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时间:2019-05-14 23:4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第一篇: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目录

内容摘要…………………………………………………………第3页

关键词…………………………………………………………第3页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第3页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第3页

(一)犯罪的低龄化趋势………………………………………第3页

(二)犯罪人数增多……………………………………………第4页

(三)犯罪类型多样……………………………………………第4页

(四)犯罪形式突出……………………………………………第5页

(五)犯罪手段智能化……………………………………………第5页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第5页

(一)自身因素……………………………………………………第5页

(二)家庭因素……………………………………………………第6页

(三)学校因素……………………………………………………第8页

(四)社会因素……………………………………………………第9页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第11页

(一)重视经常性教育……………………………………………第11页

(二)加强社会规范性管理………………………………………第11页

(三)创建文化性社会……………………………………………第12页

(四)成立专门型预防机构………………………………………第12页

结束语………………………………………………………………第12页

注释…………………………………………………………………第13页

参考文献……………………………………………………………第13页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特点 原因 预防措施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之大,发展之快,危害之深,性质之恶劣,使人们非常震惊,它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部门与法学理论界的一个难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特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和减少,但是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青少年犯罪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模式,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探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但它是犯罪学研究中和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从刑法角度下的定义,主要是指14岁到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从犯罪学角度出发下的定义,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主体年龄也有所放宽。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的概念。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年龄上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的特点。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飞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比较广泛,这使他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发展变化都比过去提前了。目前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表 现突出,青少年犯罪的始犯年龄和高峰年龄提前,平均年龄降低。据调查,某省未成年人第一次犯罪的平均年龄已从原来的16周岁提前到14周岁。

(二)、从犯罪主体上看,女性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增多。虽然从整个青少年犯罪情况来看,女性青少年犯罪仍然大大低于男性青少年犯罪,但它的增长率却远远高于男性青少年的增长率。由于女青少年自身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女青少年犯罪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女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受害开始的,一旦受害,就怀恨在心,开始无所顾忌,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女青少年犯罪有极大的腐蚀性,他们一旦犯罪,就容易拉拢社会上一些不稳定分子。安徽宿州一名14岁的女孩辍学不久,竟制造了一起震惊宿州的恶性强奸案。她指使手下“小弟”,对自己以前的校友施以强奸。该女12岁辍学,家人对她丧失了信心,放任自流。当民警讯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干脆的回答让人十分震惊——给手下的“小弟”找点乐子以笼络人心。由此看来,女青少年的犯罪后果是很严重的。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失衡,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后,其子女就会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移民子弟”,人数大概有2000万之多。“城市人”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参照对象,其心理预期远远高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也能过上“城市人”的富足生活,但是往往又想不劳而获,加上城市对外来人口管理上的欠缺,给一些青少年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就极易涉足犯罪。第二种是农村“留守少年”。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新动向。【1】他们缺少管教,容易形成孤僻的歪曲心理。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少年”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

(三)、从犯罪性质上看,犯罪类型多样,且暴力性增强。

我们当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现多样性、交叉性、复杂性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逐渐向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发展。与五六十年代相比,青少年犯罪由过去单一的暴力型犯罪趋向混合的暴力型犯罪,就是由抢劫、盗窃等罪引起的杀人灭迹等一案多罪的混合暴力型案件,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率上升。如山东省德州市,两名“90后”为了弄点钱过年花用,竟铤而走险,频频 4 驾驶摩托车上街疯狂抢劫、抢夺,在不足一个月时间里作案几十起,在抢劫过程中致1人死亡、1人轻伤。现在青少年犯罪还向涉毒、涉赌、卖淫嫖娼、计算机犯罪等领域扩展,这是应该引起整个社会警醒并应反思的地方。

(四)、从犯罪形式上看,团伙犯罪形式突出。

青少年犯罪团伙一直是我过青少年犯罪中的主要形态。目前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属于团伙作案。他们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在北京海淀区发生了由七八十个“90后”中学生组成的“太子堂”团伙在“总堂主”的领导下,报复仇家、随意行抢,涉嫌寻衅滋事的恶性案件。据了解,“太子堂”团伙成员基本都由北京孩子组成,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多数成员是家长不关心、老师不重视、同学瞧不起、成绩较差的边缘化学生。共同的背景,相同的情况使他们很容易地走在了一起。他们喝酒、跪拜、结盟、选帮主、立帮规,制订犯罪活动计划,实施各种犯罪活动。各地查获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名目繁多,像“青龙帮”、“飞虎帮”、“十三太保”等。这些帮派团伙的势力强大,往往不好惹,这更滋长着他们的盛气,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五)、从犯罪手段上看,趋于智能化。

过去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幼稚简单,主要是进行一般的抢劫和滋扰活动,现在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手段时显成人化和智能化,表现出更加复杂的形态。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窃听技术等高科技犯罪,利用生物学、医药学、化学等先进知识犯罪。涉及这类高科技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作案过程善于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违法犯罪活动中,智能化因素很高。他们还在实施犯罪前学习侦查原理,掌握反侦查技巧,伪造作案现场,消除作案痕迹,使违法犯罪更加隐蔽和复杂,侦查的难度更加增大。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讲既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1、人生观的影响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等的看法。有些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是错误的,是歪曲的,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缺乏正 5 确的认知,缺乏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金钱万能,性自由,哥们义气等腐朽的落后意识。甚至有的青少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观,他们对人生没有什么看法,不知道生活的意义。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正是其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只有正确引导他们,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

2、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差

青少年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青少年身强体壮,血气方刚,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但是缺少对复杂事务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误入歧途。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容易感情冲动,自己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计后果。

3、社会阅历浅

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不长,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性。多数青少年罪犯自我意识较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自利、感情易冲动等不良特征,一旦交往受挫,容易产生孤独、报复心理。这也是造成一部分青少年激情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社会阅历浅,在做人,做事方面都不够成熟,易做出不理智的事。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好的环境能让青少年受到良好的熏陶,而在恶劣的环境下则会受到不好的渲染。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他们会有被父母一方抛弃的感觉,因此对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们变得冷酷、残忍,甚至走上极端。而这种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一旦有犯罪诱因出现,就会铤而走险,实施犯罪。二是家庭暴力会给青少年带来影响。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感情不和,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人格上的不健全。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理就会变得冷漠,待人接物缺乏热情,处事方式也会变得固执、偏激。另外,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 6 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像父母一样使用暴力,后果不堪设想。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教育女子的方式不当。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教育方式不当,极端式的教育现象严重。

一是溺爱式与粗暴式教育。以溺爱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对其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甚至袒护包庇。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种溺爱式的教育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么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要么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要么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当代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以粗暴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往往对子女施以“家法”,在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满意时,家长就对其施以打骂,或者体罚等暴力举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结识社会上的混混,走上犯罪道路。家长对子女的暴力行为,还有可能让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正如一犯罪的少年说:“父亲对我的态度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他对我有仇,我受够了他的粗暴,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别人,这样我才解恨。”人们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更别说自制力差而模仿力强的青少年了。

二是只养而不教式与期望过高式教育。有的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空闲的时间教育子女。他们可以为子女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给其充足的物质满足,但是却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当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情感沟通时,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就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心理上就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以致走向弯路。相反的是,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很多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子女身上,他们对子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子女们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他们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

7(2)教育子女的方法不当。很多家长们过分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上的引导。家长们只关注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看到高质量的成绩,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就觉得自己教育有方。可就算有个另家长满意的成绩,可孩子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导致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严重不足,为违法犯罪埋下隐患。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长却不顾子女的兴趣和能力,把自己单方面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要求他们学这个,学那个,希望他们都样样精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全能型人才”,却忽视了青少年们的独立意向和自尊心,他们有时只能被迫接受种种要求。父母这种冷淡的、压制式的教育态度会使青少年产生厌恶的情绪,情绪激发后就可能实施不良行为。

3、家长情况的影响

家长的情况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家长智力或身体状况的缺陷,如精神病、聋哑人等,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很好地教育子女。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的性格不正常,心理不健康,平时养成了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二是家长行为不规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严重影响着正处于模仿期的青少年的行为。有些家长行为不检点,小到占小便宜,损人利己,言语不文明等,大到赌博,贪污受贿,偷窃等。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家庭成员作风不好,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负面影响不可估量。长辈的各种恶习和不健康言行等有形无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有违法犯罪史的家长对青少年沾上恶习或导致违法犯罪所起的负面影响更大。

(三)、学校因素

1、教育方法不当,对边缘学生的放弃。

老师们向来是喜欢优秀的学生,这似乎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些学校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区别对待,对好学生关照加倍,而对差生则是不管不问,这样,差生没有了“翻身”的可能,他们将一直被贴着差生的“标签”。有的老师则很“负责”,对差生实施体罚,打骂等暴力倾向的教育方法。这在差生当中形成了人格的不平等,导致他们心理严重失衡。学校和师生们的歧视和孤立激起 8 这些差生们的强烈反感,甚至引起仇恨,心理发展逐渐不健康。有人提出,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健康,那么在将来会有两个恶果:一是长大后形成某种精神疾患,一是长大后由于心理变态走上犯罪道路。

2、只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有这样一个例子,11名高考“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这与内地高校追逐高分考生、为招收到“状元”各地大捧高考“状元”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举引来轩然大波,媒体纷纷把矛头指向内地的“应试教育”。此例很明显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能光看学生的优异成绩,而更要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养。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一些学校领导重视的是生源、荣誉,老师拼命地抓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道德、法制的教育,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导致了学生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的薄弱,个性和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这些高分低能、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差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行为异常。有些学校能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可是大都是流于形式,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法制观念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青少年对法制一味地漠不关心,最后误入歧途。

(四)、社会因素

1、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存在

当代社会,在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提高的同时,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最高化,满足个人的某种私欲,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生蔓延扩张。这种现象鲜明地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的歪曲,奢侈之风正在污染着社会环境,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的是劣性刺激和心理的严重影响。不少青少年现在比吃比喝比享受,比穿名牌,比下课有什么车接,但就是不比成绩、不比创造、不比贡献。当青少年的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则采取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追求或满足其畸形需求。“个人主义”也逐渐膨胀,乐于助人被人误解,见义勇为被人理解为傻瓜,如学雷锋标兵原雷锋团战士田永亮退伍后一门心思想学雷锋,却被注射麻醉剂病送进精神病院。这种病态的社会风气污染着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自私自利倾向日益强化,他们会以损害别 9 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提高犯罪几率。还有一些社会现象,如走后门拉关系,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风气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不良社会文化的泛滥

改革开放后,文化广场越来越丰富,网络、影视、书刊杂志等传播媒体的发展给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监督不够,各种文化垃圾泛滥,青少年辨别能力差,他们在成长期有时分不清哪些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碰的。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电影电视有的则把暴力事件和性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违法出版的书刊、杂志,既有暴力手段性描写又有男欢女爱方面的描述。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随处可见,这些场所不安规定营业的甚多,尤其是网吧和游戏室,进行通霄营业,吸引青少年整天沉溺其中。近几年来,因网吧和游戏室引发的案件不断增加。有这样一个案子,三名经常玩暴力游戏的中学生同一个三轮车夫发生口角,结果毒打车夫,导致其死亡,讯问他们时,他们却说:“我们在游戏里就是这样打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诱惑和刺激,他们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的驱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社会管理及约束机制的欠缺(1)、对青少年的课余生活管理的欠缺

许多调查者发现大多数学校内外都有摊点,不少学生都养成了爱花钱的坏习惯,他们向家长要钱,当家长不给钱花的时候就开始小偷小摸。在课下没有一个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没有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获取更多课外知识的平台。然而,取而代之的是却是遍地开花的娱乐场所,像游戏厅、歌舞厅等,它们成了青少年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些地方人员复杂,管理混乱,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对失学辍学的青少年管理的失控

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差距使近年来青少年失学辍学现象严重。这些青少年因家庭贫困而无力继续学业,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援助,他们过早地流向社会。2009年2月13日,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铁东分局打掉一个抢劫团伙,5名十四五岁男孩,几乎靠抢劫小孩的零花钱为生。经民警调查,这5名男孩都辍 10 学了,平时不回家,并靠抢劫来通宵上网。这些闲散在社会上 “游民”,在一定条件下极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青少年则是因为一些轻微违法行为而被学校拒之门外,学校不收,家里又不管,单位也不要,司法部门又管不着,使得这些失学的劣迹少年大多流落社会,逐渐成为危害社会的群体。

(3)、对流动青少年约束的不力

上文已经提到,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已是当前很普遍的现象,而且流动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在城市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外来青少年逐渐产生犯罪欲念,以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我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及监控尚未纳入法制轨道,造成我国社会控制系统不健全、防范功能不协调,流动人口总体上处于失控状态,这种状态使得流动人口作案后极易逃脱。这些流动青少年往往居无定所,他们在某地作案后就又到另一地作案。因管理的欠缺,在他们轻易得逞之后侥幸心理得到强化,然后会频繁作案,犯罪性质也会更加恶劣。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要重视经常性教育

包括强化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目前一些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与一部分家长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与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无关系。因此,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应当开办家长培训班,请教育专家、学者或家教成功的家长讲课,或定期召开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这样,会使家长从理论上提高对子女教育的科学认识,从实际上掌握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从思想上转变对子女教育的旧观念。

加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第3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因此,中小学在教育中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必须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德育教育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对拜金主义等。加强法制教育,要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二)要加强社会规范性管理

在社会层面上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和控制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为此,要设立管理青少年的监管机制。对于辍学失学的青少年,要改变社会对其脱 11 管失控的现象,要认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为其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外来青少年,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他们的思想做好正确的引导。在农村的“留守少年”,要通过“代管家长”等措施,对其进行管教,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对于问题少年,社会要做好安置、后续帮教工作,这样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他们不至于陷入焦虑、无助的境地。

(三)要创建文化型社会环境

“文化污染”等精神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甚大,因此,要整顿文化市场,强化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加大监督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封杀黄色、暴力的作品,要制作、出版适合青少年特点的读物和应试作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严格管理,取缔面向学生开放的易造成不良影响的影视场所和带赌博性质的场所。对于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像夜总会等,要严格禁止其入内,若有关业主违反规定,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新闻媒体、出版部门、教育工作者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课外学习及健康的娱乐场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清理与控制,禁止在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兜售不健康的书籍和劣质的玩物。

(四)要成立专门型预防机构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就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趋势看,仅靠口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拿实际的行动解决实际的问题,就会耽误一代代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尽管各地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但其工作范围有限。笔者认为,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应成立专职的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机构,专门从事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这些机构的经费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人员由政府各部门抽调或从社会公开招录。这些专门机构把有失学辍学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有劣迹的青少年等纳入教育和管理的范围。对他们在生活上解困、思想上解惑、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正,把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 12 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注释

[1] 康树华:《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法院 2003年 [2] 宋晓明:《犯罪心理学》,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3]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5页。

[4] 王 娟:《犯罪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宋晓明:《犯罪心理学》,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年版。

[3]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 王 娟 :《犯罪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二篇: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范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

内容提要:今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工作。但是,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司法部门和家庭、学校的一个难题,也是制约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群防群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青少年犯罪已经严重困扰着社会文明和进步,妨碍着家庭和社会德稳定。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青少年犯罪特点着手,进而理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

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形式团伙化。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但是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四)犯罪主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10年3月河南郑州警校的强奸杀人案。

(五)犯罪方式智能化。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复杂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辍学步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职业,无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相应,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些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2、“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也形成冷漠缺失人格。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在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4、贪欲型家庭: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5、结构缺损型家庭: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给子女心理造成的伤害使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人格和情感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

(三)学校原因。

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快男歌女及追星使大多数青少年梦想一夜成名,放弃艰苦奋斗,脚踏实际。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是他们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有的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暴力游戏使他们变得冷漠、残忍,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

(六)就学和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精神上德挫折,经济上的拮据及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道德教育十分有限,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形成异常的心理、人格障碍及性格扭曲,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家庭、社会、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进一步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必须重视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的成长。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时无穷的。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曾强亲和力,潜移默化地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给我们最好的启示。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应该以科学、健康的方法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法制教育中,家长要带头学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同时,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首先,学校要对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规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印制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如“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等常识的小册子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再次,要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制度,构建法制教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教育模式。

(四)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教育和共青团、妇联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进行全面摸排,加强监管控制,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积极地向被帮教人员开展法制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五)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

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

总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快捷发展。

第三篇: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严重社会问题,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按照刑法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从刑法角度而言,应当是指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由于犯罪学是研究犯罪问题,而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其研究范围在年龄上,应当从宪法的角度界定,而不是按照刑法将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在外;在行为内容上,不应当仅研究犯罪行为,还应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只有如此,才能防微杜渐,真正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原因、预防方法等作出分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一、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区的各类犯罪活动中,未成年人作案已占一定比例,而且比例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据**市公安部门的统计,近几年在捕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占总人数的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10%左右,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已占相当比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例会呈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根源,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二、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低龄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成熟期有所提前,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成熟比五十年代提前二至三年,由此也带来了违法犯罪成员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区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也有所提前,一般是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18岁进入违法犯罪的高峰期,18岁以后成为犯罪的主力群体。据**市公安部门统计,近两年来**市青少年犯罪中10—14岁的少年犯占总犯罪人数的4.5%,15—18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10%左右。由此可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十分严重。

(二)团伙犯罪现象突出。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封建社会的帮会意识在未成年人中有所抬头。再加上未成年人首次作案的胆怯和恐惧心理,使他们常常群体作案,既能相互壮胆,又能分工协作,成功率高。所以未成年人犯罪多数与同校、同院、同村、同经历、同爱好的同龄人一起做案。

(三)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

全区未成年人犯罪中侵财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近两年间的统计,未成年人实施侵财行为的人数在未成年人案件作案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最近**市公安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在**市各个辖区内天天都有50—60起盗窃案件发生,特别是嘎玛贡桑和西**一带。

(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来自于问题家庭。

所谓“问题家庭”是指离异家庭,以及家庭成员性格脾气怪异,伦理道德混乱,严重缺乏责任感的家庭。据调查,在我区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中有近

80%的人是因家庭放任或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致使他们积习甚深,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反复性。

重新犯罪问题在近一阶段越来越严重,其中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重新犯罪占有一定的比重。重新犯罪的因素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但其主要有两点:一是没得到彻底改造和矫治。二是释放后回归社会的问题未能解决好,未成年人没能返校学习,到了工作年龄不能及时就业。如**市公安部门抓到10—12岁未成年的盗窃犯后先拘留,找到其家长后释放。而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家庭绝大部分是“问题家庭”,往往采取放任或放弃的态度,使这些孩子得不到教育和矫治而一再犯罪,当这些孩子稍大一些就唆使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犯罪,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犯罪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关系重大,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离异家庭导致孩子犯罪。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其它任何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当今我区离异家庭增多,相对应这种家庭的孩子也逐年增多,以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到创伤,易产生自卑感,随之便有学习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旷课等不良行为出现。而离异的父母有的出于弥补心理,一味迁就孩子,有的无心或无力管教孩子,使孩子放任自流,一旦受到坏人教唆,就滑向犯罪的深渊。二是家教不当导致孩子犯罪。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的父母过份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袒护缺点,使孩子养成为所欲为的坏习惯进而导致犯罪。第二,有的父母嫌管教孩子太麻烦,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使他们流落街头,亲近不三不四的“哥们儿”,走上犯罪道路。如我区

10—14岁未成年人犯行窃罪的,95%是由年长于自己的“哥们儿”唆使的。第三,在我国家庭中,充当家庭教师角色的主要是母亲,我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母亲的文化素质很低,且生活方式及情趣、爱好也很不健康,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诱发犯罪。第四,更有甚者有的家庭父母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却鼓动、唆使孩子去偷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孩子直接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重智力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据调查发现我区至今有40%的乡村小学仍未开设《思想品德》课,全区内有的学校秩序差、教学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感到升学无望不想上学。还有个别学校由于采取了不当手段,将有劣迹的学生开除,推向社会。如最近对20名未成年人犯案人员进行调查,其中有3人是读到初一时因违反了校规,学校实施了开除手段,使他们成为“三不管”的流浪儿,所以学校的一些不当方法和手段使有的学生厌学、失学,给社会带来了不**的因素,同时也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比较低,在市场经济中,金钱的力量暴露无遗。一部分人不择手段地捞钱,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盗窃抢劫。有了钱的,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这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地薰染着未成年人:一是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酒吧和网吧的影响。这些地方都贴有“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字样,但有的店主为了招揽生意吸纳未成年人入内消费。二是文化、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领域一些低级、污秽的东西也夹杂进来,成为影响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的腐蚀剂。如渲染暴力、色情、吸毒、迷信等,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极大,**市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盗窃案不仅作案手段成人化,而且常带有暴力行为,后果严重。

(四)社会上一些贪图便宜行为的影响。

据犯偷盗罪的未成年人供认:他们把东西偷来后,就给社会上的一些人去卖,就因一些贪便宜的人买了赃物后,这些未成年人对此产生了兴趣,有了第一次后再想偷第二次,结果一再试法,越陷越深。

(五)家庭贫困导致外出流浪的未成年人被有心之人诱骗教唆犯罪。

据**市救助站站长巴桑介绍,随着**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未成年人外出流浪和乞讨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其中有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家庭比较贫困。”由于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被成年人教唆犯罪.前几年我市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特大家族式犯罪案件,一个多为亲属关系的16人犯罪集团多年来用暴力手段先后强迫教唆10余名未成年人从事乞讨、盗窃等活动。

(六)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首先是文化层次低,不懂法。在**市公安局捕获的未成年人犯案人员中,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6%,这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没得到系统的良好教育,文化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淡薄,大多不明是非,自控力差,对违法犯罪后果的严重性预见不够。其次,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研究犯罪心理的学者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由犯罪动机引发的,而犯罪动机的产生以需要为核心,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需要最主要的是膨胀的物质需要,这也是侵财犯罪的主要动机。此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逞强好胜,“哥们儿义气”等心理因素的犯罪也很常见。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发育速度明显落后于生理发育速度,这种成熟的异时性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关系密切。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生理上,特别是性发育迅速趋向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因此具有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追求刺激的特点,这种特殊心理加上缺乏是非观和自制力,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犯罪心理。

四、预防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治安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需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个人认为具体措施如下:

(一)要大力开展遵纪守法宣传教育。

根据实际情况,我区在进行遵纪守法宣传教育上,应采取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从普及中小学法制教育课入手,在家庭、社会的协助下,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我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2010年10月15日,我市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面向重点未成年人群体,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工作。要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要加强基层团队建设,把广大未成年人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另外可聘请政法战线的同志定期到学校、街道、单位作形势和法律方面的报告,利用打击刑事犯罪中的典型案例,有声有色地开展教育。

(二)针对当前我区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的情况,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职能部门,各级公安机关应认真贯彻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制止和教育挽救工作:一要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各种犯罪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二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清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净化社会环境。三要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规定。四要依法及时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对有一般违法行为和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但对于极少数罪行严重,屡教不改的未成年人罪犯,则坚决依法惩办,绝不姑息。这不仅有利于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改造,而且可以净化社会环境,防止这些行为对其他未成年人的侵蚀。五是各级公安机关应协助各部门建立健全我区少年犯教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如工读学校、未成年犯罪管教所等专门机构的建设。

(三)应建立“三结合教育网”。

所谓“三结合教育网”,就是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学校、居委会(街道、乡村)三结合的学生教育管理网络。由学校负责与家长、有关街道、乡村建立责任制和联系制度,使学生在校内外都有人管。

学校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四观两论”教育,并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分善恶、辩是非、拒腐防变的能力,并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家庭方面:应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错误的家庭教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就放心了、轻松了,于是减少了家庭教育。二是有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小保姆照管,自己只顾应酬和休闲,而小保姆们大多文化程度低,没有教育知识和教育经验,自然形成落后的家庭教育。三是一些单亲家庭、经商家庭等有的无力顾及孩子;有的溺爱放纵孩子,有的采用粗暴手段管教孩子,使得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四是有的父母嫌管教孩子太麻烦,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极为重要,未成年人犯罪中有

80%是因忽视家庭教育而引起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而且要从家庭教育的力度、内容、方法上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以高质量的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基层工作方面:一要加强派出所、居委会、治保组织的建设,改变当前基层各部门、各单位遇到治安问题推、拖、怕的思想和作风,要加强政治、文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策、工作水平,及时地了解掌握辖区内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基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二要发挥居委会作用.居委会应发挥它的职能和作用,应为居委会内中小学生组织一些有益活动,并对居委会内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帮教,这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重新犯罪都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三结合教育网”的建立须政府、街道给予支持和帮助。目前不少地方经过三结合教育网的试点工作,已证明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净化社会环境。

一是治理文化市场。公安、文化、工商管理部门要互相配合,有计划,有措施地整顿治理文化、娱乐场所,采取得力措施铲除“黄源”,坚决取缔黄色书刊、音像制品,打击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违法犯罪分子,清除精神污染,严厉禁止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酒吧、网吧等对未成年人的吸纳行为,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二是治理学校周边环境。

(五)开拓升学和就业门路。

一是广开职业学校,使那些升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在职业学校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减少社会负担。二是扩大就业门路,企事业单位可通过考试择优录用,从社会上招收工人,促使更多人去学习,去竞争。三是居委会可筹集资金,为辖区内待业青年开办民族工艺品加工工场,或在第三产业中为他们寻找生活的落脚点,让他们有所事事。

(六)关心未成年人成长。

一是依靠共青团、妇联、工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开展各种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有益的、健康的文体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朝着健康向上的道路前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保证它们的法律约束力,使综合治理落到实处,更好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作者: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 于洪燕

目前,人们将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尤其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的70%,14岁至25岁犯罪的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60%以上。单纯地强调惩治与打击已不合时宜,作为预防应该提升到更应关注的层面。本文拟通过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初步设想。

一、对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分析

从大量的青少年抢劫案、盗窃案、故意杀人案等案件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或者说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与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很大区别。青少年犯罪除了虚荣心强、易受暗示、遇事冲动、感情用事的原因外,还有其自身特点:好胜心强、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冒险性强,敏感易怒,不计后果,不考虑实施犯罪后自身所得到的利益是什么、失去的将是什么,常常是取乐为快、讲义气为先。而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则不同,其往往不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是为了蓄谋已久的报复、策划已久的取利而犯罪。如:争权夺利、仇恨嫉妒、贪财暴富、好色害人等而去实施犯罪。这体现了成年人犯罪心理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不同特点:青少年犯罪案情简单,激情犯罪占多数;而成年人犯罪案情复杂,往往深思熟虑之后而付之于行。

二、对青少年犯罪的成长环境的分析

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的青少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建立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受到物质享受的冲击,拜金主义的影响,以及网络游戏带给他们的兴奋和痴迷。从这些年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类型看,有的是在极受宠爱的环境里生长的,长大后对人、对事缺少宽容、忍让;有的是生长在家境贫寒的环境中,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还有一类是父母离异后,单亲家庭里成长的或是由隔代人抚养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以上是较典型的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那么,社会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学校。学校不只是学生集中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教育的使命。可是,对德行的教育显得薄弱,法制教育也是欠缺的。除了教育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外,有些学校还有自己的潜规则:小学生的数学、语文考试成绩不低于85分或90分,有的孩子没有达到这个分数,受到了老师的白眼、家长的责骂,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学习欲望,甚至产生了厌学、逃学的现象。如果是沾染了恶习,还极易被犯罪团伙所利用。这类群体的孩子,周围的人讨厌他们,父母甚至是放弃了抚养或是半放弃了他们,闲逛、进网吧是他们的日常琐事。而网络游戏给他们的影响是冷漠,潜移默化中人格发生了变异,心灵扭曲畸形,对前程充满了幻灭感。这类孩子的生活所需很少是正常渠道得来的,有的是小偷小摸得来的,有的是抢劫得来的,更违法更冒险的是抢劫杀人得来的。在哈尔滨少管所,因上网无钱便去抢劫、杀人犯罪的少年犯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设想

对于青少年犯罪,惩罚只是手段,而教育、挽救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拯救青少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拯救国民的素质。振兴中华民族,要有民族素质的基本保证。所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能只是塑造少数精英,不能只是看一所初中有多少人考上了高中,一所高中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却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整体德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行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感和法制观念,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另一方面是对家庭教育的设想。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关系,所以家长首先要懂得荣耻、懂得是非、懂得秩序的重要性。

青少年在犯罪前,多数是已经成了三不管的人,即:家庭、学校、社会不管他们,这一现象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所在的街道,要对三不管的孩子有个统计数字,并与有关部门给这部分孩子具体的帮助,要教育他们,给他们一个接受技能培训、体力劳动(年满18周岁的)的场所,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不至犯法。这个群体中的人不违法或违法的人减少,社会也就增加了稳定的因素,犯罪的人减少了,社会和谐的因素也就增强了。

此外,有关部门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指导学校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人民法院应该在青少年罪犯缓刑期内经常对其进行回访,了解其社会活动情况和心理变化,或者召集一定时期因犯罪被判缓刑的未成年人集体进行法制讲座,促进他们更好地改造。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场所要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其他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

第五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多样化智能化教育感化 法制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谈及青少年犯罪成因,我们需要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理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了“坐井观天”的模式。

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①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笔者在工作中曾于1998年参与办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该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年龄最小的也仅有13岁。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05年1月发生在江苏省海安县的大学生王彬持枪抢劫杀人案等等。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五)犯罪形式团伙化。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六)犯罪方式智能化。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

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他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布利兹谈曾经比较详细的列举了家庭的多种作用:“所有的家庭组织,无论大小,是成员教育私人生活的稳定的中心。家庭成员常常聚会,这是成员所不及的。个体最为关心的福利与财富的分配、信息的交流,只有在家庭中才有可能。”②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进入转型时期以来,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2、“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4、贪欲型家庭: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5、结构缺损型家庭: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给子女心理造成的伤害使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人格和情感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易引发犯罪。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随波逐流而走上邪路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开放振兴了国内经济,但改革造成的某些领域的暂时性的无序与失控,由于社会缺乏主题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造成社会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使得这一时期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处于 “后天失调”的环境中。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书刊的涌入以及一些舞厅、迪吧、录像厅、网吧等容易藏污纳垢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自身素质不高,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很难抵制各种侵蚀,一旦受到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就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有的因受到一些诲淫诲盗书刊、影视、网络的影响,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不无关系。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认识能力有限,而情绪则比较强烈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其行为常受感情或情绪的左右,经常产生“理智与感情之间的矛盾”,在个人情绪激愤时的理解力和自制力都明显降低,往往做出人们意料不到的行为,所以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六)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由于升学考试金榜无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过早地走进了社会的熔炉。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小、思想幼稚、文化程度低、没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道德教育十分有限,面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苦、生命追求的挫折,使他们觉得生命意义面对困惑、自我价值受到压制,形成异常的心理和人格障碍及性格缺陷,这种心理状态和外界的不良环境以及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关心”和“温暖”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1993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对2147名25岁以下的青少年服刑人员进行调查:这些犯罪人员在接受教育过程

中因各种原因不能入学或中途辍学的达1213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56.5%。③种种事实,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说明了受教育程度和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密切关系。现在,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初中毕业生因无法继续升学而流入社会,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社会无法吸收潮水般涌入求职市场的年轻人,而这样一个群体正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人群。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青少年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有塑造合格时代接班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部门、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的人数和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了解全面情况,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做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基层组织要以乡镇为单位,由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对辖区内每一个“两劳”释放或有轻微违法劣迹的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教工作中积极地向被帮教人员开展法制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疗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为合乎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帮教小组发给每一个被帮教人员统一的帮教手册,由被帮教人员保存,帮教小组每月组织对被帮教人员进行回访,并对被帮教人员现实表现作出鉴定适时调整帮教力量和帮教措施,增强帮教工作的实效性。

(三)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古今中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可说深入人心。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给我们最好的启示:人类的行为深受所处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了解子女的交友情况和所交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警惕那些可能引起违法犯罪的不良观念渗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之中,尽可能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应该以科学、健康的方法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法制教育中,家长要带头学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同时,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四)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要把好法制教育的“三关”。即学生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关,常规的法制教育关和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关,及时掌握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和毕业前夕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避免将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推向社会。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计划,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每一个学校的法制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列入对该校考评内容并将法律知识考试成绩列入学生毕业考试的科目中去。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印制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如“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等常识的小册子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再次,要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制度,将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表现情况进行考察,发现苗头要及时防范教育。建立健全严把法制教育关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教育模式。

(五)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这也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精神丰富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充斥其中的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六)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在社会上往往无法立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积极引导因升学而分流的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学校,培养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青少年的就业机会,以减轻社会压力。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各级学校毕业后未就业的学生信息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就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就业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他们就业造福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优秀青少年艰苦创业的成功事例,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综上所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注释:

①郭翔:《中国大陆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对策》.载《青少年犯罪研究》1996年第一期。

②C•H安德逊:《社会学论文与研究》第332-341页。

③曹凤:《第五次高峰——当代中国的犯罪问题》第83-86页。

参考文献:

1、江泽民:2001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政治与法律》,2001

年。

2、马结、怀义:《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

3、杨燮蛟:《跨世纪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心态的分析》.载《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0年第二期

4、罗大华:《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

5、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赵卫东:《做好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载《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

年第二期

8、徐春金:《青少年犯罪原因论——社会控制理论之中国研究》.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作者:郭峰

下载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将其发生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提上日程。论文基于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事实判断和对国内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 摘 要:近些年,青少年犯罪问题频发,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也是困扰当前司法部门和法学理论界的一个难题。青少年刑事犯罪案件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 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就如何更好......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 内容提要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

    《青少年聚众斗殴的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说课稿

    《青少年聚众斗殴的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说课稿 程月华 一、说教学理念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深入贯彻“两纲”教育,使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前途,以国家建设为已任,树立生命意识......

    论青少年犯罪被害及预防(推荐)

    论青少年犯罪被害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现已成为一个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在各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它呈现出犯罪......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范文大全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成因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一大严重问题,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凶......