕、影响村容村貌的违建拆除、垃圾箱建设、断墙残壁旧房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建成更多的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受益。据初步统计,通过村庄整治建设,我镇共整治河塘河坡81000米,搬运草堆3200多处,清理垃圾
8000多吨,粉刷墙面38万多平方米,刷白树木3万多棵,绿化43000多平方米,栽插绿化树木8500多棵,新建垃圾
箱200多个。同时,创新工作,通过改造宁通高速沿线破旧鱼棚,新建竹结构生态型鱼棚6个,新建彩钢活动板房(由住建局设计)2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镇村庄环境整治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有关重点地域的破旧鱼棚还未拆除到位。如北森庄村宁通高速边破旧鱼棚由于养了生猪,还有200多头生猪没有出售,导致鱼棚未拆;二是按照整治“八乱”要求,部分村庄里仍然有不少的卫生死角未清除到位;三是部分村墙面出新还不到位,标准质量不高;等等。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对照整治方案和相关星级标准,抓
紧整改,务求实效,确保完成整治和创建任务。
第三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市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7月21日
精心组织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推进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被命名为“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示范县(市)”,司徒镇杏虎村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三星级康居乡村”。现就我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
根据《**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步骤,我市村庄环境整治总任务2828个村,计划投入整治建设资金20.93亿元,其中市财政承担40%(市级扶贫村60%),镇(区)村承担60%(市级扶贫村40%)。按规划分:规划布点村193个,非布点村2635个。按整治实施阶段分,第一阶段(2012年春节前)完成位于城镇主要出入口附近的5个村庄及沪宁高速公路沿线两侧500米可视范围内25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第二阶段前期(2012年6月前)全面完成境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沪宁铁路既有线)两侧可视范围内,以及城镇、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周边和其他重要窗口地带共418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其中省、镇江下达我市整治任务为209个村庄;第二阶段后期(2012年12月前),全面完成一级公路沿线两侧375个村庄和其他873个村庄的环境整
61491处,清理露天粪坑12307座,建筑物出新700万平方米。
在整治过程中,各镇(区)整治进度不一,整治质量不一,推进方式不一。新桥镇、埤城镇自加压力,已全面启动第二阶段全年村庄整治任务,环境整治各项实施内容亦已按照序时进度要求基本整治到位;吕城镇充分考虑工程量及施工周期,科学制定整治方案措施,破败房拆除、沟塘清淤、乱堆乱放整治、建筑物出新等项目整治名列前茅;皇塘镇整治过程中采取墙面出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由镇政府统一招投标、选择施工队伍,其他整治项目打包给村组的创新模式,既严把了质量关,又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延陵镇集中精力将规划布点村、施工周期长的村庄先期全面开工整治建设,确保总体进度不落后。
三、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市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人成立整治办公室。各镇(区)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专职人员组织推进实施。我市还建立了挂钩联系制度,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各镇(区),相关部门和镇、村结对共建,有效加大了督查推进力度。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综合考虑推进城市化和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切实发挥规划对村庄环境整治的调控引领作用。全市明确217个规划布点村庄必须编制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目前85%的规划布点村已完成编制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
村本地特色,没有能够彰显江南水乡的特色乡村风貌。
整治资金难保障。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浩大,预计我市需要投入资金20.9亿元,虽经市政府多方筹措拨付资金并给予政策扶持,但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各镇(区)、村资金配套难度大,较难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序时进度要求推进,影响了整治工作的整体进度。
长效管理待完善。镇、村、组均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了保洁队伍,但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管理还不到位,监管机制还不完善,个别村庄出现 “脏乱差”回潮现象。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着力在提高标准、创新举措、完善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推进力度,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使我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全镇江前列。
一是强化考核督查,加大整治力度。要求各镇(区)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推进力度。由整治办联合市府办、监察局等部门,整合督查力量,进一步强化督查和问责机制。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对各镇(区)下半年整治任务倒排序时进度,分阶段推进,确保圆满完成整治任务。
二是注重特色内涵,提升整治水平。按照“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结合各村村情村貌、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突出村口、绿化、建筑风貌特色的营造,尤其是要突出滨水景观的打造,体现水乡特色。坚持把村庄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与保护历史文化相结合,注重一村一品,有条件的村积极争创“三星级康居
第四篇: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范本
田桥社区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为切实改善我社区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并顺利通过“环境整洁村”和“二星级”康居示范村的验收,根据《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苏办发„2011‟40号)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环境情况,特制定田桥社区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引导,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规范运作程序,严格按规划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引导村庄整治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坚持群众为主、社区扶持的原则。建立本社区农民全民参与机制,确定农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坚持社区主导,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社区投入为主。
(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注意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
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条件和设施,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农村风貌。
(四)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不乱砍树、不填塘,维护农民利益,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
三、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一)目标任务
利用3个月的时间对全社区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规划布点村庄要突出抓好“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主要目标是:
——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整治,环卫保洁机制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乡村特色更加鲜明。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
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使其更具田园风光和乡村风貌。
——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村庄公共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二)实施步骤 1、2012年1月31日前,完成树木的齐白、老旧建筑的出新、路肩的配备、通达工程沿线乱堆乱放清理及沿线河道的整治。2、2012年2月29日前,全面完成家庭庭院环境整理和河道整治工作。3、2012年3月15日前,查漏补缺,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四、整治重点
(一)整治生活垃圾。建立完善村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建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设备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
(二)整治生活污水。建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已建设施正常运行。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步伐,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合理排放,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雨污分流。根据人口规模、卫生设施条件和公共设施布局,配建水冲式公共厕所,争取配建1座。
(三)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路一侧架设。
(四)整治农业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禁止随处堆放和就地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饲料化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污染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治理或关闭不符合养殖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
(五)整治疏浚河道沟塘。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
(六)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推进村庄公共活动场地、邻
里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建设,满足村民日常需求。在完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基础上,按照村级“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实施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结合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化配置教育、卫生等资源,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本满足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
(七)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少用草坪;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积极推进村庄公共绿地建设,方便群众休闲健身。
(八)提升道路通达水平。结合村庄规模形态、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交通布局,合理确定村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度。村内道路铺装形式根据道路功能确定,主要道路实现硬质化,并合理配套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
(九)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
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队伍。建立专项规章制度、固定管护队伍以及村民参与的监督制度,做到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田桥社区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康居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并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符合支持范围和条件的项目积极争取上级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四级河捞浅等,筹措河道管护、道路维护、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绿化养护等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整治。
(四)严格自查自纠。村监委会主任牵头,及时掌握村庄环境整治的开展情况,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田桥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2年1月3日
第五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前马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前马村位于开发区中心地段,东邻姜堰市政府,西邻扬州路、化肥厂,穿庄道路为“二横四纵”,二横为前马路、马厂路,四纵为南京路、杭州路、溱湖大道、扬州路,交通非常便利,村庄现有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0多人。根据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要求,在开发区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之下,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迅速掀起一股村庄环境整治的热潮。全村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规划建设更加合理、公共服务更加配套的整改目标,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为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前马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村自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至今,已实现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达到全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基本标准,现在重点突出以村庄保洁、河道保洁、道路保洁、垃圾收集等为重点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到目前为止,我村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领导
村党支部、村委会自今年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以来,把管理工作始终作为村中心工作来抓,将提高群众卫生意识,列入全村的重点工作之中。
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为切实做好工作,我村成立了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长效管理的各项制度。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村主任、村支部和村委相关人员为组员。村党支部和村委班子坚强有力,勇于开拓,每个村干部也各负其责、团结协作,真正起到带领群众的作用。同时,我村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卫生管理办法,设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和村庄环境保洁、养护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顺利的实施和整治成果的巩固。
2、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广泛宣传发动是开展好各项群众性活动的前提,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我村利用发放卫生工作要点资料、横幅、各种大小会议等形式进行强调及宣传,并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栏,定时更新宣传内容,定期走家访户宣传,按时发放宣传资料,同时多次组织集中清理卫生死角活动,比如:两委班子成员带队,带领党员干部捡拾白色垃圾;村团支部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义务宣传、义务劳动;与农户签订卫生协议书,评选卫生合格户上牌等
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在全村形成了层层动员、多方位宣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1、厕所三格式改造工程。原村民私人厕所都是半拉围墙露天厕所,臭气熏天,蚊蝇横生。遇雨天,粪水横流,污染严重。鉴于此类情况,我村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板报画廊、政务公开栏等宣传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改厕工作氛围,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改厕工作中来。同时,发挥健康教育的先导作用,全面普及卫生知识,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切实提高他们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通过摸底排查,统计出了我村尚未进行改造的露天厕所,然后依据上级的改造标准,组织专人进行了改造,现在我村已经基本将露天厕所改造到位。
2、道路硬质化改造工程。原来我村除了主干道是水泥路以外,村庄内部道路以泥土路为主。道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非常不方便。在这次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我村对这些泥土路进行了硬质化改造,全部改造成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美化了村庄环境。
3、绿化带和村庄路道的管护工程。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村对辖区内的绿化带和村庄道路两侧的垃圾、杂草堆等进行清理并清扫,并安排人员进行长效管理,确保道路的干净整洁,给大家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通过开展以上工作,我村的村庄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容村
貌大有改观,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班子的凝聚力强了,威信更高了。为了这次整治活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深入农户知社情,积极为民办实事,与村民的沟通多了,感情密切了,距离拉近了,关系融洽了。村民对村干部的情绪也没了,抱怨也少了,感情也更亲切了。
二是群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了,生活习惯不一样了。通过这次村庄整治的大力宣传,村民一改“只要室内一尘不染,不管室外尘土飞扬”的观念,开始注重村庄环境建设。大部分村民在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后及时将垃圾倒入垃圾箱中,出现在道路上的垃圾少了,长期的堆积物没了,卫生死角也消除了。此外,不少村民还自觉的投入到村部组织的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参与到卫生保洁和卫生监督的行列队伍中。
总的来说是,村庄整治来得好,农村旧容换新貌,康庄大道条条通,红花绿树四周绕,人们脸颜尽欢笑,精神生活很丰富,生活质量大提高,小康生活早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